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怎样写一篇好的读后感?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贾谊论读后感”的内容推荐看这篇文章。

贾谊论读后感(篇1)

高中时代听语文老师高声朗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让我从那以后喜欢上这位豪放派的诗人,随着年龄渐长,我读了不少苏轼的文学作品,给我映象最深刻的苏轼作品是他的论说文,其中《贾谊论》更是令人百读不厌。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才能的获取并不难,难的是才能的施展”,简而言之,最让人郁闷的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苏轼《贾谊论》的开篇之句,说尽了自古英才的窘境,也说尽了自古英才的无奈。下面主要就人才的使用展开讨论。

清朝人所著小说《平山冷燕》第八回借才女冷绛雪之口对人才进行了论述(……且就人才言之,圣人有圣人之才,天子有天子之才,贤人有贤才之才,宰相有宰相之才,英雄豪杰有英雄豪杰之才,学士大夫有学士大夫之才。圣人之才参赞化育,贤人之才敦立纲常,天子之才治平天下,宰相之才黼黻皇猷,英雄豪杰之才斡旋事业,学士大夫之才奋力功名。以此类推,虽万有不同,皆莫不有一段不磨之才,以自表于世。……),我二十多年前读该书时因喜欢这段论述,专门进行了笔录,今天再次阅读,仍觉得冷绛雪才气横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但凡人类,都有自身的才能,关键是如何使用这些才能。

苏轼在《贾谊论》里论述了贾谊才华横溢得遇明君(汉文帝),却无法施展自身的才能,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最后忧郁而死,因此得出“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的结论,他在感叹贾谊的`同时,何尝又不是对自己一生虽有雄才大略,却不能很好施展自身的才华在抱怨呢?

我认为世间自古就不缺人才,但很多人怀才不遇,抱憾终生却是不争的亊实。苏轼之类的全才不多,各种各样的专才却层出不穷。常言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现实生活当中,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有特殊才能的人为了谋生,选择了不能施展自己特殊才能的专业,只能窝窝囊囊虚度一生光阴,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人才的浪费。

要想使优秀的人才能得到正确使用,首先要有知人善用的领导,中国历史有很多善于用人的统治者,如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等,刘邦平定天下后“论功三杰”,唐太宗开科取士之后说“天下英雄尽入我毂中”,表明了他们善于纳才和善于用才。得遇明主一展雄才是许多人才盼望的。然而有些才子在未遇明主之前,不善于毛遂自荐,使自身错过被使用的机会常令人扼腕叹息。所以人才要想被使用,还要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吸引明主的注意。中国人历来强调“心思如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才华如玉韫珠含,不可使人易测”,主要害怕才华一旦过于显露,不但招人嫉妒,还可能受到迫害,所以要收敛才华,使用“韬晦”机制。但如果太过于收敛,过能会错过很多机会。世上的英主能有几人象刘备那样“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象符坚那样识王猛于草莽之中,即时委以重任。优秀人才要想施展自身的才华还要有较高的情商,协调好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贾谊之所以不能施展才华,同没有搞好和汉文帝重臣灌婴、周勃的关系有关,遭到二人排斥是必然的。最后一点就是才子们本身不要对世间的事情求全责备,喜欢求全责备是大多数文人的一个通病,他们往往喜欢非议施政者的政治纲领、大政方针。其实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也不是一般文人所能理解的。苏轼一生遭遇很到挫折,同他喜欢求全责备不无关系,王安石执政推行变法,他屡次反对,王安石罢相,司马光尽废新法,恢复祖宗制度,他也不能容忍,结果新党旧党均排斥他,他的仕途坎坷是必然的,他最后被侍妾王朝云讥为“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也是可以理解的。我有感于苏轼的一生坎坷,却在文学上取得卓越的成就,写小诗一首作为本文的结尾。

咏苏轼

“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平生多烦恼。安石变法他反对,温公复辟他心焦。少年成名心气高,不合时宜频摔跤。黄州赤璧擅雄文,夜半孤舟泛波涛。杭州西湖修长堤,造福人民人称好。曾经祈雨喜雨亭,曾经放鹤上云霄。乌台诗案命险休,信佛崇儒尊黄老。一生多才又多艺,诗文书画并称妙。命运坎坷总流离,红颜知己却不少。王弗之后王闰之,朝云独随惠州道。人人养子望聪明,他被聪明误一生。晚年文雄笔更健,信手拈来皆美文。历尽磨难归太虚,遗骨长埋在郏城。

贾谊论读后感(篇2)

记得第一次知道贾谊这个名字是在高中,那时在学他很有名的政论文《过秦论》。当时虽不能完全理解文中内容,但却被文章的气势和才气所感,每每诵读,都感觉胸中激荡,久久不能平静。

从老师的讲授中,略略知道,贾谊是因为梁怀王不慎坠马,自伤而死。但其中更深的原因,并不很清楚,对贾谊也并没有特别的印象,在略带一丝不解的无知中,渐渐把贾谊忘到了脑后。不久前偶读苏轼的《贾谊论》,让我在对贾谊的自伤而死感到深深惋惜的同时,也对自己在追求理想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有了新的认识。

苏轼开篇便说“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在苏轼看来,人应该有两种才能:第一是才干,就是智商要高,要有学识;第二是要具备充分发挥并利用自己才干的本领。苏轼认为,正是贾谊缺少第二种才能,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意思大致是说,一个人所追求的理想远大,必须有所等待;所追求的目标宏大,则必须有所忍耐。这也是苏轼一以贯之的主张,在评价张良的《留侯论》中:“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比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忍小忿而就大谋”,一个人必定要“爱其身”,要有“方今天下,舍我其谁”的自信和豁达,才可以逐渐实现自己的愿望、抱负,才可以没有什么怨恨。

一个人“有所待”和“有所忍”,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善处穷”。这里的穷,并不单指经济上的困难,还包括政治上的不得志等不愉快的处境,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学会在困境中生存,不因“穷”而懈怠,放弃自己的理想。应以古哲先贤为榜样,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应常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自勉,而绝不应“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苏轼哀贾谊道:“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这也是在告诫后人,一个人不但要有远大的理想,还要有宽广的胸怀,不但要有卓越的才华,还应审时度势,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非此不能“取远”,非此不能“就大”。

贾谊论读后感(篇3)

读书笔记之读苏轼《贾谊论》有感400字:

贾谊,王佐之才,策论天下,吊赋古今。其规划蓝图,远超三代。其主,汉文帝,文景之治的开创者。身处改革开放前沿之际,竟悲郁而亡。

东坡一言以蔽之,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能自用其才。

诚如斯言,量小非君子。何为量,为气度,为眼界,为胸怀。人既可处顺境,也可处穷境。顺不猖狂,穷不悲天,淡然处之,为量。

何为识?愚以为天下大势又为识,识人,识己方为识。不识人,不了解周勃,灌婴之属,又不识汉文之志向,更不识时务,不懂隐忍和循序渐进之道。更无自知之明。如此,贾谊,不过洛阳一骚年耳!

何以扩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间嘴脸,知人间险恶。调整心态,处贵不骄,处穷不闷。

何以提识?识阅古今,懂人情冷暖,知人善任,识大体,清时局。更要清楚自己,用己所长,避己所短。还得承受住挫折和打击,愈挫愈勇。

唯此,才不会是洛阳一少年!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djz525.com/a/5782487.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教师节老师发朋友圈文案简短27句
下一篇 : 财务工作总结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