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范文大全# #高中物理教案十篇#】为了让你更好地了解“高中物理教案”励志的句子进行了系统整理,请您仔细了解所述内容。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教案是完整课堂教学的核心。

高中物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守相同的规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行星的运动)看本质(受万有引力的作用)的判断、推理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渗透科学发现的方__教育。

2、培养学生的猜想、归纳、联想、直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月——地检验的推倒过程

教学难点:

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万有引力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太阳对 行星的引力是行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这个力使行星不能飞离太阳;地面上的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上;是什么使得物体离不开地球呢?是否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造成的呢?

若真是这样,物体离地面越远,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应该越小 ,可是地面上的物体距地面很远时受到地球的引力似乎没有明显减小。如果物体延伸到月球那里,物体也会像月球那样围绕地球运动。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的引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同一 种力。你是这样认为的吗?

(二)新课教学:

一.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

(1) 牛顿对引力的思考

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这只是一种传说。但是,他对天体和地球的引力确实作过深入的思考。牛顿经过长期观察研究,产生如下的假想:太阳、行星以及离我们很远的恒星,不管彼此相距多远,都是互相吸引着,其引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转,就是靠劂的引力维持。同样,地球不仅吸引地面上和表面附近的物体,而且也可以吸引很远的物体(如月亮),其引力也是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弱。牛顿进一步猜想,宇宙间任何物体间都存在吸引力,这些力具有相同的本质,遵循同样的力学规律,其大小都与两者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牛顿对定律的推导

首先,要证明太阳的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牛顿凭着他对于数学和物理学证明的惊人创造才能,大胆地将自己从地面上物体运动中总结出来的运动定律,应用到天体的运动上,结合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从理论上推导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与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还证明引力跟太阳质量M和行星质量m的乘积成正比,牛顿再研究了卫星的运动,结论是:

它们间的引力也是与行星和卫星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者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牛顿对定律的检验

以上结论是否正确,还需经过实验检验。牛顿根据观测结果,凭借理想实验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牛顿设想,某物体在地球表面时,其重力加速度为g,若将它放到月球轨道上,让它绕地球运动时,其向心加速度为a。如果物体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F1,和在月球轨道上运行时受到的作用力F2,都是来自地球的吸引力,其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那么,a和g之间应有如下关系:

已知月心和地心的距离r月地是地球半径r地的60倍,得。

从动力学角度得出的这一结果,与前面用运动学公式算出的数据完全一致,

牛顿证实了关于地球和物体间、各天体之间的引力都属于同一种性质力,都遵循同样的力学规律的假想是正确的。牛顿把这种引力规律做了合理的推广,在1687年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用下表来表达牛顿推证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看书,教师引导总结)

(1)什么是万有引力?并举出实例。

(2)万有引力定律怎样反映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其数学表达式如何?

(3)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二.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引力的方向沿着二者的连线。

2.公式:

3.各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

F为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单位:N.

m1、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单位:kg

r为它们间的距离,单位:m

G为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 N·m2/kg2,单位:N·m2/kg2.

4.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①万有引力F是因为相互作用的物体有质量而产生的引力,与初中学习的电荷间的引力、磁极间的引力不同。

强调说明:

A.万有引力的普遍性.万有引力不仅存在于星球间,任何客观存在的有质量的物体间都存在这种相互吸引的力.

B.万有引力的相互性.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对相互作用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C.万有引力的宏观性.在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有在质量巨大的星球间或天体与天体附近的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实际的物理意义.

D.万有引力的独立性.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只与它们本身的质量有关,而与所在空间的性质无关,也与周围有无其他物体无关.

② r为两个物体间距离:

A、若物体可以视为质点,r是两个质点间的距离。

B、若是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相距较近,则应把r理解为它们的几何中心的距离。

C、若物体不能视为质点,则可把每一个物体视为若干个质点的集合,然后按万有引力定律求出各质点间的引力,再按矢量法求它们的合力。

③ G为万有引力常量,在数值上等于质量都是1kg的两物体相距1m时的相互作用的引力

高中物理教案(篇2)

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

第七章第二节 弹力

预习目标:

1、列举生活中有弹力的物体,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

2、了解弹力测力计的原理,能简要描述弹力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通过预习和动手,感受动手操作带来的快乐,能对弹力测力计产生一定的兴趣。

预习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

自学内容

任务一:弹力

自学课本P6页“弹力”部分的内容,独立完成后交流答案。

1、什么叫弹性?根据生活经验,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具有弹性?

2.什么叫做塑性?根据生活经验,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具有弹性?

3.什么叫做弹力?弹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弹力的大小与 有关。

5.一根弹簧能无限制拉伸吗?观看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你认为该怎样保护它?

任务二:弹簧测力计

一、自学课本P5-6页弹簧测力计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 ,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测力计?

2.物理实验中经常使用的测力计叫 ,观察其结构,并尝试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动弹簧测力计,出它的测力原理是 。

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课本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1. 图7.2-2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_________,待测力的大小不能超过______N。 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_______。 测量前应先校零。 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_____________,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2. 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到1N、2N、3N,感受一下1N、2N、3N的力有多大。

3. 测量头发能够承受的拉力大小为_____N。

4. 有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互相拉,看看谁对谁的拉力大些,你知道为什么吗?

5.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应注意哪些问题?

【练习】

1.用手拉弹簧测力计越来越费力,是因为(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因为人是受力的物体,所以感到费力

C.弹簧越来越紧,阻力大,拉起来费力

D.弹簧的伸长越长,所需拉力越大

2.测一个约6N力时,应选用最恰当的弹簧测力计的规格是( )

A.量程10N,分度值0.2N B.量程5N,分度值0.1N

C.量程30N,分度值3N D.上述三个弹簧测力计都可以用

3.在一定范围内拉伸弹簧时,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______,弹簧测力计就是

根据弹簧的这一性质制成的。

4.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面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上

C.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预习诊断:

1.下列事例中,不是应用弹力工作的是( )

A、撑杆跳高 B、跳远

C、玩具弹簧枪射击子弹 D、守门员用力扑住射向球门的足球

2.弹簧测力计使用的说法正确是 ( )

A. 弹簧测力计根据弹簧受到外力越大,物体形变越大原理制成的

B. 弹簧测力计一般都有量程,没有分度值

C. 弹簧测力计使用时一定要竖直放置,不能倾斜

D. 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一定要注意观察标尺的零刻线、分度值和量程

3.弹簧测力计是一种常用的测量_______的大小的工具,它是根据弹簧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高中物理教案(篇3)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来源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物理师范生掌握好中学物理实验是最基本的要求,在中国《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对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有明确要求。然而,当我们走进实验进行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时才发现,在实验探究方面我们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我们高中的学习中有一部分实验没有开设;有些实验仪器不会操作;探究实验不能按照步骤进行;缺少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数据记录也有不规范之处等。我们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物理实验并没有像《课标》所要求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但是,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资源,做好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我国物理教材实验部分的编写是否与我国《课标》要求相契合?通过现有物理实验教学是否能达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这些问题急需我们来思考。

