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励志的句子范文大全(编辑 快乐魔法师)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能会用到一些范文,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你是否在寻找高质量的范文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骑木马教案”,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骑木马教案 篇1

骑木马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培养了儿童的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和动作灵敏度。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和家长们了解如何有效地教授孩子骑木马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引导儿童建立正确的骑木马姿势

1. 确保木马的稳定性:选择一个平坦且没有障碍物的场地作为骑木马的地点。确保木马的表面光滑,没有凸起部分。确保木马的底部稳固,不会晃动,并且有固定的支撑点。

2. 正确的坐姿:教导儿童坐在木马上时,双手握紧扶把,身体保持直立。双腿放松,脚踩在木马的踏板上,保持双脚平行。

3. 保持平衡:骑木马时,教导儿童注意保持身体平衡。告诉他们,当木马有上下晃动时,要运用手臂和腿部的力量来保持平衡。

二、培养儿童的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

1. 积极鼓励:骑木马对于儿童来说可能是一项全新的挑战,他们需要花一些时间来适应。作为教师或家长,我们要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和支持,不要过早打击他们的信心。

2. 渐进式练习:一开始,可以让儿童先尝试坐在木马上,抓紧扶把,并通过踏板脚后面推动木马,让木马有些微的上下晃动。当儿童适应了这个过程后,可以逐渐增加晃动的力度和幅度,让他们更好地练习平衡能力。

3. 增加难度:当儿童掌握了基本的坐姿和平衡能力后,可以引导他们尝试一些更具挑战性的动作。例如,可以让他们尝试用一只脚踏在踏板上,另一只脚悬空;或者让他们尝试靠着扶把站立在木马上,用腿部力量保持平衡。

三、提供安全保障和注意事项

1. 穿着合适的服装:教师和家长们要确保儿童穿着合适的骑木马时的服装,不要穿着过长或过宽松的衣物,以免绊倒或被卡住。

2. 定期检查木马:教师和家长们要定期检查木马的状态,确保没有松动或损坏的部分,以免给儿童骑行时带来危险。

3. 制定骑行规则:在教授骑木马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们要与儿童一起制定一些骑行规则,例如不要在木马上奔跑或斗殴,以确保骑行的安全性。

通过骑木马,儿童能够锻炼体能,提高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教授儿童骑木马的过程中也需要我们关注他们的安全性。教师和家长们应该引导儿童建立正确的骑木马姿势,并逐步培养他们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同时,提供安全保障和制定骑行规则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关注细节,我们能够让儿童在骑木马的过程中更安全、更有成就感地成长。

骑木马教案 篇2

骑木马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游戏,它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和想象力。对于一些年轻的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授骑木马这个技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为了帮助这些老师们,我设计了以下的骑木马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骑上木马,并保持平衡。

2. 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手、脚动作。

二、教学准备:

1. 一台稳固的木马。

2. 一张放在地上的垫子,用于加强学生的平衡感。

3. 手语卡片,上面画有正确的手、脚动作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

1. 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一段骑木马的视频,并引导学生观察正确的骑木马的姿势和动作。

2. 老师与学生们一起分享骑木马的乐趣,鼓励他们参与到今天的学习中来。

2. 正文:

1. 老师首先向学生们展示正确的骑木马姿势,并解释每个动作的重要性。例如,身体挺直、脚踩住木马、双手握住把手等。

2. 学生们跟随老师的示范,模仿正确的姿势,站在垫子上进行平衡练习。

3. 老师分发手语卡片,并解释每个卡片上的动作。学生们根据手语卡片上的示意图,进行手、脚动作的练习。

4. 学生们有机会在垫子上进行第一次木马骑乘的实践。老师鼓励他们保持平衡,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3. 结束:

1. 老师与学生们一起复习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老师鼓励学生们在家或学校的操场上,继续练习骑木马,提高认识和技能。

四、巩固:

老师可以在随后的课堂上设置一些相关的游戏和活动,让学生们有机会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比赛谁能骑得更远或者谁能保持最长的平衡时间等。

五、注意事项:

1. 学生的安全要放在第一位,老师要确保木马的稳定性,并保持教学现场的安全。

2. 骑木马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因此老师要耐心地教导,并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和赞扬。

通过这个骑木马的教学案例,我们帮助孩子们掌握了正确的骑行姿势和动作,培养了他们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我们相信,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们能够在骑木马的过程中增长自信,并享受这个有趣的活动。

骑木马教案 篇3

骑木马是一项经典的儿童游戏,它既能锻炼孩子的身体,又能培养孩子的平衡感和协调能力。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骑木马的技巧,我们设计了一份骑木马教案。在这个教案中,我们将详细介绍骑木马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帮助孩子们在骑木马的过程中更加安全和快乐。

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骑木马场地。最理想的场地是平坦而坚实的地面,这样可以确保木马的稳定性。避免选择不平整或者有石头等障碍物的地方,以免孩子们在骑行过程中受伤。另外,场地周围应该没有危险物品和其他干扰因素,确保孩子们能够专心致志地进行游戏。

在准备好场地之后,我们需要准备一把符合安全标准的木马。确保木马的质量良好,没有尖锐的边角和杂物。孩子们在骑木马时应该穿着合适的鞋子,避免穿着拖鞋或者高跟鞋等不利于平衡的鞋子。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我们可以开始进行骑木马的教学了。我们需要教会孩子们正确的上下木马的方法。让孩子站在木马的一侧,稳住木马的手柄或者鬃毛,一脚踩上木马的脚蹬,然后将另一只脚放上去。请孩子们在父母或者教师的帮助下进行练习,确保他们掌握正确的上下木马的技巧。

我们需要教会孩子们正确的坐姿和手位。骑木马时,孩子们应该坐直身体,双手稳握木马的手柄或者鬃毛。提醒孩子们放松肩膀和手臂,保持身体的平衡感。

在骑行过程中,孩子们需要注意保持平衡。请孩子们专注地观察前方,保持平稳的眼神,避免分心或者左顾右盼。提醒他们小心木马的晃动,随时调整身体的平衡。如果孩子感到不稳或者害怕,可以请他们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然后再继续骑行。

除了保持平衡,孩子们还需要学会正确的转向方法。在转向时,孩子们可以稍微向左或者向右移动身体,但是不要过度倾斜,以免摔倒。提醒孩子们进行适度的练习,逐渐掌握转向的技巧。

我们要提醒孩子们在骑行过程中保持安全意识。跟孩子们强调,不要扔东西或者进行其他危险操作,这样可以防止受伤和引发意外。骑木马是一项乐趣无穷的活动,但是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通过这份骑木马教案,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骑木马的技巧。骑木马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锻炼身体,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平衡感和协调能力。我们鼓励家长和教师将这个教案应用于孩子们的日常活动中,让他们在快乐和安全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愿每个孩子都能乘着木马,畅游快乐的童年时光!

骑木马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了解木马的起源和发展情况,掌握正确的骑乘木马姿势和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肌肉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木马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勇敢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木马的起源和发展。

2. 掌握正确的骑乘木马姿势和技巧。

三、教学准备:

1. 木马:提前准备好适合学生骑乘的木马。

2. PPT:展示有关木马的图片和视频。

3. 音乐:准备适合骑木马的背景音乐。

四、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5分钟)

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如颈部、肩膀、手臂和腿部的伸展运动,为后续的骑木马运动做好准备。

2. 介绍木马(10分钟)

通过展示PPT,向学生介绍木马的起源和发展情况,让学生了解木马在古代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器械,以及它的作用和意义。

3. 示范骑木马姿势(10分钟)

老师示范正确的骑木马姿势,并给学生详细讲解每个动作的要领。鼓励学生模仿老师,逐步掌握正确的姿势和动作。

4. 学生自主实践(3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拥有一匹木马。组内互相帮助和配合,骑乘木马进行练习。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和纠正。

5. 汇报展示(15分钟)

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进行骑木马的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观摩和点评。通过展示和讨论,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提高。

6. 总结归纳(10分钟)

向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再次强调正确的骑乘木马姿势和技巧。并鼓励学生将这种运动带入日常生活中,提高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

五、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回家后,每天进行骑木马练习,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进步情况,并在下一节课上交。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深入了解了骑木马的起源和发展情况,掌握了正确的骑乘木马姿势和技巧。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积极配合,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通过反复的实践和纠正,学生的骑木马技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促进了学习的深入和提高。

本节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小组之间的时间分配不够均衡,导致一些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骑乘木马的实践。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耐心和毅力,容易气馁。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小编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提高教学质量。骑木马这项运动将为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延伸阅读

马说教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 学生反应可以帮助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大家在写教案课件前考虑哪些问题?励志的句子编辑选择了一篇非常实用的“马说教案”用于参考和学习,所述观点仅供参考不能代表所有人的看法!

马说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助读: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重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好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叫“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叹。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

一、摘录字词(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生疏、多音、易错字。)

二、文学常识:1.作者(掌握:名、时、地、评、作)

2.关于“说”的文体知识

三、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流畅)

四、翻译: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批注。

五、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及重点句子的翻译,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1.一词多义 马之千里者 安求其能千里也 而伯乐不常有 之 策之不以其道 其其真无马邪 而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不知马也 执策而临之 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食马者:   ②才美不外见: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④其真无马邪:“3.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

5.我找到的重点词语解释:

六、整体感知

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么样的?千里马受到哪些不公正待遇?

2.食马者的.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3.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马说教案 篇2

教学内容《马说》

教学

设计人

教学

目标

1. 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 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策略

重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课时2课时

教法教具朗读教学法 讨论点拨法 延伸拓展法

师 生 双 边 教 学 活 动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学手记

一情境引入 我们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所借之物就有了丰富的内涵。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爱莲说》《陋室铭》,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学生回忆背诵课文。

二预设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文体简介

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1)教师朗读。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食之不能尽其材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2)提醒学生朗读节奏。(3)齐读课文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 翻译课文。(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三、合作探讨,深层探究

1.齐读课文。

2.思考:(1)提问: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2)品读文章三个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也”字,看看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3)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体验与反思

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2.组织学生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

运用以物喻人或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个片断。朗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及句读。

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学生研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过程与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23 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 鸣之不能通其意 埋没人才 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 希望:重用人才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阐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对“怀才不遇”的观念赞同度过高,此点须加强引导。

马说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难点:

1、重点:(1)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觑    鬣    剽悍    疆场    驯良    勇毅    窥伺     迎合      疮痍       枉然      阔绰       观瞻

妍丽     庇荫    遒劲     犷野  畸形    颚骨    慷慨以赴    相得益彰         有过之无不及

1、作家作品简介: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代表作为博物志《自然史》。

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当你看到一匹拉着车的马喘息着默默地走过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在广漠的草原纵情奔腾的成群的野马,它们的生存状态不同,外形、性格也迥然不同,你注意到了吗?下面我们一起研讨布封的《马》,大家一定有所收获。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课文写了两种不同生存状态下的马,找找看课文那些地方各写了那一种马?

第二部分(3―5)写天然野生的马。

2、讨论:人工驯养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明确:(1)无畏的精神,勇毅,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

(2)驯良的性格,克制,屈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舍弃生命。

3、天然野生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明确:(1)美质: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强壮、轻捷和遒劲”,“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2)美德:“绝不凶猛”,“豪迈而犷野”,“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既平凡又简单”不“互相妒忌”。

(3)美貌:“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高贵姿态”,“它的眼睛闪闪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它的耳朵也长得好,并且不大不小”,“它的鬣毛正好衬着它的头,装饰着它的颈部,给予它一种强劲而豪迈的模样;它那下垂而茂盛的尾巴覆盖着、并且美观地结束着它的身躯的末端。”

4、文章在描述马的外在特征时,用了其他七种动物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通过比较突出的描写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盛赞马的高贵姿态。

5、本文既写了人工驯养的马,又写了天然野生的马。反复阅读课文,说说这两种生存状态中的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赏哪种马?为什么?

