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一篇优秀的观后感要从哪几个方面开始呢?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带来的影响不亚于一本优秀的书籍,作品中的小情节有时反而会让自己获得新的启发。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影视作品观后感,励志的句子为您推荐一个思维深刻有价值的“摔跤吧爸爸励志观后感”文章,这些资料和信息供你参考和使用愿它们对你有所帮助!此外,您还可以浏览作文栏目的世外禾木作文经典十五篇

摔跤吧爸爸励志观后感【篇1】

励志的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作文

最近有一部非常励志的电影《摔跤吧!爸爸》,据说非常值得一看。星期六下午,我和哥哥去了北京横店电影城,欣赏大家都说不错的传奇电影。

《摔跤吧!爸爸》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在印度,有一个名叫马哈维亚的摔跤冠军,毕生的梦想就是能站到世界最高领奖台上,为国争光。然而,由于其他一些原因,他被迫离开训练场,放弃摔跤,过着贫困的生活。

但他从未放弃梦想,希望有一天他的儿子能帮助他实现梦想。但命运对他开了个大玩笑。他的妻子为他生了四个女儿。就在他快要绝望的时候,因为女儿被人欺负,所以他和别人打架,结果偶然发现女儿有摔跤的天赋。

于是,马哈维亚就开始对女儿吉塔和巴比塔进行艰苦,枯燥的摔跤训练。训练中不知克服了多少磨难,并在不断的比赛中接连战胜对手,成了全国冠军。为了取得更大的进步,站在世界最高的领奖台上,吉塔来到了国家体育学院,但在那里,吉塔脱离了父亲的管理,放松了自己,最终在世界大赛中失利。

懊悔不已的吉塔开始想念爸爸,明白了爸爸平时的严厉是为了自己走的更远。吉塔开始理解爸爸。在和爸爸通**的那一刻,她泪流满面,爸爸也泪流满面。看到这里,我忍不住哭了。醒来后,吉塔按照父亲的指导努力训练,终于站上了世界最高的奖台。

看完这部电影,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感触很深,明白了爸爸妈妈平时对我们的严厉要求是为了让我们走的更好,走的更远。也明白了生活中,没有什么事请可以随随便便成功,只有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抱着坚定的意志,必胜的信念,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不可能的事情也会变为可能。

并告诉自己:为了更好的明天,加油!自己!

摔跤吧爸爸励志观后感【篇2】

这部**,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这是我觉得值得看的一点,否则,我会把它划为“毒鸡汤”的范围,毫无意义。为什么真人真事这么重要?因为对于剧中的主角来说,是重要的,没有人会嫌自己得到的肯定与认可太多了,所以电影是一种很好的传递方式,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他们,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存在,这是一件喜悦的事情。

好,再说说我的几点看法吧。

一、关于伟大的父爱。

很多人用这部电影来讲述父爱的伟大。老实说,我没看到。因为父亲的目标很明确:生个儿子,实现自己的梦想。

而且父亲确实是想尽了一切可以想的办法,然后连生了四个女儿之后才放弃了这个想法的,四个女儿出生时,每一次产婆掀开门帘,父亲的一脸失落,让我看不见他的爱,虽然他自己也说:“我也爱她们,只是,我的梦想必须由儿子来帮我实现。”但是这份爱,着实牵强。

孩子对父亲印象的转折来自于朋友的婚礼,新婚的姑娘对她们说:“你们的父亲至少还会为你们的未来考虑,而我的父亲只会让我嫁人,然后生孩子养孩子,你们的父亲多好啊。”在我眼里,为了让孩子替自己实现梦想而去摔跤,与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而让孩子早早嫁人,本身没有区别,都是父亲从自身考虑而已,所以并不伟大。

比起伟大的父亲,我更觉得,他是一个伟大的教练。父亲,是让孩子感受到爱,教练,是让孩子成才。作为一个父亲,我认为他不称职,但作为一名教练,没有人比他更好。

所以,如果我的孩子学会了摔跤,我会相信他是一名教练,但我不会为我的孩子找到这样的父亲。

嗯,教练。

二、关于父亲与教练的话,听谁的?

