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在撰写作品名观后感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首先,我们可以探讨作品中所揭示的文化哲学和历史背景,通过对作品中的细节、对话以及角色的塑造进行分析,揭示出作者的思想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其次,观后感应该结合影视的真实情况,通过对作品中的情节、场景以及人物关系的描述,展现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最后,经过精益求精栏目小编的精心整理,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催眠大师观后感”的观后感,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催眠大师观后感 篇1

徐瑞林(徐峥饰)正打算结束一天的诊疗时,发现当日还有一位患者任小妍(莫文蔚饰)在等候着他。阴阳眼是缠绕着任小妍的魔咒,她所说的故事似是而非,但并不能说服自负的心理医生。诊疗的过程中,破绽、线索、幕后黑手在记忆深处被挖掘重组。自以为在催眠时,却陷入更深层的循环中。徐瑞林倒下的那一刻,观众才恍然大悟——谁才是真正的“病人”。

这是个讲述救赎的故事。一生有很多遗憾和后悔,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片记忆,可能会沉淀成心头利刃上面压下来的大石块。

徐瑞林是完美主义者,是一个正常的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灾难时慌乱了,求生了,放弃了。他无法原谅自己的那种背叛,是对爱人和挚友无法同生共死奋力一搏的遗憾。从沉下去的汽车里游出的那刻,他看见明明还有一线生机的爱人手指微动,却还是毅然地游了出来。良心、爱心、信心这些准则让他从自责到自残。

"不能被原谅”,就是压在徐瑞林心中的那条诅咒。

原谅,就心理而言是一种对现实的认可,是将拧巴是事情理顺。

当现实在记忆中还原,人才能活在一个顺理成章的环境里。这里的“现实”是被大众认可的现实,不针对“你永远活在我的心里”这种现实。不能接受现实的情况,是人对潜意识的否定。记忆能够被篡改,意识会发生扭曲。当这些在哪里出现错误的时候,终一瞬,你会突然发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因此,当徐瑞林认识到自己的爱人挚友再也回不来了,他是真的爱他们,他们“会”原谅自己的时候。他寻求救赎的本能,让自己选择了相信这一切。纠结爱人和挚友是否会真的原谅徐瑞林的失误?我们无从问起,真相也永远没有真相。这种原谅,并不是徐瑞林寻找到他人的谅解。而是他最终,自己愿意相信自己是可以被救赎的。

看到这一点曙光,才有了本文开头的第二个答案。在徐、任之间,究竟是谁最开始实施催眠。答案是他们的老师。

徐瑞林的失误,不仅失去了自己最爱的人,也使任小妍的未婚夫在这场事故中丧生。求得任小妍的原谅,让任对其进行治疗是成功关键的地方。为了在催眠中不被发现,任小妍在最开始就已经被他们的老师实施过一次催眠,一旦触发到可能泄露此次治疗的节点,她就会清醒过来。

鬼片在此划上句号走向科学人性的康庄大道。

任小妍最后说了这句:没有人能原谅你,只有你自己才能原谅自己。

确实,你犯了错,别人不原谅你是本分。

人之所以为人,是在心底给自己保留了一线生机。唯一能原谅你自己的人,只有你自己。放弃最后的救赎,就是无尽的深渊。

催眠大师观后感 篇2

虽然本片不是徐峥导演,但身为总制片和男一号的`他,给本片带来了徐峥的风格。

徐峥应该是成天都在研究好莱坞影片,这从他在《泰冏》里就能看出来。其实做为商业片,好莱坞那一套亲情、爱情、友情牌是最稳妥也是最好编剧的,中国导演总是想在一部影片中讲很多方面,结果造成每一方面都讲得不好,不伦不类、突兀,基本上每一位被称作大导演的国内导演都出现过此类败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当然不屑老美那简单的思维,但也要各位大导们把剧情编圆了再拍吧,再说了,老美还不是能出《搏击会》、《盗梦》这种片子,谁也不比谁不能编,只是需要机缘而已,逆势而为事倍功半。徐峥就很明白这个道理,《泰冏》模仿《宿醉》、《预产期》,《催眠大师》借鉴《盗梦》,都获得了成功,当然前者因是喜剧,所以票房肯定高过后者很多。

