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作文# #《论持久战》读后感必备#】对于新手来说,写好有关作品的读后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通过一些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并深入地表达我们对作品的感受。

首先,我们应该读者认真阅读作品。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作者的叙事技巧、文笔和人物描写等方面。同时,我们也要关注作品中的主题和情节发展,看看是否有一些有趣的点可以进一步探讨。

其次,我们应该学会记录自己的阅读笔记。在阅读时,我们可以在书页上标记重要的细节或者写下一些感受和想法。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和整理我们的思绪,并为写读后感做好准备。

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展开。首先,我们可以简要概述作品的内容和主旨。接下来,我们可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喜好和不喜欢之处,并解释自己的理由。同时,我们也可以引用一些具体的片段或者描写来支撑我们的观点。最后,我们可以总结全文,并陈述我们对作品的最终评价。

最重要的是,写读后感并不是要求我们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只需要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就可以了。

希望以上的方法和技巧能帮助新手们写好与作品相关的读后感!祝愿大家能够享受阅读并且能够用心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1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通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尘上、四处弥漫的情况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

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学预见战争中敌我双方力量相互消长的大趋势。中国将从劣势走向优势,日本将从优势走向劣势,中国将从防御、僵局走向**,日本将从进攻、保守走向退却。毛泽东这样总结,抗日战争必须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三个阶段和战争形势,正确预见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以民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是最重要的。

日本敢于侵略中国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民的**。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团结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实行“军民一致”,才能瓦解敌军、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可以看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地预言了战争的走向。

毛泽东用正确的科学思想指导中国走向解放,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也起到了指导作用。只有有很强的指识储备,我们才能在黑暗中找到出路。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2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原著导读的体会

人文学院社会学五班,江火辉291100520

1938年的6月,在中国革命摇篮——延安,在世界军事战略战术研究领域上诞生了一部伟大的著作,即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在全面抗日战争进行到一周年之际,毛泽东审时度势,针对当时社会各界对中日战争的反映及国内外不同声音,写下了自己对这场战争的看法,并做出了科学的分析与判断,为了批判社会上流传的两种主要错误思想速胜论和亡国论,毛泽东从国内人民抗日情绪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客观情况出发,得出“看日战争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战斗的过程是艰辛的,但结果必然是中国取得胜利而日本以失败结局撤出中国”,这种战略眼光不是任何人都有的,就连一些爱国人士也对战争前景不抱乐观,他们认为中国与日本的对抗是弱国对强国,封建主义对抗资本主义,其结果是中国会像清**那样输得彻彻底底,可历史事实说明了毛泽东的判断完全正确,中国人民对日本的反侵略斗争取得重大胜利。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在对毛泽东的一些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正确性、先进性和时代性进性了修正。

书中指出所谓亡国论就是一些人认为中国的**不如日本,经济也不如日本,反法西斯同盟所给予的帮助不如法西斯国家对日本的帮助,所以中国必然会失败,其实这是他们片面的、主观的看法,带有机械主义倾向,没有联系到国际背景和国内局势变化,中国在**方面的确不如日本,**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中国有了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即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十七年的经验。这些可以弥补**落后的缺陷,在抗战斗争中夺取敌人先进的**不仅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我们的战斗力,还能消耗敌人的物质基础,为取得战争胜利夯实基础。

毛泽东精辟的指出“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是打不起大规模且长时间的战争的,它会为自己的侵略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从这个分析可以看出中日的国力对抗结果是中国超过日本,但很多人会问:“为何在抗战初期日本的进攻会如此凶猛,中国领土连连失守”,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毛泽东认为抗日战争之所以会胜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是带有正义性质的全民族反抗斗争,我们不是一部分人在战斗而是举国之力与日本战斗,虽然在初期国内一些党派有分歧,抗日力量不统一,后面逐渐形成国共两党团结协作的局面,全民族团结一心,发挥出不可战胜的力量。

另一个方面,从政治角度也可以看出日本必败的结果,日本是没落中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会导致国内反战人民的反抗,这会打击**执政的基础,对我们是有利的,反观我们,中国自从共产党执政后,国内政治改革深入人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伴随政治上的开明,经济也发展起来,尽管受到战争的打击,可我们有了自己的民族资产阶级,这对日后的长期对抗是一个优势。

