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在不经意间,我们可能就会有奇妙的感想,此时我们可以去写篇心得体会,把自己的感悟都写出来。通过心得体会可以了解一个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现在请大家一起来阅读这篇揭示“学术周心得”内涵的文章,阅读本文是您锻炼自我思考和沟通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此外,关于范文大全,您还可以浏览违纪检讨书怎么写推荐7篇

学术周心得【篇1】

我参加了学校为我们组织的新课程《课堂中的数学》的学习。在这短短的学习中,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也受益匪浅。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一、新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目标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多注意学生的学科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并且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与提高。

二、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教师的职责、师德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三、通过这次的培训使我对新课程的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以不同的方式和手段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提问题,以教师为主导提升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注意教师语言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注意教学语言的严谨性。在学习中注意运用启发式语言和讨论式语言,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这次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怎样去做一名合格的老师,怎样的教学,以及教育孩子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什么程度。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带动好老师,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这次培训使我对教学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首先我认识到了做为一名教师必须要爱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以人为本,具有爱心和奉献精神。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教师职业道德理论的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学生成长的正确方向的重要保证。

再次我认识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就要爱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

教育不是灌输、灌输,而是要给学生一杯水,教育不只是提供知识,还要为学生提供人生的道路。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良知,才会把教师当成知识。而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学生才会从内心尊重你。

五、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职业素质中教师的重要内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理想信念;二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仅要有正确的方向、道德观,还要有良好的师风素质。教师只有首先清楚教师职业的特点和重要性,才能使教师从内心深处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只有教师自身的道德水平高才能真正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敬。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素质的重要条件。

六、教师要做到教给学生知识,教师必须要有渊博的学识。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此话很有道理。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等必然导致当今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敬畏,这是一种失败。而这里充分说明了教师应当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今后我们要时时处处注重自己的业务学习,通过学科的知识和积累,要把这些方法和经验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努力做一个合格的教师。

学术周心得【篇2】

学术论文写作是研究生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之一,也是硕士研究生知识与能力结合、提升理论水准的一项重要环节。小编整理了发表学术论文的心得,欢迎阅读!

一、学术论文写作的意义

硕士论文写作是研究生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之一,也是硕士研究生知识与能力结合、提升理论水准的一项重要环节。进行硕士论文写作,有利于全面训练研究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有利于引导研究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钻研,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同时,硕士学位论文是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而言,硕士论文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硕士论文体现着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学术论文是发表学术成果的基本方式,是现代学术研究的标志,理应成为各级各类学术研究者熟练掌握的一种应用文体。适应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惯例,能够写出合乎标准和要求的论文成为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学目标和要求,也是现代高级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2、硕士论文是高校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检验方式。

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是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生生论文的水平往往能够体现出学校的教学水平。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和公立民办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而言,学术论文作为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检验方式,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3、硕士论文是专业学习的总结,是必需的学术训练。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论文写作是一项基本内容。通过论文的撰写,研究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梳理、检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结构,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规范、规律和标准,培育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

二、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学术论文的规范是课题研究与表达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通过对于学术论文特征的全面分析,确立出评价论文质量的一般标准。

学术规范包含着多个层面、多个维度的丰富内涵。学术论文的特征表现为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与理论性四个方面。学术性是指语言的学术性、内容的学术性和问题的学术性。

创造性的内涵包括:研究是否推翻前人不正确的定论;有无新发现或提出新理论,或解决新问题;研究虽为老问题,但有无新意,或在继承前人成果的运用中发现不足而予以完善;是否反映在众多观点中独树一帜的见解。科学性指合乎规律、真实、准确的知识与结论,在学术研究中体现出内容准确、思维严密性与论证推理合乎逻辑性。理论性是指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运用理论思维,通过抽象、概括、说理来剖析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所组成的论证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使被解决的问题由一般现象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所有这些规范,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三个层面:(1)道德层面,即坚守学术道德,要以德治学,主要靠自律;(2)精神层面,即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3)技术层面,即应遵守论文当一般编写格式和体例。

硕士论文写作应当严格遵循这几个方面的规范性要求,严格接受制度化规范的制约,才能保证写出乎共通标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硕士论文写作是最为基础的专业学术训练,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与程序,明确学术规范意识,掌握论文写作规律与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如果不进行基本的学术规范教育与学术训练,论文写作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不必要的抄袭、剽窃、侵占、拼凑等不端行为,必将在学术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学术规范教育和学术训练理应成为硕士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核心内容。

三、如何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硕士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研究训练过程。从选题开始到答辩为止,包括一系列互相衔接而又密不可分的环节。只有把握好这些环节,才能达到培养独立研究能力的目的。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加深了对硕士论文撰写和遵守学术规范的认识,现以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规范为例,就如何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谈一下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3.1千里之行,始于选题

选题是撰写学位论文的首要环节。选题的好坏往往是决定论文成功与否的关键。要选好题目,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选题要符合研究方向,不能超出本专业研究方向的范围随意去选,否则即使论文作得不错,也不易被通过。

第二,选题的价值性。研究课题在理论上要有开拓价值。凡是难以提出自己见解的题目,最好不要去选。

第三,要有现实意义。选题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不但要考虑“热点”问题,而且要善于发现具有发展潜力和前途的题目。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需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这也是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第四,选题的可行性。要在研究方向的范围内,根据所掌握的或可能掌握的资料,确定论文的题目。一方面要“小题大作”,而不要“大题小作”。另一方面要考虑题目是否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如果资料很少,无法下手,也是不可取的。把握好这两点,论文就好拓宽加深,比较容易写深写透,避免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也能做到得心应手。

森林的学术论文范文

竹子的森林

摘 要:本文回顾了2007年“德中同行”活动中,南京工业大学与德国莱比锡应用科学大学联合设计教学项目-“竹子的森林”的方案甄选和实施过程,分析了竹材的性能,探索了竹构建筑的建构方式,展现了竹构建筑独特的形态,旨在重新认识并利用竹子这一我国传统的绿色建筑材料,为未来绿色建筑的建造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德中同行; 竹子; 竹子的森林; 绿色环保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selection and actualization of the "Bamboo Forest" plan in the joint teaching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Hochschule für Technik Wirtschaft und Kultur, Leipzig in the "Deutschland und China Gemeinsam in Bewegung" program in 2007, analyses the capability of Bamboo, prob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Bamboo structure, and exhibits the unique configuration, which aims to reactivate green material-bamboo constructions, and explores helpfully for the future Green Building.

