有空时出去看看电影是令人高兴的事情,观后感可以准确地衡量作品创意和创新性的程度,通过表达自己的具体感受可以更好地展现观后感的主旨,你知道如何完成一篇新颖的作品名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与您需要相关的:《小孩不笨》电影观后感,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小孩不笨》电影观后感 篇1
《小孩不笨2》这部电影的名字听着就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刚刚接触这部电影时,我就想着:这肯定是讲述一个孩子上学的经历。正想着发生了什么事,电影就慢慢拉开了帷幕。我看着这部既带有搞笑部分,又怀有感人部分的电影,有时两眼放光,忍不住捧腹大笑;有时两眼扑闪扑闪的,有几颗晶莹的东西在眼眶里直打转。
其中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9岁的Tom在学校商店里偷了阿姨的钱,想不到商店的监控录像告诉了警察真相,当Tom的父母气急败坏的回家拿起藤鞭就要教训Tom时,Tom哭着说出了真相:学校马上有一个演出,他是主演,当所有其他的小朋友都可以邀请到自己的父母参加时,他的父母却因为要赚钱,不仅不听他的请求,而且一次次把自己的“邀请信”丢进了垃圾筒……
偶然一次在饭桌上,他听到有人邀请演讲,一小时别人要付500元,他就卖掉自己所有心爱的卡片,却仍然凑不够钱,而演出时间已经越来越临近了,他实在没有其他的办法……一家人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看完这部电影,我明白了世上没有教不会的小孩,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父母应该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也要明白父母的用心良苦。
《小孩不笨》电影观后感 篇2
小孩不笨第二部,这是一部十分有好处的电影。
它围绕着两个家庭,讲述了孩子因为父母长期的忽视或是错误的教育方法,所以使孩子的心灵走向了堕落。
在家长看来,小孩也许什么都不是,一切事在他们的眼里都是错了。做了错事说是不该。即使做了好事或有了什么成绩,他们又会说这一切理所应当。真的就像那个卖罐头的胖阿姨说的那样:世上没有教不会的小孩,只有不会教的家长。
那些不可能做到的摘星星摘月亮都是假的,小孩不会喜欢这些,他可能只有一些小要求。而越简单,家长却越不想去做,总是不停地把假话挂在嘴边。
整部电影中,那个胖阿姨从一出场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孩根本就不笨,他们身上有太多的值得欣慰的事,每个人都有才华。只有爱孩子,孩子才会听你的话。何必要把家庭气氛弄得像殡仪馆呢。
我的父母一向都像那个胖阿姨一样,与学校老师、同学家长是相反的,也并非唱反调。有的时候我有考试不理想,老师就会跟我妈辩论,而次次都是老师惨败了。老师允许自己上课接电话,却不同意我们在他们已违规的状况下发表言论。
教华文的符老师是一个没有钥匙的人,他没有打开学生心灵的锁。虽然他把心血都倾注在了学生身上,但学生们找不到爱的感觉。他能够为学生买来《新华字典》一次又一次容忍他们对华文的轻视。
汤姆、杰瑞的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可就不明白该怎样爱。成才的名字中也能够体现出他爸爸对他的期望,就因为他不会爱。成才的爸爸看见儿子挨揍了,什么都没想就跑上去帮忙,最后却被他们推下楼梯。
不只是小孩爱听好话,爱听悦耳的话,大人也一样,符老师在夸胖校长发型不错时,胖校长也同样露出满意的微笑。
藤条怎样抽,藤鞭怎样打,都没办法改变小孩不笨这一个实事。
《小孩不笨》电影观后感 篇3
一部感人的影片往往能让人不断回味和深思。坐在外院的礼堂里,一部来自新加坡的《小孩不笨》让我们一百五十多人一会笑,一会哭。
这是一个讲述两个孩子成长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8岁的男孩子和他15岁在正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哥哥。影片以孩子的口吻讲述,以孩子的视角看待父母家人乃至社会。
片中有一个一无是处的父亲,打架、坐牢,不会教育孩子,只用拳头作为自己的教管方式。他有一句令人深思的话:不是爸爸不爱你,是爸爸不会爱你。爱孩子,相信每个父母都会倾尽全力、达到自我的极致。为了孩子哪怕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来伟大的自父母的爱。但如何去爱孩子,却不是每个父母都清楚的,也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做好的。片中两个孩子的父母每天都忙忙碌碌,他们自认为努力工作挣很多钱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就是最大的爱。每天面对孩子的需求充耳不闻,只是一味地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为,一味地说教、指责、训斥,这些在他们为人父母的看来,就是最好的爱。影片中用了一个有趣的夸张手法,父母的说教被卡通成了无穷无尽的唾沫星,源源不断地灌入两个孩子的耳中,又被两个孩子左耳听右耳冒而抛弃了出来。看来,父母苦心的说教,在孩子的心里其实就如同垃圾一样无用,甚至污染大脑,影响脑容。
8岁的孩子第一次偷窃,是为了攒钱买爸爸的一小时时间去看自己的演出。小学生的一场演出在成人看来非常普通,无所谓,但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却是展现自我,向社会表达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父母亲的忽略,让孩子倍感失落。看到这里,相信每一个人都会跟着落泪,我们在心中可怜这个孩子的同时,也为同样是成人的我们忽略孩子的正当情感需求而惭愧。
