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教师需要不断优化教案追求卓越。栏目小编非常用心地为您推荐一篇“古诗赠汪伦教案”的文章,希望您可以从本文中获取到一些参考!此外,关于范文大全,您还可以浏览村委会主任述职报告十篇

古诗赠汪伦教案 篇1

李白是我们知道的最潇洒的古代文人,这三篇七言绝句,分别为留别诗《赠汪伦》,寄远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虽然题材不尽相同,但是却表达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赤子心肠。

人教版语文第三册课文《赠汪伦》是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诗中描述的“李白”“汪伦”“桃花潭水”“踏歌声”“将欲行”“送我情”等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桃花盛开,潭水轻漾;轻舟欲行,踏歌声起。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件和小组合作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蕴涵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喜爱中国古典文化,促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

1.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李白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理解句子“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及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师:同学们,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我们学校已开展多年了,你在活动中有哪些收获?本学期你背了哪些古诗文?请你把最近背诵的诗文念给同学们听。

师(评点、引入):的确,一位好的诗人就像一位好朋友,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告诉你无欲则刚、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寄放心灵的处所。下面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赠汪伦》,也许有的同学已经能背出来了,但你们知道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今天,我们就来进行具体的学习。

【设计意图】教学从经典诵读活动入手,与学生前期的学习积累建立起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展示古诗《赠汪伦》,师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并尝试将古诗读正确、顺畅)

师:能够将古诗读正确、通顺的同学,请站起来读一遍。(抽举手学生读,读后让其他学生评点)

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大家作点评时首先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会赞美别人,然后将自己的建议得体地告诉他。

1.小组交流,提出问题。

师:通过诵读和背诵,大家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小组交流,总结在读古诗中遇到的共同问题。

师(出示关键字词):“赠”“忽闻”“踏歌声”“不及”分别是什么意思?

2.介绍“汪伦”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师:唐代诗人李白一生既喜欢作诗,也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曾做过县令,他对李白的才学十分钦佩。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便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是又担心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了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托人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造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的李白方知“上当受骗”,但是他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兴趣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流传千古的七言绝句。

3.分组讨论,解读古诗。

(课件演示:诗人李白将要乘船离开时,好友汪伦在岸边踏步和乐送别的情景)

师:分组讨论你是如何理解“忽闻”“踏歌声”等词语的意思?这两个词该怎样读更能传达词的意蕴呢?

【设计意图】教学通过对诗歌写作背景的介绍和课件展示,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和相互合作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初步读懂和读好古诗。

4.理解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及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师:“深千尺”是什么意思?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师:整句话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虽然桃花潭的水很深,但是潭水远远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诗歌把这种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令人感到形象可感,增加了古诗的亲切感。

师(引导):李白的诗歌常运用夸张的手法、丰富的想象增强诗歌的感染力。诗歌中的夸张常与新奇的比喻连用,尽管超越现实,却又合乎情理。因此,他的诗歌成了浪漫主义思想的典范。

古诗赠汪伦教案 篇2

导读:本文是一篇古诗教案,以“古诗赠汪伦”为标题,详细具体且生动地介绍了如何教授这首古诗。教案包括了课前导入、诗歌赏析、诗文背诵、诗文分析等多个环节,旨在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诗歌欣赏能力和背诵功底。

一、课前导入

教师可提前准备多张图片,展示一些名画作品,如《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通过观察、描述作品的方式,引导学生产生对古代文化、历史背景的兴趣。

二、诗歌赏析

1.播放古琴音乐

教师播放一段古琴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沉浸在古代文化的氛围中。

2.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呈现《古诗赠汪伦》的诗文,并指导学生观察全文,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韵律节奏等。

3.解读字词

教师逐句解读《古诗赠汪伦》的字词,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古代诗歌的意境。

4.诗歌赏析

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古诗赠汪伦》的优美语言、深刻意境以及对友谊的颂扬。学生根据提示,思考和回答相关问题,例如:

- 诗人与汪伦的关系如何?为什么写这首诗?

- 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想?

