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以下内容“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是编辑特别分享给你的,如果你需要某个领域的信息,请先参考本文。书籍就像是一种良药,可以治愈我们的“顽疾”,阅读作品后,我们心中会莫名其妙地产生一种感触,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后感记录了我们与书籍之间的交流过程。

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篇1

《孩子为何失败》为美国当代教育改革家约翰.霍特作品,以日记的方式写了四篇,分别为孩子的策略、恐惧与失败、真实的学习、学校的失败。并写了结语—教育的使命。

该书由特级教师常生龙作推荐序。

该书中,作者与学生一起的点点滴滴写得栩栩如生,并详细记录了自己的心理活动与反思,夹叙夹议,反映了美国十九世纪

五、六十年代的教学现状。当我仔细阅读这本书时,结合我20多年的教学经验,很多场景或片断总觉得很相似,就像我自己的经历一样。

书中的一个故事深深的吸引我:安娜被一学校开除,专家认为她有严重的学***,还存在精神和心理紊乱,而在约翰.霍特的眼里,是最快乐的孩子之一——勇敢、精力旺盛、热情、上进、有天赋,还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他说没“教”她多少,她虽然学期结束时依然不熟练阅读与运算,她后来成为世俗所谓的成功者。

从而我想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该学生没有破罐子破摔,她虽然学不懂教师教的,但她依然自强不息,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了自我。这或许是作者解开了这孩子的困惑与迷茫。

最后,作者写道“帮助所有的孩子成长这样的人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快乐”,那么我想,我们为师怎么样才能做到这样呢,就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修练自身。

永嘉县古庙学校金朝良

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篇2

《孩子为何失败》是美国当代教育改革之父约翰.霍特于1964年推出的第一部作品。看到霍特在50年前纪录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有怵目惊心的感觉,因为此书所述的一些阻碍学生学习的教法我们正在坚定不移地实施着,我也确信,在今天的我国中小学中也正普遍地存在着这些导致孩子失败的行为,而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霍特指出:学校,是一个让学生变笨的地方。而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创造力排名倒数是国内外公认的现实。备课是老师的,作业是学生的;课堂是老师的,考试是学生的──这样的教育现状不能不让我们深思。

通过认真阅读此书,我认为造成孩子失败的因素是我们已经或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现从以下几方面浅作分析,以资共勉。

第一,教学不考虑学生的感受造成孩子的失败。霍特说: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就像手持照明灯踽行于夜森林的人一样。他在照明灯下所看到的情形,并非是原来的面目,而是早已被调整过的行为。换句话说,只要他提着照明灯走路,他就永远无法看到森林里夜晚的真实情况。教师总是根据照明灯照到的情景来调控教学的节奏和进程,以为这就是课堂里的真实情况,由此作出教学调整的判断和决定,这就是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失败的缘由。因为很少有教师花时间去了解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认识、学生对于该学科领域所持的态度以及他们的学习感受。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习,首先就要对学生的知识起点、心理特征等有较为清晰的了解,知道即将讲述的学科知识学生了解的情况如何、难点在哪里、应该如何突破等。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洞察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感受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水平,这正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

第二,教学评价一刀切造成孩子失败。孩子认知世界的方式是有很大差异的,但许多学校的教学,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结果等的要求是统一的,像工厂中的流水线一样,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统一学习,达到一定标准者合格,否则就是不合格。每个孩子对周遭的世界都充满着强烈的认知欲望,都希望通过不断探索,在学习和实践之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不同孩子表现出多元的智能,但进行教学评价时只有一把尺子,这必然导致一部分学生成了差生──很难甚至无法通过统一的学科要求。很多差生是后天造就的,很多被诊断为差生的孩子,刚开始的时候,会非常努力,希望获得一个好的成绩来证明自己。但如果连续几次努力之后都不能扭转局面,他们就会采取另一种方式──把自己伪装为无能的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降低别人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让自己的压力小一些;另一方面,也能降低自己对自我的期望和要求,逐渐学会得过且过。当一个人准备失败时,他一定不会失望。

