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励志的句子小编强烈推荐一篇非常有价值的“反思课件”给大家。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教案是促进教育教学整体提高的重要机制。就我的经验而言以下是一些可以参考的最佳实践!

反思课件(篇1)

分析教材,确立重、难点

《斑羚飞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七课。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描写动物世界的.可以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而本文故事生动,讲述了动物世界里出乎意料的举动-一群温顺的斑羚面对种群的灭绝时,老斑羚做出了自我牺牲的壮举,从而挽救了一个种族。虽然说的仍是一个老的话题“与自然和谐共处”,但是文中动物世界的自我牺牲精神也会令我们人类深思与汗颜.故事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也有利于德育的巧妙渗透。

而文章本身的语言就值得学生借鉴。优美的文字,饱含感情,把动物世界里的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贴切,形象;环境描写更是锦上添花,为故事的推动,情节的曲折增加了浓烈的一笔。对学生的语言积累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深刻的思想性,使学生如沐春风。对他们来讲,也是一次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并且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认识社会,来看待生活中的真、善、美。基于以上分析,对重、难点做了以下的安排:

第一:通过品味语言和探究情节,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所引起的深思;第二:分析故事中描写的特色和作用,来领会斑羚身上的智慧、勇气和牺牲精神;第三:通过学习本文来理解和谐共处的意义和它的本质和内涵,并进行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意识和人生价值观。

分析学生,处理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一个多梦多思的美好岁月,对生活有着一种少年特有的情怀和追求,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这一代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生活的优越让他们大都变得自私而狭隘。在情感认知上又不是那么明确和完善,而且还反感空洞的说教。

所以在设计时要尽可能避免教师在说教,更不能上成思想品德课。而是应该抓住文中的动情点,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的共鸣,从而体会人间真情。充分利用学生思想的活跃,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来引导他们自主学习。采用分组讨论,材料交流分析,能加深对文中感情的理解。并通过学生联系身边的事例或者自己的经历,更进一步地感悟到学会带者感恩的心去面对他人,面对生活,面对自然。真正理解“和谐共存”的意义。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分析目标,明确目的

虽然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很多,但是针对本文的实际情况,设计制定了三个层次的目标:

首先,知识教学点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学习本文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详略恰当的写法;品位文章精彩的描写。其次,能力训练点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德育渗透点是学习斑羚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培养学生“珍视生命,关爱自然”的情感和“和谐共存”的观念。

大胆构思,提出设想

本文在内容上很易懂,但是情感很深沉,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可是如果按照常规的模式很容易上成宣传环保的思想课,学生也会反感,学习起来就缺少了语文的乐趣和内涵。那么,如何让正在花季中成长的学生,优越的一代能真正理解体会动物之间的情感,并且深受感染呢?这是需要首先解决的。语文不仅是一门工具学科,还应该是一门综合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种统一不仅仅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和思维上的统一。新课程也积极倡导教师是学生的学习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主体,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做了这样的设想:本文是发生在动物世界里的感人故事,非常新颖。本文的主旨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呼唤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风尚也起来一定的宣传作用。为此,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体会文章主旨是关键。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重现飞渡的画面以及背景音乐,为学生提供欣赏感悟的氛围。并且在教师引导下,层层深入,从课文走进入社会,呼唤奉献精神,从而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完成教学目的。

分析教学,展现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为了给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我先用学生知道的一个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引起共鸣:同学们,在动物的世界里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我们曾经欣赏过一篇文章,名为《火中的蚂蚁》,同学们还记得吗?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呢?(学生发言)小小的蚂蚁体重比毫克还要轻十倍,百倍,然而在人类也往往要为之变色的火灾面前,竟能表现出如此的从容,镇定,团结一致,不惜牺牲自己,以求得种族的生存,实在令我们人类震惊。可是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又有谁不渴望生存呢?毕竟生命属于我们的只有一次。而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述的仍然是动物王国里的故事,让我们看一看一群陷入绝境的斑羚是如何抉择生与死的?下面我们一起学习沈石溪的散文──《斑羚飞渡》。

二、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接着进入到课文的感悟和赏析。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看一看本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和感悟能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三、细研课文,合作探究

1、再引领学生精读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听朗读前四节)带着问题来听。

⑴找出斑羚当时的环境,看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⑵面对这样的情况,斑羚群的表现如何?镰刀头羊又怎么样呢?

