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1

凤州初中周宝季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和兄弟都死在毒气室里,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下来。我曾经看过一部美剧,有讲述类似于他这样的生活,于是在书的前半部分,我读到不敢读下去。

我形容当时的心情是:压抑着悲悯着,哭不出来的压抑与窒息感。 我为自己的反应感到奇怪,对于这替古人担忧的举动感到难以理解,我停下了书的阅读,不断反思,最终看到了自己的恐惧,这毫无缘由的恐惧。

是我内心的恐惧是我无法流畅地阅读。我不知道这就是恐惧的原因,但我看到了非理性的懦弱,然后我调整自己,继续阅读。在做出改变之前,人们总是喜欢限制自己,限制自己的自由。

以为一切就应当如此,或者他们更愿意使这一切看起来更合理化,让自己可以为自己的“不上进”宽心。 但是自由处处都在,它不会是一种挤压感,就像空气一样,你以为满了,而是存在太多空隙。 于是,人和人的差别也就这样展现开来,是自主的靠向自由,然后改变,还是被自己的枷锁困住,寸步不前。

我以为弗兰克尔用他的智慧和超然拯救了自己。用形式打破了形式。我们看到了他的卓越和他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精神财富。

弗兰克尔不仅超越了这种炼狱般的痛苦,而且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创造了意义的方法,为人们找到了再生的意义,留下了人性史上最辉煌的见证。

第一部分集中营生活

第一部分写的作者在纳粹集中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切地描绘了集中营非人的生活。在这种非人的生活中,作者看到了人性的丑陋与美丽,也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悲惨的命运让作者对幸福和美好充满了向往,在保持本心的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爱的力量、爱的伟大、自由意志的力量,领悟出做人的最重要使命是负责,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实现自己,而是回答对生命的追问,不断超越自己。

第二部分意义**学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运用对比心理分析的方法揭示了什么是意义**以及意义**在哪些情况下起作用。作者对生命的意义有意个理解,即负责任,接受生命的质疑,有意义地度过生命。与精神分析相比,意义**是一种较少回顾和内省的方法。

意思**的重点是将来,也就是说,重点是病人将来要完成的工作和意义。

首先,我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人们可以适应任何情况。乍一看,这句话时不可思议的,但从笔者本人和遇难同胞在人性破坏集中营的经历来看,它离不开一定的哲理。

作者在**前,本也已是一位心理学家,还有一本书待完成;而他的同胞之前有的是店铺老板,有的是银行经理,有的是教师、医生总之从未想过自己会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并能够活下来;然而当他们真正身临其境的时候,才发现为了活下去,人真的是任何境遇都适应得了。这就说明:人的潜力是无限的。

我想每个看到这本书的人,当想象若自己在这样的集中营生活,肯定没有几个能够相信自己可以活下来,但是实际有人做到了。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做到。就像当初看《肖申克的救赎》一样,没有人相信安迪能够用一把小锤子凿出一条可以逃生的道路。

那么人为何什么都能适应呢?这就引出了弗兰克尔在这本书中最重要的一点: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什么是生活的一义。

弗兰克尔在行医时,经常问那些经受了极大痛苦的病人:“您为什么不自杀?”既然能够坐在弗兰克尔的诊所中看病,这些人当然是战胜了他们面对的人生困境,可以回答他的问题了。

有的人说完全是因为考虑到子女的问题使其没有步入死途;有的人说是因为自己还有某项才能没有发挥出来,选择了阻止死亡;还有的人则说是因为保存一个珍贵的回忆才使自己没有自杀。这就是了,集中营里的俘虏也有的最后坚持的活下来了(如作者),他们都认定了自己的生命有一定的意义,也许是为了未知生死的亲人,也许是为了追寻自己的事业而这中间的坚持及你所受的一切苦难,都是为实现生命的意义所付出的代价。

我又想起了书中的一个例子。一位年老的医师患了严重的忧郁症。他深爱的妻子两年前去世后,他一直无法克服失去妻子的挫败感。

弗兰克尔在想怎样帮助他的时候,避免直接告诉他任何话语,反而问他:“如果是您先离世,而尊夫人继续活着,那会是怎样的情境?”他说:

“喔!对她来说这是可怕的!她会遭受多大的痛苦啊!

