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好的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五年级下册的课件(锦集十三篇),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学校计划书通用3篇

五年级下册的课件(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3、为什么说它可怕?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中国人称雷神。西方人叫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5、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6、讨论交流(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板书:习惯地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他读得怎么样?

7、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8、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9、引出第5节。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板书:震惊世界

10、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1、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2、完成课后练习4。

五、指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5、优选复述。

六、布置作业。1、复述课文。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19、天火之谜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认真实验勇于实验震惊世界

五年级下册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3、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金字塔全景图,问:能运用图中的词语描述一下你看到的金字塔吗?

(出示词语:角锥形建筑物巍然屹立 傲对碧空 举世闻名,进行描述。)

2、看到这样巍然屹立的金字塔,你们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呢?

(如:有什么特点?怎么建成的?为什么而建?等。)相机板书有关问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去探索金字塔的奥秘。

二、合作学习,研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过渡: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又使我们加深了对金字塔的了解,那课文的第三节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自读课文。

2、交流汇报: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结合资料,个人汇报:

(高146米,相当于40层大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数字,板书:数字;朗读指导:我们的综合楼只有四层,你想一想,当你站在比综合楼高出十倍的40层大厦下看这座大厦的楼顶的时候,你怎样看?你会怎么想?同样,站在胡夫金字塔下呢?把它的高读出来,把你的惊叹表达出来。)绕一周走一公里:体会到到金字塔底面积很大,用数学来说明;

指导朗读,你知道绕我们学校走一圈多少米吗?算一算,绕金字塔走一圈相当于绕学校走几圈?)

(231万块,平均每块2.5吨,石头之多,石头之重,三分之一米宽的石路,可以绕地球一圈,要六十万个车皮,如果把这些车皮连起来,也快要绕地球一圈了,把你的不可思议,惊讶不已表达出来。)

砌合得很紧密,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是怎样结合的?(将石块打磨得十分平整,然后叠放在一起,中间没用任何水泥类粘结物。这样堆砌起来的金字塔牢固吗?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你知道吗?为了保证金字塔永远不倒,古埃及人没用一颗钉子,没用一根木料。因为钉子时间长了会生锈,木料时间长了会腐朽。整座金字塔都是用这些巨石构建的。)

经常10万人,30年:我们乡约有四万人,你想想十万人是多少?据记载,当年,每3个月便换一批人,每批十万,估计一下整整30年,要多少人?联系上文说说为什么要用这么多人呢?)

小结:这一小节中罗列了许多数据,也把金字塔与其他事物作了比较,更有形象生动的描写,让我们牢牢地记住了金字塔的特点。

3、引读第3节。思考:分析这些数据,通过这样的比较,再加上具体形象的描述,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交流。(宏伟、精巧;智慧、勤劳;奴隶、剥削)

4、练习:把句子补充完整。

万里长城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胡夫金字塔的建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我们学校的多功能报告厅很大,。

三、过渡:这么多这么重的石块,这么宏伟这么精巧的金字塔,30前的古埃及人民是如何建造的呢?

学生汇报:

生1: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民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看他们--(介绍书上的方法,边读边用画图来表示;)

生2:当时没有起重机,没有汽车,没有石厂、机器……埃及人民就是这样,用无数的肩膀和无数的手把一块块巨石搬运过来,并砌成金字塔。多么了不起啊!

生3:请看,这是我画的建造金字塔的场面,是根据课文中的句子画的。(出示图画)

学生汇报:

生1:“这些金字塔矗立在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让我明白了它历史悠久,体现了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生2:这又与 课文的开头呼应,理解了它所以“傲对碧空”!

生3:我想对埃及人民说:你们是伟大的,令人崇敬的!

四、课后练笔:

我国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收集了一些有关长城的资料,请同学们学习本课写法,写

一篇介绍长城的文章。

板书设计:

14、埃及的金字塔

宏伟

埃及的金字塔 智慧的结晶

[埃及的金字塔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的课件(篇3)

为了迎接“六一”国际儿童节,本报将举办“我身边的小能人”征文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1.请你写一位身边的小能人(可以是语文、数学、艺术、体   育等课程成绩优异的同学,也可以是电脑、制作、发明等方面的能手),题目自己定。

2.来稿要文从字顺,条理清楚,字迹工整。

3.参赛对象为三到六年级的同学。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4.地址:北京市xx街xx号《xx报》编辑部,邮编xxxxxx。

5.截止日期:5月1日。

《xx报》编辑部                                                   3月10日

师:读懂启事很重要,准确获取信息可以让我们的投稿少走很多弯路。请自由默读,从中你能获悉哪些信息?

交流:

1.征文主题:写一位身边的小能人,题目自己定。

2.征文要求:文从字顺,条理清楚,字迹工整。

3.参赛对象:三至六年级的同学。

4.投稿地址:北京市xx街xx号《xx报》编辑部,邮编xxxxxx

5.截稿日期:5月1日。

师:我们五(2)班同学都在征稿范围内,时间也还来得及,今天我们就可以动手写稿了。征文的主题是--

二、审题,让小能人浮出水面

PPT:我身边的小能人

师:什么叫能人呢?PPT

点击课件,出现一组图片。

师:这是谁,用一句话介绍一下他。(姚明  季校长 芮毅民  等)

欣赏图片交流

师:是啊,像这样有突出才能或者在某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就是“能人”。那今天我们能写他们吗?(PPT小  身边的)

师:那你们身边有小能人吗?PPT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能人”

生交流(如果发掘得不够,可以看图片启发)

师:为了要在千万封的稿件中让编辑老师的眼前一亮,我们要尽可能的开阔视野,选择别人绝对想不到的小能人。老师准备了几个小能人,让我们来打开一下思维。

PPT:      飞镖射得准(无敌神射手)

点子特别多(超群智多星)

会做布娃娃(王牌设计师)

玩滑板高手(超级风火轮)

打字速度快(小小灵巧手)

徒手捉龙虾(无敌抓捕手)

……

师:现在,让我们的视野跳出学校,来到小区,来到你的老家;你可以去广场寻找,也可以到河边发现……你又能找到哪些小能人呢?同桌交流:拆装小能人  抖空竹   杀病毒高手   拼图  射击大王   打水漂   钓鱼等

师:给你30秒,快速锁定你的写作对象。接下来,给自己的习作确定一个题目。

PPT:1:特长+姓名;2 取个美名;3 形象的比喻  4 特长+美名

生:自己拟一个题目

三、 选材:让小能人名副其实

师:你笔下的小能人是否真能呢?要用事实来说话。PPT:用真实的事例去表现“真能”。那么我们该选择怎样的事例呢?

PPT:璐瑶同学为了表现邻居家的孩子是个烹饪高手选择了两个事例:

1.周末到她家做客,她煮了一袋方便面,味道好极了。

2.周末到她家做客,她炒了好几个色香味俱全的菜来。

师:你会选择哪个事例?为什么?

