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作文# #理想国读后感(范例五篇)#】图书可以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每个人对于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来记录我们在思想上的收获。您是否对于如何写好读后感感兴趣呢?根据您的需求,励志的句子小编整理了一些有关的信息:“理想国读后感”,这些信息无疑会帮助您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

理想国读后感【篇1】

乌托邦述评

柏拉图(公元前427 -347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也是讨论正义柏拉图阅读《理想国》后的思想。柏拉图的最高理想是哲学家应该是政治家,政治家应该是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藏在象牙塔里的书。他们应该利用所学的知识,寻求实践。

本书《理想国》以关于“正义”的讨论开始,整本书也充满了这种讨论。什么是正义?诗人西蒙尼说,“正义就是偿还债务”。

他所说的“偿还债务”是什么意思?正义就是给每个人适当的奖励。这就是西蒙尼戴德所说的“还债”。

但是正义能被理解为债务吗?显然不是。如果正义如西蒙尼戴德所说,那么正义就是“把善给朋友,把恶给敌人”。

乍一看,这似乎是对的,但是当人们生病时,医生给朋友(病人)好的,给敌人(疾病)坏的。当人们没有生病时,医生是无用的,当船没有麻烦时,舵手也是无用的。那么一切都一样吗?

-如果它们是有用的,正义是无用的。如果它们是无用的,正义是有用的?这意味着,当保留盾牌和竖琴时,正义是有用的,因为保留需要负起责任,但是兵和竖琴手的技能在使用时更有用。如果正义只对无用的东西有用,那么正义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无用”是指不被使用,因此争议无法实现其价值。

根据西蒙尼戴德的意思,“这只是为了帮助朋友,伤害敌人”,苏格拉底问,“帮助那些如此伤害不公正的人,能被认为是正义吗?”对于那些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人来说,这只是伤害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的敌人。你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他们的一些朋友是坏的和不公正的,他们的一些敌人是好的和公正的。那么西蒙尼戴的西装就站不住脚了。苏格拉底给了我们区分朋友和敌人的方法,这对我们意义重大:

我们应该说,朋友不仅是看起来可靠的人,也是真正可靠的人。长相好但不是很好的人只能被看作是肤浅的朋友,而不是真正的朋友。敌人也是如此。

这对当前的酒肉朋友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它们扭曲了正义,用两种方式刺伤一个阳光明媚的朋友是愚蠢的。一个正直的人会伤害别人吗?

很明显,他能伤害坏敌人。我们如何判断好坏?人们受伤时变坏(而不是道德),因为好人得到帮助,坏人受到伤害。

一个公正的人能用他的公正使人们不公正吗?一个好人能利用他的美德使一个人变坏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伤害朋友或任何人都不是诚实人的朋友。正义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不能成立,因为伤害任何人都是不公正的。通过阅读这部分课文,我意识到当我交朋友时,我应该小心。

我要在心里立善恶的君王,不可被外貌蒙蔽。

此外,做事要谋取利益,避免缺点,统筹规划,避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

这时,萨拉萨尔马霍斯提出了他的观点“正义是强者的权利”。苏格拉底问道:仅仅是服从统治者吗?

毫无疑问,苏格拉底明白统治者不能保证不犯错误,并以“只遵守对统治者有利和不利的法律”的问题来质疑这一点。根据萨拉对叙利亚马霍斯的严格定义,强者是不会犯错的人,所以真正的医生是赚钱或治病的人,毫无疑问是治病的人。每项技能的自然目的都是寻求并提供利益。

显然,追求医术不是医术本身的利益,而是人体的利益。也就是说,每一项技能都必须考虑到弱者的利益,当它实现它所追求的利益时,弱者占主导地位。

无论如何,统治者不仅要关心自己的利益,更要忽视人民的利益。他应该为人民的利益做一切事情。如果人民失去了统治权,那就毫无意义,更不用说正义了。

这是永恒的真理。萨拉萨尔马霍斯补充说,“正义为强者服务,而非正义只对自己有益”。与不公正相比,正义者总是处处遭受损失。

人们谴责不公的原因,不是怕做不公的事,而是怕吃不公的亏。

人们诅咒小偷,因为他从不公正中获益,人们遭受不公正。成为一名**和治理人民也是一种技能。这项技能是为管理人才寻求补偿。

如果一些好人为了名利而拒绝做**,那么惩罚就来了。你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这个国家所有的人都是普通人,每个人都会为不做而奋斗,就像现在每个人都为做而奋斗一样。

