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范文大全#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汇集八篇#】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而写出优秀的教案课件,也能提升老师教学水平。在这里我们将为您全面的介绍“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相关的知识,请您认真研究以下内容!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情境认识“逆向求和”的问题,并能运用整体部分的数量关系解决这类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思考问题的模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题、画图的方式理解题目的含义;在学生交流互动过程中,掌握解决“逆向求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回顾与反思,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学习经验,体会学习中的乐趣。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掌握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能通过逆思考来解决问题,同时体会到,当问题不好理解时,可以采用画图表示信息的方法来帮助理解,从而找出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解决

“逆向求和”问题的模型。

教学难点:

采用画图的策略分析“逆向”求和的问题,用整体与部分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活经验

1.课件出示游戏规则老师这里有一个漂亮的魔法盒,里面装着很多的小球,请一个同学从盒子里拿出几个小球,另一个同学再数一数盒子里还剩下几个小球,最后请同学们猜一猜,原来盒子里一共有几个小球?

2.玩一玩教师演示游戏方法,与学生一共可以玩三次。之后进行全班学生进行游戏。

3.回顾与反思每一次求原来盒子里一共有几个小球,都用共同的方法:拿走球的个数加上剩下球的个数,等于盒子里原来有多少个小球。

4.揭示课题。这类现象在生活中常见,今天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初步对逆思考解决的问题有所感悟与理解。

(二)情境展开,构建方法

1.引导观察,提取信息。

(1)课件出示p98例6

(2)学生观察,交流信息。

①出示情境图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不出现。老师去商店买口哨,已经领走了7个。(板书:领走7个)。

②猜一猜,原来有多少个口哨?你是怎么想的呢?

预设1:如果商店的口哨领完了,那么原来是7个;

预设2:如果商店还有剩余的,那么原来的可能是8、9……个。(总之,不少于7个)

③出示剩下一部分情境图。商店还剩下5个,(板书:剩下5个)。

④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口哨?(板书)

⑤由同学完整地叙述题意。(可以边指图边说)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教学,数学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2】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那咱们就到郊外去秋游吧。

二、合作探究(课件出示)

早上的太阳出来了,瞧,郊外的鲜花景色可真美啊,看远处还有几只可爱的猴子呢。

课件出示猴子图

左图有5只猴,右图有2只猴,分步出示。

请你看图说出图意,你是怎样算出图上的猴子的?

你能独立列出算式吗?评价,你们认为谁说的好?

走过猴林又来到小河边,看,河里有几只鸭子呢?

课件出示鸭子图

生说图意

全班交流

独立列式计算

评价: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三、课中操

同学们都是聪明的孩子,有美丽的小鸟和小梅花鹿都在为你们跳舞呢。

四、做一做

梅花鹿图和蘑菇图

说出图意后独立列式

编题

小组内试着互相编题让其他同学们来解答。

口算比赛或扑克牌游戏

五、课堂总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微课一等奖教学设计这篇文章共14903字。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3】

循环小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上期教学内容,是一个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本节课通过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生对“循环”、“无限”等过去没有抽象的认识。我就采用学生熟悉的火车声音、自然界水循环这一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学习状态,并对这几个难懂的词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比赛谁先求出商,让学生在不公平的“除尽”与“除不尽”的比赛中发现问题,初步感知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这种数学现象,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的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算一算、想一想、观察、比较、讨论中获得循环小数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与合作交流,创新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动脑、动眼、动口研究问题,获取新知。再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以及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阅读数学书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和练习设计配套。用多媒体出示循环小数的相关知识点和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根据小学生直观━半直观━抽象━概括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运用新知,解决问题。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再通过讨论、师解、生自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享受了不同的成功。

四、通过回顾,思考,弄清本节课所获得的新知识,在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进一步明确学习重点,掌握知识要点对所学知识得到了及时的巩固、提高、升华。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4】

一、猜数引入

老师想了一个数,它是个两位数,你们猜它是几?(随着学生的猜测,教师用“大了”和“小了”提示)

回忆刚才我们猜数的时候,是不是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呢?像刚才这种在老师提示下进行有根据的猜测,叫估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估计。

二、感受估计的需要

1.今天的课堂上,除了老师和你们外,还来了你们的一些老朋友呢!(课件呈现8只机器猫)来了多少只机器猫?(当数量少的时候,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了)

快数一数,这里有多少?(课件呈现满屏幕的机器猫,造成学生数不清的困难)

2.这么多,一下子数不清,我们可以估一估呀!(学生第一次估的差距比较大,有1000、100、500、200等)

师:怎样估计能精确些?