物理教材是物理教学的主要依据,做好教材中物理实验的编写是必然要求。面对我国现存的物理实验教学现状,我们不妨尝试对比国外优秀教材中的实验编写,借鉴国外优秀经验,为我国物理教材实验部分的编写提供一些支持。因此,我将选择我国普通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与美国高中物理教材《物理:原理与问题》中光学部分实验进行对比研究。

(二)研究目的

通过此次对比研究发现中美两国在《课标》要求方面存在的异同点,发现我国物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引起人们对我国物理实验的思考和重视。对比美国教材光学部分实验的开设形式、数量、实验仪器及插图等与我国教材之间的差异,找出美国教材中的存在的优点,从而参考和借鉴国外优秀教材中的优秀实验,为从事物理教学工作的广大教师提供更加丰富、有趣的教学资源,为我国现有的物理实验教学提供一些改进建议,也为我国的物理教材中实验部分的编写提供参考和建议。

(三)研究意义

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在《课标》要求方面存在的异同点,有助于发现我国在制定物理实验《课标》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光学实验部分实验的开设形式、数量、实验仪器及插图等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有利于为我国从事物理教学工作的广大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他们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增加对物理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比两本教材中“光的偏振”这一具体实验,有利于帮助我们全面了解美国探究实验的具体过程,有助于为我国的物理教材中实验部分的编写提供参考和建议,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有关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更好的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

二、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所重视。我国各位专家学者对中美教材中的实验部分进行了多层次的比较研究,探索更适合我国学生情况的物理实验教学方式。现已有大量的关于中美高中物理实验比较研究的文献问世。

2006年11月祁映宏在《中美2套高中物理教材学生实验的比较与研究》中,统计了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对两国教材学生实验编写的特点做了比较研究,提出学生实验设计的认识观和学习观,最后特别强调了美国教材中的一些可借鉴之处,并对我国物理教材中学生实验做出了反思与期待。

苏州大学的沈国强在2010年比较研究了中美两套物理教材的科学探究内容异同。比较分析了两国教材中的科学探究的数量、内容、方式等,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调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观念的理解、具体实施情况,以及制约“科学探究”教学开展的主要因素。

延边大学的陈雪对高中物理实验教科书实验部分分为表层结构包括实验数量分布、实验体系结构、实验器材选择、实验插图语言四个部分,和深层结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情感三部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分别进行数量和文本分析比较。并根据结论对我国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编写提出建议。

刘建智和李兰对一套美国高中物理教材(栏目名称为《Physics Lab》)与我国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实验部分从实验数目、实验器材、实验的编排与实施、语言分格及其他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对我国在今后编写或修改高中物理教材时应适当增加实验数目、实验内容与时俱进、适当增加光学与原子物理部分的模拟实验、增加探究性实验的数目,并增加实验的开放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李兰在研究了前人已有的结论与成果之上,以中美两国高中物理教材历次改革与发展为背景,对两国物理课程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中美两国高中物理教材实验部分的设置在实验数目、实验编排、实验器材、实验插图、实验语言,以及基本科学概念、科学实验过程、科学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戚静芳在对中美两国高中物理主流教材比较的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两国教材中物理实验的总论、实验形式、试验数量和具体实验内容等,用文字、图表等形式列举其异同点,并归纳出各自特色。通过比较发现了两套教材实验总数多、实验形式多样化、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关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的相似性。同时看出两国教材在实验与学习内容的融合度、不同形式实验数量、对探究过程的设计、对实验材料的使用、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及对研究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区别。

郭丽丽构建了教材中物理实验的比较模型。从实验内容、实验设计和实验呈现方式三个方面对人教版物理教材和《物理:原理与问题》中的物理实验进行了静态比较研究,并根据比较研究得到的结论,对我国物理教材中实验部分的编写从实验内容的选取、实验的设计和实验的呈现方式三方面提出建议。

西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苏蕴娜在《中美澳高中物理教科书实验设置比较研究》中,从实验的选择、实验的编写体例和实验的呈现方式三个维度对中美澳三套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的实验进行了定量统计以及定性分析,强调物理实验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关键的作用。

印晓明和陈坤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对中美高中主流物理教材在“光学”部分编排进行对比,提出从“知识”走向“智慧”、从重视物理“实验”到进行科学“实践”、以学科“融合”提升“综合”思维的理念,提高学生理科学习的“自我生长能力”,将培养学生在科学领域内“核心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良好的基础。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陆雪娇以“抛体运动”为例,对中美两国常用的两种高中物理教材的实验呈现方式和实验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实验呈现形式的总体差异,以及中国教材中还存在缺少探究性实验,实验器材、实验内容的选择不够贴近生活,实验缺乏创意等问题。

高赫男和石红选取了中国人教版物理教材和美国《物理:原理与问题》为研究对象,对中美两国高中物理教材实验的数量、器材、栏目、插图及语言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利用文字、图形或表格等形式描述其异同点。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物理学习的基础。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在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2010年版)中,对教材中的物理实验根据它们在物理学和物理教学中的地位、难易程度、用时长短、学校的器材条件,分为了:学生实验、实验、演示、做一做以及问题与练习。

《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已经渗透到物理教材中的各个部分,包括了课后习题部分。本文中所选的物理实验是光学部分实验,有中国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实验、演示、做一做,以及美国教材中光学实验部分的起步实验、迷你实验、物理实验。

(二)物理教材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基本要素之一,其含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也不断发展和壮大。目前,从广义来讲,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一切材料,包括工具书、挂图、图表和其他教学辅助用具,也包括教学程序软件包;幻灯片、电影片、音像磁盘等。从狭义来讲,教材是指教科书,也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本文中的物理教材是指按照物理课程标准等纲领性文件的规定,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编写的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的高中物理教学用书。

(三)科学探究

在物理学史中,运用科学方法的第一人当属伽利略。他提出的科学方法为我们的科学探究提供了依据。所谓“科学方法”就是经验(以实验和观察的形式)与思维(以创造性构筑的理论和假说的形式)之间的动态的相互作用。伽利略所用的科学方法包括:设计实验(以检验特定的假设)、对现实世界条件进行理想化(以消除任何可能掩盖主要效应的次要效应)、限制探究范围(每次只考虑一个问题)、定量方法。

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探究是一种有多侧面的活动,需要做观察;需要提出问题;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弄清楚什么情况已经是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设计调研方案;需要根据实验证据来检验已经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读数据;需要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需要把研究结果告之于人。探究需要明确假设,需要运用判断思维和逻辑思维,需要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学生们在学习探知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时将会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某些方面的工作,但是学生们也应该培养自己从事完整的探究活动的能力。

在我国现在的高中物理课标中规定的科学探究需满足七个要素,分别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四)科学素养

所谓有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即对日常所见所历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能够发现、能够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出来的一些问题;对已有能力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能读懂通俗报刊刊载的科学文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所作的社交谈话;能识别国家和地方决定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并且能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来;能根据信息源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有能力提出和评价有论据的论点,并且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从这些论点得出的结论。

