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 无论是教学课件或教案制作,都是提高效果的重要工具,写教案课件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今天编辑为大家推荐一篇关于“物理教学课件”的精选文章,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解决您的困扰!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小学开展教师节活动方案汇编5篇

物理教学课件(篇1)

第一节 铁的性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的反应,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②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些常识性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

③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进行推测——实验观察、分析推理……完成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提出新课题。

④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⑤培养学生关注科学、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感。

⑥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钢铁生产发展的历史,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的理解。

2.铁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准备:

演示实验:课本(实验6—1)——(实验6—3)。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演示、对比、启发、归纳。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金属是一类很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金属?都见过哪些金属?把它们的名称和元素符号写出来。

金属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我知道的

金属

名称

元素

符号

我见过的

金属

名称

元素

符号

〔讲解〕很好。同学们平时观察能力和识记能力都挺强的。你们生在三明、长在三明,三明有个大型钢铁企业――三钢,想必大家对“铁”这种金属了解的比较多,铁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它是大家接触最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金属“铁”的世界,让我们对“铁”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当你想了解“铁”更多的性质和用途时,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究学习。同学们想知道它的哪些性质呢?

[多媒体展示]:

1、 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钢铁的冶炼

3、(小知识)“与生命息息相关的――铁元素”

[活动元一]:探究活动方案--铁、铝、铜等金属物性的探究

〔活动与探究〕:桌上有铁片、铝片、铜片,进行下列实验,把实验结果填写在表中,用简短的语言描述铁及其它金属的物性,并跟同学们交流。

①用细砂纸打磨上述金属片,再用滤纸擦试后,观察它们的颜色、光泽,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

②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加热它的另一端,试试它能不能传热。

③用电池和小电珠试试它能不能导电。

④试试它能不能被磁铁吸引。

探究铁及其它金属的物性的实验记录

实验步骤

铁的实验现象

铝的实验现象

铜的实验现象

(1)

(2)

(3)

(4)

归纳铁及其它金属的物理性质

具有金属光泽、机械强度大、延展性好、导电性好、导热性好。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金属在生活、生产中的许多应用都是由金属的物理性质决定的`。请同学们根据金属的上述五大特性,将你知道的体现金属性质的应用实例(最好以铁为主)列举一、二。

[多媒体展示]一.铁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质软、具有金属光泽、有廷性、展性、具有导电、导热性。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同学们看到老师手上拿的是一根锈迹斑斑的铁线,仿佛这根铁线在向我们诉说着它的辛酸与无耐……,原本具有金属光泽的“铁”(铮铮铁汉)怎么会变成这样一幅“丑陋”的面孔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它斑斑锈迹的由来吗?你们能否设计出实验探究的方法验证它锈蚀的过程?你们能够利用你们的聪明才智帮助它恢复“庐山真面目”,还它一个清白吗?你们有什么办法不再让它锈迹斑斑、光彩永驻?你们又能用什么知识解释铁生锈的这一现象呢?它体现了“铁”的什么性质?(学生思考、讨论)

[活动元二]:在修正学生讨论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展示老师设计的“钢铁锈蚀”实验探究的方案,并布置学生课后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上述探究实验。

在前面的学习中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了铁的哪些化学性质呢?

1.铁跟氧气反应

(提问)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学生回答)

(提问)镁条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通过学生讲座以反应条件不同来说明铁的活动性不如镁)

(设问)请同学们说出一周前做过三支试管实验,请一位同学上来小结。

(小结)

①在含水分的空气中铁与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②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铁不易与水反应。

③在常温下,干燥空气中,铁很难跟氧气反应。

由此得出:铁在潮湿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红色)

2.铁跟酸反应

(实验)同学们自己做[实验6-2]并补充Cu与稀HCl反应。

请学生说出反应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反应类型。

(讨论)Fe、Cu跟酸反应情况,比较金属活动性不同,进一步说明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3.铁跟硫酸铜溶液反应

(讲解)铁不仅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还可以把某些化合物中的金属从它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实验)学生做[实验6-3]

