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 学生反应的多样性可以提供不同角度的课堂反馈,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关于“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您想要了解什么这篇文章或许能够帮到您,希望你能够从本页上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此外,关于范文大全,您还可以浏览最新领导邀请函(集合7篇)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获得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

3.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表格中的资料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

【学习重难点】重点:能从表格的数据中分清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以及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情况。

难点:对表格所表达的两个变量关系的理解。

【学习过程】

模块一 预习反馈

一、学习准备

1.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很多东西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你能从生活中举出一些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教材精读

1.请同学们观察思考,逐一回答下面的问题:

根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1)支撑物高度为70厘米时,小车下滑时间是多少?

(2)如果用h表示支撑物高度,t表示小车下滑时间,随着h逐渐变大,t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3)h每增加10厘米,t的变化情况相同吗?

(4)估计当h=110厘米时,t的值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

(5)随着支撑物高度h的变化,还有哪些量发生变化?哪些量始终不发生变化?

在小车下滑的过程中:

支撑物的高度h和小车下滑的时间t都在变化,它们都是 。其中小车下滑的时间t随支撑物的高度h的变化而变化。支撑物的高度h是 ,小车下滑的时间t是 。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小车下滑的距离(木板的长度)一直 变化。像这种在变化过程中 的量叫做 。

我国从1949年到1999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精确到0.01亿):

(1)如果用x表示时间,y表示我国人口总数,那么随着x的变化,y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2)X和y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3)从1949年起,时间每向后推移10年,我国人口是怎样的变化?

(4)你能根据此表格预测20xx年时我国人口将会是多少?

在人口统计数据中:

时间和人口数都在变化,它们都是 。其中人口数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是 ,人口数是 。

归纳:借助表格,我们可以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模块二 合作探究

1.研究表明,当每公顷钾肥和磷肥的施用量一定时,土豆的产量与氮肥的施用量有如下关系: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当氮肥的施用量是101千克/公顷时,土豆的产量是多少?如果不施氮肥呢?

(3)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氮肥的施用量是多少时比较适宜?说说你的理由。

(4)粗略说一说氮肥的施用量对土豆产量的影响。

模块三 形成提升

某电影院地面的一部分是扇形,座位按下列方式设置: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第5排、第6排各有多少个座位?

(3)第n排有多少个 座位?请说明你的理由。

模块四 小结反思

一、本课知识

1. 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量,叫做如果一个变量y随另一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则把x叫做 ,y叫做 。即先发生变化的量叫做 ,后发生变化或者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量叫做 。

2.常量:略

二、我的困惑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教具模式的演示和通过画图等操作,交流归纳与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知道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

3、会用符号语方表示平行公理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重点:

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难点:

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复习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相交的两条直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把教具中木条b与c重合在一起,转动木条a确认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问:在平面内,两条直线除了相交外,还有别的位置关系吗?

2、教师演示教具、

顺时针转动木条b两圈,让学生思考:把a、b想像成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两条直线,顺时针转动b时,直线b与直线a的交点位置将发生什么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b与c木相交的位置?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形成共识、

转动b时,直线b与c的交点从在直线a上A点向左边距离A点很远的点逐步接近A点,并垂合于A点,然后交点变为在A点的右边,逐步远离A点、继续转动下去,b与a的交点就会从A点的左边又转动A点的左边……可以想象一定存在一个直线b的位置,它与直线a左右两旁都没有交点、

二、平行线定义表示法

1、结合演示的结论,师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平行定义:同一平面内,存在一条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换言之,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直线a与b是平行线,记作“∥”,这里“∥”是平行符号、

教师应强调平行线定义的本质属性,第一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第二是设有交点的两条直线、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从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交点情况去确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有两种位置关系:相交或平行,两者必居其一、即两条直线不相交就是平行,或者不平行就是相交、

三、画图、观察、归纳概括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推论

1、在转动教具木条b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能使b与a平行?

本问题是学生直觉直线b绕直线a外一点B转动时,有并且只有一个位置使a与b平行、

2、用直线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已知:直线a,点B,点C、

(1)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

(2)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的平行线平行吗?

3、通过观察画图、归纳平行公理及推论、

(1)由学生对照垂线的第一性质说出画图所得的结论、

(2)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板书、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比较平行公理和垂线的第一条性质、

共同点:都是“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这表明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直线存在并且是唯一的

不同点:平行公理中所过的“一点”要在已知直线外,两垂线性质中对“一点”没有限制,可在直线上,也可在直线外、

4、归纳平行公理推论、

(1)学生直观判定过B点、C点的a的平行线b、c是互相平行、

(2)从直线b、c产生的过程说明直线b∥直线c、

(3)学生用三角尺与直尺用平推方验证b∥c、

(4)师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个结论,教师板书、

结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结合图形,教师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公理推论:

如果b∥a,c∥a,那么b∥c、

(5)简单应用、

练习:如果多于两条直线,比如三条直线a、b、c与直线L都平行,那么这三条直线互相平行吗?请说明理由、

本练习是让学生在反复运用平行公理推论中掌握平行公理推论以及说理规范、

四、作业:课本P16、7,P17、11、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

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4、了解“三线八角”并能在具体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4、了解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举例加以说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

2、教学难点:对平行公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相交线是如何定义的?