《催眠大师》基本能算作禁闭空间的影片,男女主角的对话和回忆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也许对于习惯看美片的人会觉得此片恐怖有过,悬疑不够,心理描述过于夸大,但对于国产悬疑片来说,这部片却可以算作是里程碑式的作品,至少,整个故事编圆满了,虽然到最后大多数观众都猜到了结局,但结局的那一段回忆却是如此温情,you must love me。爱你的人希望你爱他,但真正爱你的人却希望你能爱自己,这才是对逝去之人的安慰。

徐峥的演技在此片里被发挥到无限大,你都能从大影幕上看出他对演出过程的享受,喜欢纠结于体验派和表现派的我认为,徐峥的演技已达到两者合一的境界,也许,之前的内地演员中,也只有葛大爷达到过。

另外,莫文蔚的表演真让我大敢惊讶,虽然她靠那双大长腿给加了不少分,但她将那个从阴阳眼的高傲到内心支撑的崩塌,再到由客为主的干练演绎得非常精彩,而她与骆的爱情也令人唏嘘,而徐峥和胡静这一对就怎么看怎么不舒服,这也证明了帅哥靓女的爱情确实有看头些。

中国电影人是编不出类似《盗梦》和《搏击会》此类片子的,但《催眠大师》很聪明地避开了一层套一层的严密逻辑学,从开始就走恐怖路线的见鬼故事,更容易被国人接受,而后半段非常聪明的笔峰一转,便轻松地解释了之前的一切,没有突兀,没有做作,非常完美。

其实,本片在莫文蔚的梦境中应该再有所扩展,那门后的东西倒底是什么,我们直到片末也不知道,徐峥在经受内疚折磨的同时,我认为莫也并不好受,毕竟,如果那晚她和他们一起离开,也许便就不会发生那件事情。

催眠大师观后感 篇3

随着电影《催眠大师》的热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催眠。电影里运用了大量的催眠理论和催眠技术,并且做了艺术的夸张,很多观众迷惑,怀疑,不解,同时对催眠也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在这里心理专家将带你一起揭开催眠神秘的面纱。

在《催眠大师》热映后,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尝试催眠,到底什么样的人比较适合催眠呢?以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每天都活在催眠中,自我催眠或者别人的催眠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所以,当然每个人都可以做催眠或自我催眠。有时候催眠中会引发一些深层的情绪,只要让这些原本深藏在潜意识中的情绪发泄出来就可以了。如果身心已经有异常状态,例如长期情绪不稳定、忧郁、焦虑、失眠、恐惧,或者已经检查出有身心疾病者,建议在运用催眠帮助入眠及放松的同时,应同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协助,以达到最好效果。也可以避免一旦进入深度催眠后引发深层情绪,为自己带来无谓的困扰。

影片《催眠大师》一开始就将人引入一种玄幻的感觉,很多人会问催眠真的可以让人回到过去吗?在催眠过程中真的会忘记咨询师的身份吗?答案是肯定的。在催眠当中有一个深度测试,在深度测试当中第五级和第六级可以称为正向幻觉跟负向幻觉,这个时候被催眠者是能够暂时忘记治疗师的身份的。

很多人会问催眠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如影片中徐铮在授课时所讲的那样,凡是一个人在专注之下他要达成某一个目标,那就是催眠。所以不管他是否闭上眼睛。如同我们说的看电视时,电视中的广告会不知不觉从我们的视觉神经听觉神经和感知神经进入到我们的内心,而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一种催眠状态。

催眠大师观后感 篇4

近年来,“催眠这个词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催眠带给人们的往往是神秘,是高深莫测,是遥不可及!似乎只有专业的催眠大师才能够带领我们到达那种神秘的状态!其实不然!世界催眠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我催眠大师!每个人都有轻松到达自己潜意识的能力!

19xx年,在美国一个农场,一场凶猛的小儿麻痹症袭击了一个17岁少年,令他全身陷入瘫痪,除说话和眼动外不能做任何事情。男孩子的妈妈请来了三个医生,他们都对她说,没有指望了,你的儿子活不到明天了。他们这样对妈妈说,这太残忍了,这个男孩子对自己说,他一定不能让医生的断言实现!

