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写作规范的不断完善,我们动不动就要写一些文章,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自身的写作,有哪些范文值得参考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槐园梦忆读后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槐园梦忆读后感 篇1
1995年寒假,我在新华书店偶然的看到了《梁实秋闲适散文精品》一书,立即就被书中所收录的一篇篇散文吸引住了,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从此,它陪伴我度过闲暇时光,始终让我爱不释手。
今年是建校60周年大庆,令我到铁工校工作27年来最为感动的事情是学校发放了旅游经费,鼓励我们四处游玩,开阔眼界。
此时此刻,重读梁实秋的散文《旅行》,我心中颇为感慨。
由此联想到我的奶奶------一位贵州遵义乡间目不识丁的农妇。1955年跟着儿子来到陌生的四川成都,直至1987年去世,也没走出过成都府。记得我上中学时,她但凡生病,便向我父亲交代,病好后一定送她回遵义乡下,原由是她说在成都死后火化会“好痛哦”。不过最终还是一盒骨灰回到了她魂牵梦绕的家乡,葬于故乡的青山绿水之中。
文中对出门旅行带行李----铺盖卷儿的描述,生动细腻、风趣自然。它一下子打开了我封存N多年的记忆。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还在读中学时,每学期例行公事的学农劳动。打铺盖卷儿可称得上是一项技术活,好多女生的铺盖卷儿打得松松夸夸,从家到学校再到学农的住地,几次折腾,早就散落一地。现在好了,不管是出门读书还是旅行,几样随身携带的衣物,一个旅行箱便“OK”了。
梁实秋先生写《旅行》一文的年代,距今已有近七十年的历史,可读来却没有一点时代的疏离感,反倒觉得与我目前的生活和心境是那么的相似。例如他在散文中写道:
“旅行虽然夹杂着苦恼,究竟有很大的乐趣在。旅行是一种逃避,-----逃避人间的丑恶”。
“家里面所能看见的那一块青天,只有那么一大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在家里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风筝需要举着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邻居没有遮拦。走在街上,熙熙攘攘,磕头碰脑的不是人面兽,就是可怜虫。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虽无勇气披发入山,至少为什么不带着一把牙刷捆起铺盖出去旅行几天呢?在旅行中,少不了风吹雨打,然后倦飞知还,觉得‘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这样便可以把那不可容忍的家变成为暂时可以容忍的了。下次忍耐不住的时候,再出去旅行一次。如此的折腾几回,这一生也就差不多了。”
细品其中滋味,想想当下我们的生活,不正是这样吗?
浮华而冷酷的钢筋混凝土城市里,终日为生计披星戴月、拼命奔波的人们。一月到手的工资剔除房贷、必须的生活花销,基本上就成了标准的“白领”了。看着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的当今社会,富人们肆无忌惮的“生活”,穷人们苟延残喘的“活着”,我的内心自然变得焦虑、愤愤不平起来。日子一长,便对大自然的“月缺花残”毫无知觉,身边的人和事毫无兴趣。活着,也仅仅是麻木地活着。这时,旅行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虽然我不能够改变社会,但我能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心情不好时,出门去旅行几日,晓瞰日月山川,聆听雨声风啸,同一位素未平生的人促膝谈心。什么功名利禄,悲欢离合,似乎一下子看淡了。积蓄、压抑许久的心智得到了释放,我的心情豁然开朗,生活也因此过得舒坦了许多。
“旅行中没有不感觉枯寂的,枯寂也是一种趣味。哈兹利特Hszlitt 主张在旅行时不要伴侣,因为:‘如果你说路那边的.一片豆田有股香味,你的伴侣也许闻不见。如果你指着远处的一件东西,你的伴侣也许是近视的,还得戴上眼镜看。’一个不合意的伴侣,当然是累赘。但是人是个奇怪的动物,人太多了嫌闹,没人陪着嫌闷。耳边嘈杂怕吵,整天咕嘟着嘴又怕口臭。旅行是享受清福的时候,但是也还想拉上个伴。只有神仙和野兽才受得住孤独。”
梁先生说得是多么精妙啊!简单明了的几句话将旅行者在旅行时是否要伴侣的矛盾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我对这一点深有同感。
旅行是我最大的嗜好之一。到大兴安岭旅行是我儿时的梦想,但因路途遥远,一直排在无期的下一次计划中。
记得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看了一篇描写大兴安岭的游记。书中对大兴安岭的四季做了详尽的描述,春天的大兴安岭,满山红杜鹃,山岭沟壑,处处充满生机;夏日的大兴安岭,林莽飘香,青翠欲滴的大森林是避暑度假和领略极昼美景的理想胜地;秋日的大兴安岭,层林尽染,极目远眺,天高云淡。同时又是收获都柿、榛子、山丁子及各种名贵的中草药材的季节。冬天的大兴安岭,万倾林海一片银妆,让你顿感一种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几十年来,我常常幻想:自己乘坐着森林小火车,穿越在大兴安岭的茫茫森林中,聆听林海涛声,闻着东北黑土地的芳香。那是多么的惬意啊!
