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励志的句子范文大全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是学生成功学习的关键,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这份“物理教案”是我用心准备的希望它能够让您满意,为便于日后查阅请您收藏此页面!

物理教案【篇1】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物理教学上的应用论文

关键字:

建构主义 情境合作 学习概念图

摘要: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的方法、手段(物理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概念图)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建构主义的理论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它吸取了近几十年来的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和教育研究领域里的新成果,逐渐成为被广大教师认识和运用的教学指导性理论。这里,本人结合物理教学实际,对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作初步的介绍并探讨其实际应用。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建构主义就是指“把已经存在的凌乱的、无序的东西,有规律的组建起来”,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对知识的获取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这一理论有其自身的教学观。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与传统教学观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如何获得知识

传统的观念认为:“知识是被动接受的”、是“作为权威的教师灌输给学生的”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学生主动建构的”,即“学习不再简单地是信息由外而内的输入,而是通过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交互作用实现的”。因此,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取知识的,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思想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策略及思路。

2、教学的中心问题

相对“教师是教学的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建构主义教学观中,教师的作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相反,在启发、诱导、促进、监控学生的学习等方面,建构主义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教师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明确,教师的任务更为艰巨。不难看出,建构主义的这一观点与当前我国推进素质教育中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

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开展物理教学,是取得教学效果的一个途径。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体验所学

即精心准备和巧妙设计物理情境,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创设情境,利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寻找概念理解的捷径。中学物理学中的许多内容是从生活实际中归纳出来的,例如力学问题,很多都有生活的影子,在教学这些物理问题时,可以反过来创设一个发生这类现象时的情境,以利于教学。如在讲“物体的惯性”时,我让学生回顾乘车时车子突然启动和紧急刹车时的感受,从中体验“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含义,使学生对惯性的理解更为确切。又如,在讲“机械波的传播”时,我让学生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来模拟。我让学生站成一排,从1号到10号每个人相继蹲下和站起。这样,从旁边就可以看到一列波从排头向排尾传去。这样,学生就亲身体验到其特点:波传播的只是振动形式,质点还在原地振动,并不随之迁移。

另一方面,用实验创设情境,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如讲“力的合成”时,学生对“1+1≠2”很难理解。不妨让两个学生拉一条中间挂有一块砖头的绳子,当两人用尽全力绳子也拉不直时,全班同学都笑了。就在这愉悦的笑声中,全班同学都明白了“1+1≠2”的道理,教师再通过弹簧秤做定量实验得出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就很容易让学生接受了。在研究单摆的周期特点时,我让学生准备秒表,在课堂上测出不同条件下单摆的周期,自己归纳出“单摆的周期与振幅无关,与摆球质量无关,与摆长有关”的结论。通过学生的实验,学生的动手操作、体验和感悟,除了得出特定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当然,对实验中出现的意外现象,教师要及时分析原因,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为中心,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学习是否发生,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学,而不在于教师是否教。因此,建构主义者提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如何改变传统的被动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以学为中心呢?许多建构主义者都很重视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作用。合作学习正是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的重要体现形式。合作学习是学生的小组中开展学习活动。其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目标。从认知理论来看,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意义检构,促进学生的高水平思维和学习活动,还能增强平等意识,促进相互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对师生讨论、小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言等交流、讨论的方式了然于胸,又要对这些教学方法、手段应用得当,切实起到启发、引导作用。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树立平等、合作与沟通的意识,既要尊重、理解学生,同时也要引导学生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那么,怎样有效使用合作学习这一手段呢?首先,在突出重点、突出难点、知识迁移、解疑答惑、深化知识和矫正错误时可以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逐步形成敢于质疑、善于交流、乐于合作的良好科学态度。其次,针对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设计一些讨论题,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为生动、具体,从而使知识成为思维的必然结果。总之,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正做到可平等合作的交流与沟通,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以及建构知识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落实。

3、画概念图,建知识结构

前面说过,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那怎样帮助学生有效建构其知识结构呢?

