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励志的句子经过多次修改,为您编辑了这份精选的“拿来主义教案”。教案课件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起始环节,每位教师都应该按要求准备教案课件。教案是将课程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必要工具。如果您需要这个网页,请毫不犹豫地立即收藏!

拿来主义教案【篇1】

1、了解杂文的基本特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阅读文本,理清思路,掌握结构。

3、了解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理解比喻论证过程中喻体的内涵。

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论证特点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沟通、借鉴、积累、创新,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便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指导预习。

1. 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

2. 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

三、研习新课。

1. 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重点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5--10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2. 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1)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

(2) 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四、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归纳写作特点。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

1. 整理积累字词(不少于20个)。

2. 反复阅读文本,体会论证技巧。

一、教学节奏过快。在抛出问题的同时,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要有学生反映,教师就急忙地往下讲,显得课堂引导不充分,导致学生对知识把握不够精细,课堂生成有些囫囵吞枣。即使在学生预习的情况下,教师提出问题也应该先让学生充分地思考酝酿答案,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课堂引导不够充分。在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一般都会紧跟着回答,但离标准答案有距离。这时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问题的答案,这样课堂的生成就会更加有效,而不是教师牵着学生往前走或者过一遍答案。例如课堂中问:用什么主义来概括昏蛋和废物的态度行为?应先让分析文本再引导概括得出“虚无主义”和“投降主义”。

三、课堂语言欠简洁。教师较注重问题小结和环节衔接,但学生已理解的知识教师最好只言片语简洁明了地概括总结,而不需要重新重复多次,教师语言啰嗦会导致学生抓不住课堂语言的重点而走神。

四、学情分析不足。整个课堂多是教师主导,讲得过多,没有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导致学生被接受学习。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分析学生对课文的认知程度,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已掌握的不用展开讲,凸显教学重点,这样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拿来主义教案【篇2】

说设计理念:

1、充分重视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展示、交流、探究以及师生、生生多边良性互动。

2、加强语文课的语言表达训练,让学生脑手嘴三者齐动,听说读写四位一体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能力,由课内自然延伸到课外,由文本自然延伸到生活。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2)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初步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感受鲁迅杂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体操,精神成长的大餐。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构建民主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文听说读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强烈的“战士”责任感,树立对待文化资源的正确态度,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博大的心胸和自信、理智的健康的心态。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全文思路,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用拿主义观点对当今生活现象进行自主分析探究

说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二、阅读文本,梳理探究

1、师生互动:课文题目是“拿来主义”,面对文题,你会提什么问题?

明确:拿来主义是什么?拿什么?为什么拿?怎么拿?拿了会怎样?

2、学生活动:紧扣“拿”字,阅读课文,自由选题,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点拨:

①拿来主义是什么?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看得清楚,有辨别;自己来拿——积极主动,有选择)

②拿什么?

文化遗产(外国、本国)

③为什么要拿?

闭关主义,此路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所以,要自己拿来!

④怎么拿?

方法:占有,挑选——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条件: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⑤拿了会怎样?(第10段)

最终实现“创新”:主人是新主人,宅子就会成为新宅子——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

3、师生总结:用表格总理以上思路,写一段话总结以上内容。

明确:

总结参考:

送去主义

闭关主义含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拿来主义

立办法:占有,挑选——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结果:创新(目的)——新人、新宅子、新文艺

总结参考: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使国家穷困,送来又非我所需,所以要拿来,运用脑髓,自己来拿。怎么拿来呢?就是挑选,占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只有这样,人才成为新人,文艺才成为新文艺。

三、应用文本,拓展延伸

1、文章第6节批驳了帝国主义“送给”中国的东西——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小东西,对这些东西现在你都怎么看待?试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分别加以分析。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论述,讨论交流,言之成理即可)

明确:今天我们去看法国香粉、美国电影和日本商品,应该区别对待,从接纳外来文明、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的角度正面加以思考,这才正是拿来主义的本质。

2、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也有这样一个故事:圣诞节即将来临,满街的圣诞老人和卡通人物将孩子们的生活烘托得洋味十足,一位爸爸3岁的儿子买了一本古诗词,诗词的扉页就是大思想家孔子的图像。爸爸没有想到,儿子打开书本后竟然大呼:“爸爸,这本书上也有圣诞老人啊!”爸爸连忙给孩子纠正说:“错啦!这不是圣诞老人,是咱们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但是,更没想到的是,这时孩子竟一脸严肃,大声说:“你才错了呢!你看他这长长的胡子,和街上的圣诞老人差不多啊!”

老师家住在黄陵,曾目睹了下面这一幕:2005年重阳节,黄帝陵轩辕庙碑亭里,一个12岁上下的男孩一边小跑着手指庙里一块石碑,一边大喊到:“爸爸,爸爸,快,快到‘炎黄孙子’下照个相吧!”其实巨碑上是邓小平题写的“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明确:对待洋节:取其精华,不拒绝,也不盲目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打腰鼓、扭秧歌、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来自鲁迅先生,也是来自历史的声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老师真心希望,咱们,作为中国人、当代人,能够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心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向着世界,向着传统大声的说出自己的主张:拿来!

五、课外作业:

1、摘录本文中你认为有意思的语句,细细品味写出其特点,下节课全班交流。

2、课外活动:“辩论擂台赛”

拿来主义教案【篇3】

4.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介绍介绍作者、作品2、背景介绍3、了解作者如何在批判“送去主义”基础上提出拿来主义的

能力目标:快速感知

德育目标:批判继承外来的东西

学时难点

难点:1、如何批判“送去主义

2、“抛来”“抛给”“送来”几个概念的区别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拿来主义

一、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方法和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多方启发,让学生充分发挥)。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在三十年代写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让我们了解一下,鲁迅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提示,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二、背景介绍:

本文是鲁迅先生于1934年x月x日写的一篇杂文,后由作者收入《且介亭杂文》。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以来,反动统治总是一贯奉行卖国主义政策。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在军事围剿的同时,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这样,封建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等错误思潮泛滥一时。在进步文化界,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认识也很不一致。有人偏激的认为:采用旧形式,就等于投降,就是机会主义。总之在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怎样正确对待文化遗产这一重大问题上,思想界相当混乱。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批判了各种错误倾向,阐明了正确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

三、介绍作者、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

四、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礼尚(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说大话。)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孱头càntou:软弱无能的人(骂人的话)孱弱chánruò

(1)瘦小虚弱。(2)缺乏权威和能力。(3)单薄,贫乏

给gěi与给jǐ予“给予”可读jǐyǔ。“给与”只读gěiyǔ当都读“gěiyǔ”时,为同源词,只不过在用法上有所不同,“给予”用“我给予他温暖”,而“给与”用“我将温暖给与他”,也就是在句式上有所不同,如“给予我美好的往日吧”就不能用成“给与我美好的往日吧”。

(给jǐ)和(给gěi)首先都可以做动词,一般都“引起动作的对象(词语)+给”。从字意上是这样理解的:、给予:是指宏观上的帮助,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是比较概括和抽象的!给与:是指具体的的帮助,而且形式比较具体,很实在的。

蹩bié进躲躲闪闪地走进:

他便退了几步,寻到一家关着门的铺子,蹩进檐下……

吝lìn啬玄xuán虚摩登犀xī利脑髓suǐ:犹脑筋。借指智力

五、感知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思考:“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

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2、思考: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六、诵读鉴赏1~4段,合作讨论问题

1、思考: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

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实质—媚外;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2、思考: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3、思考: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2)……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实为“倒退”。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

4、思考: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明确: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不怀有不良的动机。表面上好象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子。

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此指帝国主义的经济文化侵略.

