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经过励志的句子编辑的反复推敲和打磨这篇“认识水课件”呈现出最好的状态,为了方便下次阅读请将本文加入书签。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 教学过程中的创造和智慧需要在教案和课件中体现出来。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中职幼师辞职报告

认识水课件 篇1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姓名长宽厚

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

测量毫米的认识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认识水课件 篇2

学生已经在二年级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在这节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过程与方法: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形式,自我体验达成目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单位,形成表象,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师:相信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西游记》里面猴哥孙悟空有一样非常厉害的法宝,你们还记得是什么吗?

教师:对了,就是他的金箍棒,他的金箍棒吖,不但可以变长,还可以变短。现在猴哥一声令下:“变长!”,就变成了1米,1米=100厘米。猴哥说:“变短!”这是多长啊?金箍棒变短,变成1厘米。

金箍棒再变短,变成1毫米,但用尺子量,还没到1厘米,这究竟是多长呢?开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毫米。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介绍毫米: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就要用比厘米小的单位——毫米来表示。字母表示为:mm

教师: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那么小1厘米是多少毫米?(因为1厘米中间有1,2,…,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所以1厘米是10毫米。)所以1厘米=10毫米

4、在生活中找一找1毫米,介绍我找的身份证的厚度,内存卡的厚度,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5、借助手势,帮助学生1理解毫米的长度单位。

2、故事:小狗弄断了尺子,没有0刻度时,应该怎样测量呢?

测量时,如果始端刻度不是0,测量结果则要用末端刻度减去始端刻度。

3、测量薄荷糖盒的长度。

四、回顾总结,加深理解。

1、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厘米间每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测量时,要用末端刻度减去始端刻度。

毫米是在孩子们二年级认识厘米之后的又一个长度单位的认识。本节课的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微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测量建立表象,然后结合他们在生活中的实际事物对他们的认识进行检测,进一步巩固毫米在他们脑中的影象。

认识水课件 篇3

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0的含义和有关0的加减法算理。

教学难点:0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数?(请你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把这几个数在桌子上摆出来,然后按顺序读一读,先顺读,再倒读。)

质疑:(1)这几个数中,谁最大?谁最小?

(2)比2多1的数是谁?比2少1的数是谁?

(3)比1多1的数是谁?比1少1的数呢?

最后一个问题,学生会冷场或有个别同学答出是0,老师借此机会引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然后板书课题“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评析:在已所学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理解大小,并由“比1少1的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了他们的知识体验,使“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呼之欲出。】

二、探究新知,理解感悟

1、认识“0”

(1)调出学生原有知识经验

师:谁知道“0”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

师:“0”是不是一个数呢?

“0”既然是一个数,那么它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呢?

(2)理解含义

分步出示盘子图。

问:集合圈里有几个茶杯?用数字几来表示?(板书:2)

这个集合圈里有几个茶杯?用数字几来表示?(板书:1)

这个集合圈呢?一个茶杯也没有,就要用数字"0"来表示。(板书:0)

学生读:0

问:0表示什么意思?

你能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一说"0"的用法吗?

学生举例说明。

师:“0”表示一个也没有,那么你们说在数序当中,“0”应该排在哪?请你拿出数字卡片“0”,在桌上摆一摆。

问:你把“0”摆在了哪?为什么要把它摆在1的前面?

让学生按顺序读一读这几个数。先顺读,后倒读。

师:请你拿出直尺,看一看"0"在什么位置。

出示直尺图。

师:“0”不仅表示一个也没有,它还可以表示起点。你们看,直尺上的"0"就作为起点,排在了1的前面。

问:“0”除了表示没有和起点这两个意思以外,你还知道它可以表示什么吗?

引导学生说出:“0”还可以表示界限,如:生活中常说的温度,以零度为界限,有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3)指导书写,出示幻灯片1

学生观察以后,练习描红。

【评析:结合对0的认识和对0的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经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学具丰富了对意义的认识。教师还以此为素材引发生活中的温度,让学生再次结合自己的体验去了解和探讨,加深了他们对“0”可以表示界限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有关0的加减法师:我们了解了0的含义,学习了0的写法,你们还想研究0的什么知识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

(1)出示幻灯片2

鸟笼里有几只鸟,飞走了几只?(飞走了3只)结合图的意思,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3-3=0

问:这道题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生:回答略。

问:3减3为什么等于0?

生:从2里面去掉2,结果一个也没有了,所以等于0。

问:你还能举出得数为0的例子吗?

认识水课件 篇4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小学数学教案《倍的认识教案》。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原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同学上来。

师叫3名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名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

(3)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教学例2)

菲菲有三个好朋友,他们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摆的情况,用了多少根小棒。(课件演示例2中第一个小朋友,摆了一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摆了一个正方形用了4根小棒。

4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

生:一个4根。

下面我们来看看另外两个小朋友,他们摆图形的时候用了几个几根。

出示例2中另外两个小朋友摆的两个和三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2个4根,3个4根

(板书:2个4根,3个4根)

揭示倍的含义,指出第三个学生摆的小棒说:第三个同学摆了3个4根,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

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生解答时,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3)教学例3。

①出示例3,问: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②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图片,应怎样列式?为什么?