这部**,我认为丑化了教练或者教师的形象,虽然我也认为教练不一定是对的,但是负责任的父亲,应该教会孩子取舍,教会孩子与其它社会关系的相处,而不是拿自己的性格,去与教练硬碰硬,如果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孩子,即使得了冠军,在未来几十年的生活中,也是无法与别人和谐的,简单说,无法幸福。

真正强大的父亲,不必害怕孩子尊重教练就不尊重自己了,恰恰是你自己把选择权自由的交给孩子时,孩子的心里才有自己的思考,你如果真的是对的,孩子会有她的方法,选择站边儿,并且合理的处理与教练的关系,不至于后来发生差一点连参赛资格都取消的意外。

作为一名教练,我们必须说同样的话;作为一名父亲,我们只能做好自己,让孩子自己评论和选择。

三、关于父亲可不可以撇开教练,自己亲自教?

这部**,我应该觉得很得天下父亲的心,因为影片里的父亲形象塑造得太好,绝对的,这是绝大多数身为父亲的人梦寐以求的形象,“我说的,对的是对的,错的也是对的。”别说作为父亲,作为任何一个身份,能有这样的,都是骄傲的事情。

同时,它应该也很得天下母亲的心,从此就可以理直气壮对孩子爹说:“你看看人家,都是亲手教孩子的,你倒是好,别说教孩子,连多看一眼孩子,都难,你这个爹,怎么当的?”

但首先,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问题:父亲是全国冠军!父亲是全国冠军!父亲是全国冠军!

重要的事说了三遍。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父亲往往是一个小学生自己,他是一个失败的例子。如果我们仍然强迫孩子服从他的父亲,那对孩子将是一场灾难。

所以,如果生活中的爸爸们想要效仿剧中的爸爸,请确保自己首先是一个精英,否则,还是让孩子去接触更多的别人的教育吧,包括老师、包括社会、包括一切孩子可以接触到的教育。

我说的一切,都只是针对于影片传递出来的信息,回到开头,这是一个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而影片只能表现极小极小的一部分,往往还要考虑卖点考虑票房不得不改动。所以,它仅仅只是一部剧而已,连真实的冰山一角都不算,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还有99.9%的部分是没有呈现的。

如果我们说尊重,我尊重现实生活中的父亲。他一定有更突出的点,这在电影中是无法表达的,而整个系统的无比复杂、无奈和孤独的成就一天比一天。

而影片所塑造的这位父亲,大家看看就罢,开心就好,生活还得踏踏实实的过,我们必须接受,这世上,世界冠军是极少极少数,而且即使得了世界冠军又如何?人生几十上百年,幸福的生活,可比拿一枚金牌复杂太多太多了,需要一辈子的修炼。

摔跤吧爸爸励志观后感【篇3】

每次看过一个好的影片或者读过一本有意思的好书,都会感叹,作者真会给主人公安排坏boss,为了把这个反面角色打倒在地,读者会不由自主地跟主人公站在一起,同生死,共命运,同呼吸,共患难,共情自然不在话下。最终,坏人被主人公费劲千辛万苦打败了,读者也吐了一口恶气,大呼过瘾。

一般的作品基本上都只有一个坏boss。

比如《哈利波特》系列的反面角色基本上都是伏地魔帮派的,最坏的是伏地魔;比如《佩小姐的奇幻城堡》里的坏蛋则是食人变异怪兽;再比如《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里面的坏蛋则是三个让人讨厌到吐的农场主等等。

凡是情节类作品都必然有这么一个人神共愤的坏蛋,供读者和主人公一起战胜、超越。

在看《摔跤吧爸爸》时,我却有了新的发现:这部电影里的大坏蛋是谁呢?咦?怎么找不到?或者说,这部电影里的坏蛋是不断变换的。

最先出场的坏蛋是现实生活。

全国冠军的荣誉只给他带来了荣耀,却没有金钱,生活所迫,爸爸只好放弃了自己的世界冠军梦,早早地回到家乡参加工作。

第二出场的坏蛋是命运无常。

爸爸想让儿子实现自己的世界冠军梦。但是命运就像一个故意捉弄人的大手,不断给爸爸带来绝望——四个孩子都是女儿。

第三个出场的坏蛋是人之惰性。

爸爸通过“把女儿培养成摔跤手”打败了第二个坏蛋——命运。但紧接着,女儿们并不是那么任劳任怨地甘心训练,她们从茫然中回过神来时就开始了疯狂的反抗:训练时偷工减料,故意捣乱。打败这个坏蛋的是新娘的一席肺腑之言。

第四个出场的坏蛋是传统观念。

传统观念认为女孩子不应该去参加摔跤比赛,当爸爸带着女儿去比赛时,竟然被拒之门外。但最终一句提醒给了吉塔机会,她的决心给了她力量,虽然在比赛中,她输掉了,却赢得了尊重。

