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励志的句子范文大全励志的句子小编特别选择的“奥数课件”一定值得您一试。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是构建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教学品牌的重要途径。期盼你在这里获得所需的知识谢谢阅读!

奥数课件(篇1)

今天一上课,老师马上在黑板上写起了奥数题。“哎,难道我走错教室了?”“真奇怪,作文课改上奥数课了?”正当我们一头雾水的时候,王老师竟然说:“今天上课,我们就来做这道题。”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个个都像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

二话不说,我马上就开始做了,可有些同学竟然大胆的和老师辩论起来了。

“什么:如果是上奥数课我不如回家算了”,

“作文课改上奥数课无聊……”

教室里乱得像一锅粥。

“是啊,作文课做奥数题,太……太奇怪了”。不过我们女生都开始做起来了。我看了看题目,这不是我善长的行程问题吗。这真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我三下五除二就做完了这道题。再抬头一看,有些同学正在冥思苦想。有些同学则胸有成竹的把答案给老师看。我看了看旁边的同学,他们似乎都在绞尽脑汁的想。尤其是柯萱滋你看她手摸着脑袋,咬着嘴唇,皱着眉头,好像这题很难……难道我做错了,我开始有点怀疑我的答案。于是我又检查起来,哎呀!题目要求算时间,我怎么算成路程去了呢?于是,我又重新看题目,咦!这题似曾相识啊,好像在哪见过,哦,对了,在博达作文报上不是有这道题吗?我还清楚的记得答案是10小时。哈哈,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于是我马上奋笔疾书。哈哈,终于做完了。看看我后面的柯萱滋仍然紧锁眉头,哎,谁叫作文课突变奥数课呢,大家一点准备都没有。

这节课,我知道了干什么都要细心。这节作文版奥数课真有趣!

奥数课件(篇2)

每星期三,我们学校就有两节课程超市项目,课程超市是培养每个学生课外知识的一门课程。

我课程超市报的是奥数课,同我一起上课的还有同班同学高大强壮的逸蕾,知识丰富的圣昌,瘦弱的燚涛,还有庆,以及五名其他班的同学。

叮铃铃美妙动听的葫芦丝声响起,上课了,我安静的坐在座上,等待老师的到来。金老师来了,他首先出了一些学过的知识,我们很快就应付了。可是,最后一题老师出了一道字母题,我想了一会儿,想出了答案,可老师说:已经接近正确答案了。我想了又想,想不出从哪改。这时,一个同学在我原先的答案上加了一个括号,正确了,我想:奥数虽然难,但答案很有趣。之后,我又答对了两道大题,而且题题都是我答出来的,我高兴极了!

在第一节课下课前,金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而且对我们说:如果没做完,下节课不能主其他作业!我们一听,立刻开始钻研这道难题。

第二节课上课了,我绞尽了脑汁,还是想不出答案,这时,逸蕾转过身来,告诉我她发现的一个规侓,我写上了一个答案,答案是二十四分七,可老师对我说:接近了。之后,老师告诉了我们一个提示。我看到了提示,把刚才的思路擦啦,可我完全找不到方向了。后来,两位同学做出了,我很是着急。终于,下课了,金老师讲了解题思路以及答案,太有趣了!原来把分数拆开再分配就可以了,我真笨,我心里暗暗自责。

奥数题真有趣啊,只要稍稍转变一下思路,就能得到答案。你也来试试吧!

奥数课件(篇3)

我学奥数快三年了,但最有趣的是讲鸡兔同笼问题的那堂课……

那是一个星期天下午,柳丽老师带着微笑对我们说:“今天讲鸡兔同笼问题。”上课后老师给我们出了一道题:有一个人去买鸡和兔子,到了一个摊位,商人对他说:“如果你能猜出这个笼子里有多少只鸡和兔子,我就把这一笼子鸡和兔子送给你。题的条件如下:

1、这个笼子里又有鸡又有兔子。

2、一共有30个头。

3、共有80只脚。

没想到,这么一道难题,那个人一下子就解答出来了。商人只好把那一笼子鸡和兔子送给了他。

老师让我们解答这道题。我们大家苦思冥想也没有想出答案来。

后来,柳丽老师开始为我们讲解起来,首先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两排竖线,在第一排上画了几个圆圈代表兔子头,又画了四条腿。在第二排上画了几个圆圈代表鸡头,又画了两条腿,然后,给我们做了详细地解答,顿时我们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老师讲完解题方法后,给我们又出一些同类型的题,我感觉做这种奥数题真有趣。

这真是一堂即快乐而又有趣的奥数课呀!我喜欢上奥数课。

奥数课件(篇4)

连续上了12天的奥语奥数课,终于放假了。虽然每天得六点二十起床,为了不迟到,七点钟就出门,每天都赶得匆匆忙忙。但是,每天我都是带着开心去上课的。因为,上这个课,我交到了许多好朋友,每次下课,我都跟他们一起玩游戏。让我开心的第一件事,是夏日情怀作文大赛,那天我很紧张,慢慢的写出了一个个字,我想,希望我的作文能得奖。第二天,老师开始发奖状了。

老师先把被淘汰的作文发了下去,我一看,没有我,太好了!老师接着开始发奖状。可是,奖状一张张发完了,还是没有我。我很着急,我想,会不会我也被淘汰了。只见老师走上了讲台,又拿起了一张奖状,我很希望它是我的,没想到,真的是我的,还得了一等奖!虽然是虚惊一场,但我却很兴奋。晚上,我把我的作文读给了妈妈听,妈妈都说我写的好.第二件就是这12天老师发了一张夏日诗词,会背诵几首就能得到一张奖状。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高兴,于是,我开始认真地去背古诗。第二天在老师面前流利地背出来,几天就得了3张奖状。

第三件就是最后的语文数学考试,语文120分的卷子我考了115.5分,得了二等奖。数学150分的卷子我考了142分,得了三等奖。并得了两张奖状。我觉得语文考得还行,数学考得不是很理想。如果我细心一点,就可以考得更好一点了。马上秋季班就要开课了,我要以更大的热情去学好着这两门课。

奥数课件(篇5)

今天的奥数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道题,并告诉我们说:“这道题有好几种解法,请大家思考几分钟,会做的同学就举手,然后就可以把自己解题的方法告诉大家。”这道题是这样的:999×999+1999=?老师的话刚说完,冯润康同学就把手举得高高的说:“老师,我会做。”于是,老师就让他到讲台上来,给大家讲他的方法,他说:“我是这样想的:先把999看成1000,把1999看成2000,然后再把多算的数减去。

”说完,他拿了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道:999×999+1999=(999+1)×999+1999-999=1000×999+2000-1-999=1000×(999+1)+2000-1-999-1000=1000×1000+2000-(1+999+1000)=1000000+2000-2000=1000000“这个方法不错,”老师说,“这说明冯润康同学认真思考了,我相信,只要大家动脑子,一定能想出其他方法的。”

这时,卞程泓同学边举手边说:“老师,我有个较简便的方法。”老师让他把自己的方法讲出来,他说:“可以把999看成1000,直接让1999减去999,这样就能省好几步呢。他把自己的方法写道黑板上:999×999+1999=(999+1)×999+1999-999=1000×999+1000=999000+1000=1000000这个方法很好,老师肯定了他的方法,并带头给他鼓掌,顿时,教室里热闹起来,大家都讨论其它的方法,我再三考虑,也想出了一种做法,经老师允许,我走上讲台,边写边给大家讲,可以让1999直接减去1000加999,这样也很简单,我写道:999×999+1999=(999+1)×999+1999-999=1000×(999+1)+1999-(999+1000)=1000×1000=1000000老师对我竖起了大拇指,我心里乐滋滋的。

……

。。

老师最后说:“出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大家学会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奥数其实并不神秘,它的解题方法和思路都是大同小异的,只要你肯动脑子,突破常规思维,就一定能解决问题。”我很喜欢上奥数课,因为它还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游戏性,我觉得学习奥数不但能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而且还能激发我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奥数课件(篇6)

新学期到了,我的知识面应该拓宽,所以决定从这个星期六上奥数课。

“宝贝起床啦,宝贝起床啦......”阵急促的闹钟声把我从甜蜜的梦乡中惊醒,我赶快洗嗽完毕,吃完早点,拿起补习包,迅速地跑下楼,坐上妈妈的迷你小自行车向奥数班奔去。

当我兴匆匆地来到教室,轻轻地推开门。教室里静悄悄的,老师正在给同学们讲例题。糟糕,第一天我就迟到了,不过老师没有罚我,并且找了一个位置让我坐下来,开始讲第二道例题——

加减速算。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例题:468+199,我一看“好家伙”几百以内加减法,我们学过会做,讲这么简单,太小瞧我们了,我心里在嘀咕着。老师说:“先看什么数最接近整百。”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199!”老师说:“把199看成200,在用468减200+1,这就是今天学的多减几就加几的速算方法。”我听明白了,如果按死搬硬套的方法计算,又慢又容易出错。原来是撑握了学习方法,按这种方法算又简便又准确。接着老师又讲了“数一数,算一算、假设法应用题、和差之迷”等例题方法。

第一次上奥数课收获真大,同时也让我懂得做事不能光死搬硬套,要用快速的方法,其效果事功倍。

指导老师:

贺梅

奥数课件(篇7)

今天是星期三,是学奥数的日子。我吃过晚饭,就来到了奥数班。这时,正好是6点钟,便开始上课了。教我们的是谢老师,是一位女老师,讲课讲得很风趣。

课堂花絮之一上了第一节课,老师正唾沫横飞地说着,突然,教室里一阵黑,原来是停电了。同学们“哇”的一声响,顿时教室里热闹非凡。有大声叫的,有张牙舞爪吓人的,还有打闹的,教室里像飞来了一群蚂蜂。

老师让我们先休息一会儿。同学们更是开心了,大声叫着。因为停电,同学们衣服的颜色都变成了黑白色,人走来走去,仿佛在放一场黑白电影。过了十分钟左右,“呼”的一声,来电了,教室里每盏灯泡一下子全亮起来,教室顿时明亮起来。同学们又是“哇”的一声。就这样,我们又开始上第二节课。课堂花絮之二上第二节课时,同学们都很认真听讲。

这时,只听见“啪——啪”几声响。同学们便不约而同地往第六组的方向看去。原来,从外面飞进来一只黑黑的大飞虫,管纪律的章老师拿起一位学生的笔记本就打,边打还往同学身上打。同学们都看着这只“天外来物”,都乐了。

就连谢老师都笑了。怎么样?就这样两个课堂小花絮,是不是把这堂奥数课增添了几分乐趣?这堂奥数课真是趣味盎然。

奥数课件(篇8)

前几天,妈妈给我报了一个奥数班。那个老师姓周。

今天就是上课的第一天。早上一起床,妈妈就先给我敲响警钟:“你可要小心点呀,周老师可是很凶的哦!如果你上课不认真听讲的话,你可就完了!”妈妈这一句话吓得我直冒冷汗。

周老师剃了个平顶头,圆圆的脑袋,小小的眼睛,总是一眨一眨的。老师非常胖,还挺着个“将军肚”。看起来和蔼可亲的,并不像妈妈说的那么凶。

我一走进老师的家里,就看到那里已经有许多来补习的同学了。老师先拿出一些奥数书网,逐一地发给我们,让我们自己先简单地认识一下奥数。“今天是你们上课的第一天,所以大家先做一下自我介绍!”老师说道。于是我们先后做了自我介绍。

“翻到第45页,今天我们学习‘变与不变’!”老师说,“我先给大家几条规律: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加数,被减数=差数-减数……”老师给我们出了许多道题,如:一个加法中,一个加数加10,要使和加19,另一个加数应该加几?我心想,这么简单地题目,能难倒我?!我迅速提起笔,飞快地在课本上做着那道看似简单的题目,笔尖在纸上发出“沙沙”的声音。做完后,老师开始分析题目,公布正确答案了:“加9”。啊?!不会吧?我怎么连这道题目都做错呀!我心里嘀咕着,仔细一看,又是粗心大意惹的祸!哎!我什么时候才能改掉这个坏毛病呀?

原来上奥数课这么有趣呀!不像妈妈说的那么难。我越来越喜欢上奥数课了!

奥数课件(篇9)

奥数课上,朱老师说:第十题是思考题,有点难度,大家要好好思考。

赵祥强事先吹起了牛:切,这么简单,我早会了!

我接道:你会,别光嘴上说呀,做出来给老师看,思考题呢,还没思考就说简单。

赵祥强:太简单了,这么简单你们都不会啊?

我不理他,将目光转移到思考题上:王师傅有2元,5元,10元的人民币118张,共计500元。其中5元与10元的张数相等,三种人民币各有多少张?

嘿,还真有点难度啊!我们学的是2个数量,这3个数量怎么做?我先算了一下,结果5元和10元各有88张,单单这两种加起来就超过118张,错!完全错误!

我又算了一次,结果1270/13除不尽,又错了。

朱老师见我苦思冥想的样子,提醒道:可以把3个量换成2个量呀。我恍然大悟,拿10+5=15来算。结果一验算,得数都不是500。

朱老师又说:你们在改数量时,张数和面值都不能改,否则就错了。

我心里有了一个答案,可是不敢讲,就在座位上愣住了。

这时,赵祥强大声喊道:有了,我已经完全掌握这道题的思路,其实这道题特简单,猪都会做!

朱老师笑着说:来,把解题过程交给我看看。

嘿嘿,还没做完呢。赵某将奥数题解小心地捂着。

奥数尖子温阳杰对我说:我们智者都不会,别人哪会啊?

我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也不一定哦。

班里鸦雀无声。他们都在绞尽脑汁地想。

我见许多做法都不对,心里思考的答案越来越膨胀。我尝试着在纸上写下几道算式,在计算过程中卡住了。没想到朱老师却注意到了我的草稿,说:聂仪千,你来读一下你写的算式。

我战战兢兢地念了一遍,老师跟着在黑板上写,念到最后,我说:小数乘除没做出来。

老师指着黑板上的解题过程,兴奋地说:虽然你们没有算出最后的结果,但有同学能写到这个地步已经非常不错了!上午我带了一个班,还有下午你们这个班,两个班就只有聂仪千一个同学做对了,很不错啊!

老师补充了最后得数,又补上与得数息息相关的最后一道算式,同学们懊悔得要跳窗。

最后,老师郑重地奖励我一个三角形,我心里面还是很甜蜜的。

奥数课件(篇10)

如果问我最喜欢什么课,我一定会说:我最喜欢奥数课。

为什么呢?其实,我最喜欢的是奥数课的一个环节滥杀无辜。我们的奥数课有三个环节:一是榜上有名,就是答对一道题,将名字记在白板上。时间一到,就进入第二个环节。可能你不知道什么叫滥杀无辜,现在,我告诉你。滥杀无辜就是每一道题都有一个生命值,你可以复活一个被杀了的同学或者杀掉一个同学。可以说,滥杀无辜是奥数课的精华,若把奥数课比作普通的一堂课,那么第二个环节滥杀无辜可以说是点睛之笔。第三个环节是甜蜜蜜的奖糖环节,就是将棒棒糖分发给依然留在榜上的同学们。我最喜欢的环节就是滥杀无辜了,多少人向我求救,皓哥,救救我吧!我非常享受这样的滋味。

我喜欢奥数课还有另外的一个原因,就是与其他同学竞争。学习班里,可谓是高手如云,我也经常因无力挽救自己而不能进入第三环节。但是,下一节课,我总是再一次奋起,举起智慧的大刀,向上一节课杀死我的人斩去。现在,我在那个奥数班可谓是大名鼎鼎呀!不过我也觉得很苦恼,因为都没人杀我了。

这是不是能叫做光荣之路常坎坷?

奥数课件(篇11)

暑假到了,学习也有很多,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学奥数课了。

刚去学奥数,老师发下来一本书,我仔细看了一下,原来里面是那么简单。一课有三组,A组是最简单的,不到几分钟我就一下OK了,可是我仔细琢磨着,还是有一道题不会写,我想了许久,可是都没有想出答案,就先落在那,去做严肃的B组;再写B组的时候,我松了一口气,奥数的确是非常简单,我不慌不忙做完B组,又去做那在大家眼光困惑的C组;大家一开始都以为C组的奥数题很简单,其实他们仔细一看,原来是难中之难,可是在我眼中,这些奥数题根本就是小菜一蝶。等我做好给老师看,原来有那么多错,在我不会做的那题,经过老师一指点才发现,其实这题是谁都会的,因为我想成另外一种方法,所以我做错了。在这题中,我知道了不管奥数题有多么的简单,我们也不能轻视,在生活中也是一样。

奥数课不仅让我懂得了做奥数题的方法,而且也让我知道了许多道理。我喜欢奥数课。

奥数课件(篇12)

今天,我的奥数班可算是开课了,但是,我并不情愿,爸爸说我不敢,可谁知道,这是激将法啊!

没错,我还是来上课了。奥数班8:00开始,我是第二个来的,我到的时候,才7:40,老师还没来,我找了个位置坐下,环顾起了四周。教室不大,坐满也才三、四十个人。出去看看,我发现这个地方原来是个学前班,孩子们放假了,也就腾出了地方,让我们上课,黑板上还留着老师教他们的儿歌,墙上还有一些名言警句,又或是教育方针。地方虽然偏僻,但是设备齐全,大热天,空调也一直开着,我开始有一点儿期待。

等我再回来的时候,已经快上课了,这时,老师叫我们拿出六年级上、下册数学课本,我蒙了,甚至一度认为来错了班,弄得我晕头转向,不是奥数班吗?为什么要用六年级的数学课本呢?先别急,听我往下讲。

老师讲的果然和平时写的、看的不一样,数学书到了后面就没用了,老师发了资料,讲的是欧拉公式,关于立体图形的,瞬间脱离课本,其实开始时,我也感觉题一点儿难,但是到了后面就不那么吃力了。但是,你要沉下心去思考,去想、去思考这道题,不然就毫无头绪。

果然,高手在民间,我们奥数班中有一人,很积极地回答问题,大家题才做了一半,他就做完了,很快啊,而且准确率还很高,可以说是又快又准,为什么他这么厉害呢?有人说他很厉害,有人说他以前学过,也有人说他聪明,但我认为,他确实有这些优点,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脑子在转动,他在思考,他在想,他也预习的早。老师说上句,他就能接下句,这可不容易,我也十分地佩服他,俗话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确确实实可以作为我的榜样,作为我学习的目标。

在这个人人都是高手的场合中,我若想立足,那就得学习。所有,从现在开始,到奥数班结束,我要努力学习,不断超越,加油,我一定能行!

其他人在看

小学奥数课件7篇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教案是完整课堂教学的指引。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小学奥数课件”的各种方面,仅供参考之用具体问题请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小学奥数课件(篇1)

1.这叫什么?这叫"点"。

用笔在纸上画一个点,可以画大些,也可以画小些。点在纸上占一个位置。

2.这叫什么?这叫"线段"。

沿着直尺把两点用笔连起来,就能画出一条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

3.这叫什么?这叫"射线"。

从一点出发,沿着直尺画出去,就能画出一条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另一边延伸得很远很远,没有尽头。

4.这叫什么?这叫"直线"。

沿着直尺用笔可以画出直线。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

5.这两条直线相交。

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6.这两条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没有交点,无论延伸多远都不相交。

7.这叫什么?这叫"角"。

角是由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构成的。这点叫角的顶点,射线叫角的边。角分锐角、直角和钝角三种。

直角的两边互相垂直,三角板有一个角就是这样的直角。教室里天花板上的角都是直角。

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习题一

看看想想

1.点(1)看,这些点排列得多好!

(2)看,这个带箭头的线上画了点。

2.线段下图中的线段表示小棍,看小棍的摆法多有趣!

(1)一根小棍。可以横着摆,也可以竖着摆。

(2)两根小棍。可以都横着摆,也可以都竖着摆,还可以一横一竖摆。

(3)三根小棍。可以像下面这样摆。

3.两条直线

哪两条直线相交?

哪两条直线垂直?

哪两条直线平行?

4.你能在自己的周围发现这样的角吗?

小学奥数课件(篇2)

算的活算得巧

我们已经知道,下面的五组成对的数相加之和都等于10:

1+9=10 2+8=10 3+7=10 4+6=10 5+5=10

巧用这些结果,可以使计算又快又准。

例1计算6+5=7+9=

解计算6+5时,可以把6换成5+1,所以5+6=5+5+1=11,

计算7+9时,可以把7换成1+6,所以7+9=1+9+6=16.

练习1 3+8=6+9=9+8=4+5=

例2计算15-8=14-9=

解计算15-8时可以这样想:15可以分成10和5,10-8=2,2+5=7,所以15-8=10+5-7=10-8+5=7.

计算14-9时,可以这样想:14可以分成10和4,10-9=1,1+4=5,所以14-9=10+4-9=10-9+4=5.

练习2 16-8=12-3=11-4=15-7=

例3计算2+7+8=16-7-6=

解计算2+7+8时,可以把7与8交换的加顺序,先加8,再加7,就变成2+8+7,2+8=10,10+7=17。所以2+7+8=2+8+7=10+7=17

计算16-7-6时,可以把16-6=10,然后再减去7,使计算简便。16-7-6=16-6-7=10-7=3

练习3 1+8+9=4+2+8=14-8-4=11-2-1=

例4 62+27-32+23=28+36+24+12=

解62+27-32+23 28+36+24+12

=(62-32)+(27+23)=(28+12)+(36+24)

=30+50=80=40+60=100

练习4 63+27-23+33

例5 34-30+44-40+64-60=

解仔细观察34-30=4,44-40=4,64-60=4,所以

34-30+44-40+64-60

=(34-30)+(44-40)+(64-60)

=4+4+4

=12

练习5 6-5+4-3+2-1 100-99+98-97+96-95+94-93

例6 1+3+5+7+9=1+2+3+4+5+6+7+8+9=

解仔细观察算式中的各个加数,可以发现1+9=10,3+7=10,这样可以把能凑成10的数先加起来。因此1+3+5+7+9=(1+9)+(3+7)+5=25 1+2+3+4+5+6+7+8+9

=(1+9)+(2+8)+(3+7)+(4+6)+5

=10+10+10+10+5

=45

练习6 2+4+6+8+10 2+7+3+5+8

三.达标测试

1、口算下列各题,看谁算得有快又好.

9+4=10-9=

8+18=23-18=

75+26=12-8=

2、口算下面各题.

2+5+5=16-4-6=

28+14+12=37-15-7=

3、计算:

30+68-18+20 28+5+32+25 4、计算:

96-95+94-93+92-91 5、计算:

5+4+9+5+6+1 4+19+21+16+28+12

四.家庭作业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7+9=14+23+6=

25-3-5=81-7+9=

2、计算:

34-30+24-20+48-44 3、计算:

4+6+8+10+12+14+16

小学奥数课件(篇3)

1、认识图形

例1下面五个图形中,哪一个与众不同?

①②③④⑤

解③号图的四条边长度不同,是一般四边形,其他四个图形的各边都相等,都是正多边形.

例2用一副七巧板可以拼成许多有趣的图形,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这些都代表什么图形?

下面是一副七巧板,它被拼成一个正方形.

其中,是三角形的有_,是平行四边形的有_,是正方形的有_,它们都是基本图形.

①②③

解①骆驼②狗③仙鹤

2、图形的计数.

例3数一数,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

解我们在数数时,总是按照一定顺序数,1,2,3,…,从小到大,而且每次加1.

一段为一条的有4条;

两段为一条的有3条;

三段为一条的有2条;

四段为一条的有1条.

一共有4+3+2+1=10(条).

例4数一数,下图中有多少个角?

解6个.

①②③

④⑤⑥

例5数一数,下图中有多少个长方形?

解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数.

一个一个有4个;

两个合为一个一共有4个.

四个合为一个一共有1个.

所以共有4+4+1=9(个)长方形.

例6数一数图中有西红柿的正方形有几个?.

解先数单个正方形,有西红柿的正方形有1个。再数四个正方形合成的大正方形,有西红柿的大正方形有4个。最后数由9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大正方形,有1个。所以1+4+1=6,有西红柿的正方形共6个。

例7数一数图中共有几个小正方体木块?

解从上面先数,第一排有2个小正方体,再数第二排有4个小正方体,最后数第三排有6个小正方体,所以2+4+6=12,有12个小正方体。

三.达标测试

1、数一数,图中共有_条线段.

2、下图一共有_个角.

3、下图中共有_个三角形,_个正方形.

4、找出只含一个圆圈的正方形的个数。

()个

5、右边的图形是由左边的积木垒出来的,左边每堆各有多少块积木?右边的图中有几个是看得见的?几个是看不见的?右边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你能数出来吗?

()块)()块看不得见()块

看得见()块,一共()块

6、数一数,图中共有几个小正方体木块?

()块

四.家庭作业

1、考眼力,哪幅图是大长方形中缺少的那一块?用"√"表示.

2、数一数下图中三角形的个数。

()个三角形

3、数一数,算一算,下图中有几块积木?

()块

小学奥数课件(篇4)

相遇问题:教学目标:

1、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解答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及趣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CAI、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式计算

(1)李诚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2)张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2、板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二、引入

过去,我们研究的是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新授

1、教学准备题

(1)点击课件中准备题出示题目

(2)学生理解题意。

(3)找出出发时间、地点、运动方向。相向而行时间间

(4)点击热键和强调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

(5)用课件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向对方走去,引导学生思考会出什么情况。利用课件继续演示会出现的三种情况(相距、相遇、交叉而过)。

(6)利用课件出示准备题的表格,指导学生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课件演示填空内容。

(7)请一学生上来利用交换性课间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写。

(8)引导学生讨论:出发三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这时,张华走了几分钟?李诚呢?他们俩人共走了几分钟?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有什么关系?

(9)小结:出发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零,这时两人就相遇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教学例5。

(1)点击新课出示例5。

(2)理解题意。

(3)四人小组讨论:

a、两人是怎样走向学校的?

b、4分钟后两人怎样?

c、两人所行的路程与全路程有什么关系?

(4)学生试做。

(5)用电脑课件演示解题思路并讲评。

(6)学生看书、质疑。

(7)小结:我们解例5时用了哪两种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学生做课本第59页的第1题和第2题。

2、利用课件出示选择题:

两人同时从两地走来,甲每分走52米,乙每分走48米,走了10分钟,两地相距多少米?

(1)2000米(2)1000米(3)无法确定。

四、全课总结

1、今天学了什么内容?

2、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用了哪几种方法?

3、质疑。

五、聪明题。

小华和小明相向而行,小华以每分钟20米的速度走了3分钟后,小明才开始出发,他每分钟走25米,5分钟后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小学奥数课件(篇5)

简单的推理

例1每种水果都表示一个数,你能知道这个数是几吗?

-6=15=

12-=8=

+2=35=

25-=11=

例2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1)△-7=5+△=17

△=()=()

(2)☆+☆=12☆-△=6

☆=()△=()

例3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9○-△=1△+△+△=9

△=()□=()○=()

例4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6○=()

△+△+△=12△=()

例5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6,△+△=20,

则△-☆=()

例6黑兔、兔和白兔三只兔子在赛跑。黑免说:"我跑得不是最快的,但比白兔快。"请你说说,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

()跑得最快,()跑得最慢。

三.达标测试

1、

2、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1)△-4=11+△=16

△=()=()

(2)☆+☆=24☆-△=6

☆=()△=()

3、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10△=()

△+△+□=20□=()

4、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14△-○=2

则△=()○=()

5、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10☆+☆+☆=9○+☆=7

□=()○=()☆=()

6、三个同学比身高。甲说:我比乙高;乙说:我比丙矮;丙:说我比甲高。()最高,()最矮。

四.家庭作业

1、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9-+※=8

※=()-=()

2、小白猫和小花猫钓了同样多的鱼,送给奶奶一些后,小白猫还剩2条,小花猫还剩1条,()送给奶奶的鱼多。(在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后面画"√")

小白猫□小花猫□

小学奥数课件(篇6)

火柴棒的游戏

火柴棒可以摆出许多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也可以摆成一些生活中的物品,通过移动火柴棒,它们之间会出现一些有趣的转化。下面,我们用火柴棒来做一些有趣的游戏。

例1用火柴棒摆出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一个五边形、一个六边形。

例2用三根火柴棒可以摆出一个三角形,如图.

(1)再加两根火柴棒,摆出两个三角形;

(2)再加两根,摆出三个三角形来;

(3)再加两根,摆出五个三角形来.

解(1)(2)(3)

例3把两根火柴棒添在那里,可以摆出5个正方形?

例4请给下面的'每个数字只添上1根火柴棒,使它们变成一个新的数字。

例5请你在下面的算式中添上一根火柴,使其等式成立。

例6拿走1根火柴棒,使等式成立。

例7你能只移动下面算式中的一根火柴棒,使其等式成立吗?

三.达标测试

1、看图填数。

()个三角形,()根火柴

2、请你添加上三根火柴,使下面的正方形变成3个。你知道共用的火柴是哪几根吗?

3、如图,9根火柴棒已摆成了5个三角形。

(1)拿掉哪三根,可以变成一个三角形?

(2)拿掉哪两根,就可以变成两个三角形?

(3)拿掉哪一根,就可以变成3个三角形?

