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励志的句子范文大全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教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如何才能写出高水平的教学课件呢?这篇文章将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捕蛇教案”的相关内容,请分享这篇文章给您的朋友们让我们共享智慧!

捕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理解对比的写法。

三、了解封建社会繁重的赋税及老百姓的痛苦生活,从而增强对新社会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对比的写法。唐代中期的赋税之毒。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

教学难点:了解封建社会繁重的赋税及老百姓的痛苦生活,从而增强对新社会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以情致导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冬,孔子因鲁国内乱,北行入齐。途中经过泰山之麓时,只见一个妇人伏于坟头上痛哭不止。孔子便命子路前去,询问她何以这般悲伤。妇人含泪答道:“先前,我公公被猛虎所食;后来,我的丈夫又被猛虎所食;现在,我的儿子又被猛虎吞食了。”孔子问:“那你为何不远远离开这里呢?”妇人道:“因为这里没有暴政啊!”孔子听罢,长叹一声,对身边的学生言道:“你们须记住,暴政远比猛虎还要凶残啊!”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柳宗元因主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这个荒僻落后的地区生活了近10年,目睹当地人民“非死则徙尔”的悲惨景象,感到有责任用自己的笔来反映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希望最高统治者能借此体察民情,推行善政。

唐朝中后期,战争频繁,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战争等。全国户口锐减,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没有限制,使人民负担日益加重。尽管在唐德宗建中元年颁布了两税法(分夏、秋两次缴税,即课文中说的“岁赋其二”),但各类苛捐杂税并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多。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已重者愈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非死则徙尔”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1、充分利用书上的注意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扫除阅读障碍。

2、自己边读课文边看书下注释,试着理解文章的意思。

3、同座互相口译课文,找出书中有疑难的词句,以待交流。

四、朗读课文,讨论交流

1、学生朗读(注意从词意上更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2、学生讨论文章的句读,每组派代表示读,教师指正。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做到发音准确,节奏鲜明。不多读一字,也不少读一字,更不错字一字

4、全班齐读。

5、学生质疑,教师组织讨论,并作好点评讲解。

6、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补充点拨。

注意提醒学生注意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虚词用法及词的古今异义变化。

五、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指名学生谈谈读了课文后的感触。

2、找出文章的抒情句和中心句。

课文在最后一段中议论抒情说:“呜咽!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可见,作者认为赋敛之毒比蛇毒更厉害,下面我们来看看蛇怎么毒,赋敛又怎么毒?

学生讨论后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1)在第一段中画出表现蛇毒的语句。

分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觉一下黑色地底纹上布满了白色的花纹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如果我们碰到这种蛇会怎么办?永州的人又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争”字说明了什么?

(2)有多少人能得到这个差使呢?

(3)蒋氏三代“专其利”,按理来说,应该感到很高兴才对,事实上是不是如此呢?这又说明了什么?

注意引导学生从蒋氏的神态变化(“貌若甚戚者”“蒋氏大戚”)和矛盾心理(捕蛇虽不幸却又比缴赋税幸运的种种生活状况的对比)来感悟文章的主旨。

(4)文章结尾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是期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试想:如果察民情的人得到了它,会不会采取措施减轻农民的负担,让人民过上比较安定的生活?(柳宗元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官吏,能够同情下层劳动人民遭受的苦难,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身手。我认为,柳宗元的愿望不可能实现。就当时社会现实来说,政治极端腐败,战乱频繁,统治者为了维护政权,千方百计加重赋税,巧取豪夺,根本不顾人民的死活。大多数官吏关心的是如何攫取更大的权力和聚敛更多的财富,哪里有什么善心来减轻人民的负担。

(5)讨论文中“呜咽!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一句应该怎么读。

4、学生试读,教师范读,学生悟读。

5、学生悟读。

6、指句示读,要求:节奏鲜明、语调适当、语速适中。

7、全班齐读。

课后习题

1、《捕蛇者说》的作者是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_________,他的字是_____,他的作品收集在《____________》。

2、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记述蒋氏祖孙三代的遭遇,发出了“______________”的感慨。

3、文中写蒋氏的自述,始终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蒋氏从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以他“捕蛇独存”和乡邻“___________”相对比;以他“_______________ ”和乡邻的“鸡狗不得宁”相对比;以他的“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____________ ”相对比;以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乡邻的“先死”说明捕蛇的不幸。

4、文中提到的“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是什么?(用文段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怎样理解文段中蒋氏“专其利”中的“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足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以啮人,( )无御之者。

【参考答案】

1、唐,柳宗元,子厚,《柳河东集》

2、苛政猛于虎也

3、之生日蹙,熙熙而乐,旦旦有是哉,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4、当其租入

5、所谓的“利”是用蒋氏祖父和父亲的生命以及自己的九死一生换来的,其实是更大的不幸,进一步说明了当时封建统治的残暴。

6、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异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捕蛇教案(篇2)

在遥远的乡村里,有一位年迈的捕蛇者,他是村里人口中的传奇人物。他身形瘦高,面貌苍老,但他的眼神却犀利异常,仿佛能看透一切。他的技艺高超,能轻松地从草丛中捕捉出各种毒蛇,让它们无法反抗。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捕蛇者”。

捕蛇者深谙蛇的习性,知道它们的踪迹藏身之处。每当村里有人遭遇蛇类的骚扰,他都会迅速赶到,不畏惧危险地将蛇捕捉出来。这样的捕蛇者在乡村里是无比珍贵的存在,人们对他充满敬畏和感激。

捕蛇者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那就是他善于与蛇沟通。听他讲述捕蛇的经历,简直就像是在亲眼见证一场激动人心的战斗。他会绘声绘色地描述蛇的动作和姿态,仿佛蛇已经变成了他的朋友一样。这种沟通技巧让人们大开眼界,对于蛇这个神秘的生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捕蛇者更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他知道蛇在乡村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含义,是人们心中的神灵和灵兽。他总是保护蛇的生命,尊重它们的存在。他曾经说过:“蛇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和谐共处,而不是随意伤害。”这种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村里的人们,让他们更加珍惜生命,尊重自然。

在村里的夜晚,捕蛇者也是一个传说的讲述者。他会围着篝火站在村中央,讲述关于蛇的传奇故事。他的口才极佳,能让人们感受到恐惧和敬畏,也能让人们感受到蛇的力量和智慧。听完他的讲述,所有的人都会为之动容,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世界之中。

