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励志的句子范文大全(编辑 摇滚小子)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编写完整的教案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关键。经过我们连续的筛选和修改我们最终推出了最新的“基础护理课件”,请您继续往下阅读以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基础护理课件 篇1

小讲课

认识正常心电图

心电图:指的是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心电图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简称ECG)。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

(一)心电图的意义

心电图是反映心脏兴奋的电活动过程,它对心脏基本功能及其病理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心电图可以分析与鉴别各种心律失常;也可以反映心肌受损的程度和发展过程和心房、心室的功能结构情况。在指导心脏手术进行及指示必要的药物处理上有参考价值。然而,心电图并非检查心脏功能状态必不可少的指标。因为有时貌似正常的心电图不一定证明心功能正常;相反,心肌的损伤和功能的缺陷并不总能显示出心电图的任何变化。所以心电图的检查必须结合多种指标和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才能对心脏的功能结构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心电图应用范围

1、对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2.对心肌梗死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它不仅能确定有无心肌梗塞,而且还可确定梗塞的病变期部位范围以及演变过程。

3.对房室肌大、心肌炎、心肌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心包炎的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4.能够帮助了解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和电解质紊乱(对血钾不正常变化有快速直视的临床参考意义)对心肌的作用。

5.心电图作为一种电信息的时间标志,常为心音图、超声心动图、阻抗血流图等心功能测定以及其他心脏电生理研究同步描纪,以利于确定时间。 6.心电监护已广泛应用于手术、麻醉、用药观察、航天、体育等的心电监测以及危重病人的抢救。

(三)心电图导联:

将电极置于人体的任何两点并用导线与心电图机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和装置称为心电图导联 。临床上常用的导联包括标准导联(Ⅰ、Ⅱ、Ⅲ),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及胸导联(V1~6)3种12个导联。 1.标准导联亦称双极肢体导联,反映两个肢体之间的电位差。

• Ⅰ导联:左上肢电极与心电图机的正极端相连,右上肢电极与负极端相连 • Ⅱ导联:左下肢电极与心电图机的正极端相连,右上肢电极与负极端相连 • Ⅲ导联:将左下肢与心电图机的正极端相连,左上肢电极与负极端相联 2.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将探查电极放在标准导联的任一肢体上,而将其余二肢体上的引导电极分别与5000欧姆电阻串联在一起作为无关电极。这种导联记录出的心电图电压比单极肢体导联的电压增加50%左右,故名加压单极肢体导联。根据探查电极放置的位置命名,如探查电极在右臂,即为加压单极右上肢导联(aVR),在左臂则为加压单极左上肢导联(aVL),在左腿则为加压单极左下肢导联(aVF)。 3.胸导联:又称单极胸导联是一种单极导联,把探查电极放置在胸前的一定部位 。

• Vl:胸骨右缘第四肋间隙 • V2:胸骨左缘第4肋间隙 • V3:V2与V4的连线中点 • V4: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 • V5: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 • V6:左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

(四)心电图测量

1.时间及电压的测量:心电图纸是由小方格组成的。在标准电压为1mv,纸速为25mm/s的情况下,小方格的高度代表,长度代表。 • 心电图记录纸是一种1mm X 1mm的方格坐标记录纸 • 纵坐标代表电压

• 一小格为lmm,相当于的电位差 • 横坐标代表时间

• 每一小格为lmm相当于。 2.心率的测量

• 测量若干个(5个以上)P—P或R—R间隔,求平均数 • 用下列公式计算出心率 心率=60/P-P或R-R(s) 3.各波段时距的测量

从该波段起始部的内缘测量至该波段终末部的内缘。

(五)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意义

正常心电图各波在每个导联上的形态、波幅有所不同,但基本波形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有时在T波之后,还会出现一个很小的U波。

波 反映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P波的起点标志着心房开始兴奋,终点表示心房已全部兴奋,波宽为去极化过程在整个心房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正常P波的波宽为~,波幅一般不超过。形态多呈圆钝形,可有切迹,但AVR导联中的P波是倒置的。

波群 代表左右两心室的去极化过程。典型的QRS波群包括3个紧密相连的波形。先是向下的Q波,正常时间小于秒,接着是高耸向上的R波,最后是向下的S波。在不同导联中,3个波不一定都出现,波的大小和方向也会有所不同。正常的QRS波群历时~,代表心室兴奋扩布所需要的时间。 波 反映心室的复极化的过程。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同,波幅一般为~。在R波较高的导联中,正常T波不应低于R波的1/10,历时为~。

波 心电图中有时在T波之后可出现一个很小小波,称为U波。代表心室肌的激后电位,在T波之后秒出现,方向与T波一致。

间期 也称P~Q间期,是指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之间的时间,代表窦房结产生的兴奋心房、房室交界和房室束到达心室,至心室开始兴奋所需要的时间,也称房室传导时间。正常P-R间期为~。幼儿及心动过速者可缩短;老人及心动过缓者可略延长,不超过。

段 是指从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之间的时程。正常与基线平齐,表示全部心室肌进入去极化状态,心室各部分之间无电位差。在任何导联其向下偏移不超过,向上偏移不超过,在心肌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下,S-T段可偏离基线,出现抬高或压低。 点 ST段与QRS波的交界点

间期 是指从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之间的时程,代表心室肌由开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化至静息状态的时间。正常Q-T间期为~。Q-T间期明显受心率的影响,心率快,则Q-T间期短;心率慢,则Q-T间期长。

了解异常心电图

(一)心室颤动

简称室颤,是由于许多相互交叉的折返电活动波引起,其心电图表现为混乱的记录曲线在细胞水平,电活动可能还是存在的,但从心脏整体效应来看并无机械收缩,因而无有效心排量。

病因: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严重心动过缓,并发房颤或房扑的预激综合征;此外,洋地黄或肾上腺素类药物中毒及触电、雷击、低温等亦可引起心室扑动与颤动。

临床表现:病人很快出现阿-斯综合征的一系列表现,如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顿、大小便失禁。听诊心音消失,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

心电图特点:QRS波群与T波完全消失,代之以形态大小不等、频率不规则的颤动波频率150~500次/分钟。

处理要点:立即行直流非同步电复律,并配合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心肺复苏术。

(二)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

病因: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脏外科手术、瓣膜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栓塞、甲亢等等,与饮酒、精神紧张、水电解质或代谢失衡、严重感染等有关;此外还可以合并有其他类型心律失常。 临床表现:心悸、眩晕、胸部不适、气短

心电图特点:P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小而不规则的基线波动,形态与振幅均变化不定,称之f波;频率约350—600次/分;心室率极不规则,QRS波群增宽变形。 处理要点:药物治疗:包括抗凝(华法林),药物复律(胺碘酮),控制心室率(倍他乐克、维拉帕米、地高辛等)以及非药物治疗:包括射频消融、心脏迷宫手术、起搏器+药物等 (三)低钾血症

缺钾时心肌兴奋性增高,可使心脏停止于收缩状态,并可引起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或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阵发性心房性、交界性心动过速、房室阻滞,严重时甚至出现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缺钾后可加重或引起心力衰竭,亦可促使洋地黄中毒发生。

心电图对于低钾诊断有较特异价值,当血钾</L时,T波平坦、倒置,sT段下降,出现U波,随着血钾进一步下降,出现P波幅度增高、QRS增宽,补钾后上述改变很快改善。

低血钾症治疗应遵循下列原则:

