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范文能够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什么样的范文比较高质量?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2024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锦集,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篇1】
——《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精华》
读后感符蓉
在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中,提出教育的原点就是师生中流淌的爱;在王阳明的眼中教育的原点是在良知里;在犹太人看来,教育的原点是智慧;在爱因斯坦和罗丹心中,学习才是教育的原点。
纵观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精华》一书,提出好的教育就是要回到教育的原点,而窦老师心中的教育原点就是把“爱、良知、智慧、学习”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真正的回到教育的原点。
爱,是师生之爱,更多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当我们在讨论,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素养是什么,大多数人回答的都是“爱”。对于学生而言,“爱”当应爱在细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教师需要更多的教育和耐心,更多的等待和耐心,做一个有爱心和良知的教师。
记起曾经教过一个学生,第一次上课趁我不注意,就开始打同桌,好在同桌身体无碍,也没有与她较真。及时制止之后,又趁着我转身之时擅自离座,擦除我在黑板上写的字,之后更是拿着我的本子扔来扔去,一节课,就没几分钟是安静坐着的。后来询问于老师同学才得知她是“有问题”的学生。
于是后面几天我绞尽脑汁在想以后如何让她不影响课堂,搜索枯肠,似乎没有什么很好的方法。在第二节课上,当我调整学生的坐姿时,我用枫叶贴纸来奖励一些好学生。我发现她的腰是直的,她端庄地坐在凳子上等我检查,于是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并在她的小手上贴了一张红色的枫叶贴纸。当时,我在全班同学惊讶的声音中看到了她眼中明亮的光芒。原来她是多么期待老师的表扬。先前的骚乱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
我笑着说,只要你认真听,老师会用枫叶贴纸奖励你。果然一堂课下来,我轻松了不少,尽管一堂课40分钟她没有一直保持安安静静的,但她从一个字也不写到能歪歪扭扭写一版字,这说明她也在认真听课,这些我已经很满足了。离开他们半年之后,当我匆匆去往办公室,路过学校楼道间,遇见了很多我曾经教过的学生,也看见了她徘徊在厕所的楼道间,就在我一脚踏进办公室之门,她后脚拦住了即将关上的门,探着身子,把脑袋伸进办公室,冲着我大声的喊了一声“符老师,好!
”。她竟然还记得我!她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巨大的惊喜与鼓励,也让我更加坚信,对于所谓一些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教师要学会做雪中送炭的人,从细节上去关爱这些孩子的每一个行为,给予更多的包容与爱。
我相信所有的老师都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怕”她而躲得远远地,都希望听见学生对着自己叫一声“老师好”,只有当我们凭着自己的良知,给予学生爱的关怀,在细节上去挖掘学生希望,点亮每一个孩子的天窗,为学生在困难和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或许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声问候了。
每个孩子都有一扇关上门的窗户,也有一扇打开的窗。教师要使敞开的窗口更加明亮,不仅需要细心的爱,更需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好教师的知识结构由三块组成,即精神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
教学时一门特别的专业。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主席提到,教师需要七种知识。它们分别是学科、教学方法、课程、学科教学,关于学习者、学生的特点、教育背景、教育目标、目的、价值观、教育理念,而学科知识是第一位的。
就语文教学而言,学科知识在教师的阅读和视野中有着明显的体现。不读书,无以教,不读书,无以言。
书的种类很多,小人书,叩开阅读之门。不要惊讶于小人书就只是小朋友们阅读的,作为一个每天与小朋友相处的人来说,只有走进孩童的世界,才能更加了解他,也就更能走进孩子内心的世界。
报纸杂志,开启视野之窗。生命的活力,在于它的弹力与张力,阅读也是如此。面对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需要的是目光远大与胸怀宽广,若仅仅只阅读专业书籍,就像鲁迅先生说,“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埋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痛苦,很可怜。
”因此不管时间多么紧迫,事物多么繁杂,自由的阅读必不可少。
名著,致力于根部滋养。毕竟,阅读必须走向精神的成熟,选读名著是永恒的选择。可以读儿童经典,作者用简单的艺术手段,讲述了最深刻的哲理;可以读文学社科经典,接受文学经典的熏陶、社科经典的洗礼,无形中,就会拥有价值判断与自我提升的能力,就会对生命的情调和质感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还可以读经典教育书,站在那么多巨人的肩上,提供了能够登高望远的平台。
五尺之躯能够站在讲台上驰骋古今,畅谈中外,只有阅读才能产生这种奇迹p>
当然学习不仅仅是限于阅读,阅读却是学习的基础。书除了有字之书,还有许多本形形色色的无字之书, 这些都是要建立在有之书的基础上。
关于教育的原点,时代不同,教育者的观点也不同,但也离不开“爱、良知、智慧、学习”,结合自己教育的特点,让自己的教学回到原点,让孩子的教育回到原点。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最后以窦老师的十点反思劝勉自己,也分享给大家。1.
