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加减法课件”的必知知识,这篇文章对多个话题进行了探讨你一定能找到你所需的内容。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 新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来完善教案和课件。

加减法课件【篇1】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学过整数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整数加减法。 他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位小数的含义,对元角分也比较熟悉。且三级学生一般都有自己购物付钱的经历,这些生活经验和认知经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材分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创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购物情境,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口算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推理。“试一试” 和“想想做做”主要巩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重点、难点】:

1. 掌握用竖式对小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的基本方法。

2. 能够应用小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演示文具店,售货员出现在学生面前)

引入:欢迎各位小顾客光临本店,本店为大家提供各式各样的文具,老板说了开业期间所有文具一律低价销售,所以每个人只能挑选两样文具,你想选购本店哪两种文具?四人小组讨论: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把自己购买文具的方案在组内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结合学生学过的搭配规律,探究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为学生进一步探索购买文具要花的钱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

1、每人尝试计算自己购买文具要花多少钱?如果计算有困难的可以请组内小伙伴一起解决。

2、小组内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

估计有以下两种方法:(1)将文具的价格看成以角为单位,将小数加法转化成整数加法;(2)将文具价格中的'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

3、全班交流。

随机请一学生交流自己购买文具的情况,花了多少钱?自己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统计班内有多少学生和他购买了同样的文具?自己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学生有购物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整数加减法)做依托,尝试运用口算方法解决自己所提的问题是完全可能的,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相互交流,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探索成功的喜悦。

4、引导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1)以刚才那位同学交流了自己购买文具的情况为例,请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估计会出现下面两个竖式: 如 80.8+ 6 + 0.6

141.4

(2)分组讨论:加法的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为什么要把加数中的小数点对齐?为什么得数中也要点上小数点?这个小数点应该点在什么位置?(注意发挥具体情境“元、角”在理解算理中所起的作用)计算小数加法和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用竖式算一算自己刚才购买文具的价钱算得对不对?

[设计意图]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成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主动迁移过去加法竖式计算的经验,尝试运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学生成功运用竖式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依托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竖式计算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怎样对齐数位,以及十分位相加满十,向个位进一的道理,很好地掌握小数加法的竖式计算,让学生再次品尝探索成功的喜悦。

(二)、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

(1) 尝试用竖式计算

刚才我们每人都购买了两种文具,哪种文具贵些?贵多少钱?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做完后与组内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计算方法。

(2)集体交流

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迁移小数加法竖式计算的经验,学生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竖式计算是完全可能的,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计算中用0占位的理解。

(三)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在小数加减法中,要使相同数位的数对齐,只要什么对齐就行了?

(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除了刚才选择的文具外,你还喜欢哪两种文具?先求出它们价格的和,再求出他们价格的差,并在小组里交流。(交流时,教师的板书要有启发性,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的印象,另一方面使一些学生进一步体会任选两种文具是有规律的,力争找出所有的组合,体会数学的魅力。

三、巩固应用

1.完成P96页“做一做”

学生可以提出两步.三步计算的问题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题(做在课本上,允许个别学生用竖式计算)

3.用数学:练习二十二第2题,学生独立解决。

第(2)小题可以估算或者口算,也可以计算出结果在做比较,得出10元不够的结论。

4.练习二十二第3题,要求学生自己寻找数据再计算。

5.练习二十二第4题,提出问题在计算。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能告诉大家要注意些什么吗?

(2)星期天,开展争当“小管家”活动,帮助爸爸妈妈到市场买菜或到超市买东西,并记录、计算家庭支出情况,下周向老师和同学汇报。

[设计意图]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学生应用意识。

【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0.8+0.6=1.4 1.2-0.6=0.6

元 角

1 . 20 . 8

-0 . 6 + 0 . 6

0 . 61 . 4

元 角

加减法课件【篇2】

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以及整万数的加、减。

(二)培养学生推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口算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计算的正确性。

教具和学具: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40000简写成( );70000简写成( )。

