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伴着我们工作的不断优化,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范文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命的意义读后感(汇集14篇) ”,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1)

在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曾觉得它十分“鸡汤”,一度想放弃不看。但又想我与它的相遇也算得上是缘分吧,于是便将其看完。幸好,它也没有让我失望。

作者是二战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也是个心理医生。书的前半部分提及他在集中营的经历,后半部分则介绍他的意义疗法。也正因他前半生的经历,才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书中每一个字所包含的分量。正如书名所言,意义疗法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找到生命的意义。它突出的是人作为主体所应具有的价值和尊严。在弗兰克尔看来,人是要主动地去寻找和追求其生命的意义的,而不仅仅是满足本能和欲望的需求,或者是去适应社会和环境。

一、拥抱生命

在弗兰克尔看来,人主要关注的是其生命的意义,这是人的本质。而在对意义的追求遭受挫折时,人往往就会通过追求权财、追求享乐来得到替代性补偿。或者干脆误以为他们所追求的就是那些具体而实质的东西。因为错把非目的作为目的,甚至饮鸩止渴,故最终造成的恰是他们生命的堕落与流失。

而在集中营的环境下,只有看到生命的意义,人才有机会生存下去。而人在遭受痛苦时,也是能看到其意义的;正因为看到痛苦背后的意义,所以才有了承受痛苦的勇气。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在弗兰克尔看来,这些痛苦其实都是成就自我、超越自我的契机。这看起来很“鸡汤”,其实不然。作者的意思是,“即使在遭受痛苦时,人们也有可能找到意义——假如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话。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么有意义的事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无论这种原因是心理的、生理的或政治的。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

意义疗法也能让人正视死亡。人的生存值得与否,这其实是一切问题中的根本问题。这是个人心中生命与死亡之间的较量,正如《人都是要死的》这部小说的主角福斯卡所说,“这需要很多力量,很多傲气,或很多爱,才能相信人的行动是有价值的,相信生命胜过死亡。”而在弗兰克尔看来,生命是要胜过死亡的。生命是短暂的,是必然要消逝的,但也是可以被尽量开发的。人们曾经经历过的、曾经做过的一切事情,这些永远都不会被否定,也永远不会被忘记。从这个层面上说,他是永恒的。作者指出,“曾经存在”是最为确定的一种存在。

“人们一般只看到生命的短暂,而忽视和忘记了它过去的辉煌,在那里他们收获过自己的生命:信守的诺言、付出的爱及勇敢而有尊严地忍受过苦难。”

在生命与死亡之间,弗兰克尔选择了拥抱生命。

二、承负自由

意义疗法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心理分析,但弗兰克尔着眼的是生命的意义。用他自己的话说,“虽然意义疗法试图唤醒患者潜意识中的某种东西,但其方法不仅仅限于讲患者的活动限制在个人潜意识中的本能事实,而且还关注诸如存在的潜在意义以及对意义的追求。”在这方面,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可谓是分道扬镳。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是无意识的,而这往往指的是人的本能和欲望。

因为这些本能和欲望受到外界的压抑,所以才会产生各种症状。这无疑是在暗示压抑欲望是恶的。这套理论的潜在观点其实就是说人是受制于本能和欲望的,它只承认人的动物性,而否认人作为人所应具有的主体性。而弗兰克尔则提出人应当是有更高追求的,在内不能受制于本能,在外不能受制于环境。

书中说到,就算经历了集中营那样的环境,人仍然可以葆有其人性的光辉。这是作为人所不能抹灭的尊严。客观环境是外在加与的,但在如何去面对环境方面,人应当是自由的。他在不能选择自己所处的环境时,其实可以选择自己面对环境的态度。

作者举到罪犯的例子。他说,“完全解释一个人的犯罪相当于开脱他的所有罪过,不是把他看成是一个自由而负责的人,而是有待修复的机器。即使是罪犯自己也厌恶这种解释,反而更愿意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无论他们当时面对的是什麽样的环境,在是否选择犯罪这一点上,他们是自由的。

这些话真是给今天那些心理分析家、公知和民主控们狠狠地抽了一巴掌。他们总会为罪犯的行为寻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从而替他们摆脱责任。而他们最喜欢的方式就是把一切都归咎到政府与体制身上,而罪犯往往是无奈的、被逼的。公知们通过追溯犯罪原因的方式,从而消解掉了罪犯的责任,把它嫁接到外界上去。而罪犯其实只不过是那些公知们进行反体制的工具罢了。在这里,受害人往往也就成为了真正的无辜者。反对体制,无非是因为体制违反了人性、抹灭了个体。反体制其实只是关怀生命个体的途径或工具罢了。而那些公知的行为无疑是把工具和目的弄反了,为反体制而反体制,个人反成了牺牲品。在这其中,他们并不把罪犯当人看,抹灭了他们作为人的主体性。

三、尽性俟命

其实,就算面对再恶劣的环境,遭遇再残酷的命运,人也是可以选择去捍卫其作为人的生命尊严的。当然,人并非十全十美,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毕竟只是少数。但也因为有这少数,我们就不能否认的确有这样的人存在。因为这样的人只要有一个,就足以能够让我们相信,无论这世间多么险恶和丑陋,也还有一些如金子般赤城高贵的心灵。对此,弗兰克尔更是喊出,“成为这样的少数人!”我们不能去要求其他人,但至少可以对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是能够超越XX的,他们在本能与环境之间,能够有“我”存在。这是人作为人所应具有的价值与尊严。而无论最终的命运如何,人皆可傲然挺立于天地之间,上不愧天,下不尤人。

这也让我想起了几千年前古人那些铿锵有力的话: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读懂了这些话,才算是真正读懂了儒家,才算是读懂了中国的士。其实对于行道,他们早已绝望。然而对他们来说,仁就是其生命的意义。也正因如此,才有舍生取义之说。生命本来就是为了去实现其意义,去实现它的庄严与崇高。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已经有无数的先人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他们是光一般的存在。尽管弱小、尽管微茫,但只要有,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就永远是前仆后继。正如张雨生所唱,“即使再寒再冷的雨夜里也有一盏小灯火,别放弃希望。”

最后,我想以钱穆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此文的结尾:

“不要以为这个社会是黑暗的,须知光明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眼中,我们当用眼中的光明照亮这个社会。”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2)

活出生命的意义!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到:

没有一个医生可以用概括性的语言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不同的,每一天每一刻,重要的不是生命意义的普遍性,而是每个人在特定时刻的特殊意义。每个人的生活任务都是具体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具体的。

人不应该问自己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但必须承认,是生命问他问题。他必须通过了解自己的生活来回答生活中的问题。对待生命,他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积极地应对生活问题的人好比一个每撕掉一张挂历就把它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起,还要在背面记几行日记的人。他可以自豪而快乐地回忆起他在日记中写下的所有日子,回忆起他所有的生活。

人不是众多事物中的一种。事物相互决定对方,但人最终是自我决定的。成为什么,在天赋与环境的限度内,是他自己决定的结果。最终表现出哪一种,是决定的结果,而不是环境的产物。

存在之虚无的主要表现是厌倦。“星期日神经官能症”----人们在忙碌了一周后,突然觉得生活没有了内容,其内心的空虚感凸显出来。同时,虚无以各种面具和伪装出现。

有时,失义的人们对意义的追求会通过对权力(包括最原始的权力形式,即金钱)的追求而得到替代性的补偿。

你所经历的,世人夺不去。不仅我们的经验,而且我们的行动,我们所有的思想和我们所有的痛苦都不会消失。虽然它们已经成为过去,但我们可以让它们留在这个世界上。

“曾经是”也是一种“是”,甚至更为确定。

在人们面临危险的关键时刻,只有一种感觉:好奇心。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3)

生命,不仅生命,世间万物其实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说它脆弱,它就像薄冰一样不堪一击;说它坚强,又如大山一般坚强挺拔。生命是如此的有限和短暂,我们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用短暂的生命来描绘幸福的画面。生命存在的短暂性并不会使存在变得没有意义,没有幸福。

相反,它构成了我们的责任,同时也提醒我们,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活着就是幸福,快乐地活着就是生命的意义。因为生命短暂,我们都不能随意献出生命。人们总是在多种现实可能中做出选择,哪些可以不予理会,哪些应该努力实现,生命中的那个选择一旦成为现实就变成了“时间驿站中不朽的印记”,那就一种永恒的幸福。

生命所拥有的幸福,是达到成功的一种感受,或是获得某项收获的喜悦……但同时也包括不断求索这一艰难的过程。用幸福来践行一生,好好拥抱生活,热爱生活,生活才会更充实,生活才会更有价值。当然,要成为一个乐观、积极、快乐的人并不容易。

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仍能够坚持自己的价值理念走下去的人,是了不起的。任何一个做积极工作的人,你可能会觉得很平淡,可能感觉不到自己的意义,但他的意义确实存在。因为社会的美好,生活的幸福是由各级劳动者建立起来的。

自己的工作无足轻重,那只是一种感觉,你做了再普通的工作也为社会贡献了一点力量,这就是一种幸福。

掩卷回味,这本书也让我明白活着就是幸福,在苦难中追去幸福,追求生命的意义也是幸福,在幸福的路上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的资源,同时享受幸福,这就是我从本书中悟出的点滴心灵的鸡汤。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一旦炼狱般的痛苦被超越,树枝就会绽放出爱与希望的花蕾,那就是幸福。(谢爱军)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4)

我的一本课外书

武春芳“书犹药也,可医愚”,因此,工作之余我拜读了很多大师的书。其中,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读后,感觉自己整个的生命能量像溪流一样开始潺潺地流淌,在我近四十岁的生命中再次感受到:爱是一种医治任何创伤的良药,勇气则是面对生活给我们设定的任何困境时的力量,而最重要的是我们作为人,心灵上选择自由的权利是上天赋予我们最神圣的也是任何环境、任何人无法剥夺、也难以触及的圣地。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很奇怪,值得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情仔细阅读,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在和未来生活中的许多选择。可以说,在品读这本书时,你不仅是在与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对话,它更多的篇章中所凝聚的精华在触动我们灵魂的同时,让我们开始接纳生活的全部:快乐、幸福、恐惧、悲伤以及各种未知。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维克多·弗兰克尔讲述了自己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非常”遭遇。在历经了炼狱般的痛苦后,他选择了在绝境中抓住毫无生还可能的希望,并将此总结为”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第二部分是理论(存在主义分析**)。作者将自己在集中营中真实的经历、内心的感悟结合心理学专业丰富了”意义**”.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他留下的不是伤痛的情感和困扰他日夜的噩梦,反而强化了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核心理念:

”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在生活的磨难中,我们孤独而独特,但我们独特的机会取决于我们承担责任的方式。生命的意义包含着从生到死的更广泛的痛苦循环。

”诚如尼采所说:”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因此,在读了这本书后,大家意识到维克多·弗兰克尔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

在这本书中,维克多·弗兰克尔认为在任何情况下,人的生命都不会没有意义,而且生命的无限意义就包含着困难、剥夺和死亡,尤其是当人能在生命的绝境甚至死亡中延展出生命的意义来,那么他内心的强大可想而知。在我们整个的人生长河中,我们必须也必然会经受太多的苦难,这是无法逃避的任务。因此,面对所有的苦难,我们不应该软弱。眼泪是无用的,但我们不应该隐藏眼泪,因为眼泪见证了人们承受痛苦的巨大勇气。

这让我想起一位老兵说的话:”没有在黑夜痛哭的人是不能了悟人生的。”我们面对生活的苦痛可以流泪,那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眼泪不仅代表着我们的软弱、孤独和无助,也代表着我们决定采取更积极的态度来对我们的生活负责。正如意义所认为的,责任是人类生存的本质。盲和聋的生命局限让海伦·凯勒有机会碰触到生命所蕴藏的万物之美。

她说,万事万物皆奇迹,无论我身处在怎样的境地,哪怕是黑暗和无声,都要懂得满足,懂得随遇而安,更懂得了”喜悦藏于忘我之中。”力克·胡哲面对向上帝祈祷获得常人的胳膊和腿无望地悲伤时,他学会了开创不设限的人生:刷牙、洗头、打电脑、游泳、做运动、惊人的沟通能力等等。