生1:圈出一份估一估,然后再看有这样的几份。

生2:给这些机器猫排排队。

3.课件给机器猫排队,排成8行。(按先估每行大约有几只,然后乘8的方法估一估)

4.师:机器猫每行有29只,排成8行,大约有多少只?该怎么列式?

三、交流估算的方法

1.29×8大约等于多少?把你的想法,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

2.交流展示学生的估算方法。

A.29×8≈240,把29看成30。

(师介绍约等号的含义、写法和读法,并与等号进行比较)

B.29×8≈160,把29看成20。

C.29×8≈290,把8看成10。

D.29×8≈300,把29看成30,把8看成10。

3.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4.同样是把因数看成整十数,但估出来的结果差距很大,这是什么原因啊?

5.通过交流明确:应该把因数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估算。(去掉29×8≈160)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5】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活动设计

I.什么是数学活动

数学活动首先是活动,为数学而活动,学生通过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1. 活动。活动是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并执行某种社会功能的行动的总和。活动由目的、动机和行动三部分组成,具有完整的结构体系。自 1920 年代以来,苏联心理学家对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中,A.Н。列昂季耶夫的活动理论对苏联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现代苏联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石。

2.数学活动。数学活动是在活动中进行的数学教育,即“数学+活动”。活动是一种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这些活动包括操作活动(动手)和概念活动(动脑)。在进行数学活动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脑、手、眼、口的使用。各种感觉器官紧密协调,协调活动。画图、拼字、摆秋千、量尺、剪裁、数数等,以“边做边学”、“边做边学”的形式进行。教、学、做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到快乐、轻松、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相连时,学习就可以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活动中,学生身心结合,手脑并用,减轻了学习负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经验大致可分为:①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经验; ②社会科学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经验; ③纯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数学经验。 (《什么是“基础数学活动心得”,张殿洲,赵小平))

二、数学活动的类型与实现

数学活动包括数学课上的数学活动也需要学生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独立或分组完成数学活动。

1.say.通过让学生说话来调动学生的体验。使用熟悉的结识新面孔,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他”。

例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吴正贤老师注重连接学生的体验数学学习。1天。

老师:年、月、日是比时、分、秒大一点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是怎么定义的?(示范三个球的描述)

师:同学们能描述一下他们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一年、一个月、一天有多长吗?

健康1:从今年春节放烟花到明年放春节放烟花是一年。

生日2:今年5月7日是我的生日,明年5月7日,我又大了一岁,这意味着又过了一年。

教授3:我爸这个月发工资,下个月又是一个月。

教授4:今天早上8:00到明天早上8:00是一天。

??

课堂上,同学们谈笑风生,回忆人生经历,初步了解了年月日的时间概念。学习“年、月、日”等内容,不像学习“时、分、秒”。教师不可能让学生现场体验,但可以让学生独立地从自己的经历中提炼出来,形成生动的年月年。一天的经验。

在《认识小时和分钟》这节课中,老师让学生感受1点钟的长度时,他说:时针从1移到2,表示已经过了多长时间旅行?从 3 到 4 怎么办?学生知道那是1小时。老师接着问:你知道1小时有多长吗?这样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经验。同学们热情地回忆和叙述:

一节课加两节课是1小时;

春游期间从学校开车到长城大约需要1小时;

四集卡通片长约1小时;

课后游泳时间是1小时? ?

同学们在说话的过程中越来越深情地认识了1小时。

在《认识一万以内的数字》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说说一万有多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不仅是生活经验,还有数学学习经验;不仅是事件图像的体验,还有思维体验。在调动经验的过程中,学生也在整合、整合自己的经验与新学到的内容,更充分地融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2. 对话。在竞争的状态下,学生的参与度更高。

(1)辩论

据雅斯贝尔斯所说,“对话是真理的开启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平等意识之间互动的特殊形式。在辩论活动中,通过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学生的积极和消极的看法,使学生为学生搭建阶梯,让学生一步步走向更高的地方。高处,或者直接把高处的东西交给学生。

在“分数与小数的交换”一课(“将“辩论”引入数学课堂”,李芬)中,学生被问到“如果分母不是 2 和 5,除了 2 和 5,那么最小分数。如果它包含其他质因数,那么它可以转换为有限小数。”其中的“最简单”一词是有争议的。老师在课堂上开展了“辩论”活动来解决这个问题。

