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励志的句子范文大全(编辑 笑面虎)导师每堂课通常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编写出优质的教案课件是每位导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全面的教案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有关“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的相关话题,真诚欢迎您的阅读,希望您会喜欢这篇文章!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以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引出平方根的概念,理解平方根的意义,会求某些数的平方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难点:平方根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要剪出一块面积为25cm2的正方形纸片,纸片的边长应是多少?

问题2、已知圆的面积是16πcm2,求圆的半径长.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来学习本节内容.

二、想一想:

1、你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吗?这两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2、25的平方根只有5吗?为什么?

3、-4有平方根吗?为什么?

三、知识引入:

一个正数a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我们用a表示a的正的平方根,读作

“根号a”,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这个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另一个负的平方根记为-a.0的.平方根是0,0的算术平方根也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四、能力、知识、提高

同学们展示自学结果,老师点拔

1、情境中的两个问题的实质是已知某数的平方,要求这个数.

2、概括: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

如52=25,(-5)2=25∴25的平方根有两个:5和-5.

3、任何数的平方都不等于-4,所以-4没有平方根.

五、知识应用

1、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49②1.69③(-0.2)2

2、将下列各数开平方

①1②0.09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

2.会用面积法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3.体会符号运算对证明猜想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用符号运算证明猜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在拼图游戏中对平方差公式有一个直观的几何解释,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体验符号运算对猜想的作用,享受数学符号表示运算规律的简捷美.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解释和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

准确地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运算,培养基本的运算技能.

三、教具准备

一块大正方形纸板,剪刀.

投影片四张

第一张:想一想,记作(1.7.2 A)

第二张:例3,记作(1.7.2 B)

第三张:例4,记作(1.7.2 C)

第四张:补充练习,记作(1.7.2 D)

四、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把自己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板拿出来,设它的边长为a.

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a2.

[师]请你用手中的剪刀从这个正方形纸板上,剪下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如图1-23).现在我们就有了一个新的图形(如上图阴影部分),你能表示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吗?

[生]剪去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余下图形的面积,即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2-b2).

[师]你能用阴影部分的图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同学们可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教师可巡视同学们拼图的情况,了解同学们拼图的想法)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能力目标:

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女生各几人吗?为什么?

(1)如果设本班男生x人,女生y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

(2)这是什么方程?根据什么?

2.男生比女生多了2人。设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x,y的值是多少?

3.本班男生比女生多2人且男女生共40人.设该班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

像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

4.点明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取数据,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教师板书。

[让学生看书,引起他们对教材重视。找关键词,加深他们对概念的了解.]

(2)练习:判断下列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学生作出判断并要说明理由。

①x2+y=0 ②y=2x+4 ③y+?x ④x=2/y+1 ⑤(x+y)/3-2=0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设计的重点,为加深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内涵的理解,我采取的是阅读书本中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项的次数的思考”,进而完善血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1)由学生给出引例的答案,教师指出这就是此方程组的解。

(2)练习: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方程组的解。

(3)既满足第一个方程也满足第二个方程的解叫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练习:已知是方程组的解,求a,b的值。

(三)合作探索,尝试求解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如何寻找方程组的解呢?

1.已知两个整数x,y,试找出方程组的解.

学生两人一小组合作探索。并让已经找出方程组解的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一般思路:由一个方程取适当的xy的值,代到另一个方程尝试.

(设计意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探索并解答问题,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据了解,某商店出售两种不同星号的“红双喜”牌乒乓球。其中“红双喜”二星乒乓球每盒6只,三星乒乓球每盒3只。某同学一共买了4盒,刚好有15个球。

(1) 设该同学“红双喜”二星乒乓球买了x盒,三星乒乓球买了y盒,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2)用列表尝试的方法解出这个方程组的解。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讲解。

3.例 已知方程3X+2Y=10

⑴当X=2时,求所对应的Y 的值;

⑵取一个你自己喜欢的数作为X的值,求所对应的Y的值;

⑶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

⑷用含Y 的代数式表示X;

⑸当X=-2,0 时,所对应的Y值是多少;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形成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一般方法,先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再从他们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复步骤中提炼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把它与原方程比较,把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哪一个方程计算会更简单,形成“正迁移”,引导学生体会“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学哪些知识和方法?

2.你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

3.教材P82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设计主线有两条。其一是知识线,内容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再到列表尝试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二是能力培养线,学生从看书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学会归纳解的概念,再到自主探索,用列表尝试法解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是本课设计的主要理念。由学生给出数据,得出结果,再让他们在积极尝试后进行讲解,实现生生互评。把课堂的一切交给学生,相信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上进一步学习提高,教师只是点播和引导者。

3.本课在设计时对教材也进行了适当改动。例题方面考虑到数码时代,学生对胶卷已渐失兴趣,所以改为学生比较熟悉的乒乓球为体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练习的作用,为知识的落实打下轧实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摸球游戏,了解并掌握计算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体会概率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通过环环相扣的、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概率的定义及简单的列举法计算。

2.应用概率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概率的计算方法解决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下面事件:①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加热到100℃时会沸腾。②掷一枚硬币,出现反面。③三角形内角和是360°;④蚂蚁搬家,天会下雨,

不可能事件的有 ,必然事件有 ,不确定事件有 。

2、任何两个偶数之和是偶数是 事件;任何两个奇数之和是奇数是 事件;

3、欢欢和莹莹进行“剪刀、石头、布”游戏,约定“三局两胜”决定谁最终获胜,那么欢欢获胜的可能性 。

4、足球比赛前裁判通过抛硬币让双方的队长猜正反来选场地,只抛了一次,而双方的队长却都没有异议,为什么?

5、一个均匀的骰子,抛掷一次,它落地时向上的数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结果?每一种结果的概率分别为多少?

求一个随机事件概率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那么能不能不进行大量的重复试验,只通过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求出随机事件的概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学习的“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二、情境导入

1、任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可能出现哪些结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2、这个袋子中有5个乒乓球,分别标有1,2,3,4,5这5个号码,这些球除号码外都相同,搅匀后任意摸出一个球,拿出来后再将球放回袋子中。

(1)会出现哪些可能的结果?

(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它们的概率分别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到概率的值?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

三、探究新知

1、请大家观察前面的抛硬币、掷骰子和摸球游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

(1)一次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的;

(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

设一个实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有n种,每次试验有且只有其中的一种结果出现。如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那么我们就称这个试验的结果是等可能的。

2、探究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1)抛掷一个均匀的骰子一次,它落地时向上的数是偶数的概率是多少呢?

(2)不透明的一个袋子中装有大小相同的三个球,一个黄色和已编有1.2.3号码的3个白球,从中摸出2个球,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摸出2个白球有多少种不同结果?摸出2个白球的概率是多少?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间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一般地,如果一个试验有n种等可能的结果,事件A包含其中的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P(A)=/n

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做P(必然事件)=1;不可能事件的发生的概率为0,记做P(不可能事件)=0;如果A为不确定事件,那么0<P(A)<1

3、应用新知

例:任意掷一枚均匀骰子。

1.掷出的点数大于4的概率是多少?

2.掷出的点数是偶数的概率是多少?

解:任意掷一枚均匀骰子,所有可能的结果有6种:掷出的点数分别是1,2,3,4,5,6,因为骰子是均匀的,所以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1.掷出的点数大于4的结果只有2两种:掷出的点数分别是5,6.

所以P(掷出的点数大于4)=2/6=1/3

2.掷出的点数是偶数的结果有3种:掷出的点数分别是2,4,6.

所以P(掷出的点数是偶数)=3/6=1/2

四、实践练习

1、袋子里装有三个红球和一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小丽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请问摸出红球的概率是多少?

2、先后抛掷2枚均匀的硬币

(1)一共可能出现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出现“1枚正面、1面反面”的结果有多少种?

(3)出现“1枚正面、1面反面”的概率有多少种?

(4)出现“1枚正面、1面反面”的概率是1/3,对吗?

3、将一个均匀的骰子先后抛掷2次,计算:

(1)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其中向上的数之和分别是5的结果有多少种?

(3)向上的数之和分别是5的概率是多少?

(4)向上的数之和为6和7的概率是多少?

五、课堂检测

1、甲、乙、丙三个人随意的站一排拍照,乙恰好站中间的概率是( )

A 2/9 B 1/3 C 4/9 D以上都不对

2、在一次抽奖中,若抽中的概率是0.34,则抽不中的概率是( )

A 0.34 B 0.17 C 0.66 D 0.76

3、把标有1、2、3、4…10的10个乒乓球放在一个箱中,摇匀后,从中任取一个,号码小于7的奇数概率是( )

A 3/10 B 7/10 C 2/5 D 3/5

4、某商场举办有奖销售活动办法如下:凡购满100元得奖券一张,多购多得,现有10000张奖券,设特等奖1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100个,则一张奖券中一等奖的概率是

5、一个袋中装有3个红球,2个白球和4个黄球,每个球除颜色外都相同。从中任意摸出一球,则: P(摸到红球)=

P(摸到白球)=

P(摸到黄球)=

6、一个袋中有3个红球和5个白球,每个球除颜色外都相同。从中任意摸出一球,摸到红球和摸到白球的概率相等吗?分别是多少?如果不相等,能否通过改变袋中红球或白球的数量,使摸到的红球和白球的概率相等?

六、课堂小结

回想一下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同学们自己的收获是什么?

1、等可能性事件的特征:

(1)一次试验中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的。(有限性)

(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

2、求等可能性事件概率的步骤:

(1)审清题意,判断本试验是否为等可能性事件。

(2)计算所有基本事件的总结果数n。

(3)计算事件A所包含的结果数。

(4)计算P(A)=/n。

布置作业:

1、P148习题6.4知识技能 1.2.3

2、问题解决:请大家为“翠苑小区”亲子活动设计一个有奖竞猜活动方案。

板书设计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1)

等可能事件的特征:

1、 一次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的;

2、 每一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一般地,如果一个试验有n种等可能的结果,事件A包含其中的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5

恰当的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深度融合,课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体的原则,精心设计情境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和探索交流的学习环境,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为提高教学质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以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应用101教育PPT引导学生由动手操作到理性思考,由自主探索到合作交流,由生活实际到建立模型解决问题,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完成对本节知识的探索与交流。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七下第二章相交线、平行线中的第一节,本节主要是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由学生动手画出相交线图形,观察图形产生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对顶角的概念和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由此图产生具有特殊数量关系的余角、补角的概念,由生活实例(打台球)引出并推导余角补角性质采用类比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归纳等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积累了大量的方法和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基于教材特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为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制定教法、学法如下:

三、教法与学法:

1、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原则,在为学生创造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故选用探究式教学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以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信息来理解理论知识。

2.借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排除学生对几何学习方法的缺乏,和学无所用的顾虑,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快与进步。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与数学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顶角、余角、补角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难点:余角、补角性质的应用。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六、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师,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以问题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了有效开放的学习环境。本节课共设计以下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再探新知;第四环节: 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第五环节:学有所思,归纳总结;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能力延伸。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活动内容一: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展示一组生活图片,由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图片中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引入课题:《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

出示本节教学目标、重难点。

(2)那么什么叫相交线和平行线呢?

结论:1.一般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和平行。

2:定义: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图片引入课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观察总结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课堂效率,通过练习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

赋能路径:学生对平行线、相交线概念的表述不清楚,对于同一平面的重要性理解不到位,应大胆让学生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101PPT展示空间中两条异面直线存在既不相交也不平行的位置关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同一平面的意义。

第二环节 动手实践 探究新知

动手实践一:

利用101中的几何画板让学生画出:两条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

通过观察图形,小组合作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顶角的定义。

赋能路径: 利用多媒体技术让直线CD绕着点O旋转,在旋转过程中发现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角不会随着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利用多媒体出示剪刀模型,随着剪刀的动画,让学生生动形象的理解对顶角相等这一性质,激发学习兴趣,从而突破本节教学重点。

巩固练习:

1、下列各图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 )

2、如图3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个扇形零件的圆心角的度数吗?你能说出所量角是多少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活动素材,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进行建模的能力。设计练习主要是检测学生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的应用的理解程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加浓郁的学习氛围。

课堂实施情况:利用几何画板建立数学模型,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来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逻辑推理能力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对于对顶角概念的表述不到位,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强调反向延长线,规范语言。讨论对顶角相等这一性质时,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充分思考,再合作交流,最后归纳、总结,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第三环节 合作交流 、再探新知

利用学生动手操作画出的图形,探究补角、余角定义

补角定义:一般地,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余角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强调:互余或互补是指两个角,与角的的位置无关

【设计意图】:在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可以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赋能路径:利用几何画板画出的相交线图形,学生通过观察具有补角、余角位置关系的两角给出补角,余角定义,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补角、余角定义与角的位置无关,定义只和两角的和是否是180度或90度有关,让学生更深刻理解补角余角定义,突破本节教学重点。

巩固练习:

问题1:指出下列图中,哪两个角互为余角?哪两个角互为补角

2、图中∠1、∠2、∠3互补吗?

【设计意图】:据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的心理,设置问题1和问题2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在竞争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升所编题的质量,促进合作交流的意识。

第四环节 联系生活 解决问题

动手实践二 :

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此时∠1=∠2,将图2.1—7抽象成图2.1—8,ON与DC交于点O,∠DON=∠CON=90°,∠1=∠2

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下列问题:在图2.1—8中

问题1:哪些角互为补角?哪些角互为余角?

问题2:∠3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问题3:∠AOC与∠BO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归纳: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巩固练习:

如图所示, 因为∠1+∠3=180°,∠2+∠3=180°,所以∠1=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情景,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进行建模的能力。通过巩固练习检测学生对余角、补角性质的应用情况。

赋能路径: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打台球进球路径,更生动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探索知识的欲望,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让学生经历怎么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突破难点。

课堂实施效果:对于补角、余角的性质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列出式子,让学生通过观察表达式得出补角的性质,再通过类比补角性质得出余角的性质。在巩固练习中,理由大部分填对顶角相等,对于补角性质的应用多加练习。

课堂检测:本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一个超链接,每组选一道题,根据选题派学生代表回答问题,根据情况得分。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完成课堂检测环节,既检测学生对本节重点知识掌握情况,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

赋能路径:教师提前把设计好的练习提前展示在多媒体上,待新课讲完后,以小组竞赛形式出示,学生有小组竞赛的精神,同学们回答问题积极,并且对于回答不具体的同学,同小组同学积极补充,活跃了课堂气氛,启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环节 学有所思 归纳总结

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点?

你学到了哪些方法?

你认为还有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使学生把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引导学生时刻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学习的知识和体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培养学生独自梳理知识,归纳学习方法及解题方法的能力,体会与同伴分享成果的快乐过程。

课堂实施情况:学生们积极的对本节知识、学法进行归纳总结,对对不理解的问题课下进行反思。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 能力延伸

基础题:1.习题2.1 第 1,2,3,4,5题

提高题: 2.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余角的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3.如图,将一个长方形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使点A落在点A’处,点B落在B’处,并且点E,A’,B’在同一条直线上。

问题1:∠FEG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问题2:∠FEA与∠GEB互余吗?为什么? 问题3:上述折纸的图形中,还有哪些(除直角外外)相等的角?

【设计意图】:作业应该体现出课堂学习的延续性,因此本节课我也精心设计了一道探究性的题目,实现了作业分层,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的收获。

教学效果及推广:

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在操作感知的基础上渗透理性思考,以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而七年级大部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意识不强,但对数学学习有着较浓厚的兴趣,思维比较开阔,在数学课堂中抓住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建立自信,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索,合作、归纳等能力。另外班中还存在相当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同桌儿小组学习等方式,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这些学生尽量给能力较弱的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体验成功。

本课例较好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搭建支架帮助学生实现从操作感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顺应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效率。

课程建设情况: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情境出发,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当地创设情境,以问题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了开放有效的学习环境,同时联系生活,融合建模思想,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完成课堂检测,既对本节重点知识进行了考查,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

启示: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激励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的问题,应大胆放手给学生,注意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的能力,简单合情说理的能力,观察分析的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等。讨论时,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注重学生几何语言的培养,对课堂生成的问题,应予以重视,教师可以激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视野。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法则,会进行同底数幂的乘法基本运算。

在推导法则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和分析,归纳、总结出同底数幂乘法的法则,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索过程,培养合作、探索问题的能力,以及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同底数幂相乘的法则的推理过程及运用

难点

同底数幂相乘的运算法则的推理过程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 表示什么意义?(是乘方运算,表示10个2相乘;也可以用来表示运算的结果)

2.下列四个式子① ,② ,③ ④ 中,运算结果是 的有哪些?你能说明理由吗?(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两个幂只有当底数相同时才可以乘起来,同时初步感受计算的方法)

3.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 米,若一年以 秒计算,那么光走一年的路程是多少米呢?

学生列出式子 。这个式子怎样运算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弄清楚两个同底数幂相乘的一般方法,下面我们就来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你能计算出 吗?

学生解答,教师板书

那么 等于多少呢?更一般的, 等于多少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你发现运算的方法了吗?

师生共同概括归纳出同底数幂乘法的法则: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用公式表示是: (、n都是正整数)

动脑筋

当3个或三个以上的同底数幂相乘时,怎样用公式表示运算的结果呢?

学生思考并讨论解答,最后教师总结: (,n,p都是正整数)

三、典例剖析

例1 计算:(1) ;(2)

分析:直接运用公式计算,教师板书计算过程,强调初学时要注意弄清楚计算的步骤。

例2 计算:(1) ;(2)

让学生独立完成。这题意在进一步训练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注意观察学生是否会用法则进行计算,点评时要强调对法则的运用。

例3 计算:(1) ;(2)

学生解答并讨论,教师注意拓展学生对法则的运用,培养符号演算的能力,指出公式中的底数可以是具体的数,也可以是字母或式子表示的'数,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四、课堂练习

基础训练:

1.计算:

(1) ;(2) ;(3) ;(4)

2.计算:

(1) ;(2) ;(3) ;(4)

(学生解答各题,教师组织学生互相批改,对学生出错比较多的地方做讲解和变式训练)

提高训练

3. 计算 ;(2)

4.制作拉面需将长条形面团摔匀拉伸后对折,并不断重复若干次这组动作. 随着不断地对折, 面条根数不断增加. 若一碗面约有64 根面条,则面团需要对折多少次? 若一个拉面店一天能卖出2 048 碗拉面,用底数为2的幂表示拉面的总根数。

(用以提升学生运算的灵活性,提高学习兴趣。)

五、小结

师生互相交流总结本节课上应该掌握的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特征,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辨析、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以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如:对法则的理解,解决了什么问题,体会从特殊到一般探索规律的数学思想等等)

六、布置作业

教材P40 第1题,P41 第12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经历从实际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感知方程与不等式的内在联系;

3、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寻找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弄清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用去括号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提出问题某学校计划购实若干台电脑,现从两家商店了解到同一型号的电脑每台报价均为6000元,并且多买都有一定的优惠。甲商场的优惠条件是:第一台按原报价收款,其余每台优惠25%;乙商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优惠20%。如果你是校长,你该怎么考虑,如何选择?

探究新知1、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汇报,派代表论述理由。

2、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以下三种采购方案:

(1)什么情况下,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

(2)什么情况下,到乙商场购买更优惠?

(3)什么情况下,两个商场收费相同?

3、我们先来考虑方案:

设购买x台电脑,如果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

问题1:如何列不等式?

问题2:如何解这个不等式?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并板书如下:解:设购买x台电脑,如果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则6000+6000(1-25%)(x-1)<6000(1-20%)x

去括号,得

去括号,得:6000+4500x-45004<4800x

移项且合并,得:-300x<1500

不等式两边同除以-300,得

答:购买5台以上电脑时,甲商场更优惠。

4、让学生自己完成方案(2)与方案(3),并汇报完成情况。

教师最后作适当点评。

解决问题甲、乙两个商场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同时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措施。甲商场的优惠措施是: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乙商场则是: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顾客选择哪个商店购物能获得更多的优惠?

问题1: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你该从何入手考虑它呢?

问题2:由于甲商场优惠措施的起点为购物100元,乙商场优惠措施的起点为购物50元,起点数额不同,因此必须分别考虑。你认为应分哪几种情况考虑?

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汇报讨论结果。

最后教师总结分析:

1、如果累计购物不超过50元,则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是一样的;

2、如果累计购物超过50元但不超过100元,则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

3、如果累计购物超过100元,又有三种情况:

(1)什么情况下,在甲商场购物花费小?

(2)什么情况下,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

(3)什么情况下,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相同?

上述问题,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可适当点评。

总结归纳:

通过体验买电脑、选商场购物,感受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用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关系可为解决问题带来方便。由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就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通过解不等式可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

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26页习题9.2第1题(1)(2)第3题1、2。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8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比例的意义的深化和发展,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想、反思等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先让学生学习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再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通过简炼的分层练习,深化比例的基本性质,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渗透假设、验证、优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感受“一一对应”和“变与不变”的思想。

【教学预设】

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呈现:4:5和8:10

(1)认识吗?叫什么?

(2)正确吗?为什么?(4:5=0.8,8:10=0.8,所以4:5=8:10)

(3)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4:5=8:10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5和8”叫做比例的內项。

3、你能说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

(1)1.4: =:5 (2) =

【设计意图:简洁的情境,简单的问答,准确定位教学的起点,沟通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嫁接新知探究的支点。】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猜数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內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如1和24,2和12,……)

(2)追问:正确吗?为什么?(求比值判断)

(3)还有不同答案吗?

(4)你能举出项不是整数的例子吗?

(5)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2、猜想

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內项的位置可以交换……)

3、验证

(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举例验证)

(2)你觉得应该怎样举例呢?

示范:①任意写一个简单的比;②求出比值;③根据比值写出另一个比的一项,求出另一项;④组成比例;⑤算出外项的积和內项的积。

(3)合作要求

1)前后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

2)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换验证。

3)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4、归纳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3:5=4:6,为什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內项的'积?

(2)其实我们的发现与数学家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5、完善

(1)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或bc=ad)

(2)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0:3=0:4,可以吗?3:0=4:0呢?

(3)比例中两个比的后项都不能为0。

6、如果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这怎么相乘?(交叉相乘)

【设计意图:不完整的比例激发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猜数的兴趣,教师举例示范,为学生小组合作举例验证比例的基本性质搭建支点,意在让学生经历“猜数——猜想——验证——归纳——完善”的知识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三、巩固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示范:6:3和8:5 (1)1.2:和:5

(2):和: (3)和

〖学法指导: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再肯定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先让学生尝试判断,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2)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用求比值的方法判断1.2:和:5能否组成比例可以吗?

(3)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2、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如果知道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內项的积,你会写比例吗?

六(3)班智聪同学根据“2×9=3×6”写出了比例,猜猜他可能是怎么写得?请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追问:你为什么写得那么块?有什么窍门吗?

补问:根据这个乘法等式,一共可以写多少个比例?

3、如果a×2=b×4,则a:b=( ):( );

如果a:b=4:2,则a=4,b=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4、猜猜我是谁?

6:( )=5: 4

延伸:如果把“( )”改为“x”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解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巩固对比例基本性质的掌握,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促进所有学生都能在动静结合的练习过程中获得发展,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渗透假设、验证、有序思考的解题策略和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感受“一一对应”和“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样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

五、板书设计

扩展阅读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范例8篇


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 教案课件是建立教学框架的工具,必须认真书写,大家是不是在为写教案课件发愁呢?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为您编辑出这篇“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的文章,希望以下建议能够对你的问题提供一些帮助!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

一、创设情境

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要研究一些数量关系,先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1如图是某地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

看图回答:

(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多少?任意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说出这一时刻的气温.

(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是多少?

(3)这一天中,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升高?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解(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1℃、2℃、5℃;

(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5℃.最低气温是-4℃;

(3)这一天中,3时~14时的气温在逐渐升高.0时~3时和14时~24时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地气温T(℃)也随之变化.那么在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类似的数量关系呢?

二、探究归纳

问题2银行对各种不同的存款方式都规定了相应的利率,下表是20xx年7月中国工商银行为“整存整取”的存款方式规定的年利率:

观察上表,说说随着存期x的增长,相应的年利率y是如何变化的.

解随着存期x的增长,相应的年利率y也随着增长.

问题3收音机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米(m)和千赫兹(kHz)为单位标刻的.下面是一些对应的数值:

观察上表回答:

(1)波长l和频率f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

(2)波长l越大,频率f就________.

解(1)l与f的乘积是一个定值,即

lf=300000,

或者说.

(2)波长l越大,频率f就 越小 .

问题4圆的面积随着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如果用r表示圆的半径,S表示圆的面积则S与r之间满足下列关系:S=_________.

利用这个关系式,试求出半径为1cm、1.5cm、2cm、2.6cm、3.2cm时圆的面积,并将结果填入下表:

由此可以看出,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就_________.

解S=πr2.

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就越大.

在上面的问题中,我们研究了一些数量关系,它们都刻画了某些变化规律.这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一些数值会发生变化的量.例如问题1中,刻画气温变化规律的量是时间t和气温T,气温T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它们都会取不同的数值.像这样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variable).

上面各个问题中,都出现了两个变量,它们互相依赖,密切相关.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例如x和y,对于x的每一个值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图案最常见的构图方式:轴对称、平移、旋转……,理解简单图案设计的意图。认识和欣赏平移,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够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组合,设计出简单的图案。

2、能力目标:经历收集、欣赏、分析、操作和设计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情感体验点:经历对典型图案设计意图的分析,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及它们的组合进行的图案设计。

难点:分析典型图案的设计意图。

疑点:在设计的图案中清晰地表现自己的设计意图

教具学具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图案、图标的剪贴、临摹以及。多种常见的图案及其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在优美的音乐中,逐个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典型图案,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每种图案标志的对象。(展示课本图3—23)

明确在欣赏了图案后,简单地复习旋转的概念,为下面图案的设计作好理论准备。对教材给出的六个图案通过观察、分析进行议论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图案的设计中常常运用图形变换的思想方法,为学生自己设计图案指明方向。其中图(1)、(2)、(3)、(4)、(5)、(6)都可以通过旋转适合角度形成(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每个旋转的角度和旋转的次数及旋转中心的位置),另外图(2)、(3)、(5)也可以通过轴对称变换形成(可以让学生指出对轴对称及对称轴的条数),而图(2)可以通过平移形成。

2、课本

1 欣赏课本75页图3—24的图案,并分析这个图案形成过程。

评注:图案是密铺图案的代表,旨在通过对典型图案的分析欣赏,使学生逐步能够进行图案设计,同时了解轴对称、平移、旋转变换是图案制作的基本手段。例题解答的关键是确定“基本图案”,然后再运用平移、旋转关系加以说明,注意旋转中心可以为图形上某一特征的点。

评注:可以取其中的任何一个为基本图案,然后通过变换得到。而且变化方式也可以是:左下角的图案通过轴对称变换得到左上图和右下图。

(二)课内练习

(1) 以小组为单位,由每组指定一个同学展示该组搜集得到的图案,并在全班交流。

(2) 利用下面提供的基本图形,用平移、旋转、轴对称、中心对称等方法进行图案设计,并简要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三)议一议

生活中还有那些图案用到了平移或旋转?分析其中的一个,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四)课时小结

本课时的重点是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是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这些变换设计出一些简单的图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图案的设计又增加了哪些新的认识?(可以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多种方法来设计,而且设计的图案要能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再就是图案的设计一定要新颖,独特,这样才能使人过目不忘,达到标志的效果。)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五)延伸拓展

进一步搜集身边的各种标志性图案,尝试着重新设计它,并结合实际背景分析它的设计意图。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3.