- 通过诗歌,你能感受到哪些美好的情怀?

5.诗歌创作

教师要求学生以《古诗赠汪伦》为范例,创作一首表达友谊的古诗。学生可以寻找自己的灵感,写下对朋友的祝福、感激或思念之情。

三、诗文背诵

教师指导学生逐句背诵《古诗赠汪伦》,并帮助学生理解每句诗句的含义和表达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模仿等方式来提高背诵效果。

四、诗文分析

1.词语解释

教师帮助学生解释诗中生僻字词的意义,拓宽学生的词汇量。

2.诗句点评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古诗赠汪伦》的核心诗句,探究诗人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绘情感。

3.主题思考

教师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和回答,例如:

- 《古诗赠汪伦》传达了怎样的主题和思想?

- 诗中的友谊观念对于我们有何启示?

五、拓展延伸

教师提供更多相关的古代诗歌赏析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诗词的魅力和艺术特点。

六、课堂总结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和价值,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七、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作业,包括背诵《古诗赠汪伦》,撰写一篇读后感等。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得以在欣赏、背诵和分析《古诗赠汪伦》的过程中,领略到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创作,他们能够提高对友谊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在欣赏古代文化中感受到美和智慧。

古诗赠汪伦教案 篇3

古诗赠汪伦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名篇,这首诗以赠送礼物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汪伦的思念之情。

《古诗赠汪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赠汪伦的背景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2.理解古诗赠汪伦的基本意义和艺术特点;

3.能够自主欣赏古诗赠汪伦,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4.通过创设情境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5.写一篇与古诗赠汪伦相关的小作文,展示对古诗的理解和个人情感。

二、教学重点

1.分析古诗赠汪伦的内涵和诗人的写作技巧;

2.培养学生对古诗赠汪伦的独立欣赏能力;

3.通过情境再现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内容

1.呈现古诗赠汪伦的诗文原文和简介;

2.分析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3.展示与古诗赠汪伦相关的情境和角色扮演。

四、教学过程

1.导入(10分钟)

教师播放相关古代音乐,营造古代诗词的氛围。学生们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音乐,通过音乐来感知诗人的内心世界。

2.呈现原文和简介(10分钟)

教师将古诗赠汪伦的原文呈现在黑板上,并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以及诗词的背景,如唐代的高中进士汪伦在外任职,离开了故乡和亲友,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汪伦的思念之情。

3.分析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从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两方面来分析这首古诗。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共同探讨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4.情境再现和角色扮演(20分钟)

教师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们分组扮演诗中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亲身体验诗中的情感和意境。学生可以选择在山林中追寻汪伦的行踪,或是在花园里倾听花开的声音等等,通过这种亲身经历来理解古诗的情感和意境。

5.个人思考和总结(15分钟)

学生们回到座位,思考刚才的情境体验,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可以通过描写景物、表达情感或思考诗人的写作技巧等方式来写一篇小作文,总结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个人情感。

6.展示和交流(10分钟)

学生们将自己的小作文展示给同学们,可以选择朗读、展示图片或是其他方式,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拓展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古诗创作,以赠送礼物的形式向身边的朋友表达情感。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人、事、物作为写作的对象,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绪。

六、教学反思

通过设立情境和角色扮演,使学生们能够自主体验古诗赠汪伦中的情感和意境,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另外,通过写作展示小作文,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也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既生动有趣,又能够深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在培养文化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古诗赠汪伦教案 篇4

这两首诗都是唐诗中的极品。它们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都难以估量。

也许,孩子们会对乡音无改鬓毛衰觉得难以捉摸,却对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出会心的微笑;也许,孩子们会对桃花潭水深千尺充满神往,却对不及汪伦送我情感到难以置信。

《回乡偶书》里那个老人家,面对故乡的小顽童,在感叹时移世易之余,涌现在心头的或许是那鞍马困顿的人生旅途,是那故乡的清风明月,是那童年时听到的儿歌、吹起的牧笛,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时急切的足音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临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赠汪伦》里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桃花盛开,潭水轻漾;轻舟欲行,踏歌声起。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刻骨铭心的画面!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

