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1

阅读完肖川教授撰写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后,使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书中写到:“《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才,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崇拜,敬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费”的概念。显然,消费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众。作者认为,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不过是培养、造就能够“建国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捧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没有“误尽苍生”的负罪感,没有“走进死胡同”的沉重感,也没有被驳得一无是处无所适从的惶惑。肖川博士是一个可敬的建设者,而不只是一个睿智的批评家。游历他教育思想的家园,在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常能得到“原来可以这样做”的启迪。凭着对国内外教育的广泛研究,凭着对教育使命的深刻认识,凭着对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肖川博士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教育的美好蓝图: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到对教育传统的尊重和扬弃,可以读到对教育现状的剖析和反思,可以读到对域外教育的研究和借鉴。因为这是从教育现实的土壤上开出的理想之花,读她的感觉才能这样的亲切。

在肖川博士的教育辞典里,没有强制只有引导,没有说教只有熏陶,没有抱怨只有欣赏,这本书使我体会到在教育上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书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作为教师的我们,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熏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

畅游肖川博士教育理想的世界,感悟到的实在很多。我愿成为一个执着的追梦人,一个快乐的追梦人,做一个“人性化”的,能够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工作者。

黄土岭一中张玲

最近读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颇有收获。这本书收录的是肖川近年来创作的教育随笔。细细品味了他的文章,文章中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肖川用谦和态度、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启发教师拓宽视野,促使我们去思考:怎样把孩子培养为一个有理性精神、有教养且有独立人格的人。肖川妙趣横生、妙语连珠,巧妙地帮助教师激活教育的智慧和生成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充满着人生的终极关怀,他的笔下才会从心里流淌出感人肺腑的文字,让我们耳目一新。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多次提到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他认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等的传授和灌输。俄国人洛扎诺夫曾经说过:“理想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中最可珍贵的东西。”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这样更宜于个性的自由的发展。人人都企盼被欣赏,而不愿被雕塑,被拿捏,被打压。“不听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们中国的教育被人称为“听话的教育”,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才与神童,许多专家与学者,在他们身上却很难找到真情的流露,个性的释放。孩子们没有了自己的主张,习惯于人云亦云了,随波逐流成了一种大趋势。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吗?正如书中序中写到的“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力去挖掘学生身上“真、善、美”的本质。

肖川推崇"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成为你自己,要长于展示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更新自我,他批评急于希冀学习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惠,这就需要我们以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阅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使我树立了“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找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我想,在这本书中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让我们在工作之余对自己的实践作一点思考: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对待教育,我们必须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情怀,教孩子去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孩子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

易弘

肖川博士说:这本书是“基于个人经验,用心血、用生命、用道义和良知写成的,是十多年来集腋成裘的产物。”的确,透过那亲切自然、热情中肯且又散发理性和诗意的文字,使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对于教育、人生与社会独到而细腻的洞察与体会。

首先,阅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使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与我校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书中写道:《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膜拜、景仰的分,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费’的概念。显然,消费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众。”作者认为,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不过是培养、造就能够“建国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找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其次,我体味到在教育上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书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因此我认识到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陶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

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中,我学会了许多许多,倾听教育大师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和表述,使我的视界逐渐敞亮,内心走向澄明,我将怀着永恒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教育的理想。读后感》

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2

再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源于自己对工作的倦怠,感觉自己每天在做着重复的事情,似乎进入了工作的倦怠期,热情淡去,烦恼倍增。感觉像是撑船,沿着同一条水道,从这个渡口到那个渡口,只是所载的人不同而已。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如一剂良药,为我的教育导航,给予我工作的动力。

该书的作者为肖川博士,作为教育学领域的青年学者,肖川博士在他的研究领域内建树颇多,他的文章朴实、优美、新锐、独到。这本书收入了他近十年所写的教育随笔50余篇。

“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著”……那一个个直抵人心的话题,说出了我们的心理话。书中许多经典的表述,让人感到思想力量的强大。

