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范文大全# #哲学与人生课件范例九篇#】这是一篇编辑为您特意制作的“哲学与人生课件”请您好好欣赏,希望此文能对您有所启迪。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教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参考。

哲学与人生课件 篇1

第一课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执教人:株洲市工业学校 曹学平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2、情感态度: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对待人生。

3、运用: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正确进行人生选择。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安排:4个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正确选择人生道路,远比一些跑得快的人生重要。如何理解选择呢? 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注入新的活力和激情。选择的重要性

选择是人生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法国哲学家萨特有一句极富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大师告诉人们:人生处处有选择。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学生讨论分析

教材p2,“小赵开服装店失望却从事农机维修成功,这是为什么?”启发学生懂得“人生必须要经由选择”的道理,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由此,导入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客观实际”。

(二)、讲授新课: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让学生阅读并分析事例

例1: p3东汉时期的大医学家给人治病的故事。问题:为什么的头痛病却要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2: p4“存奶请客”。问题:何因反而挤不出奶?

2、着重把握四个知识点  客观实际  一切从实际出发  实事求是  客观规律

3、难点问题提示

物质和意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观符合客观(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规律。

4、得出结论:

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件事情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首要的条件(或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基本要求)

2、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3、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让学生讨论分析相关事例。

1、p5写作失败书法却成功,说明了什么道理?

2、一位先哲询问古罗马的两面门神:“请问尊神,你为什么一个脑袋却长着两副面孔?

“为的是一面察看过去,记取历史的教训;一面展望未来,给人们以美好的憧憬。”

“可是,您为什么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 “现在?”门神哑然了。

“要知道,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明天是今天的继续。您既然无视现在,对那逝去者即使了如指掌,对未来者纵然明察秋毫,又意义何在?”

“呜呜„„”门神听到此,忍不住抽泣起来。原来,正是由于先哲所指出的原因,它没有看守住罗马的城池,被敌人攻陷了,于是,人们遗弃了它。

这一故事中要求我们明白什么道理?

2、引导分析,得出结论。

 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同样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人生实际);

 人生的实际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主客观条件);

 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p6孔子言)。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该内容以自学为主,教师通过以下事例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莱布尼兹有一天同国王谈论哲学。莱布尼兹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国王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是被莱布尼兹挑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其实何止是树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孪生兄弟,也有差异。有一位作家说过:“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 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这个作家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千姿百态。莱布尼兹对国王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后,他又继续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不同的东西。国王又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结果总被莱布尼兹指出它们之间相同的地方。

这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居然千差万别,但又具有物质统一性(即:世界物质统一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意义所在:  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 提示了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如:p9 “残奥冠军侯斌”;总结出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 总有一条适合个人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该内容由学生自学)

(三)、板书安排: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客观实际的含义?举例说明

2、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3、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 要做到主观符客观;

 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就要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的客观实际的主要包括方面。 人生具体的客观的社会条件;  个人的主客观条件;

 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情况和问题;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1、人生选择的含义:p6——7

2、人生选择的重要哲学原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3、人生的多样性、可能性、现实性;

4、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1、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慎重选择。

(四)、随堂练习: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2.“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指()。

A、客观实际; B、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D、正确观点。3.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A、自己的体质; B、自己的学业基础; C、自己的家庭情况; D、自身的性格。

4.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A A、量力而行;B、自知之明;C、不自量力;D、妄自菲薄。

(五)、课后作业:

1、依据人生选择的有关道理,分析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

2、学习指导p6第3题。

(六)、教后感:(待补)

2012-2-10

哲学与人生课件 篇2

意志的自觉性

对自己行动目的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从而自觉地行动

意志的果断性

迅速地辨明是非,作出决定,执行决定。

意志的坚持性

克服外部、内部的困难,坚持完成任务的品质。

意志的自制力

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

为培养自己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建议同学们自学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对自己的心理偏差,能够有所纠正、有所作为。

实现人生价值,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这既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出发点,又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落脚点。

(2)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板书)

有人说了这样一句话“没有没出息的岗位、职业,只有没出息的人”,你认为这句话讲的有道理吗?你能结合具体实例来谈一谈吗?