6、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但是人是不是马的朋友呢?

明确:人对马是“养育”“训练”“驱使”“奴役......驯养”,马成为人的奴隶。不仅如此,人还用“鞍辔”“羁绊”约束它,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使“它们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更悲惨的是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摆阔绰”,“壮观瞻”,给马“戴上黄金链条”,把马的“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绸和锦毡”,“侮辱马性”,使马成了人类的玩物。

7、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

明确:首先,“教育”一词是拟人化用法,指的是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料,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觅食;“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文章用这一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马说教案 篇4

(1)学习、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而、虽、之、以、食、是、见、等、安、策、临、其。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感受千里马的不幸遭遇,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重视人才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2、难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

1、读准下列字音,教师课上检查。

2、阅读课文,查字典,查资料,看课文注释翻译全文。

1、作家、作品简介。

韩愈(768—842),字退子,南阳(现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文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2、导语。

本文以“千里马”为题,通过千里马的命运,阐述了封建社会中大量人才得不到赏识这一现象,表述了作者的个人见解。那么,到底怎样将千里马的命运与人才的命运相联系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板书)。

3、解题。

《马说》是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4、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乐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面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宵。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理解全文大意。

1、学习课文第1段。

(1)学习课文第1段。

(2)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

“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既养马的处所。

介词“于”,可作“在”字讲。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

(3)学生逐句读、译。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面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指奴隶,而是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称”:著名、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知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齐读第1段。

2、学习课文第2段。

(1)朗读第2段。

(2)正音、析义。

(3)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

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因为马才能、本领特殊,所以食量也特殊。由于没有识马的人,只由喂马的将它一般地喂养,便显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领来。“而”字是连词,表示顺接,联系“不知”和“食(喂)”两个动作。不懂得它一天能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也”字表陈述语气,“是马也”,“也”字表句中语气的停顿。“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应译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达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5)齐读第2段。

3、学习课文第3段。

(1)朗读第3段。

(2)学生读、译第3段。

明确: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明确: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其……其……”:道……,那……;难道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那是真正不识得千里马呀!

第一个“其”同“岂”,第二个“其”作“那”讲。末一个“也”字,表感叹语气。

全段综述不识马者的表现,活画出不识马者昏庸无知而又妄言天下无马的丑态,归结到要害是不知马。呼应了前文,证明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伯乐。

(4)齐读第3段。

4、讨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明确: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马说教案 篇5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4、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二)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

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关键理解短文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方法讨论法发现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具多媒体

课时三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投影显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首诗呼唤人才,呼唤健全的人才制度。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谈到了作者的人才观,它是唐代大作家韩愈的《马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关于作者

2、关于文体

3、关于背景

4、关于伯乐

学生读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

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

(多媒体显示)

①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伯乐相马骈槽枥粟

②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食之不能尽其材

才美不外见

其真无马邪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3)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变化。

(4)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2)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①积累重点词语。

相、骈、枥、策、粟、邪

②掌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四、课堂练习

做课后第二题。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第二题。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课文。

2、有关人才的警句。

二、新课思考题:

a、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b、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三、重点研读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a、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b、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讨)

教师提示: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e、其真不知马也。

将上述句子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气来,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当然要有观点,请大家从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结构上很有特点,也请大家说一说。

(小组讨论)

学生可能围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哪个是中心句的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论。不妨让大家争论一下,进行思维和口语训练。

四、总结

五、学生分段背诵

六、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一、三。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明确: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三、归纳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

(小组讨论,找出中心发言人课堂交流,不必统一结论,只要能谈出想法,提高认识能力就可以了)

教师提示:

在封建社会里,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而韩愈的希望更是难以实现。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当今社会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主要是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图。

五、教师小结

韩愈的《马说》因其笔势犀利,表意恳切,文辞练达而传诵于世。其思想内容对封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有其意义。更可赞叹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谏,自强不息。我们不仅要从他的文章学到知识,更应从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命运: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遭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全文感情:(感慨悲歌)无限痛惜──愤怒谴责──辛辣嘲讽

马说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积累与“马”有关的成语、谚语及典故,从而激发学习本文的兴趣。

2、在反复朗读、诵读中,初步感知文意,感悟文章所蕴含的寓意。

3、积累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作用(用法)。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及老师的指导,读懂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寓意。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体会其意义及作用。

【教学方法】

反复朗读、自主探讨、教师引导。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由题目的“马”导入。

⑴ 与“马”有关的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走马观花,心辕意马,青梅竹马,马到成功,万马奔腾,龙马精神,汗马功劳,悬崖勒马,马不停蹄,千军万马,老马识途,人仰马翻”。

⑵ 谚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

⑶ 典故:“指鹿为马”,“拍马屁”,“露马脚”,“马虎”(老师补充)

2、“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现代的杂文,用以陈述作者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属议论文体。

二、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因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华丽空洞的文风,推行“古文运动”,提倡文学改革,其散文风格遒劲有力,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虽然才华横溢,但在仕途坎坷,多次自荐屡遭拒绝,后又遭贬谪,使其有怀才不遇之感,为此写了“马说”,我们看本文作者多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问题,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事情?

三、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点读(2人),其他人评价(从字音、停顿上)

2、自由朗读整体把握。

3、完整点读。

4、集体朗读。

四、疏通文章,初步感知

1、结合注意,疏通文意。注:边疏通边注意文言实词、虚词。

2、学生质疑,师生合作释疑。

3、教师与学生合作,重点理出“其”“而”“之”的用法。

⑴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章中,“其”“而”“之”的用法

表转折:“而山不加增”

而 表修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并列:“黑质而白章”

承接:“何苦而不平”

代词,惧其不已也。 代词: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其 之 助词:相当于“的”

加强语气:其若土石何? 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义,医之好治以及为功

⑵ 概括本文中“其”“而”“之”的用法。

五、主题探讨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但作者只是为了写“马”吗?他的目的是什么?以马喻人。

2、讨论:千里马,喻指谁?伯乐喻指谁?

3、讨论: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感情?

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的心情。

六、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

2、分析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千里马”的遭遇?

3、思考与练习二

马说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学习托物言志的构思方法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通读课文,翻译课文;

第2课时: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材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人材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相信同学们会从中会找到答案。

一、解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写法灵活自由。可叙述,可描写,可说明,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听读课文

(一)注意读准字音;

(二)注意划分节奏;

(三)注意语气语调。

四、学生朗读

(一)读准字音(先正音释词,再自由朗读);

(二)读懂句意(先逐节翻译,再抽读评议);

(三)读出语气(找出相关语句,学生齐读)。

1、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痛惜之情

2、千里马的遭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慨诘问

3、食马者的言行(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讽刺嘲笑

五、作业

(一)翻译全文

(二)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及翻译

二、合作讨论

(一)概括每节大意并思考:

(二)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三)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四)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人才。

伯乐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五)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六)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抒发作者怎样的思考感情?

三、链接拓展

(一)如今,假如你是“千里马”你打算怎样施展你的“日行千里”才能呢?

(二)写出几个含有“马”字的成语或谚语歇后语。

(三)写出几句含有“马”字的的诗句。

四、教学小结

(一)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二)归纳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托物言志,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五、课外作业

思考和练习

马说教案 篇8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③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马而言应该是这样的。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识别就成为前提了。

3、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作为千里马与普通马有什么不同?

2、食马者能注意这一点并区别对待吗?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本段中那些语句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讽刺揭露了昏庸无能,不能选贤任能而报怨世无人才的统治者。

3、本文通篇写千里马,难道韩愈仅仅为马的不幸而鸣不平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三、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韩愈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无可奈何的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马,却暂时不被重用,你会怎么做呢?

韩愈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绝对。我们要主动地去争取,像毛遂一样的自荐,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2、那么作为千里马,你们又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乐一定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知遇之难,是因为它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能够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背诵默写本文。

马说教案 篇9

学生结合预习及已有知识储备简介作者,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古代仁人志士的作品,找出他们身上的相似之处。

预设:这些在中国古代文学星空中璀璨夺目的诗文大家们竟有着如此多的相似之处呢?

韩愈究竟在马儿们的嘶鸣声中听出了什么?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三、 “四读”感知,涵咏生味

学生活动:

一读:读准字音(判断、标注生字词);

二读:读出节奏(区别句子主干,准确句读);

三读:读懂文意(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梳理文章内容);

四读:读出感情(抓住关键句,读出感情、韵味)。

四、质疑启思,释疑解惑

在了解文章大意之后,你产生了怎样的疑问,再读一遍,把问题或困惑之处和你的同桌交流。

师巡视、参与。

预设:韩愈是不是食马者?

韩愈为什么能听懂马语?

他听出了千里马们怎样的心声?

引导:

1,借物喻人

韩愈和千里马有着类似的遭遇:

千里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里之间

韩愈:失意被贬,沉沦下僚

共同的心境:

千里马:“鸣之”,发胸中愁苦

韩愈:为文,抒士子心声

2,托物寓意

谁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何以见得?谁决定了韩愈们的命运?何以见得?

共识:对封建社会人才选拔、任用制度的有力抨击;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摧残人才的不满;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五、畅谈感悟,关注人生

读完本文后,对你有哪些启发?你准备如何做现代的千里马?

六、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以练笔形式完成第五环节,并在接下来的学习实践中以实际

行动来做出改变,完善自己,为未来积学储宝。

板书设计:

马 说

韩愈

伯乐(能发现、赏识、重用人才的人)

千里马(人才)

食马者(埋没、摧残人才之人)

马说教案 篇10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马说》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

第二点、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3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坚毅、执着、博学、谦逊的人才”的育人目标。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8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所以要抓好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三、说教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诵读法

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要克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就要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2、质疑法

课前作好预习,课上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四、说学法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1、圈点勾画法

此法主要用在预习以及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预习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在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要通过快速默读,标出“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

2、文言文阅读法

在预习中使用“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诵读法

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五、教学过程

1、马的世界让学生总结带“马”字的成语及与马有关的文学作品。

这种导入既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还将他们带入了文章情境。

2、解读标题标题为“马说”,实则为“说说马”,即发表一些关于“马”的看法,于是引出对“说”这种体裁的介绍。用多媒体展示

3、讲解背景故事这一项由学生自己完成。

4、朗读课文,解读文本

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

当今语文教改气氛活跃,新观念、新教法层出不穷,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读”这个本。所以,这个环节就是“边探究文本边朗读,解读到一定的深度,朗读也到位了。”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

第一步:探讨“食”字的读法,带动对这个字的理解,然后教师范读。范读是为了体现教师的示范和楷模作用。

第二步一个学生朗读,然后全体朗读。这样是为了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三步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着重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将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全班进行交流。基本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第四步个别学生朗读,学生集体评议,并说明理由。这样学生的诵读必须建立在对文章的理解上。学生的评议可能回涉及到这么几点:

15个“也”字句的语气

2最后一段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嘴脸的句子和自问自答的句子的语气。

3整篇文章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五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正确语感、语气进行朗读。

5、精品细读教师此时应提出提纲挈领的问题让学生对文章做更深一步的理解。“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至此,学生已较透彻地把握了文章。接下来该呈现出文章最实质的内核了,“文章是说马,但作者真的只想说马吗?”学生就很容易找出“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寓意了。

6、了解作者依据文章推测作者此时的处境和所怀有的感情。然后让学生介绍查阅资料所了解到的韩愈,和刚才的推测相印证。如有欠缺,教师作补充。

7、情感延伸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但对较消极的学生要适当地进行鼓励。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8、网络大看台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长短形式不拘。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这个环节的设置,改变了以往读后感的形式,具有灵活机动性,又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可谓一举两得。

2024木头人游戏教案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写好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范文的撰写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2024木头人游戏教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木头人游戏教案(篇1)

一、激趣导入:

1、大家喜欢玩游戏吗?