孩子们在读这两首诗的时候,一定会浮现出自己能感触到的画面或场景,一定会与贺知章、李白一路同行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

第一步:通读课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觉得容易读错的字。

第二步: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认读生字。提倡学生自主认读,教师注意纠正。

2.调动生活体验识字。

第一步:调动生活体验,获得字音形象。如,家里来了客人的客,体育课上原地踏步的踏。

第二步:由口语上升到书面语。即将学生平时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的词汇转换成课文中的文字,降低识字难度,加强意义识记。如,无可奈何、如何、何奶奶;泪汪汪、汪老师、一叶小舟、风雨同舟;踏青。

第三步:创设生活情境,利用课文语境,综合运用生字词。教师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利用课文出现的语言文字,进行口语交际或书面交流。如,根据赠的意义说几句话;描述你见过的或想象到的潭的情景。

在认读和写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识字、写字的规律。如,各-客;河-何。本课要求写的字较少,可以逐个指导。舟字的笔顺是:乘、客二字的撇捺要伸展开。客字的宝盖儿不要写得太宽。音字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突出主笔。书写何字右边的可字时,横要长些,口尽量向左,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古诗因时代久远,语言精炼,表达简洁,意蕴深长,学生的领悟是有限的。学生对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情、意境、韵味的感悟,需要日后来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我们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和赏析。

1.感悟诗歌情境,合理指导朗读。

《回乡偶书》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首行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朗读时,可以把语速放慢一点。

次行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朗读时,可以突出语音语调的变化。无改读得昂扬一点,衰读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朗读时,可以读出儿童般的`天真浪漫来。

《赠汪伦》这首诗前一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乎意料之外,朗读时出要读出意外的语气来。

后一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深情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作者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

教学时可以突出下面几点。

1.突出范读。

教师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感染学生,感动学生,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和模仿的声音形象。

2.创设情境。

情境一: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想象中的一样吗?

情境二:你在一位好朋友家玩,离开的时候,好朋友非常舍不得你走,送了好远的路才分手,这时,你最想说什么话呢?

3.品味语言。

示例一: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笑能不能改为请问客从何处来?

举行诵读表演:将这两首诗改编成简单的情景剧,排练演出。改编、排练、布景、表演等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1.朗读全诗,说说读后感。

2.熟读全诗,感情朗读。

(3)范读: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感受一下老师的感情朗读,以范读带朗读。

(4)学习感情朗读:要重点体会老大、衰的语调,要读出笑的形象来,读出忽的速度感、意外感。

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表演《回乡偶书》。

踏歌古代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舞蹈时成群结队,连臂踏脚,配以轻微的手臂动作。现在,苗、瑶、纳西等民族还有这种舞蹈。到这些地方参观游览时,一般都会有这种表演,游客也可以参与其中,现学现跳。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多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衰疏落。

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汪伦非常敬佩大诗人李白的才华,特别想请李白到他家住一段时间,但是又不知道怎样才能请到李白。李白这个人不怕皇帝、不怕官、不爱钱,一生喜欢的就是游山玩水、喝酒、写诗。汪伦根据李白的个性特点,写了一封请帖送到李白手里,上面写着太白先生: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不妨择日光临寒舍共赏桃花,共谋一醉。

李白一看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八个字,眼睛都瞪大了。心想,世上竟有这样的地方?便应邀来到汪伦家。

到了汪伦家之后,每天,汪伦只是陪李白渴酒,向李白请教作诗的学问,带着李白在村子周围看看,连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提都不提。李白急了,反复要求去赏十里桃花,去万家酒店。汪伦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对李白说:这些地方你都去了。李白被搞得摸不着头脑。

汪伦说:十里桃花,就是离我家十里外的山坡上的一棵桃树。万家酒店就是我们天天都去喝酒的一个姓

古诗赠汪伦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情境教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审美情趣。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小桥流水,垂柳画面,配以悠悠的《长亭送别》乐曲。

2、这是一支送别的曲子,你听了会想些什么?