(请学生说出反应现象,并试着把化学方程式写出)

最后得出Fe+CuSO4=Cu+FeSO4

(讲解)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铁能从某些含铜化合物中置换出铜,在宋朝已将这个方法应用于生产,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物理教学课件(篇2)

一、教材概述:

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必修(2)共有六章,其中的前五章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第六章是了解性的知识。每一章涉及到的基本上是一个中心问题,并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拓展再到应用。如第一章:怎样研究抛体的运动,这一章的中心问题是第一节中讲述的复杂运动的研究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一方法的时候,再进入抛体运动,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二章匀速圆周运动,以匀速圆周运动不同于其它运动的特殊性及其周尔复始的规律,阐述了适用于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进而得到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和公式,这是本章的中心问题。然后将这一概念和公式演绎到了一般的圆周运动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第3章动能的变化和机械功,从合外力做功入手,定义动能的概念分析得出了动能的变化与机械功的关系,由此得出了动能定理,这是本章的中心问题。第四章能量守恒与可持续发展,以物体受力中只有重力做功为主线,定义了重力势能的定量计算式,并以重力做功引起重力势能变化也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结合起来得到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适用条件,这是本章的中心问题。第五章万有引力与航天,以近代天文学家的探究历程为主线,讲述了开普勒三大定律后再引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这是本章的中心问题。万有引力结合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概念应用到天体运行的过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第六章是了解性的知识,不是高中物理的重点。

二、吃透课程标准要求,恰当组织教学内容。

物理必修(2)共有三个二级主题:

(一)机械能和能源:

(1)说明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理解功和功率,联系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机械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

(2)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现象。

(3)理解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

(4)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问题,

(5)了角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形式的能量,知道能量定恒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

(二)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1)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

(2)会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知道向心加速度。

(3)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会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离心现象。

(4)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三)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的内容属于了解性的,重点是前面两面个主题。

三、加强物理概念教学,树立情景意识。

在平常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物理物理概念理解不清,问题情景意识不浓。如:有一条渡船要渡河,河宽为260m,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26km/h,水的流速为15 km/h,为了尽快到达对岸,应怎样渡河?用了多少时间?这个问题,依照题意要求尽快到达对岸,是以时间为限制条件的,而时间最短的条件是船厂在静水中的速度方向应垂直河岸,合运动的速度方向是斜向下游。可是学生在分析这个问题时,让人感到思维过程是乱的,感觉他们的分析有时毫无逻辑可言。细想起来,究其原因是学生的概念不清,有两个障碍,一是时间最短的条件认识不清,二是学生对分运动和合运动的同时性理解不透,也没有画草图,帮助思维的得为习惯,所以学习效率低下。

再比如:关于斜抛物体的运动性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变加速运动 b 匀加速运动 c 匀速率曲线运动 d 不可能是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

这个题目,学生选a答案的很多,究其原因也是概念不清,把力、加速度、运动性质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不清,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认识不清,也有是对这几个答案的安面含义不知道等等。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发展过程是人们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抽象概括建立起物理概念,再以物理概念为因子,将物理现象概括上升为数学公式,得出物理规律,也就是说所有的物理现象都是通过物理概念描述的,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特别注意加强物理概念的教学。如什么是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什么是分运动与合运动及它们的同时性;提供的向心力和需要的向心力的计算公式是否是一回事;等等。

四、理顺关系、理解等式是实现知识迁移、提高能力的基础。

如:一质量为m,高度为h1,初速度为v1的物体,在竖直向上的f力作用下沿竖直方向上升到h2时的速度为v2,由动能定理可得如下的关系式:

wf 一 wg = ek2 一 ek1

上式表示合外力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

将wg = gh2 一 gh1 = ep2一 ep1 代入上式变形得到

wf =(ek2 + ep2)一 (ek1 + ep1)

上式表示非重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增量。当wf等于零时,初末态的机械能守恒。由此得到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同时也说明一个物体机械能的改变不是重力和弹力作用的结果,而是除了重力和弹力之外的其它力作用的结果。这样就理顺了各力的功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在实际问题中才能运用准确自如。

