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励志的句子范文大全(编辑 梦想家)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经过阅读我们对于“诗词鉴赏教案”的了解更加深入了,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浏览本页内容!

诗词鉴赏教案 篇1

在诗歌鉴赏中,最让学生头疼的就是手法分析题。原因之一,就在于学生缺乏手法知识储备,鉴于此,有了细讲诗歌手法的念头。

一、什么是“虚”与“实”

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

以《雨霖铃》为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以《虞美人》为例: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句,写愁绪。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这是化实为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前两联写实。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杜甫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

后两联写虚。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杜甫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啊!

假如没有这两句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此诗之所以被誉为“杜甫生平快诗”,关键之一在于虚实妙合!虚写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

总的来说,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所谓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二、衬托的类型,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1)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

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2)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三、衬托在古诗中的运用。衬托在古诗中,可用于写景,也可以用于状物,还可用于抒情。诗人根据实际需要,使衬托呈现出如下一些具体形式:

1、冷暖相衬。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这里,诗人先勾绘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后再涂抹天门打开的暖亮色调。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用“挂”字化动为静。

3、乐哀相衬。如贾至的《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这首诗用了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以前两句所写的春天的绚烂的春光,反衬内心的愁恨。 又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鄰,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亲。这首诗,则用哀景來写乐情,诗人很高兴与表弟卢纶寄宿在自己家。

这一句,以天地之大来衬沙鸥之小,以广阔的天地反衬自己像一只孤零零的“沙鸥”一样无依无傍的落寞惆怅,传达出一个人在现实与历史长河中无力自主的无奈。

5、声寂相衬。 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首诗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写的是“寂”,第二句,空山并非一片静默死寂,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这是写“声”。这两句,声寂相衬,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6、正反相衬。如李白《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诗人写蜀道难行,先从正面着手,上面突兀而立的高山,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下面曲折回环的河川,冲波激浪。然后宕开一笔,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千里翱翔的黄鹤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缘,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正反结合,极力状写蜀道的难行。

通过明暗互衬来表现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前者为“虚”,后者为“实”,这一“虚”一“实”,两相映衬,寄寓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在这里,诗人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

10、以景衬情。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一诗句,描绘萧瑟的秋景,以增添离别的哀愁。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送客的主人与相别的客人,于船中执手无言,遥望江面,唯有茫茫的万顷碧波之上洒下皎洁的月光。这里的江边月景,衬托了别离的忧伤。

11、侧面烘托。如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从侧面烘托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

一、什么叫“比”“兴”: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二、教材中的“比”“兴”运用: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

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短歌行》)

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商隐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兴,暗喻生平,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

三、“比”“兴”手法的妙处。 比兴手法的运用,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一、什么叫“白描”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二、“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画。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

如聂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白描,有别于细描。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渲染、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渲染,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在古典诗歌中,渲染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起一种烘云托月的作用。

烘托与衬托容易混同。烘托与衬托相同之处是都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种情感得到凸显。但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的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而烘托主要通过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外在的侧面描写来实现。即《艺概》中所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二、渲染与烘托在古诗中的运用:

在古典诗歌中,渲染与烘托有分别单用的情况:

先说渲染。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南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再说烘托。烘托在古诗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又如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2、以人烘托人。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

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3、以物烘托物。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实际上,在古诗中,渲染、烘托两种手法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特别是在借景抒情类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选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象征,指的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在屈原的《离骚》中,他把才德和有作为的人比做“美人”:“恐美人之迟暮”。他描写他“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的举动,又赞美古圣先王“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这些芳草香木,都有象征意义:一是表明屈原追求的美好事物品格高洁,屈原佩戴它们,就是象征他的品德高尚;二是用以比喻贤臣。这种“美人芳草”式的象征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境况,书写了思归不得的忧伤。

1、冰雪,心志忠贞、品格高尚的象征。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2、月亮,成了离愁别绪,思乡之愁的象征物。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3、柳树,惜别的象征。如柳永《雨霖铃》,就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象征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写照,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 “我亦举家清”。

5、草木,长势繁盛反衬荒凉,在古诗中用于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到了唐宋时期,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12、松柏,常用于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13、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4、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15、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16、莲,表达爱怜、爱情。

17、鹧鸪,表示离愁别绪。

四、象征的妙处: 象征用象征物靠联想来暗示象征义,给读者丰富的联想空间,显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顶真,指上句结尾的词语做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连续两次都用上,使相邻的语句、片断、章节首尾顶接,蝉联而下,又称联珠、蝉联、连环。

回文,即把相同的词汇或句子,在下文中调换位置或颠倒过来,产生首尾回环的情趣。又叫回环。

先说顶真。如汉代七言乐府诗歌《平陵东》: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

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这首诗,第一节点明劫人之事和被劫地点,既是写景,也是叙事,成功地渲染了“义公”被劫的环境和氛围。第二节,笔锋凌厉,情绪激愤,直陈劫之目的,揭示劫者“何人”,与前句顶真钩连呼应。第三节,从“义公”方面落笔,写他无力赎身之悲,与前三句密切相联。第四节,写事件的结局。

在这首诗里,顶真使得“义公”被劫持、被勒索、被逼卖黄犊几个细节环环相扣,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顶真还使得全诗读起来,不仅音调流畅,且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气氛。

再说回文。回文在古诗词表现为如下形式:

1、通体回文,指一首诗从末尾一字倒读至开头一字,另成一首诗。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吐碧衫。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这是首通体回文诗。可倒读,极为别致。

2、就句回文,指一句内完成一个回复过程,每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互为回文。如清代李旸的《春闺》:垂帘画阁画帘垂,谁系怀思怀系谁?影弄花枝花弄影,丝牵柳线柳牵丝。