2、平时你们常玩什么游戏呢?

二、游戏规则

1、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名字叫“木头人”(板书)

2、做“木头人”游戏要注意什么呢?

3、老师还特意编了一首儿歌,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幻灯出示儿歌)

三、游戏 :

1. 演“木头人”:

做这个游戏,我们首先要演好“木头人”。

(板书:演)

(1)摆姿势:开动脑筋想,你准备摆个什么可爱、有趣的姿势做“木头人”呢?快快想,游戏马上要开始了。

(2)演一演:(全体起立)准备一次、准备第二次

(3)等一等,先别开始,我想问一下,现在你心里在想什么呢?

(4)现在游戏真的要开始了。

准备:你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三十秒)

(5)说一说:你觉得演“木头人”好玩吗?你来说说什么地方最好玩?(注意引导:在演木头人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时间到的时候,你心里是怎么想得呢?)

2.逗“木头人”:刚才大家演“木头人”演得那么好,这时如果有人逗你笑,你还能做得这样好吗?(板书:逗)

(1) 说活动方法:两位“木头人”上台。

另两位同学要尽量用语言、动作、表情来逗“木头人”,看能不能把“木头人”逗笑。

坚持到最后的“木头人”就是“超级木头人”。

千万注意逗笑的人不能接触“木头人”的身体。

(2)请两位“木头人”上台,三位同学来逗。

其他同学就是评委了,评一评谁表演得最有趣。

最会逗笑的评他为逗笑专家,坚持到最后没笑的木头人评为“超级木头人”(板书:评)

(3)评委们注意观察:(出示课件)评委齐读要求:

a.游戏中,请你仔细观察“木头人”脸上的表情和身体姿态的变化。

b.逗笑的同学是怎样“逗”“木头人”发笑的。

(4)逗笑。

(三十秒)

(5)评出“逗笑专家”和“超级木头人”:你觉得谁表演得最好?什么地方最有趣?(引导学生说具体哪个动作、语言、表情。)

3、大家想不想亲身体会一下“木头人”和逗笑者呢?和你的同桌一起玩游戏,一人演木头人,一人做逗笑者,成功了之后,换一换角色。

建议:

1.注重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

例:抿着嘴、涨红了脸、瞪大了眼睛、松了口气

2.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写:

例:紧张、开心、矛盾、担忧

3.注重场面描写:

例:鸦雀无声、热闹、炸开了锅、沸腾

1.安静的连一根针掉下来的声音都听得见。

2.周围安静得好像时间停滞了一样??

3.教室里鸦雀无声,静得仿佛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4.感觉心跳都慢下来了。

实在太静了!

逗笑“木头人”规则:

一方当“木头人”,另一方当“逗笑人”,你要用语言、动作、表情来逗“木头人”,设法让他动或笑起来,但注意不可以有身体的接触,也不可以说一些过分的话。

评委要求:

1.游戏中,请你仔细观察“木头人”脸上的表情和身体姿态的变化。

2.逗笑的同学是怎样逗“木头人”发笑的。

木头人游戏教案(篇2)

体育游戏木头人教案

活动目的:

1.教幼儿初步学会在赛跑的过程中将接力棒传递给其他幼儿,培养幼儿的反应能力及灵敏性、协调性。

2.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团结友爱、克服困难的品质。

设计思路:

本课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在整个体育活动中,让幼儿能够很有兴趣地进行活动,以达到培养幼儿的反应能力以及团结友爱的品质的目的。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1)园内操场,并在规定区域画好起跑线以及终点线;

(2)接力棒两根;

(3)在终点处放两面小鼓。

2、前期知识准备:

幼儿事先已玩过游戏《山上有个木头人》。

活动流程:

游戏《山上有个木头人》马路 热身运动 游戏“接力赛”

放松运动

活动过程:

1、游戏“山上有个木头人”

指导: 师生共同玩游戏“山上有个木头人”。让幼儿听口令做动作,儿歌结束后幼儿站定,不能说话也不能动,看谁坚持的时间最长。

游戏儿歌内容:山,山,山,山上有个木头人,三,三,三,三个好玩的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

2、热身运动

指导: 幼儿跟着老师做热身操:上肢运动、下蹲运动以及全身运动等,活动各个身体部位、关节。

指导语:我们做完了热身操,就有力气去玩下面的游戏啦!

3、新授游戏“接力赛”

指导:

(1)教师将全班幼儿平均分成两组,在起点线前排成两竖队。

(2)教师讲解游戏名称以及游戏规则。

玩法:

两人分站起跑线左右,每组的第一个小朋友右手拿一根接力棒,听口令朝终点处快速跑,到达终点站后各自敲打一下各组的小鼓,然后沿原路跑回,接力棒传给自己组的下一位小朋友。游戏继续进行。

指导语:让我们为他们加油吧!大家比一比谁的速度最快、哪一组是第一名,好吗?

4、放松运动

指导: 幼儿随教师做“小鸟飞”的律动,自然离开场地,返回教室。

活动延伸:

此游戏可在早晨晨锻时继续进行。体育游戏木头人教案

【活动设计】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不论什么年代,幼儿总是在游戏中成长。民间游戏渊源流长,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流传和发展,在我们的民间中流传着许多具有生活气息、风采各异的游戏,这些民间游戏简单易学,不受场地、人数、孩子接受能力差异的限制,三五成群就可以进行了,从幼儿教育的层面上来看,幼儿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儿在体能、感知、语言、社会性等发面的发展。本游戏就体现了这些方面对幼儿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2、在许多人面前能大胆的表现自己。

【活动准备】

幼儿熟悉儿歌。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幼儿分两组,站成圆形。

身体的热身基本部分:幼儿请一个“领导人”站在中间,游戏开始,幼儿边拍手边念儿歌走动,念到最后一个字的时候,静止不动,看谁能控制自己。

结束部分:

为了提高幼儿兴趣,站在中间的小朋友可以说完最后一个字时做一个动作,如“平衡”、“小猫”、“小猴”等。其余幼儿学样并静止,学错动作就输了,就要重头开始。幼儿也可以自由发挥做各种动作。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体育游戏木头人教案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木头人游戏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能跟着音乐节奏创编中有趣的动作玩木头人的游戏,体验游戏的快乐。

2、遵守游戏规则,掌握游戏的玩法。

3、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体会集体合作游戏的快乐。

重点难点:

跟随节奏创编动作玩游戏

活动准备:

有玩木头人的经验、音乐、统计表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玩过的木头人游戏吗?那我们再来玩一次怎么样?

2、师幼共同游戏,关键提问:咦,那我想考考你们,木头人游戏说到哪一个字的时候就不能动了?

3、追问:还有一个不许笑,那到底是哪一个字的时候要摆造型?

4、小结:原来玩木头人在说到笑的时候就要停下来摆造型。

5、过渡:今天,我想和大家来玩一个音乐木头人的游戏,用音乐来玩木头人,我带来一段音乐,里面有一段特别的声音,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要停下来做木头人了,我们来听听看!

二、熟悉音乐,了解规则

1、(播放音乐)提问:请大家来说说看,你听到的这段音乐里面有特别的声音吗?

追问:那嘟嘟嘟,很长的声音是什么发出来的?

追问:我们喇叭声响起来的时候我们要干嘛?

2、教师示范听音乐玩游戏

关键提问,我是在什么时候变木头人的呀?

回应:就是在很长喇叭声后,听到“嘟”马上变木头人。

小结:喇叭声“嘟!!!”响起是告诉我们要准备了,当喇叭声“嘟”响了就是变木头人的时候了。

3、幼儿初次尝试游戏:你们都知道了,来一次怎么样?

“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笑,不许动,123,就快变成木头人,123,就快变成木头人,嘟!!!,变!”

4、这次我要把这个游戏加大难度了,听一听,这次音乐里有几个特别的声音?自己听啊!

(播放音乐)

关键提问:连续发出的两次喇叭声音,提醒我们怎么办?

小结:有2次特别的声音,而且这2次要连续变2个不同的造型。

5、幼儿跟着音乐尝试。

三、挑战比赛,创编动作

1、鼓励幼儿4组挑战比赛。1组比赛,另3组幼儿做评委,找一找哪些幼儿是不能跟着音乐来变?

2、进入第二轮比赛。规则变了,要听好指令来玩。幼儿尝试玩一次。

3、进行第二轮比赛。

4、进入第三轮比赛。

一组幼儿要统一动作。

5、第四轮比赛,根据幼儿游戏情况及时间安排看。

活动延伸:

音乐停,每组要变一座桥。

活动反思

本游戏中要求幼儿边念儿歌边进行游戏,充分体现了语言练习的要求,教师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学念儿歌,在幼儿学习过程中,及时纠正幼儿的不正确发音,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很快就学会了儿歌并进行了相应的创编。

木头人游戏教案(篇4)

标题:体育游戏木头人教案及反思

导语:

体育游戏是课堂上一种常见的活动形式,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机能发展和团队合作精神。本文将就木头人游戏进行教案设计,并在教学结束后进行反思和总结,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教学案例。

一、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a. 掌握木头人游戏的规则和要领;

b. 提高学生的协作与合作精神;

c. 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运动能力。

2. 教学内容:

a. 木头人游戏规则;

b. 活动组织和分工;

c. 游戏注意事项。

3. 教学过程:

a. 游戏规则讲解:向学生详细介绍游戏规则,包括游戏的目的、游戏时间等要素。

b. 活动组织: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木头人”作为中心人物。

c. 游戏开始:引导学生按照规则进行游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和团队合作。

d. 游戏总结:请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总结游戏的经验和感受,并进行反思。

二、课程反思

1. 教学效果:

a.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对游戏规则和要领掌握得较为熟练。

b. 学生们学会了如何与队友合作,形成紧密的团队。

2. 存在问题:

a. 有些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出了缺乏责任感,导致游戏团队的效果不够理想。

b. 某些学生对游戏规则的理解还有待加强,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犯规情况。

3. 改进措施:

a. 强化游戏规则的讲解,确保学生们能够准确理解和遵守规则。

b. 增加团队合作的训练项目,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能力。

c. 提前进行一定的暖身运动,以增强学生的身体机能和防止运动损伤。

4. 教学思考: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认识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下一次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时,我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同时注重游戏所能促进的学生身体机能发展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总结:

体育游戏是一种有助于学生身体发展和团队合作的教学形式。本文中,我们设计了一份以木头人游戏为主题的教案,并对教学进行了反思和总结。通过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了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和思考。希望这篇教案和反思能对教师们在体育教学中有所帮助。

木头人游戏教案(篇5)

小学作文教案《游戏作文》

一、激趣导入:

1、大家喜欢玩游戏吗?

2、平时你们常玩什么游戏呢?

二、游戏规则

1、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名字叫“木头人”(板书)

2、做“木头人”游戏要注意什么呢?

3、老师还特意编了一首儿歌,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幻灯出示儿歌)

三、游戏 :

1.演“木头人”:

做这个游戏,我们首先要演好“木头人”。(板书:演)

(1)摆姿势:开动脑筋想,你准备摆个什么可爱、有趣的姿势做“木头人”呢?快快想,游戏马上要开始了。

(2)演一演:(全体起立)准备一次、准备第二次

(3)等一等,先别开始,我想问一下,现在你心里在想什么呢?

(4)现在游戏真的要开始了。准备:你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三十秒)

(5)说一说:你觉得演“木头人”好玩吗?你来说说什么地方最好玩?(注意引导:在演木头人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时间到的时候,你心里是怎么想得呢?)