对于速战速决的胜利者,毛泽东认为他们对形势过于乐观,高估了中国的实力,低估了对手的实力。书中说,中国要取得胜利,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完成中国的抗日统一战线;二是完成了国际抗日统一战线;三是日本人民革命运动和日本殖民地人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这几个条件的成立是要长时间形成的,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前面说过日本是衰退的,可由于他的基础原本就比中国强,而且中国的进步也不是一飞冲天式的,所以日本的劣势并不会很快拖垮它的国力,中国的优势也不能迅速拉起来,这就需要时间了。对于那些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的人毛泽东是这样说的“许多人有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他们把日本估计过低,甚至以为日本不能打到山西。

有些人轻视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他们对于“在全体上,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部分上,游击战是主要的,运动战是辅助的”这个提法,表示怀疑。平型关一个胜仗,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台儿庄再一个胜仗,冲昏了更多的人的头脑。甚至某些人在战争形势稍为好转的时候,就准备在国共两党之间加紧磨擦一下,把对外的眼光转到对内。

这种情况,差不多每一个较大的胜仗之后,或敌人进攻暂时停顿之时,都要发生。所有上述一切,我们叫它做政治上军事上的近视眼。”这里不难看出当时国内一些人是没有客**待中日两国实际国力的,如果这种盲目乐观传播广泛的话会导致低估对手从而验证骄兵必败的道理。

可以说《论持久战》的发表是对盲目乐观者的一个矫正,是对亡国论者的批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然,不是说毛泽东就极力否认中国会战败的结局,在文章中他陈述自己的看法即中国如果不进行全民族抗日,没有广大的群众基础,没有国际社会的帮助,就不可能取得胜利,我们要认清自身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及时纠正观念上的错误,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去攻击敌人的弱点,充分运用我们所占的人和地利来牵制敌人,消耗有生力量,最终取得胜利。

最后值得一提的就是毛泽东给抗日战争划分了三个阶段,具体分析了每一个阶段敌我的实力比较,其战略远见是当今少见的,不仅给中**队指明了未来斗争的特点,还研究出对抗的手段,可以说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正是沿着这条路线走的。第一阶段是敌人进攻,我防御;即在初期日本帝国主义的势力疯狂进攻,我们处于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尽量避免大的**,所以采取积极防御,在防御是加强战斗力,避开敌人的锋芒。第二阶段可以称为战略僵局阶段;也就是说,敌我力量比较接近。我们已经掌握了敌人的作战调度。我们正在积蓄力量准备对敌人的最后进攻。

第三阶段是恢复失地;即敌人在我们长期的抵抗下失去优势,国力已经耗不起了,而我们在长期的积累中有了足够打败敌人的力量,这是就是进行最后大决战的最佳时期。

总的来说,毛泽东的这篇文章体现了作为一位优秀的军事思想家和战略家的先进眼观,对国际反法西斯斗争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在于军事上,在战略上对抗日战争作宏观的战略分析,提出战略决策,用以指导整个抗日战争,在战术上从微观方面提出有效打击敌人的战术,指导军队切实可行的实战战斗,担当了指导全民抗战的政治纲领和军事纲领的作用。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3

最近在老师的影响下对毛泽东战争期间的思想著作产生极大兴趣,选读《论持久战》后让我感触颇深,对毛泽东同志本人及其领导下的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主张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毛泽东同志卓越的军事能力和远远超越普通人民的战略眼光,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论持久战》创作产生极其不易,抗战全面爆发户,在国民党**的主力部队接连战败之后,日寇来势汹汹,两国综合国力差距极大,国民**的主力部队接连战败。危局之下,人心惶惶。很少有人能对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各种奇怪的理论也在流传。

认为中国经济、科技、军事力量均不及日本,战必败的“亡国论”固然很有市场;不切实际地认为依靠外国,可以迅速战胜日本的“速胜论”也有听众。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主席高屋建瓴地指出抗日战争是场持久战,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