脸波横泪横波脸,眉黛浓愁浓黛眉。永夜寒灯寒灯夜,期归梦还梦归期。

3、双句回文,就是下一句为上一句的回读。

如苏轼的词《菩萨蛮》: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4、本篇回文,就是一首诗词本身完成一个回复,即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回复。

《春》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5、环复回文,指先连读至尾,再从尾字开始环读至开头。

顶真可使句子结构于整齐,语气贯通,突出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

回文正读倒读皆可成句,充分展示并利用了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序为重要语法手段这两大特点,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

无论是顶真还是回文,只有内容与形式合一,才算是完美的。

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二、间接抒情的类型与示例:

1、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2、借景抒情。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情景交融与借景抒情有何区别:

“融情于景”,明写景,即字面都是景语;但是,必须暗含情,即所有景语皆情语也。

“借景抒情”者,抒情的一种方法,即借助于景物,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二者的共同点是,以抒情为中心。其区别是,前者表面写景,实质写情;后者写景、抒情都是明写,只是景为由、情为根而已。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里的开头两句是“借景抒情”,诗人借故都长安的残破景象,抒发了无限悲痛的心情:昔日的繁荣荡然无存,此乃安史叛军之罪。这里体现了“景为由、情为根”的理念。第三四句是“融情于景”,灾难中的春花感于时事,露水化眼泪;被战乱吓破胆的春鸟,闻声而心惊。这里明写“花”与“鸟”,但是,一个“感”、一个“恨”字,却道破了句句在表现“人”即作者的情怀:此处的“景语”,都是“情语”。前两联诗句,重点都在抒情,而所用方法却明显不同,可见杜甫的笔法是非常高明的。

3、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诗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来寄托、传达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有如下不同:

1)“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3)“托物言志”不在内容上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4、借叙抒情。所谓借叙抒情,指诗人对某事或某人充满激情的时候,便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感情熔化于对具体事件的叙述中,借叙述来抒发自己难以遏止的感情。如崔国辅的《怨词二首》(其一):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 这首诗借叙事表现了宫女的凄亮怨情。

5、借议抒情。 借议抒情,指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在叙事写景的基础上,通过议论来抒发思想感情。这是一种依附于事理的抒情,诗人为了抒情的目的,“寓情于理”,其中的议论表现出诗人对客观事理认识感受后的情感判断和情感评价,与单一的议论不同,不重在摆事实、讲道理。如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首诗中“无情最是台城柳”是议论,诗人说“台城柳”“无情”,是拿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朝豪华作对比,台城堤柳,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它堆烟叠雾,容颜未改,春来依旧绿遍十里长堤。在这里,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

6、用典抒情。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诗用了如下典故:

(1)孙仲谋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英雄的怀念,表达了收复失地的理想。

(2)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北伐的决心。

(3)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诗人将今昔对照,内心沉痛。

前三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主战派的期望,还借此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进行讽刺和谴责。

(4)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这一典故,借古讽今,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

(5)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如刘禹锡《台城》: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用典抒情与借古讽今有何区别?

用典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借古讽今是引用典故以方便于比况和寄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的心声,

借古讽今是用典抒情的一种方式,借古讽今是引用前人前事等来评论当前风气、时政等;用典抒情则是着重自己的感受,引用前人的语句或事迹来表现出来。

诗词鉴赏教案 篇2

(1)一句概括,形象特点+社会属性(…的隐士;…的底层劳动妇女;…的书生)(2)结合全诗的句子进行分析,有描写手法的要鉴赏所用的描写手法(侧面,正面)(3)概括出形象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作者…)

(1)一句概括,诗句描写了一幅+(季节、地点、事件)+(什么样氛围特点的,孤寂冷清,雄浑壮阔,恬静优美,萧瑟凄凉等)的图景

(1)释义,“…”字在句中的含义是…;或“…”字的特殊语法现象(名词动用之类的)、修辞手法(拟人,通感,化无情为有情,化静为动等)

(1)点明语言特色(沉郁顿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浑奔放、悲慨凄凉)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事抒情)

(2)实写和虚写(虚写:神仙鬼怪世界、梦境、已逝之情景、设想想象未来之情景)

(5)视角变换描写(可设题如:全诗怎样体现“望”字的;描写景物很有层次,请分析)

(6)白描(一般不着抒情和议论,常和简练、质朴的语言风格相联系)

(8)通过不同感官描写(嗅、视、声、触、味)

(1)比喻(要注意暗喻,说清本体和喻体,注意它能化具体为抽象,化无形为有形,突出事物特点)

(4)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永恒衬无常,以无情衬有情,虚实相衬,异色相衬)

(7)设问(片头设问,引起全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主要思想感情:

(3)抒发沧桑之感,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多用大自然的有常衬人事的无常)

(4)借古讽今,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抨击,或感慨个人遭遇

2.山水田园(隐逸)诗(多描写自然风光,多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渲染气氛;多有描述画面的题)

主要思想感情:

3.送别诗(多临山傍水,也称山水送别诗;常寓情于景,渲染烘托,以乐景衬哀情)

主要思想感情:

(2)表达了与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友人的赞美、美好期望或激励劝勉

(3)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美好理想,表达诗人自己的豁达胸襟和豪放的气度

(4)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担忧,或对友人路途遥远的无限关心(多用虚写)

4.思乡怀人(羁旅行意)诗(写在外漂泊的游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常在特殊节日;

常触景生情,感时生情,托物传情,因梦寄情)主要思想感情:

(3)抒发了独居他乡,不得重用,在外漂泊多年却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主要思想感情:

(3)表达了对丈夫、家人的思念(丈夫多在外征战,或他乡为官;会和边塞诗的一些内容联系)

6.边塞诗(多写边塞苍茫雄奇的景象,或边疆战事的惨烈,或军营生活)

