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中国经济》读后感(篇1)

一是城乡二元体制的问题

城乡二元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两大支柱之一,造成了农村户籍与城镇户籍的差异,城乡居民权利不平等。主要体现在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产权。城镇居民可以用自己的房地产申请贷款,而农村房地产属于集体所有,不能随意抵押。

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要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必须解决城乡二元体制问题。解决城乡二元体制的关键之一是土地权利的确认。土地一旦确权,产权明晰,在保证农业用地使用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农民的财产得到保障,不会再发生低价圈土地和拆毁农家住房而得不到合理补偿等情况,这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是不容忽视的。

那么,既然我们已经明确了城乡二元体制阻碍经济发展,为什么不立即实现户籍统一呢?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要抓好改革的时机;二是改革要循序渐进。

户籍一元化是个渐进的过程,时机不成熟,宣布户籍一元化容易,这样城乡人口流动无障碍,农村居民可能会出现大规模入城,而目前中国城市的容量又明显不足以承受这样的流动,非常容易导致城市秩序大乱。户籍一体化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就是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民不再认为进城才是城里人,不再是进城了才能享受到“城市人”的待遇。

二是关于国企改革的问题

说到国企改革,也就是下岗这个问题,我记忆深刻地就是父亲在国企干了一辈子,上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面临着下岗的危险,几乎每天回家都会和母亲**下岗后怎么办的问题。好在最后没有裁员,直到退休,这当然是老百姓的感受。但是,上升国家经济发展层面,国企改革关系到的是股份制改革问题,股份制包括很多争论。

其中一个争论和关注的是企业的负担,太多的冗员。这是企业经营社会留下的问题,拖延时间越长,社会负担越重。于是,轰轰烈烈的裁员运动开始了。

虽然有阵痛,但让企业轻装上阵对企业的发展还是有好处的。当然对于被下岗的员工,除了**与企业应当继续承担责任外,自身也需要打破恐惧,实现突破,只要努力,都会走出另一片天地的。

很多大学生、研究生在就业时就会考虑国企以后的发展情况,虽然“铁饭碗”已经被打破,但是求稳定的心态还是相当地普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除了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外,利润绝对是每个企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那么,企业裁员和外企裁员实际上是同一性质的,都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的调整。

进入国企的员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能力才是抵御这种风险的最佳途径,一切求稳妥而不思进取的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三是关于宏观经济调控的问题

宏观经济不能太紧或太松,这样会造成经济大起大落,使投资者害怕进入资本市场。所以微调为王。书中有对中国经济的生动比喻:

中国经济就像一辆自行车。刹车容易,起步难。自行车只有在快的时候才能稳定。如果它慢,它会摇晃,如果它不慢,它会掉下来。“刹车容易启动难”即形容一些大的宏观经济调控,为防止投资过度,紧缩货币政策,造成市场观望,因为刹车是**控制,而启动由群众控制,信心一旦丢掉再回复需要一定的时间。“自行车骑得快才稳,骑得慢就摇晃,不骑就倒。

”中国经济需要在快速发展中将积存的社会问题解决掉。为什么中国经济要保持gdp的7%呢?这是为了确保就业。一旦降到7%,就业问题就不容易缓解。大家看gdp需要辩证的看,这只是一个指标而已,如果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它或高或低一点无所谓,美帝gdp有3%左右,但是失业率还在可控范围内。

中国经济的软着陆需要慢慢来。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过度投资的方式,现在回想起来,有利弊。利在于使经济回暖,弊在于2010年底的通货膨胀,更大坏处在于经济结构基本未变,企业自主创新与升级未得到重视,仅满足于当前情况的好转。

五是降低进口关税,促进国内消费增长

每逢节假日,通过新闻我们都会发现,外国商店都在积极准备中国游客的消费。同时,现在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中国人只要有机会出国,比如到美国、香港或者日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买东西,因为国外在服装、化妆品等方面的消费确实比国内便宜很多很多。这样情况发生主要还是由于过高的进口关税,使得民众不得不去国外购买,这是不正常的。

随着人们需求的增加,降低进口关税和促进国内就业要比为国外做贡献更好。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关于豪华车市场在国内的销售往往比国外的销售**贵一半以上,除了高的进口关税,经销商的层层加价是此重要原因,这是因为购买渠道不通畅,体制问题让国内消费者以更大的代价才能享受到服务。中国一些浙江的企业面对金融危机的时候,抱团抵御风险与国外谈判,如果国内消费者有一个可以抱团的平台,从而加大与这些豪华车厂商的谈判价码,自然不会太吃亏。

同样,国内的工会如果真实的发展起来,受雇者的权益将得到更大的保障。还是那句话,团结就是力量!