2.逗“木头人”:刚才大家演“木头人”演得那么好,这时如果有人逗你笑,你还能做得这样好吗?(板书:逗)

(1)

说活动方法:两位“木头人”上台。另两位同学要尽量用语言、动作、表情来逗“木头人”,看能不能把“木头人”逗笑。坚持到最后的“木头人”就是“超级木头人”。千万注意逗笑的人不能接触“木头人”的身体。

(2)请两位“木头人”上台,三位同学来逗。其他同学就是评委了,评一评谁表演得最有趣。最会逗笑的评他为逗笑专家,坚持到最后没笑的木头人评为“超级木头人”(板书:评)(3)评委们注意观察:(出示课件)评委齐读要求:

a.游戏中,请你仔细观察“木头人”脸上的表情和身体姿态的变化。

b.逗笑的同学是怎样“逗”“木头人”发笑的。

(4)逗笑。(三十秒)

(5)评出“逗笑专家”和“超级木头人”:你觉得谁表演得最好?什么地方最有趣?(引导学生说具体哪个动作、语言、表情。)

3、大家想不想亲身体会一下“木头人”和逗笑者呢?和你的同桌一起玩游戏,一人演木头人,一人做逗笑者,成功了之后,换一换角色。

五、出示范文。

1、开心的时刻总是那么短暂,待会就让我们拿起笔把这有趣的时刻记录下来吧!

2、在写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位同学写的贴鼻子游戏,看他写得好不好。

3、你觉得他写得好吗?(生答,师相机总结板书:心理活动、动作、神态、语言、外貌)

4、这些方面,你觉得哪个方面印象深刻你就写哪个方面。你可以写做“木头人”时心里的想法,也可以写逗笑者的语言、动作,或者写“木头人”和逗笑者的神态……

六、写话

1、回忆一下,把你认为刚才“木头人”活动中最有趣的一个部分写下来吧!你可以写全班演“木头人”的情形;也可以写一个同学逗三个“木头人”,或者写自己做木头人,自己逗木头人。2.写话。3.读片断。请三位同学把自己写的“木头人”片断读一读。大家当小老师,听听他写得是不是有趣?哪些地方写得好? 哪个地方需要修改?

七、小结,布置作业。

这堂课我们通过亲身活动,感受到了游戏的乐趣,课后请选择你最满意的题目,再加上开头和结尾。除了你刚才详细写的一次活动之外,你还可以简略写一写另外两次活动。详略得当地写文章,创作出精彩的游戏作文。

我是可爱木头人,不许动来不许笑,还有不许露门牙,看谁定力最好。

开始游戏时,我就想:„„就在这时,已经有许多人被淘汰了,还剩下„„得捧腹大笑。腰酸背痛。一窝蜂、高兴的一蹦三尺高、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神秘、百玩不厌、好奇、笑眯眯、谁动了,笑了,说话了,就给那个人挠痒痒。连老师说:“我们都是木头人,不准说话不准动,谁笑就要开大炮,开大炮!、鸦雀无声、各种动作:有的闭着眼睛,趴在另一个同学身上;有的抱着同学,丝毫不动;有的盯着地面上,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生怕、做鬼脸,一个劲、挤眉弄眼、跟猴子似的,拉耳朵吐舌头像只小狗,一会儿又捏住鼻子用手将下巴向上挤,像只活狐狸、忍不住了、一拥而上,给徐笑挠痒痒,有的挠腋下,有的挠脖子。徐笑笑得缩成一团,就像一只刺猬。

1.游戏开始,你发现大家都有什么反应?

2.有谁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吗?仔细观察一下他的神态、动作?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3.你身体上有什么感受?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4.游戏结束后又是怎样的情景? 建议:

1.注重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 例:抿着嘴、涨红了脸、瞪大了眼睛、松了口气 2.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写: 例:紧张、开心、矛盾、担忧 3.注重场面描写:

例:鸦雀无声、热闹、炸开了锅、沸腾

1.安静得连一根针掉下来的声音都听得见。2.周围安静得好像时间停滞了一样„„

3.教室里鸦雀无声,静得仿佛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4.感觉心跳都慢下来了。实在太静了!做木头人的游戏开始了,当老师刚说完“5、4、3、2、1”后,教室里立 刻,我摆的造型可有意思了,我发现(印象最深的或最有趣的),一分钟过去了,我感到,时间马上就要到了,我想,终于时间到了。

有趣的木头人游戏

考验我们的耐力、神采飞扬、不可以说,不可以动,不可以笑,不可以叫,只能睁眼睛,眨着眼皮、人体雕塑展。、放声大笑、金鸡独立、绝不放弃、像瘫痪了一样,有人趴在桌子上,有人干脆躺地上了,我更是累的不堪一击了,我恨不得躺在我的床上美美地睡上一大觉,让我的疲劳随风而去。

畅快说一说

分为三组:记者组、观众组、演员组,各自准备接受采访。记者组:讨论如何采访,确定采访对象,列出采访提纲。观众组:面对镜头该怎么说,看到了什么事儿,支持谁? 演员组:能够积极配合采访,木头人是怎么保持原状的,对他们的心理描写要到位;逗笑人是如何做怪动作的,对他们语言动作神态能描写到位。

三个小组根据自己的身份,结合刚才的比赛,准备采访稿,采访时注意结合刚才的表演。逗笑“木头人”规则:

一方当“木头人”,另一方当“逗笑人”,你要用语言、动作、表情来逗“木头人”,设法让他动或笑起来,但注意不可以有身体的接触,也不可以说一些过分的话。

评委要求:

1.游戏中,请你仔细观察“木头人”脸上的表情和身体姿态的变化。2.逗笑的同学是怎样逗“木头人”发笑的。

1.你觉得谁表演得最好?什么地方最有趣?(具体哪个动作、语言、表情。)2.你觉得木头人或逗笑人在想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开心的时刻总是那么短暂,就让我们拿起笔把这有趣的时刻记录下来吧!

逗笑木头人的游戏开始了,只 见“木头人”,这时“逗笑人”上场了。你看(神态、动作),他还(语言),他肯定想(心理活动)。再看看木头人

。我想。

有趣的木头人游戏

“哈哈哈„„”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传入我的耳畔。这是在干什么呢?原来是我们在语文课上玩有趣的木头人游戏呢!让我们一起去瞧一瞧吧。

逗木头人游戏开始了,你瞧,作为这次游戏的“逗笑人”小明大步流星地上场了,他一手插腰,自言自语道:“今天可有你好看的了。”而作为“木头人” 的小杰也毫不示弱,镇定自若地走了上去。“逗笑人”小明漫不经心地在“木头人”身边转了一圈。接着,猛地回头,严肃地说:“看着我的眼睛。”于是,他做了个令人捧腹大笑的斗鸡眼,原本镇定的小杰有点儿按捺不住了,嘴角微微往上翘了翘,但立即恢复了“一”字形。

下面的观众个个笑得前俯后仰,还有的竖起大拇指说:“绝!”而我们的“木头人”小杰仍是摆着一副苦瓜脸。于是,小明使出了他的绝密武器————翘嘴,还别说,这次的杀伤力还挺大的,终于把小杰给逗笑了,小明如愿以偿地成了“逗笑专家”。

游戏进行着,其它选手也都大显身手,他们有的轻而易举的胜利了,有的却费尽心思才取得一个很不容易的成功,还有的只好灰溜溜地认输了。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不知不觉,游戏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真是一场有趣的木头人游戏啊!

同学们,只要我们能抓住重点,展开细致生动的描写;与我们的心灵进行 交流,写出真情实感;按一定的顺序把文章写的清晰,明朗,我们一定能写出一篇精彩的习作。

木头人游戏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正确发出“山(shn)、上(shàng)、三(sn )''等字音,区别s和sh,an和ang 等音。

2.在游戏活动中,锻炼自我控制与灵活应变能力。

3.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乐意参与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木偶人玩具一个。

活动过程:

1.出示木偶人,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以小木偶的口吻向大家自我介绍:“我是木头人,今天我要和小朋友一起玩一个游戏,名字叫‘山上有个木头人’。”接着教师一边操作木偶拉线,一边念儿歌,使幼儿能够初步了解游戏的基本内容。

表演结束后,教师继续以木偶的口吻与幼儿交谈,例如:“谁想和我玩游戏呢?那你必须先告诉我,刚才我说了些什么?”引导幼儿回忆儿歌内容,学会游戏儿歌,正确发出每个字音特别是“山”和“上”的音。

2.向幼儿介绍游戏的规则及玩法。

(1)游戏时必须念儿歌,并不由自主做动作。待儿歌念完后,就不能动,也不能发出声音。

(2)如果谁动了或发出了声响,就必须停止游戏,待整个游戏结束时,动了的幼儿站一排,坚持不动到最后的幼儿站一排,大家对拍手心齐声念儿歌:“本来要打三百下,怕你太疼打三下。一、二、三!”不动者轻轻打动着手心一下。游戏结束。

3.教师带领幼儿游戏。 教师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分别与全体或个别幼儿进行交往活动,给幼儿观察和练习的计划。

(1)教师领着全体幼儿边念儿歌,边坐在椅子上自由做动作,鼓励幼儿做出各种动作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儿歌念完后,教师自己故意先动,然后伸出一只手让全班幼儿边说边轻打三下,给幼儿以练习游戏语言的机会。

(2)教师与个别幼儿游戏,对幼儿个别发不准的音及时给予纠正。

4.幼儿自主游戏。

教师让幼儿在同伴中组合,结伴自主开展游戏活动,注意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与同伴友好地合作游戏。

活动延伸:

教师启发引导幼儿想像,进行简单的听指令仿编游戏儿歌的活动。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如“除了木头人,你看见过用其他材料做成的人吗?”引导幼儿说出“塑料人”“石头人”“稻草人”等。

游戏时,幼儿必须听指令改编游戏儿歌,如发令人说“稻草人”,幼儿就念“山上有个稻草人”的游戏儿歌。具体玩法同上。

活动反思:

活动后大多数幼儿能够区分这三个字音,只有部分幼儿不能够区分,还需要进一步在游戏中多多联系。幼儿灵活应变能力较强,但由于孩子们天性活泼好动,所以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以后活动中要加强进步。这节活动幼儿始终处于愉快的气氛中,所以能将活动兴趣一直延续到活动结束。

木头人游戏教案(篇7)

【年龄段】(5-6岁)

【游戏人数】 8人

【游戏类别】智力游戏

【预期建构经验】

1、通过认真观察,快速反应,发展观察力及专注力。

2、在循环游戏的过程中,激发利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发现了镜子的反射现象,提高观察

辨别能力及分辨空间方位的能力。

3、通过与同伴的讨论、合作、交流,提升了自身游戏经验,促进幼儿的探究行为。

4、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合作意识,体验与同伴游戏的快乐。

【游戏准备】(材料准备)

1、四肢可以转动的玩偶若干。

2、用较大的长方形纸盒自制的镜盒两个,盒底相对镜面的远侧画一个圆,提示安放玩偶的位置。

3、终点线、起点线各一条。

【游戏玩法】

1、八名幼儿自主分为两组游戏,每组四人。

2、教师事先通过转动玩偶四肢做出造型,并将其面朝镜子放在盒子内画有圆圈的位置上。

3、在每组内选出一名当被造型幼儿。

4、请每组一名幼儿上前站在终点线线后,观察镜中玩偶造型。返回起点线根据观察到的玩偶进行摆放被造型幼儿的头部造型。

5、下一名幼儿出发至终点线处同上观察,摆放被造型幼儿的手臂造型。

6、最后一名幼儿出发,摆放被造型幼儿的腿部造型。

7、造型好后,同组幼儿可进行商讨该名幼儿,是否与从箱中拿出的玩偶在同一方向时,造型相同。

8、确认完成游戏后,请教师进行核对是否正确。

【游戏规则】

1、每组被造型幼儿不可随意变换动作。

2、观察箱中玩偶造型镜面中的成像,并分工合作将自己的伙伴制作出造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探看盒中的实物玩偶。

3、组员们完成任务后,教师拿出盒子内的玩偶,让玩偶与被造型幼儿正面朝同一个方向,教师核对。如果四肢的左右方向一致,则造型成功。

【关注点与支持策略】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名字叫《对境造型》,我们分两组进行,每组4名幼儿,一名当被造型幼儿,三名当造型师,谁想来玩游戏!请每组各派一名小朋友为对方组的玩偶造型,请幼儿代表设计玩偶,并将设计好的玩偶放在盒子里后游戏开始,每组幼儿通过镜子观察玩偶的造型,并分工合作摆放被造型幼儿的身体部位动作,比一比哪组先完成任务!

