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范文类型,范文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场合,你是否在寻找高质量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边城的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边城的观后感 篇1
沈从文说:“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段话我是不太懂,不过透过作者淡淡的饱含生活文笔,对优美、健康、自然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我是不太喜欢这些“大家”的文章,文笔总是淡淡的,要静下心来才能好好的品味,而且文的中心也不是一下子便能明白,是在读的过程中一点点渗透给你的,只看其中的一段,是不大能有什么感受的。好在边城不长,耐着性子也看完了。里面的人物用一句话概括“那是相当具有淳朴的本色美”极度符合老一辈的审美观……(这段跳过)都说什么样的环境孕育什么样的人,在这青山绿水间,善良纯洁的少女的诞生。人的一生总是会经过坎坷和波折。文中,翠翠在雷夜里失去了挚爱的亲人,又在孤独中守护心中美好的情感,等待二老的归来。也很讨厌这样的文笔,就这么淡淡的,让人看不出作者的情感,也摸不透故事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而在大老溺水,爷爷死亡的情节上也没有用特别多的笔墨,特别是翠翠对听说大老去世时的片断,仅用一句话概括,读起来让人感觉情感扼在心里宣泄不出来。但正是在这种淡淡的氛围中给文章加上了另一层奇妙的色彩。
《边城》带给我无尽的遐想,那城,那山,那水,那人……最最真实的情感,最最古朴的画卷。
边城的观后感 篇2
通过对电影的观赏,也使得我们对《边城》这部小说的背景和内容有了一个更加全面得了解。
小说主要表现了三种感情,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翠翠与天保兄弟的爱情,天保与傩送的兄弟情,这三情构成了文章的主要脉络。
爷爷和翠翠的感情相濡以沫,翠翠对外公关心备至,外公对翠翠亲情无限。天保兄弟同时爱上了翠翠,但他们没有反目成仇,而是公平的竞争,正大光明的做了竞争,哥哥走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要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哥哥为了成全弟弟,出外闯滩,意外遇难,表现了他的手足情。
《边城》中描绘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想待,相互友爱。表现了湘西自然之明净,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但湘西人民的人性中也有阴暗的一面,那就是天命的思想,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才使得傩送虽然再面临碾坊和渡船时选择了渡船,选择了爱情,却由于无法战胜心中的痼疾,不能消除由迷信导致的隔膜,而终于有情人难成眷属,酿成了悲剧。
[边城电影观后感300]
边城的观后感 篇3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充满着纯净自然的清新味道,沈从文先生为这座边城加以了最丰富且富有诗情画意的诠释,展现了一个宛如世外桃源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可望而不可即,展示了心灵深处清新的生命形态。
沈从文先生自己曾经说过,他创作《边城》的目的,不是为了描绘一幅与现实隔绝的世外桃源图,而是要表现一种人生形式!我想这种人生形式就是一种纯朴、自然、健康向上的心灵状态。在小说中翠翠就为这种生命形态做出了最好的诠释:皮肤黑黑的,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人又那么乖,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是小说中的描写,这个十三岁的少女是那么的单纯、善良、清新、惹人怜爱。
小溪流下去,绕山?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这就是边城,沈从文先生用他的生花妙笔勾勒出如此的一个世外桃源。然而忧愁似乎是美丽的副产品,这一切美得让人眩晕,让人忧伤,在这片温和中透着一丝凄惨。翠翠是一个苦命的女孩,父母双亡的她从小就与外祖父相依为命,流露出内心的孤独与悲凉。她的爱情也是坎坎坷坷:最后天保和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外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突然逝去,一个悲剧故事就这样生成了。这其中隐约地揭露了人性的丑恶与贪婪。
边城似乎就是一个梦境,在那清澈的河边,在那渡口边的渡船上,有着清新的人儿,他们的身边是清新的景,这如诗般的边城美景处处蕴含着纯朴的人情味,而这美景最终幻化出一份无奈和愁苦。
在这部小说的所有人物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翠翠,我被她清新纯朴的气质所吸引,被她对幸福与爱情无怨无悔的执着守候所震撼,在当今这样一个金钱社会里,身边的人变得越来越现实,有多少人能像翠翠一样保持一颗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心呢?翠翠是一个平凡宁静的女孩,同时也有一份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她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这是种少女春情初萌而又茫然无依的凄楚与忧郁,她孤独的心灵、朦胧的期待被沈从文先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边城中近乎原始的单纯生活、淳朴自然的民风、善良的本性与温柔的河流、清凉的山风一同倾诉着对自然的感怀和对至善至美的人情与和谐宁静理想境界的想像。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民族灵魂的再造,拥有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这其中掺杂着的无奈和忧伤使边城获得一种深邃的品格魅力。
《边城》为我们带来了一份思考,让我们用执着的力量去守候我们的信仰!