乐曲、教师的讲述一下子便将学生带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去,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学质疑 合作讨论

1、课件出示古诗并配乐配画配诵,初步感知诗文。

2、让生按自学提纲进行自学。

出示自学提纲:

(1)让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逐步做到流利的`读,特别注意“伦”的读音;

(词典,书中注释及手中资料想想诗句意思;

(3)不懂之处做上记号。

3、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把读懂的内容讲给别人听,并讨论自己不懂之处。

4、引导全班进行交流并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起组织、指导、点拨的作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解疑的能力,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互相协作的精神,遵循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意

1、课件出示配有图画的诗句,指导看图。

2、读诗想一想: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从哪看出的?

3、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李白又是怎样抒发自己感情的呢?

四行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这一环节设计,目的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如:“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可谓是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说出了自己的心里最想说的话语。有利于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配乐诵读,熟读成诵

1、老师读,让学生体会重读及停顿之处。

2、学生练读。

3、配以送别画面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进行朗读比赛。

4、启发学生边看图边想象进行背诵,默写。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熟读成诵,悟诗境。学生反复吟诵古诗,有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诗中意境的体会,更有利于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挖掘。在教学中,教师再次以图画、音乐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落实了课后作业,减轻了学生课后负担。)

五、总结学法课外延伸

l、师生共同总结学法。(课件出示:六字法:读、查、疑、想、悟、背。)

2、将本首诗唱出来。

这节课的教学,收到了以下几方面效果: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堂课打破了释字解句的古诗常规教学,使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读、查、质疑、解疑、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充分的自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习惯和自学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情境教学贯穿始终。本堂课自始至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始终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无不体会到古诗的形象美,意境美和韵律美。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

古诗赠汪伦教案 篇6

-、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回乡偶书》

1.解题:理解偶和书的意思。

2.简介作者及背景。

贺知章,证圣元年进士,时年三十六岁,直到天宝三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当时已是八十四岁的人了。久别归来,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喷涌而出,随手写下了这不朽之作。

3.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事?

4.学生读熟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查字典自学诗句。

5.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6.当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可以对小老师发问,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可由台下同学回答或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由教师引导、帮助。

7.教师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乡音未改,但两鬓早已如霜,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怀。

8.指导感情朗读并练习背诵。

四、作业

熟读三首古诗并背诵。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和查工具书理解诗句。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扮演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对小老师发问。教师通过介绍背景、赏析语言、观看画面、反复吟诵等方法,引导学生读懂古诗,进入意境,体会感情。

探究活动

课后组织学生根据古诗内容,自己编故事、演故事。从而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

古诗赠汪伦教案 篇7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1.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设计理念]

着眼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尝试写诗。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古诗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学习古诗要懂得作者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古诗赠汪伦教案 篇8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创作中,有一类作品叫做“赠某人”的古诗。这类作品常常以赠人的方式表达作者对被赠者的敬意、赞美或祝福。其中,诗人陆游的《赠汪伦》无疑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本篇文章将通过教案的形式来详细解读《赠汪伦》这首古诗,帮助学习者全面了解宋代文人的写作风格和创作背景。

第一部分:导入

一、激活背景知识(10分钟)

1. 通过与学生互动问答的方式,探讨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与创作环境;

2. 导入宋代文人陆游的生平背景及作品。

二、展示文本(5分钟)

1. 展示《赠汪伦》全文,介绍诗歌的基本信息;

2. 向学生发放诗歌的复印件,供学生在课堂上阅读。

三、激发学习兴趣(10分钟)

1. 向学生提出阅读问题:“你认为为什么陆游会写这首《赠汪伦》?”

2. 学生就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分享意见。

第二部分:分析诗歌(30分钟)

一、解读诗歌背景(10分钟)

1. 介绍汪伦的身份背景和和陆游的交情;

2. 讲解陆游创作这首诗歌的动机。

二、分析诗歌结构(10分钟)

1. 诗歌的体裁和结构;

2. 诗歌的韵律和押韵手法。

三、解读诗句(10分钟)

1. 逐句解读并分析诗句的意义和寓意;

2.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比喻的用法。

第三部分:写作实践(40分钟)

一、思考题(5分钟)

1. 学生对于诗歌的主题和内涵有什么个人见解?