生:因为第二件事她是选择的做菜,而第一件是煮了一袋方面便,方面便人人都会,而做菜是需要功夫的,不一定人人都会,所以更能反映她是烹饪高手。

师:对,难度越高,越显本事。

生:因为方便面做得再香,其中的作料也是别人设置好的,根本不需要你做任何的调整,而做菜却全凭借的真本事。

师:是啊,有真本领才算真正能。

这种能够真正展示人物特点的事例,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典型事例,教师板书“典型事例”。你能为你的小能人选择一个典型事例吗?先静静想一下,再同桌交流。

师:找到典型事例只是第一步,最关键的是要能挖掘出事例中最能表现其“能”的要素。

Ppt: 我们俩来到厨房,她一边对我说:“我先做一个荷包蛋。”一边拿了一个大锅,放在煤气灶上。接着,她打开了煤气的开关,只听“噗”的一声,锅底下冒出了蓝色的火苗,均匀地舔着锅底,这把在旁观摩的我吓了一跳,连连后退了几步。她见了,笑着说:“没关系的,不会伤着你的。” 听了她的话,我犹豫了一阵,这才慢吞吞地走了过去。这时,锅热了,她打开油瓶,小心翼翼地往锅里倒了一些油。随后,她从冰箱里拿出了一个鸡蛋,在锅的边缘猛敲了一下,然后,在锅的上方剥开壳,让蛋清蛋黄落入锅中。“快,退后!”当我还没缓过神来,已被她拉到了后面,她微微一笑,说:“如果你再不往后退,就要被溅出来的油伤着了呢!”说完,她走上前,用铲子将锅里的荷包蛋转了个圈,翻了个身,顿时,锅里冒出了油烟,散发出一股令人垂涎三尺的香味。最后,她从橱柜里拿出了一个土司盘,用铲子将荷包蛋放在了盘子上,还在上面撒上了葱花,倒了几滴酱油,接着她又如法炮制,一盘香喷喷的荷包蛋就这样诞生了。 望着这盘荷包蛋,我食欲大开,迫不及待地就开吃了……

师:轻轻读,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这位烹饪高手真的很“能”?

交流:

1.抓住了炒蛋时的一系列动作

2.整个过程井井有条

3.炒菜过程神态自如

4.和我的对比

5.成果显著

板书:神态自若  动作娴熟  语言自信  过程流畅  成果显著  他人反衬……

师:所以,我们不仅要能选择典型事例,更要善于将典型事例中的特出主题的要素转化出来,变成我们所要表达的文字。

四、练笔:让小能人跃然纸上

师:下面,就请大家选择一个典型事例,挖掘好凸显其能的点写一个片段,让你的小能人跃然纸上。

学生练笔作文,教师巡视。

之后,选择两篇作文片断点评。

师:哪个地方写得好?写得精彩,值得我们学习。细节描写

第一篇细评:从遣词造句到标点符号的运用,每一个细节都进行细致的评析。

再次修改,受这位同学的启发,继续写。注意写作姿势。时间有限,谁愿意展现。

第二篇统评:学生读完,进行总评。

结束语:今天我们学写了身边小能人的一个片断,作为一篇完整的习作,我们有时需要围绕主题通过两三件事情来表现,这就需要考虑谋篇布局,像这样写人的文章,我们一般采用怎样的结构?(总分总),其中分写的事例也要确定主次与详略。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板书设计:

我身边的小能人

总写

神态自若

典       动作娴熟

分述      1. 型       语言自信

确定主次     事       过程流畅

详略得当     例       成果显著

他人对比

……

2.3

总结

[习作5:我身边的小能人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的课件(篇4)

《海伦凯勒》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材简介:

《海伦凯勒》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极感人极具教育意义的文章。课文写了海伦在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情况下,由于沙利文、萨勒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以惊人的毅力刻苦学习,渴求知识的故事,表现了她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以及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让学生凭借这些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也是书后提示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语言环境,了解课文中引号的用法。

3、凭借具体的语言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1、让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2、引领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悟人物对生活的热爱。

设计理念:

《海伦凯勒》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对于这一类文章,应努力使人物的形象鲜明、生动地印刻于学生心中。学习这篇课文,我引导学生紧扣中心句,品词析句,在课文的重点句、疑难处、看似矛盾点,慢慢咀嚼品味,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无比热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设计思路: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凯勒的精神,我这样设计:让学生多形式阅读课文,与文本充分对话,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抓住“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这一中心句,指导学生弄懂“不屈不挠”的意思,让学生抓细节,体会人物内心;细品味,感悟人物精神;补空白,培养想象能力;巧拓展,享受成功喜悦。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通过内化再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这一进一出,便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机会。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想象练说、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简言之,一、用体验明白暴躁;二、用读悟感受刻苦;三、用对比体会勇气;四、用写话升华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⒈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感受海伦的不幸。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简述]

指导学生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的每一句话;理清文章脉络;学习课文第一段,体会海伦的不幸,感受她的痛苦和悲哀。

第二课时

课前 [创设情境,体验感受]

师:现在,我们做个小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捂上耳朵,紧闭嘴巴,坚持五分钟。(很多同学一开始还觉得好玩,后来有人忍受不了,没坚持完五分钟就陆续退出游戏了。)这时,我请学生说说感受。(大家七嘴八舌地谈论了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我眼前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到。”有的说:“太难受了,我特别想睁开眼睛”有的说:“我觉得五分钟特别长。游戏结束后,能看、能听,我感到特轻松。”……)

这时,我让学生想象,海伦生活在无声的、黑暗的、无语的世界中,她会怎样?(海伦每天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看不见美好的事物,听不到美妙的声音,而且,所有的苦楚又没法述说,憋在心里,久而久之,你想,她会怎么?学生就很自然的明白她的暴躁时情有可原的,是痛苦的。)

[学生的阅历不深,有很多时候要让他们与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就必须给他们营造一个相似的场景,让他们有所体验,有所感受,这样才能有效地掌握文章中蕴涵的“深意”,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习得。这一环节,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整体感知,突出中心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海伦凯勒》。默读全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海伦凯勒?(用一句话概括)(有的读出了一个可怜不幸的海伦,有的读出了坚强不屈的海伦,有的读出了快乐的海伦。)

2、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章是怎样评价海伦凯勒的?

最后一句:齐读,板书--不屈不挠。在你的印象中,怎样算是不屈不挠?(遇到困难不低头,坚持不懈,取得成功)

3、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呢?自由读课文,圈画出相关语句、词语,感受深刻的地方多读几遍,还可以做上批注。生读课文

二、重点探究,感悟精神

(一)抓细节,品词析句

A、第四段

1、读句子。 “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默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2、说感悟(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谈体会,悟精神。)

师:(出示:补充资料:摸盲文)

指名读补充资料。再来读一读这段话。你能读出什么?