二、新课引入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平行外,还有哪些呢?

制作教具,通过演示,得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的概念、

三、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b平行,记作a∥b、

(画出图形)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1)相交;(2)平行、

3、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两个关键:一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举例说明);二是“不相交”、

一个前提:对两条直线而言、

4、平行线的画法

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方法为:一“落”(三角板的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二“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三“移”(沿直尺移动三角板,直至落在已知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已知点),四“画”(沿三角板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

四、平行公理

1、利用前面的教具,说明“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提问垂线的性质,并进行比较、

3、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即:如果b∥a,c∥a,那么b∥c、

五、三线八角

由前面的教具演示引出、

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形成的8个角中,其中同位角有4对,内错角有2对,同旁内角有2对、

六、课堂练习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的位置关系是、

2、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能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C、经过一点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4、若∠与∠是同旁内角,且∠=50°,则∠的度数是()

A、50°B、130°C、50°或130°D、不能确定

5、下列命题:(1)长方形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平行;(2)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相交;(4)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1B、2C、3D、4

6、如图,直线AB,CD被DE所截,则∠1和是同位角,∠1和是内错角,∠1和是同旁内角、如果∠5=∠1,那么∠1∠3、

七、小结

让学生独立总结本节内容,叙述本节的概念和结论、

八、课后作业

1、教材P19第7题;

2、画图说明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交点情况、

[补充内容]

1、试说明,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仅有两种:相交或平行、但现实空间是立体的,

试想一想在空间中,两条直线会有哪些位置关系呢?(用长方体来说明)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会根据平移次数推算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探索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探索规律

1、 拓展延伸 出示例2,理解图意指名说说(1)浴室的一面墙长有8格,宽有6格;(2)理解问题

2、你准备怎样来贴瓷砖,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明确方法:可以从左上角开始有次序地进行平移,可以向右平移,也可以向左平移。

3、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完后思考:你是沿着什么方向贴的?平移了几次?有几种贴法?

4、交流汇报,引导思考:

(1)沿着这面墙的长贴一行有多少种贴法?(平移6次,可以有7种贴法)沿着这面墙的宽贴一列有多少种贴法?(平移4次,可以有5种贴法)

(2)一共有多少种贴法呢?(5×7=35种)

联系刚才的操作过程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与沿这面墙的长和宽贴各有多少种贴法是什么关系?你是怎么想的?(就是求5个7或7个5是多少)

5、小结:我们发现沿着长贴有7种贴法,沿着宽贴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7×5=35种贴法。

二、运用规律

1、完成“试一试”

(1)你能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完成这道题吗?出示“试一试”这个图形你会把它平移吗?小组讨论,明确可以把“凸”字形看作长方形。

(2)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独立思考后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3)交流,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沿着长有6种贴法,沿着长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6×5=30种贴法)

2、完成练一练

小军打算在阳台上的一面墙上贴花砖,请你算一算,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的过程。

3、完成P59第3题

(1)仔细审题后,动手框一框,并算一算5个数的和。

(2)任意框几次,看看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

小结: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就等于中间的数乘5。

(3)如果框出的5个数的和是180,应该怎样框?能框出和是100的5个数吗?为什么?

独立思考后解答。

(4)一共可以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独立思考后同桌说说,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过程。

4、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三、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 学生质疑。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它们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也为今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

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

3、通过对比,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图形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推理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的探索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以及应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1)、回顾直线平行的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2)、设问:根据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忆平行线的判定来引入新课,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温故而知新,促使学生实现知识思维的正迁移;二是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比较性质与判定的不同。同时,开门见山较直接地提出了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有利于实现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

2、探究新知:

(1)、画平行线:

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

学生用方格或笔记本上的横线。

设计意图:画平行线的这个过程主要让学生明白确定平行线性质的前提是要两条平行线,帮助学生区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2)、问题1:如何得到同位角? a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如可随意画 2 b

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相交,如图1,∠1 c

和∠2是同位角。 图1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得到同位角的过程,特别要让学生明白所得的同位角是任意的而不是特殊角、特殊位置的。

问题2:你准备怎样去找∠1和∠2的关系?

学生分组合作交流,进行探究后发表见解。

学生回答:如测量或剪下其中某一个角把它贴到另一个同位角的位置上去观察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探究的具体环节与步骤,形成整个班级内的合作与交流,让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探究出结论。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的绝对值等于()

A.-3B.3C.±3D.小于3

3、下面运算正确的是()

A.3ab+3ac=6abcB.4ab-4ba=0C.D.

4、下列四个式子中,是方程的是()

A.1+2+3+4=10B.C.D.