《中国经济》读后感(篇2)

“既然狼来了,那就让它们来吧”。这是一场避无可避的战争。

在这场运动中,我们勇于前进,不落后任何企业。我们决心拿起手中最锋利的武器,与狼搏斗,争取最后的胜利。作为xxxx的一员,我认为2016年屠狼之年正是xx目标的一个基础,我们应该迎难而上,打赢每一场战役,越过每一个绊脚石。这场屠狼之战对我们是一个考验。

因为在2016年,经济风险将得到更多释放,考验我们的行动、忠诚和态度。正是这样,我们不断创新技术,攻坚克难,精益求精的研发,才能使宝剑越来越锋利,使xx品牌深入人心,使xx产品走上国际征程。

世纪伊始,中华大地欣欣向荣,百业齐兴,领世之风骚。世有贤达,谓之中兴,华夏崛起正当时,无衰退之暗流,无危机之环伺。是故众生恣意膨胀,耽于安乐。

然风云突现,雷霆骤至,任其规模势大,家资巨搫,如大厦将倾,沧海干涸,众生惊呼:群狼至,吾休矣!

狼既至,奈何耶?某家曰:避之,以待适时。

然耶?避之可解燃眉,但万法不进则退,谓之优胜劣汰。是故欲驱除阴霾,我辈唯剜腐肉,找短板,重装上阵;另聚吾神,锻吾骨,炼吾肉,壮吾身,博采先达之精华,着眼吾之实际,补齐短板,融会贯通;辅之以策略得法,上下齐心,脚踏实地,定可直面群狼,扼其咽喉,借以磨炼自身,至破茧化蝶,独占鳌头,成就行业之标榜。

群狼至,祸起避之以图保全,福依炼之以拔头筹,是故福祸相依,古人诚不我欺。

《中国经济》读后感(篇3)

半年之前,完整地阅读了钱穆讲授、叶龙记录整理的《中国经济史》。这本书买了些时候了,以前也翻看过前面几章,然后撂下。这次是先将最后两章看完,接着从头看绪论、第一章和第二章。我想搞明白的是,中国古代经济,或曰“封建经济”到底是怎样一个思路,具体说就是怎样一个状态;这个状态和西方的“封建经济”的异同是什么。

阅读之后,得到如下启示和思考。

1. 中国经济乃至中华文明的起源。我上个学期讲《西方商业发展》时,说过四大文明就其起源来说是河流文化,西欧文化是海洋文化。看来不完全准确。钱穆的意思是中国文化是大陆文化,而非海洋文化;是高地文化(或陵谷文化)而非平原文化(如埃及和巴比伦);是村落文化而非都市文化(如古希腊和古埃及)。

钱穆的依据是远古中国的农业所耕种的“五谷”——黍、稷、稻、麦、粱——之中,前两者为最早,也最为人们珍贵。祭祀之器的第一等是簋,一种内圆的盛器,内盛黍和稷;第二等是簠,一种内方的盛器,放的是稻和粱。黍和稷多种植于高地之上,不靠河水。(稻主要用来酿酒,仅老人可饮用。)

2. 何谓“封建”。封建从字义上和实际上来说,就是“封土建国”——一块土地以水沟合围,这就是封土;封土之内为国(国即郭)。钱穆说“封建时期,可称之为农民集团的武装垦殖的活动时期”——如果联系到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日耳曼蛮族不断由北向南侵蚀罗马帝国的疆土,法兰克王国将所占据之地分封割据,形成了原本意义上的封建制度(我们把这个概念从马克思那里搬过来后,套在中国,不仅是错用,而且是滥用。)我的困惑是,在中国的那个时代,所谓“封建”似乎出现了一个主体问题:农民并非受封主体,主体显然是受封的贵族,或者调侃一点地说是因为受封而成为贵族的那一小部分农民。所以,笼而统之地说“封建时期,可称之为农民集团的武装垦殖的活动时期”,但是实际上这个农民集团是个工具,是集团首领的工具。武装垦殖的结果并不是均分田地或按劳付酬。

钱穆接着说,“西周时代的封建,其实是一种耕稼民族的武装开拓与垦殖。这种华夏的.耕稼城郭之国,在西周以前就有。西周亦无法将之除灭,便任其和平共存;这些小城邦亦无法与西周匹敌,便承认西周为共主,遂以天子之礼事奉之。”

这就有了两个问题:第一,中国最早的封建到底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或怎么形成的?第二,封建的主体究竟是谁?谁封?封谁?我们缺少对这个过程的详细描述。