二、创作练习(20分钟)

1. 学生以陆游的视角创作一首《赠某人》的古诗,表达对自己亲近的人的敬意或祝福;

2. 学生将自己的创作分享给同桌,并相互点评。

三、教师点评(15分钟)

1.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建议;

2. 教师指导学生在点评后进行修改,并展示他们的最终作品。

第四部分:总结归纳(10分钟)

一、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5分钟)

1. 回顾学习的内容;

2. 观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二、展示成果(5分钟)

1. 请几位学生上台朗读他们自己创作的古诗;

2. 结合学生表演,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评价。

结束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于《赠汪伦》这首古诗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理解表面的文字,而能够对于诗歌的背景、结构和意涵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评估。同时,通过诗歌创作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在创作中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文学素养。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们不仅能够更好地欣赏古诗,还能够通过创作与古诗进行对话,让古代的声音得以延续。

古诗赠汪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会读“赠”“伦”两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1、导入:师:同学们,你们有最要好的朋友吗?感情怎样?谁来说说?生:(略)

师:是啊,朋友之间的真情值得珍惜!在古代也有两个人,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很好。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32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古诗三首中的其中的一首 ——《赠汪伦》。板书课题:《赠汪伦》。

2、释题:师:“赠”会读吗?“伦”呢?读一读。“赠”什么意思?赠给谁的?谁来说一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3、简介作者: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板书:李白。你了解李白吗?请看大屏幕。(出示李白的简介)

4、《赠汪伦》诗的由来:师:想不想知道这首诗是怎么来的吗?请看大屏幕,教师解说。

二、品读诗文,激发想象。

师:是啊,要读得缓慢一些,因为李白不忍离开自己的好朋友汪伦,他是怀着依依惜别之情离开的,所以要读得徐缓些,要体现出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我们一起读,来吧,开始!

3、解读第二句。

师:李白乘着船将要走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谁来接着读?生:(略)

师:引导学生,这里李白有两个没想到,你认为是哪两个没想到?从哪里看得出?

生:李白带着惆怅的心情离开汪伦,没想到汪伦来送他,从“忽闻”可以看出;另一个没想到送别的方式很特别,洋溢着热情。从“踏歌”可以看出。

师:是啊,多感人!多意外!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带着一种意外,和感激的心情来读。谁来读这句?

4、总结一二句。

师重复同学的回答,板书:-------行-------闻-------,并指出这两句是“叙事”。板书:叙事

5、激发想象。

师:好,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回到李白那个年代,回到汪伦送别李白的那个场景,去亲身体验一些他们离别时的情景。教师指出:可以从动作、神态、语言、离别的画面去想象。

6、解读三四两句。

师:老师有个疑问,为什么作者没有把动作、神态、语言、画面写到诗句里?(生可能疑惑不解)

师:想知道吗?老师告诉你,一方面,诗句讲究凝练,不枝枝节节,另一方面,对于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而言,再多的语言也是苍白的,再多的言辞也是无力的,再多的表达也是多余的',他们只有默默相视对方,唯有任桃花潭的水静静的流淌,以此来叙说着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齐读三四两句!

生1、我读懂了它的意思:虽然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但是却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

生2、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3、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怎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意深呢?

师:是啊,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板书:-----深-----送----。谁来读这两句?生:(略)

师总结:第三句要读成升调(示范),齐读!还不够深,再读!对了!第四句要读成降调,(示范),齐读!还没降下来,再读!对了!这样一来形成了对应回环,给人语意完整的感觉。

师:我们在读这两句诗时,还要用什么语气来读?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生:饱含深情!

师:是啊,饱含深情!这就是“抒情”。板书:抒情。想不想再读这两句诗?站起来读,好吗?读呀!