5、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在等式3a-2=3b+5的两边都除以3,可得等式a-2=b+5

B.如果2=-,那么=-2

C.在等式5=0.1的两边都除以0.1,可得等式=0.5

D.在等式7=5+3的两边都减去-3,可得等式6-3=4+6

6、已知方程是关于的一元一次方程,则方程的解等于()

A.-1B.1C.D.-

7、解为x=-3的方程是()

A.2x+3y=5B.C.D.3(x-2)-2(x-3)=5x

8、下面是解方程的部分步骤:①由7x=4x-3,变形得7x-4x=3;②由=1+,

变形得2(2-x)=1+3(x-3);③由2(2x-1)-3(x-3)=1,变形得4x-2-3x-9=1;

④由2(x+1)=7+x,变形得x=5.其中变形正确的个数是()

A.0个B.1个C.2个D.3个

9、,用火柴棍拼成一排由三角形组成的形,如果形中含有16个三角形,则需要()根火柴棍

A.30根B.31根C.32根D.33根

10、整式的值随x的取值不同而不同,下表是当x取不同值时对应的整式的

x-2-1012

40-4-8-12

值,则关于x的方程的解为()

A.-1B.-2

C.0D.为其它的值

11、某商品进价a元,商店将价格提高30%作零售价销售,在销售旺季过后,商店以8折(即售价的80%)的价格开展促销活动,这时一件商品的售价为()

A.a元;B.0.8a元C.1.04a元;D.0.92a元

12、下列结论:

①若a+b+c=0,且abc≠0,则方程a+bx+c=0的解是x=1;

②若a(x-1)=b(x-1)有的解,则a≠b;

③若b=2a,则关于x的方程ax+b=0(a≠0)的解为x=-;

④若a+b+c=1,且a≠0,则x=1一定是方程ax+b+c=1的解;

其中结论正确个数有()

A.4个B.3个C.2个;D.1个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请将你的答案写在“____”处)

13、写出满足下列条件的一个一元一次方程:①未知数的系数是-1;②方程的解是3,这样的方程可以是:____________.

14、设某数为x,它的2倍是它的3倍与5的差,则列出的方程为______________.

15、若多项式的值为9,则多项式的值为______________.

16、某商场推出了一促销活动:一次购物少于100元的不优惠;

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

答案BCDCBACBDCCB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3、答案不.14、2x=3x-5.15、7.16、99元或110元.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72分)

17、(答案正确就给3分,错误扣光)

(1)-27(2)

18、解:

…………2分

…………3分

…………5分

检验…………6分

19、(1)去分母、去括号,得10x-5x+5=20-2x-4,.........2分

移项及合并同类项,得7x=11,

解得x=117………4分

(2)方程可以化为:(4x-1.5)×20.5×2-(5x-0.8)×50.2×5=(1.2-x)×100.1×10.........2分

整理,得2(4x-1.5)-5(5x-0.8)=10(1.2-x)

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得-7x=11,所以x=-117………4分

20、解:(1)由得:x=………1分

依题意有:+2-m=0解得:m=6………3分

(2)由m=6,解得方程的解为x=4………5分

解得方程的解为x=-4………6分

21、(课本P88页问题2改编)

解:(1)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依题意有:………1分

3x+20=4x-25

解得x=45………4分

⑵3x+20=3×45+20=155………7分

答:这个班有45名学生,这批书共有155本.………8分

22、解:设严重缺水城市有x座,依题意有:………1分

………4分

解得x=102………6分

答:严重缺水城市有102座.………7分

23、(课本P112页改编)

由D卷可知,每答对一题与答错(或不答)一题共得4分,……1分

设答对一题得x分,则答错(或不答)一题得(4-x)分,……3分

再由A卷可得方程:19x+(4-x)=94,

解得:x=5,4-x=-1……5分

于是,答对一题得5分,不答或答错一题扣1分。

∴这位同学不可能得65分。……10分

24、(课本P73页改编)

(1)x+1,x+7,x+8……1分(必须三个全对,才得1分)

(2)……4分

(3)不能。

设,,但左上角的x不能为7的倍数,……8分

(4)填1719……10分

数2005在第287行第3列,可知,最小,==1719

25、(1)设点A的速度为每秒t个单位长度,则点B的速度为每秒4t个单位长度.

依题意有:3t+3×4t=15,解得t=1……2分

∴点A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B的速度为每秒4个单位长度.…3分

画………4分

(2)设x秒时,原点恰好处在点A、点B的正中间.………5分

根据题意,得3+x=12-4x………7分

解之得x=1.8

即运动1.8秒时,原点恰好处在A、B两点的正中间………8分

(3)设运动y秒时,点B追上点A

根据题意,得4y-y=15,

解之得y=5……10分

即点B追上点A共用去5秒,而这个时间恰好是点C从开始运动到停止运动所花的时间,因此点C行驶的路程为:20×5=100(单位长度)……12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A.x2-2x=4

B.x=0

C.x+3y=7

D.x-1=

2.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4x-9x+6x=-x

B.a-a=0

C.x3-x2=x

D.xy-2xy=3xy

3.数据1460000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应是()

A.1.46×107

B.1.46×109

C.1.46×1010

D.0.146×1010

4.用科学计算器求35的值,按键顺序是()

A.3,x■,5,=B.3,5,x■

C.5,3,x■D.5,x■,3,=

5.