(学生讨论、发言)

同学们讲得都很好,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一切工作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此,只要埋头实干,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行行都可以出状元”。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相信同学们都体会过失败的滋味,因此,如何对待失败,也是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

(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板书)

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上,谁都希望道路平直,少出挫折,获得成功,但在通往胜利、成功的征途中又往往遇到挫折、失败。

面对失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有的人一败就涂地,有的人则屡败屡起,从此走向坚强和成熟。很显然,我们的选择应该是后者。

微软电脑公司的威廉盖茨常有失败之举,他喜欢雇佣曾经犯过错误的人。“那表示他们敢于冒险”他说,“从那些人怎样应付出了错的事可以看出他们会怎样应变。”因此,辩证地看待失败,失败本身也是有价值的,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

但失败转化为成功,是需要条件的,我想给同学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做到败而不馁。遇到失败时,一般人往往失去自信,但适应能力强,不屈不挠的人,却仍充满信心。他们会认为“这不过是暂时的”。

大发明家爱迪生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失败后,仍能屡败屡战,他说,“什么是成功的秘诀,很简单,无论何时,不管怎样,我也绝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灰心丧气。”因为灰心丧气实际上就等于自我毁灭。

第二:具体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和订立下一步努力目标。

原因分析得越具体,就越能找到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办法,从而为下一次成功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三:要有坚强的意志,从而做到持之以恒。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十余年如一日,不畏艰辛,不辞劳苦地向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哥德巴赫猜想”进军,他的演算稿纸竟用了满满6麻袋。可想而知,在获得成功之前,他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多么巨大的'困难啊! 因此,困难的时候,失意的时候,建议同学们自我鼓励,“坚持,再坚持一下。”也许就是这一下坚持,便触摸到了成功的边际。 莎士比亚说过这样一句话:“逆境使人发奋向上,要是你从未遭遇过失败,为了事业着想,也许应该经历一次。”

在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主客观条件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在尊重客观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素质。

小结: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何使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这是我们非常关心和努力实践着的重大课题,让我们像衰隆平、邓稼先那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从而为我们的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也实现自己更大的人生价值。

思考下面问题:

有人认为,“有钱就有了一切”,请谈谈你的认识?

金钱能买到什么?买不到什么?

哲学与人生课件 篇3

读了此书籍,我感觉人生离不开哲学。人类天性都渴望心灵的自由,能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和压力,越来越感受到做一个人的喜悦。爱智慧,爱哲学的思考,它由如人生的一盏明灯,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该往哪里走。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说过一句名言:“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的加剧,社会的浮躁,人们已经很难保持一颗平常心了。芸芸众生在滚滚红尘中追名逐利,熙来攘往,就是没有时间停下来反思:“我这样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反思过,那么,你这一生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的,是到世上白走了一遭。不管你是亿万富翁,还是高官显贵,统统都成了行尸走肉。

哲学让我们去思考这些人生问题,并不是真正能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其意义促使我们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第一回里在跛足道人唱完《好了歌》后,甑士隐随即和了一首,其最后两句是这样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都是为他人做嫁妆。”

说的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生在滚滚红尘,也就是“他乡”中,“乱哄哄”地追名逐利、金钱美色,而竟忘了自己的“故乡”在哪里,因此,到头来,也只能是“为了他人做嫁衣裳。”既然红尘是“他乡”,那我们的“故乡”在哪里呢?也就是我们到底是从哪里来到这个红尘的呢?“故乡”显然在红尘以外。我们从“故乡”来,借助于父母的结合,给我们肉体凡胎。我们就用这肉体凡胎,到世间来走一遭,来体验人生、体验爱情,也体验痛苦。体验完后,我们还是要回到我们的“故乡”。