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小结:“抛来”的不好,“抛给”或“送来”的,又不怀好意,什么是最好的方法呢?文章至此水到渠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拿来主义”。该怎么去拿来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再次欣赏作者是如何在彻底批判“送去主义”的基础上巧妙提出自己的主张的,并进而找出“送去”与“拿来”的区别。

4.2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比喻论证②、作者对文化遗产的观点和态度③、了解拿来主义的的意义

能力目标:把握比喻论证的运用和意义

德育目标:批判继承外来的东西

学时重点

重点:了解作者如何运用比喻论证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拿来主义

一、探究本文的说理法,及作者对文化遗产的态度

阅读第5——10段,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①思考: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②占用,挑选

②思考:“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怎样“拿来”?

“送来”是被动接受,

“拿来”是主动获取;

“送来”的是帝国主义剩余的东西,

“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我们要运用脑子,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③思考:请在右栏中填写适当内容,完成这个论证过程,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尼采:

A自诩是太阳中国自诩地大物博

B光热无穷煤够几百年用

C只是给予,不想取得只“送去”,不“拿来”

D他发疯而死D子孙沦为乞

类比论证方法

④:提问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

比喻论证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

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⑤为了阐述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即“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的人。从整段文章看,显然作者是用调侃的笔法幽默风趣,又很有批驳力地借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

⑥拿来主义者的态度是什么

鱼翅——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吸收)

鸦片——不当众摔在茅厕里,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批判地吸收)

烟具——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绝大多数应清除)

姨太太——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坚决抛弃)

二、思考:最后一段提出了哪五个问题?

1、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呢?总之,我们要拿来。

2、拿来之后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4、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条件?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5、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目的)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三、总结全文,学习本文破立结合的方法及用比喻形象说理的方法

板书;

拿来主

拿来主义教案【篇4】

[教学要点]

在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过程]

一、诵读鉴赏第8、9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

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加点字板书)

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全盘接受的人。(加点字板书)

方法点拨:上一节课我们谈到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谈到“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这里,作者把准备批判的观点形象化,然后着重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的否定,没有生硬的说教,读来生动形象,却又力透纸背。在我们的写作中应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以取得较好的讽刺效果。(加点字板书)

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9段分析“鱼翅”““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加点字板书)

方法点拨:作者运用比喻说理,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经验性问题。对本文的学习,有助于我们的议论文写作,避免枯燥生硬的说教,力求具体生动形象,达“润物细无声”之效。

板书:

5.学生自由朗读8~9段,体会比喻说理的妙处。

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10段

1.集体朗读第10段。

2.多媒体显示:

阅读本段,完成下列题目。

(1)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2)“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3)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限填两字)

(4)请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选四名学生回答。

三、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三段,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近七十个年头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来”必须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

最后,“拿来”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五、探究性思维训练

1.以“拿来主义”审视已学的中国古代文学或外国文学作品,说说“拿来主义”提倡的“占有、挑选”原则。

2.以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依据,说说他对“拿来主义”这一主张是如何实践的。

3.以“拿来主义”审视我国的改革开放,说说“拿来主义”提倡的“占有”“挑选”“创新”三原则。

4.“送去”就是“崇洋求荣”吗?

5.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我们如何看待“送去”与“拿来”?

请同学们任选二题与同桌讨论交流。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深层探究。

材料1 ……这些采取(旧形式的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存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如果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使本集能一程一程地向前走,那就会知道上文所说,实在不仅是一种奢望的了。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

材料2 “五四”以后,鲁迅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进展,他虽未斩断与尼采思想上的联系,但所取于尼采的,已有别于前一阶段。

为配合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时代需要,鲁迅强调了尼采彻底破坏旧传统的反抗精神。他把尼采和易卜生、托尔斯泰一起称为“近来偶像破坏的大人物”,赞扬他们“不单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将碍手碍脚的旧轨道不论整条或碎片一扫而空。”他坚信“旧象愈被摧破,人类便愈进步”。他提倡树立尼采那样不怕孤立的精神。

鲁迅在这一时期对尼采的批判态度也是很鲜明的。到1919年,他已感觉到尼采的超人“太觉渺茫”,他批判了自己在前一阶段所接受的尼采的“置众人而希英哲”的思想。

鲁迅和尼采的彻底决裂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1934年,他在《拿来主义》中写道:“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次年,他进一步指出,尼采的超人哲学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发狂和死,另一条是收缩为虚无主义者。

早期鲁迅曾以尼采的新理想主义和唯意志论为理想,希图改造国民精神以挽救祖国的命运。“五四”时期,他把尼采“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学说作为反帝反封建的武器,以尼采的“超人”精神鼓励人们不怕牺牲改革旧弊。20世纪30年代开始,他批判了尼采脱离现实、脱离人们的思想观念,但依然肯定尼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精到而深邃的观察。鲁迅正是把尼采学说中某些有用部分加以吸收改造来充实和阐明自己的观点的。

材料3 据柯文辉的《艺术大师刘海粟传》、吴作人等的《徐悲鸿》、梅绍武的《我的父亲梅兰芳》等人物传记及20世纪30年代的一些文史资料介绍:1934年刘海粟一行在柏林巴黎广场普鲁士美术馆举办中国画展极其成功,大长民族志气,“获得无上光荣与极大成功”;1933年,徐悲鸿在西欧举办中国画展,震动了西欧各国艺坛,破除了西方人轻视中国文化艺术的偏见,在世界艺坛上弘扬了祖国的绘画艺术;1935年,梅兰芳应邀访苏演出,这次演出促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了中苏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爱国之举。

仔细揣摩课文第一段文字,语含讽刺,带有贬义,应从两方面理解:第一,这是鲁迅先生的偏见,鲁迅是伟大的,他有许多真知灼见,但并不等于他对任何人任何事的评价总是客观的,全面的;第二,不应脱离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生硬地理解,为了加强讽刺力度,杂文语言是可以带有主观色彩的。

所以,我们对《拿来主义》,同样要“运用脑髓”“自己来拿”。

材料4 正在进行的“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我们“拿来”了十五个国家的十八个城市的电视节目。人家的艺术,我们可以观摩、思索、借鉴,既开阔了观众眼界,又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电视艺术,可谓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

