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励志的句子范文大全(编辑 梦想家)古人曾说,理论是实践的眼睛,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往往都需要我们撰写报告,在写报告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原始材料的积累,将成功的经验加以检验和推广。在下文中您将会了解关于“工作进展报告”的知识点,动人的文章待您来品味!

工作进展报告【篇1】

 最新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一篇

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垃圾分类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过问、亲自部署的“关键小事”“民生大事”。根据今年省、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安排,4月份起,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展情况调研,专门印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专项监督实施方案,成立4个调研小组,分别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葛益平,副主任任玉明、王祖焕、厉秀珍带队,深入鹿城、瓯海、乐清等5个县(市、区)开展专题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市政府及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等9个相关部门的汇报。同时,采取专项调研与专题询问相结合的方式,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应用于专题询问会的提问清单,为开好专题询问会做基础准备。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成效

从调研情况看,市政府坚持全域推进、全面动员、全民参与,加快推进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总体呈现提质提效、稳步推进的发展态势。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市政府多次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工作实施方案,高规格召开全市推进大会,有力推进各项工作。各县(市、区)初步形成主要领导靠前指挥、乡镇(街道)党政“一把手”亲自上阵、基层党组织坚守一线的“多级联动”工作格局。目前,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87.79%、各县(市、区)达77.54%,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83.6%,2019年全市垃圾增长率下降至0.76%,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二)制度机制建设逐步完善。市政府制定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评分细则,将垃圾分类纳入市对县(市、区)考绩项目和“温州擂台·六比竞赛”比拼亮晒内容,全面调动基层积极性。各县(市、区)积极响应,专班及实体化运行制度不断完善,相继出台实施方案和考评办法,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制度化、长效化、专业化开展。坚持统筹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工作,不断完善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机制,农村生活垃圾工作得到有效推进。

(三)分类处置体系初步建立。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上中下游一起抓、前中末端共推进”的要求,全过程推进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一是分类投放取得初步成效。在全市246个住宅小区有序推行“高层撤桶”“撤桶并点”,116个商业街(小区)开展“定时定点”投放和清运,累计创成示范小区176个、示范机关477个。二是分类运输体系逐步建立。全市已打造分类运输线路390条,试点打造有害垃圾临时收集站15个,健全有害垃圾收运站点管理。三是回收体系日益完善。建成分拣(交易)中心11个,设置320个快递网点绿色回收区,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3%,资源化利用率达95%以上。四是末端处理设施建设有序推进。目前温州共有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16座,日均处理能力10390吨,基本满足现实需求。今年将建成8座处理设施,其中垃圾焚烧厂3座,餐厨垃圾厂5座,资源化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宣传载体,常态化开设“垃圾分类,温州行动”等新闻专栏,开展持续不断的宣传报道。同时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八进”宣传活动,发动志愿者和物业公司积极参与宣传动员、分类指导等,有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创新方式方法,推广“积分兑换”、“红黑榜”、“基金奖励”等一批好经验好做法,促进市民养成分类习惯(如鹿城积极探索推广“智能化+积分制+实体超市”的“广信模式”,瓯海区有害垃圾上门收集,洞头区将每月15日设为有害垃圾“兑换日”等),居民参与率明显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现阶段,我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应当清醒地看到,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还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源头减量还需加大力度。虽然垃圾增长态势有所遏制,但结构性的生活垃圾源头增长不容忽视。目前,我市“光盘行动”“限塑令”等源头减量手段效果不佳、覆盖面不广。虽然商场、超市、农贸市场已实现有偿提供塑料购物袋,但使用量仍然很大。且随着外卖、快递等新业态的迅速发展,外卖盒、快递包装等废弃物急剧增长,成为源头减量工作的一大难点。

(二)分类投放质量有待提高。老百姓主动分类投放意识尚未真正形成,目前的工作方法主要依赖于桶边督导、上门规劝等高强度人力监管模式,难以持续和推广。执法监管比较薄弱,处罚手段用的还不多、处罚金额也不高,没有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物业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高,“高层撤桶”并未全覆盖。总体来说,分类投放的质量、准确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分类收运体系有待完善。垃圾分类工作全过程监管体系尚未形成,还存在漏点和盲点。一是收运环节仍不完善。依旧存在“混收混运”现象,挫伤群众参与分类的积极性。二是转运设施有待优化。易腐垃圾专用运输车配备不足,垃圾运输车更新改造不到位,部分车辆未达到密闭运输的标准,无规范防护及环保配套设施,容易造成运输过程二次污染。部分老旧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不高、配套设施不完善,对周边老百姓的生活造成较大影响。三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不完整。回收网点布局不完善、多头管理,普遍存在“低小散”问题,未能形成统一高效的回收网络;分拣中心规模小、档次低,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各地政策支持不足,市场培育力度不够,缺乏像杭州“虎哥”、宁波“搭把手”等有一定实力的龙头骨干企业。

(四)末端处理设施建设仍然滞后。我市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历史欠账严重,存在建设标准低、结构性缺失、区域性不足等问题。乐清、永嘉、平阳、文成等县(市、区)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均还不足;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度较慢。6月11日,在全省生活垃圾治理攻坚大会上,袁家军省长点名指出,全省目前尚有11个县(市、区)没有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其中温州占了5个。由此,导致居民产生的易腐垃圾存在和其他垃圾混合焚烧的问题;大件垃圾、装修(建筑)垃圾、绿化(园林)垃圾末端处理设施缺口较大,满足不了现有处置需求。

原因分析:一是各地重视程度不一,一些制度执行刚性不足,资金投入不足,人员配备不到位。个别部门职能分工尚未明确,主动参与、协同攻坚的意识还不够强,存在互相推诿的情况,制约工作进度。二是受新冠疫情影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较慢,垃圾分类质量有所下降,且防疫用品、外卖包装等垃圾显著增加,影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三是宣传引导不够深入全面。宣传方式比较单一,未做到入脑、入心、入户,老百姓受传统习惯影响,主动配合分类的意识还不强,自觉性难以发挥和持续,再加上从众心理较强,看大多数人都还没分,也就对参与垃圾分类产生了懈怠心理。

三、意见和建议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是事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小事”,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办好的民生实事。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根据全省生活垃圾治理攻坚大会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拉高工作标杆,梳理工作短板,创新工作举措,高水平打好生活垃圾治理攻坚战。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认识。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大力度,把垃圾分类工作抓实抓好。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提高对垃圾分类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各县(市、区)要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创新,制定详细可操作方案,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落地落实。二要坚持机关先行。紧紧抓住“党政机关干部”这个关键人群,实现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全覆盖,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以及机关职能部门的责任意识,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三要加大宣传力度。坚持宣传开路,创新宣传方式,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持续做好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宣传工作。加大对劝导员、保洁员、志愿者等培训力度,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使垃圾分类生活习惯成为老百姓的“新时尚”。

(二)提升硬件设施,加快补齐短板。垃圾分类治理工作,关键在源头分类,重心在末端处置,末端处置能力是推进垃圾分类的先决条件。要统筹谋划、科学规划,进一步加快我市生活垃圾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加快建设速度。推进在建或规划拟建的垃圾末端处理设施建设进度,确保设施早日建成投入运行。二要加快补齐缺口。针对生活垃圾处理结构性缺失、区域性不足问题,要紧盯薄弱区域,全力克难攻坚,加快推进各县(市、区)焚烧和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如期实现“零填埋”和县(市、区)“全覆盖”。同时,要尽早谋划,优化结构,加大力度,加快补齐易腐垃圾、大件垃圾、装修垃圾等末端处理设施的缺口。三要提高建设质量。进一步提升末端处理设施清洁水平和环境融合度,切实破解“邻避”困境。同时加快垃圾中转站、垃圾分拣中心等中转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升,优化转运站点布局,实现与实际收集、转运、处理需求相匹配。

(三)聚焦关键环节,完善分类体系。扣紧抓牢每个分类环节,既是垃圾综合治理的关键所在,也是市民群众的关注点所在。一要突出源头减量。进一步督促超市、商场等落实“限塑令”,指导餐饮企业进一步贯彻落实“光盘行动”,加强对一次性消费用品的管控,推进绿色包装的使用,做到源头环节集约减量。二要把好前端投放。在加快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强示范创建、典型培育,强化入户指导、桶边督导、激励引导,建议通过赠送家庭分类专用桶、袋,结合物业管理奖惩措施等,深入推进居民生活垃圾精准分类。三要完善中端收运。切实杜绝“前分后混、混收混运”现象,厘清小区到垃圾收集站和转运站、再到处置场所的责任主体。建立全流程综合信息和监管系统,着力提升垃圾治理数字化平台覆盖率。四要提升回收利用。进一步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设,合理设置便民回收网点,按区域规划建设废品回收交易市场;加快推进“互联网+”回收模式,建立信息化平台,整合数据资源,实现回收利用率逐步提升。

(四)突出长效管理,提升工作实效。垃圾分类涉及面广、环节较多、操作性强,要进一步总结实践经验,形成常态化管理,建立城乡垃圾治理同步协同推进机制,形成城镇垃圾分类和农村垃圾分类齐头并进、全力攻坚的良好态势。一要强化要素保障。加大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力度,强化“常态督导”,建立多层次的监督考核体系,压实各方工作责任。二要强化激励措施。科学合理运用奖惩机制,发挥正向激励作用,进一步提升居民自觉开展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可以探索运用易腐垃圾专用袋上的二维码关联居民家庭等方式,建立居民家庭分类档案,实现精准发力。三要发挥党建引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健全基层党组织、社区、业委会、物业、志愿者和居民的协同联动机制,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社会调节和居民(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四要鼓励社会参与。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分类、收运、处理,逐步使垃圾分类处理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