Key words:Deutschland und China Gemeinsam in Bewegung; Bamboo; Bamboo Forest;Gree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2-0092-04

一、项目背景

2007年10月19日至10月28日,“德中同行”之“德国大道”活动在南京大行宫广场举行①。“德国大道”活动由一系列活动组成,旨在促进中德两国在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相互了解,增进双方人民的友谊。

参加中德高校联合设计教学的单位是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方)和莱比锡科学应用大学(Hochschule für Technik Wirtschaft und Kultur, Leipzig)建筑系(德方)。根据联合设计教学计划,双方共有6名老师和16名学生共同参加了为期两个多星期的“竹子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活动。

二、联合设计教学

2.1选题和项目安排

竹子是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它有诸多优点,是一种可再生、可循环、经济且抗震的生态原材料,在中国自古至今广为使用。

这次“德国大道”的策展人选定竹子这一中国味浓郁的元素为一系列临时展棚、展厅的建筑材料,中国五合国际(5+1 Werkhart International)设计了“德国大道”广场总平面布局(图1),联合设计项目的基地位于长江路入口处,紧邻南京图书馆,设计概念沿用竹元素,8m高的竹塔将为“德国大道”广场增添一处标志性建筑。

根据联合设计教学的计划,双方拟定了教学的目标、任务和时间安排(表1)。

2.2 教学过程

2.2.1对竹材的分析研究

1) 物理性质

竹,学名Bambusoideae(Bambusaceae),禾本科多年生木质化植物。已知全球约有150属,1225种。茎横切成薄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一个个的维管束,外层是韧皮部,内层是木质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没有形成层,这造成了竹子茎杆在生长到一定时候保持原有的粗细程度(图2)。

竹子4~5年成材,而且枝叶茂盛,根系发达,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减灾等良好功能,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起到很好的作用,是一种理想的绿色环保材料。

2)历史进程

4000多年来,人们将竹子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古代先民早已将竹子大量用于作战的武器,农耕、捕渔的工具,房屋建筑材料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竹子被更广泛地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个行业,如:造纸、建筑、交通、水产养殖、食品加工、工艺美术等。近代更不断有加工利用的新技术被创造发明,新产品被开发利用。

3)竹材的连接方式

竹子作为一种建筑材料有诸多优点,如成本低廉,生长速度快以及优良的力学性能等。但是,连接却很困难:横断面是圆形;中空结构;外表皮光滑;只有竖向的组织;天然材料的各项性能受气候影响而不尽相同。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绑扎方法:

1)竹篾绑扎(图3)

2)铁丝绑扎

3)榫卯结构

4)金属节点竹结构网架

以上方法中,铁丝绑扎方法至今仍普遍应用。

2.2.2 竹塔结构形态研究

竹塔的造型参照高层建筑的形态,借鉴现有成熟的结构体系进行设计。

1)筒中筒结构

2)双曲面结构

3)正多边形棱台结构

4)圆柱体结构

5)2~3种结构的组合结构

通过读“竹”思辩,我们认为结构体系应当稳定牢固,用料节省,美观实用。组合结构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同时反映了竹子造型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是本次设计结构选型的首选。

2.3 方案斟选和竹塔建造

方案1-双曲面竹塔:竹子相互交叉,外表面形成一个旋转的曲面,造型上给人以较大冲击。底层和顶层的旋转半径都比较大,中间较小,由此形成一个塔形体量。内部采用旋转楼梯,每上一层楼梯便可到达一个平台,供人们观赏大行宫广场和同学们做飞蛋实验之用(图4)。

方案2-城韵:遵循传统理念,九宫格模数网架,形态方正。两层竹子的网面围成了“城墙”的体量,引用明城墙的概念表达地域性特征。围合的天井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院落理念。两层竹网构成内廊,交错排列的两组楼梯直达网架顶端,形成有趣的空间序列,悬挑出的平台作为“飞蛋”的场地(图5)。

方案3-贝塞尔曲线:一曲优美的音乐,节奏时而紧张,时而舒缓。采用了稳固的三棱锥和双曲面的组合结构,一个三棱锥在空间内绕顶点旋转,底层平台因此成为顶部平台,这是第一重转变。为了增加结构的稳定,加入另一个结构系统 “平缓和旋”:增大的底面平台和优美的竹子双曲面系统形成第二重转变,它分担了顶层平台传递下来的重量,且使得每个面更加连贯(图6)。

方案4-柏林城墙:看起来像是一段城墙,经过处理后,它已不再是简单的城墙形式。它长15m,高8m。采用三角形的稳定结构,保证了整个建筑的稳定性和通透性,体现了竹子独特的柔韧性、生命力以及自然亲和力,而且大大减小施工难度。人们通过茂密的'竹林,攀登到平台,豁然开朗,惊喜之情犹如登上了世界之颠(图7)。

方案5-竹子的森林:这是5个设计方案中的胜出方案,称之为“竹子的森林”(图8)。灵感来源于在人们在漫山遍野的竹林中,闲庭信步、欢声笑语。这是一个欢快、智慧以及贴近自然的构思,它从更深层面上体现了中德师生对绿色建筑的深刻理解。

普通的脚手架采用矩形框架的规整结构,而我们这个设计的构架,则采用竹杆在竖直方向上相互并列、倾斜、交叉、依靠的方式,充分利用了竹子强韧的竖向受力优点。

结构体系采用传统的铁丝绑扎方式固定竹竿,这种方式在今日的建造领域广泛使用,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拆卸方便,造价低廉。

通向顶部平台的蜿蜒坡道,对整个结构体系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附加固定作用。整个构筑物长24m,平台离地面高8m,参加“飞蛋”试验的学生可沿多折梯段漫步而上,到达“竹林”的最高处,在那里完成“飞蛋”实验。

设计所采用的构造节点,操作性很强,在实际建造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施工便捷。整个安装建造的过程,由中德两校带队老师、参与设计的学生和专业施工队在现场共同完成(图9)。