在灯塔O处观测到轮船A位于北偏西54°的方向,同时轮船B在南偏东15°的方向,则∠AOB的大小为()

A.69°B.111°

C.159°D.141°

6.一件衣服按原价的九折销售,现价为a元,则原价为()

A.aB.a

C.aD.a

7.下列各式中,与x2y是同类项的是()

A.xy2B.2xy

C.-x2yD.3x2y2

8.若长方形的周长为6m,一边长为m+n,则另一边长为()

A.3m+n

B.2m+2n

C.2m-n

D.m+3n

9.已知∠A=37°,则∠A的余角等于()

A.37°B.53°

C.63°D.143°

10.将下边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重新折成正方体后,“董”字对面的字是()

A.孝B.感

C.动D.天

11.若规定:[a]表示小于a的整数,例如:[5]=4,[-6.7]=-7,则方程3[-π]-2x=5的解是()

A.7B.-7

C.-D.

12.同一条直线上有若干个点,若构成的射线共有20条,则构成的线段共有()

A.10条B.20条

C.45条D.90条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3.已知多项式2mxm+2+4x-7是关于x的三次多项式,则m=.

14.在我国明代数学家吴敬所著的《九章算术比类大全》中,有一道数学名题叫“宝塔装灯”,内容为“远望巍巍塔七层,红灯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顶层几盏灯?”(倍加增指从塔的顶层到底层).则塔的顶层有盏灯.

15.如图,点B,C在线段AD上,M是AB的中点,N是CD的中点.若MN=a,BC=b,则AD的长是.

16.瑞士中学教师巴尔末成功地从光谱数据,…中得到巴尔末公式,从而打开了光谱奥妙的大门.请你按这种规律写出第七个数据是.

17.如图,现用一个矩形在数表中任意框出ab

cd4个数,则

(1)a,c的关系是;

(2)当a+b+c+d=32时,a=.

三、解答题(共64分)

18.(24分)(1)计算:-12016-[5×(-3)2-|-43|];

(2)解方程:=1;

(3)先化简,再求值:

a2b-5ac-(3a2c-a2b)+(3ac-4a2c),其中a=-1,b=2,c=-2.

19.(8分)解方程:14.5+(x-7)=x+0.4(x+3).

20.(8分)如图,O为直线BE上的一点,∠AOE=36°,OC平分∠AOB,OD平分∠BOC,求∠AOD的度数.

21.(8分)某项工程,甲单独做需20天完成,乙单独做需12天完成,甲、乙二人合做6天以后,再由乙继续完成,乙再做几天可以完成全部工程?

22.(8分)一位商人来到一个新城市,想租一套房子,A家房主的条件是:先交2000元,然后每月交租金380元,B家房主的条件是:每月交租金580元.

(1)这位商人想在这座城市住半年,那么租哪家的房子合算?

(2)这位商人住多长时间时,租两家房子的租金一样?

23.(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

高斯上小学时,有一次数学老师让同学们计算“从1到100这100个正整数的和”.许多同学都采用了依次累加的计算方法,计算起来非常烦琐,且易出错.聪明的小高斯经过探索后,给出了下面漂亮的解答过程.

解:设S=1+2+3+…+100,①

则S=100+99+98+…+1.②

①+②,得

2S=101+101+101+…+101.

(①②两式左右两端分别相加,左端等于2S,右端等于100个101的和)

所以2S=100×101,

S=×100×101.③

所以1+2+3+…+100=5050.

后来人们将小高斯的这种解答方法概括为“倒序相加法”.

解答下面的问题:

(1)请你运用高斯的“倒序相加法”计算:1+2+3+…+101.

(2)请你认真观察上面解答过程中的③式及你运算过程中出现类似的③式,猜想:

1+2+3+…+n=.

(3)请你利用(2)中你猜想的结论计算:1+2+3+…+1999.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选项A中,未知数的次数是二次;选项C中,含有两个未知数;选项D中,未知数在分母上.故选B.

2.B选项A中,4x-9x+6x=x;选项C中,x3与x2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选项D中,xy-2xy=-xy.故选B.

3.B4.A5.D

6.B由原价×=现价,得

原价=现价÷=现价×.

7.C

8.C另一边长=×6m-(m+n)=3m-m-n=2m-n.

9.B10.C

11.C根据题意,得[-π]=-4,

所以3×(-4)-2x=5,解得x=-.

12.C由构成的射线有20条,可知这条直线上有10个点,所以构成的线段共有=45条.

二、填空题

13.1由题意得m+2=3,解得m=1.

14.3

15.2a-bAM+ND=MB+CN=a-b,AD=AM+ND+MN=a-b+a=2a-b.

16.这些数据的分子为9,16,25,36,分别是3,4,5,6的平方,

所以第七个数据的分子为9的平方是81.

而分母都比分子小4,所以第七个数据是.

17.(1)a+5=c或c-a=5(2)5(1)a与c相差5,所以关系式是a+5=c或c-a=5.

(2)由数表中数字间的关系可以用a将其他三个数都表示出来,分别为a+1,a+5,a+6;当a+b+c+d=32时,有a+a+1+a+5+a+6=32,解得a=5.

三、解答题

18.解:(1)原式=-1-(45-64)=-1+19=18.

(2)2(2x+1)-(10x+1)=6,

4x+2-10x-1=6,

4x-10x=6-2+1,

-6x=5,x=-.