捕蛇者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一位教师。他会带领村里的孩子们到田野间,教授他们有关蛇的知识和捕捉的技巧。虽然这些孩子们对蛇充满恐惧,但在捕蛇者的耐心教导下,他们渐渐地学会了如何与蛇和谐相处。这种教育方式既传承了他的技艺,也培养了下一代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

捕蛇者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他教会人们如何与蛇和谐相处,也教育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他的存在让人们对蛇这个神秘的动物有了更多的认识,也让人们意识到尊重生命的重要性。在这个乡村中,捕蛇者就是一个无可替代的存在,他们将永远被人们怀念和尊重。

捕蛇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理解古汉语中介宾短语的用法。

掌握“触、饵、嗣、役、啮、莅、斯、殚、徙、哗、弛、谨”等词。

2、学会分析及翻译含有介宾短语的句子。在疏通课文、翻译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介宾短语的用法。

二、重点难点

学会分析及翻译含有介宾短语的句子。在疏通课文、翻译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习《苛政猛于虎》

(1)疏通文字

(2)理解内容:老人一家的遭遇如何?你对此的态度如何?孔子对此的态度如何?老人为什么不肯离开?对此你有何感想?孔子有何感想?

学生明确:因为那里没有苛政,苛政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厉害。

2、引出《捕蛇者说》

二、揭题解题

1、“捕蛇者说”不能译成“捕蛇的人说”,因为“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议论,可以叙事,但叙事也是为了说理,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2、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习文中字词

2、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力求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提出类似于《苛政猛于虎》的问题:蒋氏一家的遭遇如何?你对此的态度如何?作者对此的.态度如何?蒋氏为什么不肯换工作?对此你有何感想?作者又有感想?

四、串讲翻译课文第一段

1、重点词句

(1)黑质而白章:“而”,表并列。(2)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而,如果;“御”:抵御。②“之”:代蛇毒。①“者”:指办法。(3)然得而腊之以为饵:“然”,然而;“而”,如果;“之”,代蛇。“以”:用(它)。“为”:作,制成。(5)可以:可以(之)。(6)其始:“其”,指所要述说的事。(7)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人:“募”,征集,召募。“当”:当作。“其”:指能捕捉到蛇的人。“入”:缴纳。

(8)永之人争奔走焉:“焉”,于此,在这件事上。

2、讨论内容。

提问一: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写异蛇的剧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当其租。

提问二:作者是如何写异蛇之异的?

明确:从蛇的状貌、蛇的毒性、蛇的用处三方面来突出异蛇之异。

提问三:永之人冒死捕的缘由是什么?

明确:“当其租入’

提问四: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明确:作者写这些是要暗示租税之毒甚于蛇毒

五、串讲翻译课文第二段

1、重点词句。

(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吴:“者”,表停顿;“专”,独占,享有。(2)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为”:做,干;“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者”:指“儿死”的情况。(3)言之,貌若甚戚者:“貌”,脸色;“甚”:很。

3、讨论内容。

提问一:第2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明确:蒋氏自述一家三代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

提问二:如何看待“蒋氏者,专其利三世”?

明确的.:他自述中三个“死”充分说明捕蛇给他家三代带来的深重灾难。“专其利三世”,其实是受害三世。“利”字的背后,隐含着无限的辛酸和痛苦。“貌若甚戚者”,表现了蒋氏难以抑制的悲痛。“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

六、串讲翻译课文第三段

1、重点词句。

(1)余悲之,且日:“悲”,怜悯;“之”,代蒋氏;“且”,并且。(2)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将”,打算;“告”,告诉;“于”:及于,给;“莅”,临,统管,治理;“更”(gēng),更换;“役”,差事;“复”,恢复;“则”表连接,那么。

2、讨论内容。

提问:这段写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通过建议将“赋税”和“捕蛇”两件事联系起来,引出下文蒋氏的大段控诉。

七、小结

八、作业练习

1、巩固字词,熟悉课文。

2、翻译课文一、二、三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字词。

2、指名口译一、二、三段重点词句。

3、课文内容回顾。

二、串讲翻译课文第四段

1、朗读课文。

2、解决重点词句,了解内容。

(1)蒋氏大蹙,……则久已病矣。”

“涕”:眼泪。“君”:敬称。“将”:打算。“之”:代自己,我。“斯”:这。“甚”:厉害。(这几句写蒋氏极为悲哀地回答作者,说恢复他的租赋给他带来的不幸要远比捕蛇给他带来的不幸大得多。)

(2)自吾氏三世居是乡,……而吾以捕蛇独存。

“自”:从。“是”:这。“岁”:年。“生”:生活。“日”,名作状:一天天;“蹙”,紧迫,减缩。“竭”:穷尽。“而”:因而。“触”:接触,冒着。(这几句是蒋氏自述乡邻在这60年间“非死则徙”的不幸遭遇,他自己却由于捕蛇抵赋而存活下来。)

(3)悍吏之来吾乡,……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乎”:于,在。“哗”:吵嚷,喧哗。“骇”:惊扰。“者”:指上述“叫嚣……而骇”的骚扰恶行。“虽”:即使。“宁”:安宁。“焉”:语气词,啊;“而”:顺连。“食”:饲,喂养。“退”:归家。“而”:就。“食”:吃。“若”:像。“已”:已经。“毒”:怨恨。(这几句是蒋氏自述比起乡邻们因缴纳租赋而受悍吏骚扰蹂躏,天天遭受不幸,他干捕蛇这差事要有“幸”得多,一年中他只需“犯死”两次,其余时间就可“熙熙而乐”。这些话显然含着讥刺,含着怨愤。)

3、讨论内容。

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

讲解: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

三、串讲翻译课文第五段

1、重点词句。

(1)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乎”,于,对;“是”:代孔子的话;“以”,根据;“观”,看。“之”:代孔子之言。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敛”,赋税;“毒”,害。

(3)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故”,因此。“为”:为了。“之”:代上述之事。“说”:写此“说”。

2、讨论内容。

提问:结尾这段写什么?