了悟生命的意义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维克多·弗兰克尔的这本书更多的笔墨是放在了我们如何去找寻生命的意义。他提到了三种方式:做事、关心他人和态度。

每个人的生活都会面临许多挑战。我们应该摆脱柏拉图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地投入生活,解决一系列生活问题。叔本华说过:”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两级。

”厌倦的极致会带来存在之虚无,进而丧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也明白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道理:对生命意义的真正追寻,就是摆脱存在的虚无,用自己的现实投入生活,即使生活充满了空洞。

同时,人的一生忧多乐少,忘记一分,就快乐一分。对前尘往事何必挂怀,真正精彩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同时,在我们短暂的生命中,如果我们有爱和不断的陪伴,我们的生活质量会更高。

”爱出者爱返,富往者富来”,爱美丽了世界更丰富了内心。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吝啬爱的付出呢?就像我在为学生做心理咨询一样,在生活的流动和互动中,我也化解了年轻人心中的伤痛。同时,他们也给了我生命成长的力量。

另外,维克多·弗兰克尔认为,当人们勇敢地接受痛苦和挑战时,生命在那一刻就有了意义。生命的意义是无条件的,它甚至包括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潜在意义。明白了痛苦、死亡本是有意义的,我突然以来长久的困惑也化为乌有。

无论我现在如何生活,无论贫富,无论成功与失败,我所有生活元素的画面都是有意义的。尤其在看不到任何希望、满心只有创伤的时候,我们还能坚持”初心”,这种精神动力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5)

《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是维克多.弗兰克尔。 他是作家,是心理大师,是医学博士。

他是20世纪的奇迹。二战期间,他被关进纳粹集中营,死亡率超过99%,但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由于他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和较高的文化修养,他善于发现、挖掘、总结和表达。作者在纳粹集中营3年地狱般的经历最后成就了不朽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

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正在读这本书。我们相信,700年后,甚至7000年后,全世界喜欢阅读的人仍然会爱上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样,永远不会过时。因为这本书的精神价值是永恒的。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自传部分(在集中营的经历),第二部分是理论部分(意义**)。既有理论高度,也有实际操作。这两部分加强了这本书的可信度,成为畅销书。

这也是一本经典之作。

01爱最伟大

“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拯救人类要通过爱与被爱。我知道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时间思念爱人,那么他就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

在荒凉的环境中,人们不能畅所欲言。唯一正确的方法是以体面的方式忍受痛苦。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也可以通过回忆亲人的形象来满足自己。我生平第一次理解这句话:天使存在于无比美丽的永恒思念中”。

泰戈尔说:世界上爱最伟大。爱让绝望的人活在希望中,找到生活的力量。

02 幽默感的自我激励

“幽默感比人性中的其他成份更能够让人漠视困苦,从任何境遇中超脱出来” 。在苦难无处不在的集中营里,幽默感呈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了生存的意志力。正如有人说的:

既使生活中有一万个哭的理由,我们也应该找到一个笑的理由。作者建议每天至少编一个有趣的故事,讲述他们被释放后一天发生的事情。编造有关未来好笑的梦想。

“在奥斯维辛,我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事实证明它很管用,后来还被绝大多数狱友采用。这条规矩就是要如实回答所有问题,但是对没有明确问及的一切都保持沉默”。如实,就是真实,实事求是地回答。

如何在集中营说话,笔者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假设不说,真理不说。老话说“祸从口出”。

几年前开始看《说话的艺术》,此书对如何说话有系统的全面的生动的表述。

特朗普在自述《永不放弃》中说:“我是一个认真做事的商人,但是我也知道笑声的宝贵价值。如果你能给同事带来欢笑,他们会感谢你的。

你如果有幽默感的话就能得到回报。最成功的生意就是要能让你同时收获欢乐和金钱”

03 让心作主

“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囚犯最终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们自己内心的决定。在人间地狱的集中营里,作者为什么能生存取决于自己内心的决定,科学著作的手稿需要出版。

*****时期,同样地被打倒,受尽**、摧残,有的选择了自尽,有的靠意志信念顽强地活了下来。邓小平同志一生起伏三次,三次失败,三次顽强地站起来,最后又站起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这告诉我们,只有接受现状,才能避免抱怨。

永不放弃是一种意志力,一种精神,一种面对挫折和困难的人生态度。90年代初,特朗普曾负债几十亿美元,他自己做担保的都有九亿多美元,知名报纸及电台都详细报道了他的身陷困境的细节以及随时有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别人像躲温神一样回避他,在这种困境下,他选择了绝地反击,他坚忍不拔,他心中有一种坚定不移的成功信念。他在书中说:

”信念有些像智慧,一路走来别人可以教给我们智慧,但最终还是要靠你自己去内化。内心的信念是,人们往往会分辨出隐藏的分水岭。”

04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为什么,是关于目的、功能或意义,为什么我们活着,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

人们活着是为了找到生命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用弗洛伊德式的方式来祈求幸福,也不是用阿德勒式的方式去争取权力和利益。在纳粹集中营,不是说谁求生的欲望强活下来的可能性就大,“那些知道自己的生命中还有某项使命有待完成的人最有可能活下来”。作者重写被没收的待出版的科学著作手稿的渴望有肋于他战胜集中营严酷的处境。

“生命的意义不是被给予的,而是被提出的。”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6)

生命的提问——《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500字范文:

诚如书中所言,《活出生命的意义》想要追问的,并非抽象的生命意义,而是当生命向我们提出了问题时,我们该如何作答。特别当这样的问题格外艰难的时候。

听说《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是因为心理中心高飞老师的推荐。最初打动我的,我想是书名。活出生命的意义,谁不想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呢?更何况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根据百度百科,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犹太心理学家,除他和妹妹而外,全家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开创了心理学上的意义治疗法,给了无数人生活下去的勇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开始学习驾驶飞机,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这样的人生经历,光是听听都励志。

于是迫不及待把书买了回来。那时儿子尚小,喜欢听我念书。我俩很快读完了第一部分,在集中营的经历。叙述角度很独特,气氛也不沉闷,我俩津津乐道于集中营里有关未来的好笑的梦想,比如将来(离开集中营以后)去做客的时候忘记了自己是谁,央求女主人“从锅底给舀一勺”。