指导语:

(1)制作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2)为什么镜面里的玩偶动作和实物玩偶动作方向不一样?

(3)怎样为玩偶造型才能让对方不容易摆出来呢?

小结:我们通过镜子观察到的玩偶动作和实物玩偶动作是相反的,我们要区分左右后,才能为同伴摆出与实物玩偶一样的造型。

【建议】(玩法多样性、层次性体现及材料设计与使用时注意事项)

1、引导幼儿游戏时进行自我验证,不确定时,可派相应造型部位的幼儿再次观察镜中成像。再次回来摆放。

2、观察幼儿是否真正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玩“对镜玩偶造型”的游戏。当幼儿游戏成功后时,教师可提问试探性的问题:“造型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当幼儿说出“玩偶在镜中与实际的方向不一样”时,教师可追问:“镜面上的玩偶为什么和实物的左右方向不一样?”

3、鼓励幼儿进行经验提升,提问:怎样能让对方没那么容易摆出造型?

木头人游戏教案(篇8)

一、激趣导入:

1、大家喜欢玩游戏吗?

2、平时你们常玩什么游戏呢?

二、游戏规则

1、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名字叫“木头人”(板书)

2、做“木头人”游戏要注意什么呢?

3、老师还特意编了一首儿歌,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幻灯出示儿歌)

三、游戏 : 1.演“木头人”:

做这个游戏,我们首先要演好“木头人”。(板书:演)

(1)摆姿势:开动脑筋想,你准备摆个什么可爱、有趣的姿势做“木头人”呢?快快想,游戏马上要开始了。(2)演一演:(全体起立)准备一次、准备第二次

(3)等一等,先别开始,我想问一下,现在你心里在想什么呢?

(4)现在游戏真的要开始了。准备:你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三十秒)(5)说一说:你觉得演“木头人”好玩吗?你来说说什么地方最好玩?(注意引导:在演木头人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时间到的时候,你心里是怎么想得呢?)2.逗“木头人”:刚才大家演“木头人”演得那么好,这时如果有人逗你笑,你还能做得这样好吗?(板书:逗)

(1)说活动方法:两位“木头人”上台。另两位同学要尽量用语言、动作、表情来逗“木头人”,看能不能把“木头人”逗笑。坚持到最后的“木头人”就是“超级木头人”。千万注意逗笑的人不能接触“木头人”的身体。

(2)请两位“木头人”上台,三位同学来逗。其他同学就是评委了,评一评谁表演得最有趣。最会逗笑的评他为逗笑专家,坚持到最后没笑的木头人评为“超级木头人”(板书:评)(3)评委们注意观察:(出示课件)评委齐读要求:

a.游戏中,请你仔细观察“木头人”脸上的表情和身体姿态的变化。b.逗笑的同学是怎样“逗”“木头人”发笑的。(4)逗笑。(三十秒)

(5)评出“逗笑专家”和“超级木头人”:你觉得谁表演得最好?什么地方最有趣?(引导学生说具体哪个动作、语言、表情。)

3、大家想不想亲身体会一下“木头人”和逗笑者呢?和你的同桌一起玩游戏,一人演木头人,一人做逗笑者,成功了之后,换一换角色。建议:

1.注重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 例:抿着嘴、涨红了脸、瞪大了眼睛、松了口气 2.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写: 例:紧张、开心、矛盾、担忧 3.注重场面描写:

例:鸦雀无声、热闹、炸开了锅、沸腾

1.安静的连一根针掉下来的声音都听得见。

2.周围安静得好像时间停滞了一样„„

3.教室里鸦雀无声,静得仿佛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4.感觉心跳都慢下来了。实在太静了!逗笑“木头人”规则:

一方当“木头人”,另一方当“逗笑人”,你要用语言、动作、表情来逗“木头人”,设法让他动或笑起来,但注意不可以有身体的接触,也不可以说一些过分的话。

评委要求:

1.游戏中,请你仔细观察“木头人”脸上的表情和身体姿态的变化。2.逗笑的同学是怎样逗“木头人”发笑的。有趣的木头人游戏

“哈哈哈„„”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传入我的耳畔。这是在干什么呢?原来是我们在语文课上玩有趣的木头人游戏呢!让我们一起去瞧一瞧吧。

逗木头人游戏开始了,你瞧,作为这次游戏的“逗笑人”小明大步流星地上场了,他一手插腰,自言自语道:“今天可有你好看的了。”而作为“木头人” 的小杰也毫不示弱,镇定自若地走了上去。“逗笑人”小明漫不经心地在“木头人”身边转了一圈。接着,猛地回头,严肃地说:“看着我的眼睛。”于是,他做了个令人捧腹大笑的斗鸡眼,原本镇定的小杰有点儿按捺不住了,嘴角微微往上翘了翘,但立即恢复了“一”字形。

下面的观众个个笑得前俯后仰,还有的竖起大拇指说:“绝!”而我们的“木头人”小杰仍是摆着一副苦瓜脸。于是,小明使出了他的绝密武器————翘嘴,还别说,这次的杀伤力还挺大的,终于把小杰给逗笑了,小明如愿以偿地成了“逗笑专家”。

游戏进行着,其它选手也都大显身手,他们有的轻而易举的胜利了,有的却费尽心思才取得一个很不容易的成功,还有的只好灰溜溜地认输了。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不知不觉,游戏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真是一场有趣的木头人游戏啊!

今天,作文教师带着我们玩了一个游戏,名字叫:我们都是木头人。它的游戏规则是:我是可爱木头人,不许动来不许笑,还有不许露门牙,看谁定力最好。

开始游戏时,我就想:我在班上一不小心就会爆笑,更何况现在有那么多人都在逗我笑,我能坚持到最后吗?就在这时,已经有许多人被淘汰了,还剩下我和一位女生、两位男生。那位女生,就在那站立不动,最后,同学们同心协力把她逗笑了。同学们来逗孙一丰时,只见他脚踩在凳子上,手握成拳头,放在头上,摆成一副思想着的动作。他自己没笑,反而把周围的人逗得捧腹大笑。我的心里也笑了起来,但我怎么也没笑出来。可最后,他还坚持不下去了,因为,要这样做长时间,是会感到腰酸背痛。孙一丰失败后,同学们一窝蜂的向我走了过来,他们不管怎么逗,我都不笑。最后,老师自动认输了,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

这节课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动,不许笑······”儿歌再次响起了,我们迎来了最后一回合,看谁的动作最搞笑,当老师说“定”时,全班同学都做出了自己认为最搞笑的Pose。同学们的Pose各不相同:有的同学拿起鞋套,把它戴头上,有的同学用手摆起了兰花指,把它放在了下巴下面,像一个活生生的“白骨精。”有的同学用手嘟着嘴巴,扮起了可爱的小猪······最后,我们评出了最搞笑的Pose,那就是周鹏的Pose,只见他用红领巾把头绑起来,并把它那在了片子下面,把嘴嘟起来,两只手拿着书包,好像要亲他书包一样,全班顿时哄堂大笑起来,有的甚至笑出了眼泪。

过马路大班教案


教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编写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当然这些教案和课件的内容必须要非常完善。教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必备工具之一。现在就跟我一起来了解关于“过马路大班教案”的相关内容吧,分享知识不仅是一种善行,也是一种值得赞美的行为!

过马路大班教案(篇1)

大班安全活动教学计划:过马路教学计划(反思性教学)

大班安全活动过马路教学计划(带教学反思)主要包括设计背景,活动目标,关键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可以了解交通信号灯的作用,可以了解道路去斑马线,适合幼儿园老师去大班安全活动班,来看看道路教学计划。设计背景

学龄前儿童对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有基本的了解,但班上更多的孩子对红绿灯和斑马线没有实际的了解。为了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交通安全,我们设计了这门课程。

活动目标

1能够识别红绿灯的功能。

2,可以了解去斑马线的路。

3.感受遵守交通规则的乐趣。

4初步培养孩子解决现有生活经验问题的能力。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主要困难

了解和学习如何安全过马路,如何遵守交通规则。

活动准备

1.准备与活动相关的**。

2准备红、黄、绿三色纸帽,画一个小纸帽。

3,准备几朵小花的红色花朵。

活动程序

首先,导入活动

看一下交通标志和孩子们的红色和绿色,以便孩子们对红绿灯和斑马线有初步的了解。

问孩子的红绿灯亮了怎么办。

第二,活动过程

1选择一些孩子玩红、绿、黄三色红绿灯和汽车。老师扮演交通警察的交色。

2.向孩子们解释活动的内容。

三。玩汽车和红绿灯的孩子们戴着移动道具帽,开始在虚拟道路上站立和行走。

4放学后,学生们排队等绿灯过马路。红灯亮着,路上很多车跑得很快,孩子们在路边等着。

5红灯停了,绿灯亮了。孩子们开始过马路环顾四周。停了下来,车上有红灯,交警出来处罚他。最后,孩子们安全地走在路上。

第三,事件结束了

1.赞美过马路的儿童的表现。

2给每个孩子一朵小红花,遵守交通规则

三。让孩子们解释为什么他们必须遵守交通规则以及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处。

四,活动延伸

让每个孩子回家,画一幅过马路的图画,向家长讲解如何安全过马路。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让幼儿在快乐活动中学习安全过马路的基本方法,让孩子们获得更多实用的课外知识,他们将学习学习知识所带来的乐趣,从单一的传统知识学习到动态学习。知识学习反映了在活动中传授知识的重要性,使儿童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并使幼儿能够学习如何更好和更好地合作。

活动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但由于前期准备不足,场地和教学工具的限制,教学活动还存在一些遗憾。然而,这种教学经历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与孩子们沟通和教学。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会在前期做一些准备工作,把活动做得更好。

这个活动也让我感受到了教学的乐趣。我会和我教的每一个孩子分享这个乐趣,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过马路大班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交通规则的认识,引导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知道不乱穿马路,增强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2、增强幼儿与同伴合作的游戏的意识,体验游戏的快乐。

3、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4、遵守社会交通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录音机、音乐磁带《过马路要看看灯》

2、红绿灯指示牌,布置有人行道和横道线等的马路背景。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手拉手歌舞入座培养幼儿欢快有表情地进行。

二、欣赏歌曲《过马路要看看灯》并熟悉歌曲内容。

1、老师弹奏乐曲一遍,让幼儿熟悉并感受乐曲。

2、老师自弹自唱一遍,让幼儿说说歌曲的内容,帮助幼儿熟悉歌词及歌曲。

3、鼓励幼儿说说并动态表现歌曲的内容。

4、幼儿跟着老师唱一遍。

三、组织游戏。

1、出示红绿灯的牌子,让幼儿说说它们的用处等。

2、教师介绍游戏规则

3、教师和能力强的幼儿示范游戏

4、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幼儿形象性地进行游戏,

从中让幼儿知道要遵守交通规则。

四、鼓励幼儿自由结伴游戏。

活动反思:

有趣的音乐游戏孩子们很喜欢,因此活动中他们的情绪一直很高,特别是第四环节幼儿结伴游戏时,个别幼儿在活动场地兴奋地奔跑。我及时介入转移其行为,让他看清交警的指挥手势及红绿灯。整个活动始终充满着自然流畅、轻松温馨的情感氛围。

过马路大班教案(篇3)

活动目标:

了解上学的几条路线,知道安全过马路的方法。

活动准备:教学挂图《过马路》。

活动过程:

1、图片情境导入:

(1)、看图片:

——“这样过马路安全吗?”