明确的:引用孔子的话结束全文,点明题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并简明交待写作意图“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四、讨论课文内容:

1、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简要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能,并交代了永州之人争相捕蛇的缘由。

第二部分(2-4):通过写蒋氏自述,揭露苛捐杂税给广大人民带来

的深重灾难及农村十室九空的惨状。

第一层(2):概写蒋氏三世捕蛇的遭遇。

第二层:(3、4):写作者的建议和蒋氏的诉说。

第三部分(5):引用孔子的话结束全文,点明题旨,并简明交代了写作意图。

全文以“毒”字贯穿始终。

2、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对捕蛇者蒋氏宁愿捕蛇而不愿受苛税之苦的记述,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遭受的苦难,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五、课文的写作特点:

1、运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突出中心。

(1)以蛇之毒反衬赋敛之毒,突出赋敛对人民的毒害程度之深。

(2)以异蛇之毒与永州人竞相捕蛇进行对比,暗示了苛税之毒甚于蛇毒。

(3)以乡邻在苛捐杂税下,民不聊生、非死则徙、十室外九空与“吾以捕蛇独存“进行对比,说明捕蛇优于纳税,表现出赋敛之毒有甚至于蛇毒的主题思想。

(3)以悍吏来吾乡催逼租税闹得鸡犬不宁的情景与蒋氏的“弛然而卧”、“熙熙而乐“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主题。

2、语言精练。极富文彩。

对偶句的精彩(请学生找出文中的对偶句)

六、归纳介宾短语的两种用法:

1、归纳:(1)介宾短语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如:苛政猛于虎。叫嚣乎东西。

(2)介宾短语放在动词之后作补语。如:薄如钱唇。(注: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多数作状语用,翻译时要把它提到动词之前。)

2、讨论课后练习三

七、作业练习

1、课后练习辅导

2、熟读背诵课文

3、同步练习

捕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柳宗元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利用资料了解文学常识;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情感;通过交流讨论理解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情劳动人民的不幸,领会作者流露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2、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1、文中“而”等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2、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在《礼记檀弓下》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从泰山下经过,看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听着,不禁动了恻隐之心,派自己的学生子路前去询问,子路问:“你这样痛哭,一定是遇到了非常悲伤的事吧?”那妇女说:“是呀,从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而后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听了子路的回话后,不禁问:“那她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呀。”孔子于是对他的学生说:“你们这些年轻人要记住,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会有同学觉得难以想象。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一开始也是不大相信这样的事,可是当他亲身经历了一件事后,他不但相信了,而且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散文《捕蛇者说》。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他的这篇文章。

二、引导朗读

1、小组试读

同座组成学习小组,一人读课文,一人指出他读音或停顿有误的地方。如有不同意见,可查阅工具书,仍然不能确定的做上记号,准备提问。

2、全班交流

学生提出未解决的问题,同学相互解决,教师可以适时点拨。

(注释以外学生易读错的字:募有能捕之者(mù)几死者数矣(jī)(shuò)曩与吾祖居者(nǎng)隳突乎南北(huī)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fú);学生易读错停顿的句子:永之人|争|奔走焉

而|乡邻之生|日蹙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3、自主朗读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要求朗读顺畅,停顿正确。

4、齐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自译课文

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由一个学生对照注释串讲,其他学生随时提出认为不妥之处,借助工具书讨论解决问题,有争论的,做好记号,以便全班交流时提出。

2、学生质疑

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统一认识。

3、明确要求,分别请几位学生依次翻译课文,师生共同矫正、评点。

要求:(1)关键字词是否落实。

(2)与上下文是否连贯。

(3)表达时,口齿是否清楚。

(4)表达时,仪态是否自然。

四、归纳积累

指明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或用法:

1余将告于莅事者 (向)

积于今六十岁矣 (到)

吾祖死于是 (在)

苛政猛于虎也(比)

2当其租入(他的)

专其利三世矣(这种,指捕蛇可以抵税这件事)

视其缶 (那)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那[自己的])

3貌若甚戚(好像)

更若役 (你的)

4可以已大风(治愈)

则久已病矣(已经)

5余悲之(同情)

余闻而愈悲(悲痛)

6若毒之乎(怨恨,恨,憎恶)

孰知赋敛之毒……(毒害)

7太医以王命聚之(代蛇)

言之 (代蒋氏的话)

余悲之(代蒋氏)

君将哀而生之乎(我,代蒋氏自己)

8黑质而白章(表并列)

而乡邻之生日蹙(表转折)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表承接)

则弛然而卧(表修饰)

五、布置作业

课后反复熟读课文,将课文内容复述给同座听。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检查作业,指名复述课文。

2、简介“说”: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大多是一事一议,往往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

二、研读课文

1、提问:本文作者是借什么事来表述他对什么问题的看法?

明确:本文作者借蒋氏捕蛇一事来表达自己对唐朝统治者向人民征收赋敛问题的看法。(学生的回答意对即可)

2、提问:这篇“说”在形式上表现为先叙后议,还是先议后叙,还是边叙边议呢?

明确:本“说”主要采用的是先叙后议的形式。

3、追问:文中哪些段落主要是叙?哪些段落主要是议?(学生浏览课文,自由讨论后回答。)再追问:第1段从表达方式看,仅仅只有记叙吗?(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独立思考后回答)

明确:课文1—4段主要是叙,第5段主要是议;第1段写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医疗功效,用的是说明笔法,写“永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用的是记叙的笔法。

4、学生齐读第5段,讨论:这段议论性文字的核心是什么?哪句话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看法?

明确:“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这一句是作者观点的集中体现,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5、孔子说“苛政猛于虎也”(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呀!)作者心中开始还存有怀疑,然而当他看到蒋氏的遭遇后,却得出了惊人相似的结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那么,蒋氏的遭遇到底是怎样的呢?文中哪几段叙述出蒋氏的遭遇?(学生回答后追问:第3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2、4段;第3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6、学生齐读第2段,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中所反映出的蒋氏的遭遇。(学生回答意对即可)

明确:蒋氏一家三代从事捕蛇的差使,爷爷、父亲都死于毒蛇之口,蒋氏自己也是九死一生。

7、讨论:蒋氏的遭遇不可谓不悲惨,可是课文中为什么却说蒋氏是“专其利”呢?蒋氏他自己也认为这是“利”吗?追问:蒋氏认为捕蛇之“利”表现在哪些地方?(引导学生阅读第4段,从蒋氏的答话中仔细揣摩蒋氏的心理,教师在学生充分思考、发表自己见解的基础上,归结并板书。)

明确:蒋氏自己也是认为这是“利”(与纳税比较而言)。蒋氏认为捕蛇之“利”主要表现在:

(1)自己是“以捕蛇独存”,乡邻却因纳税“非死则徙”、“其室十无四五”;(2)自己因捕蛇“弛然而卧”,乡邻却因纳税“虽鸡狗不得宁”;(3)自己因捕蛇“一岁之犯死者二”,乡邻却因纳税“旦旦有是”;(4)自己因捕蛇而后死,乡邻却因纳税先死。

8、提问:蒋氏的这段答话可以用第4段中哪一句话来概括?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怎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可以用“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一句来概括,这句话可以看作是蒋氏这段答话的纲。作者在这段话中将“役之利”与“赋之不幸”进行了对比衬托,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中心。

9、我们在朗读第4段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才符合蒋氏说话时的心理?(先让一个学生试读,引导学生进行评点后,再让这个同学或另一个同学朗读。)

明确:用“哀而不伤”的语气来读比较恰当。

小结:这篇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人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文中写蒋氏的自述,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者的所谓的“利”与乡邻因赋税带来的不幸进行对比,两相映衬,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从而有力地突出了全文的中心。

三、拓展深化

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补充,教师适当点拨。)

提示:课文最后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点明了作者写作的动机。这个结句反映了作者把变革这一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封建统治者的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够体察民情,从而能革除弊端。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观点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表现。但是,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是真实的、深切的,也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

捕蛇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捕蛇者说》选自义务教育江苏版初三课文,这篇课文是柳宗元被贬官永州司马时写的一篇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罪行的文言文。本文主要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理念:

平时文言文教学比较烦索,字、词、句、篇等都要一一落实,学生学得比较枯燥,教师教得也比较乏味。为了摆脱这种局面,我反复思考,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结论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动起来。

教学思路:

对课文大意的理解,改变以往教师逐字逐句讲授的方法,变为让学生提问、教师检查双边互动的模式;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改变以往逐段讲授式或逐题提问式,变为以一点提挈全文,学生讨论式。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文章的朗读和及时巩固。

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a、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b、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重点:

a、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b、“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难点:

a、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拔、朗读;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下面请同学来谈一谈。

2、想到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残忍”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柳宗元又是怎样说说捕蛇人的事的。[师板书课题,作者]

3、学习这篇课文,除了要掌握字、词、句的含义之外,我们还需要学习以下两点内容。[师投影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

二、检查预习,讲授新课:

1、老师首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①指名简介作者;

②检查预习题中字音、字义两项内容。

2、通过检查的结果看,同学们课前作很认真的准备,很好。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圈出含义理解不清楚的词句,然后讨论。

①生自读课文,圈出含义理解不清楚的词句;

②生之间互相讨论;

③生提问老师。

④师强调文中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

⑤归纳总结练习。

ⅰ古今义差别:

涕 病 可以 虽

ⅱ词类活用

乡邻之生日蹙

君将哀而生之乎

ⅲ一词多义

食 毒

3、通过同学们刚才对课文的阅读,我们基本上理清了课文的大义。那么,捕蛇者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①生讨论发言,师归纳板书。[全部内容见板书]

②师小结:

ⅰ蛇的毒性之大,至使蒋氏祖父和父亲都因捕蛇而死,可见捕蛇者是“不幸”的,然而他与乡邻们相比却又是大“幸”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他的“幸”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ⅱ捕蛇者的“幸”与乡邻的“不幸”形成鲜明的对比,实际上就是什么和什么的对比,又有何作用呢?并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其他的对比。(实际上就是“役”之幸与“赋”之不幸的对比,从而突出“赋税的沉重,人民生活的痛苦”。)

ⅲ捕蛇者是怎样形容这种现象的呢?孔子又是怎样说的?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目的?作者自己又是怎样评价的?

ⅳ那么,作者对这种现象抱以什么样的感情和态度呢?(进步性和局限性)

ⅴ其实不管是蒋氏,还是乡邻,他们都是不幸的。他们只是在沉重的赋税的压迫下,生活方式不同而已。作者这样来写,充分的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4、这篇“说”通过蒋氏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求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的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曾经我们也学过一篇“说”,同学们是否还记得,那篇“说”又表现了什么主题呢?联系本文,思考一下“说”这种体裁有什么特点?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第五题。

三、巩固练习,归纳总结:

阅读理解: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A),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B)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该语段选自课文《 》,作者是 , 朝文学家,著有《 》。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A)是

(B)是

3、文中引用孔子的话,从议论文的要素考虑,其作用是 。

4、请从选文中摘出本文的中心句: 。

5、回答下列问题:

①余悲的是:

②余信的是:

③余明的是:

④余期望的是:

6、对作者所期望的,我们应怎样理解?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古文言文,清晰地看到了封建统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比毒蛇和老虎还要厉害,我们对当时的人们怀有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的封建统治怀有无比的愤恨和批判。下面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集齐朗读课文,以加深理解。

师生一起朗读课文,结束本堂课。

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

柳宗元

纲 “役”之幸 “赋”之不幸

(捕蛇者) (乡 邻)

不幸

以捕蛇独存 非死则徙尔

幸 驰然而卧,熙熙而乐 哗然而骇

后死 先死

课后反思:

这堂结束了,我教得舒心,学生学得轻松,甚至有学生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快就下课了,我还没觉得时间这样快过呢!”这说明了学生也比较讨厌逐字逐句的讲授,他们喜欢活跃的课堂,喜欢自由的课堂,喜欢充满辩论味的课堂。这就启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每一篇文章都要深入研究、精心设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捕蛇教案(篇6)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螳螂捕蛇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螳螂捕蛇》这篇文言短篇小说是义务教材浙江版初中第一册第五单元3课。这一单元所选的三篇都是围绕既定的单元目标而组织在一起的。其共同点便在于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景与物,才能准确真实地去反映生活。本单元是紧承第四单元“观察、反映生活——人和事”,进一步让学生懂得观察、反映周围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景物的习惯,逐步提高观察和反映周围景物的能力。另外,由于本文是初一学生接触的第四篇文言文,因此,应制定以下教学目的:

(1)、能正确译讲并背诵课文。

(2)、了解按观察过程进行记叙描写的方法。

(3)、懂得故事所阐明的道理。

二、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学法

叶圣陶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螳螂捕蛇》是一篇短篇文言小说。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也无议论语。但实际上,诗人却巧妙地以事寓理,告诉读者“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可采用“读、讲、想、议”的教学法。