此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解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从而得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教师们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读书的过程是与读者对话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质朴与豪放、灵性与率真、睿智与宽厚集与一身的学者风范,还有他那颗对教育事业无限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诗意教育,也渴望着自己去发现、去体味教育中那如诗如画的意境。

我相信,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依据书中的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会发现,其实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会随着阅读、交流与沟通迎刃而解,进而树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读了这些文字,你会憧憬着幸福的教育生活,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3

通过对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的阅读,感触颇多。我最大的感受是教育需要理想和远见。如果一个教育者没有教育的眼光和理想,那么他的教育生活将是一片死水,不会起到任何教育的涟漪。

因此,我认为教育应该肩负理想,让教育承载理想,让理想在教育的天空中驰骋,这是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应该努力做到的。“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

近期读了他的这本书以后,脑海里经常回响着这样的富有哲理的话语。

人活着,如果没有了理想,我们的一切劳动就成了一种简单的重复,我们的一切劳动就会没有新意,我们的一切劳动,只能是一种枯燥的折磨,我们的一切劳动只能是一种生存的负累。如果教育不能点燃教师的希望之火,那么教育就会失去一切光芒。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已经逐渐地*了老师的各项工作、上课、备课、作业,一整天都在忙碌,渐渐地,阅读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但是,正如书中所说,“教育就是服务”。这句话表面看似很平常、很简单,只有短短的六个字,但是其实含义很深分量很重。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教育应该为学生服务。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你必须首先爱你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温暖、真诚和宽容。老师温暖的话语、慈爱的眼神、真诚的微笑、知性的点头、宽容的拥抱、友好的牵手,都是对孩子最大的爱,都能让孩子快乐几天,甚至成为生活奋斗的动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认识到了爱对教育的重要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父母和老师都爱学生。但完整的爱、健康的爱,应包括五个方面:

了解、尊重、关怀、给予、责任。这五者是一个整体。倘若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倘若缺乏足够的尊重,爱就会变为支配与控制;倘若缺乏关怀和给予,爱就是空洞和苍白的;倘若缺乏责任,爱就是轻薄的。

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学生构建理想的天空。我们要为学生培养一种教育之美,浇灌一种教育后的生活之美。平时,我们经常为学生树立榜样。我想一个例子就是精神理想的实现。

当我们教学生知识和技能时,我们不能忘记教他们更多的理想。正如乌申斯基所说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

”当然,也要让教育的目的使我们教师自身获得幸福。

阅读这本书,使我对“创新教育”的理解又进了一层。创新教育,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无知必然无能,贫乏必然平庸。

创新从来不是空洞的,而是始终依赖于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应淡化学科界线,增强知识的综合性和基础性,实现课程的整合。知识的学***到形成和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有赖于创造性的教学。

创造性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活泼地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引导和鼓励学生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可能,通过课外阅读和参与课外活动来拓展知识、拓展视野,并进行各种锻炼。创新教学是一个民主、和谐、开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育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延伸,创造力的以蓬勃发展。

跟着一个有信念的人,你也会变得有信念,跟着一个有理想的人,你也就变得有理想。最后我想对自己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4

对于学校的领导和管理,一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和管理,二是行政管理的领导和管理(苏霍姆林斯基)。“心在哪里,你的财富就在哪里”----尽管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软硬条件等,但校长的追求可以是执着不变的。只要我们有坚定的教育思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逆境、困惑和压力,我们都会吸引到像磁铁一样有用、美丽的资源。

一所好学校的第二个支柱是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参加的某次培训中,有一位专家给我们讲到了“箍水桶”理论: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的长度(而不是最长的那块),还取决于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结合是否紧密(如果之间的缝隙过大,则同样无法装水),耐人寻味,值得深思。

学校管理也是这样,应努力营造一种氛围:让教师们多为集体考虑问题,对于问题的讨论,留足时间供大家讨论、交流,对教师们的讨论给予充分的信心,其间表现出了协调、信任和欣赏。在教师任务分配方面:

坚持唯才是举、用人所长、团结协作。让教师根据工作需要自发地作出反应,积极采取适当的行动,完成既定任务。在工作目标方面:

我们应该为教师设定一个小组的工作目标,让教师认识到只有全力以赴,这个目标才能实现。这些都是我们学校正在筹划开展“五好年级组”评比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

好学校的第三个支柱是丰富的阅读资源和教育活动。

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需要学校为他们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人的精神成长靠什么?靠读书。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如果一个人爱读书,那么他或她就会从书本中得到精神慰藉,找到生活的榜样,净化自己的心灵。学校准备丰富的阅读资源,把学校办成学习的团体,创建学校学习型组织,让校长和每一位教师都做一名真正的“读者”,都成为志同道合的“书友”。

学校校长大力倡导,体育学校的师生都要把阅读作为自己的一种习惯,积极创建阅读共享平台和阅读交流体系。成都之行印象较深的成师附小开设的“书香长廊”,金沙小学开放式的图书馆,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川大附小开展的丰富的生活体验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锻炼与发展的平台……这些都是很好的例证。我们学校正在或即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教育活动,如烹饪课程、竖笛、真美作文、数学思维课程、手工剪纸、阳光体育活动……所有的这些,必将丰富我们的教育内涵,得到学生的喜欢。

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5

在大学时代就看过肖川老师的这本《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如今,真正做了老师的我,重新看了这本书,确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和收获。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内容也很丰富,“用思想提升品质”“教育的意蕴”“审视教育目标”“完美的教学”“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教育期待”教育教学生活方面作者均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然而对于我印象最深的只是那一句朴素却掷地有声的话语::“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和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不得不说,肖川老师的这本书给在迷茫中的我重新找回了方向,也重拾信心,也真正的让自己觉得,其实很多时候,我是可以坚持的,我其实是正确的。

也许每个新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怀抱着理想,用一颗热忱的,斗志昂扬的心走向我们的工作岗位,却又不得不在现实中,在对付孩子的过程中,在琐碎的生活中,在繁琐的各种检查中败下阵来。我同样也是如此。现实生活的困难,不得不让我重新反思在学校的象牙塔中,在教育家们的教育理想中,真的可行吗?当每个有经验的老师告诉我要对孩子凶的时候,我也不得不在想,这样做,真的正确吗?是自己所追求的吗?那些经历史沉淀的教育理论真的无道理可寻吗?经过两个多月的实践,我深刻的体会到其实这两者并不冲突,我们在规范课堂常规的同时,也同样的可以做到爱学生。

我希望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只要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的蜡烛,还有理想的圣火,我们的理想之舟就一定能够在深蓝色的知识海洋中,破浪前行,驶向希望的彼岸!

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6

阅读完肖川教授撰写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后,使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书中写到:“《学记》有云:

‘能为师然后能为才,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崇拜,敬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费”的概念。

显然,消费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众。作者认为,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不过是培养、造就能够“建国君民”的“君子”“士大夫”“**人”的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捧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没有“误尽苍生”的负罪感,没有“走进死胡同”的沉重感,也没有被驳得一无是处无所适从的惶惑。肖川博士是一位智的尊敬的建设者,而不仅仅是一位睿智的批评家。游历他教育思想的家园,在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常能得到“原来可以这样做”的启迪。

凭着对国内外教育的广泛研究,凭着对教育使命的深刻认识,凭着对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肖川博士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教育的美好蓝图: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到对教育传统的尊重和扬弃,可以读到对教育现状的剖析和反思,可以读到对域外教育的研究和借鉴。因为这是从教育现实的土壤上开出的理想之花,读她的感觉才能这样的亲切。

在肖川博士的教育字典里,没有强迫,只有引导,没有说教,只有熏陶,没有抱怨,只有欣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教育中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书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

”作为教师的我们,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熏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

在肖川博士教育的理想世界里旅行,我意识到了很多。我愿成为一个执着的追梦人,一个快乐的追梦人,做一个“人性化”的,能够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工作者。

黄土岭一中张玲

最近读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颇有收获。这本书是肖川近年来写的教育随笔集。细细品味他的文章,处处体现着对美的追求和潮流。