4、移动下面每个数字中的一根火柴棒,使它们变成一个新的数字。

5、请你在下面的算式中添上一根火柴,使其等式成立。

6、在下面的算式中拿掉一根火柴后,使等式成立。

四.家庭作业

1、下图是用12根火柴摆成的"田"字,能不能拿走2根火柴棒,使它变成两个正方形?

2、你能拿走2根火柴棒,使下面的等式成立吗?

小学奥数课件(篇7)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在做一件事时,有几类不同的方法,而每一类方法中,又有几种可能的做法.那么,考虑完成这件事所有可能的做法,就要用我们将讨论的加法原理来解决.

例如某人从北京到天津,他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长途汽车,现在知道每天有五次火车从北京到天津,有4趟长途汽车从北京到天津.那么他在一天中去天津能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分析这个问题发现,此人去天津要么乘火车,要么乘长途汽车,有这两大类走法,如果乘火车,有5种走法,如果乘长途汽车,有4种走法.上面的每一种走法都可以从北京到天津,故共有5+4=9种不同的走法.

在上面的问题中,完成一件事有两大类不同的方法.在具体做的时候,只要采用一类中的一种方法就可以完成.并且两大类方法是互无影响的,那么完成这件事的全部做法数就是用第一类的方法数加上第二类的方法数.

一般地,如果完成一件事有k类方法,第一类方法中有m1种不同做法,第二类方法中有m2种不同做法,…,第k类方法中有mk种不同的做法,则完成这件事共有

N=m1+m2+…+mk

种不同的方法.

这就是加法原理.

例1学校组织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同学读一本书.小明到图书馆借书时,图书馆有不同的外语书150本,不同的科技书200本,不同的小说100本.那么,小明借一本书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分析在这个问题中,小明选一本书有三类方法.即要么选外语书,要么选科技书,要么选小说.所以,是应用加法原理的问题.

解:小明借一本书共有:

150+200+100=450(种)

不同的选法.

例2一个口袋内装有3个小球,另一个口袋内装有8个小球,所有这些小球颜色各不相同.

问:①从两个口袋内任取一个小球,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②从两个口袋内各取一个小球,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分析①中,从两个口袋中只需取一个小球,则这个小球要么从第一个口袋中取,要么从第二个口袋中取,共有两大类方法.所以是加法原理的问题.

②中,要从两个口袋中各取一个小球,则可看成先从第一个口袋中取一个,再从第二个口袋中取一个,分两步完成,是乘法原理的问题.

解:①从两个口袋中任取一个小球共有

3+8=11(种),

不同的取法.

②从两个口袋中各取一个小球共有

3×8=24(种)

不同的取法.

补充说明:由本题应注意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区别及使用范围的不同,乘法原理中,做完一件事要分成若干个步骤,一步接一步地去做才能完成这件事;加法原理中,做完一件事可以有几类方法,每一类方法中的一种做法都可以完成这件事.

事实上,往往有许多事情是有几大类方法来做的,而每一类方法又要由几步来完成,这就要熟悉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内容,综合使用这两个原理.

分解课件(优选12篇)


本文聚焦于与“分解课件”相关的主题,感谢您来到这里希望我们的网页能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教案是为加强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提供的有效支持。

分解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相反变形,并会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能力目标:由学生自行探求解题途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智能,深化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接受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目标制定的思想

1.目标具体化、明确化,从学生实际出发,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同时便于上课操作,便于检测和及时反馈。

2.课堂教学体现能力立意。

3.寓德育教学方法

1.采用以设疑探究的引课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把因式分解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作为主线,训练学生思维,以设疑——感知——概括——运用为教学程序,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坚持启发式,鼓励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原则。

4.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前提下,融教材练习、想一想于教学过程中,增设了由浅入深、各不相同却又紧密相关的训练题目,为学生顺利掌握因式分解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学过程安排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看谁算得快?

(1)若a=101,b=99,则a2-b2=(a+b)(a-b)=(101+99)(101-99)=400

(2)若a=99,b=-1,则a2-2ab+b2=(a-b) 2=(99+1)2 =10000

(3)若x=-3,则20x2+60x=20x(x+3)=20x(-3)(-3+3)=0

二、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1)请每题想得最快的同学谈思路,得出最佳解题方法

(2)观察:a2-b2=(a+b)(a-b) ①的左边是一个什么式子?右边又是什么形式?

a2-2ab+b2 =(a-b) 2 ②

20x2+60x=20x(x+3) ③

(3)类比小学学过的因数分解概念,(例42=2×3×7 ④)得出因式分解概念。

板书课题: 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也叫分解因式。

三、独立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

1.下列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为什么?

①(x+2)(x-2)=x2-4

②x2-4=(x+2)(x-2)

③a2-2ab+b2=(a-b)2

④3a(a+2)=3a2+6a

⑤3a2+6a=3a(a+2)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因式分解

结合:a2-b2=========(a+b)(a-b)

整式乘法

说明:从左到右是因式分解其特点是:由和差形式(多项式)转化成整式的积的形式;从右到左是整式乘法其特点是:由整式积的形式转化成和差形式(多项式)。

(2)∵xy( )=2x2y-6xy2

∴2x2y-6xy2=xy( )

(3)∵2x( )=2x2y-6xy2

∴2x2y-6xy2=2x( )

四、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练习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ax+2ay (2)3mx-6nx (3) x2y+xy2

(4) x2+-x (5) x2-0.01

(让学生上来板演)

五、整理知识,形成结构(即课堂小结)

1.因式分解的概念 因式分解是整式中的一种恒等变形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两种相反的恒等变形,也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维方式,因此,因式分解的思维过程实际也是整式乘法的逆向思维的过程。

3.利用2中关系,可以从整式乘法探求因式分解的结果。

4.教学中渗透对立统一,以不变应万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六、布置作业

1.作业本(一)中§7.1节

评价与反馈

1.通过由学生自己得出因式分解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的结论,了解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2.通过例题及练习,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实际运用能力,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暴露问题和认知误差,及时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的遗漏和不足,从而及时调控教与学。

七.课堂小结,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熟悉程度和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教师恰当地给予引导和启迪。

分解课件 篇2

4、会分析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利用力的分解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确定分力的方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会作力的分解图并利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大小。

重点突破:互动探究及自主探究部分均安排学生作图及计算,使得学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根据问题受力情况分力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确定分力的方向。

难点突破:以实验的手段,化不可见为可见,使感觉变看见,通过师生互动探究,小组探究,自主探究,深刻体会什么是力的作用效果,及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教师:非常荣幸能来富春中学与同学们一起学习,我们先邀请两位男生上前与老师一起完成一个小游戏。

师生互动:邀请两位男生模拟拔河进入相持阶段,握紧绳子用力拉,然后教师用两根手指从绳子中部往边上一拉,结果把两个男生都拉过来了。

教师继续点燃气氛:老师不仅可以用两根手指轻松拉过两个男生,还可以单手拉动大客车,可惜这个就不能现场演示了,大家看一段视频吧! (播放视频)

教师留下悬念:为什么老师能“四两拨千斤”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就能很好的解释这个现象了。

教师明确课堂内容的意义: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学过,有时候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替代,这就是力的合成。实际中又有很多情况下一个力能产生多个作用效果,为了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我们又必须用几个力去代替这一个力,这就是力的分解。比如,刚才两位同学拔河,老师在绳子中部施加了一个横向的拉力,这个力就同时产生了拉动两位同学的作用效果,要解释这四两拨千斤现象就必须学习力的分解知识。现在我们从简易点的情况入手研究力的分解。

教师疑问过渡: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图片,这里物体都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这个拉力对物体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呢?

师生实验探究:我们将一小车放在测力台秤上标一下指针位置,小车的一端用细绳连接着力传感器,同学们可以直接在屏幕上读出拉力值,小车另一端用细绳通过滑轮挂钩码,即给小车一个斜向上的拉力。这里我们挂上重为4.9N的钩码,请同学们在学案上记录下F=4.9N

教师提问学生1:同学们在台秤和传感器的读数方面观察到什么现象?请描述一下!

教师继续提问:这说明该斜向上的拉力对小车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效果?

(一个竖直向上拉小车的效果和一个水平向右拉小车的效果)(教师适时表扬与鼓励学生)

分解课件 篇3

一、教材: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四章公式法分解因式

二、设计思路:

1、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看:

⑴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平方差公式在整式乘法中的应用.

⑵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单项式乘法、多项式乘法基础上的拓展和创造性应用;

⑶是对多项式乘法中出现的较为特殊的算式的第一种归纳、总结;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范例.

⑷它应用十分广泛,通过乘法公式的学习,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更是今后学习因式公解、分式运算及其它代数式变形的重要基础.

2、从学生学习过程的角度看:

⑴学生刚学过多项式的乘法,已经具备学习和运用平方差公式的知识结构;

⑵由于学生初次学习乘法公式,认清公式结构并不容易,因此,教学时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

⑶学生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迸发出的思维火花、情感都是本节课较好的教学资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逆用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运用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分解因式.

(2)过程与方法

1.在逆用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培养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要求:在分解过程中发现规律,并能用符号表示,从而体会数学的简捷美;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观察、大胆创新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重点: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分解因式

五、教学难点:

领会因式分解的解题步骤和分解因式的彻底性。

六、教学准备:

深研课标和教材,分析学情,制作课件

七、教学过程:

八、教学反思:

因式分解这部分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重难点,虽然应用的公式只是三条,但要灵活应用于解题却不容易,所以我在制定这一章书的教学计划时就对教材的教学顺序作出了一些调整。因式分解的公式是乘法公式的逆运算,所以我将因式分解提前学,在学会乘法公式后暂时略过整式的除法直接学习因式分解,我认为这样调整后可以加强公式的熟练使用;另一方面我加强乘法公式的练习巩固,在没有学习因式分解之前,先针对平方差公式以及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及逆用作了一个专题训练。

在学习因式分解之前的这个专题训练的效果是不错的,因为平方差公式以及完全平方公式都是刚刚学习且应用较多的公式。作好这些准备工作之后,便开始学习因式分解。正式提出因式分解的定义的时候,同学们都一副明了的表情。而我也强调的就是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并且在练习中一再将公式罗列出来。然后讲授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包括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讲课的时候是一个公式一节课,先分解公式符合条件的形式再练习,主要是以练习为重。讲课的过程是非常顺利的,这令我以为学生的掌握程度还好。因为作业都是最基本的公式应用,而提高题一般是特优生才会选择来做。

讲完因式分解的新课,我随堂出了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才发现效果是不太好的。他们只是看到很表层的东西,而对于较为复杂的式子,却无从下手。

课后,我总结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1、思想上不重视,因为对于公式的互换觉得太简单,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所以课后没有以足够的练习来巩固。

2、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强调形式,反而如何创造条件来满足条件忽略了。导致他们对于与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

3、灵活运用公式(特别与幂的运算性质相结合的公式)的能力较差,如要将9-25x2化成32-(5x)2然后应用平方差公式这样的题目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和我布置的作业及随堂练习的单一性及难度低的特点有关。

4、因式分解没有先想提公因式的习惯,在结果也没有注意是否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比如最简单的将a3-a提公因式后应用平方差公式,但很多同学都是只化到a(a2-1)而没有化到最后结果a(a+1)(a-1)。

因式分解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难点,我认为我对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比较适合的,但是我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没有注意到计算题在练习方面的巩固及题型的多样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去调整教学进度,多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分解课件 篇4

活动目标

了解10的几种分解方式,为以后对数的加减的学习做好铺垫

培养学生有一些初步的数学逻辑思维和在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

在愉快的游戏和动手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使学生能够掌握10的分解,能够在实物中表示出来,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地在游戏、活动、实物中表示出10的几种分解方式

教学难点:提高查数的能力,熟练掌握10的分解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带笑脸的纸卡,剪刀,水彩笔,豆豆,跳绳

活动过程

一.讲个故事提出问题

二.学习10的分解

1.把带有10个笑脸的纸卡用剪刀分成两部分,可以任意分。

2.把几种不同的10的分解方式粘到黑板上,并板书:

3.总结10的几种不同的分解方式,找学生说出你发现了什么?如:两个

数可以互换位置;每增加一个数另一个数就减少了一个;左边递加,右边就递减。

4.师生碰球游戏:我的1球碰几球?你的1球碰九球……(通过练习达到熟练掌握10的几种分解方式)

三.操练活动(及时鼓励发放粘贴,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1.分实物。把十根水彩笔分成两部分并说出10能分成几和几。

2.跳绳游戏:(俩人一组)合在一起是十

3.师生拍手游戏。我拍你听,你拍我听,咱们合起来是十。

4.抢夹豆豆分放两个盒里。并说出你把10分成几和几。

四.对本节课做个总结:给予鼓励的语言表扬学生,培养学生自信。

教学反思:

在课上的每个环节及时给予鼓励,并奖励小粘贴,这样可以清楚的让学生感到自信和努力的方向,并给其他人做出好的榜样。在玩和游戏中探究知识,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学生会参差不齐,会有个体差异,调动积极性让他们充分愉快的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分解课件 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3的加减法,认识加号、减号、等号(理解其含义)。

2、学习书写加减法算式。

活动准备

1、2—64分开和聚集

2、2—65分开和聚集

3、课件:图片—螃蟹4

活动过程

一、学习3的加减法

1、出示图片:螃蟹

教师:请小朋友看看这幅图上有什么?看完后讲给大家听。

什么地方有谁?”

(石头说有两只螃蟹)

再看看旁边(又来了一只螃蟹)

一共有三只鸡怎样表示?

幼儿回答老师边用数字记录。

用什么符号表示又来了呢?(+)

用什么符号表示一共有呢?(=)

(2+1=3)“这算式什么意思?我们一起说说看。

石头上有2只螃蟹,来了1只螃蟹,一共有3只螃蟹

2 + 1 = 3

2、出示数学卡

(1)2—64分开和聚集

谁会把这幅图讲一讲?

有一个面包,再拿来一个面包,一个有3个面包。

那用算式怎样来表示呢?”(2+1=3)

(大家一起把算式读两遍)

有3个面包,拿走1个面包,还剩几个面包?

3 — 1 = 2

“这个符号(—),你们认识吗?叫什么名字?(减号)怎样读?(减)

这道算式叫做减法算式。”

3、谁来说说这道算式里的每个数字和符号都表示图上的什么意呢?

3 –1 = 2 3–1 = 2

二、操作活动

1、看图讲述含义,指导幼儿正确列出3的加减算式。

讲清楚含义,然后列出算式。

2、看分合式写数字。

3、依样填空格。

分解课件 篇6

大班数学活动《10的分解组成》

一、说教材:

新《纲要》提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10的分解与组成是在孩子们对10以内的数的形成,并了解了数与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对数的认识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了解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说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10以内舒的合成与分解,提升计算能力。

2、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能从生活、游戏中感受数的概念,并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三、说活动重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熟练进行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难点:引导幼儿理解游戏规则。

四、说活动准备:

1、基本已掌握9以内的分解与组成有一定的经验。

2、实物图片、54张扑克牌

五、说教、学法:

新《纲要》中提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为了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去动物演唱会”为主线的情境教学法贯穿活动始终,中间穿插运用了引导观察法、赏识激励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等教法,从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乐于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整个活动中,我把幼儿作为了学习的主体,让孩子们通过游戏法、操作法、观察法等各种方法,调动各种感官的参与,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六、说活动过程:

1、引入活动:

教师讲述游戏情景,引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活动开始时为了能一下子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我设计了游戏情景:森林里最近非常热闹,动物王国要开演唱会,瞧!小动物们要出场了,请你们拍9下手欢迎小动物们出场。(运用这种情景的导语可以一下子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同时拍手欢迎小动物时也复习了9的形成)

2、创设情景,学习10的形成

这是该活动的重点、难点,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10的形成,我依然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设计了小动物参加演出的情境。因为大班幼儿思维特点是具体性过度到抽象性思维的转变,所以在学习新知识时我主要运用引导观察法、直观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幼儿在情境中轻松自然地学习新知识。

(1)通过直观地演示教具9只小兔子变成10只小兔子的过程,帮助幼儿初步理解“9添上1是10”(师出示小兔子图片)看,首先出场的是谁?数一数有几只小兔子?用数学几表示?等等我—— 哟!又来了一只小兔子,现在是几只小兔子?用数字几表示?本来有9只小兔子,又来了一只小兔子,变成1只小兔子,我们就可以说:“9添上1是10”

(2)请幼儿为小兔子送胡萝卜了,引导幼儿观察数字9与数字10之间的关系,理解9与10之间多1少1的规律。

小兔子要吃胡萝卜,我们帮小兔子送胡萝卜好不好?(请幼儿一一对应送胡萝卜图片给小兔子)数一数,有几个胡萝卜?(9)用数字几表示?小兔子多还是胡萝卜多?多几?少几?(引导幼儿说出9比10少1,10比9多1)怎样变成一样多?我们再来送一个胡萝卜(9添上1是10)

(3)运用同样的方法请小猴子为大家表演,并重复上述流程送水果,让幼儿巩固刚刚对10的形成的认识。

(4)变换小兔子、小猴子的排列形式、位置,让幼儿排除干扰正确点数。

小兔子要为大家表演了,它们能够边敲跳边变换队形呢(师将小兔子排列成圆形),瞧,排成什么形了呢?小兔子有几只呢?(师再变换一种排列方式让幼儿点数总数)

小猴子也想象小兔子那样变换队形表演,小朋友们谁能上来帮助它们摆出新队形?(这里请幼儿上前摆队形,既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又拓展了幼儿的思维)一起数一数小猴子的数量变没变。

(5)认识数字8,知道8是可以代表任何总数是10的物体

今天有几只小兔子,几只小猴子为大家表演呢(10)我们可以用数字“10”表示,小朋友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哪些东西的数量是10(这里让幼儿自已找数量是10的物体,让幼儿从刚才的情境中走出来,在实践中认证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集体操作:请幼儿为小兔子送胡萝卜了,引导幼儿观察数字9与数字10之间的关系,理解9与10之间多1少1的规律。

(三)操作学具,让知识得到进一步内化

由于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的、形象的,因此操作是解决幼儿具体形象思维与知识抽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较好的手段。于是活动最后环节我安排了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学具,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得到练习巩固,使知识得到进一步内化。

七、延伸活动:

光靠一次活动是不能完全到达预期目标的,因此必须开展相应的延伸活动。如:区域活动、凑10游戏、生活活动随机渗透等。

八、说活动特色:

本次活动最大的特色是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充分体现了《纲要》提倡的活动课程观。

分解课件 篇7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2、学习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3、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掌握5的4种分法。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学习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活动难点:掌握5的4种分法。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PPT课件,3种动物卡片、记号笔、记录纸。

经验准备:会数到5,了解5的含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幼儿与幼儿,幼儿与老师间隔一米以上)

1、师:秋天来了,大树妈妈写信忙,写给这写给那,红叶黄叶都写光。

问:都有谁收到了树妈妈的信?(引导小朋友回答都有哪些小动物们收到了树妈妈的信)。

问:树妈妈的.信上写了些什么?(告诉小动物们要准备过冬)

师:小动物们收到了树妈妈的信,盖了许多新房子,准备在新房子里暖暖和和的过冬天。

2、出示PPT引出"5的分解组成"。

师:熊猫家分到了两座房子,熊猫家一共有几只熊猫(和幼儿一同点数共5只)出示"5"的数字卡。

师:5只熊猫两座房子怎样分,熊猫们犯了愁,不知该怎样分,有几种分法。请小朋友们说一说。

二、基本部分(幼儿与幼儿,幼儿与老师间隔一米以上)

1、幼儿帮助自己的小动物来分房子。

(1)幼儿观察自己的学具,说说自己分是什么小动物,点数小动物的数量(5只)

(2)幼儿将5只小动物分在两座房子里,每分一次将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3)请幼儿分别到前面说一说自己分的结果。教师在记录纸上记录幼儿的分法。

2、教师归纳幼儿的分法,总结出"5"的4种分法。

3、观察幼儿无序的分法,引导学习有序进行"5"的分解组成。

(1)教师演示给5只熊猫分房子,一边分一边和幼儿点数两座房子里小动物的数量,并记录下分的结果,"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

(2)幼儿观察"5"的分解式,初步掌握有序的进行"5"的分解组成,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4、幼儿第二次为小动物分房子,尝试有序的进行"5"的分解组成,记录每次分的结果。

三、结束部分 游戏《找朋友》(幼儿与幼儿,幼儿与老师间隔一米以上)

1、幼儿每人挑选一个数字卡(1-4)戴上,伴随找朋友的音乐找到和自己的数,和在一起是"5"的幼儿做朋友。

小结:聪明的领头人在变动作时要快速、不被发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幼:我看见很多小朋友都在看他。

师:那小朋友想一想,你们在看领头人做动作时,怎样看才不容易被发现呢?

小结:聪明的小朋友在看领头人做动作时会悄悄地、快速地看,请获胜的人来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2、幼儿再游戏。

活动延伸:

在平时生活中可以运用。

分解课件 篇8

教学目标:运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能说出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会用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分解因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联想能力,进一步了解换元的思想方法.并能说出提公因式在这类因式分解中的作用,能灵活应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以及因式分解的标准.

教学重点和难点:1.平方差公式;2.完全平方公式;3.灵活运用3种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得到新知

观察下列多项式:x24和y225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

(1)它们有两项,且都是两个数的平方差;(2)会联想到平方差公式.

公式逆向:a2b2=(a+b)(ab)

如果多项式是两数差的形式,并且这两个数又都可以写成平方的形式,那么这个多项式可以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二、运用公式

例1:填空

①4a2=()2②b2=()2③0.16a4=()2

④1.21a2b2=()2⑤2x4=()2⑥5x4y2=()2

解答:①4a2=(2a)2;②b2=(b)2③0.16a4=(0.4a2)2

④1.21a2b2=(1.1ab)2⑤2x4=(x2)2⑥5x4y2=(x2y)2

例2:下列多项式能否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①1.21a2+0.01b2②4a2+625b2③16x549y4④4x236y2

解答:①1.21a2+0.01b2能用

②4a2+625b2不能用

③16x549y4不能用

④4x236y2不能用

分解课件 篇9

1、理解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且都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一般步骤,学会判断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在实际问题中如何根据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践体验,讨论交流,用物理语言描述出力的分解的方法。

物块,橡皮筋,弹簧秤,铅笔,细线,钩码,多媒体课件。

【过渡引言】:相信同学们学了今天的课程之后就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

新课教学:

【设问】:(回顾、铺垫) 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什么叫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法则?

【学生回答】:如果原来几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做原来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 引导学生】 而已知物体的合力求分力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力的分解。

【引导学生】那么,力的分解又应该遵循什么定律?

【板书】2、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行定则.

【过渡引言】不加限制条件,一个对角线可以做出无数组平行四边形,即一个力可分解为无数组不同的分力. 如右图

在实际问题中, 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往往是确定的,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

1、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2、重物对橡皮筋竖直向下的拉力F产生了什么效果?

3、这样的效果能不能用两个力F1和F2来实现?方向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我们是否可用分别沿两条橡皮筋伸长方向的的力共同作用来达到同样的效果。即:F1和F2两个力来等效替代力F?

如果F1和F2作用的效果和F作用的效果相同.F1和F2就是F的两分力.(多媒体演示分解过程).

在实际问题中,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往往是确定的,通过分析可以找出其作用效果,从而确定两分力的方向,再来进行分解,就可以得到唯一确定的解.

【板书】3、通常按力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力的分解.

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的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如图所示小球所受重力G效果如何?从重力G的作用效果来看如何分解重力?

与挡板间有挤压。

【教师引导学生]:我们是否可用分别沿垂直于斜面和挡板并过小球与其接触点方向的的力共同作用来达到同样的效果。即:G’和G’’两个力来等效替代力G?

G’和G’’作用的效果和G作用效果相同,G’和G’’就是G的两分力。(多媒体演示分解过程).

我们再来探究两个常见实例:

【实例1】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的作用,且F与水平方向成θ角,如图所示.怎样把力F按其作用效果分解?它的两个分力的大小、方向如何?

分解课件 篇10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2、学习5的分解,感知数的递增、递减的规律。

3、幼儿在活动中不断探索数的多种分法,并学会记录。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利用教具进行5的分解。

难点:在活动中不断探索数的多种分法,并学会记录。

活动准备

1、课件《5只猴子》2、小猴子卡片若干3、记录纸和笔幼儿人手一份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教师放幻灯片5只猴子配合音乐请幼儿欣赏,进行导入

( 有5只猴子爬到树上吃香蕉,一不小心掉下来一只现在剩几只?………有1只猴子爬到树上吃香蕉一不小心掉下来一只,现在剩几只?)

5只猴子宝宝都掉下来了,它们受伤了要送进医院,可是医院只有两间病房,可是河马医生不知道该怎么把猴子宝宝们分到病房里面。所以啊,河马医生就请小朋友么帮忙,看看该怎么把这5只猴子宝宝分到病房里。

二、基本部分(操作探究)

请幼儿两人一组将盒子里的5只小猴卡片分别放在两个盘子里。

请每组出一个代表上台说说,有几种分法,和大家一起分享。

请幼儿自己操作教具,发现规律。并把发现的结果记录在纸上。

(教师巡视指导)

请幼儿将自己的记录结果张贴在白板上,教师进行按顺序识记操作结果。

(小朋友,你看了这些记录发现了什么?(发现很乱)那我们记起来就没有规律了,所以我们记忆时,要按顺序,就容易了。(出示正确结果)

按顺序读结果

大家读---小组读---单个读

请幼儿自主讨论5一共有几种分法,

(教师小结5的分法有4种,每种分法一边多一个,另一边就少一个,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递增、递减的规律。

三、结束部分

教师再次播放音乐《5只猴子》请幼儿一起做手指游戏进一步巩固5的分解。

活动结束。

四、延伸部分

小朋友今天学会了5的分解,请宝宝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分水果的游戏,看谁分得又快又好,并做好记录哦!明天告诉老师好吗?

教学反思

1、通过这节课,幼儿了解了5的分解。知道了5的4种分法。幼儿在整个活动中,都很积极的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发现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2、本节课教师遵循了新纲要提出的以幼儿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为主体的新授课方法。

3、幼儿在小组协作方面还有待加强。

4、如果重上本节课,我会根据听课的各位老师提出的建议:加强孩子从物到数的转换方面要多一些练习;数的递增递减环节须多演示。

分解课件 篇11

活动目标

在掌握4的分解组合的基础上,了解5的分解组合的规律。感受数量的变化,发现变化的规律。

活动准备

自制教具:花5枝、花瓶两个,1?5教师用的大数字卡片若干。

每位幼儿5张画有1朵花的卡片。

活动过程

利用卡片进行5的分解。

教师出示5枝花,引导幼儿点数并说出总数。

教师:5枝花要分开插在两个花瓶里,有几种插花的办法?引导幼儿把手中5朵花的卡片分成两部分,摆出不同的分法。教师将幼儿的分法边讨论边以数字卡片的形式摆在黑板上。

了解5的分解规律。

引导幼儿发现5可以分成两部分,两部分合起来是5。

如果一个花瓶插的花少1枝,则另一个花瓶插的花就要多1枝;反过来,如果一个花瓶插的花多1枝,另一只花瓶插的'花就要少1枝。引导幼儿发现5分出的两组数字中,每组数字有递增与递减的特征,而两组数字的递增与递减是相反的。

游戏“分解组合拍手问答”,练习5的分解组合。

教师开始用较慢的速度,指着黑板上5的分解组合数字问:“小朋友,我问你,5能分成1和几?”幼儿拍手回答:“老师老师告诉你,5能分成1和4。”以下依此类推。

根据幼儿对内容的熟悉程度,拍手的速度可以由慢到快。

活动延伸

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中的“5的分解组合”。

大班语言绘本《妈妈买绿豆》公开课视频+PPT课件教案音乐小视频小班语言儿歌《水果歌》公开课视频+PPT课件教案(梨子版)

分解课件 篇12

一、合运动与分运动

1.合运动与分运动定义:如果物体同时参与了两种运动,那么物体实际发生的运动叫做那两种运动的合运动,那两种运动叫做这个实际运动的分运动。

2.在一个具体问题中判断哪个是合运动,哪个是分运动的关键是弄清物体实际发生的运动是哪个,则这个运动就是合运动。物体实际发生的运动就是物体相对地面发生的运动,或者说是相对于地面上的观察者所发生的运动。

3.相互关系

①运动的独立性:分运动之间是互不相干的,即各个分运动均按各自规律运动,彼此互不影响。因此在研究某个分运动的时候,就可以不考虑其他的分运动,就像其他分运动不存在一样。

②运动的等时性:各个分运动及其合运动总是同时发生,同时结束,经历的'时间相等;因此,若知道了某一分运动的时间,也就知道了其他分运动及合运动经历的时间;反之亦然。

③运动的等效性:各分运动叠加起来的效果与合运动相同。

④运动的相关性:分运动的性质决定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

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这是处理复杂运动的一种重要方法。

1.定义:已知分运动的情况求合运动的情况,叫做运动的合成。

已知合运动的情况求分运动的情况,叫做运动的分解。

2.实质(研究内容):运动是位置随时问的变化,通常用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所以,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实质就是对描述运动的上述物理量的合成与分解。

3.定则:由于描述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均是矢量,而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所以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也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4.具体方法

①作图法:选好标度,用一定长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分运动或合运动的有关物理量,严格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平行四边形求解。

②计算法:先画出运动合成或分解的示意图,然后应用直角三角形等物理知识求解。

三、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的判断方法

1.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运动的初速度v0和加速度a后进行判断:

①若a=0(分运动的加速度都为零),物体沿合初速度v0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若a0且a与v0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物体就做直线运动;a与v0同向时做加速直线运动;a与v0反向时先做减速运动,当速度减为零后将沿a的方向做加速运动;a恒定时,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③若a与v0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则合运动是曲线运动,a恒定时,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2.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由分运动的性质决定。分别研究下列几种情况下的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

①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的轨迹必是直线,如小船过河问题;

②相互垂直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的轨迹一定是曲线,如平抛运动;

③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的轨迹可能是直线(合运动的初速度v0和加速度a在一直线上),也可能是曲线(合运动的初速度v0和加速度a不在一直线上):

四、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小船过河问题、绳端速度分解问题中的应用

幼儿点数课件12篇


励志的句子小编为您搜罗了“幼儿点数课件”的相关资讯下面是详细介绍,这篇文章包含了全面的信息您一定能找到您所需的内容。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写好教案,完整课堂教学可实现。

幼儿点数课件 篇1

1、乐意参加6以内的点数活动,愿意争当点数大王。

2、能够按要求拿取、摆放6以内不等数量的材料并主动思考、专心进行操作。

3、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6以内的数量并准确说出总数,会按数取物。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幼儿操作材料:水果和动物卡片;小石头、棋子、玩具棒、雪糕棒、雪花片等;带圆点和三角形标志的卡片每人一张;数字卡片每人一套。

活动重点: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6以内的数量并准确说出总数。

活动难点:了解6以内的数可以表示不同物品的数量,会按数取物。

师:现在我们都是中班的小朋友了,学了好多的本领。今天我们要举行“点数大王争夺赛”,有信心参加吗?