四、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可行性论证

(一)主要研究内容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

1.通过查阅文献研究明确中美两国《课标》对物理实验的要求,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了解我国各位专家学者对中外物理教材及实验编写的对比分析。并通过问卷及访谈等方法,了解本地区高中学校光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情况。联系我国《课标》对此部分的要求,对比本地区的高中学校在光学实验课程开设是否与《课标》要求相契合。

2.归纳、整理出中美两国《课标》对物理实验的要求,对比两国《课标》要求的异同点。

3.对中美两国物理教材中的实验总论部分详细阅读,并总结归纳,对比两国实验总论,发现其优缺点。

4.整理中美两国教材中光学部分实验,从实验形式、内容及数量分布、插图等方面进行对比,发现各自特点,得出结论。

5.并对两国教材中“光的偏振”这一具体实验案例,按照教材编排要求进行完整的实验探究。根据自己在实验中的观察、体会以及通过本实验对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美国教材在实验编排中的优点。

6.根据对中美两国《课标》对物理实验的要求,以及两国教材中光学部分的实验对比,得出相应结论,并根据结论为我国物理实验的编写及实验教学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二)可行性论证

1.现已经有很多位专家学者就“中外高中物理实验对比”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以有大量的期刊文献和学位论文存在,能够为本人提供参考,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通过大学的学习以及教学实践,本人熟读了我国物理《课标》的内容,理解了《课标》对物理实验的要求以及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

3.在实习期间能与学生面对面交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能有效避免学生的排斥心理,进而来了解所在学校有关物理实验的开设情况以及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期望,能保证得到较为准确的信息。

4.本人对该课题存在浓厚的兴趣,能够对我以后从事物理教学工作提供支持与帮助,能丰富课堂内容,形式多样,让我有信心完成此次研究,为我提供了动力。

五、论文进度安排及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准备阶段(2018年10月—2018年11月)

1.确定选题。

2.查阅大量有关该课题研究的文献资料,了解我国专家学者对于该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为自己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避免重复劳动、偏离主题。

3.分析资料设计初步撰写方案,提交老师指导,根据老师指导意见进行方案的调整,按照方案执行。

(二)实施阶段(2018年12月—2019年2月)

1.选取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科书,梳理出高中教材中的光学部分的实验。

2.选取翻译版美国物理教材《物理:原理与问题》,梳理出光学部分的实验。

3.设计调查表,选择宁夏本地部分高中学校,调查对光学部分实验的开设个数和开设形式。

4.撰写开题报告,并提交指导老师批阅,根据老师修改意见,再次进行修改,完成开题报告。

5.找到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中国《普通物理课程标准(2003)》,归纳总结出有关物理实验的要求。

6.回收调查表,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利用准确数据分析宁夏本地部分高中学校对物理光学部分实验的开设情况,了解本地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三)总结与论文形成阶段(2019年3月—2019年5月)

1.将相关资料进行汇总,书写论文提纲,完成大体框架。

2.根据两国教材要求进行“光的偏振”实验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3.根据论文提纲,完成论文初稿,请老师进行指导和修改。

4.根据老师的修改意见,重新整理有关资料,对论文初稿进行反复修改,完成修改版。

5.再次请老师指导修改,完成论文撰写。进行查重,请老师审阅。

6.论文定稿。

六、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途径

(一)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1.我国高中物理教材光学部分实验形式多、个数也多、设置在不同的模块,在整理的过程中很容易漏掉一些实验。

2.在调查本地高中学校光学部分实验开设情况中,个别老师存在不重视、不认真回答的情况,学生也会有抵触心理,会使得到的数据不准确。

3.由于美国没有专门的物理课程标准,所以在进行对美国《课标》物理实验要求归纳时,可能存在不准确,概括不全面的情况。

4.在对比结论与建议时,认识不到位,会过分将自己的感情带入,使得得到的结论过于简单,语言过分学生化,不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得到普遍的结论。

(二)解决的途径

1.在归纳总结教材中的实验时,要细心,力求全部都被归纳。将自己的总结反复进行核对,做到归纳全面。

2.在进行调查时,对同一所学校要选择不同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调查。老师可以选择物理实验室管理老师和物理学科任课教师,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调查。深入学生,与学生聊天,增加学生的信任,避免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尽可能使调查数据真实可靠。

3.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涉及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整个阶段所有学科的标准内容,并没有提到过多的物理实验内容标准,其将物理实验归纳与科学探究之中,所以要找到有关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总结归纳。

4.进行学习,从教学实践中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建议。

七、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2] 祁映宏.中美2套高中物理教材学生实验的比较与研究[J].物理实验,2006(11):24-27.

[3] 沈国强.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科学探究内容的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0.

[4] 陈雪. 中韩高中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比较[D].延边大学,2011.

[5] 刘健智,李兰.中美两国高中物理教材实验部分的比较[J].湖南中学物理,2013,28(01):1-5.

[6] 李兰.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实验部分设置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7] 戚静芳.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物理实验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8] 郭丽丽.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物理实验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9] 苏蕴娜. 中美澳高中物理教科书实验设置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6.

[10] 印晓明,陈坤.中美高中主流物理教材在“光学”部分内容呈现的差异与启示——基于培养学生科学领域内“核心素养”的视角[J].物理教师,2016,37(02):74-77.

[11] 陆雪娇.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实验的比较研究——以“抛体运动”为例[J].物理通报,2018(05):99-102.

[12] 高赫男,石红.中美高中物理教材实验的比较研究[J].中学物理,2019(03):31-34.

[13] 江芳,王国英. 教育研究方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4] 物理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15]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16] [美]阿特·霍布森著,秦克诚,周培森,周国荣译.物理学:基本概念及其与方方面面的联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

[17] [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编写,戢守志译.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18] [美]保罗·齐策维茨著,钱振华译. 物理:原理与问题(上册)[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19] 物理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43-73.

[20] [美]保罗·齐策维茨著,钱振华译. 物理:原理与问题(中册)[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444-553.