边城的观后感 篇4
这是一个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的故事,虽上演这故事的人们都平凡且朴素,但当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时,所呈现的却是一场人性的百态,如果你愿意去了解这个故事,那么就请去读《边城》吧!
该书由沈从文写成,全书主要讲了少女翠翠和一个渡船的老人的生活,以及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故事,还有天保与翠翠、天保兄弟之间的情感纠分,作者沈从文以细腻的笔调,刻画了纯真的爱情和美的亲情,质朴的乡情,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健康、淳朴的民风和人情,讴歌了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
读完了这本《边城》,我被这早已被这本书给深深地引吸住了:无论是一个个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还是那震振人心的故事情节,都令人欲罢不休。既然有如此之多的人物那一定也会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比如说翠翠与傩送。
翠翠是《边城》的主人公。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皮肤黑黑的的,一对眸子清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母清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可是她的美好感情却在现实生活中遭受了打击,爷爷溘然长逝。在傩送远走他乡后,她痛苦悲伤但并未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滩位等着难送的归来,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的命运做持久的抗争,充分表现了她性格中坚强的一面,展现她柔中有刚的美。
傩送是一个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材、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一见钟情,为追求真爱,执着地为翠翠唱歌,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动心,当得知哥哥闯滩而死时,他心怀愧疚,舍弃了一切,远走他乡,而翠翠便在一直等着他归来。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其实不单单只有人物,更有的还是一件件事。无论是故事开端对茶峒边界的描写以及介绍主人公的信息,还是傩送与翠翠的相见,都让我深深地沉浸在了情节中。随着我读的页数越来越深,我的心也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的连在了一起:当我看到天宝为了成全傩送和翠翠,决定退出比赛时,我的心中扬起了别样的波澜,这就是亲情;但当我知道,天宝为了忘记这一切,外出闯滩,却意外遇难时,我的心中有的是悲痛与难过;而当我得知翠翠的爷爷憋屈孤独地撒手而去,我感到十分的可惜。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与故事情节共鸣中。
也曾想过,如果一切都重演,那么翠翠、傩送、天宝和爷爷的人的命运会不会改变呢?再次重读这本书时,终究还是得到了结果,不会变的,正如书中所说的一样,美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美丽是平淡的,平淡得只剩下温馨的回忆;美丽又是平静的,平静得只有你费尽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涟漪。他们用自己的经历演绎出了一场关于人性的故事,是那么的美丽,但在诸多大事件中,却又显得那么平淡而又平凡。我们可以选择像天宝一样,去掀起波澜,闯荡不留遗憾;也可以选择像翠翠一样,坚决守住自己的边城,等待机缘。
那么,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做呢?