读到第二部分,意义疗法,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既没有故事情节,也产生不了共鸣,努力读了十几页之后,根据儿子的建议,我俩放弃了读下去的努力。

再次拾起这本书,是2016年的夏天。6月底父亲检查发现癌症且已转移。随后我进入一种极度焦虑的状态,时刻觉得心砰砰乱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却不困也不饿。后来跟一位也是父亲患癌症的朋友交流,她说自己得知消息后的反应是全身不停发抖,怎么也控制不住。

为了缓解焦虑,我去看了心理医生,但只去了一次。医生很好,却没有办法真正帮助到我。

在等候治疗期间,7月2日,按照早先安排的出差计划,我登上了飞往上海的飞机。临出门前,不知怎么看到了这本书,就把它塞进了背包。飞机上睡不着,我翻开了它。

当我走下飞机时,只觉得又累又饿,我知道自己挺过来了。

现在想来,当我们突遇苦难时,第一个反应不是悲伤和痛苦,而是受骗的感觉。猛然觉得,自己如此珍视的那些幸福和快乐原来都是虚假短暂的。父母与我们一起生活,温暖和睦,儿子出生后一家人更是其乐融融。突然所有这一切都要结束了,那它又为何要存在呢?我们经历这样的苦难又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平生第一次,我开始怀疑人生,我想这应该是书中所述“存在之虚无”的一种表现吧。

写这篇文章时,我找到了2016年7月2日23:18私密发送的微信,照片是从宾馆俯瞰窗外的点点灯火,上面写着:“上海的夜景,7月2日。赶上上海下雨,晚点五个小时终于到了。虽然心思烦乱,然而觉得还是在往好的方面走,加油!”

后来我曾经尝试回想两个多小时的飞行途中自己的心路历程,不过能够想起来的实在不多。只记得在飞机落地合上书的一刹那,心里最明确的想法是,读后感.有一天我的儿子,也会遭遇我和父亲今天所遭受的苦难。虽然我们不能选择让这样的苦难不发生,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如果我们选择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苦难,这种态度一定能够帮助到儿子。

作者在“苦难的意义”这一节的开头写到,“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即使在看似毫无希望的境地,即使面对无可改变的厄运,人们也能找到生命之意义。”奇妙的是,当我意识到意义之存在时,突然就跟命运和解了。

更奇妙的是,我很快看到这意义发挥作用了。父亲生病到离世,正是儿子小升初的重要阶段。和善慈爱的姥爷一直是他最好的伙伴。父亲走了之后,有一天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跟我说,他去姥爷床上躺了一会,因为床上有姥爷的味道。父亲9月27日突发中风的时候,他正好在家,给我打了电话之后看着救护车拉走了姥爷。之后他经历了华赛考试失利,也特别遗憾最相信他能够逆袭的姥爷没看到他奥赛得奖和进入心仪的学校。上中学之后他遇到些困难,曾经有一段比较艰难的日子。后来他跟我说,他告诉自己不要哭,要去面对,他说:“我想妈妈遇到姥爷这么大的事都能挺过来,我也一定能。”

在“生命的意义”这一节中,作者写到:“由于生命中每一种情况对人来说都是挑战,都会提出需要你去解决的问题......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之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简单地说,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

所以人生,说到底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回答生命的提问,又不断在回答中去追寻意义的过程吧。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7)

原本我一直认为,阅读的作用无非就是开拓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当我第一次来到黑玛亚花园,坐在"精品阅读"的课堂上,我才发现自己的局限。玛亚老师分享的"阅读",远远超出了我原本认为的阅读意义,她为阅读赋予了一种新的生命和力量!我感觉自己的心灵被轻轻地撞击了一下,让我与自己的灵魂进行了一次深深的交流。是啊,我们应该"为改变生命,为内心拥有力量"而阅读。

当天下课回家以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当当网买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拿到书以后,我通宵捧读,当我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的时候,我发现已是凌晨三点了。《活出生命的意义》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值得每一个人去阅读,去思考生命的意义。

曾经,在电视剧《士兵突击》听过一句话:"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作为一位母亲,我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活得有意义。可是,什么是有意义的事呢?如何让孩子做有意义的事以展现其生命的意义呢?这是我一直以来深思的问题,并努力寻找一个较为完美的答案……直到这一次"精品阅读"课上,我聆听到玛亚老师对于《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推荐,了解到这本书中所揭示的深刻的生命感悟,才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启迪。

维克多·弗兰克尔所写的《活出生命的意义》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述了他自己在纳粹集中营里三年噩梦般的恐怖遭遇。在那地狱般的苦难与困境中,他的父母、妻子与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只剩下一个妹妹。他本人也是饱受,在几乎毫无生还希望的绝境里,依然保有活下去的希望,坚信生命的意义。而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弗兰克尔系统地论述了"意义疗法"的核心价值,他超越了炼狱般的痛苦,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相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帮助成千上万因失去信心而引发心理疾病的人们,找到"绝处逢生"的生命意义……他的生命经历和专业成就,是人性最光辉的一个见证。

关于"生命的意义",我想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做一个总结:

生命的意义之一:要懂得爱和给予。

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非常注重这方面的培养,让他懂得爱与给予。让孩子用心去感觉和发现,"爱"就在身边。鼓励孩子在生活中真诚地对待亲人、朋友、同学甚至是陌生人,从小事做起,爱自己,爱他人,爱世界……拥有一颗有爱的心灵,才会得到快乐和幸福感;"给予"和"帮助"会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正如课堂上分享的一句话:"没有人可以帮助每一个人,但每个人都可以帮助别人。"

生命的意义之二: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弗兰克尔说:"如果人不能负责任地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书中描述了一种可悲的现象:当某个犯人早上拒绝起床,并且开始抽他最珍贵的最后一支烟的时候,那么他将在24小时内死去。反观我们现实的生活,亦不缺乏这样的现象,当人们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往往会很轻易地选择抱怨、逃避、放弃……比如辞职,比如离婚,比如成绩不佳、感情不顺时选择轻生……弗兰克尔说,"负责任是人类存在的本质",这句话需要我们牢记。是的,"我们自己必须回答生活向我们提出的那些问题,要回答那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承担起生活的责任".

