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范文大全# #地理教案(经典5篇)#】经过励志的句子小编在网络上的搜寻以下是“地理教案”的相关文章。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教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产物。赶快将本页添加到您的收藏夹方便日后再次查看!

地理教案(篇1)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非洲东北部主体和亚洲的西奈半岛)和首都开罗。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沙漠广布、气候干旱的特点,说明该国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种植的;联系埃及作为文明古国,说明该国是如何开展旅游业的。

3、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埃及(或苏伊士运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4、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5、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文明古国埃及的历史遗迹和对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埃及的古文化,了解中国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2、通过学习埃及的金字塔,了解它的奇特现象,为揭开金字塔之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断学习、努力探索。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的航运价值

3.埃及传统的出口商品(长绒棉)和现代重要经济支柱

教学难点

1.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及阿斯旺水坝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教学过程及方法

1、学生读图P72图3-14“埃及地形”,观察埃及领土范围、主要地形以及气候特点。

2、学生在黑板上的地图中指出苏伊士运河的位置。

3、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请学生介绍他所了解的埃及的古文化。

4、从P75图3-21能总结埃及的工农业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

埃及教学课件、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古代许多帝王为了在死后能够保存完整的尸体从而获得永生,不惜劳动人民的血汗,甚至从登基的第一天起,便大肆营造自己的地下宫殿,实际上就是他们的陵墓,同时还要放置很多奇珍异宝,我国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实际上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在各式各样的陵墓中,有一种建得很特别(课件展示金字塔景观图),它们的塔基呈四方形,越往上越狭窄,直到塔顶,从四面看,外形都很像我们汉字中的“金”字,所以在我国一般称其为金字塔,它是埃及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字塔之国——埃及。

(讲授研讨新课)

(展示课件)埃及的地理位置

(提问思考):

(1)埃及位于非洲的哪个方位?

(2)苏伊士运河是那两个大洲的分界线?

(3)埃及在亚洲境内的领土叫什么?

(4)埃及的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如何?

(简要总结)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个地跨非亚两大洲的国家,北回归线横穿其南部。埃及是北非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经济和文化最发达、交通位置最重要、国际影响最大的国家。

(课件展示)苏伊士运河

(提问)

(1)苏伊士运河位于哪里?它沟通了哪两个海?

(2)为什么在这里开凿运河?

(3)在运河未开凿前,从大西洋到印度洋走哪条航线?

(4)这两条航线相比较,走苏伊士运河可缩短多少航程?

(简要总结)为了提高运河的通航能力,埃及人民对运河进行了加深拓宽的改造,并于1956年将运河所有权收归国有,从而成为目前埃及重要的经济支柱。

(引导学生读课文了解运河开凿的历史和埃及人民收回运河主权所进行的斗争史)

(课件展示)埃及的地形

(复习提问)从图中我们能够发现,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沙漠的名称是什么?

(承转) (展示课件)尼罗河的风光

(学生简要了解)

(课件展示)尼罗河流域图

(提问)

(1)尼罗河发源于什么地方?注入什么海洋?流向是哪里?

(2)尼罗河上、下游的地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尼罗河进入埃及后,没有任何支流汇入?

(学生回答)

(简要总结)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是世界第一长河(注意强调长河与大河概念的区别),起源于非洲东部高原,注入地中海,由于进入埃及后流经沙漠地区,没有任何支流汇入。

(讲述)尼罗河在广阔的沙漠地带浩浩荡荡穿行1500千米,形成了一条1-25千米的绿色走廊,古代和现代埃及的文明进步与生产发展都与尼罗河有关。

(课件演示)尼罗河的泛滥

(讲解)尼罗河每年都会定期泛滥,在古代人们对此无能为力,但是人们利用尼罗河泛滥的规律,巧妙的发展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埃及文明

(课件展示)阿斯旺大坝

(提问)1.人们修建阿斯旺大坝的目的是什么?

2.阿斯旺大坝的修建对埃及产生了哪些影响?

(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简要总结,注意阿斯旺大坝修建的利弊应讲清,培养学生看待问题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

(引导学生讨论)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归纳总结)(利用课件演示)

(承转)埃及劳动人民凭借智慧和汗水,不仅充分利用了尼罗河,而且在近代还开凿了闻名于世的苏伊士运河。

(利用课件演示)

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说说埃及的名胜古迹后教师总结,完成练习。

(承转提问)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单靠一两个部门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埃及都有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呢?