2.会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3来判断、证明及计算.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自己动手并总结推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总结概括能力.

2.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3进行判断,训练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探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3,体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2.通过对判定方法的探索,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领会分类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2、3的推导过程,掌握判定方法2、3并能灵活运用.教学难点:判定方法的推导及运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投影片

[生]有四对相似三角形,它们是△AEF∽△DEC,△AFB∽△ACD,△AEB∽△CED,△AEF∽△EBA.他们相似的理由都是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

[师]现在我们已经有两种方法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一种是定义,一种是判定方法1,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这一问题就是本节课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是只从角的方面考虑的,下面我们只从边的方面去考虑.我们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中,也有只用边来进行判断的,即SSS公理.大家能不能用类比的方法,猜想只用边来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呢?

[生]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师]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投影片

个组取一个相同的k值,不同的组取不同的k值,好吗?

[生]好.

[师]经过大家的亲身参与体会,你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

[生]结论为∠A=∠A′,∠B=∠B′,∠C=∠C′

△ABC∽△A′B′C′,理由是:

∠A=∠A′,∠B=∠B′,∠C=∠C′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知:△ABC∽△A′B′C′.

[师]其他组的同学的结论相同吗?

[生]相同.

[师]经过大家的探讨,我们又掌握了一种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3.

[师]前面两种判定方法我们都是只从角或只从边的方面去考虑的,下面我们要从两方面来考虑.还是要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在全等的判定方法中有ASA,SAS,AAS,其中ASA、AAS我们就不用考虑了,因为我们已经有判定方法1、3,下面来验证SAS,大家还是先猜想,然后再验证.

[生]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师]好,下面我们还是由大家自己推导吧.请看投影片

[师]请大家按照上面的步骤进行,同时还要采取不同的组取不同的值法.

[生]按照要求作出的△ABC与△A′B′C′中,有∠B=∠B′,∠C=∠C′,因此根据判定方法1可知,△ABC∽△A′B′C′.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我们又探索出一个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想一想

107

[师]下面验证SSA,即两边对应成比例,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中SSA就不成立.大家还可以仿照上面的验证过程来进行推导,下面是小明和小颖分别画出的一个满足条件的三角形,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从上面的图中可以得出结论:有两边对应成比例,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的三角形不相似.

4.做一做

[师]在这两节课中我们已经学完了一般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下面请大家总结一下有几种方法.

[生]一共有四种方法.

第一种: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即定义法.

第二种:即判定方法1

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第三种:即判定方法2

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第四种:即判定方法3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师]从这四种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种判定方法比较麻烦,需要研究三对角、三对边,而后面的几种方法最多只需要研究三对边或角,因此定义法一般不利用.如果已知条件只涉及角,就用第二种判定方法;如果已知条件只涉及边,就用第三种判定方法;如果既有角又有边,则可考虑用第四种方法判断.

5.议一议

如图,△ABC与△A′B′C′相似吗?你有哪些判断方法?

[生]解:△ABC∽△A′B′C′.

判断方法有.

1.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

4.定义法.

(三)巩固应用,拓展研究

下面每组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为什么?

生]解:(1)△ABC∽△DEF

∴△ABC∽△DEF

(2)在△ABC中

AB=2,AC=6

∵∠A=∠A

∴△ABC∽△AEF

(四)练习巩固,促进迁移

依据下列各组条件,判定△ABC与△A′B′C′是不是相似,并说明为什么.

(1)∠A=120°,AB=7 cm,AC=14 cm,

∠A′=120°,A′B′=3 cm,A′C′=6 cm,

(2)AB=4 cm,BC=6 cm,AC=8 cm,

A′B′=12 cm,B′C′=18 cm,A′C′=24 cm.解:

又∵∠A=∠A′

∴△ABC∽△A′B′C′(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ABC∽△A′B′C′(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

(五)回顾联系,形成结构

本节课主要探讨了相似三角形的另两种判定方法,即三边对应成比例与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培养了大家的探索精神,同时让学生懂得了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学习的目的是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这里就是能利用判定方法进行有关证明.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4)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用分式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

2.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分式的有关运算法则.

3.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

4.列分式方程,建立现实情境中的数学模型.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使学生有目的的梳理知识,形成这一章完整的知识体系.

2.进一步体验“类比”与“转化”在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分式方程解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形成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使学生在总结学习经验和活动经验的过程中,体验因学习方法的大力改进而带来的快乐,成为一个乐于学习的人.

●教学重点

1.分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2.分式的运算法则.

3.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

4.分式方程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分式的运算及分式方程的解法.

2.分式方程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法

讨论交流本章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在反思过程中建立知识体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两张,实物投影仪

第一张:问题串,(记作§3.5A)

第二张:例题分析,(记作§3.5B)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回顾本章的知识.

出示投影片(§3.5A)

问题串:

1.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量可以用分式表示,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列分式方程解决,请举一例.

2.分式的性质及有关运算法则与分数有什么异同?

3.如何解分式方程?它与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何联系与区别?

[师]同学们可针对以上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可参与于学生的讨论中,注意扫除他们学习中常犯的错误)

[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量可以用分式表示,例如(用实物投影)

某人在外面晨练,有m分钟,他每分钟走a米;有n分钟,他每分钟跑b米.求此人晨练平均每分钟行多少米?

[生]我们组来回答此问题,此人晨练时平均每分钟行米.

我们组也举出一个例子:长方形的面积为8m2,长为pm,宽为____________m.

[生]应为m.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有特色,谁还能举.

[生]如果某商品降价x%后的售价为a元,那么该商品的原价为多少元?

[生]原价为元.……

[师]都是分式.分式有什么特点?和整式有何区别?

[生]整式A除以整式B,可表示成的形式,如果除式B中含有字母,则称是分式.而整式分母中不含字母.

[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用分式方程来解决.例如(用实物投影仪)

某车间加工1200个零件后,采用了新工艺,工效是原来的1.5倍,这样加工同样多的零件就少用10h,采用新工艺前、后每时分别加工多少个零件?

解:设采用新工艺前、后每时分别加工x个,1.5x个,根据题意,得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自然环境的有关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继续学习运用抓住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课文蕴涵的感情。

4.了解文章叙述顺序,了解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以芦笛为主线,展开教学。

2.以读为主,抓住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课文蕴涵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爷爷良苦用心的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套音乐(海浪的声音、芦笛的声音、暴风雨的声音)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2.讲读课文第一段。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作者写作目的。

2.感受第一段中描绘的美景,体会强强对爷爷小屋的向往。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体会笛声的特点。

2.感受第一段中描绘的美景,体会强强对爷爷小屋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见过芦笛吗?出示课件:放在这爷爷嘴边的就是芦笛,它是用普普通通的苇叶三折两卷而成的,它的声音可美妙呢,想听吗?课件播放。

2、有一个叫强强的孩子非常喜欢他爷爷做的芦笛,听爷爷吹芦笛的时发出的美妙声音。因为这芦笛还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这是怎样的一次不平常的经历,它给这个孩子带来什么收获,请大家一起《爷爷的芦笛》,走进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3、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边读边想: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三、检查初读,了解学生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正音。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及揣摩到的写作目的,并读出体现写作目的的语句。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这悠扬的笛声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边在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并归纳笛声的特点:悠扬、清脆、神奇

3、以芦笛为线索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五、学习第一次芦笛声。

1、过度:悠扬的芦笛声是在哪一段提到的?

2、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第一次芦笛声是强强亲耳听到的吗?(不是,是想象的)你从哪知道的?(在强强的想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

好玩在哪里?谁来读一读。

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里,如千万点萤光闪闪烁烁。

①指导朗读:碧海蓝天,海鸥翱翔,星星闪烁,多么富有诗意的景致啊!你能体会后,再来读一下吗?(板书:美丽)

②出示图片欣赏,自己练习,齐读。

③引读:更有趣的是??

过渡:在美丽的大海边,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丛里,和最疼爱自己的爷爷一起做芦笛、吹芦笛,这样的生活多么令人?(羡慕、渴望、盼望着去看一看、玩一玩)强强对爷爷的小闸屋充满了(向往)。(板书:向往)(如果你是强强,你会怎么想?)

④指导朗读:你能读出自己的体会吗?谁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指名读)

六、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2、抄背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继续研读课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继续学习运用抓住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课文蕴涵的感情。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体会爷爷良苦用心的爱。

3.了解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爷爷良苦用心的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导入,并指名背诵第一段。

2.揭示: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看看第二次,第三次芦笛声给小主人公强强带来了怎样的不同的感受呢?

二、研读课文,深入思考:

第二次芦笛声

1.过渡:让我们先来学习文中提到的第二次芦笛声。转眼就到了苇叶葱茏的五月,强强终于来到了盼望已久的爷爷的小闸屋,看,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2.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

3.集体交流。

(1)、出示五月间的海水变得柔和温润。拂过强强的脸颊。

①指名朗读。此时的大海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通过想象感受一下情景。(板书:柔和温润)

②你感受到了吗?(指名)海水是海面是海风呢?

此时此刻,你好想说什么?(好美呀,好舒服呀)

(2)、我想强强一定和大家发出了一样的感叹。该做更有趣的事了。齐读4-6小节。

听到了清脆的芦笛声。真的跟爷爷一起做芦笛、吹芦笛,强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板书:高兴)

白天,小闸屋周围美丽的景色以及清脆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

第三次芦笛声

师述:快乐的时光总是让人感觉短暂,刚才还和爷爷一起吹芦笛、看海鸟,转眼夜晚已经来临了,爷爷说:强强是怎么说的?(放心吧,爷爷,我不怕。)

1、你能想象一下强强说这话的时候会有什么动作吗?

真棒!你说此时的强强在爷爷面前表现得十分地(勇敢,英勇,胆大)

2、我们可不能光听他说的,要眼见为实,瞧瞧晚上发生什么了?

(1)出示: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①指名朗读。此时的大海变得怎样了?你见过狂怒的大海吗?(板书:狂怒)

②强强是躲在被窝里听大海的声音,我们也来闭上眼睛体会一下,听听狂怒的大海。(放音频)你觉得夜晚的大海(大海变得可怕了)

③指名读文:谁再来读这一段,把刚才体会到的读出来。(体会大海的凶猛、可怕。)

④读的真不错,我们向他学习,一起来读一读。

⑤还有哪些话也写出了大海的凶猛与可怕呢?

交流:★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

★哗哗海水一浪接着一浪,永不疲倦。

★呼的一声,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

3、若你一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样?(板书:恐惧)(强强与你一样,此时的他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惊恐万丈,忐忑不安)?找出有关语句交流。

①强强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他大声呼喊着:爷爷!爷爷!

②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也不敢透。

③强强焦急起来,他想:爷爷呢?爷爷在哪儿?应该去把爷爷找回来。他哆嗦着下了床

④强强缩回脚,又钻进了被窝。

过渡:(指名读这四句话)通过这些表现,我们感到强强当时(害怕急了、恐惧、)

除了夜晚狂怒的大海让强强感到了巨大的恐惧以外,还有其它原因吗?(独自一人在家、年龄很小、担心爷爷)

放动画。加深体会,指导感情朗读。齐读7---10

4.强强从未经过这样的漫漫长夜,紧张、害怕、孤独陪伴着他。不知过了多久,在朦胧中,他仿佛听到了一种奇特的声音。那是什么声音?

对,是爷爷的芦笛!啊,爷爷的芦笛!

指导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强强的兴奋,高兴)

5、此时的强强变得怎样了?是什么使他勇敢起来了?(芦笛声、爷爷、爷爷的语言)(板书:勇敢)

①、出示第十三自然段:悠扬的芦笛声将他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此时此刻这芦笛声给强强带来了什么?风涛中这悠扬的笛声,那是爷爷在对强强说

②、在这狂风怒潮的黑夜里,爷爷在干什么呢?

③、此时此刻,他又想起来什么呢?出示: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④、这是爷爷在告诉他什么呢?你怎么来理解的,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或者也可以借用以前学过的名言句子来说。

⑤、引导朗读体会。

6、总结: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不同的笛声,先写了强强想象中的大海和笛声;然后写了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大海和笛声给强强的感受;最后写了漫漫黑夜里,风涛里的笛声。这些笛声对强强和我们来说,带来了什么?给予什么?懂得了什么?把你读懂了的,感悟到的写下来。

爷爷的笛声---------------------------------------------------

7、交流。

三、总结全文,提升认识。

1、小结。

2、是的。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首歌的名字叫《真心英雄》,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相信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一定会对这首歌有更深的领悟。(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把握生命里每一次感动和心爱的朋友热情相拥

让真心的话和开心的泪在你我的心里流动

四、自主作业,课外延伸。

1、搜集与课文中心有关的名言警句。

2、摘抄你喜欢的文中描写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的句子,读一读,背被一背。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6)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中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知道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体会分类的作用。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兴趣,培养操作、合作、表达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

体验分类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分类多样性。

1、猜谜语。

四四方方一口箱,书本文具里面藏,每天上学离不了,它是我们的好伙伴。

2、对了,小朋友们每天都要带着书包来上学,陈老师想知道你们的书包都是谁整理的呀?

3、噢,除了一两个小朋友是爸爸妈妈帮助整理的以外,大部分小朋友都是自己整理的呀,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孩子!

4、整理书包比赛。(动手整理自己的书包。)

(1)小朋友们平时都整理过书包,先请大家和同小组的小朋友们商量一下,打算怎么整理自己的书包。

(2)小朋友们开始互相讨论。

(3)小组汇报整理的情况:有按大小分的,有按语数分的,有按书本分的。

5、组织学生看书。

6、小结什么是分类,以及分类有什么好处。

(二)分一分。

1、分人物头像。

(1)请小朋友们以四人为一组,互相讨论看这么多的客人,该怎样分类,按什么分,分成几组,陈老师看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好,方法最多。

(2)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根据分的情况动手把黑板上的人物头像移动分类。

(3)分的结果大致有以下几种:按男女分;按年龄分;按是否戴眼镜分;按是否扎辫子分;按领子形状分;按是否系红领巾分……

2、分动物。

(可以按生活环境、大小来分。)

(1)老师要带大家一起来看可爱的动物,藏在袋子里,请小朋友们打开袋子取出图片。

(2)生取出图片看到动物后进行分类。

(3)小组合作动手分一分。

3、分几何图形。

(可以按颜色、大小、形状来分。)

你们有本领给这些图形也分分类吗?这回有个要求,请小朋友们自己先独立地思考,想想我要怎么分,按什么分,分几类,看哪个小朋友想的方法又多又合理。

4、分算式。你们能给这些算式也分分类吗?怎样分?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新本领――分类。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它呢?

小朋友们以后在生活中还会经常用到。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7)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第三课时20.2.2方差

【学习目标】

1.了解方差的意义,会用科学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实际问题作出评判。

2.经历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的过程,体会现代科技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熟练掌握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

【导学指导】

复习旧知;

1.什么叫做方差?

2.如何计算方差?

学习新知:

弄清方差的计算方法后,探索用手里的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

1.计算教材p140例1中甲团和乙团的方差,并比较哪个芭蕾舞团女演员的身高更整齐?

2.计算教材p141练习第2题中甲、乙两名运动员的成绩的方差,并比较哪个运动员的成绩更稳定?

【课堂练习】

1.数据2,-1,1,3,0,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平均数是1B.中位数是1C.众数是1D.方差是1

2.已知一个样本1,3,2,5,x,它的平均数是3,则这个样本的方差是多少?

【要点归纳】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与同伴交流一下。

【拓展训练】

甲、乙两名运动员在10次百米跑步练习中的成绩如下(单位:秒):

甲10.810.911.010.711.2

11.110.811.010.710.9

乙10.910.910.810.811.0

10.910.811.110.910.8

如果根据这10次成绩选拔一人参加比赛,你认为哪一个较为合适?为什么?

第四课时20.2.2方差

【学习目标】

1.深化对极差、方差概念的认识。

2.在实际问题情景中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导学指导】

复习旧知:

1.什么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什么是极差?什么是方差?

3.什么时候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评判一组数据?什么时候用极差、方差来评判一组数据?

学习新知:

学习教材p141-p142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

1.如果考察的总体数量很大时,或者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时,应该怎么办?

2.要比较甲、乙两个品种在试验田中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时,怎么办?

3.请你亲自动手计算一下甲、乙两个品种的平均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

【课堂练习】

1.教材p142练习题。

2.下表是一次科技知识竞赛中两组学生的成绩统计:

分数5060708090100

人数甲组251013146

乙组441621212

已知算当年两组的人均得分都是80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两个组的成绩优劣。并说明理由。

【要点归纳】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与同伴交流一下。

【拓展训练】

8年级3班分甲、乙两组各10名学生进行抢答比赛,共10道选择题,答对8题(含8题)以上为优秀,各选手答对题数统计如下:

答对题数5678910

甲组选手101521

乙组选手100432

请完成下表: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优秀率

甲组选手

乙组选手

并根据所学知识,从不同方面评价甲、乙两组选手的成绩。

课题学习20.3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8)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 。

2.勾股定理的证明:用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进行证明(两种方法)。

3.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 , ,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满足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第二章 实数

1.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

(1)概念:如果 ,那么 是 的平方根,记作: ;其中 叫做 的算术平方根。

(2)性质:①当 0时, 0;当 0时, 无意义;② = ;③ 。

2.立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

(1)概念:若 ,那么 是 的立方根,记作: ;

(2)性质:① ;② ;③ =

3.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

(1)概念:实数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

(2)分类:按定义分为有理数可分为整数的分数;按性质分为正数、负数和零。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小数可分为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其中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称为分数。

4.与实数有关的概念: 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与有理数范围内的意义完全一致;在实数范围内,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同样成立。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即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数轴正好可以被实数填满。

5.算术平方根的运算律: ( 0, 0); ( 0, 0)。

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1.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大小和形状,改变了图形的位置;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2.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点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旋转不改变图形大小和形状,改变了图形的位置;经过旋转,图形点的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和角度;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作平移图与旋转图。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教案课件对于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它是教学工作的开端,也是教好课的关键。每个教师都应该设法让自己的教案课件更加完善。只有写出好的教案,才能更好地传达教学意图。那么,怎样的教案才算是好的课件呢?本文将从不同的方面来详细解析“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欢迎各位读者认真阅读,并将文章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自主探究出多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根据具体题目情景,合理选择解题策略。

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提高数学交流能力,逐步养成自觉选择合理算法,发展计算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通过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出多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培养他们的算法思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小朋友还记得小动物们在谁跑得快比赛中,谁获得了冠军?今天小牛要主持一场动物团体操比赛。

瞧!小刺猬上场了!每行12只,排了14行,共有多少只小刺猬参加团体操比赛?

二、自主探究。

(一)、探究算法

1、列式:1412=

2、1412等于多少呢?

(1)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及时捕捉学生生成性资源,对有困难学生进行指导。

(2)将学生生成性资源展示在黑板上(包括错误的),组织学生独自看各种展示的方法,记录下有意见或有疑惑的算法

(3)对有意见或有疑惑的算法展开讨论与质疑,在讨论与质疑中引出课题,引出估算,引出范围。

(4)将上述方法进行整理归类(小组讨论)

(5)同桌说说自己认为那种方法比较方便,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二)、体会算法;体验不同的题,最优的方法也不同

1、师:那就请你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算一算1318,然后告诉你的同桌你怎么算的?

交流:你的同桌是怎么算的?(指他的同桌)他又是怎么算的?

师:看来小朋友不但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而且还能从别人那里学到不一样的方法,很会学习。

2、制造矛盾冲突,引发思考:是不是对每题都能用你觉得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呢?

3、学生自己例举判断(如不行,教师出题:1729)

(1)、学生独立计算1729

(2)、不同的题,有不同的好方法

(3)、小结:先要观察题目数字的特点,根据题目数字的特点选择计算起来比较快的好方法。

4、出示2524

(1)思考:观察题目数字的特点,对这题你会选择那种方法呢?

(2)计时赛一赛,选前10名,统计不同算法名次

(3)思考:这是巧合么?是这些同学写字速度快,还是

(三)、练习477325328516

三、整理归纳,探究规律

1、出示:整理好的表格

算式相乘的积

1412168

2524600

47733431

1729493

2532800

85161360

1318234

2、师:这就是今天我们共同探究的学习内容: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从中你有没有发现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积有什么特点

3、制造矛盾冲突,引发理性思考

师: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积一定是三位数或四位数吗?肯定吗?

4、学生展开争论

5、获得结论

6、9999怎样计算会更方便?

四、课堂总结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9294页。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这样的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教学比较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本节课是三年级下册《统计与平均数》的教学,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会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场景。谈话:这是三(1)班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比一比哪一队套得准。下面就请同学们给他们做裁判,好不好?

2.收集整理数据。

多媒体依次演示4个男生和5个女生套圈比赛情况,最后将每个选手卡通像与其套圈结果定格组合成一个画面。要求学生根据男、女生套圈成绩,小组合作利用小方块完成统计图(每小组中男生合作完成男生队成绩的统计,女生合作完成女生队成绩的统计)。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对教材例题进行动态处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摆小方块制作统计图,目的是让学生亲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同时也为后面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作准备。】

3.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提问:看了这里的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要比较哪一队套得准,你准备从哪个方面去比较?结合学生的想法,适时进行引导。想法一:因为吴焱套中的个数最多,所以女生队套得准(比最多)。追问: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追问:这种想法的可取之处是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这样比公平吗?可以怎么办呢?想法三:先要求出两个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个队套得准(比平均数)。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试。(板书:平均)

【设计意图: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平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4.理解平均数。操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面前的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找出每个队的平均成绩,再试一试。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提问:怎样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二是先合后分。反馈时,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边操作,边讲解移多补少的过程,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再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课件动态演示:将统计图中的涂色方块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并引导列式:6+9+7+6=28(个),284=7(个)。

【设计意图:将学生对平均数的探求发端于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有关平均数的多种求法。】

谈话:请大家看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用红色线条标出平均数,并不断闪烁),图中闪烁的红色线条表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在前面板书的平均后面添上数。

观察:图中的平均数与实际每人套中的个数相比,你发现了什么?(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多媒体闪烁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提问:根据你的发现,谁能猜一猜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一定在什么范围之内?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验证?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你是怎样知道的?先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说一说。反馈时,引导学生交流求女生队平均数的方法及所求平均数的意义。列式计算时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什么?你能结合刚才的例子,说一说平均数表示的意义吗?

【设计意图:多媒体演示与学生的交流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平均数的意义及取值范围等建立清晰的表象。同时,将平均数学习嵌入一个完整的统计活动中,较好地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二、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我们一起玩闯关游戏好吗?

1、挑战第一关走进生活平均数能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想想做做第1题。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求出来吗?(2)想想做做第2题。小丽有这样的3条丝带,这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请你先估计一下这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在哪两个数之间?然后学生独立练习,集体校对。

2、挑战第二关明辨是非(1)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2)大泗学校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3)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

3、挑战第三关:合情推测四(2)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学号12345身高(厘米)132134136140142

(1)明明算了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不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

(2)星星公园规定:购买团体票时平均身高不足140厘米的学生可享受七折优惠。如果第一小组同学集体去玩能享受优惠吗?不计算你能知道结果吗?说出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重视平均数的求法,更重视对平均数意义的深刻理解。通过估计、预测、判断等一系列数学活动,沟通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闯关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总结评价,感情升华

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平均数,你想对它说些什么赞美之词呢?

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课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情境,出示学生熟悉的套圈游戏以此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2.充分保障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把学习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交给学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努力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学习的情境,使之在开放问题的情境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只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才会解决生活中的求平均数的问题。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学具,在小组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较好的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在计算平均数前让学生利用平均数的意义进行估计,渗透估算的思想,即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又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总之,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实现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较好地达到了创新教育的目的。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3)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课的设计中,首先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到除法估算来完成。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估算经验,自己尝试着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除法估算有一个建构的过程。紧接着让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通过对“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和“多少个纸箱能装下?”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父母外出旅游时留心在宾馆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了吗?

1.课件出示教材29页例8。

思考:

(1)从例8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问题中的“大约”是什么意思?

(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由发言,大约就是大概的意思,结果要进行估算,得数不能用“=”连接,要用“≈”连接)

(3)鼓励学生分析题意,独立列出算式,并说一说这样列式的理由。(267÷3)

师强调说明:问题中“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不需要算出准确结果,只需要进行估算,求出近似值就可以了。

2.揭示课题。

这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这节课我们就应用除法的估算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自主预习,探究算法

1.引发思考。

师:你会估算267÷3的结果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1)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①267≈300 300÷3=100(元) 267÷3≈100(元)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②267≈270 270÷3=90(元) 267÷3≈90(元)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看除数,想口诀)

(2)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两位同学的解答合理吗?为什么?

①因为不需要算出准确的钱数,所以两种结果都是合理的。

②第二种方法估算的结果更精确一些,准确结果应该比90少,比80多。

(3)总结估算的方法。(课件出示)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先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再口算出结果。

(4)明确:解决同一个问题,如果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可以采用。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和探究使学生明白,估算时要看除数,想口诀,找到和被除数最接近的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数,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教材30页例9)

(1)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问题中的“够装”是什么意思?