”于是弗兰克尔回答他说:“现在她免除了这痛苦,那是因为您才使她免除的。所以您必须付代价,以继续活下去及哀悼来偿付您心爱的人免除痛苦的代价。

”他不发一语地紧紧握住弗兰克尔的手,然后平静地离开诊所。这充分表明,当痛苦找到意义时,它不会变成痛苦。

199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和每月一读俱乐部将《生命的意义》列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本书之一。这本书在世界范围内已发行数百万本。书的精华部分:

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苦难价值的体验,以及超越自我的责任,似乎都与我们现在的文化格格不入。我们现在不再思考生命的意义,而是更愿意追求个人的幸福。弗兰克在书中写道:

“与欧洲文化不同,这正是美国文化的一个特征:每个人被不断催促着去追求幸福。但是,幸福是可遇不可求的。

幸福只会伴随着某些东西款款而来,一个人必须有一个‘变得幸福’的理由。”

弗兰克从他早年的经历和被关集中营时经受的非人折磨中学到了很多智慧:“人类生存在世,总是会向某个方向前进,这个方向也许指向了某个人,也许指向了某件物,但一个人的行动更多地是为了别人,而不是为了自己。也许是为了找到意义,也许是为了遇见某人。

一个人愈忘我——为了所爱之人、所爱之物燃烧自己——那个人才愈加是一个真正的人。” 人生而为人,其独特的一生就是为了追寻生命的意义。把私利放在一边,为了超越自我的某人某物而服务。

多“给予”,少“索取”。我们不仅在表达最基本的人性,我们还应该承认,追求幸福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意义。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2

本书作者是以心理学家的视角来描述他在集中营的幸存历程, 换一个角度来看,是在极端情况下的人类适应的实验历程,极具研究价值——生理的,以及心理的!

比如:

1、集中营的人群,普遍的价值满足感和欲望需求,降低到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的最底层:面包以及香烟,就能给他们带来如同“天堂”般的短暂快感——因为生理饥渴的驱使,大脑需要全力聚焦在生存机能上,如同电脑内存不足时的`降频,人类降阶返回到动物层级。

2、看到人类的心理适应性的极致:集中营后来的时段,作者看到营友尸体时的感觉是“完全没有感觉”,没有悲痛,没有恐惧,没有想法,即使这是昨天同组聊天的朋友。集中营的任何残暴行径,已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发生——温水煮青蛙,青蛙也是这般适应的么?

本书后半部分,讲述“意义疗法”。

作者是集中营的少数幸存者,并且是更极少数的始终保持“高贵人性“的集中营生存者。通过回溯自己的亲身经历,作者认识到“赋予生命意义”——对妻子的爱和渴望,以及必须完成的心理手稿——让他的能量小宇宙始终在线,最终借助”命运之手”,渡过浩劫。

书中有些具体的案例,讲诉“意义疗法”是如何运作于普通患者的,可以看看。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3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看到封面上的《活出生命的意义》时,我开始觉得这将会是一本没完没了,又枯燥又无聊的书。可是这本书却颠覆了我的想象。

弗兰克尔,也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犹太人。二战纳粹时期,他和他的家人全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哥哥,妻子,父母全都死于毒气室,全家只剩他和妹妹。当大部分人都对生活失去希望,自暴自弃时,弗兰克尔却在这地狱般的集中营里乐观的活了下来,也帮助了他身边的许多犹太人摆脱了轻生的想法。不仅如此,他出来以后还开创了意义治疗法,帮助了更多人找到再生的意义。

这本书里有一个句子,“为什么人类什么都能适应呢?”,这句话成为了整本书中最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还记得书中他写道,我问那些曾经受过极度折磨或痛苦的人:“你当时为什么不自杀?”,虽然每个人给出的答案都大不相同,有的说,因为自己的女儿,不舍得让他们自己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有的说,有些美好的回忆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和美好,也就放弃了轻生的念头;还有的说,因为他们被人需要着,所以坚持了过来。虽然这些原因都不一样,可是活下来的人都明白了一件事,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在这个世界上他们被需要或者被怀念。

“人无论遭遇任何困境,都能适应得了。”这是我觉得最值得我们思考的一句话。起初我看到这句话感觉十分的不可思议,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么多犹太人被抓进去之前,他们有的是医生,有的是作家,有的是厨师……谁都没想过自己将会被关在一个如同地狱般的地方,一关就是几年。可是所有人都极其迅速地适应了这种生活,因为他们想活下去,他们也有活着的意义。

最后,我也希望在读完这本书后,受到作者的启发,我也能尽快准确的找到我的生命的意义,要明白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了什么,对周围的人有什么帮助,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后再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要想着克服而不是放弃。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比二战时期集中营里的犹太人好太多了,但是他们的精神是我们可以学习的。我也要像这本书的作者一样,找到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实现它,甚至帮助更多的人。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4