这是“拿来”。此外,还有“送去”。据了解,明年,本市将在汉堡举办“上海电影周”,在澳大利亚举办“上海儿童电影周”,上海杂技团,舞剧《大禹》将赴欧、美、加、日等国演出等等,真是进进出出,热闹非凡。

“拿来”和“送去”,这便构成了中外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会使我们文化更充实,更成熟。切勿一提“开放”,就担心人家那儿的“苍蝇”和“蚊子”,只要注意借鉴,我们就可大胆地“拿来”,也可大胆地“送去”。

材料5 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起,中国文化中就有外来的成分。“有容乃大”,中国人民是最“有容”的,我们肯于和善于吸收外来的好东西,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所以才能创造出这样光辉灿烂的文化。鲁迅先生提倡“拿来主义”,正表示了这种精神。

但是,中国不但能“拿来”,我们也能“送去”。历史上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送到外国去,送给世界人民。从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和现状看,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辉煌的程度,中国人民与有力焉。

可惜的是,西方国家自从产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上其余的国家都争先恐后地向西方学习,中国也不例外。今天,中国人民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在此情况下,我们认为,既然西方不肯来拿,我们只好送去了。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们必须认真完成。我们必须把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送给世界各国人民,使全世界共此凉热。

(选自季羡林《东学西渐丛书》)

六、布置作业

1.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方法说理,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征。请编出能够阐述“拙劣的模仿会导致丧失自己原有的东西”的寓言故事。

提示:庄子《邯郸学步》 伊索寓言《鹞子和天鹅》 成语故事《东施效颦》

2.运用“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运用扩散思维进行不同的立意。

提示:①农夫的愚昧、蛇的狠毒。②农夫把爱看得比生命更重要,高扬“爱”的旋律。③保护野生动物是人类的职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允许有不同的立意,言之成理即可。

拿来主义教案【篇5】

这是一篇说难不难,说简单又不简单的杂文。如果纯粹从内容的理解上看,这是篇较为简单的文章:对待文化遗产的要胆大心细,要学会拿来,要学会挑选;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这个观念在今天依然十分科学,也是许多人所共知的,因此我只准备用一节课讲解本文的内容,让学生们掌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从第二节课起,我将重点放在对鲁迅语言技巧的研究和训练上。第三节课的重点则是本文的各种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分析本文中语言的技巧。鲁迅的杂文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主要是因为他杂文的语言。人们称,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其杂文的语言风格是犀利、幽默、讽刺。如果是一个有生活经历的、思想成熟的成年人理解鲁迅的语言可能不会吃力,但要让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

分析探究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的语言技巧。

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并应用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技巧。

而课上的难点则肯定出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如何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课文分析,掌握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技巧。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和观察生活并能产生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想。

二、说学法

2班的学生特点是表现活跃,思维敏捷,出口很快,但总是会偏移主题。在课堂上表达的一些观点往往有失偏颇,甚至理解错误。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我认为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鲁迅先生的看问题的方式,并学着象鲁迅先生一样用自己独具特色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现场片段作文,尤其是议论文类型的作文,对于作文本来就不好的学生来说,很有些难度。因此我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法,即能锻炼学生们临场应变和即时写作的能力,又能让同学们学会分工合作,发扬团队的精神,用集体的力量完成较难的任务、目标。也就是说,让他们合作起来摘桃子。

三、说教法

要理解内容不难,但要理解鲁迅丰富而深刻的语言很难。首先,鲁迅距今天的学生相隔年代较远,文白夹杂的语言让部分学生不太适应;其二,杂文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如果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事件不大了解的话,就较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了;第三,鲁迅的语言运用十分纯熟老练,技法又灵活多变,学生较难把握。那么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语言的技巧呢?

这堂课的授课重点是三个杂文的语言技巧,要让学生理解这三个技巧,我以为可以用“比”的办法:精析原句,对比修改后的句子,才能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到原文的力量;同时重在加强学生的语感,重在“意会”(心中应明白鲁迅杂文语言的妙处了),倒不一定要求学生“言传”(用语言表述其中的妙处)。再借助当代生活中的几个文化事例,让学生们站在现在的角度进行仿写评论,以达到训练这些语言技巧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成两个部分:

一、从《拿来主义》中拿来

“拿来主义”就是要善于从别人的文化中汲取精华。而《拿来主义》本身就有许多可汲取之处,可供学生们在今后的作文当中应用。因此,让学生从《拿来主义》中拿鲁迅杂文语言的几个技巧:

1、貌似废话连篇却辛辣犀利。

2、貌似表扬赞赏却针针见血。

3、貌似无心之笔却一招致命。

教师对上述三个语言技巧进行精析,通过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拿来主义》一文中的语言的丰富和深刻,体会鲁迅先生杂文的风格特点和艺术魅力。

二、学鲁迅,做一名能战的士兵

语言除了用来抒情叙事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可以用来战斗。杂文是鲁迅的匕首、投枪,同学们在理解了其杂文语言的特点之外,还应该学会如何像鲁迅一样利用这些语言技巧去“战斗”。

因此,在第二个部分,我例举了四个当代的政治、文化现象,这四个现象都是同学们熟知的,但同学们却看不透这些事件后面的深刻意义。因此我采用分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让同学们利用集体的力量来理解事件,同时用商讨的方式写出评论片段。要求是:利用刚才学到的几个技法。

希望通过及时的训练,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刚才所学到的内容。

最后教师通过及时的点评让学生明晓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结束此课。

拿来主义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领会本文语言的讽刺意味,学习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

2、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认清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和“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重点难点)

2、理解“拿来主义”含义。(重点)

3、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难点)

课前预习

一、相关知识

1、走近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2、且介亭的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3、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校长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批评了种种错误的思想,生动透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应有的正确态度,指出了批判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

二、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1、注音

自诩( )残羹( )冷炙( )譬如( )给与( )孱头( )

蹩进( )糟粕( )吝啬( )国粹( )徘徊( )

故弄玄虚( )冠冕堂皇( )暴殄天物( )高屋建瓴( )

2、改正别字

辨解( )残羹冷灸( )礼上往来( )自栩( )陷井( )

针贬时弊( )积重难反( )暴唳恣睢( )嘻笑怒骂( )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理清议论文思路的方法。

3、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认清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文章思路是怎样的?

三、合作探究、展示点拨

如何理清一篇议论文的思路?