以上报告,供审议时参考。

最新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二篇

垃圾问题日益成为困扰上海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促进源头减量是本市“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推动本市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促进实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减量目标,市人大常委会将本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工作作为今年的重点监督项目之一。

自6月份以来,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开展了监督调研。委员会通过实地调研和座谈交流等方式,并结合代表书面意见督办、“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等工作,深入了解市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部分区县绿化市容部门及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居委会、物业企业推进落实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和减量化工作的情况。同时,各区县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和部分市人大代表受委员会委托也对垃圾分类试点进展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常委会副主任胡延照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减量监督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并多次参加调研。

一、本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日益突出的垃圾处置问题。2010年,市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生活垃圾管理的若干意见》,对加强生活垃圾管理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从2011年起,人均垃圾处理量以2010年为基数每年减少5%,到2020年要实现减量50%的目标。垃圾减量目标明确写进了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市绿化市容局等十五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促进源头减量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促进源头减量的工作思路,并明确了工作措施和职责分工。为实现规划目标,今年市政府将“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列为实事项目之一,并部署在全市18个区县1000个居住小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

(一)试点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自今年5月15日在全市17个区县推开首批100个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以来,试点范围逐步扩大,到11月中旬全市计划试点的1000个小区将全部推开。经过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为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积累了经验。

1.各区县和有关街镇因地制宜做了积极探索

为推进垃圾分类试点,实现年度减量化指标,各区县和有关街镇高度重视,根据区域特点和试点小区实际情况在发动家庭参与和推进分类投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在发动家庭参与方面,有的街道积极发挥居委会的作用,并加强与物业企业的联动;有的街镇积极发挥志愿者的作用,指导居民规范分类;有的街镇采取了建立“绿色账户”等物质激励手段,引导居民开展分类;有的小区采取对垃圾分类做得较好的家庭公开给予精神激励等手段,督促未参与的家庭积极行动。在政府履职方面,为解决垃圾分类收集后的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问题,各区县从实际出发,加快推进厨余果皮(湿垃圾)处置系统建设。譬如,浦东在美商生化处理厂开辟专门车间处理厨余果皮,松江、金山引进大型生化处理设备,用于集中处理居住区分出来的厨余果皮,闵行正在建设日处理能力1000吨的专业厨余果皮处置设施,青浦赵巷镇积极探索湿垃圾的综合利用。

2.试点小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基本达到全覆盖

为提高公众垃圾分类意识,市绿化市容局在启动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的同时,加大了宣传力度,积极会同市文明办、市妇联、市环保局等部门借助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以及“六·五世界环境日”等活动载体,通过播放公益广告、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发动。区县政府、街镇、居委会结合试点因地制宜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宣传。随着宣传工作的持续开展,试点小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显著提高。从部分市人大代表实地随机抽样调查的结果看,试点小区的居民基本上都知道垃圾分类工作。

3.现行的垃圾分类模式在试点中被广泛接受

去年委员会曾就垃圾管理工作会同市绿化市容局开展了课题研究。通过对本市居民家庭生活垃圾构成的测算分析,厨余果皮垃圾(湿垃圾)占到居民家庭生活垃圾量的60%左右。这些湿垃圾混合在各类生活垃圾中,收集运输过程中滴漏和臭气问题突出,简单填埋处理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据此,课题组提出要对原有的分类标准进行简化,建议在居民家庭实行干/湿垃圾(厨余果皮)分类,目的是既要有利减量又要方便居民操作。试点表明,家庭实行干/湿垃圾分类比较切合居民生活的实际,试点小区的居民反映这一分类方法简单易行,普遍表示能够接受。

(二)试点工作暴露出的不足和难点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也暴露出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仍然存在不少不足和难点问题。

1.垃圾管理工作缺乏系统研究和整体设计

垃圾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有效推进这项工作,解决当前面临的困境,必须对这项工作进行整体研究设计,加以系统推进。但从调研看,目前还没有对这项工作开展系统研究和整体设计,政府部门的工作重心依然停留在填埋、焚烧这一末端处置环节。今年开展试点工作,也只是选取了垃圾管理整个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家庭分类投放,而对于源头如何减量,资源如何有效回收,垃圾分类之后如何分类收运、处置,以及如何资源化利用等其他重要环节还没有同步开展相应的试点。如果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不能同步推进,已经开始的居民垃圾分类工作就失去意义并难以持久。

2.有关部门对这项工作重视不够,责任尚未落实到位

去年市政府通过会议和文件等形式,明确了相关部门在垃圾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各区县政府也对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但基层普遍反映这些部门中真正落实文件要求开展相关工作的不多,仍然存在绿化市容部门孤军作战的现象。不少工作由于缺乏量化考核指标,尚未实质性启动。譬如,源头减量工作,包括减少商品过度包装、推行净菜上市等没有明显进展。资源化利用系统的建设和配套扶持政策的制定进度不大,特别是相关再生资源利用产业的发展、再生资源产品进入市场的产品标准等,目前基本上还未起步。绿化市容管理部门虽是垃圾处理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但对于上述这些系统性问题的研究和综合性政策的制定客观上难以作为,必须要有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主动配合。从调研中各相关部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进展来看,有些部门并未真正将垃圾管理工作视为己任,认为这些不是主业,个别部门的工作人员甚至反问“这项工作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3.垃圾分类之后的后续利用存在较大问题

这次试点的核心是要通过垃圾分类实现资源化利用。但调研发现,垃圾分类试点以后,多数区县的做法是将分类出来的湿垃圾压水之后再送去填埋或者焚烧,并没有实现预想中的资源化利用。各区县普遍反映,湿垃圾后续利用还存在一些客观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垃圾分类的全面推开。一是资源化处理设施规划建设滞后。各区县湿垃圾末端处置设施由于规划选址和建设周期等原因,多数无法与试点工作同步推进,分类试点开展后各区县都不同程度地遇到设施建设滞后、处置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而影响全程分类物流的安排,限制了分类试点的进度。二是再生产品出路存在障碍。从目前湿垃圾处理的技术路线看,主要是用来制造肥料和饲料(饲料添加剂)。但由于国家在厨余果皮垃圾制造肥料和饲料方面尚未出台相应的标准规范,造成湿垃圾的再生产品难以取得许可证进入市场,没有合适去向。目前生产的肥料因为数量小,可以靠园林绿化使用消化,一旦垃圾分类全面推开,湿垃圾量会大幅增加,产品出路将更成问题。因此,即便相应的处理设施建好了,不解决产品出路问题,这项工作也难以有效推进。三是资源化利用途径单一,市场作用没有发挥。从目前我国环保发展水平看,资源再生利用产品由于社会接受度和成本价格等原因,缺乏市场竞争力,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产品的销路存在较大问题,因此多数企业不愿涉足垃圾回收加工利用这类项目,这就造成市场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而单靠政府以行政手段推进处理设施建设和垃圾资源化利用,成本高,效能低。

4.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区居民参与率不高

各方面的调研显示,试点小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较高,但参与率不高。据有些区县介绍,第一批开展试点的小区由于是精心挑选的,加上工作聚焦度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比例大概能达到50%左右,但后面推开的试点小区,居民的参与率就只有30%左右;分类的准确性普遍较低,不少小区居民能够准确分类的只有20%左右,70%以上需要进行二次分拣,有的小区甚至分与不分几乎没有区别。基层部门认为,居民参与率低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社会宣传动员不到位。目前垃圾分类的社会宣传发动强度还不够,电视、广播、报纸等主流媒体难以见到相关内容,而且目前宣传发动的形式还是比较枯燥、单一,效果有限。多数试点区居民接触到的只是小区里的横幅和宣传小册子,对于垃圾分类的现实意义,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分、分类以后具体怎么处置等都没有直观认识,很难入脑入心,更难形成良性互动。也有一些居民因为以往垃圾分类标准一变再变,工作做做停停,或者因为看到分类之后仍是混装混运,而心生抵触情绪。二是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有待提高。不少居民并未意识到参与垃圾分类是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从试点来看,在一些中高档小区,居民多为中青年群体,接触环保信息的渠道理应较多,但参与垃圾分类的比例反而不高。分析原因,有的是因为生活节奏快图方便无暇进行分类,有的是因为家庭聘请的钟点工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还有不少人是对此漠不关心,甚至出现有的居民被卫生保洁员几次指出垃圾未分类之后,干脆就将垃圾袋扔在门口不送到垃圾箱房投放的情况。三是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比较匮乏。有的试点小区采取了一点激励措施,如对分类做得好的奖励小盆植物,但多数试点小区还是以宣传为主,再给每户家庭免费发垃圾桶和垃圾袋,缺乏其他有效的激励引导措施,加上目前对于不分类的家庭客观上也没有什么约束机制。前无引导后无助推,以致居民的参与率难以提高。

