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范文大全# #数学教案6篇#】一般来说,老师上课前会准备教案和课件,通常他们会非常认真负责地设计。教案和课件反映了老师的创造力和智慧,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 数学教案 "相关的重要信息,建议您收藏此页以便随时查看!

数学教案 篇1

一、单元教学内容

包括:口算减法、笔算减法、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二、单元前继点和后续点

前继点:百以内的减法、万以内的加法和加减一步计算应用题

后续点:进一步学习数减法和两步计算应用题

三、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和笔算退位减法

难点:连续退位减法

四、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1、口算减法

先编排好了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通过旁注说明口算方法,并推广到整百整千减整百整千数。

2、笔算减法,万以内的减法,基本包括了整数减法中的各种情况,如连续退位、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减法,另外,介绍了用加法验算减法的方法。

3、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本单元的内容是数量关系比较明显的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借助实物图示和线段图,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分步列式解答。

五、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万以内的减法。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千数。

3、使学生了解验算的重要性,学会用差和减数相加等于被减数的方法和验算减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分步列式解答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六、单元教学进度

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14页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按例1内容准备实物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们喜欢什么活动?(春游)小精灵聪聪刚刚告诉老师,明天是个好天气,学校决定明天春游去。一听到这个好消息二(1)班的小朋友可高兴啦,已经为明天的春游准备了许多好吃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出示课件)

2、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3、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二(1)班小朋友在分每一种食品时,每份都同样多。课件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4、你们猜猜看,为什么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学生自圆其说,诱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例1,引入平均分

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明天春游的食品(课件出示:橘子、糖果)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分配食品。要求:分每种食品要像二(1)班那样,每份应同样多。

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③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糖果分成5份,每份有3颗;橘子分成5份,每份有3个

④观察:从各小组准备的`食品中,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各种食品都是每份的数量同样多。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小精灵说:象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⑴、书第13页的做一做

①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把10个面包分成5份,每份的面包块数同样多)在平均分下注每份同样多

②操作:用10个○片代替面包,动手分一分

③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个面包平均分,分成5份,每份有2个面包。

⑵、小朋友说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用平均分的意思把刚才分食品时的每一种分法过程说一说吗?

①同桌互相说一说②交流汇报

3、引入例2

现在我想请小朋友做老师的小助手将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想一想可以怎样分?

①学生动手分一分(用○代替橘子)师参与活动

②交流分的结果(生到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3个橘子

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聆听他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

④讨论评价: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分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最后分完的结果必须每份同样多。(平均分、结果)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快、准确)

4、巩固书第14页做一做

①学生独立完成,用小棒代替矿泉水动手分一分(再用虚线把分的结果表示出来)

②交流,同组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③如果老师又拿来3瓶矿泉水,这时应怎么分呢?如果老师又拿来的是4瓶会出现什么情况,该怎样解决?(让学生充分思考,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学生自由交流,各抒己见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三第3题

①学生自己读题,根据题意从学具卡片中拿出相应的梨子

②自己动手分一分,将梨子平均放进3个盘子里(注意总数、份数的渗透)

③评析,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2、练习三第一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个花瓶里插花,根据题目的要求想怎么插就怎么插。(并涂上颜色)

②交流展示插花结果,并说说自己的想法(突出平均分)

③评选,谁插的花最漂亮(培养学生的欣赏美的能力和做答认真的习惯)

选出每瓶插得同样多的,强调把12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4朵平均分

3、练习三第2题

①明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判断、分析能力

②评析,你想对第1、第2题说句什么话?(第1题:突出是4份但没有平均分不公平、第2题是平均分,但只能分给2个小朋友份数、每份没分清)

4、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在此,学生会引出许多有趣的话题)

四、小结

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注意什么?

课后小结

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一个亲身实践,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资源,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学生喜欢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的学。力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对知识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的乐趣。

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页“信息窗2”,“你说我讲”第一个红点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观察情景图

1、同学们也让我们踏上神秘的南极大陆进行实地考察,好吗?

2、你在南极大陆上都看到了什么?看谁能把话说完整。

3、先让我们估计一下,天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企鹅?有多少只海豹?

学生试着估计一下,并说说是根据什么估计出来的?