1.急性低钾血症 应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治疗,而不管其病因为何;慢性低钾血症只要血钾不低于3mmol/L,则可先检查病因,然后再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补钾 应根据血钾水平而决定。血钾在~4mmol/L者不必额外补钾,只需鼓励患者多吃含钾多的食品,如新鲜蔬菜、果汁和肉类食物即可。血钾在~/L时,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是否补钾。如果患者过去曾患心律不齐、充血性心力衰竭、正在用洋地黄治疗的心衰、缺血性心脏病和有心肌梗死病史者则应补钾。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者可只鼓励吃含钾多的食品,或口服钾制剂。血钾低于/L者则应补钾。轻症只需口服钾,以10%氯化钾为首选药。在口服钾制剂过程中应监测血钾。如果血镁低于/L,则应肌注50%硫酸镁。也可用10%的硫酸镁口服。重症患者(包括有心律不齐、快速心室率、严重心肌病、家族性周期性麻痹)应静脉滴注钾制剂,常用制剂也是氯化钾。在滴注过程中应监测血钾或用心电图监测。对合并有酸中毒或不伴低氯血症者宜补给%的谷氨酸钾溶液20ml加入5%葡萄糖液中,缓慢静脉滴注,此时不宜用氯化钾。 3.纠正水和其他电解质代谢紊乱 引起低钾血症的原因中,有不少可以同时引起水和其他电解质如钠、镁等的丧失,因此应当及时检查,一经发现就必须积极处理。如前所述,如果低钾血症是由缺镁引起,则如不补镁,单纯补钾是无效的。

(四)高钾血症

血钾高于/L称为高钾血症,>/L则为严重高钾血症。高钾血症有急性与慢性两类,急性发生者为急症,应及时抢救,否则可能导致心搏骤停。

心电图是诊断的重要指标:

1.血钾>/L时,引起T波高尖,称“帐篷状”T波

2.血钾/L,心电图显示T波高耸而尖,基底较窄,QT期间缩短 3.血钾/L,心电图显示QRS增宽,呈不定形心室内阻滞图形。 4.血钾/L,心房受到抑制,心电图显示P波振幅减小,QRS增宽更明显

5.血钾>-/L,P波消失,QRS波变形 6.血钾>/L时,心电图上显示P波虽消失,但QRS波群规则出现 7.血钾达10mmol/L,心电图显示增宽QRS波可与T波融合而呈正弦型 8.血钾进一步升高,S-T段与T波融合,T波增宽,与QRS 波形正弦波。最后出现心室纤颤

不同浓度高钾血症的心电图演变

高钾血症治疗方案 1) 患者血清钾离子升高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决定治疗方案。

2) 血钾轻度升高(5~6 mmol/L)的治疗:主要是促进血钾排出,① 利尿剂,如呋塞米40~80 mg静注;②离子交换树脂。

3) 血钾中度升高(6~7 mmol/L)的治疗:主要将血钾转移至细胞内,① 葡萄糖加适量胰岛素;② 碳酸氢钠,但对肾衰患者应联合应用。

4) 血钾>7 mmol/L并伴有明显心电图变化的治疗:在将血钾转移到细胞内的同时,促进血钾排出。① 10%氯化钙5~10 ml静注,大于2~5分钟;② 碳酸氢钠50 mmol静注,大于5分钟,但对肾衰者效果差;③ 葡萄糖25 g加胰岛素10 U静注,10~30分钟;④呋塞米;⑤血液透析。

基础护理课件 篇2

股骨干骨 定义:以局部肿胀、疼痛、压痛,功能丧失,出现缩短、成角和旋转畸形,可扪及骨擦音、异常活动为主要表现的股骨转子下至股骨髁上部位骨折。

股骨干骨折较坚强,骨折多由车祸强大暴力所致、或由高处坠落引起骨折。股骨干骨折,常会引起出血性休克。此外,因大腿肌肉丰富,骨折很易移位 疾病概述

股骨干骨折是人体中最长的管状骨。股骨干包括粗隆下2-5cm至股骨髁上2-5cm的骨干。

股骨干为三组肌肉所包围,其中伸肌群最大,由股神经支配;屈肌群次之,由坐骨神经支配;内收肌群最小,由闭孔神经支配。由于大腿的肌肉发达,骨折后多有错位及重叠。股骨干周围的外展肌群,与其它肌群相比其肌力稍弱,外展肌群位于臀部附着在大粗隆上,由于内 收肌的作用,骨折远端常有向内收移位的倾向,已对位的骨折,常有向外弓的倾向,这种 移位和成角倾向,在骨折治疗中应注意纠正和防止。 股骨下1/3骨折时,由于血管位于股骨折的后方,而且骨折远断端常向后成角,故易刺伤该处的腘动、静脉。股骨干骨折系指小粗隆下2-5厘米至股骨髁上2-5厘米的股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4-6%,男性多于女性,约∶1。10岁以下儿童占多数,约为总数的1/2。

病因

股骨干骨折多由强大暴力所造成,一部分骨折由间接暴力所致。主要是直接外力,如汽车 撞击、重物砸压、辗压或火器伤等,骨折多为粉碎、碟形或近似横行,故骨折断端移位明 显,软组织损伤也较严重。因间接外力致伤者如高处坠落,机器绞伤所发生的骨折多为斜形或螺旋形,旋转性暴力所引起的骨折多见于儿童,。

肱骨外科颈骨折

儿童的股骨干骨折可能为不全或青枝骨折;成人股骨干骨折后,内出血可达500-1000ml。可发生斜形、螺旋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发生的部位以股骨干中下1/3交界处为最多,上1/3或下1/3次之。骨折端因受暴力作用的方向,肌群的收缩,下肢本身重力的牵拉和不适当的搬运与手法整复,可能发生各种不同的移位。股骨干上1/3骨折时,骨折近段因受髂腰肌,臀中、小肌及外旋肌的作用,而产生屈曲、外展及外旋移位;远骨折段则向后上、内移位。

股骨干中1/3骨折时,骨折端移位,无一定规律性,视暴力方向而异,若骨折端尚有接触而无重叠时,由于内收肌的作用,骨折向外成角。 股骨干下1/3骨折时,由于膝后方关节囊及腓肠肌的牵拉,骨折远端多向后倾斜,有压迫或损伤腘动、静脉的危险,而骨折近端内收向前移位。

股骨上1/3骨折后,近折段受骼腰肌、臀中肌、臀小肌和髋关节外旋诸肌的牵拉而屈曲、外旋和外展,而远近段则受内收肌的牵拉而向上、向后、向内移位,导致向外成角和缩短畸形。股骨中1/3骨折后,其畸形主要是按暴力的撞击方向而成角,远折段又因受内收肌的牵拉而向外成角。股骨下1/3骨折段受腓肠肌的牵拉而向后倾倒,远侧骨折端可压迫或刺激腘动脉、腘静脉和坐骨神经。

临床表现 :一般有受伤史,多数伤者均有较严重的外伤史,伤后肢体剧痛,活动障碍,局部肿胀压痛 ,有异常活动,患肢短缩。合并多处伤或内脏伤及休克者较常见。

股骨干骨折

骨折部疼痛比较剧烈、压痛、胀肿、畸形和骨摩擦音和肢体短缩功能障碍非常显著,有的局部可出现大血肿,皮肤剥脱和开放伤及出血。X线照片可显示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方向。

特别重要的是检查股骨粗隆及膝部体征,以免遗漏,同时存在的其他损伤,如髋关节脱位,膝关节骨折和血管、神经损伤。检查时必须密切注意合并伤和休克的发生,以及伤肢有无神经和血管的损伤。