明确:开头渲染环境的险恶,地势的陡峭,为下文的飞渡做了铺垫。在如此绝境面前,它们没有坐以待毙,一只老斑羚现身说法,用生命告诉同伴跳跃过去是根本不可能的。危急关头,目光落在了头羊身上。从外形,神态,叫声几个方面来写的。

⑶在斑羚群骚动的时候,天空出现了什么?(彩虹)。这仿佛给它们带来了启示。一只母斑羚怎么做了?(神情飘渺,要踩进万丈深渊)那结果呢?(被头羊的吼声震醒)

⑷文章中写头羊的叫声共几次?

明确:三次。首先,是表明自己无能为力;其次,是表达坚定不移,叫回母斑羚,指挥把队伍分成老少两组;最后,是带着悲壮走进老年那一组,准备牺牲自己。

2、重点欣赏第九小节。(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其他同学抓住关键动词复述斑羚飞渡的过程。

(屏幕上出现斑羚飞渡的场面)

⑴用一个词概括你自己对飞渡的感受。(各抒己见)

⑵找出比喻句,谈谈你的感受。(没有任何挣扎的机会,它的生命因其悲壮的死而辉煌,死成就了伟大的生)

⑶全班齐读“突然……钻到磐石面后不见了”这个部分,感受斑羚飞渡的惊心动魄。

⑷作者重点写了几对斑羚飞渡?为什么呢?飞渡是否成功?

明确:主要写了一对,是因为要注意详略的安排,只要写一对就可以了,因为后面是重复的。飞渡成功了。

4、教师接着范读第11、12节。

⑴从哪里看出老斑羚是心甘情愿的?(原文)

⑵作者的当时感受是什么?(震惊)

⑶为什么老斑羚这样做?表现了它们什么样的精神?

(为了种族的生存;是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⑷如果你是老斑羚或者是小斑羚,你此时此刻最想说什么呢?

(各抒己见。)

5、那头羊的命运又如何了?概括它的形象。

(在彩虹的映衬下走向死亡;它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学生来概括。

6、文章几次写到了彩虹?有什么作用呢?

(三次。第一次是在关键时刻启示斑羚,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第二次是烘托飞渡壮美的气势;第三次是渲染头羊牺牲精神的,彩虹虽稍纵即逝,却能留下美丽,头羊生命虽短暂却是那么辉煌。)

7、读完此文哪些句子值得你回味的,找出来读一读,在告诉大家,你的感受。

(学生分组交流。)

8、赏析之后教师即使小结:面对种群的灭绝,这群进退维谷的斑羚以自己的智慧,才能,胆识,特别是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情操,为自己,为人类唱响了一曲悲壮的生命赞歌,放射出灿烂无比的人生光彩。

(通过赏析过程,重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去领悟课文的精神内涵,紧扣文本,抓住语文学习的特点,通过字、词、句的品析,从而捕捉到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可以深层次的理解作者想以此传递的生命领悟。)

四、拓展延伸,感受美好

1、同学们,在动物世界里尚且有这样感人肺腑的故事,那我们人类社会呢?谈谈你们学习后有什么样的感受?同学间先交流一下。(可以从斑羚的角度,也可以从人类的角度)

2、如果让你给猎人写几句话,你会说些什么?

(通过拓展训练进一步的加深学生的认知,并且可以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对问题的认识深度。)

五、教师总结,画龙点睛

同学们,人生最美丽的莫过于奉献。给大地一点养分,它会还你一片生机;给森林一些滋润,它会还你一片繁盛;给别人一个帮助,你可以获得一句真诚的感谢;给亲人一个安慰,你可以得到一辈子的温暖。不要吝啬你的爱心,你的力量,你的智慧,……关心你周围的朋友们,包括和我们和谐相处的的自然界朋友。相信吧,成功会回报汗水,微笑会回报奉献。我们需要奉献,社会需要奉献,生命需要奉献。伸出你的双手,你会发现你能收获这个世界。最后送给大家一支熟悉的歌,来结束我们的学习。