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认清别人的优劣长短固然不凡,可以正确定位自家的才能心性也是了不起的本领。能够把正确的、有价值的信息从许多复杂的信息中分离出来,然后进行清晰的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说明毛泽东主晰的才华非同寻常。

毛泽东主席认为抗日战争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人的战略保守主义时期和我们的准备时期。

第三阶段是我们的战略**和敌人的战略撤退时期。”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主要的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战。

提出并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指出了人民抗日的正确道路。

这本书还体现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哲学,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现在它只列出了:

1.事物的矛盾双方都是在不短的发展变化的,并且在不断的向对方转化。我们的胜利和成功是在这种不断的变化和变革中孕育出来的。

有时候我们可能暂时的处于劣势,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充分的调查了解双方的实际情况,优点缺点,双方彼此的矛盾情况,着手于扩大对方的缺点,削弱对方的优点,慢慢的扭转劣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遇到事情要全面的分析问题,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要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忽略另一面;不要只看到事物的优点,而忽略它们的缺点,这会导致盲目的傲慢或低估对方。

三。不要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混为一谈,不管它们的重要性如何。

4.不要因为胜利小进步小而不去争取,不要因为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小,影响小就不去实施。

我们处于劣势,就是要不断争取胜利和进步,一步一步地积累起来,才能成为为大的胜利,取得为大的成就。

我们的根本原则是互相削弱,保护自己,增强自己。

5.当对方锋芒正盛的时候,不要去硬碰硬,这样只会毁灭自己,要不逞匹夫之勇,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任对方送给我们女人的衣服,任对方嘲笑我们是缩头王八,只管让他们统统见鬼去吧,要看谁笑在最后。

对方气势汹汹,来势正盛,此时犹如刚出山林的猛虎,爪牙锐利无比,气力着实吓人。这时,我们要避开他的锐利边缘,给他一条前进的路,让他在广阔的田野里随意驰骋,等他累了我们再出来收拾他。

6.看整体而不只看局部,看未来而不只是看眼前。我们要有一定的心态,要能适应,要不断加强自己,要锻炼升华。

*****中,不堪其辱的人自杀了,他们的未来也就葬送了。小平同志历经三次风风雨雨,安然无恙,令人钦佩!

这就是伟人,不担心眼前土地的得失。他能忍受。有时他能忍受一段时间,有时他需要忍受一辈子,才能打最后一仗。他们看的是未来,是整体,是整个事情的发展趋势。

7号。在分析问题时,要着眼于事物的根本矛盾和特点,而不是随意下结论。因为事物的表象并不总是事物本质的真实表现,有时我们会为彼此制造一个虚假的形象来迷惑对方,而对方也在为我们制造一个虚假的形象,所以我们必须去掉虚假,保持真实。

比如毛泽东对国民革命即将到来的分析就是经典。当时革命处于低潮,红色政权和工农活动遭到国民党各部军阀的暴力镇压和破坏,白色恐怖笼罩全国。这时候很多人泄气了,很多人认为革命必不能成功,有的人更是写信提问“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所以毛泽东分析说,我们虽然处于革命的低潮,但是我们看看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是怎样的?由于军阀混战,必然增加租赋,这势必会加重农民和地主官僚之间的矛盾;外国资本压迫民族资本,民族资本必定会变本加厉的压迫工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必定会进一步加大。最后得出结论,虽然目前是革命的低潮,但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明显激化。因此,国民革命的高潮一定会很快到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这并不是遥远的未来。

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事情就是要“精确制导”,充分调研,就是找到治病的正确药方。

毛泽东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这话一点不错。

9.光明前夜的黑暗,分娩前的阵痛。我们必须有耐心,不放弃。

有时候我们的实力大大增强了,对方的实力大大削弱了,但我们还是赢不了。现在不要担心,甚至不要放弃。我们的力量虽然加强了,但还不足以打败对方;虽然对方的力量减弱了,但还不足以打败对方,所以我们需要耐心,在这个时候继续下去,希望最后胜利。

毛泽东同志留给我们宝贵的军事思想财富。他经常从超越军事的角度来表达军事行动。这是毛泽东不单纯是一个军事家的体现!它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哲学家。

因此,他的思想方向应该首先从政治层面出发,然后结合其特点运用哲学理论加以理解,这样才能看得更深远、更深刻。

我们伴随着祖国的迅速成长而成长。感受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我们伟大民族,决不屈服于任何世界其他民族的那份壮志雄心!