于是第二天当医生们到来时,他不仅活着,而且精神更好了。他们对此感到惊讶,但他们接着又对男孩的妈妈做了一个残忍的断言:你的儿子就算能活下来,也永远站不起来了,他会终生瘫痪!同样,男孩决心不让医生们的这个可怕的断言实现,他又成功了——过了数年后,他不仅站起来,还在一个夏天,靠一艘独木船、简单的粮食和露营设备以及一点点钱,独自一人畅游了一次密西西比河。

这个男孩就是:米尔顿·艾瑞克森!

艾瑞克森17岁开始的康复过程堪称是一个生命的奇迹,这个奇迹是怎么实现的呢?

艾瑞克森回忆说,三个医生断言他活不到明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暗示!假如他接受了这个暗示,真的相信自己活不到明天,那就可以说,三个医生对他成功地实施了催眠!尽管当时的艾瑞克森还不知道什么是催眠,但他很清楚地知道,这是三个医生将他们的意志加在了他的身上,于是他决定挑战这个暗示!事实证明他成功了!

接着医生们又发出了第二个暗示——你永远站不起来了!艾瑞克森一样决心挑战这个暗示,但与第一个挑战相比,这一挑战历程更艰难!艾瑞克森回忆说,尽管不断遭受命运的打击,但他一直保持着对自我内在力量的充分信任——他深深地相信,意识层面的他并不懂得该怎样康复,但潜意识深处一定知道!所以,他让自己的身体和头脑放松下来,向着潜意识深处求助:我有一个想要站起来的目标,请你指引我该怎么做!

潜意识果然给了他答案——在全然放松的状态下,他脑海呈现出一个画面:儿时摘苹果的画面!这个画面是真实的画面,他儿时确实曾这样摘过苹果,当时他非常快乐和享受!这画面无比生动,细致入微,他的手缓慢地伸向苹果树上的苹果,似乎被分解成一系列细小的动作,而他只是全然放松又非常专注地去体验每一个细小的动作中手和身体的移动。这个摘苹果的画面不断在他心中影响,而他则不断去体验每一个细小动作中手和身体移动的感受!

几个星期后,这一画面中牵扯到的肌肉恢复了轻度的行动能力,它们可以做这一画面中的动作了!接下来,他不断重复这一工作,每当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康复目标时,他都将自己交给潜意识,请潜意识帮助自己,而潜意识也总是不断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答案,它们可能是类似摘苹果这样的画面,也可能是一个想象,或者其他,但都能指引他达到康复的目的,而他自己,只需要积极地听从潜意识的指引。

艾瑞克森在后来的催眠治疗及教学中总是传达这样的理念:永远不要试图找答案!找答案的过程只会让肌肉产生请你教我!

催眠大师观后感 篇5

不知道是不是我心理片、悬疑片看多了缘故,还是什么其他原因,《催眠大师》我看了一点点,倒也猜出些剧情来了。以至于电影院里其他人都在感叹结局竟然会是那样,我沾沾自喜猜测都对。不过这样趣味性也就差了许多啦。比如之前小李子的《禁闭岛》,看了大概20多分钟就基本猜出整部电影都是得了精神病的男主的瞎想,因为片子里的提示太多了……《催眠大师》亦是如此。都被猜出大概剧情了,悬疑性必然大大降低。

比如开头徐瑞宁在车上的神情、精神恍惚,就感觉有问题。他在见了任小妍后在厕所打电话,水漫得厕所到处都是时他明显很紧张,还松开衬衫扣子,这里已经很明显的不对劲了,他一定有什么和水的渊源,恐水,焦虑,而且有病。之后在催眠中被任小妍推下水池,基本就能确定是男主有病,大大的病,有人在治疗他。果不其然……后面就是证明猜想。唯一超出猜测的就是这居然不是催眠中的催眠,而是两个平行催眠。因为徐瑞宁的治疗室光线实在暗,楼梯啊墙上的螺旋图案啊钟啊都显示着不正常,所以影片一开头我就觉得这莫非跟《盗梦空间》一样其实男主进了催眠而不知。谁知最后这一切都是正常的,遗憾!

