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如何写作文才不会感到困扰呢?写作文是一把打开我们情感世界的钥匙,在孤独的时刻,写作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安慰,并坚定内心的信念。写作的时候,我们应该表达出真实的感受,切忌虚伪和做作。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民俗的作文”,希望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你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感谢你的阅读,愿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幸福,并请你与你的朋友分享!

关于民俗的作文 篇1

古代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拨,被皇上驱逐。但他仍然爱自己的国家。最后投江自尽。后来人们为纪念屈原,便有今日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正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不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当然,更少不最重要的棕子。最后,将其中6个棕子投下河去喂鱼虾。(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毕。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采莲。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龙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这个游行队伍要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队伍十几米长,上百人组成。鞭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气势真是不同凡响!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一件礼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据大人们说,香包里还有许多好东西。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闽南的端午总是那么别具特色,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关于民俗的作文 篇2

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

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20xx年第九届中国开渔节,在9月6日浙江省象山县举行。

因为;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处暑吃鸭子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泼水

在日本,从大暑到处暑的一个月时间内,日本各地有组织泼水降温的习俗。

祭祖、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

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南方“秋老虎”

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对于刚刚走出三伏(20xx年三伏在7月20日到8月20日),并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

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在秋老虎天气结束后,才会迎来秋高气爽的小阳春,不过要到10月以后了。在此期间,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是减弱的。但9月份,仍是南海和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较多的月份之一,该月热带气旋平均生成5.3个,仅次于8月份;而本月在我国沿海登陆的热带气旋有1.8个,与8月份相等。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暴雨,对华南和东南沿海影响较大,降水强度一般呈现从沿海向内陆迅速减小的特点。疾风暴雨带来洪水地质灾害仍需关注。

气温变化

处暑时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华南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但是,由于华南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华南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华南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西北高原进入处暑秋意正浓,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渐萎,霜雪日增。

处暑是华南雨量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转换的前期。这时华南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里的次高点,比大暑或白露时为多。高原地区处暑至秋分会出现连续阴雨水天气,对农牧业生产不利。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时也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一般年辰处暑节气内,华南日照仍然比较充足,除了华南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可是少数年份也有如杜诗所“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的景况,秋绵雨会提前到来。

关于民俗的作文 篇3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白族主要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也有自己十分好看的服饰,因为是“白”族,所以衣服是白色的,有几朵粉色的小花绣在白衣服上,显得格外漂亮;还有那头饰,头冠以风、花、雪、月为题。白族的语言跟我们截然不同,白族人称女士为“金花”,而男士则为“阿鹏哥。”

有一次,我去云南大理玩,导游带我们家一大伙到一家茶馆品茶。到了包厢,我看见两位白族阿姨正在泡茶,“第一杯是苦茶,是用土罐烘烤的绿茶泡制而成,味香苦;第二道是甜茶,是以红糖和牛制作的乳扇冲开水泡制而成,第三道茶是回味茶是用蜂蜜泡开水而成的,味道很甜。”一位阿姨说。另一位阿姨补充道:“这是三道茶,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说法。这三道茶也是我们白族待客的礼物,代表我们白族对客人的尊敬与热情。”

这就是白族,虽然他们人数不如汉族的多,但他们的热情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雪顿节是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传统的节日。在藏语中,“雪”是酸子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子的意思,因此又叫“酸节”。虽然酸我们都吃过,但藏族人民却还是把这个加入了民俗的行列中。

“雪顿节”是藏族人民最快乐的一个日子,在这天人们都在吃酸,还在一起比赛呢。瞧,这摆放酸的桌子一眼望不到头,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来到桌子前,每个人都有三十个碗,碗里盛满了酸,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喝完这么多酸。来参赛的人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各色各样的人都有。人们来参加比赛并不是为了吃的,而是为了使场景更热闹点,让别人更开心一点。

终于,扣人心弦的比赛开始了,人们拿起碗,拉开了嗓子,“咕噜咕噜”地喝着。开始,人们不分上下,时间长了,许多人因喝不下而退出了比赛,在一旁给别人加油。其中有一位强壮而有力的中年男子取得了胜利,人们一起开心的为他祝福。

比赛好了以后,江嘎尔、香巴、觉木隆这后期新派蓝面具四大团体,轮流在罗布林卡戏台上,演出一整天自己拿手的,也是传统剧目整本戏,有《迥布顿月顿珠》、《诺桑王子》、《文成公主》、《白玛文巴》等。人们一边吃酸,一边看戏,真是不亦乐乎。

藏族有着自己各具特色的节日习俗,一直在慢慢的盛开着,散发着淡淡的香气,一直吸引着我们……

关于民俗的作文 篇4

每每大年三十的夜晚,我们村里都要举行一项隆重的典礼——放烟花。

不要误会,这可不是普通的放烟花,而是全村一起放烟花。

在大年夜的傍晚的时候,应该是六点多的样子,全村人就要开始预备烟花了,除了烟花,我们还要拿个盘子,里面放上猪肉、豆腐、米饼、油饼。食品预备好后,我们还要将火纸剪成那种一条一条,连在一起,可以拉长的那种东西,这是用来烤的。