肖川用谦和态度、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启发教师拓宽视野,促使我们去思考:怎样把孩子培养为一个有理性精神、有教养且有独立人格的人。肖川妙趣横生、妙语连珠,巧妙地帮助教师激活教育的智慧和生成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充满着人生的终极关怀,他的笔下才会从心里流淌出感人肺腑的文字,让我们耳目一新。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多次提到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他认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等的传授和灌输。**人洛扎诺夫曾经说过:

“理想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中最可珍贵的东西。”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这样更宜于个性的自由的发展。每个人都企待被欣赏,而不是被雕刻、捏或压制。

“不听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们中国的教育被人称为“听话的教育”,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才与神童,许多专家与学者,在他们身上却很难找到真情的流露,个性的释放。孩子们没有了自己的主张,***人云亦云了,随波逐流成了一种大趋势。

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吗?正如书中序中写到的“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力去挖掘学生身上“真、善、美”的本质。

肖川推崇"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成为你自己,要长于展示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更新自我,他批评急于希冀学***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惠,这就需要我们以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阅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使我树立了“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找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我想,在这本书中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让我们在工作之余对自己的实践作一点思考: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对待教育,我们必须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情怀,教孩子去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孩子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

易弘肖川博士说:这本书是“基于个人经验,用心血、用生命、用道义和良知写成的,是十多年来集腋成裘的产物。”的确,透过那亲切自然、热情中肯且又散发理性和诗意的文字,使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对于教育、人生与社会独到而细腻的洞察与体会。

首先,阅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使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与我校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书中写道:

《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膜拜、景仰的分,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

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费’的概念。显然,消费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众。”作者认为,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不过是培养、造就能够“建国君民”的“君子”、“士大夫”、“**人”的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

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找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其次,我意识到在教育中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书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

”因此我认识到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陶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

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中,我学会了许多许多,倾听教育大师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和表述,使我的视界逐渐敞亮,内心走向澄明,我将怀着永恒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教育的理想。

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7

生活于物质丰沛的年代,在每天的奔波忙碌中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于是,信仰对于许多人来说成为了一种触及不到的东西。《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生谈理想信念》一书中用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何以革命先烈可向死而生?因为信仰。

何以当代中国有共同理想与追求?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何以能信任中国共产党?

因为党领导国家变得富强繁荣。何以要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因为人们相信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义的价值。

何以让入党积极分子的信仰明晰?答案就是信仰。

人有了信仰,就是有了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信仰的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今天,我们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的未来,是共产主义!

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大的历史时期,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曾经令人心潮澎湃的信仰故事是不是已经变得平淡?曾经光芒四射的信仰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将如何成为我们坚守的精神家园?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信仰的丰富和完善,信仰的忠诚和实践,始终是共产党人的根和不变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被追随,最大的原因是为老百姓、为人民、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宗旨。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获得人民的信任,正是因为她信仰“为人民服务”的真理,且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地去捍卫真理。

然而,在坚持信仰的道路上,有些人面对鲜血和死亡胆怯,面对金钱或名誉迷失,并非所有共产党人都能坚持信仰。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曾经有13位代表参加党的一大,然而其中的三个人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最终没有经受住考验,都先后背叛了自己的信仰。选择信仰很艰难,坚守信仰更难。

在和平年代,我们不需要像战争年代的烈士那样面对生死考验。我们只是需要不时地折磨自己。我们有没有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放弃原则?是否已在声色犬马中浑浑噩噩?网络上的腐败新闻一再伤害着人们脆弱的神经。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共产党人还有信仰吗?还值得人民群众托付和信任吗?

今天,让我们回到信仰的话题。正是因为我们的信仰被放进了蜜罐,成为了纸上谈兵和意识形态空中楼阁。别把信仰踩在脚下。在最危险的情况下,信仰支持我们生存;在最严重的困难面前,信仰帮助我们生存。

共产党人只有时终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性质,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不被历史洪流淹没,共产主义才能成为不可动摇的旗帜。

《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生谈理想信念》从不同历史时期共产党人为信仰奋斗的光辉事迹中体会先烈们视死如归、前赴后继的英雄情怀,从而坚定了我们共产主义信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我们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目标而不懈奋斗!