影片中孩子有一个位学生操碎了心的符老师,为了让学生学好华文自己掏钱为学校横购买字典。但他却忽视了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学生们不断叛逆,整天一付学不学习都无所谓的样子,最后沦落为打架、退学、加入流氓团伙
值得庆幸的是符老师再以为你年轻老师的点拨下,最后醒悟到自己畸形的教育方式,试着去发现学生们的优点,用鼓励、赞扬的方式去教育,不仅使后进的顽劣学生体验到了被欣赏的快乐从而变得积极,同样也是符老师自己尝到了赞扬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不一样的教育收获。
影片开始时有这样一段话:你最后一次赞扬别人是什么时候,你最后一次被别人赞扬又是什么时候
将思绪拉回到我们实际的幼教工作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找到他们身上的优点、长处,去赞扬、去鼓励,也许,今天我们这样做了,但明天、后天,我们是否也会这样做呢?
小孩不笨,真的不笨。
作为心智成熟大人们,作为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们,不要去做苯事呀。
《小孩不笨》电影观后感 篇4
怀着一颗平静的心境观看《小孩不笨2》,看完之后内心确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中的Tom家庭背景比较好,爸爸大概是某手机开发公司的职员,妈妈时某杂志社修改。他还有一个弟弟Jeery。这本来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幸福家庭。可是父母总是忙于工作,没时间陪自我的孩子,了解他们,与他们沟通。成才则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之中父亲因为年轻时与人打架而瘸了一条腿,并且是一个粗人,收入也很低。他不懂如何教自我的孩子,只想让他好好学习,一味的迷信“棍棒成才”这一原则。一见到孩子犯错,他只会用暴力让其改过。之后,应对父母与教师的失望,Tom与成才逐渐觉得自我被放弃,再没有人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在教师的眼中自我是个“烂苹果”,在家人眼中自我是个一无是处的废物。最终他们开始走上了歪路。
有谁能够为孩子想想苹果为何会变烂?有谁能够替孩子想想,成才与Tom为何走上歪路,这应当是家长与教师都应当值得反思的问题。他们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在他们眼中,成才与Tom永远只是个烂苹果。其实孩子也以往努力过,努力让自我变强。可是家长的所作所为却一次次的使他们失去信心。期望一次次的落空,最终他们彻底失望,Tom发出了“今日学谦(Tom的中文名)已死的感概,这预示着他们长时间所有的积累着的不满最终如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再沉默中爆发。
我想其实无论是Tom的父母还是成才的父亲亦或是教师、校长都很爱自我的孩子,自我的学生。成才的父亲为了不让因打架而被开除的儿子向自我一样成为一个废物而求遍了整个新加坡的学校,最终还因为为了孩子而去世,这让我热泪盈眶。可是他们所表达出来的爱并不能让孩子所理解,所理解。一句时常挂在嘴边的“Iloveyou”却总不能说出口,孩子总不能听到一声赞叹。这使处于叛逆时期的孩子逐渐与他们产生代沟,甚至开始用自我的方式向他们发出挑战。
孩子也需要夸奖,需要赞扬,这个社会的标准已经超出了一个15岁所能够承受的标准。只认定会读书就必须是好孩子,从而逼迫他们读书而忽视了孩子其他的才能。影片的结局我们也看到了,一向被大家所不认可,一向被认为没出息的成才最终却凭借着能打架而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摔跤选手。这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他实现了“打到全世界”。但这也是令人悲伤的结局,毕竟成才的父亲也去世了。
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教育片,推荐每个家长与孩子能够净下心来观看,让孩子与家长多多沟通。孩子也是人,他们需要更多的是关心与赞扬。
《小孩不笨》电影观后感 篇5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有些父母就管教得很严格,只要自己的子女稍微有一点“不正当”的想法,爸妈就要干涉阻止了。
在他们看来,只有认真用功读书才是唯一正当的事;但有些父母呢,爸爸成天在外忙工作,妈妈也只顾自己东家西家地打麻将,很少有时间陪子女,凡事任由他们,只要不惹事,不要烦他们,就不管了。从《小孩不笨2》这部影片中,我仿佛看见了我表哥、我同学和他们父母的身影。在此,我想对专制的家长说:“叔叔阿姨,你们严格管教是对的,但不能老盯着孩子一举一动,能否给他们一点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
我也想对放任的家长说:“叔叔阿姨,你们真的很忙吗?忙着应酬忙着打牌,难道连每天抽出一小点时间陪陪孩子都做不到吗?不是把孩子丢给学校、老师就好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更重要。有个电视公益广告嘛”有时间,多陪陪孩子!”天真烂漫的童年里不仅仅只有学习而已,还有许多五彩斑斓的梦想啊!有些家长常说自己的孩子笨,成绩竞赛比不过谁家孩子,其实他们的孩子并不笨,每个人都有自己优点缺点。
你们了解自己的孩子吗?在要求孩子怎样怎样的时候,你们自己又做到了吗?我想对所有家长说:“抽点时间陪陪孩子,关心他们而不仅仅只是他们的学习成绩。
放飞孩子们的梦想,让他们健康快乐自由地成长!”