高中物理教案(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探讨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独立性原理。“平抛物体的运动”是《物理》(第一册)第五章《曲线运动》中很重要的一节内容。对《平抛物体的运动》一节的学习研究,既是对前面知识(如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复习与应用,也是为学习下一节的《圆周运动》打下基础,更是为学生研究复杂运动提供思路。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至关重要,它对学生在学习运动学、动力学方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全日制《物理》教学参考书和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物理》这门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及其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科学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本节课将要完成的教育、教学目标如下:

⑴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能分析平抛物体的运动是水平方向的直线运动和垂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从实验得出规律的能力。

⑶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用运动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理解事物。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学生对于《平抛物体的运动》一节的学习普遍感到不难,表面上容易理解。但容易出现“一看就明,一做就错”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学生未能深刻理解和深入研究平抛物体运动的全过程,这与一般的演示实验只有粗略的定性说明而没有准确的定量研究所造成的。为此,我把本节的教学难点定为:平抛物体的运动过程。而教学重点定为: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

二、说学生

学生的基础及接受能力是学生能否接受新知识的关键,而作为授课的老师也必须根据学生的基础及接受能力去传授新课。从本节课来说,学生虽然已掌握了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知识,但毕竟是初步的,且“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刚学完,还未能充分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论去分析、解决难度较高的问题,如本节的“平抛物体的运动”。另外,本班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且差距较大。本节还要借助《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为引入点和突破点。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更好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尽快理解难点、掌握重点,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准备借助电教设备和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使用教具和操作电脑,使学生能直观感觉知识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去探索证实知识的正确性,进而过渡到平抛物体运动规律的掌握及定理的推导和运用,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说教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实际上,教必有法。现代的教育观明确指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决定采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启发、引导、探索、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先利用多媒体及实验演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还通过堂上练习,进行知识的巩固,一环靠一环的教学过程,加上多媒体提供的大量信息,使学生的心理达到一种“欲罢不能”的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原则。另外,根据本节的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尽快掌握本节的教学任务。我决定出除了采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外,还准备了大量的多媒体素材,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潜能,强化学生的记忆力,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说过程

1、复习旧知识

主要复习上节课学习的《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强调速度、位移的合成是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强调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独立性原理,并提出复杂的运动可以分解为简单运动的指导思想。

2、导入新课

由多媒体播放飞机投弹的电影画面,要求学生细心观察炸弹的运动轨迹。多媒体的声、光、画面的强烈刺激,会制造一种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研究探索的思想准备后,才引入新课:平抛物体的运动。

3、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⑴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软件的定性研究

利用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要学生明白,该实验装置是让两个小球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一个是作平抛运动,另一个是作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时,要求学生耳静听两球落地时碰撞地面时的声音,同时用眼细心观察两球的运动轨迹。改变两球离地的高度,重复做此实验,学生们会发现实验结果是一致的,则可定性说明:平抛运动在垂直方向是自由落体运动。再利用多媒体播放自制教学软件:用数码摄像机三个小球从同一高度、同一时刻开始运动,其中一个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用垂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一个作平抛运动,通过多媒体软件的合成,播放时逐格播放,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各小球的瞬时位置,并让学生观察到任一时刻,作平抛运动的小球在垂直方向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小球在同一高度,在水平方向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小球同一位移。利用软件进行重复,使学生容易得出结论:平抛物体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也就是说:平抛物体的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垂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⑵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定量分析

平抛物体的运动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的作用,没有加速度,所以是作匀速直线运动,在垂直方向只受重力的作用,所以是作自由落体运动。这样不难得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并指导学生推导出平抛物体的运动任一时刻的速度和位移公式。

4、反馈练习,归纳总结

为了突出本节所学的知识,利用教材提供的例题、练习和自编的测试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从中找出薄弱环节,加强解释,再通过归纳总结,强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使学生能把本节的知识记牢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五、结束语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平抛物体的运动过程,并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从而形成直观、确切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形成平抛物体的运动的概念、理解平抛物体运动的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突破了难点,掌握了重点。

高中物理教案(篇5)

初中物理精品教案教科书版

《平面镜成像》

一本

教科书解析

平面镜成像是在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安排的,是光反射知识的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二是成像原理。教材主要安排学生科学探索,自行总结规律。

2

教案设计思路

本节重点介绍学生参与的概念。进入科学探究。通过科学探究实践,学生可以体验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课的重点是“探索活动”的流程设计:“如何探索图像和物体大小是否相同”(实验目的)→如何比较虚拟图像和物体的大小→找一个和物体一模一样的物体(替代品)并比较图像的大小→我们如何同时观察图像和替代品→将平面镜换成平板玻璃(基本思维方法)实验),从而有意识地、有目的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发展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度和方向性,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3

教学说明

本课程侧重于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理性引导,防止学生盲目探索。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的方向上给予启发和鼓励。最后,学生应该自己思考和去。

解决。

教案内容:主题:

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如何形成虚像,以及如何形成虚像。

(3)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凹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平面镜成像特性”的探索,学习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信息。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意义。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索“平面镜成像的特性”中欣赏物理现象的美与和谐,获得“发现”“快乐”成功。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影响。

讲座

类型:科学探究,新讲座

教学重点:本节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特性的实验探索,这是本节的教学部分。活动中心;

教学难点:本节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图像的位置,理解虚像的概念。

教学用具:每个实验组2支相同大小(长度、粗细)的蜡烛,一根小蜡烛和一根大蜡烛,一面平面镜,一块平板玻璃,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程:

学生喜欢猜谜游戏吗?现在老师有两个与今天的课有关的谜语,请猜猜。 (课件显示谜语)

学生猜答案:镜子。我们每天照镜子,它的表面是平的,我们叫它平面镜。自然界也有平面镜(课件有倒影),同学们有没有观察到这些美景呢?现在让我们面对手中的平面镜,我们能看到什么?健康答案:你自己的形象。

二、开新课

1.猜想:

同学们,我们经常用平面镜来纠正对平面镜成像有很多感性认识。能谈谈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吗? (老师不提任何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学生讨论总结:

可能有以下猜想:(猜错不准)

(1) 像

(2) 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 图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很好!在本课中,我们将重点探索:平面镜中图像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与物体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平面镜形成的影像能否呈现在光幕上? 2.设计实验:

如何判断图片和物体的大小是否相等? (指定查询的目的)。教师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总结。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图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学生可以自由回答。与对象的大小进行比较(显式查询方法)。找一个和镜子前一模一样的物体,并与图像进行比较。 (替代)

3.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

学生2人一组,用桌子上的平面镜等设备进行实验,试试看是否有效。 (玻璃板暂时不拿出来)

学生成功了吗?有什么问题?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我们只能看到平面镜正面的物体图像,而看不到背面的图像。没有办法将“替代品”放在平面镜背面图像的位置。师导:大家在后面放一张白纸(作为光幕),屏幕上会不会出现物体的形象?为什么它不见了? (学生思考并讨论)

平面镜所形成的影像是不真实的。镜子后面的油漆阻挡了光线通过。 (学生畅所欲言)

(课件展示) 老师问:怎样才能同时看到图像和“替身”?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如何找到图像的位置?如何比较图像与物体到镜子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学生换成平板玻璃继续他们的实验。教师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学生积极探索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完成探究报告。

4.分析与论证:

学生分析相关数据,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课件展示) 教师总结:可以认为图像和物体关于镜像平面是对称的。

在课堂上,我们看到了相当于平面镜的平静水面所产生的美丽风景。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水中的美丽风景与我们刚刚探索的规律相反吗? (课件展示) 选择自然界和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让学生领略物理现象的美与和谐。讨论分析形成原因。要点是:水面颇为平面镜;水中物体的每个像点与物体点“等距”;它与水面倒置。引导学生分析形成的形象不是真实的,而是虚拟的形象。

平面镜所形成的影像无法呈现在光幕上。物理学把这个图像称为虚像,而可以在光幕上呈现的图像称为实像。 (课件显示:能在光幕上显示的图像称为实像,不能在光幕上显示的图像称为虚像。)那么平面镜形成的虚像是什么像还是真实的图像?生:虚像。

(课件展示)通过绘画理解平面镜所形成的虚像的含义,知道它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巩固光的反射规律的知识。

5.评测与交流:

实验操作有哪些不足之处?测量结果可靠吗?每组的结果是否相同?关于平面镜成像特性的猜想有哪些?课后,学生可以自己探索。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体的左右相反吗?