21世纪的我们,更要秉承这样的优良传统,用信心百倍、百折不挠、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投入到我们日常工作当中,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好主席当年的那种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以及那种人生理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4

2013550138电子商务一级吴玛娜

邓小平用了“七分功三分过”来形容毛泽东,许多人对毛泽东存在偏见,认为老年时期的毛泽东犯下了无法原谅的错误,导致中国社会一片混乱,而这个时候我通常都是跟他们说,如果有时间,可以去读读《论持久战》,里面的讲话会告诉你毛泽东是一个怎样的人,在面对亡国危机时,他处事的冷静,他的军事天赋,他的视角眼界,绝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

讲话的内容中,毛泽东用了很大的篇幅只为解决一个问题:中国的抗日战争既不是“速决战”也不会“再战必亡”,而是持久战。通过对中国和日本各方面的分析,以及找出中国的抗日战争同过去失败例子中的不同加以说明,中国的情况是特殊的,不能用以往的经验来判断这一场战争。

为什么要特地的做这个讲话呢?因为迫切需要控制**,稳定公众情绪和鼓舞士气;一方面,亲日派认为中国的实力太弱,**装备不如日本,不可能胜利,所以迟早会妥协;另一方面是**派则将希望寄托在英美等国的援助上,认为赢得胜利是很简单的,而这两种思想的出现甚至蔓延会让人心涣散,根本就无法齐心协力的共同抗日。

分析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错误性以后,毛泽东接着分析了敌我强弱的状况。敌强我弱是事实,但是却片面夸大了它的危险性,敌强的方面是它的经济政治军事,但是缺乏资源,无法进行长时间的消耗战,加之战争性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导致它陷入了寡助的局面。而中国的国土面积大,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人多力量大,能够操纵的军队庞大,加之中国处于正义的一方,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是处于四方支援的处境的,而被夸大的,中国的缺点也成了持久战的优势,因为东西部的联系基本上处于断绝状态,所以即使占领了东部也无法控制西部,这就给了中国抗日机会,劣势反而成了优势。

所以,似乎这样一想,中国革命的道路竟有了柳暗花明的意味。

时至今日,读《论持久战》仍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压迫感,从1840-1949年,中国一直在进行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挣扎,匆匆一百年,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仍然不愿屈服,无论是最开始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后来的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再是国共内战,抗日战争,无论是哪一场运动亦或是战争,中国人始终没有妥协,面对帝国主义利益的**,爱国是主流。我始终认为,无论是孙中山亦或是蒋介石,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救国道路,我们不能将他们称之为枭雄,而同样是英雄,因为爱国之心没有变,但是一个江山是无法容二主的,因此,成败无法作为评判他们个人的标准。而毛泽东则比他们运气好一点。

所以,在我们想要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先要足够的了解。这篇讲话对我的触动很深,我无法想象是有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够在各方压力下保持淡然的心态,讲出这样理智、客观、全面的评论。我们能做的,只有珍惜现在的生活,爱护这来之不易的祖国,中国的抗战,还仍未结束,而这场战争,是没有硝烟的战争,而它,也将是一场持久战。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5

作为中国人,毛泽东不为人知。尽管他非常崇拜他,但他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把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带到了一个独立的国家。曾经也有过怀疑,毛泽东是怎么样让思想、政治、军事,这三个方面很有机融合在自己身上的,三个毫不相关的问题在主席身上为什么没有一点点***呢?毕竟,人无完人,他是怎么做到的?