在的暑假,这个梦差点就实现了。我记得那是我女儿小学毕业的假期,我带她到天津、大连游玩。我们在玩了大连后,准备到哈尔滨、漠河去旅行。哪知她不想走了,认为太遥远了,结果东北之行在沈阳便打住了。
今年暑假,学校发放旅游费,又使我封存了N多年的梦想萌动起来,这次一定要到大兴安岭去。为了准备旅行,我可是做足了功课,上网查资料,到书店买地图。在网上查到: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和黑龙江境内,内蒙古的加格达奇位于大兴安岭南麓,黑龙江的塔河位于大兴安岭的腹地,黑龙江的漠河位于大兴安岭的北麓。哈尔滨距中国最北端漠河,铁路线1200公里。我准备先到漠河,再回头到塔河。
这次出行要不要伴侣?对我来说是很纠结的事。按梁先生的说法,枯寂也是一种趣味,天马行空,一切我说了算。但是,我又十分需要一个伴侣来分享旅行中的快乐和感悟。最后,老公与我同行。我们一路从成都到沈阳、长春还算合拍,结果在哈尔滨游玩的几日里闹起了矛盾,可能因为出来时间较长,他不愿再继续北上,我准备独自前行。结果在哈尔滨火车站购买到漠河的车票时,他的一句“你的漠河之行,便是你的死亡之旅。”的话使我一下子犹豫起来。最后,梦中的大兴安岭近在咫尺,我与它失之交臂。现在,每每想起,实在遗憾。
由于平时忙于琐碎的日常生活,忙于应付工作,难于静下心来享受生活,品味人生。我发现:旅行它会使你的视觉、嗅觉恢复敏锐,那怕只是看到陌生城市的一个街景,炊烟缭绕的小村庄,也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当你厌倦了目前的生活,出门去走走,转换一下生活模式。让自己的心在旅途中慢慢沉淀、平静,也许会对人生和世界产生不一样的见解。
槐园梦忆读后感 篇2
韦素园,这样一个平凡的名字,却有着一颗不平凡的心。他这一生似乎都与未名社有着极大的牵连,他爱未名社,所以对它倾其所有、尽心尽力。未名社,何尝不能称它为“素园社”呢?
韦素园对自己重视珍惜之物皆是如此,未名社必在其中,其朋友们也亦然。韦素园是何等高人呢?然而,他不是拥有无限财富又或者是拥有至高权力的人,他再平凡不过了,人如其名,朴素至极。那是“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在那样的年代里几乎是随处可见。他们或为学习而恼,或为前途而忧,或为生活所迫,他们都在这纷繁匆忙的社会里忙忙碌碌、兢兢业业;他们会害怕遭到老师批评,他们会害怕将来会庸碌无为,他们害怕突然失业;而韦素园却悠闲地待在破寨里,精心经营着他的未名社。他是尚且还没有迷失在这花花世界里的人,始终坚守如一,作为旁的人,我们也佩服他的毅力和决心,也向往他看似远离尘嚣的纤尘不染的生活。
然而,未名社这样本该清净的地方,也是避免不了硝烟的,就像每个人都不可能像韦素园一样单纯得像个小孩子。而他们又都像小孩子,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就会像小孩子一样吵吵闹闹,甚至闹得未名社被封,社里的人被抓了去。韦素园为何憎恨他的名字所涉及到的'两个字,我仍是不解,只是为了某些必须困扰着他的使他正义地恨着它们的原因,他可以改掉名字,换叫“漱园,就足以看得出,这个人是爱憎分明的。
这又使我想起了北京高考作文题科目中的列车员老计,其实他们都是一样的人,他们都是无名的基石、无名的泥土,甘愿为自己热爱着的或必须担负起责任的事业默默地做出贡献,他们都有一种切切实实地、点点滴滴地做下去的实干精神。这世间万般无奈,老计真的是出于热爱这份职业才如此坚持的吗?我们都无从知晓,或许是,又或许不是,但那都必须是责任。老计尚且如此,何况本身就热爱着未名社的韦素园呢?他岂不是要付出更多的心血?然而老计怕也是几近做到了极致吧。
韦素园善良的本性文章中处处都有渗透,不论是身负重病却仍是天然地轮着守寨,还是对自己的即将去世表现得分外坦然,又或者是劝妻改嫁……韦素园,当真是朴素之人,却有着普通人无法做到的超脱和大度。他就像是傲雪中一枝独立的素梅,遇风不倒,只是等不过花期,便也自然地落了。落入尘土里,还是逃不过这世界的轮回,
我想,说到此,纵是老计也大抵敌不过韦素园君了吧。
槐园梦忆读后感 篇3
原文:
散步的去处不一定要是山明水秀之区,如果风景宜人,固然觉得心旷神怡,就是荒村陋巷,也自有他的情趣。一切只要随缘。我从前沿着淡水河边,走到桥,现在顺着一条马路,走上土桥,天天如是,仍然去,觉得目不暇给。朝露未干时,有蚯蚓,大蜗牛,在路边挪动,没有人杀害他们,在这时候这些小的生物可以和我们和平共处。也常见有被辗毙的田鸡野鼠横尸路上,令人怵目惊心,想到生死无常。河边蹲锯着三三两两浣女,态度并不轻闲,他们上午背上兜着垂头瞌睡的小孩子。田洼见肃立着几个庄稼汉,大概是刚拔完萝卜摘过菜。是农家苦,还是农民乐,不大好说。就是从巷弄里面穿行,无意中听到人家里的絮语,有时也能令人忍俊不禁。
散步时总得携带一根手杖,否则好象是摆不稳当似的。王维诗:“策杖村西日斜”,村东日出时也是一样的需要策杖。一杖在手,因为在地面摩擦的原故,已较当初短了寸余。手杖有时亦可作为武器,聊备不时之需,因为在街上散步者不仅是人,还有狗。不是夹着尾巴的丧家之狗,也不是循循然汪汪叫的土生土长的狗,而是那种雄赳赳的横眉竖眼张口伸舌的巨獒,气咻咻的迎面而来,后面还跟着骑脚踏车的扈从,这时节我只得退避三舍,一面加力握紧我手里的竹杖。那狗挂着牌子当然是纳过税的,还可能是系出名门,自然也有权利出来散步,还好,此外尚未遇见过别的什么猛兽。我只有自惭定力不够。
散步不需要伴侣,东望西望没人管,快步慢步由己定,这不但是自由,而且只有在这时候才特别容易领悟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种“分段苦”的味道。天覆地载,孑然一身。事实上街道也不是绝对的空无一人,策杖而行的.不只我一个人,而且经常的有很熟的面孔准时准地的出现,还有三五成群的小姑娘,老远的就送来木屐声。天长日久,面孔都熟了。但是谁也不理谁。在外国的小都市,你清早出门,一路上打扫台阶的老太婆总要对你说话,要是在郊外山上,任何人都要彼此脱帽招呼。他们不嫌多事。我有时候发现,一个形容枯槁的老者忽然不见他在街道散步了,第二天也不见,第三天也不见,我真不敢猜想他是到那里去了。