边城的观后感 篇5
何处?有着温柔的河流,静静流淌,运着一艘悠久的渡船?何处?有着满目的翠竹,飒飒作响,伴着阵阵清凉的山风?何处?有着一座笔直的白塔,立于河边,顶着一片蔚蓝的天空?先前,我不曾寻之,也未曾知晓。直至《边城》一书,将一座乡土的湘西小镇,展现于我眼前。
这部小说,所叙述的是湘西小镇里一对祖孙住在河边的白塔下,以渡船为生,相依为命。后来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与翠翠展开追求。最后,大儿子天保溺水而亡,二儿子傩送离乡出走;祖父因劳累而去世,剩下的,只有翠翠和她的黄狗。
这段故事,虽并不长,但却在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淳朴民风。一座白塔,一条小溪,一条渡船,翠翠便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没有汽车,没有高楼,亦无名利,有的只是错落的吊脚楼,茵茵的青苔,热情的相助。这,是湘西。这,构就了淳朴的翠翠,一只天然纯真的小兽。这只小兽不断成长,变得成熟、烂漫。
直至遇到傩送,天保溺水,傩送离乡,爷爷在雷鸣中去世。翠翠与自己的黄狗相依于塔下,翠翠哭过,难受过,亦悲痛过。但这只小兽并没有因此而怨天怨地,又或一蹶不振,也无迁怨他人。而是揣着一份悲伤,经受着种种打击,一如既往地守在白塔下,静静等待着傩送——那个“或许永远不回来,或许明天回来”的人。可,明明这只小兽可以接受船总顺顺的邀请,随他过更好的生活;明明这只小兽可以另寻他人,不再久久等候那个归期迷茫的人;明明这只小兽可以听从顺顺的话,放下渡船,离开白塔。但是,她等着,守着,不曾离开。对她来说,好的生活不如守在爷爷身边,另寻他人不如苦苦等待。这只小兽,就是如此,被坚强和淳朴滋养着。
合上书页,再看如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功利。我可否再见如湘西小镇那般的淳朴民情?可否再见如翠翠那般的坚强乐观?可否再见如茶峒城民那般朴素的心灵来往?可否再见人们将心中那座边城上的尘灰擦拭如新?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边城。
拭尽尘灰,那里,淳朴满溢,坚强永存……
边城的观后感 篇6
近日拜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这部小说,虽然整部小说不长,但却带给了我无与伦比的感觉。
小说一开始就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清新、朴素、平淡的氛围,让人对这片湘西乡间风景充满了向往,但也在一开头,就奠定了全文一种悲剧色彩。翠翠母亲生下她后在河边喝水致死,父亲也服毒而死,给全书带来一种淡淡的忧伤。
爷爷、黄狗、渡船就是翠翠生活的全部。虽然生活很清贫,但翠翠很快乐,单纯地生活,从不发愁与动气。文中讲述的是翠翠那段含蓄而又未能捅破的爱情。但是爱情并不能代表全文。从文中,我读出的可能是乡村大自然的美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兄弟之间的爱憎,淳朴的民风……
作者为我们营造出“茶峒”这个小山城的同时,也给我们写出了翠翠一家的孤单与悲凉。“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的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翠翠心中的“凄凉”是一种乡下少女的清纯、萌生情愫却又不敢表达、茫然无助的痛苦与凄惨。事实上,翠翠这种朦胧、淳朴的情思早已在12岁的那个端午节发芽,对于当时的二老仍然记挂着。例如在十五岁的端午节上,爷爷仍然记着翠翠十四岁时候在大老家过端午节的情形,而翠翠却仍然怀念的是12岁的端午节,那个与二老不期而遇的端午节。但后来翠翠的爱情终究破碎,充满了悲剧色彩,全因人在根本上无法沟通。大老二老都爱翠翠,但后来大老丧命、二老出走、爷爷离世,导致二老与翠翠的爱情,还未捅破就仿佛已经结束。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给我们的不止是小城的“优美“,更告诉我们的是当时的人们封建思想尚未破除,相爱的人心生爱慕又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才有了这许多的误会。相爱的人最后却和幸福擦肩而过,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悲伤和缺憾。
边城的观后感 篇7
一座远离了城市喧嚣的小山城,城里有一条长长蜿蜒的小溪,小溪清澈透明,鱼虾可见。小镇上的人默默体会寂寞的滋味,展现给别人最美的一面。住在这里多年的人都有一些共同之处:他们都需要面对孤独。幸运的是,经过孤独的洗礼,他们的灵魂更加纯净,性格更加坚韧。
翠翠就是其中之一。她小时候父母双亡,她和祖父住在一起。在成长的过程中,翠翠总是无法摆脱孤独。寂寞虽然烦扰翠翠,却也动摇不了女孩心中美丽的新娘梦。也许是孤独让翠翠把感情看得格外重要,也许是孤独让人变得更加害羞。面对感情,翠翠始终缺乏一种洒脱。