[引导学生从“拼命”、“不停”、“如饥似渴”、“摸出血”等词体会到她花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作了常人难以做到的努力。……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诵读中,让学生受感动,最终让感动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3、练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师范读, 再指名读。

4、小结:作为一个正常人,拼写名字,学会阅读、书写、算术,的确并不是难事,但是,海伦面对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这比大家刚才所提到的那些困难要难上百倍、千倍,然而海伦凯勒“不分昼夜”“拼命地默读”“不停地书写”甚至“摸出了血”,历经磨难,坚持不懈,这,就是--不屈不挠的海伦凯勒(指课题)

5、齐读第四段

B、第六段

1、出示句子。“为了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2、生交流。“夜以继日”(和学习阅读、书写一样,不分昼夜)

“读几个小时”(正常人最简单的一个词语的发音海伦要读几个小时,)生:“练习、练习、练习……”我从省略号中读出她的不屈不折。我们读课文时间长了,就坐不住了。

生:我读到“不分昼夜”时,感觉到她为了学会说话,不停地学习,这要付出多少的努力啊。

师:联系上下文,她能像我们小时候那样说话吗?怎么学的?

生:她用触觉来练习说话。

师:引读――(为使―――――练习。)再联系第七自然段读读。联系上下文想想,你想到了什么?同桌之间讨论讨论。

生:她是多么的坚强,付出的努力是我们常人的几十倍,几百倍、几千倍。

生:我也读出了她的坚强,只要坚强就不怕练习。

师:抓住关键语句,上联下串,就能对她有更为完整、深刻的理解。

3、练习朗读(生齐读)师范读最后一句,指名读。

(二)补空白,体会人物内心

1、听读资料,想象练说。面对死一般的沉寂,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疲劳,仍阻挡不了海伦追求梦想的脚步,为了--引读。此时此刻,海伦是怎么想的呢?

2、抓空白,巧练笔。

师: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请你根据第六、七自然段的文字,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想到的情景。

(生:我仿佛看到她坐在窗前,等着萨勒老师来。老师来了,开始跟着老师用触觉学说话。――

生:夜幕已经来临了,但海伦在跟着老师练说话――

生:她反复地读着、练着,声音哑了,嗓子疼了,口干舌燥,但仍然坚持着。)

3、再读课文,分享喜悦。齐读6--7段,共同感受海伦付出的艰辛,共同分享海伦成功的喜悦。

4、小结:历经磨难,坚持不懈,这,就是不屈不挠的海伦凯勒。

(三)细品味,升华课文中心

1、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海伦的不屈不挠?(理解第五段)

2、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师:听老师读课文中的第五自然段,看插图,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海伦。

3、交流。生:我看到了一个热爱生活的海伦。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她好像伸出手抚摸花瓣。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她在林中漫步,一阵风过,花瓣从她身边飘过。

4、对比。引导学生和第一段对比读。我读第一段,学生读第五段。读完后,让学生说说海伦此时的心情。感受知识对海伦的重要及给她带来了勇气和信心。

师:她的笑容是多么灿烂,心中是多么快乐,盲聋哑带给她的痛苦已经没有了。请大家轻声地地读一读这一段,看看有什么疑问。

5、质疑,拓展。 “看”为什么加上引号?

生:因为这些并不是海伦真正用眼睛看到的。她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美妙的玫瑰园是她想象出来的。

师:一个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残疾人,置身于一个黑暗的世界,心中本是没有光明的。可海伦的心中却有着一座美丽、温馨、光明的玫瑰园。这是为什么呢?

生1:沙利文老师对海伦的关爱、鼓励使海伦心中充满了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

生2:是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当一个人充满勇气和信心的时候,生活就不再是黑暗的了。

……

师:海伦就像是一个永恒的奔跑者,一生都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与不公的命运做着抗争,凭着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毅力,用漫长的一生走出了命运中永恒的黑暗与寂寞。遭受厄运,依然热爱生活。这,是一种更高境界的不屈不挠--板书

师:你的心中有这样一座玫瑰园吗?你想拥有这样一座玫瑰园吗?怎样才能拥有这样一座玫瑰园呢?

生1:要有自信。

生2:要对生活充满希望。

生3:要充满爱心。

生4:要让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内心

……

师: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但是,我们要像不屈不挠的海伦那样--遭受厄运,依然热爱生活。只要我们心中时刻充满希望,充满自信,充满爱与鼓励,你的心中就会拥有一座美妙的玫瑰园,你的世界就不会再黑暗。

三、紧扣中心,总结全文

1、再次出示中心句--“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齐读,想想海伦为什么会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为他人服务的精神)

2、你想对海伦说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

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不懈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板书:

海伦凯勒

热爱生活 不屈不挠

[海伦凯勒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的课件(篇5)

(20xx年开课月教研4月15日执教)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礼貌待人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理解课文,让学生懂得从小养成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回忆《说勤奋》的教与学。

2、自学《谈礼貌》,学习字词,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段落,感知内容,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和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一个人是否讲礼貌,往往能反映出这个人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专门谈礼貌的课文。(板书:貌)

2、学习貌,(长相、外表,指言语动作。)指名组词(外貌、面貌、相貌、风貌、容貌、全貌、原貌、礼貌;成语:以貌取人、相貌堂堂、貌合神离),理解礼貌(指人的言语、动作谦逊恭敬。)今天单讲礼貌,谈礼貌,补充板书:19谈礼貌。

3、指名说说常用的礼貌用语有哪些?

(1)中文礼貌用语;

(2)用英语说说请对不起

4、学生围绕课题质疑:(什么地方要讲礼貌?礼貌对我们来说有何意义)

二、自学反馈

1、提醒学生注意:古训、出言不逊、无礼讨人嫌、矛盾是前鼻音;咳嗽是平舌音,读轻声;师傅读轻声;校场文中读jiao,说说出言不逊、校场的意思。

2、挑选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两句或一段,当众读一读,师生评点。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用了一句古训。(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齐读。

3、、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说一说这句古训的意思。

4、谁能用这句中的有关词语,分别说说失色于人、不失色于人、失口于人、不失口于人的意思。(彬彬有礼,粗暴,出言不逊)

5、齐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把这个道理记在脑子里。(庄重的语气)

四、精读探究,理解道理

(一)学习第24自然段

师: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举了三个例子,我们试着用二个字来概括一下每个例子:

(问路、乘车、理发)

同学们,从学习第1自然段中知道礼貌待人包括了态度有礼貌和说话有礼貌两个方面,现在看第2自然段写的故事中,哪些语句是写人的态度(),哪些语句是写人的语言的(~~~~)。哪些是说明道理的语句(------)。

1、学习第一个例子:问路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学生动笔根据要求圈画。

师生交流汇报

牛皋问路:马上吼道:呔,老头儿,爷问你------

岳飞问路:下马施礼:请问老丈------

(2)、这两人问路的结果如何?(------看样子还是有礼貌好办事呀!)

(3)、课堂表演《问路》

(4)、作者用哪句话来概括了这两种情况的?

请大声齐读:(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说说意思。

(5)、小结并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牛皋表现,用否定语气;岳飞表现,用赞美的语气)齐读第2自然段。

(6)总结学法:

a、体会人物的态度和语言;

b、了解事情的经过和结果;

c、明白故事要说明的道理。

2、学生自主学习,围绕要求各小组选择探究话题。

3、交流汇报

A、第二个例子:乘车

(1)、师生交流:

连忙抬起脚:对不起------

微笑着说:没关系

(2)、这次乘车中无意伤害的结果怎样?