4、提出问题

5、过望远镜我们观察到天上有四十七只贼鸥、冰上三十二只贼鸥、冰上还有三十二只企鹅、二十二只海豹。

6、看样子南极的朋友还真不少,就让我们用数字把朋友的数量记录下来好吗?

二、解决问题

1、想一想,这些数字你想怎样记?

2、把你的好办法,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让他们帮你听听怎么样。

3、你能把这些数字记录下来吗?试一试。

4、相信你会把这些数字读得非常正确。

5、小组同学交流想法,并用计数器演示。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计数器帮助演示数的写法,并让学生说说每一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加深数位意义的理解。

6、小组内一个同学用计数器演示,其余同学读数并把数字记录下来

7、:通过读数和写数,你都有什么发现?

揭示:读书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三、应用拓展

1、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我们的周围什么地方用到数字?(全班学生的总数、男同学的人数、女同学的人数等等)。先让学生用该数字说一句话,再让其余同学把数字记录下来。

2、“自主练习”第一题,先让学生独自做题,把自己写的数读给小组同学听,在小组内交流写法。

3、“自主练习”第二题,先让学生整体观察这张表,有什么发现?再让学生独立填写各空格里的数。填完后,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有什么发现?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教师要鼓励学生讲自己的发现,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后反思:

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在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试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些灵活试商的方法,对除数是14,15,16,24,25,26的除法题,能较快地求出一位商

(二)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除数是14,15,16,24,25,26的除法题的灵活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知识,能较快地求出一位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口算卡片)

15×4 16×5 16×6 4×25

60÷4 80÷16 96÷16 100÷25

60÷15 80÷5 96÷6 100÷4

14×8 24×7 26×5 24×5

2、先说出思维过程,再说结果、

15×6+15 25×8—25 24×5+24

14×7—14 26×4+26 16×8—16

3、下面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15×( )<76 16×( )<120

25×( )<204 24×( )<124

26×( )<158 14×( )<121

二、学习新课

(一)启发谈话:我们已经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的试商方法、请你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独立完成下面例题,并通过思考还可以采用什么不同的方法试商、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70÷14=

(1)学生独立解题、老师巡视、个别指导,有目的地了解各层次学生的不同思路,做到心中有数、

(2)学生讨论、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师深入各个小组,掌握学生实际情况、

2、师生共同小结

(1)当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组织学生集中,先请一名用一般的试商方法的同学讲述试商过程、(把除数14看成10试商)(老师板书)

同学回答后,老师可以请同学评议一下,同学们可以说出,用这样的试商方法,需要调商好几次,比较麻烦,影响计算速度、

(2)老师请用不同方法试商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解法、

生:把14看作10来试商,商7后和14相乘,积是98,98比70多28,28是2个14,所以改商5、

老师可以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老师给予鼓励,并补充说:很好,调商一次、

生:我是用口算,14和5相乘,积是70,所以我直接商5、

老师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给予肯定,非常好,一次确定商、

生:把14看成10来试商,商7一定大,先试商6, 6和14相乘,积是84,还大,改商5、

老师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老师表扬:也很好,肯动脑筋,调商一次、

生:14接近15,我把14看成15,5个15就是75,所以商5、

老师肯定这个学生,平时注意口算练习,这样,试商的速度能提高、

(学生回答不同的解法,不一定按老师准备好的顺序,教师要有应变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最佳试商方法、今后自己在做题时可以灵活选用、

3、做一做:

订正时,请说明自己试商的过程、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 240÷26=

看题后,思考片刻,理顺思路

2、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试商方法、通过启发,比较后,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自己尝试一下,写在自己的作业本上、

3、集体汇报、按照例1的做法,学生回答哪种试商方法,老师出示哪种事先准备好的投影片、

生:把26看作30来试商,商8,8和26相乘,积是208,240减208,余数是32,比除数大,说明商小了,改商9、

师:看哪些同学的思路与这种方法相同、(老师要重视这种反馈信息)

生:我是这样想的,因为10个26是260,比被除数240多20,所以商9合适、

师:给予肯定,看看哪些小组有这种思路是谁说出的,应该表扬、

生:把26看作25来试商,4个25是100,8个25是200,余下的40里面还有1个25,所以可以商9、

师:真不错,肯动脑筋、再了解一下,哪些小组讨论到这种方法,是哪个同学提出的、启发是否还有其它的`不同想法,充分给时间让学生发表、

4、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同桌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用什么试商方法、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讲的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除数有什么特点?(除数的个位数是4,5,6)通过学习和练习题,你能说一说,这样的题目怎样试商简便吗?(同桌位同学可以互相说一说)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归纳:

当除数是14,15,16,24,25,26时,可以用灵活的试商方法,采用口算直接乘的方法,还可以选择其它能减少调商次数的方法、

三、巩固反馈

1、说出下面各题各应商几?(逐题出示)

2、判断,下面各题的商是否准确,不准确的调整过来、

3、说出下面各题应该商几、(逐题出示,谁先看出来立即抢答)

4、计算下面各题、(一、三、五组做上面4道题,二、四、六组做下面4道题、做完本组题,可做另一组题)

88÷16 128÷14 165÷24 128÷16

91÷15 150÷25 113÷15 194÷26

四、作业

数学教案 篇5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教学建议

1.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需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注意事项:定理中的平行线组是指每相邻的两条距离都相等的特殊的平行线组;它是由三条或三条以上的平行线组成.

定理的作用:可以用来证明同一直线上的线段相等;可以等分线段.

2.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

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记忆方法:“中点”+“平行”得“中点”.

推论的用途:(1)平分已知线段;(2)证明线段的倍分.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因为它不仅是推证三角形、梯形中位线定理的基础,而且是第五章中“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也是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在认识和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加上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两个推论以及各种变式,学生难免会有应接不暇的感觉,往往会有感觉新鲜有趣但掌握不深的情况发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注意.

教法建议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引入

生活中有许多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例子,并不陌生,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引入可从下面几个角度考虑:

①从生活实例引入,如刻度尺、作业本、栅栏、等等;

②可用问题式引入,开始时设计一系列与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概念相关的问题由学生进行思考、研究,然后给出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和推论.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

2. 能够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任意等分一条已知线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 通过定理的变式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通过本节学习,体会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和谐美

二、教法设计

学生观察发现、讨论研究,教师引导分析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2.教学难点: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

计算机、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复习引入,学生画图探索;师生共同归纳结论;教师示范作图,学生板演练习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平行线?平行线有什么性质.

2.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

【引入新课】

由学生动手做一实验:每个同学拿一张横格纸,首先观察横线之间有什么关系?(横线是互相平等的,并且它们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然后在横格纸上画一条垂直于横线的直线

,看看这条直线被相邻横线截成的各线段有什么关系?(相等,为什么?)这时在横格纸上再任画一条与横线相交的直线

,测量它被相邻横线截得的线段是否也相等?

(引导学生把做实验的条件和得到的结论写成一个命题,教师总结,由此得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挂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注意:定理中的“一组平行线”指的是一组具有特殊条件的平行线,即每相邻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都相等的特殊平行线组,这一点必须使学生明确.

下面我们以三条平行线为例来证明这个定理(由学生口述已知,求证).

已知:如图,直线

. 求证:

.

分析1:如图把已知相等的线段平移,与要求证的两条线段组成三角形(也可应用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得

),通过全等三角形性质,即可得到要证的结论.

(引导学生找出另一种证法)

分析2:要证的两条线段分别是梯形的腰,我们借助于前面常用的辅助线,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然后再利用这些熟悉的知识即可证得

. 证明:过

点作

分别交

于点

,得

,如图.

, ∴

又∵

, ∴

为使学生对定理加深理解和掌握,把知识学活,可让学生认识几种定理的变式图形,如图(用计算机动态演示).

引导学生观察下图,在梯形

中,

,则可得到

,由此得出推论 1.

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再引导学生观察下图,在

中,

,则可得到

,由此得出推论2.

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注意:推论1和推论2也都是很重要的定理,在今后的论证和计算中经常用到,因此,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好.

接下来讲如何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来任意等分一条线段.

例 已知:如图,线段

. 求作:线段

的五等分点. 作法:①作射线

. ②在射线

上以任意长顺次截取

. ③连结

. ④过点

.

分别作

的平行线

,分别交

于点

.

就是所求的五等分点.

(说明略,由学生口述即可)

【总结、扩展】

小结:

(l)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

(2)定理的证明只取三条平行线,是在较简单的情况下证明的,对于多于三条的平行线的情况,也可用同样方法证明.

(3)定理中的“平行线组”,是指每相邻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都相等的特殊平行线组.

