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作文# #文化根何处寻作文#】接下来的文章将从不同角度来剖析和探讨“文化根何处寻作文”,用笔写下内心触动作文成为传递情感的媒介,写作可以让我们思考更深刻的问题发挥更独特的想象力。写好一篇作文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心思和精力的,您为写好作文而夜不能寐过吗?

文化根何处寻作文 篇1

英国历史学家汤固比曾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文化,无疑是令汤固比作出如此选择的原因。曾经的中国,是文化的集大成之地,但当今的中国,文化,该去哪里寻找呢?

是那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还是那推倒重建的文化复制品?亦或是那包装精品的职场畅销书?我们环顾四周,猛然发现我们距离文化已经越来越遥远了。我们看到的是纸醉金迷,看到的是急功近利,看到的是精神贫瘠,唯独文化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甚至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经济发展了,钱包鼓起来了,文化却是生疏甚至远离了。

梅贻琦老先生曾说过:“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文化的传承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大师为之孜孜不倦。恪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已渐渐远离,文化之独立,文化之自由,踪迹难寻,取而代之的是文化成为经济的附属品,成为物质的牺牲品;“书囊应满三千卷,人品当居第一流”,学贯中西的国学泰斗钱钟书也再难复制,文化的浅薄化、功利化日趋严重。现代社会还有多少人醉心于学术,醉心于文化而置物质、名利于不顾?所谓的学者、专家多数只是披着文化的外衣而去招摇撞骗的酒囊饭袋。缺乏了真正的大师的寻在,文化该去哪里寻找?

大师的缺失令我们茫然,而文化载体的消亡更是令我们失去了寄托。现代社会,人被社会推挤着,文化被物欲消解着,那些富含文化特色的建筑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纷纷倒下了。梁思成、林徽因的故居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成为推土机下的瓦砾;郁达夫故居也因市政建设被拆了;骑楼也慢慢地淡出了岭南人的视线之中。城市成为了千城一面的建筑,独特的文化气息荡然无存。文化在城市的发展中变得无足轻重。但是若是北京没有了四合院,西安没有了兵马俑,岭南没有了骑楼,敦煌没有了莫高窟,他们还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吗?文化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那些蕴含文化气息的遗址建筑。这些文化载体是一座城市历史文明的微型样本和魂魄所在,是后人追索名人风采和时代风貌的重要依凭,但是,这些文化载体却慢慢的一个又一个的消失殆尽了。高楼林立的石屎森林,文化该去哪里寻找?

现代社会,我们疑惑,我们追问,文化,何处寻?我们是否还要回到汤固比所说的公元一世纪的中国?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却让我们发现,文化,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舌尖上的中国》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舌尖上的味道,更通过那舌尖上的感动让我们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一方文化,我们其实都是在一方水土滋养下的文化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蕴含在中华美食中,一直流传至今。只是社会发展太快,人走得太远,渐渐淡忘了那文化的味道。“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文化不仅蕴含在中华传统美食上,也蕴含在我们的语言、文字、建筑、小桥流水,甚至是那一抔黄土之上。

最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视而不见。文化也如此,我们是该俯下身子,守护那一些文化因子,保持那一份文化情怀,既目眺远方,又要驻足脚下,然后,我们就会发现,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文化人。

文化根何处寻作文 篇2

你是否被现代的速食文化的洗礼而感到浮躁不已?你是否想找到一种耐人寻味,令人回味无穷的文化根基?那你是否还能记得中国那“相容并蓄、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呢?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她是千百年中国人对文化探寻的结果,是国人对文化思想反思的结晶。当我们今日处于资讯高度发达的电子时代和面临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阅读那“润物细无声”的古典小说,还有多少人依然诵读那“馀音嫋嫋”的经典诗歌,还有多少人仍然欣赏那“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的中国书法?……

我们的90后代的孩子们心中的传统文化是什麽?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著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

传统文化无疑是博大精深的。如《诗》、《书》、《礼》、《易》、《乐》、《春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六个方面,包括传统的伦理道德,礼法制度思想,以及教育体制,又如以《史记》、《春秋》、《资治通鉴》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史学专著,正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其内容涵盖范围之广,其思想之博大精深,实为罕见。因此,了知人性,了知自然,了知宇宙规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怎能在现代文明中被遗弃呢?

没有了“共剪西窗烛”的烂漫情怀,没有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英雄气概,没有了古韵的滋养,没有了豪迈的情操,难道就要在LOL、CF的游戏和韩国偶吧中彰显自己的潇洒不羁麽?没有了传统文化的酝酿,没有了温文尔雅的情怀,怎叫我们的青春完整?

牛顿曾说过:“如果我们比别人看得远,那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如果我们要迎接更绚丽的未来,就必须站立于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继往开来。当面对国事,你和我都要知道王夫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告诫;当面对未来,你我都应明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儒家训言,当面临人生之惑,你我都要清楚“知人者智,自智者明”的道家哲学……面对国魂,我们要知道珍贵,知道珍惜,知道继承,并发扬光大。

常思将来,不忘过云。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精心呵护,让她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文化根何处寻作文 篇3

每年都跟着父母出去旅游,也去过不少名人故里,小时候不懂事,纯属凑热闹。可随着年龄增长,读了很多书,我迷惑了:这故里,故居完全和想象中不同,那杜甫草堂不应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吗?现在这现代的建筑是什么?“这不是真正的文化故里!”我想。

今日,这方面的文化新闻比比皆是:“曹雪芹故里”之中争,“桃花源”之争,更有胜者还争“西门庆故里”,我不禁汗颜,中国人你们是怎么啦?为了那么点利益,就这么不顾形象的糟蹋中国文化,祖辈先人。先不说,“曹雪芹故里”争的其实是他先人这一出闹剧,那西门庆这种一臭万年的人物,凭什么被人修建故居供人游览?这种以利益为目的,不顾历史不问渊源,恣意争建故里的行为一定要得到遏制甚至消亡,否则中国文化,一定会被这种害虫侵蚀殆尽。

其实,在我的内心是有那么一丝故里情节的。在我的心中,鲁迅的故里,应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样的,去到那里,仿佛书中的情景历历在目;杜莆草堂或许破旧,那我仍能从中感受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责任感,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奉献。文化故里不应是对历史文化的翻新,而应是对他的还原保护,让每个后人到来之时,都能领悟到先人伟大的精神,不朽的影响。

除了上文提到的乱争滥建外,文化故里还面临着另一个极端的危险:拆!为了房地产开发,多少故里被无情的拆毁,你难道不感到心痛吗?我感到心寒,中国人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在金钱面前显得如此不堪一击。我还想到有位作家说的故事:她带领外国朋友在国内游玩,朋友竟然在一五星级酒店门前停住,因为朋友说那里曾是某名人故居。读罢此文,我感触良多,连外国人都对中国文化有如此敬畏之心,可我们中国人自己呢,拆拆拆!阻挡我赚钱脚步的都得拆,管你是不是什么文化故里。

写至此,难掩内心的愤慨,我泱泱大国五千年文化怎能就这样如闹剧般地悲剧消失。故里重要的不是他在那儿,而在于他是谁的,他有什么史实价值,他传承了什么文化内涵。瞻仰故里不是去看看新修的屋子有多么气派,有什么纪念品,而是去感受先人的思想,聆听先人的哲思。

倘若文化故里无处寻,那就在心中修建一处处文化故里吧,不要被世俗玷污了内心的敬畏,以及对文化的忠贞。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djz525.com/a/6104791.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短句语录热门171句
下一篇 : 风趣幽默朋友圈说说2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