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8

做一名有理想的教师

高明新在这次学校发起的读经典名著的活动中,我认真研读了肖川先生写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我仔细地阅读了他的文章,我深深地感到。文章中处处都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向,体现了一个基层教师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应该充满理想和信念。肖川先生的文章,从自己的实践出发,通过亲身经历的案例,发自于对年轻人的理解、体会和警示。

全篇文章娓娓道来,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像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它表达一种感觉、一种兴趣、一种心情和一种追求。

下面是我自己读完全书后的一点体会:

一、教师要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

任何一个教师要想有高成就、高水平,首先必须有高理想。国外有人专门研究过人的抱负层次和成就的关系,结论是人的抱负层次越高,成就也越大。作为教师来说,走上教育岗位以后,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才能把自己的所作所为锁定在这个目标上,才能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挑战。

教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是其他事业所不具备的。它要求教师有更高的灵性和理解力。

有人说教育是一首诗。它可以是田园诗、古诗或抒情诗。它具有多种情感和内涵。教育家读懂这首诗的前提是什么?是自己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

我要读懂它。如果没有解读这首诗的愿望与冲动,你永远不会读懂,也不会写出精彩的诗篇。马卡连柯曾经把他的著作称为“教育诗篇”,我觉得很有道理。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为自己提出目标,同时要有激情。对于一个成长中的教师来说,冷静的思考是必要的,但要更有激情。美国学者威伍说过:

“想要教好的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奔放的。伟大,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来自天赋,而天赋是无法传播的。然而,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激情的教师。

”二、做一个有爱心,受学生尊重的老师

爱情教育是教育权力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正如夏丏尊先生所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们有很多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教,但是他从没有在教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心中也从没有涌起一种爱的热潮。

这样的教师,教育永远不可能成功,教育的本质永远不可能掌握。

教师是一种能将人的创造力、想象力、所有的精力和智慧发挥到极致、永无止境的职业。这还不值得去爱吗?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致力于热爱学生和教育。

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如果你爱学生,他们会爱你,让你在他们的交流中忘记外面的世界和生活的烦恼。

老师爱学生,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一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很大的潜力,每个孩子的潜力都不一样。只有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去不断地自主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三、他告诉我们要与经典为友

在学校举办的读经典名著活动中,明确了活动的目的是让读书成为教师的好习惯,通过读书,营造书香校园,形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氛围;通过读书,使教师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拓宽视野,提升自身科学及人文素养;通过读书,学***理论,拓展教师知识,丰富教育智慧,促进教育创新;通过读书,建立好书推荐和好书流动平台,交流读书心得,使教师成为“有思想的教育者”。

通过这次的读名著活动,不仅促进了我读名著读经典经典的热情,而且陶冶了自己的思想,提升了自我,。相信这项活动的不断开展,将促进教师理论素养的不断提高和专业智慧的不断积累。为建设一支知识渊博、业务精湛、积淀深厚、精神高尚的教师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心灵沐浴书香。我将励志多度名著经典,读写读书心得。

四、通过读名著我学***育的意蕴

肖川先生提到教育即解放,他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我有被提醒的感觉。回顾我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我也有深深的体会,对学生颐气指使的批评教育,往往产生不了长久的效果,反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娓娓道来分析利弊,为学生指出优缺点和方向,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通过读书,我认识到,我们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镜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教育理想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子,让我有更多的机会把握这“稳稳的幸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曰不能,心向往之。”让我们怀着教育理想,坚定信念,展翅高飞,拥抱未来,评语出更多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

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9

前几年在第二届东莞市名校长,名教师的培训办开学典礼上,我有幸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的讲座。他语言风趣、生动,不时赢得我们的掌声,我们在享受他语言的乐趣中受益不少。

最近在书店里无意中看到了肖川教授撰写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这是他历时xx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和成长等等。在他的演绎下,教育理想与信念竟然如此异彩纷呈!激发我们去实践、完善和升华。