不论封建起源于西周还是更早,都存在这两个问题。

3. 井田制的被破坏。钱穆说,井田制跟随封建制而来。这没有问题。问题是后来谁破坏了井田制?钱穆说:“当初推行井田制度时,情况理想。渐渐的,农民萌生了尼采之哲学思想,大家不再勤力耕公田了,因此把公田废去,一律变为私田,不再有公、私之分,均改为征收十分之一的税。综上而言,土地所有权观念之改变,乃由赋税制度之改变而来。”

这里我就有了三个问题。

第一,最后的结论,应该颠倒过来,即先有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后有赋税制度的改变。虽然在发生时间上可能会有交错,但是,先有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应该是一定的。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问:为什么会有赋税制度的改革?是因为土地所有权的变化还是另有别的原因?如果是另有原因,导致了赋税制度的改革,那么,赋税制度的改变诱发了土制度的改变倒也不是不可能。

第二,谁破坏了井田制?是封建主还是农民?仅从钱穆的前后行文上看,似乎是农民。我总觉得破坏的主导权在封建主,至少两者兼而有之。联系到西欧封建王权之后的十字军东征,其实就是早先的那群日耳曼蛮族进一步向东方武装殖民的行为,十来次东征的结果之一是自身封建制度的体制内改变。

第三,为什么要破坏井田制?钱穆根据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给出几项因素即原因——人口增长、铁农具的使用、水利工程的兴建、税收制度的改变——它们使得突破井田制的限制、耕种更大面积的土地,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除去我对税收制度改变和井田制度的废除的关系存在疑惑外,另外,通过准备《西方商业发展》课程所阅读的书籍使我想到:会不会有商品经济的诱导因素在里面?

4. 井田制度的主要内涵。井田制,田分九块,所有权全部在封建主。中间一块是封建主的,称作“公田”;周围八块分配给农民,称作“私田”。中间一块由八户农民共同代为耕作,作为分得土地的代价,可以视为地租,即劳役地租。井田制度的被破坏或被废除,就意味着没有了公田和私田的区别,均要征税缴税了——始于公元前594年。

九十一年后,公元前483年,鲁哀公十二年,实行田赋制度,赋税种类包括——

田租:农民耕种私田,向地主缴纳;

田税:农民耕种公田,向政府缴纳;

田赋:新增加的赋税种类。

5. 钱穆认为,中国井田制与西方庄园制不同。“中国井田制是把土地划成井字形,农民并不附属于土地;土地所有权虽是贵族的,但农民并非农奴”——那么,那个时代的农民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呢?是自由民?

另外,西方的庄园制下,领主住在城堡里面,农民住在城堡外面,遇到战乱的时候可以临时地躲进去。我国西周东周时代,诸侯和农民是怎样一种居住状态?

6. 读过这三篇,特别是第一、二章后,感觉中外经济——应该说中国和西欧的经济——有些共同或相似的地方,比如原有土地制度的被破坏。中国的井田制的被破坏,和新的土地的开发有关联,不管是由于人口增加,还是由于各种技术的进步;西欧封建土地制度的被破坏也和新的土地的开发有关联,因为要开发新的土地——无论是封建主要开发还是农民要开发,过去的制度约束总要被突破。而且,我直觉地认为,井田制的被破坏,多少会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

《中国经济》读后感(篇4)

一直以来,国际社会有一种唱衰中国经济的错误论调,认为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存在着矛盾,不可能实现经济繁荣。然而,铁的事实证明,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大成就,创造了经济奇迹。最近,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英国经济学家罗思义的专著《别误读中国经济》。

作为一个外国学者,罗思义对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功表示充分的肯定,向外国读者全面介绍了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对那些歪曲和唱衰中国发展成就的观点进行有力地批驳。他说,从“经济增速、生活水平增速、经济快速增长时期所惠及的人口占世界比重与减贫成就等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成就,这些成就不仅惠及中国,也惠及全人类”。罗思义的观点新颖而深刻,为观察中国经济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对人们理解和理解中国经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世纪70年代起,新自由主义思潮开始流行,其核心内容是主张经济自由主义,推动全盘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反对国家干预。新自由主义不但对西方经济和政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以“华盛顿共识”的名义对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等的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流行一时的“休克**”就是其翻版。与一些人对新自由主义顶礼膜拜不同,罗思义对新自由主义持严厉的批判态度,并用大量的事实证明实施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有害后果。

在书中,他对西方国家和其他国家与中国实施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表现进行了比较分析。中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90年代取得巨大成功。1978年至1991年,中国的gdp平均增长了9

约为1%,而世界平均水平约为3%。0%,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约为3。3%,美国约为2%

8%。西部大开发模式使西方发达经济体持续停滞不前,与中国的发展道路相比没有明显优势;俄罗斯遵循“华盛顿共识”的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等新自由主义政策,“导致其遭受工业革命以来和平时期最为严重的经济崩溃”。由此罗思义得出结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像西方国家和东欧国家那样照搬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而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模式,“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完胜‘华盛顿共识’”。

