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对教案的编写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老师应该从什么方面去写教案课件?我们编辑了“秋思的课件”以更好地满足您的需求,还希望您能从本网页有所收获!

秋思的课件(篇1)

(教学设想:《天净沙秋思》反映的是游子思乡之情,而《君子于役》则反映的是妻子思夫之情。这两篇文章能不能结合起来学呢?)

师:同学们学过历史,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吗?(《诗经》)

师:《诗经》305篇,其中有一篇名叫《君子于役》,我们今天先来欣赏一下该诗的第一节。(投影,包括诗的第一节以及主要词语的解释。)

师:请参照注释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正音,释义:君子:曷:栖:埘:)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农村晚景图,画中充满恬静的气氛)

师: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妻子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

师:此诗写法上的一个特点是什么?(情景交融)

师:如果我们把在家苦苦等候的妻子理解为所有盼望在外亲人归来的家人,如果我们把在外服役的丈夫理解为所有在外流浪的游子,我们没想到啊,家人的这一望就是一千多年!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游子啊,他还在外面流浪。不信,请看这首曲《天净沙秋思》。(投影《天净沙秋思》)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注意节奏、重音、情感。)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轻声读,将曲中描绘的所有的景象组成一幅画。

师:听完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

师:你认为画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羁旅之情或思乡之情)

师: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学生研读赏析。)

师:我们现在读到这首曲仍能被曲中所表达的感情所深深感染。你有过断肠人的经历或者你看过、听过其他断肠人的故事吗?(用自己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强化这种感情。)

(明确:由于曲中没有直接的抒情主人公出现,于是,那位断肠人便可以看作是一个不定代词,指代你、我、他都行。读过这此曲的人常常会沉浸于作者描写的情境之中,有时甚至感到自己就是那秋天中无所依托的迷惘游子,此曲唤起的并不是读者的同情心和共鸣,而是对漂泊的切身感受。虽然我们未必都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但在生命的途程中,谁又不是一个流浪者呢?)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君子于役》与《天净沙秋思》为了表达思之情,各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景。你如果要表现某种情,你将选择哪些景呢?(生自由答)

师:一曲短短28字的《秋思》,唱出了天下游子的心声。这里,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一下此曲的作者?(简介马致远,元曲以及前人对此曲的评价)

师:今天,我们学了两首诗(曲),一个望归,一个思回。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再来深情地再现离我们遥远而又很近的感情吧。(投影,放背景音乐,学生读诗、曲)

师:几千年来,游子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流浪的滋味刻骨铭心。有一首歌唱道:都说那海水又苦又咸,谁知道流浪的悲痛心酸,满腔的愁怨,啊,游子的脚印啊,血迹斑斑有千年的流浪,就有千年的等待。游子啊,回来吧(音频:费翔《故乡的云》)

秋思的课件(篇2)

【教材分析】

《天净沙·秋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这首诗歌具有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生动、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注意营造音乐的氛围,采取角色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体验优美、充满韵味的语感。

3、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

1、了解小令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片、录音带和 VCD 碟片。

2、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低声地)“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学生凝神静听,乐曲像小溪般流入学生的心田。)

在音乐的节奏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以乐曲《橄榄树》为引子,激发学生兴趣,导入学习主题。

二、感知内容

配乐朗读:播放陈星演唱的《流浪歌》。“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呀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乐曲播放与诗歌朗读同时进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联想,学生也许会联想起远在异地的亲人和流浪天涯的羁旅之人没有什么两样,从而产生共鸣。

教师用语言描述这幅画面: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昏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让学生闭目想像,感悟其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要求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之情(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活而不乱),并要求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和自己的创意作简笔画,加深思考。(学生的简笔画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有的工笔,有的写意。)

配乐朗读,调动情绪;描绘情景,引导想像;交流发言,表达情感;作简笔画,加深印象。

三、研读与赏析

请一位学生模拟费翔的声音小声地唱《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吹来故乡泥土的芬芳,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漂泊……”(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小声哼唱,充满感情。)

播放凯丽金的钢琴曲《回家》,烘托气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请一位女同学将自己搜集的有关小令的知识向同学们介绍,并举例说明。(女学生们争先恐后)同时,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请一位男同学介绍《秋思》的意境,其他同学补充说明: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学生深入意境,进入角色。)