(4)应用定理任意等分一条线段.

八、布置作业

教材P9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2

初中数学教案范文精选2017二

比例线段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线段的比和比例线段的概念以及比例的性质.以前的平面几何主要研究线段的位置关系和相等关系,从本章开始研究线段及相关图形的比例关系――相似三角形,这些内容的研究都离不开线段的比和比例性质的应用.

本节的难点是比例性质及应用,虽然小学时已经接触过比例性质的一些知识,但由于内容比较简单,而且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印象并不深刻,而本节涉及到的.比例基本性质变式较多,合分比性质以及等比性质学生又是初次接触,内容不但多,而且容易混淆,作题不知应用哪条性质,不知如何应用是常有的.

教法建议

1.生活中比例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新课引入时最好从生活实例引入,可使学生感觉轻松自然,容易产生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小学时曾学过数的比及相关概念,学习时也可以复习引入,从数的比过渡到线段的比,渗透类比思想

3.这一节概念比较多,也比较容易混淆,教学中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组来进行巩固,特别是要举一些反例,同时要注意对相近概念的比较

4.黄金分割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主要体现数学美,可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

5.比例性质由于变式多,理解和应用上容易出现错误,教学时可利用等式性质和分式性质来处理

教学设计示例1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线段的比的概念.

2.通过与小学知识到比较,初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

3.通过线段的比的有关计算,培养学习的计算能力.

4.通过“引言”及“例1”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热爱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设计

先学后做,启发引导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两条线段比的概念.

2.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两条线段的比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股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找学生回答小学学过的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概念.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数的比,记作

或a:b,其中a叫比的前项,b叫比的后项)

【讲解新课】

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以米、厘米、毫米作为长度单位,量一下几何教材的长与宽(令长为a,宽为b).再求出长与宽的比.然后找三名同学把结果写在黑板上.如:

等.

可以看出,在同一长度单位下,两条线段长度的比就是两条线段的比.

一般地:若a、b的长度分别是m、n(单位相同),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是

,或写成

,和数的比一样,a叫比的前项,b叫比的后项. 关于两条线段比的概念,教学中要揭示它的实质,即

表示a是b的k倍,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较易理解,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到求比时,长度单位要一致.另外,可组织学生举例实际生活中两条线段的比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联系实际和积极思维的能力,对活跃课堂气氛也很有利,但教师需注意尺度.

就刚才三组学生做过的练习及问题回答,在教师启发和点拨下,让学生讨论或试述两条线段的比应注意的问题,归纳出:

(l)两条线段的比就是它们的长度的比.

(2)比与所选线段的长度单位无关,求比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要一致.

(3)两条线段的比值总是正数.(并不都是正数)

(4)除了a=b之外,

.

互为倒数.

例1 见教材P202.

讲解完例1后:

(l)提问学生AB是

的多少倍,

是AB的多少倍,以加深学生对线段比的逾义的理解. (2)给出:比例尺=

,就例1的图上,若图距是8cm的两地,实际距离是多少?

另外,还可鼓励学生课后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测量并计算出你所在省会与首都北京的直线距离,从而丰富了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

例2 见教材P202.

讲解完例2后:

(l)可改变线段AB的长度,或给出AC、BC的长度,再求这些比,使学生认识这种三角形中边的比与长度无关.

(2)常识1:有一锐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

.

常识2: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1:1:

.

学生掌握了这些常识可有两点好处:

①知道例2中“

”以及习题5.l第2题(1)中“边长为4”.(2)中的“对角线AC=a”这些条件实际上都是多余的.

②这些题目若改成“填空题”,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计算.从而提高做题速度.这样不仅培养了能力,而且在考试中也受益匪浅.

因此,今后如遇到和此常识有关的知识要反复渗透,反复给学生强调,让它扎根于学生的下意识中。

【小结】

1.两条线段比的概念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2.会求两条线段的比.

七、布置作业

教材P3.

八、板书设计

初中数学教案范文精选2017三

两圆的公切线

第一课时 两圆的公切线(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两圆相切长等有关概念,掌握两圆外公切线长的求法;

(总结能力;

(3)通过两圆外公切线长的求法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两圆相切长等有关概念,两圆外公切线的求法.

教学难点:

两圆外公切线和两圆外公切线长学生理解的不透,容易混淆.