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定一名学生口答,并说一说口算过程。

27+38= 670+80= 520+400= 64-38=

530-400= 730-300= 80-54= 430+70=

540-200= 35+16= 360-80= 250+400=

(二)学习新课

过去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及两位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口算加、减法。今天学习的口算加、减法与过去有什么不同呢?教师把复习中最后一道口算题改为250+470,即课本题中的例1,也就是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

1、教学例1。

口算:250+470。

提问:同学们会口算250+400,那么怎样口算250+470呢?有250+400的基础,同学们可能会想到:先用250+400=650,再用650+70=720。教师肯定上面的算法是正确的,然后提出:还可以怎样想呢?相邻的两位同学可以互相商量,然后全班交流。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想法:

(1)50+70=120,200+400=600,600+120=720;

(2)25+47=72,推出250+470=720。

教师肯定以上几种想法都是正确的。

2、教学例2。

启发性提问:同学们会口算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那么怎样口算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呢?相邻的两位同学互相商量,然后全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540-300=240,240-70=170;

(2)54-37=17,推出540-370=170;

(3)140-70=70,500-100-300=100,100+70=170。

教师肯定以上想法都是正确的。

(三)巩固反馈

1、全体同学笔答。

(1)口算下面各题,并把得数填在空格里。(用竖行的每个数与横行的每个数相加)

(2)口算下面各题,并把得数填在空格里。(用竖行的每个数作被减数,分别去减横行中的每个数)

订正时,个别的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提问:

(1)在加法中,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了,引起和有什么变化?

(2)在减法中,被减数不变,减数变化了,引起差有什么变化?

2、全体同学试做练习四的第5题。

温泉乡今年修了4条水渠,总长1608米,等于去年修的3倍。今年比去年多修多少米?在试作的基础上,由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说一说解题思路。从问题出发来想:

要想求“今年比去年多修多少米”,必须知道今年修多少米,去年修多少米。已知今年修的水渠总长是1608米,去年修多少米没有直接告诉,但告诉我们今年修的1608米等于去年修的3倍,这样就可以求出去年修的米数。

根据学生的讲述,由学生独立列出等式,并解答出来。

加减法课件【篇3】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目的是: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 握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宜抓住“化异为同”这一新旧知识 的连接点,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教学过程可照以下的程序设计。

一、基本训练

1.通分:5/6和2/9、3/4和1/7、2/3和7/24、11/20和4/15,思考:通分 时,确定公分母有几种情况?

2.计算1250+125、1.38+6.2、2/9+5/9三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计算整数加法要注意什么?

(2)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

(3)同分母分数相加,为什么可以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设计意图:通分训练及加法运算,能强化“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的算理,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 垫。】

二、进行新课

1.巧引妙转,引入新课。教师出示同分母分数加减题2/4+1/4、32/40-15/40、21 /60-8/60,要求学生口算、回答计算法则及解题依据。学生说清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这一算 理,教师板书计算结果,又布置学生把题目中不是最简分数的约成最简分数。学生边说教师结合前面的板书板 书出以下的形式。对照板书,让学生比较化简前后算式的异同,从而引入新课。

(附图 {图})

【设计意图:由同分母分数相加减,转化为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着力,有利于知识 的迁移与渗透,有利于学生发现算法,掌握解题思路。】

2.启发谈话,引导观察。教师说:“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怎么算?我们还没有学过,但这3道异分母分 数加减题,我们又都知道了它们的结果。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结果是怎么得到的呢?同座同学互相讨论讨论 。”

3.尝试练习,共同探究。教师出示尝试题:计算1/2+1/3,4/5-2/15,请俩学生上台板 演,其余学生独立试算。学生尝试练习,师生集体校正后,教师组织学生自学课本,讨论下面的思考题:

(1)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什么?

(2)如果不能直接相加减,怎么办?

(3)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与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前面的教学铺垫,较容易想到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这时,教师 大胆地让学生试一试,他们能从中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功兴趣。尝试实践后组织学生讨论思考题,有助于揭示算 理。】

4.直观演示,验证算理。教师出示3个大小形状相同的长方形图,在上两个图中,用阴影分别表示1/ 2和1/3,上下平移相加得出第三图中的阴影(如下图)。然后提问:相加后,图中的阴影部分是2/2吗 ?是2/3吗?是多少呢?继学生观察、思考,教师组织以下操作谈话:

(附图 {图})

师:以第三个长方形的空白部分为一份(出示和空白部分完全重合的硬纸片)去量这个长方形,谁来试一 试?量得它有这样的几份?

