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关于撰写作品评价感悟的蓝图是怎样的呢?这一次的欣赏过程让你产生了什么新的认识呢。我们现在就来尝试写一个评估感受吧,我们要在真正品味这部作品后才能有深入的感悟。接下来将带来由编者援引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本篇文章内容非常值得收藏!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1】

最近,看了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觉得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美食纪录片,更体现了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人民身上所折射出的一种精神和信念,它带给我的不仅有美食的**,更多的是对片中人物的感动。片中通过七个章节分别展示了《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让大家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

纪录片通过精巧细腻的高清画面,将大江南北的中华美食一一摆在你面前,看着画面中冬笋被熟练地挖出,渔网里鱼鳞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这些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多勤劳的中国老百姓。《舌尖上的中国》真正聚焦在食物烹制上的时间不多,更多的是展现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制作这些自然馈赠的食材,以及勤劳善良的人们如何保护自然,回馈自然,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所作出的努力。

它动用所有的方式讲述中国人在饮食上的快与慢,他们既要在掌握火候、把握天气走向等方面争分夺秒,又要在烹饪和制作过程中接受时间的考验。诺邓火腿的晒干需要长年累月,考验的是人的耐性和细心;石把头要在寒冷的冬季用最快的速度找好时间和地理位置的交叉点,来寻找更多更好的鱼群;湖北的挖藕人在淤泥中不断摸索,耗费很大体力才能将莲藕整根挖出;朝鲜族金顺姬的辣白菜却要慢慢等待才能有醇厚的味道。在生活节奏的“快”与“慢”中,中国人活出了独特的节奏和人生哲理。

在乡土和农村缓慢的生活中,人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智慧。从购买原材料到储存,再到烹饪菜肴、主食和最后的定做,总有一个词:智慧。色、香、味的结合,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生活轨迹和生活方式。

看完《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我被片中人物深深感动着,从这些普通老百姓身上,我看到的不仅是生活的艰辛,辛勤的劳动,更多的是聪明才智、永不服输的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由此我不由联想到我们的企业,我们新华都在今年这次史无前例的整合中,公司领导带领全体员工争分夺秒,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短短几个月中,各部门齐心协力,团结协作,互相包容,完成了21家公司由分散各处到集体办公的搬迁。大量人员调离岗位,各部门协调运行,人员相互配合、相互帮助。这就要求每个员工都要有主人翁的态度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这也体现了全体员工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态度。

作为新华都的一员,(我也面临着考验和压力,上班路途遥远,工作强度增大,业务能力需要不断提升,种种困难和不适应有时会让我有打退堂鼓的念头,但比起那些辛勤劳作的百姓,我这点困难根本不算什么,只要有他们的意志力和永不言败的生活态度,任何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新华都今后的发展道路还很漫长,但相信全体员工只要发扬“包容、协作、互助、创新”的企业精神,相信新华都的明天会更加灿烂美好。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2】

大概也是去年的这个时候,开始看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当时就被这种从未有过的视角所感动,才明白原来我们的生活并非是完全的理所当然。

第一次**来到这种不同与以往的纪录片,确实有很多惊喜和感动。这与我们之前接触过的关于科幻**和宇宙的纪录片相去甚远。视角中的每一个场景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或者说故事的主角就是我们自己。

我们那么贴近生活,我们那么切实地感知到自己的存在。但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存在感,它会让我们思考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平常我们生活中***常的东西,隐藏着那么深刻的生活哲理,看似简单的一道盘中餐,是需要多少人付出多少汗水才可以得到。

也许是生活在安逸年代的我们,从未尝试过因为饥饿而带来的折磨,虽然长辈们已经不止一次向我们口传那些已经尘封进历史的记忆,可是我们到底还是无法切实的感受到当年的那种岁月的艰苦,即使偶尔会为了体型刻意饿上一两顿,但这与我们所说的艰苦岁月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我们很少想到为什么我们能拥有这么多。因为我们早已经***常。今天和同学讨论关于信仰的问题,无论佛教或者**教,都以不同的方式来感恩我们所得到的一切,虽然我们不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信仰来感恩佛或者上帝赐予了我们一切,可是作为大自然的一员,我们的确有必要时刻提醒自己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东西,生命,食物,甚至生存的机会。