我相信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你想了解那个人,就必须得慢慢地品读。或许别人能吸引我们,那可能就是他经历的事让我们震惊,无论是悲伤还是欢喜的。就像弗兰克一样,他的经历或许会让我们肃然起敬。他曾是集中营里的囚犯,漫长的牢狱生涯使得他除了一息尚存之外别无余物。他的双亲、哥哥、妻子不是死在牢里就是被送入煤气间。一家人全都死了,仅剩下他和妹妹。像这样一个失去一切、饱受饥寒凌虐,随时都有死亡之虞的人,怎么会觉得人生还值得活下去呢?一位曾经亲身经历过这种惨绝人寰遭遇的精神医学家,他的话必然值得我们洗耳恭听。他这种人,必然能够以睿智和悲悯的眼光来盱衡人类的处境。

意义治疗的理论,其基础是一种生命的哲学,它有三个互相连锁的基本信念:

意志的自由(thefreedomofeaning),生命的意义(themeaningof)。

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个人生命在具体时间的具体意义。

上述三个基本假设构成了意义治疗的理论基础,三者缺一不可。意志的自由是意义的意志的一个心理学的前提,没有意志的自由,人就不可能对生活进行态度上的选择,只能被动的接受需要的支配;而求意义的意志则是生命意义的动力,人们对意义的追求和倾向,使人无论在何种生活环境下都要探究生命的意义。

他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有四个要点:人性观、自由、责任、自我超越

他由人类行为经验的现象分析中指出生命的意义是会改变的,但永远不失其为意义,并归纳出发现生命意义的三种途径。他认为一般人可以藉由实现以下三种价值来获得生命的意义:创造的价值(creativevalues)、经验的价值(experientialvalues)、态度的价值(attitudinalvalues)。

在我前面看的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的那本书中,我也有去了解弗洛伊德,虽然了解到的只是皮毛,但是对于弗洛伊德与弗兰克博士之间的相似的地方还是让我很惊讶的。两位大师最关切的便是精神官能症的性质及治疗。但是出发点却不一样,弗洛伊德是根据矛盾与潜意识动机的焦虑中找出失调的症结,弗兰克则是把精神官能症区分为几类,两位大师对于现代医学界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个题外话,对于两位大师的经历也有许多的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曾经遭受纳粹的毒害,家人都死于纳粹的毒害。对于犹太人,--是极度的镇压,相信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他的行为达到哪一种令人发指的程度。但是我也不得不更加尊敬与佩服两位大师了,面对如此大的灾难与痛苦,依然投身于医学的国度,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两位大师在如此巨大的痛苦面前都没有退缩,他们成为名人不是偶然,生活中也需要这样有坚强意志的人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即便成不了他们那样伟大的事业,我们至少应该在平凡的岗位上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生命不仅在于事业,还有家人、朋友,与自然为伴,心便可安静地思索,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急着叹息,活出意义就是最大的成功。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5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000字!

原本是阅读《情绪急救》时提到的这本书,才去翻阅了这本书。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忽然感受到高一时待在图书馆看书的那种氛围,一个人,有点焦虑,沉迷,享受当下,害怕未来的不安,对生命中即将到来的苦难的恐惧感,以及滑稽感。阅读这种书籍与阅读工具类的书籍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我会感到迷茫,也会感叹知识的浩瀚,还有思维方式的差异。

我对极端恶劣环境下生存的人抱有极大的好奇心,一直适应了相对安稳和平环境的人是如何调整心理和生理状态去应对饥饿、失去自由、自尊受辱、孤立等情况?我对于老人也抱有一种敬意,他们是如何度过这么长的岁月。如果我们的寿命和古时一样,不必活这么久,还没等我们有自主意识去探索精神世界,忙着生存的时候就挂掉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会有这么多分支吧。

我一直认为人类世界复杂异常,从人本身到人创造出来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而我,一直在思考生命的意义,从我开始接触死亡的时候,就开始迷迷糊糊想这个问题。我一度认为我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频繁感受到痛苦,如果活着只感受到痛苦是多么可怜。人对即时回报有依赖的,回避痛苦是本能,除非为了将来更大的欢愉。感受痛苦还不如虚无可以忍受。难道我生存的意义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吗?

人必须有用才配生存吗?智力有问题,四肢不全,流浪汉,不愿意工作劳动的人,这些人的如果躺平了什么也不干是否生命就没有意义?没有意义的生命死和生又有什么区别?都没有在别人的生命里留下过痕迹的人是否连死亡都没有意义?我想肯定不是这样的。那是否说有用的标准,就是作用在与他人的联系上?