(3)小组合作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①182≈180,182÷820,需要的纸箱肯定超过20个,所以18个纸箱装不下182个菠萝。

②18≈20,20×8=160(个),20个纸箱只能装160个,所以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

(4)组织学生对以上的估算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课件出示)

第一种方法与例8的把被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的方法一样;第二种方法是把纸箱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再乘每箱装的菠萝个数,然后和菠萝总数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估算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索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30页例9下面的问题:多少个纸箱才能装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

2.完成教材31页1题。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估算的一般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3.完成教材31页2题。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感受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只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就可以把学到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六册73~74页的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六的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乘、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2.使学生在推导“单价、数量、总价”这三种数量关系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学习一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有条理的、清晰的表达、阐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通过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乘、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除法应用题常见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投影,学生填空

单价×数量=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时间=路程

工效×=工作总量

2.教师小结

二、新课

1.复习乘法应用题和常见数量关系

1)出示题目

学校鼓乐队买了8个鼓,每个98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2)读题,列式解答,并说出数量关系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4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 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难点是会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二、说教学理念: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熟悉的广播操、跑步、相册等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 以旧引新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广播操入手,通过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猜的,加深学生对行列的认识,同时也巩固了几个几。

2、注重发现 收集信息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一个小方阵,很自然地呈现出书本的例题:三个大方阵,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题中所呈现的数学信息,再出示问题,形成一道完整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解答,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一题多解的思维。当然,此时的教师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看,而是以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此题的教学,意在使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理解并能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题方法,而其余学生只要掌握自己理解的那种方法即可。

3、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

这里我安排了三个练习,第一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第二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在反馈时重点让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第三题安排了一题让学生自己来提问,并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回顾,然后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来提出“一家五口一共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这两类两步计算问题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比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在两年的新课程数学教学发现,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有所下降,很多的学生拿到题目后,总是很茫然,或是有些学生知道该怎么解决,但让他把想的过程说出来却很困难,那么他还不是真正地懂应该怎么做。拿到这一课时,我问了一些教过老教材的教师,她们认为以前教老教材时,用先提中间问题的方法来教,学生普遍掌握得比较好,思路很清晰。于是在本课中,我借鉴了老教材的一些做法,把传统的方法引进了新课程课堂,在学生把想的过程说出来以后,我把它板书在黑板上,一来想给后进的学生一个引领,当然最大的目的还是想把学生混乱的思维整理出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只是想尝试一下。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6)

位评委、老师们

上午好!我说的课题是《面积和面积单位》。下面我将从教材、前测、教学目标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布置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局部。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同学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同学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只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协助同学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依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外表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括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和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同学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同学的前测结果统计标明:

关于面积,87%的同学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同学表示从未听说;15%的同学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同学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同学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同学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同学表示从未听说;10%的同学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同学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同学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认识几分之几。会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难点:认识分子的含义和几分之几与几分之几的比较。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一)认识几分之几

1、出示:分西瓜场景图(用圆片代替西瓜)

(1)问:他们一家打算干什么?

(2)教师口述:小红吃了一块,妈妈吃了三块。

问:小红和妈妈各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同桌说一说

追问:什么是3/8呢?

(3)问:剩下的爸爸吃,那么爸爸吃了多少呢?

追问:什么是4/8?同桌讨论一下

(4)师:3/84/8也是分数(教师板书:分数)

(5)师:今天学的分数跟我们以前学的分数有什么不同?

2、出示:一张正长方形纸,

要求:折成同样大小的4份,给其中的几份涂上颜色。

展示交流:你涂的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为什么?

3、出示:一张长方形纸

提问:你能折出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请你折一折,并涂上颜色

学生折一折,涂一涂

展示交流

4、那么,如果把一张纸平均分成10份,涂了2份,是(2/10);涂了3份呢?4份,5份呢?

教师小结:涂了10份中的几份就是(十分之几)?

5、出示:试一试

提问: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你是怎样想的?

观察判断,同桌交流想法

独立填写,全班交流

6、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二)分数的大小比较

二、比较大小

1、出示3/5和2/5

提问:3/5和2/5谁大谁小?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

小组讨论比较方法,全班交流

(1)折一折,涂一涂

(2)推理:平均分成5份,取3份

平均分成5份,取2份

2、练习:出示书本P103第4题

(1)涂一涂,比一比

(2)指明学生介绍自己的作业。

3、如果没有图,你会比较分数的大小吗?

出示:1/32/34/73/74/95/95/83/8

(1)小组里交流

(2)出示

1/2〇1/4

1/2和1/4分子一样大,它们相等吗?

(3)总结方法:分母相同,就看分子。

4、比较大小:

5/63/62/75/73/52/53/124/129/1001/1001/61/5

(1)和同桌比一比(2)交流

5、出示:3/9<()<8/91/7<()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红领巾试验田)这块地的3/9种了西红柿,1/9种了茄子,4/9种了青菜。

(1)你知道了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交流。

师:还剩下多少?你打算干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除了学习了几分之几外,还学了什么?(分数的比较大小)

板书设计:认识几分之几

1/42/43/44/4

2/53/5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8)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0页信息窗5及第101页练习。

教材分析:商不变性质是在学习了笔算乘法、笔算除法和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在小学数学中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中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不变的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基于以上分析及新课程的要求,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商不变性质,会灵活运用商不变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4、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对数学的亲近感。

教学重点: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商不变性质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谈话法、直观演示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老师的点拨作用,利用课件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分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的探索规律,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如教学商不变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找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接着让学生从下往上观察,迁移类推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师:秋天的时候,猴王在美丽的花果山为小猴分桃子。猴王说:“每3只小猴分6个桃子吧。”小猴听了直叫:“不够,不够。”猴王又说:“好吧,给你们60个桃子,30只小猴分着吃吧。”小猴听了说:“能不能再多分点。”猴王又说:“真拿你们没办法,给你们600个桃子,不过得300个小猴分。这下你们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笑了,猴王也笑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二)启发提问

1、同学们,为什么小猴和猴王都笑了呢?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故事中的条件和问题,列出算式,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3只小猴分6个桃子,6÷3=2。每只小猴平均分到两个。”

“30只小猴分60个桃子,60÷30=2。每只小猴平均分到两个。”

“300只小猴分600个桃子,600÷300=2。每只小猴平均分到两个。”

2、在除法算式里,除号左边的6、60、600这些数我们称作什么?(被除数)除号右边的3、30、300这些数我们称作什么?(除数)除得的结果我们又称作什么?(商)如果以第一个等式为标准,下面三个等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什么变了,什么不变?(被除数、除数变了,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是怎么变化,而商不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板书课题:商不变的性质)

(三)解决问题

1、观察比较。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再从下往上观察来探究规律,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探索的学习过程,经历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

2、通过刚才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同一个数,商不变。

生:我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同一个数,商也不变。

(在这里,学生能直观地看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商不变。但是还没有发现0除外的情况,教师可以先不提示,留待后面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3、根据上述的例子,学生自己举例,在括号里填数。

()÷()=2

4、自己填数验证规律。(通过动手验证,学生对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记忆。实践中也加深了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理解。)

5、你能把我们找到的规律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吗?

学生可能会总结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商不变。

师:大家总结的不错,我们可以看看书上和我们总结的是否相同,看书101页,请大家仔细读一下。

发现了什么?(在这里,学生会发现怎么会有“0除外”这三个字呢?这是怎么回事呢?激起了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

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请学生自己举例来说一说,为什么必须“0除外”。

让学生齐读: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

在书上找找那些词是关键词?(同时、相同的数、0除外)在书上划出来。

(四)、巩固新知、拓展练习:

(练习的设计,努力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特别注意在商的变化中巩固规律,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商变化规律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1、从上到下,先算出每组题中第一题的商,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45÷ 3 =______ 8800÷ 800=______

450÷ 30 =______80÷ 80=______

4500÷ 300 =______880÷ 8=______

2、找规律填表

被除数

60

120

180

240

360

除数

10

20

30

40

50

3、判断:

(1)甲乙两数的商是7,如果甲乙两数都扩大100倍,商是700。( )

(2)被除数扩大3倍,除数乘3,商不变。 ( )

(3)48÷12=48 × 2 ÷12 × 2 )

(4)48÷12=(48 ÷ 2)÷(12 ÷ 2)( )

(五)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9)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的教材。这局部教材是在同学认识了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从同学熟悉的故事情景境引入,提出问题,为同学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吸引同学探索的欲望,引导同学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习新知。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同学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有条理地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培养同学观察、推理、分析、综合、笼统、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同学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规范,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同学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点:让同学在自身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四、教学方法:

依据同学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

1、从同学爱听的故事动身,为同学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

2、联系生活实际,让同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改变同学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同学的协作能力;

4、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同学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研讨新知、引导同学总结、点拨同学迷惑等教学方法。

五、同学的学法:

“同学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呢?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同学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动身,让同学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独立考虑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身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同学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0)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的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具学具准备:彩笔、课件、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创设问题情境:

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生和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

(出示P94的情境图和两张统计图表)

这两张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看一看,从中你知道些什么?

(参加人数、每人的成绩等)

2、探索解决问题:

那你认为是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呢?说说你的理由。

(让学生充分从多个角度设法表示男、女生的套中情况。在尝试中体会到用平均数能较好的说明问题)

如果能知道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较起来的确就很容易了。那么怎样才能知道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试试看,然后说给大家听一听。

先求男生的。

A、通过统计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多补少,为学生提供感性基础。

B、揭示先求和再平均分的一般方法。

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和同桌说说你的方法。

全班交流。

为什么这里要除以5而不是除以4呢?

现在你知道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了吗?

3、交流

问题解决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发表意见。(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映一些一般情况,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刚才我们解决的问题中,男生的平均数是7个,这7个就说明了男生套圈的一般情况,我们也用它来和女生的情况进行比较。但这7个是不是表示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不是)

二、想想做做

1:让学生根据要求操作,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独立练习。

3: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是什么意思?(所有的队员身高如果变得同样高的的话,是160厘米,说明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有的超过160厘米)。

4:注意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信息的能力。

教学后记:在课堂上,出现了很多亮点,学生的回答精彩极了。培养学生开展数学小辩论,学生们言词犀利,我眉开眼笑。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操作、比较、猜想、讨论等一系列活动,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会判断平年、闰年。

2、技能目标:让学生利用校园网,互联网自主查找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4、发展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

教学准备:校园网、互联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以奇增趣。

1、一上课,同学们,你们想听故事吗?有一个人犯罪后想逃到深圳,他拿着一张签发日期是20xx年2月29日的边防证,在深圳边检站准备入关。尽管他经过整容,改变了模样,可还是被检查证件的警察叔叔一眼识破,将他扣留。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当学生都急于想知道答案的时候,我又说,只要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二、合作探究,创新发展。

1、根据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学生点击校园网人机对话)

(1)你跑100米大约用多长时间?

(2)你知道一场篮球比赛用多少分钟吗?

(3)今年《春节联欢晚会》几点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大约演播了几个小时?

(4)从开学到六一儿童节共多少天?(或几个月零几天)

(5)你从上小学到现在经过了几年?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年、月、日的知识?

3、自学、交流,掌握重点。

(1)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让学生上网:查询万年历20xx-20xx年各年的日历,并结合课本,个人尝试观察,数一数: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各有几天?把结果填在表格中。看看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让学生自己把自己观察、发现的结果在小组交流。由小组长写成卡片后进行板书。

(3)记忆大小月: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观察大月、小月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同桌互相交流,发现记忆大小月的方法。

4、猜想验证,突破难点。

(1)观察:请同学们在网上查找1993年20xx年的年历卡,并整理成表格。

(2)猜想: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为什么每4年里总有一个闰年?闰年与4有什么关系呢?

(3)验证:请同学们通过分组计算年份数与4的关系来验证。

引导学生发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都是闰年。

(4)揭示闰年的特殊性。

当学生提出:1990年是4的倍数,但不是闰年。为什么?先请同学们进行讨论,再让学生上网:查找1900年2月的年历卡来验证,使学生了解到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1900年不是闰年。

(5)质疑:导入课前故事揭迷:边防证写的是20xx年2月29日,为什么说边防证是伪造的?

三、精心设练,乐中求实。

本课练习内容分三个层次,基本层综合层开放层。

四、评价体验,激活情感。

1、请你说说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

2、还有什么问题?

3、你能说说自己或小伙伴在这节课中的表现吗?(好奇心是创新的萌芽。学生有了好奇心,可以增加学习的乐趣。)

(这样使学生通过网上学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在一种没有心理负担的自主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

(通过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教师的板书也向学生开放,由学生来完成。

(先观察发现规律,再进行记忆,避免了学生机械地记忆。同时记大月小月的方法放开让学生去创造。))

(这样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发展。)

(本题设计前后呼应,有进一步复习了平年二月的特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问题,体现数学的价值。)

(通过总结,自评、互评,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使知识的脉络更清晰,更有条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样,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采用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在快乐中记住每月的天数

学生对4年一闰理解较容易,但对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闰,感到疑惑。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强烈推荐“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的顶级文章,不容错过。每位教师都必备教案课件,因此每天都需要花时间编写。制定详细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希望这些资料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工作和学习,取得更优异的成果!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

知识技能: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情感态度: 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准备:微视频、微练习题

1、将《含括号的四则运算》微视频发布到班级QQ群,请家长督促孩子观看学习。

2、根据微视频内容进行学习,并完成微练习题。

一、导入

1、根据对微练习第一题1、2、3小题的讲评复习已学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关内容。

2、在四则混合运算中,为改变运算顺序,需要用到什么符号?(小括号),如果用到了小括号,还是不能达到理想的运算顺序的话,我们就需要引进一个新的数学符号,那就是中括号“[ ] ”。今天我们在大家已自学了《括号》微视频的基础上来深入学习《含括号的四则运算》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

(一)利用微练习第二题,教学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小组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学生汇报计算顺序

3、教师小结

4、总结计算顺序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二)深入学习,根据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1、计算上述算式

2、教师提示: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学生小组讨论,计算

4、学生展示

5、师生共同总结

(三)提升训练

根据微练习题第三、四题进行训练,使学生能准确列出文字题的算式,能根据分部算式列出综合算式。

三、课堂作业

四、课堂总结通过学习,谈谈收获。

五、课后作业

通过反复的计算训练,使学生对计算有一个好的热身过程,方便后面的学习。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2】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并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会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编排从设疑引趣出发,使学生发现小数点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通过新奇有趣、层层提高的练习形式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为以后学习小数的乘除法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发现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纽扣、红黄蓝绿色卡、练习题

【说教法学法】

本课以成功教学法为主,遵循导学自学、示学量学、施教施学、互教互学、用教用学、再教再学、查教查学七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充分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氛围中乐学好学。同时,我还注重在教学中渗透“游戏学习”的理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快乐无比的游戏,一场富有挑战性的竞争,一回激荡人心的比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说教学流程】

由于本课的内容与前几课的学习关联不大,而且知识点较多,所以我在课前的预备时间里给学生做了学习铺垫的游戏。

课前游戏: 1.左右训练:向左点点头、向右招招手、用你的左手拍拍左肩、用你的右手摸摸左耳……

2.全班抢答:(整数的大小变化规律)

(例)从285到28500的大小变化(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从16000到16的大小变化(缩小到原来的1/1000倍)……

教学过程:

(一)导学自学

新课伊始,我就让全班学生来读一个奇怪的数,随着课件演示:360.0→36.00→3.600→3600,学生也跟着报出不一样的数,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怎么数字没变,大家却报出不同的数?原来是调皮的小数点在捣乱。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起来了,内心产生要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大小变化的强烈愿望,此时便可以马上进入新课教学。

(二)示学量学

成功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我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给学生布置了预习《小数点搬家》的任务,同时完成自学表。而书上的情境图一直惹来许多争议:快餐的价格从4元一直降到4分才使山羊餐厅从没有顾客到客人如潮,跟现实生活不符。所以我不打算把这情境作为新课的引入,而是让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去理解、去找原因、谈感受。

(三)施教施学

我故意以考学生的自学情况为由,让学生在急迫修改不合理价格的心情中主动探索小数点移动所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之所以选择巧克力和蛋糕为情境,是因为一来这些是学生平常最爱吃的零食,他们会比较清楚价格,二来这两种食物随着份量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而有较大的价格差异,这就正合我心意,让学生猜出两种价格,从而顺势探寻小数点移动两次的规律。

教学时,我跟学生说:刚才一个不留神,调皮的小数点又跑到商场里捣蛋去了。看这里,一颗巧克力糖果的价格是50.00元,大家觉得价格合理学生会说:小数点应该向左移一位,使价格变成5.00元。

也有的学生会说:小数点向左移两位,价格变成0.50元会有更多人买。

就这样,逐步引导学生探寻出小数点向左移的规律。

同时我也板书出:从50.00到5.00,小数点向左移了一位,这个数也缩小到原来的1/10,列式为50÷10=5。

当讲小数点向左移两位时,还特别要学生解释一下,这个数缩小到原来的1/100是怎么知道的,再来板书小结,然后乘兴追击,让学生得出小数点向左移三位、四位等的变化规律。

最后,用蛋糕的标价0.80元来让学生同桌交流,自己归纳出小数点向右移的规律。总结后让全班齐读规律来加深记忆。

(四)互教互学

刚蒸出来的馒头如果不给它用小火保温,馒头就容易变硬而缺乏口感。同样,刚发现的规律如果不反复操作运用,它就会很快从学生的记忆中淡化褪去。而认知规律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动手做动脑想。所以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手来,根据题目要求来移纽扣求得数。

我会跟学生说:小数点看同学们学习认真,一高兴,变成一颗纽扣来到我们身边,要跟我们做游戏,大家想玩吗?

然后要求同桌轻轻倒出信封里的数字卡和纽扣,并强调游戏规则:同桌两人轮流玩,一个人移小数点的时候另一个要认真检查。在这里,体现了同桌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两人中成绩较好的一方在操作时起示范作用,当轮到另一方移时,就算遇到困难也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正。

练习的处理我也是作了细心安排的,如:

(1)把618缩小到原来的1/10,生移小数点得61.8。(强调整数的小数点在个位的右下角)

(2)再把61.8缩小到这个数的1/100,生移小数点得0.618。(小数前面数位不够要补0)

(3)接着把0.618扩大到这个数的10倍,生移小数点得6.18。(小数点向右移,最前面多余的0要去掉)

(4)最后把6.18扩大到这个数的1000倍,生移小数点得6180。(小数点向右移,后面数位不够要补0)

同时,为了让学生把规律和算式联系上,以便往后的灵活应用,我还让学生根据给出来的式子摆得数。

6180÷100=61.8 61.8÷1000=0.0618 0.0618×10000=618

(五)用教用学

通过合作学习后,优生把规律理解得更好了,学困生也渐渐有了头绪。此时我准备了选择题让学生独立做,题型主要是反复巩固规律,最后的两题还有一定程度的拔高。而怎样使学生的学习情况能最快地反馈给我呢?我想到了一种全新的反馈手段:答题时让学生举色卡。

于是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套四种颜色的答题卡,先让学生默读理解题意,然后听指令迅速举出自己所选的答案。颜色是眼睛最易分辨的,这样我就能一眼看到谁对谁错了。而马上得到反馈的最大好处就是我能立刻抓住这些出错的学生,让他们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从而逐渐提高学习效率。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0~74页。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经历数据整理的全过程,掌握画正字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对统计表中的数据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释。

2.通过统计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及统计观念,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题,导入激趣

谈话:眨眼间,同学们就快九岁了,体重肯定比上学期又重了一些。想再看看上学期体检时自己的体重吗?

课件出示:20xx年深圳市新莲小学三(4)班学生体重记录表(包括学生的姓名与体重的千克数)。学生的体重分别是:30、25、25、35、35、25、22、46、29、49、28、26、21、27、42、25、26、32、25、32、37、23、26、26、26、26、30、26、26、25、29、32、27、27、24、26、23、30、28、27、32、27、26、25、36、23、44、36。

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找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再和其他同学比一比。

导入:如果要知道我们班体重比较重的同学有几位,比较轻的有几位,就要用分段统计的方法整理数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统计方法。(板书课题:统计)

二、合作探究,经历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分段整理数据。然后出示下面的统计表:

深圳市新莲小学三(4)班学生20xx年体重情况统计表

年月

体重(千克)

20~23

24~26

27~29

30~39

40~49

人数

谈话: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应该选择哪种方法来整理这些数据,并说明选择这一方法的理由。可以和同桌一起商量。

引导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教师先示范,然后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报数,另一人画正字整理数据,共同完成统计表。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完成的统计表,并提醒学生注意规范地填写表格(如填写制表时间等)。

提问:刚才同学们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了我们班同学的体重情况,请同学们观察统计表,说一说你的体重在哪一段。

提问:想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否符合我们这个年龄段儿童的标准体重吗?

出示8~9岁儿童体重标准数据:24~26千克。

提问:根据8~9岁儿童的标准体重,你认为我们班同学体重的整体情况怎么样?由此,你能想到些什么?

再问:你的体重符合标准体重吗?如果和标准体重相差较大,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

谈话:加强锻炼就能使自己的体重慢慢达到标准。(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下面就是四年级女同学1分仰卧起坐的成绩,你们会用刚才的方法整理数据吗?继续两人合作,完成统计。

评价学生完成的统计表。

谈话:同学们也上四年级了,请估计一下自己1分能做几个仰卧起坐?(学生估计)回去做一做,请爸爸妈妈帮助数一数。

三、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谈话:深圳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早在1997年就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下面是20xx年4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情况摘要。(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污染指数吗?(先让学生说一说,再播放短片《你知道吗?》详见教材第73~74页)

提问:仔细观察表中数据,深圳市空气污染指数是多少?属于哪个级别?哪些城市属于轻度污染?

提问:如果要统计这47个城市空气质量的状况,你认为应按什么标准进行分段统计?可以分几段进行统计?学生回答后,出示统计表,让学生按要求完成数据整理。

展示学生的统计结果,并进行评价。

提问:从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适时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教育)

谈话:老师也很关注深圳的空气质量,前几天特地在市环保局的网页上搜集到一些数据,(出示数据:深圳市20xx年4月份空气质量日报情况,包括日期、污染指数两个项目。1日到30日的污染指数分别是20、20、77、60、77、98、85、42、72、111、80、60、25、30、66、115、120、90、71、86、73、80、63、37、30、29、40、81、88、85)请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深圳市20xx年4月空气质量日报情况统计表

年月

污染指数

0~50

51~100

101~200

空气质量状况

轻度污染

天数

讨论:从上面的信息中,你又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略)

评析

贺老师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两个特色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一,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入手,组织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逐步学会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首先,通过统计本班学生的体重,使学生认识到班级同学的体重在20~50千克之间,要想知道体重比较重和比较轻的同学有几位,就要分段统计,产生分段整理数据的需求,经历统计的过程;接着,分段整理统计1分仰卧起坐的个数,再一次让学生经历了分段整理数据的过程,感受应结合数据特点进行分段;之后,从深圳市被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切入,分段整理20xx年4月30日全国47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情况,讨论深圳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最后,分段整理20xx年4月深圳市的空气质量日报情况,并通过分析和交流,使学生体会到空气质量级别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样的安排,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需要和学习统计的价值,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二,注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统计活动时,设计了讨论如何分段整理数据两人合作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数据整理读懂统计信息,思考质疑的教学过程。这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强了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统计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0页例4

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小数的大小比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整数的大小比较的知识是这节课知识建构的正迁移,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扩充对数的认识的关键环节,所以,在组织学习时,要以回忆整数的大小比较为学习的起点。同时小数的意义也是学生比较小数的大小的一个判断来源,要加以重视,特别是联系实际,如几点几元,几点几米等实际数据的比较,更应该联系其现实意义展开学习,增加学生对数的认识和培养数感。

教学目标

1.根据数的位值原则,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把两个以上的小数按大小进行排序。

2.通过小数的大小比较,提高初步的观察、比较和类比推理能力,渗透比较的思想,并初步认识到小数大和小是相对的。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关键

整数的大小比较知识的正迁移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课堂生成

一、学习准备

1.小数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14.50元,54.30米,12.6千克

师:你能分别说说这些小数表示的意义吗?

学情预设:14.50元表示14元5角;54.3米表示54米30厘米;12.6千克表示12千克600克

2.整数的大小比较

多媒体展示:自行车商店

师:周末的时候,老师带了500元钱去买自行车。一辆自行车的价格是368元,请问老师带的钱购买吗?(够)说说你的想法。(500368)

师:对了,500368所以购买。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学情预设: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哪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设计意图:小数的意义和整数的大小比较是学生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的知识基础,在学习准备环节设计这两项内容的复习,有助于学生回忆旧知识,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下面的小数的大小比较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同时组织学习时,老师应以平和的语态与学生亲切的交流,让学生在情感上做好投入学习的准备。

二、小数的大小比较

1.情境问题提出

多媒体展示:买钢笔的情境图

教学预设

课堂生成

师:老师又买了一些用品,这时,还剩下14.80元,我打算再买一只钢笔,发现钢笔

的价格是13.50元,老师带的钱够吗?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4.80○13.50)

师: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跟整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一样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习准备环节的延续情境,让学生在不知觉中进入学习的状态,从身边的买卖关系中提出问题,显得自然,且具有现实意义。

2.解决问题

师:根据你的经验,能说说对于小数应该怎样比较大小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把整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搬到小数上,但整数毕竟跟小数有所不同,因此比较的方法也是有细微的差别的。这里旨在引导学生对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进行猜测。

师:用你们刚才的猜测,试着比较这两个小数的大小。(14.8013.50)

师:你还能联系实际去比较吗?(14元8角大于13元5角)

师:谁还能举出一些小数来。

(学生举数,教师板书之)

师:请你们任选两个小数进行比较,不但要比较出谁大谁小,还要跟同桌说说你比较的方法。

设计意图:先组织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猜测,再通过证明去验证猜测,最后让学生自己举小数进行比较大小,整个环节不仅可以落实学生对两个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建构,还让学生体验了从猜想到验证的学习过程,对其学习方法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让学生自己举出小数进行比较,更具开放性,学生情感的体验也是较好的。

3.多个数的大小比较

多媒体展示:上届艺术节独唱比赛得分情况

师:艺术节快到了,在去年的艺术节上,我们学校的同学表现非常棒,我们来看看他们在总决赛中的得分情况。

姓名

小明

小红

小莉

小军

成绩

8.72分

9.20分

9.85分

9.25分

师:你能帮老师给他们排出名次吗?谁得了第一名?

(学生在练习纸上比较大小,并排序)

学情预设:学生的排序可能会有多种方案,比如依次写一个名次,再相应的写出选手的名字;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写出选手的名字;给选手标上序号,在把序号进行排序......这里要充分鼓励学生原创的符号表示方法,赞赏学生的独创性符号。

师:说说你的比较方法。

(学生叙述,老师适时在黑板上板书: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帮老师排出了他们的名次,有些同学的方法非常巧妙。如果要求从大到小排列,你会排吗?你会用什么符号呢?