(3)、齐读最后一句:(架起理解桥梁,减少相互矛盾)

(4)、指导朗读:

(瞧,这两人多有礼貌呀!让我们用平和、高兴的语气读读,表扬表扬他们俩。)

B、第三个例子:理发

(1)、学生交流:

深感不安、深受感动

安慰地说:这不能怪您------

(2)、指导朗读(不安安慰感动庄重)

(3)、齐读总结句,说说从理发这事上又说明了什么?

(沟通心灵、反映情操和修养)

4、小结:可见要写礼貌待人,就要把具体的态度和语言结合起来写,这样才能写得生动感人。课文24自然段分别举了古人和今人,普通人和伟人的三个事例来说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重要,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想想每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2)理解交往

(3)齐读第2句话(理解恰当地、和谐)

(4)这一自然段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5)指导朗读,齐读第5自然段

(6)小结,板书:关系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三、拓展延伸,实践活动

1、小组之间创设情景演礼貌。

2、向听课的老师们表示礼貌。

四、课后积累,巩固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文章所说明的道理。

2、搜集有关礼貌的名言、俗语、成语

与礼貌有关的名言、俗语:

a、尊敬别人就是尊敬自己。

b、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c、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d、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三月寒。

------

与礼貌有关的成语:

a程门立雪是说对长辈的尊敬;

b孔融让梨讲弟兄间的谦让;

c举案齐眉指夫妻间的礼貌,相敬如宾。

3、搜集生活中礼貌待人的事例。

板书设计一:

19、谈礼貌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貌待人礼到人心暧无礼讨人嫌关系更和谐

优良传统架设理解桥梁减少相互矛盾生活更美好

沟通心灵反映情操和修养。

板书设计二:

19、谈礼貌

礼貌待人优良传统

(问路、乘车、理发)

关系更和谐、生活更美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结合事例说说礼貌待人的好处。

教学步骤: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这篇课文的三个事例及说明的道理。

二、交流礼貌名言、俗语、成语。

与礼貌有关的名言、俗语:

a、尊敬别人就是尊敬自己。

b、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c、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d、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三月寒。

------

与礼貌有关的成语:

a程门立雪是说对长辈的尊敬;

b孔融让梨讲弟兄间的谦让;

c举案齐眉指夫妻间的礼貌,相敬如宾。

三、交流礼貌故事。

1、毛泽东是上个世纪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从小养成了对长辈有礼貌的美德,后来当了国家主席,仍然能以礼待人。一九五九年,毛主席回韶山,曾专门邀请亲友的老人吃饭,毛主席给老人敬酒,老人们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回答:敬老尊贤,应当应当!由此可见,文明礼貌是多么重要。

2、

四、探究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1、明确要求:根据刚才我们学到的方法,怎样才能把事例说好?

(1)先定内容,内容要与讲礼貌有关。

(2)说的时候要紧紧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

说好处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要紧密结合事例的内容来谈。)

板书:事例动作说理神态语言贴切

2、练习说话。(准备、交流、评点)

五、练习设计:课后习题4

六、习作训练:

总结《说勤奋》《谈礼貌》以及《滴水穿石的启示》的写法,自己写一篇作文。450字以上。(谈说议)

五年级下册的课件(篇6)

教学要求:

1、语文与生活:学习歇后语,了解其中所包含的故事。生活中处处留心注意积累,学以致用。

2、诵读与积累,激励学生从小养成观察习惯。

3、写好钢笔字。

4、想想说说,训练学生看图说话能力。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难点:

语文与生活,想想说说。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歇后语并练习使用。

2、熟记有关观察的重要性的三段名言。

教学过程:

一、语文与生活

1、学习第一部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歇后语故事讲给同学听。

(1)自由读5个歇后语。

(2)本题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后半部分则是这个故事要告诉人们的意思,而且往往还有深层次的意义。

(3)交流你所知道的歇后语小故事,思考:从这些小故事中你又明白了什么?

(4)再读歇后语,了解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体会歇后语的特点。

2、学习第二部分,试用歇后语填空。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再读5个歇后语,想想它们的意思。

(3)仔细读句子,尝试在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歇后语。

(4)交流。

(5)再读填写完整的句子,体会歇后语的句子中的作用。

3、学习第三部分。

(1)审题,明确要求。

(2)平时生活与课外学习中,你还见过哪些歇后语,说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知道的歇后语说一句话吗?师生共同评议。

二、诵读与积累

1、审题,明确要求。

2、自由练读句子,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试读,正音。

4、继续练说,这三则名人名言告诉我们什么呢?

5、熟读成诵。

6、练习背诵。

7、你能联系具体事例说说你对这三则名人名言的理解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2、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写好好钢笔字

1、审题,明确要求。

2、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装满昆虫的布衣袋》。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行款与格式,体会字休结构的匀称。

4、重点指导笔画较多的汉字,着重体会它们的提笔,运笔以及结构安排。

5、练习描红仿写,要求一气呵成,不涂不描。

二、学写毛笔字

1、审题,明确本次练写偏旁为四点底、心字底。

2、指导写四点底。

四点底的四点,第一点为左点,稍向左斜,后三点都为右点,最后一点要长一些,四点之间距离等守则,比上面的部首稍宽,以托住上面的字。

3、指导写心字底。

4、学生临摹,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想想说说,训练学生看图想象说话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自己读题,观察书上的漫画。

2、指名讲述本次练习的要求。

二、指导、练习

1、仔细看图并思考:图上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可以分别给他们取个名字。

2、交流已有三幅画的内容。根据已有的三幅图,可以给这组漫画起个什么名字?

3、思考:这个小男孩拍下了什么镜头,他们为什么笑得前仰后合,那个小男孩还笑出了眼泪?

4、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想象的内容。

5、集体交流,要求:

(1)想象合情合理。

(2)内容健康向上。

(3)把内容说清楚。

6、练习将四幅图连贯地说给别人听。

7、总结。

五年级下册的课件(篇7)

教学目标:

读画三拼音节、形近字比较、读词语描红、看图填空读句子、写字、读背儿歌和成语、口语交际。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小黑板、挂图。

主要板书:

练习七

作业安排和设计:

画三拼音节、组词、描红、填空、读读背背、口语交际。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第一题

1. 审题。

(1) 指名借助拼音读题。

(2)说明本题的要求。

2. 指导。

(1) 观察四幅图,问:图上画的各是什么季节?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 学生自读。

(3) 指名读,指导学生在直呼音节的基础上,快速地连词组句。

(4) 复习三拼音节的组成。

(5) 学生自行画出本题中的三拼音节。

(6) 判断正误,

3. 练习。

区分题中三拼音节的声母、韵母、介母,进行直呼训练。再反复读拼音句。

4. 反馈。

让学生上黑板,规范地写出所画的三拼音节。

二. 教学第二题

1. 审题。

2. 指导。

(1) 指名读。

出示卡片;我--找

(2) 比较音不同。

(3) 比较形不同。

(4) 比较义不同。

(5) 学生组词,教师纠正错误。

(6) 按以上步骤,学习其他两组易混字。

3. 练习。

学生填写。

4. 反馈。

教师巡视,及时纠正错误。提醒写字姿势,表扬姿势好、写字好的学舌感。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第三题

1. 审题。

2. 指导,

(1) 学生自读词语。

(2) 指名读词语。

(3) 引导理解词义。

左思右想 自由自在

(4) 分析字形。

(5) 复习笔顺,重点指导:黄、急。

3. 练习。

学生按笔顺描红,师巡视。

4. 反馈。

展示写的好的字。表扬姿势好的学生。

二. 教学第四题

1. 审题。

2. 指导。

(1) 齐看图,问:图中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2) 谁带谁去天文台?