那我要考考大家了,我这里有好多草莓,小朋友会数吗?伸出右手的食指,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1、取出3张苹果图片在桌子上摆成一排,伸出小手数一数。

2、取出5张桃子的图片摆在苹果的下面,伸出食指数一数。

3、再取出6张蜜蜂的图片放在桌子上排成一排,伸出手指一起数一数。

4、第一关顺利过关,请大家边数边将图片送回。

接下来是“挑战点数大王”的最后一关,也是最难的一关,孩子们还有信心吗?认识这个数字吗?

1、请小朋友找出数字6放在自己的面前,然后从刚才没有用到的'材料中取出和它数量一样多的物品放在旁边。

小结:数字6不仅可以表示6个棋子、6根玩具棒,还可以表示6片雪花片、6块小石头,所有数量为6的物品都可以用数字6来表示。

2、请小朋友再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材料,也取出与数字6相同的数量。

小结:小朋友还把刚才取的6样物品摆成了不同的形状,但一定要数仔细,不漏数也不重复数,尤其是点数环形上的物品时,要记住从那一个开始的,数准确。恭喜今天参赛的所有小朋友都是今天的“点数大王”。

1、找一找、数一数房间里的物品。

2、颁发“点数大王”的奖品。

活动延伸:

点数生活中的其他物品,并尝试用符号来记录。

活动反思:

每一环节都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以游戏化的口吻,使整节课循序渐进,在重点与难理解部分重复数数,让幼儿加深理解数字与数量间的关系。特别在操作探索与游戏中,我们都能看到幼儿好学、乐学的表情,对我来说,看着孩子这样的表现,能够达到这种程度,我已经很开心了。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孩子们也笑得更加灿烂。

幼儿点数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数量。

2、培养幼儿的点数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全家福照片一张。

2、幼儿人手一个小筐,筐内有照片若干(碗柜照片、衣橱照片、鞋柜照片)

3、《幼儿画册》(第一册P11)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本次活动的目的——做客

1、师:宝宝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小明家里做客,你们开心吗?

可是去别人家里做客,是有一定的要求的,有没有哪个宝宝来说一说?(让小朋友自由讨论,分别请宝宝说一说)

师小结:去别人家里做客,首先我们要有礼貌,要向主人家的大人们问好,然后呢要换鞋,注意卫生,不能把客人家里弄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不能随便去碰主人家里的东西。

2、师:好,让我们开着火车去小明家里吧。(播放背景音乐,开火车去小明家里)

二、具体过程:

1、目的地已到,请宝宝们下车。

师:宝宝,小明家已经到了,我们到站了,要下车喽。我们先来敲敲门,然后呢换好鞋子,进小明家里。

2、出示全家福照片(播放PPT1),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内容。

(1)师:“瞧,宝宝们看,一进门的地方挂着小明家的全家福,照片里有许多人,哪个宝宝说说都有谁?”(请宝宝说一说)

师小结:照片里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和小明,这些都是小明的家人,是小明最亲近的人。

(2)师:“那照片里一共有多少人呢?”(师指一指,宝宝说一说,师幼共同点数,说出总数)

师小结:照片里一共有七个人,我们从左往右要一个一个地数数,不能把小明的家人漏下哦。

3、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数量。

(1)根据鞋柜照片手口一致点数。

师:“看完了小明的家人,我们紧接着来参观小明的家喽,先走进玄关看一看,这里有一面大大的镜子,还有一个鞋柜(播放PPT2),我们来看看小明家的鞋柜里有什么样的秘密,等等等等。”(老师装作神秘状态)

师:“这是小明家的鞋柜,里面有许多许多的鞋子,看,有大大的鞋子是妈妈的,有漂亮的鞋子是妈妈的,还有小小的鞋子是小明的,那究竟有多少双鞋子呢?小明说数对了才能接着参观他的家哦!”(师带领幼儿一起手口一致共同点数,请宝宝一起说一说,师小结总数和方法)

(2)根据碗柜照片手口一致点数。

师:“宝宝,用你们的小鼻子闻一闻,那是什么味道啊?”

宝宝:“是香香的味道。”

师:“原来是小明的妈妈在给宝宝们做好吃的呢,那我们就进小明家的厨房看一看吧!”(播放PPT3)

师:这是小明家碗柜的照片,这次我想请一个宝宝来数一数小明家里有几只碗?(师请个别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师小结总数和方法)

(3)根据衣橱照片手口一致点数。

师:“刚刚经过香喷喷的厨房,接下来我们向着下一个参观的地方出发——卧室(播放PPT4),卧室是宝宝和爸爸妈妈睡觉的地方,这里有床,还有放衣服的地方,衣橱,下来,我们打开衣橱看一看,请你数一数里面有几件衣服?”(请宝宝们一起手口一致地点数,师小结总数和方法)

师小结:刚才我们参观了小明家的玄关、厨房、卧室,还重点看了小明家的鞋柜、碗柜、衣橱,一起数了数有多少双鞋子,多少只碗,多少件衣服,主要是学会了数数的方法,要小手点好一个,小嘴说一个,要按照顺序,这样数数就不会多不会少,也不会漏掉啦。小朋友们真是聪明,接下来,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更大的挑战哦。

4、幼儿拿小筐里的物件进行5以内的点数。

师:“在你们的椅子底下,老师给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些小图片,想请你们数一数究竟有几张,都不一样哦,自己数完的小朋友还可以数给旁边的小朋友听。”(播放PPT5)

5、完成《幼儿画册》的练习,巩固5以内的点数。

幼儿点数课件 篇3

2、出示大树图卡,让幼儿手口一致地数,并说出总数。

这三只小鸟在笼子里边呀总是不开心,它们也不吃食也不叫,我都不知道该咋办。后来我的女儿告诉我:“小鸟可能是想家了,我们把它们送回家吧!”小朋友知道小鸟的家在哪呢?(大树上)出示三张大树图卡,让幼儿数并说出总数。

3、将小鸟和大树一一对应。

一只小鸟一个家,现在谁愿意把小鸟送回家呢?(指明幼儿将小鸟图卡贴在大树图卡上)。

二、游戏:将点卡与动作相匹配。

1、出示圆点卡,让幼儿初步感知相对应的数量。

刚才我们把几只小鸟送回了家?(3只)可以用数字宝宝几来表示?

(3)它还可以有另一种表示方法,就是用圆点表示。(出示三个圆点)。这种圆点呢,也可以表示数量,是几个圆点就表示几个。

2、游戏:教师出示点卡,幼儿按要求做相应数量的动作。

圆点呢也可以表示动作的数量,就像我们来拍手,我出示一个圆点,你们就拍一下手;出示两个圆点就拍两下手,出示三个圆点就拍三下手。下来我们来试着做一下。(拍手,拍腿,点鼻子等)

三、操作:点卡与实物等量匹配。

1、出示小动物挂图,让幼儿手口一致地数它的数量,并说出有几只小动物。

2、操作:将点卡与小动物的数量相匹配。(将点卡贴在小动物后边)

四、活动延伸

让幼儿试着将实物、点卡、数卡相匹配。(将数卡贴在点卡的后边)

幼儿点数课件 篇4

教材分析:

序数是表示次序的数,了解序数要以了解基数为基础。中班幼儿已学习了 10 内数的概念, 为学习序数做好了准备。单纯从不同方向(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对中班幼儿来说太过枯燥。本次活动幼儿喜欢的“热闹的游乐场”为游戏情境,通过小动物在游乐场的活动,引导幼儿轻松愉快地感知从右到左、从下到上等不同方向的排列次序。活动开展过程中,随着游戏的层层推进,不断加大学习难度,使活动更具有挑战性,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 5 以内序数的含义,会用点数的方法确定物体的排列次序。

2.能使用序数词按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正确表述 5 以内物体的排列顺序。

3.喜欢动手操作,体验小动物们在游乐场玩要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自制小动物(小猴、小猫、小狗、小兔、小鸡)指偶幼儿每人 1 套,“幼儿学习材料”—《春天你好》

活动建议:

1.创设“小动物去游乐场玩”的情境,引导幼儿理解 1-5 的序数的含义。

(1)将 5 个动物指偶套在 5 根手指上,请幼儿观察一共有几个小动物、它们是按什么次序排

列的,说出从大拇指数起,第 1、第 2 第 3、第 4 第 5 根手指上分别是什么动物。

(2)变换小动物的位置,请幼儿辨认其排列次序。帮助幼儿理解:要先确定起始方向,再用点数 的 方 法 确 定 物 体 的 排 列 次 序 。

(3) 请幼儿阅读《春天你好》第 16 页,说出小动物们分别在几楼、第几车厢,巩固认识 5 以内的序数。

2.请幼儿阅读《春天你好》第 17 页,引导幼儿从不同方向确认小动物的排列次序,用序数词正确表述。

(1)请幼儿观察《赛跑》图片,确认动物的名次。提问:谁跑得最快?小免跑了第几名?

(2)请幼儿观察《滑滑梯》图片,学会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确认排列的次序。提问:从小狗开始数,小猴子排在第几个?

(3)请幼儿观察《旋转木马》图片,确认动物在圆形排列中的次序。提问:从小猫开始,按箭头方向数,坐在第 2 个木马上的是谁?引导幼儿知道:圆形排列时,要先确定一个点还要确定数的方向,再点数确认排列次序。

(4)请幼儿观察《跳格子》图片,学会从上往下和从左往右两个方向确认位置。

提间:小猴把沙包扔到了哪一个格子?引导幼儿知道沙包在第 2 排的第 2 个格子里。

3. 请幼儿按要求排队到户外玩“跳格子”游戏进一步巩固 5 以内的序数。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幼儿点数课件 篇5

活动目标

1.乐意参加6以内的点数活动,愿意争当点数大王。

2.能够按要求拿取、摆放6以内不等数量的材料并主动思考、专心进行操作。

3.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6以内的数量并准确说出总数,会按数取物。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水果和动物卡片;小石头、棋子、玩具棒、雪糕棒、雪花片等;带圆点和三角形标志的卡片每人一张;数字卡片每人一套。

课件、环境布置(6张桌子、6个气球、7把椅子)

活动重点: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6以内的数量并准确说出总数。

活动难点:了解6以内的数可以表示不同物品的数量,会按数取物。

活动过程

一、由点数大王争夺赛导入活动

师:现在我们都是中班的小朋友了,学了好多的本领。今天我们要举行点数大王争夺赛,有信心参加吗?

那我要考考大家了,我这里有好多草莓,小朋友会数吗?伸出右手的食指,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二、利用实物图片(水果和动物),尝试点数

1.取出3张苹果图片在桌子上摆成一排,伸出小手数一数。

2.取出5张桃子的图片摆在苹果的下面,伸出食指数一数。

3.再取出6张蜜蜂的图片放在桌子上排成一排,伸出手指一起数一数。

4.第一关顺利过关,请大家边数边将图片送回。

三、利用圆点卡片,对应点数

1.根据圆点的数量,取出相应的雪糕棒

2.根据圆点的数量,取出相应的棋子

小结:数量是6的物品都可以用6个圆点来表示。

四、利用数字卡片,按数取物

接下来是挑战点数大王的最后一关,也是最难的一关,孩子们还有信心吗?认识这个数字吗?

1.请小朋友找出数字6放在自己的面前,然后从刚才没有用到的材料中取出和它数量一样多的物品放在旁边。

小结:数字6不仅可以表示6个棋子、6根玩具棒,还可以表示6片雪花片、6块小石头,所有数量为6的物品都可以用数字6来表示。

2.请小朋友再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材料,也取出与数字6相同的数量。

小结:小朋友还把刚才取的6样物品摆成了不同的形状,但一定要数仔细,不漏数也不重复数,尤其是点数环形上的物品时,要记住从那一个开始的,数准确。恭喜今天参赛的所有小朋友都是今天的点数大王。

五、生活渗透,解决问题

1.找一找、数一数房间里的物品。

2.颁发点数大王的奖品。

活动延伸:

点数生活中的其他物品,并尝试用符号来记录。

活动反思:

每一环节都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以游戏化的口吻,使整节课循序渐进,在重点与难理解部分重复数数,让幼儿加深理解数字与数量间的关系。特别在操作探索与游戏中,我们都能看到幼儿好学、乐学的表情,对我来说,看着孩子这样的表现,能够达到这种程度,我已经很开心了。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孩子们也笑得更加灿烂。

幼儿点数课件 篇6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数学活动,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2、在游戏中能边操作边点数5以内的实物,感知数量,并说出总数

3、能按要求正确取放学具、材料,并体会和小朋友一起游戏的快乐

重点:在游戏中能手口一致点数5以内的实物(夹子),感知5以内的数量,并说出总数。

难点:学会按卡片上的点子数目、数字匹配相应数量的夹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1、幼儿有4以内实物的点数经验。

2、幼儿玩耍过夹子,能够用夹子自由的夹东西。

物质准备:

粉、黄、蓝各色小鱼造型的夹子及各种水果造型的夹子每人5个,毛线球、小刺猬纸样每人1个,教师使用的大刺猬纸样、数字5及猫妈妈头饰各1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淘气的小鱼”。找一找、说一说,复习看实物感知4以内的点数。

1、猫妈妈为幼儿准备各色小鱼若干条,请幼儿每人选4条,看小鱼都能咬住衣服的什么地方?看谁和别人的不一样?

2、请幼儿说出自己的小鱼咬住哪了?一共有几条小鱼?数数看?

3、老师与幼儿一起手口一致的点数夹子数量,并说出总数是4.

二、夹一夹、数一数,学习5以内的点数

1、游戏“好玩的毛线球”,看点卡感知5以内的数

(1)教师出示带有黑点的毛线球,告诉幼儿鱼食藏在小毛线球里,示范有几个毛线球就喂几条小鱼。

(2)幼儿每人自选毛线球,练习夹一定数量的夹子。

(3)请3-4名幼儿点数,看看毛线球上的小鱼食是否都喂到小鱼了。

2、游戏“给小刺猬夹长刺”,看数字感知5以内的数。

(1)教师出示有数字5的小刺猬卡片,要求幼儿按照数字的数量夹相应的小鱼。

(2)幼儿选刺猬,根据数字夹夹子,巩固幼儿对数字5的认识。

①引导不会点数5的幼儿,先将5条小鱼找到后,再一个一个的夹上去。

三、游戏“小刺猬扎水果”,有几个长刺就扎几个果子,扎在小刺猬的哪都行。

要求:

①教师引导幼儿会给小刺猬身上的夹子长刺夹相应数量的水果。

②幼儿在游戏中巩固练习今天的数学内容。

幼儿点数课件 篇7

活动目标:

1、乐意用感观观察、探索周围的事物,感知游戏中4以内的数量,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

2、乐意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3、了解简单的作客礼仪,乐意与朋友友善交往。

活动准备:

1、布置好小猫和小兔的家。

2、小鸡头饰人手一个,小铃铛手镯人手一串(铃铛数量在4以内),小虫子碗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1、小鸡做操,复习4以内的数。

2、作客,掌握4以内的数量。

(1)幼儿讨论作客的礼仪。

鸡宝宝们,今天妈妈带你们去作客,高兴吗?那我们一定得做个有礼帽的小客人,怎样才能做一个有礼帽的小客人?(交流)那咱们出发吧!

(2)去小兔家作客,在游戏中掌握4的数量。

A、游戏一种萝卜。

玩法:幼儿每人种三棵萝卜。

指导:幼儿分散操作,教师简要点数评价。

指导幼儿拔萝卜,继续练习点数4的数量。

(3)去小猫家作客,感知4以内的数。

A、游戏二吃小虫。

玩法:指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小铃铛数量找小虫,并放在碗里点数。

指导:引导幼儿先交流各自的小铃铛数量,然后再吃小虫。

3、小小鸡蛋把门开,表演结束活动。

小猫这样热情地招待我们,我们一起来表演几个节目给小猫看吧。

幼儿点数课件 篇8

一、活动目标:

1.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数量,并说出总数。

2.知道不同的家庭中成员的数量会有差异。

二、活动准备:幼儿全家福一张,幼儿操作材料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谁的全家福

1.依次出示家庭成员为3个、4个、5个的全家福照片,引导幼儿猜猜是谁的全家福。

2.呈现幼儿的头像,引导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分别说出每张全家福中家庭成员的总数。

(二)我家有几口

1.幼儿分组到主题墙上拿取自己的全家福照片,指着照片上的家庭成员数一数共有多少人。

2.在黑板上出示数量分别为3、4、5的圆点卡片,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家庭成员的数量,将全家福放到相应数量的圆点卡片下面。

(三)谁家的人口多

1.全家福上都有谁?

2.幼儿观看重新排列的全家福,比一比谁家的人多,谁家的人少,哪些是一样多的。

幼儿点数课件 篇9

【设计意图】

爱吃是孩子的天性,而甜甜的糖果更是孩子特别喜欢的食物。因此,我结合主题活动《食物》设计了“糖果游戏”的数学活动。整个活动中,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5以内的数量,提高幼儿点数、匹配的能力,体验点数带来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幼儿对点数、匹配活动感兴趣。

2.幼儿学习点数方法,感知5以内的数量。

3.能按照指令做事。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初步的点数的经验。

物质准备:

1.糖若干、糖罐一个。

2.盘子三个。

3.小袋、筐若干。

【活动过程】

1.猜一猜,激发幼儿兴趣

(1)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盒子,你们猜盒子里是什么?(先晃动盒子发出声音让幼儿随意猜,然后让幼儿摸一摸,猜一猜到底是什么?)。

师:这个东西呀,甜甜的,宝宝们最爱吃了。(糖果)

(2)师:那我们就请他出来吧,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将糖果倒出放在盘子里)盘子里有多少糖果呀?(有许多糖果)

(3)盘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糖果,请你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糖果?幼儿自由述说,每说到一样就从盘子里挑出来展示给大家看。

小结:糖果有许多种,有软糖、硬糖,有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糖。

2.分糖游戏

(1)师:我们来玩分糖游戏,一组的男孩子挑选三块软糖放到盘子里,女孩子挑选两块硬硬的糖放到盘子里。

二组的男孩挑选一块红色的糖放到盘子里,二组的女孩挑选四块圆形的糖放到盘子里。

三组的男孩子挑选两块椭圆形的糖,放人盘子里,女孩选择四块绿色的糖放人盘子里。

(2)教师提醒幼儿听清楚要求,按数量拿糖,引导幼儿正确点数的方法,拿一个数一个。

小结:小朋友真棒,能够听清楚要求,按数量拿糖。

三、按照圆点数量装糖

1.装糖:盘子里有这么多的糖果,拿起来多不方便呀。那有什么好办法让我们拿起来方便点呢?(袋子装)

2.老师准备了一些小袋子,这些小袋子上面可都有秘密哦。(老师示范:先数数袋子上有几个圆点,然后请大夹子帮忙往口袋里装和圆点一样多的糖)

3.现在请我们宝宝也拿着袋子去装糖果吧,先要看清楚袋子上有几个点点,再去装糖哦。记住要请你的大夹子帮忙。

4.谁愿意来告诉大家,你袋子里的秘密,你请了几颗糖果宝宝。(我袋子上有三个点点,所以我请了三颗糖果……)

四、加深难度,对应数字送糖

1.送糖:糖果袋子要放人糖果盒中,这里有5个糖果盒,看看糖果盒子上面有什么啊?(数字l一5),你手里糖果袋子的点点有几个,你就把它送到数字几的房子里。

如:糖果袋子的点点有5个,你就放人数字是5个糖果盒中。

请幼儿根据数量与相应的数字进行匹配。

五、品糖游戏:

师:孩子们和糖果游戏和开心,现在,请我们宝宝每人拿一颗糖果,尝尝看它是什么味道的?吃过糖后要及时漱口或刷牙。

活动延伸:在区域活动中继续玩装糖、放糖果的游戏。

幼儿点数课件 篇10

幼儿大班数学教案《学习4的点数》

【活动目标】

1、能手口一致较熟练地点数4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

2、能按实物范例,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

3、在教师引导下,幼儿愿意讲述操作过程。

【活动内容】

教幼儿用右手食指从左到右1个1个地点数物体,即点1个数1个,知道最后点数的数就是这组物体的总数,并要求说出总数。

【活动建议】

1、准备毛绒玩具和皮球、汽车、积木等玩具,每种玩具数量分别为1、2、3、4;1~4数字卡片一套;4以内的实物卡片若干以及圆点卡片。

2、重点是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难点是知道最后一个数是总数。

3、组织形式

(1)可在复习点数3以内的基础上,学习4的点数。教师分别出示4以内的实物卡片,引导幼儿手口一致的点数,并知道最后一个数是总数。

(2)玩“送小动物玩具”游戏,培养幼儿按实物范例取出相应物体数量的能力,如出示2只小熊玩具,幼儿点数后说出总数。然后让幼儿取出与小熊数量一样多的玩具送给小熊,并说:“我送给2只小熊2个汽车玩具。”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3)看图点数。让幼儿取出1~4的圆点卡片,引导幼儿目测圆点个数并手口一致地点数圆点的数量。

幼儿点数课件 篇11

活动目标

1.能手口一致的按顺序点数3以内的实物,并说出总数。

2.在操作中了解数与量的`对应关系。

3.乐于参与集体游戏。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手口一致的按顺序点数3以内的实物,并说出总数。

活动难点:能手口一致的按顺序点数3以内的实物,并说出总数。

活动准备

Ppt演示文稿,小猫,小狗,小兔的图片若干,“1,2,3”的数字卡片若干,雪花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1.提问导入: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们吗?

那今天咱们就请小动物们和我们一块学本领,玩游戏好吗?

2.听音乐走线

二.集体活动

1.ppt演示

今天,杜老师请了许多小动物来和我们一块学本领。我们一起来看看,说说都有哪些小动物吧!(分别演示猫,狗,兔子的图片)

师: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呀?

幼:一只猫,一只狗,一只小兔子

师:(一边指着图一边说)对,一只猫,一只狗和一只小兔子,那他们合起来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呀?

然后,引导幼儿伸出手指一块来点数(从左到右)当幼儿数到3时,教师围着三个小动物画一个大圆圈,并大声的说:“一共有3只小动物。”

说完了,要求幼儿在数一遍,数到3是用手画圈,然后说:“一共有3只小动物。”

2.在黑板上操作

小动物们觉得小朋友们太聪明了,它们决定回去请它们的小伙伴和大家一起上课,学本领。

分别请幼儿在黑板上操作(三只小猫,三只小狗,三只小兔子)的图片,操作时必须要求幼儿用手画大圈,并大声说:“一共有几只小猫,小狗或小兔。

三.游戏活动

1.游戏“按数取雪花片”

老师先出示数字宝宝“1、2、3”的数字卡请幼儿认读,然后请几个小朋友玩抽字卡,然后其它小朋友拿相应的雪花片送给他们。

2.游戏"马兰花"

幼儿与老师一块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老师念儿歌《马兰花》但教师说:“开一朵花”时,就自己抱着自己的肩膀站好,到老师说:“开二朵花”时,就两个小朋友抱在一起,“开三朵时”就三个小朋友抱在一起。

四.活动结束

师幼共同总结。

五.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是数一数自己家里有几口人。

幼儿点数课件 篇12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多种方法点数物体,并能按一定规律进行点数。

2、增强观察能力,萌发趣味点数的兴趣。

【活动准备】

白板课件,幼儿人手一份操作表格。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了解幼儿数数的能力。

师:小朋友们,我知道你们都数数都很厉害你们都能数到几?

我说一个数,你接着往下数3个数字好吗?

二、数数游戏,发现数数的正确方法。

1、出示图片,幼儿观察。

师:那我要请你们帮我一个忙啦,看,图上有什么?(房子,树,兔子,小花)

房子有几幢?那我们在这张表格房子的下面写上数字2,表示有两幢房子。有几棵树?你是怎么数的?那我应该在表格的哪里填数字呢?填上数字几?

2、师:兔子有几只表格怎么填谁来试试看小花呢?

3、教师小结:要数清楚物体的数量,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比如从上往下,或者从左往右,这样就不会数错了。

4、出示图片,观察图片上的食物并记录。

师:看看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这是什么?有几条带鱼?你是怎么数的?还有什么?这次你又是怎么数的呢?

5、师:这是什么有几种饼干什么叫种有几种颜色的彩虹糖?

师小结:数不同的东西方法也不同。

6、师:这张表格你们会填吗?那现在就请你们完成这张表格,数数看有几条带鱼,有几个鸡蛋,有几种饼干,还有几种颜色的彩虹糖呢?

三、延伸活动,关注身边事物的数量。

师:还有一些东西我们不好数,但是我们却能一看就知道有多少。让我们来看看有哪些。你知道这些东西有多少吗?

师:其实盒子和袋子上面的数字和我们的生活有很密切的关系,是很要紧的,爸爸妈妈经常买东西的时候都要去看这个数字。那么今天就请你有空的时候到家里去找一找、到附近的超市去看一看哪些东西上面有数字?这些数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地球仪课件(优选12篇)


为了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意制作了这个“地球仪课件”。教案和课件是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老师应该认真制作和编写,以便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和方法。希望这对您有所帮助,请动动手指将其收藏起来!

地球仪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

2、 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大小

3、 了解地球基本形状

4、 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1、观察地球仪,

2、经线、纬线的意义及其特点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4、东西半球划分

难点:1、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2、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判定

教学准备:

教学地球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明亮的圆球;在十五的晚上,我们可以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自己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我们自己却不容易地球的整体面貌。古人如何认识地球呢?我们现在呢?

板书: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大小

(1) 地球的形状。展示地球仪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是一个球体)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已经得到肯定,不过这个问题在古代却是有许多的争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看教材图p2 图1.1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能完全反映事实(地球真实形状)吗? (不能)

引导:可是,我们却能够从某一些方面推出事实。好像比如。。。(举出远处船只、发生月偏食的例子并做出必要解释)其中,我们地球仪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更可以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除了以上方法,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小组充分讨论)

总结:最能准确、科学反映的就是太空员在太空拍下的地球卫星图片

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你领悟到什么?

总结:如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生命

过渡:我们看上去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真的是一个完全、精确的圆形吗?(不)

板书:(2)地球的大小

看p3 图1.2让学生读出地球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所以说,地球其实是一个中间略扁的椭圆的球体。不过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通常我们就用平均半径来表示。

展示地球仪: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1)地球仪和真实地球的原貌有什么差别?