预备好这些之后,我们都来到一块平坦的地方,中间有一个坑。我们把烟花放在地上,把盘子全部放在一块水泥地上。然后把纸剪成的东西扔进坑里点燃,当火烧到最旺的时候,我们就哈腰三拜。当火灭时,这便象征着可以开始放烟花了。

我们全村人一齐点燃烟花,大大小小的烟花在漆黑的夜空中绽放出一块又一块漂亮的图案。那烟花的声音真是震耳欲聋,假如我不闭着耳朵,耳膜就会很难熬难过。哇!那场面真是壮观啊!把漆黑的夜空照得跟白天一样,这时候全村人的心情都高涨起来,绚丽的烟花仿佛要将黑夜兼并。

过了一会儿,壮观的烟花会结束了,全村人都带着自己的盘子回家了,他们都回去吃团聚饭了。

在刚才壮观的平地上,又恢复了以前的寂静,只留下一阵阵刺鼻的炸药味……

关于民俗的作文 篇5

我的家乡在农村,家乡的风俗良多,最热闹的就是元宵节的走会。我们村分为三个排:中排,东排、西排。每年的元宵节都要走会,一般是三天,正月十五中排走,正月十六、十七东西走。这三天,全村的人都会参加,加上串门的,看亲戚的,看朋友的,还有三里五乡来凑热闹的,简直是人隐士海,把大街冷巷捂得严严实实。

为了这个会,一进尾月,村里人就开始忙活,打扫卫生,屋里屋外,屋前屋后,都打扫干净,所有东西都焕然一新,还要备足年货皂甙亲戚朋友。街道要张灯结彩才能显示节日的气氛,村里的能工巧匠大显身手,制作了各式各样的花灯,挂在街道两旁,一到晚上,灯火通明,异常壮观。

到了正月十五,村子开始热闹起来,显示各排的大鼓聚在一起,鼓手们一个个精神十足,把鼓敲得震天响,显示着各排的气魄。各村的表演队也上场了,扭秧歌的,唱戏的,练武的,每隔不远就是一个。观众们把场地围得水泄不通。

街道旁有各种摆摊的,卖糖葫芦的,棉花糖的,画糖人的、吹糖人的,还有各种小玩意,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关于民俗的作文 篇6

二伯母的小女儿薇薇满月了,听说他们择了吉时,准备在楼下的厅堂里过满月关求平安,族内的小孩都可以跟上去走一走。我记得正牢呢,便兴冲冲地起了个大早,跑到楼下观看。

到楼下时,大厅堂里已经聚满了人。只见厅堂正中是用桌子、椅子搭的高台,上面挂着各路神仙的画像,正对着宗祠的方向;过道里横倒着一条长椅,我好不容易将长椅扶到了旁边,妈妈却又将长椅放倒。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疑惑不解地问:妈妈,为什么要拦一条椅子在过道中央?我好心扶起,您为什么又把它推倒?

妈妈笑答:呵呵,这个俗称过难关,古时厅堂分前厅和后厅,道长可以带大家跨两厅之间的门槛,现在的大厅简单,没有高高的门槛,便用长椅替代,过了这些难关,预示避邪消灾。

何为过难关呢?大家一队人跟着道长过槛,过一关吹一下牛角号,放一个鞭炮,烧几张纸钱,敲一下铜锣,走的时候,道长一边念念有词,一边摇动手中的铜铃,意寓过关。至于跨越长椅,也就是传说中的度过难关门槛了,门槛代表人生的一道道槛。

我听后暗自奇怪:这多像是封建迷信活动呀,可它流传至今,是家乡的民俗活动之一了,还有很多讲究呢!但我当下不再言语,聚精会神地看起来:一盆盆器具被大伯父、二伯父抱在手中;一盘盘食物被姑姑、爸爸端上桌子;一个个人跟着道长,整齐地绕着圈。二伯母也抱着妹妹薇薇在队伍中走着,妹妹不哭也不闹。看着睡得正甜的妹妹,我心想:不知我小时候是不是也过满月关呢?

不知过了多久,我们已经跨完了N道关。道长嘴里在念叨些什么,念完后,他从一个红木盆子里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竹签签着的小红纸人。道长把红纸人插在妹妹的襁褓边上,又给二伯母事先为妹妹准备好的几套小衣服盖了红章。

晚上回家时,我发现我的床头也插着一个红纸人,那便是当年我过满月时剪的,它也是我的护生符,能为我驱病消灾,直到十六岁呢!

我怀着深深的幸福和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望着小红纸人酣然入睡

关于民俗的作文 篇7

立春是一年24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每年立春这天,普天同庆,接春的各种仪式比欢度新春佳节还要隆重。 民间流传着接春或接春牛的风俗。 在那经济不发达的远古时代,牛是人类最好的劳动力。接春的人家如果家境好一点,会挂上一挂花炮,隆重地把春牛接回家,然后给送春的人一个红包。如果家境差一点的,接春的人家简单地付给送春人五分钱或者一角钱,那送春人也不介意,仍会道一声:春来了!