③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拍手游戏。

师拍表示一倍的次数,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表示几倍的次数。

2、76页“做一做”。

3、78页第1题。

认识水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巩固前面所学的读数、写数的知识。

2、熟练地读写100以内各数。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你按要求数数:

(1)从31数到42。

(2)从89数到100。

(3)从99数到90。

(4)数出50后面的7个数。

(5)数出66前面的8个数。

2、听老师读数写数:

二十八三十七四十九一百

七十七五十四三十二二十一

六十八五十一三十三九十六

二、练习七:

1、第1题:这是一道数数题。

指名让学生数出本班同学的人数。

2、第2题:这是一道估数题。

先让学生估计一下一共有多少个皮球,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再让学生数一数,看看自己估计的差多少,并说一说怎样数比较快?

3、第3题:这是一道数数题,数出指定数的后面的五个数。

让学生同位两人合作完成,教师抽查。

4、第4题:这是一道以游戏形式复习数的组成的练习题。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要求。独立连线,指名说一说怎样帮助小动物找家的

2、第5题:找出数学课本的第23、36、50、79、87、100页。先摸摸50页有多厚,再摸摸一百页有多厚,以增强学生的数感。

3、第6题:这是一道写数的题。

教师读数,学生独立写数,指名板演。

4、第7题:这是一道按顺序填数的题。

要求学生先想一想数序列化,再填数。口答订正。

5、第8题:这是一个猜数游戏。

猜一猜,我卡片上的数是几?

三、生活中的数:

1、2000年奥运会我国取得28枚金牌。

2、今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3年。

3、公共汽车准乘56人。

4、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的数量能用100以内的数来表示?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读数写数

10个十是100

10个一是10

2个十是20

课后小记:

课题四数的顺序比较大小

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38~40页。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掌握比较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能根据数位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挂图;学生:学具中的百果图、各种100以内的数位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77数到100;从63数到56。

2、写数:三十十八五十二七十五

二、自主探索:

1、数的顺序。

(1)观察100以内百数图(课本上),想一想这些数的排列有那些特点?

(2)学生独立填满表中空格,重温100以内各数的顺序。然后两人一组,进行找数活动。可模仿小精灵聪聪和明明的提问,采用互问互答的方式找数。

(3)按第1题的要求给指定的数涂色。在涂色活动中加深对数位意义的理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4)进一步探索百数图的排列规律。让学生4人一组,利用手中的其它百数图进行。找出规律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2、比较大小。

(1)出示39页主题图:左边母鸡一个月下28个蛋,右边母鸡一个月下26个蛋,比一比,哪只母鸡下蛋多?

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比法。

(2)比较学生的各种比法,引导思考:“如果没有鸡蛋图,怎样来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能不能找到一个比较方便的比较方法呢?”由此引入比较用计数器表示的两个数的大小的问题。

(3)学生四人一组,用计数器摆出例8左图中的两个数38和45,然后想一想:怎样比,就能很快知道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再用同样的方法比较右图中32和30的大小。

(4)引导学生归纳比较两个两位数大小的一般方法: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则这个两位数就大。

三、练习:

1、39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应用学到的方法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在圆圈里填上“>”、“

2、39页的思考题。

讨论一下,小兔手里的卡片应该怎样放?为什么?指名说一说。

答案:38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作业布置:

认识水课件 篇6

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教科书第31~38页。长度单位的进率。

教学目标:

通过测量活动,感受1千米、1分米、1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题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培养合作意识,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通过测量活动,感受1千米、1分米、1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师:你都学过那些长度单位?今天老师带领小朋友一起去观察新的长度单位,你们喜欢吗?(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像图中的孙悟空的'紧箍咒的长度的变化,小朋友的位置等。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

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

师:同学们发现了生活中这么多的可用长度单位测量的现象,看来, 长度单位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师:你知道得真多!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朋友——毫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直尺,看一看,毫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

1、“1毫米”的认识:

猜一猜、说一说1毫米有多长?