但有很多人在红尘的花花世界中经受不住种.种诱惑和考验,他们沉迷于各种各样的“名利场”、“官场”、“情场”或“赌场”,最后出卖了灵魂,迷失了自我,再也找不到回“故乡”的路,成了“回不去的人”。他们的灵魂也就是随着他们肉体客死在红尘这个“他乡”。

读此书籍,让我突然明白:学习哲学,学会哲学的思考人生,可以让我们找到人生的“回乡“路。人生不正如求学,要努力修行,最后可以得到解脱。让我们摆脱身体的惰性和软弱,得到心灵的自由。

哲学与人生课件 篇4

基本课型:师生游戏——辨析题——总结

前置作业:师生猜成语游戏(具体见下面——可在课堂上完成)

教学主要环节(课堂活动):

第一环节:

师生猜成语游戏

为了说明事物之间联系的偶然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各大组各派一位代表在黑板写两个成语,并编好序号,从。学生们会大吃一惊。教师再把记忆的规律告诉学生,并请出也能按顺序记住黑板上成语的一两位同学上台按老师所说的原则进行猜成语游戏。

这个游戏将花去。

估计学生不可能直接把正确答案写出来,教师可以作必要的提示。

第二环节:

教师板书,让学生辨析: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所以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可以让学生上黑板修改这句话)。

在学生对课本内容还没熟悉的情况下,一接触到“普遍”两个字,就以为任何事物都是有联系的,所以他们对上述这句话很难修改,偶尔有个别人上去修改也只能以失败告终。教师可以用黑板擦擦去他们的答案,等到大家都一片茫然的时候,再公开以下答案

(参考答案: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这是正确的,但同时又是客观的 ,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主观的想象出来的胡乱的联系——如喜鹊报喜,乌鸦叫丧,是我们要批判的。)

第三环节:

学生总结:

1.联系是复杂多样的,这个世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2.联系是普遍的,但联系也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4.(学生能总结多少教师就在黑板上写多少,并通过师生的辨析去伪存真)。

事件预测及其对策:教师猜成语时要督促学生赶快上黑板写成语,而且写出的成语越难越好。老师可以在学生写的时候边看边思考,等到学生写完了,再过一两分钟准备,就基本可以记下来了。老师万一中途记不下来,不要重新看一遍,要继续猜。学生猜成语一般成功率也很高,但很多人是凭机械记忆而记下来的,教师可以要求他们介绍记忆的方法,同时指出机械记忆是没能保持长久的,还是老师这种有联系的记忆才能长久,当然,联系到的事件应该是对自己来说很特别的。

预料成果:课堂气氛较好,游戏成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课本枯燥的内容出现得很少,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成为本课的.主题,并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样的教学比老师的机械灌输的效果不知道要好多少倍。部分好学的学生课后再去翻课本,也能比较轻松地接受课本的理论。

哲学与人生课件 篇5

【关键词】高校马哲;教学困境;实践;创新

1转变教学理念

与其他学科不同,哲学并非某些具体知识,它强调的是以理性的态度思考人之本性,人之境遇,以及如何处理与外界事物的关系。尤其是马克思哲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是认识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它不仅能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能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在过去教学中,不少教育工作者将其当作普通的自然科学,误认为马克思哲学教学就是把马克思的经验和智慧授之于人,作为其运用的现成工具。而且,哲学不像数学、物理那般,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很多教师都习惯了把自己当作权威,传授教材知识,却忽视了时代变化,教学理念太过落后。

哲学比较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却是务实派,一切从实践出发,既来自于实践活动,又能够用于指导实践活动,这样方能体现出哲学的价值。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必须和实践相结合,能够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哲学的精华部分,转变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把哲学原理与自己的人生联系起来,让他们产生精神上的觉醒和领悟,能够对自己的生存境况、人生理想,以及社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和判断。特别是在学习之后,要令学生不仅仅只会背一些理论,而是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调整教学内容