对于那些拒绝成名或发财的人,最大的惩罚就是你不在乎别人,而是让比你差的人在乎你。这无疑是一件非常悲伤的事情。

格劳肯认为,公正的人的生活更有益。正义的人不要求超越同一个人,而是要求超越不同的人。不公正的人比同类中的其他人优越,所以不公正的人更嫉妒,更好奇,朝着一个更合意的方向前进。

正义是灵魂的美德。只是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然而,有些人教导他们的继任者要公正。他们的尊重和教导不是表扬正义本身,而是赞扬正义带来的良好声誉。

把正义当作成名的工具,无疑是对正义不可饶恕的亵渎。由于个人正义过于抽象,苏格拉底决定以城邦正义逐步引渡。

探索正义是一件痛苦的事,建设城邦也是一件困难的事。苏格拉底讨论了教育问题(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和工业、农业、航海、医学等职业教育)。)、优生学、节育、家庭解体、婚姻自由、独身、**、共产主义、民主、宗教、道德、文学和艺术,以及一系列问题,如男女参政、参军和男女平等。

它还定义了城邦的四大美德:正义、智慧、勇气和节制。这个城邦是柏拉图的乌托邦,他通过苏格拉底和他的朋友之间的辩论,在头脑中想象了这个乌托邦。

苏格拉底的共和国现在不存在,过去不存在,将来也不存在?为了回应人们的质疑,苏格拉底给出了他的“乌托邦”存在的可能条件:“只有当某些必然发生时,迫使目前被认为无用的少数清廉哲学家出来掌管城邦(不管他们是否自愿)并使公民服从他们的管理,或者只有当那些有权利的人的儿子、国王的儿子或当权者、国王本人受到上帝的影响并真正爱上真正的哲学时只有这样,城市、国家和个人才能达到完美。

在阅读结束时,我印象深刻。《理想国》,作为一部不朽的杰作,穿越时空,对今天的许多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非常喜欢苏格拉底和他的朋友之间的辩论。虽然有时我觉得很难理解,但哲学就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讨论一些重要问题。

“正义”的讨论涉及太多的伦理道德问题。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烹饪一道小菜。我只读过《理想国》的冰山一角,对古希腊圣贤的伟大智慧惊叹不已。

伦理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这就要求人们在生命长度的基础上关注生活质量。《理想国》为我提供了许多与人打交道的规则,加深了我对正义的理解,引导我追求更高质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理想国读后感【篇2】

正义永远是快乐的,而不正义反之,王政最好,寡头政治、民主政体、僭主政体都不如以哲学王做统治者更符合正义的定义。针对社会,讨论还涉及了女子教育、儿童的生育与培养等问题,并且含有男女平等的民主辉光,一个国家里也能够造就出类拔萃的女人,他们也可以去守卫城邦。“理念”说也是柏拉图思想的一个重要支撑部分,他认为哲学王应该成为正义城邦的统治者,因为他可以“把握永恒不变的事物”,“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

”文中“苏格拉底”用船长的譬喻说明一个真正哲学家在城邦的处境。

读到中后部分,我的脑海里似乎才开始勾画出“苏格拉底”所描绘的“理想国,”可是就他自己来看,“只有在某种必然性碰巧迫使当前被称为无用的那些极少数的未腐败的哲学家,出来主管城邦,并使得公民服从他们管理时,或者,只有当当权的那些人的儿子、国王的儿子或当权者本人、国王本人受到神的感化,真正爱上了真哲学的时候,”城市、国家才能完善,才能成为理想国。同时,柏拉图还运用了一系列的隐喻来表现可知世界和感性世界,这似乎时柏拉图哲学的出发点和原则。于是我也深刻的体会了所谓的“日喻”“线喻”和“洞喻,”柏拉图建构起了他的理念世界。

