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如梦令课件”是一个全面的主题,以下是本人为您整理的详细介绍。对于每一个老师来说,教案课件是必须要认真准备的东西。仔细编写教案课件可以帮助构建合理的教学过程,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希望本页的信息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如梦令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如梦令》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如梦令》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3、通过《如梦令》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具准备

李清照的图片及人物介绍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同学们,谁能说说这节课要学的“词”的是什么?

2、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也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了解掌握《如梦令》的有关知识

《如梦令》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

关于词的知识,我们来看一下资料。请同学们迅速地阅读一下,注意勾画知识要点,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叫词牌?

2、词是怎样分类的?

三、理解领悟《如梦令》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1、下面,我们就具体地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首词——《如梦令》。

2、我们将采取一种比赛的形式,看一看谁学得好,谁学得快。

3、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就是一个代表队。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进行三个环节的比赛,每个环节中获胜的代表队将获得一面小红旗,得小红旗多的代表队就是最后的赢家。(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表)

(1)抢答题。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并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听完之后,请大家抢答下面的问题。注意,除了回答问题之外,还要从课文中找出答题的根据。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抢答。

题目:

①本首词的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②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③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

④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⑤她是一个人去的吗?

⑥为什么要“争渡”?

⑦为什么会“误入”?

⑧慢慢划出来不行吗?

⑨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答题最多且正确率最高的队为胜利队,为该队加上小红旗。

(2)必答题。

①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何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里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争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晰,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它们鸣叫着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花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美!)

原来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看到。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为老师补这个遗憾呢?(愿意!)

好,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配乐范读)

请第个代表队的同学共同讨论完成。画的时候,请注意词中所提及的事物。(学生作画,老师指点。)

学生完成画后,由学生自由进行评论,并选出最好的图画,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对画的评价应紧扣词的内容,并讲完画面的美感,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画。)

②在完成了以上的环节之后,同学们对本首词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下面我们要完成的是对本首词的当堂背诵。

在这个环节,老师限时三分钟,请每位同学背诵本首词,在背的时候注意节奏和停顿,并在背诵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感情。老师会随机在每队抽一位同学代表本队背诵。

老师从熟练程度、背诵技巧、感情投入等方面评价,评选出胜利队,并为访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3)选答题。

要求:选择回答该题的队,答对中一面旗,答错扣一面旗,由一位同学主答,可有一次补充的机会。

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样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由本文内容延伸到词的意境,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比赛到此结束。其实今天的胜负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竞赛中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我相信,只要大家拥有像今天这样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那我们每个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大赢家!

如梦令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生字“藕”,多音字“兴”。品读词句,体会词人用词的精妙。

2、以“醉”入手,想象画面,体悟词境,感受词人的愉悦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补充资料,了解词人,懂得“词为心声”。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难点:

1、“醉”读词文,想象画面,体悟词境。

2、补充资料,了解词人,懂得“词为心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李清照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1、在中华数千年词苑中,曾涌现众多名家,其中有一位以其清新明丽、委婉柔美的风格独树一帜,为后人所称颂。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用这样一副对联赞道: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2、我们今天学习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词《如梦令》。

二、初读全词,读准读通

1、出示全词,提出朗读要求:放声朗读,读准读通。

2、相机正音 生 字:藕

多音字:兴

3、划分节奏。指名读,齐读。

三、自读自悟,读懂词意

1、在注释的帮助下,理解词的大概意思。(学生自读自悟)

2、交流,师相机评价补充。(重点点拨“常记”“沉醉”“兴尽”“误入”“争渡”等)

四、精读全词,提炼词眼

1、我们要把词读精,读成一个字。看看它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

(学生自读思考)

2、交流。(学生讲理由,体会用词之精妙)

3、今天我们以“醉”字来品一品这首词。(板书:醉)

4、作者到底被什么沉醉了?(相机板书)

A、美酒。 B、浓情。 C、美景。

五、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1、你从词中读出哪些美丽的画面?(学生品读想象)

2、交流:

“溪亭日暮”“沉醉”“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3、指导朗读。

4、从词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快乐、活泼、无忧无虑……)

5、早期的李清照为什么这么快乐,无忧无虑?