六、课外延伸,巩固成果

学习了本文,你对动物的世界和我们的生存空间之间的关系是不是有了新的认识?请你就“和谐家园”为话题写一篇习作。文题自拟,字数在500字左右。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反思

针对课文内容,先由学生熟悉的故事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好奇,从而进一步深入做了良好的铺垫。

上课时,先从整体把握,领悟文章的主要内容。再从细节入手,品析文章的精华。认真引导学生推敲字、词、句的含义,从而可以从字里行间感悟文章的内涵。时刻抓住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根主线。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氛围中,自主学习。教师用相关的问题加以引导,在必要时做好总结和评价。从而在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愉快的学习,并将“和谐共存,加强环保”和学会选择等人生要义,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真正做到寓教寓乐。最后,再通过学生联系实际和自己的经历来探讨主旨,更进一步活跃课堂探究的气氛。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在合作探究中体验,从而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如果说这节课有一定的效果,这都归功于和生活紧密联系。注意了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整个学习过程在和谐的气氛中展开,轻松而不单调,充实而不疲惫,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学的内容性和思想性也得到了统一。

反思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2、细读课文,品析文中两幅雪景图。

3、合作交流,了解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2、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请大家把书本翻到第56页。

(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本散文诗,描写了哪几种雪景?

师:谁能和老师一起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文章描写了哪几种雪景?

1、师生合作朗读,正音。(略)

(学生可能会读错的字音:磬口qing忙碌lu脂粉奁lian灼灼zhuo嘻笑xi褪尽tui朔方shuo凛冽linlie)

2、师:文章描写了哪几种雪景呢?

明确:南方的雪朔方(北方)的雪

(板书)

三、细读课文,品析文中两幅雪景图──掌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两处雪景的,他为何能描写得如此的美呢?

1、南方的雪:

师:请大家先默读1~3段,思考江南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⑴直接点明特点:南方的雪:滋润美艳(水分多,不干燥)

⑵辅以修辞:用了两个比喻:“南方的雪”是隐约(感觉不明显)着青春的消息(联想到诗人雪莱的一句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冬天来了,春天还会久吗?”。我想,江南雪野中隐约着的生气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是在启示人们:冬雪之后,春天就不远了),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用“处子的皮肤”来比喻雪,引起读者对江南的雪的形态的想象,写出江南的雪白皙、柔嫩、健康的特点,意境新美)写出了江南的雪的生机与活力。

⑶侧面烘托:

①色彩映衬:雪野中有血红的山茶花、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的蜡梅、冷绿的杂草。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白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明艳,透露出盎然的生机,蕴育着生命和希望。

②人物活动──我的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红杏枝头春意闹)着”。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儿童塑雪罗汉: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使雪有了人的生命。

师小结:南方的雪温和、滋润美艳、富有生机,(板书)那北方的雪呢?

2、北方的雪:

师:指名朗读4~6段,思考北方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又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⑴直接点明特点: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

(从形态上来说)

⑵辅以修辞:用了两个比喻句:如粉,如沙和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写出了它的质地、形态”。

⑶侧面烘托:用“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没有什么奇花异草作伴)作为雪活动的背景,衬托它的“孤独”,突出它的气势非凡。

师小结:北方的雪如粉,如沙,永不粘连,蓬勃奋飞,气势磅礴。

(师板书)

三、合作研讨,了解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师小结过渡: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两幅冬天的雪景图,我们经常说文章写景并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借景(抒情)。

师:那本文借写雪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请前后桌间相互交流,并结合文中语句谈谈你的理由。

生交流。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南方的雪)

生1:两处雪景的不同应是寄寓了作者不同的情感: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的,但作者所处的时代与社会又是黑暗的,所以身处此种环境,写美艳的江南雪景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生2:写江南的雪地里的塑雪罗汉,作者的家乡也地处江南,小时候出玩过这些活动,但现在人到中年,远离家乡,对这些活动与乐趣只能留在回忆里,所以写江南的雪景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生3:在雪地里塑罗汉是非常值得回忆的,是富有生活情趣的,可以说是美的,但这种生活的美却是易逝的,在晴天之下,雪罗汉却易于消融了,这也表达了作者对美的事物虽美但却又容易消失的一种惋惜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明确:通过对滋润美艳的江南的雪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但景虽美,情虽深,但美好的事物却又总是不长久的,使人难免心生惋惜之情怀。