学生交流后小结:支持上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毫米用“mm”表示。它是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2、认识“1分米”

猜一猜、说一说1分米有多长?观察直尺:10厘米就是1分米,分米用:dm表示 用手势比量一下1分米 画出1分米

3、认识“1千米”

介绍关于千米的指示:1千米就是1000千米,千米也叫公里,用km表示。是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感受1千米的长度:(学校教学楼长约100米,10座教学楼的长大约是1千米;操场上的跑道长约60米,17个这样的跑道结在一起大约是1千米等等)

小结: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作业设计:

用毫米、厘米、千米等作单位量一量家里的物品。

认识水课件 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96页中的例1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加、减法估算的策略来解决问题,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受估算的价值。

2.经历探索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灵活解决生活中的估算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目标解析:

基于学生已有“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知识,学习“用估算解决问题”时,让学生经历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亲身体会到在用估算解决问题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用加、减法的估算解决问题,体会算法多样化。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一)算一算。(口算下面各题。)

300+900= 1000+5000= 800+200= 8000—5000=

700—400= 160—90= 1500—800= 1000—300=

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并选择两题让学生说说算法。

(二)估一估。

1.红星小学有学生1203人,约有()人。

2.一部电话机的价格是358元,约有()元。

3.一辆摩托车的价格是5015元,约有()元。

4.一台冰箱的价格是2495元,约有()元。

指生进行估计,并让学生说说估计的方法。

(三)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用加减法、求近似数来解决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估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既巩固了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知识,又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1.课件出示教材第96页的情境图。

2.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该怎样解答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组内交流想法。

2.学生汇报、交流算法。

预设算法如下:

(1)笔算。

①想法:把358和218加起来,看有没有超过500。

②质疑:358+218会计算吗?(不会算,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

(2)估算。

方法一:因为电话机的钱超过了300元,电吹风的钱超过了200元,300+200=500(元),所以带500元钱肯定不够。

方法二:500元买了300多元的电话机,剩下不到200元,肯定不够买电吹风。

方法三:500元买了200多元的电吹风,剩下不到300元,肯定不够买电话机。

……

3.算法优化: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解决呢?与同桌说说你喜欢的方法。

(三)尝试练习,巩固算法。

问题:带700元够吗?

1.学生独立解答,组内交流想法。

2.学生汇报,交流算法。

方法一:因为电话机不到400元,电吹风不到300元。400+300=700(元),所以带700元肯定够。

方法二:700元买了不到400元的电话机,剩下的钱超过300元,肯定够买218元的电吹风。

方法三:700元买了不到300元的电吹风,剩下的钱超过400元,肯定够买218元的电话机。

……

3.算法优化: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解决呢?与同桌说说你喜欢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经历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的过程,亲身体会到应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来进行估算,在算法交流中体会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和优化,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估算能力和数感。】

三、实际运用,深化算法

(一)连一连。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生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二)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第5题。

(1)学生仔细读题后,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想法。

(2)全班交流,让算法不同的学生都来说一说,重点说明:第2问是求几千人?

(三)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想法。

(2)全班交流,让算法不同的学生都来说一说,重点:估算的方法。

(四)课件出示教材第99页第7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仔细观察,指生说出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2)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让算法不同的学生都来说一说,提示学生:“要包装3盒礼物”是多余的条件。

(五)课件出示教材第99页第8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仔细观察,指生说出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2)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让算法不同的学生都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经历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过程,巩固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和遗憾?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认识水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公园路线图、公交车站牌、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2、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描述行走路线。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很强的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挂图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出问题

(出示锡惠公园的游览平面图)

谈话:过几天我们要去锡惠公园春游了,锡惠公园的许多景点都在这张平面图上,你喜欢玩哪些景点?怎么走可以不走重复的路呢?你想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游览路线”。(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探索新知。

谈话:小明、小芳和我们一样也要去春游,他们去的地方是南山公园(投影出示例题中南山公园的平面图)。我们和他们一起来认识路线图,好吗?

(1)辨认平面图的方向。

谈话:看图时首先要找到图中的方向标志,找到了吗?你能说一说在这幅图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仔细观察公园平面图,你能说一说图中各个景点分别在艺术广场的哪一面吗?

先和同桌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你还能说一说图中各个景点的相对位置吗?指名回答。

(2)认识游览路线。

谈话:小明从南大门进人公园,先后游览了音乐喷泉、月亮湖、艺术广场和盆景园,最后从西门出公园(出示这段话)。你能看图说出小明游览时行走的路线吗?打开书,先把小明游览时行走的路线用铅笔画一画,然后跟同桌说一说,互相评一评。

学生活动。

全班交流。

小结:是的,小明从南大门进入公园,向北走到音乐喷泉,再向西走到月亮湖,然后沿东北方向走到艺术广场,接着向西北方向走到盆景园,最后向西走,从西门出公园,结束了游览(投影出示行走路线)。我们在说行走路线的时候,要用上我们学过的方位词语,这样可以说得很清楚。

2、试一试。

(1)谈话:小芳从西门进入公园。她要游览盆景园、艺术广场、水上乐园、四季亭和音乐喷泉这几个景点(投影出示这段话)。你能帮她设计一条行走路线吗?设计好了跟同桌说一说,也互相评一评,看有没有准确地运用方位词。

学生活动。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用投影出示小芳的行走路线,师生共同点评。

(2)谈话:假如你也到南山公园,你最喜欢这个公园的哪几个景点?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游览路线,相互评一评。

学生活动。

全班交流。

(谈话:如果我要游览公园里的所有景点,怎样走可以不走重复的路?你能帮我出出主意吗?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小结:一般我们到某个地方旅游的时候,总是要先看看游览的路线图,要游玩什么景点,怎样走才能不走重复的路线,路线图都会告诉我们,因此认识路线图十分重要。

三、实践运用,发展能力

第一层次:巩固新知。

谈话:路线图除了帮助我们认识游览路线,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其他的用途呢!

