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范文大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锦集五篇#】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作之一,如何才算是写好一份教案课件呢?非常高兴和大家分享一篇网络上非常棒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文章,热烈欢迎你来读愿这篇文章能够带给你灵感和分享的欲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1】

一、直接导入

二、确立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把握相关文体知识。

3、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三、简介作者、作品

1、学生交流积累

2、出示孟子《孟子》知识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引导学生注意:读音停顿

重音节奏

2、随师齐读课文——巩固、体会

3、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议论的中心

五、翻译理解文意

1、出示重点字词、句——交流

2、请学生质疑、补充

3、重点检测

六、朗读巩固——男女生分读

七、深入研析

质疑:

1、文章怎样论述文章中心论点的?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行文条理)

3、在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最能突出“天时不如地利”?

4、第二个事例中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5、提纲试背

6、举完两个例子后得出什么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道”与“人和”有何关系?

8、战争与治国,哪个是作者最想表现的?为什么从战争入手?

八、一分钟试背、涵咏

九、结合现实、历史,请学生再举一两个例子证明人和的重要性。

十、小结

十一、诵读中结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 积累 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目标1、2、3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前些天,我们学习了 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 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

(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

1、教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 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 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 字音和节奏

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 看字音和节奏)

(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

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可分为 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

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 疑难词句

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

重点词语: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 地理条件

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

郭:外城 环:围 池:护城河 是:这 委:放弃 去:离开 域:限制

固:使巩固 畔:通叛,背叛 亲戚;亲戚朋友,包括 父母兄弟

重点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

3、理思路

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 逐层展开论述的

学生 交流

教师交流时边归纳: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需要人和)

域民

固国 (治国需要人和)

威天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3】

学习目标:

前些天,我们学习了 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 “仁政”“王道”的孟子。

1、教师范读,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 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 看字音和节奏)

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可根据内容把分段,降低的难度。可分为 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

固:使……巩固 畔:通“叛”,背叛 亲戚;亲戚朋友,包括 父母兄弟

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教师交流时边归纳:

学生探究,孟子认为,在战争和治国中都需要人和,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怎样看待人和?

学生讨论交流。

孟子 逻辑严密而富有文采,读起来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这与所用的句式和修辞有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导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谚语是中国古代的一句格言,它揭示了一个现象,即在人们得到成功和权力的时候,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而一旦失去成功和权力,会发现自己孤立无援。本教案将围绕这个主题,介绍有关这个谚语背后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进行有关讨论和思考。


教学目标:


1.了解和理解谚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和背景。


2.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份包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章,并准备一份相关问题作为讨论。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5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谚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并要求学生阅读理解其含义。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个谚语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步骤二:阅读文章(25分钟)


教师将相关文章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默读理解其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在需要的地方划线或做笔记。


步骤三:小组讨论(15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问题:


1.这个谚语的字面意思是什么?你们理解得到了吗?


2.你能提供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属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吗?


3.你是否同意这个谚语的观点?为什么?


4.你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可以分享一下吗?


步骤四:小组汇报(15分钟)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汇报。代表可以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回答并讨论其他小组的问题。


步骤五:个人思考和写作(20分钟)


学生在课堂上独自进行思考,并写下自己对于这个谚语的理解和观点。学生可以参考讨论过程和小组汇报的内容。


步骤六:展示和分享(10分钟)


教师从学生当中选取几名自愿者,要求他们上前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写作成果。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步骤七:总结(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总结讨论的重点,强调这个谚语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延伸活动: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其他类似谚语,并进行解读。学生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找出一些例子,讨论这些谚语的智慧和现实意义。


作业:


1.继续思考和写作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主题,写出一个500字以上的文章。


2.找出五个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类似的谚语,并解读其含义。


教学反思:


这个教案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谚语背后的含义和现实意义。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学生能够在有效的指导下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学生也有机会自主思考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这个谚语的理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古代哲人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顺畅朗读背诵。

⑵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运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这学期学的主要文体是什么?(议论文)我们以前学的都是今人写的议论文,古代有没有议论文?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古人写的议论文《〈孟子〉二章》。

二、作者简介、文章简介

(多媒体打出孟子的头像。)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以孔孟并称。

战国中期,诸侯混战,生灵涂炭。面对这种情况,孟子反对不义之战,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今天我们学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熟读课文,弄清文意

1、老师范读:

2、正音,齐读一遍,要求通顺

(多媒体打出。)

粟(s)夫(f)畔(pn)通叛

3、齐读二遍,初晓大意。

4、对照文中注释疏通文句,有疑难处可互相讨论

5、释疑,点拨(多媒体出示相关攻城图片)

古代城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都说明城之小。

天时不如地利也中是作代词,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和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重点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学生翻译,一人一段。

四、分析课文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首句。)

2、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连用两个论据论证。2段选取进攻方攻战失利的例子,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攻克,说明地利重于天时;3段选取防守方守战失利的例子连用四个并列否定句,形成排比句势,充分铺张防守方具备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结局,更有力地说明了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守战方仍然失败,因为地利也难比人和。)

3、第四段有什么作用?

(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得出结论。先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段中,作者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有普遍意义。)

4、孟子的这一说法有无道理呢?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因得人和而取胜的例子呢?

5、小结:本文紧扣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紧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给我们学习和写作议论文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五、指导朗读,当堂背诵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djz525.com/a/6009572.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家访心得总结锦集
下一篇 : 教师节创意寄语16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