2.4 “飞蛋”试验

这是联合教学任务的结束曲,参与“飞蛋”试验的同学均为南京工业大学本科一年级新生,总共有28组。各设计小组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设计出多个智慧有趣的装置:运用橡皮筋的拉力和竹子的韧性制作而成的获奖作品“永结同心”,灵感来源于制备二氧化碳的装置,运用螺旋桨原理的装置,运用空气动力学制成的降落伞等(图10)。很多方案获得成功,部分富有创意的成功方案得到评委们很高的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飞蛋”试验当天,莱比锡市长和其他官员亲临现场,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竹塔,并对联合设计教学的成果给与很高评价,“竹子的森林”获得“德中大道”活动的特别大奖。

三、体会与评价

联合设计的主旨是强调在一定时间内以明确的指导思想、清晰的结构、有效的方法、紧密的合作来完成预设的目标。在这次活动开始前,中德双方老师已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项目策划、材料选择、时间安排、建构研究等),这使得联合设计能在预定的框架内有条不紊地进行,德国人的严谨与中国人的效率有效地结合,参与的学生提高了空间造型能力,徒手模型制作能力,小组团结协作的能力和跨文化交流学习的能力。

此次Workshop的课题是实际课题,而不是虚拟的;建造所使用的竹材是租用的竹脚手架,在活动结束后拆卸并收回,降低了成本,实现了绿色环保的目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这次联合设计教学,我们对竹子这种建筑材料的特点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拓宽了设计竹构建筑的思路与方法。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促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设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G].南京:南京工业大学.

[2] 龚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联合教学成果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学术周心得【篇3】

学术论文格式规范是怎么样的?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学术论文具有说理性、创见性、逻辑性、科学性的特点,其格式(即一定的规格式样)与说明、描写、记叙等其他文体的文章有很大不同。

为了便于学术论文所报道的理论研究成果的收集、储存、处理、加工、检索、利用、交流和传播,国家有关部门对其格式发布实施了一些规范,主要有3个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T 7713-1987);《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7713.1-);《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GB/T 7714-)。

对于这些国家标准,不少作者了解得不多或者理解的不全面、准确,以至于在具体写作实践中出现一些不规范的问题。

1、概念。

题名又称题目、标题,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所用每一词语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

题名是反映一篇学术论文研究范围、论点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

常言说看书先看皮(书名),看文先看题(标题),其重要性可概括为一句话“题好一半文”。

一般学术论文不需要副题名,但是下列情况可以有副题名:题名语意未尽,用副题名补充说明报告论文中的特定内容;论文分册出版,或是一系列工作分几篇报道,或是分阶段的研究结果,各用不同副题名区别其特定内容;其他有必要用副题名作为引申或说明者。

2、基本类型。

如《论审计质量的概念》,它只反映论文研究的范围,而不表达出论文的观点。

二是揭示课题主旨或论点的题名。

如《审计质量之“用户”满意论》,这种标题直接反映作者的主张,即论文的论点。

三是兼有主题、副题的题名,既反映论文的研究范围又反映论点。

如《审计质量概念研究——审计质量之“用户”满意论》。

副题名必须是进一步补充说明主题,防止出现两张皮的问题。

在具体写作实践中,常用题名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论(谈、浅谈、浅议、刍议、浅析)XX(问题)》;《 XX 存在 的问题与对策(之我见、管见)》;《 XX(问题)探讨(初探、之我见、管见)》;《关于(对)XX(问题)的问题探讨(几点认识、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题名中,介词“关于”和“对”不可连用,只能用其一。

3、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

学术论文的题名不同于其他文章(新闻、散文、小说等)的标题,无须过分追求艺术效果。

这是拟制学术论文题名的基本准则。

学术论文题名应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要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并恰当反映问题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应尽量避免使用读者不太熟悉的符号、简称、缩写等。

论文题名注意事项之一就是过于笼统、大而空,“题”和“文”在内涵和外延上不相符。

例如:标题为《审计质量管理研究》的论文,文中实际上只讨论了审计质量的过程控制问题——审计质量管理的一个方面。

若改为针对研究的具体对象来命题,如《控制方法研究》、《审计质量考核研究》等,这样的标题就贴切得多,也便于深入探讨。

还有些论文只有千把字、几页纸,题名却大得吓人,如《论……的几个问题》、《……研究》。

二是简明扼要。

论文题名的字数尽可能少而精,在保证准确反映论文“最主要的特定内容”的前提下,题名字数越少越好,便于读者阅读、理解和记忆。

一般来说,一篇论文标题的字数最多不要超出 20 个字。

二是避免烦琐、冗长。

如《关于审计抽样理论基础的研究》之类的论文标题,其中像“关于”、“研究”等词汇如果舍之,并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可精练为《审计抽样的理论基础》。

这样一改,字数便从原来的13个字减少为9个字,显得干净利落、简短明了。

因此,应尽可能删去题名中可有可无和多余的词语,避免将同义词或近义词连用。

如《关于……分析探讨》,“分析”与“探讨”义近,保留其一即可。

还有些论文题名不明确,含糊其辞。

如《国企防范审计风险的途径》、《精品审计项目研究》、《审计机关如何积极开创内审工作新局面》,让读者难以明白论文到底论述什么问题。

三是引人入胜。

论文题名居于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醒目位置,所用词语是否正确,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吸引人,关系到能否激起读者阅读正文的兴趣。

学术论文题名应该在做“对”(准确恰当,题文相符,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前提下,力求做“好”(对仗、朗朗上口、富有文采,给读者以美感)。

特别需要需注意的是,题名在语言文字表达上一定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和逻辑规则,绝不能出现错别字、语病。

否则,会给读者造成马虎、不认真以及论文水平低劣的第一印象,失去阅读兴趣。

四是便于检索。

学术论文题名中使用的词语要尽可能地使用关键词表中的规范词语,以便于论文传播中的摘引和检索。

总之,一个好的学术论文题名,应该是一篇论文内容精华高度浓缩的那“一句话”,并体现标题的功能(提示、导读)。

作者应该尽可能把论文中最重要、最需要让读者了解的主题思想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让人一看题名就有兴趣阅读论文的全部内容。

此外,拟制论文题名其实就是作者给自己的“孩子”命名。

至于何时拟制,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起名后生孩子”,即先拟制题名,后写论文;二是“先生孩子后起名”,即先写论文(草稿),后拟制题名。