学情预设:9.858.259.208.72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已经会采用或进行表示,这里让学生体会运用符号的简便性,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师:你们已经给小明、小红、小莉和小军排出了名次。(小莉第一,小军第二,小红

教学预设

课堂生成

第三,小明第四)

师:想一想,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学生叙述,老师适时补充,并注意引导语言表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归纳小结: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先比较十分位,再比较百分位,依次比下去,哪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

设计意图:通过小数的大小比较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和思维的引导,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充分感知并经过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的结合,让学生把自己的经验性认识内化为数学知识,建构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三、应用拓展

多媒体展示:逐题出示应用练习

1.基础性应用

(1)比价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说说比较的方法)

3元○2.60元6.35米○6.53米4.732○4.790.456○0.45

(2)判断下面的式子是否正确,错的改正过来。

43.990.2680.374.0994.14.24.19999

2.提高性应用

(1)每组同学各写一个小数,然后把这些小数按从小到大进行排序,看谁排的最快。

(2)对于刚才的排序,请你思考一下,有更好更快的方法吗?

学情预设:先把几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竖排,再根据大小编上序号,最后用或排序。

四、总结作业

1.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希望你梦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学了小数的大小比较后,你还有什么疑问吗?你还想学些小数的什么知识?

2.作业

课题作业本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5】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到哪些地方玩?那你们去过科学宫吗?科学宫每年都会在春季举行科技展,下面就是我市1998~20xx年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你能根据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完成这个统计图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完成条形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数据,独立完成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的条形统计图,并说说根据这个条形统计图能发现哪些信息?

师:其实统计图也可以这样画(课件演示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大家注意观察,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

师:请你们比较一下手中的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请同学们想一想,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全班汇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概括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为其取个名字,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观察折线统计图。

师:你还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练习十九中第112页第1题。

2.补充练习。

我国近年沙尘天气发生情况一览表

请根据上面的统计表,把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

(1)从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你能根据折线统计图预测一下明年沙尘暴天气发生的情况吗?

3.实践活动。

(1)请你调查自己及身边不同年龄段的人每分钟的脉搏跳动次数。

(2)根据收集的数据把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事先发给学生空白的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说说自己发现了哪些信息?

(4)根据自己调查的结果,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脉搏的科学小短文。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8~110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教具准备:

三角板(若干把)、直线、射线和线段及其特点的纸条(3张)、小扇子(3把)、表格纸(12张)、三色卡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照相吗?老师带来了几张相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好吗?(课件演示三胞胎照片)照片看完了,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点)

师:他们虽然外表长得很相似,但在个性和言行举止上可能存在着不同。在数学的殿堂里,也有许多事物是相似。其中就有三个兄弟,它们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二、探究新知

1、讲解直线、射线特点

师:好,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直观图),原来它们的名字叫做:直线、射线和线段。

师:大家发现了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引导学生回答)

大家再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线段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张贴线段特点的纸条)

师:那射线有什么特点?直线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打开书本P35,到书中去找一找,把你认为是重点的知识用红笔画下来。

(学生看书自学后汇报,师张贴射线和直线特点的纸条。)

师:刚才同学们说到了一个词无限,直线向两端无限延伸,谁能说说你对无限的理解?

2、三者之间的关系

(1)(课件演示在所画直线中间取一点)问:这条直线上有射线吗?(生回答)那么,我们就说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课件演示在所画直线中间取两点)问:这条直线上有线段吗?(生回答)那么,我们就说线段也是直线的一部分。

师:但是这三兄弟发生了争吵,它们都想当大哥。请三个同学分别来饰演直线、射线和线段并说一说它们各自的特点。大家来评一评:看谁有资格当大哥。

(2)学生表演小话剧

直线:我是直线。我可以两端无限延长,你们可以吗?大哥当然应该我来当了。

射线:我是射线。你,你可是一个端点都没有。我不但有一个端点,我还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呢!我是大哥。

线段:我是线段。吵什么吵,你才一个端点,我可是有两个端点的,大哥不是我当,难道是你们?

(3)小组合作填表格

师:刚才大家听了这三兄弟的理由,那到底谁更有资格当大哥呢?现在小组合作把你们台面上的表格完成了,看看谁是大哥。

名称

图形

长度

端点

关系

直线

线段

射线

(小组合作完成后,小组长汇报他们的发现并陈述理由。)

结论:直线当大哥,因为线段和射线可以看成是直线的一部分。

三、巩固新知

师:现在,老师来考一考大家,看你们能不能把这三兄弟分清楚,你们有信心吗?

1、(课件演示,以抢答题的形式进行)下面哪些是直线、线段或射线?

2、书P36做一做2

四、继续探究

1、小竞赛引入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项小竞赛--在1分钟之内,从一点出发画射线,看谁画得多,开始!(书P36做一做1)

师:谁来说一说,你画了多少条?(生回答)如果给你无限多的时间,猜猜你能画多少条?

(在有色卡纸上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象什么?)

师:那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一些射线的例子呢?

2、角的认识

(1)师:(课件演示从一点出发画射线)你们知道吗,这其中藏有三兄弟的一个神秘的好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

师:(课件演示从图中抽取出一个角)原来这个好朋友的名字叫角,其实这里从一点出发的每两条射线就组成了一个角。那究竟什么是角、该怎样来表示角呢?请大家打开书第36页看一看,把你认为是重点的知识用红笔画下来。

(学生看书自学)

(2)学生汇报。

师: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呢?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回答后,课件播放)

师:为了区分不同的角,我们还要给角编上号,可以用数字、也可以用字母。(请学生编号)

师:为了书写方便,我们要用一个符号来表示角。(板书)大家观察一下,与以前学的哪个符号相似?它们有什么不同?

五、继续巩固新知

师:下面,老师又要来考考大家了,看你们到底认不认识角?

1、(课件播放,以抢答的形式进行。)

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书P39、2(学生在书中描画,再请学生在黑板上描画。)

3、找生活中的角。

师: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藏着角?请同学们带着三角板出来找一找。

(小组合作找完汇报后,师课件演示其他生活中的角。)

师:其实呀,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平时大家要注意观察、注意发现,做个有心人,好吗?

六、游戏应用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四则谜语,你们想猜吗?每组一题,请一组来选题。(课件演示出谜题)

无始无终,打一条线的名称。

有始无终,打一条线的名称。

有始有终,打一条线的名称。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打一图形的名称。

(每个组答对就在攀登图上攀一格,游戏后统计出谁是优胜组)

小结:我们来看一下,哪个组攀登的最快?鼓掌表扬一下,在今后的学习里,我们也要不怕困难,勇攀高峰,这样,你就能看到美丽的风景,好吗?

七、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数学朋友?(出示课题)

2、质疑:对于它们,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汇报)

八、课后作业

师:原来在数学的殿堂里有这么多新鲜、有趣的事物。在今后的学习里,我们再来认识更多的新朋友,好吗?

(课件演示想象题)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展开你的想象画一幅美丽的图画,并用一句话来表达图画的意思。

九、板书设计

直线、射线和角

有始有终。线段:两个端点、有限长。是直线的一部分

有始无终。射线: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长。(无限长)

无始无终。直线:没有端点、两端无限延长。(无限长)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角<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得意义,学会解方程

2、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通过一家人在交流姐弟二人集邮的情况,要求学生根据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二、探索方法

1、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在解方程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并起来就是4个x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

4x=180

X=45

3x=453=135

答:姐姐有135张邮票,弟弟有45张邮票

2、想一想

可以仿照例题解答

三、解决问题。书上97页

2、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方程一:设岚岚x岁,妈妈的年龄是6x岁,x+6x=35

方程二:设岚岚x岁,爸爸的年龄是7x岁,7x-x=30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8】

数学[英语:mathematics,源自古希腊语μθημα(máthēma);经常被缩写为math或maths],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好吗?

(同学们都拍手称好)

故事讲完后,由坏狐狸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昨天房子被我推两下就塌了,而今天怎么推也推不塌呢?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深思不解的情况下,教师顺水推舟地引出课题,并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a:三角形的定义

师:先请同学们拿出数学用具盒打开钉子板,在上面用最快的速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请同学们在图本上画一个三角形;最后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数一数、摸一摸三角板的角和边,并说一说你对三角形的认识。师生总结三角形的定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用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样一来,既打通了数学与生活间的无形屏障,又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欢松的心情投入到学习当中。问题的悬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里主要是回顾学生对三角形原有的认识,起到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时,教师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b: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先让学生自学书本第81页的内容,并画出三角形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再请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拿出并指着自己的三角板向同伴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c: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请学生自学书本第81页的内容,理解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索尝试画高;然后,教师示范讲解三角形的高的画法;最后出示练习,让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

d:三角形的稳定性

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三角形,然后质疑:“这些三角形有什么作用呢?”接着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通过对比、推拉三角形与四边形,交流对比结果并归纳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鼓励学生学会自学,独立思考,在同伴面前敢于发表意见,与同伴们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是在学生已学会了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自学并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去独立思考、去逐步探索,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对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

这个环节是根据新课标“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才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理念设计的,主要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师:现在哪位同学可以回答坏狐狸提出的问题呢?

“为什么昨天,我推两下房子就塌了,而今天怎么推也推不动呢?”

(三)深化训练,拓展延伸

1、生活中的三角形。

a:出示挂图,让学生去观察并联系实际举例说说生活中的三角形,再说说它们的用处。

b:做生活的小能手,老师的椅子总是摇晃不稳,谁能帮老师修理一下,怎样才能更坚固呢?

2、辅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的1、2、

第1题,说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名称,并各画出一条高。

第2题,围篱笆。“哪种方法更牢固,为什么?”一个问题,既打开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又达到了一个前呼后应的效果。将生活实际与一种情景联系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事物。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生活化”的理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这些有序而多样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有趣的数学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

3、发挥想象,巧摆七巧板

a:出示课件,(并播放轻松的音乐)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欣赏平面图形组合图,并观察它们组成了什么图形?

b:小组合作,摆出七巧板,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用不同的图形拼出一幅图,再进行小组评比。

(四)质疑反思,总结评价

师:今节课你掌握了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谈收获,评价得失。

课堂总结。

创设情景可以渲染学习的气氛,也可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小组合作学习既体现了团队的精神也使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让学生在组内谈收获、评得失,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渗透统计方法。

2、通过统计学生的生长发育情况,使学生理解统计的意义,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3、通过对统计图、统计表的分析,使学生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统计意义,培养统计意识。

教学准备:统计图、统计表、统计画册、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春节联欢晚会中人们高兴的唱啊、跳啊,但是都不能足以说明北京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用数据才更具有说服力。如:北京市人民存款是20年前的169倍、88年的鸡蛋产量是590万吨,到2001年时是2337万吨……你知道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吗?是专业人员经过统计得到的,你知道什么是统计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统计的初步知识。

二、体验过程。

_层: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非洲动物动态画面)看到这些动物你_想知道什么?(板书:动物名称只数)

第二层:解决问题。

请你观察都有哪些动物?你准备先数谁?怎么数?数完之后怎么办?(边说边写,画出统计表)

第三层:概括方法。

统计表和动态画面各有什么优点?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统计表的?(板书:观察——分类——数——制表)

三、大胆想象,诱发创造。

_层:激发想象。

1、除了用统计表能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外,有没有别的办法,能够更直观、更形象的表示出哪种动物多?哪种动物少?(讨论、交流)

2、利用手中的材料(白纸、格纸),把你认为_好的方法画下来。

第二层:比较择优。

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点评:在比较中选出_佳的方法。

第三层:深入理解。

确定一个小格代表几。

四、分析统计图、表,深化意义。

_层:分析统计图、表。

1、爸爸、妈妈和老师关心你们的身体健康,你们的生长发育情况,你们的身高、体重发育得是不是正常,怎么让在座的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的生长发育情况呢?(调查)怎么样才能让老师们看得更清楚呢?(制统计图、表)

2、(把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制成统计表)看着统计表,你看出什么了?(出示该年龄的标准身高),你觉得咱们班身高发育情况怎么样?

3、(把全班同学的体重情况制成条形统计图)看着统计图,再看标准体重,你有什么感想?你想对你的同伴说点什么?如果不注意,无限的发展下去,预测一下,咱们的身体将会怎样?

第二层:深化意义。

我们发现了我们同学在身高、体重发育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有是从哪看出来的?是从统计图、表中看出来的,这就叫对统计图、表进行分析。(板书: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五、展示统计画册,深化意义。

六、小结设疑,激发兴趣。

教学评析:

1、打破旧的教学模式。

以往小学数学中把“统计”教学仅仅理解为统计图、表的教学,而《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因此,整个教学设计都从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统计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用适当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用合适的图、表展示数据,对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并对自己的分析、思考进行交流和改进。在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构建“自主开放”的创新教学模式。

在观察草原动物、对怎样数动物的只数及直观形象的表示动物只数的过程中;在认识、及绘制统计图、表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想象、猜测、操作、讨论等学习方法,自主探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

3、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小到自己的身高、体重;大到祖国的各行各业,处处需要统计,统计无处不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进步学习统计知识的求知欲望。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先安排了一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情景图,导出所要研究的问题,接着介绍以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原理。教材篇幅简短,但思路清晰,要点突出,教法学法寓于其中,方便教师教学。

分析教材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探索过程,自己发现和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获得更深的感受和体会,我遵循编写意图,对教材还做了适当的扩充处理,增加了一些环节,让教学过程更显层次性和动态性。

这一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和知道三角形稳定性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另一个重要特性,丰富三角形的知识。同时,也为以后继续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它多边形的关系打下基础。

经认真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本节课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发现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3.加深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理解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增强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的重点是记住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难点是自主发现并总结得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这种关系。

二、说教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原则。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我将实践性原则摆在重要位置,将教学过程设置为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实验法、演示法、发现法等。教学中我将把这些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期望实现最佳效果。

三、说学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化的过程。遵循这一理念,考虑与上述教法相适应,突出主体性和实践性,本节课我引领学生立足三自,主动学习,即:自由探究,自我总结,自主运用。安排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说程序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大环节,教学程序是: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二)动手实验,探究发现

(三)反思明理,解决问题

(四)自主运用,巩固深化

以下对每个环节的具体做法展开说明。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上课开始,复习提问: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一个什么重要特性?请例举它的用途。学生说后转入话题: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接着对教材的情景图稍作改动并出示:

让学生回答:小明上学应走哪条路呢?为什么?

这是生活常识问题,四年级学生应该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教学意图不在乎学生正确回答这个问题,而在于隐含在已知问题背后的未知问题。

学生回答后,我反问:小明应走中间这条路,你能用数学知识来说明道理吗?学生这时也许会感到困惑。问题摆到了面前,我顺势引导: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动手实验,探究发现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本环节为学生搭建三个实验探究的平台。

1:摆一摆,猜一猜

我让学生拿出一根准备好的小棒,任意剪成三段,来摆三角形。

学生操作后反馈情况。这时有的学生可能如愿以偿地摆成了三角形,有的学生却抓耳挠腮,左顾右盼,怎么也不能摆成三角形。

于是我引导猜想:同学们,看来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摆成三角形的,那么,用三根小棒能否摆成三角形,可能跟什么有关呢?

让学生讨论交流意见,然后提出猜想:用三根小棒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长短有关。

【设计意图:在这个实验,剪出小棒的长度没有规定,教学既无刻意安排,也未设置陷阱,力图真实自然,让学生积极主动。自然生成的结果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再思考。】

实验2:摆一摆,想一想

这次实验以4人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要求从214厘米长的若干根小棒中任选两根,与固定一根10厘米长的小棒摆三角形,看能否摆成。并边摆边填表记录结果,想一想,三根小棒存在怎样的长度关系能够摆成三角形。

固定的小棒长

(厘米)

第一根小棒长

(厘米)

第二根小棒长(厘米)

能否摆

成三角形

三根小棒之间的长度关系

这次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学生通过实验1对三角形边长的特点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粗浅的认识,加之猜想和合作讨论,可能在表中填写如下数据(见课件)。此时,我着重请在实验1中用3根小棒没有摆成三角形的同学来谈一谈,这一次是依据怎样的想法来摆三角形的。

学生可能会这样汇报:(配动画演示)

老师,上次我没有摆成三角形,是因为较短两根小棒合起来比第三根短,所以中间连不起来。这次我把较短的一根换成稍长一些的一根,使得较短的两根合起来比第三根小棒长的时候,就可以摆成三角形了。

也可能这样汇报:(配动画演示)

老师,我刚才之所以没有摆成三角形,是因为较短两根小棒合起来刚好和第三根小棒一样长,这样中间都顶不起来了,这时只要把最长的这根换成较短一些的,就能摆成三角形。

通过上述实验,学生可能会初步得到一个结论: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就能摆成三角形。

为了引导学生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我安排下面第三个实验。

实验3:摆一摆,算一算

本次实验,我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和周密思考,促使学生获得正确认识和结论。

问题1:是不是只要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

问题出来后,学生可能陷入了认知矛盾冲突,不置可否。此时,我及时从表中选出一组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数据(1、7、10)反问学生:10厘米的小棒和1厘米的小棒相加长度大于第三根7厘米的小棒,怎么还是摆不成三角形?这里面还隐藏着什么我们没有发现的秘密?然我们继续动手合作去发现吧!

问题2:将你表中每组的3个数据,分别两两相加,再与第三个比较,看看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比较,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的好奇心可能再次被激发。我用课件举例一组数据的算法,如3+810,3+108,8+103。让学生照着做。

最终学生在比较分析计算的数据和电脑课件的直观演示下,可能完整地得到结论: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小棒,这三根小棒就能摆成三角形。

教学至此,难点得以突破,获得完整的认识。

【设计意图:在问题引导的设计上我花了一些心思,力图扣住要害,抓准本质,用两个简洁的提问帮助学生搭建最终解决问题的脚手架。】

通过以上三次实验,学生在操作、猜测、计算和思考中,对于用三根小棒摆三角形的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该到教学总结提升的时候了。这时我对学生说:在用小棒摆成的三角形里,小棒被看成了三角形的边,如果直接画出三角形,你知道三角形的边有怎样的关系吗?能从上面的探究中得到启发吗?

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总结并板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继续谈话: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探究的知识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三)反思明理,解决问题

我再次出示上课开始的情景图,重新亮出问题,启发思考:现在你能用数学知识说明小明上学应走中间一条路的道理吗?让学生互相交流,认识到:图中每连接三个地点的路线共有三条,刚好是一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走中间的路相当于走三角形的一条边,而走其它路都相当于走了三角形的两条边,相比之下,走中间的路肯定最近。

通过这个环节的反思明理,既让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又深深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更爱学数学。

(四)自主运用,巩固深化

为了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我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运用中达到熟练。

1.辨一辨:哪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教材练习十四第4题)。

2.写一写:自己写3组数,每组数有3个,构成三角形三边的长。

3.想一想:李叔叔买回一根12米长的木料,准备截成三段,做成三角架,如果三角架的每条边正好是整米数,那么他做成的三角架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形式?

【这道题目有一定难度,能够综合培养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学会有序思考、发展逻辑思维等多方面作用】

附: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这是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此板书把图形、文字和算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直观性和逻辑性强,能够显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有助于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范文的用途越来越广,写好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P64-P65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知道同一个等量关系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2、初步体会等量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知道同一等量关系可以用不同的表示形式。

三、学生的学习基础

学生已学会了加与减的互逆关系、乘与除的互逆关系。学生在解决问题学习中积累的数量关系的学习经验。

四、教学设想

将数学概念“嵌入”数学学习背景与结构之中,让学生感受所学的概念位于数学背景的“哪个”位置,这对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

是极其重要的。

五、教学思路

关系——数量关系——等量关系

六、教学过程:

1、制造冲突,聚焦“数量关系”

⑴课件出示

⑵根据这两个已知的数量,同学们猜猜要求的数量可能是什么?

⑶学生找出求和、求差、倍数三个问题?

⑷展示淘气问题,鸭的质量有多少千克?

⑸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算不出来?

⑹教师小结,已知数量与要求数量之间没有关系。

2、辨别比较,引入“等量关系”

⑴教师提问,如果有关系是不是就能算呢?

⑵分别出示两种关系

⑶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⑷这个关系能确定鸭有多重吗?

⑸学生交流、讨论

⑹教师小结:上面两个关系不能确定鸭有多重,但是能确定鸭的质量的范围。

⑺教师:你觉得什么样的关系就能确定鸭的质量呢?试着用手比划一下。

⑻课件出示:

3、自由创造,感知“等量关系”

(1)出示学习单,学生自主填写相等的关系。

(2)分别展示以下三种情况

鸭鸭鹅鸡鸡鸭鸡鸭鹅

(3)学生根据相等的关系分别算出鸭的质量。

(4)小结:在数学里我们把这样相等的关系叫做等量关系。

4、自主尝试,表示“等量关系”

(1)出示

(2)这个等量关系,谁能用一句话说清楚。

(3)你能不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个等量关系?

(4)小结:鸭的质量×2=鹅的质量

(5)有不同的式子表示吗?

(6)小结,像这样的式子叫做等量关系式。

5、数形结合,感悟“等量关系”

(1)出示

(2)请看,这三个人的身高有关系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请你表示出妹妹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

(4)学生自主完成。

(5)交流表示方式:等量关系式、线段图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

妹妹身高+20=笑笑身高

……

(6)对比线段图和式子,发现用图表示更直观。

(7)展示下面的等量关系,进行交流和讨论

6、走进生活,寻找“等量关系”

(1)课后练习

(2)动画中寻找等量关系

(3)寻找教室里的等量关系

七、板书设计

等量关系

(直观)

鸭的质量×2=鹅的质量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

妹妹身高+20=笑笑身高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笑笑身高-20=妹妹身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2)

一、旧知引学

1.谈话:我们目前学习过哪几种运算?

2.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96-16+20 、96÷12×4 同级运算:从左往右计算。

加减法称为第一级运算,乘除法称为第二级运算。

96÷12+4×2 含两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

4.通过刚刚的练习,我们已经总结了没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下面我们来继续学习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板书课题: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5.请同学们看这个算式:(板书:96÷12+4×2) 说一说算式的运算顺序。

6.老师在这道题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 (板书: 96÷(1+4)×2 ),再给这个算式加上中括号,变成96÷【(12+4)×2】,(板书96÷【(12+4)×2】)运算顺序怎样呢?下面我们来自主学习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例4。

二、研学提示(自学例4)

1.画一画:红笔画出关键知识点,标清疑问。

2.想一想: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怎样。

3.议一议: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怎样?

4.算一算:完成学习单上的例4。

三、汇报展学(学生板演)

1. 96÷(12+4)×2 :计算顺序怎样?有小括号的算式怎样计算?

2. 96÷【(12+4)×2】 :认识【】,读法,写法,算式读法。

计算顺序怎样?有中括号的算式怎样计算?

与96÷(12+4)×2比较,数相同,运算符号相同,计算顺序不同,计算结果不同。

3. 小括号和中括号在一个算式中,有什么作用呢?(板书:改变运算顺序)

四、练学:接下来,我们运用新知识,巩固练习。

1. P9——做一做

先说顺序,再计算,学习单汇报。

2. 你知道吗?

猜一猜:一个算式里,有大括号、中括号、小括号,计算顺序是什么?

3.P11——3

先分别说一说每组算式的计算顺序,再计算每组最后一道题。

学习单汇报。

4.P11——2

书中完成,展台汇报。

(1)注意320要写在算式最前面,中括号的正确用法。

(2)注意×34要写在算式最后面,小括号的正确用法。

五、延学P12——6(机动)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3)

【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6页—第78页。

【教材分析】

学生在本学期已经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和“小数乘除法”的知识,本节课是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它是以“奥运会”为主题,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本课分两个课时,根据教材的难易度分析,我估计学生最熟悉的运动员是刘翔,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因此,我把教材适当调整。在本课我以“刘翔夺得世界冠军”为主题作为第一课时,充分地利用有关素材,开展数学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奥运会知识,体验学习乐趣,总结学习方法,学生从而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全情投入,体验奥运文化内涵,发现奥运会特有的数学价值,渗透爱国教育,教育学生从小积极强身健体。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知识解决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灵活解决问题和位置的猜测。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第28届奥运会有关的数据,110米跨栏决赛的实况录像,多媒体等。

2、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第28届奥运会比赛的数据,和有关运动员信息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特色

抓住“激情奥运”这一个主题,创设情境,以情导航,引导学生参与算一算、猜一猜、论一论等教学活动。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 “五让”的特色:

(1) 书本让学生自学; (2)问题让学生提出;

(3) 规律让学生发现; (4)疑难让学生研讨;

(5) 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五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本课是综合练习课的特点。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 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二)演示导练,综合应用;

(三) 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四)憧憬未来,迈向2008;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录像,教师激情引入:中国奥运健儿在世界赛场奋斗拼搏的画面。

“同学们,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我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当五星红旗在奥运的赛场上徐徐升起,当嘹亮的国歌声在你耳边响起,作为一名中国人你们激动吗……”

引导学生围绕“奥运”充分抒发自己的所见所感。(这里预计课堂的气氛会热烈起来。)

2、出示课本2004年雅典奥运奖牌榜(略)

让学生思考,从这个奖牌榜中,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再出示新中国在1984年第一次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的成绩:(略)

引导学生再观察讨论,进行对比,并让学生说出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两表成绩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开展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接着引出本课的课题:激情奥运(板书)

(二)演示导练,综合应用

(教师引入和放录像: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决赛的录像。)

1、综合应用,提升基础

(1) 出示书本的表格,计算: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秒?

这一练习是两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学生应该不难算出。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答。然后小组互评,得出:

刘翔比特拉梅尔快:13.18-12.91=0.27(秒)

刘翔比加西亚快:13.20-12.91=0.29(秒)

特拉梅尔比加西亚快:13.20-13.18=0.02(秒)

小结:“同学们!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2) 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会再次提问学生,看谁答得又对又快(出示):“奥运110米栏的纪录是12.95秒,你们知道,刘翔破了奥运纪录吗?”“刘翔的时间比奥运纪录缩短了多少秒呢?”

因为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会很容易口算出: 12.95-12.91=0.04(秒)

(3)看谁判断最准确

出示书本第二个问题:(出示)

“下面的两幅图,哪幅是男子110米栏决赛的冲刺画面?你们有什么方法能准确判断,为什么?”