(1)读: 读包括预读和导读。预读就是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包括字典、词语手册),学会文中生字,初步理解文意,为导读铺平道路。导读,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要求的读。

(2)讲: 由于文言语句精炼,句中常常有省略成分,且有“然、以、之、以”等“一词多义”的语法现象,教师如不认真讲解并予以归纳,学生很难理解与掌握。

(3)引: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按什么观察顺序来反映螳螂捕蛇的,并能找出相应的词语加以解说。从对螳螂为何能杀死巨蛇的原因的讨论中来理解课文寄寓的深刻道理。

(4)议: 是想的延伸,是对读、讲、想三个教学过程的升华。结合单元要求,为课文插图指瑕。学会如何观察,要养成观察的习惯。

2.说教具准备

由于文言文非常讲究句读,因而读起来琅琅上口。《螳螂捕蛇》是一篇短篇小说,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掌握句读的停顿,应准备录音机和一盘课文范读带。通过学生的读与磁带范读的对照,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正确读法。

三、说教学设计

1.教学过程

根据这篇小说的特点,所制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其课堂结构具体分以下步骤:

[1]提出要求,布置预习。

由于本文的大部分疑难词语,学生可以通过课文注释及词语手册疏通字词,余下词语可以采用学生提问,小组讨论或集体讨论等形式加以解决。

请学生为文中插图指瑕,借此引起学生注意与兴趣。“书上居然也画错了!”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这一环节为学生的自学课文指明了方向。

[2]练习诵读,感知课文。

文言小说,韵律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确定基调、分辨重音、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学习古文,必须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反复朗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细嚼慢咽,才能静心领会其中所寄寓的深意。进而能口译课文,完成课文的字词教学。要力求有所悟,最后熟读成诵。

[3]抓住核心,深入挖掘。

的核心是学会观察的方法,理解寄寓的道理,并养成分析的习惯。联系刚学过的课文《百草园》第二段的写景顺序(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先写静态的植物与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动物),来思考本文作者是按什么观察顺序来反映螳螂捕蛇的,并能找出相应的词语加以解说,同时通过板书1加以明确。

[4]归纳概括,知识迁移。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省略句。用前面所学课文的“然、以、之、以”等多义词来启发学生对这些多义词的理解。

在明确本文的中心之后,可以让学生讲述有类似课文的“以己之长,攻敌之短”道理的故事。[提示]历史上诸如火烧赤壁等历史上“以弱胜强” 的著名战役均可说明问题;还有像济公故事中的蟋蟀斗公鸡等也可。

2.作业布置

(1)反复诵读,做到熟练背诵

学习古文言文短篇小说,不仅要读懂,还要注意积累,因此学习文言文,特别是名句名篇,更要做到熟练背诵。

(2)读后学写,以写促读

以《螳螂捕蛇》为基础展开丰富想象,按观察顺序,结合心理活动等描写方法,将原文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这样做不仅可以练笔,提高写作水平,还可以加深对原小说的理解,做到以写促读。

捕蛇教案(篇7)

一、教学目的。

1、本文在于揭露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表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2、背诵第4、5段,注意语调,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乎”和“而”的多种用法。

4、理解并掌握“对比”的写法。

二、教学设想。

1、课文第4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蒋氏自陈心曲的话是全文主体,要着重领会。(重点)

(2)运用对比的写法,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难点)

2、紧扣课文的“阅读提示”和课后有关练习读课文。

3、采用“读读、议议”相结合的方法。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回忆学过的“说”,讲清这一文体的特点。

3、引导学生看课文“阅读提示”,了解背景和。写作目的。

(二)指导预习。

1、参照课文注释,阅读全文。

2、弄清“永州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

3、了解“黑质而白章”和“得而腊之以为饵”两句中“而”所表示的关系。

4、掌握实词“质”“章”“啮”“当”“已”“得”“赋”等含义;了解“可以”的古今不同用法及“腊”的活用。

(三)研析新课。

指导学生朗读第1段并疏通文义。

(1)让学生试译,师生共同研讨。

明确:

①“黑质而白章”中“而”表南并列关系。

②“得而腊之以为饵”中“而”表示承接关系。

③“可以已大风”中的“可以”,是“可以用来”,今义“可以”是“能够”的意思,是一个词。

④“腊”,干肉,名词,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把肉晾干”。

⑤找出写“蛇毒性之剧”的句子。(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⑥找出写“蛇的医疗功效”的句子。(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杀三虫。)

(2)提问:蛇毒性如此剧烈,永州人为何“争奔走焉”?

明确:因为“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可以“当其租入”。

(3)小结:文章一开始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是为下文作铺垫。关键是“当其租入”和“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两句——捕的蛇可抵交租税,永州的人才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这就暗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作者字字都是客观叙述,而全文主旨已寓其中。

(四)布置作业。

1、翻译第1段,结合语境理解记忆这一段的有关实词。

2、预习课文第2——5段。

3、完成课后“辨析·比较”题四第2题。

第二课时:

1、检查第一课时所学的知识。

2、体会“蒋氏大戚……则久已病矣”这段话的思想感情。

3、了解怎样运用对比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的写法。

4、理解互文的修辞手法。(“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5、思考研讨课后“辨析·比较”题三、四。

6、体会第5段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研析新课。

1、概括第2——4段的内容:叙述了蒋氏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惨遭遇。

第2段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先说蒋氏“专其利三世”,使人认为可羡;待到蒋氏述说祖、父俱死于捕蛇,本人也多次险遭不测,却又使人感到可悲。这样由羡慕入悲伤,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更加深刻:原来这所谓的“利”是用生命换来的。

第3段。写作者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作者鉴于蒋氏三代人的遭遇之惨所以才问蒋氏“若毒之乎”。

第4段写蒋氏不愿更换差役,其答话则句句都落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点上,是全文的主体。

2、提问:“蒋氏大戚,……则久已病矣”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蒋氏明白作者的好意,但他确信作者不了解自己的处境,更不了解地方上的情形,所以用揣测的语气问作者:“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接着就用十分坚决的陈述语气和极为沉痛的语调自述:“我干这个差役的不幸,还不像恢复我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哪”,“假如我不干这个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这是蒋氏几十年痛苦遭遇的高度概括,是全篇答话的纲。这段话表达了蒋氏“哀而不伤”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提问:文章接下去运用对比的写法,用捕蛇之“利”来反衬赋敛之毒,试分析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学生思考、讨论。(用图表表示)