5.试点期间的有些做法恐难推广

调研中,基层部门普遍认为试点中的有些做法虽然眼前发挥了作用,但不是长久之计,更无法全面推广。一是全部由政府买单的投入模式财力难以承受,也不利于居民树立责任意识。试点期间,各级政府除了斥资改造垃圾箱房,建设小压站、中转站,添置分类收运车辆外,居民家庭存放湿垃圾所需的垃圾桶(约18元/个)、垃圾袋(可降解的为0.16元/个)也都是政府采购以后无偿派发给居民,有的街镇还要负担垃圾分类指导员、分拣员和志愿者的补贴。据有的街道初步统计,其辖区内12个小区开展分类试点半年来,街道各类投入已将近300万元,如果辖区内65个小区全部推开,一年预计要投入2千万到3千万元。如果再推广到全区、全市,这是一笔相当庞大的财政支出。免费发桶发袋还带来一个明显的副作用,不少居民认为这项工作是政府“要我做”的。二是主要依靠二次分拣的做法弊端不少。目前试点小区居民分类投放的垃圾因分类准确性差,多数要经过小区卫生保洁员或者分拣员二次分拣。居委会和物业部门普遍认为问题不少。首先是分拣的工作量很大,保洁和分拣人员不堪重负。其次是,现在从事二次分拣的多是物业部门聘请的保洁人员,工作量大幅增加势必需要增加相应的劳动报酬,物业企业本身生存困难,实在难以长期负担这笔额外开销。再者,二次分拣还带来恶臭等问题,影响小区环境,引起周边居民的强烈反应。三是单纯靠高强度人力物力投入难以持久。区县相关职能部门、街镇、居委会普遍反映,今年为了完成市里下达的任务,各部门、各单位都是全力投入,但垃圾分类工作毕竟是一项长期任务,单纯地靠人力物力投入难以持久,基层部门也不堪重负,必须依靠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工作机制。

二、对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工作的几点建议

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提高垃圾处置水平,对上海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应当进一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但这项工作的推进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公众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全社会持之以恒,共同努力,才能有所作为。针对试点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下列建议。

(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促进部门责任落实

由于垃圾管理工作系统性强,涉及的部门众多,从现状来看,市绿化市容部门难以一己之力作全面推动。市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垃圾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更高层次的协调推进机制,统筹推进这项工作;明确由综合部门牵头对全市垃圾管理工作开展系统研究和整体设计,制定出一整套完整的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要进一步明确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并加强量化考核,督促各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合力推进垃圾管理工作。

(二)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和发动

在起始阶段,要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车载视频、分众传媒等各种媒介,采用各种更加直观、更加切合实际、更易被接受的形式,持续高密度地开展宣传动员。一是将垃圾分类知识纳入本市幼儿园和中小学校教学计划,从少年儿童抓起,通过“小手牵大手”的辐射作用,逐步引导广大家庭主动参与垃圾分类。二是要针对居民、外来流动人员、家庭保姆和钟点工等不同群体的特点,研究开展相应的培训和宣传。三是将垃圾资源化利用情况和末端处置的具体流程清晰地告知公众,让公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开展垃圾分类对于社会的意义。四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市的国家机关单位和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应当率先推广垃圾分类,着力提高分类水平,成为全社会的示范。

(三)要加快设施建设,使收集、运输、处置系统与垃圾分类工作相匹配

一是要加快推进相应的分类处置设施建设,同时加大投入,完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系统,并根据收运处置系统的建设情况确定下一步居住区垃圾分类的推广规模。二是根据垃圾分类的要求,对于新建小区要同步推进配套设施建设,做到新账不欠。

(四)要抓紧开展各项政策研究,发挥政策的引领作用

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既需要政府主导,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市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政策研究,用政策来引领全社会共同参与。一是要认真研究如何通过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进一步界定清楚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中的责任,解决当前各方面反映集中的投入机制单一、市场作用没有发挥、社会参与和各方协同不够等共性问题。二是要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设计,引导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减少废弃物产生,促进垃圾源头减量,当前要重点研究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推进净菜上市,促进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具体政策措施。三是要加紧研究如何通过政策扶持,解决再生资源产品的出路问题,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促进产业发展和市场发育,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建筑(装修)垃圾、厨余果皮垃圾、农业废弃物、废旧纺织品等多渠道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垃圾焚烧、填埋量。

(五)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解决资源化利用的技术问题

目前厨余果皮垃圾、装修垃圾、废旧玻璃、废旧纺织品等在资源化利用方面,存在一些技术瓶颈。市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和鼓励相关技术研发,加强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科技支撑,解决减量化、资源化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拓宽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同时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市居民生活垃圾的构成和特点,研究一些垃圾就地消纳的技术,减小末端集中处置压力,譬如居民家庭厨房垃圾粉碎设备,企事业单位和集贸市场的就地处置设施。同时要积极研究制定或者推动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标准,为再生资源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依据,并规范产品生产和实际应用。

最新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三篇

9、10月份,城建环资委员会在张锡君副主任带领下,围绕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开展了广泛调研:召开了由市城乡建设委、城市管理局、环保局、商务局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赴市南、城阳区进行了调研,书面征求了咨询组委员、部分市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10月10日,委员会先后实地查看了交运山庄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情况、市餐厨垃圾处理厂、垃圾中转站、小涧西垃圾处理厂,并听取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情况的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工作非常重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深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与宣传引导。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明确了我市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目标。印发了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作用加强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二是居民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并行推进。对居民生活垃圾进行源头大类“粗”分,按照“可回收物、有毒有害垃圾、大件(装修)垃圾、其他垃圾”四个类别分别实施源头分流;对“餐饮饭店垃圾、单位食堂垃圾、农贸市场垃圾、废弃食物油脂”等湿垃圾进行分类收运处理,重点领域推行“干湿分离”。三是垃圾分类处理体系逐步完善。通过多年持续不断地探索,不断推进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等各个环节的硬件建设,确定了垃圾分类的方法和步骤,逐步建立了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置体系。四是试点工作取得新进展。自2000年启动试点工作以来,在12年间先后经过三次分类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于2013年以餐厨垃圾分类收集为突破口,全市3600多家大中型餐饮单位、机关和企事业食堂、农贸市场的餐厨垃圾得到了分类收集,集中收集率达到85%以上;在市南区开展家庭“干湿分离”试点工作,居民垃圾分类收集参与率达到80%以上。同时在李沧、城阳区部分封闭式物业小区也开展了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五是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稳步推进。2015年上半年,全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30.87万吨(其中十区市为127.53万吨,红岛区1.28万吨),较去年同期103.72万吨,增长26.2%。其中卫生填埋86.33万吨,焚烧发电32.16万吨,生化处理12.38万吨。市区生活垃圾主要在小涧西生活垃圾综合处置园区、黄岛绿茵环保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进行处理;四市分别建有卫生填埋场,处理城区及周边乡镇的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城区资源化处理率在60%左右,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

二、主要问题

(一)垃圾分类投放意识亟待加强

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作为生活垃圾分类的主体,广大居民只有积极参与才能从源头推进垃圾分类与处理工作。但从目前情况特别是开展试点工作以来的情况看,垃圾分类处理主要还是靠政府投入来推动,由于受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比较淡薄。由于源头垃圾分类设施保障不到位,除了市南区开展试点以外,大部分居民家庭产生的生活垃圾未能干湿分离。从政府到社会、到居民家庭,自上而下,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亟待加强。

(二)再生资源等回收系统亟待完善

目前全市废旧物资回收站点3000个,已建成标准化回收站点1214个。总的看,废旧物资回收行业存在散、小、乱现象,规范化、规模化的回收企业数量难以满足需求,难以有效支撑资源化利用。由于受用地、配套政策与经费等因素制约,已建成并升级改造的废旧物资回收站点后续发展缺少保障,废旧物资回收亭体尚未纳入城市建设导则进行合法经营。比较规范的回收从业队伍和完善的可回收体系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低价值物品如针织物、玻璃等本来可以循环再利用的废旧物资得不到有效回收利用,而是作为垃圾被填埋或焚烧。当前我市家庭产生的有毒有害垃圾,除部分依托新天地公司所建成的收运处置网络进行收运处理之外,大部分尚未从生活垃圾中分离出来单独收运处理。例如市南区在试点期间设置了有毒有害垃圾桶,虽有专业的队伍收集,但因后续的运输、处置责任不明确,造成收集、运输和处置相脱节。此外,针对大件垃圾和装修垃圾的处置设施还未建设。居民家庭废品难以有效回收,成为垃圾源头减量化不明显的重要因素。

(三)技术标准与硬件设施成为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瓶颈

在当前占比重过六成的湿垃圾资源化利用中,餐厨垃圾可以单独收运处理,加工转换为粗油脂、沼气等资源化产品,但是湿垃圾总体资源化利用尚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由于缺乏相应的安全技术标准作支撑,湿垃圾难以用于制作有机肥或饲料,堆肥“产品”尚未被国家批准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分类出来的果皮、蔬菜叶子等相当一部分湿垃圾经过压水后只好作填埋、焚烧等处理。当前我市湿垃圾实际处理能力为200吨/日,如果全面推开垃圾分类处理,站在垃圾处置终端硬件设施保障的角度看,湿垃圾(厨余垃圾和餐厨垃圾)处理能力至少应为2000吨/日以上,湿垃圾处理将面临很大的缺口。