教学活动设计

(一)实际问题(引入)

很多机器上的传动带与主动轮、从动轮之间的位置关系,给我们以一条直线和两个同时相切的形象.(这里是一种简单的数学建模,了解数学产生与实践)

(二)两圆的公切线概念

1、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给出两圆的外公切线、内公切线以及公切线长的定义:

和两圆都相切的直线,叫做两圆的公切线.

(1)外公切线:两个圆在公切线的同旁时,这样的公切线叫做外公切线.

(2)内公切线:两个圆在公切线的两旁时,这样的公切线叫做内公切线.

(3)公切线的长:公切线上两个切点的距离叫做公切线的长.

2、理解概念:

(1)公切线的长与切线的长有何区别与联系?

(2)公切线的长与公切线又有何区别与联系?

(1)公切线的长与切线的长的概念有类似的地方,即都是线段的长.但公切线的长是对两个圆来说的,且这条线段是以两切点为端点;切线长是对一个圆来说的,且这条线段的一个端点是切点,另一个端点是圆外一点.

(2)公切线是直线,而公切线的长是两切点问线段的长,前者不能度量,后者可以度量.

(三)两圆的位置与公切线条数的关系

组织学生观察、概念、概括,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添写教材P143练习第2题表.

(四)应用、反思、总结

例⊙O⊙OB.求:公切线的长AB.

分析:首先想到切线性质,故连结OO2B,得直角梯形AO1O2B.一般要把它分解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矩形,再用其性质.(组织学生分析,教师点拨,规范步骤)

解:连结OO2B,作O1A⊥AB,O2B⊥AB.

过 O1作O1C⊥O2B,垂足为C,则四边形O1ABC为矩形,

于是有

O1C⊥C O2,O1C= AB,O1A=CB.

在Rt△O2CO1和.

O1O2=13,O2C= O2B- O1A=5

AB= O1C=

(cm).

反思:(1)“转化”思想,构造三角形;(2)初步掌握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例如图,已知⊙OB为切点,若PA=8cm,PB=6cm,求切线AB的长.

分析:因为线段AB是△APB的一条边,在△APB中,已知PA和PB的长,只需先证明△PAB是直角三角形,然后再根据勾股定理,使问题得解.证△PAB是直角三角形,只需证△APB中有一个角是90°(或证得有两角的和是90°),这就需要沟通角的关系,故过P作两圆的公切线CD如图,因为AB是两圆的公切线,所以∠CPB=∠ABP,∠CPA=∠BAP.因为∠BAP+∠CPA+∠CPB+∠ABP=180°,所以2∠CPA+2∠CPB=180°,所以∠CPA+∠CPB=90°,即∠APB=90°,故△APB是直角三角形,此题得解.

解:过点P作两圆的公切线CD

∵ AB是⊙OB为切点

∴∠CPA=∠BAP∠CPB=∠ABP

又∵∠BAP+∠CPA+∠CPB+∠ABP=180°

∴ 2∠CPA+2∠CPB=180°

∴∠CPA+∠CPB=90°即∠APB=90°

在 Rt△APB中,AB2=AP2+BP2

说明:两圆相切时,常过切点作两圆的公切线,沟通两圆中的角的关系.

(五)巩固练习

圆心距、两半径之差一定组成(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以上答案都不对.

此题考察外公切线与外公切线长之间的差别,答案(D)

2、外公切线是指

(A)和两圆都祖切的直线 (B)两切点间的距离

(C)两圆在公切线两旁时的公切线 (D)两圆在公切线同旁时的公切线

直接运用外公切线的定义判断.答案:(D)

3、教材P141练习(略)

(六)小结(组织学生进行)

知识:两圆的公切线、外公切线、内公切线及公切线的长概念;

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求外公切线长的能力;

思想:“转化”思想.

(七)作业:P151习题10,11.

第二课时 两圆的公切线(二)

教学目标:

(1)掌握两圆内公切线长的求法以及公切线与连心线的夹角或公切线的交角;

(总结能力;

(3)通过两圆内公切线长的求法进一步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两圆内公切线的长及公切线与连心线的夹角或公切线的交角求法.

教学难点:

两圆内公切线和两圆内公切线长学生理解的不透,容易混淆.

教学活动设计

(一)复习基础知识

(内外公切线、内外公切线的长.

