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范文类型,范文能够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你是否需要一些实用的范文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今生今世读后感(模板9篇),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今生今世读后感 篇1

刘亮程质朴、真实又充满沧桑的文字,每每读到让我感慨万千。时事变迁,物是人非,漫漫人生长路中,偶然回望,记忆深处,果不其然,很多印痕都消失了,只剩下那殆尽之美,虚无之途了。

当刘亮程回到曾经是“我”的村庄的地方,内心抱着对家的无限回忆。“我”没想到,曾经的早已失去,销声匿迹。曾经的'白灰墙,旧房子,石头路,甚至于家乡的每一个角落早已失去他们原有的姿态,刮风下雨时泥土和青草混合起来的味道也天壤之别。它们都倒下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也许我们对家乡的定义就是藏着我们童年美好回忆的地方吧,它承载了我们记忆深处的初心和最天真无邪的回忆。它包含了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最初向往。最重要的是,那有你最亲爱的人,最可亲的土地,最广阔的田野。游子对家乡的怀念和向往,也许就像燕子喝水时一般急迫,亦如大雁对翱翔一般渴望,也如羁旅军人对远方的思念。那才算真正的家。我觉得大概每个人对老后的有所依,莫过于回到家乡,锄一块农田,养几只小鸡,听着鸟鸣声起床,伴着月光入睡。而刘亮程发现,故乡早已物是人非。

人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美好总像恒星一样亘古不变,殊不知美好就像如同流水一样转瞬即逝。不用说词人李清照心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悲伤沧桑;也不用说《木兰词》中纳兰性德对“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无奈叹惋;更不用说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物是人非的失望哀痛。童年在今生今世的证据啊,早已烟消云散,不复存在了。

文章结尾,刘亮程一句“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道破了无数游子心中的悲痛。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同刘亮程一样,每个游子也正是如此,我们都小心翼翼地珍藏心中的那一角落美好,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虚无缥缈,漫无目的地等待……就算我们知道没有结果,也保留着家乡至少不会面目全非的希冀。

刘亮程的文章总能让我感慨万千。道出千万人对家乡的感情,以及梦快要成真时发现梦想早已破碎。生活就是这样,总不会一帆风顺。人生也不会如你想象般美好。小时候,我们用长大来憧憬;长大后,我们用童年来慰藉。只剩下那殆尽之美,虚无之途。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今生今世读后感 篇2

现在,谁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场的风吹旧、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刘亮程

移上棺盖,你僵冷地躺在里面,一点一点地看着世界的光线消失,直到最后一丝空隙也被掩盖。黑暗,最黑的黑暗便将你包围。

这只是死亡体验馆的—项特色体验。死亡之前的那一刻,人们都会想着什么?甜蜜地回忆往事,还是列举今生的遗憾?可能都有。往事和遗憾,—个已飘走,一定不会来,又有什么能证明你曾经的存在?今生今世的证据又有多少为你依然不变。

只要存在,就一定会有证据,但不是永恒的。

身边可爱的人们,有的见证了我的不同方面,我们吵过架,哭过,笑过,一起奋斗过。只要存在,这证据大概都不会被消灭。即使是相互疏离、彼此不屑的人,也不得不保有对方的记忆。他们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

写过的每—篇日记,每—次机械的作业,每一块信手的涂鸦以及冗长的聊天记录,他们倒是能保存较长时间的(如果有心的话),它们记录着我的状态与心情,以及日常,能帮助我回忆。倘若以后别人看到,或许也会笑笑:“哦,这个人的生活真无趣。”它们也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

这盆花的叶子我曾抚摸过,我曾给那盆植物浇过水。它们因我而生长,是我照料的结果。那棵树小时候被我划伤过,一道不明显的疤现在还留着,树下可能还埋着我小时候视为珍宝的“作品”。它们因我而改变,是我顽皮的结果。植物的寿命我一直不清楚,大概能很长,它们是我存在的结果。

有段时间偏爱为自己的存在制造证据,尤其是“世界末日”前,常常想着写封信或练几张漂亮的字装进铁盒,埋在哪里留给存活下来的人。现在想起来忍不住想笑。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以上的证据都是暂时的。人总会死亡,纸张总会分解,数据总会清空,植物总会枯萎。“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条河”,物质在变化,你终究会淡出所有人的意识。