四、当堂检测、拓展提升

1、请理清下文的思路。

选择诚信

人生,漫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人,作为微小而孤独的个体,在人生的选择题前,无可避免地徘徊起来。在一个又一个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险象中,人,究竟能选择什么,该选择什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没有美貌的人生或许是没有足够亮点的人生;但若没有诚信的人生则足以是没有一丝光明的人生。你可以不是潘安,你也可以不是西施,但,你不可以失去别人对你基本的信任。“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没有诚信,生存世间的你可要作一粒悬浮其中的尘粒?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脑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却总是不露真相叫人紧张。在人生的剧本里,一位老实踏实的演员总要比一个奸诈精怪的角儿更受观众青睐。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举着“金钱万能”旗号东奔西走的人生注定是辛苦乏味的人生,满身的铜臭最终带来的也不过是金钱堆砌而成的冰冷墓穴;而诚信,能给人生打底润色,让人生高大起来,丰满起来,它给生命灌注醉人的色泽与丰富含蕴,让生命在天地之中盈润注目,善始善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没有一蹴而就的业绩,没有一成不变的江山。没有人可以顶着荣誉的光环过一辈子。荣誉是短暂的,它只是人生旅途上一小片美丽的风景,它再美丽,也只是一小段的人生;但诚信是培植人生靓丽风景的种子,你一直耕耘,就会一直美丽,你将诚信的种子撒满大地,你的人生将会美丽到天长地久。

选择诚信,是正确之选。在你一一权衡过后,在你层层过滤之后,你会猛然发现,在人生面纱下最迷人的,原来是那最没有矫饰、最朴实不花哨的诚信!你会发现,没有了诚信,生活原来是那样的索然无味!

在人生与风浪的洗礼中,有了诚信,你就用最阳光的心情高唱吧。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

(高考满分作文)

2、请以“反对浪费,厉行节约”为题目拟写议论文提纲。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了解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学会用本文相关的重要论证方法写议论文。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三、合作探究、展示点拨

这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四、当堂检测、拓展提升

阅读并回答问题。

中国人怎么了?如今的消费越来越高档。餐厅、时装屋、卡拉OK厅等,都朝豪华奢侈大踏步前进。消费如同①发狂的牛,再也不听指挥了。社会尚属初级阶段,如此挥霍消费怎么得了?

有识之士站出来,首先劝告消费者:你有钱也没必要乱花呀,还不如用来修公园、修足球场、盖民房哩;转身又向商家忠告:算算帐,中国的大款毕竟是少数,热闹一阵最终没人买东西,你就不怕蚀本吗?

道理正确,语言清楚,就是效果甚微。我们的有识之士,仿佛②拽着牛尾巴,正被消费狂牛拖着走呢。真是无可奈何牛奔去。

引导消费,关键是③牵住牛鼻子。

牛鼻子在哪里?累进所得税法,正是引导消费的牛鼻子。

但是这牛鼻子也是不好牵的。政府职能不转变,体制不改革,税法也会成为一纸空文。牵牛鼻子又脏又累,还要冒着被牛角顶一家伙的危险,官员情愿吗?还是执牛耳更潇洒!④执牛耳者,诸侯会盟时,割耳滴血入酒盅的领导也。当盟主,比作牧童气派多了,高贵多了,虽然指挥不了牛,但座次保持了。

牛尾只能炖汤,执牛耳只能显威风,牛鼻绳能牵牛,却要当社会的放牛娃。真难选择!

1、指出下面比喻修辞的本体。

(1)发狂的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牛耳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面论证了什么观点。

(1)拽着牛尾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牵住牛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用比喻论证要证明什么?反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一题写作。

1、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则意义不同,你是怎么看待的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作为你认可的观点并用破立结合的方法写一段文字。

2、以“生命”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第三课时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领会本文语言的讽刺意味,学习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

2、认清“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拿来主义教案【篇7】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的写法,《拿来主义》。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 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弄清什么是“拿来主义”。

2.难点: 认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预习思考题:

1.本文议论的核心是什么? 通过什么材料来阐述论点的?

2.找出本文运用的比喻论证,理解比喻论证的作用。

3.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倾向是什么? 怎样批判继承文化遗产?

4.什么叫“拿来主义”?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引言: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同学们可能看过一些。如: 《三国演义》、《水浒传》、唐宋诗词、明清笔记小说、《西厢记》、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拿来主义》》。古代的和外国的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 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解题:

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拿来主义教案【篇8】

我们在做网络口碑营销的时候用到一个词:“意见领袖”,也就是所谓的“网络达人”、“网络舆论领袖”,常用的意见领袖传播模式非常简单而且清晰,针对某一行业的客户,我们寻找这个行业相关的“意见领袖”,与之沟通,并达成合作,由意见领袖来帮助客户完成我们既定的传播内容。

“意见领袖”的商业价值非常明显:首先“意见领袖”在其专注的行业领域拥有非常高的“话语权”,拥有很多的“追随者”,他发布的信息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并且相信;其次,“意见领袖”对他所专注的行业有着深入独特的解读方式,而丰富的信息内容和深入的解读方式正是口碑营销所需要的;再次,“意见领袖”是各大社区平台(尤其是BBS平台)非常重要的组成元素,他们刺激了社区的活跃,也因此他们发布的信息一般不太容易被删除(当社区管理疑似商业贴的时候)。

我们经常会利用“意见领袖”来完成我们的传播任务,而且在执行中也发现意见领袖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完成工作(他们发布的信息点击率和回复率都非常高,很容易制造关注度),甚至有公司在发现“意见领袖”的商业价值之后,专门针对意见领袖建立了体验营销平台,将意见领袖信息传播模式产品化。

在最近的操作中也经常会思考一些问题,其实,我们对于“意见领袖”的操作,更多的是“拿来主义”——我们需要什么行业的意见领袖,就扑过去联系。但这些“意见领袖”,很多是“无品牌主义”的,或者根本不是我们服务客户的“忠实用户”。他们同样也意识到自己网络话语权的商业价值,于是像售卖媒体一样售卖自己的网络影响力。——如果用传统媒体形式去衡量,这条“价值链”是成立的,而且具有非常高的“分众效应”和“聚众效应”,甚至连带“媒体自身品牌力”也整合了进来,媒体价值非常之高。

但或许,我们可以做的更好一些,将“拿来主义”变成“培养”,“培养”一个品牌真正的“意见领袖”。

很多时候,我们把精力集中在寻找“意见领袖”或是判断一个ID是不是“意见领袖”,而忽略了他在帮助我们传播品牌信息的时候,他们是否真的了解和理解这个品牌,是否真的能把他在这个行业的“独到见解”与这个品牌相结合,去完成传播时候的我们所期望得到的“有价值内容”,

一个“意见领袖”,可以同时为同一个行业的很多品牌服务,他不需要了解太多,只需要写一些感受,甚至是说我们事先已经规定好了的话语——广大网民看到,企业为之买单。

近期和客户的沟通中,越发感受到“培养”品牌自己“意见领袖”的重要。

我们讲“口碑营销”——“口口相传”,就是希望可以达到“一传十,十传百”的目的。“意见领袖”让我们有更好的网络发声位置,更容易实现“一传十”;而“十传百”需要的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认同”。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很多信息我们看到了,觉得没意思,就不再会拿出去和别人分享或者讨论——口碑的传播,到这里就截止了。我们大部分不痛不痒的论坛帖子就是这样——有人看,没人传。为了造成“口口相传”的“假象”,我们不停不停的发帖,用数量去“弥补”无法“口口相传”的事实。

但是同样的,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条信息,我们喜爱、认同、感触,因而和朋友分享、像同事传播、和家人讨论——因为意识形态上的某种共鸣,我们自发的成为了口碑传播的参与者——“好的口碑自己会走”,也是说的这个意思。