Square:“如果它不是最简单的分数,那么它的分母可能包含其他质因数,所以它不能转换成有限小数。”方格牢牢抓住了关键词“最小分数”。

否定方立即反驳:“比如3/6的分母中还有其他素数,但可以转化为有限小数,怎么解释?”反例出来了,一票否决了对方的观点。

一轮过后,没有赢家,所以进入下一轮。这一次,反面先说:“不管这个分数是不是最简单的分数,只要它的分母除了2和5之外没有其他素因数,就可以转化为有限小数。”情况似乎已经明朗了,但积极的一面还是有人提出了问题:“既然加不加都无所谓,那为什么还要加呢?”学生是真正的水手和潮流引领者。通过辩论,学生明白:如果分数的分母除了2和5之外没有其他质因数,那么这个分数,不管是不是最简单的分数,都可以化简为有限小数。但如果分数的分母中含有除2和5以外的质因数,则必须将其转换为最简分数后才能判断。因此,不能省略“最简单”二字。学生不仅了解“最简单”的深刻内涵,而且对于12/32等不是最简单的分数,在不化简的情况下,可以根据32不简化,判断32可以化简为有限小数。包含除了2和5以外的质因数。

是否应该有“最简单”的东西,不是老师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讲的越多,推理越清晰,越清晰论点。

(2) 竞争。

在《平均》的课上,吴正贤老师组织了男生和女生进行了一场球拍比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试图建立游戏规则。是全数,还是最后一个人?先一个人,比赛结束后,学生们说:“不!不!一个人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水平!我们再派几个人吧!”决定每组4人与总数进行比较!女队输了之后,吴老师加入了女队,女队赢了。女生脸上露出笑容,男生却立刻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个人,开心队是5个人,所以比赛不公平!”吴老师道:“哦,好像人数不相等啊,总分没法比,哪个队的投篮最好,那怎么办?”同学们觉得用平均值比较公平。

同学们通过参加比赛活动感受方法的公平和不公平。与其多说让学生体验和理解,不如让学生参与并积极思考?

3.表演。通过直观的表演,学生进入角色,思考问题,可以让数学题更容易理解。

(1)模拟操作

在“遇到问题”课上,吴正贤老师通过让学生模拟操作来理解概念。学生不了解距离,但通过“驾驶”可以看到距离学习工具;学生不了解遭遇,但学生经历了“遭遇”。利用学生的经验理解概念的好方法!

在“行程问题”课上,吴老师用桌子作为桥梁,用铅笔盒作为汽车,并演示现场拍摄了“汽车”经过“桥”的场景。通过模拟操作,唤醒学生对“旅行问题”的体验。

在一堂“遇到问题”中,吴老师邀请了两位同学上台表演“遇到”。她一个接一个地握住,让他们互相碰触,笑道:“这就是见面,中间有一段距离能算见面吗?”全班都笑了。随后,她让同学们继续表演“相对”、“同时”、“对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表演和交谈。这时,全场师生都笑了起来,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

吴老师通过模拟操作,唤起同学们对“距离”和“相遇”概念的理解,引发同学们思考速度、距离和时间的关系。以现场“做”的形式唤醒学生的体验,让学习过程变得简单、清晰、有趣。

在“理解负数”的教学中,老师设计了一个数学活动。刘翔的跑步表现受风速影响,要求学生模拟当时的场景。两个同学一个扮演刘翔,一个扮演冯。风顺时,“风”推动“刘翔”前行;逆风时,“风”阻碍“刘翔”前进。

在模拟操作过程中,学生进入角色,直观地思考问题。如果我是相反方向的风,我该怎么办?完成后,学生对反义量的理解更加透彻,概念更加清晰。

(2)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更容易坠入爱河,通过积极的感受学习,自然而然地理解。

①社会角色扮演。

在“设计包装盒”的课程中,一家纸箱厂想要设计一个牛奶包装盒。问学生如果你是乳品厂的经理,你想怎么设计?如果你是一家纸箱厂的设计师,你会考虑哪些因素?应该如何设计?让学生进入角色去思考问题,能更好地进入问题的内部,而不是肤浅。

在“初步了解统计”这一课中,我想帮助公路局张局长统计一个路口的各种车辆的交通流量。如何进行统计?学生进入角色,帮助张主任完成这个任务。学生进入被信任帮助他人的角色,具有使命感,更专注于迎接挑战和完成任务。

老师在了解了元教粉之后,安排了店内购物的实践活动。让组长做初级经理和收银员,其他学生做顾客。一年级小学生进入角色,在活动中不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

②虚拟角色扮演。

一年级“比较”讲座中,赵雪莉老师设计了拔河比赛的数学活动。

简介:黄蓝两队将进行拔河比赛。现在我们必须从我们的同学中选出两支球队的队长。

谁想来?