而我们,也应该对这样的馈赠时刻报以感恩的态度,才不至于迷失了自己,认为一切所得就是理所当然。

我们的时代正在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我们渴望接受知识和科学,但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很容易抛弃本应坚持的东西。那些代代传承下来的智慧,甚至微不足道的手艺,我们都应该好好珍惜。然而,我们很多人常常忽视这些最珍贵的东西。

在我们年轻一代人的眼里,那些飞速发展、充满新奇的大都市才有足够的吸引力,哪怕我们背井离乡,挤在狭小的空间里,也阻挡不了我们奔赴大城市的愿望,所以渐渐地我们离我们的家乡越来越远,离我们的传承越来越远。

我常常觉得自己不适合大城市的生活。虽然我离大城市学校的边缘还很远,但与社会的逐渐接触所带来的压力让我害怕我将要接触的社会生活。我常常问自己一直坚持走到现在的原因是什么,可是总是无法给出自己明确的答案,也许我们每个人即使在没有找到真正的生活目标或者社会地位之前,高处,永远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即便我们也给不出“高处”这个词详细的解释,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继续追求并走向高处。( 京icp备***号-1)我渴望自己有一天能够放下所有的世俗与偏见,放下现在所有的一切,能做到真我,就像远离城市,回到最初的地方。

其实你处在社会上层也好,或者只是一介平民,靠自己的劳力存活,都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持之以恒,最重找到自己的位置。至于人上人或者人下人,只要自己过得欢喜,又有何妨?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3】

这个纪录片我对它一直以来都算蛮有情感的。我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我觉得它没有太多的人物故事。事实上,正是有了这些人物故事,我才觉得更显眼。

中国人的情感文化源远流长,有赖于各种形式。可以说,食物离不开爱情,爱情离不开食物。就拿我个人来说,我生于安徽、长于江南,我的骨子里早就烙下了江南饮食的印记,幸好如今也不算离家太远,饮食文化都相近,也算是一种幸运之事。不过,我可能是一个更包容饮食文化的人。不管是物是不是正宗的,我都愿意试试。

只是因为时间、地点和金钱无法实现,有这样一部作品能让我看到更多的世界和更多的文化真是太好了。只是吃固然能够唤起人内心的馋虫,但是真正让人感动的仍是寄托于食物中的情感,更何况有些食物的制作方式已经传承了千年以上,在千年以前是否也有人和我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享受一样的食物,这种情感的纽带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跨越了思想和文化走到了我的面前,让我得以感知。今日是重阳节,按理说对于现代人,其实关于这个节日的记忆已经相当淡薄了,我们基本上已经忘记了应该用何种方式去纪念这样一个节日,可是食物不会,便是三岁小儿也明白今日该吃重阳糕了,这就是事物的魅力,它不仅仅拥有它原本的味道,更承载着人类赋予其千百年不变的情感寄托。

舌尖正是传递了这样的价值取向,它拍摄的手法厚重,也不会让食物的情感表达流于表面,很多人觉得舌尖关于食物的部分较少,或许是一带而过,并不详细讲她的制作过程,虽然有些可惜,不过事物总是在那里不是吗,比起食物,能够给我们展示那些我们并不知道的、知道了但丢失的传统制作方式,不也很好吗。

在历史的长河中,农业始终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可是谁又会再去了解我们是如何播种、如何收获,这些粮食蔬菜是经过怎样的工序被送到我们的餐桌上的,人与自然本身就是一门学问也是一个奇迹,我们现在的旅游业主张回归农村、回归自然,自然与我们的食物是息息相关的,几千万公顷的梯田、各种各样的原始的耕作生产方式,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一些人在干着我们闻所未闻的事情,正是这些奇迹才构成了我们整个的人类文明。有时候,通过这样的纪录片来了解是很有价值的。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4】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档非常好的美食节目,当然我也不会放过这本书。我不仅被书中的美食所吸引,也能从美食中体验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走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籍家人。普通的锅碗瓢盆充满了中国人的生活,体现了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

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是啊人们的成长相爱别离是啊,人们的成长,相爱,别离,团聚常常被凝聚在美食之中。家常菜往往是味觉的种子,它深深地埋在你的记忆里,久久不能忘怀。

当你想念家乡时,家乡的味道会让你感受到家乡的温暖。

在《家常》这一个章节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红烧肉,它不仅会给我们带来一场视觉味觉与嗅觉的盛宴,还会让我们感受到一家人最淳朴的爱。