(资料补充。早期李清照的幸福生活)

五、对照比读,拓展延伸

1、此时,李清照喝的是什么酒?(甜酒,美酒,乐酒,香酒……)李清照的诗词流传下来的有40多首,有26首写到酒。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她晚年写的《声声慢》。

2、此时此刻她喝的是什么酒?(闷酒,苦酒,愁酒……)

3、同样的人,同样喝酒,为什么它的味道就变了呢?(资料补充:亲人去世,孤独,国破家亡。)

4、你又读到了怎样的李清照?(孤独、寂寞、凄苦……)

5、忆读《如梦令》

6、总结。

7、布置作业:课外再去找一找她的词,读一读,品一品词的味道,感受我们中华诗文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如梦令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3、理解这首词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理解词意。

难点: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关键点:读词,读中感悟,理解这首词。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请你们观赏一幅画。(出示课件)

2、你们看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3、师:同学们,这是描绘什么景色的图画?(学生发言)

4、板书课题:9、如梦令,齐读课题。(指导朗读后鼻音“令”)

5、介绍“词”。(课件出示)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而诗歌没有。最初的词,是歌词,是按照一定的曲谱填写的。曲谱又称词牌。

《如梦令》就是词牌。词牌之下,一般另有题目,但这首《如梦令》只有词牌没有题目。

6、引导回忆学过的词《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课文,简介作者

1、简介李清照。(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山东济南人。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以词的创作成就最高。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漱玉词》等作品。

过渡:这首《如梦令》就是出自《漱玉词》,我们来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里写了什么样的风景,下面请大家自读这首词。

2、自读课文,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想: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巡视指导,与个别学生交流。

3、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和词语。(课件出示)

藕花 溪亭 沉醉

兴尽 误入 争渡

惊起 一滩 鸥鹭

a、指名认读。及时正音。

b、重点指导“兴”读第四声,“亭、争、惊”是后鼻音,“藕”字写法。

(2)朗读这首词。(课件出示)

如梦令

【南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

三、再读课文,读懂内容

过渡:同学们,我们不仅要读通词,更要读懂词。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心地读,细细地想,试着用我们以前用过的方法,明白词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学,同桌交流。

2、问题提示:(课件出示)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是发生在写作的当天吗?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4)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为什么要争渡呢?

(5)为什么会“误入”?既然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3、师:你读懂了那一句?说一说它的意思。

交流:一句一句地说意思,再整首词说。

4、师小结词意。

5、齐读这首词。

如梦令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藕、兴”两个字。

2、理解词的意思,品味词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词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的意思,想象作者当年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

2、朗读并背诵

【教学准备】:课件、李清照的生平资料

【教案说明】:教案中红色的字为课件出示部分:绿色的字为板书部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播放课件古筝曲)

1、同学们,伴着悠悠的古筝乐曲,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古典文学的园地,走进唐诗宋词营造的艺术氛围,一起来学习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2、板书课题:如梦令

二、了解有关词的基本知识

1、你们学过哪些词?(《清平乐·村居》、《忆江南》、《水调歌头》)

2、你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点击:基础知识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可配乐演唱。)

3、出示《如梦令》。

出示课件《如梦令》

这首词的题目是——(没有题目,师相机指出“如梦令”是词牌名。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了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三、初读课文,领悟大意

现在,让我们眼到、口到、心到,去吟诵、去欣赏、去想像,来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

1、自读,读通读顺

要求:

读准一个多音字“兴”,认清一个生字“藕”的字形;读对停顿。

2、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读;齐读(各种形式朗读)(随机纠正错音)

3、咱们把词读顺了,一首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交流自学

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所想,老师相机进行评价补充。

四、精读品味体验沉“醉”

1、经同学们这么一联想补充,这首由30几个字组成的高度凝练概括的词立刻丰满具体起来了,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那么多美的画面。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也就是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

2、来,读读这首词,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3、围绕“醉”来感悟

4、板书:醉……

这首词中的哪些句子,哪些词语让你读懂这个“醉”字?