还记得家里的爷爷一直把毛泽东作为一个神一样的人敬仰者,有很多的疑惑。当然,也可能是我们已经远离毛主席时代,他曾经指引我们前进的思想已经被我们已忘。也许他在那个疯狂时代的所做所为给他的形象蒙上了阴影。但是这一次读了《论持久战》之后,我对毛主席的形象不再只是从书本上,还有各个**上的主席形象了,有了更多的认识。

第一次拜读毛泽东主席的作品,也许只是读了一篇作品就判断一个作家的好坏,太武断了,可是,在我看来,我一个从未经历过抗日战争,不了解战争真正情况的人,在看了主席写的这一片文章之后,也对中国赢得抗日战争充满的信心。在他以前的学生生涯中,他学过诗歌,也听过主席的文学才华。这次读了主席的文章后,他知道毛主席确是是一位文学大师和军事家。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还能够冷静下来正确的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并且用一篇文章,简单明了的阐述了自己的理论不得不让人佩服,还有不得不惊叹主席对抗日战争三个战争阶段的预判。

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的一篇关于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未来的著名的文章。在整篇文章一万多个字中,主席将抗日战争中,中日交战的优势、劣势都总结了出来。短短38个小段落,从开始国人对这一场战争的各种看法开始,引出了持久战这个主题,接着讨论了两种主流的看法;一是中国必败论、二是速战论,最后在文章最后的几个自然段(小节)里,毛泽东主席为中日战争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方针:

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这二十个字,是主席在过去同国民党斗争中总结出来的宝贵战争经验。它们是我们打赢抗日战争的理论基础。这篇文章也给在困苦斗争中的中华人民,给与了一个强大的信心。

通读了整篇文章,感觉到论持久战这一篇文章,就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讲解了中日战争的优劣势,特别是在第六段,在于美国记者**的谈话中,通过与美国记者的一问一答,主席系统地、详细地回答了中国会不会亡国;在什么条件下,中国可以战争日本;战争前途会怎样发展;及关于中国东北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整篇文章中,毛主席总共提出了21个问题,前半部分问题主要回答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最后为什么中国会赢得胜利,还有总结批评了两个当事主要存在中国战败轮和速胜论。什么是战争的后半部分,怎样进行战争,怎样通过战争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人民战争的重要性。

在我个人看来,主席将整篇文章分为了38个小段落,前30个小段主要是交代了文章的背景,当时的中日局势,当时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思想,日本作为一个侵略国家的优势劣势(主要见第十分点),中国凭什么可以赢得这一场战争(第十一段)。在最后八段中,主席提出了什么是持久战,如何进行持久战。每一个小点,都能够看到主席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抗日战争的根本问题做出了很正确、精辟的论述,成功的预见到了抗日战争未来的发展路线,做出了正确指导抗日战争的决策、政策,制定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

《论持久战》,它不仅成为了国内战争,乃至世界战争中的著名的军事理论,同时它也是哲学上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现在,世界总体和平的今天,也许不会在发生像七八十年前一样的惨烈的战争,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不能从这一篇文章一种学到东西。在这里,我想简单谈谈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受。首先,我们做事要乐观。当然,我们也不是盲目乐观。

乐观的前提是冷静客观地分析形势,积极思考,善待事物。第二点,要辩证的分析现有的问题,有利的、不利的都要统统列出来,对于有利的因素不要过分的夸大,但是对于不利的事情也是认真对待,不能忽视问题的重要性。要学***毛泽东主席辩证唯物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

第三,积极做事。不要因为一些困难而放弃。如果你不努力工作,你什么都没有。

论持久战读后感(二)

原来只知道《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写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今天查了相关资料,看了原文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是毛泽东1938年写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话。当时抗战全面爆发,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

在共产党内部,也有希望国民党正规军抗日战争、蔑视游击战争的人。针对这些言论和战争的具体情况,毛泽东作了具体的分析,并对战争作了**和战略部署。可以说是一部超前的战略分析著作。

文中首先对于“速胜论”和“亡国论”予以否定并提出抗日战争将是持久战。中国不会灭亡,中国人民不会被奴役,我们一定会赢得战争。全文总结起来原因有四点:

敌人强弱,敌人小而强大。敌人后退前进。敌人软弱时帮助我更多。由于敌人强弱,战争不会很快结束。而后三点则可说明我们一定会胜利,只不过要经过持久战。

文章条理清晰,娓娓道来。据理力争的推翻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无科学理论,使人们对这场战争持正确的态度。同时,文章解释了我们赢得战争的原因,增强了我们对战争的信心。