(课件展示)埃及重要的经济支柱

(讲解)埃及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金字塔等名胜古迹、尼罗河沿岸风光、沙漠奇景。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因而旅游业已成为埃及主要经济收入之一。

(承转)在前几节课里,我们已学到西亚和北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号称“世界石油宝库”,埃及作为它的一部分,石油资源也非常丰富。

(课件展示)展示埃及石油产区

(讲解)石油主要分布在埃及北部,其石油开采量和出口量增长很快,石油收入现已跃居各经济部门首位。

(讲解)埃及具有临近波斯湾有利的地理位置,及众多的人口、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埃及劳务输出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前往西亚产油国家工作的人越来越多,这既支援了这些国家石油的开发,同时也给埃及带来了大量的侨汇收入。

[总结]埃及是北非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在石油、运河、侨汇、旅游等方面的收入都已超过了传统出口商品棉花,而成为埃及的四大经济支柱。埃及根据本国国情,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埃及

一、地跨两洲的国家

1、位置

2、苏伊士

3、领土、人口、宗教

4、首都

二、沙漠广布

1.沙漠之国

2.尼罗河概况,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长度

3.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三、文明古国

四、发展中的工农业

(1)过去:长绒棉

(2)现今:石油、运河、侨汇、旅游业

教案点评:

教案设计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主动探索式的学习方法,较好贯彻了教学目标的实施,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注重景观图片的运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每一个读图环节中,都设计了大量而严谨的问题,由浅入深,形成链锁让学生思考、讨论,有力的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学会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

3、培养读图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认识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变化。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

阅读[探索]材料,思考问题:

1、墙壁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个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欧洲处于中高纬度,冬季寒冷,冬季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在没有普遍使用保温材料的时代,只能依靠增加墙壁厚度来防寒。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说明了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新课讲授: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有哪些影响呢?

(在认识这种影响前首先认识两个概念:1、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2、区域地理环境: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

——区域地理环境是一成不变的吗?

(区域地理环境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所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两大方面,即陆地地理环境与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板书: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各时期人地关系不同,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板书:1、采集和狩猎阶段:(读图1-2-2人类早期的采集和狩猎)

——影响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

——这一时期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少数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丰盛的地区)

——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人类依赖自然、崇拜自然)

板书:2、农业社会阶段:(此时人类活动主要为农业生产)

——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哪些呢?(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生产力)

——读图1-2-3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回答: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区有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哪些相近的地理特征?(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这些条件是农业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因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成为世界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板书:3、工业社会阶段:

——这一时期,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又有哪些呢?(能源资源、金属资源、交通状况等。)

(因此,在有丰富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世界上这样的工业区有哪些?(英国南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德国鲁尔区等传统工业区。)

——是否只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才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例如:日本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性,形成了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带。主要的五个工业区:京滨(东京与横滨)、名古屋、阪神(大阪与神户)、濑户内海(福山与广岛)、北九洲。主要的工业部门:钢铁、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石油化工、电子电器等。)

——是否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就一定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一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环境条件较差,那么这一区域的良性发展也较难实现。如我国西部很多地区自然资源很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却很低,这与西部的地理环境较差有着很大的关系。)

板书:4、后工业化阶段:

(这个时期新技术兴起,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各方面,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环境质量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何影响?(1、优越的环境可以提高新技术产品的质量;2、优越的环境可以吸引科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

——世界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区有哪些?(如:美国硅谷、德国南部、日本九州等。)

(第2课时)

板书:二、海洋和岛屿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板书:1、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洋对人类活动的价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海上交通、海洋资源)

——在不同历史时期,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何差异?

(1)航海技术落后阶段:障碍、疆界、海域不被重视。

(2)航海技术发达阶段:交通通道、人口与城市向沿海集中,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渐超过内陆原有经济中心地区。目前,世界上人口200万以上的城市有一半分布在沿海地带。西欧、日本、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区域。

(3)海洋开发技术进步阶段: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为扩展,海洋权益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解决海洋权益纷争的法律依据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解读图1-2-10上海港的集装箱码头)

(集装箱:货物运输中专供周转使用的大型金属容器。使用集装箱,可直接在发货人的仓库装货,并运送到收货人的仓库卸货,中途换车船时不必从箱中取出换装,减少货物搬运次数,节省了时间,节省了包装材料和费用,有利于实现杂件货物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运输,是交通运输专业化的表现。)

(解读图1-2-12海底石油和锰结核的分布)

(石油: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以西北太平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几内亚湾、东北大西洋沿岸。锰结核:分布于深海底部大洋中,以太平洋的锰结核蕴藏量最丰富,占了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