再读。

①、出示课件1、2句

a、读1、2句,从哪里读出“醉”字了?

b、交流:“不知”(为何会“不知”?)

“沉醉”是啊,同学们想想,她是在哪里喝酒啊?(溪亭)

过渡:词人和好友品尝着美酒,欣赏着美景,如此诗情画意,日子过得好生惬意,那真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②出示课件3、4句

a、诗人醉后有何表现呢?继续交流:“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b、理解“兴尽”“藕花”:兴尽想告诉我们什么?由藕花我们联想到诗人在哪?

那又是怎样的一片荷塘啊?我给大家一幅图请同学们用学过的诗填一填

过渡:如果刚才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话,那现在该是“景不醉人人自醉”了。

当一弯明月如水般倾洒荷花时,众人才猛然惊醒,于是开始——“争渡,争渡”

③出示课件5、6句

a、听——嘻嘻哈,哗啦啦……你听到了什么?

b、生答:(听到了鸥鹭的声音、听到了划浆的声音、听到了诗人的笑声、听到了争吵的声音……)

c、仔细看——看到了什么?(鸥鹭飞起来了。)多不多?如果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所描述的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话,那么眼前该是——“一滩鸥鹭上青天”了。

如梦令课件(篇5)

一、温故知新,走近词人。

1、刚才我们读的这首《夏日绝句》,作者是——李清照,从这铿锵有力的诗句中,我们认识了一个忧国忧民的李清照。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词的王国。谁能美美地给大家背上一首你所喜欢的词?

2、这是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板书课题:如梦令)一起把课题读一遍。

3、词和诗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想一想有什么不同?

4、这首词哪是词牌?哪是题目?(生茫然)其实,这首词就是用词牌作为题目的。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

5、对于李清照的情况,你了解哪些?

6、李清照早年生活在济南的约突泉边,大明湖畔,官宦之家,非常幸福。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词,走进她的内心,和她一起重温那段难忘的快乐时光。

二、初读词句,感悟节奏。

1、请大家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2、指导读出节奏。

三、“胖”读全词,理解词意。

1、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下面,就请反复地朗读这首词,看看能不能单靠自己读懂词的意思。(学生默读)

2、小声地说一说,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还搞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咱们先来说一说读懂的。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老师在这儿得给你们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

4、好,挺不错的,刚才,同学们不知不觉地,就把这首词给读胖了。板:“读胖”。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字?33个字,就把作者那次郊游的经历写得栩栩如生。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5、咱们再来读一读整首词,用心地体会体会。(生再读)词中有景,词中也有情。

四、“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1、学古诗词还得学习另外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诗或词“读瘦”。板:读瘦。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整首词是围绕这首词里面的哪一个字来写的?抓住所画的词语谈谈你的理由。

预设一:我认为“兴”字最能看出词人的心情,因为词人喝得尽兴,玩得也尽兴。

预设二:我认为“常”字最能看出词人的心情,因为事情过去了很多年,她还常常

2、记起,可见印象深刻。

预设三:我觉得应该是“沉醉不知归路”的醉字。(板:“醉”)因为这里的风景很美,再加上喝了些酒,所以作者就沉醉了,所以才有了下边的情景。

五、牵引“醉”线,分层解读。

1、陶醉在美酒、美景中。

师: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

(1)“溪亭日暮”。

①看到“溪亭日暮”这个词,你脑海当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②把这幅画面说得再美一些。

③师: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

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奖励你读一读吧。把这么美的画面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出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⑤你们看啊!

(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小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词人他们会在干什么?