第五个出场的坏蛋是尸位素餐的官员。

为了获得全国比赛冠军,爸爸辞职专门来训练吉塔,想申请一笔资金来买专业的训练垫子,却发现体育官员都是无作为的。最终他自己用智慧解决了问题。

第六个出场的坏蛋是人性弱点——骄傲自满。

吉塔来到体育学院,对外面的世界满心羡慕,开始体验一个农村女孩从来没有见过的生活。同时她还抛弃了父亲的训练方法。但最终的结果只是一败涂地,在世锦赛时第一轮就输给了澳大利亚选手。在妹妹的督促和帮助下,她重新回到了父亲身边,明白了爸爸才是真心能帮她赢得世界冠军的人。

第七个出场的坏蛋是官僚风明显的坏教练。

教练为了随便什么人得奖牌就行,要求吉塔降低重量级,开始重新规划她的饮食。而爸爸则坚决不接受教练对于吉塔的评判,他坚信,并让吉塔也坚信,吉塔一定能够获得世界冠军。

于是,父女俩开始了跟体育学院,跟教练的周旋,在夹缝中训练,在周旋中保持体重。比赛时,教练让吉塔防守,爸爸让吉塔进攻。最终吉塔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她公然把功劳归功于自己的爸爸,这让教练火上浇油。

最终,吉塔的决定性战役时,卑鄙的教练竟然施展诡计把爸爸锁在了一间储物室里,不让他在旁边观战和指导。但困难恰恰彰显出了爸爸和吉塔之间的密切情谊,及爸爸教育女儿的成果——在没有爸爸的指导和观战下,吉塔仍然战胜了恐惧,获得了最终的世界赛冠军。

这样看下来,七个不同的坏BOSS依次出场,给电影带来的却是无限的张力和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

也清晰地刻画出了父女三人是如何通过战胜一次又一次的磨难,克服一回又一回的挫折,才最终走到了梦想中的领奖台。

摔跤吧爸爸励志观后感【篇4】

片中的父亲马哈维亚曾经是一名前途无量的印度摔跤手,但因为国家的政府经济的原因,它的职业并不被人重视,他迫不得已放弃了自己的职业梦,留下他最大的遗憾——没有能够替国家赢得金牌。

从此之后,他把这份希望寄托在还没有出生的儿子身上。可命运捉弄人,第一胎是女儿,重男轻女的思想很快使“怎样能生男孩”成了一个“大学问”。马哈维亚用了所有的办法,结果万万没想到,第二个,第三个,甚至第四个都是女儿,马哈维亚十分失望。

直到有一天,两个女儿在外面打了两个比她们还大的男孩,把对方打得鼻青脸肿,马哈维亚才发现她们有摔跤天赋。这样马哈维亚才开始精心指导女儿,让她的女儿接受魔鬼式训练,让她们放弃快乐的童年,他还剪掉她们的长发。经过参加大大小小的比赛积累经验,她们不怕困难,不怕吃苦,艰苦训练,最后获得成功。当父亲听到国歌,看到女儿为国家争取到金牌时,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那场面很让人动容。

影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爸爸在外租房,包影院,时刻关注女儿的训练,看女儿的摔跤训练视频,并与女儿进行交流指导。我想这么用心良苦,负责任的父亲真的很了不起。

父爱如山,父爱伟大,这就是我观影后最大的感想。

摔跤吧爸爸励志观后感【篇5】

【篇一】摔跤吧爸爸励志观后感《摔跤吧!爸爸》故事主要讲述一个全国冠军摔跤手的印度爸爸训练两个女儿成为摔跤运动员,成为摔跤世界冠军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父亲的爱、梦想、努力、坚持、激情、灵感和幽默,共同构成了这部大电影。

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吉塔哭着给父亲打**前,父亲有一个吃药的镜头。这个画面让我突然感觉到:

父亲老了。曾经主在摔跤场的父亲;永远支持你一天的父亲;生你养你的父亲;我们慢慢变老

时间是公平的,也是最无情的。它让你慢慢地、坚定不移地成长,但也意味着让你的父母变老。当你从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到现在健康的时候,你的父母也在慢慢地成长为白发苍苍的人。

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而且还在继续。只是你发现你的父母在某个时候并不年轻。“子欲养而亲不在”这并不只是古话,还是一种现象。趁现在亡羊补牢犹未晚,多陪陪父母,不要让父母还有你留有遗憾。