学生配乐(《望乡》:“夕阳河边走,举目望苍穹,袅袅炊烟飘来了思乡愁……”)朗读。启发学生讨论:主人公的心境如何?(孤独而思乡。)

营造氛围,烘托情感,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四、拓展延伸

播放轻音乐《江南好》和《采花》,让学生放松一下,然后进行扩展性学习。

1、介绍20世纪初以庞德为先导的英美意象派诗人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宋词元曲的情况。(学生静静地听。)

2、《秋思》的意象分析及《秋思》对英美意象派的影响。

3、比较意象与意境的异同。(学生纷纷发言,教师正面激励。)

4、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5、提问:游子为什么思乡思亲呢,哪一首诗可以作证?(分组讨论《游子吟》。组织学生朗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扩展学习,开发教学资源。

五、课后延伸

1、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并低声播放《窗外》曲子。

2、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3、组织学生齐唱《常回家看看》,掀起高潮,结束新课。

搜集诗歌,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改写诗歌为散文,进行创新作文练习。

【课后反思】

这堂课我注重营造了一个音乐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的激励,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得到了增强。这一节课还渗透了音乐和美术教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秋思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秋游方案”的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设计活动方案的过程,提高收集数据与处理数据的能力。

3、在收集数据、设计方案、交流等活动中,学会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设计方案等,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导入: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我们在出门前通常会有哪些准备?北京的小朋友他们准备去故宫和北海公园参观,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什么准备,想请同学们帮忙设计一套秋游方案。

板书课题:设计秋游方案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课本第94页情境图

想一想,设计方案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2、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设计方案,5人一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设计分工?(学生根据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想策略)。各小组将要做的准备工作、分工与要求记录下来。

3、分小组收集相关材料和数据,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收集数据:景点的信息:门票(成人和儿童的单价)、各种旅游车的信息。

4、各小组将数据收集整理,并设计出合理的秋游方案。全班交流设计的秋游方案,选出最合理的方案。

三、应用知识,拓展创新

1、全班交流设计方案,什么样的方案最合理?花费少,时间安排合理等。

2、讨论: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3、选择其中一个小组的设计方案,组织全班一起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并对方案进行补充和修改。

4、完成教材第96页的“自我评价表”

四、总结新知,提炼升华。

秋思的课件(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地位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

《古代诗歌四首》中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这一部分用一个课时完成。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秋思》的主题,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引导学生学生体会《秋思》的意境。品析《秋思》的精炼的语言。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知道:马致远及元曲的文学常识。

理解:①每句曲句的含义。

②曲的主题思想。体会:《秋思》的意境。

(2)重点:①朗读本曲。②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3)难点: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二、说教法

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使学生既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功,又能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所以,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引导学生动既脑又动笔,激发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审美享受中,启迪艺术灵感。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到家乡我们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怀。而古代很多文人墨客也都用古诗来寄托他们的思乡之情。比如说小时候学过李白的《静夜思》还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散曲《天净沙思》。

(二)新课讲授

1、解题:《天净沙·秋思》

2、作者简介及相关资料:

教师介绍有关内容要求学生知道: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最多的一个。杂剧以《汉宫秋》为代表,散曲有《东篱乐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净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读

“文章不厌百回读”。在教学此曲时,我以读为切入点,精读、细读,在读的基础上讨论、感悟,深化认识挖掘出审美因素。

首先,教师范读。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多朗读、呤诵,边读教师边指导,在读法指导中品味意境。这样反复诵读,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以能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内涵和丰富的情味。

另外,它讲究炼字,格律要求严格,仅仅五句28个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漂泊天涯游子孤寂之情,。

4、看插图品诗句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插图更有助于我们理解诗句。

5、《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之情。

再循循善诱,

设疑提问:

这首小令前几句写多少景?这些景物是实景还是虚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我及时归纳:小令前三句仅18个字就写了九景:(板书):“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且每景前面用了一个修饰词,如: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时实景表达了游子孤寂之怀。(板书):实景这种情是通过眼中的秋景表达的,秋是这种情思的传媒体。“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景物如此萧条和暗淡反映了诗人心情的低沉和凄凉,三者正好牵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笔锋一转为我们推出一幅悠远恬静的画面,这是全文的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照应,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