很多高校都开设有马克思哲学课,但大部分学生对课程都没有兴趣,这与其教材内容有着很大关系。翻开高校马哲教材,不难发现,教条、结论、归纳、总结处处可见,内容单调枯燥,既没有体现马克思哲学的时代性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又刻意回避一些重要内容,以至于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但很多高校的教材依然是前苏联哲学教科书模式,与现代学生的心理不相符。另一方面,其理论体系不完整,学生无法有正确的整体把握,更无法发挥其指导作用。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密不可分,思想、邓小平理论都对其有所借鉴,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调整。如今,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的思想意识也明显变化,我们更应重视马克思哲学,对其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解读。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在内容方面,需加以调整,把握学生的心理规律,观察其思想变化,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比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或其兴趣爱好相联系,包括生存状况、恋爱婚姻等,令学生能够把实际生活和教材内容联系起来,运用理论知识却指导生活。此外,教材内容要合理增删修改,及时更新,现代社会发展速度很快,而马哲的时代性极强,必须及时更新。同时,在教学中不妨融入中国哲学,或者介绍西方哲学的优秀思想,令学生分析其异同点。

3创新教学模式

马克思哲学理论本就枯燥,如果教学模式不合理,很难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很多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独立思考的能力被抑制。教师占据着权威位置,教学方法单一,不够灵活,学生很容易生出反感。比如,案例教学法在现代教学中应用广泛,但部分教师在讲课时,却是自己用案例去证明教材理论,与学生缺乏交流,导致很多学生都不知所云。

因此,首先,要创新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积极主动性。同样是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学生关心的案例,如就业、娱乐等。重点在于鼓励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中,令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或焦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教师多与学生互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述能力和总结能力都会得到锻炼。

其次,灵活运用多种形式。例如在课堂上,安排学生演讲,或者举办辩论赛,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而不是直接灌输理论知识。现代科技的应用也不容忽视,大学生群体都习惯了网络和手机,教师应该拓展教学渠道,积极利用这些资源。比如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图片。文字、音频、视频多种形式吸引学生兴趣;建立班级微信群、博客群等,手机在大部分高校学生的生活中都不可或缺,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流行工具与学生交流。

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把知识化为己用,还要展开有深度的探究。比如让学生提问,因为能够发现问题,说明对教材内容有所思考,然后深入研究,直至解决问题。

4改革考核方式

应试教育对当前的高校教育依旧有很大影响,在考核时,依旧偏重于知识记忆,而不是对知识的理解,由教材知识拓展出的思考,以及实际应用。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多为笔试,以至于很多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这样即便考得高分,也没有实际意义。

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必须解决这种高分低能的问题。引进多种考核方法,并灵活转换,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作业等方式反馈和衡量学生平时学习情况,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或开卷的方式,考查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题目要灵活,既能考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衡量出学生的综合能力。

5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其思政素质,还能指导学生规划人生,解决实际问题。然而,从国内高校马哲教学效果来看,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及时采取对策,尽快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黎晨。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困境及出路[J].赤峰学院学报,2014,22(4):215-216

[2]张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困境及出路[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6(3):80-82

[3]赵秉峰。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4,25(33):158-159

[4]王婷。以哲学的方式对待哲学――谈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09,20(10):165-166

作者简介:

哲学与人生课件 篇6

一、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三、教学难点:

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四、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属性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1、用矛盾的观点看到人生

2、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3、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

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这些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讲述重点:矛盾。

〈新课讲授〉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刚才我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属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和趋势。各种事物之间的对立与斗争或者同一事物内部不同方面的对立斗争都属于矛盾的斗争性。如阶级斗争、生存斗争、意见分歧等等。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即统一性。就如我们经常说的“祸福相依”、“美与丑”、“长与短”等,都是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会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都充满着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矛盾也不同。如奴隶社会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都是不同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在理解、分析问题时要坚持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又因为不同矛盾具有不同的特性,我们解决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例子:病人犯了什么错。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是一个统一体,是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体。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可以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共同发展,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就好像两个有共同爱好、性格相近的人可以很好的相处一样。而矛盾的斗争性不断地挑战事物的稳定,使得事物对立的双方力量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当双方的力量变化达到了某种程度,矛盾同一性维持的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从而形成新的平衡状态,形成新的矛盾统一体,即一种事物变成了另一种事物,新事物代替了旧事物。