愿所有的父母健康长寿。

【篇二】摔跤吧爸爸励志观后感在我的印象中,印度影视一贯以其异域风情及歌舞魅力感染人,《摔跤吧!爸爸》却将父爱和梦想结合得如此完美,并且聚焦金牌意识和女权意识,整部影片呈现出一种破而后立的格调,既有对现实的鞭笞,又有打破传统的勇气,动人心弦,令人热泪盈眶,也让我迫不及待的想写点东西。

他是印度摔跤冠军的父亲。放弃摔跤终身后,他希望有一个儿子来实现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并获得世界级的金牌。然而,他的妻子连续给了他四个女儿。一个偶然的机会,女儿在打架中战胜了男孩,这让父亲眼前一亮,有了类似“花木兰代父从军”的灵感,决定对其中两个女儿进行摔跤训练,帮助他实现夙愿。在现代家庭教育的语境之下,这位父亲很容易被冠以“自私”、“偏心”、“虚荣”的帽子,以自己的权力改变女儿的命运,逼迫女儿做她们不喜欢的事情......

随着情节的发展,父亲对女儿摔跤生涯的规划实际上是爱的成分大于父爱。印度妇女的地位不高,通常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品。许多女孩在未成年时就结婚,过着复杂而艰苦的家庭主妇生活。而影片中,摔跤老爸一直怀揣着冠军梦,偏执地想将梦想延续到下一代,以“暴君”形象对两个女儿展开魔鬼式训练,甚至将女性象征的长发给一剪没了,两个女儿为此搭上美好的童年时光,乃至青葱时光,不仅仅要承受着身体上的疼痛,还要饱受外界的非议和嘲笑。

你可能会说父亲专横,根本不尊重女儿的个人意愿。但是,女儿们所承受的磨难,又何尝不是别的女孩所仰望的幸福?他引导女儿们进入体育竞技行业,彻底改变了女儿的命运走向,把女儿变成了一个拥有世界视角的现代女性。

摔跤舞台、社交舞台和女儿的生活都比其他印度女性精彩得多,这并不是父爱的伟大体现。据说父爱就像一座山,深邃厚重,不像母爱那样温暖透彻,有时候可能很难察觉,但只要你触碰墙壁,忍受委屈,他一定会站在你看得见的地方为你欢呼。这是父爱的力量,是生命中最不可或缺的力量。

正如世纪老人冰心所言:成功之花,人们只佩服她现在的辉煌,但在它萌芽之初,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下了牺牲的鲜血。成功是痛苦创造的人生梦想,是自强不息创造的奇迹。

剧中的吉塔和巴比塔为了实现父亲的冠军梦,他们远离自己最爱吃的零食,被逼含泪剪去最象征女性的长发,忍受来自同龄人与非同龄人异样的眼光、非议和嘲笑。他们牺牲了那个年龄应有的娱乐时间,努力训练。他们压抑了青春,却也重塑了青春,犹如高考学子,背负着家庭的梦想,社会的期待,在追逐人生梦想的起飞阶段,振动沉重的翅膀,艰难的前行。

吉塔最终成功的美妙时刻,来自于每天枯燥训练的积累,来自于弯路的回头,来自于最后一次的打击永不放弃,从而成就历史传奇!成功的道路是艰辛的,辉煌的背后是汗水。但即使前方的道路不再艰难,无论荆棘有多深,梦想的实现也并非不可能。

摔跤吧爸爸励志观后感【篇6】

作为刚看完这部电影的小严来说,小严觉得这部电影不能仅仅用挑战男权还是屈服父权来划分,因为在这部电影当中,没有明确的分界线,而是包含了太多种意思!也可以换句说法就是,在电影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表达意思。小严仔细说一下:

咱先说一下这个电影故事的大概:一个曾经拿过印度摔跤全国冠军的男子(阿米尔汗饰演),因为当时没有资金支持,只能被迫放弃自己为国争光的梦想。后来把自己的梦想放在了自己孩子身上。曾经盼望生儿子的他,连生了4个女儿。该男子发现了自己大女儿和二女儿的摔跤天分,就顶住了世俗的眼光,培养自己的女儿。女儿几经波折最终获得了世界冠军,为印度争光!

1.在刚刚培养女儿摔跤,并且让女儿与男子摔跤的时候,他是在挑战男权。我们都知道,在印度女性地位非常低,并且时常发生当地女性、也包含去印度旅行的外国女游客等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事件。在电影中也说明了,一般印度的女孩子从一出生就注定了她们一生的命运,从小学习洗衣做饭、做家务等等,在自己14岁的时候,便会被送到一个自己从没见过面的男子面前结婚,从此开始了一生的相夫教子的生活。而电影中的男主角(阿米尔汗饰演),却将自己的女儿的头发剪掉,把她们送去与男孩子一起摔跤比赛,这就是与世俗为敌,挑战男权!