师:感觉累吗?甩甩膀子!好,现在我们再来看整首诗,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叙述了-----,后两句抒情,抒发的感情是---------。(师生共同完成)

师:从整首诗看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怎样?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生:(深厚、深情厚谊)师:对!这首诗表达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板书:深情厚谊。

师:是啊,古诗很美,读起来琅琅上口,音韵谐和,很过瘾!但这首诗更美的是李白和汪伦之间真挚的情感!想不想再读一些送别友人的诗句?请听!(播放课件)

师:是啊,朋友是什么?朋友就是那一杯杯浓浓的茶,让人喝了回味无穷,精神百倍;朋友就是那一坛坛的陈年老酒,让人饮了唇齿留香;朋友就是那春天里绵绵的细雨“润物细如无声”沁入了我们的心脾,-------我们再来欣赏李白的《赠汪伦》播放配乐朗诵。

师引导:可以把它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还可以续写一篇文章,老师帮你开个头:岁月轮回,时光穿梭,转眼间已到了二十一世纪。有一天,李白乘坐着一辆轿车到桃花潭去游玩。正看得起劲时,忽然后面有人喊了声:“李白!”李白回过头来一看,原来---------。你能接着写下去吗?发挥你的想象试一试。

师:时间匆匆,转眼间一节课结束了,我们通过交流已经成为了好朋友啦!我会记住你们,你们会记住我们吗?生:(会)谢谢大家!我想会的,因为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还在我们心间流淌,就让我们在李白和汪伦之间的真挚感情中结束这节课吧!(播放音乐)下课!

教学反思:

一般来说,古诗的教学基本采用的是串讲法,即先解诗题,然后释词,最后讲解诗句的意思。我觉得这一教学模式,不要说学生不感兴趣,教师自己也觉枯燥腻烦,更别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了。更何况,我面对的是一群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所处的时代距离李白实在是太远了,而且新课标也要求一、二年级对古诗不要求逐字逐句理解,只要能大概知道意思就行。所以,为了让我快乐地上课,学生快乐地听课,我尝试用故事引路,激发学生兴趣。

故事梗概:泾县农民汪伦十分钦佩李白的才华,想和他结交为朋友,便写信邀请李白说: 太白先生,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不妨择日光临寒舍共赏桃花,共谋一醉。 李白早就听说汪伦是位性格豪放的人,便欣然前往。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 汪伦却笑着说:“十里桃花”就是离我家十里外的山坡上的一棵桃树,“万家酒店”就是一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店。此时,李白方知自己“受骗上当”。此后,汪伦每日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两人一起游览当地的名山胜景,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成了好朋友。可是这天,李白要走了,正当船缓缓开动的时候,汪伦来到岸边,依依不舍得给他送行,李白深受感动,一首《赠汪伦》便脱口而出。

这首诗相对比较浅显,诗意也比较明朗,重点是体会“踏歌声”和“深千尺”,运用表演、动作、想象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最后抓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要求孩子能够背诵。

古诗赠汪伦教案 篇10

诗意

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这首诗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诗歌特色。

注释

汪伦:桃花潭附近居民。

踏歌:边唱歌边用脚踏地作节拍。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

作者简介

赏析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李白正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古诗赠汪伦教案 篇11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江伦送我情。

从一年级上学期拼音教学结束之日起,学生们就在我的牵引下开始了日见其深、日见其广的课外阅读。仿佛山泉总要流经秀谷——刚上三年级,他们中的佼佼者就把小小触角探进古典文学的广袤空间:方思佩、夏璇读完了《红楼梦》《三国演义》;周楠、江嘉辉、晋申诸男生比赛似地读完了《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少儿版);汇报课上,沈冠楠声情并茂的《爱莲说》,震住了全班,令一帮要强的小家伙大受刺激!孙添于是不甘示弱,打擂似地诵起了“关关雎鸠”,就连程度较差的郑丹东,也在摇头晃脑地唱读《三字经》。

所以——这节课不具备广泛的适用性。

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古诗《赠汪伦》原本浅显,背诵、理解10分钟内就可以完成。剩下的大半节课干什么呢?我当然可以接着往后上,可是,既然课时宽松,既然学生不求甚解、率性而为的阅读需要提升和引导,那么——在“家里”,在自己孩子中间,我且以“完成任务”为起点,和他们一道,乘着李白的扁舟,踏着汪伦的歌声:驶出去,飞起来。