“培养”舆论领袖,其实是某种程度上,尽可能的让“口碑传播”得到更多意识形态上的认同——只有当某个人真正成为一个品牌“信徒”的时候,加上他网络“意见领袖”的地位,才会出现1+1>2的效果。

我会经常的跟身边的朋友说NIKE的好,从品牌到产品到各个方面,因为我自认为是NIKE的忠实用户,并为此而骄傲。我们经常讲“品牌忠诚度”,“培养意见领袖”其实某种意义上,就是从网络口碑传播的角度去做“品牌忠诚度”管理,并让“品牌忠诚度”拥有再次创造口碑的力量,让传播更具备延续性。

相信我们的客户也不希望看到今天一个ID还在说自己好,明天就转去替其他品牌说好话——既然要把“意见领袖”媒体化,那索性就“媒体化”的更彻底一些。

很庆幸现在有客户希望我们来做这方面的尝试,不单纯只是某一个或者某几个ID的关系建立,而是全方位的整合包括发布平台、单个ID、品牌了解、“线上”与“线下”等等诸多方面,开展全方位的深度网络“意见领袖”管理模式,也希望这次尝试过程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欣喜和发现。

拿来主义教案【篇9】

3、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1、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时候我们面对一幅美术作品,尤其是一幅经典的绘画作品时,我们怎样看出画中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感受呢?这幅画好在哪里?“美”在哪里?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审美鉴赏的意义在哪里呢?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对此有所了解。

通过《说文解字》了解“美”的含义。

小结:

(1)“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2)“美”的观念与相应形式美法则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举例:中国书法艺术与彩陶、青铜器。)

提问: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经常把动物的牙齿串起来挂在脖子上,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集体讨论,回答。

A、请4位学生在黑板上写“永”字,其他同学在下面写。

幻灯出示写歪的“永”和正规的“永”。

总结:在汉字结构规律中,重心平稳、左右均衡是极为重要的法则。人们写字时以米字格作为辅助,就是为了使初学者遵循这种美的法则。

B、观看教材中“彩陶鲵鱼纹瓶”、“永”字、“羊”字的图片,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它们的美体现在哪里?

(六位同学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并且将思考的内容在作业纸上写下来,最后请几位同学总结)

(引导学生从重心、对称、平衡等形式美的角度寻找“彩陶鲵鱼纹瓶”、“永”字、“羊”字之间的联系。)

拿来主义教案【篇10】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即使如此,因为鲁迅杂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学生阅读本文难度是很大的。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维,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

如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阅读方法应当与其它议论文大体相同。要在学习第九课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学习本文论证艺术时,难免要涉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方法的基本概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而教材中又没有这方面的讲解。因此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使学生一次弄懂,不搞夹生饭。

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个难点,可以用“比”的办法加深学生的理解。重在加强学生的语感,重在“意会”(心中明白了鲁迅杂文语言的妙处了),而不一定要求学生“言传”(用语言表述其中的妙处)。

理解内容和学习论证艺术、体会语言特点是学习本文的两大任务,可以各安排一个课时。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参考材料很多,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众说纷纭,人教社的教参只是其中的一种意见。教学过程 固然必须使学生读懂课文,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依据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这一原则决定对各种意见的取舍。

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

一、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仅以中学语文课本涉及的为限。)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三、研读标题,发现问题。

提问:本文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四、阅读课文,解决问题。

(一)这两个问题正是我们理解这篇杂文的钥匙,是我们阅读本文的入门。让我们先在课文寻找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让同学们阅读课文(4分钟),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找出哪些段落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这一问题。

(二)背景介绍了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最后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这里“大宅子”、“鱼翅”、“姨太太”并不难理解,对“鸦片”的含义可作适当启发:清末有些人吸食鸦片,身体垮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看来鸦片不是好东西,但鸦片作为药用,有很好的止痛效果,看来鸦片又是有用的东西;那么究竟应当怎样评价鸦片呢?想想文化遗产中什么样的作品与鸦片具有相似之处。明确了“鸦片”所指之后对“烟枪和烟灯”的含义也要作适当的启发:吸食鸦片时烟枪烟灯是工具,而鸦片则是吸进来的内容,联系文化遗产中某些不好的内容究竟是凭借什么才得以流传的,想想烟枪烟灯指什么。

明确了“大宅子”、“鱼翅”等所指内容之后要进一步明确拿来主义者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

提问: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读出课文中有关的阐述,不能多读,也不能少读,要恰如其分。(“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批判地吸收)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坚决抛弃)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5.用一句话概括拿来主义的作法。(回答第9段第1句,答第10段第2句也可)

(三)理解第9段内容之后再来理解第8段内容。“得了一所大宅子”自然是指面对文化遗产,其余的内容应当怎样理解?仔细阅读课文,在笔记本上填好下列表格。(出示投影片)

指名回答。最后由教师明确:孱头,“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四)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主张实行“拿来主义”,议论文写作目的是宣传作者的观点,但是,文章不仅要明确地提出论点,还要进行论证即回答“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引导学生先想一想,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每天先复习老师讲课的内容再做书面作业 ,你能用几种方法回答?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教师总结。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说清这种做法的好处,另一种是说清楚其它做法的害处。这种回答问题的方法所表现的思维方式是普遍适用的。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1至第6---7段,看看作者在这里是否回答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是用什么方法回答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是通过批判与“拿来主义”相反的“送去主义”来证明必须实行“拿来主义”。)

重读第1段,说说这段是从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义”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本段第一句说明“送去主义”的由来,以后语句列举了反动政府一味送去的可耻行为。

提问:本段开头就指出“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一脉相承,这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思考不难理解“送去主义”是“闭关主义”在新形势下的表现。从闭关锁国到投降卖国从对旧文化的抱残守阙到对进步文化的深闭固拒,都是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相容的,文章一开始就把问题放到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去考察。

提问: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别的且不说”,而“单说学艺上的东西”?

(因为本文着重要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所以作者集中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

提问:本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提问:你还能从本段的哪些语句上体会出对“送来主义”嘲讽的感情?

这里主要靠学生“意会”,大家互相补充,具体到每个学生不必要求找完全。同时只要指出有关的语句即可,不必要求说清怎样表现了这种感情。本段中“大师”、“捧着”、“儿张”、“一路挂过去、”、“发扬国光”、“传道”等都表现出嘲讽的感情。

(五)重读第3、4两段,想想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坏处?填好下面的表格。(出示投影片)

根据课文不难填出表上的内容,但要求学生语言要尽量简明,不能大段地抄录原文,以提高他们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尼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没有好结果,发了疯。送去主义;只想送去,不想拿来;中国永远贫穷落后。

提问:第3段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批判送去主义?