治疗原则

(一)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

(二)持续牵引

1、垂直悬吊牵引:适用于3岁以内的儿童。

股骨干骨折

2、平衡牵引:3岁以上的儿童至15岁左右的青少年以及成人的股骨干骨折,可同时加用小夹板以纠正移位。

3、悬浮牵引:适用于成人。

4、90°-90°90°牵引:适用于已感染的股骨干开放性骨折。

(三)切开复位和内固定 适用于复位不理想或断端间有软组织嵌夹,或有血管神经禹伤者可作切开复位。固定方法可用髓内钉或钢板螺丝钉,同时,适当考虑应用外固定,要求达到固定确实可靠的原则。

编辑本段疾病治疗

无论开放性还是闭合性股骨骨折,如有合并伤,经常必须考虑优先处理,如遗误诊断或处理不恰当,常为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股骨骨折,常有周围软组织严重挫伤,如急救输送时未做好固定,骨端活动反复刺伤软组织(肌肉、神经、血管),特别是股动、静脉、腘动静脉的破裂,可以引起大出血。股骨骨折后骨髓腔的出血也常可达1000~1500毫升。因此观察和治疗休克是治疗股骨骨折重要的一环,不可忽略。

(一)非手术疗法

股骨干骨折因周围有强大的肌肉牵拉,手法复位后用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均不能维持骨折对位。因此,股骨干完全骨折不论何种类型,皆为不稳定型骨折,必须用持续牵引克服肌肉收缩,维持一段时间后再用外固定。常用牵引方法有:

1.悬吊牵引法:用于4-5岁以内儿童。将二下肢用皮肤牵引向上悬吊,重量约1-2公斤, 要保持臀部离开床面,利用体重作对抗牵引。3~4周经X线照片有骨痂形成后,去掉牵引, 开始在床上活动患肢,5-6周后负重。对儿童股骨干骨折要求对线良好,对位要求达功复位即可,不强求解剖复位。如成角不超过10°重叠不超过2厘米,以后功能一般不受影响。在牵引时,除保持臀部离开床面外,并应注意观察足部的血液循环及包扎的松紧程度,及时调整,以防足趾缺血坏死。

2.动滑车皮肤牵引法(罗索氏Ruell牵引法):适用于5岁至12岁儿童。在膝下放软枕使膝部屈曲,用宽布带在腘部向上牵引,同时小腿行皮肤牵引,使两个方向的合力与股骨干纵轴成一直线,合力的牵引力为牵引重力的二倍。有时亦可将患肢放在托马氏夹板及Pearson氏连接架上,进行滑动牵引。牵引前可行手法复位,或利用牵引复位。

3.平衡牵引法:用于青少年及成人股骨干骨折。在胫骨结节处穿针,如有伤口可在股骨髁部穿针(克氏针或斯氏针)。患肢安放在托马氏夹架上,作平衡牵引,有复位及固定两种作用。可先手法复位小夹板维持,然后,用维持重量持续牵引(维持重量为体重1/2), 或直接用牵引复位(复位重量为体重1/7)复位后改为维持重量。根据骨折移位情况决定肢体位置:上1/3骨折应屈髋40- 50°,外展约20°,适当屈曲膝关节;中1/3骨折屈髋屈膝约20°,并按成角情况调整外展角度;下1/3骨折时,膝部屈曲约60-80°,以便腓肠肌松弛,纠正远侧骨端向后移位。牵引后24-48小时要进行床边X线照片,了解骨折对位情况,同时每日多次测量骨端肢体长度,并加以记录,以资参考。要根据X线照片及测量情况,及时调整肢体位置,牵引重量和夹板。要防止牵引不够或牵引过度。在牵引时还应注意观察穿针部位有无感染,以及肢体保温,并教会病人锻炼躯体,上肢、患肢关节和肌肉的方法。使用平衡牵引,病人较舒适,牵引期间能活动髋、膝和踝关节,擦澡和大小便较方法。一般牵引4-6周,经X线照片有骨痂形成后,可改用髋人字石膏固定4-8周。在牵引中可同时应用小夹板固定,纠正成角。去除牵引后也可用小夹板外固定,但要经常复查以防骨折移位或成角。

股骨干骨折

(二)手术方法

1.手术适应症:近年来由于外科技术提高和医疗器械的改善,手术适应症有所放宽。具体的手术适应症有:

(1)牵引失败。

(2)软组织嵌入:骨折端不接触,或不能维持对位,检查时无骨擦音。

(3)合并重要神经、血管损伤,需手术探查者,可同时行开放复位内固定。

(4)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者。 2.常用的手术方法

(1)股骨上1/3或中上1/3骨折多采用髓内针固定。此法具有术后不用外固定及早期下床活动的优点。过去用开放式打入髓内针的方法,近十年来已被X光电视机(XTV)控制下,仅在穿针处作小切口,不显露骨折端的闭合穿针方法所代替。闭合法较开放损伤小,出血少,不破坏骨折端的血液供给,有利于骨折愈合。

(2)股骨中1/3或中下1/3骨折,传统方法是采用6-8孔接骨板螺丝钉固定及髋人字石膏固定。目前多采用加压钢板活动。加压钢板有多种类型,60年代开始应用加压器的加压钢板固定,其后出现自身加压钢板固定沿用至今。有关股骨干骨折手术及内固定材料选择,要严重掌握适应症,不可滥用。要力求手术成功,防止感染及骨折不愈合的发生。

股骨干骨折

(三)陈旧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的治疗

开放复位,选用适当的内固定,并应常规植骨以利骨折愈合。

(四)火器伤骨折的治疗,应争取尽快做好初期外科手术,按火器伤处理原则进行,将送到后方医院进行。

(五)疗效评价

1.治愈: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功能恢复或基本恢复。

2.好转: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复位良好、手术伤口愈合。

3.未愈:骨折对位、对线不理想,或畸形愈合、肢体功能明显障碍。

(七)用药范围:

1.对症:止痛药,桃红四物汤,补充钙剂及维生素。后期可服八珍汤。舒筋汤外洗助功能恢复。

2.手术病人,术后用抗生素防感染。一般术后三天。伤口无感染可停药。部分病人要输血等。

编辑本段疾病护理

股骨干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复位、固定、功能锻炼。股骨干骨折病人除了在最初一些日子里可能伴有轻微的全身症状外,其余时间里大多没有全身症状,所以和一般健康人的日常饮食相仿,在此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并且可以选用多品种、富有各种营养的饮食。股骨干骨折的愈合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股骨干骨折 早期(1-2周):受伤部位瘀血肿胀, 经络不通,气血阻滞,此期治疗以活血化瘀,行气消散为主。中医认为,“瘀不去则骨不能 生”、“瘀去新骨生”。

中期(2-4周):瘀肿大部分吸收,此期治疗以和营止痛、祛瘀生新、接骨续筋为主。后期(5周以上):受伤5周以后,骨折部瘀肿基本吸收,已经开始有骨痂生长,此为股骨干骨折后期。治疗宜补,通过补益肝肾、气血,以促进更牢固的骨痂生成,以及舒筋活络,使骨折部的邻近关节能自由灵活运动,恢复往日的功能。

护理基础小讲课教案模板(共16篇)

基础足球教案模板下载

基础护理学教案模板

护理心理学教案模板下载

护理基础教案模板(共5篇)