理想国读后感【篇3】

理想国的读后感三篇

关于理想国的读后感1

《理想国》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和散文体著作之一,作者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柏拉图。在这本书中,柏拉图阐述了自己贬低感性认识,抬高理性认识的哲学观念,评价了荷马史诗的艺术价值。他认为雅典贵族统治的古希腊前期是民主政体,是“理想国”,而“理想国”的国王必需由哲学家来担任。

本书开篇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正义?”,正义是“将他人的东西归还给他吗?”,正义是“将善给予朋友,把恶给予敌人吗?”。柏拉图认为,正义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这对后来人们在考虑国家正义、法律正义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柏拉图的正义提醒我们,重要的不仅是计算我们从社会获得了什么,而且还要计算我们为社会的顺利和成功提供了什么。

智慧是真理和知识的源泉,最高知识就是善的理念,善的理念就是最高智慧。这就是《理想国》中的柏拉图密码。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是:以全新的目光认识自己和世界,明确认识到自己要走的路、世界已经走过和正在走的路。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同时《理想国》也被后人誉为震古烁今之书。原书共分为十卷,以“理想”为定义,主要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

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他通过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这种构思,不但显示出哲学家的胆略,更显示出思辨的智慧。在这内容庞大的十卷中,我肯定不能一一讲到。所以,我只能就其中的一两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说,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所以,可以这样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

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当柏拉图的理想国——正义的城邦建立完毕,他终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地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利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仍然散发着光芒,为现代政治指点迷津。世界政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迁,虽然并没有形成理想国的最终模样,但其中所论述的许多方面已成为现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理想国将不再是理想,而是真正的能够让全世界人民生活其中的没好国度。

关于理想国的读后感2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著,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著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

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可以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阳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近,就如阳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

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知道阳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己也知之甚少。后来也大概了解了一下阳明,明白了其伟大,尽管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去欣赏他的伟大。

关于理想国的读后感3

以前总是在课上听老师讲《理想国》,心中有着不解和好奇,此刻我自我完整的读过《理想国》之后,我产生了自我的一套明白。基于自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个性关注了书中涉及的教育问题。结合自身所学,我针对书中的某些观点提出了自我的一些看法。

《理想国》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搞笑,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资料深刻丰富,到达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

《理想国》一书开篇交代了这场辩论发生的地点:比雷埃夫斯港,大海与雅典城之间。这个位置显然是柏拉图故意交代给读者的,将关于“政治”“正义”的讨论设置在远离尘嚣的城外,显现出他的用心。哲人是超脱于世俗的,不沾染城中邪气的,只有置身“城外”,才能够以“局外人”的视角洞悉城邦生活的基础,审视“正义”和“善”本身,正因没有城邦是绝对正义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为复活的苏格拉底安排了诸多精明的诡辩家作为对手,使苏格拉底在不断地追问和质疑中,娓娓道出“正义”的含义。对手越是强劲,就越能够显示出苏格拉底的英明,即显现出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在仔细阅读后,我首先是对于柏拉图的人生观有了必须的认知。一方面,对所有人而言,咱们不应用生命来庸碌地追求钱财,在物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应学习并领悟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注重精神思考,看轻物质享受;另一方面,咱们应当为自我的一切行为负责,有所担当。老后更不好正因生平的错误而产生恐惧和自责,要勇于理解自我的行为所导致的一切后果。

而对于《理想国》中所描述的理想国家,我大致能够做出粗略描述。

首先,理想国的公民被分为三类:赋有最高理性的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他们的本性决定了他在国家中处于统治地位,他们是理想国的立法者和监护者;赋有意志的本性,勇敢善战的人是神用银子做成的,他们是国家的卫士;只有情欲的本性的人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他们安分守己,节制情欲,忍受劳苦,他们处于最下层,为统治者及其辅助者服务。