(解读阅读材料:领海和大陆架)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每一个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直至按照本公约规定的从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1海里=1.852千米)的界限为止。领海海域是沿海各国领土的一部分。大陆架:沿海国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大陆架的自然资源包括“海床和底土的矿物和其他非生物资源,以及属于定居种的生物,即在可捕捞阶段在海床上或者海床上不能移动或者其躯体须与海床或者底土保持接触才能移动的生物。中国在1958年9月4日关于领海的声明中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中国的大陆架最宽处达400海里。东海2/3的海底是中国陆地向海洋延伸的大陆架。)

[补充: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二百海里。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的权利、管辖权和义务:1.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有:(a)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不论为生物或非生物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以及关于在该区内从事经济性开发和勘探,如利用海水、海流和风力生产能源等其他活动的主权权利;(b)本公约有关条款规定的对下列事项的管辖权:⑴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⑵海洋科学研究;⑶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

板书:2、岛屿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岛屿对人类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岛屿本身具有的自然资源、港口、旅游景观资源、周围海域的归属权等)

——在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何差异呢?

(1)工业化前:经济发展水平低;岛上居民、文化、技术传入;旅游地。

(2)工业化后:利用港口发展经济(如日本、英国);利用海洋旅游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业;获取专属经济区权益。

例如:“冲之鸟”是太平洋上的一处珊瑚礁,地处我国台湾省东南部“冲之鸟”,从前在涨潮时可有5块岩石露出水面,但由于海水长年冲蚀,现在在涨潮时只有北露岩和东露岩两块岩石勉强露在海面之上。

“冲之鸟岛”高约1米,由直径仅为数米的两块岩石组成,日本政府担心该“岛”被海浪侵蚀,特意在两块岩石上浇铸水泥,以保证可按日方一贯主张,以此岛为中心划定半径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海域。日本政府为了防止“冲之鸟”的消失,从1988年开始花费近500亿日元,以铁制设施及水泥等防护工事将“冲之鸟”加固加高,并设置了气象观测装置,造成“岛”被使用的景象,但是目前无人驻守。日本如此煞费苦心地保持“冲之鸟”的存在,并坚持其为“岛屿”的用意非常明显。因为,如果“冲之鸟”是岩礁,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的规定,岩礁不具备主张专属经济区的条件(那么日本在资源开发与海洋调查的主权范围仅限于其周围的40平方公里);如果“冲之鸟”是岛屿的话,那么以此为圆心的方圆200海里内(约4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全部专属经济区面积的10%,比日本陆地面积还要大)都将成为日本的专属经济区。

案例研究:地理环境与种植业、畜牧业的分化

——本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现象)?(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人类生产活动方式的差异)

——三个地区分别为何种生产方式?三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什么特点?什么原因导致三地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

地理教案(篇3)

知识与技能:

1.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

2.说出1月0C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3.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4.读图说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及其大致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我国一、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进一步学会判断、分析等值线分布图,初步学会分析形成气温特点的原因。

2.从一月等温线图上,找出1月0C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3.进一步学会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气温及温度带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我国疆域辽阔,地区差异大的特点。

2.通过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

地理教案(篇4)

一、背景分析

1、说教材

本节教材内容包括多样的生物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巨量的化学资源和保护“蓝色国土”。这节教材虽然内容难度较小,但是对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都具有重要意义。

2、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要求学生掌握我国海洋资源中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化学资源,理解海洋空间的利用。

(2)方法与过程

通过学生观察阅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提取信息能力。

通过对舟山渔场成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通过了解海洋资源利用的现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使学生进一步形成自主意识和提高学习兴趣。通过“保卫蓝色国土”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培养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3、学习任务和学生情况分析

新课标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所以我确定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生物资源为本课重点,由于内陆地区大部分学生对海洋都比较陌生,而且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探究性问题,对初中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为此我确定保护“蓝色国土”为本课难点。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资料,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准备课外搜集信息,以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激发思维。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观察阅读,了解内容;

整理信息,深入探讨;

拓展延伸,培养情怀;

互动小结,布置作业。

下面我将就这五个教学环节作逐一表述: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进入课堂后我首先出示三幅图片,配上伴音《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让从未见过大海的学生闻到海洋气息,看到海洋的丰富资源,激发学生探索海洋资源的热情。

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我引导学生观察这三幅图,阅读课文,并围绕“海洋能给我们什么?”这个问题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由此导入新课。

(二)观察阅读,了解内容

通过学生观察、阅读、讨论发言,知道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多样的生物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巨量的化学资源。