(3)a2b-5ac-(3a2c-a2b)+(3ac-4a2c)

=a2b-5ac-3a2c+a2b+3ac-4a2c

=a2b-2ac-7a2c.

当a=-1,b=2,c=-2时,原式=×(-1)2×2-2×(-1)×(-2)-7×(-1)2×(-2)=3-4+14=13.

19.解:(x-7)=x+(x+3).

15×29+20(x-7)=45x+12(x+3).

435+20x-140=45x+12x+36.

20x-45x-12x=36-435+140.

-37x=-259.解得x=7.

20.解:因为∠AOE=36°,所以∠AOB=180°-∠AOE=180°-36°=144°.

又因为OC平分∠AOB,

所以∠BOC=∠AOB=×144°=72°.

因为OD平分∠BOC,

所以∠BOD=∠BOC=×72°=36°.

所以∠AOD=∠AOB-∠BOD=144°-36°=108°.

21.解:设乙再做x天可以完成全部工程,则

×6+=1,解得x=.

答:乙再做天可以完成全部工程.

22.解:(1)A家租金是380×6+2000=4280(元).

B家租金是580×6=3480(元),所以租B家房子合算.

(2)设这位商人住x个月时,租两家房子的租金一样,则380x+2000=580x,解得x=10.

答:租10个月时,租两家房子的租金一样.

23.解:(1)设S=1+2+3+…+101,①

则S=101+100+99+…+1.②

①+②,得2S=102+102+102+…+102.

(①②两式左右两端分别相加,左端等于2S,右端等于101个102的和)

∴2S=101×102.∴S=×101×102.

∴1+2+3+…+101=5151.

(2)n(n+1)

(3)∵1+2+3+…+n=n(n+1),

∴1+2+3+…+1998+1999

=×1999×2000=1999000.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

2、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

教学重点:会计算某些数据的极差、标准差和方差。

教学难点:理解数据离散程度与三个差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计算器,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投影课本P138引例。

(通过对问题串的解决,使学生直观地估计从甲、乙两厂抽取的20只鸡腿的平均质量,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时,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

2、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极差是用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二、活动与探究

如果丙厂也参加了竞争,从该厂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数据如图(投影课本159页图)

问题:1、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和极差是多少?

2、如何刻画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分别求出甲、丙两厂的20只鸡腿质量与对应平均数的差距。

3、在甲、丙两厂中,你认为哪个厂鸡腿质量更符合要求?为什么?

(在上面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比较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质量的极差,即可得出结论。这里增加一个丙厂,其平均质量和极差与甲厂相同,此时导致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矛盾,为引出另两个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量度标准差和方差作铺垫。

三、讲解概念:

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记作s2

设有一组数据:x1,x2,x3,,xn,其平均数为

则s2=,

而s=称为该数据的标准差(既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从上面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四、做一做

你能用计算器计算上述甲、丙两厂分别抽取的20只鸡腿质量的方差和标准差吗?你认为选哪个厂的鸡腿规格更好一些?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通过对此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回顾了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步骤,并自由探索求方差的详细步骤)

五、巩固练习:课本第172页随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1、怎样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2、怎样求方差和标准差?

七、布置作业:习题5.5第1、2题。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8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定义.

2.理解倒数的意义.

3.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算,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指导思维活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有理数除法运算、感知数学知识具有普遍联系性、相互转化性.

(四)美育渗透点

把小学算术里的乘法法则推广到有理数范围内,体现了知识体系的完整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注意创设问题情境,精心构思启发导语 并及时点拨,使学生主动发展思维和能力.

2.学生学法:通过练习探索新知→归纳除法法则→巩固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除法法则的灵活运用和倒数的概念.

2.难点:有理数除法确定商的符号后,怎样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

3.疑点:对零不能作除数与零没有倒数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彩粉笔.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讨论归纳除法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这节我们应该学习,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

同小学算术中除法一样—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所以必须以学好求一个有理数的倒数为基础学习.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倒数.

(出示投影1)

4×( )=1; ×( )=1; 0.5×( )=1;

0×( )=1; -4×( )=1; ×( )=1.

学生活动:口答以上题目.

【教法说明】

在有理数乘法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地做出这几个题目,在题目的选择上,注意了数的全面性,即有正数、0、负数,又有整数、分数,在数的变化中,让学生回忆、体会出求各种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问:两个数乘积是1,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

师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通过题目0×( )=1得出0乘以任何数都不得1,0没有倒数.

师:引入负数后,乘积是1的两个负数也互为倒数,如-4与,与互为倒数,即的倒数是.

提出问题:根据以上题目,怎样求整数、分数、小数的倒数?

【教法说明】

教师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思考,循序渐进地引出,对于有理数也有倒数是.对于怎样求整数、分数、小数的倒数,学生还很难总结出方法,提出这个问题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做下组练习.

(出示投影2)

求下列各数的倒数:

(1); (2); (3);

(4); (5)-5; (6)1.

学生活动:通过思考口答这6小题,讨论后得出,求整数的倒数是用1除以它,求分数的倒数是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求小数的倒数必须先化成分数再求.

2.计算:8÷(-4).

计算:8×()=? (-2)

8÷(-4)=8×().

再尝试:-16÷(-2)=? -16×()=?