署名是撰写论文并能对内容负责的人员的姓名,按其贡献大小排列名次。

署名涉及着作权问题,一定要真实可靠、给出全名。

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者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四是用于文献检索(作者索引)。

署名有两种情形:单个作者论文(独着)和多作者论文(合着)。

论文署名常见的问题是不符合逻辑:独着的论文,文中出现“我们认为”;合着的论文,文中出现“我认为”。

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文中需要涉及作者时,可以用“笔者”代之。

摘要又称提要,是从论文内容中摘录出来的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

从本质上看,摘要就是论文要点、精华的高度浓缩,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一般以第三人称语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一是让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以补充题名的不足。

摘要担负着吸引读者和介绍论文观点的任务。

读者一般不是一拿到论文就通读全文,而是看了题名和摘要后再决定是否需要通读论文。

摘要就是为了让读者不阅读论文的全文,也能获得必要的信息,知道论文的大概内容,从而决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

二是为科技情报人员和计算机检索提供方便。

论文公开发表后,文摘杂志对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从而可避免由他人编写摘要可能产生的误解、欠缺和错误。

三是为二次文献提供方便。

摘要的写作特点是采用客观的第三人称的表达方式。

常见的摘要写作不规范现象有两种:一是混同于“编者按”,对论文进行自我评价、说明或解释,使用“本文”、“作者认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进行了粗浅的探讨”等词语。

二是太长或者太简短。

文字篇幅过长,内容不浓缩、不简练;太短,往往只有一两句话,没有反映出论文的主要信息。

一般论文的摘要300字左右即可,不需分段。

也有人提出,摘要的篇幅大小一般限制其字数不超过论文字数的5%。

目前,许多学术论文,包括一些知名的社科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摘要不规范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甚至没有摘要。

无论是作者还是编辑,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摘要的重要性存在认知上的错误,或者对摘要写作的标准和规则不了解。

一些论文作者认为只要把正文写好就可以了,甚至觉得摘要的撰写是编辑的事情;而有些编辑也忽视摘要,只关心论文正文的学术水平,认为摘要仅是论文的一个前置部分,无关紧要。

事实上,摘要“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单独而又自足地被阅读。

学术论文的`摘要如何写成“一篇完整的短文”呢?一是可以利用计算机“工具”中 “自动编写摘要”功能,通过设置“比例” (可以设置为大于5%,比如20%,以利于修改)“位置”等,让计算机把一些重要的“句子”筛选出来,再加工、串联成短文。

形成的短文应该类似于《新华文摘》“论点摘编”栏目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点摘要”栏目的短文。

二是将“正文”缩写,并突出论文的创新之处,包括论文中提出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观点、新规律、纠正前人错误、解决争议、补充和发展前人成果等。

学术论文的关键词也叫索引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报告、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

是从论文题目、段落标题和正文中选出来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

论文不标注关键词,文献数据库就不会收录此类文章,读者就检索不到。

关键词选得是否恰当,关系到论文的检索和论文成果的利用率。

关键词位于摘要之后,引言之前。

关键词与摘要一样,虽然都是论文主题内容的浓缩,但比摘要更精练,更能揭示论文的主题要点。

常见的关键词不规范现象和问题包括:关键词不关键,外延太大,将“一句话”作为关键词;关键词太多或太少,或者以动词、形容词等作关键词或者选用一些与论文题目、段落标题无关的、不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造成检索困难,不能很好地起到快速、方便地检索到该论文的目的。

关键词的一般选择方法: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综观全文,选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词汇,这些词汇尽可能从题名、摘要、层次标题和正文的重要段落中抽出与主题概念一致的词和词组,并尽量使用《汉语主题词表》中所列的规范性主题词。

关键词一般选取3~8 个,每个词之间应留有空格,以示区别。

引言又称绪论、绪言、前言、导论、序言。

它是一篇论文的开场白,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由它引出论证,所以写在正文之前。

引言写作的目的是向读者交代本研究的来龙去脉,其作用在于唤起读者的注意,引导阅读,使读者对论文先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学术周心得【篇4】

通过这几次活动让我受益良多,给我以后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就拿最基础的上课来说,不管老师讲的如何,上课对你而言肯定是有好处的,很多老师还是讲的不错的,比起自己钻研课本,从老师那里获取间接经验肯定会快一些。可能有时你是在浪费时间,但是能听到一句有用的有启发的,就不愧对那些浪费的时间。再说,上课对自己最起码还有一个激励作用的,所以哪怕是去教师睡觉也必在寝室睡觉好得多,说不定你在梦中也会听到那关键的一句话。

除了上课我参加的`学术活动并不多,唯一的一次会议,但是当时研一的我对神经网络可以说还一窍不通(当然,现在也差不多),也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而且是全英文的,听力不是很好的我,只能象看戏一样的参加了会议,领上会议资料,然后游览了一下风景名胜就圆满完成了学术活动的任务,没想到这是我的第一次也成了最后一次。再往后数,顶多也就是在院里的会议室听的几个讲座,当然我一直不感冒,所以也不是很积极,基本没有什么收获,唯一去的一次还遭遇了主讲人的"堵车"(当然这是他给出的解释),足足晚了有1,2个小时。除此之外也就没什么学术活动了。

当然,我的硕士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电子商务网站在快递企业竞争力提升中的分析研究的开发上,当然收获不小,其中的一些已经总结到了本版我的《做研究之我见》中。毕竟社会实践是科研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通过实践才能检验我们的科研成果。在实践中,不但可以检验理论正确性,体现理论价值,还可以提高我们与人沟通、团队协作、学习、动手等多方面的能力。为日后踏入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积累少许的经验。

个人觉得交流和团队协作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容忍别人的短处,时时有着一颗包容心和责任心。学习和动手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排除杂念,静下心来,投入进去做事。

学术周心得【篇5】

带着情怀教书

很喜欢陶渊明的一句话,"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作为一名青岛二中分校的新教师,处在教育变革的前沿,总是不时地接触到新鲜的教育教学理论,感到自己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因为所处的环境而有所进益。感谢学校的支持。10月30日,我荣幸地出席了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太原十第十二中学。本次年会我全程都非常认真的参与其中,收获很大,这些课雕琢完美,各有千秋,带给我对教育教学更深刻的思考。