《小孩不笨》电影观后感 篇6
世上没有笨小孩,不会读书的小孩大部分都是因为懒惰,可是一部分小孩要么就是天生智力发育有问题,要么就是因为环境的压迫变得不会读书。
电影中,国彬从小就具有绘画的天赋,喜欢画画,热爱画画,痴迷画画。只可惜,国彬不会读书,尽管他再怎么努力,每天晚上都要被妈妈训斥,鞭打。只因为生活在新加坡这个地方?只因为他是em3阶级的学生?文福是个聪明又够义气的男生,但是因为要照顾弟弟,又要帮忙妈妈招呼客人,没时间忙自己的学习,包括自己的姑妈和表哥忠明也瞧不他。
国彬的妈妈说:文凭虽然只是一张纸,没有就是没有。我现在担心的是我的儿子,他将来能不能在一个只注重英语和数学的环境里生存。我觉得这句话说得也是有道理的,当时的社会注重的也只有英语和数学,只有这两个科目学好了,才可以在社会立足。而华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不好也没关系,中学还有个班叫华文b,都是给那些不会华文的小孩读的。我思考着:华文就这么遭新加坡人蔑视吗?华文仅仅是难学吗?
我们不是笨孩子,只是懒读书!孩子不是靠打骂出来的,而是靠心教出来的!爸妈并不是喜欢打我们,而是为了我们好!我们的闪光点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每个孩子不都是全能的。我认为家长应该看清楚这个闪光点,不要剥夺孩子的自由与兴趣,别让我们盲目地走来走去,别给孩子的童年抹上一道黑影。
《小孩不笨》电影观后感 篇7
今天,老师叫我们看《小孩不笨2》,看了之后我很伤心。
里面的主要人物有杰利,学谦,成才。学谦和杰利生活在一个富有的家庭,而成才却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当我看见杰利做错了事,而他的爸爸妈妈只会相互推卸责任时,我想到了我的家。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我的爸爸妈妈也和杰利的爸爸妈妈一样,爸爸把责任推给妈妈,妈妈又把责任推给爸爸,结果俩人俩人一星期没说话。
学谦爸爸的电脑坏了,学谦把电脑修好,开饭爸爸上班的地方送给了他,可爸爸说他玩坏了,又修好了而且逃课。看到这里,我想到了,一天爸爸让妈妈洗梨,妈妈没洗,我就去洗了,却忘了擦干,水淋了一地。妈妈大声说:”你这孩子,看把水淋了一地,一踩把地弄的都是水。”我心里很不开心。当他们吃饭时,学谦电话响了,他刚要接,妈妈说:”吃饭时,不能接电话,对身体不好。”这是爸爸的电话响了,妈妈说:”爸爸的一个电话可能是三十万的大交易。”结果爸爸的电话是卖鸡的。这让我想到,有的爸爸妈妈不让孩子做的,可他们却能做。
这部电影呼吁天下所有的爸爸妈妈,不能只挣钱,不陪伴孩孩子。不要只想孩子的未来,也要想想孩子的现在。你认为是错的,在我们看来却是对的。孩子的想法和大人的想法是不同的,大人们要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才是尊重孩子。
《小孩不笨》电影观后感 篇8
《小孩不笨2》是一部新加坡的电影,由电视剧改编而来。四-六年级的学生一轮看下来,我发现他们对看电影的兴趣很高,而真正投入进去的学生其实不是很多,少数学生就像是路过打酱油的。而四年级的学生比起高段学生对影片的感受力更强,更容易受到感染。好多学生看到后半段都感动得泪流满面,这的确出乎了我的预料,因为在高段我没有发现学生哭过。看来,四年级的孩子情感还是比较细腻,看到影片中的人物流泪也跟着流。而高段的孩子就比较理性了,他们觉得这是在做戏,是不真实的,生活中可能不会发生,所以他们是抱着看戏的心态。但如果他们有完整地看完整部电影,或许多多少少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吧。
这部影片在这段时间里,我也不下看了七八次,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可以说有种感觉越来越强烈。那就是以后我要多多和我的小孩交流沟通,不能重蹈影片中这对父母的覆辙。最欣赏里面的小P孩JERRY在影片ENDING时说的一句话:资源,放错地方就是垃圾;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这是一句很辨证的话,很有哲学的意味。其实,放到我们的教育中,这话有很深的指导意义。在我们的班级中,表现好的学生在我们老师眼里就是资源;而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可能就如影片中形容的“垃圾或烂苹果”。虽然,我们的老师平时不会称这些表现差的学生为“垃圾”,但有时候心里已经不自觉把他们归结为已经无药可救的“垃圾”。