生命的意义之三: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如果说生命有意义,那么遭受苦难也有意义。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最受人尊敬的人既非艺术家,也非科学家,政治家或体育明星,而是那些昂首征服厄运的人".也许,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会出现弗兰克尔所遇到的那样极端的苦难;但是,我们总会遇到困难、挫折和低谷。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做一个乐观的、积极向上的、永远面对未来的人,才可以活出生命的意义。

"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维克多?弗兰克尔正是这样一位"二十世纪的瑰宝级人物".作为当代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活出生命的意义》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回忆,更多的是令人思索的生命意义。我会继续努力学习,让生命之花尽情地绽放!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8)

本想起个合适的主标题,却没有找到。书名本身就是最好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出版社把这本书的上架建议归为“心灵、励志”。

朋友送给我这本书之后放置了大概一年的时间,直到前些天才读它。不免觉得应该早点翻看,可现在依然不晚。该书已被译成24种语言,售出1200万册。

我读的这本已是国内2010年第1版的第15次印刷,这些足以证明这本书的价值。写此篇文字,也是真的想把它再推荐给更多的朋友。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段黑暗的时光。愿我们在那个时候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在书的开头,著名的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和兄弟都死在毒气室里,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下来。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全书只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集中营的经历,第二部分是作者心理学专业上的“意义**”,而第一部分的内容占了全书的70%页面。

在我看来,那70%的经历本就是一种“心理**”,第二部分的“方**”只是让此书锦上添花。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禁想到,苦涩和幸福应该是相对的。苦,是没有下限的。你感受到的苦涩,并不是最苦的,因为总有人比我们更苦,而我们总会遇到的苦涩,一次又一次地打破自己的极限。

书中第一部分快要结束的地方有这样一个情景,受尽牢狱之灾的人们终获自由,可当有人问他们是否高兴的时候,回答是否定的。作者说,他们已经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这是一种痛苦的结束,也是另一种痛苦的开始,尽管这种痛苦是在自由之后。

而苦的对面,是乐。**应该是有限度的。换句话说,最高层次的**是一种和平。就像书中所说:

对于回家的囚犯来说,最重要的经历是,在他们遭受了如此多的痛苦之后,他不再害怕上帝以外的任何东西,这种经历有着无与伦比的美感。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有与别人比较的心理,也经常看到别人身上的比较现象。如果我们把比较分为两类,一类是向上比较,另一类比谁差。向上的攀比多为让别人认可自己,往下的攀比多为获得别人的同情,后一种现象似乎更常见。

这让我想起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片段,为了进入华府当佣人比谁更惨。这种比较的结果往往是感到更加悲惨,心情悲观。如果真的需要比较,集中营里那种生活,不,不应该叫生活。这种状态应该是人类所经历的极端之一。

而弗兰克尔用他的方式告诉我们,哪怕在最极端的恶劣处境中,“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

我们每个人都将有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旅程。路没有平的,也没有直的。痛苦与幸福交替。人生起起落落是正常的。

书中集中营的经历实际上是生活的缩影。对于忍耐力差的人来说,即使是和平时期的波折也可能不堪重负。而这时——“我们要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包含着从生到死受苦受难这一更广阔的循环。

”在最绝望的时候,告诉自己,你是不可替代的,你有自己的责任——“意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未竟的事业的责任书的第二部分讲述“意义**”。意义**的目的是帮助病人找到生命的意义。最好的例子是第一部分的内容。我特意在“生命之意义”那一小节的文章里做了标记。

作者说,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意义的普遍性,而是生命在特定时间对每个人的特殊意义。一辈子很长,随时都是挑战,每种挑战都是一个意义,生命的意义实际上不是固定的,而是被不断颠覆。因此,笔者的意义在于认为责任是人类生存的本质。

书中继续阐述了“爱之意义”、“苦难之意义”、“超级意义”等内容,不再描述。

一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的所有内容对我们都有用。但某一章、某一段、甚至某一句话,读到这里,都能让你的眼睛明亮起来!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话作为结束: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面对这些事情,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我的初衷很简单,只是想通过具体的事例向读者传递一种观点——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

“我们自己必须回答生活向我们提出的那些问题,而要回答那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担负起生活的责任。”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9)

我相信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你想了解那个人,就必须得慢慢地品读。或许别人能吸引我们,那可能就是他经历的事让我们震惊,无论是悲伤还是欢喜的。就像弗兰克一样,他的经历或许会让我们肃然起敬。他曾是集中营里的囚犯,漫长的牢狱生涯使得他除了一息尚存之外别无余物。他的双亲、哥哥、妻子不是死在牢里就是被送入煤气间。一家人全都死了,仅剩下他和妹妹。像这样一个失去一切、饱受饥寒凌虐,随时都有死亡之虞的人,怎么会觉得人生还值得活下去呢?一位曾经亲身经历过这种惨绝人寰遭遇的精神医学家,他的话必然值得我们洗耳恭听。他这种人,必然能够以睿智和悲悯的眼光来盱衡人类的处境。

意义治疗的理论,其基础是一种生命的哲学,它有三个互相连锁的基本信念:

意志的自由(thefreedomofeaning),生命的意义(themeaningof)。

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个人生命在具体时间的具体意义。

上述三个基本假设构成了意义治疗的理论基础,三者缺一不可。意志的自由是意义的意志的一个心理学的前提,没有意志的自由,人就不可能对生活进行态度上的选择,只能被动的接受需要的支配;而求意义的意志则是生命意义的动力,人们对意义的追求和倾向,使人无论在何种生活环境下都要探究生命的意义。

他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有四个要点:人性观、自由、责任、自我超越

他由人类行为经验的现象分析中指出生命的意义是会改变的,但永远不失其为意义,并归纳出发现生命意义的三种途径。他认为一般人可以藉由实现以下三种价值来获得生命的意义:创造的价值(creativevalues)、经验的价值(experientialvalues)、态度的价值(attitudinalvalues)。