1、 做一名充满情感、热爱祖国、热爱教育的教师

当我听讲座的时候,我总是感受到这些老师的自信、优雅和崇高的气质。如叶德元老师在讲《风云儿女》时对中国人抗争场景生情并茂的描述唤起了我们对先烈的缅怀和崇敬,白玉老师在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时温文尔雅的语调让我们仿佛感受到邓小平在稳稳地掌握者改革开放的航向,张子琴老师讲《美国联邦政体的确立》,弃联邦不讲,而是结合邦联阐述美国的建国精神,境界高远,极有勇气。通过他们的课,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自信和昂扬的精神氛围,我认为,老师带来的课堂气质,会潜移默化帮助学生体验历史的生动。

这种气质是教师的教育情怀。正如叶先生在他的博客中所说,“热爱我的生活,我的家庭和我的工作!珍惜,记住,直到永远”,对教育有激情,对教育充满感情,全力以赴认真工作,会感动别人。

2、 有独立意识,注重材料的收集、选择和灵活使用

可以说,每一个参加的老师的课都让我耳目一新,基本上没有我看过的材料。正如华南师大黄牧航教授所说,教师要有主体意识,认识到自己是课程的主人,不随便使用别人的课件材料,在叶老师的课刚开始的时候我就被震撼了,原因是陆绮芬的一张"良民证".先不说这则材料的选取需要多少阅读量,这则材料的运用就足见教师的功力,叶老师结合人物动作、心理等细节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带动学生想象:

黄旧的不仅是历史的颜色,还能想到她紧张地攥着它的时候因为紧张而留下的汗渍。朗诵的一般讲座听起来是一种享受,但也是一种贴近历史的痛苦。有些老师听到这里都在抹眼泪。

我们的讲授课没错,错的是没有情怀的平铺直叙,没有材料的课本内容的复述,当讲授真的贴近学生的心灵,当材料真的非常典型,它会显示出巨大的魔力!我们课堂上缺少的不是学生的活动,而是他们内心的参与。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仔细收集信息,唤醒学习过程中的情感。

3、 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与学生沟通

我们作为教师,不只是教书就够的,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引领,让历史课不只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让他们从历史中感受到震撼、心灵受到荡涤。叶先生是四川省的一名教师,所以结合四川省抗日战争的实际历史,他以川军抗日战争为例,自制的死旗极为震撼。叶老师还立足于授课班级是太原学生,扩展讲到了太行山八路军抗战,贴切自然,特别是引用8000人抗战自杀的案例,在山西学生心中的震撼力可想而知。

随着太行山八路军纪念馆的介绍,学生们怎么可能对历史没有欲望呢?寥寥数语,足见功力,也让学生感知到历史的冰冷和热度。还有耿学良老师的《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用到画像砖、《说文解字》、清明上河图、甚至是耳熟能详的《郑人买履》来说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多样而又生动,学生看了很感兴趣,真正体会到我们商业发展的优良历史。

学术周心得【篇6】

作者:郭怡孮

**:《中国美术》2013年第03期

中国画学会是全国性的中国画专业一级社团组织,自2011年7月**化部、民政部批准成立以来,秉承着“传承、开拓、使命”的办会宗旨,团结全国中国画家,积极开展学术活动。

“第一届全国中国画学术展”是由中国画学会主办的大型全国性展览。

为做好本次展览的评选工作,学会邀请了18位专家组成评审团,评审团分为人、景、花、鸟三个组别。评委们进行了认真研究,本着“发扬传统、认真继承、鼓励创新、支持探索、倡导多样、尊重个性、百花齐放”的原则,经过两轮评选,对有争议的作品又经过认真协商,充分发表不同意见,最后达成一致。我想借此机会谈谈我对一些作品的个人感受,并与作者和读者交流,以期吸引有价值的贡献。

获本次展览一等奖的是姚智雄的花鸟画《春雷》、张纯彦的山水画《黄土地》、梁勃的人物画《云水依依》和庄道静的人物画《夏趣·萤》,就从这四幅作品说起吧!

姚智雄的《春雷》是一幅表现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花鸟画,展现了春雷声中满眼新绿的生命气象。画家用笔酣畅淋漓、墨气盈润、披离点画、神采自出,不囿于一枝一叶的具体表达,注重整体气势、气机,又能笔笔有内容,画出枝叶的俯仰向背,似有风雨声。飞鸟展翅而树林迎合,满纸生动又能静气自生,不失为一幅有笔有墨、既写景又写情的大气之作。

如果要对这幅画提出一些修改意见,我认为如果在图层的组成中构建骨架,则可以设置柱和梁,**将是实心的。如果在鸟的造型和笔墨处理上再做推敲,这画面的点睛之笔会更精妙。

在当下流行的制作风格下,评委们对这部作品持乐观态度,也有提倡写意和水墨技巧的意愿。但评委们绝不希望大家追风,因为写意精神是博大而精深的,生活感受是宽广而丰沛的,笔墨技巧是多样而灵活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更是多角度和多层面的。

张纯彦的《黄土高原》,是一幅具有诗性的当代水墨山水画,作者面对积淀了数千年文明的黄土高坡感叹地说:“厚重而温暖的美深深打动了我,沟壑、田埂、稀疏的树木、错落的窟洞,在自己的脑海中组成了一幅单纯而极富形式感的画面。”显然这不是完全从写生中来,但却是从生活中来,而经过画家的艺匠形成的“胸中之竹”。

作者力求寻找一种新的表现语言,适当运用了一些当代的构成、组合观念,既具叙述性又富表现性,以展现对这片炎黄子孙繁衍生息的黄土地的深深体悟与感动。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笔法在这里有点失语,但并不影响绘画的价值。评委们也鼓励这种探索。如果能在传统与生活中深挖一步,对传统有更深的理解,具有更全面的技术积累,这心中的感受还会表达得更为完美,气势与笔力上会更雄强。