师:会跟谁在一块喝酒吟诗?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就喝多了,就——醉了。

师: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读出浓浓的醉意来。(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老师听出来了,你们没喝酒,光读词,就有些醉意了。

2、好!大伙儿还能从哪些词语当中读出这个“醉”字来?

①藕花深处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②使你想起哪一句诗来了呢?

③是啊,多美的荷叶荷花!但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斑斓、幽静而又神秘的世界。来到这样的地方,词人肯定更醉了。读。

3、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

等他们惊醒过来的时候,他们是赶紧——读下去

①读这两句啊,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从哪个词语中听出来的?

②学词,就要像你们那样,唤醒身体所有的器官。词语中还有声响呢!

③古代的女子,她们的言行都是很受约束的。这时候因为喝点酒,活泼的天性都显露出来了,大声地笑啊叫啊,那场面多么欢快热闹!

④你觉得这个“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⑤那简直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这发生在一瞬间的大自然的奇观,看得他们心都醉了!他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意外中。

再读。

4、陶醉在美好的生活中。

①词人深深地醉了,她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咱们再从文字背后找一找她深深陶醉的原因吧。

(学生读李清照早期生活的资料。)

②为什么这么开心?

③咱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跟词人一起深深陶醉一次吧。(生齐读,师生合作读,生背诵。)

词人因乐而酒,因酒而醉。那你觉得这个时候她喝的是什么酒啊?

④整首词就是一副流动的画面,画面色彩斑斓,生趣盎然;整首词还是一首动人的歌,让人回味无穷。听!跨越千年的时光,词人李清照倚在窗前,轻轻吟唱……(播放歌曲《如梦令》)

5、多美美的意境。此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

是的,少女时代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幸福、最快乐、最得意的时光。再读这首词,读出她的幸福与快乐。

(生有滋有味地朗读)

六、赏析《声声慢》,感受苦酒意象。

1、在李清照的词当中流传下来的有四十多首,其中有好几首都写到了酒,接下来,下面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首她晚年写的《声声慢》,你听一听,体会体会,感觉有什么不同。

(播放《声声慢》的录音)

2、这首词也写到了李清照喝酒。但是此时此刻你感觉到她喝的还是乐酒、甜酒、美酒吗?

3、那你觉得此时此刻喝的是什么酒?

4、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

5、同样的人喝同样的酒,为什么味道却变了呢?咱们再来看一段资料。

(生阅读词人晚年境遇资料。)

6、国破,家亡,夫逝,三者之痛,使李清照后半生非常痛苦,凄凄惨惨戚戚。在那段悲苦的岁月中,她多么怀念少女时代那段郊游的时光。

(生读《如梦令》)

7、国家破碎,山河凋零,人民流离失所,朝廷腐败无能,“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忧国忧民哪!同学们,她多么怀念过去那段充满欢声笑语的激情岁月。同学们,再读!

(生读《如梦令》)

8、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丈夫去世以后,她无儿无女,无依无靠,颠沛流离,贫苦不堪,最后寂寞地死在了江南,一代才女就这样凋零了。带着这段温馨的回忆,

3她永远地走了。

(生伴着音乐背诵《如梦令》)

9、今天,我们在“词国女皇”李清照的《如梦令》中醉了一回!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格,李清照的人个性鲜明。课外搜集一些李清照的词来读,看看你又能品出一个怎样的李清照。

板书:如梦令

醉读胖

美酒——苦酒读瘦

如梦令课件(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赏析、感悟,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诵读导入,诵读品悟,学法指导,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品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如何阅读诗词。

三、教学难点:

经典词句的赏析。

四、教学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赏析

五、教学过程:

诵读导入:

同学们,先请听老师背诵一首词,会的同学可以跟老师一起背诵:“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对,这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刻画了一位活泼可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青年女子形象,表现了她纯美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同学们,李清照还有一首《如梦令》,跟我们刚才背诵的这一首一起被称为她前期词作的“两颗罕见的明珠”。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她的另外一首《如梦令》,并以此为例,来学习如何阅读鉴赏诗词。请同学们打开第29课,第四首。(板书课题,指出:如梦令,词牌名。并用课件打出课题)