(四)工作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涵盖生活垃圾源头控制、分类收集、回收利用与末端处理等过程,涉及到城乡建设、发展改革、环保、商务、财政、税务、卫生、科技、宣传、教育等诸多部门,存在思想认识不统一、责任主体不明确、监管能力匮乏、处理设施、运行经费投入明显不足等问题。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肩负着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监督管理职责,面临机构、人员、设备不足,监管职能不足、环卫工人工资较低等诸多问题。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无论是从设施建设、收集管理,还是资源化利用,都亟需建立一整套激励与约束政策,特别是经济补偿政策。

三、意见建议

(一)加强舆论引导,提高全民参与意识。生活垃圾分类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要充分认识开展垃圾分类的现实意义,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共同参与、互相促进的浓厚氛围。要广泛宣传发动,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宣传栏等各类载体开展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工作的宣传,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平台建立垃圾分类处理宣传教育基地,针对不同群体研究不同的宣传方法,从娃娃抓起,做到家喻户晓,真正普及垃圾分类处理知识,强化垃圾分类意识,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标识,切实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投放的覆盖率。

(二)推进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确保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一要加快建立运转完备、规范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通过政策引导、行业整顿、强化管理等措施整合现有的废品回收队伍,促使其规范化、规模化,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在用地规划、交通运输等方面予以支持和保障,优化废旧物资回收点、回收亭体等布局,完善回收网络;要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拓展业务覆盖范围,运用电话回收、网络回收等方式,提高回收效率,方便市民交投;结合垃圾分类试点等工作,支持回收企业和有条件的加工处置企业在试点小区开展废旧物资回收,并将大件垃圾和装修垃圾的处置纳入回收体系。二要积极推动回收体系与加工处置行业有效对接。相关部门应当积极搭建平台,促进废旧物资回收体系与已有的加工处置企业形成对接,构成产业链条,使符合环保要求的加工处置企业得到充足供应,保障资源循环利用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三要加强政策引导,促进资源化利用水平的提升。对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和加工处置企业存在的税收负担重、产品出路窄等问题,有关部门应当积极研究相关扶持政策,培育循环再生产品市场,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对因回收价格低导致未能实现回收再利用的废旧物资,有关部门要通过必要的扶持政策,促进其循环利用,降低环境压力。要积极组织和推动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提高加工处置的科技水平,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通过资源化利用促进垃圾减量化。

(三)提升处理技术标准,加快硬件设施体系建设。湿垃圾占城市生活垃圾产生总量过六成,要花费大力气解决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技术障碍和产品出路问题。要加强技术研发,通过完善技术、制定标准,解决当前湿垃圾资源化利用遇到的技术标准障碍。要具备超前规划意识,技术标准一旦明确,随即加大统筹力度,科学安排处理设施建设进度和区域布局,促进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合理配置,切实做到以资源化利用促进分类,推动减量目标的实现。要建立健全与垃圾产生量相匹配的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准确把握垃圾增量与处理设施建设保障的平衡,既要防止运行处理体系“吃不饱”,又要防止处理能力不足导致“垃圾围城”,避免因设施配备不到位、混装混运削弱居民参与分类的积极性。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地推行垃圾分类与处理工作。

(四)强化政策引导,完善运作机制。对试点工作要进行认真总结,针对暴露出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分析研究和指导,形成一套更加系统、科学和可操作的运作机制,有效发挥政府、市场、公众各方面作用。要根据居民家庭、集贸市场、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生活垃圾的构成特点,合理确定分类模式;对居住小区、公共场所、企事业单位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工作机制。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实行垃圾处理费用专款专用,保障从源头分类到垃圾终端处理设施运转体系建设;针对当前居民分类投放缺乏约束机制、参与率普遍不高的问题,要结合本市实际研究对策,包括垃圾处置收费政策的可行性研究等,建立长效的源头减量、分类回收、分类资源利用等奖励与约束性制度,通过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方式保障政府、社会、家庭参与率;要加强垃圾分类与处理立法工作研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规,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工作的法制化与规范化。

(五)齐抓共管,统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工作。一要树立垃圾分类处理一盘棋的思想。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和指导作用,进一步细化落实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针对制约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工作的重点与关键环节,要明确部门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建立健全检查、评估和考核体系。二要突出重点,打造一批精品示范工程。瞄准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学校、机场、车站、大型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人员集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大的场所,重点推进垃圾分类和集中资源化处置,率先实现垃圾减量的目标。例如充分利用大型蔬菜水果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菜皮果壳垃圾制作有机肥料的有利条件,积极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三要积极推进垃圾源头减量化。有关部门应当继续着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实施电器以旧换新、全装修住宅率先推行厨余果皮粉碎机建筑标准建设、净菜上市、湿垃圾集中就地消纳等工作,减轻集中收运和末端处置的压力。四要进一步总结完善试点工作经验与方法,有效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巩固并转化运用既有工作成果,由点到面,坚持路径清晰、重点突出、特点鲜明、富有成效地全面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工作。

工作进展报告【篇2】

按照组织安排,今年7月至9月我到市鄞州区下应街道办事处进行了为期近三个月的挂职锻炼,任书记助理。挂职锻炼期间,我按照领导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加强实践锻炼,不辞辛苦,深入市鄞州区下应街道办事处有关村庄,对该街道所在的市情、区情、街情及新农村建设有了较深的了解,并学到了很多先进的工作经验和做法。所见所闻、所触所感,让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位于东海之滨,地处当今中国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是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全市陆域面积981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68.09万。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人杰地灵,享有东方大港、商贸都会、文化名域、和美之城的美誉。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唐宋以来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港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列中国港口第四位、世界前十位。的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90%以上,私营企业超过l0万家,个体工商户突破26万户。已连续几年被评为“中国品牌之都”,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33件、中国名牌产品61个。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市内名胜古迹众多,名家辈出,籍两院院士已逾90位,居全国各城市之首。是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综合竞争力连续几年跻身全国十强。市下辖的三个县级市、两个县、六个区。鄞洲区与中心城区东、南、西三面紧依,总面积l346平方公里,共辖18个乡镇、6个街道,户籍人口80万。20,全区生产总值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10亿元和145亿元,蝉联全省县(市)区第二和第一: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荣列全省之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比重达45%;名牌产品销售比重达38%:十二年免费教育、农村卫生事业改革、社会保障全覆盖等惠民措施在全省全国率先实施。

下应街道地处市东南,紧靠市东部、南部两大新城,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街道辖区总面积22.2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10个社区、1个居委会、1个渔业社,人口11万左右,常住人口2.9万,外来人口5.7万。近年来,下应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借助市东部、南部新城开发、大建设的历史机遇,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下应实际,大力实施竞争力提升、新农村建设、和谐区创建“三大行动纲领”,进一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年全街道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8亿元,同比增7.22%;完成财政收入4.6亿元,同比增26%,总量、增幅均列全区第四,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3亿元;26个村社财务总收入2.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6217元,同比增长11.8%。

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照我镇新农村建设的情况,经过认真思考,我认为鄞州区下应街道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和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

下应经济的基点是工业。汽车配件、五金机械、针织服装、电子电讯器件、印刷包装、生物制药是下应工业经济的特色。截止2009年底,全街道现有规模以上企业69家,其中上市公司1家,实现工业产值67亿元。街道现有9家高新技术企业,“五十强”企业数量位列全区镇乡街道、工业园区第三位,“双五十”企业总数位列全区第四位。下应街道湾底村原是一个穷村,早在1982年11月,该村党支部书记吴祖楣就清醒地意识到:要改变落后面貌,还得继续变,要大力发展村级工业。从当时村里一家只有10来个人、生产锉刀的小作坊开始,到1992年企业改制前,小作坊已经成长为年产值6000万元的大企业了。现在湾底村有7家企业,工业产品80%出口到欧美、日本、菲律宾、英国、瑞士等国家和地区。下应经济的突破点是现代服务业。街道区划调整以后,原先成熟的城市区域被划出,街道一度出现了三产的“短腿”状况。但随着精品楼盘的推出、重磅项目的落户,第三产业实现了突破性发展。2009年街道整体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75亿元,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44亿元,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原来的13%上升到18%。滕头村以房地产开发、园林绿化、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房地产公司在稳定现有市场外,进军抢占、北仑房地产市场。园林公司已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园林资质一级企业,绿化业务拓展到北京、上海、福建等全国20多个省市。发展是第一要务,没有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我镇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也应高度重视发展工业和三产服务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

(二)始终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下应有耕地面积5000亩,该街道积极做好土地流转工作,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以湾底绿色生态农业为特色的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圈已具规模,并不断赢得市场认可。湾底每年都举办桑果节,去年湾底智能温室大棚(华东地区单体最大,投资2300多万元)、服装博物馆、旅游大楼相继投入使用,使湾底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取得了双丰收,去年湾底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近两年的旅游收入均在1500万元左右。滕头村经过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建立高科技蔬瓜种子种苗基地、植物组织培养中心、农业观光示范区等,初步形成集“精品、高效、创汇、生态、观光农业”于一体的发展格局,村民直接从事农业的人数已降至劳动力总数的8%,实现产值2210万元,创历史新高。旅游区被授予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称号,旅游门票收入2360万元,综合经济收入达1.07亿元。我镇也要积极响应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号召,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挥我们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突破。