(凹凸、国界、地轴、经纬线等等)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定位、绘制国家边界、地理事物的总体观念、分辨地理事物)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总结: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地球仪课件【篇2】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讲的课题是《地球与地球仪》复习课。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下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变革了原来“学科中心”、“知识本位”式的课程体系,而采用行为目标方式表述内容,以促进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通过探究和体验的过程去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不再陷入死记硬背、应试教育的泥潭。

2、教学目标

根据地理课标准的要求我设置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复习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和描述地球大小的相关数据;巩固经线和纬线的概念,掌握经度、纬度的含义;熟悉特殊的经线和纬线;掌握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重点: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熟悉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精心设计的信息整合课件,尽可能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由浅入、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使他们乐学,也会学。

2、学法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人人动手动脑,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发挥每个同学的自主性,使得学习的过程很愉快,同时又渐进地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和程度也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如下:

1、开门见山、直入话题

2、温故知新、知识梳理

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理顺学生的学习思路,通过表格填充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和记忆。

3、活学活用、检测效果

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来检测其对各知识点掌握的情况。

4、课堂练习、我来解答

此环节设计了交织经纬网、合作探究、小试身手三个环节,通过学生完成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能力训练题,而教师根据课堂反馈及时纠错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5、分析总结、建立框架

通过阶段性的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找出所学的知识规律,以便更好的运用它。

6、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例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有关的问题,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7、课堂小结、巩固效果

一是知识的小结,二是能力要求的总结。

8、布置作业、延外课堂

通过对自主练习与难点突破环节的设计,将学生的的学习与课内延伸至课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地球仪课件【篇3】

目的:

1.使学生学会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示意图;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南北半球。

4.通过讲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自然界物质运动与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

重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纬度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纬度的划分。

教具:地球仪、投影仪、自制投影片、经纬仪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和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板书)

第一章 地 球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看图)看地球卫星照片(课本封底彩页)指出地球形状是球体。

(出示投影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讲述)众所周知,地球是个球体,但是古代人却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大锅,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有很多自然现象表明了地球表面是圆的,特别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球形形状。现在,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球状的地球照片,更是一目了然。

(想一想)有哪些现象证明地球是圆的?

(出示投影片:人们从海边观察船从远处驶来或船离岸远去的现象)

(板书)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地球是个球体,但它是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呢?

(看图)看《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示意图》

(谈话)地球半径是否等长?(结论:不等长,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所以,地球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

(板书)

2.地球是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讲述)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只差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其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计算)根据地球平均半径算出赤道周长:

2πR=2×3.14×6371千米=40030千米≈4万千米

(讲述)地球的体积非常庞大,人们难以真正观察其全貌。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地球知识,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板书)

二、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展示地球仪)讲述地球仪上各种颜色、符号和文字的含义。

(转动地球仪)让学生找出南北两极。

(黑板绘图)说明地球自转时是绕着地轴旋转的。

(板书)

三、地轴和两极

(提问)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结论:没有,是假想的)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明正确方法:面对地球仪,让其自左向右(即自西向东)作逆时针转动。

(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讲述)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板书)

四、纬线和纬度

(展示地球仪)说明纬线的概念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纬线的特点,师生共同分析,得出下列结论:

(板书)

1.纬线的特点:是圆、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提问)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何规律?(结论:由赤道向两极不断缩短,赤道最长,两极点为零。)

(讲述)在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纬度。

(板书)

2.纬度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赤道,通过谈话得出赤道的意义。

(板书)

(1)赤道的意义: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零度纬线、北纬(N)与南纬(S)的分界。

(看《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在哪个半球?南极洲呢?(结论: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板书)

(2)纬度的划分

(黑板绘图)说明纬度的划分,并标注北纬和南纬。

(出示投影片:纬线和纬度)让学生完成"想一想"。(见教材P6)

(出示投影片:低、中、高纬的划分)让学生观察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

(提问)张家港市沙洲中学的纬度约为32°N,它位于哪个纬度带?(结论:中纬度)进一步提问学生:海口(20°N)呢?中山站(69°S)呢?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必须记牢的两个数据,(即: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0000千米)知道了地球仪就是地球的模型,明确了纬线的特点和赤道的意义,掌握了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对在地球仪上如何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以及识别南北半球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地球仪课件【篇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示意图;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南北半球。

4.通过讲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自然界物质运动与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

2.纬度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仪课件【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与地球平均半径的比值,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正球体。利用学过的公式,计算赤道周长,使学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圆,为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埋下伏笔。

关于“地球仪”的教学建议是:建议用观察法、讨论法和演示法。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观察作业,注意作业内容要明确、清楚,如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地球仪如何摆放?地球仪的“身子”形状如何?地球仪是否转动?如何转动?学生在观察和小范围的讨论后,教师通过提示、追问等将学生的思路明确,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回答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切忌教师自己讲述或将答案直接写成板书灌给学生。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地球仪比地球缩小的倍数很大,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为以后讲经线和纬线、经度的划分打基础。为了使学生明确地轴的作用,可以先提出问题“球是如何转动的?”让学生用篮球演示球在地上乱转的情况,再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绕地轴斜着身子转动的情形,通过演示试验使学生明确地轴在地球自转中的重要性。在提出问题“地球斜着身子转动,地轴指向哪里?”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确地轴、两极的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关于“经纬线”的教学建议:利用讲述法、小组讨论法和问题解决式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仪上纵横交错的线叫经纬线,它们是认识地球上任一地点的方式,经线和纬线垂直相交成网状就是经纬网。对于经线、纬线知识,重点在于了解经纬线的特征及其不同之处,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4—6人一组,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征,15---20分钟之后进行小组汇报讲解。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同学观察经线和纬线,对照课本介绍,汇报时自己小组制定介绍经线与纬线的方法。学生充分活动、观察、介绍之后,教师对各组同学的表现给与肯定和补充,并引导学生评价各组讲解方法的优劣,介绍对比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明确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最后引导归纳、对比总结、列出表格。归纳时重点强调:纬线是不等长的圆,经线是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它们是经纬度划分和半球划分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经纬线的概念,可以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明确的空间认识,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分层次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

教学过程():

[引入]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方案一)

[教师引导]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

[承转]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演示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承转]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

     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

     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数    量

无  数  条

[巩固练习]

(方案二)

[教师演示]  动画演示“从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的形状→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提示学生思考: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能否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学生思考)

[提问]  地球真正的形状如何描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

[教师板图]  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你们可以找自己的观察、想象画图(学生笔记本上画图,鼓励不同,如果有教师要展示并予以鼓励) 

  

 

[讲解]  地球的正确形状是“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

[应用强化]  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地球是球形的(学生讨论回答)

[承转]  地球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大了,要研究地球上有什么,不可能一一去看看,怎么办?就需要建立地球的模型即地球仪。每个同学有一个地球仪,观察它的转动情况、形状、球面上有些什么?(学生观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

[学生演示动画]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

[教师引导归纳] 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讲解]  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提问]  地球仪上有什么地理事物?(学生回答)

[教师指导]  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提问]  请同学们分组,先看书,观察地球仪,然后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学生看书、填表,教师巡视、指导)[板书]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圆弧状况

长    度

指示方向

[教师演示动画、讲解]  经纬线在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上都是不同的,比较二者的不同利于我们更加明确它们的特征。这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比较法。

[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设计思路】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设计了几个主要的教学方式,每一种方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有所不同。

第一种方式采用经常使用的谈话法和观察法。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活动。

对地球形状的准确认识,在学生读书、看图和教师讲解的基础上,采用学生动手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归纳,这里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通过教师提出小步子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样有的放矢,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够使学生较好的掌握经纬线的知识。教师带领学生完成表格,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种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通过看图、用图、画图等使学生对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有所认识。

在讲解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时,先通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的过程有个认识,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画图表示出人类认识的过程,同时表明教师的观点:“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只是崇拜教师的权威,培养创新的意识。

观察地球仪时,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然后着重讲解地轴的位置作用,如对地轴作用的认识设计了篮球与地球仪运动的比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绕地轴运动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理解地轴在地球仪中的位置,设计动画演示,使学生既有实践的应用,又有直观地观察;为了将实际的方向与地球仪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让学生摆放地球仪,将地轴指向北(冲北极星)方,并且互相评判。这一部分主要是将地球的空间方位纳入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另外地轴的指向在将来学习地球公转是非常重要,所以必须打好基础。

对经纬线的特征的学习,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小组合作的方法,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最后完成表格,使学生认识到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便于了解相近事物的特征所得出的结论。既要教给学生考虑问题的方法,同时又要将知识内容融于其中。

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课时

重难点:经度、纬度的划分,本初子午线的位置和含义,半球划分

教学手段:使用地球仪模型、动画演示、两半球挂图

教育过程:

[提问导入] 地球仪上的线分别是什么?可以有多少条?如何识别它们?观察地球仪,看看他们是如何区分的?(学生回答:经纬线可以有无数条,分别标注度数加以识别)

[板书]  经度和纬度

[提问]  地球上最长的线是      ?因为它具有唯一性,所以定为纬度的起点。

(方案一)小组活动为主

[提出要求]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讨论纬度是如何划分的?一会儿请各小组的同学用合适的方法(语言、图示等)描述。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归纳填表]  (学生按文字叙述纪录也可以)[板书或投影片]

[提出问题]  纬度的划分比较简单。经度的划分比较难,请同学们讨论完成经度划分、东西半球划分的内容。比一比,看哪组同学观察更细、总结归纳的更准确、更利于同学理解和掌握。讨论结果可以按项目填入表中

[知识竞赛]  为了检查同学们对知识是否理解和掌握,我们进行一个知识竞赛(内容和方法见探究活动部分)

(方案二)多媒体演示法为主

[提问]  什么叫纬度?度数有何变化规律?南北半球如何划分?

[动画演示]  用立体图展示纬度的概念、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学生观察,总结规律

[读图分析]  读课本图1.6,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位于___       半球,南极洲大部分位于       ___半球,赤道穿过__       、       __、__       、___        大洲。

读课本图1.8,回答问题:高中低纬的范围,北京(39º54N)所在半球和纬度带

[总结填表]

[提问]  经度是如何划分的?因为所有的经线都等长,以谁为起点线呢?惊险又是如何划分半球的呢?

[动画演示]  用立体图展示经度的概念和划分,展示本初子午线与1800线的位置与特征(东西经1800线是一条线,1800与00经线两侧东西经度不同),同时展示将东西半球划分

[读图分析]  读课本图1.11,回答:东西半球的界线是         ,大部分在东半球的有          洲、           洲、            洲,大部分在西半球的有           洲、           洲,北京(1160E)位于         半球。

[总结填表]  完成表格

 

经度 

纬度

度数起点线

度数划分

代   号

半球划分

[过渡]  经纬网的应用

[板书]  经纬网

[提出问题] 一艘船只在海上遇难,如何报告其遇难的位置?(用红点表示船只在地球仪上的位置)

[引导理解] 引导思考,认识到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在地球仪上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进一步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联系,如在班级中自己的座位确定等

[寻求解决方法] 即如何在地球仪上找到确定位置的“行”和“列”?学生会发现在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两条线有一个交点,就可以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引出经纬网与经纬线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

[问题解决] 遇难的船只只要报告他所处的经纬度,别人就可以知道船只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进而得到救援。

[巩固练习]  学生在图上找北京(1160E、40ºN)、伦敦(00、51ºN)、纽约(41ºN、740W)及课本“想一想”内容

[板书设计]

四、经度和纬度

 

经度 

纬度

度数起点线

度数划分

代   号

半球划分

五、经纬网

[设计思路]

由于教材内容较为抽象,涉及高中立体几何的知识,学生难于理解;同时注意学生年龄特征,所以应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动手、动脑、充分观察基础上得出结论,结合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等。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两种教学方法。

第一种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有许多使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所以主要以观察、在球面上记忆为主。教师为利于学生观察,提供挂图、地球仪,协助学生进行球面到立体之间的转化和建立联系。在学生仔细观察讨论经纬度的划分后,自己归纳概括出知识网络,呈现给大家,给学生以展示的同时培养小组合作能力、语言或文字或图像的表达能力。及时的采用比赛的方法巩固提高,利于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第二种方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将难于理解的内容做成动画演示,教师应及时提问总结,和及时的练习巩固

经纬网的教学应侧重于应用。采用问题解决法使学生明确经纬网的作用、用法,将理论应用与实践。多做练习十分有利。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

活动: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

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步骤:

(1)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作为赤道;在赤道两侧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2)把铁丝弯成下图所示的形状,注意倾斜的铁丝要与垂线成23.5°角,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

(3)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穿起来。

(4)在下图中箭头①所指的倾斜铁丝两头,用胶布裹几圈,这样可把乒乓球固定在倾斜铁丝的中间,同时又可以自由转动。

(5)在上图中②的部位,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仪不会翻倒。

探究活动2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关于地球的形状,可以让学生列举地球是球形的证据。如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再如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根据月食照片可以推测地球的形状等等。并可使学生谈一谈从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课堂上的讨论可以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得知识的理解更透彻。

探究活动3

针对第一章中关于“地球和宇宙的关系”部分内容,可以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去天文馆参观,了解宇宙、星系、地球的相关天文知识,开阔眼界。参观过程中可以进行讲解,或者请天文馆的讲解员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参观完毕后要写观后感,并举行观后感的评比活动。该活动即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地球仪课件【篇6】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地球仪上看世界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欢迎大家分享。

一、说教材课标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学生从社区、城市和村落开始了解,再到对地图的认识,然后是对世界大洲大洋和地形地貌的分布、各类型气候的特点及人口、语言、宗教的分布和各国特点的熟悉,学生在完成了这些基础性知识认识之后,接着要学习地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地球仪。这是在学习探究一《地图上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把平面的地理知识放在一个立体的空间加以深化,并为学习以后的地理知识建立一个直观的地球空间,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七上的教学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教材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显示了新教材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泼,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再回到具体,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全课内容分观察地球仪与使用地球仪两部分,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深入到抽象的经纬线知识,最终回到对具体的中国地理进行分析。

与本课内容对应的课标是:

1-4-1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认识地球仪)

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二、说学情目标

因为七年级学生的立体空间感不强,而本课内容则是从空间上去把握经度、纬度、经线、纬线,并在观察的基础上使用地球仪,即利用经纬网定位,这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这个难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准备一个实物地球仪,让学生去感受地球仪,认识地球仪,最终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地球仪。

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3)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纬度带的划分。

根据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

重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

三、说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将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本课教学时可采用媒体直观教学、实物直观教学、实践教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提升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主要采用探究学习方式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交往式学习方式。

四、说学教预设

为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本课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浩瀚的宇宙中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人们为了便于认识和研究,仿照地球制作了模型——地球仪,今天请同学们以“外星人”的身份(微信开启画面,在太空看地球),利用地球仪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地球仪就像一本内容丰富的“大字典”,从中可以查到很多知识。

分组观察地球仪,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仔细观察,比赛哪组观察到得东西多。并在学生观察到得内容中,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不同特点(以探究表格的形式),并适时引出北极、南极、东西半球的划分。

可以穿插问题“为什么东西半球的划分是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构成的经线圈,而不是0度和180度经线来划分,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这一过程中落实教学重点: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因为这是在学生自己观察、探究的过程中归纳和总结的,所以掌握的知识会更加扎实,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并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观察事物的一般方法:远——近,整体——局部,不同角度观察等。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经纬网的教学,重在应用。在书本探究的基础上还可以增加几例探究的内容,使学生学会较熟练地使用地球仪,强化对地球仪作用的了解。

1、本环节继续探究课本中北纬40度东经116度、北纬30度西经90度、南纬34度东经115度、南纬16度西经119度的地方。

2、探究中国的疆域东南西北四至点的位置,联系中国的位置判断中国所处的纬度带和温度带,以此落实低、中、高纬度的划分,时差等地理知识。在解释五带划分时,引导学生通过图册了解一些五带的自然环境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落实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能积极参与,又有很大的学习兴趣,还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第四环节:巩固小结,教学延伸

(一)请学生自己谈学到的知识。

(二)课外拓展:为什么地球仪上地轴是倾斜的?地球作为宇宙天体之一,是怎样运动的?

五、说教学预想

本课教学以活动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提升,我相信学生会学有所获。

地球仪课件【篇7】

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学设计

单位:邢塘街道中心学校

姓名: 宋佩佩

时间:20xx年9月26日

eq avs4al(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

(2)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3)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能力目标: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借助地球仪,使用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列表比较法等了解经纬线的含义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情感目标: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eq avs4al(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运用图表分析纬线的特点和纬度的划分

eq avs4al(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合作探究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地球仪、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人类的家园。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讲授新课

1.先通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有个了解,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画图,表示出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同时表明教师的观点:“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只是崇拜教师的权威,培养创新的意识。

[讲解]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即6371千米。

2.地球仪

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设计意图]观察地球仪时,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然后着重讲解地轴的位置作用,如对地轴作用的认识设计了篮球与地球仪运动的比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绕地轴运动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理解地轴在地球仪中的位置,设计动画演示,使学生既有实践的应用,又有直观地观察;为了将实际的方向与地球仪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让学生摆放地球仪,将地轴指向北(冲北极星)方,并且互相评判。这一部分主要是将地球的空间方位纳入到学生头脑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另外地轴的指向在将来学习地球公转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打好基础。

[讲解]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提问]地球仪上有什么地理事物?

合作探究

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相关文章内容就分享到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2.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视频

3.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4.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地球和地球仪

5.7年级地理经纬线咋标

6.7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

7.初二地理会考知识:地球和地球仪

8.高中地理地球与地球仪知识点

9.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仪课件【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与地球平均半径的比值,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正球体。利用学过的公式,计算赤道周长,使学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圆,为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埋下伏笔。

关于“地球仪”的教学建议是:建议用观察法、讨论法和演示法。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观察作业,注意作业内容要明确、清楚,如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地球仪如何摆放?地球仪的“身子”形状如何?地球仪是否转动?如何转动?学生在观察和小范围的讨论后,教师通过提示、追问等将学生的思路明确,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回答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切忌教师自己讲述或将答案直接写成板书灌给学生。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地球仪比地球缩小的倍数很大,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为以后讲经线和纬线、经度的划分打基础。为了使学生明确地轴的作用,可以先提出问题“球是如何转动的?”让学生用篮球演示球在地上乱转的情况,再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绕地轴斜着身子转动的情形,通过演示试验使学生明确地轴在地球自转中的重要性。在提出问题“地球斜着身子转动,地轴指向哪里?”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确地轴、两极的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关于“经纬线”的教学建议:利用讲述法、小组讨论法和问题解决式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仪上纵横交错的线叫经纬线,它们是认识地球上任一地点的方式,经线和纬线垂直相交成网状就是经纬网。对于经线、纬线知识,重点在于了解经纬线的特征及其不同之处,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4—6人一组,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征,15---20分钟之后进行小组汇报讲解。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同学观察经线和纬线,对照课本介绍,汇报时自己小组制定介绍经线与纬线的方法。学生充分活动、观察、介绍之后,教师对各组同学的表现给与肯定和补充,并引导学生评价各组讲解方法的优劣,介绍对比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明确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最后引导归纳、对比总结、列出表格。归纳时重点强调:纬线是不等长的圆,经线是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它们是经纬度划分和半球划分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经纬线的概念,可以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明确的空间认识,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分层次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

教学过程:

[引入]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方案一)

[教师引导]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

[承转]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演示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承转]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

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

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数 量

无 数 条

[巩固练习]

(方案二)

[教师演示] 动画演示“从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的形状→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提示学生思考: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能否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学生思考)

[提问] 地球真正的形状如何描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

[教师板图] 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你们可以找自己的观察、想象画图(学生笔记本上画图,鼓励不同,如果有教师要展示并予以鼓励)

[讲解] 地球的正确形状是“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

[应用强化] 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地球是球形的(学生讨论回答)

[承转] 地球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大了,要研究地球上有什么,不可能一一去看看,怎么办?就需要建立地球的模型即地球仪。每个同学有一个地球仪,观察它的转动情况、形状、球面上有些什么?(学生观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

[学生演示动画]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

[教师引导归纳] 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讲解] 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提问] 地球仪上有什么地理事物?(学生回答)

[教师指导] 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提问] 请同学们分组,先看书,观察地球仪,然后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学生看书、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圆弧状况

长 度

指示方向

[教师演示动画、讲解] 经纬线在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上都是不同的,比较二者的不同利于我们更加明确它们的特征。这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比较法。

[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地球仪课件【篇9】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

1.了解人类对地球是球体形状的认识过程,会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

2.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能准确区分经纬线,理解经纬线的特点;

3.学会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正确判读经度和纬度,初步认识经纬网。

基本技能:

1.能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能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

2. 能够运用观察、对比等方法在地球仪上探究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3.能利用经纬网给任何地点定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人类为摸索地球的形状而经过的漫长、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接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

2.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小组学习,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助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等。

2.了解经纬线、经纬度的定义,能够准确区分经纬线和经纬度。

3. 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了解经纬网定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教学难点】

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制作地球仪等。

2.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分布和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3.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活动教学等。

【教学课时】共4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活动课)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在前面的绪言中,我们认识了学习地理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意义,知道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甚至对我们的终身发展有用,那么,大家对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又认识多少呢?下面,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资料:

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宇航员在空中看到地球的视频,观看完后,提问:通过观看你有什么感想?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形状?

?学生:看视频,回答教师的提问。

?师生互动:向学生介绍有关视频的背景等。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今天,在我们看来这是如此简单的一个结论,然而,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却是一道人们长期难解的谜题,认识它,人类经历了艰苦而漫长的一段过程。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艰苦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感受一下。

?先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读图思考:

?问题: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回答:(略)。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略)。

?过渡:后来,随着人类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一些人开始怀疑“天圆地方”的说法,认为地球的形状可能与“月球”、“太阳”等类似,也是一个球形,这样,关于地球的形状的问题,就在人们之间开始了一场争论。

?下面,就让我们来进行一个讨论活动,体会一下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那一段艰难历程:活动:分组讨论:请学生们前后4人一组(个别为6人),分别选取教材中有关“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在太空看地球”等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图示和资料中的一个,小组讨论学习,认识其中的某一个过程。

?学生:1.自己挑选某一个过程,2.小组代表向全班作介绍,演绎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师生互动: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感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

?小结: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在太空看地球的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到实际,从现象到真理的漫长的过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今天,我们之所以能比较容易得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因为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探索科学,要敢于克服困难、执着追求。

?学生:发言,谈感受等。

?教师: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提示:小学数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有关圆和球的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圆的大小可以通过什么来确定吗?

?过渡:(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许多同学都能理解用半径的长短可以说明一个圆的大小,同样的道理,用半径的长短也能说明一个球体的大小,请大家思考一下:既然地球是一个球体,我们是否也可以用半径的长短来说明地球的大小呢?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互动:请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提到有关圆的半径问题。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半径的长短来说明地球的大小问题。

?教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教材P4页图1.2“地球的大小”,看看教材是如何说明地球的大小的?

?学生:看图、讨论活动等,找出是通过“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和“表面积大小”等数字来说明地球的大小的等等。

?小结: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如图所示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所以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当然,用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大小来说明地球的大小,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师生互动: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平均半径”来说明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2.最大的周长一般指的是什么?(赤道周长)

?承转过渡: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

?二、认识地球仪

?教师:(展示地球仪),同学们讨论得不错,人们确实想到了借助“地球仪”的方法来认识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一个反映地球的一些基本性状特点的地球仪,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用到它,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研究一下:地球仪是如何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国家等表现出来的?

?学生:听讲,观察地球仪,看看地球仪上的基本构成。

?活动: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熟悉地球仪上的基本构成。

?每个小组一个地球仪,学生们观察、说出地球仪表面的基本构成,指出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理事物的不同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说明地球仪的表面构成,解答学生的问题。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等,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球的事物特点也不同,各有侧重,我们正是利用地球仪的这些便利构成,来认识和了解地球表面上的各种事物及其分布等。

?学生:听讲,记录等

?三、制作地球仪

?现在我们对地球仪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下面让我们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吧,请同学们拿出乒乓球,完成教材第5、6页的活动。

?学生:根据教材活动设计,逐步制作地球仪。

?师生互动: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在班级展示学生制作的成果。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认识地球形状:球体

大小: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大小

?二、认识地球仪:缩小的地球模型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基础课)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它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理事物,不仅如此,地球仪上还配备了一些特殊的“装置”,方便我们利用它们来学习地球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等。

?师生互动: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仪教具,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探究地球仪的兴趣。

一、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过渡:那么,你们知道这些特殊的“装置”是什么吗?它们该如何正确使用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见识见识吧。?

活动: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仪,看看你们能看出哪些特殊的“装备”?它们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讨论等(略)

学生:发言、说明自己看到和讨论的结论等等。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可以确定在地球仪上的这些最明显的点和线:北极点、南极点、地轴、经线和纬线等,如教材P5页图1.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所示。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查找、记录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讨论它们是如何被确定的等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示学生观察中要注意的问题,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结论等。

学生:发言、回答提问等。

设问:实际上,地球里并不是真有一根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那么,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是如何确定上去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看看这个问题。

活动: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表面点和线,讨论、思考下面问题:

1.什么是地轴、北极和南极?

2.什么是经线和纬线?

3.这些点和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分析等。

学生发言:结合自己的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发言(略)。

小结:地球仪上,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位于地轴北面的是北极,位于南面的是南极。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是经线。

?二、认识纬线

?承转:在这些点和线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经纬线了,老师这里有个有小窍门,可以帮助大家区分一下。

?教师引导:同学想一想“经”和“纬”这两个字的拼音是什么?如果把“经”拼音首字母“J”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把“纬”的拼音首字母“W”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

?学生:听讲、思考,分组继续观察、讨论问题。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提示学生观察、找出经纬线和南北极点的关系,总结自己的结论等等。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领悟“经”对应的是竖的直线。“纬”对应的是横的直线(在平面简图中适用)。

讲述:刚才的小窍门仅适用于我们在平面简图中绘制成直线的经线和纬线,实际的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又有什么特点?该如何区分呢?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认识一下。

活动:要求学生: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每组分发一根绳子,绳子的长短稍长于地球仪周长,自己准备直尺,量算比较长度。

3.老师要求观察地球仪时才能动,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多媒体展示问题:

1.纬线的定义,用自己的话提炼出要点。

2.纬线的形状?

3.纬线长度及变化?

4.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纬线?纬线指示的方向?

讲述:请大家停止讨论,就这几个问题来分享讨论结果。

提炼要点:一边听同学们的回答,一边完善附表(板书。)

? 定义 形状 长度及变化 指示方向 纬线 垂地轴,环地球 圆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 东西 ? ? ? ? ? 难点提示:如何演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呢?可以假想我们只沿着地球仪上的赤道,向前(后)某一个方向移动,因为始终在赤道上移动,没有向上(北方),也没有向下(南方),所以,移动的方向只是在东西方向上变化,说明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过渡:同样的学习方法,我们来看看经线的有关特点。

学生:听讲,思考。

学生:猜测地球仪和绳子的用途。利用手中的地球仪和教材P6,思考讨论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示学生这里纬线长度的比较需要用到老师提供的绳子和自己的直尺

师生互动:老师可巡视,指导学生如何用绳子和直尺对比量算纬线长度。

学生回答:

1.纬线定义(看书得出的结论):和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

2.纬线是圆的。

3.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变短。

4.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

学生:(体会感悟)沿着赤道移动,在往东或者往西走,所以纬线应该指示东西方向。

三、认识纬度

?教师承转:现在我们初步认识了地球仪上的纬线的基本特点,那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仪上的纬线有多少条吗?

?学生:回答,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实际上,地球仪上的纬线是数不清的,有无数条,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这些不同的纬线呢?下面,我们还是通过活动来认识这个问题。

活动:观察地球仪,认识纬度在地球上的划分。?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按老师要求共同观察地球仪,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仔细阅读地球仪上不同纬线上标注的纬度度数,看看纬度的划分有什么规律(提醒学生在地球仪正确位置去查看到纬度的标注)。

学生:活动、讨论等。

学生:发言等。

提问: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地球仪上的纬度起点也是从0°开始排列的,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是一条怎样的特殊纬线呢?

学生:发言等。

归纳总结:0°纬线位于地球仪的中部,就是我们熟悉的赤道线,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它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由于这一特殊的属性,赤道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一些有赤道穿过的国家和地区,常常建一些所谓的“赤道纪念碑”来一起人们的关注,如,教材P6页图1.7“基多赤道纪念碑”。

活动:确定了赤道是0°纬线,那么,其它的纬线度数又是如何标定的?纬度是如何变化的?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在什么地方?等等,让我们继续观察地球仪,找出这些规律吧。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总结:从地球仪上我们可以得出有关纬度的分布规律:1.纬线的度数范围是0?-90?,赤道为0°,南北极点是90°;2.纬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增,最大的纬度分别位于北极和南极点。

提问:从纬度的分布中我们发现,除了赤道外,其余的纬度都有两个数值,又该如何来区分呢?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总结:赤道以南称为南纬,赤道以北称为北纬,人们还利用英文“南”“北”的单词首字母“N”和“S”作为代号,分别表示北纬(度)和南纬(度)。

练习:

例如,北京大概是北纬40度,用数字和字母该如何表示呢?(40°N或N40°均可以)

拓展:在黑板上画出最长的纬线——赤道,大家观察地球仪上纬线的分布规律,然后补充几条纬线:南北纬23.5?,南北纬66.5?,标出南北极点的度数90?。

?学生:听讲,记录等

?过渡:

?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人们利用不同的纬度来区分这些纬线,通过纬度的大小来认识纬线在地球上的位置,那么,人们是如何来区分地球仪上的经线的呢?