激情不老;2.读书一生;3.宁静致远;4.
以写促思;5.慎独养身;6伸展个性;7.爱在细节;8.
海纳百川;9.合作同进;10.海星角色。
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篇2】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有许多的困惑。特别是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有所收获,如何让自己成为学生在精神上的灵魂上的引领者等等方面,我都特别困惑,我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来到钟家村小学后,在危校长的读式文化的浸润中,在聆听了一批专家的讲座后,我对教育也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次暑假,学校让我们读一些经典的教育著作,我有幸读了清华附小的校长窦桂梅的教育教学的精华——《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有很多精彩的观点,我觉得印象最深的还是两点——阅读和反思的重要。
我读了这本书后,觉得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仅要在日复一日的课堂行走中,有意识地自我修炼、积累经验,更要注意为自己专业发展积淀来自根部的力量——文学素养的提升。而文学素养的获得,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读书的渴望和行为。对于如何阅读,读什么书,作者都给出了很好的指导。读报纸杂志,开启视野之门,作者就是在读了很多的杂志后,慢慢地改变了自己,不再把自己当做小学老师,胆子越来越大,敢当着很多人,甚至专家学者的面讲一些时事新闻,并把这些作为自己的教育与学术资源。其次是读经典。读儿童经典,一个每天与孩子打交道的人,不读儿童经典,就难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读一些儿童经典,不仅建立起师生共通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童话中人物的人格特质与道德勇气,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长大后,孩子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拿出勇气去面对世界的挑战。读文学社科经典,如果接受了文学经典的熏陶、社科经典的洗礼,无形中,我们就会拥有价值判断与自我提升的能力,就会对生命的情调和质感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沉浸在文学的长河里,能够让我们柔软,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而社科经典,又能够让我们拥有宽广的文化视野,悲天怜人的人文情怀,这样,我们就能建立起和世界文明的联系。读经典教育书,让巨人的肩膀,为我们提供能够登高远望的平台。只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让我们驰骋古今,神驰天地。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上半年,我有幸聆听了我市的一位专家在我们学校进行的一次有关如何有效反思,如何写反思的讲座,对于困扰我多年的一些教育教学中的困惑都得到了解答,对反思教学我又了初步的肤浅的认识。《回到教育的原点》一文谈到,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读了这些文字,我也开动了脑筋,认识到不仅要学会反思教学内容,教学行为,还要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以书会友,学会在阅读中经营生活,迟一天,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早一天,就多添一份人生的精彩。读了这本书后,我会更多地在反思中阅读,在阅读中反思,提高自己的素养,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篇3】
追寻回归的路
在复杂的世界和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思维方式的转变和人际关系的更新让我们目不暇接。要学习的太多了!拒绝总不是理由。
身为教师,总要把“教书育人”放在心坎,真得好好琢磨“教师”两个字的担当。
“不管怎样,总要读书。不管怎样,总要善良。不管怎样,总要心向光明。
”过去我们一直追求改革之路,现在却总想寻找一条回归之路,回到教育的原点。什么是教育?回到教育,我们又能做什么?