我感到这幅画还是软了一点、轻了一点。当然,只要抓住黄土高原的灵魂,再去体验和实践,就不怕出好作品。作者还年轻,希望不厌倦获奖。这是一个新的起点。

学术周心得【篇7】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油画的学术讲座,整个过程让我受益匪浅,收获满满。在这次讲座中,我学到了许多关于油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也对油画的起源、发展和艺术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讲座的主讲人对油画的基本知识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他从油画的起源说起,讲解了古代油画的技法和发展历程。我从中了解到,油画起源于古埃及和古希腊时期,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主讲人还详细介绍了油画的制作材料和工具,让我对油画的制作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讲座中的实例分析和案例讨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讲人以一幅幅经典的油画作品为例,解读了其中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通过对画家的构图、色彩运用和细节处理进行分析,我对油画的表现力和艺术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案例讨论环节中,我也有机会和其他参与者一起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看法,通过交流和碰撞,我对油画的艺术性和表现力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讲座中的现场实践和指导让我受益匪浅。主讲人结合实际案例,现场演示了油画的制作过程,并给予我们细致入微的指导和建议。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技巧和方法,如如何掌握色彩的运用、如何处理光影的效果等。在实践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绘画时的手法不够灵活、色彩搭配不够协调等。通过与主讲人和其他参与者的交流和讨论,我得以找到了改进的方法和方向。

这次油画学术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油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也对油画的艺术性和表现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会把这些知识和经验发挥到最大限度,不断提升自己的油画水平。感谢主讲人和组织者给予我的这次宝贵机会,我将倍加珍惜,并努力向前。愿我们在艺术的海洋中共同探索,共同成长!

学术周心得【篇8】

进入研究生院已经一年半了,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作为研究生我都在不同程度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在导师的精心培养下,我不仅学到了很多诸如专业领域方面的知识,掌握了专业学科的前沿沿。也学到了许多其他方面的知识,譬如:文学、历史、哲学等等也略有涉足。因为我知道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人类,除了必要的术业专攻之外,也应尽可能博览群书。特别是工科研究生,我们具备了严谨的理性思维,所以,更应该适当加强一下我们的感性思维。我们不仅要开发我们的右脑.同时也要丰富我们的左脑。我想,这对于我们未来发展也有很大益处。然而,仅仅学到这些东西,获得这些知识对我来说还远远不够。毕竟,终有一天我们要离开这象牙之塔,走向社会。所以,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学到了获取我们所需要的的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我个人之愚见,这应该是我们学校乃至我们国家培养研究生的一种目标吧。

幸运的是,在这一年半的培养下,我找到了这样的一种方法。至少,在这象牙塔中,我可以通过两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去获取我所需要的知识。第一就是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图书馆的资源不仅包括那些书,对于我们研究生来说,我想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网上数据库上的网上资源。正确利用网上资源必定会给我们带来丰厚的回报。第二.便是学校为了丰富和加强学生的视野,了解学科前沿而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校进行的学术讲座。通过参加学术讲座,我们既可以了解到了各领域多层次的发展前沿,使自己能够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同时充实了多方面的知识,提升了我目前的理论水平;同时也看到了知名学者成功人士的人格魅力。而这也激发并且加强了我们对于所在学科领域的探索之心。学术讲座给我们带来的是对于学科前沿的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所以,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有效的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所以在此我就利用本次机会浅谈一些我对于这研一年来参加的学术讲座的心得体会。

很高兴能参加学校和各学院举行的各项学术讲座和报告,进入研究生以来,我利用课外的时间在学校的报告厅听了十几场学术报告。可以说,每场报告都是非常的精彩,并且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研究生生,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毕竟书本的知识还是有限的。而学校举办的各类学术报告的演讲正好给我们提供

学术周心得【篇9】

十月,金秋,十月,硕果累累。10月11日下午,实验小学6名青年班主任到南阳师范大学听著名教师魏书生的报告。

魏书生先生用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就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课堂教学等方面做了专题报告。魏先生的第一印象很普通,但人很精神,充满智慧,我们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魏老师演讲的时候,他身上好像散发着无穷的魔力。观众们聚精会神,生怕漏掉一个字。当他们听到美丽的时候,他们明白了。笑声和掌声自然响起。每个人都全身舒泰,满溢笑容,如尝佳酿,如品仙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魏老师指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魏书生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深入浅出阐述了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艺术真谛,既有教育之“道”的深刻揭示,也有各种班级管理方法的丰富展示。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消灭没人干的事和没事干的人,道出了班级管理之道。

对如何对待后进学生,魏老师强调首先要明明德,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不断加以强化,教育他们脚踏实地,不和他人攀比,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让他们享受成就感。魏老师对教育和学生的尊重和热爱令人钦佩和感动。

魏老师说:“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去做平平凡凡的工作。”是呀,生活和工作都是平凡又琐碎的,我们只有保持一个平常心,在喧嚣中保持安静,在困顿中不失大度,才能真正做到“松、静、匀、乐地去享受生活。

”魏书生老师的报告,不仅是一场关于教育的报告,更是一场关于人生观和人生态度的报告。他的报告使我们的听众觉得教书是件快乐的事。报告会结束了。夕阳的余晖落在我们的肩上,落在军训学校孩子们的脸上。

他们稚嫩的脸庞,他们坚毅的目光更让我们深感"老师"这两个字的份量。我们也要像魏老师一样,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脚踏实地,做一个平凡快乐的老师!

实验小学的老师们听了魏老师的报告,深感:

张艺晋老师:昨日有幸再次聆听了魏书生老师的讲座,每听一次就有不同的收获。他是校长,是局长,但我想,他最愿意听见的,还是大家叫他魏老师吧。

同是三尺讲台,魏老师甘守寂寞,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似乎不仅仅是一种乐于奉献的精神所能概括的。他不刻意去要求学生学出多好的成绩,却能让学生感受到上学的快乐,自愿去追求更好的自己。哪个学生不愿意上进,一旦落后,老师便焦急地希望学生上进,可哪能一口吃个胖子,学生发现自己跟不上,就会厌烦学习,放弃自己。

而魏老师能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就算学习赶不上,也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知道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这不就是教师一生的职业,教书育人的本质吗?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孩子都得100分,但我们必须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一个诚实、自信、对社会有用的人!