主要思想感情:

(3)写战事渐衰,表现了报国无门的悲壮,和壮志难酬却又无可奈何的慨叹

(4)揭露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战士思念家乡、厌恶战争、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情感,以及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愤懑与不满

主要思想感情:

(2)由于受生活中某种事物的触动,进而引发出自己的某种生活感悟、生活哲理

则将诗分层,找到体现感情细微变化的细节描写、意象描写,逐层分析具体表现了什么情感,每层之间用一定的表变化的词语过渡,最后可能是情感升华,或是将前面得多方面情感融为一体。

诗词鉴赏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本课是《唐宋诗词鉴赏》(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选修教材)的第五课,是咏物抒怀诗单元。该课选编了三篇精读作品《房兵曹胡马》(杜甫)《蝉》(李商隐)、《海棠》(苏轼);五首扩展阅读作品:《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刘禹锡)、《山园小梅二首(其一)(林逋)、《画眉鸟》(欧阳修)、《落梅二首(其一)》(陆游)。精读求方法规律的掌握,扩读旨在类化、巩固精读过程中所形成的条件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咏物诗是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物象为描写对象的一种诗体。咏物诗是古典诗歌园林中的奇葩。本课教学设计拟从精读作品的阅读鉴赏入手,来认识、把握咏物诗的一般特点和阅读鉴赏的基本策略;然后结合扩张阅读作品的鉴赏,在诵读、比较、迁移中掌握咏物诗的阅读鉴赏的方法,加深对咏物诗的特点的认识,体会、积累咏物诗的常见意象。

二、说目标

赏析咏物诗,认识咏物诗的特征(知识目标),理解诗人借物所抒之情(情感目标),掌握咏物诗阅读鉴赏的基本方法,体会、积累咏物诗的常见意象(技能目标)。

确立依据:根据诗歌阅读鉴赏教学的特点,把目标定位在“赏析”上,意在引领学生通过鉴赏分析,抓住咏物诗的核心意象及其关联意象,把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彼此组合建构的意境,从而体会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理解“物象世界”与抒情主人公“心灵世界或思想境界”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得审美的愉悦。同时,在具体的精读作品的赏析中,引领学生按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归纳梳理出咏物诗的基本特征和阅读鉴赏的一般策略,以提升学生文学阅读鉴赏的经验。

教学重点:咏物诗的一般特点与阅读的常规方法。

教学难点:咏物诗的意象选择与组织的特点;咏物诗的“物象世界”所投射出的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三、说教法

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归纳法、练习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法

选择依据: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和鉴赏评价能力作为最主要的教学目标。诵读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在诵读的基础上,必能自有所领悟,进而才能更好地品味、赏析诗歌的意境。而讨论法、归纳法也是阅读鉴赏课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在课堂组织学生在已有的阅读初感的基础上通过导问(可以是来自教师的,也可以是来自学生的)、点拨、精讲、对话、研讨等方式来引领学生逐步完成对诗歌文本的深度阅读和鉴赏分析,在师生、生生的交互对话中,充分打开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空间,培养他们鉴赏的技能,调动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主观能动性。练习法是达成对既定教学目标的掌握的必要手段,通过精当、适度的练习,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和技能。帮助教师及时反馈本课教学的得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课前制作的课件,来整合教学程序展开中的学习任务要求和具体的知识项目等,以使教学流程更清晰,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围绕“怎样阅读鉴赏咏物诗”这一主题,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贯穿具体的学法的指导,以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本课要关注的学法主要有:诵读、默写、圈点勾画、批注、写作读诗札记。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要求熟读,并在课本上对三首精读作品作出初读的自我批注,以便课堂中讨论、对话。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与“紫蝶黄蜂俱有情”诗意相关联的图片展播导入(以蜂蝶穿飞于花丛的景色为衬底,打出一组描写蜂、蝶的古诗句)(在课堂教学起誓阶段营造一种“悦读”的氛围,激发学生阅读鉴赏的兴趣。)

教师导语:“一草一木总关情”,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自然万物常常会引起人的无限遐想,或者是勾起人的喜怒哀乐之感;于是乎,“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多愁善感的诗人往往在“览物”时发现了自我人生经历中的某种类似于物的遭遇,于是就有了借物抒怀的咏物诗了。

(二)精读作品鉴赏指导

第一阶段:诵读准备

先指名诵读,再请同学点评;再利用多媒体,播放三首诗歌的示范朗诵音频(或教师示范诵读);然后全班齐读。在此阶段,同时疏通易错读的字词。

第二阶段:赏析指导

(三首精读作品,先作各自精读赏析,在结束后各加上标题,用主标题加副标题的方式来概括各首诗中的物象所反映出的抒情主人公的心灵世界。要求主标题能点出作品的核心意象,用一句诗(7个字),副标题则要求能简要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心灵世界的状态特征。)

(在指导学生精读鉴赏诗歌文本时,反复提醒学生圈点勾画、修正、完善预习阶段的批注。)

甲:杜甫《房兵曹胡马》:骁腾胡马壮士心——青年杜甫的`书生意气

(ppt展示诗人画像及诗意图)

导问:

1、杜甫笔下的胡马具有怎样的特点?

2、诗人是怎样描写马的形象特点的?

3、本诗中马的意象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

1、诗人笔下的胡马神清骨峻,你看它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它的身姿是凌厉奔驰,如风驰电掣。诗人抓住马的骨相、耳朵、四蹄等方面来写,突出它的骁健的特点。

2、正面描写,动静结合,绘形传神,形神兼备。前四句描绘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写马的品格,用的是虚写手法。把马比作了一个忠实的朋友、侠义的豪杰。

3、马传达出了青年杜甫风华正茂时的凌云壮志、宏伟抱负,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蓬勃向上的书生意气。尾联两句既是写妈驰骋万里,也是对房兵曹为国立功的期望,更是自己壮怀的写照。这种心态与盛唐时期因国力强盛、疆土开拓,民众被激发的普遍的豪迈情怀有关。

乙:李商隐《蝉》:高树饥蝉薄宦情——位卑义山的潦倒仕途

(ppt展示诗人画像及诗意图)

导问:

1、李商隐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特点?