读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后,又让我明白了许多。
阅读,回到经典
读书的学校,学者型校长,经常向老师推荐一些书,甚至集体购书分发阅读,这是幸运的。可当下的现实是,一般学校的老师则处在教育教学的“柴米油盐”的困扰中,能够静心下来阅读、思考、写作的极为罕见。即使阅读,也因为时间的零碎,空间的喧杂,而疲于应付,流于形式。
着实令人痛心。
但是,也又必要读书,这是老师的职责,也是老师保持智慧和传播人文气质的唯一途径。无条件的热爱学习。我们应该热爱有条件的学习,创造无条件的条件,无论怎样都要创新。
书,让我们女教师高贵起来。看书,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读书,真好,我们的信仰。
读书,我们的生活。书静静等你去欣赏与阅读。教师,永远的学习者。
世界上有20年的枯木和80年的常青树。机会就像小偷。 他们来的无影无踪。 你离开时,他们花了你很多钱。读书也让学生的视野和感知途径越趋广阔,教育的生态环境和课堂细节越趋复杂,教师一旦停止学习,结束“自我更新”的状态,就会迅速成为“风雨中的雕像”,课堂也将味如嚼蜡。
阅读既须选择,也要讲方法。我的经验是我们必须回到经典阅读。在“沙中拣金”的推荐阅读书目中,择取契合当前问题困扰和深度反思的“同题共构”书目,读开去,读进去,读下去。
尤为要精读几本经典之书,反复地读,来回地品。老师们不妨反复阅读同一部经典,深度阅读,深层对话,“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韩非子的“深智一物,众隐皆变”即是这个道理。同样,教育理论的经典著作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作为老师,课堂教学语言应丰富而机智。
这让我想起了我学习特级教师和名师的初衷。年轻时听那些特级教师名师上课,常常惊讶于他们丰富的教学语言,首先是评价的语言没有一句重复的,其次是在他们的课堂中你看不到哪些是差生,哪些是优等生,就算是差生,在他们的引导下也能表达,看得出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特别是在语言上,对文本的感悟上。再观自己的课堂,每次上公开课时都只见到一部分学生在参与,就算是去上公开课,也要向该班的原任老师再三打听,哪些同学读得好,哪些同学最会发言。
就怕自己的课堂被哪些所谓的要“乱说”的学生搞乱自己的教学秩序。从名师那里我们学的最多的,在自己实际教学中最受用的也就是名师的教学语言,首先也是从评价学生的语言开始,一开始满堂课都是“是的”“对的”,后来学生不管说什么我们都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现在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也能说几句不同的评价语,尽量做到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回答都做到有不同的评价,如“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你很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你真是一个善于发现的孩子”“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等等,其次,我们才从名师那里学习对教材的处理方法。而这语言的功底从**来呢?
还是阅读,要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不读书,今天的语言和昨天的语言永远都是一样的,因为没有内涵。用书籍丰富我们的语言,我们的语言是美丽的,我们的思想是美丽的。还记得第一次走上讲台,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执教《两只小狮子》,课后学校领导对我的评价是:
要多读书。因为课堂内老师的语言太少了。其实回想起来,不是因为自己年轻紧张,而是因为自己太没有底气,在课堂上除了说“你真了不起,你真棒。
”再也无法用更多的语言来修饰自己。
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当自己知识丰富,能旁征博引时,还有什么地方能难倒我们呢?
那么我们该怎么读书呢?我觉得读书就要像品茶一样。有的人喜欢喝女儿红,有的人喜欢喝铁观音,有的人喜欢喝绿茶,有的人喜欢喝红茶,一口就更是与众不同。
而且老师在阅读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有的爱读散文,有的爱读杂志,有的爱读**。每个人的阅读方法也各有不同。有人读了以后什么也记不起,有人却能侃侃而谈。
那是因为有些人读书是为了好玩,有些人读书是为了专心。所以我觉得读书更重要。就像茶一样,我们需要品尝它是品红还是铁观音。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师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塑造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