(本段用将“送去主义”与尼采进行比较的方法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提问:第3段开头意思紧承第1段,联系第1段的内容应怎样理解“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

(这里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不是“丰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宠。一味地送出去,当然是坏事情。

提问: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一句“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把“抛来”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清楚。)

(3、4两段通过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来批判“送去主义”,第6段揭示“送来”产生的祸患,说明“拿来”的必要。)

(六)学习本文最后一段。

要求学生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好问题后请把问题和答案连在一起读一遍,看看是否通顺,自然。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新文化指无产阶级文艺。

本段总结了全文,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当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五、理清全文思路。

我们带着问题阅读了全文,基本掌握了文章内容,理解了鲁迅先生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文章。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学生如能写在投影胶片上更便于交流)

教师指名回答。(或选2 ̄3份投影胶片进行交流)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供参考)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六、布置作业 。

这篇课文难度比较大,课后要认真复习,熟读课文,并且完成课文后面〔思考与练习〕一、二、三题。

另外,每人要准备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发言稿,说说本文所提倡的对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在我国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布置这个作业 一是继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二是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可以联系当今改革开放大潮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来谈。

1.检查作业 ,指名回答课文后〔思考与练习〕一、二、三题,请1--2名同学到前面面对大家谈谈“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2.进一步理解本文中对国民党政府卖国政策的揭露和批判,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

3.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二、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通过上一节课,大家都明确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主要是针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批判了错误态度,阐述了正确主张。现在请大家读下面几个句子,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句子中加黑部分的意思,说说它们是否只是谈文化遗产问题。(出示投影片)

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学生思考、议论,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通过第一节课很容易理解第2句是在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第1句只要看下文“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的东西”就可以明白“什么都是”主要指“学艺”之外的情况,联系写作背景,不难理解这是在愤怒痛斥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第3句较难理解,作者用“摩登”一词揭示出当时“送去主义”的盛行。如此盛行,自然不止于“学艺”方面的事情。选用“摩登”一词能启发读者广泛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起到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行径的作用。

提问:由此看来,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归纳本文中心。要求内容完整,语言通顺。(如能写在投影胶片上更利于交流。)

教师指名回答。最后要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三、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一)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请同学们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如果将第9段内容改写为“拿来主义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收。对那些精华、糟粕互见的,要区别对待的部分,应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的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很小一部分作为反面有害的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和原文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改写的这段话可用投影展现,以利于学生比较。)

学生不难发现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教师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板书)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请同学们阅读第3段,想想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生议论。老师明确: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板书)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二者的区别一定要弄清。

(三)请同学们重新阅读8、9两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明确: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板书)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四、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一)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的不同说法的意思和表达效果,指出其不同点。(出示投影片)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老师归纳。

每组的两种说法意思一致,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同。第一组第1句用“送来”、“拿来”两个词把两种事物的本质区别揭示出来,第二组第1句用“抛来”、“抛给”两个词揭示了两种事物的本质区别。这种用极少的词语深刻揭露事物的本质的语言,反映了鲁迅先生语言的犀利的特点。

(二)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中加黑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出示投影片)

1.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2.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接着要求学生再尽自己所能举出课文的其它例子。

教师小结。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五、布置作业 。

1.完成〔思考与练习〕第四题。

3.解释下列词语中加黑语素的意思。

拿来主义教案【篇11】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应为欣赏六支曲子。欣赏戏曲语言,尤其是欣赏曲词,一要反复诵读,体会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二要仔细揣摩,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为此,本节课要求学生充分地运用多媒体预习课文,教师简单介绍完作者和《牡丹亭》的剧情以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相互质疑解决字音词义后,要留下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欣赏语言,在欣赏的过程中应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重在引导、点拨,辅以分析一两个典型例子。

B.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

2.难点:从语言中揣摩人物性格,体会人性中的两面:自然人和社会人。

一、预习。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并进行方法的指导:利用学校、社区的图书馆,或者上网查阅。此外,教师对预习的内容可作一些提示:如戏剧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作者情况,创作情况,作者对剧本的看法,别人写的剧评等等。

二、导入。

1、从《红楼梦》中林黛玉听《牡丹亭》的感受,谈到学生的读后感受。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 “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林黛玉听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中第十出《游园》。其中《皂罗袍》一曲文词优美,婉转典雅,意味深长,情景交融,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伤春佳作。曹雪芹就用此曲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封建时代的青年女子大多都有与杜丽娘同样的感受,因此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你们是否也会有同感、共鸣呢?好,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汤显祖及《牡丹亭》。

2.由《牡丹亭》的流传及影响谈起,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林黛玉听贾府家庭戏班小演员唱《牡丹亭?游园惊梦》,从“不觉点头自叹”, 到“心动神摇”,再到“越发如醉如痴”, 受到强烈感染。)这段曲文,抒发的正是杜丽娘青春苦闷的内心激情。鹤睫《红楼本事诗》:“隔墙人唱《牡丹亭》,曲中写出侬心事。”林黛玉和杜丽娘.都出身于宦族,有着相似的生活遭遇,所以,在此出曲文艺术魅力的强烈感染下,自然深有同感,迸发出共鸣。

在这部戏剧问世之后,立刻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由于剧中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中青年女性的普遍处境,因此尤其受到她们的青睐。万历年间,江南才女冯小青曾在幽居水阁的凄寂生活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表达了她心中强烈的共鸣。与汤显祖同时代的戏剧家沈璟曾将此剧改编,以适合昆腔的演唱形式。现代戏曲大师梅兰芳曾排演昆曲《游园惊梦》,是对该剧《游园》一出最为完美的演绎。

3.利用多媒体播放昆曲《游园》选段,引入课文。

“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看到眼前的“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曼妙悠然,“烂漫春光下,步步美人归,”让我们跟随这位美人的步伐踏进如诗如梦的《牡丹亭》。

4.从乡土教育引入,介绍南戏--明清传奇的演变。

我们瑞安有“东南小邹鲁”之美誉。北宋末年有部剧本因其高度的艺术成就被称为“南戏之祖”,有哪位同学知道剧本名称是什么,它是谁的作品?(高明,字则诚,《琵琶记》)顺便介绍高明的故居在阁巷的柏树村,那里有纪念堂、集善院遗址(高则诚少年时读书学习处)、高郎桥遗址等。正是高则诚的《琵琶记》奠定了明清传奇的基本格局,我们应为此感到骄傲,也更应此去接触并学好中国古典戏曲。明清传奇特指用南曲写成的长篇戏曲剧本,是南戏的进一步发展,它荟萃了南戏和元杂剧的精华,成为明清时期重要的戏剧体裁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明清传奇中的精品《牡丹亭》,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作家。与莎士比亚同时代,一在东方,一在西方,遥相呼应,都是剧坛泰斗。他的剧作“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中《牡丹亭》影响最大。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益处惟在牡丹”。

他是明代著名思想家,与被封建正统派视为洪水猛兽的进步思想家李贽zhì、与以禅宗来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禅师交往密切,追求个性解放,提出以情反理,“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的进步主张。戏剧创作上他反对拘于律声,提倡灵性,是明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旗手之一。