2、诗人是怎样描写蝉的形象的?

3、本诗中蝉的意象与诗人自我的形象一致吗?为什么?能否联系诗人的生平遭遇来作一探究。

4.与本诗相比,骆宾王的《咏蝉》、虞世南的《蝉》寄托了诗人各自怎样的感慨。

明确:

1、诗人笔下的蝉处于高树,餐风饮露,因难饱而哀鸣,却无人怜悯。蝉声快要断绝了,却是“一树碧无情”,那么冷酷淡漠。这“蝉”的处境是困窘的。

2、诗人描写蝉的形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蝉“高难饱”,“五更疏欲断”的悲伤悱恻的状态与碧树的无情作了对比。

3、本诗中的蝉的意象与诗人自我的形象是一致的。李商隐十九岁以文才得到牛党令狐楚的赏识,改从令狐楚学骈文奏章,被引为幕府巡官,并经令狐淘(应为绞丝旁)的推荐,二十五岁举进士。次年,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中任书记。因其文才,深得王之赏识,故王以女妻之。牛党的人因此骂他背恩,此后牛党执政,他一直被排挤。在各藩镇幕府中过着清寒的幕僚生活,潦倒以至病卒。因此,本诗中蝉的形象无疑是诗人自我的屈身下僚、地位卑微、生活清寒的境遇的象征。诗人官职小生活潦倒,四处漂泊,因而产生了厌倦官场渴望归隐田园的愿望。这声声凄切的蝉鸣,反复地提醒诗人的当下清贫的境遇。

4.前者是寄托了自己清白正直却蒙受谗言而被下狱的愤懑,后者是表达了立身品格高洁,并不需要外在凭借而自能声名远播的自信。

丙:苏轼《海棠》:夜深海棠谁爱怜——多情东坡的达观人生

(ppt展示诗人画像及诗意图)

导问:

1、苏轼笔下的海棠具有怎样的特点?

2、诗人是怎样描写海棠的形象的?

3、本诗中的海棠形象折射出诗人怎样的心态?能否联系此诗的写作背景来说说。

明确:

1、 海棠盛开,姹紫嫣红,散发着阵阵幽香,显得生机勃勃、美丽可人。

2、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写其香之浓郁,其色之红艳,其姿态之妖娆,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如末句以“红妆”为喻,把海棠比作杨贵妃(亦为用典)。侧面写,则以月光、烛光为背景来衬托海棠花开之美。

3、诗人“只恐夜深花睡去”,才“更烧高烛照红妆”,由此可见出他对海棠的怜爱之情,夜深盛开,“月转廊”,海棠隐于阴暗之中,乏人问津,那是多么孤独寂寞啊!诗人点起高烛来照,为了寂寞的她不至于睡去了,因此可见诗人的心细和“仗义”,这是诗人一片赤子之心。此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作者时在黄州贬所。迁客放臣的失意、孤独、寂寞等等心绪是在所难免的,但诗人却能在本诗中作如此豪放语(三四句)。足见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达观的心态。(此处,可启发学生联系必修本中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作品反映出的诗人的心态来作“互文解读”。)

(在精读赏析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借助ppt课件同步展示问题、相关赏析要点与背景资料等。以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三)咏物诗特点梳理与咏物诗阅读鉴赏方法归纳

甲:阅读赏析了上述三首咏物诗,请大家试说说:咏物诗具有哪些特点?

(这一环节,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纠正、补充、拓展;以形成条件性知识。结合ppt纲要信息呈现。)

讨论后,明确:

咏物诗是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物象为描写对象的一种诗体。咏物诗的特征主要有:

1、形似。即外在形貌特征的相似。如何做到形似?

(1)要抓住最能突出物的外在特征来写,通过深入、认真、细致地观察,借助形象思维来图形写貌。如胡马的瘦骨、峻耳、轻蹄,又如蝉的餐风饮露而“高难饱”、蝉的凄切欲绝的鸣叫声,再如海棠的花色的红艳、香气的浓郁、姿态的妖娆等等。

(2)要选择适于表现这种特征的最佳审美视角,捕捉住其稍纵即逝的形态变化。如杜甫笔下胡马“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的奔腾的姿态美,如李商隐笔下五更时,衰颤的悲鸣;又如苏轼笔下海棠花的烛光映照之下更显得娇艳的妆容等等,这些都是诗人选择最佳视角所捕捉到的物象的美,突出了它们的变化。

2、神似。即内在品格、精神、气韵的相似。如何做到神似?