(3) 反复读正确句子。

(4) 按以上步骤,学习其他两句。

3. 练习。

学生口头填空,再认真地填写。

4. 反馈。

齐读句子。

第四课时

一. 教学第五题

1. 审题。

2. 指导。

(1) 出示卡片,让学生认真读。

(2) 引导学生回忆写字的要求。

(3) 指导书写。

3. 练习。

让学生按要求认真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

4. 反馈。

老师展示学生写的好的字。

二. 教学第六题

1. 审题。

2. 指导。

(1) 指导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 学生自由读儿歌。

(3) 指名试读。

(4) 教师范读。

(5) 教师结合插图讲解诗句的意思:在困难面前,只要有勇气,有决心,就可以战胜困难。

(6) 教师再次范读。

3. 练习。

(1) 学生自由读。

(2) 指名读。

(3) 练习背诵,指名试背。

4. 反馈。

(1) 检查朗读。

(2) 指名背诵。

三. 教学第七题

1. 审题。

2. 指导。

(1)学生自读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

(2)范读成语。

(3) 学生自由读。

(4) 理解4条成语的意思。

3. 练习。

(1) 学生练读。

(2) 同座对背。

4. 反馈。

(1) 集体齐背。

(2) 指名背。

第四课时

教学第八题

一. 揭示谈话,提出要求

1. 从六一活动如题。

2. 板书话题:六一国际儿童节

3. 提出要求。

二. 指导看图,弄清图意

1. 看图,弄清图上画了哪一天的事情,有哪些活动场面,人们表情怎样。

2. 指导学生回想学校的活动。

三. 指导说话

1. 先说好第一句话。

(六一儿童节那天,学校举行了庆祝活动,同学们表演了许多节目……)

(六一儿童节那天,学校热闹极了,物品参加了许多有意思的活动……)

2. 指导说活动的内容。

(同学们表演了很多节目,有--,有--,有--,还有--。)

(我也表演了节目,我为大家唱了一首歌……唱完后,大家给了热烈的掌声,我高兴极了。)

3. 学生自由说。

4. 指名说。

5. 同桌对说。

6. 再指名说。

7. 指名连起来说说。

四. 指导学生说一句喜欢这一次活动的话

今年的六一我真开心。

今天我开心极了。

我真愿意天天都是六一儿童节。

五.表扬说的好的同学

[练习七(苏教版上册) 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的课件(篇8)

16、黄山奇松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由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述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指导点拨、感悟升华。

教学思路:自主预习--检查预习情况--交流讨论--教师随机点拨--感情升华--积累背诵

前置性作业:

16、黄山奇松

书读百遍

1课文我读了(   )遍,我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家长签字:

2(1)本文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我能正确认读和书写。

誉为 陡崖 屹立 宾客  玉屏楼  卧龙松

(2)我会读这些词:

潇洒  挺秀  盆景  陪客松  送客松  饱经风霜 充满生机 郁郁苍苍 情有独钟 枝干遒劲 依依不舍 枝干蟠曲 千姿百态  姿态优美

3我懂的这些词的意思:屹立  情有独钟  盆景  饱经风霜  遒劲  蟠曲

学贵有疑 “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可以从标点、词语、句子、内容及表达方式等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

文贵自得 我的收获 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把感受写一写。

我的发现 1、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2、黄山奇松就只有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这三棵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黄山奇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和“饱经风霜”造句。

3、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课前欣赏:黄山四绝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前预习。

1、组内交流课前预习作业。

2、小组或代表汇报自主预习情况:

(1)读生字词并重点指导“誉、屹、卧”的写法。

(2)有关词语和问题理解。

过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进一步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老师提问:四绝是什么?指名说:“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特别是四绝中的“奇松”啊,人们对它更是( “情有独钟”)。(看书上插图或课件)瞧!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今天,老师就和你们再次走进黄山,感受它们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写到了哪些奇松? 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松?读时,可以在书上圈一圈,划一划,可以把对有关词句的理解、感悟写在书中空白处。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一)、这一自然段写了哪些奇松?(指名回答,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

(二)、出示自学要求:(1、你最喜欢什么松?2、你从文中哪些词句感受到它的奇特之处,请划出来。3、读出奇特之感)(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指导)

1.迎客松

(学生说出书中哪幅是迎客松)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地品读,并体会一下迎客松奇在哪儿?

句一:①“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

② “枝干遒劲” 借助形象理解“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

③“饱经风霜”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八百年,它会经历什么样的磨难呢?(小组讨论)是啊,岁月的流逝,自然环境的变化会给这棵八百岁的老树留下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迎客松的枝干会是什么样的呢?(树皮变得开裂,斑驳)而它的叶是怎样的呢?(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会其生命力的顽强。我们平时会用这个词来形容什么呢?(指名说:建筑、人物……)能将它用在“人”上造个句子吗?是啊!老爷爷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从他的皱纹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是饱经风霜的。那你们能用“饱经风霜”这个词造句吗?

迎客松的生命力是多么的顽强啊,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练读第一句)指名读、齐读。

句二: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儿呢?(“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

①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

② 从“热情的欢迎”体会迎客松非常热情”。

③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这幅图,这从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啊?(像)正是因为太像了,所以它才叫作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但我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谁能试着想象一下,迎客松斜伸着手臂,会说些什么欢迎词来欢迎宾客的到来呢?(学生热情的说欢迎词,并做动作)。现在,喜欢迎客松的同学请站起来(停顿),一起伸出手臂,大声地说:“黄山欢迎您!”

句三: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指名说)

①“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②人们对它的评价怎么样?(很高)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代表”“象征”体会人们对它的评价很高。

④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会想起迎客松,迎客松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它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还代表着整个黄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

同学们,学到这,你愿意把迎客松的样子留在脑海里吗?(愿意),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指名回答,背下来),那我给大家一点时间,看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过渡: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我们就好像已经到达了玉屏楼下,欣赏着迎客松的风姿,那么在迎客松的旁边还有那些松呢?(生答:陪客松、送客松)

2.陪客松

(多媒体出示陪客松图片),瞧!这什么松?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图,再读读描写它的句子,说说你觉得陪客松奇在哪儿?

① “绿色的巨人”体会它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②(看近景)陪客松高大挺拔,真像一个正陪同游人观赏黄山风光绿色的巨人。它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你能把它读好吗?(指名读)

3.送客松

最后我们去看看送客松(出示送客松图片)看了送客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呢?