五、一点意见:

一是关于排课上的连堂问题,我作为一线的教师深有体会,这样排是极不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这个意见上学期就说过,从全国课改区的情况看,也极少有这样排的,我想创新也应遵守自然规律,更何况这是课改的实验,既是实验就应有错立改。二是应当将物理科目全学期排,物理学科本身就难,时间长一点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巩固大有益处的。这只是我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不对之处请请指正。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成功之处。

1、在本节课中,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探究-----应用”的物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我比较恰当的把握学生的'经历水平、反应水平、领悟水平。在教  学 中基本做到了三讲三不讲,注重了规律、思路、技巧和方法的教学。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方法上,注重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理论推导,又用实验验证结论的可靠性。结果是异曲同工,从而使得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2、从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引入课题,使学生觉得有亲切感,尽量挖掘身边的事物,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知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泼可爱的学生,因此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新课程要求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民-主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作为,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让教案跟着学生走:探究动能大小决定因素时,引发学生的争论,学生提出动能大小可能跟物体的质量、速度、力等有关。根据小球推木块,将木块推的远近来判断木块能够做功的多少,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排除质量因素,所以选同一木块,从不同位置(高度)处滑下,位置越高的小球滑到同一小平面时获得速度越大,将木块推得越远。研究动能与质量关系,让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从同一位置处滑下,看到质量大的木块将木块推得远。

4、能是重要概念之一,但它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认识它比较困难。应紧扣教材,从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来认识能量。这实际上是说“能是物体做功的本领”。尽管这种说法不甚严谨,但比较通俗易懂。

5、关于动能、应讲明运动的物体能够对其他物体施力,并推动物体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因为容易讲清弹性形变的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并做功,便于学生理解。

6、我觉的在各个环节的过渡上基本做到了衔接紧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得相对轻松,能从兴趣出发,敢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组内积极讨论,做到在交流中学习,在实验操作中认真谨慎,分析论证结论比较准确。

7、小结中的问题(5),暗含着势能和动能的转化,目的为下一节课作准备。

能提到重力势能之前讲。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是成功的,但仍有不足之处:

1、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应给学生再多一点时间,充分让学生进行展示。

2、势能应是物体系统(有重力作用的)所共有。举高的重锤能够做功,应当是重锤和地球组成的系统具有势能。重力势能表现它做功本领时,通常一个重力势能先转化为动能的过程。但在本节课中都不宜引入这些内容,只能让学生粗略地知道,举起的物体能够做功。

3、势能的大小是相对的,对高中学生来说没提及系统,也不能引入势能的相对性。只能用地面做为零势能而来分析问题。

4、通过对几种典型的(如摆锤、滚摆)能量及其转化,让学生初步形成对能量和采恒规律普遍意义的认识。

物理教学课件(篇3)

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包括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使静止的物体运

动、使物体速度的大小、方向发生改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

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有时还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4、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

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

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

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使用:使用前:①观察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加在它上面的力不能超过它的

量程。②观察分度值,即认清它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③检查它的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测量前应该把指针调节到指“0”的位置上。

1、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

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重量。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G=mg。

g=9.8牛/千克(N/kg)(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4、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任何测量都需要单位,长度的单位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其中米是基本单位,注意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拿到一把刻度尺首先要观察零刻度线、分度值及测量范围。

时间主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分(min)、小时(h)测试时间的工具有手表、机械停表等。

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录时,结果应包括读数和单位两部分。

(1)研读课本。

军队不打无准备之仗,学习物理也是如此。新学期的书发下来,希望你能够拿起物理课本,翻开美如画的 篇章,顺着目录,大致了解本学期的内容;每章、每节上课前,再次提前预习,你心存大量疑惑,等待在课堂上与老师一起揭开谜底;复习时,课本要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复习,“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而且每一次你都会有新发现。

(2)认真听讲。

天才不是天生的。无论是新课、实验课,还是习题课、复习课,每一个“考试状元”都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聚精会神听讲,紧跟老师思路,积极思考,不时勾画出重点,标注仍不清楚的,或者记录又产生的新疑问,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断鞭策自己,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坚持不懈,才能到达“会学”和“学会”的境界。