基础护理课件 篇3

福医第一临床医学院16 饮食干预对预防上消化道再出血的作用

2012学年

消化内科

第4组

前言

饮食护理是护理常规中的重点,特别是对于消化道疾病的患者,饮食的要求也就愈加严格。研究发现,饮食不当、精神紧张是消化道出血反复发作的主要诱因。如何给予合理的饮食,是临床医务工作者、病人及其家属普遍关心的问题。消化道出血经积极抢救治疗止血后,病人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心态,一种是由于长期禁食,造成进食欲望比较强,一旦止血,即迫不及待地想进食。另一种,胆小谨慎,不敢进食,害怕饮食造成再次出血,危及生命安全,要求单纯静脉高营养治疗。因此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反应,许多研究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而大抵采用实验对照的形式进行比较。同时结果显示,加强饮食干预有助于减少消化道再出血的发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进食原则 由于个体差异、禁食时间的长短不同,严格把握进食量和间隔时间。止血后第1天进流质饮食,首次量30~50ml,认真观察进食后的反应。无不适者,每隔2小时进食1次,每次增加5~10ml。第4天开始改半流质饮食,每次50~80ml。每7天从半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软食。至15天后进普食,严格观察病情变化,定期查大便潜血试验,一旦大便潜血试验阳性,立即禁食,给予止血治疗。

餐前准备

由于病人来自不同地区,饮食习惯不一样,在给病人进食前,向家属了解病人的饮食习惯,如就餐体位、喜欢的餐具、爱吃的食物及食物的烹调方法等。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尽量予以满足,努力营造良好的就餐环境。 食物的选择 选择食物是最主要环节,不仅直接影响胃的消化功能,而且影响创面的愈合。因此,选择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新鲜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面条。止血早期尽量不食大米及其他粗纤维食物,避免对胃的刺激,造成再次出血。食用鱼类、蛋、乳作为主要食物补充蛋白质,配合果汁、蔬菜汁等补充维生素。静滴脂肪乳,每天500ml。烹调时少盐、少油、忌辛辣,避免油煎、烟熏等,尽量切碎、炖烂。少食豆类,避免引起腹胀。

少食多餐 每餐进食量要少,增加进餐次数以弥补食量不足,满足机本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改半流质饮食的病人,在两餐之间、早晨、睡前加食点心,点心以福医第一临床医学院16 牛奶、蒸蛋、鸡丝羹、藕粉冲鸡蛋为主。只要病人有食欲,食后无不适就鼓励其进食,以充分保障营养物质的供给。

食物的温度 由于血管破裂伤口刚刚愈合,对温度很敏感,过冷、过热都会影响止血。食物过热易烫伤口腔、食管、胃黏膜,更易影响愈合。食物过冷,易刺激肠蠕动,导致腹泻,使营养物质流失。所以,适宜温度非常重要,可根据每例病人对进食的习惯温度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对恐惧进食的病人可以在使用汤之前先给少量软食,慢慢咀嚼,既可享受进食的快乐,又可促进消化腺的分泌,有助于消化,消除其对进食的恐惧。 【参考文献】

[1]魏淑芬,于丽萍.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病人的饮食指导[J].吉林医学,1999,20(4):252.[2]刘秀莲,尚炳英,鞠秀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反复发作诱因分析与预防[J].齐鲁护理杂志,2003,9(2):97.[3]陈 任.营养对病毒性肝炎的防治作用[J].传染病信息,2003,2:104.[4]刘德恭.重症肝炎的营养治疗[J].传染病网络动态,2001,12:17.[5]展瑞芬.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心理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2,9(9):711.

基础护理课件 篇4

急 性 白 血 病 小 讲 课

姓名:熊娟

学校: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科室:血液免疫科 2014年9月21日

急性白血病小讲课

主讲人:熊娟

概念:急性白血病(AL)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脏器。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等征象。急性白血病若不经特殊治疗,平均生存期仅3个月左右,短者甚至在诊断数天后即死亡。经过现代治疗,已有不少患者获得病情缓解以至长期存活。

病因:白血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较为公认的因素有:

1.电离辐射

接受X线诊断、原子弹爆炸的人群白血病发生率高 2.化学因素

苯、抗肿瘤药如烷化剂等均可引起白血病,特别是ANLL; 3.病毒

如一种C型逆转录病毒--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Ⅰ可引起成人T细胞白血病; 4.遗传因素

家族性白血病占白血病的7‰,同卵双生同患白血病的机率较其他人群高3倍,B细胞CLL呈家族性倾向,先天性疾病如Fanconi贫血、Downs综合征、Bloom综合征等白血病发病率均较高。

5.其他血液病

如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血红蛋白尿、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血液病最终可能发展成急性白血病,特别是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起病急缓不一。起病隐袭和数周至数月内逐渐进展,或起病急骤。临床症状和体征由骨髓衰竭或白血病细胞浸润所致。

临床表现:

1.贫血 常见面色苍白、疲乏、困倦和软弱无力,呈进行性发展,与贫血严重程度相关。 2.出血

半数以上患者有出血,程度轻重不一,部位可遍及全身,表现为淤点、淤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和月经过多、眼底出血等,出血主要是血小板明显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凝血因子减少、白血病细胞浸润、细菌毒素等均可损伤血管而引起出血。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常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而出现全身广泛出血。

3.发热

多数患者诊断时有程度不同的发热。白血病本身可以低热、盗汗,化疗后体温恢复,较高发热常提示继发感染,主要与成熟粒细胞明显减少相关。常见的感染是牙龈炎、口腔炎、咽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肠炎、肛周炎等,严重感染有败血症等。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肠球菌属、肠杆菌属等细菌感染,以及真菌、病毒、原虫等感染。

4.浸润

(1)淋巴结和肝脾大 急淋较急非淋多见,肿大程度也较显著。纵隔淋巴结肿大多见于T细胞急淋。

(2)骨骼和关节疼痛 常有胸骨下端压痛。白血病细胞浸润关节、骨膜或在髓腔内过度增殖可引起骨和关节痛,儿童多见,急淋较急非淋常见且显著。骨髓坏死时可出现骨骼剧痛。

(3)皮肤和黏膜病变 急单和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较常见。特异性皮肤损害表现为弥漫性斑丘疹、紫蓝色皮肤结节或肿块等。急非淋相关的良性皮肤病变有Sweet综合征和坏疽性脓皮病,激素治疗有效。白血病细胞浸润可出现牙龈增生、肿胀。

(4)中枢神经系统 白血病随着白血病缓解率提高和生存期延长,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成为较突出的问题。以急淋较急非淋常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也较多见。常无症状,可表现为头痛、头晕、烦躁,严重时出现呕吐、颈项强直、视神经乳头水肿和脑神经、脊髓瘫痪等。

(5)绿色瘤 又称粒细胞肉瘤或髓母细胞瘤,见于2%~14%的急非淋,由于白血病细胞大量的髓过氧化物酶在稀酸条件下变成绿色,故称为绿色瘤,常累及骨、骨膜、软组织、淋巴结或皮肤,但以眼眶和副鼻窦最常见。可表现为眼球突出、复视或失明。

(6)睾丸 白血病细胞浸润睾丸,在男性幼儿或青年是仅次于CNSL的白血病髓外复发根源。主要表现为一侧无痛性肿大,急淋多于急非淋。

(7)其他 白血病细胞还可浸润心脏、呼吸道、消化道,但临床表现不多。胸腔积液多见于急淋。肾脏浸润常见,可发生蛋白尿、血尿。

检查:

1.血常规、血型、出血时间、凝血时间。 2.骨髓象及染色体检查。

3.根据不同病例可作尿常规、便常规、胸部X线检查、心电、肝功能、肾功能、HBSAg、免疫功能等项目。 诊断:

1.临床表现

具有贫血、出血、发热、感染及白血病细胞浸润症状,如肝、脾、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等。

2.血象

白细胞数可高可低,分类可见到数量不等的原始及幼稚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可不同程度的减少。

3.骨髓象

增生Ⅰ~Ⅱ级,分类中原始细胞明显增多,至少>30% 治疗:

总的治疗原则是消灭白血病细胞群体和控制白血病细胞的大量增生,解除因白血病细胞浸润而引起的各种临床表现。

1.支持治疗

(1)注意休息 高热、严重贫血或有明显出血时,应卧床休息。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食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感染的防治 严重的感染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因此防治感染甚为重要。病区中应设置“无菌”病室或区域,以便将中性粒细胞计数低或进行化疗的人隔离。注意口腔、鼻咽部、肛门周围皮肤卫生,防止黏膜溃疡、糜烂、出血,一旦出现要及时地对症处理。食物和食具应先灭菌。口服不吸收的抗生素如庆大毒素、黏菌素和抗霉菌如制霉菌素、万古霉素等以杀灭或减少肠道的细菌和霉菌。对已存在感染的患者,治疗前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便选择有效抗生素治疗。 (3)纠正贫血 显著贫血者可酌情输注红细胞或新鲜全血;自身免疫性贫血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丙酸睾丸酮或蛋白同化激素等。

(4)控制出血 对白血病采取化疗,使该病得到缓解是纠正出血最有效的方法。但化疗缓解前易发生血小板减少而出血,可口服安络血预防之。有严重的出血时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输全血或血小板。急性白血病(尤其是早粒),易并发DIC,一经确诊要迅速用肝素治疗,当DIC合并纤维蛋白溶解时,在肝素治疗的同时,给予抗纤维蛋白溶解药。必要时可输注新鲜血或血浆。

(5)高尿酸血症的防治 对白细胞计数很高的病人在进行化疗时,可因大量白细胞被破坏、分解,使血尿酸增高,有时引起尿路被尿酸结石所梗阻,所以要特别注意尿量,并查尿沉渣和测定尿酸浓度,在治疗上除鼓励病人多饮水外,要给予嘌呤醇。

2.化疗

化疗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手段。化疗可分为缓解诱导和维持治疗两个阶段,其间可增加强化治疗、巩固治疗和中枢神经预防治疗等。

缓解诱导是大剂量多种药物联用的强烈化疗,以求迅速大量杀伤白血病细胞,控制病情,达到完全缓解,为以后的治疗打好基础。所谓完全缓解,是指白血病的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血象和骨髓象基本上恢复正常。维持治疗量一系列的小剂量较缓和的治疗方案进行较长时间的延续治疗,目的在于巩固由缓解诱导所获得的完全缓解,并使病人长期地维持这种“无病”状态而生存,最后达到治愈。巩固治疗是在维持治疗以后。维持治疗以前,在病人许可的情况,再重复缓解诱导方案。强化治疗是在维持治疗的几个疗程中间再重复原缓解诱导的方案。中枢神经预防性治疗宜在诱导治疗出现缓解后立即进行,以避免和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发生,一个完整的治疗方案应遵循上述原则进行。

3.骨髓移植

(1)同基因骨髓移植,供者为同卵孪生子。 (2)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供者为患者的兄弟姐妹。 (3)自体骨髓移植,不需选择供者,易推广 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

1、有感染的危险 与成熟白血病数量的减少,化疗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有关。

2、有损伤的危险:出血

与血小板数量减少及质量异常有关。

3、活动无耐力

与化疗、白血病细胞致代谢率增高及贫血有关。

4、预感性悲伤

与治疗效果不佳、化疗反应明显及死亡的威胁有关。

5、潜在并发症:化疗反应、尿酸性肾炎。

6、知识缺乏

缺乏白血病防治、护理的有关知识。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休息与活动

在化疗期间、病情较重、严重贫血、感染或有明显出血倾向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对于病情不允许活动的患者,要协助患者洗漱、进食、大小便、翻身等,以减少患者体力消耗。脾肿大者嘱咐患者取左侧卧位,以减少不适感,尽量避免弯腰和碰撞腹部,以免发生脾破裂。对实行保护性隔离的患者,加强生活照顾。

2、饮食

白血病病人体内细胞核蛋白代谢亢进,并且有感染发热、大量出汗,营养消耗增加,体质下降,活动耐力降低,患者又常食欲不振,尤其是在化疗期间,化疗药物引起口腔溃疡、恶心、呕吐等反应,导致进食减少,营养消耗难以得到足够补充。因此,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合理的饮食对增强体质和促进康复的重要性,鼓励患者进食。加强口腔护理

(二)病情观察

检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询问患者有无发热、咽部痒、痛,咳嗽,尿路刺激征等感染的表现。注意检测患者血小板计数,观察有无皮肤瘀点、瘀斑,牙龈、鼻子、大小便有无出血,尤其应注意有无头痛、呕吐、视力改变等颅内出血的征兆。

(三) 预防和控制感染

化疗在杀灭白细胞的同时也杀伤正常细胞,会导致骨髓严重抑制,粒细胞极度缺乏,极易发生感染。当粒细胞绝对值≤×10^9/L时,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置患者于无菌层或单人病房,谢绝探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化疗前遵医嘱根除局灶性感染,化疗同时可服用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加强基础护理,并说明预防感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其积极的主动配合护理。应加强对患者口腔和肛门的检查,指导患者注意口腔、鼻腔、皮肤、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的清洁。一旦发现感染的征象,应立即使用有效的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 (四)预防和护理出血

(五)应用化疗药物的护理

1、观察护理

通常情况下,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都很大,所以应用化疗药须注意保护血管。静注化疗药必须小心仔细,确知针头在血管内时方可推药,推药速度要慢,以减轻对血管的刺激。

更要注意避免药液外溢,否则易造成组织损伤坏死。一旦外溢,要立即用利多卡因局部封闭,减轻局部损伤。还要注意观察化疗药的毒副作用,如长春新碱,可造成口唇、手、脚发麻等末梢神经炎表现。此时的护理须密切观察,及时处理,以免引起严重后果。

2、一般护理

由于急性白血病患者本身代谢率高,再加之化疗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在化疗期间宜卧床休息,鼓励病人多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嘱患者多饮水,以预防尿酸性肾病的发生。

由于化疗常会引起病人抵抗力低下,因此化疗期间须预防感染。保持病室整洁,每日用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减少探视,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定期洗澡换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口腔感染,每日用抗菌素漱口,如甲硝唑、庆大霉素等。

如过有霉菌感染,可加用制霉菌素;大便后用1:5000PP粉的溶液坐浴,或清洗外阴,防止肛周感染;女性病人月经期间应每日清洗会阴部;注射部位需严格消毒。

另外,还要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注意观察有无皮肤损害、咽痛、咳嗽、发热等现象以便及时通知医师,作出处理。

3、做好心理护理

一般说来,由于白血病病情重,发展快,加上化疗常可引起脱发、麻木、乏力、发热等并发症。病人很容易产生悲观沮丧的情绪,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 此时,医护人员应关心体贴病人,在化疗前应向病人讲清可能引起的反应,并说明这些反应多是暂时性的,待停止用药后多可恢复正常,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度过危险期。

基础护理课件 篇5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考试题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共45分) 1.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A.延髓上部 B.下丘脑 C.小脑蝶部 D.大脑枕叶 E.脊髓颈段 2.下列有关体温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A.长时间从事夜间工作者,在24小时内其体温一般在下午2—8点最高

B.老年人体温有下降趋势,高龄者体温会更低 C.女性在月经前期,体温轻度降低 D.婴幼儿体温较稳定 E.女性体温较男性体温稍高 3.提示高热病人退热期可能发生虚脱的表现是