第三,课堂教学一言堂造成孩子失败。很多学校学习了杜郎口中学的经验,也想在自己的学校里进行试验,但遭到了很多教师的极力反对。他们普遍认为,自己不讲让学生去学、去讲,心里没底,怕自己承担责任,换句话说,教师仍旧控制学生的思想。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未必能接受教师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而是采用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以及适合他们的思考和推理习惯的方式。但是老师很难意识到这一点,教师越是对学科的观念和结构认识深刻,就越想将这些传授给学生。一个现象是:教师讲多了,学生反而学不会,教师讲少了甚至不讲了,学生的成绩反而上去了。原因很简单:教师讲得太多,就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让学习变得有趣其实非常简单。霍特在书中告诉我们:1.孩子不需要老师教,自己就可以学到很多,甚至学得更好;2.孩子对成年人的世界以及其做事方式非常好奇;3.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学得最好;4.孩子为了某个直接的、有意义的目标而学习时效果最好。明白了这些道理,教师是否可以少讲一些,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

通过对这本书细致的解读,对书中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对教育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孩子的失败,是教学的失败,更是教师的失败。当我们在三寸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自认为在传授知识时,有多少孩子能真正领会我们说的意思,他们在想些什么?这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霍特告诉我们,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请停止现在的教学方式,换一种能吸引他的方式来进行。原来让孩子失败的,不是他们的太顽皮不上进,而是作为教育者没有创造一个适应孩子们发育的环境。

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篇3

这本书是约翰?霍特1958年至1961年期间在美国一所小学的教学日志,看着书中描述的一些例子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自己学生的模样,这让我开始能更好的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这样,为什么有些孩子在学习上如此困难,这本书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我们的教育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我觉得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可是纵观我们的课堂,很多时候学生无奈的被教师牵着鼻子一路前行,我们会预设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按照我们设定好的路线去思考,我们美其名曰启发式教学,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教师都是形式化的,师生间的一问一答都是老师事先预设好的,有一点点的偏离我们都会把它拽回来,课堂上的一些偶发事件,学生一些漂亮的闪光点会被大多数的老师忽略,慢慢的学生的思想越来越被束缚,所以不是他们没有想法,而是教师不给他们有想法的机会。我们作为老师的,总是怕学生学不会其中的知识,总是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讲解着重要的内容,其实不知道这对孩子也是一种伤害。

有的时候孩子只要自己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下,也许有些问题都能理解。而对于他们没有思考过的问题,我们上课在那里讲时,他们可能根本就无法理解,对于数学的一些问题确实如此。有一次我们几个老师在讨论试卷上的压轴题,一个老师条理清晰的在阐述自己的解题方法,由于这题分类的情况很多,要考虑两个等腰三角形,讲解起来非常的麻烦。另一个老师听了好一会后,说了一句让我们深有感触的话:“自己没有思考过,完全听不懂。”学生坐在教室里听我们老师讲了一次又一次,如果我们的讲解不是建立在他的.知识构架上,他根本就听不懂我们的讲解,这可能就是学生为什么经常上课听着听着就走神的原因。

孩子为何失败?我认为关键在于机械的学习。孩子在课堂上运用各种策略保护自己,信任这一举动就足够说明学习在他们心目中是件多么让他们感到恐惧的事情。因为现在的家长和老师都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孩子会变得更聪明。但是未经孩子的同意就强加一些观念在他们身上,孩子的身心都遭到束缚,于是孩子们对于学习的恐惧感便产生了。孩子来学校上课只是被动地服从家长的意志,他们在学校的任何表现也只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已。

霍特先生的学生马茱莉在他叫孩子们举出p结尾的动词后,马茱莉变得很激动,脸上一阵苍白最后几乎歇斯底里的喊“我做不到”。霍特先生最初不知道她为什么如此激动,后来通过慢慢询问终于知道了马茱莉根本不知道动词的含义而只是一味地跟着老师的步骤在想问题,而这些问题她根本想不出,因此她十分恐惧。像马茱莉这样习惯听命与老师的安排、习惯听取老师给予的答案的学生在中国传统教育的课堂上有很多。在古代的私塾,一般都是老先生一边念四书五经一边讲解,学生只需要听着然后回去背诵。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一直延续到现在,无形中规定了师生的关系——学生服从老师。这种关系是机械学习的问题所在。虽然现在很多教师都想改变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但是很多情况下都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于是关系一旦约定俗成便很难改变,就像推翻封建王朝那样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像马茱莉这样机械地跟着老师走的学习是没有内质的,也就是说这个过程中根本没有她自己的思考地存在。她就像是流水线上的员工机械地操作着。艾米丽也是个“操作工”,她背单词时总是不去看单词而随便拼一个,而且也不去验证是否符合发音规律,更无论说将拼读与意义联系在一起。现在很多学生这样,他们有口无心地读着课文,结果在要求背诵课文时便总是疙疙瘩瘩的;他们也会有手无心地抄写着老师划给他们的词语,结果有些学生写出的字是形似而已,拼出的拼音总是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总之洋相百出。这种机械行为主要在于缺乏“思考”,进而缺乏“理解”。我观察过几个聪明的孩子,他们不仅字写得好而且很准确,背书时也是一字不错。也就是说这些做得好的孩子并不是赢在多花了时间上,而是像霍特先生说的是赢在了自控能力上,他们知道自己如何掌控自己的态度以及知道要用自己的思考去理解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说要想在学习上略胜一筹就必须有自我意识。