(3)自我督查。

习题是巩固、复习是系统、考试是检验。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独立完成,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精炼结论,全面思考,规范答题;及时订正,不懂就问,学会归纳,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多题归一。

学好物理,关键问题是要尽快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否则,就会“坐飞机”,云里雾里,穷于应付,失去学习主动性。

(1)会看。

例如,老师在空矿泉水瓶子的侧面不同高度处扎了几个小洞,将水倒入瓶中。你睁大了眼睛,像看电影一样,就怕漏掉哪个环节。做好实验,

老师问观察到什么现象?集体回答“水喷出来了”。其实,还有一个答案,“越是下面的小洞水喷得越远”。两个现象,两个结论,而后一个更是研究重点。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初中物理的实验更多,但实验不是看热闹的。

物理复习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看.二回.三精做.四展开的复习方法值得同学们借鉴。

“一看”就是指一定要有计划.系统地认真看课本和课堂笔记本,经过通看.整理.记忆达到把初中各章节的内容及常规解题方法有机地串联起来并印在脑中。这样就可以做到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可以拿出相关的知识.公式和解题方法。

“二回”就是指对以往做过的好题目,要再回过头来做一做,经过再思考.再规范做.再总结,达到巩固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做到基本题不失分,拿到新面孔题目至少会一步一步分析下去。

“三精做”就是指对于习题可以因人而宜地选做.精做。基础差一些的同学可以着重做一些基本题和中等难题,一些较难的题目可适当放一放,等老师讲解后再认真补做;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多学习一些难题的解题思路。至于那些花了较多时间仍解不出难题,建议同学们不要耗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让老师分析吧。

“四展开”就是指对于所学物理中较难的概念或较难的某一种类型的计算题,可以将身边若干份试卷中或平时做过的习题中反映同一较难概念或同一类型的较难题目放在一起对比着研究研究。

物理教学课件(篇4)

知识点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1)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3)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相同。例如:坐在行使的火车上的乘客,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时,他是运动的,若选择他坐的座椅为参照物,他则是静止的。对于参照物的选择,应该遵循有利于研究问题的简化这一原则。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如房屋、树木等)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选择恰当的参照物。

(2)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3)若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5.知道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1)通过相同的距离比较时间的大小。(2)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

2.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计算公式:v=s/t。注意公式中各个物理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以及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4)速度的单位①国际单位:米/秒,读做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l。②常用单位:千米/小时,读做千米每小时,符号为km/h。③单位的换算关系:1m/s=3.6km/h。

(5)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①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对于匀速直线运动,虽然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但速度的大小却与路程和时间无关,因为物体的速度是恒定不变的,无论通过多远的路程,也不管运动多长时间。

②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平均速度来粗略的地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运动快慢。

③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式中,t为总时间,s为路程。

④正确理解平均速度:A.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平均的快慢程度,它实际是把复杂的变速运动当作简单的匀速运动来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B.由于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在不断变化,因此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路程,物体的平均速度不同。所以,谈到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否则,平均速度便失去意义。

课后练习及答案

1.随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我国已实现三次载人航天飞行。在火箭推动飞船上升阶段,航天员是被固定在飞船座舱内的,相对下列哪个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D

A.太阳 B.地球 C.月球 D.飞船

2.(09宁夏)“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歌词中描述月亮运动选择的参照物是 C

A.月亮 B.地球 C.云朵 D.星星

3.(09宁波)如图所示,物体甲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当物体乙轻放到甲上后,下列现

象不可能发生的是D

A.甲相对于桌面保持静止状态,而乙相对于甲也静止

B.甲相对于桌面保持静止状态,而乙相对于甲沿斜面滑下

C.甲相对于桌面向右运动,而乙相对于甲沿斜面滑下

D.甲相对于桌面向右运动,而乙相对于甲静止

4.(09江苏)小红在路上骑自行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C

A.迎面走来的行人 B.路旁的树木

C.小红骑的自行车 D.从身边超越的汽车

5.(09贵州安顺)观光电梯从一楼上升到十楼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相对于电梯来说,乘客是运动的; B.相对于乘客来说,楼房的窗户是向上运动的;

C.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D.以电梯为参照物,楼房的窗户是静止的.