(板书:抒写渴望美好生活的情感)

(北方的雪)学生可能较难理解,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提示:北方冬天的环境: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呼啸的旋风、干燥的空气。一言以蔽之“环境恶劣──空旷寂寞、荒凉寒冷”。但雪的表现呢?──决不粘连,孤独的灿灿的生光、蓬勃地奋飞、旋转且升腾,这体现了雪的什么精神?(体现了一种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可以撼天动地,使太空也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生4:而北国的雪景则一改描写江南雪景的情调,变得大气,豪雄,慷慨激昂。请大家听听:永远如粉如沙,绝不粘连,它是孤独的,但却又是雄健的。在晴天之下蓬勃地奋飞,灿灿的生光,旋转而且升腾。这就让我们想到人在碰到困难时的坚强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作者所要赞颂的。

师:千言万语浓缩于一句: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师激昂地小结:朔方的雪是孤独的,它没有奇花异草相伴;它又是不屈的,滋润万物使大地充满生机活力的雨在抗击寒流中献了身,变成了雨的精魂──雪,仍不屈地抗争着;它虽死犹生!真地称得上是: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板书:赞颂不屈的斗争精神)

师: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4~6段,再次感受朔方雪的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抗争的精神

师:学到这里,老师想到了昨晚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他说,朔方的雪象征了鲁迅先生,朔方雪的斗争精神正是鲁迅精神的写照。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大家参照相关资料(写作背景、专家解毒、鲁迅故事等),联系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可能会回答:

生1:是的,当大多数人还沉溺于精神的麻木当中时,先生是孤独的,但纵使孤独依然抗争,即使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也要“俯首甘为孺子牛”。

生2:读着朔方的雪,我就好像在读着鲁迅先生的精神一样,有朔方冰雪奋飞之际,更见鲁迅的特质精神:甘于不被理解,义无反顾,决意向死而生,他有一句名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名真正的勇士。

生3:作者的感情倾向是通过对北国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朔方的雪像征了一种不妥协的精神,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与南方的柔美相比,更值得称颂的应是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虽然孤独但仍不妥协,这是那个时代需要的精神。

生4:在一个黑暗的腐朽的社会当中,需要的不仅仅是能欣赏美寻找美,更需要的是去怎样创造美。鲁迅先生写两处不同的雪景,就是为了写出如江南雪景般的美,我们应去追求,但如何实现这种美,则需要在现实生活当中去与黑暗做斗争,鲁迅的一生就是追求美的一生,也是斗争的一生。

生5:先生有一首《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愿将热血洒在祖国的大地上。要冲破这浓重的黑暗,追寻一片美好的天地。在这两幅对立鲜明的图景中,贯穿着作者一个共同的心声: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师:请同学们再一次用对先生的崇敬之情朗读这一篇《雪》。

(生满怀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南方雪景图:滋润美艳(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情感)

北方雪景图:如粉,如沙(赞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反思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学校生活的一些侧面,感受老师的亲切,并学习简单的礼貌用语。

2、初步了解语文课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感受语文学习的生动有趣。

3、初步了解读书、写字的姿势和书写的执笔方法为今后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

了解学校生活、学习礼貌用语;掌握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

教学难点

了解学校生活、学习礼貌用语;掌握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

教学准备

教材放大挂图、录音机、磁带(国歌)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朋友,会唱《上学歌》吗?(请学生上前唱一唱)

现在我们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你们高兴吗?那小学生活和幼儿生活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下面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瞧一瞧!

二、出示挂图,指导观察

学生自主观察画面,讲述画面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说说画面上有些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是怎样做的?

三、互动交流,学习内容

1、师生、生生共同讨论画面内容入学第一天,小朋友见到老师会说写什么?老师又会说写什么?

2、交流今天,我第一次见到老师怎样说,怎样做?老师怎样对我说?我的心情怎样?