(2)、幼儿议论,鼓励幼儿每人发表自己的想法。

2、讨论安全过马路的方法:

——“怎样过马路才安全呢?”

(1)、幼儿例举几种安全过马路的方法:

看清马路两边的车辆、要走斑马线、不在马路上追逐游戏、看懂警察的手势等。

(2)、教师对幼儿的例举进行小结归纳。

3、认识标志:

(1)、各种标志的解读:

——“这标志是什么意思?”

(2)、师生一起解读交通标志。

(3)、小结过马路要注意的事项。

过马路大班教案(篇4)

设计背景

学前班幼儿对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有一定的基础认识,但是班上较多幼儿对红绿灯及斑马线等还没有一个实际的认知,为了让小朋友更多的了解交通安全知识,因此设计了这一课。

活动目标

1能够理解交通灯的功能。

2、能够懂得过马路要走斑马线。

3、感受遵守交通规则的乐趣。

4、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重点难点

了解并学习如何安全过马路,遵守交通规则。

活动准备

1、准备活动相关的**。

2准备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小纸帽和有**的汽车小纸帽。

3、准备纸小红花若干朵。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给幼儿看过马路以及红绿的的**,让幼儿对红绿灯及斑马线有初步的认识。

问孩子们红绿灯亮了该怎么办。

二、活动过程

1.选择一些孩子充当红色,绿色,黄色交通信号灯和汽车。 老师扮演交警的角色。

2、给小朋友讲解活动的内容。

三。扮演汽车和红绿灯角色的孩子们戴上帽子,开始在虚拟道路上站岗行走。

4孩子们放学后排队等绿灯过马路。红灯亮,路上很多小汽车快速奔走,小朋友在马路旁等待。

5红灯停了,绿灯亮了。孩子们开始过马路,过马路前四处看看。停车,车闯红灯,交警出面处罚他。最后,孩子们排好队安全地过马路。

三、活动结束

1、对小朋友过马路活动的表现进行表扬。

2、给每位小朋友一朵遵守交通规则小红花

三。让孩子们解释他们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以及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处。

四、活动延伸

让每个孩子画一幅回家后过马路的图画,并向家长解释如何安全过马路。

教学整个活动让幼儿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会了安全过马路的基本方法,让幼儿接触了更多的实际课外知识,切身体会到了学知识带来的乐趣,从单一的传统知识学习到动学结合的知识学习中反映了在活动中传授知识更能让幼儿快速的理解及掌握的重要性,并且能够让幼儿学会如何更好的合作及更好的交往。

此次活动总体上来说是令人满意的,只是由于前期的准备不足及场地、教学工具的局限性,此次教学活动仍有些许的遗憾。但是此次的教学经验让我懂得了如何更好的与幼儿交流及教学,在以后的活动中尽量地做好前期的一些准备工作,让活动更好的进行。这个活动也让我感受到了教学的乐趣,我会把这种乐趣与我教的每一个孩子分享,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过马路大班教案(篇5)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过马路》

大班社会教案:过马路

活动目标:

了解上学的几条路线,知道安全过马路的方法。

活动准备:教学挂图《过马路》。

活动过程:

1、图片情境导入:

(1)、看图片:

――“这样过马路安全吗?”

(2)、幼儿议论,鼓励幼儿每人发表自己的想法。

2、讨论安全过马路的方法:

――“怎样过马路才安全呢?”

(1)、幼儿例举几种安全过马路的方法:

看清马路两边的车辆、要走斑马线、不在马路上追逐游戏、看懂警察的手势等。

(2)、教师对幼儿的例举进行小结归纳。

3、认识标志:

(1)、各种标志的解读:

――“这标志是什么意思?”

(2)、师生一起解读交通标志。

(3)、小结过马路要注意的事项。

过马路大班教案(篇6)

组织形式:集体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交通规则的认识,引导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知道不乱穿马路,增强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2增强儿童与同伴合作游戏的意识,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录音机、**磁带《过马路要看看灯》

2、红绿灯指示牌,布置有人行道和横道线等的马路背景。

活动过程:

一、听**“手拉手”歌舞入座培养幼儿欢快有表情地进行。

二、欣赏歌曲《过马路要看看灯》并熟悉歌曲内容。

1、老师弹奏乐曲一遍,让幼儿熟悉并感受乐曲。

2让孩子们讨论歌曲的内容,帮助他们熟悉歌词和歌曲。

三。鼓励孩子们谈论和动态地表达歌曲的内容。

4、幼儿跟着老师唱一遍。

三、组织游戏。

1、出示红绿灯的牌子,让幼儿说说它们的用处等。

2、教师介绍游戏规则

三。能力强的教师和孩子的示范游戏

4、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幼儿形象性地进行游戏,

让孩子们知道要遵守交通规则。

四、鼓励幼儿自由结伴游戏。

活动反思

有趣的**游戏孩子们很喜欢,因此活动中他们的情绪一直很高,特别是第四环节“幼儿结伴游戏”时,个别幼儿在活动场地兴奋地奔跑。我及时介入,转移了他的行为,让他看到交警的指挥手势和红绿灯。整个活动始终充满着自然流畅、轻松温馨的情感氛围。

大班绘画教案:《狮子》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边念“顺口溜”边画画的方式学画狮子。

2可以创造性地画出狮子的不同动态,并添加情节背景。

三。对绘画活动感兴趣,能独立完成绘画。

活动准备:

1切开狮子的头,身体(椭圆形),狮子的脚,尾巴。

2、狮子***

三。孩子们用纸,记号笔,油条。

活动过程:

一、引题

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顺口溜”,请你们仔细听:

妈妈有个买菜的篮,两个手把在上面,买个萝卜放中间,两个鸡蛋搁两边,两个大饼放下面,点点芝麻香又甜,三根葱,三根蒜,“啊呜”一口味道鲜。

2、这么好听的顺口溜我还可以把它变成一个动物呢,你们猜猜看,会是什么动物呢?(儿童谜语:大狮子、大老虎、大熊猫)

二、讲解示范

1、到底是谁猜对了呢?我们一起来看(教师边念顺口溜,边画)

妈妈有一个装蔬菜的篮子,上面有两个把手。

中间买一个萝卜,两边各买两个鸡蛋。

两个大煎饼下面,一点芝麻甜。

三根葱,三根蒜,“啊呜”一口味道鲜。

把篮子系好,一只狮子出现了。

2、“你们看是什么呀?”(狮子)

3、“哦,这顺口溜真有趣,能变出一个大狮子,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变一变?”

4孩子和老师一起读打油诗,老师再示范,换花边。

5有了狮子头,还缺什么?(身体、脚、尾巴)

狮子的身体像什么?(椭圆形)

三、看狮子的***

老师,这里有狮子。我们看看吧?它们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呢?

四、摆放狮子不同的姿势

(老师在你们的桌子上准备了狮子的头、身子、脚和尾巴,请小朋友四个人合作去放一放、摆一摆狮子会有哪些姿势?)

1、幼儿摆放,教师巡回观察。

2、请小朋友来说说刚才你们摆的狮子是怎样的姿势呢?

狮子有站着的、蹲着的、趴着的、还有走路的,原来狮子有各种各样的姿势。

五、幼儿作画

1、今天我们就来画画大狮子。请你来告诉大家:你的狮子会在什么地方,会发生什么事呢?

2、教师提要求:

在画画之前,我们的大狮子要对孩子们说几句话:

我是森林里的野兽之王。别把我描绘成生病的猫。我的本领可大了,小朋友们要画出我不同的本领哦。画完画别忘了给我画一个漂亮的背景色。

3、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六、展示幼儿的画

让孩子们选择他们最喜欢的画。为什么?

过马路大班教案(篇7)

一、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过马路要看看灯》,知道领唱和齐唱。

2、在歌声和游戏中乐于遵守交通信号灯的交通规则。

二、活动准备:

场地模拟马路上十字路口的情境,布置人行道等,表示信号灯的自制玩具,一教师扮演警察

三、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模拟画面:一个人站在马路边准备过马路,马路中间有警察)

教师:看看我们的教室地面有什么不一样?

你看到过的马路是怎样的?马路上有些什么呢?

今天钱老师来到了马路口想过马路,可是怎样过马路是安全的呢?

小结:大马路,宽又宽,警察叔叔站中间,你们要走人行道,过马路呀看呀看看灯。这样安全真安全,真安全。

★价值取向:以生活中的一个镜头,引发孩子的思考。并且在总结的时候教师有

意识的用歌词来总结帮助幼儿熟悉歌词。

二、学唱歌曲:《过马路要看看灯》

1、欣赏教师表演过马路要看看灯。(两遍)

教师:原来有了信号灯就能帮助我们安全的过马路。有一首歌曲:《过马路要看看灯》,也是这么唱的,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

(注意休止符的唱法,对于幼儿要夸张一点。)

2、理解歌词

教师:歌词里你听到了些什么?(教师用歌曲里的歌词进行清唱小结。当幼儿没有听清楚的时候教师可以再表演一遍。)

教师:警察叔叔一个人唱的叫领唱,警察和小朋友一起唱叫齐唱。

3、幼儿学唱(注意最后两句要让幼儿区分快慢速度,以及唱准切分音符。)

4、集体跟老师伴奏演唱。

★价值取向:新授歌曲是这个活动的重点,所以我们有目的在让幼儿理解歌词的

基础上学习歌曲。

三、音乐游戏:

教师:我们都已经学会了看交通信号灯,让我们一起到人行道上走一走吧。

1、教师介绍游戏规则:

模拟马路上十字口的情境,请一名幼儿做交警,其他幼儿做行人,由小交警指挥交通,行人看信号灯行事,违规者表示出交通事故受伤,停止游戏一次。

17小节:幼儿在人行道上来回走动,交通警察指挥交通,举绿灯。

815小节:警察叔叔领唱到最后一小节,警察举红灯,小朋友就站在人行道上不动。(警察举红灯红灯亮停一停。警察举绿灯绿灯亮,快快穿过横道线。)

1619小节:警察和小朋友齐唱,举绿灯。

(1)、请一组示范。(在老师引导下,使幼儿形象性地进行游戏,从中让幼儿知道要遵守交通规则。)

(2)、再请几组进行表演。(23遍)

(3)、集体进行游戏表演。(2遍)

★价值取向:利用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巩固对歌曲的记忆,而且大班的孩子能够换

位思考了,在游戏中需要遵守游戏规则,那么在生活中也必须要遵守。

过马路大班教案(篇8)

活动准备:

1、录音机、音乐磁带《过马路要看看灯》

2、红绿灯指示牌,布置有人行道和横道线等的马路背景。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手拉手歌舞入座培养幼儿欢快有表情地进行。

二、欣赏歌曲《过马路要看看灯》并熟悉歌曲内容。

1、老师弹奏乐曲一遍,让幼儿熟悉并感受乐曲。

2、老师自弹自唱一遍,让幼儿说说歌曲的内容,帮助幼儿熟悉歌词及歌曲。

3、鼓励幼儿说说并动态表现歌曲的内容。

4、幼儿跟着老师唱一遍。

三、组织游戏。

1、出示红绿灯的牌子,让幼儿说说它们的用处等。

2、教师介绍游戏规则

3、教师和能力强的幼儿示范游戏

4、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幼儿形象性地进行游戏,从中让幼儿知道要遵守交通规则。