例1 小明同学乘火车去旅游.“火车开动”前后他一直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

地看着火车外的景物,他发现路旁的“树正在飞快地后退”.这段话中加引号的三种运 动情况,各以什么为参照物?

分析:在判定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或怎样运动时,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①确定被研究的物体 ②选定参照物 ③根据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本题中讲到的三种运动,已知结果,找参照物是一个逆过程.首先,“火车开动”研究物体是火车,物体运动情况是开动,那么火车相对于“谁”在“开动”呢?相对于哪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显然,小明是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判断车在“开动”的,这里的景物可以是地面、建筑、树木等.

其次,“一动不动”的研究对象是小明本人,其运动情况是“一动不动”(即静止),判断小明处于静止状态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显然不能再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因为如果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火车开动前小明是“一动不动”,而丰开动后再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小明就是“运动”的了.那么,车外景物作参照物被排除后,我们自然而然地应想到车厢或者车厢内的座位、行李等,显然无论车开动与否,小明相对于车厢位置没有变化,那参照物即是车厢了.

最后,“树正在飞快地后退”,研究对象是树,树的运动状态是在“后退”,那么树“后退”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我们想到了“后退”的反义词是“前进”,哦,车在前进,那以“车”为参照物树就是在“后退”的了.

答案:“火车开动”是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一动不动”是以车厢为参照物;“树正在飞快地后退”是以火车为参照物

例2 人造地球同步卫星以 ___________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是运动的.由此可见同步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小时.答案:地球太阳 24 分析:卫星同步是指相对于地球上的某位置不变,而地球带着月亮、人造卫星等要绕太

阳转动,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周要24小时.

例3 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答案:B

A、五四运动 B、太阳升上天空 C、心情激动 D、铁生锈了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机械运动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上进答案中,只有太阳升上天空,描述了太阳相对于地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题型Ⅱ 物理与生活

例4 有一首歌曲的歌词中唱道,“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里选取的参照物是( ) 答案:B

A、地面 B、云朵 C、人 D、月亮

分析:因为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是围绕着地球转动的,从而容易错误地认为是以地球为参照物,其实月亮虽然是围绕地球转动,但由于距离遥远在地球上不可能瞬时内看到月亮的穿行,所以看到的月亮穿行相对于地球而言实际上是云在穿行。如果我们认为云是不动的,则会感觉到月亮在反向行走,如果感到云是自西向东运动的,则会感到月亮自东向西运动.因此,看到月亮穿行是以云为参照物的.

例5 在一列沿平直铁轨行驶的列车上,坐在车上的某乘客认为自己是静止不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答案:BC

A、对面开来的列车 B、自己乘坐的列车

C、平行铁轨上同向运动,快慢相同的列车 D、从身旁走过的列车员

分析:此乘客坐在行驶的列车上,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但是相对于他自己乘坐的列车是静止的,人与车没有相对运动.这位乘客相对于沿着平行铁轨上同向运动、快慢相同的另外一辆列车,位置也不发生变化,也保持相对静止,选项B、C都是正确的.

A、A船肯定是向左运动 B、A船肯定是静止的

C、B船肯定是向右运动,速度大于风速 D、B船肯定向左

运动,速度大于风速

分析:岸上的旗帜在风的作用下,飘到右侧,说明风由左向右

刮,而月船的旗帜却飘到左侧,说明月船的速度大于风速向右移动.

例14 在现代交通中,高速列车已成为现实.为了不影响高速列车

的运行,有人设想,若能使高速列车在进出站时既不停车、又能上

下乘客,岂不更好.你能进行这样的设计吗?若能设计,说明理由.