主人公紫玉的家庭并不富裕。母女俩租住在学校附近。他们住在一间15平方米的小屋里,没有独立的浴室。四户人家共用一个厨房,但租金便宜。这是他们的家。

我发现了一个看似奇怪的问题。在这样的一章里,有很多与红烧肉无关的内容,总是和食物本身不一样,偷偷地告诉我们一些事情。比如“五年来,父亲从没有来过上海。”我在这里会感受到,父亲争取每分每秒挣钱,想让紫玉过上更好的生活,表达出了无私的父爱。

“五厘米厚的笔记已是第四本,女儿的专业课,妈妈从未缺席过。”妈妈记得如此细致的笔记,代表着他对女儿的期望,也代表着细腻入微的母爱。这种普通的红烧肉是全家人的最爱,我们家也是。

时间过得很快。我弟弟越来越大了。他不喜欢多说话了。每次我回家,我父母都会准备丰盛的菜肴。只有我们聚在餐桌旁,冷漠的兄弟才能找回一点热情,家人才能找回更多的温暖。

就像书中告诉我们的:“总有一种味道,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5】

观后感暑假里,我看了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的气质;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他一共有七集,第一集:《自然的馈赠》,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第三集:

《转化的灵感》,第四集:《时间的味道》第五集:《厨房的秘密》,第六集:

《五味的调和》和第七集:《我们的田野》。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第四集:《时间的味道》,腌制食品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食物保存方式。

现在我们有冰箱之类的保存食品。但在古代,没有冰箱保存食物,所以它们腌制和干燥新鲜的肉。首先,它们用刀刮去猪肉皮上残留的毛发,剪成3厘米宽的长条,并用竹签扎一些小眼睛,方便品尝。再把花椒炒热,再下人盐炒烫,倒出晾凉。

然后用胡椒粉、盐和糖将猪肉揉搓,最后放入陶盆或搪瓷盆中,将皮朝下,肉朝上,表层朝上,用重物压住。冬春季两天翻一次,脆约5天取出,秋季放在凉爽之处,每天倒翻一至两次,脆约2天取出,用净布抹干水分,用麻绳穿在一端皮上,挂于通风高处,晾到半干,放人熏柜内,熏约两三天,中途移动一次,使烟全部熏上腊肉都呈金黄色时,取挂于通风之处就可以了。如果是新鲜蔬菜,会用各种酱汁腌制,做成可以长期保存的美味食品,如泡菜、萝卜等。

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看完了七集,让我充分的了解了中国的美食。

中国的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南北方美食数不胜数。中国饮食文化和烹调技艺是中国文明史的一部分,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结晶。中餐的菜肴名称也别具特色,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给人以美好的回味。

读了《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后,让我对中国的美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让我产生了想去旅行想去品尝全国美食的愿望。

回想起来,我也去过北京、青岛、南京、扬州、无锡等地。但我只吃了肥美而不油腻的北京烤鸭、青岛各式海鲜、味道鲜美的南京咸鸭、原味的扬州炒饭。有好多旅游地点的美食我还没有品尝到,比如说《舌尖上的中国》介绍的扬州的鉴真素鸭、文思豆腐、清炖狮子头、扬州大包子。

我还都没一一品尝过。忽然觉得有点遗憾,觉得应该去尝尝那的美食才不枉旅行一次。

喜欢吃美食,也喜欢旅行,因为我喜欢那种氛围,喜欢新的环境,喜欢历史的痕迹,喜欢品尝美味的特色小吃。如果在烟雨蒙蒙的江南,撑着油纸伞,走在雨巷里,走在白墙与大和的古典民居之间,那一定是另一种心情。或许还会坐上一叶小舟,走水路欣赏那江南的朦胧之美。

或许还能坐在小楼上一边欣赏着朦胧的江南烟雨一边品尝着江南的特色小吃,例如翡翠烧卖、鲜肉汤包等。那该是多么的惬意呢!

中国由于历史悠久,不仅拥有烟雨的江南风景,还拥有独特的美食,我记得《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中提到了重庆的麻辣火锅,我也是个爱吃火锅的人,我喜欢火锅的味道,也喜欢吃起来酣畅淋漓的感觉。书中提到,重庆每家火锅店都有自己的底料炒秘方。可见,重庆火锅的口味是多样的。重庆火锅不仅口味多样,菜品也多种多样。传统的牛肚火锅主要是牛肚。

正宗牛肚火锅的菜肴几乎都是素菜,如肝、心、舌、背柳、血旺、荷花白、蒜苗、洋葱节、豌豆尖等。我真的很想有机会在重庆品尝到这样美味的食物。会让**忘机会来吗?