三、课堂小结(课件展示)

1.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大小相等、等距、垂直;

2. 平面镜形成的图像是虚像。 因此,它不能在光幕上呈现,只能用眼睛观看。

4. 反馈练习(显示在课件中)

5. 作业布置

1.阅读课本的“凸面镜和凹面镜”部分。

2. 作业:自我评价。

6. 课外实践

考察平面镜在生产生活中的哪些应用? 平面镜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不利的方面吗?

高中物理教案(篇6)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解、设问: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的物理知识,高中物理会有哪些新的内容和要求,我们怎样来学好高中物理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便会知道。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

【教师活动】

①、板书课题

②、投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③、分别介绍、指导演示几个小实验:鸡蛋开砖

高压电火花下的小鸟

【学生活动】

两个学生上台亲自做实验,其余学生观察

④问:怎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2、物理学的研究范围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

【教师活动】

①板书

②巡回指导

③投影思考题:

⑴物理学有哪几个分支学科?

⑵物理学研究的内容从时间尺度上看从xx秒到xx秒,共跨越xx个数量级;从空间尺度上看从xx米到xx米,共跨越xx个数量级

⑶你知道当今物理学研究的前沿吗?

④总结并板书

3、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意义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它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被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物理学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师活动】

①板书

②巡回指导

③投影思考题:

⑴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交叉产生了哪些交叉学科?

⑵许多高新技术的发展都与物理学密不可分你能举例说明吗?

⑶试结合实例说明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④引导总结

4、怎样学好高中物理

⑴重视观察和实验

⑵重在理解

⑶学会应用知识

⑷做好练习

【教师活动】

①板书

②巡回指导

③投影要点:

④讲解并提出具体要求

⑤组织讨论后提问

【学生活动】

①听讲记录

②分组讨论

③表态发言

后记:

①本节课的最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好几个演示实验是关键②少讲思想准备,明确具体要求更有效

5、有趣性。仅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1)远处崩山,轰隆隆的声音足以让窗户振颤,甚至把酒杯震碎。一次海上大风暴来临之前,曾使一船乘客竟毫无外伤地死去,解剖结果发现均为心脏破裂——这是声波惹的祸!

2)小实验。将收音机调准某电台,正常播音,用一铁盒罩住收音机,声音机小,拿离铁盒,声音又恢复原来音量——电磁屏蔽现象。

3)小实验。做教材p151页用漏斗吹乒乓球实验。实验前让学生猜测实验结果,结果大多猜想与实验结果不符——飞机之所以会飞的原理。

4)小实验。电子在磁场中的偏转,用蹄形磁铁靠近阴极射线管,会发现电子束发生偏转好像一把无形的“手”在操纵——磁场力的作用。

在现代大型魔术中,声、光、电的巧妙应用,会产生出神入化的效果——物理真奇妙!

三、如何才能学好高中物理?

物理学是如此有趣,如此有用,当然应当学好高中物理。

1、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愿意学习。愿意学习,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有了乐趣,长期坚持,就产生了较稳定的学习兴趣—志趣。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是成长生涯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件事。经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效。

2、掌握学习策略,善于整体把握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任何一段材料学习支前,先从整体、宏观去了解其主要内容和方法、结构和思路、内在的逻辑关系等,再从局部、细节入手,掌握各自知识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强调应用,在应用中内化、感悟,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丰富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建立多节点相连的知识网络。最后在从整体的角度审视学习过程,对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能充分的理解和应用。如“绪言”教学设计中我们是先粗读课本,从封面、插图、目录到各章内容、安排题例等,整体上了解高一物理是干什么的,有哪些内容,是如何安排的。然后再说“绪言”的内容,我们仍然是先找出“绪言”分几部分,每部分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该核心问题举了哪些例子等,最后希望同学们通过绪言的学习达到如下公识:高中物理的有用性、有趣性;有信心学好高中物理;学好物理有法可依。

3、掌握学习方法,用功到具体方可见成效

物理学习同其他知识学习一样,大的方面,应把握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再复习巩固、再练习深化提高等环节。小的方面,要重视听好每一节课和做好每一道题。对教材内容,第一遍读时要细、慢、思、记。认真研读,明确思路,积极思考、辩析概念,掌握规律,学会应用。做练习,要遵循“读、审、建、构、解、思”六步骤。即拿到一道题后,要读明题意,审清条件,建立联系,构造模型,正确解答,分类反思。对待复习,要做到及时复习,抢在遗忘之前进行。要有效复习,左钩右连、纵横联系,注意知识结构的充实,注意技能技术巧的掌握。在学习过程,注意合作学习,强调与教师、与同学的合作和交流,不怕出丑,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勇于质疑,和教师、同学分郭理解、共同进步。对待现实事物和现象,要有问题意识,有意识地从物理学的眼光去审视,在情景之中培养探究精神。重视过程学习,加强情感体验,侧重感司提高。在学习中还要勤动手、多实验、细观察、善总结,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实践能力。还要注意物理知识和方法与其它学科知识与方法的交叉与渗透,相互借鉴,触类旁通,从细微处加以比较和思考,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方法,增强创新能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没有一个现成的完全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只有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学习习贯,摸索出一套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4、树立学习信心,增强耐挫能力

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每个同学都要树立好物理的信心,同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学好物理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有困难,肯定受挫折,但要永不言败,永远追求,增强耐挫能力。要认识到学习是一个过程,只要积极投入,你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会发生积极的变化。学习的结果也是多元的,收获也是丰富的。在学习的阶段性评估中,和自己的过去比,知识掌握的丰富了,解题方法增多了,感觉自己提高了,从而对自己增强信心;和其他同学比,我有一定的优势,还有一些不足,准确定位,找准努力方向。要自我激励,不要自我挫败;要接纳自己、宽容自己;自我欣赏但不自我陶醉,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学习,争取更大进步。

四、小节内容,布置作用

1、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诸言”内容。

2、快速翻阅高一物理课本(粗读),回忆本书的主要内容和自己印象最深或最感兴趣的地方,用一段话来说明。

3、谈谈自己过去学习物理的经验教训以及设想如何来学习高一物理。

五、课后小记:

1.从与学生的交谈和“书面”表达中发现,“诸言”部分的教学基本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1)对物理认识全面了;

2)对自己学好物理有信心了,并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3)有些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动搜集资料,主动做题并提出大量问题;

4)认识到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性,愿意采取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愿意与人沟通和合作,期望共同进步。

2.节是一个概论,是想通过有趣的实验、精彩的讲解,吸引学生愿意步入物理学的殿堂,并通过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认识到物理能学好、会学好、学得好,但要努力并掌握正确方法,而最好的方法是适合自己的方法,只有靠自己摸索,谁也无法代替!