答案:可以设计一辆与高速列车A相类似的列车月,在列车A进站前,乘客先乘上列车月,当列车A进站时,令列车月加速到与列车A车速相同,并与列车A并排向同一方向前进,保持A、月相对静止,待乘客下完后,B车减速行驶最后停在站上,A车则继续高速前进.

1.命题方向

近年来,中考试题有关本节的题目,多是给出参照物判断某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或是给出运动情况判断是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这部分知识的关键是理解好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参照物,出题的形式主要是填空和选择.填空题主要考查基本概念,选择题考查对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深刻理解.

2.热点考题举例

例1 (·福州中考试题)下面几种运动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答案:C

A、科学家研究发现,中、日两国陆地距离平均每年靠近2.9cm B、月球围绕地球转动

C、菊花幼苗两个月长高了15cm D、成熟的苹果从树上落到地面

例2 (·辽宁省实验中学试题)在一列沿乎直铁轨行驶的列车上,坐在车上的某乘客认为自己是静止不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对面开来的列车 B、自己乘坐的列车 C、平行铁轨上同向运动,快慢相同的列车

D、从身旁走过的列车员

分析:此乘客在行驶的列车上,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但是相对于他自己乘坐的列车是静止的,人与车没有相对运动.这位乘客相对于沿着平行铁轨上同向运动、快慢相同的另外一辆列车,位置也不发生变化,也保持相对静止,选项B、C都是正确的.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km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似乎有一条“小虫”,他伸手抓来一看,竟然是颗子弹,如图11—3所示,此时子弹相对于________是运动,相对于____________是静止的.

2.长征三号火箭运载同步卫星升空,此时,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___________的,以火箭为参照物,卫星是____________的;当卫星脱离火箭绕地球运转时,以火箭为参照物,卫星是___________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_____________的.

3.甲、乙、丙三人分别乘坐直升机.甲看见地面楼房匀速下降,乙看见甲静止不动,丙看见乙匀速上升.这三架直升机各作何种运动?

物理教学课件(篇5)

有效搞好物理教学设计的思考

在物理教学中,“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想,学有所悟,学有所得,课堂教学是关键。为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的实效,就是在课堂45分钟获得效益最大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收益。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的主阵地。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要想提高教学设计能力的实效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巧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兴趣是学生们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因此,一节课当中,巧妙设计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巧用课本内容,理解物理知识的精髓。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堂上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可疑点,就会促进学生的思维,带来求知上的创新。首先,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这样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3、巧讲设疑,培养思维能力。 教师还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活生生的教材来引导和启迪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众多看法不能一味地给予否定,而应当给学生阐述看法的机会,理由成立的就应当加以肯定,如果当场不能给个说法时,可以动员学生集体讨论或通过查相关资料,利用教材间的内部联系,对知识进行再次有效地梳理,去追寻知识之间的相互性,来确认学生的看法是否合理。教师要启发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感受。因为只有感受是整体的,是活生生的,是来自于生命本身的,是与每个个体生命的成长息息相关的。离开了感受,其他的一切都很可能是皮毛的,没有意义的。在“学”中去体验,去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寻找新办法。根据“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允许有多种答案,提倡各抒己见。 4、巧引想象,课外延伸。 教师是在“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吃透教材,把教材作为载体,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技能。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展的源泉。”一课结束后,对学生提出想象性的问题,做到课外延伸,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拓展练习中,展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个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把课堂教学引向生活,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使学生“拥有宏阔的知识视野、健康的人生信念、卓越的发展潜能”。 2009年10月

 

物理教学课件(篇6)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提纲

一、电路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叫串联.(任意处断开,电流都会消失)

并联: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二、电流

国际单位:安培(A);常用:毫安(mA),微安( 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三、电压

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国际单位:伏特(V);常用:千伏(KV),毫伏(mV).1千伏=103伏=106毫伏.

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使用规则: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实验室常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

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熟记的电压值: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四、电阻

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兆欧(MΩ),千欧(KΩ);1兆欧=103千欧; 1千欧=103欧.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R与它的U和I无关).

滑动变阻器:

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电流是2A.