三、认识经线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地球仪上这些连接南极和北极的大圆弧线吧,看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

活动:

要求学生: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相关文章内容就分享到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2.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视频

3.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4.七年级地理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5.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地球和地球仪

6.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范文

7.初二地理会考知识:地球和地球仪

8.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9.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导学案

10.七年级中东地理教案

地球仪课件【篇10】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一、课 题: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二、课 时:2课时

三、教 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

四、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为贯彻实现地理教学的三大技能(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兴趣),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及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我确定以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能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通过制作地球仪,能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大小;

(3)通过观察地球仪,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4)能够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

(2)通过演示地球仪,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4)通对地球的探索和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经线和纬线

2.难点

(1)东西半球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还没形成学习地理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较差,针对初中学生在思维和接触层面的弱势和优势,在教学方法上以实物进行展示和讲解,如经线和纬线,可以用一个只由经线和纬线构成的经纬仪,直观展示给学生看,更能增加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根据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如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讲解法。

2.学习方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总结规律法

六、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引出课题。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新课内容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图1.1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讨论学习,共同探究古人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什么过程呢?

(学生自主学习,举手发言)

总结:人类认识地球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后随着认识的扩大,人们认为“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随着认识的加深,尤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而地球卫星照片更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能够作为地球是球形证据的事例呢?

a.(事例1)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展示教材图1.3)

b.(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小组进行充分的讨论并作答,教师启发、解释。)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

(学生计算、回答)

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但想对于地球来说,这个数据微不足道,所以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承转: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

(展示地球仪,边展示边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在地球仪上还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来学习经线和纬线。

地球仪课件【篇11】

活动目标:

1、了解有关地球的简单知识,萌发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情感。

2、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爱护地球也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

3、初步认识地球,简单了解其外形特征和运转知识,激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4、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2、物质准备:地球仪,录像带。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课题。

"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按时换,一日行程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

二、地球长什么样。

1、观察地球仪。

2、观看录像。

小结:地球是圆圆的,在不停地转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因为地球很大,所以感觉不到它的转动。四季的交替,昼夜的出现就是转动的结果。

三、地球上住着谁。

1、看录像,提问:企鹅、北极熊、熊猫、鲸鱼生长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地球上除了动物还生长着什么?

2、让小朋友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和其他所知国家的地理位图置,知道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3、地球这么大,我们怎样才能清楚的看到地球呢?人们根据地球的样子做了个模型。叫地球仪。(出示地球仪)请幼儿在地球仪上找出我们的祖国---中国。

你还知道哪些国家的名字呢?

4、地球上都有什么呢?(人、动物、植物)

四、保护和爱护环境。

1、课件展示:美丽的风光图片。让幼儿了解地球地球上美丽的大自然,激发幼儿热爱地球的情感。

2、"地球妈妈生病了"课件展示:污染环境的种种原因与现象,让幼儿了解人们乱倒垃圾,大量砍伐树木,工厂排出的废气、废水、废渣等破坏和污染了环境。

3、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五、地球妈妈生病了。

结合幼儿美术作品讲故事:有的人把地球妈妈的头发剪掉了;有的人把地球妈妈的衣服弄脏了,扯破了;地球妈妈的身体发烧了。

让幼儿理解树木的砍伐,水的污染,空气污染和臭氧层的破坏是地球妈妈生病的主要原因。

六、争做地球的小医生。

自由讨论:怎样保护地球?

人们为了保护地球,规定每年的4月22日为地球日,让全世界的人们一起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地球。

七、活动延伸。

把地球仪放在科学角,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观察、互相交流。

地球仪课件【篇12】

设计思路

经纬线和经纬网的学习和掌握,是进行区域定位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基础。但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名词多为空间概念,而七年级的学生因年龄较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其空间想象能力亦不够,学生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因此本节的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怎样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节教学设计中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研究,设计了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探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点拨的教学思路,采取(1)利用地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2)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3)教师精讲、点拨,总结规律等措施,以达到教学目标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

1、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2、东西半球的判定。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等相结合。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1、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2、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思考、回答

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并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

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研究起来非常麻烦。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地球仪,在上面能看到什么?

观察地球仪、思考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认识地球仪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

1、地球仪的作用。

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3、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点拨:地轴只是一个假想的轴,和地球仪上的线和点一样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观察地球仪,小组交流,初步掌握、理解基本概念。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经线和纬线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表格:

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

④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⑤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⑥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⑦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⑧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⑨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经线

纬线

定义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特殊经纬线

度数的变化规律

半球的划分

小组交流、讨论,对比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填写表格。

①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②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的学习,使学生能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

巩固

要求学生在地球仪找出赤道、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出示《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使学生知道他们是重要的经纬线。

观察地球仪,找出三条经纬线,说出它们的意义。

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的理解和掌握。

利用经纬网定位

1、说出几个地理事物的名称,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

2、教师指出: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作用,就是为了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

同学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

使学生明确经纬网的作用———定位。

巩固与拓展

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填表并寻求判断的规律。

a

b

c

d

e

经度

纬度

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

学生讨论、研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共同寻找简单、可行的判定方法。

①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点拨

以方格状经纬网图为例说明经纬度的判定方法

1、先定方向: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判定经线和纬线

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以及经度和纬度。

介绍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1、说明判定方法:

2、解释:在判定东西半球时,先看经度的度数,如果小于2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东半球上;如果大于16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上;不在这一范围的,东经的就在东半球,西经的就在西半球。

学生把自己总结的规律和判定方法与教师讲的作比较,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①通过总结规律的方法达到分解难点,突破重点的目的。

②使学生掌握判断经纬度和半球的方法。

巩固

指导学生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等。

绘图

巩固知识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

小组合作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信任的课件优选12篇


教师在开课前就必须认真规划好每节课的教学课件,这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的老师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编写教案和课件。而且,在完善教案和课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反复打磨和改进。或许在网络上可以找到一些优质的教案和课件以供借鉴呢?如果您正在寻找这样的资源,那么请务必收藏这份"信任的课件",或许能为您提供帮助。

信任的课件【篇1】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述: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宋庆龄小时侯的故事吗。说说:宋庆龄小时侯是个怎样的孩子。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诚实和信任的课文,第12课诚实和信任。

2、板书课题,读课题,学生质疑:谁诚实?谁信任谁?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故障毕竟环顾歉意知晓费用宝贵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说说这部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责任在谁?作者是怎样做的?你是怎样看待作者的做法的?

3、全班交流讨论:

(1)事故发生的原因:

天黑有雾能见度很差

红色小车车身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

(2)责任在谁?

双方都有责任。

(3)作者是怎样做的?

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小车的雨刷下。字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和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

理解词语:环顾

(4)你怎样看待作者的做法?

4、教师小结。

四、课堂小结,书写生字。

1、教师小结。

2、指导书写生字。

(1)指名认读生字。

(2)交流,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

(3)重点指导书写“毕、货、贵”字。

(4)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提问:请同学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读了第八12课,你知道了什么。

2、师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去了解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是什么?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4—11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和红色小车的主人有几次对话,都说了些什么?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学习第一次对话:

(1)指明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2)从他们的第一次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车子的反光镜碰坏了;车主自己换上了;车主向作者表示感谢。)

(3)从他们的这次对话中,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讨论:反光镜是怎么碰坏的?车主为什么要向作者表示感谢?

(4)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习第二次对话:

(1)指名读对话。

(2)“无人知晓的情况”是指当时是一种什么情况?

(3)对作者的这一举动,你又怎么看?

(4)当车主发现这一字条时,心里会怎么想?

(5)小结:正是由于作者的诚实和信任,使车主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他深深地被感动了!

(6)指导感情朗读。

学习第三次对话:

(1)指名朗读对话。

(2)交流:你想说什么?

(3)出示句子:

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4)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总结全文,有感情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诚实和信任的理解。

四、拓展学习。

收集关于诚信的故事,全班交流。

信任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解、指导,使学生掌握本课九个左右结构生字的间架结构,在写字过程中,感受文字的形体美,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2、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左右结构字的写法,指导学生合理安排间架结构。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展示的作品卡片、古筝音乐。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一讲大书法家怀素练字的故事,同学们要认真倾听,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2、这节课就让同学们一展你们的风采,我们也来练练字。老师挑选了16课《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中的九个左右结构的生字,看看谁写得既美观又漂亮。

二、学写生字,探究学法。

1、师用多媒体依次出示“检、隔、据、顾、歉、址、职、障、侧”,让学生组词,并挑选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2、用你们的大眼睛细心的观察一下,这九个左右结构的字在宽窄上有什么不同?

出示大屏幕小结:左窄右宽的字、左右同宽的字、左中右结构的字。

3、除了在宽窄上有不同以外,在高矮上又有什么不同呢?

出示大屏幕小结:左高右低的字、左低右高的字、两边高中间低的字、左右同高的字。

4、出示“障”,在书写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师根据学生的提示边范写边讲解每一笔占田字格的位置,然后让学生仿照例字写2个,最后让学生对照例字找出不足在写1个。

5、出示“隔”,让学生仔细观察对比“隔与障”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师根据学生的提示边范写边讲解每一笔占田字格的位置,然后让学生仿照例字写2 个,最后让学生对照例字找出不足在写1个。

6、引导学生总结写字的方法(出示大屏幕):先观察字的间架结构,记清字的笔顺,每一笔占田字格的位置,然后一笔一画照着写,书写要一气呵成,最后,再评一评是否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7、师小结:这个方法就是我们正确的写字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熟练的运用它。

8、出示“据”和“检”,这两个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在书写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1)、谁有信心根据同学们的建议写好它?指2生板演,其他同学根据建议在本子上每个字写2个。

(2)、请同学们对照板演的同学的不足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对照例字写1个。

9、出示“址、职”,这两个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1)、老师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请同学们根据小博士的提示,在结合例字在本子上每个字写2个。同桌互相评一评。

(2)、选一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10、我们在来看2个左右同宽的字。师出示“歉”和“顾”,这两个字,哪个字比较难写?

(1)、谁能说说“歉”这个字在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师根据学生的提示边范写边讲解重点笔画所占的位置,然后让学生仿照例字写2个。

(2)、出示“顾”这个字应注意把哪一笔写好,请同学们在本子上仿照例字写2个。

11、同学们写得太棒了,这回老师想把主动权交给你们,我们来写最后一个字“侧”,同桌之间先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然后根据建议认真的写2个。

(1)、师巡视指导并指生板演,然后评议字写得怎么样?

(2)、同学们观察真细心呀,相信你们写得也不错,那就根据建议对照例字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的下面画上一面小红旗。

三、创作练习,巩固兴趣。

1、同学们对自己都很满意,老师也非常高兴,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写字展示活动好不好?你想展示什么呢?

2、生一边写,师一边巡视,强调写字的`姿势、坐姿、一气呵成,不能看一笔写一笔。

3、全班交流、展示……(师播放古筝音乐)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写得可真漂亮呀,老师都把你们当成一个个的小书法家了,可大家不要骄傲,要想真正写一手漂亮的好字靠这一时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要向那些大书法家学习,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勤学苦练,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咱班一定会有了不起的书法家。

信任的课件【篇3】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并能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 指导学生 通过文章中具体的语言材料,认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最起码、最基本的品质。作者要告诉人们,“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诚实和信任。

教学准备:

请学生去搜集一些关于诚实和信任等方面的名言警句;结合名言警句制作一些漂亮、大方的书签;认真运用读书符号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课文

1、板书课题,读题,读完课题,你想说什么?

2、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3、文章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读课后生字表,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2、检查

(1)出示书后练习的词语。

(2)读课文

(3)再读课文,把印象深刻的词语、句子划下来。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可以分几段?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习朗读课文。

信任的课件【篇4】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

对人的热情,对人的信任,形象点说,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齐读)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揭示课题“信任”)

2、“信任”什么意思

3、你有没有被人信任或信任别人的经历?是怎样的感受?(

(二)、学习2——6节,理解“主人怎样信任客人”

1、出示自学要求:

读读2——6节,找出最能体现主人信任客人的一句句子。(第二节最后一句)

(1)学生读句子。

(2)出示填空:

屋前有一张木桌,桌上()几只竹篮,篮下( )一张纸条,上面():“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自己采,然后把钱()箱子里,祝您愉快!”

(3)给“尽管”换词,理解词意。(尽管——只管)

(4)你从这张纸条中获得哪些信息?

(A.把“我们”当作朋友; B 让“我们”自己采桃子自己付钱; C 信任“我们”)

2、过渡:是啊,“我们”一到桃园就感受到了主人对“我们”的信任,偌大一个果园不见主人踪影,是热情好客的小狗代替主人招呼客人。

(1)快速默读2——7节,用直线划出小狗招呼客人的句子。

(2)师生合作读好这些句子。(出示这些句子)

(3)用四个字概括小狗是怎样招呼客人的。(等待到来 撒腿领路 带回原地 热情道别)

(4)借助词组连起来说说小狗是怎样代主人招呼客人的。

(它们好像迎宾先生或小姐一样等待桃源客人的到来。它们周到地将客人领进桃林,又带回原地,友好地与这批客人热情道别。)

(5)我们虽然没有直接和桃园主人接触,但是从小狗招呼客人的句子中,我们充分体会到了——(桃园主人充分信任每一位前来摘桃的客人,这种信任让人感到温暖),而这种这种借助其他事物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叫------侧面描写(板书:侧面描写),起烘托的作用。这正是本文的独特之处,是我们这节课了解的新的写作方法。初步感受它的作用。

(三)、进一步学习2——6节,理解“我们信任主人”,体验“被信任的喜悦”

1、当我们来到屋前看到主人的纸条,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被信任的愉悦,在被信任的同时,我们也给予了对方信任,我们跟着小狗——

(出示:钻进果林,只见根深叶茂的果树上结满了丰实的果子,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使人馋涎欲滴。)

随机理解“根深叶茂”、“沁人心脾”、“馋涎欲滴”的意思。

2、正因为有彼此的信任,“我们”才能感受到亲手摘桃的愉悦——(我立即向一棵大桃树跑去,先生跑向另一棵。我们沉浸在亲手摘果实的欢愉中。)

3、当我们摘完桃子,不忘纸条上的托付,尽管一旁没人,钱箱旁只躺着——一只大花猫,我们却守信地如数付钱。看着大花猫,我对丈夫开玩笑说——“你认为它会数钱吗?”丈夫也淘气地回答——“也许会学会的。”这种无人在一旁看管的摘桃、付钱方式,让人感到自己得到他人的尊重,心情轻松愉悦,连话语中也多了几分幽默。

4、这次桃园之行,让我们感受到了被信任的喜悦,所以,当汽车慢慢朝来路驶去时,我不禁回头,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那间小屋,那张木桌和那道木栅栏。心想——

(说话练习)

5、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这一段。齐读

(四)小结:

1、公路边的告示把人们引向了果园,还把人们引向了什么地方?指名讲

实质上,它把人们引向了互相信任的崇高境界.所以告示是全文的线索.

2、读了该文,老师也被深深感动了,找到了一首关于“信任”的诗歌,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出示)

信任

信任就是一抹美丽的微笑,

信任就是一双紧握的手...

信任是一座桥梁,

让我们走进彼此的心房;

信任是一缕春风,

拂去我们心头的寒意;

信任是一束鲜花,

芬芳了我们多彩的生活...

因为信任,

世界这般美好;

因为信任

你我如此欢畅...

3、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有过被猜疑的痛苦吗?你有过被信任的幸福吗?让我们从课文和这首小诗中感受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的美好,带着信任走进生活,走向人生!

信任的课件【篇5】

《口算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主题图和例1,主题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一幅运送蔬菜的场景图,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熟练地口算。2、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讨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3、通过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第一,注意突出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学习例题之前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数学知识的迁移。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一位数的口算除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把几十、几百、几千看作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来想,突出本课的新知识与表内除法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学会读书。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演演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叶圣陶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知、能和谐发展。”我设计了指名读、范读、品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以读显形,突出感染性;以读动情,注重熏陶性;以情促读,加强理解性:以读启智,坚持启发性。

本堂课教学着重教给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这也是阅读写人的文章的基本方法。

2.抓住关键词,读懂句子,领会蕴含的意思。

3.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情激趣。

为此,我打算从师生两方面做好如下准备,师:电脑课件;生:搜集关于“诚实”的故事和名人名言。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我就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正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带有课题的一句话,用“~~~~~~~”画出。(“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二)质疑研读,探究“诚实”

1.读文质疑,连词明意:

读准这些词语,用上面这些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语段:

“虽然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但是它毕竟是停着的,事故的责任应该在我。”

“我环顾四周,不见一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纸条,压在这辆车的雨刷下。”

明明是红色小汽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十多厘米,才会造成这次事故,为什么“我”会认为事故的责任在“我”,而且留这张纸条是“应该的”呢?(引导学生讨论,体会“我”的诚实)

1.假设你就是课文中的“我”,请你用上自己的姓名、自己家的电话号码,给车主留个条。

2.再读课文,讨论造成事故的原因:

叶圣陶先生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请学生设计对话的提示语,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通过分角色朗读“打电话”部分,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1.读、背最后一段对话,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诚实与信任”作题目?还可以用什么作题目?

2.屏幕出示故事《宽恕》,让学生读一读,并做简短的'发言。

3.搜集关于“诚实”的故事和名人名言,并适当地摘抄下来。

总之,我力图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做到书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分析让学生讲,道理让学生悟,最终达到学有所得。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眼睛“看”数学。因此,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我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尝试练习,再让学生进行自我验证。肯定鼓励学生的独特想法,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明算理时,给足自主探索的时间,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通过质疑60真的变成了6了吗?进一步明确了算理,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谐性过渡,丰厚了探究的底蕴,为孩子们的进一步探究激发了热情和欲望。

信任的课件【篇6】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了解沁人心脾、根深叶茂、馋涎欲滴等词语的意思。

2、在熟读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以此为线索简要复述课文讲述的一件事。

3、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4、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5、学习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

(重点和难点)

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课前预习:

1、读通课文。

2、查找理解生字词语

3、思考:信任什么意思?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理清脉络

1、出示信任,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信任什么意思?(相信而敢于托付。)

3、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个和信任有关的故事。

4、学生自读课文

5、出示检查预习主要内容及步骤

检查生字(说字音、记字形)

检查词语(说词意、近反义词、齐读生字词、开火车读)

检查课文(说说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中心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桃园主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从文中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呢?

请画出重点词语,补充批注。在小组里交流,分享个人的理解,做好集体交流的准备。

(2).全班交流,老师适时引导。

要点:

从桃园主人的精心布置的各个细节中(路牌、纸条、小筐、小狗带路、累累硕果、钱箱和花猫),体会桃园主人的特点(热情、真诚、勤劳、善良);

(3).体会表达特点,了解侧面烘托。

回顾一下刚才的交流,想一想:桃园主人在课文的描写中并没有出现,你们是怎样对他有了这样深入的了解的?

这种借助其他事物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叫------侧面描写,起烘托的作用。

这正是本文的独特之处,是我们这节课了解的新的写作方法。初步感受它的作用。

2、读课文找出最能体现主人信任客人的一句句子。(第2节第3句句子)

(1)学生读句子。

(2)出示填空:屋前有一张木桌,桌上()几只竹篮,篮下()一张纸条,上面():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自己采,然后把钱()箱子里,祝您愉快!

(3)这些主要是什么词?从这里你认为作者用词怎样?(恰当)

(4)给尽管换词,理解词意。(尽管只管)

(5)你从这张纸条中获得哪些信息?

A.把我们当作朋友;B让我们自己采桃子自己付钱;C信任我们

板书:让客人自己采桃子自己付钱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体会到了主人对客人的一种信任。信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它是相互的。信任更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只有大家都真诚相待,都信守诚信原则,才能体验到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板书: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被信任的愉悦。在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和作者一同去感受那一份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

信任的课件【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9/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并能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

1、研读课文,培养学生研究、交流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我”与车主的对话,倡导个性化朗读。

情感目标:

懂得“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好。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小时候你们一定听大人讲过《狼来了》这个故事,那个牧童站在山坡上焦急地呼救为何山坡下的人不去救助呢?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2、是呀,诚信是多么重要!一旦失去,将难挽回。这个牧童不诚实,就得不到大家的信任。只有诚实,才能得到信任。(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诚实和信任的课文,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课后的生字表。(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2、检查自学字词效果。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3、指名分小节读课文,纠正字音,不读破句。

4、再自由读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画下来。(适当解决)

5、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能见度歉意环顾

6、大体说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思考:如何分段,每段写了什么?)

7、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读准了生字、词语,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但我们不仅要读通课文,还要读懂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生字,讨论如何写好生字。

2、指导书写难写字、易错字。

3、学生描红临写。

四、作业。

1、在习字册上练字。

2、读课文,至少2遍,争取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一、故事开头,导入文本。

故事激趣:

一个中国留学生在获得德国某名牌大学博士学位后,决定留在德国发展。可他找了一家又一家公司,均被谢绝。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猜测。)

师:真正原因:该生逃过三次票。

这个中国留学生真正缺的是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诚实与信任》中找答案。(板书:诚实与信任齐读)

二、学习1—3节

1、请打开课本快速读全文,找出含有课题的那句话,用“~~”划出。

2、(出示)读中心句(板书:比金钱更重要)。

3、再有感情地读课题,为什么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在句子后打上“?”)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4、诚实和信任真的比金钱更重要吗?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夜晚,自由朗读1~3节,想想那个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5、过渡:

师:说的真好。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一个小小的交通事故――我碰碎了小红车的反光镜。那么出这样的事故,到底责任应该在谁身上?如果你是一名交通警察,当你来到事故现场,

该怎样认定事故的责任人呢?

6、(出示):问题一:为什么会发生交通事故?(自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问题)交流:

①“天很黑,又有点雾,尽管有路灯,能见度仍很差。”(理解:能见度)这句话说明什么?(天气不好,导致事故----客观原因)

②“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车主违章停车,导致事故----主观原因)

③“快到家时,汽车刚从快车道进入慢车道??我往回走了五六十米??”(作者归心似箭,车速过快-------主观原因)

师:你这小交警该如何判决呢?

7、问题二:作者为什么要留纸条?

①过渡:我们弄清了事故的起因,也做出了一个合理的判决,那文章中的作者怎么做的呢?(留下一张纸条,主动承担的责任)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②“虽然这辆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但它毕竟是停着的,事故的责任应该在我。”(虽然小红车违章停车,但作者是开车主动撞的)

③“我环顾四周,不见一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这辆车的雨刷下。字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因为四周没有人,只能留纸条了。)

交流:

A、什么叫环顾?我为什么要环顾?

B、在“我”当时所处环境下,换了有些人,可能会怎么做?(学生联系课文说理由)

C、小结:应该是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作者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种精神真令人敬佩,谁能读好这句话?

8、问题三:纸条上会写些什么?

①过渡:“我”留下了字条,字条上会写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写这张字条?

②讨论,各抒已见,这张留言条该怎么写。

③悟出作者为什么不写事故原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④交流所写内容。

三、课外延展,走进文本。

1、师:纸条写好了,现在你准备把这张字条怎么办?(压在雨刷下)

我想劝你别放,为什么呢?防人之心不可无,你能信任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吗?

2、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3、“我”留下了字条,你觉得我还留下了什么?(一颗诚实的心,留下了对别人的充分信任)

4、如果你是小红车主人,看到字条会说什么?

四、学习4-10节

1、刚才大家所说的,正是小红车主人所想的,所以三天后,他主动打电话与作者联系。分角色朗读“打电话”部分。(出示对话部分)

2、女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第一次对话,你读了有什么疑问?

带着疑问读第二次对话,让小红车主人感动的仅仅是字条吗?

第三次对话,我为什么感谢作者?

3、从两人的对话中,你听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我”是个诚实的人,小红车主人是个怎样的人?)

4、指名有感情朗读对话。

5、小结: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对大家来说,懂得信任也是一种过程。

6、现在你明白:诚实和信任真的比金钱更重要了吗?板书上的“?”应改为“!”再齐读板书。

7、此时些刻,你有没有被感动了?用读的方式表达你的心情。

五、学习第11节

1、(出示)齐读最后一段。

2、喜欢哪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的是什么?有没有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

3、所以,本文用“诚实和信任”作为题目,是多么贴切。

4、老师希望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诚实和信任能流淌到你的心里,溶化在你的血液里。

六、总结全文

1、老师想把一首诗献给在座的所有同学,也献给天下所有具有诚信品质的人。(出示《诚信如歌》)

2、“诚信,最美的花朵”猜猜看这是谁写的名言。其实这是老师自己学了课文后想到的,这则感人的故事学完后你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用一句话写下来,制成书签送给你的好朋友。

(学生在本子上写自创的格言)

3、如果给课文改个题目,你打算改成什么?

4、总结:诚信是架设在人心的桥梁,是沟通心灵的纽带,是震荡情感之波的琴弦,只要人人都拥有诚信,世界将变得更加美丽。

板书设计:

19、诚实和信任

是一种美德诚实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信任的课件【篇8】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诚实与信任》,下面我说说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思路:

一、说教材:

《诚实与信任》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我深夜驱车回家途中,不小心撞碎了路边小红车的反光镜后,主动留下写有自己姓名、电话的字条。后来,双方通过电话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说明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富有发人深省的教育启迪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读为本)、教材的编写意图(诚信教育)、教材特点(描写手法朴实无华、但人物语言感人至深)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出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打电话”这部分内容。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悟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获得诚信教育。

教学重点:读中感悟“打电话”这部分内容人物的内心情感,体味其中的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以读为本,以情促读,读中感悟文章“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的写作特色。

三、说教法学法:

本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但人物的言行非常感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本,以读生情,让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品词析句,获得启迪。在“我”与小红车主人的“打电话”这部分内容,我给学生适度的时间与“文本”对话,朗读、感受、理解、欣赏课文,从而感悟出诚实和信任的可贵。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学会读书。通过学生的读、想、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我设计了指名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以读促悟,领悟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营造轻松课堂气氛。

同学们,你们猜:老师是来自哪里的?(学生猜)对,老师是来自于我国最南端的美丽的宝岛——海南岛,你们有谁去过海南呢?海南有个美丽的城市——三亚,你们去过吗?(学生回答)是的,海南山美,水美,人心灵更美,欢迎同学们到海南来做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心灵美品质美的感人的文章——《诚实与信任》

师板书:诚

同学们看看“诚”是什么旁?(学生回答)它是个形声字,左边是言字旁,说明它与语言说话有关。

接着板书完整:诚实与信任

[设计意图:谈话式导入,拉近陌生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距离,拉家常式的谈话,有助于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过渡语: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有信心接受检查吗?)

出示词语:驱车、布鲁塞尔、碰碎 、超出、厘米、毕竟、责任

(1)练习读准词语。(个人读,齐读)

(2)这里面有你不懂的词吗?(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相互帮助解决)

(3)你能用上以上部分词或全部词用自己的话说出事情的起因吗?

3、你发现刚才我们说的起因其实就是文中哪几小节的内容?

对,文中1—3小节讲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这就是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

5、同学们看看,事情的经过是那几段?结果呢?

(设计意图:以上这个教学环节,既有选择地检查了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又进行了语言训练,理清了脉络,理解课文大意。同时这样的“词块教学”给了学生多角度运用词汇的机会,使词语不再静止地躺在书上,而是“活”了起来,“立”了起来。)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事故的“责任”是谁?默读完后可以议一议。

1、学生合作探讨。

2、师问:责任在谁?学生回答,互辩,师相机引导,答案指向:责任双方都有责任。

3、责任双方都有责任,但作者是怎样处理所发生的事故呢?

学生回答,教师幻灯出示: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下一张字条,压在小红车地雨刷下。字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

师问:以上这句话中,作者的哪些行为让你感到意外呢?

学生回答。

师问:从这出乎意料的行为中,你读懂了什么?

4、我留下字条,字条上会怎么写呢?你们想一想,再拿起手中的笔在练习本上把字条的内容写一写。

(设计意图:抓住“责任”一词,通过议、辩等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我的“诚实”的领悟。出乎意料行为的解读,促进学生对我的诚实及对小红车主的信任的体会。另通过让学生写字条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生以“我“的视角来思考问题,深刻感受了主人公当时的心态)

(四)小结:小红车主看到我的字条后会怎样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事隔三天后,小红车主主动打电话与我联系。

幻灯片出示对话部分的内容:

“噢!是你,很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汽车的反光镜碰坏了。”

“没有关系,已经换上了。我打电话是向你表示感谢的。”

“不,是我要向你表示歉意。请你把购货单据寄来,好让我把钱寄给你。”

“不用了。你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给我留下字条,这使我很感动。”

“这是应该的,这笔费用应由我来支付。”

“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我再一次谢谢你!”

1、找找,哪些是我的话,哪些是小红车主的?学生回答,教师用不同的颜色标示,以便区分。

2、学生自由分角色朗读。

3、请学生分角色读,其他学生评价。

4、再请学生分角色读。

5、师生分角色读。

6、小组分角色读。

7、师问:同学们读得很好,但是老师想采访大家,看看是不是真的读懂了我与小红车主的感情。

采访读我的语言的同学:当你接到小红车主的电话时,你会怎么想?当小红车主不用你付钱时你又会有什么样的心理?

采访读小红车主的语言的同学:当你收到我的字条时,你会怎么想?当我坚持要付钱时,你的心理又会怎样?

(设计意图:多次分角色对话,层层深入,由肤浅而至深刻,由感知到理解。通过采访活动,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从文本中人物的视角转化成自我的视角,更深刻的感受到我与小红车主的诚实、相互信任。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二)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过渡语:电话放下了,车主的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的是哪一句?