四、联系实际,运用新知

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引导学生了解我们学校的旗杆在哪里?我们怎样举行升旗仪式?我们学校有哪些专用教室?我们在哪里上什么课?我们的操场在哪里?课间、课后我们该怎样做?

五、模拟练习,深入内容

教师创设情景演练,使入学教育形象化、具体化。

1、教师和学生模拟每天第一次见面时的相互问候。

2、播放国歌,师生共同模拟向国旗行注目礼。

六、拓展学习

1、学生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2、把所学的演给爸爸、妈妈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在学校里看见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他们写的字、画的画了吗?他们做得好吗?其实你们更能干,只要你们肯努力学习,你们会比他们更有出息。

二、出示挂图,指导观察

学生自主观察画面,讲述画面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提问

1、同学们在上什么课?

2、这些字你认识吗?谁愿意把这些字读给大家听?

3、教师总结学习汉字并不难,学了汉字,我们就能自己看书、看报、写文章,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只要你认真,你还能成为作家呢!

4、过渡要想成为一个好孩子,不但要认真学习,还要注意自己坐、立、行的姿势,那我们该怎样读书和写字呢?

三、看图说话,运用语言

1、学生自主观察图画,讲述图画内容。如怎样走?怎样拿书?眼睛和书本保持多远的距离?本子该怎样放?怎样执笔?

2、相互交流观察所得。

3、师生共同总结看书、写字的姿势。(教师用放大的挂图帮助学生理解,并通过自己正确的姿势引导学生。)

四、模拟训练

学生练习,教师逐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五、拓展性学习

把刚学到的常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并请求他们督促。

反思课件(篇4)

教学目的

1、认识“团”、“量”等12个生字,会写“谁”、“怕”等6个字。

2、朗读谜语,边读边想,能说出自己是怎样猜出来的。

3、有收集或自编谜语的兴趣。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猜谜语,这些谜语都是字谜。

二、学习两则谜语

1、第一则谜语:

指导学生朗读谜语,学生猜谜。说说你是怎样把谜语猜出来的。

教师总结及学习生字“团”、“量”。

2、第二则谜语:

朗读谜语。

教师引导学生把几个句子联系到一起思考:

什么东西是绿的?什么东西是红的?

哪些绿的东西喜欢及时雨?哪些红的东西害怕水来攻?

为什么绿的和红的在一起就会起凉风?

请四人小组合作一起来猜。

学习生字,请学生圈出谜语中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识记生字。

学生之间交流自己识字的方法。

三、学习第三则谜语

1、学生自己先猜,然后请同学帮助。可以提示四句话指的是同一个字。

2、可以复习“请”清“情”“晴”“精”“睛”等字,启发学生思考。

3、再读谜语,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4、猜出谜底,说说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5、识记生字。

四、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团”、“量”等12个生字,同桌考一考,看谁读得最准。

2、引导学生观察“谁”、“怕”、“跟”、“凉”,发现这几个字的结构都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注意左窄右宽。

3、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

课后记

本篇识字是有趣的猜谜,能够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活泼地开展教学。由于学生对猜谜语特别感兴趣,可以开展出来,为口语交际作铺垫。

反思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文中生字和新词。

2、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懂得作者这样想象琥珀形成的依据。

(重难点)

3、激发想象,合理叙写一个琥珀形成的故事。

4、激发探索大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体会“稀奇”

1、今天我们学习《琥珀》一课,板书课题,两个都是形声字,形旁表意,都是“王”,可见这种东西是珍宝。

2、字典里怎么解释?黄褐色透明体,是古代松柏树脂落入地下所成的化石,可做香料或装饰品。

3、这种东西有什么稀奇的呢?