在我前面看的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的那本书中,我也有去了解弗洛伊德,虽然了解到的只是皮毛,但是对于弗洛伊德与弗兰克博士之间的相似的地方还是让我很惊讶的。两位大师最关切的便是精神官能症的性质及治疗。但是出发点却不一样,弗洛伊德是根据矛盾与潜意识动机的焦虑中找出失调的症结,弗兰克则是把精神官能症区分为几类,两位大师对于现代医学界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个题外话,对于两位大师的经历也有许多的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曾经遭受纳粹的毒害,家人都死于纳粹的毒害。对于犹太人,--是极度的镇压,相信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他的行为达到哪一种令人发指的程度。但是我也不得不更加尊敬与佩服两位大师了,面对如此大的灾难与痛苦,依然投身于医学的国度,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两位大师在如此巨大的痛苦面前都没有退缩,他们成为名人不是偶然,生活中也需要这样有坚强意志的人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即便成不了他们那样伟大的事业,我们至少应该在平凡的岗位上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生命不仅在于事业,还有家人、朋友,与自然为伴,心便可安静地思索,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急着叹息,活出意义就是最大的成功。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10)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如今,这部作品已售出1200万册,并被翻译成24种语言。xx

它是指帮助患者从生活中了解自己生命的意义,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观,进而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地生活,努力追求生命的意义。他经常问遭逢巨痛的病人“你为什么不自杀”,病人给出的答案为他提供了**的线索。弗兰克用这些纤细的细丝为那些生活在绝望中的人编织意义和责任。

我相信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如果你想认识那个人,你必须慢慢读。也许其他人能吸引我们。这可能是他所经历的震惊我们,无论是悲伤还是喜悦。像弗兰克一样,他的经历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敬畏。

他曾是集中营里的囚犯,漫长的牢狱生涯使得他除了一息尚存之外别无余物。他的双亲、哥哥、妻子不是死在牢里就是被送入煤气间。一家人全都死了,仅剩下他和妹妹。

像这样一个失去了一切,饱受饥寒交迫,随时都有死亡危险的人,怎么会觉得生命还是值得活下去的呢?一个亲身经历过这种悲惨经历的精神病医生一定值得倾听。作为一个人,他必须能够用智慧和慈悲的眼光来平衡人类的处境。

意义理论是建立在生命哲学的基础上的,它有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信念:

意志的自由追求意义的意志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个人生活在特定时间的特定意义。

以上三个基本假设构成了意义的理论基础,它们都不是不可或缺的。意志的自由是意义的意志的一个心理学的前提,没有意志的自由,人就不可能对生活进行态度上的选择,只能被动的接受需要的支配;而求意义的意志则是生命意义的动力,人们对意义的追求和倾向,使人无论在何种生活环境下都要**生命的意义。

他的人生观有四点:人性、自由、责任和自我超越

他由人类行为经验的现象分析中指出生命的意义是会改变的,但永远不失其为意义,并归纳出发现生命意义的三种途径。他认为,普通人可以通过实现创造价值、经验价值和态度价值三个价值来获得生命的意义。

在我前面看的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的那本书中,我也有去了解弗洛伊德,虽然了解到的只是皮毛,但是对于弗洛伊德与弗兰克博士之间的相似的地方还是让我很惊讶的。两位大师最关心的是精神病的性质和**。但起点不一样。弗洛伊德从矛盾的焦虑和潜意识的动机出发,发现了这种不适应。弗兰克把精神病分为几类。两位大师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另外,两位大师的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曾经遭受纳粹的毒害,家人都死于纳粹的毒害。对犹太人来说,希特勒是极度压抑的,研究过历史的人相信他们知道希特勒行为的骇人听闻的程度。

但我也要尊重和钦佩两位大师。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和痛苦,我仍然献身于医学国家,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两位大师在如此巨大的痛苦面前都没有退缩,他们成为名人不是偶然,生活中也需要这样有坚强意志的人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即便成不了他们那样伟大的事业,我们至少应该在平凡的岗位上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生活不仅关乎事业,也关乎家庭和朋友。以自然为伴,我们的心灵可以安静地思考。在我们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叹息,活着的意义就是最大的成功。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弗兰克尔说,是追求生命的意义。

人能够自由吗

弗兰克尔说,人能够达到内心的自由。

苦难痛苦对人意味什么

弗兰克尔说,让人发现生命的意义。

所以,弗兰克尔的心理**叫意义**。他相信人之存在,需要有一个意义。我认为,因为人们无法创造自己的生活,他们会用一生去寻找生活的意义,也就是生活的理由,为了给自己一种安全感——有了生活的理由,我就能好好生活。

弗兰克尔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是的,活着是一个过程,变化多端。我们会追求很多意义,也得到很多意义。

对于那些,我们不愿不想不要的人生呢那些让我们痛苦的部分呢那些我们觉得不好,觉得虚度了的部分呢那些让我们眼里心里流泪的部分呢弗兰克尔引用圣经的话:上帝会保留你的眼泪。不要软弱,但要允许自己流泪。

这是创造人类生命的人给我们的礼物。我们痛苦、不快、胆怯、乃至犯错,是我们在追求人生意义的旅程中一定会遇到的风景,接受它们,宽恕自己。这样,才能有力量面对以后的路,好好地走以后的路。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心里学家,他在奥辛格斯的集中营中经历了苦难。也正是这段集中营中的苦难,成就了他之后的集中营心里学。

他没有描述集中营的悲惨处境,也没有对践踏生命的行为做过多的夸张。在看到他的真实经历后,我没有感到我想我会感到的恐惧。相反,他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被厚厚的壳保护着的人。

我想这个贝壳可能是他从小就想过的生活和心理。1strong>

看了弗兰克的《活出意义来》,尽管还没有看完,但仍让我觉得一个人在极端恶劣情况下坚持生命的意义是多么伟大,同时人的潜能也真的是无限的。

在人变得一无所有,很多人的欲望与动物相同,而有着丰富精神世界的人,却一样能活出生命的意义来。他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情况下,还会坚持生命的意义,会在面对死亡时选择照顾那些病人,还会为了朋友而放弃逃跑的机会,也就是说,他能为了他心目中生命的意义而放弃生的希望,最主要的是,这些决定都不是在瞬间决定的。我们可以把瞬间的决定理解为一种冲动,但我们不得不佩服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稳定的决定。

一个生活优越的人,在瞬间变得身无长物,穿着单薄的衣服面对严寒,做着繁重的劳动,而食物匮乏,还要时不时忍受屈辱和毒打、面对各种死亡现象。人们变得越来越冷漠,但人们还是本能地在寻找生活的出路。也同时认同,人没有适应不了的环境。