1、学生回答,教师幻灯出示:

“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学生读。

2、你能从这句话中提炼出几个词概括这句话的意思吗?(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3、是的,“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主题,作者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品味出了人与人之间的诚实及信任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写作特色。

4、“诚实与信任”是文章的中心,也是文章的题目,能够体现文章中心的词语可以当做文章的题目,这是给文章命题的方法之一,你们学过那些文章是能用文章的中心命题的?

5、你们还能不能换个题目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言意兼得的“言”的理念。除了要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本人物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外,还要理解文本的特色,文本所表达的形式)

(三)小结。

诚实、信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信任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愿同学们都做一个诚实的人,同学之间要善于相互信任。

五、说板书

板书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课文的精华所在。一种好的板书设计,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或体会思想感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诚实与信任。

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这就是我这节课的设计思路,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信任的课件【篇9】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流,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全文共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

第一自然段:(1 — 5)写勘探队员告诉两个孩子,山上的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第二自然段:(6 — 11)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第三自然段:(12—14)写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不少,石头书的作用可大了。

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与充满童真的对话之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儿童读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产生阅读期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反复朗读中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认识人物对话。

二、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化石的作用,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与思考问题“刨根问底”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设计

1、对比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借用实物(语文书和石头),形象对比,引起学生兴趣,导出课题后,读题设问,让学生质疑问难。

2、图片展示,感知石头书。

现阶段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过程当中,而图片正是具有形象、生动等特点,符合学生规律,因此更易于激发小学生兴趣,易于接受知识。

3、以读为核心,读中感悟。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在教学中贯穿这一宗旨,始终把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

4、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我由图到文,再由文到图,图文结合,遥相呼应,把文中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达到感知课文、学懂课文。

5、渗透写字指导,培养书写能力。

俗话说字如其人,一手好字让人赏心悦目,心情愉快,所以在最后一点时间里,我让学生自己发现字的间架结构,同时给与适当指导、评价,让学生想写好字、能写好字。

四、说教学方法

在教的过程中,努力做到精讲精问,让学生自己多读多练,重在积累和感悟。课堂上努力做到扩大训练面,让每个学生多读多练,重在参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反馈和调控,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着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课堂上学生细细的读书,静静地思考,展开适当的讨论,给学生学习和自主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到引导,扶持,点拨,“到位”而不“越位”。

指导学生写字,培养书写能力。

教学反思

文章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告诉我们: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眼里,石头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本课的训练重点是认读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石头书的含义,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

一、在交流中导入新课

教学开始,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一方面是无声的组织教学,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兴奋起来;另一方面拉近了师生距离,找到适当的楔入点。然后,以情为先,用最能发送教学信息的导语: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本很特别的书,来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营造最佳的课堂氛围,同时,自然地融入教学的下一个环节。

二、在情趣中识字学词

从某种意义上说:起步阶段的课文阅读,只是为识字提供更为广阔的语言环境,以便随语境的变化进行识字。在识字这一环节里,我首先鼓励孩子们通读课文,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然后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生字,以便达到在语言环境里自主识字的预期效果。教学中,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表现欲已促使他们圆满地完成了这项任务。接着,师生在谁敢挑战中巩固字词的读音,教给学生判断多音字的读法,当孩子们思维被激活时,不失时机地放开手给足时间,让孩子们自由地做读词挑战。最后,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刨根问底,通过反复读句,自主发现“藏”“好”“壳”的不同读音。

三、在自读中感悟“书”的内涵

三年级阅读教学应避免繁琐的分析讲解,承认学生在阅读中占主体,让学生进行自读尝试,教师的主导也不可忽视,应在自读尝试前给学生营造一个入境悟情的氛围。在这一环节里,我安排了两次自读尝试活动。

分别这样营造氛围:

①从题入手,自读解疑,让学生根据题目提出问题,为什么叫石头书?石头书里面都有哪些内容?等等,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带着这些问题请大家再读课文。

②角色变换,合作探究。在师生分角色感情朗读1~4自然段后,我作为文中川川问:这本石头书有字吗?有图吗?有用吗?如果你是地质勘探队员,该怎样告诉我?请拿起书,在小组里和同学商量商量吧!

在这种生生互动的氛围里,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孩子们读句悟情,如:“石头就是书哇!你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提醒大家读时注意,让抽象的符号也拥有了活力与感情。我采取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方式,鼓励学生反复地读书。课文中的“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了,这里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在这种情况下,我设计导语:放声读吧,想着看到的,读出看到的!在指名读后,我引导学生抓“很久很久”、“很多很多”进行感情朗读。至此,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再读,领悟文情已是水到渠成了。对于生词“宝藏”的理解,则是请学生把它放进句子里,结合上下文在读中想:这宝藏指什么?之后,请学生帮省略号说“读懂了这本石头书,还会找到什么宝藏?”从而润物无声地教给学生读文解词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领悟“书”的内涵,思维也得到发散。再以石油开采的热烈现场这一段录像掀起课堂高潮。让学生带着随之而发的自豪、兴奋、激动之情自读自悟最后一自然段。

四、在活动中放飞思维

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此时的学生正处于较疲乏状态,因此,我设计了轻松的课内活动,分角色放声读课文,还鼓励学生课外活动——到大自然里去读最大的书,让学生思维在无拘无束的空间里放飞,把语文学习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去。

总之,本课教学,我追求一个“实”,即实在、实际、落实。本课的实,一是读文字内容,使之流畅;二是读文字含义,使之理解。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重点融进了课堂教学,而且把读课文、品词句、学习生字,悟感情的学习方法教给了学生,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为培养三年级学生独立识字学词、独立阅读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信任的课件【篇10】

教材简析

《诚实与信任》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记叙我不小心碰碎了停靠在路边的小红车的反光镜,主动留下姓名和电话,希望车主与自己联系,事后车主打来电话,不仅不来索赔,反而表示感谢的故事,深刻揭示了诚实与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富有发人深省的教育启迪意义。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引导学生领悟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把诚实和信任看得比金钱更重要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东西。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必须让学生感悟的难点。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诚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再三强调,待人以诚是立身之本。今天咱们学习19课《诚实与信任》,它定能让你体会到诚信的价值所在。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中感知

1、指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

课文围绕诚实与信任写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精读领悟

(一)学生读1-----3自然段

师:通过读这一部分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文中的我非常诚实,而且很有责任感。

师:请你默读1---3自然段,哪些地方体现了我的诚实?请你用喜欢的符号画出来

(学生读课文,然后谈看法)

生:从天很黑,又有点雾,能见度很差。看出我诚实。

生:从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但它毕竟是挺着的,责任应该在我。看出我诚实。

生:从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看出我诚实。

生:从我留下字条看出我诚实。

(二)学习4---10自然段

师:我留下纸条,小红车的主人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学生读4---10自然段,思考。

师:这一部分从哪里看出我的诚实?

生:我不小心吧你汽车的反光镜碰坏了。

生:让我把钱寄给你。

生:这笔费用应该由我来支付。

师:是呀,先承认是自己的过错,又提出寄钱赔偿,最后强调费用应由自己支付,态度多么诚恳、多么坚决呀!这些,确实进一步写出了我的诚实。那么,小红车的主人在和我通电话时,表示很感动。他究竟为什么而感动哪?

生:为我的诚实而感动。

师:课文中说你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给我留下字条,这使我很感动,怎么成了为我的诚实而感动呢?

生: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留下字条,反映的就是我的诚实呀!

师:在打电话的过程中,小红车的主人连连向我表示感谢,谢我什么呀?

生:诚实。

师:自己车上的反光镜被我碰碎了,自己掏钱换上,还打电话向我连连致谢,这说明小红车的主人把什么看得比什么更重要啊?

生:他把诚实看得比金钱更重要。

师:小红车主人的原话是怎么说的?谁愿意读一读?

生:(读)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小黑板出示这句话,学生反复读,并背诵

师: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

课文中的我很诚实赢得了小红车主人的信任。

师:打电话一部分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生:感谢、诚恳的语气。

学生用感谢、诚恳的语气分角色读打电话部分。

(三)齐读11自然段

师:(总结)

四、展示诚信名言。

信任的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信任的可贵,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主题,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

3、学习生字生词,理解“沁人心脾、根深叶茂、幽默、馋涎欲滴”这些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导。

上节课我们初学了《信任》这篇课文,谁来说说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我们是怎样去桃园的?

出示1:“桃子──自采──三里路”。(是告示牌引导他们去的。

(告示牌只写了七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它把人们引向什么地方?)

(公路边的告示牌是引导旅行者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线索,它把人们准确地引到了桃园,引向互相信任的境界)板书:

二、深入学习

1、这次采摘桃子,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默读课文,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出示文章最后一句话:

在那儿,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1)指名读。

(2)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齐读。

那么,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桃园呢?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信任又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这片桃园,去看一看还有哪些更大的收获。

2、出示自学提示:

(1)仔细读读课文,找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画出有关的语句,写简单的批注。

(2)画完句子后小组内交流学习。

3、各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出示2:第3自然段内容,指名读:

一张木桌,桌上搁着几只竹篮,篮下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您愉快!”

a纸条上哪些词最能表现主人对客人的信任?“尽管”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b、你从这张纸条中获得哪些信息?

c、从这张纸条上,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主人?

(1)重点理解纸条上的话。体会重点词“尽管”(不用顾忌,放手去摘,尽情去摘,说明主人充分信任采摘人。)(不同意见可补充)读出主人那份信任(指名读——自由读)

(2)再读主人的这句嘱咐,看看他的嘱咐中还有哪儿体现“信任”?

(自由读)(把钱放在箱子里,一般需要专人看管,但主人却不怕人不给或少给钱——说明主人充分信任采摘人。)

(3)指导朗读:当你看到这张小纸条,你的是什么心情?(温暖、愉悦)齐读

师说:看似普通的的小纸条,却让每个身处桃园中的人感到那么温暖和愉悦。信任也由此蔓延,还从哪儿能体会出信任?我们继续交流。

出示第4自然段:

狗在我们身边跳跃欢吠,然后撒腿向前跑去。显然,它们是在为我们领路。

(1)重点理解:跳跃欢吠、撒腿向前跑去、领路(体会小狗的热情、好客、训练有素)

(2)指名读,读出小狗的热情、好客。

小狗虽然不会说话,但我们却从它们的身上看到主任真诚待人的影子。课文还写了哪些小动物?你从哪里有体会到怎样的信任?

出示第六自然段:

把桃子小心翼翼地装进汽车,我掏出钱包,这才发现钱箱旁躺着一只大花猫。“你认为它会数钱吗?”我问丈夫。“也许会学会的。”先生幽默地回答。

(1)体会重点词:躺(体现动物悠闲自得、与人为善、毫无防备、与人关系和谐)

(2)“我掏出钱包”体现自觉付钱,互相信任。

(3)再读这段话体会夫妇俩对话的含义。“幽默”是什么意思?(有趣而意味深长)

(体会夫妇俩采摘后轻松愉悦的心情——信任使他们愉快)

(4)分角色朗读。

(5)教师小结4、6自然段的写法:在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写果园的主人,而是通过对小动物的描写来传达果园主人那种与人为善、待人诚恳,对人信任的品质,这叫侧面描写。小动物与人的关心这么和谐,构成了一个多么美好的氛围啊!还丛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主人的信任我们再走进果园,走进果园的主人。

出示第5自然段:

钻进果林,根深叶茂的果树上结满了丰实的果子,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使人馋涎欲滴。

我们沉浸在亲手采摘果实的欢愉中,不一会儿,两只大篮子装满了又香又甜的大桃子。我俩提着沉甸甸的篮子跟着小狗们往回走。

(1)(“沁人心脾”是什么意思?沁,渗入。本课指桃子芳香的气味让人感到非常舒适。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馋涎欲滴”是什么意思?涎,口水。馋得口水都要滴下来了。你感受到了吗?)

重点体会:叶茂根深结满丰实沁人心脾馋涎欲滴(说明果园无人看管,但主人护理得很好,可见付出了很多的劳动,很勤劳、朴实,主人是个勤劳的人。)

(2)主人付出了那么多的劳动,但却愿意与人分享,让人尽管摘,你又感受到什么?(主人的真诚、友善、勤劳、乐意与人分享…、)

师小结;尽管主人没有出现,但这片桃园中却处处体现了主人对我们的信任,也感受到他的真诚。

4、深刻领悟中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整体回顾,感情升华。

1、师:这次桃园之行,让我们感受到了被信任的喜悦,所以,当汽车慢慢朝来路驶去时,我不禁回头……学生接读

2、作者为什么不禁回头,为什么久久注视着?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出示:在那儿,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3、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这份留恋与不舍呢?

4、课件出示:

公路边的告示把人们引向了……,让人们采摘到……;还把人们引向……的境界,让人们感受到……。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你有过不被别人信任的经历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如何才能做到信任与被信任?

[信任与被信任是相互的,在信任别人的前提下,也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1)五、作业:

本文没有直接写果园的主人,而是通过对小动物的描写来传达果园主人那种与人为善、待人诚恳,对人信任的品质,学习本文侧面描写的手法写你看到的一场球赛、一次演出。

信任的课件【篇12】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要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本课即以学生的情感交流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品读课文,读懂生活。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则交通小故事,叙述了两位车主妥善处理反光镜被弄碎这起小事故,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一道理。文章的语言朴实,但却在字里行间洋溢着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融思想性与人文性于一体。本课以抓住重点句理解课文的形式来展开教学,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让学生利用生活实际来进行情感交流,体会“诚实和信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诚实和信任比金钱重要、

2、在了解我和小红车的人品后,能分角色朗读、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诚实和信任的含义,知道诚实是信任的基础、体会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我小心翼翼地开车回家,走到半路,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发生了什么事情、

(设置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15、诚实和信任(生齐读)、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默读课文,找出含有课题的那句话,用〞~~~〝划出、

(师出示句子)(抓住关键句子,意在给学生直观印象)

二、新授:

第一部分

1、小红车主人为何这样说?文中诚实和信任真的比金钱还重要吗?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夜晚,去看看当时的情况、指名读1-2自然段

2、请大家设想一下,在天气这样恶劣的夜晚,发生了这样意外的事故,通常的肇事司机会怎样?

(生:溜之大吉,主动与车主联系并解决问题)

3、说的真好,有的同学和文中的我想到一起去了,指名读第3段、

4、显然文中的我将责任承担了下来,假如你是小红车的主人,天亮后第一眼看见自己的车被撞坏了,心里会怎么想?

5、当小红车的主人看到字条后,又会怎么想呢?(这部分教学,安排了对比回答,意在将学生的感受带入课文中,加深学生对课文

语言文字的理解,初步了解文中我的为人、)

三、新授二,三部分

1、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事隔三天,小红车的主人主动打电话与我联系了,他们说了些什么呢?车主是不是为了要钱?

(同桌分角色朗读4—10自然段)

2、小红车主人究竟为了什么打电话?

3、交流、讨论:从文中找出能说明我的诚实和信任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同时插入朗读指导)

4、小红车的主人又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5、你想用什么话来对文中的我及小红车主作一些评价呢?

6、朗读指导:请大家合作完成这段对话的朗读,看看哪一组最棒!

(先同桌练读,再请两三组同学表演读,其他同学做评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可以将对话适当修改,加入

自己的手势或道具,最后可以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来读,读中感悟真情)

四、总结全文

1、同学们,这则感人的故事结束了,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呢?

(交流中对前面的学习有了进一步的升华,更好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2、诚实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品质,有了诚实信任才会产生!

五、拓展延伸(依据书后习题)

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提到我 后悔自己没有记下对方的姓名、地址,我在电话中被车主感动了,这种美好情感使

我难以忘怀,你能告诉我们文章为什么要用诚实和信任这个题目,能否换个题目?

六、作业

把自己最喜欢的关于诚实和信任的一句话写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好朋友!

教后反思:

《诚实与信任》一文选取了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以平淡的手法加以描写,人物刻画十分细致,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表达

的感人至极。

在设计本课时,我始终坚持一个宗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读中感悟、本课刚开始,我设计了一段开场白,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入

境、而接着,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文章重点之一,向全文展开,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在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与

主人公换位思考,用自己的生活感受体会文中主人公的想法,这样做学生更能体会人物的情感,在对话部分,我让学生分角色

朗读,学生积极性非常高,这更增强了学生与主人公间的情感交流,创设情境教学,学生更能深刻理解文章内容。

在设计中,我始终认为读中悟情是本文的关键,教学中我采用了学生齐读,分角色个别读的形式,意在激烈学生能在阅读中感

受人物间的美好情感,但在具体教学中,我发现自己忽略了学生个性阅读,忽略了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没能注意到学生的独

立阅读能力的提高。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鼓励性教学手段运用太少,对学生的回答未能及时给予适当评价。个别问题提出时,启发性语言太少,这

在以后教学中都是需要不断及进提高。

诗经氓课件(优选12篇)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要知道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在教学的时候学生也能更理解课堂知识点。编辑为您准备了一份详细的“诗经氓课件”介绍,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让他们也能够体会到其中的价值!

诗经氓课件(篇1)

《诗经·氓》的教学设计改进

《国风·卫风·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给大家分享了《诗经·氓》的教学设计,欢迎借鉴!

《诗经卫风氓》作为《诗经》当中的经典名篇,有着很高的声誉,被认为是“《诗经》中弃妇诗最优秀的篇章”。

在对文本进行研读后,我先是按照常规的授课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初稿中,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手法技巧、悲剧原因面面俱到,但在试了一次课后,我发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教学内容多,重点不突出。虽然在设计时觉得人物的形象分析是重点,但到了课堂上,其他方面的内容占用了不少时间,无法突出重点;其次是教学环节简单仓促,因为教学内容较多,所以每一个问题几乎是泛泛带过,均不深入,对学生的回答也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评价;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没有体现一定的深度,没有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整堂课效果平平,连我自己都觉得学生心不在焉。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几易其稿,做了以下改进:

1.对于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大胆删减,不把课堂弄得过于零碎。问题在数量上精简,但每一个问题分量十足,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这样简化后,教学板块之间的衔接也清楚自然得多。

2.对于文本内涵的挖掘,有了深度,并和教学实际联系,学生有兴趣探究思考,且有多种表述,成为课堂上的亮点。

我对课堂的教学环节进行删减,同时把课件当中设计好的答案删去,用板书的形式将学生的答案归纳总结写在黑板上,学生不疲于应付老师的问题,我也不会生硬地将学生往答案上引。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清楚流畅,我在课堂上的发挥也不受限制。

对于这次改进,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一:情节概括,书面表达

故事内容的概括是一个很好的设计素材,但从试讲课堂中学生的回答看,学生的表达能力欠缺,概括能力不佳,如果过多点评可能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所以我决定将这一环节改为预习作业,给出几个示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改写诗歌,可以模仿示例,也可以自己发挥。学生用书面表达的方式在课上展示和交流点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为下一个环节人物性格分析和手法探究打下基础。同时,这一环节调动了课堂气氛,为整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二:形象探究,突出主角

在对人物形象的探究上,只探讨主要人物形象也就是女子的形象,对男子形象进行简单概括,另外,问题设计上,不明确提出展现出什么“性格”,而只说“留下了什么印象”。“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短短的一首诗中不可能对人物性格有较为清楚的认识,而且用“印象”二字,在课堂开始,可以降低学生思考难度,提高学生思考兴趣,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同时要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的依据,这样既扣住了文本,又有了自己的思考,体现了语文性。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三:艺术手法,融入形象

在手法上,不单独用一个教学环节展开讨论,而是问诗歌是怎样来表现形象的,将此环节原本的顺序调整至人物形象的探讨之后。这样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思考规律: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艺术手法,使整个教学过程较为顺畅。对于学生初中时已较为了解的赋比兴手法,再做进一步学习。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四:挖掘内涵,提高深度

这是我在这堂课中最重大的一个改进。作为课堂竞赛式的公开课,需要一定的创新之处,学生的思维有深度,文本的内涵才会被挖掘出来。这个教学环节,我本来设计的是女子形象流传至今的生命力在哪,后来改为了文本流传至今的生命力在哪,也就是《诗经氓》的经典魅力在哪里。这样修改之后,学生不会只盯着形象去说,对于语言、手法,甚至悲剧产生的原因都会涉及,也是前面所讲内容的一个概括。再加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自然会想到,这首诗流传两千多年来到我们面前,是因为它在每个时期都产生了共鸣,这种共鸣是因为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原因,女子相同的社会地位。当今,对我们现代人恋爱和婚姻方面也有很大的启示,可以让我们对爱情有更理性的理解。这个讨论学生很感兴趣,他们所表达的东西也有一定思想内涵。

从最后的课堂效果来看,更改后的教学设计确实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学生很有兴趣去想、去说,在课堂气氛良好的基础上提升了整堂课的内涵,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诗经氓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能力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了解《氓》的情节和主题。

3.情感目标

通过理解内容,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二、教学要点

通过诵读,理解诗歌的叙事情节。

三、教学难点

掌握《诗经》的艺术特色、在课文基础上更广泛地了解《诗经》。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情导入:

同学们,大家听过这几句诗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原诗出自哪里的呢?好,让我来告诉大家吧,它们源自《诗经》“爱情三部曲”之 一的《蒹葭》。爱情是个千年不衰的话题,那么爱情是不是都是那么美好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从《氓》中感受爱情。

初涉文本主题,感受情感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导入本课

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 总集,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 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歌创作多用现实主义手法。《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后人把“国风”与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后多用来泛指文学;“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了解《诗经》相关知识

课下搜集有关《诗经》材料 培养学生搜集查找能力,走进作品

感知、理解 诵读:

1、全班同学朗读一遍,由于两首诗中生僻字、难读字比较多,学生诵读可能比较困难。朗读时力求咬准字音,做到基本流畅。教师作出评价并鼓励学生。

2、教师正音(投影展示),并范读、介绍诵读方法。

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垣:gu ǐ yuán 筮:shì

咎:j 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徂:cú 汤:shāng

渐:j iān 罔:wáng 靡:mǐ 夙:sù A:xì 隰:xī 泮:pàn

四言古诗一句有两个节拍,范读时注意诵读节奏,节拍处应注意停顿。

3、请学生咬准字音,把握好朗诵节奏,大声朗读。培养语感,熟悉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情节。 初次尝试自行朗读课文,并勾画生字词

根据教师正音,加以记忆

了解朗读技巧

再次朗读,感知诗歌内容 初步感知文本大意、感受语言美

培养语感 疏通文意:

1、教师示范翻译《氓》第一、二自然段。

①翻译时注意灵活使用两种方法:直译-求逐字逐句求准确;意译-力求理清段意求流畅。

②注意分析场景、细节描写的效果,及强调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揣摩。

2、请学生对照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最好能够进行翻译成现代汉语;

诗歌短小,文字简单,注意字词的意义变化。翻译要注意“信、达、雅”的标准。

方式:学生分组讨论,分段试译。( 各组派代表演示讨论结果;老师纠正并小结每一段大意)

3、师生共同总结、请学生说一说故事情节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 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 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全诗共六章。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 焉哉!”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

掌握教师示范翻译技巧

疏通文本大意、注意重点字词

自主合作交流

在理解内容基础上,说一说故事情节

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提高学 生语言概括能力.

分析鉴赏: 1、通过诵读我们理清了诗歌的叙事思路,也对诗歌中的任务有了一 个大体的了解,那么我们来看看诗中有几个人物?

明确:两个,氓、怨妇。

2、用诗歌的原句归纳出他们的性格特征?明确:怨妇--勤劳 “靡室劳矣”,痴情“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坚强“亦已焉哉”

氓--三心二意、始乱终弃、狡猾残暴、用情不专、贪恋美色

3、对全诗的人物和情节有具体的了解之后 ,我们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自由恋爱竟以悲剧收场?

明确:①这场悲剧应该由女主人公买单。她不识人,人家一求婚 ,她就答应了,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嫁出去。头脑发热,没有心计。②这与社会背景有关。奴隶社会里女子地位低,完全是男人的奴隶 。她们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流氓就随流氓了,没有严密的法律制度去维护她们的权利。所以说一个女人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③这故事中对立的双方就是两个人,女子固然轻信,但是,根源是在那男子身上。这家伙整天游手好闲,文中也没交代他的工作,估计是拈花惹草去了。诗句“二三其德”很能说明问题。应该让氓承担全部 责任。

4、提问:女子这种哀伤、悔恨、决绝的情感怎么表现出来的?明确:回忆与对比。对当年热恋时情景的追忆与对结 婚后生活的反差的叙述。

5、提 问:同学们又没有发现诗中 的一些修辞方法呢?

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这是《诗经》的一大艺术特色,就是用“比”。“赋、比、兴”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 作的基本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 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 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 经》中是很常见的。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艺术手法的运用

总结文本: 这是我们高中以来学习的第一首先秦诗歌,从中我们了解到来自中华文明源头的《诗经》的艺术魅力,了解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现实与诗歌表现手法的发展。最重要的,我们要从《氓》中读出一种做人的原则。有一首歌唱道: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当爱情已经桑田沧海,是否还有勇气去爱!当我们就要轻轻合上《氓》的诗章时,我 们要诊视自己的情感,做一个懂爱善爱的人。

回顾内容

总结文本

布置作业: 1、背诵《氓》。

2、将其改写为一篇小小说。

3、查找关于《诗经》其他方面的资料( 如艺术特色)

诗经氓课件(篇3)

一、《诗经》概述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之一。它收录了周朝初期至春秋中期间的约300余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是古代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的基本情况,包括创作背景、诗集形式等;

2. 学习并欣赏《诗经》中的两首具有典型特色的作品;

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语感和表达能力;

4. 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

1. 《诗经》的创作背景和发展历程;

2. 风、雅、颂三个部分的基本情况;

3. 两首具有典型特色的作品的欣赏和解读;

4. 学生诗歌创作活动。

四、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通过老师简单介绍《诗经》的概况,引起学生的兴趣,营造诗歌学习的氛围。

第二步:学习《诗经》的创作背景和发展历程

老师通过图片、PPT等形式介绍《诗经》的创作背景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到《诗经》的重要性和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三步:了解风、雅、颂三个部分

老师向学生介绍《诗经》中的风、雅、颂三个部分的基本情况,解释它们的区别和作用。

第四步:欣赏《诗经》中的两首作品

老师选择两首与学生相对容易理解的《诗经》作品进行解读和欣赏,引导学生对其中的意境、想象力和感受进行感悟和发挥。

第五步:学生诗歌创作活动

通过欣赏《诗经》中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到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抒发思想的文学艺术形式。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可以是对《诗经》中的作品进行改编或创作原创诗歌。

第六步:展示和分享

让学生将自己创作的诗歌进行展示和分享,学生之间互相欣赏和交流,可以提供意见和建议。

第七步:总结和评价

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收获,评价学生的表现,给予相应的鼓励和肯定。

五、教学资源

1. 图片、PPT等介绍《诗经》的资料;

2. 选取两首《诗经》作品的注释和解读材料;

3. 学生诗歌创作活动所需的纸张、笔等。

六、评价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诗经》的基本情况,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加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兴趣和特点,提供实际体验和切身感受,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需要注意的是,要尊重学生的创作,给予肯定和鼓励,并且尽量给予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机会。

诗经氓课件(篇4)

第二单元教学指要: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诗经》《楚辞》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现实生活。《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最有思想艺术价值的国风,它们大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言志抒情诗,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教读《〈诗经〉三首》,应引导学生了解《诗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其写实精神;理解《诗经》的“六义”、重章迭句等特点。《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传统。由于时隔久远,会给鉴赏造成一定困难。理解字词固然重要,但还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感受屈原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放在品赏诗作的艺术手法艺术价值上。

1、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3、 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4、 培养自主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1、 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 《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在诗中的表现,体会其艺术效果。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朵奇葩,无数的诗人用真情浇灌它,用心血哺育它成长。它是心灵对现实最纯洁的回答,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最智慧的火花。“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这种最古老的文学样式,素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 这个世界,一切都可以老去,惟有诗歌永存。

今天我想考考大家,“风骚”一词是什么意思?一指人举止轻佻;如“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二泛指文学修养;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那么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它是两个词,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风是指《诗经》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这两部都是经典的文学著作,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这个单元我们将对这两部作品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诗经》两首中的《卫风 氓》。

二、看课下注释,把握重点信息,请同学简介《诗经》,教师补充。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由周王朝通过各诸侯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撰而成的。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五经》中以《诗经》最有文采。韩愈《进学解》:“《诗》正而葩”。“葩”,此作华丽有文采解。后来《葩经》被用作《诗经》的代称。《诗经》的 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诗经的段落称之为“章”)。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流行歌曲或者山野传唱的民歌。(共160篇)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就像奥地利歌剧一类的高雅音乐。(共105篇)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即直陈其事;指铺陈排比,也可以是直接铺叙,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例如:、《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比,即比喻,就是打比方;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即即景生情、托物兴感,由具体事物引发想象和联想。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以《关雎》为例。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形式,“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合起来被称为诗经的“六义”。

孔子曾经这样评价《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谓之‘思无邪’”。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字词正音, 指名学生朗读。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4、 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二、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

1、学生轮流翻译课文。

2、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每一章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介的语言概括。

交流点拨课文的行文思路。

板书小结:参考一                                         参考二

第一章:男子求婚  女子许婚     (赋)                    第一节 许婚

第二章:相思相恋  占卜结婚     (赋)                    第二节 迎娶

第三章:以桑为比  劝诫痴女     (比兴)                  第三节 劝诫

第四章:以桑为比  控诉移情     (比兴)                  第四节 控诉

第五章:倾诉苦楚  表达悔恨      (赋)                   第五节 反省

第六章:回顾甜蜜  表达决绝      (赋比兴)               第六节 决绝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3)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乘彼  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点拨: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5)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不是。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6)要求学生朗读一、二节。

2、 学习“婚变”这一部分。

(1)小组朗读这一部分。

(3)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4)提问:比兴的艺术手法我们在初中就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直,举一两例并说说比兴手法的特点。《氓》中的比兴句应该怎样理解?用比兴的好处是什么?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

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开头就是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点拨: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6)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7)齐读这一部分。

3、 研习“决绝”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

(3)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4)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

(6)关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节还有多处,请同学们找一找,试举几例。

点拨:

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        伪装忠厚--喜新厌旧

(7)齐读第六章。

4、提问: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的?