学习目标:(课件展示)

通过诵读、理解、赏析、感悟,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学习环节:

(课件展示)

一、走进作者

二、作品诵读

三、作品赏析(知内容、悟情感、品词句)

四、中考链接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请同学介绍一下李清照,了解多少说多少。(提问一个同学)

课件展示:走近作者: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之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二、作品诵读

1、齐读全词,初步感知。

凭感觉,我们应以一种怎样的感情基调来朗读这首词呢?(欢快的,悲哀的,还是一种淡淡的忧愁呢?)

2、好,让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录音范读。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

4、找一位同学读一遍。(老师做简单评价:读音、节奏、感情等方面)

5、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课文。

(过渡: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作品赏析)

三、作品赏析

1、知内容

请结合课下注释或学习资料,理解词的内容。等一下,我请一位同学说一说。

找一位同学说词的大意,老师补充说一遍。

(小结:昨天一夜暴风骤雨。深睡了一夜觉,醒来还残留着一点醉意。问卷帘子的侍女,外面有什么变化,她说海棠花依旧绽放。我说,你知道吗?知道吗?那海棠应当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这首小令,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那么,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

2、悟情感

课件展示题目,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结合诗词说说你的理解。

让学生略加思考,找学生谈一谈。老师明确,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小结:同学们,词中一问一答,问得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自问自答,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一番景象,两般心情,个中情致,耐人寻味。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明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发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伤春之情表达得委婉含蓄却又淋漓尽致,摇曳多姿。

过渡:同学们,这首小令,是李清照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历代评论家对它总是津津乐道,此词寥寥数语却足以名垂千古。古代评论家们大多专注于词中新颖巧致的造语,尤其对"绿肥红瘦"一语推崇备至。此四字被誉为“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令世人叹为观止。传说她的丈夫赵明诚为之相思。那么,“绿肥红瘦”到底妙在何处?请大家认真品味一下,说说你的看法。

3、品词句

课件展示题目,该词是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其中“绿肥红瘦”尤其为人称道,请谈谈它的妙处。(先自主思考,再小组交流。)

找两位学生谈看法,请其他同学评价他们的看法谁的比较好。

课件展示参考答案:“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叶子茂盛,“瘦”形容花的凋谢,是两种状态的对比。作者运用借代和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

技法指导:解答“精练词语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把词语放在句中作具体解释。

第二、看这个词语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它的表达技巧。

第三、用一些描述性的术语,如精练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等,回答它这样用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如: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

总之:先说词在句中的意思,再说技巧、修辞及表达效果。

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试着背诵全词。

(小结:同学们,我们赏析了诗词,初步掌握了赏析的方法,接下来,同学们小试牛刀。)

四、中考链接

课件展示题目:

一、2006年浙江省丽水市

阅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回答问题。(4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①作品巧妙地运用对话方式,揭示出暮春时节自然变化,其中“”一语,新颖传神,成为“暮春”景象的代用语。

②这首词是作者青年时写的,表现了词人的心情。

参考答案略

二、2009年贵州省遵义市初中毕业统一考试

如梦令李清照(6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

2、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略

三、1996年统考试题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D)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参考答案略

课堂总结:

本堂课我们通过四个环节学习了李清照的这首妙语天成、凄婉而又含蓄的千古绝唱,了解了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希望同学们能举一反三,在今后的诗词阅读中有所提高。

课后作业:

请大家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雨疏风骤”与“绿肥红瘦”的景象。(要求:至少运用一个比喻句或是一个拟人句。)

如梦令课件(篇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

目标2

三、德育教育目标

1、竞争意识的培养。

2、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教法学法

圈点勾画法,情景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会!)