阅读完这本书后,使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书中写到:“《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才,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崇拜,敬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

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费”的概念。显然,消费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众。作者认为,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不过是培养、造就能够“建国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本书使我体会到在教育上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书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

作为教师的我们,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熏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

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10

读《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时,初看题目,“古典的心情”让我有点疑惑,有古典文学、古典美女,怎么还有“古典的心情”呢?读了整篇文章,才知道原来“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就是沉下心来对待学习。我很赞成作者的这一看法,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随着生活的富裕,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开始出现脱节现象,人们开始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大多数人已不能静下心来读书,很多时候书成了装点门面的工具。

多么希望我们能沉下心来真正的与书为伴!

让我们与书为伴!知识是我们精神的食量,很多的知识是从书中获得的。沉下心来读书,可以益人心智、怡人性情、变化气质、滋养人生;可以使人拥有深厚的内涵,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沉下心来读书,博览群书,使我们拥有渊博的知识,这些知识会使我们更加理性,这些知识与理性让我们在举手投足之间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大气,这种大气使我们魅力四射,吸引学生乐意跟着我们的步伐走。

“文字是生命的酒”这句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话,令我记忆深刻。当我们用心去读书,在书的字里行间畅游的时候、当我们用优美的语言表达我们深邃的思想时,我们会觉得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如酒般醇美,让人回味悠长。让我们与书为伴吧!“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归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的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境界呀!

所以,让我们与书为伴吧!沉下心来对待学习,让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都能感受到春日鲜花、夏日小溪、秋天明月、冬天残阳那美好的风姿。

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11

范艳萍《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指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和许多人失败的根源。如良药,为我的教育导航,给我工作的动力。

这本书的作者是肖川博士。作为教育学领域的年轻学者,肖川博士在其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他朴素、美丽、前卫、独特。这本书收入了他近十年所写的教育随笔50余篇。

“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著”……那一个个直抵人心的话题,说出了我们的心理话。书中许多经典的表达方式让人感受到思想的力量。

此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解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从而得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使读者在学***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教师们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读书的过程是与读者对话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肖川博士朴实豪放、精神爽朗、睿智大方的学者风范,以及他对教育无限热爱的童心。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诗意教育,我渴望在教育中发现和欣赏诗意的、如画的意境。

我相信,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依据书中的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会发现,其实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会随着阅读、交流与沟通迎刃而解,进而树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读了这些话,你就会向往幸福的教育生活,灵魂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教育是一个人文的世界,书中提到“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我认为两者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前者的教育目标更长远,看重的是学生今后的成长的道路;后者也许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只为了学生的成绩好一点。这样一来,只要求立即得分的教学永远不会是最有效的教学。

许多教育者和学者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爱,教育的目标在于人的发展。我想,这本书中给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让我们在工作之余对自己的实践作一点思考,我想只有有了思考,才会有进步,才会有收获!8

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12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6篇)

最近读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颇有收获。这本书是肖川近年来写的教育随笔集。细细品味他的文章,处处体现着对美的追求和潮流。

肖川用谦和态度、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启发教师拓宽视野,促使我们去思考:怎样把孩子培养为一个有理性精神、有教养且有独立人格的人。肖川妙趣横生、妙语连珠,巧妙地帮助教师激活教育的智慧和生成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充满着人生的终极关怀,他的笔下才会从心里流淌出感人肺腑的文字,让我们耳目一新。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多次提到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他认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等的传授和灌输。**人洛扎诺夫曾经说过:

“理想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中最可珍贵的东西。”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这样更宜于个性的自由的发展。每个人都企待被欣赏,而不是被雕刻、捏或压制。

“不听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们中国的教育被人称为“听话的教育”,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才与神童,许多专家与学者,在他们身上却很难找到真情的流露,个性的释放。孩子们没有了自己的主张,***人云亦云了,随波逐流成了一种大趋势。

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吗?正如书中序中写到的“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力去挖掘学生身上“真、善、美”的本质。