并且在如此环境下,仍有伟大的生命能保持着心灵的自由。

作者写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介绍集中营的生活,而是要让人们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心的自由,是的,心自由了,人就会无比坚强,突然想看看老子的著作,不知道是不是有相通之处。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11)

很早以前听说二战时期集中营中生不如死的经历的简单叙述时,我就已惊讶于为何有如此之多的人能坚持到抗战胜利,(其实这对于总数来说已是少之又少),而不是拒绝承受而选择自我结束生命。

歌舞升平的现代,许多人陷入种“存在之虚无”的状态,很多年轻人没有目标,酗酒滥交,放纵地生活。美国出现过跨掉的一代“而佛系青年的“随遇而安”也日益走红。他们工作稳定衣食无忧,甚至跻身上流,而他们却内心空虚而无意义,不再迈步探索,只是随着时代的车轮被动地向前滚。

而在集中营中最容易撑下来的不是那些身强力壮的硬汉而是那些有目标的人们,他们明白出不出集中营不是他们能决定的,而不做恶霸,坚持活下去,永远明白自己是谁却是他们的行为。生命不是定局,一切过程在自己。集中营对肉体的摧残固然可怕,可更恐怖是对人心灵的抹杀否认其人之为人的身份,而坚定自己,心怀目标则犹为重要,

在国难当头、危及存亡之际,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领中华民族抗战振兴;和平年代乔布斯也表明“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带来空前科技革新。在立志之时他们也明白自己为何而活。在面对挫折,失败时也会轻易放弃,因为有了心中的梦想,即使苦难在其眼里也会有其独特意义。就像尼采所说:”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这也是为什么乔布斯在被自己创立的公司赶出家门后,不是撒手不干,而是坚持向前,成就了更广阔的天。因为心中的信念,西南联大的建立让教育的星火不断,中华文化不亡,世代相传;教授们放弃锦衣玉食的生活,在漏雨的教室里带来一堂堂特别的课,即使炮弹的轰炸,师生们都明白这苦难的意义“中华不亡,有我!”多少富家子弟扛起武器上战场,保家卫国,多少妇女也主动担任医务人员,挣起国家的生命线。

如今绝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苦难,有的只是一些困难、不如意,而许多人却容易轻易被击跨,否认生命的意义。他们抱怨命运的不公,环境的不利和身边人,却不知其实自己才是生命的主人。一些不可控制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的许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

记住,这是你所拥有的时间,这是你所决定的生活,不论春风得意还是寒冷凛冽,都有其意义。为了目标、梦想向前走,用一生的时间承载生命所留下问题的份量,活出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12)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000字!

原本是阅读《情绪急救》时提到的这本书,才去翻阅了这本书。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忽然感受到高一时待在图书馆看书的那种氛围,一个人,有点焦虑,沉迷,享受当下,害怕未来的不安,对生命中即将到来的苦难的恐惧感,以及滑稽感。阅读这种书籍与阅读工具类的书籍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我会感到迷茫,也会感叹知识的浩瀚,还有思维方式的差异。

我对极端恶劣环境下生存的人抱有极大的好奇心,一直适应了相对安稳和平环境的人是如何调整心理和生理状态去应对饥饿、失去自由、自尊受辱、孤立等情况?我对于老人也抱有一种敬意,他们是如何度过这么长的岁月。如果我们的寿命和古时一样,不必活这么久,还没等我们有自主意识去探索精神世界,忙着生存的时候就挂掉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会有这么多分支吧。

我一直认为人类世界复杂异常,从人本身到人创造出来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而我,一直在思考生命的意义,从我开始接触死亡的时候,就开始迷迷糊糊想这个问题。我一度认为我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频繁感受到痛苦,如果活着只感受到痛苦是多么可怜。人对即时回报有依赖的,回避痛苦是本能,除非为了将来更大的欢愉。感受痛苦还不如虚无可以忍受。难道我生存的意义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吗?

人必须有用才配生存吗?智力有问题,四肢不全,流浪汉,不愿意工作劳动的人,这些人的如果躺平了什么也不干是否生命就没有意义?没有意义的生命死和生又有什么区别?都没有在别人的生命里留下过痕迹的人是否连死亡都没有意义?我想肯定不是这样的。那是否说有用的标准,就是作用在与他人的联系上?

我想我肯定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我是独特的,这是内在的,是我自己的人生财富。“你所经历的,世人夺不去”。但这并不足以说服我继续活下去。我认同存在即合理。有意义就要活下去吗?也要有快乐让人留恋吧。死亡对于本人而言归于无,归于简单,而决定活下去则是一条艰难的路。

我时常会想,我当下做的这个决定是受什么影响?我是习惯了这种模式还是潜意识在起作用?如果我要改掉某种行为,我的大脑要给出让我信服的改掉的理由才行。

为什么看这种书,因为我想直面人生的磨难,我想消除痛苦。其实感受不到痛苦的方法也有其他。比如让自己的感官变得麻木,追求快感以此压过痛苦,把自己消灭,提高忍受痛苦的阈值,逃离让自己痛苦的事物,消灭带来痛苦的事物……我选择哪一种?我当然要选择分析痛苦,忍受痛苦,强大心灵的方法。因为我认定痛苦无法避免,正如孤独、拒绝、自卑、内疚、愤怒、委屈、失败等等谢谢情绪都会伴随人的一生。但有时我会软弱,会被击溃,会仓皇随意选择,这也是种挣扎吧。我能想象最后生命的消逝就好像烟花绽放一样,重点不在于多么绚烂,而在于最后卯足劲的一声“崩”,消失于平静。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13)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是二战纳粹集中营的待决囚徒维克多·弗兰克尔先生。通过那不人道的经历,他发现了生命生存的意义,并把炼狱的痛苦写进了爱与希望的**中。但200多页的小版式是弗兰克尔对生活的奉献。文字闪现着人类主人的智慧,句子可以触动人类的灵魂。

一口气读完此书后便开始摘抄,抄写了近40页读书笔记仍不舍得搁笔,恨不得抄完整本书。真心觉得每个人都值得读读此书,可能你我的收获并不相同,但是,相信看完此书你一定会有收获,收获人生的感悟和生命的力量。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听说过很多次弗兰克尔。我一直在想作者怎么能在集中营里生存?