本人实际采用的是概念图。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有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它是一种学习的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提高反省认知,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野下,概念图可以说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种不错的手脚架。在一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每节画每节的概念图,每章画每章的概念图,然后由我补充完整。这样点滴积累下来,学生的知识结构就日趋完整。同时,画概念图也已逐渐成为我的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实践证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在教学实践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面对新的教学思路和模式,教师的责任不是轻了,而是加重了。教师要恰当地就教学内容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者进行讨论、合作,要为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信息上、工具上的支持等。

总之,随着人们对建构主义的理解不断加深,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将不断完善,它的应用将更加广泛。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主要参考文献:

①《教育中的建构主义》莱斯利?P斯特弗等主编高文、徐斌艳、程可拉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物理教学》张克权松江二中

③《概念图的知识及其研究综述》朱学庆宁波大学初等教育分院

④《物理》高中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编著6月第一版

物理教案【篇2】

1、了解自感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2、理解自感电动势的作用;

3、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

4、通过分析理解在自感现象中能量形式的转化情况,为进一步学习电磁振荡打下基础.

1、引导学生从事物的共性中发掘新的个性,从发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和有关电磁感应的规律,提出自感现象,并推出关于自感的规律

2、会用自感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并了解自感现象的利弊以及对它们的防止和利用.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教学建议

自感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感应现象——由于导体本身的电流的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所谓“自感”,简单地说,就是线圈自身电流发生变化时,线圈本身就感应出感应电动势(若电路闭合,就会产生感应电流).这个自感电动势总是阻碍原电流的变化,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自感现象的规律都符合电磁感应现象的一般规律.

本教材通过两个演示实验对学生认识自感现象非常重要,教学中必须要设法做好这两个实验,做好实验,效果非常明显,做好两个演示实验、对两个演示实验的结果认真地分析,是突破教材难点、掌握好本节内容的重要环节.关于演示实验,我认为还是采用课本中的传统的演示方法为好.这两个实验的电路简单,现象明显,给学生的印象深刻,容易引起兴趣和激发思维的矛盾.只要引导得法,把它当成“探索型”实验来使用,可以有效地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这两个实验说明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导体本身电流变化,引起磁通量的变化,这是产生自感现象的原因;二是:自感电动势的作用是阻碍电流变化,即电流增大时,自感电动势阻碍电流增大;当电流减小时,阻碍电流减小,总是起着推迟电流变化的作用.在教学中,建议教师给学生强调:分析自感现象,关键是分清电流的变化,确定自感电动势的方向以及怎样阻碍电流的变化.

另外,教材还介绍了一个新物理量——自感系数.教材是先做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理解自感电动势的作用的.

自感现象非常普遍,只要电路中的电流发生变化,都会有程度不同的自感现象发生.我们需要利用自感电动势时可以设法增大自感系数,反之则减小自感系数.课本从利、害两方面举了不同的例子,以利于学生全面认识问题.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为了使学生对自感现象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在教学中不能作深入探讨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向学生定性地交待以下几个问题:

1、通电时产生的自感电动势的最大值等于外加电源的电动势(或外加电压),因此通电时的自感现象只能延缓电流的增大,而不会完全阻止电流的增加,更不会产生相反方向的电流;断电时产生的自感电动势的最大值可以大于外加电源的电动势(或外加电压);

2、一般情况下,自感电动势的平均值(或瞬时值)与线圈的自感系数无关;

3、电流的变化率不是决定于闭合或者断开开关的快慢,而是决定于电路的参数

教学重点:通过对两个演示实验的分析,使学生掌握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自感电动势的作用.

教学用具:演示自感现象的示教板(有铁心的大线圈、滑线变阻器、小灯泡、电池组、电键)

发生电磁感应现象、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条件是什么?怎样得到这种条件?如果通过线圈本身的电流有变化,使它里面的磁通量改变,能不能产生电动势?

2、演示实验:

(1)用图1电路作演示实验.

和  是规格相同的两个灯泡.合上开关  ,调节  ,使  和  亮度相同,再调节  ,使  和  正常发光,然后打开  再合上开关  的瞬间,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实验要反复几次)

(2)用图2电路作演示实验.

合上开关  ,调节  使  正常发光.打开  的瞬间,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实验要反复几次)

当通过螺线管中电流变化时,螺线管中也能产生电磁感应现象,但这种电磁感应现象与我们前面学过的电磁感应现象有所不同,这种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是由于通过导体自身的电流变化引起磁通量的变化.这种现象就称为自感现象.

小结:

当导体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导体本身就产生感应电动势,这个电动势总是阻碍导体中原来电流的变化.这种由于导体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叫做自感现象,自感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叫做自感电动势.