理想的国家就应是由哲学家来领导的,从寻求正义出发,来建构愉悦国家的模型。

其次,国家大于每一个个人和家庭,为了国家和政治的建构,公民就应服从于国家的需要。国家不应有私心,而应竭尽全力的为国家做贡献,领导者就应善于团结,这样城邦才会稳定。国家内部不能发生内讧,在对外上则要有战争的实力和准备,这样才能守卫好国家,才能排除一切内忧外患,使理想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

最后,一个安排得十分理想的国家,务必妇女公有,儿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国家要承担教育的职责,无论统治者至公民,由上至下,从小都要理解教育。并且男女平等,都要理解共同的教育,做同样的工作。

正是正因这种国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书中提到“如果咱们的民众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家都成为明辨事理的人,那么他们处理所有这些事情还没有此刻咱们还没有谈及别的事情都能得心应手”。又“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的发展方向”。柏拉图从正义写到理想国,又从理想国论及了教育问题,而我最关注的也但是如此。

《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其所构建的理想国家服务的。柏拉图认为,统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个,就是教育,即透过音乐和体育培养出优秀的公民。培养公民的教育只是初等教育,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最高知识的、真正合格的城邦统治者,即集智慧与权力于一身的“哲人王”。

理想国读后感【篇4】

 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在图书馆发现了阿来写的《草木的理想国》,最初是被它幽静的绿色封面所吸引,绿色是我最喜欢的颜色,而这本书的整个封面被绿色的花朵所覆盖,一下子就将我的目光给吸引去了,新奇的颜色新奇的排版,可给人的感觉却并不突兀反而出奇的自然。

翻开书,扑面而至的便是桂花,尚未完全绽放只是一个个的小花骨朵,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悄悄的挂在树梢好像怕给人发现似的,再接下去便是辣腊梅、梅花、贴梗海棠、早樱花等次第“开放”,数不胜数。原来这是一本介绍成都植物的散文集,作者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下草木成长的点点滴滴,最初是因为“觉得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观察与记录的对象不应该只是人,还因有人的环境,不只是人与人互为环境,还有动物和植物们构成的环境”,但是随着作者笔下的文字我们可以体会到的不仅限于作者对草木物象本身的描述,他不仅发掘出了每种花卉的美,更是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进一步的探索,洗涤了自己也感染了看他文字的人。可以说《草木的理想国》让我走进成都这个城市的某处跳动的脉搏,尽管从未身临其处,但是通过作者的文字也仿佛置身于一曲最为优美动人的草木圆舞曲,里面没有太多人为地因素的干扰;没有城市喧嚣;没有令人心烦意乱的杂物,有的只是一片片清新的花红柳叶,净化了眼睛也洗涤了心灵。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物质生活来越丰富可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乏,在我们周围物质上的探险家比比皆是,但是愿意慢下脚步好好观察关注我们生活的世界的人却少之又少,()阿来通过他的文字唤醒了许多行色匆匆的城市人的心灵,他用文字向我们诉说这这个世界本身存在这的美丽,虽然人生匆匆,但匆匆之中我们也可以放慢我们的脚步,看看我们所生活的环境,看看那些植物告诉我们的,何时春来何时冬去,那些静静开放着的花草会告诉我们更多。 《草木的理想国》文字令人倾心,用作者自己的生命感悟书描绘了一幅“迟日江山丽,百般红紫斗芬芳”的佳作。

理想国读后感【篇5】

**《理想国》中“铜铁当道,国破家亡”思想

为了解决城邦内乱造成的困境,柏拉图提出在理智的安排下,实现具有德性与智慧的正义共同体来应对,即建立“理想国”。在这里,柏拉图认为将美德和智慧合二为一的哲学家拥有统治权,以此来实现城邦的正义,卫士则负责安全问题,而作为生产者的“铜铁”民众则居于底层,为正义城邦的实现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对于这种安排,柏拉图认为是合理的,认为只有各行各业的人都井然有序,才能实现公正的城邦。