在不当班主任或不教主科的这段时间,我发现自己对学生的看法较之以前真的有了很大的不同。以前,我总是觉得自己再怎么严厉,也是为了学生好,有时候甚至会不自觉地出口说出那些不是很好听的言语,或许已经深深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而不自知。现在,想想自己那时可能对学生要求真的有点过高,毕竟每个学生都是存在差异性,是不同的个体,虽然有部分是家庭教育的不足造成。但是身为人师,我们更多地应该是给予这些后进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关爱,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和埋怨。其实,抛开所谓的成绩和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等等东西,我们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地可爱和天真,我们身为老师是多么幸福,能够和这些拥有纯净心灵的孩子在一起生活,才能保持住我们身为成人的那份难得的纯真,没有社会上的那种血淋淋的勾心斗角。像影片中的那个年轻的老师和奶奶说的,不要只看到孩子的缺点,要多看看他们的优点。就算考试进步了2分,5分,那也是一种进步,也是一个优点所在。所以,不要想着急功近利,不要想着一步登天,后进的孩子需要我们的耐心和细心的呵护。
《小孩不笨》电影观后感 篇9
周末,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小孩不笨2》这部电影,影片讲述的故事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一个叫杰利的八岁男孩,他的父母由于工作太忙,根本没有时间和他沟通,平时就用传纸条的方法交流一些事情。有一次,杰利的学校里要举行演出,他被选为主角。他想邀请爸爸妈妈去看他的演出,但是,他却没有机会给爸爸妈妈说这件事。在一次吃饭的时候,杰利偶然听到爸爸在接了一个电话之后说他一个小时可以挣500块钱。于是,杰利下定决心要攒500块钱,买爸爸一个小时的时间,来看他演出。杰利每天只能攒一点点的钱,演出时间马上就到了,杰利还没攒够钱。他在超市里偷拿了阿姨的钱。爸爸知道了这件事,准备狠狠地打了他一顿。但是,当他把真相告诉爸爸以后,爸爸原谅了他。爸爸妈妈紧紧地抱住杰利,他们一家三口人开心地笑了。后来,他们一家人都去观看了杰利的演出。
俗话说得好,陪伴是对于我们孩子最好的爱。爸爸妈妈的陪伴会让我们觉得幸福快乐,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陪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的父母为了挣钱,让孩子变成了留守儿童,他们就像影片中的杰利一样,只能用打电话或发视频的方式和父母交流、沟通,他们的童年也因此缺少了父母的爱。我的童年也有过这样一段难忘的记忆。在我还不到两岁的时候,妈妈和爸爸因为工作太忙,根本没有时间照顾我,就把我送到姑妈家,让姑妈照顾我。有一次,妈妈来看我,我却躲在姑妈的身后,远远地、偷偷地看着妈妈。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跑到妈妈身边,因为我觉得妈妈似乎变得陌生了。到了我上幼儿园的年龄,妈妈把我接到了一所离她学校很近的幼儿园,尽管妈妈上班很忙,但是她还坚持着每天接我上下学。因此,我和妈妈的关系又变得和从前一样融洽,一样亲近。
我们也知道父母挣钱的辛苦和不容易,但我们还是希望父母多抽出一点时间,陪陪我们,和我们聊聊天,听听我们的心声,让我们有一个开心快乐的童年。
《小孩不笨》电影观后感 篇10
无论你问任何一位父亲或母亲你爱不爱自己的孩子这样的问题,他们都会毫无疑问的做出肯定的回答。可惜的是,绝大部分的父母即使心中有爱,却无法恰当的把这种爱表达出来。影片中始终有这样的一对矛盾: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这种爱是可以无怨无悔的为了孩子下跪、甚至是献出自己的生命,另外一方面是孩子感受到的来自父母的爱,是那么的贫乏,甚至变成了仇恨,他们会说:这个家什么都有,其实什么都没有!。明明是世间最珍贵的亲子情,为什么会让彼此差点成了仇人?那就是不会爱。我们总喜欢拿着爱这个牌子做一些理所当然的事情,尤其是成人,我们把我们认为是好的东西,一股脑的全部给孩子,却从来不听听孩子想说些什么。
太爱,却又不懂得如何去爱,让这样的悲剧不要再重演了!大爱无痕,让我们真心实意的去爱我们的孩子。