师:根据以上题目,你能说出怎样计算吗?能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学生活动:同桌互相讨论.(一个学生回答)

师强调后板书:

[板书]

【教法说明】

通过学生亲自演算和教师的引导,对有理数除法法则及字母表示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教师放手让学生总结法则,尤其是字母表示,训练学生的归纳及口头表达能力.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在黑板上出示例题.

计算(1)(-36)÷9, (2)()÷().

学生尝试做此题目.

(出示投影3)

1.计算:

(1)(-18)÷6; (2)(-63)÷(-7); (3)(-36)÷6;

(4)1÷(-9); (5)0÷(-8); (6)16÷(-3).

2.计算:

(1)()÷(); (2)(-6.5)÷0.13;

(3)()÷(); (4)÷(-1).

学生活动:

1题让学生抢答,教师用复合胶片显示结果.

2题在练习本上演示,两个同学板演(教师订正).

【教法说明】

此组练习中两个题目都是对的直接应用.1题是整数,利用口答形式训练学生速算能力.2题是小数、分数略有难度,要求学生自行演算,加强运算的准确性,2题(2)小题必须把小数都化成分数再转化成乘法来计算.

提出问题:(1)两数相除,商的符号怎样确定,商的绝对值呢?(2)0不能做除数,0做被除数时商是多少?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1—2个同学回答.

[板书]

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不等于0的数,都得0.

【教法说明】

通过上组练习的结果,不难看出与有理数乘法有类似的法则,这个法则的得出为计算有理数除法又添了一种方法,这时教师要及时指出,在做有理数除法的题目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回顾例1 计算:

(1)(-36)÷9; (2)()÷().

提出问题:每个题目你想采用哪种法则计算更简单?

学生活动:(1)题采用两数相除,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的方法较简单.

(2)题仍用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较简单.

提出问题:-36:9=?;:()=?它们都属于除法运算吗?

学生活动:口答出答案.

(出示投影4)

例2 化简下列分数

例3 计算

(1)()÷(-6);

(2)-3.5÷×();

(3)(-6)÷(-4)×().

学生活动:例2让学生口答,例3全体同学独立计算,三个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

例2是检查学生对有理数除法法则的灵活运用能力,并渗透了除法、分数、比可互相转化,并且通过这种转化,常常可能简化计算.例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如在(1)()÷(-6)中.

根据方法①()÷(-6)=×()=.

根据方法②()÷(-6)=(24+)×=4+=.

让学生区分方法的差异,点明方法②非常简便,肯定当除法转化成乘法时,可以利用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2)(3)小题也是如此.

(五)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及倒数的概念,回答问题:

1.的倒数是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教法说明】

对这节课全部知识点的回顾不是教师单纯地总结,而是让学生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自己把整节内容进行了梳理,并且上升到了用字母表示的数学式子,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规律的能力.

八、随堂练习

1.填空题

(1)的倒数为__________,相反数为____________,绝对值为___________

(2)(-18)÷(-9)=_____________;

(3)÷(-2.5)=_____________;

(4);

(5)若,是;

(6)若、互为倒数,则;

(7)或、互为相反数且,则,;

(8)当时,有意义;

(9)当时,;

(10)若,,则,和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

(1)-4.5÷()×;

(2)(-12)÷〔(-3)+(-15)〕÷(+5).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1.仿照例1、例2自编2道题,同桌交换解答.

2.计算:(1)()×()÷();

(2)-6÷(-0.25)×.

3.当,,时求的值.

(二)选做题:1.填空:用“>”“

(1)如果,则,;

(2)如果,则,;

(3)如果,则,;

(4)如果,则,;

2.判断:正确的打“√”错的打“×”

(1)( );

(2)( ).

3.(1)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______________.

(2)互为相反数的数(0除外)商是________________.

【教法说明】

必做题为本节的重点内容,首先在这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让同学仿照例题编题,学生也有这方面的能力,极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选作题是对这节课重点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十、板书设计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了解字母表示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2.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使学生能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

3.通过对用字母表示数的讲解,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4.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刻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1. 知识结构:本小节先回顾了小学学过的字母表示的两种实例,一是运算律,二是公式,从中看出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进而引出代数式的概念。

2.教学重点分析:教科书,介绍了小学用字母表示数的实例,一个是运算律,一个是常用公式,上述两种例子应用广泛,且能很好地体现用字母表示数所具有的简明、普遍的优越性,用字母表示是数学从算术到代数的一大进步,是代数的显著特点。运用算术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小学学生的思维方法 ,现在,从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渗透了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在认识上是一个质的飞跃。对代数式的概念课文没有直接给出,而是用实例形象地说明了代数式的概念。对代数式的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1)从具体的数到用字母表示数,是抽象思维的开始,体现了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用字母表示数具有简明、普遍的优越性.

(2)代数式中并不要求数和表示数的字母同时出现,单独的一个数和字母也是代数式.如:2,m都是代数式.

等都不是代数式.