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

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完成目标1

如梦令和我们这篇课文学过的

三首古代诗歌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板书目标1)

关于词的知识,大家可以看到老师上课前发给大家的资料。(多媒体显示)请同学们迅速的阅读一下,注意勾画知识要点,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叫词牌?2、词怎样进行分类的?(指名回答)

在了解了有关词的一些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学了就用,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三)完成目标2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完成我们本节课的第二个目标(板书目标2)

这第二个目标的完成我们将采取一种比赛的形式,比一比,看一看,谁学得好,谁学得快。

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就是一个代表队。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进行三个环节,每个环节中获胜的代表队将获得一面小红旗,得小红旗多的代表队就是最后大赢家。(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表)

1、抢答题.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并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听完之后,请大家抢答下面的问题。注意,除了回答问题之外,还要从课文中找出答题的根据。

①老师配乐范读

②学生抢答

题目:本首词的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③答题最多且正确率最高的队为胜利者,为该队加上小红旗。

2、必答题

①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怎么渡怎么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鸣叫起来,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美!)原来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目睹。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为老师弥补这个遗憾呢?(愿意!)好,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看。(配乐范读)

请每个代表队的的同学共同讨论完成。画的时候,请注意词中所提及的事物。(学生作画,教师指点)

学生完成画后,由学生自由进行评论,并选出最好的图画,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对画的评价应紧扣词的内容,并讲究画面的美感.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画)

②在完成了以上的环境之后,同学们对本首词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了,下面我们要完成的是对本首词的当堂背诵。

在这个环节,老师限时三分钟,请每位同学背诵本首词,在背的时候注意节奏和停顿,并在背诵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感情。老师会随机的在每队抽一位同学代表本队背诵。

(学生背诵)

教师抽背,并请同学们从熟练程度,背诵技巧,感情投入等方面评价,评选出胜利者,并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3、选答题

(选择回答该题的队,答对加一面旗。答错扣两面旗,由一位同学主答,可有一次补充机会。)

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师板书)

(四)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们的学习目标已经全部完成,我们的比赛也到此结束。其实今天的胜负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竞赛中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我相信,只要大家拥有象今天一样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那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大赢家!!

板书:

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如梦令

日暮沉醉爱生活

误入藕花深处余兴依依

惊起鸥鹭

爱自然

如梦令课件(篇8)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如梦令》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第九课《词两首》其中一首。《如梦令》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大意是讲述作者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酒醉,找不到归家之路,撑船到处转,没想到闯到了荷花丛中,惊醒了一群同样“沉醉”的鸥鹭。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它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划来抒发和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故而意境创造含蓄深沉。通篇见景不见人。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为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处理】:引导学生用心展开想象,用眼仔细观察,用口有感情地吟诵,在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品读、感悟词中所描述的美轮美奂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对生活无限的热爱。

【重点难点】:

1、抓住字词,想象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的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2、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词的学习方法。

3、通过品味诗词的境界,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二、说教法:

1、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中感悟,领悟中朗读。

2、情境创设:置身诗境,以景入情。

三、说学法:

1、读中感悟:在反复散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

2、合作探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初步读文

1、介绍李清照生平。

2、回顾所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区别词与诗的不同点,介绍词和词牌名。

3、由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的一句名言,“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明确学习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用心展开想象,用眼仔细观察,用口有感情地吟诵。

4、指导朗读。通过学生个别读,集体读,教师范读,师生同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诗词的节奏和味道。

【设计意图: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区别词与诗的不同特点,明确学习要求,掌握学习方法。加强朗读指导,体会诗词音韵之美。让词“活”在学生的嘴上,才能“活”在学生的心里。只有解决了难读的问题,才能解决“难入”(入情、入境)的问题。】

(二)、批文悟情,理清情线

1、通过质疑,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诗歌的方法。

2、通过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3、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感情线索,继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再指导学生读诗歌,感悟把诗歌读“长”了的乐趣,体味诗词含蓄之美。

【设计意图:学生能通过问题提示,把握词的大意,理清课文的感情线索。能够有针对性地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三)、想象画面,以图悟文。

1、引导学生寻找课文中所描写的三幅画面,分别是“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2、指导朗读,展开想象,感悟美丽的画面和意境,以及作者美好的心境。

3、教师范读,音乐伴奏,将学生再次带入美妙的意境中。

4、总结课文,我们认识到李清照她是多么热爱这美丽的大自然,热爱着美好的生活呀!所以她醉了!