四、鼓励幼儿自由结伴游戏。

过马路大班教案(篇9)

活动准备:

1、录音机、音乐磁带《过马路要看看灯》

2、红绿灯指示牌,布置有人行道和横道线等的马路背景。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手拉手”歌舞入座培养幼儿欢快有表情地进行。

二、欣赏歌曲《过马路要看看灯》并熟悉歌曲内容。

1、老师弹奏乐曲一遍,让幼儿熟悉并感受乐曲。

2、老师自弹自唱一遍,让幼儿说说歌曲的内容,帮助幼儿熟悉歌词及歌曲。

3、鼓励幼儿说说并动态表现歌曲的内容。

4、幼儿跟着老师唱一遍。

三、组织游戏。

1、出示红绿灯的牌子,让幼儿说说它们的用处等。

2、教师介绍游戏规则

3、教师和能力强的幼儿示范游戏

4、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幼儿形象性地进行游戏,从中让幼儿知道要遵守交通规则。

四、鼓励幼儿自由结伴游戏。

活动教学反思:

有趣的音乐游戏孩子们很喜欢,因此活动中他们的情绪一直很高,特别是第四环节“幼儿结伴游戏”时,个别幼儿在活动场地兴奋地奔跑。我及时介入转移其行为,让他看清交警的指挥手势及红绿灯。整个活动始终充满着自然流畅、轻松温馨的情感氛围。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交通规则的认识,引导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知道不乱穿马路,增强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2、增强幼儿与同伴合作的游戏的意识,体验游戏的快乐。

3、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4、培养幼儿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让幼儿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会了安全过马路的基本方法,让幼儿接触了更多的实际课外知识,切身体会到了学知识带来的乐趣,从单一的传统知识学习到动学结合的知识学习中反映了在活动中传授知识更能让幼儿快速的理解及掌握的重要性,并且能够让幼儿学会如何更好的合作及更好的交往。

此次活动总体上来说是令人满意的,只是由于前期的准备不足及场地、教学工具的局限性,此次教学活动仍有些许的遗憾。但是此次的教学经验让我懂得了如何更好的与幼儿交流及教学,在以后的活动中尽量地做好前期的一些准备工作,让活动更好的进行。此次活动也让我感受到了教学的乐趣,我会把这份乐趣分享给每一位我所教的幼儿,让他们在欢乐中学习和成长!

说木叶的教案通用


如果你对“说木叶的教案”感到好奇,以下是为你准备的相关资料。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为您提供一些有用的见解和方向。通常,在学生上课之前,老师会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因此需要老师自己花些时间编写。教案和课件是教学的蓝图,不可忽略重点和难点。

说木叶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

一、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二、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桔颂()灼灼()皋()

B、征戌()瘐()缠绵()褒()翩()

C、荃()干燥()漂零()

D、漂泊()迢远()桅杆()

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特征: 树:繁茂的枝叶 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木黄色、干燥的质感

意味:树:饱满

木:疏朗

场合: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木 :秋风叶落

问题。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说木叶的教案 篇2

Ⅰ、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Ⅱ、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导入:

各位同学,有个成语叫“一字千金”。对我而言,第一次领略到一个字的分量,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作文评析课上。当时我对自己的文章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赞赏。记得老师进来后的第一句话是“有一篇文章,我就冲它用了一个字,我给它打95分。打这样的高分,对我来说,是极为难得的。”同学都充满了好奇,老师接着说“这个字就是一个'悟'字。我们的同学都说我学到了,我明白了,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而这位同学却用了一个'悟'字,难能可贵。”这篇文章不是我的,在羡慕的同时,一个字在文章中的分量就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上。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象一位铮铮铁汉,象鲁迅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木:落光了叶子 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

⒌好这些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繁润 绿色--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⒍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⒈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

⒉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

说木叶的教案 篇3

《说木叶》教案  小韩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1、浏览全文,勾出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关键句: 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5)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7)“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思路: 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成为古诗意象。 第2段:提出古诗中用“树”“叶”“木叶”而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 (现象) 第3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索。 (质疑) 第4至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解疑)  其一:艺术特征之一:“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  举例、比较:“高树”――满树叶子、饱满  “高木”――叶子越来越少、空阔  分析原因:诗歌语言有暗示性。  具体阐释:“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一致,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木叶”――“木”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不一致,“木叶”暗示着落叶。  其二:艺术特征之二:“木”有微黄、干燥之感。 比较分析:“树”――褐绿色,与叶接近 “木”――微黄色,干燥 举例阐述:“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 清秋的气息。  “落叶”――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黄叶”――长满树上,有微黄颜色,没有干燥之感,缺少飘零之意。 “落木”――比“木叶”更空阔,洗尽绵密之意。 第7段:小结――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段是小结。即:“木叶”现象→分析“木”的暗示性→结论:一字千里。 板书: 说“木叶” 林庚 木叶―――――――――― 疏朗 �籀� 相去无几――――暗示性―――一字千里 �籀�  树叶―――――――――― 绵密 第二―三课时 教学重点:1、探讨意象“木叶”,体会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文字的联想意义)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教学过程: 一、思考:阅读课文,比较两首诗,思考高木和高树两个意象有什么不同? 1、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高木”则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2、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高树”则饱满, 二、从课文中摘录出所引用的下列诗句,思考诗句中“木叶”或“落木”的意象和“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各有什么不同特点?这些文学现象说明了诗歌语言的什么特征? 课文诗句: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3、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 6、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8、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9、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午阴嘉树清圆 明确:“木叶”或“落木”的意象① 都是秋季;②都有“秋风扫落叶”的意境;③“木叶”和“落木”给人的感觉是干燥的,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④有色彩上“干黄”的感觉。 “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① 都是树叶茂密的感觉;②都是潮湿的感觉,都是属于雨的、沉沉的阴天;③色彩上是“湿绿”的特点。 小结:①“木叶”往往形容秋天干黄的落叶,与秋风紧密相连,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②“树叶”一般是不在古诗中出现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古诗中往往要表现“枝繁叶茂”的意境就用一“树”字直接表达了;   ③“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与“落木”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而“落木”是“疏朗的”、“空旷的”,是“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 说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读第五段: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三、迁移延伸: 1、赏析杜甫的《登高》,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义,思考作者使用这一意象旨在表达什么样的意境和思想情感?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理解该诗最为关键的意象就是“落木”,正如课文中所说,“落木”不是从天而降的木头,而是比“木叶”更加干燥的、干枯的树叶,杜甫用这一意象渲染的是“秋风扫落叶”及“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远望,满眼的萧杀凄凉,为下文的忧国伤时做好充分的铺垫。使用落木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气氛:使秋意甚浓甚浓,无边的枯叶纷纷落下,一片萧杀凄凉的景象,为下文写人生之秋的情感表达铺垫张本。主题更为鲜明,意境也更为开阔。 2、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所以鉴赏诗歌,要把握诗人的情感,关键是揣摩意象,而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如“木叶”、“落木”表达的都是萧杀凄凉、悲秋的意境。想想下列诗句中的意象都具有怎样的意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落花流水――“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愁怨的浓厚和不绝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2)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 鸿雁――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雁过也,大雁没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思念。 3)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同义词了。第一首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念家园之情。第二首还未直接描写离愁,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满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说(《虞美人》) 明月――千年来,月寄愁情。自然界的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人世间的团圆、分离有相似之处。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人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了。因此人们也总是用月来寄托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月升月落,月圆月缺象征时间,诗人以月光流逝,喻生命,因而月光是生命的,是时间的。古人常以月的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月代表爱情。皓月当空,令人遐思,月是情绪的,情到深处,月夜里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

说木叶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

“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

说木叶的教案 篇5

本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为何用“木”不用“树”,这个问题是全文的关键,也是重点。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

1.理解“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意味,了解其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品味关键语句,获得审美体验,唤起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认真朗读一遍课文,提出自己最困惑、最弄不明白的一个问题,写在纸上交给老师。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如果他写成了“落叶”

可不可以呢??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诗歌语言特性的解读来回答这个问题。

林庚(1910―)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部分(第4―6段),说明“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2.“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是什么?

艺术特征: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第二,“木”暗示的颜色性,使“木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1.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

方法提示:

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2、思考:“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这句话怎么理解?

剖析:杜甫《宿府》“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描写的都是明净爽朗的深秋季节。而“木叶”以其固有的暗示性让人想到秋的萧瑟,它不是饱满的,而是干枯的;它不是欢快的,而是惆怅的;它不是昂扬的,而是失落的。悲秋之人,无不对“木叶”感慨不已。

3、理解重点句段:“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O�@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明确:“�O�@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秋天一过,一年就快完了,古人由此产生联想并发出这样的感叹:人到了中年,一生也就快完了。所以古代的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时,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乡;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他们面对肃杀、萧索、冷落

的秋景,一种凄然悲凉之情就会随之而生。而我们读者看到“木叶”“落木”之类的字眼,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

4、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5、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6、诗歌语言有暗示性,其实不少东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比如:红色代表热情、绿色代表生命、鸽子代表和平、白色代表纯洁,引导学生联想。

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课件展示:诗词与表达情感连线。

1、结构严谨,环环相扣。

文章采用首句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

2、比较分析,说理透彻。

认识内部规律,需要敏锐的艺术眼光和严谨的思维逻辑。作者采用层层设疑、由表及里的比较分析方法,使文章井然有序,让“木叶”的艺术魅力跃然纸上。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

3、引用诗词名句,旁征博引。

课文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诗句进行比较、辨析、归纳。

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有了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

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请找出一些,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性小论文。

说木叶的教案 篇6

林庚(1910—20xx),字静希。原籍福州,生于北京。诗人、学者、文学史家。著有《林庚诗选》《唐诗综论》《西游记漫话》等。

背景资料

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疏朗的清秋气息。

相关链接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艺随笔(文艺短评)。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与此相关,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木叶”是中国古诗中一个常见的意象,本文就古诗中木叶这一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一、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寒砧()万应锭()言筌()窸()福?)

柳恽()徕服()桅杆()沈佺期()

二、词语解释

洗练:

绵密:

疏朗:

言筌:

疏朗:

一字千金:

三、文意理解

(一)快速浏览全文,筛选关键信息,概括出文章每一段的段落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第七段:

(二)试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阅读文章1~3自然段,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第1段列举谢庄、陆厥、王褒的诗句,目的是什么?

2.为何古代诗歌中少见“树叶”而多见“树”和“叶”?用第2段中的哪句话回答合适?还可以用第5段中的哪些原句回答?

3.那么,诗词为了凝练,可否也用“叶”代替“木叶”“落木”呢?(用第3段原文中的话回答)

(四)阅读文章4~6自然段,思考如下问题:

1.“木”一般用在什么季节?

2.“木”具有哪两个艺术特征?

3.第5段引申出了什么问题?