阅读能使教师更善于思考,更远离浮躁,使教师拥有更多的教育智慧,使教育更加美好。在一定程度上,如果阅读是为了功利,那么它自然缺乏乐趣,使阅读成为一种负担。只有享受阅读的乐趣,我们才会主动去阅读。
会象一粒渴望成长的种子一样努力的在书中吸取知识的营养,而书在我们眼中也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印满文字的厚本子,而是个充满知识的阿里巴巴的山洞。在读书中学会与压力相处,学会在读书中款待自己的心灵,一本书,一杯清茶,静静的回归自我,远离无关紧要的不平衡、嫉妒、焦虑、自怜,去关心教育。
那么,我们应该读哪些书呢?《知音》那是我们生活所需要,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也会想有知道所谓的无聊的“八挂”,就当是口渴时一杯凉开水,喝完了就好;《读者》那是我们的理想所需要,尽管那里发生的都不是真实的故事,是虚假的,但里面告诉我们很多真善美的东西,也许这是我们很多社会人心理的一个愿望,希望这个社会是美丽的,希望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美的东西多一点;教育专著的书,那是我们的工作所需要的,面对孩子,面对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群,我们必须做好各种准备,而这些书籍就像是我们工作疲劳时的一杯咖啡,给我们提神,充满精力。经典名著、儿童文学的书,那是我们为了存在于这个环境中所需要的,它们就像一杯女儿红,可以养生,提升每一个女人的内涵。
教育,为生命奠基
好几年前,有位专家就说,人不需要记忆,只要有一个“u盘”就够了。现在不少人认为,我们不再需要记忆与积累,因为大多数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其他**直接索引到,干嘛还要自己的大脑再去折腾呢?这些偏颇的见解,无疑是“鼠目寸光”的“外行话”。
人,不积累知识是走不远的。任何时候,任何先进的设施和设备都无法取代人脑。真正的知识应该“多多益善”,不存在“过多学习知识增加负担”的问题。
多少知识是个错误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学习知识。
特别是语文教师不仅要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还要引导学生共同背诵、共同积累。那些比时代的喧嚣更有生命魅力的柔美语言,需要我们去积累。当我们在阅读经典文学时,常常领悟到一个词语的韵脚,与头脑中另一个词语韵脚搭配得非常妥帖,此时便会产生一种无法形容的动感,这种动感虽然比一片树叶在风中落下来的声音还要轻,但它却能以自己的回响触及到最遥远的心灵——这种美好,就是积累带来的“化学反应”。
窦桂梅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启示:“语文教学要冲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去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把语文创新教学带入21世纪,把创造的权利还给学生,使课堂充满活力;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让课堂充满智慧和挑战,这是21世纪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现在的孩子们呢,也越来越不愿意学习了。老师们采取各种方式,思考如何用糖衣炮弹哄孩子们学习,这会让老师们很累。降低学习难度,降低学习“痛苦”,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接受学习,当然是我们的要务。
但,必须声明的是,要“理直气壮”地告诉孩子们和自己,学习或教书是甜美的苦役,它需要我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体力和脑力的双重劳动,而这种劳动是内在的、自身的努力,而不是依凭外力。幻想借助某种神力或者投机取巧,其结果都是徒劳。
除却个别天才,芸芸众生热爱学习、钻研业务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付出艰苦努力而形成的。曾听有人说“我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现在想来,既是自我惰性的借口,也是自我生命的玩笑。没有人天生就喜欢学习。
就像没有人天生喜欢教书一样。学习和教学,既是一种付出,也意味着努力,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快乐学习。它往往是学习的最终结果,使我们体验幸福。
可以说,课堂教学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备课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也包括备自己——“备”的要素太多了。
取其中的解读教材来说, “艰苦”的学习或备课之后,对所阅读的知识,由一无所知,到知之甚少,到恍然大悟,到铭记于心,到化成自己的语言与思考,我们的生命就多了一份重量,我们在人类广袤的文化原野上就开辟了一块属于自己的新天地。这样的生命体验聚集多了,我们的视野就会由线到面,由窄变宽,从而被牵引到更深更广的空间,这就是破茧成蝶的幸福!