交流预设:

时间。松脂球形成后,过了“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由于陆地下沉,海水上涨,森林被水淹没了,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由琥珀形成时间的久远,我们可以看出琥珀是稀罕之物。

数量。“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这里作者用“成千上万”形容多,“两只小虫”形容少,对比描写,突出了“这是很少见的”。由于这样的琥珀极少极少,从而突出了它是稀罕之物。

形象。“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里描写了琥珀的形状,一切都保持着上万年以前那一时刻的情景。那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可见是稀罕之物。

价值。课文最后一段,科学家推测“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人们由此还可以了解生物演化、地壳的运动及地层年代。这样看来,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极其珍贵,从而也突出了琥珀是稀罕之物。

(二)读懂想象,叙述“形成”。

1、课文中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块琥珀?课文里的句子。划出。

2、从发现的这块琥珀里,作者想象了它形成的过程。

作者的想象中包含下面这些内容,你能说说这样想象的依据吗?

a)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b)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

c)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d)树林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

e)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小结;作者通过想象,记叙了一块里面包裹着一只蜘蛛和一只小苍蝇的琥珀的形成过程。但我们可以发现这想象是有根据的,是根据科学推测出来的,不同于一般的想象作文。

3、读读课文,想想在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中还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4、根据上面的这些推测,说说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的?

小苍蝇停在大松树上

蜘蛛靠近小苍蝇

松脂滴落包住两只小虫

形成松脂球

海水淹没森林

松脂球被埋泥沙下

形成化石

5、除了科学的说明,作者还进行了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使一篇科学文充满了情趣。你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

6、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假想这块琥珀可能的其他的形成过程:

约摸一万年前的一个炎热夏日的晌午,一片古老的森林里的一棵老松树上,已经渗出了厚厚的一大坨金黄的黏稠的松脂,一只绿翅膀的小苍蝇飞来了,四处乱窜的它一不留神撞在了松脂上而被粘住了,它只能无助地扇动翅膀试图逃离,这情景恰被一只饥饿的蜘蛛看见了,心中窃喜:送到嘴边的美食不吃白不吃。它不知道那是一个温柔的陷阱,老松树黄色的泪滴会要了它的小命。它吐出一根丝并顺着降落到苍蝇身边从而也被松脂粘住,一步踏入了鬼门关。松脂继续滴落,积成了一个松脂球,从而将两个小家伙重重包裹在了里面。

松脂球又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陆沉水淹、泥沙掩埋的变迁,从而成为了一块松脂化石,也就是琥珀。

(三)欣赏琥珀,推测情景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每一块琥珀都在诉说一个久远的故事。

(四)阅读链接,布置作业

1、在中国古代,琥珀曾被称作“虎魄”、“兽魄”、“育沛”、“顿牟”、“江珠”、“遗玉”等等。早期的文献多将琥珀写成“虎魄”,谓“虎死精魄入地化为石”。或认为琥珀是老虎流下的眼泪,或是老虎临死前的目光凝聚成的宝石,唐人段成式《酉阳杂言》中则说:“龙血入地为虎魄。”这些奇异的传说,蕴含着中国古人对琥珀这种神秘物质的揣测和追寻,暗示人们琥珀有趋吉避凶、镇宅安神的功能。

唐代诗人韦应物曾写到:“曾为老茯苓,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在其中,千年犹可觌。”(“觌”读dí,是见或相见的意思。)李白也曾写下“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的名句,说明当时人们对它已十分熟知。琥珀用途广泛,能做芬芳的香料,也是贵重的药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琥珀可以“安五脏,定魂魄,杀精魅邪鬼,消淤血,痛五淋”。

2、波兰琥珀博物馆如同玉代表着中国的宝石文化一样,自古以来在欧洲,琥珀就被视为吉祥物,她温暖的特性,矜持的外观,或许是大自然赐予人们最珍贵的礼物,而琥珀又被称做“北方的黄金”。格但斯克是世界最大的琥珀集散地,建有“琥珀博物馆”。琥珀博物馆集中了波兰的琥珀艺术珍品,这些“波罗的海黄金”在灯光的照射下异常美丽。其中有完全用琥珀做的首饰盒,盒身用淡黄色的琥珀拼接而成,盒盖上镶嵌着深褐色鸡蛋大小的琥珀,中间还嵌有一只栩栩如生的昆虫;一个高约40厘米的孔雀少女雕像乃是用一整块琥珀雕琢打磨而成,连琥珀内固化的杂质和昆虫也被巧妙地变成了女子身上的饰物和孔雀的翎毛;最大的藏品则是用琥珀做的一张圆桌。