(三)整理信息,深入探讨

1、学习“多样的生物资源”

(1)首先我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得知我国生物资源种类以及主要海产品。

(2)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我继续引导学生整理信息,深入探讨。在课前我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广泛收集信息,分析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优势的大致情况。课堂上我出示中国海洋生物资源优势调查图,从中国所处的纬度位置、宽广的大陆架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的原因。从而让学生知道了地跨多种温度带和宽广的大陆架是导致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多样的主要原因。

(3)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后,我进一步指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海洋渔场的分布状况。结合收集的信息,引导学生分析舟山渔场成为我国的渔场的原因:1大陆架广阔,阳光充足,水温较高,动植物生长茂盛;2地处长江、钱塘江入海口附近,河流常年携带大量的有机物;3寒、暖流在此交汇,加上受海岛阻挡,造成上下水层扰动,营养盐类丰富,适合众多的经济鱼类在此生长繁殖。

本部分知识牵动前后知识关联,培养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习“丰富的矿产资源”

在指导学生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后,怎样引导学生理解矿产资源的丰富呢?我们把收集到的信息整理成“海陆主要矿产资源对比分析图”,通过对海陆石油、天然气、滨海砂矿储量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了我国海洋矿产资源的丰富,开发前景的广阔,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习“巨量的化学资源”

为了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我抓住海洋的主角—海水,引导学生学习海洋的化学资源。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到海水中含有多种化学元素,但我们目前开发利用的主要是海盐资源。

我让学生在我国政区图上分别标出我国四大盐场分布地区,在此基础上,指出南方的莺歌海、北方的长芦为我国的主要盐场,且长芦盐场为我国的盐场。

(四)互动小结,布置作业

1、为了让学生在自我总结和评价中得到提高,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结论.

学习体会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积累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体会_________________

收获与困惑_______________

2、本着巩固课堂基础知识,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目标,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我设计如下作业:

(1)以下行为中,属于合理开发利用海生物样资源的是( )

A.尽量多捕捞近海可再生的生物资源,使其为人类服务

B.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资源,努力做到捕养结合

C.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大力发展远洋捕捞业

D.以滨海增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代替近海渔业

(2)有人称海洋为“乌金的存储库”是因为( )

A.海洋中鱼、虾、藻类等水产十分丰富

B.海洋石油资源丰富

C.海洋盐类储量大

D.海水中含有丰富的铀矿

(3)通过读图,你认为使海洋

受到污染的途径有哪些?

3、让学生去图书馆查阅更多有关海洋资源的资料

三、教学评价

1、整体把握教材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为此,我们摒弃循章依节,繁说细讲,追求着眼整体,培养能力。设计了“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观察阅读,了解内容;整理信息,深入探讨;拓展延伸,培养情怀;互动小结,布置作业”五大环节,引导学生整体了解教材内容,全面认识海洋资源。

2、构建开放式课堂

新课标告诉我们:构建开放式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精神。课前,我让学生通过课堂查阅电脑、阅读图书、请教询问等途径,广泛收集信息。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了知识准备。从而在“整理信息、深入探讨”的环境中,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变为可能。

3、有的放矢运用媒体

我在课前激趣,课中探讨,拓展延伸等环节中,分别运用了配乐影像、动画图表、动漫画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生探究欲望,催生了学生的热爱情怀。

4、注重新旧知识关联

利用“温度带的分布”等已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海洋生物资源环境,让学生用分析的目光看到了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的成因。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地理教案(篇5)

“任务驱动+模型演示”突破公转教学难点

济南育英中学 尹晓洁 2012年7月30日 14:38

陈青于12-7-30 15:08推荐还记得备这节课时,我们调研学过的学生难在哪?孩子们说:公转课件中太阳直射点为什么会移动想不明白,那些地理现象怎么就和公转有关系搞不清。晓洁就顺着学生的思维瓶颈,设计教具,学生自己演示,记录二分二至点太阳直射的位置,认识这一空间难点;进而从生活现象入手,梳理生活现象与公转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因为找准了难点,有目的去讲学生所需,导其所阻,所以这一课上得真明白。调查研究学生才有发言权是我当时最大的收获 郭成强于12-7-30 22:08推荐并加5分无推荐理由!