2.在孩子自己不愿意的情况下,迫使她们继续训练、剪掉她们的头发,让她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训练,这是屈服父权!在电影前三分之一的部分,父亲发现了两个女儿的天赋,让她们五点起床开始训练、跑步、跳水等等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即使孩子不想做,但是却迫不得已!因为父亲是这个家的一家之主,不可反驳。

但是当两个女儿发现与自己年龄相符的女孩小小年纪就嫁给自己从未见过的人为妻,开始了一生的相夫教子的生活时,突然领悟到,自己的父亲是那么的爱自己。在自己没有分辨能力的时候,给自己选择了一条最合适的路线,这个时候开始,她们就不是屈服于父权了,而是自己心甘情愿的训练!

还有一个地方就是,当父亲批评大女儿从体育学院的训练不靠谱时,父亲与大女儿开始了一场摔跤决斗,最终女儿是从体力上战胜了自己年迈的父亲。这时候也能看出来,女儿已经不再受父权的压迫了,而是自己早已从父权中走出来了!

3.这部电影还反映了一些印度官员的不作为,体制上存在的弊端。

整部电影还反映了一些问题:首先肯定是女性地位地下这个问题,在前面已经详细叙述了,在这里不重复了。在者就是官员的不作为,当父亲前往当地体育管理局申请一笔经费来给孩子买一个摔跤垫时,那个官员推脱没经费,却让自己的手下准备吃喝。在者还反映了体育当局的高傲自大,当大女儿进入体育学院后,她的那个骄傲自大的教练,差一点毁了一个世界冠军,最后还传统工作人员将阿米尔汗锁在杂货间,差一点让女儿失去了冠军之位!

这些细节部分都极大的讽刺了印度官员的不作为,以及在工作体制上所存在的问题,勇敢地纰漏了黑暗面,但是却没有放大!

4.最后,这部电影极大地宣扬了爱国情怀!这部电影虽然揭示了在印度存在的一些男女地位不平等,一些当值人员不作为等问题,但是从最中的主旋律中能看出来,导演还是对印度表示了自己的热爱。当大女儿获得了世界冠军,印度国歌响起来的时候,阿米尔汗眼泪止不住的流,全部的人起立高唱国歌,整个体育场的人全部起立,自豪的欢呼,陌生小女孩的一句“印度,崛起”让全场震撼!

小严记得最清楚的是,父亲在决赛前一夜对女儿说,你要让别人以你为榜样,你不是为自己而战斗,你是为全国的女性而战斗,让他们知道女孩子也可以摔跤!(大体意思)又为女性地位而呼喊!实在是太棒啦!

最后小严想说,阿米尔汗出演的,必数精品!大家一定要看,实在是太振奋人心了!

摔跤吧爸爸励志观后感【篇7】

影片讲述了前摔跤好手马哈维亚训练自己女儿成为优秀摔跤手的故事。在印度这个女性地位低下的国度里,女人从事摔跤行业是一件非常出格的事情,于是作品很快就被打上了女权主义的标签。

我们都期待,这是阿米尔汗继《芭萨提的颜色》、《地球上的星星》、《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之后,又一部探讨社会现象的佳作,但整个故事看来,完全和简介给人的印象不同。

没错,片中确实有两个姑娘在父亲的指点下,成为了优秀的摔跤手,并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这些内容在整个故事中,处于次要地位,甚至可以说是被弱化的。

我们不妨来理一理整个故事的脉络。

故事一开始,马哈维亚这个退役摔跤手就在办公室里,和同事进行了一场即兴摔跤,不出意外他赢了,这叫英雄的亮相,随后由旁人说起了他的过往辉煌战绩,这叫英雄过去的传奇,然后迎来的就是英雄现在的传奇,马哈维亚如何顶住邻居的非议和女儿的顽皮,突破传统观点的束缚,训练两个女儿成为优秀摔跤手,女儿进入国家队之后,他又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训练方式和策略,要优于国家队,最后顺利护送女儿赢得金牌......

看见没,影片的主题不是讲两个姑娘多励志,而是讲姑娘他爹有多牛!这其实,就是一个换汤不换药的印度英雄主义故事,只不过,这次女人赢得了一席之地罢了,而背后笼罩着的是男性巨大的光环。

其实从中文译名,已经能看出端倪,摔跤吧!爸爸,而不是,摔跤吧!女儿!