机械的学习不仅表现为盲从地跟着老师走,还表现为盲目地学习着一些内容。霍特先生说他曾经见到过一个在准备化学科测验的学生,那学生竟然对他说“碳酸钙可溶解于水中”。然后霍特先生反问他是否看到过石灰石与花岗岩溶解在水中,这使那学生愕然。显然他所学的化学与他所认识的真实世界,两者之间有根本的区别。学校教育与生活的脱节是件很严重的事情,现在那些编写教科书的人也在极力把两者联系起来,于是现在的小学教材中便有了很多生活化的环节,比方说说怎么和家人去市场买菜的,比如说识记生活中的各种标识……这样既能让孩子练习说话还能够让孩子知道一些生活中的事。但即使这样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与现实生活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学生对那些内容不感兴趣,于是就会机械地跟着老师去学习,直到完成学习任务。

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篇4

《孩子为何失败》一书是约翰·霍特根据他的教学日记写出的一本书,这本书记录了约翰·霍特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种种问题,可是现在这些问题正在我们周围发生着。这本书虽然在讲孩子为何失败,其实本质上不正是在**老师为何失败或教育为何失败吗?正如书中所说的"我们不应该认为学校是强迫学生听话做事的地方。

如果学校只是教学生学习只是,那么我们真的没有真正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什么?我认为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可是纵观我们的课堂,很多时候学生无奈的被教师牵着鼻子一路前行,不是他们没有想法,是教师不给他们有想法的机会。

所以我们的课堂总理应该给孩子自由,给学生最大限度的思想、言论和行动自由。那么首先表现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少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总是害怕学生学不到知识,我们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解释重要的内容,但我们不知道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有时只要孩子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也许有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我们的教师总是把东西嚼烂了再喂给孩子吃,好让孩子只要张口就能把东西吃下去,就能一手营养,殊不知这种行为渐渐地会使孩子失去了咀嚼东西的能力,那么长此以往,思考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了。其次,课后教师也要给孩子自由。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让孩子也有发言权,当然不是随便的瞎说,而是有针对性的发言。

有些孩子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但老师还是希望孩子们抄写几遍,这对孩子们也是不公平的。所以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教师也要给孩子自由,让孩子自主决定自己的作业,从而有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孩子可以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形成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将有助于孩子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教育不仅是老师的责任,也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座位孩子成长路上的领路人,应该呵护孩子的好奇心,给孩子提供最大限度上的自由,让孩子能够自由发挥,自主探索,那么孩子才能获得学***成功。

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篇5

杨晓英《孩子为何失败》是美国当代教育改革之父约翰.霍特于1964年推出的第一部作品。霍尔特50年前所纪录的课堂教学中的种种问题,至今仍然普遍存在。这本书中从“孩子的策略、恐惧与失败、真实的学习、学校的失败、教育的使命”几个角度解答了孩子为何失败。

要想让我们的孩子能体验成功的乐趣,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1、 让学生克服恐惧,重建自我

《孩子为何失败》中有一段文字:在学校里,学生所受的恐惧相当严重……事实上,从孩子脸上的表情、声音、动作、举止,我们能明显觉察到大多数孩子都心怀恐惧,而孩子的恐惧会导致失败。很多老师都碰到过让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学生却沉默以对的情况,大多数老师在排除了不专心听讲之后会认为自己的问题存在难度或指向性不明确,于是一再为这个学生降低难度,事实上结局仍然可能是这个学生的沉默和其他学生的不耐烦。

霍特先生认为这类学生根本不在思考问题,“把自己伪装得不才、无能,不但可以降低别人对你的期望和要求;它还可以降低你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如果你准备失败,你不会失望的。我们也和霍特先生一样对那些“最早交卷却又错误最多、分数最低的学生存在困惑。”虽然我们和霍特先生一样提醒学生利用多余的时间多检查几遍,不急于交卷。

事实上学生一旦交卷,他们对不及格的恐惧要比再次检查时的恐惧要小得多,如何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重塑自我呢?