罗思义的观察无疑是实事求是且富有说服力的,对人们深刻认识新自由主义的本质和致命缺陷、自觉抵制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中国经济》读后感(篇5)

刚刚读完蔡先生关于十二五规划的会议发言,感觉十分受益,特别是对其大量详实的数据和图表及逻辑严密的推导十分佩服。“十二五”规划看似高高在上,但实际上,它与我们每一个人、各行各业息息相关。通过阅读蔡先生的发言,感觉国家要想在十二五带领全国人民实现新的跳跃,机遇与挑战并存,而且似乎挑战要大于机遇,关键还要看未来五年的国家的一些政策把握和产业转移升级情况。

我们要顺利跳出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陷井,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好像必须要有一个痛苦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智慧和国家力量为支撑的。因为,目前大量因素包括产业结构、人口扶养比、工资增长情况、基尼系数(收入差距)劳动力供给、城乡人口变动以及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户籍阻隔似乎都不利于我们今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是我们过于悲观,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和经验中也可以得到验证。如何在未来审慎的选择国家发展的政策方针,似乎成为了每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人士共同的难题。

在我看来,蔡先生并未将国家未来的希望之光彻底打灭,并且,从某种程度上讲,蔡先生讲出了我们经济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只要政策处理得当,我们国家完全可以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顺利度过艰难时期,成为较目前发达国家状况更加优越的新兴发达国家。文章的最后是点睛之笔:

四个警惕。一是警惕梅佐乔诺陷阱。先前我也不知这是什么意思,但在此补上了这一课,即**的过度保护会使落后地区自生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受到抑制,一时的保护即便会使落后地区经济有所发展,但没有竞争力和自生能力最后还是要跌回来。

中国的一些扶贫政策和农业补贴政策似乎正走上这条危险的道路。

二是要注意创作中的破坏性。我可能不太明白这个词,但我只能说出自己的感受。简言之,就是要实现跳跃式发展,必须要先从思想上、观念上、能力和习惯上破除旧势力的影响和干扰,所谓不破不立,没有任何进步是一帆风顺走过的,必须要在毁灭中创造,在创造中毁灭,大到生产方式、发展方式,小到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一味的抱残守缺,是不会得到大发展大跳跃的,只能原地踏步,最后进入发展陷阱。

三是要警惕**不恰当的介入,这一点我的理解主要要针对我国一些地方**而言的,为了本地利益,不恰当的保护当地落后产能,落后产业,而不是去积极探索改变提高经济发展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样的**保护的越多,反动性就越强,最后的结果就是伤害了人民。这个问题上我们国家从****来讲还是明智的,至少对产能升级和产业转型上是值得认可的,但在农业和其他行业中不恰当的补助和补贴,最后不仅落实不到农民身上,反而成了地方**夸大困难、会哭讨奶水的手段,这就与初衷相违背了。

四是未富先老,这个问题似乎是警惕也改不回来的,人口问题从几十年前生育政策确定后,一直以来如果不是发生特别的人口灾害的话,就已经基本确定下来了,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变,不会因政策的改变而发生大的改变,只能顺水推舟,好在我们还有机会,可以变不利为有利,我们手上的机会就是加快产业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快速发展进行发达国家行列,这是一个机会,也是必由这路。

说些题外话,蔡先生讲的这些道理对我们每一行业来说都可以适用的。都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我是从事立法工作的,在看到日本每年开展的春斗时,我就想到了我们先前几年出台的工资集体协调条例,每年三月份定期开展工资协商,缓解劳资矛盾,几年过去了,当年预想的一些局面都如约而至,我们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在解决劳资矛盾的法律基础上,我们为全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早些年劳方缺少话语权,但随着时间推移,劳动力供给不断减少,劳方诉求也会越来越多,这也许和劳方知识教育程度有关,但更多的是和经济发展大趋势有关,和劳方经济地位提高有关,有的问题和诉求也不必要担心,更不要想找出幕后的推手,只须制定好规则,将这些劳方诉求及时顺利化解达到劳资双方和解,促进经济发展就可以了,其实双方对企业发展的目的是一致的。另外,考虑到新时期的立法工作,恐怕这四个警惕也应该适用,这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如注意帮扶落后地区又要提高落后地区自生能力和创造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立法工作中年长干部对年轻干部的帮助也可以这样理解,要帮助年轻人更要给年轻人压担子,在工作中教会方法和思路,提高年轻干部的自生能力和竞争力,才是未来发展成功之路。另外在毁灭中创新,看起来似乎残酷一些,但更具价值,我们经常生活在抱残守缺中,只是我们不愿变革,怕出乱子,其实立法工作要实现大的跨越,必须将原来落后的旧制度和旧观念彻底破除,废旧立新,从立法干部的思想观念上也是如此,必须适当新时斯特别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下的新要求。