(1)环境映衬。如苏轼以“崇光”“月”“高烛”来作为海棠的海棠开放的环境。

(2)侧面烘托。如李商隐以“碧无情”的树来作为“疏欲绝”的蝉的反衬。

(3)优美想象。如杜甫把胡马想象为侠义的豪杰、忠诚的朋友;苏轼把海棠比作了盛妆的贵妃。

3、寓意。

咏物诗必有寄托。要做到物中有“我”,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人格、遭际等等寄托在事物描写之中。或因小见大,或寄重于轻,或寓深于浅,或托直于曲,总之,咏物诗中的“物”凝聚了诗人的“精神生活”,是诗人情感的寄托物、象征物、承载物。

乙: 结合上述三首咏物诗的阅读鉴赏,请大家试归纳咏物诗的阅读方法。

(本环节,先指名几名学生发言,然后总结,形成策略性知识。)

明确:咏物诗的阅读方法:

1.抓住所咏之物,认识物象的形与神的特点。

(1) 圈点勾画描写物的形貌特征的词句

a.摹状词 b.绘色词 c.拟声词 d.写动态的词语 e.修饰状貌的副词 f.运用特定辞格的语句

(2) 提取描写物的品格精神状态的词句

a 筛选表露情感态度的关键语词 b.结合全诗语境把握诗眼

(3) 通过对写法的分析进一步理解所咏之物形与神的特点

常见写法:

a. 正面描写 b.侧面描写c.动态描写d.静态描写 e 虚实结合 f细节描写

f. 比拟 g.夸张 h.象征

2.联系作者的生平处境,体会物象所寄托的寓意

(1)借助诗题的提示

(2)借助注释的说明。

(3)借助阅读前的知识储备

(4)咨询、查阅

六、拓展阅读训练

(本环节针对本课所选的扩展阅读篇目,择其四首设计一组习题,以帮助学生巩固对咏物诗的基本特点的认识和一般阅读方法的掌握。练习设计紧扣咏物诗的特点来拟制问题。将练习自主设计纳入教学设计的范围,并从课堂教学目标要求的角度来规范练习设计的具体内容与层次,如此才可确保“即教即有练,所练即所教”的教学预期的落实。)

(一)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注:据《旧唐书·刘禹锡传》载:禹锡于永贞元年(805)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奉诏还京,其间已历十余载。"看花诸君子"及"桃千树",均指朝中权贵。戏赠:调笑之意。此诗大意是讽刺朝廷新贵尽为"刘郎去后"之辈,含轻蔑之意,因"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刘又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1. 本诗是如何描写桃花盛开之美的?请简要分析。

2. 诗人咏桃花,寄托了怎样的感慨?试结合背景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从侧面描写。前两句描写人们去玄都观看桃花的熙熙攘攘的景象,写京城道路上草木葱茏、尘土飞扬,衬托出人马喧嚣、川流不息的盛况,以次来烘托玄都观桃花盛开的景象;又以“无人不道”来形容人们观看桃花之后的的满足心情和愉快神态,从而进一步烘托出桃花盛开之美。【本题考查对咏物诗核心意象的特征及描写手法的认识。】

2.联系背景,结合全诗语境,可见作者用玄都观的千树桃花来隐喻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诗人咏桃花,抒发了对追名逐利、奔走权门之徒的轻蔑和嘲讽之情。【本题考查对咏物诗的寄托之情的理解。】

(二)阅读下列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本诗从哪哪几方面来描写梅的形象?写出了什么特点?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从梅枝的稀疏、梅香的清幽两方面来描写梅的形象。(2)写出了梅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艳超逸的特点。(3)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互结合的手法。首联交代梅盛开的时节,以“众芳香摇落”来衬托“独暄妍”的梅,这是侧面烘托;颔联是正面写梅,颈联是从侧面描写梅,从环境渲染的角度来写,霜禽偷眼、粉蝶断魂,以拟人的笔法写出了白鹤、粉蝶对梅的喜爱,由此来烘托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以及幽居之乐。【本题考查对咏物诗的所写之物的特点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三)阅读下列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 本诗描写画眉鸟,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 本诗写景生动,试简要赏析。

3. 本诗借咏画眉抒发了怎样的感怀?

【参考答案】

1.对比。前两句写画眉鸟鸣叫声的自由婉转与逍遥山林的形象,后两句写笼中画眉的失去自由、埋没天性的不幸遭遇。【本题考查对咏物诗的表现手法的理解】

2.诗人用“百啭千声”形容婉转动听的鸟鸣,用“随意移”来写画眉的自由自在;用“山花红紫”描写绚丽的山林景色,全诗写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清新明丽。【本题考查对咏物诗的意境的理解】

3.抒发了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怀(被贬谪的失意),对远离朝廷政治斗争的旋涡,暂时避开是非纠葛,回归山林的自由的庆幸。【本题考查对咏物诗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四)细读下列一首咏梅诗,然后自选一个角度,试写一段赏析短文,自拟题目,300字左右。

落梅二首(其一) 陆游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写作提示】可从意象特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角度切入鉴赏分析,要结合文本的具体诗句来分析,切忌架空分析。

(五)课后自读杜甫诗(可利用网络查寻),试找出杜诗中的马、鹰、月、鸥、雁等意象的常见象征意义(要求列出相关诗句)。

(前三道题可设计成随堂练习,第四、五道设为课后延伸作业,以培养学生自主赏析诗歌文本的能力和归类梳理和积累常见意象的意识。)

诗词鉴赏教案 篇4

1.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人物形象分两类,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屈原的《离骚》表现的一个执著追求、热爱祖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二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即客体人物形象。诗人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出现了诗人刻画的周瑜形象。当然还有“多情应笑我”的诗人自己的形象。这两类人物形象不是同一形象,是两个形象。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也可能是同一的,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者。

1)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几个修饰词);

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

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并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

3)归纳的形象寄托的作者(或抒发自己情怀,或借物自况)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三)、真题展示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概括邹明府主要的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术语积累: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者形象)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矢志报国、建功立业的将士形象)

5.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思乡怀人、孤独惆怅的羁旅者形象)

6.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亲友送别、依恋伤感的送别者形象)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参考答案:

通过描写山翁独饮成醉,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隐者形象。(意思对即可)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问题:诗人纯用白描手法,在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的同时成功地摄取了一个农村儿童的形象,试对该形象加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成功地勾勒了一个热情好客、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

诗词鉴赏教案 篇5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含蓄隽永、清新明丽、形象生动、绚丽飘逸、婉约细腻、幽默讽刺、雄浑、豪迈奔放、阴郁顿挫、慷慨悲壮、平和冲淡、旷达飘逸。