在集中营生存的人数是28人中的1人,不到4%!而存活下来的人中,很多是那些掌握一定权力和资源的囚头,就是同为囚徒却被挑选负责看管囚徒的人,这些人的生活甚至比入狱前更好,而这些人的残忍甚至超过了看守。作为一般囚徒,很多人被焚烧炉吞噬,很多人身染恶疾丧命,但也有很多人是因为失去了生命的意义,无力支撑自己活下去,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能够生存下来,确实有太多侥幸。作者在回顾集中营生活时,也细数了哪些命悬一线的事情,读来印象特别深的有四次侥幸。

侥幸之一:挺直腰板救了他的命。在到达集中营后从火车上下来,囚犯们便被分成左右两路,在囚犯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党卫军凭感觉挑选相对年轻力壮的人,右侧一路去劳动,而左侧一路直接去了焚烧炉。

犹豫害怕党卫军发现他隐藏的背包,作者挺直了背,救了他的命。党卫军军官犹豫了一下,最后决定让他进入右边的队伍。

侥幸之二:倾听博得了囚头的好感。在去往工地干活的路途中,作者认真地倾听了大囚头的爱情故事和婚姻烦恼。

作者从专业的角度对自己的性格进行了诊断,并基于这种精神给他提出了建议,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甚至赢得了他的感激之情。他在生活中得到了狱长的很多照顾,比如睡在前五排,逃避恐怖任务,甚至还得到了一碗豌豆汤,这有助于作者挽救自己的生命。可见有一技之长关键的时候能救命。

侥幸之三:顺其自然让其逃脱了死神。当作者被指排执行这样的任务时,作为主治医生的典狱长想帮助他改变,这意味着有人为他而死。

作者不希望这样做,希望一切都顺其自然,哪怕是赴死。读完后,他向朋友们道别,把遗言留给了家人。但幸运的是,交通工具真的到了休息营地,而留在原来营地的囚犯几乎都因为饥荒而丧生。

侥幸之四:解放的前一晚被死神遗忘。解放前一天,国际红十字会赶到集中营,囚犯们终于希望得到解放。

党卫军突然变得如此友好,安排卡车把他们送到瑞士交换战俘。囚犯们高兴地上了卡车,冲向自由。但作者和其他几个人被遗忘,无法挤进卡车离开,几个绝望的人在集中营度过了最后一晚。过后才知道,命运跟犯人们又开了个玩笑,坐上卡车的狱友全部被纳粹焚烧,作者再次侥幸与死神擦肩而过。

作者的侥幸心理是生存的必要和前提,但要生存,最重要的是爱,保持幽默和生命的意义。

对妻子的爱是生命最重要的支撑。不管经受身体的疼痛还是看守的折磨,不管是在清晨的霞光中,还是在漆黑的冬夜,作者始终在思念着自己的妻子,思想停留在妻子的身影上,想象中妻子会回应他的话,让他真切感悟到: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

艺术和幽默给生命注入了活力。在他妻子24岁生日的那天晚上,小提琴演奏的舞曲唤醒了沉睡的作者,不仅唤醒了他的身体,也唤醒了他的灵魂。此外,幽默是灵魂自我保护的另一种方式。

幽默能够减轻了磨难带来的伤害,使人漠视困苦,超脱于悲惨境遇。可能有人觉得在集中营还能有幽默?作者通过他的经历和视角,给我们呈现了有价值的幽默。

作者和他的狱友们同意每天至少为对方编一个有趣的故事。比如,**人们离开集中营后的一次聚餐中,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在女主人分汤的时候央求女主人能否“从锅底给舀一勺”。通过这些自编的幽默故事,作者保持了自己的快乐。

感恩冲淡了痛苦的浓度。在充满磨难的集中营有何恩可感?正因为生活充满了痛苦,所以一件很琐碎的事情也会给犯人带来幸福,甚至人生中的巨大幸福。

作者记录了很多值得感恩的事情,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转往另一个集中营的经历:在转往其它集中营的火车上,有人发现火车正在去往毛特豪斯集中营的桥上,这是个死亡集中营,但是火车并未停靠而是直奔达豪集中营,一个没有“炉子”的集中营,囚犯们因此在车厢里跳起欢乐的舞蹈。另一个场景是人们在挂着冰柱的棚子里捉虱子,因为灯还亮着,人们很感激。

生命的意义给了他挑战的力量。在羁押期间,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从苦难中获得意义,常常幻想着向学生们介绍犯人的心理,也用自己的思想来帮助犯人。当他的《医生与灵魂:

意义**导论》手稿被没收后,重写这本书的渴望帮其战胜了各种极限磨难。作者相信,在巴伐利亚集中营的黑暗监狱里重写这本没收的书有助于他避免伤寒可能带来的心血管衰竭风险。

作者并未过多着墨于磨难,但我们透过作者的片段回忆,依然能感受到磨难的触目惊心,而作者居然能够在这样的磨难中保留自己选择的权力,这是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作者:孙爱萍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14)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2000字

还在虚度光阴吗?学会这三个方法,让你不虚此生。

最近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收到关于青少年轻生的新闻,原因大多是学业压力大,恋爱不顺利,父母关系不和等日常琐事。我一直以为这种事情都是发生在新闻上,从来没想到有一天居然会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年前的时候,弟弟告诉我,他的一个同学自杀了。而就在暑假的时候他们还一起吃过饭,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的震惊,不仅为其父母感到痛心,也为年轻生命的逝去感到惋惜。

这一事件不禁让我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仅仅活着就足够了吗?直到我有幸看到《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才找到想要的答案。

本书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

炼狱般的生活不仅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重获新生。他不仅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相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而且还将这种疗法普及于世,帮助更多的人寻找绝处逢生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浓缩了弗兰克尔一生的心血,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

这本书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作者在集中营的经历,第二部分介绍了意义疗法。读完本书,迫不及待想和大家一起分享如何寻找生命意义的三个方法。

生命的意义不是虚无缥缈,而是有迹可循的,第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工作找到生命的意义。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djz525.com/a/5934271.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蛋糕祝福文案给老公的句子
下一篇 : 大学最美爱情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