恋爱时的情深意切DD婚变中的委屈求全 DD被弃后的伤情无奈DD觉醒后的清醒刚烈

5、提问:文中三次出现了“淇水”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反映出人物怎样的心境?

点拨:“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恋爱时,两情依依的甜美;“淇水汤汤,溅车帷裳”,这是婚变后形单影只的凄楚;而“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更是被弃后撕心裂肺的哭诉了。同一条河,映衬出的是不同处境中同一人物的不同心境,

6、提问: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热情、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热情、活泼的女性,她不顾家庭的反对,没有过高的物质要求,和“氓”自由恋爱,结为夫妻,她勤劳、淳朴、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氓”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平而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诗中表露的她的怨恨更多于悲伤。使我们看到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受的压迫和欺凌。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他以虚假的热情欺骗了淳朴的少女,用谎誓空咒赢得了女子的信任,旦骗取到手,便露出了卑劣、凶暴的本相。

7、谈谈你学完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

四、课堂总结:

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肯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至五章          第六章

(诗句)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战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1、背诵第三四章。

2、完成《氓》的同步双测。

3、翻译《采薇》。

诗经氓课件(篇5)

【故事导入】

在古代,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诗歌来进行。《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集,收集了诸多古代诗人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意境,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在这里,我们将共同探索《诗经》中的两首经典之作,并通过教案的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受和欣赏这两首古老的诗歌。

【一、第一首《关雎》】

【背景知识】

《关雎》是《诗经·周南》中的一首古代乐府诗,早于2500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经流传下来了。诗中描绘了一对相思的男女情侣,因为战争而分离,彼此思念之情无法言表。这首诗从情感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对于爱情的追求和感受。

【教学目标】

1. 学习了解《关雎》的背景和主题;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步骤】

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和讨论相关的图片、文字等,让学生了解《关雎》的大致背景和意境。

2. 导读课文: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背景,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情感表达。

3. 分析诗歌结构: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格律、韵律和押韵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艺术之处。

4. 朗读和发声训练:让学生跟读诗歌,体验其中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5. 情感表达训练: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对于诗歌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进行展示。

【二、第二首《静女》】

【背景知识】

《静女》也是《诗经·周南》中的一首古代乐府诗,诗中描绘了一位纯洁、宽容的女子,她被称为“静女”。这首诗以简洁的词句表现了女子内心世界的深情和坚毅。

【教学目标】

1. 学习了解《静女》的背景和主题;

2.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步骤】

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和讨论相关的图片、文字等,让学生了解《静女》的大致背景和意境。

2. 导读课文: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背景,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情感表达。

3. 分析诗歌意象:帮助学生分析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动作和比喻等意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形象之美。

4. 朗读和肢体表达训练:让学生朗读诗歌,并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来表达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

5. 创作训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于《静女》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作,可以是配乐、绘画、书法、歌曲等多种形式。

【小结】

通过本次教案的设计,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诗经》中的两首经典之作《关雎》和《静女》。通过对诗歌背景、结构、意象等方面的学习和分析,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首古老诗歌的魅力,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对于古典诗歌的欣赏和表达能力。反过来,这也将促进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诗经氓课件(篇6)

诗经两首 授课方式:以反复诵读为主,进而引导领悟。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想象情景,感受形象,体悟情感。 氓 结构化预习作业: 1、熟读原诗,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原来翻译在书面上。 2、这是一首叙事诗,指出哪些章节侧重叙事,而其他章节则侧重于哪一方面? 3、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并指出比兴的手法运用在何处?有什么好处? 4、这首诗记录了一场婚姻的失败,请探讨其失败的根源并概括女主人公情感经历的变化,以及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一个女性来说爱情与婚姻的幸福将关系到她整个人生的幸福,即使是在女性地位相对独立的今天。而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命运更是极大程度地受制于婚姻的另一方,单从“遇人不淑”、“始乱终弃”这两成语上就可以看出女性爱情与婚姻上的风险与变数。那么在大约三千年前,在诗经里面,就已经在上演这种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婚姻故事,而《氓》就是其中最经典的一篇。 诵读原诗,先由学生读,然后指出节奏与字音上的问题。 要注意几点:本诗以四言为主,应由两个二字节拍构成,整齐而少变化;注意特有虚词和生僻字词。 二、问题引导与讲解 全诗六个章节,有很强的叙事性与抒情性,把握故事脉络,并把握主人公心境变化与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诗歌是如何将叙事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1、结合同学的翻译作业,掌握故事内容,并将故事按照脉络分一下层次,找一两个关键词进行概括。 总结:一二章侧重于叙写婚前经历(美好回忆),可概括为,明确关系,相恋结婚;四五章概括婚后生活(情感破裂),关键词,士贰其行,至于暴。 第三章与第六章,则侧重于议论与抒情,第三章,的.关键句子是“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是婚姻失败后,对一二章婚前感情太投入的一种痛苦总结与真诚劝告。情感上,也流露出自己的无奈与无助。而第六章,可以说是女主人公痛定思痛后的明确态度,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明了决绝的态度,颇有些“努力加餐饭”味道。 2、比较婚前婚后,男女主人公的变化,挖掘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根源,可以通过细节指出来。 总结:一、二两章,写了当初男子求婚,女子于归的可宝贵的甜蜜回忆。后此第五章,又追溯了婚后三年女子不暇的操劳与不幸的遭遇, 反复诵读第三章与第六章,掌握相应的手法与女主人公情感体验。 3、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及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看似在情节内容上与上下文没有关联,实则关联极切,请指出采用了什么手法? 采用比兴手法,所谓“比”,即“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两种手法经常用在一起。 桑树,桑叶,桑葚,及斑鸠应该是现实中或眼前的景物,且贴近女主人公的身份,暗示了勤劳。 这几句话且是放在开头,在于引起下文的“所咏之词”故而是“兴”。 再有,这两句又都采用了比喻,意象美,形象生动,能引发丰富的联想。桑叶未落之时,是润泽柔嫩的,喻女孩子的光鲜美丽;而桑叶要落的时候,先黄再落,也恰恰暗示了,女子色衰遭弃。斑鸠鸟食桑葚会醉而伤性,直接暗示了女性用情太深会受到伤害(用心专者怨必深)。 4、第六章是总束,也是女主人公对往事的复杂多味情感的一种总结,指出其总的态度,并概括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对往事的态度,对以往的爱恋有怀念,更有懊悔与伤心。最后转化为对氓这个人的怨,既然看透了这个人,用“还是算了吧”表现出冷静决绝的态度。 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善良温厚,多情纯静,勤劳独立,有主见。 三、结束课文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并完成导学案相关作业,留《采薇》的预习作业。

诗经氓课件(篇7)

【教学目的】

1、 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 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电视机

【教学过程】

一、播放《蒹葭》动画,引入新课学习。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三、课文朗读:播放《关雎》动画,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词。(读)

四、认知讨论:就课文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教师可以罗列部分问题引导。(说)

五、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合作探究:讨论《关雎》之美,美在何处?(议)

六、学生试译课文内容(按节),教师补充并归纳。

讲解有关《诗经》的基本常识,对重点的生字词提出要求。(说)

七、观看《关雎》动画,学生现场演绎现代版《关雎》(听,看)

八、主题归纳并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警示。

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九、课堂作业:完成单页练习,进行“双基练习”。

十、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记)2翻译全诗(写)

板书设计:见有关课件

诗经氓课件(篇8)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学习诗中的融情于景、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并体味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分析《氓》诗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2.探究《氓》诗中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3.揣摩《采薇》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体会征人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情感经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最古老的中国文学源头,它是一部越读越觉美妙的经典。为什么斑驳的岁月未使它绽放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它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中蒙受损失?请同学们去读读作家安意如的《思无邪》,她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或者去看看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学会怎样用别样的阅读方法解读《诗经》。同学们,让我们穿越《诗经》的河流,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也让美丽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吧。

请学生背诵毛泽东《沁园春・雪》。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下面请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伟大的作品。请大家完成《学案》中文学常识题。

播放朗读音频,要求学生完成《学案》字词注音任务。

自读文本,思考:

①《氓》侧重叙事,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女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意,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了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时光流逝,随着生活的好转,“氓”的脾气却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也荒唐起来,对女子始乱终弃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伤心难过。但是,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彼此决绝了断吧!

②《采薇》侧重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身份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表现了他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戍守边防的士卒,“靡室靡家,N狁之故。不遑启居,N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等诗句可以看出。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能尽快回家,内心里充满着忧伤。前三章的许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感情,如“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最后一章又加以深化:“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由于意识到是N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因此,他对N狁满怀怨恨,在对N狁的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有一种自豪感。这种感情在第四、五章里有所表现,如“四牡业业”“一月三捷”,又如“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尽情赞叹已军的装备精良,气势雄壮。

1.《氓》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

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得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也暗示了女子容颜由娇美润泽到憔悴衰老的变化;桑叶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桑叶作比,非常符合女主人公劳动妇女的身份,同时也暗示了女子的勤劳。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采薇》前三章与我们初中学过的《关雎》和《蒹葭》的手法相似,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重章叠句:“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的心情。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1.《氓》是如何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的?

此问题涉及到同学们把握文学形象的能力。探究时,可从三方面入手:①从叙事角度入手;②从塑造的人物性格层面入手;③从《诗经》“六义”中的赋、比、兴等手法入手。

(1)在叙事中呈现性格。本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节写订婚,第二节写结婚,第三节写所得教训,第四节写被遗弃,第五节写受虐待,第六节写与男子决绝。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2)在摹写人物性格层面完善形象。恋爱时,女主人公热情、温柔,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和渴望;男子此时则是心急主动地追求。结婚后,经过婚姻生活的考验,女子更是勤劳,任劳任怨;而男子则好逸恶劳,不念旧情。婚变后,女子一反常态,决然分手,表现了自己的坚强和勇敢,也更显示了男子背信弃义、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本性。故事完整,人物形象丰满。

(3)从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着眼,特别是赋比兴手法的应用。如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深意浓;以桑叶枯黄陨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色衰之情状,也指男子变心感情枯竭。由桑叶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又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此问题涉及到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的运用,探究时,同学们可立足于人物的“行为”“情态”“品质”等方面,进行分类比较。

(1)从文化视角体会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如“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尤其在爱情方面,少了宽泛的选择范围,使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为人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在叙事中运用对比,在故事发展中呈现对比。其中,有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于差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也有“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暴虐起来。婚前婚后,判若两人。也有“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些对比,形象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3、探究《采薇》中的主要意象“杨柳”。

探究时同学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本诗借“采薇”而抒发戍边士卒征战辛苦、思乡哀怨之情的具体语境;二是折柳习俗所蕴含的情感。

首先,《采薇》抒发士卒远戍的劳苦和哀怨之情,而诗中“杨柳”则成为“折柳赠别”与“折柳思远”的文化元素的滥觞。因“柳”与“留”谐音,汉人“折柳赠别”,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舍,不忍相别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欣欣向荣之感。因而“折柳赠别”又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其次,柳树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在情理之中。其中像“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等重言叠字的例子比较多,这样反复吟咏,构成了回环往复的音律,给人缠绵悱恻的美学效果。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学会了一些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一起领略了《诗经》中的爱情诗、征役诗的无限韵味。当代作家王安忆说:“《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的河。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课后我们大家更应该多读一些《诗经》中的作品加深理解进而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十五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

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氓课件(篇9)

课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教学目标: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

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设问:

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

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

不可。此处用了“比兴”手法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

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

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第二次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回忆嫁时的情景,也以打湿车上的帷幔来喻自己的择婿不慎。

(这里也可以说是女子回娘家又路过淇水。淇水汤汤来衬托渲染女子孤独无助,内心悲愤极不平静。)

第三次写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就是一个比喻的用法,就是说,做什么都要有个限度的意思。

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

三、概述诗歌中男女主角的性格特点。

氓:乖僻、虚伪、薄情、暴虐、始乱终弃、言行反复

女子:纯真、热烈、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四、有人称《氓》是“中国第一弃妇诗”,也有人认为这不是弃妇诗。请说说你的看法。

1、这是弃妇诗。氓之前渴求和女子结婚,后来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氓从内心里背叛女子,抛弃女子,从肉体上摧残女子,所以这是一首弃妇诗。

2、这不是弃妇诗。《氓》中的女子并没有被赶出夫家,而是主动与男子决绝。面对氓感情上的冷淡,女子没有哀求乞怜,主动修好,她的内心经历了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伤痛悔恨——深刻反思——总结教训——毅然决绝。

《氓》中的女子是不满丈夫对她感情的冷淡、变心和家庭暴力而主动离开夫家的,既然是主动离开,那么何来“弃妇”之说呢?如果把她定性为弃妇,那是对女性反抗男权社会、追求女性独立的可贵精神的一种否定,也在无形当中削弱了对氓的批判力量,因此,不能将《氓》定性为弃妇诗。

诗经氓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难点]

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设想]

首先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悉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点,以便让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用具]

教师备课系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痴情女子负心郎,是诗人创作的母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诗人对之进行过阐释,我们今天阅读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感受作品的震没和恒久的生命力。体会、品味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雅 、颂”三部分。《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

“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整体把握

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字词梳理

匪:fēi 汤:shāng

愆:qiān 徂:cú

将:qiāng 裳:cháng

载:zài 靡:mǐ

2、古今异义词:

氓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涕 古义:眼泪,例如:泣涕涟涟;

今义:鼻涕宴 古义:欢聚,例如:总角之宴;

今义:宴会三岁 古义:多年,例如:三岁食贫;

今义:三岁的年龄

三、写作特点

1、《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诗经》中开创了比兴的手法,如: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四、体验拓展:

《氓》一诗中这位如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同学各自发言后师评: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后被丈夫虐待以至抛弃。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谈谈对男女主人公爱情观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五、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的另一样生活。

3、预习下节课。

诗经氓课件(篇11)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学习诗中的融情于景、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并体味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分析《氓》诗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2.探究《氓》诗中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3.揣摩《采薇》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体会征人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情感经历。

三、书目推荐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最古老的中国文学源头,它是一部越读越觉美妙的经典。为什么斑驳的岁月未使它绽放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它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中蒙受损失?请同学们去读读作家安意如的《思无邪》,她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或者去看看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学会怎样用别样的阅读方法解读《诗经》。同学们,让我们穿越《诗经》的河流,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也让美丽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吧。

四、文本教学

(一)导入

请学生背诵毛泽东《沁园春·雪》。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介绍《诗经》知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下面请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伟大的作品。请大家完成《学案》中文学常识题。

播放朗读音频,要求学生完成《学案》字词注音任务。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注意四言诗的节奏韵律。(二二节拍)

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疏通大意。(小组讨论解疑)

自读文本,思考:

①《氓》侧重叙事,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女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意,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了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时光流逝,随着生活的好转,“氓”的脾气却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也荒唐起来,对女子始乱终弃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伤心难过。但是,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彼此决绝了断吧!

明确:第一至二章:恋爱——热情?幸福

第三至五章:婚变——怨恨?沉痛

第六章:决绝——清醒?刚烈??坚强

②《采薇》侧重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身份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表现了他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戍守边防的士卒,“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等诗句可以看出。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能尽快回家,内心里充满着忧伤。前三章的许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感情,如“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最后一章又加以深化:“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由于意识到是玁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因此,他对玁狁满怀怨恨,在对玁狁的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有一种自豪感。这种感情在第四、五章里有所表现,如“四牡业业”“一月三捷”,又如“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尽情赞叹已军的装备精良,气势雄壮。

(六)品析艺术手法

1.《氓》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

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得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也暗示了女子容颜由娇美润泽到憔悴衰老的变化;桑叶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桑叶作比,非常符合女主人公劳动妇女的身份,同时也暗示了女子的勤劳。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采薇》前三章与我们初中学过的《关雎》和《蒹葭》的手法相似,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重章叠句:“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的心情。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五、课堂探究

1.《氓》是如何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的?

【思路点拨】

此问题涉及到同学们把握文学形象的能力。探究时,可从三方面入手:

①从叙事角度入手;

②从塑造的人物性格层面入手;

③从《诗经》“六义”中的赋、比、兴等手法入手。

【明确】

(1)在叙事中呈现性格。本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节写订婚,第二节写结婚,第三节写所得教训,第四节写被遗弃,第五节写受虐待,第六节写与男子决绝。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2)在摹写人物性格层面完善形象。恋爱时,女主人公热情、温柔,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和渴望;男子此时则是心急主动地追求。结婚后,经过婚姻生活的考验,女子更是勤劳,任劳任怨;而男子则好逸恶劳,不念旧情。婚变后,女子一反常态,决然分手,表现了自己的坚强和勇敢,也更显示了男子背信弃义、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本性。故事完整,人物形象丰满。

(3)从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着眼,特别是赋比兴手法的应用。如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深意浓;以桑叶枯黄陨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色衰之情状,也指男子变心感情枯竭。由桑叶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又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2.分析对比手法在《氓》中的运用。

【思路点拨】

此问题涉及到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的运用,探究时,同学们可立足于人物的“行为”“情态”“品质”等方面,进行分类比较。

【明确】

(1)从文化视角体会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如“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尤其在爱情方面,少了宽泛的选择范围,使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为人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在叙事中运用对比,在故事发展中呈现对比。其中,有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于差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也有“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暴虐起来。婚前婚后,判若两人。也有“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些对比,形象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3、探究《采薇》中的主要意象“杨柳”。

【思路点拨】

探究时同学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本诗借“采薇”而抒发戍边士卒征战辛苦、思乡哀怨之情的具体语境;二是折柳习俗所蕴含的情感。

【明确】

首先,《采薇》抒发士卒远戍的劳苦和哀怨之情,而诗中“杨柳”则成为“折柳赠别”与“折柳思远”的文化元素的滥觞。因“柳”与“留”谐音,汉人“折柳赠别”,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舍,不忍相别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欣欣向荣之感。因而“折柳赠别”又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其次,柳树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在情理之中。其中像“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等重言叠字的例子比较多,这样反复吟咏,构成了回环往复的音律,给人缠绵悱恻的美学效果。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学会了一些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一起领略了《诗经》中的爱情诗、征役诗的无限韵味。当代作家王安忆说:“《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的河。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课后我们大家更应该多读一些《诗经》中的作品加深理解进而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

七、教后反思

【知识链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十五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

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氓课件(篇12)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

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代数式课件(实用12篇)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您将有机会了解有关“代数式课件”的知识点。本文旨在为您提供参考,并希望您能够收藏。每位老师在上课前都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目前开始准备教案和课件也不迟。教案需要不断更新以跟上教育发展的潮流。

代数式课件(篇1)

1、当a=2,b=1,c=3时, 的值是 。

2、当a= , b= 时,代数式(a-b)2的值为 。

3、如果代数式2a+5的值为5,则代数式a2+2的值为 。

4、如果代数式3a2+2a-5的值为10,那么3a2+2a= 。

5、某电视机厂接到一批订货,每天生产m台,计划需a天完成任务,现在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要提前3天交货,用代数式表示实际每天应多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并求当m=1000,a=28时,每天多生产的台数。

例:(1)a、b互为倒数,x、y互为相反数,且y0,则(a+b)(x+y)-ab- 的值为 。

(2)若 ,求 的值。

(3)如图:正方形的边长为 a。①用代数式表示阴影的面积;

②若 a=2cm 时,求阴影的面积(结果保留)。

(2) =3 5 +3=

(3)① ;②当a=2时,上式=2- 。

评析:(1)解决本例的关键是:由a、b互为倒数得ab=1,由x、y互为相反数得x+y=0和

(2)本例采用的是整体代入的数学思想;

(3)本例主要是用规则图形的面积去解决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求解问题。

(1)随着x值的逐渐增大,两个代数式的值怎样变化?

(2)当代数式2x+5的值为25时,代数式2(x+5)的值是多少?

A、6 B、 C、13 D、

4、小明在计算41+N时,误将+看成-,结果得12,则41+N= 。

5、已知:a+b=4,ab=1,求 2a+3ab+2b 的值。

6、当x=3时,代数式px3+qx+1的值为。

求:当x=-3时,代数式px3+qx+1的'值为多少?

1、(福建漳州中考题)若 ,则 的值是_______________。

2、(20福建福州中考题)已知 ,则 的值是 。

3、(2009年江苏省中考题)若 ,则 。

4、(江苏泰州中考题改编)根据如图所示的程序计算,若输入的x的值为1,则输出的y值为 。

1、 2、 3、2 4、15 5、实际每天应多生产 台电视机;120台。

1、

(1)随着x值的逐渐增大,两个代数式的值也逐渐增大。

(2)由代数式2x+5的值为25,得x=10。

所以代数式2(x+5)的值是30。

6、当x=3时,33p+3q+1=2009。

所以,33p+3q=。

当x=-3时,(3)3p+(3)q+1=2008+1=。

代数式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深地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对简易方程的整理和复习,学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辩论,相互评价,完成知识结构。

3、加强数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互相协作积极向上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全员参与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整理交流总结、梳理综合练习,找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完成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一、用字母表示数。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生共同游戏:师先出数,请学生举起和老师相同的数,如:师出比a多3的数,学生举a+3。

使学生观察出手中数的特点。并试着用字母表示一些我们学过的知识。

通过学生评价,相互补充后理出:在书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时,应注意什么?

2、计对性练习。

(1)判断正误:①a8简写成()②a3和3a表示的意义相同③258的号可以省略不写。(

)④ab可以写成ab也可以写成ab()⑤54.5可以写成a4.5。

(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数量关系。

①练习本每本a元,买6本要用元。

②用a表示单位,x表y数量,c表示总价,那么c=,a=,x=。

3、想一想: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得出,用字母表示数除了简明易记,还便于应用。

二、简易方程。

小组探究,共同参与。

1、通过学生自己举例,出示方程、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质疑,相互辩论,相互评价,完成知识结构。

如:概括方程这部分的知识,提出问题考考大家。通过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答,从而复习和区别一些易混淆的内容。

2、反馈练习。

(1)解方程:3x+81/2=131/2x-25%x=10

(2)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回忆得出解方程的依据。

(3)列方程解应用题。

出示:一个数的1/2比这个数的25%多10,这个数是多少?

三、归纳概括,形成网络图。

今天,我们整理和复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谈谈这节课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四、综合练习、拓展应用:

1、口答填空:

(1)比m的3倍多5的数是(2)8.4与m的和的4倍是

(3)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数字是a、个位上数字是b、这个数是。

计算:(1)a=17b=8c=4求(a+b-c)*3的值是多少?

(2)5x=36-4x(3)x+63/4=11.5

五、布置作业:总复习P42第15题、第16题、第17题。

板书设计

运算定理

整用字母表示数计算公式

理数量关系

和方程

复简易方程方程的解

习解方程

代数式课件(篇3)

【教材分析】

《代数式》是浙教版七上实验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课程。本节是在完成了实数数集的扩充,了解了字母表示数后,进一步学习代数式及列代数式。从数到式是学生认识上 “质”的飞跃,是研究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数学知识的基础,可以说本节是“代数”之始。同时,本节课所渗透的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和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生情况分析】

在本节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已具有了如下的“现有发展区”。但对初一新生来说,从“数”到“式”这种认识上的飞跃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还不深刻,尤其是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还较弱,所以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感到难于理解。

【教学目标】

根据学习任务分析和学生认知特点,我从三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了解”、“运用”与“发展”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水平来确定的。

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是根据本节教材的独特性、抽象性,突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确定的,以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代数式的概念及用代数式表示常用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法学法】

根据以上分析,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现有发展区”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解决“最近发展区”的认知矛盾,促成“最近发展区”向“目标发展区”转化,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波利亚的问题解决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情境教学法,融入地方文化、参观情景、导游角色、问题解决等元素,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一般规律;并附以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创设有趣、直观的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烘托重点。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融、验、探、合”四字学习法,即融入情景,在情景中快乐学习;体验过程,在过程中建构知识;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培养品质;合作交流,在交流中获取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学会”为“会学”。

代数式课件(篇4)

1.使学生在了解代数式概念的基础上,能把简单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3. 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本节知识结构:

本小节是在前面代数式概念引出之后,具体讲述如何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课文先进一步说明代数式的概念,然后通过由易到难的三组例子介绍列代数式的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列代数式实质是实现从基本数量关系的语言表述到代数式的一种转化。列代数式首先要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把各种数量用适当的字母来表示,最后再把数及字母用适当的运算符号连接起来,从而列出代数式。

分析  本题属于“…比…多(大)…或…比…少(小)”的类型,首先要抓住这几个关键词。然后从中找出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谁是差。比的2倍大2的数换个方式叙述为所求的数比的2倍大2。大和比前边的量,即所求的数为大数,那么比和大之间量,即 的2倍则为小数,大后边的量2即为差。所以本小题是已知小数和差求大数。因为大数=小数+差,所以所求的数为:2 +2.

4.列代数式应注意的问题:

(1)要分清语言叙述中关键词语的意义,理清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如要注意题中的“大”,“小”,“增加”,“减少”,“倍”,“倒数”,“几分之几”等词语与代数式中的加,减,乘,除的运算间的关系。

(2)弄清运算顺序和括号的使用。一般按“先读先写”的原则列代数式。

(3)数字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写在前面,乘号省略不写,字母与字母相乘时乘号省略不写。

(4)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时,用分数线表示。

5.教法建议:

列代数式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这样老师在上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本质,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使学生能够正确列出代数式。

1.  使学生在了解代数式概念的基础上,能把简单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2?在代数里,我们经常需要把用数字或字母叙述的一句话或一些计算关系式,列成代数式,正如上面的练习中的问题一样,这一点同学们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在代数式里也常常需要把用文字叙述的一句话或计算关系式(即日常生活语言)列成代数式?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问题?

例1  用代数式表示乙数:

(1)乙数比甲数大5; (2)乙数比甲数的2倍小3;

(3)乙数比甲数的倒数小7; (4)乙数比甲数大16%?

分析:要确定的乙数,既然要与甲数做比较,那么就只有明确甲数是什么之后,才能确定乙数,因此写代数式以前需要把甲数具体设出来,才能解决欲求的乙数?

(1)x+5 (2)2x-3; (3) -7; (4)(1+16%)x?

(2)甲数的 与乙数的 的差;

(3)甲乙两数的平方和;

(4)甲乙两数的和与甲乙两数的差的积;

(5)乙甲两数之和与乙甲两数的差的积?

分析:本题应首先把甲乙两数具体设出来,然后依条件写出代数式?

(1)2(a+b); (2) a- b; (3)a2+b2;

(4)(a+b)(a-b); (5)(a+b)(b-a)或(b+a)(b-a)?

此时,教师指出:a与b的和,以及b与a的`和都是指(a+b),这是因为加法有交换律?但a与b的差指的是(a-b),而b与a的差指的是(b-a)?两者明显不同,这就是说,用文字语言叙述的句子里应特别注意其运算顺序?

(2)被5除商m余2的数?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以下问题:

(1)被3整除得2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3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n的数如何表示?

(2)被5除商1余2的数是几?如何表示这个数?商2余2的数呢?商m余2的数呢?

(这个例子直接为以后让学生用代数式表示任意一个偶数或奇数做准备)?

例4  设字母a表示一个数,用代数式表示:

(1)这个数与5的和的3倍;(2)这个数与1的差的 ;

(3)这个数的5倍与7的和的一半;(4)这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 的和?

分析:启发学生,做分析练习?如第1小题可分解为“a与5的和”与“和的3倍”,先将“a与5的和”例成代数式“a+5”再将“和的3倍”列成代数式“3(a+5)”?

解:(1)3(a+5); (2) (a-1); (3) (5a+7);  (4) a2+ a?

(通过本例的讲解,应使学生逐步掌握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为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5  设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m,用代数式表示:

(1)教室里每行的座位数比座位的行数多6,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2)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每行座位数的 ,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如下问题:

(1)教室里有6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2)教室里有m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3)通过上述问题的解答结果,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总座位数=每行的座位数×行数)

解:(1)m(m+6)个;   (2)( m)m个?