但是,我活着不是为了让人们记住,今生今世的证据也用不着对每个人有意义,何必苦心制造证据。你的存在,只需要对那一两个珍惜的人有意义就行了,之后的事,不会知道,也不想知道。

今生今世读后感 篇3

《今生今世》读后感500字:

因为张爱玲去读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很多书友都是这么说的,而我是因为一个朋友的推荐。说他文笔了得,想想也应该是的,让张爱玲低到尘埃里的男人,总有可取的才华。

全书是胡兰成的自传体散文,主要写他与他的女人们的幽幽人世。很多人都骂他是汉奸,也骂他对爱情的朝三暮四,我倒觉得汉奸不假,在民国,有多少饱学之士的爱国之情令人动容,但是他们的爱情和婚姻未必就是专一的,像鲁迅,就从来没在意过朱安,像郭沫若也有过几任妻子。但是因为胡兰成是汪伪政府的宣传部长,他的人品和爱情观就更加让人谩骂。

说回到书本,无论是讲到他的逃亡经历和抛弃任何一个女人,他都是不疾不徐的如行云流水般的娓娓道来,就好像人世就这么的美好,他亦是这么没有遗憾。和每一位女人交往时他应该都是真诚的,在当下他也是爱着她的,只是一旦碰到大事情或者变故时,他更爱自己多一些。他很懂女人,也体贴女人,这也是这么多女人愿意为了他付出一切吧,像张爱玲这么高冷也会爱他爱到尘埃里。想像一下如果他在今天这个和平年代,不存在站错信仰队伍的情况下,他的这些撩妹技术不知道会有多少女人受害……

本书可以从欣赏文笔的角度出发,确实是一本好书,但是历史参考价值不大,因为他掩盖了很多事实真相,很多都是避重就轻,也美化了他自己。

今生今世读后感 篇4

内容简介:张爱玲始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话题。本书是海派作家陶方宣在出版了六部有关张爱玲的专著之后,又推出的一部厚重之作。全书以16万言的篇幅,从绝句、华服、芳踪、红颜、电影、摩登、美食、素描等八个方面切入张爱玲的传奇人生,不仅以生动、流畅的文风营造出唯美的意境,而且以丰富、翔实的史料还原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张爱玲,是一部令张迷们无法拒绝的苍凉之书。

今生今世张爱玲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既然书名是《今生今世张爱玲》,全书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不必惋惜张爱玲用其一生最深的情去爱一个花心大叔。那时的她太年轻。而后来的她又太沧桑。作者的理解全都来自张爱玲与胡兰成各自的文字。文字扭曲真相。文字又构筑真相。我们只需享受。十一年前我读大学的时候,现当代文学史的教材里并无多少笔墨提及张爱玲,更不用说胡兰成了。如今,恕我孤陋寡闻,据说要改写文学史了。某著名大学的著名现当代文学教授亲赴台湾考察,取得了许多关于胡兰成的一手资料,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胡兰成要以正统的身份进入我们的文学史了。而张爱玲早就达到了一种炙手可热的地步。不知道真正的张迷是如何的?据说陈子善与沈宏飞在张爱玲生日那天摆了一桌以张爱玲命名的酒宴来请客。这算是迷张的发烧行动么?我只知道,伪张迷或不迷都可以来读读这本《今生今世张爱玲》。

今生今世张爱玲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挺好闲读的一本书,尤其对于张胡那段公案,补充了不少《今生今世》和《小团圆》所没有的内容。虽然作者依旧是批判的角度,不尽然苟同,但亲历亲为走访了解到的一些史实资料,还是值得一看的。

今生今世读后感 篇5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人类一直在向前走,每一天都有自己生命的一条路。路,越来越多,纵横交错,像一张永远也织不完的网,静默的解构着大地上的草木与风物,而当生命之旅到达终站的时候,谁又能留下今生今世的证据?