片子叙述方式就是先顺着讲故事,慢慢进入高潮,矛盾体现,再在最后一下子爆发,把所有问题都一下子解决,让观众恍然大悟。有点像《孤儿怨》。不过《催眠大师》的叙事还是有点混乱,可能是导演编剧故意让观众琢磨不透吧,虚虚实实的,别想理清,只要知道有人在治疗男主就够了。不过对我来说,理不清剧情,比如女主的催眠哪些真哪些假,实在太难受。

支撑剧情的情感线,怎么说呢,太西式,不太符合现实,我不喜欢。也完全不能理解男主为什么那么自责,他并不负主要责任啊,女主难道就没有错?从开头那中年妇女的有关“原谅”我就恶心地一身鸡皮疙瘩。像那个结局,两人站在阳台,不知道要表达什么,画蛇添足。我觉得剧情到教授解释清楚一切就够了,冲突矛盾结局都有了,你后面阳台讲话没有任何存在必要。()可能是我情感淡薄,不能体察世间人情百态。想要制造催泪效果,所以用了很多煽情语句,以及背景音乐,但在我看来过犹不及。我不想讨论内涵,悬疑片本来就只是看剧情,不是讨论内涵的。编剧有点太想面面俱到了。

总而言之,这部片子还算过关,不会浪费票钱,剧情看得挺过瘾,不会想睡觉。剪辑啊画面啊一些配音啊也很给力的。如果满分10分,给7.5左右。

话说徐峥的电影都挺有意思,以后有他的片子我都会去电影院看看,爱情片小妞电影除外,哈哈。

催眠大师观后感 篇6

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着部电影:

1、为什么心理医生徐瑞宁不能治疗好自己的创伤?

2、顾洁如何帮助徐瑞宁治疗心理问题?

从整部影片中我们看到,徐瑞宁一方面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医生,帮助很多人解决了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却严重的自残行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裂人格呢?这个要从他经历的创伤性事件来说,他的创伤事件就是自己酒后驾车出了事故害死了自己的妻子和朋友,但问题是亲人和朋友死了,自己却活了下来,对此,他感到深深的自罪。别人安慰他说:这不是你的错。这让他更加感觉就是自己的错。别人说:你已经尽力了!他自己却知道自己并没有尽力!而这件创伤事件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从徐瑞宁的意识中淡忘了,但是记忆并没有消失,而是被压抑到了潜意识当中。科普一下,什么是压抑。压抑最早被弗洛伊德提出来,是防御机制的最常用的一个。当某件事或情感不被当事人所意识接受的时候就会被压抑进潜意识,但并不意味着事件的消失,而是被暂时的储存,当被激活的时候就会重新跳出来。徐瑞宁表现在现实中的症状就是:恐水、自残这些分裂的人格。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说我怕黑,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怕黑。所以我们看到徐瑞宁一方面表现的优秀而自信,另一方面却有严重的分裂症状。徐瑞宁不能够原谅自己害死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所以内心情感一直被压抑着,活在自责之中。这也就是为什么他没能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第二个问题:顾洁如何治疗徐瑞宁,如电影所说,徐本身是一位

优秀的催眠师,对各类催眠疗法了如指掌,采用常规催眠对他是无效的。那么怎么办?方教授最后的解释很到位。先不断地打击他的自信心,在他最薄弱的时候将其催眠。我们看这个局是怎么来设置的。

首先,方教授告诉他这个病患有阴阳眼,增加了一些神秘,之后打电话给沈立,她也警告徐最好不要接这个案例,但是这更加增加了徐的治疗欲望:我不允许自己的病患进去跟出来是一个样的!而顾洁则抛出了几个超自然的故事,而使用的方法就是:暗喻。第一个玻璃弹珠的故事暗喻的是死亡,葬礼。第二个肇事司机的故事暗喻的是:车祸、生日(3月3号),车牌。看似徐瑞宁在通过不断的科学解释来反驳,其实也是顾洁在不断地植入信息的过程。当时机成熟,徐准备催眠任小妍的时候,任小妍为了不被真正的催眠暴露身份,于是采用了牙签来刺激自己回到意识中。醒来后说了一句:一片大水池!这是个反催眠,在催眠状态下的徐也处在注意力集中地情境中,所以被任小妍轻易催眠。