学习、创新和废除都是必不可少的。

今天,还有一种特别的享受。 与蔡先生的观点有一些巧合是令人高兴的。

我想说的就是关于未来劳动力短缺之后,年轻人教育面临的选择问题,我国几千年的传统造就一个比较务实的民族,当不需要进行高等教育就能找到工作并且得到不错的收入机会来临之时,相比之下,接受完高等教育却可能不得不面临待业或者勉强就业的尴尬。这两种选择同时出现,我想不必多说,大多数中国人会选择放弃接受高等教育,而选择直接就业,美国人比我们先走了几十年,他们的经验也是如此,但面临的困难也比我们来得早几十年,当我们知道这一切后,我们还会这样选择吗?国家的事归国家,个人的事归个人,我们很难让一个人为了国家未来几十年后的发展而在现在投入自身大量的精力财力放到教育中去。

这又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如何破解,我想还是要由国家去努力,为了国家未来的发展,自然也会对个人带来好处,国家出政策导向的第一位的,,这是多么的遗憾,而我们国家正在因此经常受到美国无端的指责,自己国家产业升级了,低端产业都已根据成本优势理论转移了,现在国内出现失业,或者叫无就业增长,社会出现混乱,反过来指责中国,这是毫无道理的。我们将来也不要干出这样的事,但前提是我们今天必须大力抓好宣传和引导工作,有备而无患。

第二个可能就是抓好职业教育工作,就业不等于停止接受教育,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这是我国先哲一句非常成功的经验之谈,放在这里十分恰当。为了国家未来的经济健康发展,年轻人即使就业也要接受职业教育,这里要突出国家的作用,毕竟是为国家长远计着想,国家制定职业教育规划,对年轻人接受职业教育进行鼓励和支持都是必须的,而且越是当年年轻人容易找工作,就越要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个人也要规定一些义务,这些应该是和一定的福利待遇联系在一起的,一定要让年轻人感受到如果不接受职业教育的话,自己的将来是没有保障的。

第三,要重视高等教育改革工作,刚才也讲到,不破不立,目前我国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是有很大问题的,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求学校高大全,不求教育水平上台阶,大学生一进入大学就是进入了象牙塔,与社会实际相脱离,教育内容和教材都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平,上课也是放羊一样,不顾质量,只求快些让学生毕业,将之推向社会而后快,完全不考虑学生的成长和未来面临的挑战,导致学生成为社会上任人宰割的羔羊。大学生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教育正是对人的素质的养成起关键作用的时期,这个阵地我们放弃了,自然很有其他人包括我们的敌人去占领,我们在这里不讨论敌我问题,单单是这些年轻人走出校门的状态和面临的诸多困难,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去反省和沉思吗?

第四,就是产业升级过程中对低端劳动力的教育改造问题,这个问题我还没有完全想好,但也想略谈一些,我想说的是产业升级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劳动力素质升级的过程,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责任企业也应当而且必须承担一部分。我们知道所谓产业升级过程是资本替代劳动的过程,对劳动力的需要会逐渐减少也是必然的趋势,但这是对一个企业而言,并不妨碍整个国家的劳动力升级和市场占有。也就是说,产业升级了,劳动力也要相应升级,这是企业的责任,企业产业升级对劳动力需要减少,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会有一些工人失业,但这不是企业的责任,企业已经尽到让劳动力升级的义务了,企业的任务完成了。

但就国家而言,有升级后的产业工人,总比有大量的低端劳动力要强许多,国家可以重新调配,劳动力也可以自行选择,高端的劳动力是永远不缺少市场的,升级后的产业工人完全可以在新的市场上重新获得竞争力。就拿美国人的故事举例来说吧,如果美国人知道今天会发生这种情况,国家和企业共同促进产业工人升级,伴随着企业的升级共同升级,那么在今天,美国完全可以轻松将低端产业转移出去,而在全球各地设立更多的高端企业,占领更多高端市场,工人的生活也会更好,失业率也会更低,**工人都满意,而且还有很强的发展潜力,这是什么也换不来的。不过美国这样好的机会已经不再来了,现在回头再抓也要度过现在很大的困难,只怕要拆了东墙补西墙,得不偿失了。

而我们现在只是刚刚出现个趋势,现在做出判断和出台政策完全可能并具有时间优势,机会如同金子一样摆在面前。

未来的经济发展,我作为中国人是非常看好自己的祖国的,当然我也希望我的国家**如大家所愿,顺时而动,化机遇为动力,向着一个伟大的富足的现代化国家,扬帆起航!