1、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投影出示)

谈话:你能说出小红上学的路线吗?跟同桌说一说,注意要准确使用方位词语。说完了相互评一评。

学生活动,全班交流。

小结:准确地使用方位词,就可以把小红上学的路线说得很清楚。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投影出示)

(1)谈话:森林里住着四个好朋友,你能说出小兔到小狗家的不同的方向和路线吗?跟同桌说一说,注意要准确使用方位词语。说完了相互评一评。学生活动,全班交流。

(2)谈话:看来从小兔家到小狗家有很多的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呢?你能说出理由吗?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3)提问:看了这张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轮流提问、回答,集体评议,全班交流。

第二层次:综合运用。

L、认识公交车路线图(”想想做做“第3题)。

(1)谈话:小朋友乘过公交车吗?乘过几路车,从哪里到哪里?

学生自由说。

(2)谈话:是啊,公交车都有自已固定的行走路线。这是l路和2路公交车的行走路线图。(出示题中插图)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

全班交流。相机提问:1路公共汽车是从火车站开往哪里的?经过了哪儿个车站?2路公共汽车呢?

(3)谈话:小明要从火车站到公园去,应乘几路车?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4)王老师要从人民路到第一中学去,应乘几路车?要乘几站?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正确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

2、认识环行车的路线图(”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中插图)

(1)谈话:10路车是市内的`环行车。你见到过这样的站牌吗?能看懂吗?把你了解的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重点让小朋友知道:站牌左上方的⑩表示10路公共汽车停靠站,下面的许多站名是表示10路车经过的各站,红色写的”体育场“是本站的站名,最下面的红色的箭头表示汽车行驶的方向。

(2)谈话:小明在体育场要到少年宫去,应该在哪个站牌下等车?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小结:乘环行车最关键的是要看清站牌,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要去的目的地,认清环行车的行驶方问,确定应该在哪个站牌下等候。

3、认识城市平面图(”想想做做“第5题),(出示题中插图)

(1)谈话:这是城市平面图的一部分,其中黄色部分表示各条道路,红色各点表示各个单位。”建设路“是”南北走向“的,其他路呢7你还能说一说各单位的相对位置吗?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2)谈话:现在大家对这张平面图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么你们能小组合作解决下面的5个问题吗?请大家注意,合作学习时小组长组织大家逐个问题讨论解决,每一个问题可以重点请l个小朋友回答,其他小朋友评议,补充。你还能提哪些问题”,可以由小朋友轮流提问回答。

小组活动。

(3)全班交流:重点讨论题目中的第3、4个问题,让小朋友说出小星上学、妈妈上班、芳芳从学校到新华书店的不同的路线。“你还能提哪些问题”,让小朋友自由提问,会回答的自由回答。

小结:认识路线图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外出游览、乘车,或者到城市某一个地方,都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l、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觉得自已哪一方面学得比较好?

2、谈话:现在,你能设计游览锡惠公园的路线图了吗?(出示锡惠公园的平面图,每一小组发一张复印的平面图)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们小组准备玩哪几个景点?设计好你们的游览路线,尽量不走重复路线,尽可能走比较近的路线。

小组活动。

全班交流,相互评议。

谈话:大家都设计好了游览路线,我们春游时就可以按照自己小组设计的路线游玩了。你回家后再和爸爸妈妈讨论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要用到“认识路线图”的知识。

认识水课件 篇9

设计理念: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自主、开放、富有生机的数学课堂”,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在应用中发展数学。

本课选用学生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的场景导入,借助这一情境巧妙地引入时间单位“秒”。从而在自然而然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培养“主角”意识,重视体验。本节课始终是学生自主地观察、自主地操作、自主地发现、自主地体验。本课在认识秒针和1秒;认识1分=60秒时,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始自终是学生自主地观察、自主地操作、自主地发现、自主地在生生、师生的共同合作下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关系,同时在练习中我力求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时间的价值,我设计了即兴表演,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人人参与,人人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感受时间单位“分”、“秒”,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钟

学具准备:

各种钟表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导入新课(引入篇)

1、同学们,你见过这样的场景吗? 课件播放: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

师:刚才的场景中,用到了哪个时间单位? 秒

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要用到 “秒”?(生交流。)

师:在生活中,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到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有关秒的知识。。(揭示课题:秒的认识)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知识篇)