A.皮肤苍白,寒战,出汗 B.脉细速,四肢湿冷,出汗 C.脉速,面部潮红,无汗 D.脉搏、呼吸渐慢,无汗 E.头晕,恶心,无汗 4.败血症病人发热时常见的热型是

A.间歇热 B.弛张热 C.不规则热 D.波浪热 E.回归热 5.物理降温后,需多长时间再次测量体温以进行观察

A.10分钟 B.15分钟 C.20分钟 D.30分钟 E.40分钟 6.可在口腔部位测量体温的病人是

A.腹泻患儿 B.支气管哮喘发作时 C.昏迷者 D.痔疮术后 E.精神病人 7.体温过低病人的护理措施,不妥的是

A.提高室温 B.足部放热水袋 C.饮热饮料 D.加盖被 E.增加病人的活动量 8.体温骤升多见于

A.休克 B.极度衰竭 C.肝癌 D.急性感染 E.肺结核 9.疟疾病人最常见的热型是

A.稽留热 B.间歇热 C.弛张热 D.不规则热 E.波浪热 10.关于体温计检查方法错误的是

A.所有体温计的汞柱甩至35℃以下 B.同时放人40℃温水中 C.3分钟后取出检查 D.读数相差0.5℃以上的体温计不能再使用 E.汞柱有裂隙的体温计不能再使用 11.成人正常脉率为

次/分 次/分 次/分 次/分 次/分 12.下列有关脉搏测量的描述错误的是

A.护士用示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端按在动脉上,计数1分钟脉率 B.诊脉时,如有异常,再重复测一两次,以求准确

C.当脉搏细弱数不清时,可用听诊器听心尖搏动,数1分钟心率代替诊脉 D.如病人心率和脉率不一致时,护士应先测心率,再测脉率,各测1分钟 E.诊脉时,不可用拇指,因拇指小动脉搏动易与病人脉搏相混淆 13.下列表现符合间歇热的是

A.体温持续升高至39-40℃,持续数日 小时内变化不规则 C.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 D.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波动超过l℃,最低体温超过正常水平 E.体温持续升高至39—40℃,24小时波动不超过l℃

1 14.对脉膊短绌的病人,测量心率、脉率的正确方法是

A.先测心率,后测脉率 B.先测脉率,后测心率 C.一人测心率,另一人测脉率,同时测1分钟 D.一人测心率、脉率,另一人报告医师 E.一人发口令,另一人测心率、脉率 15.对脉搏生理性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幼儿比成人快 B.同龄男性比女性 C.老年人比较慢 D.情绪激动时增快 E.休息睡眠时减慢 16.下列测量脉搏的选项中不妥的是

A.病人情绪激动时休息30分钟再测 B.不用拇指诊脉 C.异常脉搏须测30秒 D.脉搏细弱者可测心率 E.有脉搏短绌者,应两人同时测心率与脉率 17.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多见于

A.颅内压增高 B.高热 C.洋地黄中毒 D.心房纤维颤动 E.心肌炎 18.正常成人每分钟呼吸次数为

A.12—20次 B.12—24次 C.16--20次 D.16--24次 E.18--24次 19.代谢性酸中毒病人的呼吸表现为

A.深长而规则的呼吸 B.浮浅性呼吸 C.蝉鸣样呼吸 D.呼吸和呼吸暂停交替出现 E.吸气和呼气均感费力 20.测量呼吸时护士的手仍置于病人脉搏部位是为了

A.表示对病人的关心 B.为了看表计时 C.测脉搏估计呼吸频率 D.转移病人的注意力 E.将脉率与呼吸频率对照 21.当危重病人呼吸微弱,不易观察时,测量呼吸频率的方法是

A.仔细听呼吸音响并计数 B.手置患者鼻孔前,以感觉气流通过并计数

C. 手按胸腹部,根据胸腹部起伏次数计算呼吸频率 D.测得的脉率乘以1/4,以推测呼吸次数 E.置少许棉絮于病人鼻孔前计数其飘动次数 22.呼吸和呼吸暂停交替出现称为

A.陈—施呼吸 B.毕奥呼吸 C.库氏呼吸 D.浮浅式呼吸 E.鼾声呼吸 23.脉压增大主要见于

A.心包积液 B.心肌梗死 C.心动过速 D.动脉硬化 E.休克 24.可使血压测量值偏低的因素是

A.病人情绪激动 B.在寒冷环境中测量 C.缠袖带过松 D.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 E.用宽12cm袖带测下肢血压 25.测量血压时出现假性高读数的原因可能是

A.血压计袖带宽度太宽 B.血压计袖带缠绕过紧 C.被测者手臂位置高于心脏 D.被测者在进餐后立即测量血压 E.测量时,放气速度太慢 26.正常成人口腔温度的平均值是

A.℃ B.36.5℃ C.37℃ D.37.5℃ E.38℃ 27.测量血压时不必要的措施是

A.血压计要定期检查和校对 B.测前血压计汞柱保持在零点 C.袖带宽窄要合适 D.卧位时肱动脉应平腋中线 E.血压计零点和心脏位置在同一水平 28.不属于吸气性呼吸困难的表现是

A.三凹征 B.吸气时间缩短 C.指甲发绀 D.鼻翼扇动 E.胸闷烦躁 29.丁先生,人院7天,体温均在39.5—40℃,其热型是

A.间歇热 B.弛张热 C.波浪热 D.稽留热 E.不规则热

2 30.李先生,患肺炎球菌性肺炎,口温40℃,脉搏120次/分,口唇干燥,下列护理措施中不妥的是

A.卧床休息 B.每4小时测量1次体温 C.鼓励饮水 D.冰袋放于头顶、足底处 E.每日口腔护理2—3次 31.单先生,高血压病,左侧肢体偏瘫,医嘱测血压4次/天,下述不妥的是

A.固定血压计 B.测血压时间8—12—4—8(红字) C.测右上肢血压 D.卧位测量,使肱动脉平腋中线 E.必须固定专人测量

32.李老先生,65岁,脉搏每隔两个正常搏动出现一次过早搏动,此病人目前可能出现

A.心室早搏 B.脉短绌 C.间歇脉 D.三联律 E.二联律

33.郑先生,48岁,内源性哮喘病人,主诉呼吸费力,呼气时间显著长于吸气,该病人最可能出现哪种呼吸异常

A.深度呼吸 B.潮式呼吸 C.吸气性呼吸困难 D.呼气性呼吸困难 E.混合性呼吸困难 34.朱女士,高血压病,为其测量血压时正确的做法是

A.若采取立位测量,手臂应平第6肋间 B.放气时听到的最强音即为收缩压 C.缓慢放气,速度4mmHg/s D.听到变音即为舒张压 E.听到舒张压后保持放气速度,直到汞柱回到零位 35.王先生,巴比妥类药物中毒,:入院治疗,其呼吸特点正确的是

A.呼吸浅慢一呼吸加深加快一呼吸暂停一反复 B.规律呼吸一呼吸暂停一反复 C.深而规则 D.浅表不规则 E.呼气时发出鼾声 36.患者李某,男,35岁,持续高热。在对患者的护理措施中不妥的是

A.密切况察病情变化 B.测体温每天二次

C.冰袋冷敷头部

D.口腔护理 E.鼓励多饮水

37.患者汪某,男,34岁。8am体温骤升至℃,持续6h后降至℃,2天后体温又升至39℃,此热

型可能为

A.稽留热

B.弛张热

C.间歇热

D.不规则热

E.回归热 38.患儿兵兵,需测量直肠温度时,护士应将肛表插人肛门

-2cm

- 3cm

-4cm

-5cm

-6cm 39.患者林某,女50岁。诊断为“菌痢”。护士测量体温时得知其5min前饮过开水,为此应

A.嘱其用冷开水漱口后再测量

B.参照上次测量值记录

C.改测直肠温度 D.暂停测一次

E.告知患者30min后再测口腔温度

40.患者张某,男,70岁。测口温时不慎将体温计咬碎,护士应立即采取的措施为

A.催吐

B.口服蛋淸液

C.服缓泻剂

D.洗胃

E.淸除口腔内玻璃碎屑 41..患者郑某,男45岁,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脉搏特征是