《中国经济》读后感(篇6)

假期里,我读了很多有意思的书,其中有一本让我感触很深,那就是可怕的科学--《谁来拯救地球》。

书中有一个叫艾汉堡的英国小朋友和他奶奶一起穿越到古代,艾汉堡说他身上痒得不行,奶奶说:“过去的人根据季节穿着适当的衣服。古时候可没有空调和集中供暖系统。”艾汉堡觉得没有空调和供暖系统他是会死的!他感觉自己就像一只挂在烤炉里的北京烤鸭--但味道一定不怎么样。奶奶告诉他古代的房子冬暖夏凉,让他记下人们节省燃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

*窗户和门面向南,可以让屋子保暖,从而节省燃料。

*纸糊的窗户。造纸比制造玻璃节省燃料。

*盖房子用的土坯砖,在阳光下自然晒干--制作过程不需要燃料。

*使用窗帘挡阳光。

*庭院可以阻寒风。

*休闲时玩棋类游戏,因为那时还没发明电视机、电脑、游戏机或手机。

由于没有电和集中供暖系统,人们不怎么需要燃料,也就不会产生更多的温室气体。

而现在,我们砍伐树木、捕捉鱼虾、开采石油、乱丢乱扔、将地球变成了垃圾场。 高碳能源和高碳的生活方式使地球温度一天天升高。人类的未来与地球息息相关,地球无法选择低碳生活,但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少开一天车,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开始吧!让我们一起来善待地球、拯救地球吧!

《中国经济》读后感(篇7)

救市计划是经过中国无数经济学家即使不算论证却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又经过了**领导人的智囊团的层层考核才得以实施。可我现在看来却越来越不明白,为什么只会有那么少的人去反对而几乎千篇一律的是对此的****。中国当前一个大的问题便是因为出口受阻而产生的产能过剩,现在用四万亿去救市怎么看怎么像是通过未来的产能过剩拉动今天的产能过剩。

既然国家通过这一政策便注定会有其有效之处,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钢材、水泥等等,这必然会拉动相关产业的恢**展,可是这些钱主要用于了中西部譬如高速公路等的基础设施建设,建完之后却可能因为经济跟不上而没什么车子跑,这算不算是另外一种的产能过剩呢?这怎么能长期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呢?既然存在便有其存在的道理,我没有资格去否定他们的存在,只希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问题能向好的方向转化。

去年在家的时候读过当时很火的《货币战争》,因为很多人推荐便想试试,那时真的算不上喜欢,可是依旧每天逼迫自己认真的去读,有些问题根本就看不太懂,一本书看完之后也就明白了“金融家才是控制整个世界的人”,因为他们控制了政治来为他们牟取暴利服务,也就仅仅知道了罗斯柴尔德家族,感觉他们很牛,对于整个金融资本的运行完全不了解,所以当爸爸建议我去学金融时我倒是很乐意的接受了,只是觉得应该很好玩。现在看完郎教授的这本书,虽然依旧不是很清楚,但却是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竟也有去好好学习经济学、好好学习金融资本运作的相关知识,然后便同那些可恶的国金融炒家一决高下的冲动!

为什么高盛能够控制这一切?为什么中国不能拥有这些高端金融人才?总在吹嘘中国gdp又以怎样的速度在高速增长,中国综合实力又上升到多少位,不可否认中国经济是在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也在显著提高,可是当人家用糖衣炮弹来针对你而你又中弹时,估计也就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看了郎教授对中国企业文化、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分析,虽然有些观点不是完全赞同,但其独特的看法却是让我获益匪浅。他说,“我们就是一个浮躁的民族,一个投机取巧的民族,这种浮躁与投机取巧纠缠在一起,深刻的刻画了我们企业家的行为。”所以才会在完全不知道对方企业文化背景与历史沉淀的情况下就去收购一些国际品牌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可结果却不尽人意。

他还说,“我们这种喜欢破坏规则,又喜欢讲潜规则的民族是很难建设起一套以规则为基础的系统工程的,而缺乏系统工程为基础的产业转型是很难成功的。”不可置否,中华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但其民族的劣根性又在当今狠狠地制约着中国企业的发展。

书中有一个关于刘翔放弃比赛的细节。当初北京奥运会刘翔弃赛,很多**大众都为他解释开脱,说是我们十三亿中国人给了他太大的压力,反而把罪责推给了我们大众,对此我是很不屑的。既然他是运动员,选择了这条人生道路,他就应该承受压力,努力做到第一。