(2)两圆的位置与公切线条数的关系.(构成数形对应,且一一对应)

(二)应用、反思

例1、(教材例2)已知:⊙O1和⊙O2的半径分别为4厘米和2厘米,圆心距 为10厘米,AB是⊙O1和⊙O2的一条内公切线,切点分别是A,B.

求:公切线的长AB。

组织学生分析,迁移外公切线长的求法,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解:连结OO2B,作O1A⊥AB,O2B⊥AB.

过 O1作O1C⊥O2B,交O2B的延长线于C,

则O1C= AB,O1A=BC.

在Rt△O2CO1和.

O1O2=10,O2C= O2B+ O1A=6

∴O1C=

(cm).

∴AB=8(cm)

反思:与外离两圆的内公切线有关的计算问题,常构造如此题的直角梯行及直角三角形,在Rt△O圆心距、两半径和重要数量.注意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和几何知识综合去解构造后的直角三角形.

例2 (教材例3)要做一个图那样的矿型架,将两个钢管托起,已知钢管的外径分别为200毫米和80毫米,求V形角α的度数.

解:(略)

反思:实际问题经过抽象、化简转化成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它属于简单的数学建模.

组织学生进行,教师引导.

归纳:(两圆的两半径和R+r、圆心距d、两圆公切线的夹角α四个量中已知两个量时,就可以求出其他两个量.

;

(2)上述问题可以通过相似三角形和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

(三)巩固训练

教材P142练习第1题,教材P145练习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小结

(圆心距、两半径和三个量中已知任何两个量,都可以求第三个量;

(2)如果两圆有两条外(或内)公切线,并且它们相交,那么交点一定在两圆的连心线上;

(3)求两圆两外(或内)公切线的夹角.

(五)作业

教材P14.

第三课时 两圆的公切线(三)

教学目标:

(1)理解两圆公切线在解决有关两圆相切的问题中的作用, 辅助线规律,并会应用;

(2)通过两圆公切线在证明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在证明两圆相切问题时,辅助线的引法规律,并能应用于几何题证明中.

教学难点:

综合知识的灵活应用和综合能力培养.

教学活动设计

(一)复习基础知识

(1)两圆的公切线概念.

(2)切线的性质,弦切角等有关概念.

(二)公切线在解题中的应用

例AC会构成一个怎样的三角形呢?

观察、度量实验(组织学生进行)

猜想:(学生猜想)∠BAC=90°

证明:过点A作⊙O1和⊙O2的内切线交BC于点O.

∵OA、OB是⊙O1的切线,

∴OA=OB.

同理OA=OC.

∴ OA=OB=OC.

∴∠BAC=90°.

反思:(1)公切线是解决问题的桥梁,综合应用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作两圆的公切线是常见的一种作辅助线的方法.

2、己知:如图,⊙O1和⊙O2内切于P,大圆的弦AB交小圆于C,D.

求证:∠APC=∠BPD.

分析:从条件来想,两圆内切,可能作出的辅助线是作连心线O1O2,或作外公切线.

证明:过P点作两圆的公切线MN.

∵∠MPC=∠PDC,∠MPN=∠B,

∴∠MPC-∠MPN=∠PDC-∠B,

即∠APC=∠BPD.

反思:(1)作了两圆公切线MN后,弦切角就把两个圆中的圆周角联系起来了.要重视MN的“桥梁”作用.(2)此例证角相等的方法是利用已知角的关系计算.

展:(组织学生研究,培养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意识)

己知:如图,⊙O1和⊙O2内切于P,大圆⊙O1的弦AB与小圆⊙O2相切于C点.

是否有:∠APC=∠BPC即PC平分∠APB.

答案:有∠APC=∠BPC即PC平分∠APB.如图作辅助线,证明方法步骤参看典型例题中例4.

(三)练习

练习1、教材145练习第2题.

练习2、如图,已知两圆内切于P,大圆的弦AB切小圆于C,大圆的弦PD过C点.

求证:PA·PB=PD·PC.

明:过点P作两圆的公切线EF

∵ AB是小圆的切线,C为切点

∴∠FPC=∠BCP,∠FPB=∠A

又∵∠1=∠BCP-∠A∠2=∠FPC-∠FPB

∴∠1=∠2∵∠A=∠D,∴△PAC∽△PDB

∴PA·PB=PD·PC

说明:此题在例2题的拓展的基础上解得非常容易.