明确:回顾过去,则以乡邻们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自己能“以捕蛇独存”作对比;谈到现在,则以悍吏来乡索租跟自己“弛然而卧”作对比(图表见“板书设计”)

4、理解“互文”的修辞手法(复习已学过的“互文”的句子)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译为: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

5、完成“辨析·比较”题三、四。

第三题有些常用词在特定的语境中都有特定的含义。试据上下文解释下面各组句中的加点字。

第四题辨析“乎”和“而”的多种用法:

(1)下面四句话中,“乎”的用法有什么异同?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语气助词“呢”)

②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语气助词“吧”)

③吾尝疑乎是(介词“对”)

④等死,列国可乎(语气助词“吗”)

(2)“而”在两个词语中间,可以表示前后词语的并列、承接、转折和修饰等关系。试指出下面各句中的“而”各表示哪一种关系。

①黑质而白章(并列)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承接)

③吾恂恂而起(修饰)

④人不知而不愠(转折)

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修饰)

6、总结:第4段通过蒋氏申述不愿换差事的理由,深刻揭露了统台者横征暴敛的罪恶。在层层衬托,反复对比中揭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并为下文议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根据。

指导学生朗读第4段,体会其中的感情。

7、提问:第5段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

明确:用“余闻而愈悲”一句结束上文的叙事,并自然转入议论。先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的根据并用跌宕的笔法,由表“疑”而后表“信”,为文章蓄势。再用“呜呼”领出全文中最重要的一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点明文齐主旨。最后语势再趋平缓,以寄希望于“观人风者”收住全文,交待。写作意图。这个结句虽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局限但却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二)布置作业。

1 翻译4、5段并背诵。

2、用符号表示文章结构层次。

3、总结“说”这一文体的特点。

4、完成课后“理解·积累”题五、六。

附:板书设计

一、写永州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当其租入”。

二、叙述蒋氏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惨遭遇。

三、作者对上述事实发表感慨,点明文章主旨和。写作意图,表达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捕蛇教案(篇8)

一、字音字形

1 选出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2 为黑体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1)得而腊之以为饵( ) a xīb là

(2)当其租入( ) a dāng b dàng

(3)几死者数矣( ) a jī b jǐ

(4)往往而死者相藉( ) a jí b jiè

(5)鸡狗不得宁焉( ) a níng b nìng

(6)谨食之( ) a shí b sì

(7)更若役( ) a gēng b gèng

3 选出黑体字音、形全对的一项( )

a 腊之以饵ěr募有能捕之者mù

貌若甚戚者qì 熙熙而乐xī

b孰知赋敛之毒shú 以俟夫观人风者sì

呼嘘毒疠,xū 号呼而转徒xǐ

c 吾恂恂而起xún 视其缶fǒu

则弛然而卧chí悍吏之来吾乡hàn

d 叫嚣乎东西xiāo 哗然而骇者hài

无御之者yù岂若吾乡邻qǐ

二、词语

1 选出下列黑体词解释有误 的两项( )

2 为句中黑体词选择正确释义

(1)向吾不为斯役( )

a 从来 b 目标 c 过去 d 接近

(2)久已病矣( )

a 生病 b 困苦不堪 c 缺点 d 损害

(3)犯寒暑( )

a 违反 b 发生 c 冒 d 侵害

(4)竭其庐之入( )

a 收入 b 参加 c 合乎 d 由外进内

(5)故为之说( )

a 原因 b 故意 c 熟悉的 d 所以

(6)以尽吾齿( )

a 牙齿 b 说到 c 年龄 d 口齿

(7)专其利三世矣( )

a 集中在一个方面 b 享有 c 专门

(8)殚其地之出( )

a 超出 b 拿出 c 出现 d 出产

3 黑体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得而腊之(晾干的肉) 死者相藉(枕垫)

b.当其租入(抵)几死者数矣(差点儿)

c.吾祖死于是(这件事) 争奔走焉(行走)

d.熙熙而乐(快乐的样子) 饥渴而顿踣(顿足捶胸)

三、朗读、背诵

1 选出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 )

a 君┃将哀而生之乎?

b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

c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d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2 与原文词序不同的一项是( )

a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b 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c 余将告于莅事者。复若赋,更若役,则何如?

d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3 选出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 )

a 吾祖死于是,吾父也死于是。

b 今虽死在此,比吾乡邻之死已后矣。

c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d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居于今六十岁矣。

4 按原文排列句序。( )

a 号呼而转徙  b 触风雨 c 呼嘘毒疠

d 竭其庐之入  e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f 犯寒暑

g 殚其地之出  h 饥渴而顿踣

四、句子

1 选择对句子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1)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a 因为他说的这些话的缘故,而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以便告诉他们。

b 所以写下了蒋氏说的一番话,用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了解蒋氏的遭遇。

c 所以我为蒋氏的遭遇说了一番话,用来期待考察民情的人,告诉他们。

d 所以我为这件事写了这篇文章,用来期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2)君将哀而生之乎?( )

a 你要哀求他们而生存吗?

b 你要可怜我的生活吗?

c 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

d 你要哀怜我让我生活得更好吗?

(3)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a 然而捉到它把它的肉晾干可以作药饵。

b 然后捉到它用它的肉作药饵。

c 然后捕到它把它的肉晾干,当作鱼饵。

d 然而捕到它以后,把它的干肉作药饵。

(4)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

a 顶着风雨,冒着寒暑,呼吸着毒气,死尸往往来不及运走,而互相压着。

b 顶着风雨,冒着寒暑,呼吸着毒气,往往死的人很多。

c 顶着风雨,冒着寒暑,呼出的是毒气,到处是死尸。

d 顶着风雨,冒着寒暑,呼吸着毒气,死者遍野,尸骨成堆。

2 判断对下列句子理解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永之人争奔走焉。”

永州的人争先恐后地去做这件事。( )

(2)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

在东西大声吵嚷,在南北任意骚扰。

(3)余闻而愈悲。( )

听了他的诉说,蒋氏更加悲伤难过。

(4)非死则徙尔。( )

不是死了就是逃荒去了。

(5)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

哪里像我的乡邻们天天有这样的事情呢!