或许刘翔个人在那事后受损并不是很大,因为广大中国人体谅他,粉丝们支持他,可是那些找他代言的企业受到的损失估计是不会太小的。在那个舞台上,他代表了整个中国!就算是他的腿真的受伤,我觉得他也应该是一冲起来用力跑,跑上十几步后轰然跌倒,然后痛苦的爬起来,一步一步地爬到终点,那才是我们中国人“发挥潜能”的表现,也是我们中国人“一切皆有可能”的表现,那样子或许那些找他代言的企业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损失了,而他自己也不会受那么多的反对与批评了。

我在书中多次谈到企业文化,对此我非常欣赏和赞同。为什么中国很难拥有国际品牌,为什么那些老品牌不能继续发展,我认为主要是缺乏企业文化和企业沉淀。纵观国际品牌,哪一个没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哪一个没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记忆?

或许,有故事的历史才会沉积下来千古流传;有思想、有沉淀的人,才能真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永垂不朽。我不想成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知道自己做不到的人,但我可以让自己在生活中更充实、更有意义!就像一杯香茗,只有静心的品才能感出其中的意境。

而且我也想像茶一样低调,但不庸俗,不跟别人走。那该就是我唯一的人生追求吧!

《中国经济》读后感(篇8)

这本书总结起来还是在阐述中国的经济模式问题,有些部分是老生常谈,但是国家政策疏于解决时,重复再重复也有他的作用。

一、书中认为,中国经济的危机,在于美国无法消化中国的过剩产能后,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失业、存货、出口大减等。

二、美国无法继续消化我们的过剩产能的原因,就来自金融风暴后他们泡沫消费的破灭。中国也洽洽是缺失信用消费和鼓励消费的`政策,才逼迫政府不停用投资的方式拉动经济,但这种方式在如今已不再神奇。通胀与炒作就是这种政策下的必然结果。

三、萧条时期娱乐经济将有所上升。这点是第一次听到的,有点新奇。

四、黄金与美元的共同持有是长期获利的对冲手段。

三者同列,果然在写书之后港股和美股也有类似走法(标普的图形也差不多,这里不截图)

六、口红效应,虽然不知道老狼干嘛起这个名字…不过高端行业在哪个经济下都有着存在与发展的契机,这也是促成我们努力成就伟大品牌的动力。

七、几个行业的本质,这个概念我觉得提的一般,其实我认为用除开行业要素的附加值来表达更为合适一点。环境与氛围,其实就是附加值,不同店、不同宗旨有不同的附加值,这点不能简单述说为谁好谁差。麦当劳的欢乐气氛就一定是成就快餐的霸主吗?不一定,只是还没有人找到比儿童、快乐的定位更为大众化的附加值而已。

八、6+1的概念。书中一定强调我们作为制造业大国,只懂得在劳动密集上做文章,而订单处理、物流(仓储运输)、设计、原料采购、批发经营、终端零售,都是由外企牢牢把控,中国企业要突破这个门槛,就必须掌握6+1的本质。目前国内做到的就是华为,但是他这套也是花了好几亿美元从IBM那里买来的。

简单总结如此,以后看书要多做笔记,不能傻看,一个月后都忘了不少了。

《中国经济》读后感(篇9)

“次贷”危机后,中国经济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焦点。中国,在全球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哪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存在,外国人就不得不重视。然而,在中国经济的聚光灯下,却是冷暖不均。

如今,中国经济总量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规模与经济质量却存在巨大反差。富士康发生的“13连跳”事件隐藏的是中国经济的巨大隐患。一部售价6000元的“iphone 4”手机,苹果公司可以赚到1800元人民币,但为苹果代工向全球**产品的富士康却只能拿到68元,这还是被业界公认为制造业领导者的企业所能在国际化竞争中能够取得“微薄”回报。

就在“13连跳”事件之后,仍然有大批打工者在富士康工厂排队希望能够进入工厂做工,祁斌很不了解,问他们:“难道你们不知道跳楼事件么?”他们回答道:

“知道,但是至少富士康不会拖欠工资。”这说明,以中国代工为主的制造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中国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产业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让我们来看看日本,曾经是一个强大的亚洲经济体。1989年以后,日本经济从未复苏,走上了长期经济疲软的道路。日本经济危机后,大银行、大财团和大企业联合的金融体系造成了大量不良贷款,日本**花了20年时间清理这些不良贷款。日本的金融体制决定了银行和企业是共荣共损的关系,一旦出现不良企业或者不良银行,就会陷入破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这就是为什么日本经济仍然不景气。一个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的经济体的不存在的,所以,一个好的经济体在于出现问题后有很大弹性,能很快恢复。而一个经济体是否具有良好的弹性,取决于是否拥有一个良好的资本市场,从而保证产业可以和资本快速结合,做大做强;一旦产业出现危机的征兆,资本也可以迅速退出,从而继续保持经济活力。