《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共五十五出。这个故事既曲折离奇又充满了浪漫色彩:南安郡太守之女杜丽娘,长年禁锢在闺楼。一天,与丫环春香游览花园,为妩媚春色所陶醉。归来伏案小睡的梦境中,遇少年柳梦梅。从此相思缠绵,伤情而逝。三年后,柳梦梅临安赴考,途经南安,得见丽娘画像,见画生情,丽娘灵魂显现。次日,梦梅掘墓,丽娘还魂。有情人终成伴侣。

《牡丹亭》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浪漫主义。首先通过“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杜丽娘所追求的理想在当时的现实环境里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可是在梦想、幻游的境界里,她终于摆脱了礼教的束缚,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其次采取抒情诗的手法,倾泻出人物的内心感情。

3.《游园》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场),《游园》是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主要是刻画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在她走出深闺之前,她不知道“春色如许”,当她来到园中,领略了“姹紫嫣红”的春色,也就象征着她的青春的觉醒。

了解其组成: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

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

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提示。

传奇中重要人物上场时先唱引子,如【商调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如【乌夜啼】,每出戏有下场诗。课文节选的《游园》是第十出的前半部分,故没有下场诗。

学生结合课文有关注释自学,正音,有疑难处提出,先由学生互相解决。教师巡视,并主持质疑活动。

正音:

炷zhù 恁nèn 髻jì 晌shǎng 钿diàn 揣chuǎi

迤tuō 茜qiàn 簪zān 颤chàn 颓tuí 垣yuán

乐lè 轩xuān 忒tuī/tēi 韶sháo 荼tú 縻mí

补充注释:

(1)旦:与下文中的“贴”均是剧中女角。本剧旦扮演女主人公杜丽娘,贴是贴旦的省称,扮演次要的女角,本剧饰丫环春香。

(2)梦回:梦中醒来。乱煞:撩乱。年光:春光。两句意谓:春天的莺声惊醒迷梦,到处是撩乱人心的春光。

(3)恁(nèn):怎么。似:胜似,过。三句意谓:时光在沉香燃尽中流逝,把没做完的刺绣活丢在一边,怎么今年春光触动自己的情感胜似去年呢?

(4)晴丝:游丝、飞丝,虫类所吐的丝缕,常在空中飘游。在春天晴朗的日子最易看见。

(5)“停半晌”五句意谓:暂停片刻对镜梳妆时,不料镜子偷看了自己半面,羞得我把头发也弄偏了。

(6)艳晶晶:光灿灿。爱好:爱美。“翠生生”三句意谓:你看我穿戴、打扮这么漂亮夺目,可知我的天性就是爱美的。

(7)“沉鱼落雁”两句:这是以鱼、鸟的惊动,花、月的羞惭烘托丽娘的美丽。

(9)姹紫嫣红:形容花的艳丽多彩。断井颓垣(yuán):断了的井栏,倒了的短墙。这里是形容庭院的破旧冷落。

(10)忒(tui/tēi):太。“锦屏人”句意谓:深闺中的女子太不珍惜这美好的春光。这是杜丽娘感叹自己平时得不到领略春色的机会,有负于大好春光。

(11)“牡丹”句:牡丹花更好,但它开于春末,怎能占位于春花之先呢?这里借花喻己,有叹息青春蹉跎之意。

(12)凝眄(miǎn),

(1)师:我想此时每位同学的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少女游园图。哪位同学愿意用语言与大家一起分享你构思的美景?

请一生描述。

(六支曲子构成了一幅美丽迷人的图画,断井颓垣、晴丝摇漾、莺啼燕舞、春花开遍、姹紫嫣红,还有多情而又年轻美貌的少女)

(2)师:这六支曲子都很美,不仅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在借景抒情中刻画了人物形象。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品味,挑你喜欢的一支来品品、读读?并请在品好之后有感情地诵读曲词,读出杜丽娘当时的心情。

参考句式:我觉得(曲名) 中的“ ”这句(段)写得好,好 在 。

备用提问:

【绕池游】这支曲子揭开了游园的序幕,为整个游园奠定了感情的基调。

1、“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这句是什么意思?是写景吗?(鸟的歌声,把我从梦中唤醒。啊,到处都是撩乱人心的春光!不止是写景,从“乱煞”这个词可看出。)

2、“乱煞”这个词有何妙用?(不仅写了景——春光的热闹,还写了人——从中隐隐流露出杜丽娘心绪的烦乱)

3、你觉得杜丽娘游园前的生活是怎样的?从哪些语句和字词可看出来?(禁锢在深闺内院,生活单调乏味,厌烦无聊。“小庭深院”,说明她是被禁锢在深闺内院,天地极其狭窄。“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是说,沉水香已经燃尽熄灭了,针线活没做完就被抛在一边。这里概括地描写了杜丽娘生活的典型环境,说明她的生活单调乏味:除了绣花就是闷睡。“炷尽沉烟,抛残绣线”一个“尽”,一个“抛”,一个“残”,就把她对针线的厌烦以及长睡后慵懒无聊的心情表露无遗。)

4、为什么“今春关情”还“似去年”?(不只是关心春天,更是因为她有一颗压抑不住的青春的心在隐隐跳动。)

5、能品出“莺啭”、 “乱煞”的另一种味道吗?(景中有情。“莺啭”不但惊醒了她的春梦,也唤醒了她的春情;“乱煞”不但写出春光热闹,也含有春意撩乱、春情难遣的味道了。)

【步步娇】是写杜丽娘游园前精心梳妆准备的情状,这支曲子写得极其新颖别致,把杜丽娘细腻复杂的内心活动,描绘得具体入微,淋漓尽致。

1、写春光、春意,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不被人注意的晴丝,而不选桃红柳绿、蝶舞蜂喧?(可谓别出心裁,恰到好处。a晴丝只有春天天朗气清时才能见到,这就自然交代出春光明媚的背景。b晴丝袅袅,极细极微,只有象杜丽娘这样细心闲适的闺房小姐才会发现,也只有对春天十分“关情”的人才会专注地观察它。这从侧面反映了杜丽娘的身份和性格。而且,在这幽深寂寞的小院里,只能吹进象晴丝这样一点点可怜的春光,也说明深闺少女的寂寞可悲。c晴丝”同“情思”是谐语双关。“摇漾春如线”这“春”字,既是指春光,也可喻春情;既可说空中的晴丝摇漾如线,也可说是杜丽娘心中的春情象细线般颤动。春景与春情融合得如此紧密巧妙,曲折含蓄,真可谓达到了水乳交融、天衣无缝的地步。

2、为什么不说人照镜子,却说“菱花偷人半面”?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拟人化,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3、杜丽娘用镜子照着面容都不好意思起来,你认为是什么原因?(恐怕是杜丽娘在镜中窥探到自己春情荡漾的内心隐秘,才羞答答不好意思吧!)