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去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去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做一个临时告别。就算有一天再也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连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可回忆不会欺人,那不是证据吗?但是,留下什么就真的那么重要吗?落日用尽全力,掏空自己的所有金黄,就像一个暖瓶,打碎自己的胆,释放自己的热,不怕烫伤自己,只为捂热接下来的黑夜。它什么都没留下.

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全部真实,谁还能把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谁都不能。可能一个人就这样被人吹老了,它逐渐穿过一个人的身体,吹走了黑发留下白头,吹干了皮肤留下皱纹,最后吹松了血肉留下一把老骨头,这时候风又指明了另一个去处。它哪里就吹完了呢?平静的时候,夜晚黄昏,往往有几声低吁,像安命的老人,无可奈何的叹息。你知道它不会停,可你能证明它真实吗?你的白头,你的皱纹,能给它定罪吗?

真相往往是残酷的,即使它们真的存在过,那等到一切都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是否变得毫无意义,有时你会感到,经历的一切像风一样转瞬即逝。可不一样的是,风一辈子都不会平静,它究竟还不肯被驯服,它是嚣张跋扈的。而你在这短短数十载的时光中却是无力的,还是将那些无人知晓的郁结和悲伤赠予它,嘱托它替你送给远方,从此往事葬与清风,那些就不要留下证据。

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再去联想过往那些碎片化的记忆,心上不知怎的有被猫尾轻轻扫过的微痒酥麻感,心从未如这一刻般洞若观火,明晰且淡然。“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五千多个日夜曾在我血管里燎原的萤火,早就如鸦羽落地般冷却,不需要谁去见证曾在你心中汹涌的惊涛骇浪,其实也没有东西可留下。日久且长,但愿你所经历的大起大落能为你还没走完的路作一些警醒才好。

风不大,夕阳正好,而我心中那团火还在烧,熏得夕阳的颜色灰澄,似久置的柑橘,我能听到它落在每一寸土地上细碎的声音,像下雨。

恍然间,仿佛已是过了一生一世。

今生今世读后感 篇6

在看这本书之前,做了两件事

1,大致了解了一下本书主要的情节

2,百度了解了一下胡兰成,

胡兰成给我的感觉大致是:

1,国破山河残,你却为五斗米折腰

2,慈悲又博爱,负了群芳(这里的“慈悲”,不是张爱玲的那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慈悲,张爱玲的慈悲是对胡兰成了解、理解之后的宽容和包容,而张爱玲身就是一个非常可爱、单纯、天真又洒脱坦荡的小女生,张爱玲可以接受胡兰成的过去,也可以理解他的当下,所以当时的小周和范先生,张爱玲并没有表现出歇斯底里,是因为爱的少了或是不爱吗,并不是,是因为理解,因为懂得,所以她把自己的兵荒马乱放在了心底,唯一爆发出来的只是要胡兰成在她和小周之间做选择,但是胡兰成又因为他的“慈悲和博爱”亦或是他认为的“君子之交,生死不二”亦或是他的“优柔寡断”,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希望有人来喜欢他的那一种优越感而拒绝了张爱玲对于他们之间最后的挽回,也彻底打碎了张爱玲对他的慈悲,所以张爱玲后来只是淡淡的说“我不喜欢你了”)

3,文学界的一朵奇葩,陪衬了红花又如何(张爱玲民国才女,后来的佘爱珍,都是很有智慧才情和魄力见识了的女性,胡兰成也能秉烛夜谈,所以说胡兰成才情也是过人的,他的《今生今世》,《山河岁月》也是很好的,后面对于文学的思考和贡献也是很特别的,都说没有张爱玲就没有胡兰成,也不全是,没有胡兰成也就没有这样的张爱玲,他们互相成就了彼此的文学创作,)

4,一生飘零,终究意难平(后来的佘爱珍,一位见过世面,经历过大风浪的女性,但她对于胡兰成的爱是有保留的,没有张爱玲、小周、范先生她们的义无反顾,奋不顾身,毫无保留,也许佘女士觉得这样的爱才能长久,也许她并不是很爱他,终究意难平,)

又来读整本书,除了‘民国女子’,其他基本都成了陪衬,胡兰成在对待感情方面也就成了一个自卑、自私、没有责任感的现世的享乐主义者,张爱玲依然单纯、天真、善良、侠义,安静又洒脱坦荡,一个非常可爱的人。