太阳一出山把人影照得好长,这时候就该往回走,在晚点便要看到穿蓝条睡衣睡裤的女人们在街上或者是在河谷里倒垃圾,或者是捧出红泥小火炉在路边呼呼的扇起来,弄得烟气腾腾,尤其是风驰电掣的现代交通工具,也要象是猛虎出柙一般的露面了,行人总要回避为宜。所以,散步一定要在清晨,白居易诗:“晚来天气好,散步中门前。”要知道白居易住的地方是伊阙,是香山,和我们住的地方不一样。
《散步》读后感 :
今天我们学到散步这一课了,看完后我深受感动。
作者的母亲老了。不想出来散步,但作者希望母亲出来走走,锻炼锻炼身体,母亲顺从了儿子,一家四口人出来散步。在路上时,小家伙天真的说:“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句话体现了他们家的融洽,三辈人浓浓的情。但是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和孙子要走的路不一样,毕竟是小孩,喜欢走小路。母亲要走大路。是爸爸即是儿子的作者还是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最后婆婆疼爱孙子。走小路,最终一家人决定走小路。就这样走到一处,作者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他们都特别小心,最后作者还写到他们背上的全世界。
“全世界”我想他指的是一家人的全世界。我们一家人也是如此。爸爸常说我们家里的每个人都是他的命。我以前不懂事,从没觉得珍惜。现在我明白了。爸爸妈妈辛苦的在外赚钱,回家还得照顾老小。我以后会在家照顾爷爷,爷爷那么疼我,有时我还冲他大吼!想到这里我很惭愧。爷爷虽然瘫痪了。但爸爸给他买好吃的,他总是悄悄留着给我。看了散步这篇文章。我懂事了。一定会听爸爸妈妈的话,力所能及的分担他们的担子。
槐园梦忆读后感 篇4
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一部梁实秋散文集《槐园梦忆》,其以收录梁实秋晚年14篇散文佚文而引发文坛关注,且这些作品均系首次在内地公布。该书编者张昌华与梁实秋的二女儿梁文蔷相熟,他介绍说,这14篇佚文均为梁实秋去世前两三年所作,散见于美国的华文报纸以及中国台湾的报刊上,身在美国的梁实秋大女儿梁文茜将这些作品搜集起来,由梁文蔷转交内地出版社出版。在此之前,内地最全的梁实秋散文的版本是上世纪90年代初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4卷本《梁实秋散文》,此版本也收入了他晚年在中国台湾、在美国时的一些散文,但未包括这14篇佚文。
梁氏晚年所写的这些散文内容依然非常丰富,有关心民瘼的《民以食为天》,开启民智的《闲话英语》,养生益年的《早睡早起》、《八十岁与八百岁》,以及由生活琐事联想到文学创作的《萝卜汤的启示》等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3篇怀人文章。《忆周老师》,是其追怀他小学业师周士先生。梁实秋在文中弘扬周老师爱才更重操行的懿德。《忆李长之》则显露梁实秋宅心仁厚的襟怀。1933年左右,已负盛名的梁实秋是青岛大学教授,刚由清华大学毕业的小青年李长之在报上发表了一篇批评梁实秋的《偏见集》,指责梁实秋“缺乏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作为文学批评的准绳”。而梁实秋则认为“很有见地”,他在文中说:“经他这一指点,我以后思索了好几十年。虽然我的文学观至今未变,我却很感激他的批评。因为有此一段因缘,我以后和他成为很好的朋友。”其姿态应令当今某些当红作家汗颜。另一篇怀人长文《关于老舍》,洋洋洒洒5000字,追述了抗战时期他们在重庆的生活往事,以及老舍一生的坎坷遭遇,充满发自肺腑的怀念与感叹,同时表达出梁实秋对“口号式”文学政策的反感。
张昌华认为,相比梁实秋散文早年“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风格,其晚年作品感情表达更为浓烈、炙热,不再旁征博引,而是人生感悟自然流露,但其“雅洁”的文调则一如既往。
中国近代文学作品十分丰富,犹如一座座宝藏呈现在读者面前。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少去阅读这些作品。我总对现当代的那些作者怀有崇高的敬意,渴望拜读他们的作品,却拖拖拉拉未能如愿。一个偶然,在阅览室里借阅了一本梁实秋文集,细细读来,《槐园梦忆》竟然给我最深刻的印象,那隽永的思念竟能如此细水流长。而这绵长的思念让人领悟到梁实秋的真实,梁实秋的深情,也是梁实秋文学主张的侧面印证。
梁实秋(1902~1988), 现代作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原名治华,笔名秋郎。祖籍浙江余杭生于北京。新月社主要成员之一。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秋室杂文》等,文笔风趣幽默。同时著有文艺理论批评《文学的纪律》、《浪漫的与古典的》等。他还是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梁实秋是一代文学巨匠,作品异彩纷呈。他一生共留下了超过二千万字的著作,在此没人敢豪言窥一斑知全豹,单从叙事性散文《槐园梦忆》,我们尝试解读梁实秋的细腻笔触和深切情思。
《槐园梦忆》堪称梁实秋散文作品的一个典型,虽然读来好似全篇都是关于生活的细枝末节,细细思量却饱含深情。《槐园梦忆》是梁实秋晚年寓居美国时的一个作品,写作它皆因一场意外。