4、“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反映了什么?(反映了封建礼教对闺中女子束缚的严重。)

1、前两句杜丽娘把自个来赞,写出她怎样的神态?(一个美丽华贵的少女顾影自怜、沾沾自喜的得意神态。)

2、怎么理解“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爱美:穿戴、珍惜青春、对爱情的向往)

1、这段文字历来广被吟咏,你认为美在何处?(a音韵美:压什么韵?(ian/uan)一韵到底,宛如一泓清泉流动,鸣响着泠冷的韵凋,给人以明快的美的享受。句式特点?(对比、整齐、用典)用了一系列近似对偶的句型,如“姹紫嫣红”对“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对“赏心乐事”。这一组组对比,既有力地渲染了情和景的矛盾,突出主人公的复杂微妙心理;而且使句式整齐华美,语言绮丽典雅,富于音乐美。

b、景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图?这支曲子描绘了一幅(姹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图,富于诗情画意)。

c情美:面对此景,少女心事如何?(景美却情伤,反衬手法)这支曲子表达了杜丽娘怎样的思想情感。“原来”、“似这般”、“都付与”这几个副词饱含着主人公无限惊讶、感叹、惋惜,带有极强烈的感情色彩。主人公惜春伤春的情感,表达了她冲破封建牢笼、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和愿望不能实现的郁闷心情。(反叛精神或个性解放愿望)。

在这绮丽如画的游园场面里,杜丽娘年轻貌美,打扮俏丽,含情脉脉,顾影自怜。她缓缓步入花园,顿感美好的自然景色,与幽禁的深闺生活迥然不同,自己一向辜负了韶光年华。面对着姹紫妈红的百花与断井颓垣的残景而形成的鲜明对照,她不由得思绪万千,益增惆怅。春光如此烂漫明媚,燕语莺声如此动听,更诱发了她内心深藏的春情,引起了她对年华在深闺寂寞生活中淡淡消逝的叹惜,唤醒了她青春的觉醒,这巧妙地把抒情与写景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委曲地透露了这个少女爱情的苦闷,展现了心理活动和境界美,富有诗情画意。

2、用合唱形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对刻画杜丽娘形象有何作用?(绚丽的广阔的,衬托可怜)“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两句十六字里,我们仿佛看到了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看到了云蒸霞蔚,碧瓦亭台;和煦的春风夹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美丽的游艇……这是多么迷人而又略带怅惘色彩的春景啊!它使我们的视野由狭小的园林扩展到寥廓的境界,让我们随同主人公去畅想更广阔的天地,更美好的自然。然而,这对杜丽娘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就更加衬托出她处境的可怜,如同囚笼中的小鸟一般。

杜丽娘的感伤情绪,在第五支描写赏花的曲子中,又有所发展。这支曲子提到了三种花,作者是别具深意的。杜鹃历来被当作悲剧的象征,“遍青山啼红了杜鹃”正是借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渲染了一种浓郁的感伤气氛。荼縻是晚春开的花,写它主要为突出尚未开花的牡丹。“牡丹虽好,它春归怎占的先”,才是作者笔意所在。牡丹具有国色天香,被人们誉为百花之王。可是,等它开花,春天就要过去了。杜丽娘以牡丹自比,想到自己“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自然分外伤心。所谓“烟丝(即晴丝)醉软”,也衬托出杜丽娘幽怨缠绵、如痴如醉的情状。上面是以花喻人,下面作者又以鸟衬人。成对的莺燕快活欢唱,更反衬杜丽娘的孤独寂寞。这支曲子处处借景抒情,一花一鸟都扣紧了杜丽娘的心理活动。颇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味道。至此,杜丽娘的伤感情绪再也无法排解了。

最后一曲:

天真的春香不理解杜丽娘的心事,还嫌“观之不足”,这更反映出杜丽娘的孤独、苦闷,身边连个像红娘那样的知心姐妹都没有。

游园原是为了消愁解闷,谁知越游愁越重,这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了。显然,杜丽娘的愁闷是时代、社会所决定,决不是游园所能解决的。但是,游园进一步唤醒了杜丽娘青春的觉醒,此后,她在追求幸福爱情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勇敢的步子。

小结:《游园》中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写景、抒情和人物的心理刻画,浑然一体,景中情和情中景很难加以区分。短短六支曲子使我们仿佛跟随杜丽娘游了一次花园,不但领略到鸟语花香,满园春光,而且感受到女主人公细微复杂的心理脉搏,听到了如怨如诉的内心独白。这也是这出戏至今生命不衰的重要原因。

(3)杜丽娘游园时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4)对她的变化你是怎么认识的?

(5)你是否也有过这种心理体验?你又是怎么看待你和杜丽娘的相同或差异?

还有同学建议,能不能用演唱流行音乐的方式演唱曲词?

〈皂罗袍〉

{课外练习}

1.下列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乱煞年光遍”:意谓使人眼花潦乱、令人讨厌的春光到处都是。

D.“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牡丹花开太迟,难作春花之首,喻自己的青春被耽误。

2.对下列曲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此系春香所唱,她也看出了小姐的无精打采,真是旁观者清,杜小姐懒于添香,不愿刺绣,原因是“关情”。

B.“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明写春景,暗写春情。作者巧妙地利用“晴丝”与“情思二的谐音,将春情寓于春景之中。

C.“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是写小姐的的羞涩、娇美之态,反映出深闺名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复杂心理。

D.“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是写大好春天风光之美却无人发现欣赏。

(答案:D。参看前后文可知,“三春好处”在此实喻指自己的青春美貌和情思。)

3.下面对杜丽娘游园心理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刚开始杜丽娘在春和日丽之中,伫立在小庭深院,心神不定,感到“闷无端”。

B.一番装扮之后,她为即将来临的欢乐感到兴奋,却又带着几分初出闺房的羞怯;她热切地向往新的生活,却又有所顾忌。因而言“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C.走入园中后,则感到自己正当青春妙龄,花容月貌赛过了春景又心花怒放。

D.忽然传来了 “生生燕语”、 “呖呖莺歌”,杜丽娘情绪一落千丈,人的顾影自怜和鸟儿的成双捉对,深深地刺激着杜丽娘,便怏快而去,结束了游园。

(答案:C。没有“心花怒放”只有美丽青春被耽误了的幽怨和伤感。)

4.对这段曲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丽娘走出深闺,面对大好的春色,她感到自己的生命和大自然一样美丽,从而引起了自我觉醒,萌生了像木兰一样不让须眉的渴望和憧憬。

B.六支曲子构成了一幅美丽迷人的图画, 晴丝摇漾、莺啼燕舞、春花开遍、姹紫嫣红,还有多情而又年轻美貌的少女

C.杜丽娘的情绪经历了喜春——爱春——惜春——伤春几个阶段,杜丽娘这种要求身心解放的强烈感情,折射着那个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

D.六支曲子把抒情、写景和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这支游园曲产生了摄魂荡魄的艺术效果。

(答案:A。杜丽娘在此曲中是痛惜自己的青春被埋没,萌生了对爱情和自由幸福的渴望和憧憬。)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djz525.com/a/5962184.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美到窒息的古风句子通用
下一篇 : 机电系求职信范文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