4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高考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小试牛刀▽

【例1◇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例2◇20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例3◇年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波神:水神。 准拟:准定。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例5◇20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诗词鉴赏教案 篇6

李商隐,唐代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李商隐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将要结束。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绮丽的瑟啊,为什么没有端由的有着五十根琴弦?每一根琴弦、每一根柱,在使我想起已然磲的美好岁月。这心情仿佛庄周在清晓的梦中,幻化成翩翩的蝴蝶迷离飞舞。也或许想古代蜀国君主望帝那样,将满腔心事多付给哀鸣啼血的杜鹃。当明月照耀,苍茫的大海中,我已分不清那究竟是晶莹的珍珠或鲛人的泪水。暖日暴晒,蓝田因为有美玉蕴藏,地面升起阵阵轻烟。所有的情感。不管再怎么美好,只怕都将成为记忆罢。心头浮现往日情事的时候,才觉得一片惆怅,惘然。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高阁上的游客们已经竞相离去;小园的春花随风凋零纷纷乱飞。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弯弯小径;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我痛惜这如雨的落花,不忍将落红扫去。我望眼欲穿,盼来的春天却又匆匆归去。赏花的心意也随着春天的归去而消失,春去花谢,只留下我泪湿衣裳。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二月二日,是蜀中的踏青节,我独自漫步在江边。沐浴着温暖的春日、和煦的春风,我听到远处传来悠扬的笙歌。在这早春啊,花朵吐出了花蕊,细长如须;柳树长出了嫩叶,细小如眼,各自可爱无比。岸边,紫蝶和黄蜂在花柳间穿梭追逐,缠绵多情。客居异乡,我多想回到万里之隔的家乡啊,过着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可如今,三年来我却一直在柳营任事,不曾回乡。新滩碧波荡漾,流水淙淙。它们不能理解我的羁旅愁思之情,那盈耳不绝的流水声,听起更像午夜时檐上滴落的凄凄风雨声。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我虽然胸怀匡国之志,也有郭元振《宝剑篇》那样充满豪气的诗篇,但却不遇明主,长期羁旅在外虚度著华年。黄叶已经衰枯,风雨仍在摧毁,豪门贵族的高楼里,阔人们正在轻歌曼舞,演奏着急管繁弦。新交的朋友遭到浇薄世俗的非难,故旧的老友又因层层阻隔而疏远无缘。心中想要断绝这些苦恼焦烦,要用新丰美酒来消愁解闷,管它价钱是十千还是八千。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当初你离去时春潮漫平栏杆;如今秋蝉不鸣露水挂满树枝。我永远怀念当时那美好时节;今日重倚槛前不觉时光流逝。你北方的住处象春天般遥远;我在南陵嫌送信人来得太迟。远隔天涯我屡次占卜着美梦;疑心你有新交而把老友忘记。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长安城闻名的隋宫,在烟霞中锁闭;却想把遥远的扬州,作为帝业基地。若不因天命,玉玺归龙凤之姿李渊;隋炀帝的'锦缎龙舟,早该驶遍天际。如今腐草中,萤火虫早就绝了踪迹;隋堤上的杨柳枝,唯有暮鸦的聒啼。断帝荒淫而亡国,黄泉若遇陈后主,岂敢把亡国名曲后庭花,重新提起。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猿鸟犹疑是惊畏丞相的严明军令,风云常常护着他军垒的藩篱栏栅。诸葛亮徒然在这里挥笔运筹划算,后主刘禅最终却乘坐邮车去投降。孔明真不愧有管仲和乐毅的才干。关公张飞已死他又怎能力挽狂澜?往年我经过锦城时进谒了武侯祠,曾经吟诵了梁父吟为他深表遗憾。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新春,我穿着白夹衣怅然地卧床;幽会的白门冷落了,我心中惘然。隔着雨丝凝视红楼,我倍觉冷寂;珠箔般雨滴飘打灯笼,独自归返。你在远路,到春晚应更悲凄伤感?只有残宵能梦中聚首,依稀空泛。耳环情书已备好,怎么才能送达。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汉文帝为了求贤曾在未央宫前的正室里召见被逐之臣,论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确实是十分脱俗超群。可惜的是虽然谈到三更半夜,竟是白白的向前移席,因为他问的并不是天下百姓,而是鬼神。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公元848年(大中二年)秋天,作者由桂林北返长安,途经梦泽一带时,因眼前景物的触发,引发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写下了这首诗。梦泽,这里约指今湖南北部长江以南、洞庭湖以北的一片湖泽地区。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白岩石托起的祠门长出碧绿苔藓,从仙界沦落贬谪下来迟迟难归返。一个春天丝雨如梦常飘落在瓦面,整天里习习灵风无法使神旗丰满。萼绿华仙子行无定处自由来人间,杜兰香谪仙一长春梦就重返九天。玉郎仙官曾在此为圣女引路成仙,她还记得采紫芝在天宫的台阶前。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青鸟飞去西方竟然还没回来,武帝依然长久地守候在集灵台前。文学侍臣司马相如有消渴病,君王却不肯赐予他一杯金茎露止渴救命。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很久都没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音讯,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可是中宵醒后,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数年,顾望四周,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不由得心生凄凉。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雨夜的凄寒、月色的冷清,又哪里比得上乡愁的磨人呢。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高大城墙上有百尺高的城楼,在绿杨林子外是水中的沙洲。年少有为的贾谊徒然地流泪,春日登楼的王粲再度去远游。常向往老年自在地归隐江湖,要想在扭转乾坤后逍遥扁舟。不知道腐臭的死鼠成了美味,竟对鹓雏的爱好也猜忌不休。