阻碍的含义:当通过螺线管中原来的电流  增大时,螺线管中产生的自感电动势阻碍  变大;当通过螺线管中原来的电流  减小时,螺线管中产生的自感电动阻碍  减小.

(1)导体中原电流增大时,自感电动势阻碍它增大.

(2)导体中原电流减小时,自感电动势阻碍它减小.

(二)、自感系数:

自感电动势是一种感应电动势,它的大小也与磁通量的变化快慢有关.在发生自感现象时,导体中产生的自感电动势与哪个因素有关?

指出:自感电动势的大小与其他感应电动势一样跟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的快慢有关系,线圈的磁场是由电流产生的,所以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的快慢跟电流变化快慢有关系.

对同一个线圈:电流变化越快,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也就越快,线圈中产生的自感电动势就越大.

对不同的线圈:电流变化快慢相同的情况下,产生的自感电动势是不相同的.

即:  与线圈本身的特性有关——用自感系数  来表示线圈的这种特性.

说明:

(1)决定线圈自感系数的因素:线圈的形状、长短、匝数、线圈中是否有铁芯.线圈越粗,越长,匝数越密,它的自感系数就越大,另外有铁芯的线圈的自感系数比没有铁芯时大得多.

(2)自感系数的单位:亨利,简称亨(H)——如果通电线圈的电流在1秒内改变1安时产生的自感电动势是1伏,这个线圈的自感系数就是1亨.

(三)、自感现象的应用:

说明自感现象广泛存在.凡是有导线、线圈的设备中,只要有电流变化都有自感现象存在,因此要充分考虑自感和利用自感.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通过导体本身电流的变化,自感电动势的作用:阻碍导体中原来电流的变化、自感系数的决定因素和单位.

物理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法点拨

本节在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公式间接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量筒的容积单位一般是毫升(mL),也有使用立方厘米(cm3)作单位的。1mL=1cm3。

同许多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一样,量筒也有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直尺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量筒测量。用量筒测量体积常用“溢杯法”: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量筒内水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测量石蜡等密度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的体积,可以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被浸没于量筒中液体对应的体积,再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没于量筒中,读取此时的液体体积,两者的差便是石蜡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

1、问:什么叫物质的密度?怎样计算物质密度?

2、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问:要测这铁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

3、再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二、量筒的使用

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1、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2、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3、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5、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烹块的体积。

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三、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达标自查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和。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种(填“直接”或者“间接”)测量法。

2、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时候,要用量筒来测量,量筒的容积要适量,适量的含义是固体(填“能够”或者“不能”)浸没入液体中。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平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 .4g的位置。这个石块的质量是,体积是,密度是。

4、为了减轻飞机的质量,制造飞机时,应该选用密度较的材料。

5、下列是不同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小明同学要测量出密度是0.8g/cm3的酒精100g,则应选择()

A、50mL,5mLB、100mL,2mLC、250mL,5mLD、400mL,10mL

6、使用托盘天平的时候,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加减砝码的时候,可以用手轻拿轻放B、不允许把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里

C、被测物体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D、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读数

7、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食用油密度的实验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

将适量的食用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读出油的体积

用天平测出倒掉油以后烧杯的质量

8、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用天平称出铁块的质量m

根据数据V1、V2算出铁块的体积V

9、根据密度的公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越大,密度越大B、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C、密度是物质的性质,与质量、体积无关

10、在调节托盘天平指针前,发现指针偏向刻度线中央的右侧。为使天平横梁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调节螺母()

A、向或移动B、向左移动C、不必移动,而移动游码D、以上三种都可以

11、给你一台天平、一把直尺、一枝铅笔,测出一卷细铜丝的长度,写出你的方法。

12、用铁、木分别做成体积相同的实心立方体,问哪一个质量大?为什么?

13、小实验:测量雪的密度

问题:雪的密度在任何地方、不同的时间都一样吗?