A.强大有力

B.细弱无力

C.动脉管壁变硬,失去弹性

D.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 E.每隔一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次期前收缩

42.护士小敏先为马先生测量脉搏、呼吸,测量呼吸时小敏的手不离开诊脉部位是为了

A.保持患者体位不变

B.不被察觉,以免紧张

C易于计时

D.对照呼吸与脉搏的频率

E.观察患者面色

43.护士小李,为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在有关血压生理变化的叙述中不妥的是

A.更年期前女子略低于男子

B.寒冷环境血压上升

C.睡眠不佳时血压可稍升高

D.上肢血压低于下肢血压

E.坐位血压低于卧位血压

44.患者金某,女,76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呼吸可表现为

A.费力呼吸

B.深而规则的大呼吸

C.吸息样呼吸

D.蝉鸣样呼吸

E.鼾声呼吸

45.患者许某,女,52岁,安眠药中毒,意识模糊不淸,呼吸微弱,浅而慢,不易观察,护士应采取的测

量方法是

A.以1/4的脉率计数

B.测脉率后观察胸部起伏次数

C.听呼吸音计数

3

D.用手感觉呼吸气流计数

E.用少许棉花置患者鼻孔前观察棉花飘动次数计数

二、填空题(共30分)

1.发热患者应给予高热量、髙蛋白、髙维生素、易消化的(

)或(

)食物。 2.口腔测温时,将口表水银端斜放于(

),闭紧□唇,用鼻呼吸,时间(

).心动过速指成人脉率超过(

)次/分,心动过缓指成人脉率少于(

)次/分。 4.临床上最常选择的诊脉部位是(

)。

5.在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上升达到的最高值称为(

),在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下降达

到的最低值称(

)。 6.寒冷环境血压可略(

);髙温环境血压可略(

7.正常血压为收缩压(

)mmHg、舒张压(

)mmHg、脉压(

)mmHg 8.测量血压时应将袖带平整置于上臂中部,下缘距肘窝(

)cm,松紧以能(

)为宜。 9.密切观察血压者,应做到四定,即(

)、(

)、(

)和(

)。 10.深度呼吸是一种(

)的大呼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 11.女性以(

)呼吸为主;男性和儿童以(

)呼吸为主。 12.注意用氧安全,切实做好四防,即(

)、(

)、(

)、(

)。

三、名词解释(共10分) 1.弛张 2.潮式呼吸

四、简答题(共15分) 1.为什么每日要观察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 2.简述测口温时若患者不惧咬破体温计后的护理措施。 3.高热病人的护理措施。 答案:

一、选择题

1-5 BEBBD

6-10 DEDBD

11-15 CDCCC

16-20 CDCAD

21-25 EBDDE 26-30 CEBDD

31-35 EDDCE

36-40 BCCEE

41-45 BBEBE

二、填空题

1、流质

半流质

2、舌下热窝

3

3、100 60

4、桡动脉

5、收缩压

舒张压

6、升高

下降

7、90-139 60-89 30-40

8、2-3 容入一指

9、定时间

定部位

定体位

定血压计

10、深而规则

11、胸式

腹式

12、防火

防热

防震

防油

4

基础护理课件 篇6

护理生命体征监测技术规范

(一)工作目标。

安全、准确、及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为疾病诊疗和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二)工作规范要点。

1.告知患者,做好准备。测量生命体征前30分钟避免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运动、灌肠、坐浴等影响生命体征的相关因素。

2.对婴幼儿、老年痴呆、精神异常、意识不清、烦躁和不合作者,护士应采取恰当的体温测量方法或在床旁协助患者测量体温。

3.测腋温时应当擦干腋下,将体温计放于患者腋窝深处并贴紧皮肤,防止脱落。测量5-10分钟后取出。

4.测口温时应当将体温计斜放于患者舌下,用鼻呼吸,闭口3分钟后取出。

5.测肛温时应当先在肛表前端涂润滑剂,将肛温计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后取出。用消毒纱布擦拭体温计。

6.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相符时,应当复测体温。 7.体温计消毒方法符合要求。

8.评估测量脉搏部位的皮肤情况,避免在偏瘫侧、形成动静脉瘘侧肢体、术肢等部位测量脉搏。

9.测脉搏时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姿势,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按压桡动脉或其他浅表大动脉处,力度适中,以能触及到脉搏搏动为宜。

10.一般患者可以测量30秒,脉搏异常的患者,测量1分钟。 11.发现有脉搏短绌,应两人同时测量,分别测心率和脉搏。 12.测量呼吸时患者取自然体位,护士保持诊脉手势,观察患者胸部或腹部起伏,测量30秒。危重患者、呼吸困难、婴幼儿、呼吸不规则者测量1分钟。

13.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幅度和类型等情况。 14.危重患者呼吸微弱不易观察时,可用棉花少许置鼻孔前,观察棉絮吹动情况,并计数。

15.测量血压时,协助患者采取坐位或者卧位,保持血压计零点、肱动脉与心脏同一水平。

16.选择宽窄度适宜的袖带,驱尽袖带内空气,平整地缠于患者上臂中部,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下缘距肘窝2-3厘米。

17.正确判断收缩压与舒张压。如血压听不清或有异常时,应间隔1-2分钟后重新测量。

18.测量完毕,排尽袖带余气,关闭血压计。

19.长期观察血压的患者,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20.结果准确记录在护理记录单或绘制在体温单上。

21.将测量结果告诉患者/家属。如果测量结果异常,观察伴随的症状和体征,及时与医师沟通并处理。

(三)结果标准。

1.护士测量方法正确,测量结果准确。 2.记录准确,对异常情况沟通及时。

基础护理课件 篇7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体温的测量

(一)目的:

1、测量记录患者体温。

2、监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及伴随症状。

(二)用物准备:

1、个人准备:衣帽整齐、戴口罩、洗净双手。

2、物品准备:治疗盘内放体温计、纱布、弯盘、秒表、记录单、笔、必要时准备润滑剂卫生纸等。

(三)操作程序:

1、将用物携至病人床旁,核对床号、姓名。根据患者病 情、年龄等确定合适的测体温方法及体位。

2、测腋窝时擦净腋窝汗液,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患者腋下,贴紧皮肤,嘱病人屈臂过胸5---10分钟后取出。

3、测口温时,应将水银端斜放于患者舌下,不可用牙咬,闭口3分钟后取出。

4、测肛温时应先在肛表前端涂润滑剂,将肛温计的水银端轻轻插入肛门3----4㎝,3分钟后取出擦净,为病人擦净肛门,盖好被子取舒适卧位。

5、读取体温数,记录结果,将体温计放于弯盘内待消毒。

(四)注意事项

1、测体温前应检查体温计有无破损,水银柱是否甩至35℃以下。

2、婴幼儿意识不清或不合格的患者测体温时,护理人员应当守候在患者身旁。

3、如有影响测体温的因素时,应推迟30分钟测量。

4、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符时应当复测。

5、极度消瘦患者不宜测腋温。

6、若患者不慎咬破汞温度计,应当立即清除口腔内的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者牛奶延缓汞的吸收,若病情允许,服含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泄。

脉搏的测量

(一)目的:

1、测量患者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2、监测脉搏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