我不大喜欢评价书等一些人和事,一则自己文学水平不够,二则我并不是作者本人,没有他的经历和他的当下,所以怕破坏了作者本来的意图,就很少做评价,只是觉得有趣的会截出来分享,或者共鸣的地方拿出来读读自己

读完本书,觉得爱就要奋不顾身,毫无保留,但是我的爱和慈悲只给同样的爱和慈悲善良。

今生今世读后感 篇7

在读过bai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du,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zhi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dao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今生今世读后感 篇8

最近看的时间比较长的一部书,近11个小时,看完感觉有很多话说,又不知从何说起,有点乱。

翻看目录的时候,一下就找到了民国女子,正好写的是张爱玲,太想看到他笔下的张爱玲,索性从这一章看起。关于两人的交往,一点也不陌生,《小团圆》里也有描绘,以至于看完了这本书,竟然分不清哪里是胡写的,哪里是爱玲小团圆里的文字。

民国女子这一章看的心情抑郁,是为自己的无知而抑郁,爱玲的读者众多,大家都为这个才女的遇人不淑而叹惋,我亦是如此,好好的张爱玲怎么就嫁给了一个渣男?看到胡兰成的文字才发现自己错了,胡兰成的才情,自是难以和爱玲相比,但他的“懂得”,让爱玲沉沦了,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人与人之间真正能懂的又有多少呢?父母,爱人于我们,亦或我们对他们,又有几分懂得呢?他懂得她的自私,她的不慈悲,不同情,她的金钱上的斤斤计较,这份懂得,让爱玲低到了尘埃里,开出了欢喜的花。而我们这些局外人,一直以来是不懂得了。

张爱玲只是《今生今世》的一部分,也只是胡兰成生命中的一部分。胡兰成的生命是由不同的女人组成的,这部书的其他部分谈及了不同时期的不同女子。胡在谈及这些女子的时候坦诚的令我们脸红,“撩拨”“动了坏心思”,坦诚剖析自己的内心,让人实在对他难以讨厌起来。

胡兰成小名蕊生,这个名字美极了,带着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他笔下的民风,乡俗,人物也有着山泉野花般的明澈和美好。尤其是开篇文字以及路上逃亡也写浙东山水的文字让人惊艳。

他爱过的女子无一不好,玉凤,爱玲,小周,秀美,一枝,爱珍。而这些人也无一不爱着他,曾在脑海里无数次勾勒过胡的形象,都太模糊。看完他的文字后,有一点明晰了,那就是他肯定是个绅士,对他人是非常谦逊有礼的。记得胡有一节写他在乡下教书的时候某个同事的吃相,极其厌恶,那么他自己在这方面的修养肯定是超出一般人的。

此外对待他的这些爱人们,爱的时候肯定是爱了,付出真情,他知道她们的好,懂得她们的不易,怜香惜玉,他和前任分开了,在后任面前从不说前任的坏话,后任们由人推己,感觉此人值得托付。当然后任们有的也没有想托付终身,虽不是逢场作戏,亦不过是寂寞时候的慰藉罢了,他又何尝不是?对待女子,他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的态度,总有一种超脱遗世的态度,他对文化自然的思考,感觉他是个大彻大悟之人,只是他偏留恋这红尘,就如爱玲所说,他从不放弃任何人,连同性朋友在内,人是他活动的资本。所以在战后避乱期间,虽惶惶不可终日,仍然四处活动。这样看来他很多文字就有矫揉造作之嫌,亦或加了太多的粉饰。