肖川推崇"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成为你自己,要长于展示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更新自我,他批评急于希冀学***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惠,这就需要我们以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阅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使我树立了“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找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我想,在这本书中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让我们在工作之余对自己的实践作一点思考: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对待教育,我们必须有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会孩子如何找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会他们融入社会,理解他人,用真诚的心热爱生活。

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13

理想与信念并存

读了杨益民的《教育360°》,书中杨益民从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和真诚的言说等几个方面对教育世界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了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杨益民在书中这样写到 “而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的发展’。任何真正的教育都不能建立在蔑视和敌意的基础上,任何真正的教育都不能通过惩罚和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和信任、宽容和乐观的期望之上。

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最短的距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杨益民的话让我感触很深。是的,没有不好的庄稼,只有不能种庄稼的农民;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能教书的老师和家长!农民如何对待农作物决定了农作物的命运。老师或家长如何对待孩子决定了他们的生活!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教师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

当庄稼长得不好时,农民从不抱怨庄稼。相反,他们总是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当我们的孩子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好的是候,一些老师或家长抱怨和责怪更多,很少反思自己的缺点!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我们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欣赏他们,给他们信心。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我们班有位杨伟伟同学尽管他学习比较薄弱,但是他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非常勤劳,他们家是从外地过来的,父母在杭州开一家小饭馆,他还有一个妹妹。

所以杨伟伟除了每天完成作业外,还要照顾妹妹和所有的家务。我就把他的爱劳动的情况在班里跟所有的同学讲了,同学们听了以后都很佩服他,我就以这个为教育契机,鼓励他好好学习。后来,每次他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我都以他的成功鼓励他。一个学期后,他的自信心增强,对数学的兴趣逐渐增强。

还有我们班的高艺同学,尽管在学习上也是一般,但是这个同学有个优点就是非常的热心,每当同学遇到困难,他会非常乐意地去帮助,每当班级搞大扫除或者举行什么活动的时候都非常热心的参与其中,因此每次在评班级小主人的时候,同学们总是会推选他。因此我在教学的时候也时常以他的热心为教育契机不断鼓励他,近一段时间来,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每个人都想得到表扬和肯定,尤其是对学生。因此,我认为我们的老师不应该吝啬表扬他们,多表扬学生,多欣赏学生,这样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的教育要为学生服务,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当我们站在三尺讲台上讲道时,我们是否洞察到每个学生的需求。教育并不单单只是知识的传递,人的知、情、意、行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所以,我们教师要以自身的真实展现来感染身边的学生。简单地说,你要学生有爱,教师先得爱学生;你要学生有容人之量,教师先得对学生宽容;你让学生懂得帮助他人,教师就得给予学生更多的温暖。当孩子从你的身上感受到温暖、真诚、仁慈、宽容的时候,他的心中也开始对人性的光明有所了解和感悟,俗话说:

“近朱者赤”,应该也适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处吧。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教育思想的深刻性,从他的点评中揭示出他对教育人性化的追求。是的,我们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但我们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这一点。

知识的灌输往往成为主导,但缺乏对儿童个性的培养。正如书中写到的“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力去挖掘学生身上“真、善、美”的本质。

《教育360°》这本教育随笔对于我们来说,很多事情就像发生在自己的周围,为我们教育学生提供了准则和经验。

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14

他告诉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富有权养、有独立性、有自信、自由、自律、敢于冒险、具有创造力、足智多谋、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决策和讲求效率的人”。“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文明幸福之门的钥匙。”“学习是产生一切探究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不由想到我们的这次课程改革,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我们教师学生有多少人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存在方式呢?多是按别人要求人云亦云。盖兹达等人指出“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别人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果断性以及形成并巩固他们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

我们教师的学习眉睫:一方面自身学识的浅薄,在学术面前是小学生,另一方面工作的现实,考试的压力,没完没了的作业,教师无暇提高自己的学养。教师只有自己学会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肖川博士给予我们教师的是真诚与深刻,他与我们一起分享着这个时代的梦想与温暖。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djz525.com/a/5953476.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蛋糕店开业视频文案197句
下一篇 : 最新三八妇女节祝福妈妈文案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