诗词鉴赏教案 篇7

1、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时代历史背景,当时诗人的人生际遇。季节环境。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2、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3、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姜夔、李清照。

4、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5、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6、长短不一)、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

7、五,包涵性强,画龙点睛,意属深刻;

8、对如何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查阅了一些资料,还有名家的论点,方法,自己个人的一些浅见,分享给大家。

9、诗歌鉴赏就是对诗歌以及诗歌里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文学赏析。

10、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11、孟浩然、常建等。

12、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13、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陆游等。

14、注意关注诗歌题目: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如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15、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16、如何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说来无非有以下几点。

17、三,整体大意无论用什么修辞手法最终能回归本意,不跑题;

18、七绝(七字),二、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19、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20、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21、抓意象、明意境:

22、古诗词鉴赏写作方式:

23、七律(七字)。首联(一、颔联(三、颈联(五、尾联(七、颈联必须对仗。

24、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挖掘求新、“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25、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6、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27、今体诗(又称“格律诗”)。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28、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29、听觉、味觉、突出梅香的特点。

30、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31、严肃与诙谐、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热烈。

32、一,诗体整齐,表意准确;

33、“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34、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李白、龚自珍等。

35、想象: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

36、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拟人、对偶、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37、怀远、离愁、杜甫的《春望》。

38、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39、二,韵律相宜,无论述景还是表意都要求韵律;

40、古诗赏析:

41、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42、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43、深刻的效果。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44、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45、六,有可读性,鉴赏性,有深度。

46、还有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多想,理解通透。并且了解古诗词的特殊之处,了解它的抒情方法。学会欣赏剖析,养成了这些习惯,掌握了这些方法,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就没有问题了。

47、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48、雄浑苍劲、雄浑壮观、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49、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50、行、白居易的《琵琶行》、绝句。

51、我觉得读古诗词是为了“觉乐”,所以首先是兴趣。诗词题材如此多,不一定所有的都读,除非是学者,要读自己喜欢的,不要勉强自己。其次,多看书,多听名师讲解,积累多了,常用的典故掌握个大概,自然就提高了。最后,就是共情,就是站在诗人的立场去体味,体味他所描述的美丽景色,感受他所表达的苦乐。

52、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昧”与意蕴。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53、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54、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55、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56、四,用词得当适到好处;

57、诗歌鉴赏”的含义如下:

58、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

59、注意明察考题暗示: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

60、词入手,找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61、岑参、王之涣。

62、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63、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64、记事(咏怀)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65、再分析诗歌作者想要抒发的的感情,最好联系诗歌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

诗词鉴赏教案 篇8

古代诗词艺术手法鉴赏说课稿范文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固定的考查模块,其考查热点和重点、考查涵盖面、题型及难度值钧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律和趋势。虽然如此,对于基础状况不实,文字敏感不够,缺少阅读经验的学生来说,仍是一个难于突破的点。要害在于,如果不能激发学生有效参与进来,再好的经验、方法也是白搭。因此,我认为,对于我们所面对的学生,问题不在于传授得多么到位,做了多少练习,而在于能不能真正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具体的认知实践活动中来。下面我从教材地位、学情分析、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教学反思八个部分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说地位

(一)高考诗歌鉴赏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经过高中前阶段教学与不但反复,对诗词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诗歌鉴赏这一块,头脑中也存留了一些答题术语,范式等,但大多趋于零碎、处于关联性不强的状态。因此,到具体作品的鉴赏上,就缺少有机联系,就会因读不懂作品而抓瞎。

(二)高考复习阶段诗歌鉴赏

定位在激发兴趣,引导参与具体认知实践活动上。我很认同“诗词考查的本质是正确理解诗意、词意”的说法。一切的形式、技巧最终都是以意为统帅,都是为达意服务的。

在具体鉴赏实践中,引导学生尽力破除诗歌的神秘感,让他们了解并逐步熟悉鉴赏诗歌思考方向和步骤。

二、学情分析

1、诗词常识积累少、零散。

2、读不懂,抓瞎(找不到突入口,不能准确地理出思考方向)。

3、审题不清,不能很好地落实“怎么问,怎么答;有几问分几步答”。

4、答不全,要点不足,分析欠深入、不全面。

5、表达差,语言表述往往言不尽意。

三、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从经典中吸取营养,巩固名篇背诵。

2、借助媒体,创设情境,丰富对经典诗作的感受与体验,加强对作者意(表达意图)的领会。

3、经典诗作中的技巧回顾与关联。

重、难点

在感知实践环节上,引导学生整理思考方向,在力图理解诗歌的基础上,结合答题范式规范答题。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学会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味作品,使之产生对古典诗词的喜爱。

四、教学方法

1、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扩充容量。

2、启发诱导。提示、帮助学生明确思考方向。

3、设问法:通过系列设问,形成对整首诗作的突破、合围,让学生体会思考方向的确定。

五、学法

1、情境复习法,创设情境,温习巩固所学经典,调动相关经验。

2、互助交流法,相互提示补充,达成结果。

3、联想迁移法,依据相类性原则,丰富联想。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选取了词一首,古体诗一首,近体诗一首,作为鉴赏的对象。其中前两首为高中阶段已学习过的经典篇目,后一首为仿真题。我把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个环节来进行。

1、播放课件中的《虞美人》相关视频,再现情境,巩固背诵,调动学生参与回顾评赏。

2、定向导引,对《虞》文中的艺术技巧系统归结。

3、播放课件中《蜀道难》相关视频,巩固背诵,调动学生参与回顾评赏。

4、结合相关诗句,对应技巧术语,并赏评效果。

5、仿真练习,近体诗《晓至湖上》赏析实践。

6、延伸拓展:传统意象“月”的解读,咏月名句大搜罗。

诗词鉴赏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层面:掌握有关古典诗词及其语言的有关知识;