平时在教学中,有时我也会失去耐心,对答不出题的孩子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想法,不问原因的会觉得他们没有努力。我想:以后遇到孩子们在学习上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要埋怨学生、批评学生,我们应该从自身找原因,我们的课堂和教育方法存在哪些问题呢?

为什么我们让孩子们感到困倦?为什么有些孩子不喜欢他们教的科目?其实,没有一个老师想要对他的学生造成伤害,每个老师都想把最好的东西交给他的学生,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活着。

但为什么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是老师随时可以威胁他们的地方?我想大部分的原因在于学生所受到的压力。教师希望学生能学会他们所教的东西,并在每一个练习中做得好;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类拔萃,希望将来自己的孩子能出类拔萃;学生之间表现的差异也会给彼此带来压力。

这样厚重的压力附着在任何一个孩子身上都会造成负面的影响,哪怕那些十分聪明的孩子也会因为压力而无法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因此,就像霍特在书中写的“目前两项刻不容缓的工作重点就是:消除学生的恐惧,然后帮助他们调整因恐惧心理而形成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

”二、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习有趣其实非常简单。霍特告诉我们:

1.孩子不需要教。没有老师,孩子们可以学到很多,甚至更好;

2。孩子们对大人的世界和我们的做事方式很好奇;

三。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学得最好;

四。孩子们为了一个直接而有意义的目标学习得最好。

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孩子,在给大部分孩子选择适合他们生存的空间和土壤的同时,我们不忍心也不能够放弃那些面临“淘汰”的秧苗。拯救他们唯一的方式,就是教育者要寻求另一片适合他们生存的土壤,去释放其个性,想方设法地去点燃孩子求知的欲望,激发他们不断积极向上,并坚信书中所言“孩子的天性就是爱学习”。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可以少讲一些,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

虽然我觉得以现实的状况来看,完全达到理想的教学状态实在不是教师一臂之力可以为之的,但本着为学生所想,站在学生的立场,多体会学生的感受,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还是可以去试一试的

三、仔细观察,恢复本真

霍特先生在书中提到“你不能只从学生在课堂中回答的表现来评定他们,你必须暗地多方面观察他们,否则你根本无法真正了解他们。一个老师能考虑的是他是否真的努力教学,而不是让每个学生安静下来或认真听讲。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就像手持照明灯瑀行于夜森林的人一样。

他的照明灯照到**,被照到的生物就马上警觉他的侵进,于是便失去了在黑暗中那种活跃自如的动作。因此,他在灯光下看到的不是原来的脸,而是久经调整的行为。也就是说,只要他带着灯走,就永远看不到森林里夜晚的真实场景。

”为什么我们经常抱怨同一班学生,在不同老师的课上有不同的表现,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各个老师个人风采以及学科特点决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在某些老师看到的是照明灯下的夜晚景象,而另一些老师看到的才是森林夜晚的真正景色。

对于教师来说,阅读的重要性并不太高。读书常常带来惊喜。读书不仅是欣赏别人,更是挖掘自己。让我们一起读!

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篇6

这本书是约翰?霍特1958年至1961年期间在美国一所小学的教学日志,看着书中描述的一些例子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自己学生的模样,这让我开始能更好的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这样,为什么有些孩子在学***此困难,这本书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什么?我认为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可是纵观我们的课堂,很多时候学生无奈的被教师牵着鼻子一路前行,我们会预设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按照我们设定好的路线去思考,我们美其名曰启发式教学,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教师都是形式化的,师生间的一问一答都是老师事先预设好的,有一点点的偏离我们都会把它拽回来,课堂上的一些偶发事件,学生一些漂亮的闪光点会被大多数的老师忽略,慢慢的学生的思想越来越被束缚,所以不是他们没有想法,而是教师不给他们有想法的机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总是害怕学生学不到知识,我们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解释重要的内容,但我们不知道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有的时候孩子只要自己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下,也许有些问题都能理解。至于他们没想过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讲的时候,他们可能根本不懂,有些数学问题也是这样。有一次我们几个老师在讨论试卷上的压轴题,一个老师条理清晰的在阐述自己的解题方法,由于这题分类的情况很多,要考虑两个等腰三角形,讲解起来非常的麻烦。