例子:对手(P138)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1、用矛盾的观点看到人生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生活中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我们的人生也充满了矛盾。但是,在这些矛盾中,有比较重要的,也有比较小的,有需要好好处理的,也有无碍大局的。这就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

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

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针对事物之间的

次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而言的。

被支配的矛盾。

例子:财饼破家。(P130)

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的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针对的是同一矛盾

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从属地位的 中的不同方面。

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袋鼠与笼子。(P140)

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待人生,把握好人生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学会抓重点,学会把握主流,处理好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学们讲述的各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的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表现为两种极端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简单化和偏激,排斥不同,激化矛盾;另一种倾向是回避矛盾,把一切归结于命运,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换一种态度,就会换一种人生。

2、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外因),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内因)。

内因:即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内因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规定着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老鼠的儿子会打动”等。

外因:即外部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矛盾,也就是事物与其自身外的事物之间的矛盾。外因影响事物的状况和发展进程。如“橘生淮南则位桔,生淮北则为枳”。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青蛙的故事。孟母三迁。

幻灯片:鸡蛋变小鸡

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合适的温度只有作用到种鸡蛋上才能孵出小鸡,作用到石头上则不能。

学习了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生发展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固然需要一些外部条件,但是,更重要的是改变内因,不断的提高自身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发挥主观能动性,吸取有利因素,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很好的解决矛盾。就像处理顺境和逆境一样,顺境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条件,但是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机会最终也会从我们手中流失。相反,即使我们身在逆境,只要我们端正态度,在逆境中不屈不饶,最终会扭转局势,化逆境为顺境。态度决定一切。

顺境和逆境都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自己,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3、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人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主观世界:人的精神世界

客观世界:人的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结合内外因的关系原理,我们可以发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主观世界是人内部的各因素,是人发展的内因;而客观世界是外部条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主观世界的改造是主要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而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可以为主观世界的改造提供更好的外部条件。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在人类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了统一。

就好象现在的科技发展,很多科技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也有些科技为我们带来了灾难。这是因为研发科技和使用科技的人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科技本身没有善恶,它的善恶是通过使用它的人来决定的。

对哲学与人生的认识与理解。

哲学与人生启示。

你如何理解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课件 篇7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 、“对立” 、“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导入新课〉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学生小组竞赛活动:

1分钟之内,以列举的生活中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最多为胜。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同学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1)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

(2)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又指事物之间。

(3)哲学上的矛盾不能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矛盾对立的双方力量是不均衡的,如漫画:“他敢剪吗?”这种力量的不均衡,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看上去有点傻,有点笨,但他脚踏实地,埋头工作,纯朴憨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这正是他做人的聪明之处。从许三多身上,我们如何认识傻和聪明之间的对立统一呢?

小组讨论活动:人无完人,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自身的优缺点。

我们用矛盾的观点来看我们自身,矛盾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解决矛盾中我们得到成长。

学生活动:故事会。各组代表讲述积极面对人生中各种问题、正确处理人生中各种矛盾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感受。

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学们讲述的各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的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表现为两种极端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简单化和偏激,排斥不同,激化矛盾;另一种倾向是回避矛盾,把一切归结于命运,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换一种态度,就会换一种人生。

这个寓言说明什么呢?