材料: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或塑料筒(高约25cm,直径约7cm);

两个塑料袋,一架天平,一个量筒。

操作过程:(1)在冬天时将塑料袋装满雪,记下雪的类型(例如,湿雪、干雪、干粉状雪等)及室外空气的温度;

(2)返回教室内把雪全部倒入一个大碗里;

将一个圆筒称重(m1),仔细地装满雪,不要使筒内留下空隙,再一次将圆筒称重(m2),m2—m1即测得的雪的质量;

取第二个圆筒测量它的体积。方法有二:一是用量具测量;二是将圆筒装满水,用量筒测出其体积,记录下需要水的数量(mL)

雪的密度等于雪的质量除以圆筒的体积;

雪的密度=

在不同温度下重复这个实验,观察雪的密度在不同温度下是否相同。

14、为了判断一个铁球是不是空心的,某同学测得如下数据:

铁球的m/g水的体积V/mL水和铁球的总体积V/mL

7960.090.0

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主要步骤怎样?

该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若铁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物理教案【篇4】

知识目标

1、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伏特、千伏、毫伏及相互关系;

3、记住干电池和家庭电路的电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想象、类比、推理能力,搜集信息能力.

情感目标

1、体会类比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2、培养学生学科知识联系实际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灯泡发光、电动机砖动”现象提出问题:灯泡发光、电动机转动,都需要电流,那么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在思考后得不出结论的情况下,需要教师的讲解点拨.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教材用水流类比电流、阀门类比开关、涡轮类比电灯、抽水机类比电源、水位差类比电压.让学生体会用“水位差是形成水流的原因”类比“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用“抽水机是形成水位差的原因”类比“电源是形成电源的原因”;用“流动的水冲动水轮机转动”类比“流动的电荷使灯泡发光”.

在学生初步知道电源、电压、电流的作用后,介绍了电压有高低、电压的单位;介绍了生产、生活中的用电器的电压值,是学生感觉到“电压”就在我们身边.

电压概念的初步建立过程充分体现了“类比的科学方法”,把难懂的概念用通俗的方法说明使学生容易理解.

教法建议

演示一个显示电路通电的实验(小灯泡发光),启发指出电路中有电流提问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若学生回答是因为电路中接有电源,则可进一步提问:有电源为什么就会有电流呢?学生的回答一般是不完全的,在指出它们的正确方面以后,就此引入新课.

1. 用类比法讲解电流形成电流原因

对初中学生可以采用类比方法,说明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首先作好课本图6-1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a、b两杯水面高度不同是形成水流冲动涡轮转动的原因,当水面相平后,水就停止了流动.要让水持续流动,就需要用抽水机把b杯中的水抽到a杯,使两杯水面再次形成液面差.接下来演示课本图6-2实验并用挂图与图6-1进行类比说明:

由以上类比,启发学生归纳出:水的流动是因为有水压,电荷作定向移动是因为有电压.因此可知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使提供电压的装置.

注意:讲授电压时,还需着重指明是那段电路两段的电压.常说的“电路上的电压”,指的是“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

2. 电压的高低和单位

先从水压有大小引出电压也应有大小(高低),在做下面的实验:

(1)用1节、2节、3节干电池分别给同一个小灯泡通电(选用额定电压为3.8v的灯泡),小灯泡的亮度不一样.

(2)用手摇发电机给一个小灯泡通电,改变手摇的快慢,小灯泡的亮度不同.从小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不同电源产生的电压不同.

(3)介绍电压的单位:伏特(v).一接干电池电压1.5v,家庭电路电压220v.比伏大的单位有千伏(kv),高压输电线间的电压达几千伏甚至到几万伏.比伏小的单位友毫伏(mv).

(4)在讲完电压的单位之后,认真地介绍课本图6-4的几种电压值,还可以多介绍一些生产、生活中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值,可以布置查找记录电源、用电器额定电压值的家庭作业,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5)讨论“想象议议”中的问题,可以起到巩固、归纳本节知识的作用:用电器工作需要通过电流,产生电流需要在用电器两端加上电压,提供电压需要电源.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应当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互动”的新理念,为避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一系列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提出, 引导学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知识、巩固知识、学习方法、片杨能力.

一、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电灯发光、电冰箱制冷等用电器工作时都有电流通过,电荷是怎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呢?在学生思考不得其解的时候,教师进行下面的活动.

二、 类比说明, 讲解电压

1.演示水流冲动涡轮机转动实验,提出问题:水为什么会流动?怎样才能使水持续流动?两容器水面有高度差,水才会流动;抽水机不断地把低处的水抽到高处,使两容器内保持一定的水面高度差.