催眠大师观后感 篇7

相较而言,影版《催眠大师》的戏剧性、节奏感以及在心理学方面的专业性都强于小说,并且影版《催眠大师》通过对场景、人物造型的塑造更加强烈的烘托出作品所想要展现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而小说则在人物形象塑造的细腻程度、情节的丰满性上比影版《催眠大师》更胜一筹。

事实上,在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势必会有一定的取舍。

例如小说《催眠大师》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的丰满,为了丰满人物形象,小说将沈立的形象拓展开来,详细的介绍了沈立的爱好与她的秘密,从而印证了小说主线的一些细节。

而在电影中,沈立自身的形象并不丰满,仅仅作为线索人物以推进故事主线的发展。

这便是文学作品影视改编过程中所做的取舍了,毕竟,一部影片时长有限,很难像小说一样塑造群像,而只能将观众的视点集中于主要角色上。

此外,小说《催眠大师》的整体节奏是缓于影版的,虽然两者之间的故事主线都仅仅集中于那个雨夜,但是,在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推进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作者引入了许多徐瑞宁曾经的案例来佐证徐瑞宁的想法并丰富人物形象的层次性,而影版则只展现了其中一个案例,从而加快了影片的节奏感,这也是文学作品影视改编过程中所做的取舍之一。

并且,小说《催眠大师》穿插了许多人物的内心活动以展现人物的所思所想及其背后隐藏的作者的想法,从而深化了人物形象。但影视作品如果穿插了太多人物的内心戏则很容易显得拖沓,因此影版是通过角色的语言、动作甚至表情来表明人物角色的思想,但这也导致了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很容易忽视掉背后所隐含的内容。

虽然,在文学作品影视改编过程中所做的取舍是为了让作品能够更好地影视化,但是,改编一定要适当,不能挂羊头卖狗肉,只借IP的热度而肆意改编内容,以致于作品面目全非。

因此,文学作品影视改编有利有弊,但只要改编时尊重原著,文学作品影视改编也不失为一个促进文学作品的宣传的良好手段。

催眠大师观后感 篇8

用80后台湾导演陈正道自己的话来说,悬疑片才是他的最爱,中间拍爱情片更多的是为了职场、票房的考虑(大意),毕竟,陈正道的处女作《宅变》就是一部取得票房佳绩的惊悚片。当然,到了大陆拍电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审查尺度跟台湾伪“行政院新闻局”不可同日而语,陈正道也得因应不同的电影环境做出变化。

《催眠大师》虽然有徐峥这位喜剧明星担纲,但其实是一部悬疑片,催眠这东西吧,很忽悠人,不过真要改编成电影,还真得费一番功夫。纵观世界影坛,把催眠拍的很好的电影,还真是凤毛麟角。早年间那部《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可以算一部,不过那还是表现主义默片时期,近世以来日本人拍过《催眠》系列,也是有一定受众的悬疑片系列,不过影响力不特广泛。

催眠是一个特定的心理学概念,具体的含义我搞不太清,我想绝大多数普通观众也跟我一样,再说了,拍电影嘛,没必要搞得那么科学严谨。总的来说,催眠就是催眠师通过特定的手段让催眠对象进入催眠状态,从而让其袒露出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甚至行为举止都听从催眠师安排的手段。催眠这种题材搞得不好很容易就沦为山寨,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赶脚,应当说,《催眠大师》在这一点上做的很不错,陈正道拍了很多广告、MV,画面精美,在剧本创作时也参考了心理学专家的看法,因而在催眠师的塑造上颇有心得——监制、主演徐峥的表演也很不错,再辅以莫文蔚、吕中等人,自然错不了。

催眠不能直接用,但让人进入某种虚幻的精神领域的桥段,很多电影都用过,往极端里说,催眠也无非是脑控的一种方式。于是乎,《黑客帝国》《禁闭岛》《盗梦空间》都可以与“催眠”勾连起来,甭管忽悠了一个什么背景,进行精神控制的核心要素是一样的。而《催眠大师》特意为被催眠者营造了特定的场景,这跟《入侵脑细胞》又有异曲同工之妙。电影就是靠视觉语言说话的,催眠之后的场景当然需要美术精心打造,这一点年轻的陈正道导演做的尤其不错。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今国内居民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咨询、催眠什么的其实都有巨大的需求,不过这些心理治疗无疑需要及其专业的水准支撑才行,时下媒体上广泛出现的一众“心理咨询师”不少都是廉价的三脚猫,并无医师执照。我身边有不少朋友也饱尝心理疾患困扰,他们还在国内名列前茅的几个大都市里工作、生活、寻求心理咨询,但一来二去的,却对国内的心理医生水平不敢恭维,久而久之也对国内心理医生丧失了信任感,这对他们的病情无疑会雪上加霜。