从美味的火锅之都出来,是不是想来点清淡的食物呢!我想要是我还真想来点清淡的,例如美味的鲜笋。我去过黄山,那里有一种干竹笋。吃之前,先在水里泡两三天,然后用高压锅蒸。

蒸好后即可用来食用,比如做成笋干红烧肉、老鸭笋干汤之类的。虽然干笋的味道不如刚挖的新鲜,但味道也很好。如果你有幸去黄山旅游,你必须带几个包回来。

吃了南方火锅和干竹笋之后,我们应该点南方的主食!南方的烧麦口味不错,是大众喜爱的食品之一。烧卖包皮透亮,味咸椒香。

糯米陷松软而不熟烂,粒粒可数。吃了南方的烧麦之后,我意识到我在北方有多么不正统。北方的烧麦馅就像一个小笼子里的馅儿,不像真正的烧麦里面是糯米。现在真想再品尝一次形如石榴,洁白晶莹,馅多皮薄,清香可口烧麦。

南方的美食数不胜数,北方的美食也不少啊!北方虽然没有烟雨迷蒙的感觉,但却粗犷奔放。再给我一种感觉,如果在白雪覆盖的冬天,屋外寒风刺骨,在屋内吃东北酸菜炖白肉,真的很凉快!

咸菜炖白肉是以咸菜和五花肉为主要原料的东北菜。味酸辣,营养价值丰富,具有补肾养血、滋阴润燥的功效。我家冬天也会做酸菜白肉吃,我家虽不是在东北,但是我感觉酸菜的腌制方法与东北人家的差不多,《舌尖上的中国》也说了这个酸菜的做法,让我更加坚信了这点。我家在做酸菜炖白肉时还会放入血肠,血肠是现杀猪时,用大盆装些盐水接血,然后在开水锅内稍煮凝结成血块,再将血块捣碎后灌肠,扎紧捆实即成。

血肠味道浓香,油而不腻。血肠与酸菜和白肉放一起那味道别提多棒了,每次吃的时候都比较喜欢吃血肠,味道很是不错,这菜也是很下饭。

说了这么多的美食,我还没介绍我家乡的美食呢!我的家乡美食是驴肉火烧。(next88)驴肉火烧就是把熟驴肉夹到火烧里食用,火烧口感酥脆,驴肉肥而不腻,回味醇厚。

驴肉和羊肉汤一起吃很好吃。虽然羊肉汤不是我们家乡的特色菜,但我认为它也很好吃。真希望我家乡的美食也能上《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古时不是有句话叫“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嘛!可以想象,美味的驴肉,再加上我们的酥火,还不够人们吃!

我想有时间不如让我们抽出时间去旅行一下,去品尝下天下的美食,或者停下手里的工作去做一顿美味的佳肴犒劳自己一下,这样不是很好么。希望《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能出第二册,让我们更加了解天下的美食。我也希望以后再去旅行时能品尝到《舌尖上的中国》一书中提到的美食。

《舌尖上的中国》一书感动我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记忆的味道!让我们一起去旅行,一起去感受舌尖上的美味吧!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6】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哪位位大的上帝突然发现:中国人没有信仰,所以社会上各种丑恶都有深层次的原因。各路大v义愤填膺,揭竿而起,无情鞭笞着这个信仰缺失,黑暗封闭,魑魅魍魉横行的年代。

纷纷怀念着党国的**十年,**自由的空气,大清无垠的疆土,朱家铁血的王朝……总之一句话,石器时代都比现在强。为什么?因为没有***信仰!

被人鄙视了这么多年,自己都有点麻木了。虽然常常喃喃自语地问:我们中国人真的没有那个东西吗?真的最大恶极吗?却也不敢在人前高声一回。

舌尖1看完了,没什么感觉,只觉得肚子饿。毕竟,我们这些没有信仰的人,只能让虔诚的人在食物方面羡慕我们。带着无限的自卑,我第一次追到了舌尖。我只想在美食帝国的专业领域找到一丝尊严和自信,尽管我仍在颤抖

看着看着,我似乎悟到了什么。当生理需求上升为精神需求的时候,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舌尖,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看到了不一样的信仰,虽然她不是哪个神哪个主,虽然她那么低调,但是她实实在在的存在,就在你我呼吸的空气中,就在春运回家的路上,就在父母膝下儿女床前,她一直在我左右,只是我一直没有在意她。