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虽然还只是说景物名称,但是这三个词却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古道”是苍凉寂寥的,“西风”是萧瑟悲凉的,“瘦马”是疲惫无力的,这已经不是单纯地写景了。而“瘦马”一词,在这里还应该包含骑在马上的人,这是主要部分。“夕阳西下”写时间,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这才明显写到游子,写到游子的心情。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游子发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然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天涯,他更想到故乡的人,瞻望漫长的前路,因而触动情怀,引起悠悠的哀愁。此时

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

5、下笔

在学生体会了《秋思》的意境后,我让学生仿写,并大胆地改写,以启迪艺术灵感。通过这种训练,可以把感受到的意蕴美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成为具体可感或上升到一种思

想高度。

6、小结

《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不仅意境突出,还包容了音乐美、绘画美等等在内的综合艺术。我们学习了这首小令,从中受到了各类美的熏陶,它不愧为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中华文化之精华,所以,我们应多读一些诗文佳作,以得到多方面的训练。

7、作业

背诵这首小令。

秋思的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幻灯片。

2、学生准备:搜集表现思想之情的古诗词,并多读几遍。

课时设计:一课时。

设计理念: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思乡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怀。见秋而生乡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变的题材,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正是这种题材的一首古诗。诗人因“见秋风”而“作家书”再“寄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诗的字面意思,学生借助插图、工具书等能够理解,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等原因,要真正走进诗人内心,真切体会那无法排解的思乡情却很难。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本课设计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措施:

一、以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萧瑟的秋景中,渲染情绪,为古诗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

二、以诗解诗,以诗悟诗。通过张继的一首《秋思》带动一组悲秋思乡的古诗学习,意在以意思意境相近的古诗帮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感悟,同时达到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丰厚学生经典文化底蕴的目的。

三、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设计一个个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悟后读情,让思乡情在一次次朗读中深入学生心中。

四、补充资料,辅助理解。补充一些写作的背景资料有利于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更好地体会古诗情感。

教学过程:

一、 生活引入,见秋生情。

在咱们国家有一个节日与月亮有关,是(中秋节),同样在唐朝有一个特别喜欢月亮的诗人,曾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也写过《静夜思》,睹一轮明月寄满怀思乡之情。这种方式叫做“借景抒情”。

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张籍的《秋思》 。

1、读“秋”想画面。

板书“秋”字生读;读着“秋”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幻灯片出示诗歌),看看通过《秋思》又能读出一个怎样的张籍。

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二、听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边听边跟读古诗读3遍,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展示读。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3、师生合作复沓读。

4、古诗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我们现在说的白话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成白话?(指名说说意思)

5、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真厉害知道这么多。

师:是啊,作者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出示课件: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见?)

生:看不见。师:那作者为什么说看见秋风了?他是在骗我们吗?那他到底看见了什么?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大雁往南飞……

师:是呀,焜黄华叶衰,秋天是衰败的季节,同时又是感伤的季节,落叶归根了,大雁南飞了,而张籍只能孤零零地站在秋风中,望着家乡的方向暗然神伤,他也想家了啊。板书:思乡。他会想起家里的哪些亲人呢?

生:父母、孩子、妻子……尽管如此思念他们,可张籍却看不到他们,我们来了解一下张籍:点击出现张籍的资料,指名读。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告诉自己的亲人呢?

生:写家书。

师:对,他决定写一封家书。出示幻灯片:看,张籍坐在桌前准备写家书了,可他迟迟没有动笔?他到底在想什么?哪个词字写出了他此时的心情?(板书:意万重)

师:意万重是什么意思?(形容思绪万千)。

你来读出他此时的心情吧?(有几点想法)再读(有几十种想法)再读(真是思绪万千啊)齐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是啊,他想了很多很多,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说给大家听。

可以引导一下:对父母说些什么?对孩子说些什么?对妻子说些什么?对兄弟姐妹说些什么?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师: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张籍左思右想,经过反复的琢磨,信终于写好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出示幻灯片:看,他把信交给了送信的人。谁来读读这两句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有谁读懂了这两句?真的假的啊,我想考验一下!大家看,这就是张籍写好的家书。(拿出准备好的信)哪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张籍是怎样寄信的?我就吃点亏,为张籍当一回信使吧!