(赛区提供黄蓝队成员贴纸,黄队成员9人,蓝队成员7人)

问题:假设这些是你可以分配的球员,您打算如何分配它们?人们?为什么要派这样的人?

默认:两个队长都在关注对方,一个队长选一个球员,另一个队长也选一个球员??每次体验都是一样的。

结果:黄队7人,蓝队7人时,黄队还剩2人

老师问黄队:这两个人还派吗?为什么?

默认:

情况一:否,因为发送的人数会不一样。现在两支球队都有7名球员,所以这是公平的。

情况2:说馅饼,蓝队不服气。说这个比例不公平是不公平的。要么蓝队增加2人,要么黄队人数减少,变成和蓝队一样多。 .

在拔河比赛的选人过程中,让学生对看不清的量进行操作,体验等量。虽然情况不平等,但因为学生们关心公平,他们更有可能变得坚强。

也有同感。这种情况“拉长”和“放大”了“一一对应”的过程。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是在一个微妙的过程中进行的,是一种含蓄而有价值的“一一对应”。

朱玲老师(《论角色扮演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朱玲)在教《理解除法》,让学生玩《孙悟空》放8个桃子给猴子们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在教授“时、分、秒”时,让学生玩一个小闹钟自我介绍,加强学生对钟面的理解;在讲授“统计学的初步认识”时,要求学生按照小狗、小猫和猴子的顺序排列,形成排序的想法。

③数学对象角色扮演。

学生可以玩角色扮演数学对象、玩数字、图表、操作符号等。比如,刚认识“>”和“”和“” “,我张开双臂,嘴朝前,尖屁股朝后,我前面的数字更大,我后面的数字更小。然后让两个学生选择两个不同的数字,并选择正确的位置排成一列。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立即接受了数学符号“>”,并将其形象和功能烙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中。

4.操作。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使学生经历了做事的过程,思考有了载体。

(1) 摇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放置学校工具的过程也是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在“双重理解”的课上,很多老师采用了让学生设置学习工具的方法。一只猴子的 4 个桃子用 4 个圆盘表示。 3只猴子有多少个桃子?怎么表达?有的同学一共放了12个;有的同学也排成一排,但每4个之间有间隔;有些学生简单地放置了 3 行,每行 4 个。在布置校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停地种花,展示自己的布置,并说明理由。学生不仅认识时代观念的结果,而且通过直观的教具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时代、创造时代。

一位日本老师曾经来北京讲一堂“地区”的课。课堂内容是区域,活动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放置图形和学习工具来比较两个“土地”的大小。学习用具是由木块制成的不同颜色的图形,包括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六边形。它可能看起来离该地区有点远,但学生们很喜欢它。特写镜头后,学生们在比较两个地块的大小时开始使用等式替换。原来,这些五颜六色的人物的面积是相关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两倍,梯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三倍,六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六倍。从每边取两个平行四边形,从左侧取一个梯形,从右侧取 1 个平行四边形和 1 个三角形?各种比较方案出现。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等价的替代、密度,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对领域的理解。

(2) 采取措施。

在《面积与面积单位》这节课中,刘政老师着重让学生测量中学的面积。对于两个一目了然大小无法区分的长方形,可以用手帕量一下图形的大小,但要使用同样大小的手帕。最好用标准的毯子,逐渐导致以面积为单位来测量图形的大小。沿着区域单元的生成之路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逐渐了解区域和区域单元。与其直接告诉学生面积的单位,倒不如在测量方法的选择上建立面积的概念。

(3) 把它们放在一起。

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课上,孙贵和老师给了学生一个16厘米长的纸条,让学生们把纸条剪成三个边围成或不围成三角形。三角形。在剪拼的过程中,学生是在演戏,其实是在思考。活动结束后,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总和是16厘米,为什么有的能组成三角形,有的不能?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学生在汇报和交流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在“理解长度和立方体”这节课中,老师让学生们把长方形的立方体分组排列。学习工具是小棒和磁珠。小棒可以用来做边,磁珠可以用来做顶点。有的组拿了6根4cm的,4根7cm的,2根8cm的,但是他们不能做一个立方体。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发现4根为一组,每组长度相同,需要3组。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的理解。