这一道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实际数据去判断。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尚浅,我估计不少学生会猜错。这时,我会引导学生把第1小题表格中的数据与两幅图联系起来,进行对比、推理和判断,我是这样引导的:

“同学们,从上表的数据可以得知:第一名刘翔比第二名特拉梅尔快了0.27秒,而第二名比第三名只快了0.02秒,那么相差时间的多少与实际相差的距离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会展开争论,达成共识:原来相差的时间越少,相差的距离就越短;相差的时间越多,相差的距离就越长。)

依照以上的引导,学生会推导出第二幅画才是正确的冲刺画面,最后我播放刘翔在奥运会决赛的冲刺画面进行验证,并且表扬判断准确的同学,以及进行小组评价。(小组评价)

2、加深情感,巩固提高

(1)唐功红是本届奥运会的75千克以上级举重冠军。在决赛中,亚军韩国选手张美兰抓举成绩是130千克,挺举成绩是172. 5千克,张美兰抓举和挺举的总成绩比唐功红少 2. 5千克。唐功红抓举和挺举的总成绩是多少千克?

(130+172.5+2.5)=305(千克)(2)奥运会男子跳水3米板比赛,中国选手彭勃凭借出色的发挥摘得金牌,总成绩是787.38分。比获得铜牌的俄罗斯老将萨乌丁高了34. 11分,而萨乌丁比获得银牌的加拿大选手德斯帕蒂少了2.7分,而德斯帕蒂的总成绩是多少分?

787.38-34.11+2.7=755.97(分);

(3)在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比赛中,刘翔由预赛到决赛四次的比赛成绩分别如下:

比赛日期 赛程 成绩(秒)

8月24日 预赛 13.27

8月26日 复赛 13.26

8月27日 半决赛 13.18

8月28日 决赛 12.91

问:刘翔四次比赛的平均成绩是多少秒?(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3.27+13.26+13.18+12.91)÷4≈13.16(秒)

【设计意图】前两道题计算的难度稍为增加,分别是有关举重冠军唐功红和跳水冠军彭勃的题目,主要巩固应用小数加减法。第三道题是刘翔由预赛到决赛四次的比赛成绩,既让学生了解刘翔在比赛的情况,又进行小数除法的计算练习,为深入开展本专题练习作好铺垫。在教法上,我会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练习,再进行简单的评说,对全对的同学我会及时表扬和鼓励,展开小组评价。

3、活学活用,提升能力

播放刘翔取得世界冠军时,记者访问他的片断。教师结合片断中刘翔感慨的话,再激情引导,更加激发学生对刘翔的敬爱,对学习的热情。

练习第78页的第四题的图:“已知第1栏至第10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求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图略)

这道题有两个意图:第一是考查学生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法;第二是让学生明白十个栏架之间共有几个间隔。我会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进行汇报。

正确的解答是这样的: (110-13.72-14.02)÷9=9.14(米)(板书)

我估计个别学生可能会这样出现这样的错误:【显示:(110-13.72-14.02)÷10=8.226(米)】。不少学生会认为从第一栏到第十栏有十个间隔,所以会除以十。这时,我会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一格一格地数出来。原来:第一栏到第十栏是有九个间隔距离,正确的应该除以9。

(2)为了检查学生的巩固情况,我还设计了以下的两道练习题:

A、女子100米跨栏,从起点至第一栏的距离是13米,第一栏到第十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相等,第十栏到终点的距离是10.5米,求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图略)

(100-13-10.5)÷9=8.5(米)

B、男子400米跨栏,从起点至第一栏的距离是45米,第一栏到最后一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都是35米,最后一栏到终点的距离是40米,求400米跨栏一共设置了多少个栏架?

(400-45-40)÷35+1=10(个)

【设计意图】以上的专题练习,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会灵活运用,而且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我的教法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计算、观察、猜测、验证、交流与评价等数学活动,学得深透,练得扎实,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得到不同的提高。

(三)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开展小组学习,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学生课前搜集的数据,自由提出问题,自主学习。例如,我估计学生可能会搜集到类似的数据:

男子双杠决赛前三名成绩

国籍 日本 乌克兰 中国

运动员 富田洋之 贡查罗夫 李小鹏

成绩 9.775分 9.787分 9.762分

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在小组中解答。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憧憬未来,迈向2008

教师激情引入:“千年文明史,百世奥运情。同学们!当你们看到屏幕上闪烁的倒计时,听到这催人奋进的奥林匹克进行曲,你们有没有想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呢? … …”

出示北京奥运会倒计时动画和中国参加历届奥运会的统计图(出示),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竞猜。猜一猜,我国在2008年的奥运会可能会取得第几名?可能会取得多少枚金牌,哪些项目可能会取得金牌?… …再次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把竞猜的结果与今天所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写一篇数学日记,把这篇日记保存到2008年,见证北京奥运会。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在这一个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所练内容,质疑问难,归纳总结,提高本课知识的通过率和巩固率。最后,我布置第二个课后延伸的作业,要求搜集奥运或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数学综合应用。

四、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它即结合学习内容,又突出奥运的特色以五个吉祥物——“福娃”来进行小组评价,体现板书设计的美观、实用和特色。

五、说预期效果(教师激情结语)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奥运圣火,点燃了我们共同的梦想;激情奥运,释放着同学们对奥运的激情,更激发着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我相信同学们会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课堂上欢快而丰富,紧张而充实,将真正感受到奥运的魅力,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008,我们期待中国健儿更加辉煌。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就让这飞翔的五环带着我们共同的梦想飞向2008,飞向奥运赛场吧!

注:本稿参加2006年广东省小学数学比赛,获一等奖.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4)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8---39页“文具店”。

一、说教材:

小数知识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课改后的小学数学教材将这部分知识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首先在二年级教材里,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学习了小数及其简单的加减法的初步认识,然后在四年级下册教材中,则要求学生对小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掌小数的运算法则。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小数乘法的意义”“小数乘法的计算以及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小数的意义”是在“整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数乘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学习其他小数知识的基础。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知识的前后联系,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教学重点:了解小数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教学难点: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遵循知识来源于实践的原则本节课适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充分联系学生的自身实际,注意以旧引新,抓住新知识的连接点,体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所以教法以情境教学法和谈话法为主。

三、说学法:

教师首先创设买文具的情境,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然后在解决问题时我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答。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一共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引出新知。第二环节:进入情境,发现问题。第三环节:全员参与,探究算法。第四环节:自选算法,尝试练习。第五环节: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复旧引新。

现代教学论认为,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课一开始,我便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并与学生交谈。同学们,你们一定跟妈妈逛过商场、超市吧?那么你们有谁逛过文具店呢?今天乐乐文具店开业了,老师带你们去看看好吗?不过老师有个条件,得先完成两个任务才能出发。这时,我出示复习题:

1、 0.8里有( )个0.1 0.84里有( )0.01

2、 4个1/100写成小数是( )

3、 72*5表示( )

4、一千克苹果2元,买3千克多少元?买2.5千克呢?(第二个问题只列算式不解答)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入手,设置悬疑,由疑引思,不但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小数乘法的意义,还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学生主动探索新知凝聚了动力。)

第二环节:进入情境,发现问题

学生完成任务后,心里一定会很高兴,等着与老师共同出发,于是我会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引入情境:“同学们,任务完成得这么出色,那么我们就出发吧!

看,货架上摆了这么多文具,你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它们都是什么吗?价钱是多少吗?知道了这些文具的价格,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由于从一年级就培养了学生发现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所以以上两个问题的设置不但难不住学生,而且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会很高,提出的问题也会多种多样,层出不穷。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有用加减法解决的,也可能会有用乘除法解决的,对于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学生提出后就让学生口头解决,对于要用乘除法解决的问题还没学到,我会让学生先放到问题银行中,对于要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教师要及时板书:

1、买四块橡皮多少元?

2、买三支铅笔多少元?

3、买二把尺子多少元?

4、买三把铅笔刀多少元?

(这样的情境引入,会很自然地把学生的生活经历变为教学素材,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到数学的角度,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也更加明确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第三环节:全员参与,探究算法

当学生兴趣盎然地提出问题后,我会及时予以鼓励并启发思考:同学们,你们可真爱动脑筋啊!如果把这些商品都买回来,分别需要多少钱呢?

于是,我先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首先指名列出算式:0.28×4,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在小组内利用学具,自主学习,相互启发,得到0.2×4的结果,最后指名汇报,教师及时板书:我是这样想的:

方法一:0.2+0.2+0.2+0.2=0.8

方法二:0.2元=2角2×4=8 8角=8元

方法三:在这个过程中,我允许并提倡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鼓励算法多样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环节:自选算法,尝试练习。

在学生汇报后,我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独立完成黑板上的其他问题,并指名板算。这样能使探索的计算方法得以灵活运用和巩固。然后让学生去解决课前的‘每千克苹果2元,买2、5千克苹果多少钱?’这一问题。这样学生利用本节课探索到的新知识解决了课前遇到的困难,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五环节: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这一环节是内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技能的主要环节。为了适应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需要,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

首先是基本练习:

1、教材39页练一练第二题涂一涂、填一填

2、填空(目的是深化对小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3、其次是综合练习,综合练习的内容由浅入深。

我首先设计了40道口算题,口算题我采用了比赛的形式进行。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是一道填空

最后是拓展练习:找规律,目的是让学优生的思维得以拓展。总之,在习题的设计上我注意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这样既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又能兼顾大多数的学生。

第六环节|:回顾新知,全课总结。同学们,到了与乐乐文具店说再见的时候了,你们想说些什么呢?(这样设计是为了启发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强化重点,使知识得以再现。)

五、说板书设计;

文具店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着相交、平行的位置关系,掌握垂直、平行的概念。

2、能正确判断在同一个平面内两线之间的关系。

3、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亲爱的孩子们,你们最喜欢玩什么游戏?在玩游戏的时候,请你们注意观察你扔出的筷子会是什么情形?开始吧。

2、你们知道吗?在这个游戏中存在着许多的数学知识?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把他找出来,好吗?

3、(课件出示)扔筷子的情境图,让学生找出哪种情形是在同一平面内?

4、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5、板:在同一平面内

二、动手实践,感悟新知。

1、学生画直线。

(1)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白纸,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把白纸无限扩大。然后,出现一条直线,再出现另一条直线。好,请把眼睛睁开,把你刚想到的两条直线画在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开始吧。

(2)巡视学生画直线情况,张贴不同情形于黑板。

2、小组探索学习。

(1)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了这么多的情形。老师把这些作品编上号码。

(2)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按什么标准把这些作品进行分类?怎样分?

(3)四人小组讨论。

(4)学生汇报交流,并上台尝试分类。

(5)板:相交不相交

3、揭示互相平行的概念。

(1)请问你们对哪一号作品产生疑问?

(2)(课件出示):你是怎样知道的?

(3)小结:这种看似相交,实际不相交的情形,在判断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延长后再判断。

(4)(课件出示):这种情形相交吗?延长后,相交了吗?(没有)再延长,相

交吗?(没有)无限延长,相交了吗?(没有)

(5)象这种情形,在数学叫做什么?

(6)板:互相平行

(7)让学生试着说出完整的概念。(课件出示)

(8)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找出哪些是重点词语?并想想有什么疑问需要跟大家研究一下。

4、练习。(课件出示)

判断下面哪组直线互相平行?在下面的()里打在。

()()()

5、揭示互相垂直的概念。

(1)我们再来看看相交的情形,你们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2)板:成直角不成直角

(3)哪些是成直角?哪些是不成直角?在黑板进行分类。

(4)成直角的这种情形在数学上叫做什么?

(5)板:互相垂直

(6)用完整的话说出来。(课件出示)

6、练习。(课件出示)

判断下面哪组直线互相平行?在下面的()里打在。

()()()

7、小结: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请说一说。

8、出示课题。(垂直与平行)

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1、摆一摆。

(1)请先摆一根蓝色的小棒,再摆一根绿色的小棒与蓝色的小棒平行,然后再摆一根蓝色的小棒与绿色的小棒平行,观察一下两根蓝色的小棒,你发现了什么?

(2)请先摆一根蓝色的小棒,再摆一根绿色的小棒与蓝色的小棒平行,然后再摆一根蓝色的小棒与绿色的小棒垂直,观察一下两根蓝色的小棒,你发现了什么?

2、找一找。

(1)在生活中,垂直与平行就在我们的身边,来,我们一起到操场去找一找。(课件出示)

(2)孩子们,平时可要加强锻炼身体,只有加强锻炼身体,才能有强健的体魄。

3、摘苹果。(课件出示)

4、判断。(课件出示)

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2)┐如图:直线A叫做垂线。()

(3)如图:直线b叫做平行线。()

5、分小组在课室中找出平行与垂直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四、回顾新知,总结交流。

1、现在我们一起回顾这节课所学过的内容。(课件出示)

2、在这节课里,你知道了什么知识?请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五、欣赏新知、拓展延伸。

1、生活中平行与垂直的现象随处可见,它装点着我们美丽的世界,请大家随着音乐欣赏重直与平行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美。(课件出示)

2、请画出平行作品的同学先离开教室,再请画出相交作品的同学离开。

附: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6)

【教学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八册P60)

【教材和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大小比较,那时比较一、两位简单的小数大小,一般不得脱离现实情景和具体的量来抽象地比较小数大小的,且小数部分仅限于两位小数。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不仅不受小数位数的限制,而且还要求学生渐渐脱离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策略来比较小数的大小。教材中安排了一个给跳远的成绩排名次的生活情境,结合生活经验比较出小数的大小,并得出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根据课前对本班的调查,学生对于整数和简单的一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掌握得都较好,但是比较的方法较单一。本课以简单的小数大小比较、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意义为依托,以学校运动会的比赛成绩单的情境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出小数的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但是同整数的大小比较相比,本节课的知识很容易会产生位数多的小数就大的负迁移影响,所以如何恰当处理好小数同整数的大小比较关系,是本节课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以上的考虑和分析,我将目标做这样的定位:

【教学目标定位】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能掌握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猜想、验证、比较、概括的思维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渗透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思想,通过多样化的探究材料,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的定位不仅影响着教学预设的质量,而且也左右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如何引导学生自

主地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呢?在材料的构建上,通过几张卡片,创设了校运动会上跳远成绩单和

60米跑步名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比较、判断、分析中落实教学目标;在探究的方式上,引导

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发现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在比较

中发现,在发现中生成,在生成中突破。

【教学重点】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有效地协调好同整数大小比较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若干个,几张卡片。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课前谈话:区间套的游戏,猜年龄,猜价格。

一、引入

(在黑板上贴出小长方形的卡片□□□□□□□□□)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卡片,这可不是一般的卡片,每张卡片的后面都藏有一个数字。提问:如果这两组卡片分别代表两个整数,你觉得哪个整数会比较大?为什么?

2、随即,在两个方框中间都点上小数点,提问:现在你觉得哪个小数会比较大?

□□.□□□□.□□□

3、学生猜测大小。(预设:前面大;后面大;不能确定)

4、揭题。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抓住新旧知之间的联结点,将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有机的衔接,以几张卡片作为切入点,有效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知识起点,明确了探究方向,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望。】

二、展开

(一)初探,建构。

1、出示跳远成绩单。

老师这里有一张从我们校运动会上带来的跳远成绩记录单,很遗憾,有点残缺,但根据里面的信息,你能确定什么吗?

项目:男子跳远

姓名

小军

小明

小强

成绩

2.84米

3.05米

2.□8米

名次

【设计意图: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将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有效的加工和重组,使静态的文本信息变成可操作性的动态式探究材料,使封闭单一的思维方式变得开放、发散,搭建一个有效学习的平台,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渠道,使探究活动变得更加自主、有效,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动态生成和意义建构。】

2、学生反馈:小明跳得最远(第一名)。

3、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小结:从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找到第一名。

4、那么第二名又是谁呢?假如小强是第二名,□会是怎样的?(预设:□里会填8或9)

5、□里填8是2.88米,你有充分的理由确定2.88就比2.84大吗?(独立思考片刻后)

师:现在将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

预设:(根据生成进行引导出:几个小数单位组成)

A、一位一位地比,从整数部分比起。

B、从计数单位比。2.84里面有284个0.01,2.88里面有288个0.01,288比284大

C、把米转化为厘米。2.84米=284厘米,2.88米=288厘米。288比284大。

D、利用分数和小数的关系。2.84=284/100,2.88=288/100......

6、小强是第二名,□里还可以填9。要比较2.98和2.84的大小,怎样就能很快地比出来?

7、那小强如果是第三名,你又会有哪些想法?(□里填0到7)

【设计意图:通过2.84和2.88的大小比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经历了从原来单一的结合具体内容拓展到从数位比、从小数单位比、从分数比、从具体单位比等不同策略来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使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整个过程中,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我感悟和自我展示的空间。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获得积极地、深层次体验的教学,有效地促使目标的达成。】

(二)回顾,验证。

1、想知道它们的大小就把它们翻过来看一下。请两位同学上来当助手。

(有目的性地选择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分别选择一组数代表男同学和女同学。)

2、要很快地知道这两个小数的大小关系,你觉得应该怎样翻?

□□.□□□□.□□□

3、▲翻开整数部分10之后,问:比出来了吗?为什么?那该怎么做?

▲对于十分位的翻牌设计如下--(让一生先翻牌,翻之前问:你希望自己的十分位上

的数字是几?你希望他那个数位上的数字是几?翻牌后再询问另一生:你现在希望自己这个数位上翻到几?)游戏结束了吗?为什么?

▲对于百分位的翻牌设计如下--(让另一生先翻牌,翻了之后提问:你现在是否觉得胜券在握了呢?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几种可能性)

▲根据回答依次翻开10.5810.57□

▲翻牌之后,提问:你为什么感到很沮丧?你不是还有一位没有翻出来吗?如果是9呢,刚才你们不是很喜欢9的吗?(根据生成进行评价)

4、回顾:我们刚才是怎样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把你的想法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板书方法)

5、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跟整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区别吗?

6、现在我们要使后面的小数比前面的大,允许你做一些改动,你有哪些不同的办法?

(预设:调换一些数字;移动小数点)这些改动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设计意图:在初步的意义建构基础上,再回顾课始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尝试着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同时,自主地实现了方法的优化,从而探究出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整数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异同点,让学生更深刻地突破了小数的大小同小数的位数无关的教学难点,并验证了比较的方法。】

三、应用

1、出示:1.50815.08850.15.185.180

0.1588.5015.0188.510510.8

问题:马上告诉老师,你现在在想什么?

找出最大的小数?最小的?有相等的小数吗?最接近8的?最接近9的?

2、拓展,深化。(出示刘翔赛跑的图片)

旁注1:20xx年8月28日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夺冠的成绩是12.91秒,平了世界记录。

旁注2:20xx年7月16日瑞士洛桑田径大奖赛刘翔打破了尘封了xx年的世界纪录。猜猜他可能跑了多少秒?

▲(从学生那里收集5个左右的数据,然后要求学生按照从快到慢排名次,指名板书。)

▲设疑:刚才的跳远成绩单中是数字越大成绩就越好而这里为什么数越小而成绩越好呢?

▲提问:从12.91到12.88猜猜刘翔快了多少秒?0.03秒,感受一下是多长的时间?

▲那你想对刚才同学们的猜想做一些评价吗?

旁注3:猜猜刘翔在北京奥运会上可能跑出怎样的成绩?

【设计意图:从一组看似平常的变式练习题中,自发地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反思错误中体验到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将数学知识跟生活实际有效地联系起来,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并将新知识的内涵进一步落实,将它的外延再次深化与拓展。】

3、老师来说一个范围,看你们能不能很快地写出相应的小数?

A、能写出比2.4大的小数吗?(无数个)

B、能写出比2.5小的小数吗?(无数个)

C、能写出既比2.4大又比2.5小的小数吗?(无数个)

D、能写出既比2.4大又比2.5小的两位小数吗?能说几个?(9个,从2.41到2.49)

E、既比2.4大又比2.5小的三位小数能写几个吗?(99个)那其中最小的三位小数是几呢?最大的三位小数呢?四位小数呢?

【设计意图:提供开放式的练习材料,既夯实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有效地深化了知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样的练习设计,使知识得以应用,方法得以提炼,创新思维也得以诱发,凸显了练习的深度,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从学生身边的事物中找课堂中鲜活的教学资源,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也是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通过同桌互动比较、师生互动交流比较等活动,验证了自主探究出来的比较方法,也向学生传递了学习数学的常规方法。从师生互动的活动中,不仅巩固了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而且还渗透了从无限到有限的极限思想,引导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有序性思考。】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

思考:用数字卡片0、5、7和小数点(不重复不遗漏使用),能够组成多少个不同的小数?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先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在小组里合作交流)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15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总是会需要用到许多范文,范文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让我们来参考一些范文吧!或许"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15篇"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平均分小棒的活动,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与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2.通过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列除法横式、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有余数的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

3.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除法竖式中每一部分的含义以及除法竖式的写法与众不同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题目,明确题意

教师(出示题目):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么样?

教师:请你们读一读,并在小组内说说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独立审读题目后交流审题结果。

教师: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每4根分一组是什么意思?

教师:结果会怎么样呢?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

2.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汇报交流

预设1:列式计算。

13÷4=3(组)……1(根)

教师:13、4、3、1分别表示什么?13÷4=3……1表示什么?

预设2:摆(圈)小棒。

教师:仔细观察,这位同学先做了什么?(先拿出13根小棒。)

教师:接下来他又做了什么?(有4根就圈一个圈,有4根就圈一个圈。)

教师:圈了多少个圈?是多少根小棒?还剩多少根?(圈了3个圈,一共圈了12根小棒,还剩1根小棒。)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同学分小棒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可以分3组,还剩1根。

教师:摆(圈)的过程和算式的书写过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它们都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沟通符号表征、图形表征、语言表征三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表征形式,但含义是相同的。)

二、根据平均分的操作理解除法竖式的写法,明确竖式中各数的含义

1.整体感知写法

教师:刚才有的同学用摆或者画的方式,有的同学列出了除法算式,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平均分13根小棒。这个除法算式,我们叫它横式。除法算式还可以写成竖式的形式。

教师(出示下图):这就是除法竖式。看看这个除法竖式,竖式中的每个数都有名字,你知道他们都叫什么吗?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3叫商,4叫除数,13叫被除数,1叫余数”。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提问,理解12是4和3的乘积,即除数和商的积。

2.沟通平均分操作与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理解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1)建立联系。

教师:知道了每个数的名称,那你们明白竖式中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教师:看来这对大家有些难度。下面我们就对照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一边分小棒,一边写一写除法竖式。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边分、边写、边说。

(2)沟系。

教师(板书):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边写边说):再写被除数13(要分的13根小棒)和除数4(每4根一组),表示什么意思?(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

教师:请你按要求把13根小棒,按照每4根分一组,再重新分一分。

教师:结果是可以分成3组,这个“3"写在哪里?

教师: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板书:)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13根小棒,每4根一组,可以分3组。)

教师:谁能边分边说说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教师:要分13根小棒,现在已经分掉了多少根?你从哪里知道已经分掉了12根?

使学生体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组有4根,有这样的3组,3个4是12根小棒。从算式中我们可以用商乘除数,3×4的积是12。

教师:这个“12”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出来的?(板书:12。)

教师:我们画一条横线表示按要求分了一次。(板书:。)

教师:这条横线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要分13根小棒,已经分掉了12根小棒,还剩多少根?你是怎样知道的?

使学生体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还剩1根小棒。从算式中我们可以用要分的13根减去已经分掉的12根,还剩1根。

教师:这个“1”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它是怎样算出来的?(补充板书:1)

3.回顾对比,理清写法

教师:我们一边分小棒一边写出了这个除法竖式。请同学们认真地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分小棒的?又是怎样写竖式的?竖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想完后和同桌说一说。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口算,今天又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你觉得这两种表示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帮助学生建立分小棒的过程与写除法竖式的过程之间的联系。通过边分小棒边写竖式这种对应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理解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为其今后进一步自主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奠定基础。在回顾对比的过程中,对横式写法和竖式写法进行比较,加深对有余数的除法的不同表征形式的理解。)

4.尝试练习,进行巩固

教师(出示第62页“做一做”第1题):请你边分边写除法竖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典型案例并组织交流汇报。

5.通过迁移学习表内除法竖式

教师:如果我们有6根小棒,每4根一组,结果会怎么样呢?请你自己分一分,写一写。

学生活动,教师巡察,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选取典型案例。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这个除法竖式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2)竖式中两个16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它们分别表示什么?

(3)你发现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4)分完后没有剩余的时候,我们怎样表示?

6.巩固表内除法竖式

教师(出示第63页“做一做”第2题):请同学们先自己读题,然后圈一圈,写一写。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察,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选取典型案例并组织交流。

教师:这个竖式表示什么意思?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三、对比反思,总结全课,积累经验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除法竖式和除法横式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除法竖式有什么好处?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教具:课件一套

学具:铅笔、彩色笔、相应表单三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激趣:引入课题。

1.媒体展示:中国球星赛场英姿。

(1)问题一:你看到了哪几位足球明星的精彩进球?

(2)问题二:每一位球星分别进了几个球?

2.揭示课题(板书:统计)

二、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收集数据。

我们要统计出这四位球星分别进了几个球,首先我们就要进行数据的收集。(板书)

现在请小组长拿出1号表单,如果老师把刚才的录像再给你们放一次,你们准备怎么利用1号表单来记录四位球星的进球数呢?

(1)小组讨论。

①用什么符号进行记录?

②小组怎样进行分工、合作?

(2)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3)媒体展示中国球星精彩进球,学生完成1号表单。

(4)学生展示收集成果。

①确定进球数。

②展示统计符号,突出画正字方法。

2.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

我们要将这四位足球明星的进球数在这张表单上涂色表示出来,你会涂吗?

(1)说一说在2号表单上你准备怎么涂色。

(2)小组合作进行涂色。

(3)展示学生制作的统计图,并进行评价。

(4)出示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三、提出方案,巩固所学知识

(一)媒体展示

1.中国足球队出线时精彩画面。

2.中国足球队在世界杯上的表现。

3.提出问题: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了提高中国足球的水平,请献上你好的想法和建议!

(二)提出方案

(三)绘制条形统计图:突出单位一的多样性。

四、课后小结

愿意把你们最喜欢的方案寄给中国足协吗?如果愿意,老师可以给你们提供他们的地址。我们相信,中国足协的官员们收到你们这么好的建议,一定会很高兴的。这节课同学们完成得非常出色,老师祝贺大家!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2个单位)和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初步感知统计的具体步骤。

3.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2个单位)和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初步感知统计的具体步骤。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3

一、复习导入:

1.你能计算并说一说出这些算式的运算顺序吗?