梁实秋的妻子程季淑因一场意外陨于1974年,葬于美国西雅图槐园,时年71岁的梁实秋痛失爱妻,悼亡之作《槐园梦忆》因之而来。这意外来的太过突然,使作者产生“重壤永幽隔”的感慨,带着“徘徊墟墓间”的哀思写下了《槐园梦忆》。如今读来作者的情思深切,让人眼角含泪,嘴角含笑,心头却挂着回忆的丝丝温暖。梁氏夫妇一路携伴50年,书中回忆起的一些细微的情节让风雨同舟的爱情跃然纸上。
梁实秋与夫人程季淑的爱情适于媒妁之言。这也是中国最常见的婚姻结合方式。在我们的记忆里,专职包办婚姻往往都是不幸的。这一场婚姻迥然,它不但幸福美满,而且始于十分幸运的一见钟情,这大约就是梁实秋先生与程季淑相伴五十载的情感基础吧。
《槐园梦忆》里我们看见作者在回忆自己年少时的那些爱情往事,就像老电影,虽然会有昏黄的斑影,却又轻易将人带入回忆的境地。仿佛有人在喁喁低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两人第一次约会的形象,还萦绕心头,她的乌黑发髻,自己缝制的衣服裙子鞋子,“她是百分之百的一个朴素的女学生”。——五十年,丝毫未改亡妻的初识印象。
梁实秋与夫人伉俪情深,随着时局变动,不断奔波,从北平到上海、青岛到西南,广州到西雅图,两人奔波相持五十载,好不容易盼来菽水承欢、偕老之福,夫人却猝然长逝,如今只剩下茕然一鳏,徘徊墟墓之间。
堕地之时,死案已立。《槐园梦忆》让人犹有感触的一段写到梁先生和夫人探讨生死的问题。与其说是探讨看起来却更像商量,商量的结果是夫人先走,因为承受生离死别之苦留给梁老先生承担,没想到这真的就应验了,只是这一切来的都太突然,也太早。这情节真的似曾相识,但结果却是迥然不同。林觉民的《与妻书》中曾经提到,林觉民曾与自己的夫人陈意映讨论过生死的问题,“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谁知英雄壮志,洒一腔热血以报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留下了凄婉悲壮的《与妻书》。而梁实秋与夫人的探讨,竟一语成谶。逝者已矣,生者却要承受伤悲,不觉黯然神伤。林觉民感人涕下的《与妻书》,展现了一个宽厚的丈夫形象:壮志未酬的遗憾,巾短情长,所未尽者,不得不写于妻子,让她来承担这一切,是一个伟丈夫;而《槐园梦忆》的梁实秋要承受伤悲,展现了一个男人的真性情。
中国的文人有很多对妻子充满爱与尊重的例子。“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虽各有四字里,却都是精彩纷呈的故事。印象中行为洒脱才华横溢,能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东坡也能发出“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凄美之词。词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就像中国的水墨画,留白处总是给人最深的想象,最隽永的`品位。或许“无语凝噎”,大约就是此种情境吧。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的经典词句:“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这首《蝶恋花》也是悼念亡妻之作,十分的情真意切。
古人的回忆都太含蓄,总是有飘忽的魂儿,却留不住那回忆的影儿。梁实秋的《槐园梦忆》真真切切的留住了那些细枝末节,一个普通的女性,一个爱丈夫的妻子,存活在这里,让人难忘。“缅怀既往,聊当一哭,衷心伤悲,掷笔三叹。”《槐园梦忆》之“长相思,泪难干”,空留遗憾的悼念之情也展现无遗。
读完《槐园梦忆》恍然,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的爱情固然引人艳羡,但平淡和睦的家庭又何尝不是人生大乐趣?夫妻感情是人生情感中之最重要一种,这种看似平淡的生活背后是浓烈的爱,经的起平淡流年,逐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意识形态的不同,文学作品的解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梁实秋虽然著作颇丰,但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尚未留下太多笔墨,而梁实秋曾因与鲁迅为代表的左翼作家的论战而饱受争议。梁实秋倡导文学根于人性的主张。人性是人生历程中最普通也是最闪光的地方。因此梁实秋的散文更多的关注与生活里的一些细微之事。他主张文学无阶级,“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人性又是超阶级的,资本家与工人的人性并没有什么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地人性的艺术。在《槐园梦忆》里我们能轻易感悟到梁实秋的文学主张,一切好像都是平平淡淡的生活,却充满真实和感情。一如他的散文,写的都是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如今读来一样能寻到丝丝缕缕生活的气息和似曾相识的生命的印记,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下,颇能读出一些生活里的形态和乐趣。关于这些或许并无太过积极的作用,却隽永而长存。