这些女子,他最难忘的是他的妻子吧,尽管他不爱她。最爱的应该是小周吧,毕竟十七八岁,美貌单纯,逃亡的时候为小周的打算最多,就连在避乱的时候都想着把小周接来。

对于爱玲,他是不爱的,这里面敬重要大于爱的成份,看他拜的这几个人,他是不爱爱玲的,对她可能敬佩感激多于爱。

我是生平不拜人为师,要我点香亦只点三炷半香。一炷香想念爱玲,是她开了我的聪明。一炷香感激刘先生,是他叫我重新做起小学生。一炷香敬孙中山,是他使我有民国世界的大志。半炷香谢池田笃纪,最早是他使我看见汉唐文明皆是今天。 爱玲是当时文坛上的新秀,可以说当初她的文字吸引了他,后来爱玲又开启了他的智慧,让他认识了许多他从前意识不到的美,后来写进文章,而这部分也是他后来被人称道的部分。所以他要拜爱玲,这拜含有感激,敬佩,唯独没有爱。后来的避乱,他冒充爱玲的家世,丰润张家,在他的莺莺燕燕里,爱玲是他面子荣光的一部分,是他作为活动资本,人的一部分。

爱玲对于胡兰成,是爱的,那么多痛彻心扉的文字,“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读者眼中的张爱玲,文字冷静,透彻,旁观世人,认为她刀枪不入,我们都忘了,她也是个小女人,也需要爱。为了他的爱,她低到了尘埃里,他走后留下的烟蒂,她都小心收下来,她也会有别离的伤感,她想过为他而死,虽然没有实施,因为她知道即使她死了,他也会有一番解释,“也很好”,显出一团和气的模样。她不嫉妒他过去的女人,或即将成为过去的人,但是她嫉妒小周,他想的左拥右抱,三美团聚,大团圆,而爱玲最看不了之一就是大家族的蓄妾。她又怎能继续下去呢?她是爱他的,即使想要分开,也想着不能在他处境艰难的时候分开,还想着他是否有金钱上的困窘,爱玲对他可谓仁至义尽,然而也不得不决绝。

不想写了,太累了,打字,打完还没了。能不能出个保存草稿的功能?

总结胡兰成还是个渣男,只是看完书不再为张爱玲不值了,感情的事谁又能说的清呢?

借用爱玲的一篇散文《爱》里的文字做结: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天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今生今世读后感 篇9

零零散散拼凑时光,总算将这本书看完了。中间有好几次想要弃书,缘于对结局的好奇,一直劝说自己将人品和文字分离开。看到后来,发现不仅胡兰成的群芳谱里亮相的都是可怜女人,他自己其实亦是如此,倒也释怀了。谦逊且自负,清高且爱财,多情且无情,这些互相矛盾的特征在他身上反倒得到完美的融合。

批判者说这本书是胡兰成对自己汉奸生涯和情感关系的粉饰,只是胡兰成的一家之言。但历史上哪本书籍的创作能完全脱离作者的主观情感呢?且当做民国时代变迁的一个印证去看吧。撇开人物生平,胡兰成的文字还是很值得一读的,格物致知观察的角度独到,尤长写景,其次抒情,再次叙事,最后才是说理。他对民间传说和用典征引随手拈来,并不做作,简单的几行字,同样的意象,不加浮华雕饰,即可读出清雅别致来,甚至比中学语文课本上一些所谓的范本更有借鉴意义,上一个给我这种感觉的作家是汪曾祺先生,但胡兰成更胜一筹。

但若对作品里的人物较了真,这本追忆自传更像炫耀情史。玉凤、慧文、爱玲、小周、秀美、一枝、爱珍,再算上撩了没负责的,不忍下手的,没有成功的,胡兰成被称作民国第一渣男并非无中生有。只是滥情是真的,每次的爱也是真的,他到何种境地身边都有一个明媚的体己人,宜家宜室足矣。至于那个让他在三生石旁怅惘的张爱玲,是在天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临水照花人。胡兰成在张爱玲面前很自卑,有门第,有财富,有眼界,还有学识。他总感念张爱玲引他走去真正的文学世界,暗暗拿自己的作品笔法与之对比相较,仍自愧不如。他在张爱玲面前是风流的才子,但在小周秀美和其他人面前,只是烟火世俗的蕊生。

胡兰成的多情和无情,张爱玲的痴情和绝情,赚了人不少心疼的眼泪。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才子才女分道扬镳各自安好的结局,或许在那个年代是另一种圆满吧,不然也就没有张爱玲嘲讽心酸的《小团圆》和胡兰成这本《今生今世》了。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djz525.com/a/5795430.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护士实习总结12篇
下一篇 : 楚门的世界观后感十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