12+5-7= 25-4+9=

18-8+3= 45+5-10=

教师:为什么这些算式都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呢?(学生:因为这组算式没有括号,而且只有加减法。)

2.揭示课题:

教师:在一个混合运算的算式里,如果有乘法和除法或者有其它运算我们又如何计算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混合运算(同级运算)。今天,我们来研究只有同级的混合运算。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释题:

教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学生:什么是同级运算?教师:在数学上规定加法和减法为同级运算,是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为同级运算,是二级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只有加减法运算的运算顺序。

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如果遇到新的知识无法解决的时候,我们就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今天我们还是从我们学过的知识入手。

(1)出示例1①(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道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指名读题。

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

(3)列式、总结计算方法

教师:要想求阅览里下午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学生:要先求中午走了24人后,还剩多少人?)列式为53-24=29 29+38=67,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53-24+38=67,在这个综合算式里,我们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学生: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同桌交流计算方法:

从刚才这个实际问题和以往我们的计算经验,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我们要怎样计算呢?

学生汇报: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为什么要强调没有括号呢?(因为有括号就会改变运算顺序。)只有加、减法是什么意思?出示:53-(24+38),这样的算式只有加、减法,能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吗?

学生齐读总结出的规律。

因为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所以这个规律还可以说成是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同级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学习脱式的写法

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我们可以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在这个综合算式里,先算53-24=29,我们可以在算式的左前方写上等号,在等号的后面写出53减24的结果29。在29的后面把没有参加运算的加号和38照抄下来,和上一个等号对齐在下面再写一个等号,再算出29+38的结果67。像这样的写出每次运算结果的计算方法叫脱式计算。(注意等号的写法:要用尺画,大约5毫米长;上下两个等号之间的距离要适当,不要太近也不要太远。)

2.学习只有乘除法运算的运算顺序。

同学们,刚才我们总结出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运算的计算规律。除了加、减法,还有哪两种运算也是同级运算呢?根据我们总结的规律,类推一下,如果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呢?

(1)出示例1②

同桌交流:(老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学生汇报(多指几名同学说)

(3)计算例1②

掌握了运算规律,你们能试着算一算吗?

(5)展评

(6)读计算法则。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总结出了只有同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规律,让我们一起把总结的规律读一读吧!

三、巩固练习

1.哪些算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在( )里画“√”。

32-30+16( ) 12÷(2×3)( ) 21÷3×8( )

45+10-25( ) 42-(6+7)( ) 6×6÷4( )

2.小法官,判一判。

3.用脱式算一算。

23+6-11 2×8÷4 72÷8÷3

4.计算

32+14-8 25-12+45 35-6-12

3×6÷2 4×6÷8 48÷8×9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比较脱式与直等式的优缺点。)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4

一、说课标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1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汉字构字规律和自己积累的方法自主识字。

2.朗读重点词句,在读词读句中认识、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3.明确默读要求,采用分层默读的方法进行训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默读课文,体会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及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

2.感受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二、说教材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奉献与关爱”专题中第四篇课文。本文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儿童故事,它的情节曲折有趣。“卡罗尔一直想有一只小猫”,这是故事的起因。正因为她“一直”想,爸爸就给她出主意登广告要小猫。可别人送来了许多许多小猫,为了解决小猫太多的问题,爸爸只好又登广告把小猫送人。当别人把小猫都拿走了时,喜欢小猫的卡罗尔非常伤心,可就在这时,她却惊喜地发现她最喜欢的那只小猫留下了,“卡罗尔终于有了一只她自己的小猫”。表达了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赞扬了卡罗尔有一个善良的童心。课文篇幅虽长,但内容通俗易懂,情节曲折有趣,有较强的吸引力,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篇故事篇幅虽长,但内容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出人意料的情节产生的吸引力,能够抓住孩子们的心,使其一口气读下去。从本课识字的安排和课后思考练习的编排可以看出,本文是作为“略读课文”来编的,也是新教材在小学阶段出现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学习本课时一定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习默读,真正放手让学生自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别人交流,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文章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默读明白故事梗概,所以我们教师要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抓住关键长文短教,使他们在充分的自读自悟中学会交流合作,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我确定为:会认15个生字;学习默读课文。难点为:朗读感悟,体会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及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

三、说学生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相似的生活经历会让他们在读悟、体验、积累中感受到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对于略读课文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默读,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别人交流,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四、说教法

明确默读要求,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分层次默读的方法进行训练,并抓住重点进行汇报。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别人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既促成学生有效理解课文内容,又激发他们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五、说学法

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运用构字特点和自己积累的方式自主识字;掌握基本的默读方法,初次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二次默读课文,画出觉得有趣的句子或段落,体会其中的趣味;分组交流,分享各自的阅读感受;三次默读,感受卡罗尔善良的童心,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积累词语或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六、说程序

因为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计划一课时完成教学,主要分五个环节进行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欣赏图画,看图说话,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二)自主默读,认读生字

明确默读要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品读佳句,感悟表达

采用分层次的方法进行默读,划出觉得有趣的句子或段落,品读有趣的句子或段落,体会其中的趣味;积累优美词句。

(四)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归纳总结,深化主题。

(五)课后延伸,巩固拓展

巩固所学知识,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5

教学内容:32——34页

知识技能:

能综合运用平移和旋转来分析、设计图形。

数学思考与问题思考:

通过对图形运动过程的分析,再次对平移和旋转有了新的理解。

情感态度:

通过利用平移和旋转分析图案,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素养。感受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点: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图形的运动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复习旧知

游戏:俄罗斯方块

师:数学无处不在,在游戏中也蕴含着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是图形的两种变换方式,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探讨图形的运动。(揭示课题:图形的运动)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

1、活动一(课件出示)

如下图,七巧板中有两个图形移动了位置

师:你能通过平移将图①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吗?说说你的做法。

生:(通过观察回答)图①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10格就可以了。

师:你能通过平移和旋车将图②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吗?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同桌两人先观察,然后互相说自已的想法。

(1)可以先绕直角的顶点逆时针旋转90°,再向左平移9格就能将图②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

(2)可以先向左平移9格,再绕直角的顶点逆时针旋转90°就能将图②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这一活动中既利用了平移又运用了旋转把图①和图②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

2.活动二

课件出示(如图,三角形)

师:你能将图形A绕着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B,然后再将图形B向右平移5格,得到图形C吗?

同桌的同学合作在学习卡上的方格中,按照要求动手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然后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并尝试把变换的过程描述记录下来。交流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如果有不同的变换方式,可在最后补充。

师生小结:平移和旋转是图形运动的两种主要形式,平移和旋转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大小。

三、拓展练习、应用提高、课外延伸

P33试一试

四、巩固练习:P33~34练一练1~5

板书设计:

图形的运动

平移二要素:方向、距离

旋转三要素:中心点、方向、旋转角度

轴对称一要素:对称轴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内容含量比较多,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可能因为操作过多而花去大量时间,但是不能因此而减少操作或不操作,可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另外,本课时因为是第一次将三种图形的运动综合起来,也可以在上课之前开展小组前置学习,对学过的图形的运动方式进行梳理与总结,唤醒知识,让学生对这节课有一个知识点上的充分准备。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6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

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汽车的表象,再连线。2、自己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的对称轴。

3、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房子、树叶、中国结、桥、鼠标。

二、拓展练习:

1、练习十五第3题。

先讨论、交流探索画的方法,(要画出某条线段的轴对称图形,只要画出该线段两个端点的对称点,再连起来,就是该条线段的对称图形。)动手画一画。

2、练习十五第5题。

让学生运用想象,直接判断,对于有困难的同学,用镜子照一照再判断。

3、分类。

0123458

ABCDEF

国一王旦元由美春

对称的:不对称的:

4、开放题:

先在纸上写数字,拿镜子照一照,看看镜子里照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拿一个钟,看看镜子里时针、分针的位置与真实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的位置关系如何。再完成。

教师出示两幅镜子图,一幅是镜子里的数字,一幅是镜子里的钟面,要求学生写出实际的数字和时间。

介绍:运用两次镜像能把原来的物体还原。拿镜子对着镜子图照一下,镜中出现的就是真正的数字和时间。

课后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对称图形的认识,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

2、会在方格纸上画对称图形。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仔细,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加深对对称图形的认识,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会在方格纸上画对称图形。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7

教学内容:国标本一年级下册第94页

教学目标:1.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2.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自己选择记录方法做记录,并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准备:光盘、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讨论方法

1.小朋友们都知道《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吧,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说有关猪八戒的事)小朋友们都知道猪八戒爱吃,瞧,他又在好吃了(课件先显示饼干盒,)吃的什么?(课件显示饼干一块一块的往猪八戒的嘴里落)

你知道猪八戒吃了哪几种饼干?

你知道三角形的饼干有多少块吗?圆形的呢?(学生肯定说不出来)

我们再看一遍好吗?(再放一次)现在知道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饼干各有多少个吗?

看来我们得想个方法,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2.选择一名学生报,其他学生在纸上记录,比一比,谁记得既正确,又清楚、方便。

3.比较记录的方法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你能说一说是怎样记的吗?

听了这几个小朋友的介绍,现在你喜欢哪种方法?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4.既然大家都喜欢这种方法,我们就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帮老师统计一下4月份的情况好吗?

先说说你打算怎么记?

课件显示,一名学生报,其他学生记录。

看到这张表格你知道了什么/

二、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

1.运用这种打勾的方法还可以帮我们统计文具

想一想,你们这一小组打算怎样统计出小组的铅笔的支数、橡皮的块数、直尺有多少把

想好了就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统计方法。

准备好的就来领取表格

学生统计

看着这些表格你想说些什么/

如果我是文具店的经理,你会对我说些什么/

2.运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对生活中许多现象进行统计(课件演示,教师解说)在路边你想统计什么?(车来车往的景象)

球赛的时候(画面)我们可以统计进球的个数决定输赢

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

3.投票选举数学课代表

4.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同学们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统计

这是我在试教后整理的,时间比较紧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8

一、教材分析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充满童趣的略读课文。本文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引导尝试默读的文章,也是学生第一次尝试学习比较长的一篇课文,课文分为18个自然段,情节曲折,主人公卡罗尔情感变化丰富,文中所反映出孩童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令人感动。所以文章分文故事情节线索和主人公情感变化线索两条线索。课文以小猫的得得失失展开,阅读文章给人带来无比的乐趣。文本纯挚的感情,不仅感动了我,更深深吸引了这群喜爱小动物的孩子,课堂闪现出无限的灵动和精彩生成。

二、目标定位

知识与技能:

1、练习并掌握默读的技巧。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曲折的情节,说说课文哪些地方写的有趣。

3、体会卡罗尔的情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默读了解大致内容,了解写的有趣的地方。

2、串讲、朗读重点段落,体会卡罗尔对猫的喜爱之情,体会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卡罗尔美好善良的童心,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真挚的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曲折的情节,说说课文哪些地方写的有趣。

教学难点:

体会卡罗尔对猫的喜爱之情,体会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体会爱才能创造美好的一切。

教具准备:生字卡、PPT

三、教学流程以及重难点突破方法

1、复习导入。

2、互动学习。

由于课文比较长,我选择了化总体为部分的教学方法,把这篇较长的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来读,1--9段默读,10、11两段较重要、较精彩,齐读,13---18段也用默读的方法进行。

1---9段里比较能凸现卡罗尔对小猫的情感的第五自然段再表演读,能体现小猫淘气可爱的第10、11自然段除了读之外,再看小猫的一些其他PPT图片,再让学生说一说小猫怎样淘气,学生对小猫也一下子就产生喜爱的情感,这样重难点就轻而易举的突破了一部分。13---18段也有比较精彩而且重要的段落,比如说12段,看似不起眼,但我选择了这段让孩子们仿照第二自然段编写广告,锻炼学生说话的能力,同时渗透对广告的教学。然后让学生对PPT上的米奇和米妮告别,学生已经有了对小猫依依不舍的情感,同时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第15、16段又是课文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和起伏点,抓住这里展开对伯洛出现时卡罗尔的惊喜与伯洛的心里话的对话让学生也转悲为喜,集体来表演它们相见时的对话。学生对两者之间浓浓的爱理解的就比较深刻了。再总结全文,渗透爱的教育,完成板书。最后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觉得有趣的地方,这样学生轻而易举的就能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地方。课后延伸我给学生安排了老舍的《猫》的精彩选段小声默读。

我觉得本节课我这样设计的较好的地方是板书和说PPT中那些小猫淘气图片,还有表演读16、17段。不足之处是没抓住后面的那个“蹭着”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其实这个词在这儿更能体现出两者之间的爱与信赖,如果抓住这个词会更好,一个小小的遗憾吧。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以默读展开,其次以老师引导重点段落,学生以读、说、想象等方式展开学习,学生的运动较多,老师指路就好。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9

一、复习内容:数学第四册教材P120第6、7、题,P121第8、题,P124、P125第6、7、题。

二、复习目的: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近似数

三、复习过程:

1、口算:教材P120第6、题。

2、小组说一说怎样口算才能又对又快。

3、独立完成P120第7、题计算。

4、提问:在计算加减法时你应该注意些什么才能保证你的计算是正确的,把你的好方法告诉给同学们。

5、复习估算

6、解决问题(完成教材P121第8、题,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7、练习作业教材P124、P125第5、6、7、题。

8、讲评作业

9、小结

《总复习》教学设计二

一、复习内容: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教材P121第9、10、题和P125第9、题

二、复习目的:

通过复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三、复习过程;

1、复习克、千克

提问:(1)1克与1千克比较谁重谁轻。

(2)1000克与1千克比较谁重谁轻。

引出:1千克=1000克

2、说出生活中有那些物体的质量是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先小组说一说然后汇报)

3、动手圈一圈(完成教材P121第9、10、题)

4、线(估一估再连一连,教材P125第9、题)

5、活动内容(每4人一组活动)

(1)估一估自己带来的物品各有多重

(2)再估一估老师带来的这些物品各有多重,看谁估的最接近实际重量。然后由学生掂一掂,感受一下。(老师把准备好的物品的质量贴在物品上的暗处)

6、练习作业:(1)计算:3000克+5千克=()千克

9千克2000克=()千克

4千克6=()千克

81克9=()克

7千克+500克=()克

(2)在括号里填上、、=:

4千克()4000克48克()2千克

5200克()6千克50千克()50克

900克()1千克600克()6克

7、思考:一只小鸡重500克,一只大鸡重2千克,几只小鸡的重量等于一只大鸡的重量?

《总复习》教学设计三

一、复习内容:

数学第四册教材P121第11、12、题,P125第10、题。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什么角是直角、锐角、钝角,理解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三、复习要点:

1、说一说自己认识了哪几种角。判断各种角的条件是什么。

2、动手画一画直角、锐角、钝角,并写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3、举例说明,生活中那里有直角、锐角、钝角。

4、举例说明,生活中什么是平移现象,什么是旋转现象。

5、画出

向左移动8格后的图形。(教材P125第10、题)

说一说平移的移动方法。

完成作业:教材P121第11、12、题。

四、学生小结

《总复习》教学设计四

一。复习内容

数学第四册教材P119第1.2.题和P123练习二十四第1.2.题。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加强多层次多样化的练习。

三。复习过程

1.口算。(口算除数是29的除法算式若干题,选出其中的几道给学生说说除法式子的意义。各部分的名称。)

2.小组活动

(教师准备好除法算式卡片,分发到各小组,按规律把算式分类,然后汇报自己是按什么规律分的,举例说明自己是怎样求出商的。)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1)二(1)班有42人玩跳绳,每7人一组,平均分成几组?如果每6人一组呢?

(2)小清剪了8面小旗,李东剪的小旗是小清的3倍,李东剪了多少面小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

(3)同学们要去南湖划船。大号船每条限坐6人,小号船每条限坐3人,坐大号船需要4条,如果坐小号船需要几条呢?

4.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5.试试自己的能力(印题发给学生)

(1)把正确的商打钩。

497={7.9.8.}81={7.1.8.}426={7.

4.6.}

(2)填空

217=()486=()72()=9

21()=748()=6729=()

6.比一比谁最棒。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26=()846=()32()=3()

7()82()86524()

24()

7.练习作业

教材P119第1.2.题和P123练习二十四第1.2.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0

一、说教材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充满童趣的略读课文。课文分为18个自然段,情节曲折,讲了卡罗尔希望得到一只猫,于是登广告,结果送来了许多猫导致家里乱成一团,只好又登广告赠送猫,最终只留下一只猫伯洛的故事。整篇课文中主人公卡罗尔情感变化丰富,文中所反映出孩童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令人感动。

这篇文章从文字本身上来说,这篇文章修饰语少,抒情也少,但语言质朴,可读性强,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但篇幅也较长,所以抓住关键长文短教。从内容上说,卡罗尔和小猫的故事很贴近二年级学生生活,相似的生活经历会让他们在读悟、体验、积累中感受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从学习方法上来说,本文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引导尝试默读的文章,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使他们在充分的自读自悟中学会交流合作,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练习并掌握默读的技巧。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曲折的情节,说说课文哪些地方写的有趣。

3.体会卡罗尔的情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默读了解大致内容,了解写的有趣的地方。

2.串讲、朗读重点段落,体会卡罗尔对猫的喜爱之情,体会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卡罗尔美好善良的童心,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真挚的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

学会默读课文的基本方法,了解课文曲折的情节,说说课文哪些地方写的有趣。

教学难点:

体会卡罗尔对猫的喜爱之情,体会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体会爱才能创造美好的一切。

课时为一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由扶到放,采取谈话引导法,以生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分层法、朗读法、情景体验法、联系生活法、抓关键词品味法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有趣的地方,感受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以及生活的情趣。具体教法学法的运用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将具体阐述。

三、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部分分为四个主要板块:联系生活,导入课文;初读课文,掌握字词;三次默读,体会情感;总结方法,提升情感。其中三次默读,体会情感是突破重难点的关键。下面我详细说说我的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文。

以“你喜欢猫吗?为什么?”的问题导入到课文“卡罗尔一直想有一只小猫”。从而揭题。

【设计意图: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之衔接,让学生的心贴近文本,走进卡罗尔和他的小猫。】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对于生字所在的句子或者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2.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认读,通过指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检查学生生子情况,进行正音。

【设计意图:虽然默读是此课的重点,但要想读准字词字音还得朗读才能知道是否读准。】

(三)三次默读,体会情感。

1.一次默读,整体感知。

让学生默读课文,指导学生默读的方法: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从学生的回答中总结出“想要猫——送来猫——送走猫——只有一只猫)

【设计意图:通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大致框架,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2.二次默读,感受有趣。

再次让学生默读课文1—11小节,并再次交给默读的方法:一边不出声读,一边划出有趣的地方,要求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学生充分默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片段。

片段一:课文的第五小节。“卡罗尔说,别难过,我会像妈妈一样照顾你的.。卡罗尔让小猫喝牛奶,吃点心,还给它玩毛绒线团。”

抓住“会像妈妈一样照顾你的”,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妈妈平时是如何照顾自己的,再想想卡罗尔还会怎么照顾小猫。这样进行情感迁移,既拓展了文本的内涵,又让学生感受到卡罗尔对猫的喜爱。

片段二:课文的第七小节。“进来一位叔叔,真滑稽,他的每个衣袋里都有一只小猫。他一蹲下,小猫就扑扑地一个个跳出来,朝屋里跑。”

这段话中,我认为“滑稽”是画面文眼所在,引导学生走近文本,发挥想象“你见过什么事也很滑稽”,激发学生已有体验,而后读出滑稽的感觉,真正让学生体会文字的内涵,从而领会其含义并能学以致用。

片段三:课文的10、11小节中。“晚上,家里可不得了了。小猫在钢琴上跳来跳去,叮叮咚咚响成一片……每只拖鞋都提出一只猫来……”

在学生说有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想象,猜猜猫还会在家里干什么,从而真正感受文本中“对啊,家里可不得了了”的感叹。

这么有趣的画面让卡罗尔一家快乐并痛苦着,于是想送走猫。

3.三次默读,体会真情。

默读课文12—18小节,提出默读要求边读边想,哪里感动了你,把最感动你的地方圈出来。在学生的交流中重点抓住:15小节中以为猫全走了,“卡罗尔眼泪都流出来了。屋里冷冷清清的,连滴滴答答的钟声都听得见”,与当知道还有一只猫之后“卡罗尔高兴地叫起来”进行对比体会。

以及“伯洛亲热的用身子蹭着卡罗尔的手”中“亲热”、“蹭”这两个关键词体会人与动物之间也有真情,我们真心关爱他人,他人也会真心地关爱我们

【设计意图:三次默读,交给学生三次不同的默读方法,让学生静下心来,抓住关键词,抓住神态、动作、语言反复品味、咀嚼,在交流、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人物内心丰富的世界,感悟卡罗尔那美好的童心。】

(四) 总结方法,提升感情。

课堂最后引导学生从学习方法和情感熏陶两个方面说说自己的收获。

学习方法上,知道了默读要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进行圈点勾画。

情感上:动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乐趣,要学会关爱他人,学会和谐相处。

四、说作业设计。

这篇文章中给卡罗尔一家带来快乐和快乐之后烦恼的就是广告,广告的作用真大啊,是书中阅读提示中发出的感慨。所以设计了以下作业:

1.读读课文中的广告,自己搜集一些感兴趣的广告词。

2.搜集广告,研究下广告的秘密(如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等)

3.根据自己的需求,也自己设计一份广告,贴在班级信息栏中。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 能在现实情境和平面图上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正确使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2.在确定方向的过程中,能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

3.能清楚地说明自己观察的结果和思考的过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开展有效的合作与交流,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使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用具: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上课前: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成语?谁来说一说?生踊跃发言。

一、先学探究:

老师知道一个成语:四面八方。

你知道四面是哪四面吗?(东、南、西、北)

出示例题的部分图(人民桥、超市、公园、体育场先不出现)

谁来说一说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出东、南、西、北四个字。

绘制平面图时,我们通常按照什么规定来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生答,师指。

“四面八方”中的八方指的是八个方向,还有四个方向是什么呢?想不想了解?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认识方向。板书课题:认识方向。

二、自主探索,交流共享:

1、教学例题

(出现超市)提问:你知道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吗?(东北面)为什么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因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

谁还会说一说的?

也就是说,东面和北面之间的方向就是(东北)方向。

(出现公园)提问:公园在学校的哪一面?为什么?(西南面,因为公园在学校的西面和南面之间)西面和南面之间的方向称为(西南)面

(出现体育场和人民桥)提问:它们分别在学校的哪一面?

指名答。(学生汇报时,先问一问为什么,再出现“东南”、“西北”和“西南”字,如果学生说出如“北东”、“南西”这样的方向,也要先问一问为什么,然后教师纠正:南面和东面的中间也可以说是南东,但按习惯应该说东南,不说南东。)

在学校的周围有那么多的建筑物,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同桌相互说说它的位置。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2题

在生活中,在陌生的地方,怎样来辨认方向?(看太阳,太阳升起的一方是东面;看北斗七星,有北斗七星的那一面是北面;看指南针)考一考大家有关指南针的知识:指南针的红色一端指向哪?(北面)白色一端指着哪?(南面)

这就是一个指南针的图,你能将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完整吗?打开书P2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名汇报,集体校对。说说是怎么填的。

介绍一些有关指南针的小知识。

小结: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化和辉煌,祖国的未来要靠谁?所以,我们小朋友要从小开始努力,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2、“想想做做”第3题

讲述:小动物们刚刚参加完了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现在要回家了你能帮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在书上连一连。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并指导。让学生上台指一指。集体校对。

3、“想想做做”第4题

讲述:下面老师带小朋友们到美丽的青山乡去看看,告诉你们吧,青山乡不仅美丽,还是一个水果之乡呢,想不想去看看?

(出现水库及8种水果的图片,水库在中间已贴好,8种水果排列在一边。)有哪些水果?指名答。

这些水果都是种在水库的四周的,你能根据老师的提醒,帮它们找到各自种植

的地方吗?

师:橘子园在水库的南面;葡萄园在水库的东面;樱桃园在水库的东南面;西南面是苹果园;水库的西面是山楂园;桃园在水库的北面;水库的西北面是西瓜园。

梨园就种在水库的这个方向,你知道梨园在水库的哪一面吗?

指名答。

4、“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轻松一下,来玩个游戏,你能很快画出棋子跳到什么地方吗?自己画一画。集体交流。

5、动手做

认识生活中的八个方向

我们已经能够在平面图上熟悉地认识了8个方向,在现实生活中这8个方向你们也能认识吗?

请小朋友们面朝教室的北面站好,并让方向板上的北对着教室的北面。根据老师说的方向, 指一指。

师:教室的东北面、东南面、西北面、西南面。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在平面图中怎样记住这八个方向?实际生活中怎么辨认这八个方向?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四册第41页例1。

教学准备:

把课件中的格子图制成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新知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蓝猫和淘气两位新朋友,你们喜欢吗?(喜欢)我们听听看,他们都在说些什么?(播放课件:我们两个可是最爱提问题的了,今天看见这么多新朋友,我们又有许多问题,你们能帮我们解答吗?)

师:同学们,你们有信心答出来吗?(有)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蓝猫带来的问题吧!

蓝猫:我给你们带来了一段录像,录像中的物体都是怎样运动的?请你用手势表示出它们运动的路线。

师:听明白蓝猫提出的问题了吗?准备好你们的小手,我可要开始放录像了。

师:通过刚才的演示,你们发现它们都是沿着什么运动的呢?(直线)(及时评价: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说的真棒,老师送给你一只小帆船,祝你以后的学习也能一帆风顺。)

师:同学们看,像轮船沿着直线航行、电梯沿着直线上下、电动门沿着直线开关,这样物体从一个位置(粘纸船)沿着直线运动到另一个位置(粘纸船),这种现象就是平移。(出示课题:平移)齐读课题。

师:平移时物体必须沿着直线运动,而且本身的方向不能改变。(随着学生的回答,老师画出直线和箭头,表示沿直线运动,方向不改变。)

师:(教师边说边用小船在黑板动态演示)又有一只小帆船准备出发了,(这次小船沿曲线行驶)你们看看它做的是平移运动吗?(不是)为什么?你说的非常准确,请你们再仔细看,这一次小船沿着直线行驶到这后调转了一下方向,这是平移运动吗?(不是)看起来要想做平移运动物体必须是沿着直线运动,而且它本身的方向还不能改变。(边说边用小船演示)这回是平移运动吗?(是)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平移现象,你能举出几个物体做平移运动的例子吗?

生:平拉抽屉、拉拉锁、拉窗帘、拉门、缆车、工地的升降机等。(及时评价:你真是个细心的观察者,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联系起来,真棒。)

师:老师这也找了几个物体运动的现象,想请你们帮我判断一下它们做的是不是平移运动。(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判断的很准确。那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全体起立,面向老师站好,我们一起向前平移2步,再向左平移2步,再向后平移2步,最后再向右平移2步。经过4次平移,我们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请坐。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平移,接下来就让我们和蓝猫、淘气一起去智慧岛进一步研究研究平移吧。我们的船从港口出发了!(课件演示)

师:我们的船在做什么运动?朝哪个方向平移?(学生可能会说向前,老师给予肯定。再引导:在平面图形上我们通常要用上、下、左、右这样的词来表示方位,让学生重新说一遍。)

师:如果我们想要知道在这幅图上船向左平移了多远,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用格尺量、用绳子量等。

师:如果用尺子量,每个学生都要到这幅图上来量很不方便,为了让所有的学生坐在下面就能操作,老师给这幅图配上了格子纸,我们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弄清船到底向左平移了几个格?