由于柏拉图的安排,很容易让人想起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引起批评。从表面来看,可发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三类人以及奴隶的划分与种姓制度有一定的类似,即最高统治者为垄断知识的“金质哲学王”与“婆罗门”,军队领袖或者卫士为“银质勇士”与“刹帝利”,而底层的为生产者“铜铁劳动者”与“首头陀”,最为底层的则是会说话的牲口——奴隶和不可接触的贱民阶层。然而,区别在于,印度的种姓制度确确实实存在,而且拥有一套神学解释,从而为残酷野蛮的剥削制度提供精神动力且人们的这种身份世代难以更改;而柏拉图的理想国则并不存在,而且使用了所谓“高贵的谎言”来提供理论支撑,并允许金、银、铜铁三个阶层流动,从而保证城邦的正义。

可是,关键点在于,无论是种姓制度还是金、银、铜铁三个阶层,都体现了一种对有序政治秩序的安排,这种安排的重点在于,每个阶层,都有自身的任务不能荒废,否则,整个统治秩序则会趋于崩溃。这种情况下,若是才能庸俗、品德低劣之人窃居高位,则整个社会世风日下,正义不复存在,内忧外患日甚一日,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被称为“铜铁当道,国破家亡。”这是柏拉图对当时城邦走向不义的一种看法,也是其理想国理念中十分重要的命题,而且由于对“铜铁”的“歧视”使得柏拉图这种看法在现代社会极具争议性。

因而,本文即通过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言的“正义”原则来对“铜铁当道,国破家亡”做出简单的含**析与原因**,来分析“铜铁”特质为什么不能“当道”以及如何防止这类情况出现,从而对柏拉图这句话引起的争议与指责做出辩驳,解释“德性”与“智慧”对统治者的必要性和对公民福祉的重要性。

一、“铜铁当道,国破家亡”的含义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自己的“正义观”,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个人方面与国家方面。从个人来看,其认为人拥有理智、激情与欲望三个部分,当理智能作为主导并能控制其余两个部分时,这个人就是正义者;而从城邦来看,城邦是扩大了的个人,与此相适应,智慧、勇气和节制则是一个合理的城邦所拥有的特质,只有当拥有智慧的“哲学王”统治城邦时,并且勇士和劳动者各安其序后,此城邦才为正义城邦,城邦公民才能过上“至善”的生活。

在这里,柏拉图展示出了自己的统治观:哲人统治,而勇士只能作为卫士,劳动者只能居于底层,不能干涉城邦治理。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因为此三者根本特质不同,哲学王是金的特质,勇士是银的特质,而劳动者只能是铜和铁的合体。

柏拉图认为,上天在创造世人的时候,已经对此做出了区分,以此来告诫世人什么样的人才能作为统治者,进而什么样的统治才能带来正义的城邦。而如果违背了这个区分,则会导致城邦之乱,公民幸福毁于一旦,要谨以为记。“所以上天给统治者最重要的命令就是要他们(身上加入了**的人)做后代的好护卫者,要他们极端注意在后代灵魂深处金属的混合情况。

如果他们的孩子心灵里混入了一些废铜烂铁,他们决不能稍存姑息,应当把他们下放到与素质适合的位置上去,安置于农民工人之间;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意外地发现其天赋中有金或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岗位上去。须知,神谕曾经说过‘铜铁当道,国破家亡’。”

那么,对此,我们怎么理解“铜铁当道,国破家亡”这句话呢?这是一种对身份的歧视和人格的滥用吗?实际上,若如此理解,则不免浅薄了些。

也就是说,柏拉图认为的“金、银、铜铁”,并不是仅仅指某种社会身份或某类社会中的人,而是对不同生命性质的一种区分,用来解读政治生活中道德与智慧的不同层次,从而认识到“正义城邦”所需要的特有品质,这是一种对公众幸福与未来的一种责任,也是对生命性质的一种尊重。柏拉图通过对人的本质的分析认为,当城邦里的这三种人各司其职时城邦被认定为是正义的,但支撑他们的理由并非仅仅是那个神话,而是根植于金、银、铜铁这三种人的灵魂。“‘哲学王’政制也是在人性差异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这种差异不是等级的划分,它体现的正是柏拉图有意识地引导人按其心性发展和给人以在城邦结构中的合理定位。