《舌尖》表面上的主角虽然仍然是食物,但我觉得真正的主角应该是追逐花期的养蜂人,跋山涉水采集野生香菇的老汉,顶着海风出海捕鱼的渔民,在外打工一年回家时间仅半个月的贵州山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麦客,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千千万万的,为自己和后代能有更好生活的普通劳动者。当摄像机镜头对准他们的眼睛的时候,我能从他们的眼神里读出很多复杂的情感:有为花期缩短而产生的焦虑,有为渔获远远少于预期的无奈,有与家人分别的感伤,有为自己的职业即将成为历史的迷茫,凡此种种。

这都是为生计而操心。

我认为,只要我们中国人有责任感和良知,我们就会有这种焦虑,但程度不同。但是,在他们的眼中,我同样能看到一些共同的东西:首先是幸福。

养蜂人能有个随时可以相互吐槽的老婆是幸福,麦客能得到认可和尊重(有时就是一碗普通的裤带面)是幸福,渔民能亲手为自己的女儿抓跳跳鱼是幸福,老汉能用野生香菇为家人做香菇酿是幸福,华侨老人回到家乡和同村人团聚是幸福,打工的人回到家乡和留守的儿子女儿一起抓稻花鱼也是一种幸福。这是家里的一种幸福。有了家,我们什么都有了。这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坚持的。其实,我们中国人的要求并不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的家人,我们所爱的人,无论你是坐在高档写字楼里敲击键盘工作到深夜,还是在伊拉克利比亚的沙漠里钻油,还是在太平洋与风浪搏斗就为了多那么一吨鱼。

这是一种凝聚力,一种源自于“家”的凝聚力。

从这些辛苦劳作的人的眼神里我也看到了另外的东西:希望,也许说是“希冀”更恰当些吧。现实是残酷的,靠天吃饭的更是如此。

花期说缩短就缩短,一网下去一无所获也是很经常,为了给家里人多挣两个钱改善生活不得不忍受聚少离多的日子,眼看着自己的工作就要被机械所替代,更不用说这个**反应的留守儿童等等问题。然而,即是在这样残酷的现实中,这些人也从未放弃希望。每一天早晨出门劳作,他们无不带着满满的希望,即便也许又是一无所获,而他们会重整旗鼓,第二天再出发。

我们说“中华民族是坚韧的民族”,这些普通的劳动者,和千千万万与他们一样的普通劳动者,在无声地用自己的行动阐述着“坚韧”二字的终极含义。

千百年来,我们中国人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希望,正是因为我们满怀这样的希望,并身体力行地去实现它,无论这希望看起来多么渺小,我们才能创造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工程奇迹,才能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才能把我们的国家从一穷二白变成现在这般模样。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家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气神儿”,这可不能丢。画面中的这些人,还有千百万如你我一般的普通劳动者,就是凭借着这股子“精气神儿”,共同支撑起了我们的家,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

只要我们满怀希望,愿意实践去实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就有希望,就会不断进步。

总之吧,舌尖给我的感觉,虽然有些酸楚,但大多数是温暖,与其说这是一部解读美食的纪录片,不如说是一部对“家”的理念的阐释和对普通劳动者的礼赞的**。**我母亲的食物永远赶不上家里食物的味道这只是一句话:美丽就在我们身边。

产业是中国人行为的源泉,是根植于基因的分子,是潜意识的行动源泉。中国自古以来的不断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勤奋。与西方工业社会北部游牧文明基因不同,中华文明的存在和发展是自我推动和可持续的。

西方文明的发展,无论是战争掠夺还是经济掠夺,都需要外部力量的注入才能继续。舌尖1向我们展示了东方文明的智慧及其成果在食物中的体现,舌尖2则让我们从源头思考这些美妙的味道和精致的享受。

什么是信仰,定义百度一下就知道。可是一定要信哪个神哪个主,不信就是低人一等,这样的信仰不要也罢。

只要父母生活的更好,只要孩子们能上更好的学校,只要他们能挣更多的钱,把钱给儿媳,中国人就幸福了,即使有眼泪和辛酸与遗憾,这个家庭就是延续了几千年信仰的中国人!这就是我们的信仰,朴素却有力量,卑微却又实在,平凡而又伟大……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djz525.com/a/5860079.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晚安发的朋友圈伤感句子63句
下一篇 : 情人节玫瑰花句子63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