①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就像“天然盆景”。(出示图片比较盆景),但盆景是经过园艺工人修剪出来的,而送客松却是(跟说“天然形成的”)从这儿我们感受到了它的神奇。

②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从“依依不舍”体会它的热情。

③送客松好像在说什么?指名说

④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呀!你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练读送客松的句子。(指名读)

4.有没有谁已经把黄山奇松的美景都记住了呢?我要请他来说一说。(结合图片,指名背诵第二自然。)同学们。黄山的奇松多美啊,它们无愧于这个“奇”字。(板书:奇)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玉屏楼前的三大奇松是最有代表性的,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松树,真是数不胜数,咱们在去看看其他的奇松好吗?请同学们自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1、 “黄山的松千姿百态”。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出示:(或……或……或……;或……或……或……有的……有的……有的……)

2、黄山奇松只有这些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省略号)

3、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呢?(欣赏影片)你觉得黄山松还像什么呢?(指名说)?

4、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谁能用“有的像……有的如同……有的仿佛……有的状如……它们……”把刚才同学们说的连成一句完整的话呢?

5、黄山的松千姿百态,是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学生跟说: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6、谁来能把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美美的读出来呢?(指名读)

7、我觉得,我们在读的时候应放慢速度,这样才能把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它的神奇秀美给读出来。(齐读)

8、质疑:学了本文,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总结全文

黄山的松是神奇的,是黄山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亮丽风景。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黄山全有。(出示黄山全景图)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确实令人着迷。

六、作业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

2、画一画你最喜欢的松树。

板书

16、黄  山  奇  松

迎   客   松   热情欢迎

三大名松     陪   客   松   陪同欣赏        奇

送   客   松   依依不舍

教学反思:

本课是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一篇佳作,教学中我紧扣题目中的“奇”字,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体会。如:描写迎宾松,抓住“饱经风霜、郁郁苍苍”来体会它的生命力强、形态美,进而感受它的热情好客。“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主要理解它的高大、形态独特之特点。但教学中还由于资料准备太少,孩子们缺乏情深体验,感受不够深刻,老师讲述多了点

[黄山奇松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的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那你知道关于机智儿童的哪些故事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世说新语》。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抽读,检测读书情况。

4.齐读。

5.说说课文主要写的什么事?(只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意思

1.小组学习,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作好记录。

2.交流汇报句意。

意思:梁国的杨家的小孩只有9岁,特别聪明。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因为父亲不在,就叫儿子出来。他为客人端果子,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小孩回答他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先生家的家禽啊!

3.理解了课文意思,你现在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四、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读全文。

2.背诵全文。

五、拓展

1.在生活中有哪些语言让你铭记在心呢?(交流自己搜集的或听到、看到的精妙语言。)

2.演一演相声、小品或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六、作业

1.写一写对精彩语言的体会。

2.默写课文。

3.看《世说新语》。

五年级下册的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听说过诺贝尔这个名字吗?他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

诺贝尔奖又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诺贝尔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诺贝尔》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

2、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诺、颁、凿、瑞、摩、盛、逝、械、锤、砸、残、毫、滚等字。

⑵注意字型。指导写机械的械,残废的残。

⑶指名读课文。

⑷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事。

三、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1、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诺贝尔的主要业绩是什么吗?(一是发明了炸药,二是把自己的遗产毫无保留地捐给了科学事业,设立了诺贝尔奖。)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第十自然段写了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简要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第二段(3--9)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

第三段(10)简要介绍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四、学习课文第1-2小节。

1、指名读,思考:第1-2小节主要写什么?(简要地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2、默读,思考: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地点和时间的确定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定?(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此来纪念伟大的发明家诺贝尔,以表达人民对他的怀念和敬佩。)

3、朗读第1-2小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过渡:诺贝尔为何能受到人们如此的敬重呢?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齐读第3小节。

师:诺贝尔一生有许多的发明,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出示思考题)

2、自由读课文第4-9小节,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并在旁边作批注。

3、学生讨论交流。

(1)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诺贝尔最初发明炸药的动因是什么?)(他看到工人们徒手劈山开路十分艰苦,就想发明一种东西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说明诺贝尔发明动机来自于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2)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读有关句子,学生谈体会。)

(3)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提高了劳动生产力,降低了劳动强度。)

(4)朗读第第4--7小节。

师:尽管诺贝尔发明炸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对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创造发明是无止境的。

4、指名读课文第8--9小节。

①这一段具体详尽地描述了一次试验性的大爆炸,当时人们是怎么说的?而诺贝尔又是如何表现的?从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一个科学家为造福人类全身心投入创造发明,连个人的生死都不顾,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

②生自由练读第8--9小节。

③全班有声有色地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诺贝尔死后,大量的炸药也用于战争,毁灭人类创造的文明,如果诺贝尔泉下有知,他会有何感想?

2、学生交流。

(诺贝尔也许遇见到炸药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设立了和平奖,以激励人们为世界的和平而努力。)

3、齐读第三段。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说说诺贝尔奖是怎么来的?

五、拓展练习。

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

板书设计:

发明炸药热爱科学

诺贝尔热爱人类

设立诺贝尔奖无私奉献

五年级下册的课件(篇11)

《祖父的园子》课文原文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养羊,羊把果树给啃了,果树渐渐地都死了。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还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它们并不存在。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做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蜒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蜒了。蜻蜒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蜒跑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蚂蚱不见了。

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

“下雨啰!下雨啰!”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白云来了,一大团一大团的,从祖父的头上飘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上。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祖父的园子》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童年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的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 ,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4 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5 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1) 观赏小昆虫,大榆树

2 )跟随外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

3 )误把狗尾草当谷穗留下不铲除,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的情景

4 )摘吃黄瓜,追逐蜻蜓,捉玩蚂蚱

5)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6 )沐浴阳光,感受花、鸟、果、虫的自由

7 )用草帽遮脸睡觉

三、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

1 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 全班交流

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

四、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五、课外延伸

课外阅读有关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耳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我”的乐园

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感受。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选自萧红的成名作《呼兰和传》,为了上好课,我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中,去感悟语言,思考文字中包含的作者的感情线索,琢磨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跟我一起感悟语言的魅力。

拿着教材,脑子里思路比较乱。正所谓是名家名篇。当我读完课文后,被萧红的文字深深感动,所以就硬着头皮上这一课了。

在教材研读中,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接着读,逐字逐句细细地读,读着读着,渐渐地主题清晰起来:作者写了童年生活的美好,这份美好就在于:在祖父的园子里,生活是自由自在的。文章的思路也渐渐清晰起来,作者首先描写了祖父的园子是个五彩缤纷的昆虫的世界;接着写自己在祖父身边做的很多有趣的事:种白菜,除草,洒水,到处疯玩;结尾处借景抒情,升华自己的感受:祖父的园子是个自由的园子。于是,教学的重点和大体思路也随之顺利出来了:以“自由”为突破口,以文本为抓手,通过“在祖父的园子里在祖父的.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的,( )愿意( )就( ),愿意( )就( ),愿意( )就( )……”这个句式进行多层面的练习,达到理解、品味、积累、运用语言的目的,使课堂洋溢出浓浓的

但是,光有粗线条的思路是不行的,怎样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文本的语言,提升学生理解的层次,也是设计教学预案时的重点。那就接着再读课文,读着读着,好多地方会突然之间顿悟,灵感顿生。教自己的顿悟过程,恰恰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像园子的自由一部分内容,在多遍的朗读中,找到了中心句,体会园子中万物的自由。

在反复多遍的阅读、朗读文字的过程中,我还不断调整教学预案,课堂上的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如果我们仅仅考虑自己的角度,考虑自己一厢情愿想要达到的理解高度,不管学生的实际水平的话,很可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学生会不卖你的账,课会上得很累的。因此设计中还要多问几次:这里学生能跟得上吗?我希望学生的回答达到怎样的程度?如果不行,我该怎么引导?