(二)用物准备

1、个人准备:衣帽整齐、戴口罩、洗手。

2、物品准备:计秒手表、记录单、笔、听诊器。

(三)操作程序

1、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手臂自然放好。

2、以食物、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按压桡动脉,力度适中,以接触到脉搏搏动为宜。

3、一般患者可以测量30秒,测得的脉搏乘以2记录,脉搏异常的患者应测1分钟。

(四)注意事项

1、测量前病人应保持在安静状态下,否则休息30分钟后测量。

2、脉搏短绌的患者,应由两人测量,一人数脉搏,一人听心率,同时数1分钟,以分式记录,心率∕脉搏∕分。

3、婴幼儿有心脏疾病,使用毛地黄药物的病人,用听诊器听计心跳次数,测量1分钟记录。

呼吸的测量

(一)目的:

1、测量患者的呼吸频率

2、监测呼吸变化

(二)用物准备

1、个人准备:衣帽整齐、洗手、戴口罩。

2、物品准备:秒表、记录单、笔、棉球。

(三)操作程序

1、将手放在病人桡动脉,似数脉搏状。

2、观察病人胸部和腹部的起伏,一呼一吸为一次呼吸,测量30秒乘以2记录。

3、危重患者呼吸不易观察时,用少许棉絮置于患者鼻孔前,观察棉花吸动情况,计数1分钟。

(四)注意事项

1、呼吸的速率会受到意识的影响,测量时不必告诉患者。

2、如患者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需稳定后测量。

3、呼吸不规则的患者及婴儿应当测1分钟。 血压的测量

(一)目的:

1、测量记录患者的血压,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2、检测血压变化,间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状况。

(二)用物准备

1、个人准备:衣帽整齐、戴口罩、洗手。

2、物品准备:秒表、记录单、笔、血压计、听诊器。

(三)操作程序

1、检查血压计。

2、协助患者采取坐位或卧位,保持血压计零点,肱动脉与

心脏在同一水平。

3、驱尽袖带内空气,平整地缠于患者上臂中部,松紧以能

放入一指为宜,下缘距肘窝2—3㎝。

4、戴好听诊器,将其胸件放在肘窝内侧,摸到肱动脉

搏动处固定。

5、打开水银槽开关,关紧橡皮球气门,握住输气球向 袖带内打气至肱动脉搏动消失。

6、缓慢松动气门,使水银柱缓缓下降。从听诊器中听

到第一声搏动,此时即为收缩压。搏动声突然变低

而弱或消失此时即舒张压。

7、测量完毕,排尽袖带余气,关闭血压计。

8、协助病人穿好衣袖,安置舒适体位。

9、记录血压数值即:收缩压∕舒张压。

(四)注意事项

1、测量前病人应保持安静状态下,有剧烈运动和情绪

激动时应休息30分钟后再测。

2、保持测量者的视线与血压计刻度平行。

3、对长期观察血压的患者应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

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4、为偏瘫病人应从健侧肢体测量,若上肢不便测量可

测下肢血压,记录时注明下肢血压。

5、袖带不宜过松或过紧,以免影响测得的准确性。

6、测量时应将血压计放平,充气不易过猛,勿使汞柱 超过玻璃管最高刻度。

7、测量完毕,应将袖带气体排尽,关闭水银槽开关,

将血压计放在水平位置。

8、定期检测血压计。

9、如血压过高或过低,不宜告诉病人,执行保护性医 疗原则。

生命生命教案

守护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心得体会

爱护生命主题班会课教案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基础护理课件 篇8

护理小讲课

时间:2013年10月25日 地点:呼吸科学习室 主讲人:夏薇

主讲内容: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 参加人员:

呼吸衰竭的概念: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在海平大气压下,于静息条件下呼吸室内空气,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等情况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8kPa(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50mmHg),即为呼吸衰竭(简称呼衰)。 病因

1.呼吸道病变

支气管炎症、支气管痉挛、异物等阻塞气道,引起通气不足,气体分布不匀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2.肺组织病变

肺炎、重度肺结核、肺气肿、弥散性肺纤维化、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可引起肺容量、通气量、有效弥散面积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肺动脉样分流,引起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 3.肺血管疾病

肺血管栓塞、肺梗死等,使部分静脉血流入肺静脉,发生缺氧。 4.胸廓病变

如胸廓外伤、手术创伤、气胸和胸腔积液等,影响胸廓活动和肺脏扩张,导致通气减少吸入气体不匀影响换气功能。 5.神经中枢及其传导系统呼吸肌疾患

脑血管病变、脑炎、脑外伤、药物中毒等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脊髓灰质炎以及多发性神经炎所致的肌肉神经接头阻滞影响传导功能;重症肌无力和等损害呼吸动力引起通气不足。 临床表现

1.分类

(1)按动脉血气分析分类 ①Ⅰ型呼吸衰竭 缺氧无CO2潴留,或伴CO2降低(Ⅰ型)见于换气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能损害和肺动-静脉样分流)的病例。②Ⅱ型呼吸衰竭 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的缺O2和CO2潴留,单纯通气不足,缺O2和CO2的潴留的程度是平行的,若伴换气功能损害,则缺O2更为严重。只有增加肺泡通气量,必要时加氧疗来纠正。 (2)按病程分类 按病程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呼衰是指前述五类病因的突发原因,引起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损害,突然发生呼衰的临床表现,如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抑制呼吸中枢、呼吸肌麻痹、肺梗塞、ARDS等,如不及时抢救,会危及患者生命。

慢性呼衰多见于慢性呼吸系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度肺结核等,其呼吸功能损害逐渐加重,虽有缺O2,或伴CO2潴留,但通过机体代偿适应,仍能从事日常活动。 2.症状

除原发病症状外主要为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如呼吸困难、急促、精神神经症状等,并发肺性脑病时,还可有消化道出血。 3.查体发现

可有口唇和甲床发绀、意识障碍、球结膜充血、水肿、扑翼样震颤、视神经乳头水肿等。 检查

1.血气分析

静息状态吸空气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50mmHg)为Ⅱ型呼吸衰竭,单纯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则为1型呼吸衰竭 2.电解质检查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时,常伴有高钾血症;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时,常有低钾和低氯血症。 3.痰液检查

痰涂片与细菌培养的检查结果,有利于指导用药。 4.其他检查

如肺功能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等根据原发病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发现。

4诊断

本病主要诊断依据,急性的如溺水、电击、外伤、药物中毒、严重感染、休克;慢性的多继发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结合临床表现、血气分析有助于诊断。

5治疗

1.首先积极治疗原发病,合并细菌等感染时应使用敏感抗生素,去除诱发因素。 2.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有效通气量,可给于解除支气管痉挛和祛痰药物,如沙丁胺醇(舒喘灵)、硫酸特布他林(博利康尼)解痉,乙酰半胱氨酸、盐酸氨溴索(沐舒坦)等药物祛痰。必要时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滴注。 3.纠正低氧血症,可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严重缺氧和伴有二氧化碳潴留,有严重意识障碍,出现肺性脑病时应使用机械通气以改善低氧血症。 4.纠正酸碱失衡、心律紊乱、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预防

1.减少能量消耗

解除支气管痉挛,消除支气管黏膜水肿,减少支气管分泌物,降低气道阻力,减少能量消耗。

2.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

增强营养提高糖、蛋白及各种维生素的摄入量,必要时可静脉滴注复合氨基鼓、血浆、白蛋白。 3.坚持锻炼

每天作呼吸体操,增强呼吸肌的活动功能。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djz525.com/a/6120171.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写时空的作文经典
下一篇 : 七夕节朋友祝福短信71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