李蕊老师:听了魏书生教授的报告,我被他的睿智幽默所感染,敬佩他乐观、进取的态度,平和的心态和独特的个性。从他的报告中,我觉得每天都应该有感恩的态度,生活在感恩的态度中,少抱怨,改变自己。

如果你生活在感恩的心态中,你会有无穷的乐趣和动力。我们要守住平常心,要用宇宙观来看世界用宇宙观来看人际关系,用宇宙观来看个人名利得失,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感。同时,只有把思想融入教学,适应新环境,适应新集体,不断努力,做好专业研究,才能取得进步。

我现在能做好的就是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各项工作,不断的向其他老师学习各种他们身上的优点,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没有更好,只有最好。

岳照存:让学生管好自己,做个快乐的班主任

听了魏老师的讲座我认识到了自己班级管理方面的不足:对学生自己管自己不放心,与学生沟通缺乏耐心,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没有恒心。培养班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应从培养学生做好每一件小事做起。

魏书生老师有一句话说的真好,他说:“班级管理要快乐点,轻松点,效率高点,一靠民主,二靠科学。普通学生不能做班委会;班长不能做;班主任不能做。

“这样,分工到位,责任到人,各司其职,让老师无所事事。要真正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就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人人有事,人人有事。学习魏老师的管理方法,让班上的中学生成为管理者,管理他人,管理自己,管理彼此,制约彼此的权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找到了他在班级中被人认可的社会地位,找到了自我被重视的感觉,无形中便由内而发激发了内在的驱动力,日复一日,学生便积极向上。从做事带动做人、做学问,每一个孩子都将成为一个爱学习、认真、有责任心的人,班主任自然也会是最幸福的班主任。

岳小磊老师:魏老师用睿智幽默的言语,用他30多年的盘锦经验,告诉我们--班级管理的根本在于学生管理,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我们的老师就是要发现和探索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班里的主人,吸收自己的力量,再上再上。

找到自己能干的事并坚持下去,帮助他们守住,然后慢慢提升,让这棵小苗能慢慢地发新芽、展新叶、抽新枝、.绽新花、结新果。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我们老师要满怀谦卑之心,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担负起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以脚踏实地的精神关注当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行动中改变自己,克服惰性。

马红瑞老师:听了讲座我感受颇深,感觉他就像在跟你面对面谈心,他不讲高深的大道理,也不用华丽的词语,只是谈一些身边的与生活、工作、学习有关的小事情,幽默有趣,很有一番见地,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魏老师的班级管理是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

在魏先生庞大的管理体系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特色处处体现。他相信每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魏老师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凡是学生能干的事,班干部不要干;凡是班干部能干的事,班长不要干;凡是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干。”从魏老师的这句话里,体现了他民主、科学的管理思想,他认为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对管理的认识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

魏老师曾这样说教室是学室,教材是学材,把教师当作学习上的共同的**者和交流者。改变教室,教材和老师的观念,学生自然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应该把自己定位为耐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服务员。

这样,面对学生的各种行为,教师可以用平和的态度去理解和处理。

他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真挚,工作勤奋,勇于创新,更值得我学习。可以说,经过这次洗礼,我净化了自己,重新认识了自己,找到了人生的坐标。我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不断充实自己,磨练自己,超越自我!

学术周心得【篇10】

知识已死

韦伯在文中指出:随着科学(广义地说,是学术,在德语中,科学和学术是同一个词)的发展,人类拥有的知识系统和价值系统已经**。

缠绕于晚年韦伯的始终是托尔斯泰的那个重大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惟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要做什么?我们怎样生活?”这个问题换句话来说是“在这个世界上,生命还有终极意义吗?

”试图寻找终极意义的韦伯在此陷入了大悲哀:用来为人类生活提供确定性的科学知识已失去往日的光辉,科学知识不仅无法证明自身的价值,对于“科学所描述的这个世界是否值得存在——它有某种‘意义’,就更难以证明了。”而这一切都**于科学的“除魅”——这种“在西方文化中已持续数千年”的“科学既隶属于其中,又是其动力”的无限“进步”和理智化过程,已使人类生活就“内在固有的意义而言”,“不可能有个终结”。

韦伯所处的年代,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年代,科学知识的高速发展为社会带来深刻的变革,整个西欧乃至北美开始了经济的腾飞。然而,这个高速发展的过程,科学渐渐成为满足人类日常需要的工厂,知识正在死亡,人类的世界里物质和精神已然**。于是韦伯在此已毫不留情将价值从知识中剥开,这无疑颠覆了西方文化长期以来对知识的认识。

在韦伯之前,对知识的探求一直构成了西方人求证价值确定性的基本方式,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洞穴观影”之喻,那个在洞穴中转过身去的人是哲人,他所看到的阳光代表着的是科学真理,唯有这样的真理,人才不会为幻觉和影子所惑,努力达到真正的实在即“知识”。而对于近代西方人来说,科学则是“通向上帝之路”,是“通向真正的自然之路”,是“通向艺术的真实之路”。在既往的西方文化史上,知识与价值、意义基本上是同义词,然而韦伯对此却摇了摇头,“科学思维的过程构造了一个以人为方式抽象出来的非现实的世界,这种人为的抽象根本没有能力把握真正的生活”,科学知识中的两个伟大工具:

观念和理性实验,已丧失其“通向真正的实在”的原初预设。科学和学术的发展使科学变成了卡尔·波普尔所说的“可证伪的”一种东西,科学于是与真理不再关联而仅仅是一些事实知识。“今天,作为‘职业’的科学,不是派发神圣价值和神启的通灵者或先知送来的神赐之物,而是通过专业化学科的操作,服务于自我和事实间关系的知识思考。

它也不属于智者和哲人对世界意义所做沉思的一部分”。韦伯如是说。

对知识的解构,透露着韦伯对一个失去的时代的怀念,面对古典自由主义的衰弱,以及“科学”与“民主”的兴起,韦伯开始了对知识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研究,并宣告她们的死亡,为我们指明今后从事学业的道路。知识的“除魅”,知识中神性和诗意浪漫的退隐,使寻求知识的过程由“天职”变为了“职业”,人类学术活动因此不再具有神圣性,套在知识发掘者身上的光环随之一起消失。韦伯主张,知识人不应继续充当新时代“先知”的丑角,而应该保持“头脑的清明”,实行价值中立,因为,“一名科学(学术)工作者,在他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之时,也就是对事实充分理解的终结之时”,“学术界的先知所能创造的,只会是狂热的宗派,而绝对不会是真正的共同体。

”因而学术界应排斥“先知”,学术应与政治分离。再者,以学术为业的人还应当做到勇于正视时代的命运,明白这个世界已被除魅,已经不宜像以往一样仍然充当价值和意义的代言人,学术就是学术,与价值判断需要拉开距离。传统知识者的精英意识、引路人心态,开始变得有些不合时宜,“摩西”式的知识者已过时于这个时代。

在演讲中,韦伯提及“事实上,一个身无恒产的年轻学者,要面对学院生涯的这种现实,必须承担极大的风险。至少几年内,时间长短不定,他必须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活”。鲁迅说,不依赖**和企业的经济自由状况是言论自由的后盾。

“自己有了足够的薪水钱,才能摆脱财神的束缚;有了足够的出版权,我们就能超越权力的桎梏。”

所以,作为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怎样才能使他们有可靠的经济保障,不仅如此,还有相应的社会地位,恐怕是社会在制度安排上应有的作为。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知识分子们才能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心向往之”。

韦伯在演讲中讨论了这一学术意义。是“引领走向光明”?还是“通往真实艺术的道路”?