课堂上基本完成了教学预设,教学内容的实施还算流畅,可是时间没有把握精确,而且对文本的参透不够深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化文本上,学生在与语言文字的亲密接触中,能基本感受文字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通过引导学生对诗意的语言的品味朗读,通过对文字留白处的想象描绘,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有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的意识,但是因为教学经验不够,所以还有过多的顾虑,还欠缺娴熟的引导技巧。学生个别朗读比较有感情,齐读部分效果还不够理想;课上设计的几次说话训练,学生有内容说,但面不够广,说得还不够生动。当学生朗读不够到位,没有感情时,当学生说话语言贫乏,语调平淡时,我因为赶进度而没有充分引导,给学生练习和表现的机会。因此,学生的情绪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有沉闷的感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摈弃这些功利的想法,实实在在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教学,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上作重要的因素来考虑。

文字是美丽的,充满魅力的,课堂上,让我们语文老师带着学生在美丽的文字间徜徉,享受学习语文的幸福,领略语文的诗情画意。

五年级下册的课件(篇12)

一、教材分析

《认识常见的岩石》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的第一课。它与《认识矿物的性质》、《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共同组成“岩石与矿物”单元,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地球运动和地表变化”作好铺垫。

《认识常见的岩石》一课的教学内容共分为:认识岩石的分布、探究岩石的特征、认识几种类型的岩石及其用途、模拟变质岩的形成四个部分,旨在通过运用多种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岩石,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建立岩石的概念;并且初步学会记录和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达到《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让学生意识到岩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愿意保护岩石的目标。其教学分为两课时,今天我们重点来进行第一课时的阐述,既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的特征。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岩石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岩石是一种大家经常能见到的东西,在本课学习前,学生对岩石已有一定了解,他们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在家观察过放在水里的岩石,有的从科普读物上了解了许多关于岩石的知识,这些都将成为本课学习的基础。说陌生是因为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学生来学,还处于表面的认知状态,只是一些零碎、单一的片段,对于岩石的特性,他们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

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一方面,学生将分享他们对岩石已有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还将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进一步观察岩石,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三、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3—6年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能从岩石的颜色、形状、质地等方面描述岩石的特征,理解岩石“性质”的概念。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常见岩石,并能在观察中发现岩石的特征,从而发展学生观察、表述和记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自己的同伴充分交流自己对于岩石的观察和认识。

2、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岩石的特征。

难点:能从岩石性质的各个方面去细致地描述岩石的特征。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采用引导观察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优化课堂教学。

在学法指导上,我主要用的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在观察中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三块标好序号的.岩石、放大镜2个、每人一张《观察岩石》记录单

七、教学流程

一、了解已知,聚集课堂

谈话引入: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岩石”两个字,问学生:你听说过“岩石”这个词吗?

并继续提问:

1、关于岩石你知道什么?

2、关于岩石你还想知道什么?

在此基础上,引出今天这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让我们一起走进岩石的世界,去认识一下我们共同居住的地球的外壳——岩石。

【设计意图】:在这个单元授课之前先来了解一下学生们对于岩石的认识程度以及它们对于岩石还有哪些疑问,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这个环节既可以帮助教师评定学生对岩石有关知识的掌握水平(既前概念的调查),又可以为教师提供评定学生观察、表述技能技巧的基本信息,同时将学生的关注视野一下子聚集到岩石这一主题层面上来。

二、观察研究,找寻特征

1、明确观察方法

出示为学生提供的标有1、2、3号码的三种岩石标本,提出要求:小组同学一起来依次观察每一块岩石,利用你们的所有感官仔细地去观察,并积极地与你小组的伙伴们交流观察的结果。

教师适当提问:多种感官指的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用舌头去尝岩石的味道呢?

【设计意图】:在观察活动开始之前先要明确观察的对象和要求,尤其是对于“感官”的提示十分必要,同时除了让学生尽可能运用多种手段和途径来细致的观察岩石外,安全的提示也是必不可少的。

2、观察交流、详实记录

这个环节先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初步观察、交流岩石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给每一个学生分发一张《观察岩石》记录单,请他们对每一种岩石的观察结果都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尽量不要漏掉任何一个细小的发现。

【设计意图】:在观察的最开始并没有马上给学生记录单的目的是让他们多看、多交流,否则如果一开始就把记录单发给他们,学生就会马上去关注记录单,反而忽略了与同伴交流的宝贵时间,因为只有交流的过程才是真正锻炼孩子观察描述能力的过程。

3、交流汇报1号岩石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着你的记录单,说一说你对1号岩石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提问:刚才大家都从哪些方面来描述1号岩石的?

在此基础上,再提问:除了这些内容外我们还能从哪些方面来描述岩石的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1号岩石的描述过程中会发现他们的观察还是不够细致、不够全面的,让他们自己提炼出描述岩石性质的词语,可以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观察过程,学生在这个地方才清晰地明确自己观察的角度和方法,也了解了更多的描述岩石的名词,所以以后的观察活动才会有更科学的认识和更多的发现。

4、进一步观察岩石的特征,补充观察记录

有了刚才的汇报,再给孩子们一些时间,按照黑板上的提示再一次更细致地去观察手中的岩石,并完善记录单。

【设计意图】:再一次补充对于1号岩石的描述,学生会对他们的观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于2号、3号岩石的观察也会更加深入,为后续对岩石的进一步观察研究做了准备。

当发现学生基本上观察结束了,让学生把岩石、放大镜等材料送回到“材料中心”。

三、总结概括、拓展延伸

1、补充描述1号岩石的性质,描述所观察到的2号、3号岩石的性质。对学生的描述教师适时追问:这个性质你是怎么发现的?你能详细地描述一下这个特征吗?其他同学有发下这个性质了吗?你的发现和他相同吗?你有不同的发现吗?来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进一步的描述。

2、帮助学生根据以下问题总结他们的观察结果:

①三种岩石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②几种岩石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总结谈话:虽然它们都叫岩石,但是为什么却会呈现出这么多不同的形态,它们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去查阅相关的资料。

【设计意图】:总结出这三块岩石的相同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岩石的共同特征。不同点既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性质,还可以引出下节课的授课内容——岩石的形成。

五年级下册的课件(篇13)