事物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外因),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内因)。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即事物内部矛盾。

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合适的温度只有作用到种鸡蛋上才能孵出小鸡,作用到石头上则不能。

学习了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刘默涵和她的默涵助学基金告诉我们:顺境和逆境都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自己,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课堂小结〉

1.幻灯片,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

哲学与人生课件 篇8

一、 目前高等院校哲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等院校哲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没有讲出哲学这种爱智慧的寻本探源、认识自我的智慧,现行的哲学教育并没有培养出追问的哲学思维,也没有闪烁出哲学的真义。

05方案以来,新课改后的哲学课教育教学显然有了相当大的改观,课堂上的上座率、抬头率、点头率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可是就教学具体过程来看,还是没有脱离概念、原理加例子的讲授方法,概念和原理介绍完后,就直接将形下的具体事例举出来说明概念、原理,并没有让学生贯通出形下的事例与形上的哲学的关系,从形下的事例中洞悉形上的哲学,填鸭式教学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因为教学的具体条件和学时等方方面面的限制,目前的教学现状缺乏对哲学本真意义的探究,并没有使学生真正的了解哲学、喜欢哲学、形成哲学的思维。

(一)从教学内容上看

在目前的公共课教学中,混淆了一些问题,开篇讲绪论,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讲马克思哲学的时候,学生往往把马克思哲学当作哲学,造成思维体系上的混乱,使学生误认为哲学就是马克思哲学,造成了对哲学的片面理解和误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依旧禁锢着目前的哲学教学,哲学依据是被砍成几大块,物质性、意识性、运动、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而不是从整体上、全面的、有机的把握整个哲学体系。对概念和原理的讲解仍旧是停留于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感觉仍旧是初中高中的老一套,而没有讲出大学应有的水平,没有形成通过哲学的理论而达到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思维方式的养成。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总是先于这个时代的发展脉络和潮流,而作为公共课的哲学教学,教材的改革与更新,总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在整个马克思哲学的教学过程中,关于马克思哲学理论的讲解就异化为一种强行灌输而缺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大学的马克思哲学课程失去了做为哲学所应具有的当代性,失去了哲学应有的光彩与魅力。

作为公共课的马克思哲学教学,目前的讲授并没有把马克思哲学还原到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了解整个马克思哲学发展的前因后果,更没有达到中哲西哲和马哲的对比融合。而是单独把马克思哲学从哲学发展史中拽出来进行孤立的讲解,这样既没有还原马克思哲学的西哲背景,也没有真正达到马克思哲学的中国化。

(二)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看

05方案以来,各个高校都进行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一些尝试性的改革,例如加入社会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情形式教学等等,但是并没有真正的改变讲多于思的现状,在整个马克思哲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的培养,没有培养出学生对哲学体悟的能力和自我提炼的能力。以案例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给出案例,然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但目前的案例教学并没从形下的具体事例中去体悟形上的哲学,也没让学生体悟出形上的哲学与形下的案例中的关系,仅仅只是让学生讨论出案例所说明的马克思哲学的那个原理和方法论意义。这种案例的教学,就割裂了生活与哲学的联系,割裂了哲学的本真涵义,并没有为学生真正的树立起此岸世界的真理,而马克思哲学的宗旨就是如何树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哲学讲究的是体悟,更多的时候这种体悟远远重于讲解,体悟所需的时间和氛围就远远重于讲授,而目前的马克思哲学教育和教学中基本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在课堂教学中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师生互动,更别提学生自主的体悟哲学。正如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所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正面的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这点正是目前马克思哲学教学中的最重要最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 目前高等院校哲学教育教学的经验

尽管目前的高等院校哲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是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还是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概括如下:

哲学与人生课件 篇9

一、案例分析法的优势

1、案例分析法生动形象,有利于深化理论学习

哲学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效的思维方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哲学观点的培养,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案例分析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中,往往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即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研究来探寻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从中导出一般的原理、理论,所以比较易懂好记,生动形象,有助于理论学习的进一步深化。例如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框时,就可以设计以下案例:寓言《钉子》:“丢失了一个钉子,坏了一个蹄铁;坏了一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通过非常形象的描述,揭示了哲学理论,加深了学生对普遍联系观点的认识。