(4) 画一幅画。

在《6的乘法公式》的教学中,由于很多学生在课前就已经记住了乘法公式,所以有的老师给学生一个思路,让学生用这个思路来证明几句话。公式的正确性。

在“相交与平行”中,很多老师设计活动让学生画出平行线。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老师要求学生尝试完成轴对称图形。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很多教师设计让学生画出各种数量关系图来解决问题。

(5) 去做。

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学习工具,如位图、方格纸、指甲板、橡皮筋、剪刀、不规则的纸等,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制作长方形。

学生知道“年月日”就可以制作年历卡片,学生可以在钟表教学中制作表盘。学生还可以在 24 小时计时教学中制作表盘。这时,很多学生制作了内外两种读数的表盘,并以一一对应的方式写在表盘上。活动结束后,学生们似乎在兴致勃勃地玩着游戏。这时候数学内容也掌握得很好,掌握得很好。

5. 活动整合

(1) 综合运用多种数学活动方法。在一堂数学课上,往往会整合并开展多项数学活动。在活动设计中,兼顾了学生对活动的兴趣,活动的暗线直接指向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素数与合数”的课上,李宁老师组织了两个活动,让学生放置长方形或正方形。首先,这是一个学生会感兴趣的活动,而在安置的过程中,也有小组之间的竞争。 ,希望他们能设计出更多的节目,在学生活动之后开展次要活动,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每组选择一个数进行学习,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更好地理解素数和合数。越来越指向问题的本质。

课文说明:

老师说他为每组准备了一些小方块。学生能用所有的小方块组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并让学生比较哪一组设计方案最多,并将设计方案记录在表中。

记录单个

总块数

每行块数

行数

学生分组工作,学生分组提出不同的观点,引发思想的碰撞。学生想到的解的数量可能与总块数的大小有关,是奇数还是偶数,或者是总块数的因子个数。老师问:“那这个计划有多少和谁有关?刚才老师提供的学习工具不公平,要不要让学生自己选择?”第二个活动又开始了。老师给出了提供的积木数量46、25、59、32、36、51,让学生仔细思考,也可以和同组的同学讨论,想的时候来拿它。教师在安排学生汇报时,尽量从错组或想换组入手,排除奇偶的影响。老师问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对刚才的三个观点有什么新的想法吗?通过讨论,大家意识到,因素的数量是影响节目数量的决定性因素。

(2)在作品的制作中融入多种活动。上课40分钟,可以设计小的数学活动,也可以设计较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作业中完成。例如,李思老师在讲完《认识毫米和分米》后,为学生安排了数学活动。让学生写数学日记:选择一个或几个你喜欢的长度单位并写下来。或者写观察日记,做大豆发芽实验,每天记录发芽芽的生长情况。学生们仿佛每天都在观看大豆的生长,在有趣的实践活动的同时,学生们也在运用毫米和分米的知识。

施宁忠教授表示,未来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将转向更加注重内涵的深化改革阶段:

一是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是注重程序经验的积累;

第三,注重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经验的积累,注重活动表象下的活动内涵,让学生将其付诸思考,让学生通过活动的开展有一个真实的认识。希望数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能够促进数学教学的进步。 + 活动”。活动是实现目标的一种形式和手段。让学生通过活动来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活动包括操作活动(动手)和概念活动(大脑运动)。在做数学的时候活动要注意调动学生动用脑、手、眼、口,密切配合各种感觉器官,协调活动。以“做中学”和“做中学”的形式。教、学做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放松、快乐。人格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探索??a圆的面积公式时:

1. 茶她:刚才,我们根据这张圆形纸的面积做了一个估算。 同时,我们还了解到,这张圆形纸可以剪裁并组装成一个近似的矩形。但是生活中的大多数圆形物体的表面并不是像这样分成几个相等的部分。如何求任意圆的面积?今天,我们就用将圆拼成近似矩形的方法,来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黑板题:探究??面积的计算公式。一个圆圈

2。要求学生用老师准备的圆形纸片将它们分成16和32个部分,然后将它们放在一起。形成一个近似的矩形。??