(三)始终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在新农村建设上,该街道转变观念,创新思维,逐步做到从重点培育向全面推进演进,从重点工程带动向群众自发行动演进,从传统农村向城市社区演进,从集中整治向长效管理演进,从结果公开向操作规范演进,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湾底村原有8个自然村,村庄与村庄之间交通很不方便,并且村内住房破旧简陋,环境很差,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该村委托全国一流的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做新农村建设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下半年开始,先后投入1.5亿元资金,拆掉了七个自然村,建造了二种型式的.新村近10万平方新房,别墅100套,五层高楼650套,目前全村99.5%的村民都已搬入了整齐舒适、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村住宅小区。近年来,滕头村先后投入8100多万元,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色”三大工程,兴建农家乐园、将军林、音乐喷泉广场、石刻窗花馆等生态景点20多处,全村呈现出绿树成荫、碧水环流、花果相间、百鸟和鸣的江南田园美景,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通过了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村庄生态环境建设走上了国际化、制度化、规范化道路。作为我镇来说,要结合实际,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大投入,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四)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该街道慈善扶贫基金达到1075万元,企业冠名基金达3800万元,创新设立行政村冠名基金达520万元,三支基金均列全区第一。社会保障基础进一步夯实,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87933人(次)。就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开展农民就业上岗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率为90%。在各项社会事业上不断加大投入,教育、卫生、文化事业都得到了蓬勃发展。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我镇要在改善民生上下功夫,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使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五)始终把基层党组识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保障。

湾底村之所以各项工作年年有进步,事业年年有发展,面貌年年有改观,村民收入年年有提高,关键的一条就是有一支求真务实、坚强有力、团结奉献,能处处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领导核心---村党总支。1994年党总支提出约法三章,“先公后私、勤学实干、遵纪守法”,党总支始终把集体的利益放在个人的利益之上;每个党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于学习、艰苦实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勇于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作斗争,在村民中树立了党员的良好形象,增强了全体村民的凝聚力。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党组织,是广大农村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我镇要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抓班子建设、树班子形象、正班子作风、强班子能力”为重点,从巩固提高镇、村两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入手,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

工作进展报告【篇3】

正式接触村官工作已经有半个月了,半个月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我正逐渐融入到农村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进取的心态投入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为了解xx村的农村现状,摸清该村在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法、方式和工作思路。确保更好的开展工作,我对本村进行了初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为了深入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我利用工作闲暇时间走访了部分农户。与老党员、老干部、以及群众代表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听取了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看法,努力向他们学习工作经验和方法。通过走访,我已经能融入到基层,融入到群众,倾听民生,了解民情,丰富了自己的工作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水平,也逐渐赢得了群众的支持。下面就从通过调研浅谈如何加快我村的新农村建设。

xx村地处潘集区xx镇以北4公里,有农户1460人,耕地1624亩,村里在立足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食用菌种植良好,金针菇种植发展到5万袋,形成产销一条龙的道路。此外还与龚集、庙新等村合作成立了养鹅协会,养殖皖西大白鹅。同时采取公司化运作模式,组建淮南利民鹅业公司,年内鹅存栏量达3.5万只。此外村里的无公害蔬菜生产也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亮点。

xx村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电讯。建设有一所卫生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村上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并建有农家书屋,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条件的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424人,参合率90%,村“两委”班子共5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4人,村民委员会委员3人;全村共有党员40余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因此,xx村要想发展就必须进行新农村建设。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

简单的农业生产、常规的农业生产占据农村的主导地位,小农意识较为深厚,农业产业化滞后,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形成不了优势,产业缺乏,市场信息落后。造成农民收入低,经济建设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缺乏其它副业的发展。我村是一个以农业为发展主的村庄。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以发展种植业的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大力实行科教兴农,虽取得了初步的发展,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国家出台的农村政策中鼓励提倡的农村要发展多种经营模式的要求未在本村得以全面实现。

农村的教育现状是“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我村的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入学率100%,并且失学率较低。但普遍存在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挣钱,村里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较低,同时部分农民比较保守,对农业宣传的新科技、新文化将信将疑,还停留在依靠传统经验和方法种植。农村的基础教育不够全面。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村的文化生活很单调,虽然家家户户都安上了电视,但村民了解外界的途径也仅限于此。我通过调查,村民中通过电视了解国家政策的占到94.33%,村委会了解国家政策也占到9成,但我明显感受到现在农村文化生活的单调、乏味,健身和娱乐基础设施缺乏。

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考察,理论联系实际的策略。通过查阅《村志》了解历史,通过走访群众得知他们所之所想。在调查访问过程中,村民就对制约我村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建议。针对本村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乡亲父老发表的对于改变本村发展现状,尽快脱贫致富的想法、看法,我也思考良多。

农村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很多村民表示最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好政策,像小麦,棉花等作物的补贴,生猪养殖补贴,农村医疗保险,新宅基法等。这与国家的好政策是分不开的,在我个人看来,国家政府应继续关注农村,关注居民,将现已出台的关于农村的政策不断加以修养,同时根据时势出台新的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

结合走访调查,谈谈个人建议:

(一)发展农特产品,扩大农特产品的生产规模,进行农特产品的深加工

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 “走向社会 ,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是青年学生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重要环节。我们想要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知社会,认清自我,调整和完善自我,在困难和挫折中锻炼自我,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准备.这是我参加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抓住有利时机参与各种形式的暑期实践活动,对于引导我们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单从书本上是很难得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了解占全国农民的现状,才能真正在实践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

走出象牙塔,融入农民大众,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自身成长。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践以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 ,大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自身的能力,为以后建设祖国奠定了基础 。

其实,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真的很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去建设,需要科技的支撑,更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学生到这里来实践。农村,并不仅仅代表着贫穷和落后,更代表着潜力和市场。农村是磨练和锻造人才的地方,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更好的激发人的潜力。农村在召唤着我们当代大学生,农村也同样期待我们为它的发展做贡献,加入到农村的建设中来吧!新农村建设就像一颗花,需要不断的滋养,只要付出,就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灿烂之花.

工作进展报告【篇4】

对于四中来说,20xx年是个丰收年,也是个辉煌年,这得益于上级领导的关心帮忙、全体师生的团结协作。这一年,学校不断强化德育优先意识,狠抓学校内部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改善教风学风校风,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现将一年来的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强化德育工作,营造优良育人环境

(一)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务实和谐向上的思想基础

我校极为重视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长期有效地发挥德育主阵地作业,使德育工作渗透于课堂,溶解在平时。教师树立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高尚理念,坚持乐观进取心态,爱生如子;对学生实施梦想教育、感恩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引导其养成尊师爱学的良好习惯。

(二)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创立优美洁净的学校环境

一年来,我校立足实际,平整学校,美化墙体,洁净教室,完善设施,布置标语,更新板报。这些硬件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学生创立了一个优美和谐的学校成长环境。

(三)开展多种文化活动,供给多方教育的成长平台

我校德育工作注重多方面教育,除课堂外,还广泛开展报告、讲座、视频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学校多次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中国感恩教育专家王鹏所作的《感恩我们要行动》、林州市交警队队长和xx镇派出所所长所作的《法制教育暨交通安全》等报告都受到了全体师生的热烈欢迎,对学生成长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学校还组织学生观看讲座、视频,《红旗渠畔好少年》让学生热血沸腾、《约翰库缇斯》令学生回味无穷。

(四)紧抓学校安全工作,营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安全无小事”,为保证学生安全,学校定期召开安全会议,实行“职责到人制度”,并实行教师轮流值班制度;消除学校及周边安全隐患,这一系列措施,为学生营造了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

(五)实行家、校联手,构建统一和谐的“大德育”环境

学校召开家长会,深入家庭开展“收心”工作,期末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与家长沟通联系,紧密配合,对学生进行跟踪教育,构建了和谐统一的育人环境。

二、做好教学教研工作、狠抓常规管理工作

教学常规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为此,我校异常注重抓好“备、讲、辅、考、思、研”为核心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学校倡导“提前一周备课制”、“团体备课制”。各科需提前一周备课,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团体备课,共同备教学资料、备学生实际、备教法、备学法、备习题;在教学上,统一目标,统一重点,统一进度,统一检测。各教研室定期对教师的导学案、听课笔记、教学反思、学习笔记、业务笔记、学生作业进行检查;学校经过随时推门听评课、学生评教、召开学生代表会议等形式了解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情况,并与教师的年终工作量化考核挂钩,以此来规范常规教学工作。

工作进展报告【篇5】

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公共卫生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乡自2009年10月项目正式实施以来,在乡党委乡政府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在县卫计委和县疾控中心的指导下,公共卫生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将我乡2018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乡地处地处南乐县城东北6公里,辖25个行政村,总人口3万余人,现纳入公共卫生健康管理35709人,全乡现有乡卫生院1家,村卫生室25家。乡村两级卫生服务网络覆盖全乡。

二、组织管理情况

(一)加强领导,落实目标责任。成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领导小组,确立了以王国刚院长为主要责任人的领导小组,下设公共卫生服务办公室和项目技术指导考评领导小组。各项目也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落实了责任医师制度,加强了项目领导和组织管理。根据上级文件印发了《谷金楼乡2018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和《谷金楼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方案》等相关文件,并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纳入各村卫生室综合目标考核内容,明确我乡卫生院、村卫生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执行机构,对全乡居民免费提供十四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确定乡卫生院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指导机构,负责对全乡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培训、监督考核。初步建成了乡、村二级项目管理机构,基本形成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工作网络。为我乡的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实施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证。