闽西三明市客家的拜春神习俗名曰“接春”。交春之时,耕读之家在大门上张贴“迎春接福”、“春到家兴”、“春到福临”等红纸条幅以表迎接春神。立春时节在每年公历(亦称“西历”)2月4日或2月5日,也就是在闽西客家人“老历年”的前后。立春在过年之后称作“年里春”,立春在过年之前称作“年外春”。

三明境内各地均有历史悠久的“接春”习俗,如永安的“插春柴”、“竖春树”,沙县的“插春幡”,泰宁的“砍春柴”等形式,其用意都是祈丰年。共同的接春习俗是“打春牛”、“鞭春牛”、“送春牛”,由县官牵着身披红绣球的春牛,扛着挂红的犁耙到郊外田地里,象征性地犁几下田,以示官府对农事活动的重视,并藉以催促该县百姓早做春耕准备。民间艺人则三五一伙、八九一群地吹着唢呐,拉着丝弦,走家串巷,挨家挨户地送上一对泥塑牛,或送上一张写着“捷报春魁”的红纸,预告春耕开始,并向主人表示节日祝福。也有人沿袭古规,在这个时候进香后,于每根屋柱上用斧头或镰刀鼓几下,边鼓边说道:“立春之日鼓几下,一年到头不用怕;合家老少皆平安,财源广进滚滚来!”

永安客家年年交春之际,都要在家门前遍插“春柴”、竖立“春树”以迎接春神到来。永安克家妹则准备好红萝卜、白萝卜、芹菜和油炸豆腐条炒食或凉拌,名之曰“嗑春菜”。而交春时刻,家家设香案、陈果品,用红纸书写“万象回春”、“春随福至”之类的条幅压在香炉下,焚香点烛,鸣炮礼拜。

所谓“春幡”,就是长长的竹竿上高挂着的长条形旗帜。上古之时,春幡单纯用青色。后来虽然五颜六色,但绝不用黑色和白色。春幡猎猎,和风徐徐,拜祭春神句芒的人群络绎不绝、喜形于色,这就是沙县客家传统接春习俗的特色。

“竖春幡”风俗已实在罕见,但在宋代却连边鄙的海南也随处可见。苏轼《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云:“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这首词写的是儋州(今海南省)“鞭牛掷豆”的迎春传统风俗。这种古老的劝农的风俗《儋县志》有详细的记载:“立春之日,长官迎春,坊里各铺,行装办杂剧,城厢内外,男妇各携负幼男女竞看,以豆谷洒土牛。”“立春日,有司迎勾芒、土牛。勾芒名‘拗春童’,著帽则春暖,否则春寒;土牛色红则旱,黑则水,竞以红豆、五色米洒之,以消一岁之疾疹。及鞭春,厢民分左右推仆以占凶吉。”其实这种风俗在《隋书・礼仪志》早有记载:“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令吏,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于门外,以示兆民。”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来了,万物苏醒,大地充满了生机。春,在将乐人心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城乡各地的接春风俗,寓意深刻,颇为有趣。

立春前夕,各家从菜地寻一株上好的油菜,或花瓶菜、芥菜等,带回家中,栽入花盆,名曰“春花”。然后用大红纸做成长形条幅,写上“新春大发”、“春到财来”、“迎春接福”之类的吉利话,插到“春花”旁边。立春来临,把“春花”端出来,放到大门前或窗台上,同时摆上清茶、甜酒,点燃线香,待立春时刻一到,各家各户燃放鞭炮迎接春天的到来。这就叫“春花接春”。

“开大门”接春,指大年三十夜半子时,这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时辰。人们把大门打开,在门两侧帖上“开门大吉,万事如意”之类的对联,燃放鞭炮,这叫“开大门接春”。

关于民俗的作文 篇8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可舒缓心情。天高云淡,枫叶尽染,登高远眺,赏心悦目,但也要有所讲究。

在山东地区,有句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所以山东人霜降喜食萝卜。农谚有“霜降萝卜”一说,是指霜降以后早晚温差大,露地萝卜不及时收获将出现冻皮等情况,影响萝卜品质和收成。

闽南和我国台湾的民间在霜降的这一天,要进食补品,也就是我们北方常说的“贴秋膘”。在闽南有一句谚语,叫做“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从这句句小小的谚语就充分的表达出闽台民间对霜降这一节气的重视。因此,每到霜降时节,闽台地区的鸭子就会卖的非常火爆,有时还会出现脱销、供不应求的情况。乐得卖鸭子的老板们嘴都合不拢了,看来他们也必定会过一个开开心心的霜降节气了。

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肉的习俗。例如广西玉林,这里的居民习惯在霜降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萝卜,或是牛腩煲之类的来补充能量,祈求在冬天里身体暖和强健。除牛肉外,羊肉与兔肉也与霜降相宜。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djz525.com/a/5935513.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赞助合同(范例15篇)
下一篇 : 车辆租赁合同(经典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