让我们再来看看欧洲。也许我们从未想过为什么欧洲没有硅谷?“次贷”危机发生后,吉利收购了沃尔沃,萨博北汽收购,宝马和奔驰制造基地转移到了中国。现在人们想到欧洲,跃入脑海的往往只是路易威登,古奇,迪奥等奢侈品品牌,似乎买了这些奢侈品就可以享受奢侈的生活,这背后却是我们已经多年没有看到欧洲有什么新的经济增长点。

与此同时,希腊的国债危机也意味着“欧洲模式”的终结。欧洲很大,人很少,美国保护它,所以我们不能竞争,但是我们呢?

“硅谷”奇迹的背后,不仅仅是美国在高新技术上取得了比其他国家先进到难望项背的尖端技术,而在于硅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产业和资本在这里能够很快的结合。真正让硅谷崛起的是美国的纳斯达克。

一个国家经济转型的成功与否决定于其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资源的配置,建国60年,中国突然之间具备了一个与其世界第三大经济大国的实力想匹配的**市场,但是管理落后、产能过剩、重复建设、产业竞争力落后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善。现在我们提出中国经济要调结构,怎么调?中国经济最重要的结构性缺陷是缺乏资金。

调整经济体制结构,可能需要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即大力发展我国的资产市场,让企业接受投资者的监督,让企业合并整合,做大做强。

祁斌不久前去乌镇进行了考察,正所谓古色古香画意浓,但是走到那些富有江南特色的庭院中,引入眼帘的却是五星级标准的舒适房间。同样风景如画的凤凰和乌镇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旅游设施落后导致凤凰旅游业发展落后。这是乌镇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启示。我们要根据中国国情发展资本市场,但必须有高标准、严要求。

谈到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首先要提高市场效率,改革发行机制,完善并购机制,防范系统性风险。其次,扩大市场边界,发展创业板、场外交易市场、信贷市场和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吸引行业和资本的参与。最后,国际化,通过参与世界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中国市场,在全球竞争中获得更有利的地位。

《中国经济》读后感(篇10)

总算是读完了第一本书,《陈志武说中国经济》读后感。高中开始太久不读书了。这本书读得很慢,一是因为已经忘记如何去泛读;二是因为金融方面没有底子,需要不断思索;最后,书中反映的一些问题,让我感到很悲哀,情感上读下去比较吃力。

首先,对于陈志武我表示很赞赏。他的读书经历很有启发性,他的修养也值得钦佩。如果你想从事学术研究,你可以从他那里学到很多。

我更佩服的是他对事物的分析更加辨证客观。虽然正反两面的道理都讲出来会显得观点不明确,但看问题确实应该辨证地从两面来看。他倾向于通过历史以及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来研究政治经济学,我同意这一点。

这种思路也可以用于我今后对金融市场的研究。我觉得中国的金融证劵市场可以想象为美国、日本、台湾等市场一种不同权重的叠加(也就是一种横向比较),当然也要注意政策方面的影响(纵向比较)。对于后者,我之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他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收益的分析也很有价值(即分红说),读后感《《陈志武说中国经济》读后感》。

对于中国经济之后的发展,他提出的民主,建立规范的法律和**新闻自由,建立问责、监督机构,“国退民进”国有企业私营化,土地私有化,还富于民刺激内需,让中国从工业制造型向第三产业服务型转型,从投资刺激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型。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但现在,中国的贫富差距正在扩大,既得利益集团正在逐步形成。

阶级分化慢慢形成。改革,或者说改进,必然会面临相当大的阻力。应该如何改变,能改变到什么程度,我都深表怀疑。

总之,现在我国已经到了瓶颈期,高速发展所涵盖的各种问题都暴露出来。经济上、教育上、科技创新上都是困难重重。以前的我可能还会忧国忧民,现在的我,想的只是守护好身边的这些而已。

不过,还是会郁闷,还是会失望。想起妈妈说的,不太难过,还有很多人在努力。这也是算是值得欣慰的吧。

政治什么的也不用过多讨论了,太多谈***,是不幸福的一种表现。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事业上,或者留给家庭。无论如何,还是需要适应社会,当然更需要顺势而为。

所以不需要过多的抱怨,而要思考,如何能读懂大势,从中获利。

总而言之,这本书倾向于更多地讨论这个系统,值得了解。有些也是大势所趋,比如制造业会越来越困难,比如金融市场会得到一定的发展等等。我从中得到了很多信息。我希望这是个好的开始。从现在开始,我需要看到更多,思考更多,总结更多。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djz525.com/a/6044513.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贴对联作文
下一篇 : 2024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