生:6份。

师:阴影部分应是这样的几份?

生:5份。

师:阴影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呢?

生:5/6。

师:所以1/2+1/3得多少呢?

生:5/6。

师:这个5/6是怎么得来的呢?请同学们用刚才的小硬纸片量一量第一、二个长方形各有这样的几份, 阴影部分各占几份?

生:都是6份,阴影部分分别占3份和2份。

师:所以1/2+1/3也就是几分之几与几分之几相加呢?

生:3/6与2/6相加。

师:对。刚才同学们的操作思路,我们可以用下图表示出来:

完成以上操作谈话后,师生共同归纳小结:要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统一分数单位后再加 减。

(附图 {图})

【设计意图:借助直观操作,让学生看到“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 数”的事实,有利于学生清晰地理解算理,牢固地掌握算理。】

三、课堂质疑

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刚才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师生讨论解决。

四、课堂练习

1.口头填数(化成同分母分数)。

3/5+1/4=( )/( )+( )/( )

1/2-1/8=( )/( )-( )/( )

1/3-1/24=( )/( )-( )/( )

5/8+3/7=( )/( )+( )/( )

3/8+3/10=( )/( )+( )/( )

5/12-7/18=( )/( )-( )/( )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6+2/9 3/4-1/7 2/3+7/24

11/20-4/15

3.改错。

1/3+3/7=4/10=2/5

7/10-4/15=7/30-4/30=3/30=1/10

4/9+7/12=16/36+21/36=37/36

2/3+4/7=14/21-12/12=2/21

4.计算下面各题,再想想,这些题怎样算比较快?

1/5+1/3 1/4+1/9 1/5+1/13

1/5-1/6 1/4-1/7 1/3-1/8

加减法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

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

难点: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一、回顾与整理

1、说说本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哪些内容。

通过学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

2、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用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

比整数加减法有哪些注意的地方?

3、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吗?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

口算时也要让学生说一说部分题的注意点和计算方法,特别是进位加与退位减,以及被减数的数位不够的情况与结果末尾是0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形象的复习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

由于题目较多,可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些,然后集体订正,学生也要说出列竖式的注意点,并列举计算中一些典型的错误,让学生在改错中更深刻的体会计算的方法。

3、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提醒学生认真分析每道题目的数据特征,并合理地选择相应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把整数的运算定律通过合理的迁移,最终能熟练地应用在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4题:

结合示意图理解题意:

竹竿的高度分成几个部分的和?

现在已知几个部分?

第三部分的高度就是什么的高度?

怎样求池水的深度?

用什么方法?列出算式并解答。

集体订正

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5、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5题:

先简要介绍钙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再让学生看着统计表说说各种食品每1000克中的钙含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分别解答相关的问题,并提出问题。

6、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题:

教师首先讲解,让学生弄清当日水位、警戒水位的含义以及水位上升下降的表示方法;其中“水位变化”栏中的数字是与前一天比较的差值。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有关正负数和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里,比前一天多就是正数,比前一天少则是负数。

7、完成练习与应用的思考题:

先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有关知识和基本规律;

引导学生利用列表的策略进行解答。

集体订正。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增长了哪些知识?

这些知识就是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啊,小数加减法的运用还远远不止这些呢,你还能在我们的身边找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吗?课后去找,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教学得与失:

课题小数加减法课时6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2、通过此次教学,使学生能积极关注家庭收入情况,体贴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支出和收入在计算时采取的方法

课前准备小黑板、多媒体展台、上月的电话缴费单,水电燃气三个月的缴费数据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一、探索与实践

1、拿出你家上个月的电话缴费单,看看每个月的电话费包含哪几个部分。

小组交流,分组汇报;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你能写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吗?