”所以,柏拉图认为,身为金子的统治者发现后代若不能满足“金子”特质,他们就不能姑息,就应将这些不合格者放到与他们素质相符合的地方去,与此同时,那些出身“铜铁”的公民,若是素质符合,则应该让他们成为卫士或者统治者,而不是进行漠视乃至于打压。换言之,不能因为出身而使庸腐之人居高位来祸国殃民,也不能因出身而使得德才之士埋于草野之中。如《礼记·礼运》所云: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是一种正义的体现,也是公民福祉的保证。

那么,倘若不如此做,而是“铜铁当道”怎会怎样呢?换言之,如果把不称祉的膏粱子弟放在事关民生福祉的统治者的地位上,会发生什么呢?除了柏拉图的“国破家亡”说,中国经典《论语》也给出了答案:

“哀公问曰:‘何为**服?’孔子对曰:

‘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简单来说,将正直者放在高位,**服,将不正直者放在高位,**不服。《论语》也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也就是说,君子之德,犹如风一般,引导社会;而小人的德行,则如草般难以依仗。如果铜铁当家,礼节就会随风倒塌,**也会变坏。正义之城位于私心名利场。故而,《礼记》云: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即若想建立君子之国,民心培育是第一步,换成柏拉图所言,即拥有“金子”特质的哲学家为王,引导民众,否则,城邦之民蝇营狗苟,内斗不止,国破家亡为时不远。

二、“铜铁当道,国破家亡”的原因

理解“铜铁当道,国破家亡”的含义后,就可以分析为什么“铜铁当道”会导致“国破家亡”,对此我们需要从柏拉图对正义城邦的审视中寻找。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其通过苏格拉底与阿里斯同的对话来解释城邦是怎样形成的。首先是对基本物质的需求,比如食物和住房;其次是精神需求,比如艺术和绘画。

换言之,在分工与交换中,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中,城邦逐渐产生并且不可逆转,只有物质的城邦只是猪的城邦,除了衣食住行外,满足公民精神生活的城邦才能是人的城邦。但无论怎么说,为了公民的生存,生产者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即便必不可少,生产者也只能是处于这个城邦的最底层,不能居于统治者的地位,这是由生产者的特质所决定的,即其“铜铁”身份。

否则的话,通过本文第一部分对“铜铁”的分析可知,城邦将永无宁日,此时正义让位于不义。“柏拉图从正义推论至不正义,他指出,不正义就是三部分人之间的‘斗争与不和,相互反叛,相互干涉,灵魂的一部分起来反对灵魂的另一部分,被统治者企图夺取统治者的地位’,‘如激情和欲望占主导地位 ,背离了理性与智慧的行为则是不正义的行为’。他把脱离理性与智慧指导的状态称之为‘愚味无知’。

”我们在此可以将柏拉图的观点简单表示:社会中必然会存在三个阶层,城邦中的人,除了奴隶外,都必须属于某一阶层,并且这种阶层是根本性的,即根植于本性的。城邦若想正义,必须各安其序,互不干扰。

那么,为什么生产者阶层必须处于最底层呢?原因在于其“铜铁”本质,换言之,这一阶层的公民具有“欲望”,而且是会摧毁正义城邦的欲望,柏拉图认为欲望是人们用以感觉爱、饿、渴等物欲之骚动的,可以称之为心灵的无理性部分,亦即那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仅有欲望的公民是可怕的,他们的治理更加灾难性

“每一种统治者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法律。”“他们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对**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的;谁不遵守,就有违法之罪,又有不正义之名。

”很显然,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逻辑,可是对于并无“金子”或者“银子”特质的“铜铁”公民来说,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体现,他们虽然有节制的美德,可是他们没有哲人的智慧,他们不可避免地会走向堕落。“铜铁”公民作为社会中的绝大部分,无法让理智来控制灵魂中的其它部分,仅以欲望作为支撑,从而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忘却他人的利益,个人毫无主见的情感或意见就会使得城邦变质,其破坏性难以阻挡,恰如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言:“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