2、案例分析法运用方式灵活多样,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

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要揭示的是抽象的理论知识,而非具体的科学知识。这些理论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历史现象,树立科学的“三观”,形成正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至于将来能更好地走向社会,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案例分析法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有多种形式,既可以进行典型示范引导,又可以进行现实模拟训练;既可以进行自我研究,又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接受知识与运用知识主动探索并举,学生将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述“意识能够反作于客观事物”一框时可用视频的形式模拟案例《秘密武器》:公元前214年,古罗马和古希腊之间发生一场战争。罗马舰队气势汹汹杀向希腊的港口。大风吹着船帆使舰队全速前进。奇怪的是希腊看上去毫无防备,港口上只有妇女和老人。罗马人逼近港口,以为胜利在望。这时候,只见一位老人一声令下,妇女们都举起手,顿时万道金光射向罗马舰队,船帆先着火,刚才还在帮助罗马舰队前进的大风现在帮起希腊人烧船,罗马舰队很快全军覆没,可怜的是罗马将士至死也不明白希腊人究竟用什么秘密武器取得了胜利。通过本案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案例分析过程中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传授者,学生则是消极的接受者,教师提供理论知识,学生囫囵吞枣地接受。而案例分析法则强调教与学的过程应是一种互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相互交流,并且学生能够通过反复的练习,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因此,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真正被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他们不会被要求强记内容,但必须开动脑筋,苦苦思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有所提高。如在讲述“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一框时,可应用《马谡失街亭》一例: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上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到了祁山,因司马懿引兵出关迎战,诸葛亮便命参军马谡率重兵驻守街亭,以阻击魏军。并立下军令状,若街亭失守,甘当斩首。马谡自恃熟读兵书,颇知兵法,既不按诸葛亮的意图行事,也不听副将王平的劝告。他不在山下路口扎寨,却到山上屯兵。他说:“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结果被魏兵杀得大败,街亭失守,马谡也因此被诸葛亮斩首。通过师生交流,相互探讨我们可以得出这个故事启发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照搬书本,不能把一般原则当作教条,而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二、案例分析法的运用

在哲学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法,主要包括三个过程:确定案例、讨论案例、评价案例。

1、确定案例

选好案例,是案例分析法的首要条件,案例是教学的主线,要贯穿一堂课的始终,能起到组织教学各环节的作用,比如导入、讲解、讨论、对话、总结等具体教学过程都以案例为基础而展开,它是学生获得认知的载体。所以,选好适用的案例对组织教学非常重要。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时效性、真实性。

(1)典型性。选择案例过程中,要选取那些典型性强,有思想深度的材料,由于教学时间的局限,客观上不允许教师罗列过多、多长的材料,而且有的材料已被反复运用,已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材料,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时效性。如果选用内容陈旧过时,缺少时代特色的案例,这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教师要加强对案例的研究,课堂教学应不断更换选择补充新鲜的案例,确保案例的时效性。如讲述“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框可用我奥运健儿在雅典为国争光的案例;讲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框时可运用钟南山院士英勇抗击非典的事例。

(3)真实性。求真务实是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讲解教材时一定要选择具体、真实、可信度高的材料,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在思想上认同,从而使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讲“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一框时可结合上海市民发扬集体主义主义精神大力支持、参与世博会建设准备工作的事例。

2、讨论案例

组织案例讨论是案例分析法的主体和核心环节,讨论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讨论案例时,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在讨论过程,寓原理于讨论之中。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氛围。在讨论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不单纯地去追求一种正确答案,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每个教学案例所涉及的问题都必须由同学们自己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只要是你说得有道理,能把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表达明白,就是有能力的表现。对学生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教师不应简单否定,而应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错误的实质以及产生错误的原因。

(2)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学讨论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认识、情感等方面的交流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有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组织和讨论,启发学生讨论,切忌发号施令和批语指责。对于部分学生不爱发言或很少发言,教师要和颜悦色地启发,开拓他们的思路,逐步消除他们的自卑感,使他们明确主人翁地位,从而产生积极参与讨论的责任感。

3、评价案例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djz525.com/a/6059612.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新年祝福语(推荐156句)
下一篇 : 支援医疗申请书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