接着阐述了中国将采取的战略,并分析了战争的趋势。我们的战略方针是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同时强调“兵民是胜利的根本”,应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只有人民战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可以看出,他把胜利最重要的因素放在人民身上,而不是放在**。也许日本在**方面比我们先进,但最重胜利属于我们。而历史也足以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同时也表明中日两国都不会妥协结束战争。在日本,他们胃口很大。几个省的割让不能满足他们的野心。对于中国,我们不允许日本保留中国的领土。我们绝不妥协,战争必将继续。

最后,关于战争的走向,他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人的战略进攻和我们的战略防御阶段。第二阶段是敌人的战略保守主义时期和我们的准备时期。

第三阶段是我们的战略**和敌人的战略撤退时期。这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无法**。总的趋势是我们的战略**和敌人的战略撤退时期。这是我最钦佩的。当时,毛泽东写这篇文章的事候,正是战争刚开始的事候,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对战争的推测是准确的,我们感到惊讶。

足以显示了他对战争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和他的军事才华,也难怪这篇文章会被奉为经典,成为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同时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在文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他在文中所展示的思考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学***方。

即使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学***著作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论持久战读后感(三)

为了完成作业我在这段时间看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看了一些别人的真知灼见。《论持久战》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始终,用以说明中日战争过程和结局。《论持久战》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论持久战》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毛泽东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化的典范,他引用了与美国记者**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

”他指出:“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毛泽东用客观的和全面的观点分析和比对中日战争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

(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能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能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2)敌退步我进步:

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3)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战争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

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范畴。

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通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尘上、四处弥漫的情况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

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以民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是最重要的。

日本敢于侵略中国,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团结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实行“军民一致”,才能瓦解敌军、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可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从而预言了战争趋势。

毛泽东用他的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指导中国走向解放,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也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只有拥有强大的知识储备,才能在黑暗中找到出路。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6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材料化学一班

姓名:李龙飞学号:11081046教师:张轩

思考、启迪、永恒

“手在你用处真是无限\ 如何摆星罗棋布的战局\ 如何犬牙交错了拉锯包围反包围如何打眼\ 下围棋的能手笔下生花\ 不,植根在每一个人心中

三个阶段,后退,僵持,* * \你听话,主导辩证法

如今手也到了新阶段\ 拿起锄头来捣翻棘刺\ 号召了,你自己也实行生产最难忘你那“打出去”的手势\ 常用以指挥感情的洪流

协入一种必然的大节奏”

————卞之琳《论持久战》的著者》

这是一首专为《论持久战》而写的诗,从诗中就可以看出毛泽东的这一文章的历史地位之高是毋庸置疑的。这是一部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所以在当时一经宣扬便震惊四座,更对当时战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是作为一名理科生的我,不想对《论持久战》这一著作本身做过多的阐述。通过阅读这部著作后,我仅对毛泽东的那句话“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倾向于妥协,后者倾向于轻视敌人。

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是情有独钟的。从那里我看到的是“一种思考、一种启迪、一种永恒”。

思考这句话产生于这样的背景,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空前而伟大的战争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每一个饱受战祸、为民族生存而奋斗的中国人,都渴望战争早日胜利。那么战争的过程是什么?

如果是持久战,就必须坚持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艰苦的斗争。这样一场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

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也无时无刻不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毛泽东在文章中还反复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中国会死吗?不会亡,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速胜吗?

不能,战争是持久的。持久战和最后胜利,这就是中国抗日战争总的、基本的规律。这项法律是基于对中日战争双方特征的全面客观分析而得出的。

这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

从毛泽东的回答中,我可以看出一个领导人的沉着和坚定。无数的问题萦绕在你的脑海。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出来。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是**钥匙吗?我在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不会也像很多人一样变得如此焦虑,以至于失去理智和判断力?

有多少人在思考这些问题,你如何能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案?