本月消费有很多,你怎样算本月消费的合计数。

计算一下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关系呢?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

小组交流一下谁家的电话费最多,各自的余额又是多少呢?

××的爸爸中途又充了100元话费,那么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算算。

2、把你收集到的你家近三个月的水电气消费的数据填在书上,然后自己算一下合计数,看看谁家的哪项费用最少?

①家庭支出较低者:

②家庭支出中等者:

③家庭支出较高者:

再与你家庭的收入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哪些同学的家庭储蓄额最多,支出较多的同学考虑一下能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呢?

加减法课件【篇5】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上册66页《10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同学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2、能够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逐步培养数学考虑的能力。

3、使同学在学习中感受到乐于助人和懂得谦让的优秀品质,促进同学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

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使同学熟练的计算1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师出示动物图片

师:每一位小动物身上都有一个数字,哪两位相加能组成10的就是一对好朋友,可是现在他们找不到自身的朋友了。你愿意协助他们吗?

生逐次协助找朋友并说出数的组成,教师逐次板演小动物的图片。

加减法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并能用竖式正确地计算小数加减法。

2、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具:

教科书,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1、谈话导入新课,出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哪些知识呢,出示自学指导,师读一遍,并解释。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克隆牛小短片和课本78、79页,根据78页图片内容提出小数加减法的问题,并且能够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思考: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要求: 认真、仔细、安静,书写整洁。看谁做的又快又好。

要完成这些学习目标要求同学们认真自学,积极思考。

(出示自学指导,一生读,师解释。)自学时间五分钟,五分钟后请同学们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下面自学开始。

三、先学:

生看书自学,师巡视,发现问题,以备后教。

1、针对这些信息,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2、学生自主提问,教师有选择的板书问题

A.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

B.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

3、解决问题:A.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

(1)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2)学生尝试,指名板演。

师:大家都正确地列出了小数加法的算式。可是我们从来没学过两个小数相加,该如何计算?现在咱们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理解算法。

师:计算小数加法时,你想到了以前的什么知识?

生:整数加法。

师:在笔算整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师:你能结合着整数加法的方法说一说小数加法的方法吗?

(板演的同学说怎样计算的这道小数加法。)

师:给他评价一下。

生:(评价)

师:小组内交流一下,小数加法怎样进行计算?

师根据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点要对齐,从最低位算起。

四、 后教

检测自学效果(议一议)

学生板演,板演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需要注意什么?师一步步提示,你能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的方法吗?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最后总结为什么这么列竖式计算?师归纳小结。

五、自主练习

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2、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3、一个身高170.2厘米的航天员飞上太空后,经过一段时间,身高增加了5.5厘米。此时他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4.羊村慢羊羊村长病了,喜羊羊带着10元钱去给村长买药。应该找回多少元?

二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学生评议对错。同桌互改。

六、 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生起立说一说,师总结。

加减法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运用加、减法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们有好朋友吗?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你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觉得它们会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猜想后简单回馈 交流后板书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互动新授

(1)教学加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一情境图

师:认真读一读题目,你知道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如果要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画出来吗?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绘制并进行展示,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

师:结合加法算式,说说这道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义?你觉得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算式,叫做加法。

师:你知道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吗? 交流后明确: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 课件 出示教材第3页第(2)(3)小题 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指名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师:观察并比较一下,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关系,第(2)(3)题都是分别已知了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

第(2)(3)题都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

教师情调说明: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名称 师: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数叫做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差。

2.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师:在前面,我们已经理解了加法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那谁能来说一说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汇报;加法各部分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和=加数+加数(板书) 知道和和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关系式是: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板书)

(2)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减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汇报:减法各部分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差=被减数-减数(板书) 如果知道被减数和差,求减数是:减数=被减数-差(板书) 如果知道减数和差,求被减数 是:被减数=减数+差(板书)

师:通过刚才几个算式的比较,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吗?

小结得出: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并引导学生理解逆运算中的“逆”的意思。

三、巩固拓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djz525.com/a/5845474.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转正员工评语合集五篇
下一篇 : 大班教学计划(模板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