“让我们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中,回到我们应有的本质里面,回到我们应有的那一个点里面去。”
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篇4】
西林小学孙洪芹
这本书的作者是窦桂梅。让我们先走近这位名师,感受她的魅力。
说起窦桂梅老师,在我国小语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我个人而言,她是我非常崇拜的偶像,她以丰厚的积淀,特有的激情,过人的才华,敏锐的智慧,高尚的人格成就了她的魅力。
窦桂梅,1967年4月出生在吉林省长白山脉的一个小山村,1982年,年仅15岁的她迈进了吉林师范学校的校门。1986年毕业,分配到吉林省第一实验小学。他当了16年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2002年初调到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任分管教学的副校长。
2011年,他接任清华附属小学第16任校长。
今天的窦桂梅是中国著名的超级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被评为”建国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提名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等荣誉称号
窦桂梅始终站在课堂,亲自执教,示范引领,用鲜活的课例表达她对教育的思考。她的课堂教学聪明、细腻、唯美,管理扎实、细致、富有个性。她对课文的解读,对师生的指导,以及学校管理的所有细节,都在课文的魅力中展现出来。
不瞒大家说,这本书我反复翻阅了好几遍,为的是能说出些所以然来,阅读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被她对教育事业那份赤诚所感动,对她自我超越那份认真所震撼,对她对读书的痴迷和狂热而思索。更深切地感受到她的人格魅力,更钦佩。
印象最深的就是窦桂梅老师”读书一生”的阅读态度。她认为,一个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部分组成:深厚的专业知识、宽广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
在她看来,要以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现在母语教育地位下降,母语教育忽视儿童的情感体验、生命体验,儿童普遍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儿童阅读,尤其是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在我国语文教育体系中缺乏地位,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都不容乐观。
语文教师改革的出路在于培养一大批热爱母语、语文素养高、有较育情怀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关键是阅读。从古到今,谁都知道这个理。
但为什么通过读书使自己变得高贵起来的老师依然只占少数?也许只是我们没有坚持或养成习惯。
在准备读的材料时,还真是选了又选,虽然这篇演讲有些长,但我希望老师、家长、孩子能从不同的角度有所感悟。想让你多了解一下窦桂梅和她的做法,真的冷静下来读一读。窦桂梅说过,工资再低也要买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
学校开展阅读活动,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是为了促进我们的阅读,特别是我们如何利用阅读来影响孩子的生活。
目前,教师缺乏对儿童文学的阅读。老教师的“三笔”、“普通话”等基本功已不再苛求。但今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补充儿童的文学素养,就必须认识到:
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状态,孩子自己的语言、孩子自己的生活状态,通过儿童文学得以直接地表达,儿童文学要打开儿童的智慧成长之门。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阅读促进学生的阅读,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让孩子们得到应有的快乐和天真。同时,这样的阅读境界也会让你拥有专业的幸福感。可以说,有了读书的视野,教师就不会匍匐在教材上,而是有一种审视的眼光,跳出学科本身,真正对于教学有所超越。
要读的,属于自己爱读的,一定不止这些,但身为教师的你,一定本能地引导学生们在那些”经得起”的书籍中,领略”阅”和”读”的美丽与奥妙,时时营造一个”静静的学习的场”.让自己、让周遭的人,徜徉于”深山密林”的阅读围场而不知返,慢慢熏出自己的一个气场来,在内为情操、在外为气质。而这,当然不是涂脂抹粉、西装革履所能修饰出来的尊严,更不是什么咖啡红酒、**灯光所能烘托出来的体面。
如此一来,待我们对照现实时,待学子长到青春之时,每一个不同背景的人,他的一言一行,总会有个上位的参照,对人生和社会的困惑或磨难,都能有个不狭隘的豁达与担当,都能有份赤城的真情与高贵。
回到书籍中吧,尤其是回到经典阅读,才会让生命画卷的宽度获得加法,并以此来丰富你生命画卷的色彩,饱满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
让我们记住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校长好好学习,教师天天向上;教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让我们在刘校长的带领下从自己做起,做一个爱读书的人吧!
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篇5】
《回到教育的原点》是窦桂梅老师10多本著作中的一本。在这本书里她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大量活生生的例子,从“回到素养好教师从**来”、“回到课堂好教师到**去”、“回到制度教学管理者该怎么做”、“回到教育我们能做什么”、“玫瑰小语致你我他”五个部分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办法。
读完这本书,对我最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是第二部分中的“一堂好课好在哪”。窦老师以三年级上册的科学课《水生植物》为例,从“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轻松与不轻松之间”分析了这堂课。最后她还强调了“一堂好课,一定是体现上述‘教学艺术’的课。
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投入;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智慧的启迪……于是,就在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相互砥砺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教学资源,充满着新的教学生机,洋溢着新的教学活力。”我想这段话就是窦桂梅老师给我们提出的一堂好课的标准吧!
自己走上工作岗位二十多年,经过不计其数的课堂。课堂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说是太不尽如人意了。课到底该如何上?
什么样的课才称得好课?从窦先生的这一课我终于明白了。一堂好课需要贯通教材,充分理解教材,需要课前认真周密的备课、揣摩学生和学科的特点,需要掌握丰富渊博的专业知识,需要关心周围的生活等等。
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一堂课可以是一场艺术的展示,可以给学生带来美妙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