2.演示小灯泡发光实验,用类比方法讲解“电压使电路形成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类比的方法要具体,可以参考下面的方式:

3.对电压高低的认识,要从具体现象入手,使学生对电压的高低有直观的认识.可以演示“利用不同节数干电池给同一小灯泡供电,观察其亮度的变化.”由此说明,灯泡两端的电压越高,表现出灯泡发光越亮.在此基础上,再演示用手摇发电机给一个小灯泡通电,改变手摇的快慢,小灯泡的亮度不同.从小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不同电源产生的电压不同.

三、 电压的单位

1.电压的单位教学可以直接给出定义,但对伏特、千伏、毫伏间的换算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落实.

2.对电压单位的初步认识,可以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电源、用电器的电压标值中确认识、去了解.

以上教学要求和方法,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对一般的学校和学生都应该能做到.如果有的学校没有小抽水机和涡轮,可以用下面的实验加以说明:

如图2,两个玻璃杯容器底部用一根软胶管相连,中间用卡子卡住,两边的水面不相平,当把卡子打开后,看到水从a容器流向b容器.a、b容器水面相平后,水停止了流动.由此说明水面的高度差是使水定向流动的原因.

接下来可以提问:要让水持续不断地流动,应当采取什么方法?

不断地把b容器中的水舀到a容器中,使a、b容器保持稳定的水面高度差.接下来说明,舀水的工作可以用抽水机来完成,给出挂图说明.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讨论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典型例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例题.关于电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路两端有电压,电路中就一定有电流

b. 电路中无电流,电路两端就一定无电压

c. 电路两端必须有电压,才可能有电流

d. 电路中有电流,电路两端就一定有电压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练习电压单位换算.如:220v=______kv, 4.5v=______mv.

物理教案【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物理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物理教案【篇6】

物理教案: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

1. 了解能源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能源的几种类型及其特点。

3. 理解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其重要性。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节能减排。

【教学内容】

1. 能源的定义和分类: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等。

2. 不同能源的利与弊。

3. 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全球能源消耗的趋势、气候变化与能源使用、能源战略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4. 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节能与经济、节能与环境、节能与生活质量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展示实物引入能源的概念。

2. 引发学生思考:我们的生活中都用到了哪些能源?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

二、讲授(15分钟)

1. 讲解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定义及特点。

2. 分析不同能源的利与弊,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讨论(10分钟)

1. 小组讨论:学生们分组讨论各自所支持的能源类型,并列出各自的理由。

2. 展示讨论结果,并引导学生思考能源选择的因素。

四、概念解析(15分钟)

1. 讲解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全球能源消耗的增长趋势和气候变化与能源使用之间的关系。

2. 探讨能源战略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在经济、环境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

五、案例分析(15分钟)

1. 分析能源使用中的节能减排案例,如开启节能灯泡、优化家电使用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将节能减排与个人生活相结合,发挥自己的作用?

六、总结(10分钟)

1. 概括能源的定义和分类。

2. 理解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其重要性。

3. 强调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并提出实践建议。

【教学延伸】

1.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介绍其他类型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并展示其应用案例。

2. 组织实地考察,到当地的能源产业基地或可再生能源设施进行参观学习。

3. 鼓励学生通过大量阅读、采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教学评价】

1. 课堂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及整体讨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个人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节能减排的文章,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3. 参观总结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并撰写参观总结报告,对可持续能源发展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本教案通过了解能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点,让学生了解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此外,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能源选择及节能减排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的影响。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和延伸教学,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最后,通过适当的评价方式,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对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物理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互感和自感现象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学习它们的重要性在于他们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同时对自感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也加深了对电磁感应产生条件的理解。

2.学情分析

互感现象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第一个成功试验就是互感现象。学生前面探究感应电流条件中也做过类似的试验,已有感性认识。教学要求是知道互感现象。因此教学中教师可做些有趣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成因分析,明确尽管两个线圈之间并没有导线连接,却可以使能量由一个线圈传递到另一个线圈。这就是互感现象

自感现象学生从前面学习的中知道当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感应电动势,这些结论都是通过实验观察得到的,没有理论证明。但同学们观察到的实验都是外界的磁场引起的回路磁通量的变化,善于动脑筋的同学就会产生这样的思考:当变化的电流通过自身线圈,使自身回路产生磁通量的变化,会不会在自己的回路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呢?所以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上产生的必然探求欲望,教师应抓住这一点。设计探究性课例。自感电动势对电流变化所起的“阻碍”作用,以及自感电动势方向的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教师应通过理论探究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为使效果明显,本人特自制教学仪器。