别看就是说话,这种“话疗”却是治疗心理疾病不可或缺的手段。或多或少的现代人都有点心理问题,“话疗”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真有憋屈的,千万不能放弃话疗。

催眠大师观后感 篇9

《催眠大师》上映前略略看过下宣传,因为莫文蔚婚后淡出演艺圈,徐峥虽然演出过喜爱的片子,也有不少口水片作品,所以并没有太关注此片(主要是因为对国产悬疑片没有信心的主观意想作祟)。在朋友圈见到一些平时较中肯的小伙伴看过此片评价不错,终于买票入场。

其实翻转剧情的形式在影片开始后十几分钟我们已经猜出是任小妍(莫文蔚)反催眠了徐医生(徐峥),但这并不影响我将其定义为是一部好片。一开场就用一个略显惊悚的案例抓住了我们的情绪,场景转换到徐峥的演讲,影院一阵哄笑,想这正是徐峥泰囧后的形象遗产,演讲这段戏可以说开题点睛,将徐医生专业、犀利、自信的专业形象描述给观众。

而更打动我的是居中镜头的切换,不生硬、又给人想象空间。更难能可贵的是特级效果也故弄技巧,不像正红国产古装连续剧续集那样令人发笑,用得恰到好处。

看片的时候不难将此片和《盗梦空间》,《禁闭岛》,《狙击电话亭》联想在一起。故事的发生地其实只在一个小小的诊疗室,说到诊疗室不得不提场景的设计和色彩也很出彩,很容易令人入戏,暗黄色为主的色调,既显得诊疗室想给病人安心的感觉,随着剧情发展也给人心理压抑的感觉。

徐峥所使用的杯器具也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开始的不锈钢咖啡杯,到后来他给莫文蔚和自己斟水用的不锈钢水壶和杯子,他给莫文蔚单独斟水时用的玻璃水壶和杯子,也正表现了两人的心理状况。徐峥作为一个有心理创伤的治疗师,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所以他自己用的杯具都是不锈钢的,给人一种坚不可摧的感觉,而莫文蔚作为病人来到,他用玻璃杯给她斟水,也显示出他作为心理治疗师的专业素质和自信,他希望病人在他面前或者治疗之后都像玻璃杯一样透明。这里的安排另我觉得导演很懂悬疑片精髓啊!对细小的微屋把握得非常到位。

两位演员的演技自然毋庸置疑。莫文蔚虽然已嫁为人妻年龄好几张,但剧中所表现出来的感觉,甚至大学时期的样子,都毫无违合感。从病人到医生角色的转换也非常娴熟。

片中有很多伏笔,在剧终都一一得到了解答!这是最令人感动的。最怕有些悬疑片或惊悚片,一开始撂了一大堆包袱,结尾匆匆了事,感觉像进行了1个小时前戏后秒射,观众智商严重受到侮辱啊!!话说,莫文蔚被催眠时,对一开始反催眠剧情的.预设有了一些动摇,因为太真实,而且感觉她的确需要治疗.....甚至到了治疗完成后她对老师说,我的确是治疗徐峥的最佳人选时,仍然有些不解。知道最后,剧终徐峥回忆车祸时一直没露面的好朋友出现时,一切都浮出水面,原来莫文蔚的确是最佳人选,因为她在治疗徐峥的同时,也在治疗自己,走出创伤后遗症。

最后,片尾曲本人也觉得很契合。听的时候就觉得很熟悉是声音,看完子母后确认,果然是刘思涵。在看梦之声的时候就对她的声音印象很深刻,很打动人,这首《半醒》和整个影片旋律契合的非常好。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djz525.com/a/5751860.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中秋节活动策划方案(优选)
下一篇 : 医院护士实习总结(合集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