“进步与死亡“是学术的宿命。而“学术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正如“人有何意义?

”一样,同是哲学上的命题。对于这些“意义”的思辨是学者们精神上的追求。如今的中国应当去倾听韦伯的声音,当下的学术界充满着浮躁与不安,沦为名利场,越来越多的人沉湎于虚荣而渐渐远离了知识,我想他们亦当去解读韦伯的思想。

中国思想需要建立独立的文化话语体系,韦伯独占鳌头。

学术周心得【篇11】

讲座心得 20xx年x月x日上午9:00,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李忠教授和化学与化工学院彭峰教授在礼堂举行了一场以学术规范为主题的精彩讲座。讲座主要针对刚入学的研究生及低年级本科生,对于同学们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具有重要意义。

李忠老师是华南理工大学现任化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部第八届、第九届专家组成员,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主要从事化学工程和环境材料领域的研究,迄今发表过很多高质量的论文。

彭峰教授是华南理工大学纳米材料与催化研究中心负责人,在纳米碳材料制备与能源、环境催化研究领域形成特色,发表sci论文100多篇,sci他引1000余次。作为在科研领域成绩斐然学者,两位老师对于学术规范都有独到而深刻的理解。

首先,李忠老师讲述了什么叫剽窃。英文中的剽窃一词为plagiarism,源自拉丁文,意思是kidnapper。把kidnapper分解,前面kid是小孩子,而napper最开始是小偷的意思,而不是现在大家所理解的睡觉。plagiarism的意思是,不但用了别人家的语言和主意,而且把它当成是自己的。接着,李老师便指出了剽窃的后果。他援引了20xx年《北京大学本科考试工作与学术规范条例》对学术剽窃有详细的规定和处分措施的几项条款:

“已提交的论文、实验报告、本科生科研论文中存在抄袭事实,且抄袭篇幅超过总篇幅50%者,为严重作弊或严重违反学术规范行为,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李老师认为,这项条例与国外的相关规定基本一致,这样的条文说明是必要的。

接下来他又提到了“stearns教授的一封信”。20xx年x月,当时耶鲁大学的stearns给在北大的耶鲁的交换生开设了一堂生物类课程,同时北大的本科生也可以选修该门课程。授课过程中他发现同学提交的作业有剽窃的现象,于是给了一次机会让同学们修改后重新提交。然而重新提交的作业中剽窃现象依然存在。stearns教授对此非常愤怒,在北大的bbs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他在信中说最后看大作业的时候又看到两例剽窃。而且其中一个是“抄得如此明目张胆,令人难以置信”。stearns老师所指的剽窃不完全是单纯的逐字抄袭,而是“抄观点”。他在第一次看到有抄袭的情况下又给了部分同学一次机会,但第二次抄袭者还是在犯同样的错误,这让他很伤心,他在信中这样写到,“i want all of you to be able to create value in your lives, whatever you end up doing, and you cannot do that if you deceive”。讲到此处,李老师表示他觉得平时跟学生在一起讨论交流的时候特别开心,真心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期间自己能够开始思考一些东西,了解一些东西,有新的看法,并能够“从阶段到阶段”,最终创造价值。他强调所谓的“创造价值”,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过滤和思考,最终有新的想法产生。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存在欺骗行为的话,创造是无从谈起的。

李老师指出,现在的科研大多是要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如果造假、剽窃泛滥,连基础都不能采信的话,工作也将变得没有意义。

对于人们为何要剽窃的问题,陶老师提出,抄袭者总是对自己的行为给出各种各样的借口。譬如说“我不清楚论文写作的学术规范”,“我不知道我引用材料的原出处”,“我受到来自同行的压力,迫切需要出成果”,甚至还有“我想获得更高的分数”,“截稿日期太紧迫,我没有时间认真诚实地完成工作”,“我的写作水平不高”,如此等等。其实,这全是借口。

随后,李老师向在座的各位同学详细分析了剽窃的类型。他总结了5种类型,分别是“word for word”一字不漏地抄”;“paraphrase”改字不改意的抄;“plagiarizing ideas”偷别人的观点;“plagiarizing from secondary sources”剽窃二手文件,即当看的文献是综述性文章,在引用时只引原文而不引综述;以及“self plagiarism”,即一稿多投的自我剽窃现象。对于如何避免剽窃,写好一篇真实、精准、切题的论文,陶老师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花足够的时间阅读相关文献和做相关研究;二、做详细的笔记,以区分你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避免混淆;三、论文写作重在表意清晰和有逻辑性;四、注明引文的出处,使用他人的成果和想法时要做必要的引用和标记。陶乐天老师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并就如何规范引用短、长引文以及参考文献,资料来源等向在座同学一一作了详细介绍。

之后,彭峰老师补充到,以后一旦发生剽窃问题将会严肃处理,决不会手软。他说,在国外的时候听说过很多剽窃的情况,国内许多高校的学生甚至是教授都有剽窃的行为,但其中很少是北大的,这还是让人比较欣慰的。他告诫在座的同学,“everyone is smart enough”,所以千万不要报着侥幸心理去做不正确的事情,这样对谁都没好处。老师对作业的评判都是非常认真的,所以也希望同学们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作业,不要有不诚实的行为。

两位老师的演讲让在座的同学们充分认识到了养成良好学术习惯的重要性,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讲座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圆满成功。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djz525.com/a/6105589.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眼睛保养搞笑说说19句
下一篇 : 蜗牛的日记200字范本
" 学术心得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