我想我肯定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我是独特的,这是内在的,是我自己的人生财富。“你所经历的,世人夺不去”。但这并不足以说服我继续活下去。我认同存在即合理。有意义就要活下去吗?也要有快乐让人留恋吧。死亡对于本人而言归于无,归于简单,而决定活下去则是一条艰难的路。

我时常会想,我当下做的这个决定是受什么影响?我是习惯了这种模式还是潜意识在起作用?如果我要改掉某种行为,我的大脑要给出让我信服的改掉的理由才行。

为什么看这种书,因为我想直面人生的磨难,我想消除痛苦。其实感受不到痛苦的方法也有其他。比如让自己的感官变得麻木,追求快感以此压过痛苦,把自己消灭,提高忍受痛苦的阈值,逃离让自己痛苦的事物,消灭带来痛苦的事物……我选择哪一种?我当然要选择分析痛苦,忍受痛苦,强大心灵的方法。因为我认定痛苦无法避免,正如孤独、拒绝、自卑、内疚、愤怒、委屈、失败等等谢谢情绪都会伴随人的一生。但有时我会软弱,会被击溃,会仓皇随意选择,这也是种挣扎吧。我能想象最后生命的消逝就好像烟花绽放一样,重点不在于多么绚烂,而在于最后卯足劲的一声“崩”,消失于平静。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6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是二战纳粹集中营的待决囚徒维克多·弗兰克尔先生。通过那不人道的经历,他发现了生命生存的意义,并把炼狱的痛苦写进了爱与希望的**中。但200多页的小版式是弗兰克尔对生活的奉献。文字闪现着人类主人的智慧,句子可以触动人类的灵魂。

一口气读完此书后便开始摘抄,抄写了近40页读书笔记仍不舍得搁笔,恨不得抄完整本书。真心觉得每个人都值得读读此书,可能你我的收获并不相同,但是,相信看完此书你一定会有收获,收获人生的感悟和生命的力量。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听说过很多次弗兰克尔。我一直在想作者怎么能在集中营里生存?

在集中营生存的人数是28人中的1人,不到4%!而存活下来的人中,很多是那些掌握一定权力和资源的囚头,就是同为囚徒却被挑选负责看管囚徒的人,这些人的生活甚至比入狱前更好,而这些人的残忍甚至超过了看守。作为一般囚徒,很多人被焚烧炉吞噬,很多人身染恶疾丧命,但也有很多人是因为失去了生命的意义,无力支撑自己活下去,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能够生存下来,确实有太多侥幸。作者在回顾集中营生活时,也细数了哪些命悬一线的事情,读来印象特别深的有四次侥幸。

侥幸之一:挺直腰板救了他的命。在到达集中营后从火车上下来,囚犯们便被分成左右两路,在囚犯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党卫军凭感觉挑选相对年轻力壮的人,右侧一路去劳动,而左侧一路直接去了焚烧炉。

犹豫害怕党卫军发现他隐藏的背包,作者挺直了背,救了他的命。党卫军军官犹豫了一下,最后决定让他进入右边的队伍。

侥幸之二:倾听博得了囚头的好感。在去往工地干活的路途中,作者认真地倾听了大囚头的爱情故事和婚姻烦恼。

作者从专业的角度对自己的性格进行了诊断,并基于这种精神给他提出了建议,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甚至赢得了他的感激之情。他在生活中得到了狱长的很多照顾,比如睡在前五排,逃避恐怖任务,甚至还得到了一碗豌豆汤,这有助于作者挽救自己的生命。可见有一技之长关键的时候能救命。

侥幸之三:顺其自然让其逃脱了死神。当作者被指排执行这样的任务时,作为主治医生的典狱长想帮助他改变,这意味着有人为他而死。

作者不希望这样做,希望一切都顺其自然,哪怕是赴死。读完后,他向朋友们道别,把遗言留给了家人。但幸运的是,交通工具真的到了休息营地,而留在原来营地的囚犯几乎都因为饥荒而丧生。

侥幸之四:解放的前一晚被死神遗忘。解放前一天,国际红十字会赶到集中营,囚犯们终于希望得到解放。

党卫军突然变得如此友好,安排卡车把他们送到瑞士交换战俘。囚犯们高兴地上了卡车,冲向自由。但作者和其他几个人被遗忘,无法挤进卡车离开,几个绝望的人在集中营度过了最后一晚。过后才知道,命运跟犯人们又开了个玩笑,坐上卡车的狱友全部被纳粹焚烧,作者再次侥幸与死神擦肩而过。