2. 方法层面:通过学习本微课,掌握“古典诗词语言鉴赏”的一般方法和答题的基本思路;

3. 能力层面: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4. 情感层面: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通过学习本微课,增进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做到“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提高学习者的诗词修养。

二、内容安排

1. 简言宏旨:通过简练的开场白,简略介绍本微课的内容,激发学习者对本微课学习的兴趣;

2. 宏观建构:对整个古典诗词的鉴赏作了一个宏观的介绍,以实现由宏入微,集微成宏,帮助学习者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不让“知识碎片”给学习者零乱的感觉;

3. 脉络清淅:对语言鉴赏从三个方面展开,即:选词练字、整体风格和修辞手法;

4. 紧扣考题:在介绍语言鉴赏的知识时,都紧扣高考真题,有讲有练,有血有肉,以期增加本微课的含金量;

5. 鼓励探究:虽然微课作品时间很短,内容不多,但没有完全直截了当的铺叙全部的知识,在答题时,鼓励学习者利用视频播放器的暂停功能,边学边思、先想再看;在介绍“整体风格”和“修辞手法”时,对各自的特征也没有照版宣科,意在让学习者自己边看边琢磨,以期实现留白之效。

6. 画龙点睛:最后在讲到“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时,归纳出答此类题的“公式”,帮助学习者更规范的答题。

诗词鉴赏教案 篇10

关于古诗词鉴赏,“考试说明”把它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p语言p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同学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生畏,望而却步,以至做题时迷迷糊糊地跟着感觉走,很遗憾的丢掉了应该得到的分数。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同学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方面广泛的积累,尽可能多的掌握古诗词。见多识广肯定会对解题有帮助的!另一方面,就是要研究鉴赏技巧,它是应对考试的重要手段。这两点结合起来,就是“积累+技巧”的策略。

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p思想感情p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了。

关于古代诗人的情况,你能说几个?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 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

……

有一点需要强调,对作者的风格有些初步了解,将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但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大家需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请看下边一首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期待不安,并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己过关的心情的。

运用了什么提示信息?

再看全国高考卷Ⅱ: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赖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v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为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个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

此诗根据注释一可以知道这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而被贬的原因是支持范仲淹的新政。因此其感情基调可以初步理解为仕途失意以及无奈的思乡之情。注释二可以看出诗的第三句运用了一个典故。

运用了什么提示信息?

因此在诗词赏析的过程中要结合给定的注释,充分利用有效信息。

三、借助各种知识和信息,分析诗歌的情与景。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抒情的最好形式,从古到今都是这样。我们鉴赏诗歌就是要品味出诗歌中所抒发的情。因为诗歌中的情是隐含在各种描写中的,不是平白直露的,这就要求我们目的性很明确得去从各个角度剖析诗歌的各种技巧。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首诗里作者写了草径、荒园、鸟宿树、僧敲门、分野色、动云根等物象,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优美静谧的'李凝幽居图。作者把这些景物描写的这样优美,其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呢?----自然是喜爱了。“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我今天暂且离开,以后还会再来,决不负我们共同约定的归隐的日期),这最后的两居室恰恰印证了作者在前六行中表达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实际上就是从对景物的描写中分析出来的。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首是我们一看题目就知道是送别题材,自古诗人伤离别,作者在表达离别之情时,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产生了极好的效果。你看,在微雨里、在暮钟里,帆显得重,鸟飞得慢,“海门深不见”,前景不明朗,“浦树远含滋”,连远远的江边的树都浸在深情的雨水中,更何况是送别的人呢?人自然是“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了。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两个关键之处:“帆来重”、“远含滋”既是写自然景物,又是写人的感情。由以上几首诗的分析可知,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分析意境、分析手法、把握感情,都要重视联系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如:题目、作者、背景材料、末联和尾句、诗行中的关键字词等。

双星凉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此词第一题主要考察情感比较鉴赏(与“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比较),那么就要求我们将两首词的情感都必须有个大体的掌握,抓住两首词不同的侧重点。范词的侧重点在于强调离别的旧愁与新愁,而秦词的侧重点在于强调感情的长久与坚贞。

第二题考察表现手法,要求举例分析。既然要求举例分析,那么就要求我们在原文中去寻找关键字词,找出具有对比衬托性的地方,比如:“群仙相妒”反衬“双星良夜”;“旧愁多”与“新愁”少;“重搅别离心绪”反衬归去时所添的“新愁”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与深沉。

古诗常用典故,用典故可受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复习要力求避免艰深难懂,但在平时接触过的和常识性的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掌握

例如,阅读下边这首宋词,回答后边的问题: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

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他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写的是什么事物?抒发的是什么感情?

我们回想一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知道了“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并由此推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表达了作者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

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中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诗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达思念的常用“雁”、“红豆”等,表现志节的常用“竹”、“兰”、“梅”、“菊”。

在的高考题中便涉及了这方面的知识: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在做这个题时,如果平时知道“折柳”这个意象的积累,就容易多了。折柳--惜别、怀远(此处怀远)

回答古诗鉴赏题,一般字数不会太多,但答题的内容也如一篇议论文一样,要有论点,有论据,重点明确,顺序合理,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如果语无伦次,用语模糊,即使理解对了,也可能丢分。

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衬托、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侧面描写:

对比:两个或者以上的物象、情感的描写来突出一方。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

提示:1、胸怀淡泊,精神舒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世人。诗人以“云自我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总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提示: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在结构上起何作用?

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

提示:1、首句要表述的是,举目远望,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所能收入眼底的就只有北固亭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djz525.com/a/6037623.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关于开业的古风句子107句
下一篇 : 2024小学英语教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