师:(指出出发的位置和到达的位置)请你们试着数一数小船向左平移了几个格?(答案很可能不一样,出现争议)现在同学们的答案不统一,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小船到底向左平移了几个格吧!再数格子之前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窍门,你们可要认真听呀。要想数的准确必须要先选准一个观察点,看这个观察点向左平移了几个格,也就是小船向左平移了几个格。我们来试一试吧!我们要先选一个观察点,我们就先以桅杆上的这个红灯为观察点,一起来数一数船向左平移了几个格,行吗?这个点是出发点,船还没有移动,应该从它前面的一个格数起,请同学们看好屏幕,跟着老师一起大声数。这个红灯向左平移了8个格,也就是我们的小船向左平移了8个格。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遍红灯向左平移了8个格,也就是小船。

师:还记得刚才老师教给你们的小窍门吗?那就是先选一个观察点,看这个点向左平移了几个格,也就是小船向左平移了几个格。

师:船上还有很多物体,请同学们拿出第一张题卡,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作为观察点,再来数一数船向左平移了几个格?

师:你选的是哪一个物体,请你完整地说一遍我以为观察点,数出小船向左平移了谁和他选的观察点不一样,再来说一说。

师:同学们数的非常准确。就在我们数格子的时候,我们的两位朋友发生了争论,我们听听看到底怎么回事?(课件播放:我站在船头,你站在船尾,我平移的距离比你长。不对,不对,咱俩平移的距离一样长。)

师:现在就请你们来评评理,到底谁说得对呢?同学们可以看着第一张题卡再来数一数。

生:蓝猫说得对,他俩平移的距离一样长。

师:为什么他们平移的距离一样长呢?

生:因为他们在同一条船上。

小结:对了。只要是在这条船上,不管是哪一个点或物体,都是向左平移了8个格,与船本身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或物体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或物体上找到一个观察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个格,这个图形或物体就平移了几个格。

三、体验成功、实践新知

师:我们的船靠岸了,哪才是我们停泊的地方呢?请同学们拿出第二张题卡,谁来念一下第1题的要求。小船向右平移4格的后得到的图形就是我们停泊的地方,请同学们用彩笔认真涂好。(实物投影展示结果)

师:船停好了,我们一起上岛吧!来到了智慧岛,蓝猫和淘气被岛上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准备在这长住一段时间,搭建了一个活动住房,可以随时搬到更美的地方。看它们搬了一次家,你知道这是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吗?

师:这次是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个格?

师:蓝猫和淘气还向其它两个方面分别平移了一次,请同学们拿出第三张卡,仔细数一数,把答案填上。(课件验证答案)

师:你们非常聪明,数得很准确,那你们想帮它们搬一次家吗?小组长拿来出第四张卡,请小组同学合作一起给小房子平移一次。注意进行平移时我们要先找好房子的几个点,数清格子再平移,平移后房子的大小不能改变。(学生小组合作)

师:你们把小房子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师:住房已经安顿好了,我们一起上观岛塔观看智慧岛的全景吧!我们要坐电梯才能登上观岛塔,你们知道我们的电梯向上平移了几个格吗?

师:智慧岛的景色美不美呀?看着蓝蓝的海水,蓝猫和淘气决定潜到水底看一看美丽的海底世界。

师:同学们拿出第二张卡,谁来读一下第2小题。同学们要动脑筋呀,看谁找得最准确。

师:蓝猫、淘气这次可真是没白来,既参观了美丽的景色,又学习了平移的知识。老师也很有收获,我利用今天学习的平移现象,设计了一个小玩具,想看吗?我利用平移可以给每个人穿上不同的衣服,你们想玩吗?课后咱们同学们用书后的133页的学具卡自已做一做,看看可以怎样搭配。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2)使学生能在方格图上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

(3)初步向学生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2.情感目标。

(1)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主动探索科学的思想。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竞争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

平移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

2、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在格子图中数物体移动距离的方法。

一、感受平移,提出问题

今天这节课,老师跟小朋友们一起来研究平移这种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运动方式。(出课题)

1、交流预习内容

昨天晚上同学们自己预习了平移这个内容,小朋友们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说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并提出问题,学生互相帮助解决)

2、举生活中的例子。

①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有关平移的知识,那现在你们能给大家举一些生活中你认为的平移的例子,并用你的身体演示给大家看?

(先在四人小组里做,让小组的朋友评价一下你做的是不是平移,在上台来表演给大家看)

老师在中间插一些平移的画面,介绍生活中有的平移

②刚才小朋友表演的都是按照一条直线的平移,那还有不按照直线运动的平移吗?(学生上台表演)

注意:让学生展示多种不同形式的平移。

(在表演过程中让台下的学生评价他做的是不是平移)

3、出判断题:找出这些运动中全是平移的一组。(在全是平移的一组中,加入一个沿曲线平移的物体)

判断的时候,先排除有不是平移的组,然后重点讨论全是平移的一个组。这组平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通过这组判断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平移的本质:

刚才你是怎么样判断一种运动是不是平移?平移运动是怎么样的运动,你可以说说你的想法吗?(先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5、练习:鱼图(提要求时强调:是要作平移)

二、格子图中数移动距离

1、课件出示:房子(烟筒上有一只小鸟,屋檐上有一只小鸟)

请你观察房子做了什么运动?(平移)

(配音)移动后烟筒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5格(对)

屋檐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4格(错)

谁说得正确呢?(学生讨论)你觉得它为什么出错呢。

2、移动房子:

整座房子移动了多少格?(让学生发表意见,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让学生对他的做法进行评价。

3、出示:房子向右移动图全班一起完成。向()移动()格

4、学生自已动手开书完成其他。

5、练习:动手完成p43第1题。

三、用平移的知识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出示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画面。

3、人们在生活中运用了平移,你们觉得你能运用平移改进一下我们身边的东西,来方我们的生活吗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P60-P61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筷子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会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4.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昨天,杏北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们举行了一场美食节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

师:小朋友们要学会分享,在分东西时,他们遇到一些麻烦,我们一起去帮帮忙吧。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分筷子:

师:同学们,你们会分筷子吗?(小朋友平时在家,也要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分给同桌两个孩子,每人一捆小棒。里面分别有6支,7支小棒。请同学们分一分,你手中有几双筷子?

(2)生操作,师巡视(其中一人会出现有多余的)

(3)汇报展示(先请没有剩余的)

摆一摆,说一说,你手中有几双筷子,你是怎们分的?

生:6支筷子,两支一双放在一起,一共有3双。

师:你可以用一个算式表示刚才分筷子的过程么?

生:6÷2=3(双)

师:你为什么用6÷2来计算?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呢?能具体说说吗?(让孩子具体说说6表示有6支筷子,2表示每份分2支,6÷2表示6支筷子,每2支为一双,也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

师: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叫做?(被除数)2叫做?(除数)3叫做?(商)这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知识。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摆一摆,教学“余数”。

师:有一些同学好像在分筷子的时候,遇到麻烦了?(有剩余)请你上来摆一摆

师:为什么剩下的1个不继续摆呢?剩下的1个够摆1双吗?

师:那么剩下的1支筷子怎么办?(放在一边)

小结:这7支筷子,平均每2支为一双,一共是几双?(3双)还剩下了几支?(剩下了一支)

(板书:3双,还剩1支。)

师:对比这两次摆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生1:第一次摆完了,第二次没有摆完,还剩下1支。

生2:左边有6支筷子,右边有7支筷子。

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是每2支为一双。

师引导:每2支为一双我们说这种分法是?

生2:都是平均分。

师:既然是平均分,我们就可以用除法来表示。7支筷子,2支为一双,

生:7÷2=3(双)

师:这里的3表示?(3双)他把刚才摆筷子的过程表示完整了吗?

生:没有,1没有表示出来。

师:那剩下的“1个”怎么在算式中表示出来?谁来想想办法?

生1:剩1,多1。

生2:用省略号来表示。

师:数学是一种很简洁的语言,在数学上,我们用6个实心的小圆点把“1”和“3”隔开,写上“1个”,表示刚才剩余的1支筷子。数学上把剩下“1”叫做余数,表示平均分后还剩下的数。

板书:7÷2=3(盘)……1(个)

余数

(2)说除法算式的意义。

师:在这个算式中,7表示的是?(有7支筷子)2表示的是?(平均每2支为一双)3表示的是?(3双)1表示?(还剩下1支)

师:谁能结合图,完整的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有7支筷子,每2支为一双,摆了3双,还剩下了1支。

(收小棒)

(3)教学读法。

师:这个算式你会读吗?听老师读读看:7除以2等于3双余1支。一起读(学生齐读除法算式)。点名生来读,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2)对比得出“有余数的除法”。

师:对比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第一个算式没有余数,第二个算式有余数。

师:对!这个算式我们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今天这节课就让咱们一起来好好研究“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多媒体出示练习题1)师:分完筷子,大家最关心吃的了。瞧,这里有苹果,我们一起来圈一圈,分一分,

师读题:圈一圈,圈什么呢?(23表苹果,3个3个地圈)还要?(填一填)你们能不能动手圈一圈,填一填呢?请大家拿出学习单,完成这道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PPT展示正确做法):你是怎么圈的?(3个3个圈)圈了7组,剩下2个,算式:23÷3=7(组)……2(个),同意他的请举手。

提问:你能说说23÷3表示什么意思吗?7表示的是?(圈了7组)2表示?(剩下2个苹果)。

(二)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师:有了大家的帮忙,小朋友们吃得心满意足。瞧,他们现在做起了游戏。

(多媒体出示图片)师:看!这些小朋友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要用几根小棒?(4根)

师:如果有8根小棒,正方形之间不连结在一起,可以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呢?(2个)到底是不是2个,看老师在黑板上摆一摆。(师在黑板上用小棒摆正方形)

怎样用算式表示出来?(生回答:8÷4=2(个))

师追问:为什么要除以4?

生:每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所以要除以4。

师:我们用8根小棒摆了2个正方形,那么用9根小棒呢?师在黑板上摆,提问:摆了?还剩下?所以算式是?(9÷4=2(个)……1(根))

追问:这里的2表示?(摆2个正方形)1表示?(还剩1根小棒)

(2)10、11、12根的情况

师:同学们,想一想,用10根、11根、12根小棒来摆,能摆几个?有没有剩余?请同学们同桌合作,左边的同学摆,右边的同学列式记录下来。记录完把小棒收回信封里。

3.通过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余数的特点,除数都是一样的,都是4。

师:想一想,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呢?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预设学生汇报:

生1:如果是其他数的话,可能是4,4根小棒就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了。

师:还有谁想说,为什么余数不是4?(生2回答:如果是4,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师演示16根小棒的情况。

师:余数不可能是4,那可不可以比4大呢?比如说余数可以是5吗?

生:如果余数是5,那么其中的4根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师:看来,余数总是1、2、3重复出现,根据你们的意见,余数不能是4,也不能比4大,那么余数只能比4?(小)

师: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请大家想一想,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师小结并板书:余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

(多媒体出示图)师:咱们还是用一堆小棒摆一个五边形,想一想,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有几种情况?

生:余数可能是1、2、3、4,因为除数是5,所以余数

(多媒体出示图)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下几根小棒?说说你的想法。

四、回顾小结,提炼方法

1.师:真不错,同学们会用今天学习到的知识解决问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多个学生反馈)

2.利用评星栏,渗透巩固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附: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乘加、乘减实际问题的过程及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

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体力能力。

解决问题: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快乐,体会数学价值。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猴山上的桃熟了,大猴和小猴采了一些桃,小朋友们想不想去看看,不过小猴说去了要能帮它解决实际问题,你们看行吗?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例题

①揭示例题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②提问:怎样才能求出大猴和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

③引导:从问题想起。

④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列式解答后再进行交流。

⑤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2×3=36(个)

36+6=42(个)

⑥回顾: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用了几步计算?

板书课题:两步计算实际问题、(2)提问: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第二步呢?第二步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反馈后教师板书:

12×3=36(个)

36-6=30(个)

强调:解决这个问题同样要先算出什么?

(3)比较:解答例题和试一试,这两个问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地方和不同地方?

小组讨论后在班上交流

2、教学试一试

(1)谈话,要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独自计算,再与同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读题后提问,题目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练习。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谈话:今天解决的实际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两步计算,关键是要确定先算什么。

五、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后记: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5

(一)教学内容:

表内除法(一) 课本P13~36页。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括下面一些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开始,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又促使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成两段。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

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这部分教材,突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用乘法口诀求积的逆思考。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对解决问题的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编排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内容,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的资源。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难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认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注重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注重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敢于发表自己对于数学问题的意见和想法。

(五)课时安排:

1、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课题:平均分

设计者 杨莹莹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4篇


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制作自己的教案课件,因此需要认真地进行编写。教案是教学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算是优秀的课件呢?为了满足您的要求,我整理了下面的信息:“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希望这些资料对您有所帮助,供您参考和使用!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

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第79-80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归纳出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

教学具准备:

配套光碟、自制教学课件。

一.今天请来了4位嘉宾,他们是4只小兔。你们欢迎吗?掌声有请小兔加入每个小队。你们有没有决心和小兔上好今天的课?

1.好。我们先来口算一组题:

3╳43╳22╳3

2╳41╳43╳3

2╳11╳24╳4

你们算得真快,在计算时,我们想什么?计算3╳4时用哪句口诀?口诀中为什么没有得字。

2.一起来背一背1~4的乘法口诀。(出示1~4的口诀)

把你了解的有关口诀的规律,说给大家听一听。

你们掌握的规律还真不少。你们想试试自己编制5的口诀吗?(出示课题)

二.新授。

1.谁能告诉老师,国旗上有几颗星吗?那么2面有几颗星?3面呢?接下来你还能告诉老师什么?(4面有20颗星,5面有25颗星)

谢谢你们。

2.下面请随老师一起来看一幅图。(出示例图)

观察图你了解到什么?

你们能解决蘑菇老师的问题吗?(点:蘑菇话)

别急,先来看看茄子老师有什么好方法。(点:茄子话)

学生将书上的表格填完整。(核对)

从表格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根据生的回答,师板书:

1个5是5

2个5是10

3个5是15

4个5是20

5个5是25

3.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小组合作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口诀吗?

小组合作完成作业。

核对。教师板书:乘法算式和口诀。

分别提问:口诀中一表示什么?十一表示什么?四五二十表示什么?说说这样编的理由。

4.齐读5的口诀。

比一比谁记得快,记的牢!(学生自己记一记)

老师要你们挑战了,你们怕不怕。(师生对口令。)

这么快就把5的口诀记住了,真了不起。我们一起鼓掌表扬一下自己。记住它们你用了什么好方法呢?(生揭示规律)问:如何记住三五十五?

再将口诀齐读一遍。

三.练习:

1.想一想:第1题

青菜老师这里有4道算式和黑板上的算式长的很像呢,看看它有什么问题(点:想一想)

5╳15╳25╳35╳4

2.想想做做:第3题

你们真聪明。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你能将藏在花上的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得到它。

3.老师这里还有一些花,我想给那些智者。下面我们进行一场夺卡竞赛。好吗?

规则:每人的信封袋里都有1~5的数字卡片,每人每次从中取出一张卡片,将两人取出的卡片的数字相乘,谁先算出得数,谁就得这两张卡片,以1分钟为限,最后比一比谁的卡片多谁就是智者。准备好了吗?开始!

4.时间过得真快,就要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了。小兔要走了,我们拔些萝卜送给它们吧。

出示:萝卜图2╳5+5这是几个5加5就是几个5?萝卜上的乘法算式3╳5表示什么呢?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

(同法教学):3╳5+54╳5

4╳5+55╳5

5.你们想再送小兔一些礼物吗?(口算一组5的算式。)

6.我们送小兔回家,好吗?(出示想一想:第5题。请每一小组派一个代表,将嘉宾小兔送回家。)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

2.掌握“破十法”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

2.掌握“破十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1-8 14-6 13-8 15-6 11-7 17-9 12-7 16-8 3十8 6+9 7+4 13-7

让学生举例说说减法的计算过程。

二、新授

(1)板书:12-5= 教学设计----《十几减5、4、3、2》 11-4= 教学设计----《十几减5、4、3、2》

12-4= 教学设计----《十几减5、4、3、2》 11-3= 教学设计----《十几减5、4、3、2》

12-3= 教学设计----《十几减5、4、3、2》 11-2= 教学设计----《十几减5、4、3、2》

老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十几减9、8、7、6,计算十几减9、8、7、6的方法有哪些呢?

生1:“破十法”。

怎样运用“破十法”计算13-9呢?

先用13中的10减去9等于1,再把1和13中的另一部分3合起来就是4,所以13-9=4。

生2:“想加算减法”。

怎样运用“想加算减法”计算11-8呢?

因为8+3=11,所以11-8=3,11-3=8。

怎样运用“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计算上面两组算式呢?

(2)举例计算12-5= 。

用“破十法”计算。

先用12中的10减去5,等于5,再把5和12中的另一部分2合起来就是7,所以12-5=7。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照片,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

2.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合作意识,学会评价;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具:有关水果店、鞋店、电脑市场、服装店的情景照片;课件(能控制图片,音乐,及其他题目的展示);货柜台及物品(水果类、学具类、蔬菜类、生活用品等多种物品)

学具: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学具;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出示一张水果店照片。

师:这张图片漂亮吗?你逛过商场吗?这张图片是老师上周星期天逛商场用相机拍下来的,还有几张,想不想看?

师:那好,待会同学可要仔细观察每张照片,看谁看完之后,能告诉大家,你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二。情景中探索、生活经验的升化。

(一)从生活经验中悟出新知。

1.课件一张一张显示商店里拍的照片。(学生小声说)

2.抽学生说。

生n:我看到了

3.几张照片放在一起。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了这么多。你发现这些东西是怎么摆放的?

师:你们的发现都不错。你们的意思就是说把一样的(或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数学上把一样的或同样的称为同一类。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类的方法。

板书

(二)实践体会,分组动手摆,生活经验的升化。

1.师:刚才商店里的阿姨摆柜台,分类摆得不错,你们想不想摆呀?好,下面请大家来当小售货员,动手分类摆一摆。

要求:首先,同组的小朋友一起到柜台前,看看你们的柜台前的篮子里有些什么东西。

然后,商量、讨论怎样把这些东西分类摆放好。

再动手合作把物品分类摆放好。

2.小朋友动手合作摆放。(放音乐,让小朋友在欢快的音乐中活动)

3.小组参观、交流、汇报。

师:哪个组先请大家来参观?

接着一组一组汇报,同学相互评价。(组织学生交流、评价,培养交流、评价意识)

4.列举生活中的分类。

师:我(老师)觉得四个小组摆得挺不错,经过我们小售货员分类摆放,这些东西就不乱了,看起来就清楚了不,找起来就方便了。

比如,我要买西瓜,到哪儿买?兴趣班的同学要买足球,到哪儿买?冬天来了,妈妈要给你买毛衣,到哪儿买?李老师要买电脑,到哪儿买?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曾经到什么店里去买过什么?

5.德育教育

师:分类带来这么多方便,你们说分类好不好?

平时,我们同学们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都要分类摆放好,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分类知识的抽象运用。

师:刚才,同学们动手合作分类摆放物品,做得非常好,那么,画出来的,你能分吗?

1.出示课本第40页第1题。

2.出示课本第40页第2题。

师:用你喜欢的颜色把车涂上颜色,看谁涂得又对又好。

小组互相欣赏。

各组推选1名全班展览。

4.分类的多样化。

师:其实呀,分类还有一定的技巧,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拿出装有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学具。

师:请你把这些学具分类摆放成几堆,看你有几种摆法。

学生动手摆。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可按形状、可按颜色,标准不一样,分的结果就不一样。(课件展示分的结果)

收学具。师:请把红色的收起来,再把黄色的收起来,再把蓝色的收起来,把剩下的收起来。

三。课堂回顾。

师: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师:今天大家学会了分类,还掌握了分类的一些技巧。

四。把分类运用于生活。

1.说生活中的事例。

让学生说说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分类。

2.课外运用。(针对寄宿制学校)

(1)今天中午在食堂就餐的时候,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在食堂,哪些地方用到了今天我们学习的分类。

(2)学们今晚分类摆放自己生活柜里的物品,晚上老师要来参观。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4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

三,重点,难点:

1,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计数器,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向学生呈现一组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更大数.

故宫占地720000平方米;20xx年已有112000000平方米的都市森林环绕北京城;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在奥运会期间可容纳100000人;国家大剧院蛋壳面积约为35000平方米.

2,问:这些都是老师找到的图片资料,看完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发现

3,教师提问: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在这些资料中出现的数据都比较大,是我们以前所没有学过的,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4,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认识这些比较大的数.

(二)探索新知:

1,铺垫回顾:

(1)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2)课件出示:数小正方体的个数,并在计数器上拨出来.

2,认识十万:

(1)出示100个正方体,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问:1个正方体是多少个10个呢你是怎么数的

(2)问:10个一千是一万,接下去该怎么数(小组讨论交流)

(3)在数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借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直观操作的机会.(看情况定)

(4)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

(5)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老师小结: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并在计数器上师生共同拨出十万.

3,出示从个(一)到万的数学模型,让学生感受各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4,师生在计数器上拨十万的活动,加深对满十进一的印象.

5,课件出示情境图片,让学生看一看,估一估,说一说十万大约有多大.

6,认识百万,千万,亿

(1)提问: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呢10个一千万呢让学生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2)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验证,先在计数器的十万位上拨一个珠子,然后十万十万的数,得出10个十万是一百万,以此类推,并把每一次认识的新的计数单位都与计数器对应起来,在学生认识亿的计数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各种命名中,教师然后才引出亿的计数单位.

(3)告诉学生: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如果1秒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数到1亿要数3年2个多月.

(4)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提问: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也就是十进关系)

(5)出示十进制数位顺序表,让学生观察.

(三)练习设计:

1,P4第1题:在进行练习前,告诉学生拨珠时只在一个数位上拨,最好是我们今天学过的计数单位.

2,P5第3题:教师要让学生边拨珠边数数.注意指导学生手口要一致,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遇到进位问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如:千位满十,要向万位进一.

3,P5第4题:让学生数数,再补充一些让学生能熟练.

4,P5第5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认识了比较大的数,你都记住了哪些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五)作业布置:

1,P5第6,7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下节课交流自己的想法.

2023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在课堂上需要用心准备自己的教案和课件。编辑辛苦筛选出这篇足以参考的“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希望大家能够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完整的教案对于教师来说非常重要,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课堂进度和内容。所以请大家务必确保保存好这个页面。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8-39页例1-例2.

《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们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周围很多物体上有角。因此,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在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了解角的特征。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通过感知角 —找角—摸角—画角—分辨角—做角、玩角—创造角等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是人教版《数学》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及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图形的角,再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为下节课认识直角做好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和操作能力。

在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获取直接经验,为形成角、直角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建立自信心,感悟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件、三角板、图钉、硬纸条、剪刀、扇子等。

三角板、硬纸条、图钉、圆形纸片、长方形纸、剪刀。

生1:因为老师让我们带了三角板,我想可能与角有关吧。

师:硬币上的角和我们今天学的角可不一样,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角是数学意义的角,数学中的角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课件出示主题图)新的一天开始了,校园里早早就热闹起来,操场上更是生机勃勃,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里面有角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说给同学们听。

师: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好孩子。是啊,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师:角特别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老师带来了几幅图,你们能找出来吗?课件出示钟表、剪刀、饮料吸管、窗户等图片,指几名学生找角,根据学生的回答屏幕上的红色线闪烁显出角。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亮啊,把藏在物体里的角都找出来了。

师:其实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周围哪些物体表面也藏有角?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同桌看一看.(生活动)

师: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角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广泛了,只要你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就能发现更多的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并从实例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建立角的表象,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先摸一摸再看一看角是怎样的?

师:嗯,观察得很仔细,现在请同学们用角尖尖的地方在手心扎一下,看看手心上留下了什么?

师:它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数学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顶点”,课件出示小圆点,这就是一个角了吗?

师:这两条直直的线,数学家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边”。这就是数学王国中的“角”,让我们给刚才这些实物脱掉美丽的外衣,就变成这样。(课件隐去实物图出现几个大小不同的角)请仔细观察,这些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的特征,你们会画角吗?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

师:请拿出三角板,按刚才的方法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怎样的?帮我辩一辩哪些图形才是角家族的朋友?

下面图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为什么?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师:了不起的小法官!刚才同学们已经会画角了也会辨认角了,你们会做角吗?

拿出准备的硬纸条和图钉开始做角吧,做好以后再玩一玩看谁的角大谁的角小?(生活动并玩角)

生:两根塑料带张开一些角就越大,合拢一些角就越小。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角的两边拉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拉开的小角就小。

师:你们真会发现。老师也带来了两样东西请看看吧,出示扇子、剪刀演示。

小结: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的小角就小。

师:究竟谁大?生猜后课件动画演示两个角的顶点和边重合,发现角一样大。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而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

师:刚才同学们对角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那么你们会创造角 吗?请拿出准备的圆形纸片,看看用哪些方法可以创造出角?

(生活动,有折、有剪、有撕、有画……)全班欣赏评价。

【设计意图:练习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师:看同学们表现得这么出色,老师想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下面的图形个有几个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2.摆一摆两根小棒能摆出几个角?三根呢?你们能用自己的身体表示出一个角来吗?

3.一张长方形的纸有几个角?如果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设计意图:通过层次深度的练习设计,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师:同学们角不仅在数学中被广泛应用,古今中外许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的神奇魅力吧。

【设计意图:欣赏古代建筑,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增强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1.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对老师满意吗?

师:这节课同学们不仅认识了角的形状,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 两条边,还学会了画角。今后,我们将会学习更多关于角的知识,在角的王国里探究更多的奥秘。回家以后,找一找家中的角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我评价和对老师的评价,凸显个性,展现自我,增强自信,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反思这节课,我能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的理念。这节课的尝试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⑴关注生活经验,重视实践操作,让学生经历角的含义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先让学生说说在生活当中看到过或听说过哪些角,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然后在找角—摸角—画角—分辨角等活动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使他们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亲历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评价学生让他们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⑶利用学具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究性和趣味性,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使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不足:

⑴时间把握不够准确,预设的活动没有按时完成。

⑵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练。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2】

为了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数轴的概念和数轴的画法,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为大家分享了七年级数学数轴的课件教学,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 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 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 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 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 问题3:

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

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教学反思: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3】

平方根 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或计算器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情感态度】

通过对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着的,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教学难点】

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教师出示下列问题1,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1由学生直接给出结果.