(1)甲数的2倍,与乙数的 的和;  (2)甲数的 与乙数的3倍的差;

(3)甲乙两数之积与甲乙两数之和的差;(4)甲乙的差除以甲乙两数的积的商?

2?用代数式表示:

(1)比a与b的和小3的数;    (2)比a与b的差的一半大1的数;

(3)比a除以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4)比a除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3?用代数式表示:

(1)与a-1的和是25的数;   (2)与2b+1的积是9的数;

(3)与2x2的差是x的数;    (4)除以(y+3)的商是y的数?

〔(1)25-(a-1); (2) ;   (3)2x2+2; (4)y(y+3)?〕

首先,请学生回答:

1?怎样列代数式?2?列代数式的关键是什么?

其次,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对于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应按下述规律列代数式:

(1)列代数式,要以不改变原题叙述的数量关系为准(代数式的形式不唯一);

(2)要善于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成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

(3)把用日常生活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列成代数式,是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要求学生一定要牢固掌握?

1?用代数式表示:

(1)体校里男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60%,女生人数是a,学生总数是多少?

(2)体校里男生人数是x,女生人数是y,教练人数与学生人数之比是1∶10,教练人数是多?

2?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一边是a厘米,

求:(1)这个长方形另一边的长;(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已知圆环内直径为acm,外直径为bcm,将100个这样的圆环一个接着一个环套环地连成一条锁链,那么这条锁链拉直后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分析:先深入研究一下比较简单的情形,比如三个圆环接在一起的情形,看 有没有规律.

当圆环为三个的时候,如图:

此时链长为,这个结论可以继续推广到四个环、五个环、…直至100个环,答案不难得到:

代数式课件(篇5)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两个过程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是媒体,主要起着沟通学生与教材的作用。教师要重视研究教材,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推广他们自己创造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复习中,应引导学习归纳、总结、运用知识,激发学生自觉地动脑、动手、动口,大胆探索,勇于提出新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数学课本,学会订正作业及试卷中的错误。教学中教师不要以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学”,应该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

一些学生在总复习中抛开课本,在大量的“题海战术”来完成中考试题的广度与深度,结果是事半功倍。因此,在复习教学中,要高度重视课本,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本的落实上,放在课本中的例题与习题所示的教学方法上,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以课本为主的同时,注意不要把课本内容机械重复或是“炒冷饭”式复习,要把课本与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从课本中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从资料中训练技能技巧,使“双基”得到巩固和应用。抓课本要全,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抓资料要精,教师要对资料自我消化后精选,避免重复做,尽量减轻学生负担。

中考复习,学生学习的科目多、内容多,上课时间都是由教师“导演”或唱“主角”,留给学生的相对自由、主动支配的时间较少,所以,充分发挥课堂45分钟的.综合效益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较少对知识的引入,新旧知识的衔接,例题的选择,班级学生的知识现状和接受能力诸多方面应有足够的思考。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合理安排讲练时间,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综合运用教学知识。加强教学基本思想的渗透和教学基本方法的训练,总结出规律的东西,尽量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课外是课内学习的延续与深化。在复习中应通过教师生动的课内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外仍保持着旺盛的学习欲望,思考数学知识和问题。使课内课外相结合,互为补充。

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集体活动,只能面向大多数,不可能恰如其分地满足每个学生的要求。特别是到了复习阶段“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矛盾更为突出。如果课堂教学内容愈来愈深,题目愈来愈难,使面对多数的基础教育向尖子培养异化,这就会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受到抑制,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久之,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加剧整体分化,导致“高投入”而“低效益”。面向大多数是教学的绝对规律,因为高智商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因此正确处理好提优与补差的关系,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摆脱学生过重负担的途径之一。

复习过程中,除了教师对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范围,复习的重点要教得准之外,还要准在学生这一头。试题的难度,批改的重点,上课的内容,辅导的对象都要针对中下层学生。复习水平是否提高,问题是否解决,均以中下层学生为准。注意对中下层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树立决心、信心。本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适当拉开梯度、难度和深度。

所谓通法,就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不仅适用于解某个题,而且也适用于解其他一些题,它的思维方式在本质上是定向思维,而培养定向思维能力是教师教学中起始的,基础的教学目标之一。没有熟练的定向思维能力就不可能进一步发展变异的发散思维。有的教师在复习教学过程中刻意追求解题技巧,忽视最基本的方法,把数学竞赛的特有技能或者教师钟爱的个别技巧,作为对中考的要求,一味热衷于“一题多解”,通法和常规方法被湮灭在形形色色的巧招、奇招、怪招之中。其结果转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目标,也偏离了中考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数学复习阶段要强调通法,着眼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某一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一般能力。对那些带规律性、全局性和运用面广的方法,就应花大力气深入研究,务使学生理解实质,真正掌握。而对那些局限性大,应用面窄的奇招、怪招则宜淡化。

中考数学复习阶段,应充分体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原则,在课堂上要学生提供的机会,练的内容应“全”,练的习题应“精”,练的时间要“足”,练的方法要“活”。可采用提问、讨论、板演、测验、作业等多种方法去练。力争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学生通过教师讲,自己练,有“常学常新”之感,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之效。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需要在反复的练习中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才能形成和掌握。练的内容既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也不排斥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法类型的问题,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训练要循序渐进。

代数式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复习巩固有理数、实数的有关概念.

2. 了解有理数、无理数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理解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了解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4. 画数轴,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会利用数轴比较大小。

教学重难点:

1. 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概念;

2.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概念;

3.在已知中,以非负数a2、|a|、(a≥0)之和为零作为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2)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童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个不可),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数轴上任一点对应的数总大于这个点左边的点对应的数,

实数的相反数是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效是零).

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实数a(a≠0)的倒数是(乘积为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零没有倒数.

代数式课件(篇7)

1、使学生掌握代数式的值的概念,能用具体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求出代数式的值;

2、经历求代数式的值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感受代数式求值的转化思想。

3、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算能力,并适当地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的思想。

(3)a与b的和的50%、

2、用语言叙述代数式2n+10的意义?

3、对于第2题中的代数式2n+10,可否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打投影)

某学校为了开展体育活动,要添置一批排球,每班配2个,学校另外留10个,如果这个学校共有n个班,总共需多少个排球?

若学校有15个班(即n=15),则添置排球总数为多少个、若有20个班呢?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指出:需要添置排球总数,是随着班数的确定而确定的;当班数n取不同的数值时,代数式2n+10的计算结果也不同,显然,当n=15时,代数式的`值是40;当n=20时,代数式的值是50、我们将上面计算的结果40和50,称为代数式2n+10当n=15和n=20时的值、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研究的内容?

1、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2、结合上述例题,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求代数式2x+10的值,必须给出什么条件?

(2)代数式的值是由什么值的确定而确定的?

当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代数式的值是由代数式里字母的取值的确定而确定的”之后,可用图示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然后,教师指出:只要代数式里的字母给定一个确定的值,代数式就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3)求代数式的值可以分为几步呢、在“代入”这一步,应注意什么呢?

下面教师结合例题来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板书例题时,应注意格式规范化)

例1 当x=7,y=4,z=0时,求代数式x(2x-y+3z)的值?

=70、

例2 根据下面a,b的值,求代数式a2-b2 的值?

(1)a=4,b=12,(2)a=1 ,b=1、

注意(1)如果字母取值是分数,作乘方运算时要加括号;

(2)注意书写格式,“当……时”的字样不要丢;

(3)代数式里的字母可取不同的值,但是所取的值不应当使代数式或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失去实际意义,如此例中a不能为零,在代数式2n+10中,n是代数班的个数,n不能取分数最后,请学生总结出求代数值的步骤:①代入数值②计算结果

1、(1)当x=2时,求代数式x2-1的值;

2、当a=-1,b=2 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a+b)2; (2)(a-b)2、

3、当x=5,y=3时,求代数式 xy+2y2的值、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求代数式的值应分哪几步、

1、当a=2,b=1,c=3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a=-3,b=-2(2)a=-8.b=+2(3)a=3/2,b=0

代数式课件(篇8)

1.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了解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一个特点,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2.了解代数式的概念,能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

3.通过用字母表示数,学生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4.通过实例,学生从中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原理。

5.通过用字母表示数,反映出数学中从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辩证观点的教育。

师:中学数学课是从代数开始的,在代数课上都学习些什么呢?初中代数和小学数学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看小黑板

【教法说明】图片展示联系实际易激发初一学生兴趣,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再与同伴交流,互相讨论后一一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巡视查看,叫学生回答并正确评价,然后师生共同归纳:

【教法说明】由学生熟知的例子引出字母表示数学生易接受.由特殊到一般,也体现用字母表示数简明、普遍的优越性.注意①三个问题不要连续给出,要让学生个个击破,让学生有成功感,③向学生指明用字母表示数体现了数学中的简洁美,对称美,数学美.

师:你还学过哪些用字母表示数的运算律?能写出来吗?

学生活动: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写在练习本上(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

【教法说明】通过亲自动手尝试,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实际意义.

小结:(1)这些运算律中的字母可表示任何一个数;(2)用字母表示数能简明地揭示一般规律.

师:除运算律能用字母表示外,还有许多同学们熟悉的实例,请看:(出示投影2)

1.如果用s表示路程(单位:km),t表示时间(单位:h),v表示速度阵位:km/h),那么有v=__________.

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a cm(厘米),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用L表示周长(单位:cm),则L=_________,用S表示面积(单位:cm2),则S=_____________。

教师活动:(1)常用的长度单位在小学大多用汉字表示,初中开始用字母表示:米(m),厘米(cm),毫米(mm),千米(km),相应的面积、体积单位则是平方米(m2),立方米(m3)等.(2)单位不能遗漏 。(3)尽可能化成最简形式

【教法说明】通过练习使学生亲自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广泛性,为今后正确使用奠定基础.

师:从以上各例可以看出,用字母表示数,可以把数或数量关系简明地表示出来,且具有一般性,因此,在公式与方程中都用字母表示数,这给运算带来了很大方便.今天的探索就到这里,刚才同学们表现都很出色,希望再接再励!

1.一个三角形的底边为a m,这边上的高为h m,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用S表示面积(单位:m2),则S=_______;它和什么图形的面积公式相似?

(1)有这样一个游戏:把你的出生年份乘以10000倍,再把你的出生月份乘以100倍,最后把你的出生日份乘以3,全部相加后,所得的和中就能够计算出你的出生日期。不信试一试;

(2)2 x 2 = 2 + 2; 3 +—— = 3 x ——; 4 x —— = 4 + —— ; 5 x—— =5 +——,。。。

(3) 3x3—1x1=8, 5x5—3x3=16,9x9—7x7=32, 15x15—13x13=56,。。。

3.—— + —— =——,—— + —— =——,—— + —— = ——,—— + —— = ——,。。。

代数式课件(篇9)

【说教材】

《代数式》是浙教版七上实验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课程。本节是在完成了实数数集的扩充,了解了字母表示数后,进一步学习代数式及列代数式。从数到式是学生认识上 “质”的飞跃,是研究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数学知识的基础,可以说本节是“代数”之始。同时,本节课所渗透的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和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说学生情况】

在本节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已具有了如下的“现有发展区”。但对初一新生来说,从“数”到“式”这种认识上的飞跃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还不深刻,尤其是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还较弱,所以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感到难于理解。

【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习任务分析和学生认知特点,我从三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了解”、“运用”与“发展”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水平来确定的。

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是根据本节教材的独特性、抽象性,突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确定的,以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代数式的概念及用代数式表示常用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说教法学法】

根据以上分析,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现有发展区”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解决“最近发展区”的认知矛盾,促成“最近发展区”向“目标发展区”转化,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波利亚的问题解决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情境教学法,融入地方文化、参观情景、导游角色、问题解决等元素,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一般规律;并附以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创设有趣、直观的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烘托重点。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融、验、探、合”四字学习法,即融入情景,在情景中快乐学习;体验过程,在过程中建构知识;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培养品质;合作交流,在交流中获取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学会”为“会学”。

代数式课件(篇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我选取的是浙教版七上实验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课题为《代数式》,本节是在完成了实数数集的扩充,了解了字母表示数后,进一步学习代数式及列代数式.从数到式是学生认识上“质”的飞跃,是研究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数学知识的基础,可以说本节是“代数”之始.同时,本节课所渗透的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和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据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代数式的概念及用代数式表示常用的数量关系.

2.学情分析

在本节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已具有了如下的“现有发展区”.但对初一新生来说,从“数”到“式”这种认识上的飞跃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还不深刻,尤其是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还较弱,所以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感到难于理解.据此,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习任务分析和学生认知特点,我从三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了解”、“运用”与“发展”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水平来确定的.

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是根据本节教材的独特性、抽象性,突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确定的,以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以上分析,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现有发展区”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解决“最近发展区”的认知矛盾,促成“最近发展区”向“目标发展区”转化,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波利亚的问题解决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情境教学法,融入地方文化、参观情景、导游角色、问题解决等元素,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一般规律;并附以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创设有趣、直观的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烘托重点.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融、验、探、合”四字学习法,即融入情景,在情景中快乐学习;体验过程,在过程中建构知识;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培养品质;合作交流,在交流中获取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学会”为“会学”.

四、课堂结构设计

根据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我把这节课的课堂结构设计为以下5个环节,下面对教学过程设计作详细的说明.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我先引导学生欣赏鲁迅纪念馆的一组照片,简单介绍鲁迅其人其事,结合金秋十月,营造秋游氛围,并请学生做导游,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励学生,做好一名导游可得解决旅程中的许多问题.

如此创设情景,是因为绍兴是鲁迅的故乡,把鲁迅做为背景,可以迅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学习的兴趣,并渗透了乡土人文教育.同时,旅程的开始也就意味着学习的开始.

在“导游”这个角色的促使下,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思考旅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出发时的行程问题,学生很快进行了解决,教师把所得算式收藏到收藏箱中.到了纪念馆门口,自然遇到了买门票问题.

此时,可通过分析,让学生感知( 60a +40b)所代表的普遍意义.

进入参观后,根据纪念馆的情况又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学生一一进行解决.如此设计可使问题与情境有机相融,同时教师又充分考虑到了样例形式的丰富性,使学生意识到学习代数式的必要性.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正确书写,指出书写的简约美.

接下来教师把收藏箱里的式子全部展示出来,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旅程中所得的算式:略,提出问题:它们与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区别呢?

使学生造成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其探究的内驱力.

2.对比析误,感知问题

从而水到渠成地得到概念.教师在板书概念后点出课题.

此时学生对代数式只是一个感性认识,于是我又设计了如下的辨析题,通过析误帮助学生区分可能会与代数式混淆的几个关系式,从而加深对代数式构成的理解,使学生的认识有感性上升到理性.

至此学生已经历了代数式概念产生的整个过程,完成了特殊到一般的转化,教学的一个重点已得到了妥善的处理.而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是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我打算从列代数式和编代数式两方面让学生进行探索.首先是列:

3.双向建构,探索问题

(1).大家一起来列式:

列是要求学生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考虑到学生转化时可能在关键词意义理解、运算顺序等方面容易出错,我对课本例题进行了重组,并精心设计了变式题,让学生通过对比、辨析,理解关键词的意义,分清运算顺序.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通过析误让他们得到内化,形成经验.我又及时安排了巩固练习,使学生在练习和集体评析中掌握列式技能,体念成功乐趣.接下来让学生创造性地编代数式,并用文字语言进行描述,再赋予代数式实际背景和几何意义,并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通过视频展示台进行交流.

(2).聪明才智共编式

如此设计的意图,是为了让学生从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再从符号语言到文字语言两方面进行建构,强化代数式的概念,提高列式技能,突出了重点.估计此时学生会编出各种不同的代数式,教师要一一予以肯定,尤其是要乘机对学困生进行鼓励和赞赏,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加学习的信心.可能有些学生会感到困难,而小组合作与交流为他们聆听他人思维,产生共鸣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由于不同生活经验的学生可以对同一代数式作出不同的解释,如5a可赋予不同的背景,所以此问题的设计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代数式的模型思想,达到分散难点的目的.此时学生的思维应该非常活跃,交流此起彼伏,达到了预设中的小高潮.

为乘机促使思维进一步发展,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我设计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4.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开动脑筋齐探索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下列的1个主题,先自主探索,再在组内交流.然后通过视频展示台展示研究成果.

主题1是为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规律探索能力,渗透特殊到一般的思想而设置的.估计学生对此题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从而得到不同的代数式,教师要细心聆听学生的讲解,充分肯定小组合作的成果,并点明这些代数式最后都可化为同一形式,为后续内容学习埋下伏笔.

主题2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美,渗透数学人文和数形结合思想,并为勾股定理等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此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是为了给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同时通过展示研究成果,师生共同从语言表达、动手操作、参与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价,使同学们在多元评价中感受自主探究的乐趣.预计这里又能达到一个高潮.

(2)游戏之中验真知

经过前面的两次高潮,估计学生的思维已有些疲劳,根据注意的转移规律,借鉴中央台的非常6+1栏目,我设计了游戏活动-砸金蛋.8个金蛋内设计了5个题目和3朵彩花,其中问题的顺序已作了充分的预设,不管怎么砸,问题都按照先简后难的固定顺序出现,从而使高层次的问题在思维最活跃时得到解决.

此游戏的开展,吸引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舒缓了疲劳,起到了课堂调节剂的作用,使学生在愉快活跃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知识的巩固、深化过程,仿佛学中玩,玩中学.最后一题的情境设计突出了参观主线,并暗示参观已结束,进入返程.而在乘车返校途中,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实际问题:

(3)返程路上解疑问

如此设计,使问题与情境相融,做到首尾呼应,参观情节贯穿整节课.在讲解时可引导学生在观察动画演示的基础上先独自解决,后请学生代表作分析,以暴露思维过程,教师应及时进行鼓励和评价,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其中拓展问题的设计为下节课的学习作了铺垫.

5.反思小结,拓展问题

(1).你说我讲共交流

小结由师生互动完成,我引导学生从以上几方面进行交流.前三方面对应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第四方面的设计能促使学生进行全面反思,使课堂得到延升.

(2).课后延伸促提高

作业分为阅读作业、书面作业和拓展作业,其中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书面作业又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如此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板书预设如下,最后从预设和生成两个方面对本案设计作补充说明.

六、设计说明

1.预设

(1).教学特色:本节课的设计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参观”为形式,参观情境贯穿整节课,而实质是数学本质的渗透,抽象的数学学习与有趣的参观情境有机相融,让学生在这个特殊的"旅程"中感受地方人文,体念学习过程,体会思想方法,突出了数学学习的生活化,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2).重、难点的处理:

突出重点措施:

①.通过列式——比较——辨别——概括等环节,让学生经历代数式概念的产生过程,

②.通过“由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再“由符号语言到文字语言”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双向建构.

突破难点策略:

①.分三步分散难点:引入时大量的实际情景,让学生体会到代数式存在的普遍性;让学生给自己构造的一些简单代数式赋予实际意义,进一步体会代数式的模型思想;通过“主题研究”等环节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适时安排小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在倾听、质疑、说服、推广的过程中得到“同化”和“顺应”,直至豁然开朗,突破思维的瓶颈.

2.生成

预设为生成服务,本案编代数式、主题研究等环节的设计为学生精彩的生成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生成信息的捕捉,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亮点,及时进行引导和激励,并根据具体教学对象,适当调整教与学,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生成教育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让预设与生成齐飞.

代数式课件(篇11)

第一章实数与中考

1.正确理解实数的有关概念;

2.借助数轴工具,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算术平方根等概念和性质;

3.掌握科学计数法表示一个数,熟悉按精确度处理近似值。

5.会用多种方法进行实数的大小比较。

中考将继续考查实数的有关概念,值得一提的是,用实际生活的题材为背景,结合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考查近似值、有效数字、科学计数法依然是中考命题的一个热点。实数的四则运算、乘方、开方运算以及混合运算,实数的大小的比较往往结合数轴进行,并会出现探究类有规律的计算问题。

牢固掌握本节所有基本概念,特别是绝对值的意义,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数轴上的点与实数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还要注意本节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结合,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大纲要求:

1.使学生复习巩固有理数、实数的有关概念.

2.了解有理数、无理数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理解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了解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4.画数轴,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会利用数轴比较大小。

考查重点:

1.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概念;

2.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概念;

3.在已知中,以非负数a2、|a|、(a≥0)之和为零作为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2)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童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个不可),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数轴上任一点对应的数总大于这个点左边的点对应的数,

实数的相反数是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

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实数a(a≠0)的倒数是(乘积为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零没有倒数.

例1①a的相反数是-,则a的倒数是_.

③(泉州市)去年泉州市林业用地面积约为1000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约_.

【点评】本大题旨在通过几个简单的填空,让学生加强对实数有关概念的理解.

例2.(-2)3与-23.

例3.-的绝对值是;-3的倒数是;的平方根是.

分析:考查绝对值、倒数、平方根的概念,明确各自的意义,不要混淆。

例4.下列各组数中,互为相反数的是()D A.-3与B.|-3|与一C.|-3|与D.-3与

例1下列实数、sin60°、、()0、3.14159、-、(-)-2、中无理数有()个

【点评】对实数进行分类不能只看表面形式,应先化简,再根据结果去判断.

代数式课件(篇12)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代数式》这一课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情,我将本节课分为五部分: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几点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代数式是学生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知识,是对上一节内容的深化,通过这节课要培养学生合理、规范、准确的数学表达方式和书写习惯,这是体验数学的美感和锻炼数学逻辑思维的必不可少的步骤。

2.代数式既是有理数的概括与抽象,又是整式运算的基础,也是学习方程及函数知识的基础。列代数式即用字母把数和数量关系简明地表示出来,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思维实现由数到式的飞跃,数学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换,它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本教案力求通过富有吸引力、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探究、概括、表达等数学方法,所以本节课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例让学生经历代数式概念的产生过程,了解代数式的概念,学会用代数式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深化符号感,掌握代数式的有关书写格式。

2.能力目标:通过丰富的例子使学生体验从语言叙述到代数表示,从代数表示到语言叙述的双向过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与探究的意识。

3.情感目标:提供多个实际生活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交流中享受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列代数式表示生活中简单的数量关系使学生体验到代数式的实际意义及建模思想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与同学互动过程中学会和人交流和合作,体验互相支持互相关怀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代数式的概念和如何根据文字的意义列代数式。

2.教学难点:学生自己构造现实情境,去解释不同代数式的意义。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是:通过探究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领悟新知识,并让学生在主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自然地获取知识,去亲身体会学习知识的过程,从而加强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置问题,探究讨论,例题讲解,课后小结,布置作业,突出主线,层层深入,逐一突破重难点。

二、教法分析

1.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为主进行学习,教师以启发等方式进行引导,课堂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体现了“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与“自主性、互助性、创造性”的教学思想,逐步培养了学生运用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通过“激发兴趣、引入新课,观察联想、形成概念,应用拓展、巩固概念,反思辩论、深化概念,纵横发散、智能升级,学以致用、运用知识,自我反思、课外拓展”的教学程序,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学三位目标的达成度。

三、学法分析

古人言:“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给学生如何学是教师的职责。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主动观察、比较、分析、讨论、交流,使学生的手、脑、嘴充分调动起来,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授之以欲

师(热情地):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老师今天就来和同学们做一个猜数的游戏好不好?下面我来讲解一下游戏的规则--同学们任意想好一个数,不要说出来,然后先把向好的这个数乘以2结果加上8,再除以2,最后减去所想的数。现在由老师猜同学们的计算结果(教师同时给几个学生发放事先写好答案的纸条)。请这几位同学告诉大家,老师猜的对吗?谁能找到老师猜对答案的奥秘呢?

用字母表示数是跨入代数大门的第一步,代数的重要特点是广泛地应用字母表示数,它是数学发展的一个飞跃,是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解决许多数量关系的基础。我国古代“代数思想”的出现是领先世界的(可向学生简单介绍代数学的发展史),我们在为先人做出的成就感到骄傲的同时,也要反思一下未来我国数学发展的责任要落到谁的肩上你?大家想不想进一步学习知识呢?

【设计意图】

创设愉悦宽松的游戏氛围,让学生在完全放松的情绪下感知生活,增加新鲜感,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体会代数式的重要意义。产生学习代数的兴趣,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也进行了思想及责任感教育。教育家霍姆林斯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二)形成概念,授之以渔

1.实例引领

例:用代数式表示(1)乙数比甲数大3;(2)甲乙两数的和为10;(3)甲数是乙数的5倍;(4)乙数比甲数的平方少2.(5)某班有共青团员m名分成两个小组,第一组有x人,第二组由有多少人?(5)已知正方体盒子的棱长为b厘米,则该盒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请一生板演答案,师生共同纠错,重点强调做题的细节,如(4)题中的括号不能漏掉,(5)题中用乘方来表示)

【设计意图】英国数学教育心理学家斯根普指出:概念教学应该从大量实例出发,用实例直观地帮助完成定义而不是就定义教定义。因此,教师在课本已有的加、减、乘、除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了两个实例,(4)是减法运算,(5)是乘方运算,这位后面概括代数式的意义及代数式的书写规则做了一定的准备,并进一步体现了字母代数的数学思想,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2.概念生成

(1)观察:上述问题中出现的式子:a+3,10-a,1/5a……这些都称为代数式。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并发言,应适时进行点拨,目的是让学生归纳出上述式子的共同特点,并总结出怎样的式子是代数式。

(2)联想:如50,a等单独的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是不是代数式?(学生思考讨论并举手发言)

(3)质疑:何为运算符号?运算符号是+,-,*,/,乘方,开方。而=,大于,小于,等等是关系符号而不是运算符号,凡由这些符号连结的式子都不是代数式而符号两边的式子是代数式。

(4)归纳:

代数式的特征

a.代数式是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

b.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c.代数式中不含等号和不等号。(学生归纳,教师板书,概括要点和关键字)

【设计意图】此阶段通过“观察-联想-质疑-归纳-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思考过程,发展学生的智力品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领会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实现学法指导的目的。

3.巩固联系,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学生独立做课本上第120页1题,两生板演答案,师生共同纠正书写问题。

【设计意图】设计此练习,让学生积极主动自我尝试、剖析、修正和反思,使其真正理解代数式概念的内涵。让学生能在实际情境中准确地用代数式解决实际问题,并记住相关题目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教育和刻苦学习的教育。

(三)自我归纳,授之以鱼

1.结合上面的练习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总结出代数式的书写规则,请代表发言补充.

(探索归纳出)书写代数式请注意以下几点:

(1)x×y×z通常写为x·y·z或xyz(乘号省略)

(2)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如6*b常写作6·b或6b。如果数字是带分数的要写成假分数。

数字和数字之间相乘用*

(3)10÷m通常写作 (除号用分数线表示)

(4)若最后结果是加减关系的须写单位时,则将整个式子括起来再写单位。

(5)相同字母或因式的积,要写成乘方的形式。

2.补充练习

下列代数式中符合书写要求的是A.xy2 B.1-x C.-x2y D.xy/2

【设计意图】一是培养学生勤于动脑思考,善于总结归纳的良好数学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二是可使学生运用批判性的思维找出代数式书写中的错误,进一步加深理解代数式的书写规则。

3.纵横发散,自主创新

人人来当老师

(1).请同学们用10x+5y赋予实际生活背景或几何背景设计一道数学题!

(教师可类比英语中的英汉互译,使学生明白此题与前面的练习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互逆思维,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象出此代数式的实际背景.)

(2).抛砖引玉,分组竞赛

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下列代数式做出解释。a+b,ab,6p.

【设计意图】通过同一代数式让学生说出不同的生活意义,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4.学以致用,关爱生命

例:现代营养专家用身体质量指数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这个指数等于人体质量(千克)与人体身高(米)平方的商。一个健康的人身体质量数在20-25之间,身体质量指数低于18属于不健康的瘦,高于30属于不健康的胖。(1)设一个人的质量w(千克)身高为h(米)求他的身体质量指数。(2)老师的身高是1.60米,体重是55千克,帮老师计算一下我的身体状况属于哪一类型?(3)请同学们判断自己的身体状况属于哪一类型?

【设计意图】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关注健康,此应用题的教学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为下一节列代数式及后面要学习的代数式的值做延伸和铺垫。

(四)课堂小结

1、谈谈你的收获;

2、谈谈你的疑问,

3、解疑。

(小组畅所欲言,互讲本节课的内容,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和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对小组总结情况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在学习成果分享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训练学生概括归纳知识的能力,从而不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五)分层作业,自由拓展

(1)必做题:课本105页2、3题

(2)选做题:课本121页1题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不尽相同,所以分层次布置课外作业,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他们都能达到数学标准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并使部分学生能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五、几点说明

1.板书设计

(1)代数式的特征

(2)书写代数式请注意以下几点

(3)补充练习

2.时间安排

(1)创设情境,授之以欲 (5分钟)

(2)形成概念,授之以渔(15分钟)

(3)自我归纳,授之以鱼(15分钟)

(4)课堂小结 (5分钟)

3.设计特色

在探究过程中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从接受知识到探究知识,真正焕发教学活力,让他们自己往前走,自己去锻炼去创造。

始终把素质教育思想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djz525.com/a/5767239.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活动工作计划怎么写通用
下一篇 : 2023保险实习日记(精品6篇)
" 百数课件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