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的地方。

物理考试答题技巧

第一

先拣会做的做,一定要先把看上去一眼就会的先做完,这样你就有一部分分稳稳的握在手里了,你的心态也会不一样了心理就有底了。

拿到卷子先用三分钟时间大概扫一下,整套卷子的难度分布大概确认一下答题策略,先做会做的,在做可能会作的,最后作不会做的,不会做的尽量写。

提示:注意别把答案填错了!

第二

对于大题:先猜后解的策略,即使不会解也要把答案蒙上。对于电学比例题因为求R比例的题,比例都不大不会给什么3:1.4这样的比例,给的比例都是比较简单的数。

所以可以先猜后解,反正猜得出来猜不出来半分钟就知道,猜不出来在规规矩矩的解,力学大题,也可以这么干,只是需要你观察的更好些。

第三

多选题如果是计算,不会做的情况下也可以用选项去验证题目,因为是多选所以肯定应该不止会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这样如果B对,用B的结论还能再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一定在其它选项中。

物理学习方法

1、分类法

对所学概念进行分类,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初中物理学的概念可分为四小类:

①概念的物理量是几个物理量的积,例如:功、热量;

②概念是几个物理量的比值,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率、效率;

③概念反应物质的属性,例如:密度、比热、燃烧值、熔点、沸点、电阻率、摩擦系数等;④概念没有定义式,只是描述性的,如力、沸点、温度。

2、对比法

对于反映两个互为可逆的物理量可用这种方法进行学习。例如:熔解与凝固、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有用功与额外功。

3、比较法

对于概念中有相同字眼的相似相关概念利用相比较学习的方法可以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建立内在联系。例如“重力”与“压力”、“压力与压强”、“功与功率”、“功率与效率”“虚像与实像”、“放大与变大”等。

物理教学课件(篇7)

浅谈在“杜郎口教学模式”下应如何

编写物理教学设计

南华县一街中学

杨显华

摘要:

教学设计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备课”。当前,“杜郎口教学模式”成为乡镇中学效仿的对象,那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初中物理教学应怎样设计?笔者认为它应该是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认真分析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时开发、利用整合教学资源,以“预习、展示和反馈”三大板块为建构,真正实现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策划活动。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

展示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理论,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某阶段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识结构,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划。实际上,所谓教学设计,也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和“学生如何学”进行的规划。

在传统教育教学活动中,很少用到“教学设计”这样的概念,实际在传统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更多的是指教师的

1 课堂前的准备工作,也就是我们更习惯称之为的“备课”活动,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备课往往只是教师的单方面的准备工作,仅仅凭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及教师经验和主观意愿来制定教学方案,往往会忽略了“设计”的含义。目前尽管对教学设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我认为“设计”二字在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中已有了很好的回答。通过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我认为教学设计应当是以系统方法和设计观为指导,探索解决教学的有效方案,其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应当是以关于“教”和“学”的理论为基础的,它综合考虑教学理论和学习的心理,其目的是从学生的有效学习出发。设计教学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每一个教学设计都应能适应不同的对象,每一个设计都应当是创造性的劳动。

一、什么是物理教学设计呢?

物理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以物理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的方法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事先对教学活动进行各种规划、安排和策划的过程,通常指的是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在“杜郎口教学模式”下做出一份课堂设计,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学习课程标准

2 国家的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开展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估课程的基础,体现着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因而课程标准是进行教学设计的直接依据,必须认真学习。

2、分析与研究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分析和研究教材是对每个教师的基本要求,是进行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

分析研究教材首先要从整体上去了解教材的体系和结构,也就是教材章节的安排顺序和各章节重点知识。其次是要深入考虑以下一些问题,以便做到透彻的理解、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1)教材各章节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定律的适用范围,有哪些学生不理解或疑难的地方。

(2)在启发学生动脑或动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提出”哪些问题,估计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可能是什么?

(3)分析教材对科学探究是如何安排的?如何设计的?学生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应如何开展活动?可能会遇

3 到什么困难?

(4)教材中的哪些演示实验可以放手给学生去做?哪些还要求教师演示?演示要求学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

(5)教材中的图表,插图应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其意义,如何做出点评?