一、为彰显古诗《赠汪伦》的与众不同,回顾读过的同题材唐诗(课文及《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为讨论做准备。

师:人生自古伤离别。对于健康幸福的`人生而言,友情、亲情和爱情,一个都不能少!(笑声)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是惧怕孤独的。离群索居是孤独;抛亲别故,住在陌生人群中间也是一种孤独。孤独滋味最难熬——所以,自古以来,离愁别恨成了文学创作永恒的话题。这样的作品,唐诗中就有不少,谁能背来听听?

学生(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孟浩然)

学生(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学生(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熝生有的记得牢些,有的记不清了,于是,当一个人站起来大声背诵时,其他孩子努力回忆着,轻轻跟着念。是相对低沉的声音使然,更是诗歌不可言传的感染力使然,念着念着,渐渐的——课堂气氛变得有些低回黯然。

师:当我们把这几首送别诗放在一起读时,有什么共同感觉?

师:对。凄凉,辛酸,依依不舍,淡淡忧愁——这是大多数离别文字的基调,也是人之常情的自然流露。

大家知道,刘晓辉同学的父母早就要把她转到上海去了,可是刘晓辉呢,拖了又拖,总也不肯走,为什么?

学生(1):我知道,她不愿意离开这儿的老师和同学,她怕上海的新老师、新同学不喜欢她。

学生(2):老师,昨天我和刘晓辉通电话了,她说她在那里过得很好。

师:我也接到她的信了,薛老师很为她高兴!我早就说过:刘晓辉同学勤勉善良,到哪里都不会缺少友谊,到哪里都不会孤独的。可是,这依然不能减少我们对她的牵挂和思念——为什么?

学生(2):因为她宽容大度,从不斤斤计较,和她在一起,我们特别开心。

学生(3):临走的时候,她爷爷请我们去她家玩了一个晚上。看dvd,唱歌,喝饮料,开始还挺高兴的,可是后来,不知怎么的,就都哭了……

师:多么可爱的同学,多么感人的友谊——谁说独生子女自私冷漠、不懂感情?我觉得我的学生最懂友谊了。但是生活中也不缺乏相反的例子,你们能说说吗?

学生(1):汪燃下课老打我,这学期他终于转学回老家了,我很开心。

学生(2):表哥最不懂礼貌了。一到我家就翻箱倒柜找吃的,还霸占电视,拿着遥控器乱按。他一来,我们全家都头痛!

学生(3):一天晚上,我家来了个客人,是爸爸同事。从6点钟一直坐到10点半,高喉咙大嗓子的,废话那个多!茶喝涨了,上过卫生间,又坐到了沙发上!妈妈恨死啦,警告爸爸:下次再带这种人来家,跟他没完!(笑声)

师:听听,多丢人。我们每个人都要好好检讨自己,千万不能像这三位,否则,人见人厌,很可怕,很没面子哦——所以,有这样一个人,如果他的离开使我们感到万分高兴,那说明什么?

学生(2)熕爱欺负人。

师:大家说得很好,也很全面。古人云: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不投缘的两个人之间是绝对不会为离别而伤心的。伤心什么?高兴还来不及呢——这也是一种人之常情。

三、扣住“踏歌”,真切体会汪伦的心情。

用事先准备好的磁带播放《小白菜》《红蜻蜓》《中国少年先锋队歌》,它们分别是凄凉、抒缓和激昂欢快的。经过一番令人捧腹的尝试,学生找到了“踏歌”的感觉,发现可以“踏而歌之”的只有《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它是轻松、欢快,令人振奋的。由此可以想见:汪伦所踏之歌必定也是轻松、欢快者;汪伦心情必定也是轻松、欢快的——绝无好友远别“应有”的伤感。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djz525.com/a/6072851.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平安夜祝福语送朋友(精品154句)
下一篇 : 妈妈的味道作文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