师演送信人,生演张籍。

你为什么把信拆开?(我担心匆忙中写漏了什么)你加点什么吧!同学们,哪个字写出了张籍此时的心情?(板书:恐)恐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师(着急):写好了没有呢?快点把信给我,我要赶路。又被张籍拦住了,师:哎哟,张大人,你还有完没完啊?好好好,真服你了!同学们,张大人这样几次拆开信用诗中的话叫做:又开封。对,又表示不止一次。

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句诗?(嗯,听出了一丝担心,不错,读出了诗人的担忧。)全班齐读这两句。张籍这样拆了写,写了拆,写得完吗?是,对亲人的思念是永远也写不完的。

四、配乐读,深化情感。

师: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亲情呢!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那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张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孟郊曾在《归信吟》中写下这样一句诗,点击课件: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学生齐诗。

师:魂随信去了,只剩下一个空空的躯壳!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瑟瑟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齐读诗。

师:看到秋风刮起,作者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那作者是借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秋风)。

五、拓展升华。

1、师:其实,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课前我让你们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谁来读读?

2、一片落叶、一阵凉风告诉我们秋天已来到,一封家书向我们诉说了张籍深沉而无奈的切切思乡之情,有这相思之情的又何止张籍啊!而现在在祖国大地上依然有许许多多离乡外出学习、打工等,这当中也会包含我们的亲人,在外的日子也会有对家的彻骨思念,几千里的回家的路艰辛啊!

六、总结。

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你们现在还小,不能完全领会,但是等你们长大了,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浓浓的亲情。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张籍的《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再一次吟诵这首传世之作吧!全班齐读。

秋思的课件(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天净沙 · 秋思》。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天 净 沙 · 秋 思》是属于苏教版版8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里面的内容,学习了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读懂了一位漂泊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一起领略了景中融情,情景交融的高妙写作技巧,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是收获巨大!教育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读今古群书,写绚烂华章。做少年雅士,竞时代风流!

第二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教学目标

①每句曲句的含义。

②曲的主题思想。

(2)重点:①朗读本曲。

②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3)难点: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二、学情分析

①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②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③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

三、说教法

古典诗文是我国历代诗人词家经过千锤百炼出来的完美的艺术精品。它具有优美的语言,淳美的形象,挚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画等,是其他任何艺术无与伦比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更是堪称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使学生既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所以,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引导学生动脑又动笔,激发深长伯创造性思维,使在审美享受中,潜移默化,启迪艺术灵感。

四、说学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两者同源异流,所以不难学,要树立信心。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的方法有“三要”:

(1)要熟读背诵课文,熟悉文言文诉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2)要自己用心领悟,把“言”和“意”融为一体,

(3)要主动积累词汇。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古代诗文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瑰宝,唐宋时期,诗词发展达到顶峰。唐代是诗歌最繁荣的时代,宋代的词也相当的繁荣。唐诗宋词我们已经学了很多,那么,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元曲。那么,元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形式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

(二)新课讲授

1、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2、作者简介及相关资料:

教师介绍有关内容要求学生知道: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淬最多的一个。杂剧以《汉宫秋》为代表,散曲有《东篱乐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净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读

“文章不厌百回读”。在教学此曲时,我以读为切入点,精读、细读,在读的基础上讨论、感悟,深化认识挖掘出审美因素。

首先,教师范读。“范读”就是“示范而读”。教师范读效果佳,必然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学生“感之以趣”,“趣而读之”,“读而思之”。同时,“范读”的本身以是对学生“授之以法”,能具体地指导学生诵读。范读后再从学生中找出读得较好的来读。成功的范读,可以把文字变成声音,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本曲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多朗读、呤诵,边读教师边指导,在读法指导中品味意境。这样反复诵读,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以能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内涵和丰富的情味。

小令就是一首歌。《秋思》这首小令讲究平仄押韵,读来琅琅上口,它具有“民歌色彩”,极富节奏感。

《秋思》这首小令押什么韵?哪些字押韵?