另一个老师听了好一会后,说了一句让我们深有感触的话:“自己没有思考过,完全听不懂。”学生坐在教室里听我们老师讲了一次又一次,如果我们的讲解不是建立在他的知识构架上,他根本就听不懂我们的讲解,这可能就是学生为什么经常上课听着听着就走神的原因。

为什么孩子会失败?我认为关键是机械学习。孩子们在课堂上使用各种策略来保护自己。信任足以显示出他们心中的恐惧。

因为现在家长和老师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孩子会变得更加聪明。但是未经孩子的同意就强加一些观念在他们身上,孩子的身心都遭到束缚,于是孩子们对于学***惧感便产生了。孩子们来学校只是被动地服从父母的意愿,而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只是和老师打交道。

霍特先生的学生马茱莉在他叫孩子们举出p结尾的动词后,马茱莉变得很激动,脸上一阵苍白最后几乎歇斯底里的喊“我做不到”。霍特先生最初不知道她为什么如此激动,后来通过慢慢询问终于知道了马茱莉根本不知道动词的含义而只是一味地跟着老师的步骤在想问题,而这些问题她根本想不出,因此她十分恐惧。像马茱莉这样***命与老师的安排、***取老师给予的答案的学生在中国传统教育的课堂上有很多。

在古代的私塾,一般都是老先生一边念四书五经一边讲解,学生只需要听着然后回去背诵。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一直延续到现在,实际上规定了师生关系——学生服从老师。这种关系是机械学***题所在。

虽然很多老师想改变课堂上师生关系,但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只是一厢情愿。因此,这种关系一旦建立,就很难改变,就像推翻封建王朝一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马茱莉机械地跟随老师的学习是内质的,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自己的思想。她就像是流水线上的员工机械地操作着。艾米丽也是个“操作工”,她背单词时总是不去看单词而随便拼一个,而且也不去验证是否符合发音规律,更无论说将拼读与意义联系在一起。

现在很多学生这样,他们有口无心地读着课文,结果在要求背诵课文时便总是疙疙瘩瘩的;他们也会有手无心地抄写着老师划给他们的词语,结果有些学生写出的字是形似而已,拼出的拼音总是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总之洋相百出。这种机械行为主要在于缺乏“思考”,进而缺乏“理解”。我观察到一些聪明的孩子,他们不仅擅长写作,而且非常准确。他们也擅长背书。

也就是说这些做得好的孩子并不是赢在多花了时间上,而是像霍特先生说的是赢在了自控能力上,他们知道自己如何掌控自己的态度以及知道要用自己的思考去理解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说要想在学***胜一筹就必须有自我意识。

机械学习表现为盲从教师,盲从学习某些内容。霍特先生说他曾经见到过一个在准备化学科测验的学生,那学生竟然对他说“碳酸钙可溶解于水中”。然后霍尔特先生问他是否见过石灰石和花岗岩溶解在水中,这让学生很惊讶。

显然,他所学的化学和他所知道的现实世界有着根本的区别。学校教育与生活的脱节是件很严重的事情,现在那些编写教科书的人也在极力把两者联系起来,于是现在的小学教材中便有了很多生活化的环节,比方说说怎么和家人去市场买菜的,比如说识记生活中的各种标识……这样既能让孩子练***还能够让孩子知道一些生活中的事。但即便如此,教材的许多内容与现实生活仍有一定的距离。

学生们对内容不感兴趣,所以他们会机械地跟着老师直到他们完成学习。

如何改变这种机械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成功?我认为我们应该做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

教师每天在教室里上课时,是否想到过这样的问题:教师做的事情里面,有哪些会帮助学生学习?又有哪些会妨碍他们的学习?

我们很少考虑它,因为我们认为老师教的每一件事都会帮助学生学习。如果学生没有学到东西,那也是学生的问题;很少有教师愿意去了解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认识、学生对于该学科领域所持的心态以及他们的感受。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应该让学生学什么?而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怎样创设一个自由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这个世界有趣,令人激动的一面,同时要让他们觉得这个世界是透明的,他们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要帮助学生学习,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知识起点和心理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要如何叙述,以及如何突破**中的困难。在课堂上,要及时洞察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感知,及时调整教学过程,以适应学生的学习。当教师发现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没有效果时,应立即停止。

教师要善于放弃某种教法,但不能放弃学生。

二、让学生改变对知识的盲目记忆

教师“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对学科知识盲目的记忆和背诵,在今天的课堂里司空见惯。很多学生一点都不喜欢,也不理解,但他们还是努力做到。他们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家长和老师高兴,因为他们觉得“老师想让我做一件事,我根本不知道让我做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让我做。