3、作业布置

将这节课的所学告诉你的父母。

教学反思:

《琥珀》是人教版六下总复习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从一块琥珀的发现,推测到一万年前的故事和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使我们进一步增加了有关化石的科学知识。文章既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又有科学的说明,因此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课文。

课文的脉络很清晰,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先描述了松脂球的形成;再讲述松脂球变成化石,即琥珀的形成。第二部分(13—17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渔民确认了它是琥珀,并且说“这是很少见的”。第三部分(18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和它的价值。全段共4句话,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层层推理,得出最后的判断。

对于毕业班的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并不算难,如何在这样一篇科学小品课堂中积累语言有效交流、培养想象和创新,提高写作能力、激发探索兴趣是我教学设计中思考的问题。

因此整堂课,我设计了导入课文,体会稀奇;读懂想象,叙述形成;欣赏琥珀,推测想象;阅读链接,布置作业这样四个方面。一二环节的着眼点在文本,重点是使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的必备条件,并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三四环节是文本的拓展和延伸,在理解科学文章中想象的合理科学后,推想琥珀形成的过程,这既是对文本的学习检测,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学中,我觉得处理得较为妥当的方面有三,一是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二是注重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检测,三是基于文本地读写练笔的真实有效。同时觉得可以改进的是课堂评价语言的节奏和效度。

苏轼有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请山外者指点迷津。

反思课件(篇6)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又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记者采访导入:

小记者:我是红领巾电视台的小记者,今天有几个问题想采访一下大家。请问你平常在家最喜欢看什么节目?(小记者挂上记者牌)

学生A:我最喜欢看《少儿频道》……

学生B:我最喜欢看足球频道。

学生C:……

小记者:你知道爸爸、妈妈、奶奶平常喜欢看什么节目吗?

学生A:……

学生B:……

小记者:那如果你在看你喜欢的电视节目的同时,妈妈喜欢看的舞蹈也开始了怎么办,你平常是怎么做的?

学生A:……

学生B:……

二、图文结合,朗读感悟,细读品读课文

1、进入主题,范读课文:

教师:刚才很多同学都说了自己在家看电视的情况,这里有一个小朋友叫明明,他家看电视可奇怪了,你们想不想来看一看他们家是怎么看电视的?

(课件播放课文范读。)

2、教师:明明把他们家看电视的情景写在了书上,请打开语文书20页,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五课《看电视》。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明明他们家看电视真奇妙、真有趣!你想知道他们家看电视的秘密吗?如果想那就来闯四关!

第一关:请大家来做个游戏,课件播放“摘果子”游戏:

认生字,学“家、完”两个字。

第二关:读课文比赛,把生字宝宝在放回课文读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才算闯关。

每组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闯关。

第三关:四人为一组读课文:

读的好,奖给他一颗星。

读的有问题的地方,你帮他纠正过来。

第四关:读完之后,填空:

爸爸和我爱看(),却换成了()。

奶奶爱看(),却换成了()。

我们一起为了妈妈却换成了()。

三、重点质疑,讨论解答

1、为什么爸爸和我爱看足球却换成了京剧?

指名读第一小节后,同桌讨论后用“因为……所以……”回答问题。

2、为什么奶奶又把她爱看的京剧换成足球?

看图说图上的内容,图上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奶奶当时的心情是怎样?

重点感悟、理解奶奶的表情和心理。你从哪看出来的?

重点指导读第二小节。用“因为……所以……”说话。

3、我们最后为什么又都提议换成音乐舞蹈?

指导读第三小节,讨论后用“因为……所以……”回答问题。

4、用自己话讲述欢欢家看电视的故事。

四、整合全文,整体感悟

1、齐读全文,读完这篇课文,你现在知道明明家的秘密是什么吗?

2、小记者采访:

问题一、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最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

问题二:以后在家看电视时,你正在看你喜欢看的少儿频道,而爸爸喜欢看的《新闻联播》也开始了,你会怎么做?