教材简析

这篇文章是大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感受,辽阔美丽的草原景色、热情好客的内蒙古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完成整篇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一碧千里而不茫茫,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奇丽的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人们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最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直至以“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而且语言优美,既不失纯朴简练的语言风格,有呈现生动感人的气息。

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一切为孩子的发展”是本次课改的主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阅读方法,然后放手让他们大胆地去进行阅读实践,在读中找(批画),读中思,读中议,读中悟,再通过感情朗读,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情和体会,设法使学生能在整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始终激情满怀,积极主动,并能自觉地与学习伙伴合作探究。另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还要努力体现听、说、读、写等语文素养的实践活动,力求整体推进,全面提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能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弄清本文的思想内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读优美句段,感受草原绮丽风光和蒙族兄弟姐妹的热情好客。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3、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优美的语言。

(2)学习本文边描绘边议论抒情的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景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教学难点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来把握文章的内在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1.播放草原风光录像,学生边看边想怎样概括地描述草原的绮丽风光。

2.同桌交流,概括草原的绮丽风光。

3.师:谁来给大家描述一下草原美丽的风景?

生:那里天是那么蓝,飘着几朵白云,那一望无际的天底下是成群的牛羊。放羊的姑娘手里拿着鞭子,正在高歌一曲。

生:蔚蓝的天空中飘着白云,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上,牛羊在悠闲地吃着草,清清的湖水泛着微波,此情此景真使人难忘。

4.师:今天老师和你们去草原看看那里的优美风景和热情的蒙族人民。

[点评:用录像的画面展示草原美丽的风光,引人入胜,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的美景,营造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情景,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和衔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音。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继续自由读课文,要求一定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朗读(或开火车读),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学生依据读得正确流利的标准自评,互评)

4.默读全文,想一想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桌交流。

5.指名说。

生: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热情好客的蒙族人民。

生:课文主要讲了草原的迷人景色和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点评:读准每个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整体把握和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

(三)理清文章脉络,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找一找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画出有关语句。

(初见草原――接近陈巴尔虎旗――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

2.同桌或小组交流。

3.反馈层次划分的情况。

4.自由读课文,想想,在这五个地方,作者各写了什么呢?给每段加个小标题。

(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5.教师作必要指导。

[点评:小标题不同于段落大意,因学生这方面的练习较少,教师有必要作相关指导。]

6.四人小组交流,互评。

7.反馈。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草原静态美。

(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想一想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又有什么感受?

(2)同桌或前后同学交流。

(3)全班反馈讨论。

师: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感受呢?

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一片翠色,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草原美得像一幅赏心悦目的风景画。

生:我感受到了草原的色彩特别美。

师:你的感受很好,作者描写草原色彩,突出了哪种颜色?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找出描写草原色彩的句子好好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突出描写草原色彩的。(学生认真读课文,自由交流)指名朗读描写草原色彩的句子。

师:大家一起说,作者用哪个字突出了草原的'色彩,为什么?

生:(齐答)绿色,因为草是绿色的,写草原的颜色就要突出一个“绿”字。

生: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丘比作了中国画。

生: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找一找哪点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起读运用夸张手法的句子。

生:我读了以后感受到草原的美是一种静态的美。

师:怎么见得呢?

生:课文中只写了草原到处一片绿色,没写声音,还写道:“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看到这么美的中国画,该怎样读来表现草原这绮丽的风光,表达出作者和你自己的心情呢?

生:我认为该用欣赏的语气来读。

师:你能不能试着读一读。

生:老师,我认为该用高兴的语气来读。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我的心情一下好起来了,所以我认为该用高兴的语气读。

师:你的感受也很独特,你来读一读好吗?(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师:你们读得都不错,老师听了以后,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美丽的中国画。

[点评: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让学生有了自己不同的感受,用不同的语气来朗读课文,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这也是阅读教学中,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体现。]

师:还有哪位同学想谈谈你的感受?

生:四面都是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草原是碧绿的。

生:我认为还是草原的色彩美。

师:作者还是用静态美的描写手法,写出了草原的色彩美。这里有个关联词“是……也是……”谁能用它来说一句话呢?

生:老师不仅是我们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我们的好朋友。

(3)师:哪位同学还想谈谈自己的看法?(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都读得格外认真,都有很真切的体会,那就让我们用读来把我们的不同感受表达出来吧。(自由读,同桌交流读,指名读)

[评析:教学中充分体现出了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教师采用了巧妙的方法为学生示范,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来感受草原的美丽。抒发自己的情感,真切地感悟到草原的美,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既增强了教学效果,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2.师:我们在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采用了什么学习方法呢?

生:我们用的学习方法是“读―思―议―读”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就用这种学习方法,小组内学习课文2~5自然段,注意在书中作好批注。(学生四人小组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评析: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自学,这才达到了教的目的,同时教师也突出了自己的指导作用,真正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1)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想谈谈你们的感受?

生:“忽然像一阵风吹过……这是主人欢迎远客”。从这段话中,我感受到了草原人民是那么好客。

生:老师,我们小组认为,这句话不仅写出了草原人民的好客,而且写得很美,骏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迎客队伍像一条彩虹飞过来,我想他们一定穿得很鲜艳才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你们都谈得很有见解,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吗?

生:老师我认为语速要读得快些,这句话除了写色彩美,还写了草原牧民纵马疾驰的场面。

师:这又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呢?

生:动态描写。

师:请你试着读一读,好吗?

(2)师:谢谢你给大家带来美的感受,哪个小组的同学还愿意汇报你们的感受?

生:“初入草原,听不见……忽飞忽落的小鸟。”从这句话中我体验到了草原的安静。

师:不错,草原为什么会这样安静呢?请大家默读下面的内容,看看能发现什么?

生:老师,我知道了,那是因为草原太大了。课文里写“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人们惊叹“呵!”表示走了一百五十里路突然见到一条明如玻璃的河时很惊喜。

师:很好!谁说说你对“快了,快到了!”这句话的体会呢?

生:我想,人们坐车跑了一百五十里路,突然见到了河,见到了牛羊,隐隐听到鞭子声,急着要见到草原牧民。

[评析: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把学生带入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感受草原的辽阔。]

生:“也不知道怎么的,就进了……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我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生:我认为这段话还写出了蒙古的风俗特点,淳朴、好客、热情、大方。

生:这段话也体现了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师:能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老师,我们组认为,最后一段也表达了蒙汉两族的友谊。

生:这部分还表达了人们愉快地相见,盛情地款待,让主客忘了回家,忘了太阳已经偏西。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下来,和小组同学交流。

(五)配乐朗读,感情升华

1.在《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歌声中,朗读全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在《好词佳句本》中,和同桌交流一下。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下来,和小组同学交流。

[评析:学生体会了草原美和人情美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对文章的感受得到升华,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了感情的共鸣。这时的朗读,是孩子们发自肺腑的赞歌。]

4.以小组为单位,试着设计板书,归纳文章大意和中心。

5.反馈归纳板书设计。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djz525.com/a/6102421.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建筑工程实习日记9篇
下一篇 : 英语考试作文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