但我会做点什么让他们放我走。”只要将这件事情做了,就没有人来烦他了。

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篇7

《孩子为何失败》一书是约翰·霍特根据他的教学日记写出的一本书,这本书记录了约翰·霍特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种种问题,可是现在这些问题正在我们周围发生着。这本书虽然在讲孩子为何失败,其实本质上不正是在探讨老师为何失败或教育为何失败吗?正如书中所说的“我们不应该认为学校是强迫学生听话做事的地方。如果学校只是教导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那我们实在没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我们的教育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我觉得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可是纵观我们的课堂,很多时候学生无奈的被教师牵着鼻子一路前行,不是他们没有想法,是教师不给他们有想法的机会。所以我们的课堂首相要给孩子自由,要在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给学生思想、言语和行动上的自由。那么首先表现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少讲。我们作为老师的,总是怕学生学不会其中的知识,总是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讲解着重要的内容,其实不知道这对孩子也是一种伤害。有的时候孩子只要自己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下,也许有些问题都能理解。可是我们的教师总是把东西嚼烂了再喂给孩子吃,好让孩子只要张口就能把东西吃下去,就能一手营养,殊不知这种行为渐渐地会使孩子失去了咀嚼东西的能力,那么长此以往,思考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了。其次,课后教师也要给孩子自由。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让孩子也有发言权,当然不是随便的瞎说,而是有针对性的发言。有的孩子已经掌握了知识,可是教师却仍然要孩子抄写好几遍,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不公平的。所以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教师也要给孩子自由,让孩子自主决定自己的作业,从而有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孩子可以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对世界形成自己的认识,有助于孩子今后的学习以及生活。

教育并不仅仅是教师一人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座位孩子成长路上的领路人,应该呵护孩子的好奇心,给孩子提供最大限度上的自由,让孩子能够自由发挥,自主探索,那么孩子才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孩子为何会失败》一书作者霍特教授记录了教学过程中的许多案例,其中《真实的学习》一章,霍特教授更是以大量的数学案例讲述孩子的真实的学习心态与过程,并对其一一作了分析,我对其中的一段话颇为同意和赞赏:

“我们不用把孩子‘变得’聪明,他们生下来就很聪明,我们要做的是不要把他们变笨。那些很有才华的老师,总是能想到教学的新点子。然而,他们其实和那么些只会照本宣科的老师一样,也可能对孩子的学习带来不好的影响。这些老师不懂得适可而止。他们就像磅数朋友推车的人一样。他们很卖力,终于发动机开始工作了。开车的人说:‘好了,我走了,你放手吧。’可是推车的人不放手,他会说‘不行,只有我推着才能走。’因此,这辆本来可以全速行驶的车只能慢下来——除非开车的人很像走开,并且把他的朋友摔个大马趴。而大部分学习者,尤其是小孩,无法摆脱他们的老师。”

这一段话,霍特教授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故事告诉我们,把孩子变笨的不是孩子自己,是不敢放手的老师。教育,就是要在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思想、言行和行动上的自由。我想,我们老师是不能当推车人的',而是当学生学习之车的加油站,他们感觉油不够了,就要来加一下,并且,这个加油站并非只有一家,而是要出现在他们学习之道的每个可能会停下来加油的地方。更难的是,在他们不需要的地方,我们是不能出现的,以免他们会习惯性地驶入加油站停靠。如此看来,也并非霍特教授所说的那么简单,不去推车就好了。

“嫦娥为什么自己吃仙丹不让逄蒙吃了算了?因为她怕逄蒙这样的坏人到了天庭也不安分,更会危害善良的百姓。嫦娥是善良的,是舍己为人的;诸葛亮为什么让刘备跪着半晌不接见,他真的很困么?是因为他要考验刘备的诚心,只有诚恳的人他才愿意为他效劳;管理葡萄园的老太太为什么不亲自摘葡萄来卖?或许他真的年迈无力了,不经意间的决定却给了人自由,任其选择,买卖做得比谁都好……”这些问题是谁提出来的?是学生!是谁回答的?是学生!原来我们只顾推着他们走,顺利地把他们推向前,认为把他们教得没有问题,才算是成功的教学。实际上放手让他们产生困惑,提出疑问,自行解决也是可以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的。困惑与好奇恰恰是孩子特有的财富,没有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djz525.com/a/5944342.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离滑申请书
下一篇 : 个人下乡总结模板1500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