其中“鸦”、“家”、“马”、“下”、“涯”以“a”押韵。和谐动听,但曲调低沉,往往一首曲调低沉的词曲易引发人的思绪。而《秋思》给人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在异乡之人惆怅之情,直抒作者胸臆。另外,它讲究炼字,格律要求严格,仅仅五句28个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漂泊天涯游子孤寂之情,所以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朗读方法,教会学生怎样才能读得声情并茂、荡气回肠,促使学生从朗读到背诵中增强语感,真正领悟到“小桥流水”般的意境,从而学会欣赏音乐美,这样的渗透教学方式,比单纯的讲解词意,硬读死背新颖。学生喜欢学,易接受。

4、会意

会意就是能领会诗文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因为古典诗文语言跳跃式的,加上诗人在字词上有精雕细刻的传统,这就需要诵读全文,联系前后语句,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上合理的想象补充语句间的跳跃间隙。在整体上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以要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字词,研讨感悟,体会那些关键的字词的表现力。品味文章的艺术魅力,达到有所借鉴,有所得益。历代诗家讲究“意”和“景”的融合,即构成意境。意即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即是情,“境”是诗中描写的景物,即两种环境;“意”和“境”“情”和“境”有机结合起来,和谐统一,形成一种艺术境界。

《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之情。虽情调低,但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故境中有画。我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心情地去设想境中画,既而产生情趣。再循循善诱,设疑提问:这首小令前几句写多少景?这些景物是实景还是虚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又是如何表达的?

学生讨论后,我及时归纳:小令前三句仅18个字就写了九景:(板书):“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且每景前面用了一个修饰词,如:“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时实景表达了游子孤寂之怀。(板书):实景。这种情是通过眼中的秋景表达的,秋是这种情思的传媒体。

“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景物如此萧条和暗淡反映了诗人心情的低沉和凄凉,三者正好牵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虽然还只是说景物名称,但是这三个词却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古道”是苍凉寂寥的,“西风”是萧瑟悲凉的,“瘦马”是疲惫无力的,这已经不是单纯地写景了。而“瘦马”一词,在这里还应该包含骑在马上的人,这是主要部分。“夕阳西下”写时间,“断肠人在天涯”这才明显写到游子,写到游子的心情。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游子发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然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天涯异域,他更想到故乡的人,瞻望漫长的前路,因而触动情怀,引起悠悠的哀愁。此时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

紧接着我将学生的想象、思绪继续向深秋延伸,提醒学生将有形可感的事物,以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凄苦之情紧密联系起来去琢磨。于是学生们的情趣也随之得以升华,用有形表现无形感到生动具体,最后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画一幅《秋思》图。这说明了诗文中的绘画美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特别是对有此爱好的学生起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将文字通过想象变成画面,更具体形象。

5、下笔

在阅读、讨论、感悟中,学生们常常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一个人静静地整理思考中,更能产生深刻的感受,经过思考,能将个人体验与文本相结合,加深影响,形成理性的认识。因此,在学生体会了《秋思》的意境后,我让学生仿写,并大胆地改写,以启迪艺术灵感。通过这种训练,可以把感受到的意蕴美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成为具体可感或上升到一种思想高度。

6、小结

《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不仅意境突出,还包容了音乐美、绘画美等等在内的综合艺术。我们学习了这首小令,从中受到了各类美的熏陶,它不愧为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中华文化之精华,所以,我们应多读一些诗文佳作,以得到多方面的训练。

7、作业

背诵这首小令。

板书:

天净沙 秋思 “ 秋思之祖”

马致远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荒凉 古道 西风 瘦马 流水人家 温暖

凄凉( 深秋色彩 ) (普通景色 ) 安宁

苍凉 夕阳西下 幽静

陪衬 反衬

断肠人在天涯

(归思)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秋思的课件(篇7)

一、说教材。

《天净沙·秋思》选自人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首曲。此曲中诗人通过描写10种具有哀愁色彩的景物,表达出诗人厌倦羁旅漂泊,极度思念家乡的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由景物分析展开画面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此曲深含的主题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难点:掌握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此曲画面意境。