四、试找出描写“月(婵娟)”“酒(醉)”“菊(黄花)”“夕阳(落日、斜阳)”“雁”等字的古诗文名句。并分析其在诗句中暗含的意义。(每种意象至少5句)

1.月(婵娟)

诗句暗示的含义

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永恒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怀人

2.酒(醉)

诗句暗示的含义

例: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借酒抒离情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情山水之乐

3.夕阳(落日)

诗句暗示的含义

例: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离别的不舍

4.雁

诗句暗示的含义

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怀人、羁旅之愁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思念友人

5.菊(黄花)

诗句暗示的含义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高洁、脱俗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孤寂、憔悴、感伤

霍大香

说木叶的教案 篇7

三维目标:

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讨论研读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3、培养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升领略诗歌中“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教学难点:

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㈠导入:

如果我告诉大家我们班将要来一位新同学,他的名字叫“沈劲(婧)”,你们能不能猜出他是男生还是女生呢?(学生不好判断)教师分别写出两字。

“劲”猜出是男生,“婧”是女孩。

教师:好,这位新同学还不存在,不过通过这,我们发现一个字竟能 “决定”人的性别。

其实在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也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国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可谈到妙处我们却又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作一番探幽。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林庚先生小说家吴组缃并称为“清华三才子”。《冬眠曲及其他》。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

㈡分析:

⒈时至今金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以说正是时候。先请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会说那是树,

如果从生物学角度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明确: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在概念上的树与木并无大的区别,为何我们都称之为树,却很少有称它为木呢?

明确:是因为我们的习惯。而习惯的形成正是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下面就请同学快速的阅读文章(课下要充足的预习,这篇文章较难读懂)然后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像姑娘还是像小伙子,像怎样的姑娘小伙子?

明确:树:繁茂,葱茏,婀娜,青翠色——像一位圆润婀娜的少女。

木: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像一位铮铮铁骨的硬汉。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明确:给我们的感觉不同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 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 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答案就在在文章第五段(再读这一段)

明确: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对我们有怎样的影响呢?

明确:文章说,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发现它的存在。但它却已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我们。所以,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就会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所以在描述清秋的诗句中,诗人们常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文章第四、六段)

木叶:疏朗微黄(给人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清秋的气息)

树叶:繁润青翠(感觉就像窗外,偶尔飘落的一两片还饱含水分的落叶。)

⒌好,这些具有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注意结合整个诗句分析)

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 空阔 黄色

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饱满 绿色

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疏朗 微黄

落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繁润 绿色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词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板书)

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概念相同的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面对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因为“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也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会“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所以我们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说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言外的微妙滋味。

㈢迁移:

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字·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不同的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令人爱慕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令人爱怜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当如探春——令人钦佩

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展示形象。

㈣总结: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古典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如蒙娜丽沙微笑般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㈤作业:

选取诗歌中常见的一种意象,找出与其相关的四首诗,比较在不同的诗中所代表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㈥板书:

说“木叶”

树:繁茂,葱茏,婀娜,青翠色——像一位圆润婀娜的少女

木: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像一位铮铮铁骨的硬汉。

木叶:疏朗微黄

树叶:繁润青翠

结论:不同暗示性的词,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说木叶的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教学过程】

㈠、导入:

各位同学,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给大家复习一个成语叫“一字千金”,相信大家对这个成语的意思非常熟悉了。那“一字千金”是从哪个故事来的呢?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历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洋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为《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便流传至今。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㈡、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象一位铮铮铁汉,象鲁迅

(象姑娘还是象小伙子,象怎样的姑娘小伙子?)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从上面我们可总结出“木”有两个艺术特征: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

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树”与“木”的这种明显的区别呢?文中是怎么给我们讲述“树”与“木”的区别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分析这篇课文,文中自然会给我们答案。

首先,自己默读课文,概括每个段落的大意。

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由此可见,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从“木”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有落叶的景况。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作者以周邦彦的词为例加以说明。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正因为有这个特征,所以《九歌》中的“木叶”才如此生动。而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是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是在蒙蒙细雨中,没有干燥之感,因此都与“木叶”的形象不同。至于“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而“落木”就连“叶”这个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段是小结。

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我们应该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了吧?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

木叶:疏朗微黄(微黄干燥的叶子正在飘零,越来越少)

树叶:繁润青翠(就象窗外,偶尔飘落一两片)

⒌好这些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空阔黄色--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饱满绿色--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疏朗微黄--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繁润绿色--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⒍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㈢、迁移

⒈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

⒉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⒊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爱慕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爱怜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当如湘云--钦佩

⒋倘有时间,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展示形象。

总结全文: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说木叶的教案 篇9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艺学论文,从各个角度介绍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及独特风格。《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所以本篇文章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的表现力进行了精辟的透视,不但使我们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力,还能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言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走进课文)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走出课文)本课教材的淡化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一半。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

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学生学过多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要本文用的是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具有暗示性这一特质,所以在拓展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知识点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现代教学能够兼顾二者,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传统语文课人文教育方面还显得薄弱,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课美感得不到充分体现。本课实现情感目标主要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重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导语:我设计的导语是:在诸多文体中(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你最喜欢哪一种文体,为什么?师:诗歌是诸多文体中最美的一种文体。她美在哪里呢?——语言美、形式美、结构美、音律美等。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关于诗歌语言特点的文章《说“木叶”》。这个导语意在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第二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确定学习重点。采取布鲁纳的发现问题式,课前由学生做预习,学生可能会提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问题,我想先引导为宏观问题,就是: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经过四个到六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这样处理教材因为本课是自读课文,练习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说木叶的教案 篇10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二年级语文《会唱歌的木叶》课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会唱歌的木叶》课文

阿姐带着我,走进了大山的怀抱。

小鸟在枝头跳来跳去,愉快地唱起歌儿,热热闹闹地欢迎来闯山的客人。

阿姐乐了。她顺手摘片木叶,放在嘴边,和小鸟对起话来——

“滴沥!滴沥……”那是向黄莺问好。

“布谷!布谷……”那是和杜鹃交谈。

“如意!如意……”那是对画眉的祝福……

对完话,阿姐又吹起好听的木叶歌:“呜咿——咿喔……”

一时,树叶不摇了,小鸟不叫了,野兔不跑了。大家在静静地听着,听这悠扬的歌声向远山飞去,又从很远的地方飘了回来。

我问阿姐:“小小的木叶,怎么也会唱歌呀?”

阿姐说:“它们是听着小鸟的歌声长大的。每片叶子里,都藏着好多好多的歌哩!”

听她这一说,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奇异的图画:满山大大小小的树上,都挂着串串绿色的歌。

《会唱歌的木叶》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字。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学会用“问好”、“交谈”、“祝福”等词语造句。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悟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课文最后一段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题目、质疑齐读课文题目。

教师:读了这个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归纳学生的问题。(木叶真的会唱歌吗?木叶为什么会唱歌?唱什么歌?等等。)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请学生在文中圈出生字,自由拼读。

3、抽生把自己认为不易读准的字介绍给大家。

4、出示生字卡片,抢读、开火车读、抽读、正音。

5、生字扩词练习。

6、各学习小组讨论识记生字字形。

7、全班交流个别生字的识字方法。区别:滴——摘。

8、全班通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9、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先观察田字格内的字,提出自己认为不好写的字,找出关键笔画,看看怎样才能写得美观。

10、重点指导“飘”、“异”、“愉”的笔顺、结构。

11、练习书写。

三、细读课文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木叶为什么会唱歌呢?

2、学习第9、10段。

(1)教师:课文中是谁提出的这个问题?

指导读好问话。

(2)出示句子:“它们是听着小鸟的歌声长大的。每片叶子里,都藏着好多好多的歌哩!”

(3)学生自由读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片叶子里,都藏着好多好多的歌哩”是什么意思,树叶里都藏着哪些歌。

(4)练习朗读。

(5)抽读、评价。

他或她读得好,好在哪里?你认为还可以怎样读?

3、学习第11自然段。

过渡:听了阿姐的话,“我”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1)自由读。

(2)“奇异”是什么意思?(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

(3)出示句子,理解:

“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奇异的图画:满山大大小小的树上,都挂着串串绿色的歌……”

为什么说“大大小小的树上,都挂着串串绿色的歌”?歌唱什么?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乐的语气。)

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几段写的是木叶唱的歌。

4、学习第3~8自然段。

(1)出示句子:

“滴沥!滴沥……”那是向黄莺问好。

“布谷!布谷……”那是和杜鹃交谈。

“如意!如意……”那是对画眉的祝福。

(2)自由读,同桌对读。

例:(一生)木叶向黄鹂问好……(另一生)滴沥!滴沥!

(3)这三个句子中有四个省略号,它们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4)姐姐还和哪些小鸟对了话?怎么对话的?

(5)指导朗读:

①抽生说说该怎样读这三句话。

②指名读。

③评一评。

④比赛读。

⑤齐读。

(6)请学生自由选择“问好”、“交谈”、“祝福”中的一词说一句话。

(7)交流、评价。

(8)教师范读第7自然段,引读第8自然段。

请学生思考:听到这么好听的歌,山林中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①交流讨论。

②“悠扬”是什么意思?

③为什么大家都静静地听?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第1、2自然段。

(1)抽读,正音。

(2)讨论:“走进了大山的怀抱”是什么意思?

(3)我们来到“大山的怀抱”中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呢?

(出示课件:课文第2自然段的情景。)

(4)理解“闯山”的意思。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设置情境,拓展想象

提问:如果你来到大山,会对小鸟说什么?

五、积累知识

请学生把自己想写的词语或句子写一写。

《会唱歌的木叶》教学反思

《会唱歌的木叶》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描写大山充满生机,鸟语欢歌,山中小阿姐热情好客,用木叶歌和小鸟对话,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山里小阿姐纯真可爱的形象,赞美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特别是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所表达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认生字,记生字,分析字的结构,口头组词造句。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谁和谁干什么,孩子们读后知道是我和小阿姐闯山,小鸟们知道有客人闯山有何表现?从鸟儿们的歌声和跳跃中看出了动物与人的和谐。阿姐和小鸟们的问好、祝福、交谈分析得出人和动物的和谐。

阿姐吹出的美妙的木叶歌把动、植物都深深吸引体现出阿姐的纯真可爱。从“我”看见树上挂着串串绿色的歌这句话里看出,作者已深受和谐的感悟,感悟到大山的每一片绿叶都是充满生命激情的绿色之歌,此时已分不清是木叶给了阿姐吹木叶歌的天赋,还是阿姐带给木叶动听的歌声。孩子们学习了课文,都觉得惊叹,动物居然能和我们交流,好神奇呀!孩子们沉浸在语言描绘中,请孩子们马上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孩子们畅所欲言,想象满树的音符,树下我和阿姐还有动物们一起欢乐地做游戏……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和动植物间的和谐程度在不断下降,孩子们在学习了课文以后,能关爱动植物,可动物们在饱受了人类的伤害之后,还能放下心来和人类和谐共处吗?让我们停止所有的伤害行为,为动物,也为我们人类自己创造一个全新的和谐社会吧!

说木叶的教案 篇11

一、教学三维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三、教学方法:

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

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

3、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诗词填空

,不尽长江滚滚来。

,化作春泥更护花。讨论明确,以上诗句中“落木”与“落红”分别是“落叶”与“落花”,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却用“落木”与“落红”?这个问题我们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来作解答,导入课文学习。二)释

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三)作者介绍(指生读屏幕上内容)四)研读课文(老师作方法指导:各种读法结合,通过抓文段中关键词句,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意,回答有关问题。)1、略读文章前三段,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本文谈到了一个什么文学现象?

2)“木叶”是什么?对此作者有何质疑?

3)“木叶”到“落木”,其与“落叶”或“树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

1)读第4段,探讨以下问题:

(生读这段内容,找出引用的诗句,仔细体会其内涵。(方法:找文中关键词句来谈)

1)体会“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高木”的意味。

比较其中不同,由此概括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是否还有别的特征?引入第2)读第6段,明确下列问题:

(1)概括“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2)品读比较文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与“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蕴。

(木(木叶)”与“树(叶)”的不同,进一步明确“木”的特征,以突出强调。文中是怎样具体阐述这一问题的,结合实践准确把握其内涵。(拓展练习。运用文中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这一观点,学以致用,作连线题。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课后作业。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djz525.com/a/6051803.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早上微信祝福语最温馨的话74句
下一篇 : 2024疫情下线上教学工作总结900字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