老师:每组桌子上有两张圆形的纸。老师将他们平均分为16和32。请群里同学把它剪开,然后用胶水做成一个近似长方形。

学生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3。交流并展示学生拼写出矩形的近似矩形。然后,教师使用课件演示剪切和拼写的过程,并标出矩形的长(C)和宽(r)。

老师:好的,哪组学生想给你看你制作的近似矩形?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近似矩形,教师将其贴在黑板上。师:现在老师用课件来演示剪拼的过程。 (教师用课件演示。)

4.让学生观察首先拼出的两个近似矩形,然后说说他们发现了什么。 然后老师问了“想想看”的问题,并达成共识,平均分的副本越多,拼写的数字就越接近矩形。

老师:观察你拼出的两个相似的矩形。你发现了什么?

盛:我发现把圆分成32等份形成的图比把圆分成16份形成的图更接近矩形。

老师:同学们,大家想一想,如果把圆圈分成更多的部分,也就是平均的部分越多,这个图形会是什么样子呢?健康:平均分的副本越多,图形越接近矩形。师:大家同意这个观点吗?健康:同意。

5.问:长方形和圆形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清楚后,鼓励学生尝试总结计算圆面积的公式。

老师:我也同意。现在,让学生思考矩形和圆形之间的关系。

生一: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形的面积。生2: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度等于圆周长的一半。生3:矩形的宽度等于圆的半径。

老师:现在,我们用C来表示圆的周长,矩形的长度用r表示,矩形的宽度用r表示(边说话边在圆上做记号) ,你能推导出圆的长度面积公式吗?试试看! (学生自己推导)。

6.交换学生总结的公式,并专注于他们的想法。 然后老师解释推导出S=πr2。

老师:谁能把你的想法完整地报告一下,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所以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r,长方形的长是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因为矩形的面积=长x宽,圆的面积=πr 2:我们已经知道圆的周长等于2πr,所以公式中的C为??圆可以用 2πr 代替,我们得到: =πr 2

边说边写板子:

一个圆圈的面积= =πrr=πr 2 老师:同学们真棒。 我们总结了计算圆面积的公式,就是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矩形。

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用r表示圆的半径,那么圆的面积公式怎么用字母表示呢?

学生:S=πr 2 老师:我们总结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那么让我告诉你,你知道什么条件可以找到一个圆的面积?

盛: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就可以求出它的面积。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本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以及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对数据的分析计算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多种角度看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能够运用适合的统计量分析刻画一组数据;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一般求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者的含义及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统计量对数据做出合理评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制造认知冲突。

1、回顾平均数的含义。

展示姚明的一张照片。一美国女孩是姚明的球迷,看了姚明的比赛后感叹道:“噢,原来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高的人。”接着引导孩子们就美国女孩的话,发表看法。

生:这只能说姚明是打篮球中最高的,不能那样说……

生:姚明是很高,但是姚明只能代表他自己,不能代表我们所有的中国人。

师:哦,不能用这样极端的数据来代表所有人中国人的身高,也就是说姚明身高不具有我们中国人身高的代表性。那究竟哪个数才能代表中国人的身高呢?

生:平均数。中国人身高的平均数。

师:是的,平均数能比较好的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非常多,作用很大。

师:这个平均数应该怎样求?你会求吗?试试看。出两道求平均数的题让学生做做。

2、感受认知冲突。

创设情景:再过十几年,大家都要大学毕业了,会面临找工作,那你们找工作时最关心什么呢?

全班齐答:工资。

我们班xx同学也想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他对这样两个招聘信息产生了兴趣,出示两个公司的招聘广告:苹果电脑公司:现有员工9人,人均月工资3000元,欲招一名大学生。粽子电脑公司:现有员工9人,人均月工资2500元,欲招一名大学生。

师:xx同学拿不定主意,请同学们帮他作出一个选择,如果仅从工资方面考虑,他应该去哪家公司呢?请说明理由。

生:当然是去苹果电脑公司,因为苹果电脑公司的工资高。这个孩子的发言引来一片附和,大多数孩子都认可去苹果电脑公司。

师:噢,看来同学们的意见很一致。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只看平均数还不行,……(接下来说不清楚,只是一种学习的直觉,也不能忽略)

师:你的意思是说只看平均数还不成?刚才我们说姚明身高的时候,平均数有那么多的优点,怎么现在又说只看平均数还不成了呢?

生:平均数也有不行的时候,如果说有的人工资特别高,而其他的人特别低的话,也有可能。

师:他刚才说的什么意思?谁听明白了?