梁实秋前期作为新月社重要成员,在文学创作上表现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在散文写作上语言清丽隽永,文风简洁深遽,独具风采。在《槐园梦忆》里我们隐约可见他的学识渊博,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突然想,爱情不过是种种感情之一种,却让所有人醉心,这就是爱情的魅力。我们读的是别人的人生,走的却是自己的路。反思自身,且行且珍惜是多么的重要。感情的真挚是最弥足珍贵的,或许没有完美的结局,痴男怨女为之扼腕叹息,但是人生总如一场烟花绽放的绚烂,何必追寻所谓的永恒。我们总是在做看客时忽略真实,着眼完美。身临其境了,又马上大肆感慨生活之龃龉。在工作生活中我们面对越来越多的压力和烦躁,会懈怠于平静的流年。其实,我们本来可以使生活更加美好。那些大运,便不要奢求总能遇到,在历经劫难后还能心存希望,才是真正需要修炼的 。
“恼煞无端天末去。几度风狂,不道岁云暮。莫叹旧居无觅处,犹存墙角面包树。目断长空迷津渡。泪眼倚楼,楼外青无数。往事如烟如柳絮,相思便是春常驻。”面对如烟往事,或许,不虚度不辜负的岁月才是最值得回忆的神思。
槐园梦忆读后感 篇5
《槐园梦忆》梁实秋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梁实秋71岁的时候,元配之妻程季淑客居美国,一场意外突然夺去了她的生命,悲伤不已的梁实秋,写下感人的《槐园梦忆》一书。《槐园梦忆》节选了其中一部分。
梁实秋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梁实秋71岁的时候,元配之妻程季淑客居美国,一场意外突然夺去了她的生命,悲伤不已的梁实秋,写下感人的《槐园梦忆》一书。
槐园梦忆读后感 篇6
梁先生在《女人》一文中讲述了女人诸多“不是”。女人原来如此丰富,读罢此文,竟怀疑自己还是不是女人了,似乎那些字眼皆与自己无关似的。
首先讲女人爱说谎——
“假如女人所捏撰的故事都能抽取版税,便很容易致富。这问题在什么叫做说谎。若是运用小小的机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获取精神上小小的胜利,因而牺牲一点点真理,这也可以算是说谎,那么,女人确是比较的富于说谎的天才。
有具体的例证!你没有陪过女人买东西吗?尤其是买衣料,她从不干干脆脆的说要做什么衣,要买什么料,准备出多少钱。她必定要东挑西拣,翻天覆地,同时口中念念有词,不是嫌这匹料子太薄,就是怪那匹料子花样太旧,这个不禁洗,那个不禁晒,这个缩头大,那个门面窄,批评得人家一文不值……”
提到撒谎的女人,我首先想到的是我那没有上过学且思维奇特的婆婆。每次她在不好意思麻烦我帮她做些例如买药看病之类的事情前,总会扯些东西南北不可思议的小谎,以打消她心中的不落忍。直至听到我坚定地说上那句“有事儿您说话!”后,才踏实地为我安排任务。
其实说实话,无论谎言的大小,谁都不喜欢被骗!我觉得为公婆做事天经地义,责无旁贷,定竭尽全力;但若有被骗之嫌,竭尽全力便会被折扣为力所能及……
我是女人,当然也爱逛街买衣服,但最不喜欢磨蹭磨叽。一般我都是抱着“一见钟情”的心态对待买衣服这事儿,打眼儿一看,第一眼喜欢,手感质量不错,就与卖衣服的老板谈价钱,往往我的估值与老板能接受的价格相差无几,买卖双方速战速绝,各不耽误时间;若未谈拢,换上一家店再谈价,若没戏,就主动降价十块八块的,向老板讲几句好的同时,衣服大多能在理想价格里拿下……
其次,梁先生讲述——“女人善变,多少总有些哈姆雷特式,拿不定主意;问题大者如离婚结婚,问题小者如换衣换鞋,都往往在心中经过一议二议三议,决议之后再复议,复议之后再否决,女人决定一件事之后,还能随时做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做出那与决定完全相反的事,使人无法追随……”
这一点,我在我的母亲身上大有体会。
小的时候,妈妈常“朝令夕改”地支配我干这干那,我却因事务繁杂,乱了章法,超过两条及以上的“命令”,我必定忘仨,这让更年期的妈妈常常吼我——吃,你怎么忘不了呢?!
所以现在,我要求自己孩子做事时,会注意态度和方法,尽量用对方感觉舒适的语气,逐项安排他做事,完成一项再分配他下一项。如此,他能接受并得到很好的锻炼,我自己也省去了些许麻烦……
然后,梁先生讲——“女人善哭。从一方面看,哭常是女人的武器,很少人能抵抗她这泪的洗礼……善哭的也就常常善笑,迷迷的笑,吃吃的笑,格格的笑,哈哈的笑,笑是常驻在女人脸上的,这笑脸常常成为最有效的护照。女人最像小孩,她能为了一个滑稽的姿态而笑得前仰后合,肚皮痛,淌眼泪,以至于翻筋斗!”
由此,我想到自己的性格里脆弱的一面。
很小的时候,有次父母不在家,哥哥为了让我乖乖地听话不闹,就吓唬我说:“你再闹腾就死啦!死了就见不到爸妈我们啦!”
听了哥哥的话,我真的不敢哭闹了,暂时停止了对妈妈温暖的思念,小脑袋瓜儿里思绪飞转——见不到爸妈可怎么办?!现在我就没有见到他们,难道现在我已经死了吗?怎么办?!这个念头一出现,我立马咧嘴哭得更欢——我要找妈——妈!
哥哥犯了难,“哎呀!你真是难缠!别哭了!一会儿妈她们就从地里干活儿回来了啊!”我一这话,哦,合着我没死呀!擦把泪花儿就不哭了……
跟着,梁先生讲——“女人的嘴,大概是用在说话方面的时候多,女孩子从小就往往口齿伶俐,就是学外国语也容易琅琅上口,不像嘴里含着一个大舌头……”
记得儿时贪玩儿,常常在哥哥们放学后充当他们的小尾巴,随着一起疯到天黑至伸手不见五指了才想起,家里可能会有一顿爸爸的皮带“盛宴”在迎接着我们的屁股。于是战战兢兢地溜到家门口,“倚窗听风”,若爸爸不在,哥哥们就对我叮咛一番后,派我前去妈妈面前探风。
我常常会有声有色地在妈妈的盘问下讲述一些外面的见闻,以转移她对我们晚归的注意力。看到她的笑容后,我确定已化险为夷,就发安全信号给窗外听“风”的哥哥们,俩人小心翼翼地进门听取妈妈的一顿训斥后,无伤皮痒地该干嘛干嘛去了。事后,哥哥不会忘记分我一块他的糖……
接下来梁先生说——“……女人胆小。看见一只老鼠而当场昏厥,在外国不算是奇闻。中国女人胆小不至如此,但是一声霹雳使得她拉紧两个老妈子的手而战栗不止,倒是确有其事。这并不是做作,并不是故意在男人面前做态,使他有机会挺起胸脯说:'不要怕有我在!'”