1、观察钟表,认识秒针和1秒

(1)请拿出你准备的闹钟或手表,仔细观察钟面。

(2) 在钟面上,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

(3) 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从这个钟面上,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三根针,并认识秒针的特点:又细又长,走得最快)。

师:观察得真仔细,请继续观察秒针的变化(课件出示秒针走一小格)

板书: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3) 体会1秒:

①1秒究竟有多长?想感受一下吗?请把你的闹钟和手表放在耳边,你听到了什么?(滴答声)滴答声和秒有什么关系吗?滴答一声经过的时间就是一秒。

③出示钟面:请看,秒针跑得可高兴了,老师想考考你们的节奏感。我们跟着秒针的节奏拍一拍。师示范一次,学生跟着拍。

师:节奏感真不错,我们拍一下就是1秒。

④1秒钟能干什么呢?请在1秒钟内做你喜欢的事情,你想做什么? 准备,开始!

1秒钟你都做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谁来说说1秒钟还可以做什么。

师:大家知道这么多,真了不起,老师这儿还有一些,想看吗?(课件播放信息图)。

师:看了刚才的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生谈自己的感受。

2、认识几秒

师:同学们,我们继续观察秒针的变化。

(1)(出示课件)请看秒针指向哪儿,我们让秒针开始走动,你发现了什么?

秒针走5个小格,也就是1个大格,是5秒。

(2) 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3和6各经过了多少秒?

3、秒的体验:

(1)集体体验10秒:刚才,我们通过看钟知道时间过去了几秒,如果不看钟,你能感受到时间的长短吗?我们来做个10秒的游戏。老师说“开始”,秒针开始走动,当你认为10秒到了,请马上坐端,看谁的感受最准确。

4、揭示“分”和“秒”的关系

1)继续观察,秒针现在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秒针走了一圈 60秒。

2)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我们再看一遍,观察分针有怎样的变化?

生:分针刚好走1小格,就是1分。

通过观察你发现秒和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分、秒之间的关系

得出60秒=1分(板书:60秒=1分。)

1分=( )秒 60秒=( )分

5、体验1分钟

(1)师:同学们已经感受了10秒有多长,那么1分钟又有多长呢?我们来感受一下。游戏规则不变,当你认为1分钟到了,就请坐端。

请猜得准的同学介绍经验。

(2)1分钟里我们能做什么呢?想想你要做什么,我们来做个测试。播放1分钟的音乐,生做自己喜欢的事。

生汇报1分钟做了什么?组织学生看书61页,再交流有关1分钟的信息。

听了大家的发言,你有什么感受?

生:1分钟虽然很短,但充分利用却能做很多的事。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30分钟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师:学得真不错,有信心接受老师的考验吗?

1、填空。

2、时间单位,我会用。

3、评一评:前不久学校举行了运动会,这是三年级四位男同学50米跑的成绩

老师想请你们来当小小裁判员,评判一下谁是冠军,并说说你的理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估一估,做这些事需要多长时间?

四、全课总结

师: 同学们,时间是1分1秒积累起来的,相信通过今天40分钟的学习,大家会更加懂得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板书设计:秒的认识

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1分=60秒

教学反思: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我们应该在更大自由度的环境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全心全意的给他们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创设充分展示创造思维的机会和舞台。

在学生把能计量“秒”的钟表拿回去之后,我设计了同桌互相介绍“好朋友”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地去观察、猜测,进一步认识秒表、电子表、有秒针的钟表都是怎样计量“秒”的。并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探究有秒针的钟表有哪些“小秘密”?学生们发现了“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秒针走一圈分针,正好走一小格。”从而得出1分钟=60秒。以及“秒针走得最快,时针走得最慢”……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认识水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倍”的意义。

2、会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

3、使学生深入理解除法的意义,体会知识的发展与联系。

4、在与同伴共同探讨的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倍”的认识,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认识。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

预习要求:

一、借助实物理解倍的意义。

爸爸分3个苹果,妈妈分6个苹果,爸爸和妈妈分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先摆一摆,再用图画出来,然后写出他们之间的关系。)

二、画一画

(1)△有4个,○是△的2倍。

(2)☆有3个,□是☆的3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喜欢大海吗?今天有几个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海边拾贝壳,大家看!(出示情境图)这是同学们拾贝壳的情况。

学生交流:王丁拾了3个贝壳,李飞拾了6个贝壳,刘林拾了8个贝壳,丁明拾了9个贝壳,王晶拾了4个贝壳,林杰拾了18个贝壳。

3、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

林杰拾的贝壳数是李飞的几倍?