郭成强于12-7-30 20:32推荐为资源并加40分本节乃重中之重、难中之难。难在何处突破口就在何处。难点是内容空间性强,恰恰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发展,利用教具将地球公转难观测、难想象的特征直观化,正是对这一难点的有效破解。剩下的就是动手演示、观察思考、对接生活了。可贵之处在于不回避难点,又精心设计教具突破难点,有“智取华山”的效果。

商榷:本节是置身地球之外观察。请两位同学分别在地球和太阳上,说说在四至点观察到了什么变化?有效与否,不妨一试。

“任务驱动+模型演示”突破公转教学难点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也是目前唯一适于人类生存的星球,学生认识地球是必要的,认识的角度可以想象为从宇宙空间看地球,进行宏观认识。因循这一思路,地球仪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理想模型。”这是我对今天培训中有关 “地球”内容课标解读的部分理解,它已成为我在“地球的公转”一节教学中突破难点的重要启示。

地理学是研究空间的科学。地球及其运动的学习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以往的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在学习地理刚开始不久的七年级学生看来,“地球的公转”是非常难学的一节课,难在学生不具备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难以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仅有课件呈现公转的动态过程,学生还是无法真正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更难以将其与四季的变化建立逻辑联系。依据新课标对本节内容提出的两点要求,结合学情实际我确立了本节教学的两个难点:一是使学生正确理解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二是帮助学生建立“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四季变化”之间的逻辑联系。

作为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利用它来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学生可以通过比较直观地观察帮助理解地球公转运动,这无疑是个好办法。但是,如何观察效果好?这不仅需要从教具的运用方面动一番脑筋,如果再能够充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等心智特点,用他们感兴趣的“任务”来“驱动”,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将会使达成课标要求的过程变得实用有效,水到渠成。

基于以上考虑,我运用了“任务驱动+模型演示”的方法突破“地球的公转”一节的教学难点,实际效果还不错,现进行一下阐述,敬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任务驱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能够激发出学生追求新知的动力。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导入本课的学习,使探求新知的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具体导入方式如下: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咱们大家年年岁岁都在感受着四季变化的无穷魅力。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啊?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季节?

四季变化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那么产生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它和我们今天讲的地球公转有什么关系?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了解地球公转寻找产生四季的原因。

【模型演示】:

第一个板块:我会演示——正确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

1、展示公转静态示意图,对比自转与公转,了解公转的基本特点,理解体会,为进一步动手演示做铺垫。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

(1)中心: ;方向: ;周期: ;独特姿势: 。

(2)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2、演示任务一:学会用教具正确演示地球公转

第一步:介绍教具朋友;

第二步:模拟地球公转时的姿态,将地球仪分别摆在公转轨道上我国“二分二至”时的位置;

第三步:学生自主演示地球公转;

第四步:学生互相查找、改正演示错误;

第五步:学生示范正确的演示方法。

第二个板块:我会观察——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1、演示任务二:再次按照正确方式演示地球公转,让地球仪停在我国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注意观察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2、我有发现:随着地球公转一周,太阳直射点在 纬线和 纬线之间往返移动。

3、确认位置:指图说出我国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的纬线

4、对号入座:请你判断下面A、B、C图分别展示的是我国二分二至中的哪个节气?

5、大胆质疑:为什么太阳直射点会移动呢?

6、观察结论:地球公转时地轴 ,才导致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第三个板块:我会描述——明白产生四季的原因

1、联系生活谈体验: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离我们聊城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往复变化,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反映出这种变化呢?

2、活学活用:请同学们正确选择一幅图按照图表的顺序说明聊城冬至日时的具体情况。

我选择 (A/B/C)图,说明聊城冬至日的情况。

【课堂总结】:

正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倾斜,而且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引起正午太阳高低和白昼长短的变化,使得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我们感觉到春天温暖夏季炎热秋天凉爽冬季寒冷,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原来正是因为地球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才产生了四季变化。

读教材资料,了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无论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还是对于整个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来说,认识地球的运动都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其中,地球的公转运动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这些地理现象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进一步影响到人类活动。因此,对于地球公转运动的学习目标也应该延伸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样既体现了学习的实用价值,又突出了“人地关系”。基于这些对课标的认识和理解,一方面,我设计了用“寻找四季产生的原因”作为导入及贯穿本课始终的主线。教学实践验证,不仅顺利达到“用地理现象说明公转”的课标要求,还使整节课浑然一体,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另一方面,地球仪是地理学习和研究的一种工具,我设计的这种“模型演示”方法就充分利用了这一学习工具,既比较准确地模拟了地球公转的过程,又使“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的过程变得趣味盎然、简洁明了。

在新课标要求的指导下,一堂曾经“云雾缭绕”的难课变得“活力四射”了!感谢新课改!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djz525.com/a/6100072.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环卫半年工作总结
下一篇 : 英语优秀课件
" 地理教案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