(二)搞好培训,提高服务质量。为全面了解掌握《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及上级相关要求,我乡对所有参与到该项工作中的管理者、业务人员进行全面培训,共计培训600人次,各项目试行机构采取全方位、多层次、滚动式的轮训,让广大村级卫生人员掌握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内容、目标、任务,工作规范和要求,为我乡顺利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更好地为广大居民的健康提供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确保项目服务保质保量得到全面落实。

(三)加强项目管理,严格绩效考核。一是乡卫生院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成立了项目技术指导组,认真做好对项目工作的综合业务指导,开展了对卫生室不低于每季度1次的技术服务指导;二是建立了乡、村两级督查制度和评估制度。我乡卫生院对村卫生室进行多次检查指导。乡卫生院每月召开项目工作推进会,实行项目责任制、督查制、追究制,加强了项目落实情况的督查监控。三是建立了资金预拨和绩效考核相结合的资金管理制度。

三、资金管理情况

根据国家、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我乡根据上级规定印发了《谷金楼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及时、足额拨付项目资金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并实行了严格地考核和管理,切实做到专款、专用、专账管理,确保项目资金发挥最大使用效益。建立了和项目工作相匹配的资金考核分配制度,保证村级卫生机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所需的各项资金。

四、项目工作执行情况

1、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按《实施方案》要求,采取整村推进或以重点人群为主建档等形式,逐步为辖区居民建立了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截止2018年12月底,全乡共建居民健康档案35709份,建档率90%;建立电子档案35709份,电子档案建档率100%。

2、健康教育各项目执行单位根据《方案》制定了健康教育计划,设置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针对不同人群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了宣传咨询活动,在医院门诊大厅和留观室等场所摆放有供病人取阅的宣传资料,利用电视、vcd在医院内公共场所不间断播放了健康教育宣传片。截止2018年12月底,全乡共发放宣传资料14730份,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及咨询活动24余次、参加人数2770人次。

3、预防接种为辖区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接种卡,积极组织开展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完成百白破疫苗信息1515针次,脊灰疫苗1737人次,甲肝疫苗455针次,卡介苗14针次,a群流脑1012针次,a+c疫苗1106针次,麻风疫苗511针次,麻腮风疫苗519针次,乙肝疫苗695针次,乙脑疫苗874针次。儿童预防接种建证率、建卡率均达到了100%以上,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覆盖率以村为单位达到了100%;各村卫生室能够认真贯彻《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全面落实第一类疫苗的免费接种措施,不断加强接种单位的软、硬件建设,严格执行预防接种前知情同意制度,切实加强管理,不断改进服务方式,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各种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均稳定保持在90%以上;积极协助疾控机构认真做好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和处理,规范开展应急接种工作,有效控制暴发疫情的发生;不断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接种门诊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硬件设备。2018年度完成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针9025次,无预防接种事故的发生。

4、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处理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落实专人负责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传染病及时报告率、审核率均达100%,无甲类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漏报情况发生,所有传染病均得到了及时有效处置。各相关村卫生室配合乡防保站较好地完成了对疟疾病人的现场调查和处置工作,能及时将发现的疑似肺结核病人转诊到乡防保站,并对辖区的肺结核病人进行追踪督导管理。

5、孕产妇保健管理我院孕产妇保健管理日趋规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院能做到为孕妇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早孕建册率明显提高;能严格按孕产妇健康服务规范要求进行管理。2018年度完成人孕产妇保健管理工作,免费发放叶酸1046瓶。

6、0-6岁儿童保健管理项目质量和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儿童保健服务覆盖率和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提升。我院儿童保健室设置规范,在本年度初把儿童保健体检工作下放各社区及村卫生室,这样使社区及村卫生室能结合计划免疫对儿童进行各阶段体检,提高儿童体检率。2018年度完成3842人次儿童保健管理工作。

7、慢性病管理通过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了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筛查,及时为发现的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并定期开展随访服务工作。截止2018年12月底,已登记管理高血压患者5060人,其中规范管理人数4915人,规范管理率97.1%;登记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1866人,其中规范管理人数1745人,规范管理率93.5%。

8、老年人健康管理各单位均对在建档过程中发现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了登记、体检,建立了健康档案,并进行了健康指导。截止2018年12月底,全乡累计登记管理65岁及以上老年人4229人,登记管理率100%,其中已进行健康体检3044人,健康体检表72%。

9、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在继续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线索排查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随访服务工作,及时为辖区内诊断明确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并及时上传到“国家重性精神疾病基本数据收集分析系统”。截止2018年12月底,全乡累计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65人,现已网络管理165人。

10、卫生监督协管按照服务规范要求,落实了专、兼职人员,明确工作责任,及时做好了相关业务咨询、巡查、信息收集和报告等工作。

五、社会满意度调查

社会满意度调查经满意度调查,社会群众对全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体满意率已达到98%以上,其中满意度较高的项目是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慢病健康管理,满意度较低的项目是孕产妇健康管理;社会群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最好的是梁方村。测评结果表明我乡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得到了社会群众的普遍赞同,为我乡下一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推进奠定了群众基础。

六、项目实施效果

(一)合理分配项目资金,开展项目绩效考核,制定了《谷金楼乡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制度》、《谷金楼乡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资金分配计划》、《谷金楼乡对各村卫生室考核方案》等文件,每月对谷金楼乡公共卫生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其考核周期岗位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和晋级、奖励以及聘用、续聘和辞退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全乡均等化项目年度目标任务总体完成,但项目执行单位开展项目工作的进度和质量不均衡,表现在卫生室和同一单位的不同项目之间,在项目工作进度上,有少数村卫生室未能结合本地本村实际,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深入研究,致使工作计划性不强、工作措施落实不力、工作进展不快、服务内容不全、信息报告不实。

(三)工作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多数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体质量在稳步提高,但仍有欠缺和不足,居民健康档案的使用率和更新率还有待提高,电子档与纸质档同步还有一定的距离;高血压、糖尿病发现率偏低,随访工作开展不够细致,内容填写较为不规范,随访内容不能够准确反映管理人群的真实情况。个别卫生室在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活动中缺少宣传主题,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缺少照片记录,有些照片记录不实,讲座内容空洞,居民对应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了解不多;个别卫生室门诊日志登记不完整,传染病报告不及时;免疫规划接种率需进一步提高。

(四)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从事基本公共卫生人员对公共卫生项目内容理解不透,未能按服务规范进行规范操作,对村级培训不够全面、细致,致使村医对公共卫生服务流程、服务内容及规范要求掌握不准。

(五)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认识有待提高多数卫生室通过健康讲座、健康咨询、更新宣传栏等形式只是对某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进行宣传,而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政策宣传得较少,很多村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了解较少、理解不透。

七、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强化组织管理,夯实工作基础。进一步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长效管理工作机制,规范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项目工作,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切实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进程,确保各项任务指标的完成。扎实做好居民健康档案、电子档案、重点人群筛查与随访服务等基础性工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队伍能力建设,合理人员配置,优化人员结构,建立完善基本公共卫生团队服务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卫生室的网底作用。认真做好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打造公共卫生服务全员化,全面提升公共卫生人员综合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引导村医转变重医轻防的思想观点,提高村医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主动性。

三是强化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参与进一步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宣传力度,从不同层面多形式持续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宣传活动,对辖区居民重点进行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免费政策等宣传,以争取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

四是强化监督检查,促进工作落实加强对各村卫生室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和技术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基本公共卫生各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重视并经常性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社会满意度调查活动,广泛收集社会意见,认真疏理整改落实,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树立良好卫生形象,提高社会群众满意度。

南乐县谷金楼乡卫生院

2018年12月31日

工作进展报告【篇6】

嘉兴市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自20xx年6月25日第二次全省地名普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将我市确定为省级地名普查试点单位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的部署和《第二次全省地名普查工作规程》的要求,周密制定了《平湖市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及时召开全市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扩大)会议,全面启动和部署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按照“先点后面、统一标准、规范作业、注重质量、促进应用”的思路和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扎实推进普查各阶段工作。20xx年2月23日,我市顺利通过了省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检查验收,成为全省13个试点县(市、区)中率先接受验收并顺利通过的试点县(市、区),普查成果和质量得到了省厅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扬。20xx年5月19日全省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并在会上作了典型经验介绍。其后,我市根据省地普办的要求,不断总结、完善地名普查资料,改正错误、修饰文字、建立档案,形成了比较全面、准确的地名普查成果资料,为我市开展普查成果转换工作,提升地名公共服务水平,挖掘地名文化底蕴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次普查最终采集到10大类29中类37小类地名,收集地名成果数据6099条,另有历史地名1204条,地名标志943条,信息条目数量175483条,修测标绘成果图32幅,标准化处理地名656条,拍摄多媒体照片7607张(其中含地名标志照片973张)。具体统计见附件一、二、三。