我也胆小,怕寂寞。小时候两个哥哥不喜欢带着我这个“跟屁虫”一起玩儿,他们认为我是累赘。于是我就跑去问妈妈,为什么不为我生个姐姐?妈妈说,生了哥哥就不可能有姐姐了。我再问妈妈为什么不为我生个妹妹,妈妈说:“因为已经生了你呀!……”
于是我在脑子里蹦出来个“超绝妙”的想法——既然妈妈不能给我生个姐姐或者妹妹了,我为什么不自己生个妹妹出来陪我玩儿?这样我就不孤单了!
因为曾经听妈妈和人聊天时说,有女人在大便时把孩子生在了茅坑里,我自从有了那个想法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天大便时都会低头盯着那坨坨仔细看,盼望着它能奇迹般地变成个拇指姑娘,陪伴我一起成长……
我怕打雷是一直以来的恶习,直到我的孩子已经不怕打雷,并在打雷时会拥抱安抚我了,那恐怖的雷声依然能够穿透门窗,击败我脆弱的心房……
最后,梁先生讲——“女人的聪明,有许多不可及处,一根棉线,一下子就能穿入针孔,然后一下子就能在线的尽头处打上一个结子,然后扯直了线在牙齿上砰砰两声,针尖在头发上擦抹两下,便能开始解决许多在人生中并不算小的苦恼,例如缝上衬衣的扣子,补上袜子的.破洞之类……”
小时候常常看到妈妈在我们趴进被窝后,开始她的针线活计,一针一线缝就我们哥仨的棉衣、棉裤、靴、袜,还有我那喜爱的布拉吉、爸爸的毛线衣,以及厚实的布鞋底……
与妈妈相比,我就逊色不是一是半点儿啦,而是天壤之别!
记得才参加工作不久时,我最喜欢的一件白毛衣坏了个口子,咧着开心的大嘴在我的肩膀上嘲笑我的笨拙长达八小时之久!我于是将一条白色的纱巾围于肩上,遮住那口子,奔去闺蜜依依处求援。
当看到美女依依娴静地补好我毛衣上的“笑口常开”时,我内心慨叹,同样是女人,我和她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怀疑自己是不是生错了手,还是长错了心,为什么连基本的针线活儿都干不好!?
这种自卑的想法在我心里小憩了一阵子后,终于被同事大姐的一句话挤跑了——“哟!小溪缝这沙发套儿针角儿这么仔密呐!……”
这话就像发炎的伤口得到了消炎药的治疗般管用,自那后的所有针线活儿我都不再发怵,甚至于我还为老公、女儿、儿子现学现卖地织过毛衣呢!当看到家人饱满的温暖时,我的心里充满幸福……
其实,女人是很魅力的动物,在不同的环境中却摆脱不了男人的描述。笔者梁实秋先生似乎给足了女人面子,没有将女人鞭挞得体无完肤,却也道个淋漓尽致,干净利索,针针见血。真不知那些女人怎会让他有如此这般的感慨,孰不知他遭遇的皆为女人中的上品。
只有聪明的女人才可能会那么丰富,无论聪明的大小,总是女人的优势和特点,所以女人在某个特定的环境里发挥一下她的聪明还是值得支持的,甚至我会认为她们是可爱的。
我这个女人,不可爱,也不美丽。所以平平淡淡的我只能算是个女人,空有女人之躯,却乏女人之味。这也许便是男人很少与我做朋友的原因吧。
槐园梦忆读后感 篇7
“岁月不饶人,我们两个都垂垂老矣。有一天,她抚摩着我的头发,说:‘你的头发现在又细又软,你可记得从前有一阵你不愿进理发馆,我给你理发,你的头发又多又粗,硬得像是板刷,一剪子下去,头发渣迸的得满处都是。’”
这是一对偕老的夫妻最日常不过的一个生活细节,也是最让人感到温暖的晚景爱恋。当梁实秋写到此处的时候,“孤魂独茕茕”的他,心里该是怎样一种悲戚呢?妻子先他而去,往昔种种,如在目前。然而斯人已逝,也只好以文字为舟楫,渡他到过去的时光。
梁实秋是经人介绍,认识女高师毕业后在女子职业学校任教的程季淑的。但是,当初这个介绍人(程季淑的好友)却是直接和他的父母联系,并未通知他。梁实秋还是自己从父亲的桌案上发现了介绍女方情况的红纸条。五四运动后两年,新的思想打动了青年,终身大事都要自作主张,于是,他决定自己直接写信问程是否愿意和他做个朋友,然而却没有回音。后经朋友指示,梁直接拨电话给她,
“报了姓名之后,她一惊,半响没有说出话来。我直截了当的要求去见面一谈,她支支吾吾的总算是答应我了”。
第一次见面,他们给彼此留下了好印象,因为都是普通的学生样子。自此以后,梁实秋成了“主日派”。所谓“主日派”是同学戏称的派别。每逢星期日,这些人则精神抖擞,整其衣冠,进城去做礼拜,风雨无阻。其实都是去约会女友之类。梁实秋这样写到:
“清华园是纯粹男性社会,除了几个洋婆子教师和若干教师眷属外,看不到一个女性。若有人能有机缘进城会晤女友,当然要成为令人羡慕的一派。”
梁实秋欣然以此派自居。
两年的时间匆匆飞过。一九二三年六月,梁从清华毕业,八月里就要放洋。这让他颇觉忧伤。他无意到美国去,程季淑却鼓励他,这在今天看来实在是值得欣羡的事,有这样深明事理的女友,梁不成功怕也不行了。一九六七年八月六日,在庆祝梁实秋译完三十七种莎士比亚剧本的聚会上,谢冰莹这样说:“《莎氏全集》的翻译完成,应该一般归功于梁夫人!”。写到这里不免要插一句,《槐园梦忆》里提到,梁实秋当时是计划用二十多年的`时间译完莎氏全集,实际上用了三十多年。看到此处,不免想,做学问是终身的事业,要能坚持,要有长远的打算。
在梁实秋的毕业演出上,顾一樵编了一出新戏《张约翰》,有两个女角无人扮演,最后吴文藻(后来成为冰心的丈夫)和梁自告奋勇。当天,程季淑自然会坐在舞台下,结束后,梁问她观感如何?她却说“我不敢仰视”,“我看你在台上演戏,我心里喜欢,但是我不知为什么就低下了头,我怕别人看我!”这个回答读来真是生趣盎然,可见少女初恋时的驿动和羞涩。