3.教学设计思路

为突出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在技术、社会领域的应用,本人设计了让学生体验自感触电,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估算自己的触电电压(约150V),使学生有真实感。学生分组实验,模拟利用自感点火,使学生知道物理知识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互感现象和自感现象,以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止。

2.能够通过电磁感应的有关规律分析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成因,并能利用自感知识解释自感现象。

3.了解自感电动势的计算式,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

4.初步了解磁场具有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人体自感实验,增强学生的体验真实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通过理论探究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体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兴趣。

2.理解互感和自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让学生感悟特殊现象中有它的普遍规律,而普遍规律中包含了特殊现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根据上述分析与思路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重难点

重点:(1)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2)自感电动势的方向;(3)自感现象的应用

难点:自感电动势对电流的变化进行阻碍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教学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猜想→假设→理论探究科学预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五、学法指导;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前思考,见后。

六、课时分配:2课时;本课时只学习第一课时。

七、教学媒体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互感变压器;自制自感现象演示仪;干电池;mp3;音箱;变压器;小线圈;小灯泡;导线若干,

学生用(8人一组):带铁芯的线圈;抽掉打火装置的打火机;干电池(6V);电键;导线等。

八、教学流程(第一学时)

(一)互感

情境创设:利用可拆变压器进行实验,原线圈接在电源,使副线圈电路中的灯泡发光

提出问题:两个线圈之间并没有导线连接,灯泡为什么能发光?

理论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已学知识分析,学生思考后解释原因。

引入课题:互感现象。

1.当一个线圈中电流变化,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称为互感。

互感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称为互感电动势。

2.应用互感:变压器;收音机的“磁性天线”。

演示:声音电信号互感现象,让互感线圈一个接mp3,一个接音放。

3.减小互感:互感现象可发生于任何两个相互靠近的电路之间。在电力工程和电子电路中,互感现象有时会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要采取措施屏蔽。例举数据线。

过渡语:当一个线圈的电流变化时,它的变化磁场在邻近的电路中激发了感应电动势,那么它会不会在自身的线圈中也激发感应电动势呢?

(二)自感

情景创设:让几位同学按如图1“串联”在电路里,电源4节干电池

操作方法:

.闭合开关前,学生体验-―――无感觉;

.闭合开关后,学生体验-―――无感觉;

.断开开关瞬间,学生突然受到电击-―――迅速收回双手”

引入课题四节干电池何以使这么多同学同时受到电击?学生对此引发的思维疑问和惊奇而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1.电源断开了,电从何处激发而来?2.是发生电磁感应吗?3.假若是,能解释上面的现象吗?

学生探究,学生交流后解释原因,ppt演示。学生估算自己所承受的瞬间电压。

得出结论1:当电流减少时,线圈中能产生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电流方向相同,阻碍电流的减少,推迟了电流减少的时间。

再次提出问题:电流增大时,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猜想:可能是线圈发生电磁感应现象

假设:假设线圈发生电磁感应现象

理论分析:感应电动势阻碍电流的增加,电流不会立即达到,只能缓慢增加,即有延时性

鼓励学生设计实验:选出学生设计的通电自感实验电路图如下?请大家分析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请提出改进方案

分析讨论:

方案1如图甲(无法判断。不合理)

方案2如图乙(开关闭合瞬间灯泡能发光。由于灯泡的明暗快慢变化显示了线圈中电流的变化情况,但是一个灯泡没有对比,无法说明问题,无法说明问题。不合理)

方案3如图丙(同规格灯泡,将调到既能看到延时,又能对比,合理)

方案3预测:开关闭合瞬间,灯立即变亮,逐渐变亮的现象

分析原因可知由楞次定律,在通电瞬间,线圈电流增大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增加,线圈中产生生感应电动势(自感电动势),它阻碍了线圈中电流的增大,推迟了电流达到常值的时间,因此出现逐渐变亮的现象。这种阻碍有别于阻止。最终达到正常值。

进行实验,证实猜测。

得出结论2:与预测相同

当电流增加时,线圈中能产生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电流方向相反,阻碍电流的增加,推迟了电流增加的时间。