生:老师,我似乎明白她的意思了,有可能苹果公司工作人员的工资差距拉得很大。我举个例子说明吧……(很多孩子似有所悟的点了点头)

师:有道理么?谁能重复一遍?

生:……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具体工资吧,看是不是像他们所说的那样。

出示具体工资的幻灯片。

3、深化认知冲突。

出示两个公司员工的具体工资:

师:看了这两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情况,现在大家建议这位同学应该去哪个公司?

孩子们纷纷表示去粽子电脑公司。有几个孩子甚至开玩笑说如果xx想当经理的话,还是去苹果电脑公司的好。

师:为什么变主意了?怎么想的呢?

生:因为作为普通员工,粽子电脑公司的工资高。

生:苹果电脑公司只是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高,其他员工少的可怜。

生:苹果电脑公司当官的'和员工的工资差距太大,而粽子电脑公司比较平均。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里用平均数3000元表示苹果公司所有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合适么?

生:不合适。

生:不恰当,有点忽悠人。

师:为什么不合适呢?

生:因为有太大的数。

师:“太大的数”什么意思?

生:就是有比较特殊的数,比其他的要大。

师:也就是说有极端数据出现时,平均数就不能很好的代表这组数的整体水平。

(二)初步感受中位数、众数的含义

1、寻求新概念。

师:因为有极端数据出现,平均数3000元不能很好地代表苹果公司的整体水平,那究竟用什么数表示合适呢,我们能不能找一个合适的数?(学生独立探究,小组汇报)

2、揭示概念。

师:同学们的方法非常好,都有道理。在数学上我们一般采用这三种方式来描述、分析和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首先当然是平均数,平均数在生活中用途很广泛。通过刚才的分析,平均数有时也会受到一些极端数据的影响,我们这个时候一般会用中位数和众数去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板书课题)

师:什么是中位数?

生:就是一组数据中最中间的那个数。

师:对,非常好。那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呢?怎么求的呢?在求中位数时还要注意什么?

生:要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师:还有第三种就是众数。什么是众数呢?(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怎么求呢?(比较次数多少)

(三)深入体会平均数、中为数、众数的作用和含义

1、求下列各组数据的中位数

13、15、19、23、5

2、5、13、15、19、23、总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2、求下列各组数据的众数

12,15,30,18,30

40,35,62,40,99,62

1,2,3,4,5,6,7总结求众数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

(五)小结。有什么感想或者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概念课,也是一节体会统计思想的活动课。所以,要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有现实背景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以丰富认识。因此,此课的教学,更应注重过程。特别是对理解概念的活动设计,活动过程的体验感受等方面,更需要精心设计。

因此,我把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即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一开课就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

二、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认识到不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的数是不确定,而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后中位数是确定,从而理解求中位数时,数据应该排序。

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出这两个概念,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是描述的角度并不同,这样可以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然后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一些特殊情况都在练习中反映出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到学生的参与性很强,乐于与同伴交流、探索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的否定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验证等活动,能用一个相等的量去代换另一个量,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2、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体会等量代换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能够将等量代换思想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称、苹果贴图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师讲故事《曹冲称象》的故事。

多聪明的曹冲啊!当时他只有7岁,之所以他能成功地称出大象的重量,受到官员们的称赞,就是因为他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等量代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板书)

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初步体会先是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2、初步运用代换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师:要想很好地落实目标,运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我们一定要认识一个新朋友,出示:天平。

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

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回答。

师:这是天平,如果天平平衡了,说明两边的重量相等。

师:今天,“天平”将和我们一起学习“等量代换”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看书109页,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条件和问题。

师:在本例题中,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那么1个西瓜与几个苹果同样重呢?这节课,我们将和曹冲一样运用“等量代换”的数学思考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请看自学提示:

(1)、认真观察,寻找其中等量的关系,思考:一个西瓜4千克,4个苹果1千克,一个西瓜的重量等于几个苹果的重量?

(2)、带着自己的思考方法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说清楚思路,然后选代表汇报。

师强调:观察后,先自己思考,有方法后再与小组讨论。

生学习,师巡视。

3、学生汇报:

师引导学生说算理: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4千克砝码和多少个苹果同样重呢?

学生汇报: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即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所以一个西瓜和16个苹果同样重。

师:用算式怎样计算呢?