在选择丈夫时,老船夫自然希望孙女满意。他亲自和大佬和二佬打交道,期望从两个追求者中挑选出令翠翠满意的对象。这位与这艘船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在处理这些问题上不太精明,模糊不清的回答让二人误解。后来,大哥的意外死亡跟让顺顺一家对老船夫心生芥蒂,结亲的事情就不了了之。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代表小镇希望的白塔倒塌了,同时倒塌的还有这个老人,他也对自己的孙女感到愧疚。
一座倒下的塔最终会被新的塔所取代,就像逝者的事业最终会被生者继承一样。
许多小说都能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辛酸,这种辛酸来自于文本中小人物的悲惨命运。面对苦难,他们别无选择,他们没有能力扭转局势,没有机会重新开始。顺从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即便如此,他们从不放弃希望,坚定地期待着更美好的明天。
边城的观后感 篇8
“有一个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成深刻一蒿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记数。”
《边城》中的人也是淳朴,勤劳,友善,和平。管理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渡着船载过多少过溪的山里人。虽然年纪很老,但他不愿意停止这份辛苦却平淡得幸福的工作。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自己的生命能带来哪些价值,只是静静地很中肯地活下去。船总顺顺大方洒脱,喜爱交结朋友,扶危济困,正直又慷慨。主人公翠翠生长在纯净的自然,她天真活泼,调皮善良,像只乖顺的小兽物,黄狗也是乖巧懂事。
掌管水码头的顺顺又两个儿子,都喜爱翠翠。翠翠爱着傩送,但老大天保叫人捎信给老船工提亲。当兄弟俩发现彼此都爱着翠翠时,互相呵护着兄弟深情的同时敞亮动人歌喉在深夜使单纯善良的翠翠感动饮泣。然而,大哥天保在出船时落水身亡,顺顺便不太愿意翠翠做自己的儿媳妇。傩送生老船工的气,为什么那么玩弄自己和哥哥。深情的傩送还是深爱着翠翠,又不愿意向金钱利益妥协,接受新碾坊,便赌气离家了。爷爷心中纷乱,怪自己因为太担心孙女而做了错事。责怪着自己,担忧着翠翠,老船工在雷鸣夜晚悄然离去。
爷爷突然离去,翠翠坚强的一面支撑着她弱小的身躯。从此只有小黄狗陪伴可怜的`孤单的翠翠。他们只能在等待中相依为命。船总顺顺终究是个善良的人,也许他也深知儿子的痴情,便将翠翠接回家照顾,准备作傩送的媳妇。在雷雨中坍塌的白塔重又修好,可是翠翠深爱的倔强的傩送在哪儿?
“也许明天回来,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也不会来了……”
边城像是一曲伤感的音乐,缓缓激起我内心的惆怅凄凉。天保落水身亡的消息,顺顺父子对老船夫的误解,老船夫的去世……无情的突变破坏了原来碧水溪岨平静的生活。翠翠命途多舛,难道她的一生终将是个悲剧?她的孤独令我的心隐隐作痛。
我想说:也许天保明天就回来,明天会回来的……
边城的观后感 篇9
善,并不一定能够抵达喜,也可能是悲。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两座重要的“城”——一座是钱钟书的《围城》,另一座是沈从文的《边城》,它们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围城》写的是现实,而《边城》写的是梦幻般的现实。
《边城》是湘西如诗如画的风土人情的白描,也是对苗族朴实善良的年轻男女爱情的记述。整个故事也很简单,用现代的语境翻译过来的话,是一个富二代,不,是一家两个富二代同时爱上出身不好的姑娘。
我惊叹故事里对“自由恋爱”高度的认同,很美好、很超越、很现代、很浪漫。但《边城》是浪漫的悲剧,里面找不出谁是坏人,也没有突发事件,就事论事,谁都是对的。可是看到最后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有一种悲情涌上心头,特别是明天头上的那个双引号,太凄美。
《边城》写于19世纪30年代,与同时代的文学作品相比较,对跨“阶级”恋爱的故事的描述不一样,主流价值观体系下,故事的讲述方式是这样的,要么是富二代玩玩女性就抛弃了,要么就是男方顶不住父母压力撤了,要么女方父母也强烈反对,女方最后都“死”得很惨,想都不用想,没有别的结局。不过,《边城》不是这样的,爷爷支持翠翠自由恋爱,船总顺顺也没有干涉儿子们,按说已经很另类了,很可贵了。
这就是沈从文作品独特的地方,他没有按主流方式反映阶级之间的“斗争”。他就是描写人与人矛盾冲突,象征意义不是反映当时的主流,他更文学,更文艺,沈从文在《边城》里表达了人性的复杂,善,并不一定能够抵达喜,也可能是悲。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汉学家马悦然曾经透露,沈从文原本应该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只可惜他在颁奖之前去世了。因为按照传统惯例,诺贝尔奖只能颁发给在世的人,所以沈从文错过了。马悦然的做法其实严重违背了诺贝尔奖的保密原则,但是他说自己愿意为了沈从文而打破这个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