3.教学难点分析:能正确说出一个代数式的数量关系,即用语言表达代数式的意义,一定要理清代数式中含有的各种运算及其顺序。用语言表达代数式的意义,具体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引起误会为出发点。

如:说出代数式7(a-3)的意义。

分析 7(a-3)读成7乘a减3,这样就产生歧义,究竟是7a-3呢?还是7(a-3)呢?有模棱两可之感。代数式7(a-3)的最后运算是积,应把a-3作为一个整体。所以,7(a-3)的意义是7与(a-3)的积。

4.书写代数式的注意事项:

(1)代数式中数字与字母或者字母与字母相乘时,通常把乘号简写作“·”或省略不写,同时要求数字应写在字母前面.

如3×a ,应写作3.a 或写作3a ,a×b 应写作3.a 或写作ab .带分数与字母相乘,应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FormatImgID_0#

.数字与数字相乘一般仍用“×”号.

(2)代数式中有除法运算时,一般按照分数的写法来写.

(3)含有加减运算的代数式需注明单位时,一定要把整个式子括起来.

5.对本节例题的分析:

例1是用代数式表示几个比较简单的数量关系,这些小学都学过.比较复杂一些的数量关系的代数式表示,课文安排在下一节中专门介绍.

例2是说出一些比较简单的代数式的意义.因为代数式中用字母表示数,所以把字母也看成数,一种特殊的数,就可以像看待原来比较熟悉的数式一样,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只是另外还要考虑乘号可能省略等新规定而已.

6.教法建议

(1)因为这一章知识大部分在小学学习过,讲授新课之前要先复习小学学过的运算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上,提出新的问题。这样即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发挥本章承上启下的作用,搞好小学数学与初中代数的衔接,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要使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概念,首先要给学生多举例子(学生比较熟悉、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代数式,理清代数式中的运算和运算顺序,才能正确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从而认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普遍性、简明性,也为列代数式做准备。

(3)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老师可选用一些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老师在讲解第一节之前,一定要对全章内容和课时安排有一个了解,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只有这样,我们老师才能教给学生系统的而不是一些零散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自然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5)因为是新学期代数的第一节课,老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好印象,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那么,怎么才能给学生留下好印象呢?首先,你要尽量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比,英语口语好的老师,可以用英语做一个自我介绍,然后为学生说一段祝福语。第二,上课时尽量使用多种语言与学生交流,其中包括情感语言(眉目语言、手势语言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

7、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难点: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及正确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在小学我们曾学过几种运算律?都是什么?如可用字母表示它们?

(通过启发、归纳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用字母表示数的五种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 a+b=b+a;

(2)乘法交换律 a·b=b·a;

(3)加法结合律 (a+b)+c=a+(b+c);

(4)乘法结合律 (ab)c=a(bc);

(5)乘法分配律 a(b+c)=ab+ac

指出:(1)“×”也可以写成“·”号或者省略不写,但数与数之间相乘,一般仍用“×”;

(2)上面各种运算律中,所用到的字母a,b,c都是表示数的字母,它代表我们过去学过的一切数

2(投影)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5千米,步行要3小时,骑车要1小时,乘汽车要0.25小时,试问步行、骑车、乘汽车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3若用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ν表示速度,你能用s与t表示ν吗?

4(投影)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厘米,则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用I厘米表示周长,则I=4a厘米;用S平方厘米表示面积,则S=a2平方厘米)

此时,教师应指出:(1)用字母表示数可以把数或数的关系,简明的表示出来;(2)在公式与中,用字母表示数也会给运算带来方便;(3)像上面出现的a,5,15÷3,4a,a+b,s/t 以及a2等等都叫代数式.那么究竟什么叫代数式呢?代数式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正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三、讲授新课

1代数式

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单独的一个字母以及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学习代数,首先要学习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明确代数上的意义

2举例说明

例1 填空:

(1)每包书有12册,n包书有__________册;

(2)温度由t℃下降到2℃后是_________℃;

(3)棱长是a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__立方厘米;

(4)产量由m千克增长10%,就达到_______千克

(此例题用投影给出,学生口答完成)

解:(1)12n; (2)(t-2); (3)a3; (4)(1+10%)m

例2 说出下列代数式的意义:

解:(1)2a+3的意义是2a与3的和;(2)2(a+3)的意义是2与(a+3)的积;

(5)a2+b2的意义是a,b的平方的和;(6)(a+b)2的意义是a与b的和的平方

说明:(1)本题应由教师示范来完成;

(2)对于代数式的意义,具体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致引起误会为出发点如第(1)小题也可以说成“a的2倍加上3”或“a的2倍与3的和”等等

例3 用代数式表示:

(1)m与n的和除以10的商;

(2)m与5n的差的平方;

(3)x的2倍与y的和;

(4)ν的立方与t的3倍的积

分析:用代数式表示用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要注意:①弄清代数式中括号的使用;②字母与数字做乘积时,习惯上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四、课堂练习

1填空:(投影)

(1)n箱苹果重p千克,每箱重_____千克;

(2)甲身高a厘米,乙比甲矮b厘米,那么乙的身高为_____厘米;

(3)底为a,高为h的三角形面积是______;

(4)全校学生人数是x,其中女生占48%?则女生人数是____,男生人数是____

2说出下列代数式的意义:(投影)

3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x与y的和; (2)x的平方与y的立方的差;

(3)a的60%与b的2倍的和; (4)a除以2的商与b除3的商的和

五、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提出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什么?