3.习策略的问题,是首要的问题,尽管讲得很多,一是宏观众、不具体,二是不是学生亲身经历总结得出的。充其量,只是让学生有一种观念和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经常讲,反复讲,不断提醒,不断强化,学生还必须勇于实践和总结,才能收到实效!

高中物理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热传导过程的方向性

2.了解什么是第二类永动机,为什么第二类永动机不可制成

3.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方法以及这两种表述的物理实质

4.了解什么是能量耗散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内容是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方法以及这两种表述的物理实质,知道为什么第二类永动机不可制成。

2.第二类永动机不可制成的物理实质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与学生课堂自学结合,并讨论归纳

四、教 具:投影仪,大屏幕,相关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地球上有大量海水,它的总质量约为1.4×1018t,只要这些海水的温度降低0.1℃,就能放出5.8×1023J的热量,这相当于1800万个核电站一年的发电量.为什么人们不去研究这种“新能源”呢?原来,这样做是不可能的.这涉及物理学的一个基本定律,就是本节要讨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板书】第七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

(二)进行新课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讨论]:

思考:

1、何为热传导的方向性?

2、什么是第二类永动机?它违背了什么规律?

3、何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它有几种表述方法?

归纳:

Ⅰ、热传导的方向性:

高温物体只能“自发地”将热量传给低温物体,而低温物体必须要依靠外界的辅助才能将热量传给高温物体。

Ⅱ、第二类永动机

1、没有冷凝器的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的热机。

2、特征:符合能量守恒定律;不可能引起其他变化 。

3、结论: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过程具有方向性,尽管机械能可以全部转化为内能,但内能却不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同时不引起其它变化

Ⅲ、热力学第二定律

表述一: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变化。(按热传导的方向性表述)

表述二: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按能量转化的方向性表述)

小结: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了自然界中进行的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使得它成为独立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一个重要的自然规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有重要的应用,它对于我们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Ⅳ、能量耗散

在自然界中的宏观过程由于方向性,使得能量在转化过程中不可能使转化后的能量全部加以利用,总会有一部分能量会流散,这种现象叫能量耗散。

(三)让学生合上书本,思考并回答问题

1.电冰箱内部的温度比外部低,为什么致冷系统还能不断地把箱内的热量传给外界的空气?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

这是因为电冰箱消耗了电能,对致冷系统做了功(下图所示,投影).一旦切断电源,电冰箱就不能把箱内的热量传给外界的空气了.相反,外界的热量会自发地传给电冰箱,使箱内的温度逐渐升高.

我们看到,热传导的过程是有方向性的,这个过程可以向一个方向自发地进行,但是向相反的方向却不能自发地进行.要实现相反方向的过程,必须借助外界的帮助,因而产生其他影响或引起其他变化.

2.能否生产出效率可达到100%的热机?为什么?

气缸中的气体得到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量Q1,推动活塞做功W,然后排出废气,同时把热量Q2散发到大气中.由能量守恒定律知道Q1=W+Q2.我们把热机做的功W和它从热源吸收的热量Q1的比值叫做热机的效率,用η表示效率,则有,

只有当气缸中工作物质的温度比大气温度高时内燃机才能工作,所以Q2这部分热量是不可避免的.热机工作时,总要向冷凝器散热,总要由工作物质带走一部分热量Q2(如下图,投影),所以总有Q1>W.因此,热机的效率不可能达100%.

3.能量耗散和能量守恒是否矛盾?试举例说明。

不矛盾。比如流动的水带动水磨做功,由于磨盘之间的摩擦、磨盘和粮食之间的摩擦和挤压,磨盘、粮食的温度升高,水流的机械能转变成了内能.这些内能最终流散到周围的环境中.我们没有办法把这些流散的内能重新收集起来加以利用.这种现象叫做能量的耗散,而总能量并没有减少。电池中的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电能又在灯泡中转变成光能.光被墙壁吸收之后变成周围环境的内能,我们无法把这些内能收集起来重新利用.火炉把屋子烤暖,这时高温物体的内能变成低温物体的内能.谁也不能把这些散失的能量重新收集到火炉中再次用来取暖.

自然界中的宏观过程具有方向性,能量耗散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反映出这种方向性,与能量守恒定律是不矛盾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热传导过程的方向性、什么是第二类永动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方法以及什么是能量耗散。大家课下要多看课本,掌握好这些内容。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本上练习六(P87)(1)-(4)

教学建议

1.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构成热力学知识的理论基础,热力学第一定律对自然过程没有任何限制,只指出在任何热力学过程中能量不会有任何增加或损失,热力学第二定律解决哪些过程可以发生,教学时要注意讲清二者的关系。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以重视按照传导过程的方向性表述,另一种是按照机械能和内能转化过程的方向性表述。这两种表述是等价的,它们都表明,自然界中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实际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的。教学时,要注意说明这两种不同表述的内在联系,讲清这两种表述的物理实质。

高中物理教案(篇8)

名师导航

●重点与剖析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最大;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律动规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

5.推论:Δ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典题与精析

例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

B.若空气阻力不能忽略,则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C.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下落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精析:此题主要考查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选项A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物体,所受空气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选项C中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应为竖直向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都与时间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ABCD

例2小明在一次大雨后,对自家屋顶滴下的水滴进行观察,发现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1.5s,他由此估计出自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间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样估算的吗?

精析:粗略估计时,将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体,g取10m/s2,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求得.

答案:设水滴落地时的速度为vt,房子高度为h,则:

vt=gt=10×1.5m/s=15m/s

h=gt2=×10×1.52m=11.25m.

绿色通道:学习物理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在学习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各种因素是否对结果产生影响都应具体分析.

例3一自由下落的物体最后1s下落了25m,则物体从多高处自由下落?(g取10m/s2)

精析:本题中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10N/kg,并且知道了物体最后1s的位移为25m,如果假设物体全程时间为t,全程的位移为s,该物体在前t-1s的时间内位移就是s-25m,由等式h=ggt2和h-25=g(t-1)2就可解出h和t.

答案:设物体从h处下落,历经的时间为t.则有:

h=gt2①

h-25=g(t-1)2②

由①②解得:h=45m,t=3s

所以,物体从离地45m高处落下.

绿色通道:把物体的自由落体过程分成两段,寻找等量

高中物理教案(篇9)

第 13 章“内能”复习课程计划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分子运动学,解释一些热现象;

2.加强对内能、温度、热等概念的认识,认识内能变化的两种方式和性质。 3、了解比热容的概念,能够解释生活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4.能用吸热放热公式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学习过程:

自主自学与合作学习:

分子动力学理论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所有物质的分子都在做____运动,这种随机运动称为分子热运动,分子热运动的强度与分子热运动越高有关。 _____________称为扩散,扩散现象是由__________引起的,所以影响扩散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3.分子之间既有 也有 相互作用。内能

4.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热运动能量与分子的总和称为物体的 。影响物体内能的主要因素有:

5.改变内能的方法:

(1)传热:发生条件: ,传递方向: 。

(2)做功: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而做功的物体,物体的内能会减少。做功改变内能的本质是____________。

(3)温度、热量和内能之差:

比热容:

6.比热容是指各种物质吸热放热的热容差。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大小与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7.比热容物理量符号:,单位符号:.水的比热容 c 水 = ;物理意义:.