二、解决问题,合作探究。

1、认识“倍”

解决问题: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

我们先来看王丁和李飞拾贝壳的情况。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王丁拾的贝壳数少,李飞拾的贝壳数多。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我们来画图看一看,王丁拾了几只?我们用三角形表示。李飞拾了几只?我们用圆形表示。

师画图:

王丁:△△△

李飞:○○○○○○

看图想一想,它们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交流:李飞的正好是王丁的2份。

大家看,王丁拾了3只,李飞拾的数量相当于几个王丁拾的?(2个)

你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让大家很容易就能看出李飞拾的只数是2个王丁拾的那么多呢?(学生在图上表示)

为什么把3只分为一组,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学生交流)

同学们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表示的方法,虽然方法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明6只里面正好有2个3只,也可以这样说:6是3的2倍。(板书:6是3的2倍)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大胆猜一猜,还有谁是谁的2倍?

(学生猜测后,假如学生举例:8是4的2倍,就让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只要能说出“8里面有2个4”就可以了。)

8到底是不是4的2倍呢,我们在本上画一画、圈一圈。

(学生画图后交流:为什么4个4个圈?)

谁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

(学会举例并要说出是怎样想的)

猜12是4的几倍?说明理由。(学生猜测后画图验证)

12是4的几倍?其实也就是看看12里面有几个4。

猜20是5的几倍?说明理由。36是6的几倍?72是8的几倍?……

咦,大家怎么说得这么快?

(学生交流得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看看这个数中有几个另一个数,可以用除法计算。)

现在我们已经会计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了。(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解决其余的问题。

林杰拾的贝壳数是李飞的几倍?

林杰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

……

引导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解决,然后集体交流。)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了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课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倍”的概念定义,所以低年级学生要建立“倍”这一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比较,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和坡度性。

由例题开始,通过课件展示两种蝴蝶只数的变化,从而引起倍数关系的变化,让学生边看图边说,使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小棒,讲数理,做第一层次的练习;第二层次画图,教师只画出第一行的图形,第二行的图形让学生自己定,是第一行的几倍,通过画一画使学生加深对“倍”的含义理解;最后,设计了一个浏览动物园的情境,让学生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使学生既感新鲜又感亲切,兴趣盎然。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始终抓住把什么当作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来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

二、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从参与学习过程,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建立“倍”的概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师从学生喜爱小动物入手,例题出现颜色艳丽的蝴蝶,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使他们从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感受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感到生活离不开数数学就在我身边,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数学意识,长期下去,学生将终身受用。

认识水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做角、画角、认识角在常用物品上找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1个顶点、2条边,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能辨认角,能在物品图片上找到角,并画角。

3.在用小棒拼角、用活动做角、用纸折角等活动中,积累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一、操作感知

1、师生谈话,引出用小棒拼图形,先讨论“拼”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想一想用4根小棒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再动手拼,最后交流拼出的图形。

用小棒拼图形是学生喜欢的活动,用4根小棒拼图形是学生熟悉的,先想一想,再动手拼,一方面激发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拼图形,高兴吗?知道“拼”是什么意思吗?

生:一根接一根的连在一起。

师:想一想,用4根小棒能拼出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动手拼一拼,看一看和你想的一样吗?

学生动手拼,然后交流。把正方形展示出来。

如果学生拼出菱形(平行四边形),告诉学生图形的名称。

2、让学生拿出3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并交流拼成了哪些图形,使学生了解3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拼出一个三角形,为认识角生成对此的素材。师:请同学们用3根小棒,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拼完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拼出开口的图形,如,,先给予肯定。然后,指导学生把开口拼在一起,成一个三角形,把三角形展示出来。

3.让学生拿出2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并交流拼成了哪些图形。

在学生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感受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都是“开口”的。师:用4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用3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用2根小棒,你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试一试!

学生自由拼图,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拼摆。

师:谁愿意展示自己拼成的图形?

学生在投影或磁力板上摆角,展示4-5名学生拼成的开口方向不同,大小不同角。∧∠∨>┌……)

4.比较用4根小棒、3根小棒拼成的图形与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在充分感知、比较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角,有利于学生建立角的表象。师:请同学们观察用小棒拼出的这些图形,你发现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与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回答:这样的图形是敞口的;正方形、三角形都是围起来的图形……

只要学生的回答意思对,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5、教师简单小结,同时,告诉学生:2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角,初步认识角。师:同学们说得对,正方形、三角形都是用小棒围起来的图形,数学上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也就是没有口的图形。(指着学生拼成的各种形状的角)像这样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叫做角。

板书课题:角

二、初步认识角

1.让学生观察拼出的角,说一说有什么共同点。

观察、发现图形的共同点,为认识角以及各部分名称做准备。

师:观察用小棒拼出的这些角,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用2根小棒,都有一个对接的点。

如果学生说出: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给予表扬。

2、教师结合小棒拼成的图画角,并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认识角有1个顶点、2条边。从具体到抽象,形成清晰的角的表象,建立有关角的空间观念。师:角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在角的图形上表示出来。这样画:先画出两根小棒拼在一起的点,再从这个点画出两条直的线表示小棒。