3什么叫代数式?

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①代数式实际上就是算式,字母像数字一样也可以进行运算;②在代数式和运算结果中,如有单位时,要正确地使用括号

六、作业

1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分别的a,b,c,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2张强比王华大3岁,当张强a岁时,王华的年龄是多少?

3飞机的速度是汽车的40倍,自行车的速度是汽车的1/3 ,若汽车的速度是ν千米/时,那么,飞机与自行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4a千克大米的售价是6元,1千克大米售多少元?

5圆的半径是R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6用代数式表示:

(1)长为a,宽为b米的长方形的周长;

(2)宽为b米,长是宽的2倍的长方形的周长;

(3)长是a米,宽是长的1/3 的长方形的周长;

(4)宽为b米,长比宽多2米的长方形的周长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 的两边分别是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 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 ,求 的度数。

[巩固练习](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 ,求: 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课本P9-1,2P10-7,8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1

一、教材内容分析

相似变换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生活的现象,认识相似图形,了解相似变换,进而探索相似变换的一些基本性质;并能认识相似变换的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相似三角形打下基础。教材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拓展学生思考与探索的空间,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图形之间的变化关系。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相似图形和相似变换。

2、了解相似变换的基本性质,会按要求作出简单的图形(经过相似变换后的图形)。

3、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 教材重点:认识相似图形和相似变换,会按要求作出简单的图形(经过变换后的图形)。

2、 教学难点:了解相似变换的基本性质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出示教材中的图形F和F’(运用投影)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从图形的形状上去描述,例如图形的形状一样;也可能从图形的大小上去描述,例如图形的大小不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思考,回答要全面。

二、细致观察、认识特点

由图形F到F’,哪些改变了,哪些没有改变?

由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填入下列的两个空格中。

形状: ;大小 。

从而引出相似图形及相似变换的概念:

由一个图形改变为另一个图形,在改变的过程中保持形状不变(大小可以改变),这样的图形改变叫作相似变换。原图形和经相似变换后得到的像,称它为相似图形,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都是相似图形。

并让学生举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的相似图形。

如:按不同比例尺画的地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东西与原东西。

让学生举一些在观察生活中的相似变换的例子。

如:相片的放大,缩小等。

例1:如图,把方格纸中的图形作相似变换,放大到形的2倍,并在同一方格纸上画出变换后所得的像。

图形

引导学生结合相似变换的概念及其相似图形的特点来解答这个问题。

1、 取特殊点的方法,在这个方格纸内确定图形的一些特殊点的对应点的位置。然后将它们按原图形的形状用线段连结起来,就得到所得的像。

通过上述的练习,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1、 将一个图形作相似变换时,图形中各个角的大小改变吗?请举例说明。

2、 将一个图形作相似变换时,图形中各条线段的长改变吗?怎样改变?

由学生小组讨论,并抽代表回答讨论结果。

然后归纳出图形相似变换的性质。

图形的相似变换不改变图形中的每一个角的大小,图形中的每条线段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补充例题:已知,如图从 ABC 到 A’B’C’是一个相似变换,OA’与OA的长度之比为1 :2

(1) A’B’与AB的长度之比是多少?

(2) 已知 ABC的周长为16cm,面积为18cm2

分别求出 A’B’C’ 的周长和面积。

A

A

B O C

B C

(补充此题的目的是进一步应用前面已经形成的概念解决问题,也为今后学习相似形打好基础)

四、归纳小结,充实结构

1、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 如何作出按要求相似变换后的平面图形。

3、 相似变换的基本性质。 通过观察两幅优美的图片,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识作好铺垫。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通过让学生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相似的图形及相似变换的例子;既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引导学生结合相似变换概念及相似图形的特点解决问题后,并提出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体现了合作学习;二是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中,解决后,要善于归纳规律,从而体现从具体到一般的原则。

归纳出相似变换的性质后,引导学生运用性质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深化了相似变换,体现了数学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过程。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相似三角形打下基础。

设计思路

1、本设计按“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概括——巩固应用和拓展”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的,这种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同时也是课堂教学和设计的立足点。

2、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数学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首先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成新的知识经验,然后运用它解决问题,形成数学能力。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2

第三十四学时:14.2.1平方差公式

一、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三、合作学习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1)20xx×1999(2)998×1002

导入新课: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

(1)(x+1)(x—1);

(2)(m+2)(m—2)

(3)(2x+1)(2x—1);

(4)(x+5y)(x—5y)。

结论: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即:(a+b)(a—b)=a2—b2

四、精讲精练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例2:计算:

(1)102×98;

(2)(y+2)(y—2)—(y—1)(y+5)。

随堂练习

计算:

(1)(a+b)(—b+a);

(2)(—a—b)(a—b);

(3)(3a+2b)(3a—2b);

(4)(a5—b2)(a5+b2);

(5)(a+2b+2c)(a+2b—2c);

(6)(a—b)(a+b)(a2+b2)。

五、小结

(a+b)(a—b)=a2—b2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djz525.com/a/6127412.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装饰活动总结(必备11篇)
下一篇 : 天然气公司个人工作总结十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