作者的侥幸心理是生存的必要和前提,但要生存,最重要的是爱,保持幽默和生命的意义。

对妻子的爱是生命最重要的支撑。不管经受身体的疼痛还是看守的折磨,不管是在清晨的霞光中,还是在漆黑的冬夜,作者始终在思念着自己的妻子,思想停留在妻子的身影上,想象中妻子会回应他的话,让他真切感悟到: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

艺术和幽默给生命注入了活力。在他妻子24岁生日的那天晚上,小提琴演奏的舞曲唤醒了沉睡的作者,不仅唤醒了他的身体,也唤醒了他的灵魂。此外,幽默是灵魂自我保护的另一种方式。

幽默能够减轻了磨难带来的伤害,使人漠视困苦,超脱于悲惨境遇。可能有人觉得在集中营还能有幽默?作者通过他的经历和视角,给我们呈现了有价值的幽默。

作者和他的狱友们同意每天至少为对方编一个有趣的故事。比如,**人们离开集中营后的一次聚餐中,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在女主人分汤的时候央求女主人能否“从锅底给舀一勺”。通过这些自编的幽默故事,作者保持了自己的快乐。

感恩冲淡了痛苦的浓度。在充满磨难的集中营有何恩可感?正因为生活充满了痛苦,所以一件很琐碎的事情也会给犯人带来幸福,甚至人生中的巨大幸福。

作者记录了很多值得感恩的事情,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转往另一个集中营的经历:在转往其它集中营的火车上,有人发现火车正在去往毛特豪斯集中营的桥上,这是个死亡集中营,但是火车并未停靠而是直奔达豪集中营,一个没有“炉子”的集中营,囚犯们因此在车厢里跳起欢乐的舞蹈。另一个场景是人们在挂着冰柱的棚子里捉虱子,因为灯还亮着,人们很感激。

生命的意义给了他挑战的力量。在羁押期间,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从苦难中获得意义,常常幻想着向学生们介绍犯人的心理,也用自己的思想来帮助犯人。当他的《医生与灵魂:

意义**导论》手稿被没收后,重写这本书的渴望帮其战胜了各种极限磨难。作者相信,在巴伐利亚集中营的黑暗监狱里重写这本没收的书有助于他避免伤寒可能带来的心血管衰竭风险。

作者并未过多着墨于磨难,但我们透过作者的片段回忆,依然能感受到磨难的触目惊心,而作者居然能够在这样的磨难中保留自己选择的权力,这是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作者:孙爱萍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7

生命之意义——《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000字:

原计划,这篇读后感是想系统的介绍一下“意义疗法”。临时起意的改变缘于对“意义疗法”越来越深的尊嵩。或者说,我不敢轻易的下笔了。

弗兰克尔医生是从“追求意义”、“存在之挫折”、“意源性神经官能症”等概念,层层衔接,渐次引申介绍“意义疗法”。我想直接从“生命之意义”篇章中向大家展示弗兰克尔的魅力。

这本书名为《活出生命的意义》,从一开始,我就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我想大家也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但是,直到132页,大约读到这本书的60%的样子时,他才正面解读这个问题。

原文是这样翻译的:我觉得没有哪个医生能够用概括性的语言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这个问题就好比问一个棋手:“告诉我,大师,世界上最佳的招法是什么?”离开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对手,压根儿不存在什么最佳的招法,甚至连较好的招法也不存在,人的存在也是这样。你不应该追问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这样,每个人生命的任务就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

由于生命中每一种情况对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会提出需要你去解决的问题,所以生命之意义的问题实际上被颠倒了。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之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简单地说,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同。

这个看是“玄虚”的说词,第一遍看时因没有明确的回答有些失望,第二遍看时因为客观的表述感到作者的真实,第三遍看时才朦胧的感受到人生哲学的力量——问题的答案就是问者的回答。弗兰克尔正是通过“让人自己回答生命的提问而给自己的生命赋以意义”,并发展形成最后的“意义疗法”。当然,他自己也是这么回答自己的。特别是在集中营的岁月中,二十八分之一的生存机会面前,他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生命的意义,并最终熬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所以,当你觉得人生昏暗、前途迷茫、处境艰难时,没有必要从各味“鸡汤”中找自己的方向,更应该清醒的思考如何回答“生命对你的提问”,你的回答就是你的“生命之意义”。

顺便说一句,弗兰克尔16岁时就提出这个影响他一生的信念,也是他个人生活和专业研究的基石。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djz525.com/a/6064164.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小学班主任工作总结个人范本14篇
下一篇 : 医院考核个人年度总结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