(三)总结

学习了两圆的公切线,应该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由圆的轴对称性,两圆外(或内)公切线的交点(如果存在)在连心线上.

2、公切线长的计算,都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故解题思路主要是构造直角三角形.

3、常用的辅助线:

(1)两圆在各种情况下常考虑添连心线;

(2)两圆外切时,常添内公切线;两圆内切时,常添外公切线.

4、自己要有深入研究问题的意识,不断反思,不断归纳总结.

(四)作业教材P151习题中15,B组2.

探究活动

问题:如图B,直线CD与两圆分别相交于C、E、F、D.

(1)用量角器量出∠EAF与∠CBD的大小,根据量得结果,请你猜想∠EAF与∠CBD的大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并证明你所得到的结论.

(2)当直线CD的位置如图2时,上题的结论是否还能成立?并说明理由.

(3)如果将已知中的“两圆相交”改为“两圆外切于点A”,其余条件不变(如图3),那么第(1)题所得的结论将变为什么?并作出证明.

提示:(1)(2)(3)都有∠EAF+∠CBD=180°.证明略(如图作辅助线).

说明:问题从操作测量得到的实验数据入手,进行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猜想,进而证明猜想成立.这也是数学发现的一种方法.第((D,那么结论又将变为∠CAD=90°.

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0的含义;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够较整洁地书写0。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数字0及与其他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理解0的含义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0。

师:大家有没有玩过摘苹果的游戏?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好吗?

出示课件,组织学生进行摘苹果活动。

师问:树上有几个苹果?

谁能摘下数字最大的苹果?

数字最小的苹果?

比5大的苹果?

比5小的苹果?

问:5为什么不摘?

现在还有几个苹果?

用数字几来表示?(将苹果奖给回答正确的同学)

树上还有苹果吗?怎样来表示?

(1)小组讨论表示方法、符号。

(2)展示符号和图案。

(3)师讲授0(阿拉伯数字,世界通用)。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摘苹果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进入最佳的学习状0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字1、2、3、4、5一样,也是一个数,它表示没有的意思(板书:没有)。像刚才这样一个苹果也没有,都用0表示。

活动二:教学写0

向学生说明笔顺,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且要写圆滑。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0,你觉得0像什么?

(2)教师示范写0,边写边说明笔顺:从上到下,从左往右,起笔收笔要相连,成椭圆形。

(3)学生书空。

(4)学生在课本的小方格写0。比一比谁写得好,写完的同学在你认为写得好的0下面打,同桌互相欣赏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客观、公正评价、欣赏他人和自己的意识。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并和同桌互相交流,欣赏对方。这样不仅认识到自己好的一面,同时也利于找出不足并进行弥补。]

活动三:认识生活中的0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地方见过0?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0,从而加深对0的认识和理解。]

(2)指导学生认识尺子上的0和0的作用,知道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快乐课堂》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快乐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观察尺子上的数字,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跟你的同位说一说。

汇报发现的结果。

师:(教师指着0度线)这条0度线表示什么意思?(板书:起点)

[设计意图:越是身边的数学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环节的设计遵循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将知识教学融于有趣的跑步比赛活动中,以动促思,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课件出示练习:青蛙跳远。

认识温度计上的0和0的作用。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交流自己猜测的情况。然后再填写,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提问题,既加深0表示起点的意思,又培养学生的数感,加强对数序的理解。]

活动四:练习:

1、听数拿小棒:5、3、0

2、听数伸手指:4、3、1、2、0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有意识在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活动五:小结:你学了哪些知识?

师: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0,知道它可以表示没有和起点的意思。课后请同学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看看生活中哪些地方能见到它、用到它,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一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整理,又锻炼了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的能力。同时提醒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养成从生活中发现、学习数学的习惯。]

板书设计:

快乐课堂

0的认识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设计了摘苹果的游戏,同学们的兴趣很高,都争先恐后的要参加到游戏当中去,理解了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很好的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0的意义,同时找一找生活中的0,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字,学起来比较轻松。但对尺子上的0,温度计上的0的含义不理解,以后这方面要加强练习。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djz525.com/a/6021604.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祝爸爸父亲节快乐的祝福语(摘录65句)
下一篇 : 最新端午节想念家的句子
" 数学教案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