8.热量计算公式:Q吸力:=_____________,Q放量=_________。强化教学:

制作40g,0℃ 冰的温度降到-10℃可以放出多少热量?如果用这种热量来加热水,那么有多少质量 5°C 的水可以加热 10°C?

展示比赛:

1.关于内能、热量和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低的物体可能比温度高的物体有更多的能量 B. 物体内的能量增加,而温度必须升高

C.物体内部的能量增加,必须从外部吸收热量 D.物体的温度增加,其热量必须增加

2.已知铜的比热容比铝小,下列说法正确(

) A.物体的比热容与吸收和吸收有关物体的吸收 放出的热量与

B.一块铜的质量减半,其比热容不变

C.相同质量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的热量相同,铜块的温度升高得更多。

D.相同质量和初始温度的铜块和铝块放出的热量相等,相互接触,传热方向是从铜到铝

3.用下列物理术语指出“热”的含义:

传热中的“热”是指:________;

热现象“热”在:________;

热膨胀中的“热”是指:________;摩擦生热中的“热”是指:________。

4.当质量相同的物质和水降低到相同温度时,放热比为11:50,则物质的比热容为____________。当其质量减半时,剩余材料的比热容为__________________.5。下表列出了通过实验确定的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单位[焦耳/(kg?℃)]

阅读上面的表格,你一定会有所发现。请填写其中任意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右图为“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和发热特性”的实验装置。 ①加热过程中,用搅拌棒搅拌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由_____________反映(可选填“温度计指示”或“加热时间”)。

②关于本实验的变量控制,下列要求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字母填写) A.使用相同的加热方式(如酒精灯的火焰大小, 到烧杯底部的距离等) B. 分别向烧杯中加入等体积的水和煤油 C. 使用相同的烧杯

7.为了测量某种液体的比热容,将一块质量为100g的铜块从沸水中(标准大气压下)取出,迅速放入待测液体中质量为 100 g,温度为 10 °C。混合后的常用温度为 25 °C。如果不计算热损失,这三种液体的比热容是多少

[铜的

c=×10J/(kg?℃)]?

总结和改进:

你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

检测固体科学:

见全能学习计划P11----P12。

高中物理教案(篇10)

传送带模型高中物理教案5篇

作为一名物理高中老师,你知道如何写一篇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教案吗?它能帮助你的物理教学任务顺利进行,并对你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的帮助。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传送带模型高中物理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传送带模型高中物理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况,学习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

2.对功和能及其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总结。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明确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它处理有关问题。

3.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认识功和能的关系,为学生今后能够运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热学、电学知识,为学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掌握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和认识功和能的关系。

2.本节教学实质是渗透功能原理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必出现功能原理的名称。功能原理内容与动能定理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必须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认识,从笼统、肤浅地了解深入到十分明确认识“某种形式能的变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对功、能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是本节、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不断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认识。

三、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复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各是什么?

评价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如何变化?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和哪些力做功有关呢?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学生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大量现象表明,许多物体的机械能是不守恒的。例如从车站开出的车辆、起飞或降落的飞机、打入木块的子弹等等。

分析上述物体机械能不守恒的原因:从车站开出的车辆机械能增加,是由于牵引力(重力、弹力以外的力)对车辆做正功;射入木块后子弹的机械能减少,是由于阻力对子弹做负功。

重力和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和物体机械能变化有什么关系,是本节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根据已掌握的动能定理和有关机械能的知识,分析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

1.物体机械能的变化

问题:质量m的小滑块受平行斜面向上拉力F作用,沿斜面从高度h1上升到高度h2处,其速度由v1增大到v2,如图所示,分析此过程中滑块机械能的变化与各力做功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动能定理进一步分析、探讨小滑块机械能变化与做功的关系。归纳学生分析,明确:

选取斜面底端所在平面为参考平面。根据动能定理∑W=ΔEk,有

由几何关系,有sinθ•L=h2-h1

即FL-fL=E2-E1=ΔE

引导学生理解上式的物理意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1)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是使物体机械能发生变化的原因;

(2)重力和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量。这是物体机械能变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2.对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1)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W外=E2-E1或W外=ΔE

其中W外表示除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代数和,E1、E2分别表示物体初、末状态的机械能,ΔE表示物体机械能变化量。

(2)对W外=E2-E1进一步分析可知:

(i)当W外>0时,E2>E1,物体机械能增加;当W外

(ii)若W外=0,则E2=E1,即物体机械能守恒。由此可以看出,W外=E2-E1是包含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内的、更加普遍的功和能关系的表达式。

(3)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过程,其实质是其它形式的能与机械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例1.质量4.0×103kg的汽车开上一山坡。汽车沿山坡每前进100m,其高度升高2m。上坡时汽车速度为5m/s,沿山坡行驶500m后速度变为10m/s。已知车行驶中所受阻力大小是车重的0.01倍,试求:(1)此过程中汽车所受牵引力做功多少?(2)汽车所受平均牵引力多大?取g=10m/s2。本题要求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求解。

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

(1)如何依据W外=E2-E1求解本题?应用该规律求解问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用W外=E2-E1求解本题,与应用动能定理∑W=Ek2-Ek1有什么区别?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教师明确给出例题求解的主要过程:

取汽车开始时所在位置为参考平面,应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W外=E2-E1解题时,要着重分析清楚重力、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以及此过程中物体机械能的变化。这既是应用此规律解题的基本要求,也是与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重要区别。

例2.将一个小物体以100J的初动能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物体向上运动经过某一位置P时,它的动能减少了80J,此时其重力势能增加了60J。已知物体在运动中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不变,求小物体返回地面时动能多大?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1)运动过程中(包括上升和下落),什么力对小物体做功?做正功还是做负功?能否知道这些力对物体所做功的比例关系?

(2)小物体动能、重力势能以及机械能变化的关系如何?每一种形式能量的变化,应该用什么力所做的功量度?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教师明确指出:

(1)运动过程中重力和阻力对小物体做功。

(2)小物体动能变化用重力、阻力做功的代数和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用重力做功量度;机械能的变化用阻力做功量度。

(3)由于重力和阻力大小不变,在某一过程中各力做功的比例关系可以通过相应能量的变化求出。

(4)根据物体的机械能E=Ek+Ep,可以知道经过P点时,物体动能变化量大小ΔEk=80J,机械能变化量大小ΔE=20J。

例题求解主要过程:

上升到点时,物体机械能损失量为

由于物体所受阻力大小不变,下落过程中物体损失的机械能与上升过程相同,因此下落返回地面时,物体的动能大小为

E′k=Ek0-2ΔE′=50J

本例题小结:

通过本例题分析,应该对功和能量变化有更具体的认识,同时应注意学习综合运用动能定理和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考题(留给学生课后练习):

(1)运动中物体所受阻力是其重力的几分之几?