教师边讲边画出一个角。

师:在数学上,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从顶点画出的两条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边讲边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

师:现在,谁能用角的各部分名称说一说角的共同点。

生: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

三、角的大小。

1、师生共同做活动角。

利用活动角做出大小不同的角,生成课程素材。

师:我们初步认识了角,知道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角是一个开口的图形。现在,我们用两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的角。

师生共同做活动角。

2、转动活动角,形成大小不同的角,并画出这些角,标上角度符号。

转动活动角,再画出大小不同的角,为下面比较角的大小做铺垫。师:同学们,看老师转动手中的活动角,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生1:老师我发现这个角会动。

生2:我发现转动活动角的一边可以形成许多角,形成的角开口不一样大。

生3:形成角的大小不同……

师:好,请同学们一起跟老师画出几个角。

教师转一个角,照样子画一个角,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并在图上画出角度线。

3、让学生指出画的角的各部分名称。巩固对角的认识。师:你能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边吗?用手比划一下每个角。

再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指一指。

4、先让学生指出画出的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再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使学生了解,角的两条边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角就越小。角的大小与角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在充分操作、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体验和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的各部分,知道角是一个开口的图形。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画的这些角,哪个大,哪个小吗?

学生先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再说明理由。使学生了解“角的两边开口越大,角越大,”反之角越小。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把这个较小角的两条边延长,观察一下,这个角变大了没有?为什么?

生:这个角没有变大,因为两条边延长后,顶点那角度并没变。

师:那么,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和什么没有关系。

认识水课件 篇12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一)从平面几何想象到立体几何,沟通面与体的关系。

1、请看屏幕,看到两个什么样的平面图形?

2、猜一猜,

(1)号长方形如果向后移产生一定的厚度,会得到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2)号长方形如果围绕宽这条边旋转一周,猜想一下,又会得到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二)、引入课题

猜对了吗?想象力不错!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进一步认识圆柱。(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新知,建构模型

(一)、整体感知,由实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从直观几何抽象到经验几何

1、现在举起你们昨天做的圆柱,互相欣赏一下。手巧的同学做得比较精致,有的同学作品不够完美,看来动手能力还得提高。

2、那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哪些物体是圆柱体的?(你们观察很仔细)

3、请看,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圆柱体图片,罐头盒、茶叶筒、木桩。如果把它们画成立体图形是怎样的呢?想看看吗?

(二)、研究圆柱的特征

1、提问:那圆柱有什么特征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每人拿一个圆柱,用手摸一摸,互相交流,有什么发现?

2、小组汇报,哪一组愿意给大家说说你们发现圆柱有哪些特征?

①、随着学生回答质疑:

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预设:观察、画剪、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是否重合)

②、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与底面有什么不同?(曲面)再用手摸一摸,请看屏幕演示。

③、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几个面,每个面有什么特征?随着学生回答后板书。

2个底面——完全相同的圆

3个面

圆柱特征1个侧面——曲面

3、高的认识

①、出示两个高低不同圆柱。请看,这两个圆柱有什么不同?那么圆柱的高低和什么有关?(圆柱的高低和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②、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③、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

你能画一条你自己制作的圆柱的高吗?长度是多少?还能不能再画一条高,长度又是多少?你能总结出圆柱的高有什么特征吗?

同意吗?还有补充吗?说得很完整,我们把它写下来。(板书:高——无数条,长度相等)

④、高的拓展。

在日常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它的说法,比如:

硬币的高叫什么?(厚)钢管横着放高叫什么?(长)圆柱形水井的高叫什么?(深)

4、小结圆柱特征

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同桌互相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在哪里?

谁来指指老师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在哪里?(横放)

(三)、研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1、设置问题障碍,深化特征

①、请看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为什么?(开火车游戏)

②、看来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的,出示两个小圆和一个大侧面,它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

2、实践操作,探究关系

①、提问:那圆柱的底面和侧面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学具进行研究。

②、抽读探究要求,小组讨论交流在1—5号之中,给圆柱选择合适的侧面包装。

③、质疑:这么多侧面,你为什么选择4号和5号呢?5号为什么也能围成圆柱的侧面呢?(通过割补、平移转化成长方形)贴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④、提问:观察侧面展开图,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有什么关系?宽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同意吗?回答很准确。(板书:长方形的长=圆柱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

⑤、猜猜看,老师手中这个圆柱侧面展开可能是什么图形?想一想在什么条件下,圆柱侧面展开是正方形?(圆柱底面周长=高)

3、小结:这样看来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有哪些图形(长方形、平形四边形、正方形)

三、练习与质疑,组装圆柱的拓展题(从计算几何演绎到推理几何)

想一想:哪几号材料能组成圆柱(接口不计),为什么?

1、2、4号不能。(梯形上底长度小于圆的周长)

1、2、3号和1、2、6号可以组成圆柱。(圆的周长等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底边长度)

四、课堂小结,提升理念

同学们表现很积极,通过大家的研究探索,我们认识了圆柱,你能谈谈有哪些收获吗?