3、认真查阅教学资源

在“杜郎口教学”模式下,教材早已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必须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入物理教学设计之中,这样才可以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提供保证,在物理教学中,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的途径比较多,我认为主要应重视以下几方面:

(1)文字资源的利用,如利用各种科技期刊,各种图书报纸。

(2)信息化多媒体教学资源利用,如利用幻灯片、投影片、教学挂图、视听光盘、电脑下载资料等。

(3)开发实验室的教学资源,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模型等。

每节课前,在做教学设计之时,教师都要阅读一些资料,找出与课堂教学中可能涉及到的一些相关知识和相关知识的拓展内容。以充实自己的课堂教学。

二、如何对物理教学进行设计

杜郎口中学教改的模式体系中,教学过程实行的是三模块,即:预习、展示和反馈。课堂教学分别为:预习课、展示课和反馈课,我认为不管是哪种教学组织形式,身为教师都必须熟悉课标、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同时各种课程组织形式都应当具备相应的教学设计,下面谈一谈我对预习课和展示课的一些设计方法:

1、预习课的设计:

(1)学生首先浏览教材,找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的是教师先提示给学生学习目标,有的是由学生自己学习归纳的学习目标,最后师生共同确定重点目标。

(2)学生根据手中的预习提纲,也就是学习目标,阅读教材、翻阅资料、交流认识。

(3)教师根据目标把本节课的知识分配到学习小组,各组合作准备实验,准备展示的知识,准备问题。

2、展示课设计

(1)学生根据交流预习课中的学习内容或做题过程中的一些疑难问题,确定出本节课的目标。

(2)教师根据订出的学习目标把任务分配到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各组进行交流合作,完成任务。

5 (3)学生以组为单位上黑板展示或进行讲解,教师要注意学生讲解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注意语言的规范性,不时地加以引导或点评。

(4)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不时地穿插于各组之间,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加以引导。

(5)做一定量的测评题,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一个“动”字,评价一节课的的标准不是看教师讲解得如何精妙,而是看学生参与率的高低,学生是否参与动手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应在“动”字上多下功夫,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也将能够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解密杜郎口《让学生动起来》,崔其升主编,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

2、《物理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周小川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物理《曲线运动》教学设计

物理教学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用/W总进行有关计算,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探究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2)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学生分析

学生在前一节的学习中已对“功”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也体会到“效率”的问题,为这节教学的开展和知识的理解奠定一定的基础。

重点难点

1、重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概念教学和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探究;

2、难点:在实例中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确定,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方法

W=F·S

二、新课教学

1、思考:

有什么办法可以将建筑工地上的一堆沙子运上三楼?

通过比较三种做法哪些是有用的功,哪些是没用的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引出机械的三种功,并总结出三种功之间的关系。引入机械效率。

2、有用功的定义:

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Gh

3、额外功: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W额=W总—W有

任何机械本身都受到重力作用,相对运动的零件间又存在磨擦,所以使用任何机械,不仅要作有用功,还不得不作,不可避免的要做额外功,这时动力所做的总功等于有用功加额外功。

4、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W总=FS

5、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之比。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机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例如总功是500J,有用功是400J,机械效率就是400J/500J=0.8=80%。

6、了解一些常见机械的效率。

起重机的机械效率一般是40%—50%,滑轮组的效率是50%—70%,抽水机的机械效率一般是60%—80%。

7、例题:

用一个动滑轮,将200N的物体匀速提升2m高,拉力F为120N,此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解:W有=Gh=200N×2m=400J

W总=Fs=120N×4M=480J

η=W有/W总×100℅

=400J/480J×100%=83.3%

8、如保提高机械效率

通过对例题进行改动得出使用同一动滑轮提起的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及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越高。从而得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出示幻灯片,对本课内容进行检测

四、小结:让学生说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

五、作业:同步练习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djz525.com/a/6128316.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2024校纪校规心得体会(汇总八篇)
下一篇 : 愿你未来可期的正能量句子5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