这样的故事,要实现引发男女平等的思索,恐怕是力不从心,最可怕的是,影片中的两个女儿,从没有主动喜欢过摔跤,而是在父亲的逼迫下,进行训练,当然她们感悟父亲的苦心后,从一种理解的角度,接受了父亲为自己安排的人生。

女权主义,关键是女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不是她被安排了怎样的人生,我们从影片中看到的是一个能够突破传统思维束缚的高尚男人,而不是一个为自己命运抗争的女性,这能算女权主义吗?倒像是在歌颂男人的高瞻远瞩,批判女人的鼠目寸光。

同样是打女权主义旗号的运动题材,《灵魂拳击手》(MaryKom)就显得出彩的多,这部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主角自己爱上了拳击这项运动,励志成为拳击手,她不顾父亲的激烈反对,一路艰辛走来,最后成功。这种女性对于传统命运的反抗,才能体现女权主义。

由于《摔跤吧!爸爸》将于今年登陆中国,所以近期出现了一系列对影片进行宣传的文章,随便翻了几篇,无一例外都是讲述阿米尔汗如何敬业,为了影片又是增重又是减重,他是一个如何杰出的演员,基本没有关注饰演两个女儿的演员......

从这些宣传文里,我们已经能感受到,影片弥漫着的浓重男性气息,对于一部标榜女权主义的作品来说,这是很不正常的。

印度电影每年虽然产量巨大,但真正能获利的,只有百分之十几而已,大多制片公司也没有好莱坞那样雄厚的资金,一两部片子的亏本,可能就会导致公司倒闭,所以,印度电影非常依赖明星效应,来保证票房收益,而印度社会男尊女卑的现状,也让这种明星效应主要针对男明星。

最著名的就是所谓三大汗制度,即影片从选角到剧本,都是围绕阿米尔汗、沙鲁克汗、萨尔曼汗,这三个少数能在全印度受欢迎的男明星来制作,所以我们能想象,为什么《摔跤吧!爸爸》会拍成这样,因为没有制作公司敢把宝压在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女演员身上。

事情也有例外,去年的印度佳作《女生规则》(Pink)同样是阐述女权主义,同样是启用了三个不知名的年轻女演员,同样搭配了重量级的宝莱坞男星阿米特巴强,却在明星效应和意义深刻方面,做到了很好的平衡。

三个女演员体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但由于能力有限陷入危机,随后仰仗精通法律的律师(阿米特巴强饰演)打赢官司,整部片子,既有对男性英雄式的刻画,也有对女性反抗式的描述,法庭上,律师的义正言辞和女性受害者的激烈辩驳,相得益彰,谁也没有盖过谁。

果然,影片不但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票房也一路走高。可见,环境限制的情况下,只要有巧思,电影不一定需要牺牲内涵。

只能说,阿米尔汗实在太红了,很难想象有他参演的片子,能允许别的演员在戏份上,与他分庭抗礼,但没有阿米尔汗,这部片子还会不会引起这么多的关注?恐怕连在中国上映的机会也没有,《女生规则》虽然获得成功,但它的票房目前也只有《摔跤吧!爸爸》的六分之一都不到,随着在中国的上映,这一比例无疑还会下降。

这就是成也萧何败萧何。

有不少宣传文说《摔跤吧!爸爸》好看到,让印度观众最后起立看完......我必须辟谣,大家看奥运会就知道,印度人很少有机会拿金牌,甚至奖牌,而印度人又极其爱国,所以当荧幕上出现印度国旗和国歌时,他们的爱国热情瞬间被点燃了,他们的确是起立了,但是向国家致敬,而不是向影片致敬。

我看的是枪版,国歌一响,画面上就出现人头,因为观众起立了。

不过话说回来,就故事而言,《摔跤吧!爸爸》还算是个可看的故事,制作上也远超印度电影平均水平的,尤其是印度电影拖沓的毛病,在本片是没有,让人出戏的歌舞MV也没有,整个故事节奏很快,与去年萨尔曼汗《苏丹》这部同样是摔跤题材的影片相比,本片在故事上已经是作出了很大的创新,它的票房能轻松超越《苏丹》,成为去年印度电影第一卖座片,也是情理中的。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djz525.com/a/6039337.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从年轻到老的爱情句子
下一篇 : 结婚对象文案(摘录125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