祝贺你们能有这么多的收获。

五、课堂延伸

圆柱体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欣赏在建筑、市政设施、食品等方面给我们增添了许多情趣。今天我们讲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其实在生活中还存在斜圆柱和弯圆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仔细观察身边的物体,你会发现更多有关圆柱的有趣的知识。

板书设书

圆柱的认识

2个底面——完全相同的圆

3个面

圆柱特征1个侧面——曲面

高——无数条,长度相等

长方形的长=圆柱底面周长

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

认识水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和游戏形式,引导学生经历认识0的过程及加减法,初步理解0的意义及有关0的加减法,对0的数字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引导学生感受数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0的含义及有关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0的意义和书写。

教具准备:

课件、米尺、有关制图

学具准备:

小圆形、小棒

教学过程:

一、0的认识

1、故事引入0及其含义

师:小朋友们都喜欢听故事,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想不想听啊?(想)我讲的故事题目是:《快乐的森林》(板书课题)(课件出示:屏幕出示森林中飞跑着的几只小鸟)

清晨,天刚放亮,森林的小鸟就叽叽喳喳唱个不停,请听,他们唱得多热闹啊!(画面出示巢里2只小鸟)瞧,巢里的2只小鸟多可爱啊!请你们想想看,它们要干什么去?(小组先说说,请几个人回答)

生1:它们想去捉虫子。

生2:它们想去晒太阳。

生3:它们想找妈妈。

生4:它们想去找朋友玩。

……

师:(渗透)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小鸟十分热爱劳动,一大早就出去捉虫子,我们也要向小鸟一样从小爱劳动好吗?

师:(出示画面,3棵树上都各有1个巢)问:从左边数第1个巢里的有2个小鸟,用什么数表示?(2只)

第2个巢里有几只?用几表示?(1只)

第3个巢里有多少只?用什么表示?(出示0)你是怎样知道用0表示的?(学生小组交流)

生1:我是看出来的。

生2:我是听爸爸说的,没有了就用0。

生3:我是在书本上看的。

师讲:小朋友们说的真好,其实0和1、2一样也是一个数,没有就用0表示。比如说我手里有两支粉笔,然后都用完了,没有了,这时就用0表示;盘子里一个苹果都没有也用0表示!

师:你能像老师一样举个例子来用0表示吗?(学生回答,对回答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师:你还在什么物体上见过0?生举例(温度计、电话、手机号、邮政编码、米尺、车牌号等。)

师小结:0的作用可多啦,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电话、车牌号上0还起占位作用,米尺上的0还表示起点(出示米尺图)请大家看学生尺,找到起点0

2、教学0的大小和写法(游戏)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看谁表现的好,大家就表扬他。(教师发放数字牌)请1号、2号、3号、4号小鸟飞上来按顺序排队,很好。再请5号飞上来,0号也飞上来(大家来评一评)你认为谁排得好?大家表扬他(她)。

师:从左往右看按什么顺序排列的?1左边的数字是几?0为什么排在1的前面?1为什么排在0的后面?请最大的小鸟号飞下去,请0号鸟留下,其它小鸟飞下去。

师:观察,0怎么写?闭上眼睛用手指比划着写。

师:要想把0写的既正确又漂亮还真不容易呢?老师这儿有一首有关写0的儿歌(画面出示)下面小朋友们跟着老师把儿歌念一遍。

师:请同学们根据儿歌中的方法,在本子上写几个0。(写好后小组互相评比,然后全班评比,及时表扬写的好的同学)

练习:

在书上p29中间仿写。

3、课间休息:齐唱《门前大桥下》

二、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

1、师:故事引入加法,请看(出示巢里没鸟画面)巢里有小鸟吗?用什么数表示?太阳落山了,小鸟也要休息(放飞回来2只)飞回来几只?用什么数表示?现在一共有几只?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4人答)

板书:0+2=2

师:师举例,生说算式,师依次报书

2、师:当小鸟休息时,猫头鹰要出捉田鼠(出示画面)树上有几只猫头鹰,飞走了几只?还剩几只?

板书:3-3=0

师:为什么等于0?怎么想?先引导生用学具摆,再让生摆一摆,看看3-3是不是等于0?你摆的什么学具?怎么摆的?

师:3-0=()得几,怎么想的?

生:举例

三、巩固拓展

老师考考大家好吗?

1、p29:用什么数表示,为什么?

2、p29:看挂图,谁来说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你想写什么算式(4+0),还可以怎么写?(0+4)

3、p30苹果图先说图意再说算式

4、p30抢答后让生找一找规律(10道有关0的加减算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djz525.com/a/6082653.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总务实习周记7篇
下一篇 : 高三高考高级祝福语收藏(62条)
" 认识课件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