四、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刚由小学步入中学,他们的心智正在逐渐成熟。但是初一的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普遍较差特别是对于具有极高意境的古诗词的欣赏上,大多的学生都不能深入的去体味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的意境美,以及古诗词中隐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于这一学情,对于具有极高意境的古诗词教学中主要采用渗透式教学法,即积极营造意境氛围,在意境氛围的影响下感受诗词意境美以及深刻领悟作者诗词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使学生既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所以,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即在朗读、描绘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画面美,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画面意境,激发深长的创造性思维,使在审美享受中,潜移默化,启迪艺术灵感。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

七、课时:8 分钟。

八、说教学过程。

(一)引用。

1、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2、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却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讲解,古人写诗词,其中所写之景必定包含了作者心中之情,引出《天净沙。秋思》运用的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们找出本首曲中所写的景物。

(二)在之前朗读此曲的基础上感悟名家朗读,初步感知此曲的感情基调。

(三)引导学生们找出此曲中所包含的景物,并引导同学们找出“夕阳西下”这一大背景的景物,从而进行下面的教学。

(四)“夕阳西下”作为此曲9种景物的大背景景物,教师需要牢牢抓住“夕阳西下”这一意象,通过老师描述以及音乐营造与此曲感情吻合的意境,使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感知此曲画面,为深入理解情感打下基础。

(五)感知画面之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情感。

(六)教师引入作者介绍,升华诗人情感。

九、教学反思。

因比赛时间只有短短8分钟,因此对于此曲每句曲的深入解读无法做到,但结合此曲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是掌握借景抒情艺术手法;

二是掌握此曲的思想感情。

所以,我把本次微课设计为在解决此曲的基础知识与反复朗读之上,第一,引导学生抓住“夕阳西下”这一具体意象就此展开画面描绘;第二、聆听此曲画面教学;第三在聆听中感悟诗人思想情感,并引导学生掌握此曲的思想感情。

十、创新点。

1、教师牢牢抓住“夕阳西下”这一具有哀愁的具体意象,据此展开此曲的意境画面教学。

2、由画面引领学生掌握此曲的思想感情,而画面则是由10种组成,整个微课围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这一艺术手法使达到对此曲的深刻理解。

十一、附录。

课后习题:《天净沙。秋思》中,富有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富有情味的画面。假设你身处这样的情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

十二、板书设计。

秋思的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二篇古诗。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秋思),谁来读?

(2-3人)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也可以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诗)

2、差不多了吗?(差不多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

师评: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刚才他把诗中的一个多音字读准了,你听出来是哪一个吗?

(重)

为什么这个字读chóng,而不读另一个读音呢,有什么好办法?(查字典)确实,老师把字典上的意思整理在ppt上,现在你能准确判断吗?

谁还想来读一读?

师评: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3、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起。

4、读完后,你知道这首诗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能用诗中的话来说吗?(作家书。)(板书:作家书)

5、作家书是什么意思?

(写家书。)

三、再读故事,品悟诗情。

1、这首诗的题目是《秋思》,可整首诗中都没有出现一个“思”字,那么作者把这份思念藏在哪句诗里?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秋风看得见吗?

(看不见)

(2)看的见的是什么?可以看看插图,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此时的张籍已在洛阳城里漂泊了许多年,这时,诗人看见这瑟瑟秋风会想起谁?

(父母、妻儿)

(3)是呀,那么他可能会问候父母些什么?他可能会牵挂妻子些什么?他又可能会叮嘱儿子些什么呢?他想告诉家里哪些事情?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交流)

(4)我们有没有把张籍想说的都写下来?

(没有)

(5)你是怎么知道的?

(欲作家书意万重)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出示: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6)同学们,想象一下,张籍在写这封信时,会有怎样的表情?怎样的动作呢?(苦闷,眉头紧锁??)

(7)这真是(ppt出示: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一起来读。

2、张籍的思念还藏在哪句诗里?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ppt出示: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哪个动作最能表达他的思念?

(又开封)(板书:又开封)

你观察到了这个细节。

(2)这里有一个字与又的意思是一样的?你找到了吗?