(6)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

现在我继承着捕蛇,好几次差点把蛇打死。

五、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画“×”。

1.“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 )

2.本文是通过蒋氏的自述阐明了“苛政猛于虎也”这一中心论点。( )

3.“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局限性。( )

4.“我”提出“更若役、复若赋”时,蒋氏大戚,是因为“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

5 本文主要通过蒋氏自述,采用对比的方法写出捕蛇前后的不同,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

阅读

一、永放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以啮人,( )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1 文中括号,表示句子省略的内容,依次填写省略内容恰当的是( )

a 异蛇 异蛇 草木 人

b 异蛇 草木 异蛇 人

c 异蛇 人 草木 异蛇

d 异蛇 人 异蛇 草木

2 异蛇的外形是

3 异蛇剧毒表现在

4 异蛇有什么功用?

5 “异蛇”有剧毒,但永州的人却争着去捕捉它,其原因是( )

a 这种蛇对人和草木极有害。

b 异蛇虽有毒,但可以用来治病。

c 捉到这种蛇可以抵他的税收。

d 用这种蛇可以养家糊口。

6 这一段主要说的是( )

a 异蛇之剧毒。

b 异蛇特殊的医疗功效。

c 太医以王命征集异蛇。

d 永州人交异蛇可以抵税。

e 永州人争捕毒蛇。

f 永州人争捕毒蛇的原因。

二、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 “吾”指谁?

2 “谨食之”的目的是什么?

3 本段运用对比的写法,证明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中心论点。请写出对比的语句。

三、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乎!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 文中写作者曾经对一种社会现实表示怀疑,哪句话概括这一现实?

2 作者由疑又到信,其中原因是( )

a 作者亲眼见到的事实

b 作者亲耳听到了许多事实

c 蒋氏的血泪控诉

d 孔子的观点十分正确

3 作者面对蒋氏诉说的悲惨遭遇表示同情的语句是 ;作者发出慨叹,进而揭露赋敛毒害的语句是 。

4 “余闻而愈悲”、“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两句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1 b 2 (1)a (2)b (3)a (4)b (5)a (6)b (7)a 3 d

二、1 be 2 (1)c (2)b (3)c (4)a (5)d (6)c (7)b (8)d 3 b

三、1 c 2 c 3 c 4 g d a h b f c e

四、1 (1)d (2)c (3)a (4)d 2 (1)√(2)×(3)×(4)√(5)√(6)×

五、1 √2 ×3 √4 √5 ×

阅读

一、1 b 2 黑质而白章 3 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4 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5 c 6 f

二、1 蒋氏 2 时而献焉 3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三、1 苛政猛于虎 2 c 3 余闻而愈悲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4 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把解决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身上。

捕蛇教案(篇9)

第4段

一、叫一名同学朗读本段。

二、词句。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①之乎?则吾斯役②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③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戚:悲哀。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涕:眼泪。君:敬称。将:打算。生:使动用法,使活。①之:代自己,我。斯:这。②③之:的。未若:不如。甚:厉害。向:旧时,往昔。为:做,干。病:苦。这几句写蒋氏极为悲哀地回答作者,说如果恢复他的租赋,那么这给他带来的不幸要远比捕蛇给他带来的不幸大得多。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①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②而转徙,饥渴③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④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⑤而吾以捕蛇独存。自:从。是:这。乡:行政区域单位。积:累积。于:到。岁:年。①而:表承接,意为在这六十年间。生:生活。日蹙:一年比一天窘迫;日,名词用作状语;蹙,紧迫,减缩。殚:尽。竭:穷尽。号(ho)呼而转徙:哭喊着辗转迁徙;②④而:连接状语与谓语。③而:因而。顿:困厄。踣:倒下。触:接触,冒着。犯:触犯。呼嘘:呼吸。毒疠:有毒的疫气;疠,疫病。往往:常常。相藉:互相压着;藉,坐卧其上。曩:往昔,从前。室:家。焉:语气词。非则不是就是。徙:迁徙。尔:语气助词,罢了。⑤而:但是。以:因为,由于。存:存活。这几句是蒋氏自述乡邻在这六十年间非死则徙的不幸遭遇,他自己却由于捕蛇抵赋而存活下来。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①乎东西,隳突②乎南北,哗然①而骇者,①虽鸡狗不得宁①焉。吾恂恂②而起,视其缶,③而吾蛇尚存,则弛然④而卧。谨食之,时⑤而献②焉。退⑥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③焉;其余,则熙熙⑦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②虽死③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悍吏:凶暴的官吏;悍,蛮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叫嚣(xiāo)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互文,意为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叫嚣,呼喊喧闹;①②③乎:于,在;隳突,冲撞毁坏。哗:吵嚷,喧哗。①②④⑤⑦而:连接状语与谓语。骇:惊扰。者:指上述叫嚣而骇的骚扰恶行。①②虽:即使。宁:安宁。①③焉:语气词,啊。恂恂:心有顾虑的样子。其缶:那个瓦罐。③而:顺连。弛:放松。谨:谨慎小心。①食:饲,喂养。时:按时。②焉:之,代蛇。退:归家。⑥而:就。甘:味美。②食:吃。以:而。尽吾齿:过完我的岁月;齿,人的年龄。盖:连词,承接上文申说原因,没有实在意义。犯:触犯,冒。二:两次。熙熙:快乐的样子。岂:哪里。若:像。旦旦:天天。是:代上句之犯死。已:已经。安:怎么,哪里。毒:怨恨。这几句是蒋氏自述比起乡邻们因缴纳租赋而受悍吏骚扰蹂躏,天天遭受不幸,他干捕蛇这差事要有幸得多,一年中他只需犯死两次,其余时间就可熙熙而乐。这些话显然含着讥刺,含着怨愤。

三、内容。

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要求各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

第5段

一、全班同学齐读。

二、词句。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①以蒋氏①观①之,犹信。鸣呼!孰知赋敛②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③之说,②以俟夫②观人风者得焉。而:表承接。愈:更加。苛政:残酷的政令。猛:凶暴。于:比。乎:于,对。是:代孔子的话。今:现在。①以:根据。①观:看。①之:代孔子之言。犹:仍然。信:可信。孰:谁。敛:赋税。②之:的。毒:害。甚:超过。故:因此。为:为了。③之:代上述之事。说:写此说。②以:而,表目的。俟:等待。夫(f):指示代词,那。②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风尚;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以人代之。得焉:得到它;焉,之。

三、内容。

提问:结尾这段写什么?