(2)物体经过P点后还能上升多高?是前一段高度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本小结既是本节课的第3项内容,也是本章的小结。

3.功和能

(1)功和能是不同的物理量。能是表征物理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物体运动形式发生变化,物体的能都相应随之变化;做功是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的一种方式,物体能量的变化可以用相应的力做功量度。

(2)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不能理解为功变成能,而是通过力做功的过程,使物体之间发生能量的传递与转化。

(3)力做功可以使物体间发生能的传递与转化,但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自然界中,物体的能量在传递、转化过程中总是遵循能量守恒这一基本规律的。

六、说明

本节内容的处理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定,学生基础较好,可介绍较多内容;学生基础较差,不一定要求应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题,只需对功和能关系有初步了解即可。

传送带模型高中物理教案2

一、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让物块在旋转的平台上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物块为什么可以做匀速圆周运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二、新课教学

(一)向心力

1.向心力的概念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物块受到重力、摩擦力与支持力。

教师:物块所受到的合力是什么?

学生:重力与支持力相互抵消,合力就是摩擦力。

教师:这个合力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思考并回答:方向指向圆周运动的圆心。

教师:得出向心力的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指向圆心的合力。

(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使概念的得出自然、流畅。)

2.感受向心力

学生:学生手拉着细绳的一端,使带细绳的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

学生:对钢球进行受力分析,发现拉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

(设计意图:利用常见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学生对向心力的感性认识。)

教师:也就是说,钢球受到的拉力充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家动手实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动手体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可能与钢球的质量m、线速度的v、角速度

传送带模型高中物理教案3

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静摩擦力。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

1.正压力FN的确定。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主要内容:

一、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情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

二、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

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知识判断有无压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光滑”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③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特别注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4.大小:与压力成正比F=μFN

①压力FN与重力G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它们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无关系,用力将物块压在竖直墙上且让物块沿墙面下滑,物块与墙面间的压力就与物块重力无关,不要一提到压力,就联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认为物体对支承面的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②μ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没有单位,只有大小,数值与相互接触的______、接触面的______程度有关。在通常情况下,μ

③计算公式表明: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只由μ和FN共同决定,跟物体的运动情况、接触面的大小等无关。

5.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的受力物体上。

问题:1.相对运动和运动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2.压力FN的值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吗?请举例说明。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关吗?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相对运动的速度有关吗?

三、静摩擦力

1.产生:两个物体满足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物体间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

③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所谓“相对运动趋势”,就是说假设没有静摩擦力的存在,物体间就会发生相对运动。比如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就是由于有静摩擦力存在;如果接触面光滑.没有静摩擦力,则由于重力的作用,物体会沿斜面下滑。

传送带模型高中物理教案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

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

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

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

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

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

2.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

3.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4.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同学们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时刻和时间间隔

1.基本知识

(1)时刻是指某一瞬间,时间间隔表示某一过程.

(2)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来表示,时间用线段来表示.

(3)在国际单位制中,表示时间和时刻的单位是秒,它的符号是s.

2.思考判断

(1)时刻和时间间隔都是时间,没有本质区别.(×)

(2)飞机8点40分从上海起飞,10点05分降落到北京,分别指的是两个时间间隔.(×)

(3)20年10月25日23时33分在西昌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25日23时33分,指的是时刻.(√)

探究交流

时间的常用单位有哪些?生活中、实验室中有哪些常用的计时仪器?

【提示】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常用单位有分钟、小时,还有年、月、日等.生活中用各种钟表来计时,实验室和运动场上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若要比较精确地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有时需要测量和记录很短的时间,学校的实验室中常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来完成.

二、路程和位移

1.基本知识

(1)路程

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

①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②定义: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

③大小:初、末位置间有向线段的长度.

④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2.思考判断

(1)路程的大小一定大于位移的大小.(×)

(2)物体运动时,路程相等,位移一定也相等.(×)

(3)列车里程表中标出的北京到天津122km,指的是列车从北京到天津的路程.(√)

探究交流

一个人从北京去重庆,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飞机,还可以先乘火车到武汉,然后再乘轮船沿长江到重庆,如图所示,则他的运动轨迹、位置变动、走过的路程和他的位移是否相同?

【提示】他的运动轨迹不同,走过的路程不同;他的位置变动相同,位移相同.

三、矢量和标量

1.基本知识

(1)矢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力等.

(2)标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质量、时间、路程等.

(3)运算法则

两个标量的加减遵从算术加减法,而矢量则不同,后面将学习到.

2.思考判断

(1)负5m的位移比正3m的位移小.(×)

(2)李强向东行进5m,张伟向北行进也5m,他们的位移不同.(√)

(3)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

探究交流

温度是标量还是矢量?+2℃和-5℃哪一个温度高?

【提示】温度是标量,其正、负表示相对大小,所以+2℃比-5℃温度高.

传送带模型高中物理教案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会作力的图示.

2.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会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的概念.

3.了解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作力的图示.

2.重力产生的原因,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

[知识探究]

一、力和力的图示

[问题设计]

做一做以下实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总结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1)小钢球在较光滑的玻璃板上做直线运动,在小钢球的正前方放一磁铁,小钢球靠近磁铁时;

(2)在与小钢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

(3)分别用手拉和压弹簧.

答案

(1)小钢球的速度越来越大;

(2)小钢球的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

(3)用手拉弹簧,弹簧伸长;用手压弹簧,弹簧缩短.

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要点提炼]

1.力的特性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我们谈到一个力时,一定同时具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又是施力物体.

(3)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说明只要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了,不管是速度的大小还是速度的方向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变化.

3.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力.

①线段的长短(严格按标度画)表示力的大小;②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③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物体用一个点表示).

注意(1)标度的选取应根据力的大小合理设计.一般情况下,线段应取2~5个整数段标度的长度.(2)画同一物体受到的不同力时要用同一标度.

(2)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二、重力

[问题设计]

秋天到了,金黄的树叶离开枝头总是落向地面;高山流水,水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无论你以多大的速度跳起,最终总会落到地面上……试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答案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正是由于地球的吸引才会使物体落向地面,才会使水往低处流.

[要点提炼]

1.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产生原因: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但不能说成“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3.大小:G=mg,g为重力加速度,g=9.8m/s2,同一地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不同地点重力的大小因g值不同而不同.(注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物体是否受其他力无关)

4.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向下不是垂直于支撑面向下,也不是指向地心).

5.作用点:在重心上.

(1)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2)重心位置与质量分布和物体形状有关,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重心可以不在(填“可以不在”或“一定在”)物体上.

高中物理教育方案相关文章: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djz525.com/a/6116803.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最新防艾口号
下一篇 : 祝小学生生日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