(复)

(3)你觉得,张籍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开封?

(因为他担心有些话没有写到)

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

(复恐匆匆说不尽)

所以行人临发又开封,还有谁想补充张籍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开封?

(怕说不完)

也就是诗中的——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4)(ppt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抬起来,看一看这幅图,猜一猜哪个是行人?(2-3人)

(左边的是行人)

你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他是送信的,旁边有一匹马,有包袱)wWw.djz525.com

(5)的确,古代送信的行人大多是骑马的。行人即将要上马送信,可张籍却还在一遍又一遍地打开信封。这时候,行人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我快走了)

行人都快要走了,可是张籍呢?(ppt出示:行人临发又开封。)你来读。(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还会说什么?想什么?

(行人很不耐烦)

行人是如此的不耐烦,而张籍仍旧是——

(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还可能会?

(不让张籍拿信)

行人都不想让张籍拿那封家书了,可张籍还是——

(行人临发又开封)

(6)此时此刻,行人带走的仅仅是一封家书吗?还带走了什么?

(诗人的心)

张籍仅仅用了“又开封”这样一个细节,就表达出了他对亲人的思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封信随着张籍的心不停地漂泊着。此时张籍的心情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ppt出示: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7)这首诗呀,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很多人都喜欢这首诗,他们会把诗写好后挂在墙上,也会写在扇面上,看,有人是这样写的,(ppt出示草书《秋思》)谁能把张籍此刻的心情融入到这首诗中来,再来读一读。

(8)在学习《秋思》的过程中,其实我们还学习了另一首诗——《归信吟》。(ppt出示两首诗)归信吟,唐,孟郊,起。

我们来比较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

(相同:都是思乡的,唐代的,写家书给亲人。)

老师发现,这两首诗都有细节描写,你能找出来吗?

(又开封,泪洒)

(9)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却在(故乡)。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再读《秋思》。

四、拓展升华。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老师这里也有思乡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我们只读诗句,不读朝代和作者。宋代王安石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除了王安石,唐代张九龄这样写道(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代杜甫写道(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六、总结。

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试着来默写这首传世之作吧!

秋思的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难点:品味、赏析、体悟

学法指导:

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让学生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放音频),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

二:学习新课

(一)读

1、注意听范读(放音频):点评好在哪里?注意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二)品

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雁去长烟

落日边声

千嶂城闭

我看见了一幅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

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异寒,异声,异势。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荒凉,萧瑟,肃杀。

5、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悲凉,寂寞,孤独,思乡

6、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中感受到——————————————

(浊酒一杯思乡思亲)

(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

(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

(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

(白发夫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

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

7、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放音乐)

(三)拓

根据你对词的理解领悟,用你能想到的句子将《渔家傲》

(1)赏析本首词中的任何句子,赏析时要首先注意: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例如:

"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景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火交融的艺术境界。

“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

(2)用白话文改写,拓写上片或下片内容

例如:

1)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照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刚。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士卒泪流不尽。

2)一队人马在边塞的戈壁滩上缓缓前行,满身铠甲的将军猛地勒住枣红色的坐骑,马仰头长啸,嘶鸣声在狭长的山谷中激荡回响。众人抬头,疲惫的眼神中顿时闪过熠熠的光彩。将军古铜色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震颤的肌肉似乎要抖落满面黄沙。“就地休息!”将军一扬手中的长鞭,雄浑的声音震荡着两面山上的碎石。黄黄的斜阳,染黄了将军灰白的胡须,也给整个队伍洒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仿佛突降在这荒漠边缘的一队天兵天将。站在秋天包裹着的西北边塞,天地仿佛在此相接。边塞的苍穹似分外开阔空旷,寂寥深邃,没有浮云的嫌碍,只有荒凉而不透明的成熟。

(3)学生习作交流:

三:作业课外积累

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读了“最新秋思的课件范例”,有没有一两句让您喜欢的短句?希望您喜欢djz525.com小编为您推荐的句子大全,更多好内容请阅读秋思课件,祝您开心愉快!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djz525.com/a/5609558.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对象祝福说说
下一篇 : 清明节英烈寄语短句精选56句
" 秋思课件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