生汇报,师板书:4×4=16(个)

师: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一个西瓜和16个苹果都重4千克,初步渗透要抓住一个中间量。(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课件展示寻找中间量的过程。)

板书:1个西瓜=4千克=16个苹果

4、举一反三:

完成课本第109页的“做一做”

出示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再独立完成

反馈展示算理:要求2头牛和多少只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质量关系进行等量代换。或者先将1头牛代换成羊,就可求出2头牛可换几只羊了。

总结:上面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师生总结方法:

1、仔细观察,寻找中间量。

2、知道要求的量=几个中间量;一个中间量=几个其它量

师:好,我们就用得出这种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拓展应用:

1、师:八戒想用一本书换12支自动笔,他认为这样很划算,1个可以换12个。看到这些信息,你认为八戒说得对吗?(课件出示)

引导说出理由。

师小结:是的,我们今天所学的“等量代换”中的“等量”,可以是同等质量,也可以是同等价钱、同等数量……

2、111页4题: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

3、111页3题。

四、总结拓展:

1、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外拓展:

(课件出示)古代的等量代换。

师:在没有货币的远古时期,人们就已经运用等量代换的知识来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了,课下同学们可以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了解我们中国商品社会的发展历程。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8】

师:同学们,你知道我现在站在你们的什么方向吗?

生:前面。

师:你知道你们面朝的方向是前还是后呢?

生:前。

师:那我们背对的方向呢?是前还是后

生:后。

(学生边说,教师边在黑板上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前后”。(教师边说边点题)

1、前后的相对性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现在站得直吗?那看哪位同学坐得比老师还直。现在老师是面朝你们站着,那么黑板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在黑板的哪一面?你们在老师的哪一面?(与一名学生合作)***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向后转:现在呢?

师:同学们,一般情况下,面朝的就是前,背对的则是后。你记住了么?

师:教师在上课之前,听到一个好消息,森林运动会就要开始了,

我们一起去为运动员加油,好吗?

生:(齐说)好。

师:你知道他们在进行什么比赛吗?

生:跑步比赛。

师:有哪些运动员呢?(点名回答)

生:小鹿、小兔子、乌龟、蜗牛、小兔。

师:你真棒,认识这么多的动物。(学生边说教师边指)

师:它们朝哪个方向跑?你是怎么知道的?(点名回答,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哪里是前,从而方便下面的判断。)

生:朝那个方向跑,因为动物的面朝那个方向。(学生用手指出方向)

师:你们说对吗?快看,紧张的百米赛跑就要开始了,请小朋友们

认真观察,比赛的情况如何呢?注意:当比赛开始后,我们一齐

拍手喊加油,好吗?(目的是让学生进入角色,增强学习兴趣。)

生:(齐答)好。

师:现在,老师来当裁判,(手势)运动员,各就各位,预备跑!

师生:(一起拍手喊)加油,加油……

师:停!

师: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点名让学生自由的说,教师不作限

制)例如:

生1:鹿跑在最前面,是第一名。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1:松鼠在鹿的后面是第二名,小兔是第三名,乌龟是第四名,蜗牛是第五名。

师:你说得真好,谁还看到了什么?

生2:松鼠在白兔的前面,白兔在松鼠的后面。

生3:鹿在松鼠的前面,松鼠在鹿的后面;小兔在乌龟的前面,乌龟在小兔的后面;乌龟在蜗牛的前面,蜗牛在乌龟的后面。

生4:鹿跑在最前面,蜗牛跑在最后面。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你们能完整地把小朋友们看到的都说出来吗?试试看。(一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二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自由练习说,教师巡视并辅导)

师: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生:鹿跑第一,松鼠跑第二,兔子跑第三,乌龟跑第四,蜗牛跑第五。鹿在最前面,松鼠在它的后面,鹿在松鼠的前面;松鼠在兔子的前面,兔子在松鼠的后面;兔子在乌龟的前面,乌龟在兔子的后面;乌龟在蜗牛的前面,蜗牛在乌龟的后面。

师:你真棒!对他的精彩表现,同学们一起来鼓励他。

(或者学生不能说得那么完整,教师将做以下处理)

师:你有补充吗?你觉得刚才那位同学讲得怎样?(让其他学生补充。)

师:刚才同学们都观察得很仔细。听,另一边的赛车场多热闹,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生:好。

(屏幕转换赛车画面)

师:现在,跑在最前面的是几号车?(点名回答)

生:2号车。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djz525.com/a/6026101.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保密工作述职报告(推荐五篇)
下一篇 : 建筑施工承包合同(合集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