梁去美三年,异地恋情如何经营呵护,这在当时仿佛却并不像今天一样成为一个问题。两个人书信往来,见字如面。梁这样写道:
“我们通信全靠船运,需十日方能到达,但不必嫌慢,因为如果每天写信隔数日付邮,差不多每隔三两天都可以收到信”。
这就是他们当时能想到的好方法,云中锦书,鸿雁传情,自是一番爱情韵味。
两人婚后生活也很幸福,但时事多艰。抗战爆发,北平陷落后,梁只身逃离,几经颠沛流离,与程季淑分别有六年之久。而这六年中,程侍奉公婆老母、养育孩提,艰苦自不待言。
比较有趣的一件事是,在上海时,一天中秋的前后,徐志摩跑来找梁实秋去吃花酒,梁告诉程,程却说:“你去嘛,见识见识”,这话实在出人意料。何处得女如此乎?一笑。
槐园梦忆读后感 篇8
死是寻常事,我知道,堕地之时,死案已立,只是修短的缓刑期间人各不同而已。但逝者已矣,生者不能无悲,我的泪流了不少,我想大概可以装满罗马人用以殉葬的那种“泪壶”。有人告诉我,时间可以冲淡哀思。如今几个月已经过去,我不再泪天泪地的哭,但是哀思却更深了一层,因为我不能不回想五十多年的往事,在回忆中好像我把如梦如幻的过去的生活又重新体验一次,季淑没有死,她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轻柔而低缓,是女人最好的优点。
五四以后,写白话诗的风气颇盛。我曾说过,一个青年,到了“怨黄莺儿作对,怪粉蝶儿成双”的时候,只要会说白话,好像就可以写白话诗。我的第一首情诗,题为《荷花池畔》,发表在《创造》季刊,记得是第四期,成仿吾还不客气的改了几个字。诗没有什么内容,只是一团浪漫的忧郁。荷花池是清华园里惟一的风景区,有池有山有树有石栏,我在课余最喜欢独自一个在这里徘徊。诗共八节,节四行,居然还凑上了自以为是的韵。
人心里的空间是有限的,一经塞满便再也不能填进别的东西。我不但游乐无心,读书也很勉强。
北京饭馆跑堂都是训练有素的老手。剥蒜剥葱剥虾仁的小利巴,熬到独当一面的跑堂,至少要到三十岁左右的光景。对待客人,亲切周到而有分寸。在这一方面东兴楼规矩特严。我幼时侍先君饮于东兴楼,因上菜稍慢,我用牙箸在盘碗的沿上轻轻敲了叮当两响,先君急止我曰:“千万不可敲盘碗作响,这是外乡客粗卤的表现。你可以高声喊人,但是敲盘碗表示你要掀桌子。在这里,若是被柜上听到,就会立即有人出面赔不是,而且那位当值的跑堂就要卷铺盖,真个的卷铺盖,有人把门帘高高掀起,让你亲见那个跑堂扛着铺盖卷儿从你门前疾驰而过。不过这是表演性质,等一下他从后门又转回来的。”跑堂待客要殷勤,客也要有相当的风度。
季淑的家是一个典型的大家庭,人多口杂。按照旧的风俗,一个二十岁的大姑娘和一个青年男子每周约会在公共场所出现,是骇人听闻的事,罪当活埋!冒着活埋的危险在公园里游憩啜茗,不能说是无拘无束。什么事季淑都没瞒着她的母亲,母亲爱女心切,没有责怪她,反而殷殷垂询,鼓励她,同时也警戒她要一切慎重,无论如何不能让叔父们知道。所以季淑绝对不许我到她家访问,也不许寄信到她家里。
事有凑巧,有一天我们在公园里的四宜轩品茗。说起四宜轩,这是我们毕生不能忘的地方。名为四宜,大概是指四季皆宜,“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四宜轩在水榭对面,从水榭旁边的土山爬上去,下来再钻进一个乱石堆成的又湿又暗的山洞,跨过一个小桥,便是。轩有三楹,四面是玻璃窗。轩前是一块平地,三面临水,水里是鸭。有一回冬天大风雪,我们躲在四宜轩里,另外没有一个客人,只有茶房偶然提着开水壶过来,在这里我们初次坦示了彼此的爱。
季淑从小学而中学而国立北京女高师之师范本科,几乎在饔飧不继的情形之下靠她自己努力奋斗而不辍学,终于一九二一年六月毕业。从此她离开了那个大家庭,开始她的独立的生活。
不同时代的人,观念上有差别,未可厚非。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这是很平实的话。虽不必如荀粲之惑溺,或蒙庄之鼓歇,但夫妻一旦永诀,则不能不中心惨怛。
人类的历史就是由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在一个花园里开始的。中央公园地点适中,而且有许多地方可以坐下来休息。
槐园梦忆读后感 篇9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作品简介:
《槐园梦忆》收录了女人、男人、孩子、中年、老年、退休、讲价、乞丐吃相、饮酒、吸烟、雅舍、清华八年、忆《新月》、谈话的艺术、升官图、学问与趣味、利用零碎时间、骂人的艺术、“岂有文章惊海内”——答丘彦明女士问、文艺与道德、谈礼、时间即生命、槐园梦忆——悼念故妻程季淑女士等众多文章。
读后感:
这几天读了《槐园梦忆》,是关于梁实秋的一个集子。不讲革命斗志,无有时代热情,所谓“闲适”、所谓“小品”,就是唧唧歪歪不痛不痒说些吃穿用度啊,笔墨纸砚啊,人情世故啊什么的,此类无病呻吟,在水深火热的民众眼中,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里,在剑拔弩张的对决情势下,不合时宜,也是难免的了。不过话又说来,合时宜未必就合情理,尤其是未必合人性和人情。