问题1 求出下列各数的平方.

1,0,(-1),-1/3,3,1/2.

问题2下列各数分别是某实数的平方,请求出某实数.

25,0,4,4/25,1/144,-1/4,1.69.

对学生进行提问,针对学生可能会得出的一个值,由学生互相交流指正,再由教师指明正确的考虑方式.

由于52=25,(-5)2=25,故平方为25的数为5或-5.02=0,故平方为0的数为0.

22=4,(-2) =4,故平方为4的数为2或-2.

问题3 学校要举行美术比赛,小壮想裁一块面积为25dm2的正方形画布画一幅画,这块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

分析:本题实质是要求一个平方后得25的数,由上面的讨论可知这个数为±5,但考虑正方形的边长不能为负数,所以正方形边长应取5dm.

《6.1.2平方根》课堂练习题

2.(绵阳中考)±2是4的(A)

A.平方根 B.相反数

C.绝对值 D.算术平方根

3.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A.6是36的平方根 B.-6是36的平方根

C.36的平方根是±6 D.36的平方根是6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任何非负数都有两个平方根

B.一个正数的平方根仍然是正数

C.只有正数才有平方根

D.负数没有平方根

《6.1平方根》课时练习含答案

15.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4是2的平方根

B.2是4的算术平方根

C.0的算术平方根不存在

D.-1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是-1

答案:B

知识点: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解析:

解答:A、4不是2的平方根,故本选项错误;

B、2是4的算术平方根,故本选项正确;

C、0的算术平方根是0,故本选项错误;

D、-1的平方为1,1的算术平方根为1,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一个数的平方根等于这个数(正和负)开平方的值,算术平方根为正的这个数的开平方的值,由此判断各选项可得出答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4】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或计算器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情感态度】

通过对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着的,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教学难点】

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教师出示下列问题1,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1由学生直接给出结果.

问题1求出下列各数的平方.

1,0,(-1),-1/3,3,1/2.

问题2下列各数分别是某实数的平方,请求出某实数.

25,0,4,4/25,1/144,-1/4,1.69.

对学生进行提问,针对学生可能会得出的一个值,由学生互相交流指正,再由教师指明正确的考虑方式.

由于52=25,(-5)2=25,故平方为25的数为5或-5.02=0,故平方为0的数为0.

22=4,(-2) =4,故平方为4的数为2或-2.

问题3学校要举行美术比赛,小壮想裁一块面积为25dm2的.正方形画布画一幅画,这块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

分析:本题实质是要求一个平方后得25的数,由上面的讨论可知这个数为±5,但考虑正方形的边长不能为负数,所以正方形边长应取5dm.

《6.1.2平方根》课堂练习题

2.(绵阳中考)±2是4的(A)

A.平方根B.相反数

C.绝对值D.算术平方根

3.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A.6是36的平方根B.-6是36的平方根

C.36的平方根是±6 D.36的平方根是6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任何非负数都有两个平方根

B.一个正数的平方根仍然是正数

C.只有正数才有平方根

D.负数没有平方根

《6.1平方根》课时练习含答案

15.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4是2的平方根

B.2是4的算术平方根

C.0的算术平方根不存在

D.-1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是-1

答案:B

知识点: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解析:

解答:A、4不是2的平方根,故本选项错误;

B、2是4的算术平方根,故本选项正确;

C、0的算术平方根是0,故本选项错误;

D、-1的平方为1,1的算术平方根为1,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一个数的平方根等于这个数(正和负)开平方的值,算术平方根为正的这个数的开平方的值,由此判断各选项可得出答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5】

世界是如此的神奇和美 妙! 在自然界里,我们可以观察到蚂蚁觅食、 大雁南飞、春芽吐绿、蜜蜂采蜜、葵花向阳、小鸟的筑巢和觅食等等,这些都属于生命现象。

你能举例说出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命现象吗?

什么是生物?你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物的概念吗?

多媒体展示图片:白头叶猴、手上的细菌、水蚤、蘑菇、落叶、蝉蜕后的壳

一只美丽的蝴蝶落在树叶上,虽然它们看起来那么的不同,但它们有 共同的特征。观察图片,说一说动物和植物相似的特征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图片和文字:一颗小小的檞果经过一段时间能长成一棵大橡树,想一想幼苗是如何长成橡树的?这个过程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物的另一特征是生长和发育。生长是变大的过程,如一粒向日葵种子萌发、生长,长出幼嫩的小叶,这就是生长。

同样,动物也要生长发育。如受精卵经过胚胎发育,长成胎儿。

细胞要完成生长和发育等生命活动必须消耗能量 ,如此时的你正坐在教室里学习,不仅你的眼睛和大脑的细胞在工作,你的胃肠细胞在消化食物,血细胞在体内运输。若此时你受伤了,则会有一些细胞来“修补”这个创口。

生物完成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能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请同学们观察下列一组图片。

多媒体展示图 片:①两只鹿蛾在南天竺的叶子上交尾;②猴子:是妈妈哺育我长大!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 九子各不同”,这说明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什么现象呢?

举例说出自然界中常见的生命现象,如蚂蚁搬家、燕子衔泥、孔雀开屏等。

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是生 物。说出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

说出机器人和熊猫玩具都不是生物。

观察图片,思考、说出白头叶猴、手上的细菌、水蚤、蘑菇是生物;落叶和蝉蜕的壳是非生物。

观察图片,从图片上获取信息,动物由动物细胞组成,植物由植物细胞组成。

说出生物体大多是由细胞组成。

观察图片,说出生物能够生长、发育。

观察图片,说出动物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取营养物质。

生物除了以上的特征还有哪些特征呢?

师生共同归纳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大多都由细胞组成;生物能够生长、发育;生物都需要营养物质和能量;生物都能繁 殖后代;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生物能够呼吸、排泄废物等。

说出还有排泄废物等。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6】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3篇

教师是学生的一个引导者,每一个七年级数学老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数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掌握的技能,作为七年级数学老师你会写七年级数学教案?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篇1

学习目标

1. 理解三线八角中没有公共顶点的角的位置关系 ,知道什么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2. 通过比较、观察、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能正确识别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重点难点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出右图中所有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 图中的∠1与∠5,∠3与∠5,∠3与∠6 是邻补角或对顶角吗?

若都不是,请自学课本P6内容后回答它们各是什么关系的角?

二·问题导学

1.如图⑴,将木条,与木条c钉在一起,若把它们看成三条直 线则该图可说成"直线 和直线 与直线 相交" 也可以说成"两条直线 , 被第三条直线 所截".构成了小于平角的角共有 个,通常将这种图形称作为"三线八角"。其中直线 , 称为两被截线,直线 称为截线。

2. 如图⑶是"直线 , 被直线 所截"形成的图形

(1)∠1与∠5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 ,在截线EF 的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同位角。

(2)∠3与∠5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 ,在截线EF的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内错角。

(3)∠3与∠6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 ,在截线EF的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同旁内角。

3.找出图⑶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4.讨论与交流:

(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与"邻补角、对顶角"在识别方法上有什么区别?

(2)归纳总结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

同位角:"F" 字型,"同旁同侧"

"三线八角" 内错角:"Z" 字型,"之间两侧"

同旁内角:"U" 字型,"之间同侧"

三·典题训练

例1. 如图⑵中∠1与∠2,∠3与∠4, ∠1与∠4分别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形成的什么角?

小结 将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各组成一个角,两食指相对成一条直线,两个大拇指反向的时候,组成内错角;

两食指相对成一条直线,两个大拇指同向的时候,组成同旁内角;

自我检测

⒈如图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与∠2是同位角 B、∠2与∠3是同位角

C、∠1与∠3是同位角 D、∠1与∠4不是同位角

⒉如图⑸,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和 是同位角,∠A和 是内错角,∠A和 是同旁内角.

⒊如图⑹, 直线DE截AB, AC, 构成八个角:

① 指出图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②∠A与∠5, ∠A与∠6, ∠A与∠8, 分别是哪一条直线截哪两条直线而成的什么角?

⒋如图⑺,在直角ABC中,∠C=90°,DE⊥AC于E,交AB于D .

①指出当BC、DE被AB所截时,∠3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②试说明∠1=∠2=∠3的理由.(提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

相交线与平行线练习

课型:复习课: 备课人:徐新齐 审核人:霍红超

一.基础知识填空

1、如图,∵AB⊥CD(已知)

∴∠BOC=90°( )

2、如图,∵∠AOC=90°(已知)

∴AB⊥CD( )

3、∵a∥b,a∥c(已知)

∴b∥c( )

4、∵a⊥b,a⊥c(已知)

∴b∥c( )

5、如图,∵∠D=∠DCF(已知)

∴_____//______( )

6、如图,∵∠D+∠BAD=180°(已知)

∴_____//______( )

(第1、2题) (第5、6题) (第7题) (第9题)

7、如图,∵ ∠2 = ∠3( )

∠1 = ∠2(已知)

∴∠1 = ∠3( )

∴CD____EF ( )

8、∵∠1+∠2 =180°,∠2+∠3=180°(已知)

∴∠1 = ∠3( )

9、∵a//b(已知)

∴∠1=∠2( )

∠2=∠3( )

∠2+∠4=180°( )

10.如图,CD⊥AB于D,E是BC上一点,EF⊥AB于F,∠1=∠2.试说明∠BDG+∠B=180°.

二.基础过关题:

1、如图:已知∠A=∠F,∠C=∠D,求证:BD∥CE 。

证明:∵∠A=∠F ( 已知 )

∴AC∥DF ( )

∴∠D=∠ ( )

又∵∠C=∠D ( 已知 ),

∴∠1=∠C ( 等量代换 )

∴BD∥CE( )。

2、如图:已知∠B=∠BGD,∠DGF=∠F,求证:∠B + ∠F =180°。

证明:∵∠B=∠BGD ( 已知 )

∴AB∥CD ( )

∵∠DGF=∠F;( 已知 )

∴CD∥EF ( )

∵AB∥EF ( )

∴∠B + ∠F =180°( )。

3、如图,已知AB∥CD,EF交AB,CD于G、H, GM、HN分别平分∠AGF,∠EHD,试说明GM ∥HN.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篇2

列代数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了解代数式概念的基础上,能把简单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投影)

(1)乙数比x大5;(x+5)

(2)乙数比x的2倍小3;(2x-3)

(3)乙数比x的倒数小7;( -7)

(4)乙数比x大16%((1+16%)x)

(应用引导的方法启发学生解答本题)

2在代数里,我们经常需要把用数字或字母叙述的一句话或一些计算关系式,列成代数式,正如上面的练习中的问题一样,这一点同学们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在代数式里也常常需要把用文字叙述的一句话或计算关系式(即日常生活语言)列成代数式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例1 用代数式表示乙数:

(1)乙数比甲数大5; (2)乙数比甲数的2倍小3;

(3)乙数比甲数的倒数小7; (4)乙数比甲数大16%

分析:要确定的乙数,既然要与甲数做比较,那么就只有明确甲数是什么之后,才能确定乙数,因此写代数式以前需要把甲数具体设出来,才能解决欲求的乙数。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的代数式为

(1)x+5 (2)2x-3; (3) -7; (4)(1+16%)x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最后,教师需指出:第4小题的答案也可写成x+16%x

例2 用代数式表示:

(1)甲乙两数和的2倍;

(2)甲数的 与乙数的 的差;

(3)甲乙两数的平方和;

(4)甲乙两数的和与甲乙两数的差的积;

(5)乙甲两数之和与乙甲两数的差的积

分析:本题应首先把甲乙两数具体设出来,然后依条件写出代数式

解:设甲数为a,乙数为b,则

(1)2(a+b); (2) a- b; (3)a2+b2;

(4)(a+b)(a-b); (5)(a+b)(b-a)或(b+a)(b-a)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此时,教师指出:a与b的和,以及b与a的和都是指(a+b),这是因为加法有交换律但a与b的差指的是(a-b),而b与a的差指的是(b-a)两者明显不同,这就是说,用文字语言叙述的句子里应特别注意其运算顺序

例3 用代数式表示:

(1)被3整除得n的数;

(2)被5除商m余2的数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以下问题:

(1)被3整除得2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3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n的数如何表示?

(2)被5除商1余2的数是几?如何表示这个数?商2余2的数呢?商m余2的数呢?

解:(1)3n; (2)5m+2

(这个例子直接为以后让学生用代数式表示任意一个偶数或奇数做准备)

例4 设字母a表示一个数,用代数式表示:

(1)这个数与5的和的3倍;(2)这个数与1的差的 ;

(3)这个数的5倍与7的和的一半;(4)这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 的和

分析:启发学生,做分析练习如第1小题可分解为“a与5的和”与“和的3倍”,先将“a与5的和”例成代数式“a+5”再将“和的3倍”列成代数式“3(a+5)”

解:(1)3(a+5); (2) (a-1); (3) (5a+7); (4) a2+ a

(通过本例的讲解,应使学生逐步掌握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为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5 设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m,用代数式表示:

(1)教室里每行的座位数比座位的行数多6,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2)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每行座位数的 ,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如下问题:

(1)教室里有6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2)教室里有m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3)通过上述问题的解答结果,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总座位数=每行的座位数×行数)

解:(1)m(m+6)个; (2)( m)m个

三、课堂练习

1设甲数为x,乙数为y,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甲数的2倍,与乙数的 的和; (2)甲数的 与乙数的3倍的差;

(3)甲乙两数之积与甲乙两数之和的差;(4)甲乙的差除以甲乙两数的积的商

2用代数式表示:

(1)比a与b的和小3的数; (2)比a与b的差的一半大1的数;

(3)比a除以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4)比a除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3用代数式表示:

(1)与a-1的和是25的数; (2)与2b+1的积是9的数;

(3)与2x2的差是x的数; (4)除以(y+3)的商是y的数

〔(1)25-(a-1); (2) ; (3)2x2+2; (4)y(y+3)〕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请学生回答:

1怎样列代数式?2列代数式的关键是什么?

其次,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对于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应按下述规律列代数式:

(1)列代数式,要以不改变原题叙述的数量关系为准(代数式的形式不);

(2)要善于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成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

(3)把用日常生活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列成代数式,是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要求学生一定要牢固掌握

五、作业

1用代数式表示:

(1)体校里男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60%,女生人数是a,学生总数是多少?

(2)体校里男生人数是x,女生人数是y,教练人数与学生人数之比是1∶10,教练人数是多?

2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一边是a厘米,

求:(1)这个长方形另一边的长;(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学法探究

已知圆环内直径为acm,外直径为bcm,将100个这样的圆环一个接着一个环套环地连成一条锁链,那么这条锁链拉直后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分析:先深入研究一下比较简单的情形,比如三个圆环接在一起的情形,看 有没有规律.

当圆环为三个的时候,如图:

此时链长为,这个结论可以继续推广到四个环、五个环、…直至100个环,答案不难得到:

解:

=99a+b(cm)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篇3

教学目的

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重点、难点

1.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

2.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二、新授

让我们先做个实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码。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

如果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页上的图,你能从天平上砝码的变化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

让同学们观察图(1)的左边的天平;天平的左盘内有一个大砝码和2个小砝码,右盘上有5个小砝码,天平平衡,表示左右两盘的质量相等。如果我们用x表示大砝码的质量,1表示小砝码的质量,那么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两盘内物体的质量关系。

问:图(1)右边的天平内的砝码是怎样由左边天平变化而来的?它所表示的方程如何由方程x+2=5变形得到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方程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

问:若把方程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方程的解有没有变?如果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呢?

让同学们看图(2)。左天平两盘内的砝码的质量关系可用方程表示为3x=2x+2,右边的天平内的砝码是怎样由左边天平变化而来的?

把天平两边都拿去2个大砝码,相当于把方程3x=2x+2两边都减去2x,得到的方程的解变化了吗?如果把方程两边都加上2x呢?

由图(1)、(2)可归结为;

方程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让学生观察(3),由学生自己得出方程的第二个变形。

即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通过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可以求得方程的解。

例1.解下列方程

(1)x-5=7 (2)4x=3x-4

(1)解两边都加上5,x,x=7+5 即 x=12

(2)两边都减去3x,x=3x-4-3x 即 x=-4

请同学们分别将x=7+5与原方程x-5=7;x=3x-4-3,与原方程4x=3x-4比较,你发现了这些方程的变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就是说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就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

注意:“移项’’是指将方程的某一项从等号的左边移到右边或从右边移到左边,移项时要先变号后移项。

例2.解下列方程

(1)-5x=2 (2) x=

这里的变形通常称为“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以上两个例题都是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得到x=a的形式。

练习:

课本第6页练习1、2、3。

练习中的第3题,即第2页中的方程①先让学生讨论、交流。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要他们说出每一步变形的根据,由他们自己得出采用哪种方法简便,体会方程的不同解法中所经历的转化思想,让学生自己体验成功的感觉。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7页,练习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天平实验,得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1.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2.把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不等零)的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第①种变形又叫移项,移项别忘了要先变号,注意移项与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有本质的区别。

五、作业

教科书第7—8页习题6.2.1第1、2、3。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7】

一、学习与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求出一个数的绝对值,能利用数轴及绝对值的知识,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经历绝对值概念的形成,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通过创设情境,初步感悟学习绝对值的必要性,促进责任心的形成。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

A、创设情境(幻灯片或挂图)

1、两辆汽车,其一向东行驶10km,另一向西行驶8km。为了区别,可规定向东行驶为正,则分别记作+10km和-8km。但在计算出租车收费,汽车行驶所耗的汽油,起主要作用的是汽车行驶的路程,而不是行驶的方向。此时,行驶路程则分别记作10km和8km。

再如测量误差问题、排球重量谁更接近标准问题……

2、在讨论数轴上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时,只需要观察它与原点相隔多少个单位长度,与位于原点何方无关。

B、学习概念:

1、我们把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absolute value),记作︱a︱(幻灯片)。因此,上述+10,-8的绝对值分别是10,8。

如在数轴上表示数-6的点和表示数6的点与原点的距离都是6,所以,-6和6的绝对值都是6,记作︱-6︱=6,︱6︱=6。(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同)

2、尝试回答(1)︱+2︱= ,︱1/5︱= ,︱+8.2︱= ;

(2)︱-3︱= ,︱-0.2︱= ,︱-8.2︱= ;

(3)︱0︱= 。(幻灯片)

思考: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得出:(幻灯片)

性质: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零的绝对值是零。

如果用字母a表示有理数,上述性质可表述为:

当a是正数时,︱a︱=a;

当a是负数时,︱a︱=-a;

当a=0时,︱a︱=0。

解答课本P19/7及P15练习,由P19/7体会绝对值在实际中的应用,由练习1体会上面的三个等式,由练习2中提到的绝对值大小、数轴,引出问题:

在引入负数以后,如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尤其是两个负数的大小?

3、让我们仍然回到实际中去看看有怎样的启发,引导阅读P16(幻灯片)。

显然,结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不难得到:-4

因此,在数轴上你有何发现?生讨论后发现:从左往右表示的数越来越大。

再找几个量试试是否如此?这些数的绝对值的大小如何?(可利用P19/6,8为素材)

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得到: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4、师生活动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P17例,P18练习。

5、师生小结归纳(幻灯片)

三、笔记与板书提纲:

1、 幻灯片

2、 师生板演练习P15/1

四、练习与拓展选题:

P19/4,5,9,10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8】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口算方法的全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0×3= 7×50= 6×3=

20×5= 4×9= 8×60=

24÷6= 8÷2= 12÷3=

42÷6= 90÷3= 3000÷5=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怎样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汇报:

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口算方法:

B.因为8÷2=4, 所以80÷20=4 这是根据计数单位的组成

为什么可以不看这个“0”? ( 80÷20可以想“8个十里面有几个二十?”)

这样我们就把除数是整十数的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

(4)师小结:

同学们有的用乘法算除法的,也有用表内除法来想的,都很好,那么你喜欢哪种方法呢?

师:你能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吗?你怎么知道的?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求83除以20、80除以19大约得多少,从题目中的约等号看出不用精确计算。

预设:83接近于80,80除以20等于 4,所以83除以20约等于4。

19接近于20,80除以20等于 4,所以80除以19约等于4。

(3)你是怎么这样快就算出的呢?

A.因为15÷5=3,所以150÷50=3。

B.因为3个50是150,所以150÷50=3。

这一题跟刚才分彩旗的口算方法有不同吗?

都是运用想乘算除和表内除法这两种方法来口算的。

师:在解决分彩旗和刚才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口算方法,(板题:口算除法)口算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口算。

口算练习:150÷30 240÷80 300÷50 540÷90

你能估吗?请先估算,再把你的估算方法与同伴交流,看看能否互相借鉴。

(2)谁想把你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4)判断估算是否正确:122÷60=2 349÷50≈8 为什么不正确?

观察每道题,怎样很快说出下面除法算式的商?

如果估算的话把谁估成多少。

2.算一算、说一说。

(1)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

(2)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

(1)一共要寄240本书,每包40本。要捆多少包?

你能找到什么条件、问题。你会解决吗?

(2)这个小朋友也是一个爱看书的好孩子,她在看一本故事书。

问:要求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你会求吗?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本节课学习了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80÷20=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9】

【课前预习】

1、化简:

2、比较大小:

——; |—5| |-3.5|;

|—5| 0; |—3| |3|.

3、绝对值小于4的整数是,绝对值不小于4的非负整数是_________,的绝对值等于5,则的值为______.

4、绝对值是4的数有___个,分别为_____.

【课堂重点】

1、小明的家在学校西边3km处,小丽的家在学校东边3km处.

(1)你能将小明家、小丽家和学校的相对位置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吗?(小明家用点A表示,小丽家用点B表示,学校用点O表示)

(2)观察A、B两点表示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下列各对有理数,你发现了什么?与同学交流.

2和-2,0.8和-0.8,2和-2.

总结出相反数的概念:

3、学习教材22页例3,完成“练一练”23页第1,2题.

4、数a的相反数可表示为;

则-5的相反数可表示为_______;

而我们知道—5的相反数是___.

所以得结论:

5、学习教材22页例4,完成“练一练”23页第3,4题.

6、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数的绝对值是负数;

B.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C.π的相反数是―3.14;

D.任何一个有理数都有相反数.

(2)一个数的相反数是非正数,那么这个数一定是()

A.正数B.负数C.零或正数D.零

7、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巩固】

1、填空:

-2的相反数是 ,3.75与 互为相反数,

相反数是其本身的数是 .

2、-(+7)= ,-(-7)= ,

-[+(-7)]= ,-[-(-7)]= .

3、已知A、B两点分别为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且两点间的距离为7,则这两个点表示的数为_____和______.

4、如图:试比较-a、-b的大小.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0】

教学目标分析:

(1)、知道乘方、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经历有理数乘方概念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感受化归、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学生尝试利用知识的迁移获得新知,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规律,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分析:

1、学情分析:从知识基础看,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求正方形的面积及正方体的体积,具备求一个正数的平方和立方的知识水平,且刚学完有理数的乘法,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乘方的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但学生对于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的掌握上会有难度,对于这类计算容易混淆,是本节课的难点。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方定义,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的形成与运用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观察、比较、归纳,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边长为3的正方形的面积是___ 3×3可以记作___,读作_________.

(2)、棱长为3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 3×3×3可以记作___,读作_________.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起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自主探索形成新知

观察下列各式有何特征?

(1)2×2×2×2=

(2)(-3)×(-3)×(-3)=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探究、归纳乘方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明确乘方是乘法的特殊形式,体现化归的数学思想。

3、应用新知 巩固概念

练习1、2巩固乘方定义及乘方表示的注意点,培养学(cn-)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题进一步强化乘方运算

4、探索研究 发现规律

通过题组训练,探索规律,合作交流,获得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体现分类的数学思想。

5、应用新知 巩固训练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符号法则的运用及利用乘方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拓展思维 知识延伸

利用故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的热情。

7、课堂小结 归纳反思

锻炼学生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和归纳能力

教学评价分析:

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参与及与同学合作交流进行评价,以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1)关注学生的智力参与度

(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层练习的评价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1】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自学提问、探索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器面板上的按健名称和功能。

2、了解计算器的形状、款式、功能不同的基础上,学会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计算。

3、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节约、环保等诸方面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介绍常用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计算器是如今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计算工具,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带的计算器,结合教学目标自学课本,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中认识计算器,学会基本操作方法,并在应用中感受到计算器带来的方便,体会到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带来的成功的快乐。

教具、学具准备:

1、每个学生自备一个计算器。

2、教师的计算器,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经常去超市吗?我昨天也去了超市,并选购了好多东西,可是,要到付款的时候,我有点犹豫,我就带了1000元钱,也不知道够不够,这时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算一算)

师:怎么才能又准确又快地算也来呢,你想到了什么计算工具?(计算器)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计算器?它们有什么作用?

师:小结: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器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计算器。

二、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1、了解计算器的结构

(1)师:你了解计算器吗?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推销员,你打算怎样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板书:面板、显示器、键盘)

键盘里有哪些键?(板书: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功能键)

这个点是什么意思?(点出开机、关机、删除)

(2)请一生介绍自己的计算器(实物投影)

②小组内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计算器。

③展示文曲星、商务通

(3)师:文曲星、商务通的主要功能不是计算,但它们也有计算功能,可以作为计算器来使用。

2、过渡指出:各种不同的计算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在使用前一定要先看使用说明书。但对于一些简单的操作,方法还是相同的,象开机按?关机按?

3、学习计算器的操作

(1)师:大家认识了计算器,你会操作它吗?试试!准备好了吗?(请你把计算结果记录在草稿本上)

(2)小黑板出示:

75+47=24×7.6=6.28-0.95=

(3)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用计算器计算这三题的。

(4)指名学生上演示(实物投影)

(5)问:6.28-0.95的操作有不一样的吗?

用新方法操作,学生齐操作。

(6)师:通过计算这三题,我们可以发现,用计算器计算时只从左往右依次按键就可以了。

(7)小黑板出示:0.092÷1.15×25

问:计算这题,从左往右依次按键,可以吗?

为什么?(因为这题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8)看谁算的最快,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演示

问:有没有不一样的?

三、结束:辨证看待计算器的使用。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djz525.com/a/5875659.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红色经典主持稿分享
下一篇 : 经理的演讲稿(汇集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