在普查、复查、成果转换过程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强普查队伍,高质量完成地名普查工作。全省地名普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我市立即着手制订《平湖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此次普查目的、范围、组织实施方法和工作要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民政、规划与建设、交通等19个部门为成员的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具体工作内容和职责分工。各镇(街道)和市级机关相关部门也相应成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市政府专门组织召开了全市地名普查工作(扩大)会议,全面动员部署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区分任务、落实责任。按照《第二次全省地名普查工作规程》要求,我们把全面查清我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各类地名基础数据,对已有地名相关信息进行全面补充、更新和完善,对有地无名、有名无地、一地多名、多地重名、地名用字不规范等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为国家地名数据库提供现势、准确、有效的地名信息数据,确定为这次地名普查的任务和目标。同时结合平湖实际,科学制定了《平湖市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规程》,统一普查范围、操作方法、工作流程和验收标准。市财政落实地名普查专项经费,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适时调整追加,整项普查工作共投入资金105万元,这为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另一方面,由于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专业要求高,为按时、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市和镇(街道)、有关部门及村(社区),根据各自工作实际,采取从企业、学校等单位抽调或面向社会招聘等途径,组建起了一支专业普查员队伍。针对大多数抽调的普查人员对地名普查既无感性认识,又无现成经验可循的客观实际,我们先后分四批次对全市地名普查员进行了培训,累计培训512人次。培训会上,我们认真组织普查员学习地名普查的相关知识、熟悉普查工作流程和技术规范,提高地名普查工作的操作水平,以及外业调查质量考核、内业整理成果验收等措施标准,有效提高了普查人员参与普查工作的能力。

我们采取自下而上,条块配合,以块为主,逐级审核上报,力求全方位、全覆盖的普查方法,由各镇(街道)普查办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地名普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录入和汇总工作。市级机关有关部门负责资料收集汇总,并及时提供相关数据地图资料,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互通,切实提高普查工作效能。市地名普查办具体负责普查事务的协调、落实及全市地名普查中涉及到的各类地名信息的审核、标准化处理、地形图的标注、资料的立卷归档、地名数据上报等工作。通过内业收集、外业调查、内业整理几个阶段工作,以及全市各普查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顺利完成了地名普查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对一些有地无名、一地多名、多地重名等情况进行集中汇总,标准化处理656处地名。地名普查信息入库和地形图的标注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为高效完成普查任务,我们与国家地名数据库软件技术服务中心(昆山)公司开展合作,委托他们针对我市地名普查工作,专门开发了数据导入和地形图分工标注软件,并协助我们做好与国家地名数据库管理软件的无缝对接,最终高质量完成地名普查工作。

二、表彰先进单位,完善普查资料,严格要求保证地名普查质量。我市地名普查试点工作顺利通过省地普办验收之后,及时下发了《关于表彰第二次全市地名普查工作先进集体的决定》(平地普组﹝20xx﹞1号),对地名普查工作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部门和单位进行了表彰,评定了7个一等奖、8个二等奖。全省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推进会召开后,我们对照其他试点单位的经验做法和成果资料展示,认真学习,分析总结,寻找差距,不断吸取他们的亮点,有针对性地修改不足之处,不断完善我市的地名普查资料。随后,省地普办领导和专家对我市上报的地名信息进行了认真而全面的检查核对,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我们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一是加强对《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的学习。全面梳理我市地名普查采集的地名属性类别,重点是对区片、城镇居民点、丘陵山地的区分登记;二是填写坐标测量方法和经纬度。针对列入普查的地名均需标注经纬度的要求,我们通过GIS系统,与国家地名数据库的地名信息进行数据匹配,区分点状、线状、面状地名经纬度要求,补充完整各类坐标;三是完善罗马字母拼写。由于国家地名数据库自动生成的罗马字母拼写存在着一些不足,我们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专名、通名分开进行了手动修改,并改正部分多音字地名的汉语拼音音调拼写;四是重点补充完善了地名含义、沿革和概况的描述。结合《平湖市地名志》编纂工作,扩大资料来源途径,多方位补充完善地名内涵,对文字表述的语句通畅性、用词准确性进行多次反复修改,同时统一书写模式,使同类地名保持一致性;五是规范资料来源和标牌个数填写,补充完整引用各类图书的出版年号,补充地名命名更名的批准文号和实地调查记录,真正做到引经据典、有理可查;六是建立健全地名数据库动态管理机制,在做好普查信息整理入库的基础上,定期对国家地名数据库进行校对补充,及时更新各类地名信息,提高工作平台的准确性、现势性和权威性。

20xx年4月10日,在嘉兴市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总结表彰会议上,我市作了《加快普查成果转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彰显地名文化底蕴》的典型发言。市地名普查办获得先进集体,另有6人获得先进个人。

三、加快成果转化,挖掘地名文化,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工作进展报告【篇7】

自农村自建房安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xx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确保人民群众住房安全、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结合本乡实际,迅速行动,采取对表自查和多部门联合检查的方式,对全乡自建房进行摸底研判,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经营性自建房及时采取有效管控和整治,坚决防止房屋倒塌等事故发生。

一是加强领导,严密部署。专题召开农村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会议,安排部署农村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宣传工作,要求各村必须把底数摸清楚、把问题排出来,把措施沉下去、把风险消灭掉,严格防止让“小风险”积累演变为“大隐患”。同时要切实提高认识,从快、从细、从实推进农村自建房屋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开展“拉网式”排查。建立详实台账,弄清底数。要狠抓整改,消除隐患。对排查出的隐患自建房,依法依规、点对点式整改,坚决消除安全隐患。严守安全底线,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精准排查,严防严控。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不留死角的原则”由包片领导带队,组织驻村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成员、村社干部,对所辖范围内的所有农房进行“拉网式”排查,结合既有掌握情况,深入农村自建房,详细了解生产、经营、租住情况,掌握场所地址、业主姓名、建筑层数及面积、房屋间数、建筑及装饰材料、使用功能、容纳人数、消防状况等基础信息,做到底数清、数据明。目前,全乡共排查经营性自建房38户,责令停止使用3户,拆除重建6户,结合土地增减挂和拆违治乱拆除长期闲置无人居住的23户,排查房屋均达到安全标准,不存在有安全隐患房屋。

三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发挥网格员力量,开展自建房安全“到村、进社、入户”式宣传提示和指导服务,大力宣传村民自建房质量安全知识,倡导村民在自建房进行拆、改、建时,聘用有资质的建筑队。提高广大群众安全防范意识,营造严防严控、共建共治、平稳有序的治理氛围。同时,发动自建房业主及租户开展隐患自查,推动安全风险隐患“自查、自改”有效落实。

下一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xx乡将进一步发挥组织优势,把扎实开展农村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做为严守安全底线,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切实完成既定的目标。一是聚焦工作重点,提高工作效率,标本兼治,对各村摸排的问题建立台账,依法合规有序开展整治行动,立足用地、规划、设计、施工、经营、改扩建和变更用途等全过程管理,建立健全符合我乡农村自建房屋安全实际的管理制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农村自建房质量安全知识,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意识;三是继续对所有农户房屋进行跟踪监测,由于近期是降雨高发期,对于房屋受损户及时发现上报住建局和应急管理局,及时维修;对有意愿进行房屋改造的,按照程序申请项目资金,进行改造。

工作进展报告【篇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活动,上升至理论层面就是关于建设模式的构建与创新。从当前的情况看,全国各地关于新村建设的模式有很多种,梳理一下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是按实践活动分为民间推动型和地方政府主导型。

二是按产业特色又具普遍性的分为工业企业带动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畜牧养殖带动型、休闲产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带动型、旅游产业带动型、合作组织带动型、劳务经济带动型。

三是按地方特色又具创新的特例,如“模式”、“模式”、“模式”等等。通过对不同发展模式的综合比较,我们可归纳出以下几个规律性认识:

第一,构建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关键是符合实际。模式的有效性,是看它是否适合所在村的实际状况。如工业企业带动型模式,这种模式需要有发展工业企业的基本要素,如土地、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能力强威望高的村庄领导人。被誉为“中华第一村”的就是这样的典型。又如旅游产业带动型模式,这种模式需要有可以挖掘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其次是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另外也要有与旅游相配套的娱乐、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江南名镇周庄.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而且有悠久的历史。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吸引着八方来客,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二,构建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实质是突破模式。模式不能复制,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各种模式正是各地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而已,先前是没有既定的模式的。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全国各地都兴起了到参观考察、学习培训的热潮,但是全国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就是因为地处我国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其发展表现为是在城市工业文明辐射下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环境中进行的,是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工业反哺、城市支持为条件,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各类工程为抓手而展开的。区域发展优势、经济实力和财政支付能力优势,是其它地方所不可比的。各地在经济、文化、资源、技术、人才、区域环境方面的差异,决定了照搬照抄难免会有“水土不服”的问题,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这是我们构建发展模式时的唯一正确选择。

第三,构建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枉心是探索和创新。创新就是结合,把本地特色和外地经验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体现在模式中,是构建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的成败。就像近20多年来在小城镇发展中以为代表的“苏南”模式,以柳市镇为代表的“温州”模式,农业发展中的“贸工农一体化”模式等,不论是哪个模式都离不开对本地实际的探索和认识,更离不开实践层面的结合与创新。我省县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出发,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紧迫、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人手,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村镇建设功能、保障农民基本权益有序结合起来,按照“实力型”、“成长型”、和“待哺型”三个层次,分类指导,扎实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著名的“模式”,今年七月中央党校在召开了研讨会,总结了经验,为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选择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范例。