收获二:学会赏识
影片以赏识教育贯穿始终,以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演绎了父子之间、师生之间那种被尘封了多年的爱从禁锢到慢慢被打开的过程。在观影过程中,或许我们会不断的在埋怨这个家长怎么能这样教育小孩,这个老师怎么能这么刻薄的说话,可当整部影片落幕时,一句句摘抄下来的台词活生生的摆在我们面前:
你上次赞美别人是在什么时候?你上次被别人赞美又是什么时候?
现在的孩子已经越来越不好管教了,他们的门已经关了。你需要一把钥匙,少看他们的缺点,多看他们的优点,就是这把钥匙了,有了这把钥匙,就容易沟通了。
如果有一个烂苹果,我们应该怎样处置它呢?扔掉吗?好象有点浪费,也许还有能让它再一次成为好苹果的办法吧?那个办法就是:把烂的部分切掉,剩下的部分还能吃,而且还是特别甜的。
你知道每个小孩子心里都住着谁吗?是一个好孩子,一个坏孩子。只有常被称赞的小孩子,他们心里的好孩子才不会被坏孩子藏起来。
天底下没有教不会的小孩,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影片中的一个画面、一句台词、一个问题、一声质问,如同一本生动的教育理论,抛向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现如今,素质教育如火如荼的展开,可是中、高考评价方式在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的情况下,我们又不得不面对应试教育重重压力,分数的高低依然是评价学生好坏和筛选学生的重要方式。这就使得老师和家长们往往把高分的孩子供上天,把低分的小孩打入地。其实,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学习,成功的方式也绝不仅仅只有学习这一条路,如果我们能够顺应孩子的特点来进行教育,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用鼓励性的话语称赞孩子,或许不经意间的一声赞许、一个拥抱,就是他们成功的动力。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给孩子们一个微笑,他们会还你一份骄傲。
收获三:学会沟通
看完电影后,我为成才爸爸个不识字又残疾的男人对成才的爱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流泪,为TOM父亲为了儿子下跪而流泪,为jerry想让父母去看演出而付出的努力流泪,更为两代人之间不能互相理解而流泪。
每个孩子心中上都有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只要唤醒他们好的一面,他们就会把最好的拿出来。有很多时候对孩子来说大人的不理解和不相信,往往是造成隔阂的原因,隔阂一旦产生,那么消除它就要花费比产生隔阂的两倍或更多的时间。老师家长在很多孩子的印象中就是不停的唠叨啰嗦。把一件事说上几遍,说是为孩子好,但孩子听进去的又有多少呢?经常以为和孩子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是自己骗自己,每天听着老师家长的唠叨烦都烦死了,谁会在意都说些什么呢?所以就成了孩子都是假装在听,然后是一边进,另一边出,只问一句懂了吧?然后就自己忙自己的去了。只要讲了就等于是沟通了,这就是老师和家长陷入的误区。
没有沟通,就注定会产生冲突;没有沟通,就失去了彼此了解的机会;没有沟通,我们无法正确对待彼此的爱;没有沟通,我们不知道对方什么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没有沟通,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失去的、错过的是什么。沟通是架起两代人之间的桥梁,让我们蹲下来,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真正走进孩子们的世界!
作为老师、家长,应多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想,换位思考或许就能使烂苹果不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只要老师和家长积极配合,多与孩子沟通,多赏识他们,包容他们,给予他们肯定,降下身份做他们的朋友,将不难发现,其实孩子并不那么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