五、布置作业

回去了解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把它们记录下来。

反思课件(篇7)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在这个家园中有各种自然景观、花草树木和小动物们,我们大家都爱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识字3就是描写一些自然景观的,而且它还是一首对子歌,你们有兴趣读一读吗?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导语,不仅能引起学生对本组教材的兴趣,而且能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二、初读课文,感知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地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努力读通句子。

2、指名(多人)试着读课文。

3、齐读课文。

4、用笔划出生字,自己学一学,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一定从低年级开始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在自学的基础上再和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理解词语,学习生字

按小节学习课文,学会生字,弄懂词语的意思。

1、第一小节:

⑴指名读第一小节。

(大屏幕展示第一节的文字和图片内容)

⑵自由读读一下这些字:

(课件显示以下生字:雾、霜、霞、朝)

看看这些字有什么特点?用什么好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识字?

①“雾、霜、霞”三个字都是雨字头。

②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所见情景或者观察图片,联系实际识字:

什么时候分别会出现这些自然现象?谁见过,分别是怎么样的?

练习用这些生字说话。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还小,但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同样在不断地汲取知识的营养,包括对语言的吸收和对大自然的认识等等。因而在课堂上启发学生把生活的经验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并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有利于他们全方位的的发展。

③穿插朗读、学习词语“朝阳、晚霞、晨雾、秋霜”:

能找到与这些词语相对应的词语吗?比较下面的两组词语:

朝阳──夕阳

朝霞──晚霞

(有条件的话欣赏早、晚不同的太阳和霞光风光图)

设计意图: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极大的发展潜力,更为课堂教学增添了许多活力,尤其在低年级适时适度地运用更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⑶练习朗读这一小节:

“云对雾”和“和风对细雨”,去掉“对”字读一读。

“云雾”是一个词语,“和风细雨”是一个成语。

再读。

2、第二小节:

⑴齐读一下第二小节。

(多媒体展示)

⑵出示其中的五个生字,并采用多种形式练习朗读,及时正音。

⑶说说你有好方法可以更快地认识并且记住这些生字,包括字形和生字的大致意思,如:

比较“蝶、蜂”字形的异同。

用这些生字分别组词或说话。

猜字游戏:

王先生和白先生同坐一块石头上──“碧”……

设计意图:再次体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当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身上移到学生身上以后,也许会出现很多奇迹。

⑷多种形式朗读这一小节:

“万紫对千红”去掉中间的“对”字再读一读──万紫千红。

这也是个成语,读成语,欣赏多媒体图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当你看到这万紫千红的景象时你会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当学生看到丰富的画面时,一定会兴趣盎然,尽情发言,也许还会出现一个小高潮。

3、第三小节:

⑴齐读第三节。

⑵说说怎么认识并记住其中的三个生字──“李、杨、秀”。

⑶在这一节中也隐藏着成语,你能找出来吗?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设计意图:在上几个成语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由对子变成成语的方法。用找一找的方法教学还能激起更多学生更大的兴趣。

⑷看一看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景象:

(出示多媒体图片)

这么美的环境需要我们大家来保护,所以我们从小就要树立环保意识,千万不要去破坏环境,伤害小动物。

设计意图:在初步认识自然,真切感受自然的基础上,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适时有效。

四、巩固练习,掌握生字

1、多种形式抽读生字卡片:

如打乱顺序读、去掉拼音读、抢读、开火车读、读字组词等等。

2、读多种形式读课文:

如分男女生对读、去掉“对字读等”。

3、背诵课文。

五、书写指导

比较“禾”在不同位置的不同写法。

注意“秀”的第六笔。

六、课外延伸

1、补充学习几则对字歌,例如:

长对短,方对圆,黑夜对白天。

猫对狗,马对骡,山羊对骆驼。

鸡对鸭,牛对马,白鸽对乌鸦。

蚯蚓爬,蟋蟀唱,蜜蜂嗡嗡叫。

黑对白,红对绿,山川对河流。

梨对桃,杏对枣,苹果对香蕉。

猪对牛,兔对猴,花猫对黄狗。

2、试着编编这样的对字歌。

评析

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要编这样的对子,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文字组织能力。鉴于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不够强,要求无须太高。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djz525.com/a/5799976.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城南旧事读后感必备
下一篇 : 端午节跑步文案200句
" 反思课件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