纵观新农村建设模式可谓五花八门,经验无不丰富,但有一点已很明白,照搬照抄发达地区发展模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不可取的。欠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有限,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社会发展层次不高、又无明显区域优势,加之政府财力和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决定了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必然要走一条创新路。

工作进展报告【篇9】

为了解我国农村建设情况,及时总结已有的典型地区建设经验,认真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决策部门制定更加具体详细的政策建议,由我委农村经济发展司与产业发展研究所共同组成联合调研组,于8月8日至10日,前往xx省xx市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xx市位于xx省南部,现辖18个县(市、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83个乡镇。总人口845万,其中农业人口677.56万人,占总人口的80%;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0.23万亩。3475个行政村,49139个村民小组。,全市GDP达到398亿元,人均4710元,工业增加值97.7亿元,农业增加值11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8.35亿元,增长2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84亿元,增长1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

加入WT0之后,我国农业面临着在国际市场上如何保持竞争力的挑战;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机构面临着职能转变的问题;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面临着劳动力转移的难题。为找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xx市委、市政府从207月组织人员展开大规模调研,逐步理清了农村今后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整合农村工作的资源和力量,通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xx市于年9月提出并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内容是“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各地以建设新村镇为突破口,以“亲民、爱民、富民”活动为切入点,以村镇规划建设、“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1、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开展新村镇建设。一是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所有村镇的规划设计工作,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建立了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全面开展“三清三改”工作。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实际情况,按照“环境整洁、道路畅通”的要求,依靠村民理事会和村民代表会制定“三清”的标准,发动群众开展“三清”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持农村卫生环境的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建立村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2、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一是完成了产业建设规划。根据当地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按照每个县抓2-3个主导产业、每个乡镇抓好l-2个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基本完成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区域特色产业的规划工作。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重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另一方面,切实加强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抓好产业化示范县、示范乡建设,形成基地带农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三是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农产品市场和信息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体系,有力地支撑农业的发展。四是抓好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大力组织实施赣南的脐橙、会昌的米粉、大余的金边瑞香、兴国的灰鹅、石城的白莲五个xx省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把全市主要农产品纳入标准化生产的轨道,把果业、生猪建成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3、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一是以市场为依托,以先进和实用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培训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使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l至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整合现有的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社会办学力量和企业培训基地等有效资源,构建农民培训体系。现已建立县、乡、村各类培训基地3929个,其中县级273个,乡级965个,村级2690个。建立农民知识化工程师资库,提高师资水平,组织专家遵循“规范、实用、通俗、易懂”的原则编写或选用培训教材。三是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实效。各地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广泛开展订单培训、协议培训;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农业主导产业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对村两委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农业生产和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进行以发展本地主导产业、经营管理等所需专业技能知识为主的大专学历教育。四是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

4、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一是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要求每个县的主导产业都要建立相应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二是大力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组织”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的经济服务组织,全方面覆盖产业体系。三是对合作经济组织在资金上、政策上给予扶持,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牵办合作经济组织。

5、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一是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广泛开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进农家活动”。二是以开展创评文明信用户、留守孩关心工程等活动为载体,创建精神文明。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族宗派势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三是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将行政村为单位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延伸到共同利益更加紧密的以一个或几个聚集的村民小组为单位的村落,创建村组理事会,促进民主管理。逐步把乡村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提高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四是进行文明村镇创建,重点建设一批标准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村镇。五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实现每村有一个宣传文化阵地等。

6、抓好基层领导班子。紧紧围绕“亲民、爱民、富民”活动,把以“三清三改”、村镇规划建设、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成果,作为衡量、检验好班子、好干部的重要标准。通过从全国各大高校选拔大学本科生到乡镇基层工作,夯实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全面实施乡镇领导干部农业专业技能过关制度,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带领群众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能力3实施乡村干部“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对乡镇、村干部的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工作。

一是村庄面貌有了大大的改变,“脏乱差”现象明显减少。共完成了6674个村庄的改水,受益人口达74.0246万人;改厕67273座,受益人口达70.3836万人;完成通村公路3420.94公里,其中宽4.5米以上的公路l579公里,3.5米以下公路1841.94公里。推广“三格式无害化卫生户厕”后,农民跟城里人一样在家里上厕,而且无臭无味。农民说,用上这种厕所真好,又干净卫生,又能保证种田的肥料供应。

工作进展报告【篇10】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如下:

一、机构设置情况

一是下发了《勐腊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勐腊县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组长由我担任,副组长由岩温龙局长担任。

二是在县国土资源局设立了勐腊县不动产登记局,加挂地籍管理股;设立的勐腊县不动产登记中心为县国土资源局下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编制20人(实际到位8人),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已确定三定方案,设置5个职能科室(办公室、权籍调查室、受理登记室、审核室和信息档案室) ;设立各乡镇不动产登记服务站,与乡镇国土资源所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三是下发了

《勐腊县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实施方案》和《勐腊县不动产登记资料移交工作方案》,确保了不动产登记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交接单位。确定了县国土、住建、林业、农科(待 5年过渡期过后,按照国家要求执行)4家单位为不动产登记工作的责任主体,已督促该4家单位按照工作分工要求,分别负责本部门不动产登记资料的整理归档和扫描等工作,确保了不动产登记工作平稳有序过渡。

(二)登记范围。

所有历史形成的、具有永久、长期保存价值的各类登记档案原件。

1.房屋登记资料,包括房产登记信息、楼盘表,房产分幅平面图、房产分丘平面图、规划竣工图矢量数据,房屋分户图、矢量图等。

2.土地和林权登记资料,包括各类登记档案及证明不动产登记权属来源的备查资料。

3.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资料,将设置5年的过渡期,待过渡期结束后,按照国家要求执行。

(三)工作移交。

对移交的不动产登记资料做一次全面检查、鉴定,力求资料完整、目录规范。对不符合案卷质量要求的档案,进行重新整理,查缺补漏,规范建档,确保移交质量。

1.移交纸质登记资料时,填写移交清册一式两份。移交清册包括序号、档案号、权证号、权利人、坐落、页数等基本

情况。交接双方应根据档案移交清册进行清点核对,由移交人、接收人、监交人签字后各执一份,留存备查。

2.移交电子数据载体时,按照规定的项目对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检验,并由负责人签署审核意见,填写电子文件交接登记表,把技术方法和相关软件一同移交。

(四)工作接收。

按照有关规定验收移交资料,如发现存在问题,必须向移交单位提出整改意见,经移交单位补充缺失的资料后方可办理移交手续。不符合要求的,不予接收。

1.接收纸质登记资料时,接收人员对案卷质量进行抽检。

2.接收电子数据资料时,接收人员检验备份数据能否打开、数据信息是否完整等,合格后方可接收。

(五)工作监交。

我县登记档案的交接工作必须由原登记机构和县不动产登记中心的专人负责,并在第三方监督下进行档案交接,监交人要根据移交清册和电子文件交接登记表,监交人为交接单位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

(六)数据整合试点。

安排数据公司对

2个试点进行的数据整合(大兴片区和河畔之梦一期片区)。大兴片区完成了330个档案卷宗调查;河畔之梦一期片区完

成了286个档案卷宗调查。

三、存在的问题

(一)房产信息整合问题。

一是已发证的房产台帐信息导出电子档案信息不全,部分信息加密,补录工作量大;二是部分小区无竣工图,加大了外业核实的.工作量;三是已发证的部分房产档案卷宗无法获取楼幢、房号等信息。

(二)土地信息整合问题。

一是导出的已发证信息无法提取具体楼幢、房号信息,无法关联;二是存在部分房产证已发到个人,但土地证还是大证的情况,导致房产和土地无法关联。

四、下步工作计划

(一)建立登记窗口。20xx年6月10日前,将县国土资源局一楼改造成不动产登记中心临时登记大厅,设立不动产登记服务窗口,公开不动产登记办理流程及申请登记所需权源资料和示范文本等信息。

(二)建立信息管理平台。20xx年6月15日前,搭建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平台,按照不动产登记数据库建设标准,建立不动产登记数据库,确保在20xx年底联网运行前达到网络安全3级标准。

(三)启动登记工作。

20xx年6月15日前,我县将向社会公告,20xx年6月28

日全面启用统一的不动产登记簿证,将土地、房屋、林地等登记窗口合并办公,按照不变不换的原则,只要不动产不发生转移,原有的各类不动产登记证书继续有效。

具体程序:首先,实施土地房屋统一登记;林权登记在20xx年9月底前暂时由不动产登记中心窗口统一收件受理后转报县林业部门审核办理打证,再由县不动产登记中心终审并加盖不动产登记专用章后方可发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暂时仍由原发证机关办理,待5年过渡期满后纳入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办理。

(四)加强组织领导。

我县将定期不定期召开不动产登记联席会议,研究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具体事项,积极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

(五)正确引导舆-论。

做好舆情跟踪和分析,回应社会关切。正面引导舆-论,把握好宣传工作,避免不必要的炒作。对现有各类不动产权利证书继续有效、逐步替换等问题做好宣传解释。

(六)落实工作经费。

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要求,根据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任务和预算管理规定,我县将合理安排不动产经费预算。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djz525.com/a/6086908.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2024基层公务员年度工作总结个人十三篇
下一篇 : 个人履职尽责工作总结十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