5、在学生感情最浓的时候,引导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体会本词的特有的“图画”美,并通过学生自己的拓展想象,让画面有“声”有“色”,并通过学生的连续想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成“动画”通过文字与画面的结合,在品读中感悟词中所描绘的意境之美,感受女词人美好的心境。。】

(四)、欣赏吟唱,适度拓展

1、吟唱《如梦令》,感受词的精炼,短短的几句文字就能表达出内心的真挚感情,这既是对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对内容的艺术呈现。

2、结尾处,告诉同学们唐诗宋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给予了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同学们课外时间多读一读唐诗宋词,从这些文学的经典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设计意图:吟唱《如梦令》,感受词的精炼,短短的几句文字就能表达出内心的真挚感情,这既是对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对内容的艺术呈现。】

五、说板书设计:

抓住《如梦令》一文中的关键词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另外还带着一份惊喜。并通过三幅画面的描述,引导学生把握词的大意,感悟词的意境美。

9 《词两首》

——《如梦令》教学反思

单位:何家岩镇中心小学

一、《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回忆她一次郊游流连忘返,醉于景、醉于酒、更醉于情后误入“藕花深处”的一次奇趣的经历,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加强朗读指导,体会诗词音韵之美。让词“活”在学生的嘴上,才能“活”在学生的心里。只有解决了难读的问题,才能解决“难入”(入情、入境)的问题。

2、在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感情主线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书写功能,让学生在白板上勾画出,让全体学生能够更加清楚、明了地把握住学习重点。

3、通过寻找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体会本词的特有的“图画”美,并通过学生自己的拓展想象,让画面有“声”有“色”,并通过学生的连续想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成“动画”。

4、吟唱《如梦令》,既是对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对内容的艺术呈现。

二、本节课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导入时没有设想中的理想,本想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通过美丽的图画,优美的旋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如梦令课件(篇9)

作者: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其作品,整体把握全词的主旨。

2、反复诵读,提高诗词欣赏能力。

3、感悟词人早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

1、教学难点:目标

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如梦令,词牌名。原名“忆仙姿”,后改为“如梦令”。因唐庄宗《忆仙姿》词中“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之句而得名。词牌是词的曲调名称。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2、背景资料: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感情,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此词写惜春敏感心理,并无深意,全凭高超的表现技巧和优美的艺术形象取胜。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有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写出了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

2、“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试问”表明女主人公明知故问,表现了女主人公活泼的性格;一个“却”字,写出了侍女的回答很不经意。一问一答,形式新颖别致,语言浅近自然,充满情趣。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否?知否?”用叠句形式把女主人公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绿肥红瘦”,采用借代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叶子更绿,花儿凋零。造语新奇,奇巧无比,实为千古绝唱。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词中所表达的两个人的不同心情?

明确:这首小令虽然只是寥寥三十三字,却十分生动地表达了两个人物的不同的心情。词人妙用对话,顿使闺中情趣盎然:女主人公设问,恳切认真;待女回答,淡漠无情;女主人公再驳,凄婉痴绝。

五、教师小结: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诗中的主人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有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急切地更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由此看出,女主人是多么关切她周围美好的事物。

《如梦令》:写一位贵族少女怜花惜春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怀,曲折的反映出一种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如梦令

昨夜风起雨不急(风急)——无忧;饮酒过量晨醉意(酒醉)——无虑;关注海棠花儿落(问花)——情趣;绿肥红瘦仆未知(肥瘦)——急切。

————积极向上、热爱生活。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djz525.com/a/5725044.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帮助别人的名言178句
下一篇 : 中秋出游作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