在这方面,就像许多其他方面一样,群体中的个人类似于原始人,因为他不能作出细致的区分,他把事情视为一个整体,看不到它们的中间过渡状态。群体情绪的夸张也受到另一事实的强化,即不管什么感情,一旦它表现出来,通过暗示和传染过程而非常迅速传播,它所明确赞扬的目标就会力量大增。”从无知和破坏的程度上来说,“铜铁”之人和一群只会毁灭而不知创造的“乌合之众”极为类似。

而从《理想国》中可知,柏拉图认为所谓正义,其精髓在于内在的和谐,也就是说一个正义的人应该是智慧而且道德的,对于城邦来讲,亦是如此。城邦的正义在于有道德有智慧的“王”,拥有忠诚的卫士,引领臣民,走向“最高而广的善”。从当时的政治现实来看,民主制度已经衰落,正义自然不存在。

对于此种状况,首先,“柏拉图认为希腊城邦之所以陷入混乱,与财产私有作为追求的目标有关。他认为,私有财产和家庭容易支撑民众的私利和贪婪,从而引发社会矛盾和纠纷。”其次,“柏拉图认为当时的城邦政制很难消除内乱以及各城邦之间的战争,因为它们不是欲望统治就是激情统治,而欲望统治和激情统治正是战争的根源。

在欲望统治的政制中,一方面,统治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肆意侵犯被统治者的利益,导致被统治者的反抗,从而引发城邦内乱;另一方面,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无休止的欲望,必然要向外扩张,掠夺土地和人口,这势必与别的城邦发生冲突,从而导致城邦之间的战争。”

也就是说,柏拉图认为,当时的城邦之所以战乱频繁、居民之所以流离失所,就是因为执政者人心不古,他们早已从“金子”特质退化成为“铜铁”特质,他们不再具有美德与智慧,只是充满了难以节制的个人私欲而已,从而难辨是非。从历史上看,苏格拉底的悲剧就在于此,“苏格拉底面对的问题是,雅典人民是否有能力分辨少数自由派知识人提出的政治指控与苏格拉底的申辩谁对谁错。”很明显,此时雅典人民由于生活在“铜铁”统治下的“不义”城邦,已无德行与智慧,难以区分对错,这样下去必然导致国破家亡。

三、如何防止“铜铁当道,国破家亡”

面对衰败的城邦,柏拉图的解决之道只有三个字:哲学之王。也就是说,柏拉图认为,在一个城邦里,要么哲学家成为国王,要么国王理解哲学。

坚持智慧与道德统一的统治者就是正义的统治者,让公民过上正义的生活。“既然人的品性堕落是政治败坏的根源,所以柏拉图认为,要改造现实的不良政治就必须从改造人的品性入手,而且只有哲学家才能承担这个使命,只有哲学家获得政权或政治家成为哲学家并对个人和城邦进行改造,才能使个人和国家达到善。”“柏拉图设想建立一个正义、共和的理想城邦,城邦内的经济安排都要服从于‘正义’这一原则。

城邦内‘正义’的体现就是经济上财产共有、政治上的共治和社会福利的共享。城邦的治理者和护卫者(即哲学王和护卫国家的战士)因是由金子和银子铸造,所以应实行共产制,以德性来节制自己的私欲。国家的管理者不应该拥有私产。

”毋庸置疑,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这个想法是虚假的,具有欺骗性,然而,“这个‘高贵的谎言’的基础在于,柏拉图相信,每个人就本性而言只适合干一件事情(《理想国》370b)。如果说一个木匠和一个鞋匠互换工作尚不会引起巨大的困扰,而一个第三阶层的人居然干预第一和第二阶层的事情,那么国家就会陷入混乱甚至灭亡。在古希腊,秩序是善,而无序(apeiron)是混乱和恶。

所以,至善在城邦中的实现一定是表现为秩序。”这种秩序,在当时的柏拉图看来,是避免城邦毁灭的解决方法。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djz525.com/a/6000723.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2024护理自我鉴定学生经典
下一篇 : 改掉坏习惯作文十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