启迪同样是这一句话,从另一侧面又充分表现了在那个灾难的年代,有多少人的目光已经被眼前短暂的胜利和失败所蒙蔽;有多少人的理性被冲动所束缚,对战争结果视而不见,忽视客观现实;有多少人不知道如何思考,却流传着各种片面的观点。

然而,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在各种观点和派别相互竞争的时代,毛泽东仍然保持着清晰的判断。于是在1938年5月,也就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他的这一著作横空出世,它对于当时国内所盛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走极端的论调无疑是一副清醒剂。毛泽东写下了这篇文章的目的和出发点,也正是为了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战,坚持必胜信念。

想想我们大学生自己,有没有在这个考验、出国、就业等各种观点相互撞击的环境中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盲目的跟风,还是依旧保持着自己头脑的清醒,坚持着自己最初的梦想。读了《论持久战》,我对这句话情有独钟,它虽然称不上名言警句,但它给我的启迪是非常重要的,是非常有意义的。

永恒《论持久战》不仅是战争年代的一部惊世之作,一部具有纲领性意义的著作,在当今社会,甚至在未来都将有着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的那句话正好折射出了当时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正面部队在几次重大胜利,特别是台儿庄战役后,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也让速胜的心理在人们心中滋生、蔓延。同时也忽视了团结全国四万万同胞的力量,忽视了只有利用这一力量形成的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才能抵挡住日本侵略者,也才能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然而,事物的发展并没有把人的意志当作一种转移。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速胜的梦想也很快破灭。

徐州沦陷使国民党内有产生了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又传播开来。

更何况这两种极端观点的结果,还要看当今社会,类似的观点层出不穷。请看我们列出的有关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增长速度等方面的漂亮数据。有人沾沾自喜,觉得中国强大了,的确这一系列的成就让世界瞩目。

但再强的光芒也难以掩饰我们国家发展中还存在的许多不足和盲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民生问题的妥善解决,环境资源等等问题。所以,《论持久战》仍然可以称得上是现代社会的孙子兵法。很多人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是气馁,只是一种清醒的认识。

只有认清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应该摒弃盲目乐观,消灭新时代的“速胜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谋求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7

《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所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旨在探讨持久战的战略和策略价值以及其在民族和社会革命斗争中的实践应用。

这篇文章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写成的,旨在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战争提供战略支持。今天,这篇文章不仅仍然影响着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存在着在世界革命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毛泽东认为,革命的战争分为定义明确的两个阶段:战略进攻和战略退却。如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必须运用持久战斗争,先行退却,在战略进攻时机到来时再迅即进攻敌人。毛泽东重申战略退却是为了战略进攻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方面,通过阅读《论持久战》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对于战争的分析、策略的制定以及执行的规章。战争总有惊险和难测的情况,我们必须把时刻都投入到战斗中去。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这一点: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不能让战争而使斗争变得非常流行。

另一方面,毛泽东所强调的持久战,赢得了革命的胜利,证明了其正确性。但必须承认的是,在实际应用持久战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问题和挑战。例如,忍受孤立和困境背景下的持久战,失去防御能力,令反动派发动进攻等等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请克服,在动员全体人民,发动群众、巩固群众基础,及时做好经济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因此,毛泽东《论持久战》深刻地探讨了如何经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途径。在我们的现代社会中,战争仍然继续存在,虽然我们不希望它发生,但是我们必须为其做好准备。当我们读完《论持久战》的时候,我们也就意义着更好地准备和理解和应对全球冲突的未来。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8

所读书目: 《论持久战》节选

一九三八年,面对严峻的抗日形势,毛泽东通过分析当时的国情,无数次理论与实践结合,多次实地的实践提出了持久战,驳斥了不切实际的亡国论和速胜论,表明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念,点明了抗日的正确方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鼓舞了人们的抗日信心与决心。

在分析抗日要通过持久作战方略问题根据部分,毛泽东一针见血指出战争本质,然后分析中日双方的特点。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已经损害和威胁到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不能得到国际上的同情和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可以得到世界上广泛的支持和同情。

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

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

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得出了非常精辟的结论:

打持久战.

毛泽东在其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中,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他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

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

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

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总战略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马列主义伟大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世界作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赂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成为指导中国抗日战争的科学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

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djz525.com/a/6010020.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2024乡愁的课件(合集9篇)
下一篇 : 退休励志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