引出定义:

自感:1.由于导体(如:线圈)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叫自感现象。

2.自感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叫自感电动势。

自感电动势的作用:阻碍导体中自身的电流变化。

注意:“阻碍”不是“阻止”,电流原来怎么变化还是怎么变,只是变化变慢了,即对电流的变化起延迟作用。

自感的利用与防护:利用:自感现象在各种电器设备和无线电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自感线圈是交流电路的重要元件。以后的学习会讲到。

例日光灯等;燃气灶打火制造精密电阻等

防护:变压器、电动机等器材都有很大的线圈,当电路断开时会产生很大的电动势,使开关产生电火花,引起人身伤害,因此电动机等大功率用电器开关把开关浸在绝缘油中,避免出现电火花。

(三)、学生分组实验:模拟打火装置或没有防护措施的电动机开关断开的情景

(四)、学以致用:问题:1.画出断电前后,通过线圈电流

2.断电时灯泡将做出怎样的反应?

实验验证。

(五)、要点回顾:

要点1无论是外界引起的磁通量变化,还是自身引起的磁通量变化,只要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都能产生感应电动势(这是我们对电磁感应的进一步理解.)

要点2自感电动势总是阻碍电流的变化。显示出“电惯性”其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为:增反减同

要点3自感的效果是延迟了电流变化的时间

科学方法经历:猜想、假设、理论推理、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结束语:上面我们研究了自感电动势的方向,那么自感电动势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下一节继续探究。

(六)、作业,查阅资料,了解电感镇流器日光灯的构造和分析镇流器工作原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课题是《互感与自感》,教学目标顺利达成,教学中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较好的突破了教学难点。这节课的设计比较新颖,不拘泥于教材。加强了学生的体验,互动和探究。实践证明有很强的可行性。具体如下。

对于互感,我通过变压器互感使灯泡发光和通过Mp3音乐互感使音箱发音,使学生通过看和听真切的感受到了互感的存在,从生活走向物理,大大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自感部分的教学,我做了较大的改进。书上是直接给出了两个通电和断电实验,而我却采用了让学生先做了一个“有惊无险”的断电自感实验,使学生体验深刻,很好的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这个实验的另一优点是,学生参与面广,师生互动,且器材易得,改装方便。

对于通电自感,与教材相比,我也做了很大的改进。把这一内容设计成了探究课。通过猜想、设计实验、预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经历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也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提高很好地结合起来。

最后,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断电自感,模拟打火装置,使物理走向社会,学生感受到了学物理的意义。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学物理的兴趣。

物理教案【篇8】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合力与分力都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定义的。

2、通过实验探究,获知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上力的合成情况。

3、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经历对图表的分析获得结论的过程,并能够在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中发现新的问题。

4、在关于力的合成的探究实验中,让学生经历从提出假设,到验证假设,直到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先通过“帆的合力”、“蚂蚁的合力”、“人的合力”等例子展示合力的作用效果;提出合力、分力及力的合成的概念。

2、然后通过设置疑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的大小是怎样的?”来展开。为了验证同向和反向上二力合力的大小,设定了“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来得出二力合力的条件。

这样安排是让学生首先对合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知道力的效果是合力代替的前提,然后通过简单的情况来认识合力大小与方向是怎样确定的。这样可使学生“从一般到特殊”初步认识力的合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对通过实验探究的参与,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的情况。

教学难点:

1、让学生了解等效代替的科学方法,认识等效替代对物理发现的重要作用。

2、要求学生能在观察自然、生活等现象中发现问题,勇于探究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物理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4.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助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质量的单位以及换算;

2.学习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用具】

大水泥钉、小水泥钉各一枚,订书针一锭,天平。

【教学过程】

引导讨论:

(1) 一根大水泥钉与一根小水泥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钢造的,用途相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所用的钢的量不同)

(2) 一根订书针和一锭订书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相同材料构成,含有的材料多少多少不同)

(3) 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

1.质量的概念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质量的单位

(1) 讲解:

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 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补充:生活中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2)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及小资料的讲解。

一只苹果的质量 、你身体的质量 、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一只鸡蛋的质量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djz525.com/a/6145563.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武术口号40句
下一篇 : 文艺清新的励志句子142句
" 物理教案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