吃穿用度、人情世故、喜怒哀乐,本是生命要义,希望能吃得更滋养有品位,活得更快乐有意义,原本人各有所好,无可非议。只是有时候某种风暴来了,某种漩涡来了,便欲席卷天地之间,让所有的水分子都紧趋潮流,个个争做风头浪尖,觉得那才是值得肯定和标榜的,否则不但不被认同,还可能被扣上各种各样的帽子,说法厉害到上纲上线的时候,那也不是闹着玩的。我没有能力评判和平与战争,政治与人性这等宏大的话题,只是觉得作者谈的那些问题,如今读来竟能寻到丝丝缕缕生活的气息和似曾相识的生命的印记,再加上作者的语言幽默诙谐,颇能读出一些生活里的神态和情趣。我想,作者曾是那个时代的精英,而我们只是新时代普通的追随者,中间隔了五六七八十年,对生活的感觉却能大体类似,足以说明关于人性的东西可以存在的时间更长久一些。
这本书分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雅士雅事”,说的'是文房四宝琴棋书画;第二部分“乱点烟茶”,讲的就是烟酒糖茶,男人、女人、孩子,少年、中年、老年;第三部分“情感物语”,说的是喜怒哀乐、懒馋廉耻;第四部分“酬世杂谭”,写的是请客送礼谦让守时;第五部分是“旧时月色”,写的是曾经住过的地方,曾经见过的人看过的事;第六部分专门谈吃,什么西施舌,狮子头,佛跳墙,爆双脆;第七第八谈的多是一些回忆和闲话。
确是够闲适的,不过话又说回来,人只有在有点闲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靠近自己和人心的。顺手拈得一两片段与君共享。比如他谈钱。他说,钱其实与俗与鄙无关,与贪与臭无关。钱当然是越多越好,贪的人只恨聚无多,不贪的人其实也想积财。所以他说一个人尽管贪财,不可无厌,无冻馁之忧,有安全之感,能罢手时且罢手,大可不必“人为财死”而后已。而在谈到花钱的时候,他说,如果是贫窭万分,一个钱也不能乱用,几个孩子同时需要买双新鞋都会把父母急得冒汗,那当然令人局促。但如果是小康之家,用钱大有伸缩的余地,最高明的是不求生活水准之全面提高,而在几点上稍稍突破,自得其乐。把钱集中用在一点上,便可比较容易适度满足自己的欲望。至于豪富之家,挥金如土,未必是福,穷奢极欲,乐极生悲。我比较赞同他的观点。
钱这个东西,历来就是生活悖论的焦点。“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所以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赚钱,然后去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实现后,会产生一种莫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钱能做到的事情很多,难免会让人觉得,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有了钱就有了幸福,于是又很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那样又身为钱役了。所以能做到赚足够的钱,又能分清有钱不一定就是有幸福快乐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听起来简单,似乎又不太容易。呵呵,我的愿望与作者相通,钱能让我无忧即可,衣食无忧,如果生能治之病,有足够钱去挽留生命;剩下的精力大可去追逐生命中真正让我快乐的事情。在谈到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作者对于“树大自直”这样的观点颇不以为然。
他说中国是一个以“孝”为传统的国家,时至今日,充当孝子的,已然由孩子变成了父母。看如今的孩子,“哪里还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他简直就是现在家里的主人翁。鼓噪起来像一营兵,动起武来像械斗,吃起东西来像饿虎扑食,对于尊长宾客犹如生番;不如意撒泼打滚犹如羊痫,玩得高兴时能把家具什物狼藉满室,犹如惨遭洗劫…但”孝子“式的父母则处之泰然,视若无睹,顶多皱起眉头,但皱不过三四秒钟仍复堆下笑容,危及父母的生存和体面的时候,也许要狠心咒骂几声,但那咒骂大部分是哀怨乞怜的性质,其中也许带一点威吓,但那威吓只能得到孩子的讪笑,因为那威吓是向来没有兑现过的。”这真是太多父母和孩子的写照!
好的教育是让孩子以后能够更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能够在爱的世界里,感恩得到的爱,学会付出自己的爱;还要懂得自律,懂得控制,懂得有所敬畏。而这些,不是一味的满足和纵容就能做到的,相反,如果爱是满足,那么不满足,或者满足不了就是恨;试想这世上,不肯满足你的人,满足不了你的事,何其之多,又该如何消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