讲解:结尾段直接抒情,作者愤慨地谴责其害远远超过毒蛇剧毒,比毒蛇之害惨酷得多的重赋苛政,同时言明写此说的目的。

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讲解: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①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为 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③为了。故为之说。

已 ①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②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赋 ①征收。岁赋其二。②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疠 ①恶疮。可以已瘘、疠。②疫病,疫气。呼嘘毒疠。

入 ①缴纳。当其租入。②收入。竭其庐之入。

岁 ①每年。岁赋其二。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 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 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毒 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嘘毒疠。③害。孰知赋敛之毒

生 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

食 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s,饲。谨食之。

观 ①看。今以蒋氏观之。②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虚词总结

之 ①的。永州之野多异蛇。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③代词。问之,则曰(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

而 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⑤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

以 ①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 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时而献焉。③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 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

于 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及于,到。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苛政猛于虎也。

布置作业

1 熟读全文,背诵蒋氏大戚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一、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二、读,读懂内容

三、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我们身边常见的毒蛇导入

二、检查预习作业

(一)查阅资料,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预设:柳宗元(哲学家。河东人,人称柳河东,他的集子就叫《柳河东集>>。20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他积极参加主张改革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洲司马。在永洲,他亲眼看到由于繁重的苛捐杂税,广大劳动人民困苦不堪的生活状况,因而写了这篇《捕蛇者说》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啮(niè)腊(xī)饵(ěr)瘘(lîu)嗣(sì)莅(lì)蹙(cù)徙(xǐ)

踣(bï)藉(jiè)隳(huī)恂(xún)缶(fǒu)驰(chí)俟(sì)

孪(luán)几(jī)死者数(shuî)

(三)写出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余将告于莅事者(向)

吾祖死于是(在)当其租入(他的)

于:积于今六十岁矣(到) 其:专其利三世矣(这种)

苛政猛于虎也(比)视其缶(那)

貌若甚戚者(好像) 已:可以已大风(治愈)

更若役(你的) 则久已病矣(已经)

若: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比得上)

若毒之乎(你) 毒:若毒之乎(怨恨)

孰知赋敛之毒(毒害)

食: 谨食之(同饲,喂养)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

今以蒋氏观之(介词,从)

可以已大风(介词,用来) 赋: 岁赋其二(征收)

以:以啮人(连词,如果) 复若赋(赋税)

以为饵(介词,把)

以捕蛇独存(介词,凭,靠) 悲:余悲之(同情)

太医以王命聚之(介词,用) 余闻而愈悲者(悲痛)

(四)指出下列“之”的用法及意义

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吾嗣为之(代词,指捕蛇代租这件事) 募有能捕之者(代词,代蛇)

悍吏之来吾乡(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

(五)指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得而腊之(连词,表承接)

号呼而转徙(连词,表承接)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连词,承接)

弛然而卧(连词,表修饰)

(六)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尽死(古义:全部今义:完)

已大风(古义:治愈今义:已经)会合)汪然出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则久已病矣(古义:困苦不堪今义:生病)积于今六十岁矣(古义:年今义:年龄)触风雨(古义:顶着今义:接触)犯寒暑(古义:冒着今义:冒犯、违犯)以尽吾齿(古义:年龄,岁月今义:牙齿)今虽死乎此(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吾尝疑乎是(古义:这件事今义:表判断)则弛然而卧(古义:躺下今义:卧倒)时而献焉(古义:到时候今义:时间)以为饵(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蒋氏大戚(古义:更加今义:与“小”相对)

(七)指出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活用类型

岁赋其二(名词用作状语,每年)

余悲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同情)

君将哀而生之乎(使动用法,使。生存下去)

(八)将省略句补充完整

以为饵(以之为饵)

(九)将下列倒装句写成一般语序的句子

则何如(则如何)

隳突乎南北(乎南北隳突)

三、读(读音、句读、语速、语调、语气)

1、自读课文,在句读划分上有疑的地方,请提出来,师生讨论。

2、听范读录音,对照检查。

3、个别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评。

4、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同学评价。

5、分组读,其余组同学关上书听读,最好能达到背的效果。

6、全班齐读,能背的同学尽量背。

四、思考、讨论,完成课堂练习。

1、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异蛇之毒?

预设:

开头强调异蛇之毒,是为了与后文的赋敛形成对比,衬托出赋敛之毒。

内容上的作用各是什么?

预设:

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内容上,展现了永之人竞相捕蛇的情景,永之人冒着生命危险争捕毒蛇是为了免受苛政重税之苦,“争”形象地反映出赋敛之毒甚于蛇的现实。

3、“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结合蒋氏的话,分析一下这个所谓的“利”。

预设:

所谓的“利”并非真正的利益,是一种感伤,是一种无奈,是一种可怜,是用祖父、父亲的生命与自己的九死一生换来的,反衬出了“赋敛之毒甚是蛇者”。

4、“余闻而愈悲”与前文哪句话照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

“余闻而愈悲”与前文的“余悲之”照应,突出表现了作者在听了蒋氏哭诉,对苛政赋税给农民带来的苦难有了更深的了解后,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

5、“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再现了悍吏扰民,民不聊生的景象。

6、蒋氏之命运可谓悲,而他自己却认为是利,文中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将两种不幸加以对比,试填下表(用原文)。

对比点 蒋氏 乡邻 结论

死与生 以捕蛇独存死者相藉、非死则徙 赋敛之毒甚是蛇者

危与安 弛然而卧 虽鸡狗不得宁焉

常危与暂危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旦旦有是

先死与后死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7、本文通过什么事情的记述表达了什么主题?

预设:

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口而求免于苛税的记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地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在繁重的赋税下的劳动人民的同情。

五、拓展练习

作者写作此文的动机是“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你对此有何看法?

预设: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点明了作者的写作动机,作者尽管十分关心劳动人民的生活,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但作为一个处于受贬谪地位的小官吏,又显得那样的无能为力,只有把变革这一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封建统治者的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够体察民情,从而革除弊政。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观点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表现。

附板书:捕蛇者说

柳宗元

役之“利”赋之不幸

捕蛇独存非死则徙

弛然而卧虽鸡狗不得宁

一岁之犯死者二旦旦有是

后死先死

对比衬托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djz525.com/a/6085656.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最新学生会个人工作总结(通用十一篇)
下一篇 : 定作加工合同(系列9篇)
" 捕蛇教案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