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范文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场合,让我们来参考一些范文吧!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法律系实践报告(分享4篇)”,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踢毽子活动总结(合集六篇)

法律系实践报告【篇1】

在法律系的学习生涯中,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并且培养出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我在法律系实践中的经历和收获。

我所参与的法律系实践是一个模拟法庭辩论的活动。整个活动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准备阶段,团队成员需要对所分配的案件进行调研,收集相关的法律案例和法规,并且为自己的观点做好充分准备。在这个阶段中,我负责调研案件的相关背景和历史背景,以及与案件相关的先例法和法规。我深入挖掘了案件的细节,学习了如何解读和应用相关法律条文,为辩论活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接下来是实践阶段,我们组织了一场辩论赛,并且邀请了其他专业的同学和教师作为评委。辩论赛中,我们扮演了检察官和辩护律师的角色,分别为自己所支持的观点进行辩护。整个辩论赛过程相当紧张和激烈,我们需要快速思考并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我和其他队员的努力下,我们成功地将我们的观点以有力的逻辑和深入的法律知识呈现给了评委和观众。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最后我们的团队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通过这次法庭辩论的实践活动,我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收获。我深刻体会到了实践在法律学习中的重要性。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才能真正发挥出知识的作用。在准备阶段,我学会了如何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通过查阅大量的法律文献和相关案例,我提高了理解和应用法律条文的能力。在实践阶段,我学会了如何在紧张激烈的情境中保持冷静和思考。我能够快速地做出反应,并且以清晰且逻辑严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除了个人的收获之外,整个团队也从这次实践活动中受益匪浅。通过合作,我们学会了如何有效地协作和分工。每个人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而我们需要相互信任、密切合作才能取得好的结果。我们还在实践中提高了沟通和表达的能力。在紧张的辩论赛中,我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表达出我们的观点,并且说服其他人接受我们的看法。

通过这次法律系实践报告,我深刻意识到实践在法律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我不仅加深了对法律理论的理解,还培养了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我相信这些宝贵的经验将对我的未来学习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我也希望将来能够继续参与更多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法律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法律系实践报告【篇2】

法律系实践报告是我作为法律系学生在大学期间所进行的一项重要学业任务。通过这项实践活动,我深入了解了法律专业的实践环境,并通过参与真实案例、实地调研、参观法庭等方式,提高了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我在法律系实践过程中的一次具体实践活动,并分享我个人的感悟和收获。

正文

具体实践活动:实地调研法院

作为一名法律系的学生,我深知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因此,在大三的暑期,我决定利用假期时间到附近一家法院进行实地调研。这家法院在当地声誉卓著,被认为是全市最重要的法院之一,处理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案件。我对如何处理各类案件、法官如何裁决以及法院内部运作流程非常感兴趣,因此希望通过这次实地调研来加深了解。

在我到访法院的当天,我事先与法院的一位法官进行了联系,并获得了法官许可参观法庭和协助一些普通案件的研究与整理。这使我非常兴奋,因为我将有机会亲身参与法律实践的过程。

我首先参观了法庭,目睹了一次重要刑事案件的开庭。法庭气氛庄重,法官、辩护律师和检察官都表现得非常严肃和专业。事后,我通过观察庭审记录和法官的裁决书,深入了解了案件的背景、证据和审判过程。我在法院图书馆里查阅了相关的法律条文和案例,用以更好地理解法官的判决理由。

我与法院的一位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了解了法院的日常运作和办案流程。他详细介绍了案件受理、立案登记、庭前准备、庭审、审判和执行等几个阶段的工作流程,并分享了一些他自己的经验和观点。我认识到,一个案件从立案到宣判的过程涉及到很多细节和程序,并需要多方面的合作才能顺利进行。

在我参与的一些普通案件的研究和整理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法律问题,涉及到民事、刑事、行政和商业等各个领域。我阅读了案件卷宗、法规和相关案例,撰写了关于案件背景和分析的报告。这个过程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法律研究和撰写能力,并且深化了我对法律实践的认识。

个人感悟和收获

通过这次法律系实践活动,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差距。在课堂上学到的法律知识只是一个基础,真正的法律实践要更加复杂和细致。法院的实地调研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法官、辩护律师和检察官等法律从业者的工作,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责任。

我还收获了以下几点经验和感悟:

1. 法律实践需要深入的法律知识和广泛的视野。仅仅掌握法律书本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了解实务操作和与其他相关领域的交叉合作。

2. 法律实践需要专业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在法庭上或处理案件时,律师、法官和其他从业者需要清晰地沟通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3. 法律实践需要严谨和细心的态度。一个案件的胜负往往取决于细节和证据。法律从业者需要仔细研究和分析案件材料,以确保没有遗漏重要细节。

通过参与法律系的实践活动,我深入了解了法律从业者的实践环境,提高了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实地调研法院让我亲身体验了法庭庭审和案件研究的过程,并从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感悟。我相信,这次实践活动对我的法律学习和将来的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系实践报告【篇3】

作为一名法律系的学生,我们学习法律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掌握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的运作方式,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我的法律系实践报告。

首先,我参与了一桩民事诉讼案件的调解工作。这起案件涉及一位房东与租客之间的纠纷。调解过程中,我了解到了调解的重要性和技巧。通过倾听双方的诉求和观点,我帮助他们找到解决纠纷的共同点,并通过妥善的沟通和协调,推动双方就部分争议内容达成了调解意向。通过这次实践,我不仅了解到法律解决纠纷的方式,还提升了自己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其次,我参与了一次法律援助工作。法律援助是法律系学生实践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我们可以帮助他们维护自身权益。我参与的这次法律援助涉及一位残疾人的劳动合同纠纷。通过为他提供法律咨询、撰写法律文书和参与诉讼等工作,我深刻体会到了法律援助的意义以及法律学习的实践应用。这次实践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法律援助工作的流程和方法,提高了自己的法律实践能力。

最后,我还参与了一次模拟法庭辩论。模拟法庭辩论是法律系学生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辩论和论证能力。在这次模拟法庭辩论中,我扮演了原告律师的角色,为我的当事人进行了有力的辩护。通过与其他律师进行辩论和反驳的过程,我不仅加深了对案件事实和法律条文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运用法律知识和逻辑思维进行有力的辩论。这次实践对我提高辩论和论证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总结起来,我的法律系实践报告涵盖了调解工作、法律援助和模拟法庭辩论三个方面。通过这些实践,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法律知识,为将来的法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在未来的实践中,我能够继续学习和成长,为法律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法律系实践报告【篇4】

为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法律实用型人才,根据法学专业的实践实施方案的要求,2011-11-09日在李文杰老师的指导下,法律系100多名同学进行了一次“模拟法庭”的实践活动。多名专业老师莅临了本次活动。整个活动井然有序,高潮迭起,达到了预期目标。

我们选择的是一个典型的故意伤害案件,案件涉及正当防卫问题。在诉讼程序上又是一个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这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多发性的案件,也是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有一定理论深度或有争议的案件。

下午3点左右,同学们开始安排场地、麦克风试听、安排出场顺序,各项准备工作井然有序。老师宣布活动开始后,活动正式开始。我们走进了模拟法庭的现场,首先书记员沉稳的走向书记员台,宣布公诉人、辩护人入庭,询问确认到庭情况,然后宣布法庭纪律,接着是审判组长,审判员出庭并宣布庭审开始,进行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法庭评议与宣判等法定程序。

此案事实较为清楚,被告也积极地交待了自己的罪行,所以整个审理过程就较为简单和轻松,不过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把它当作是一个简单的案件来看待,大家都很认真,积极地在尽力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时间飞快的流逝,最后,法庭宣布由合议庭合议产生的判决,模拟法庭的庭审就此划上了句号。

在正式**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进入角色,各项活动都严格按照实际工作的要求开展,使得模拟庭审过程十分逼真。造成一种严肃、正规的法庭气氛,使学生进入“实战”状态。**审判的各个阶段的全部工作,都放手由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只旁听,不参与,不干涉,即使**时遇到了问题或遇到了准备阶段没有注意到的情况,也由学生自己处理,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中断**程序。

每个学生的现场表演都有自己的特点,都凝聚着自己的智慧和心血。看到自己努力成果得到肯定,无比欣慰,从中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这也明确了以后应当努力的方向。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是探索法学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

相关阅读

法律的实践报告(系列六篇)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范文能够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法律的实践报告(系列六篇)”,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法律的实践报告 篇1

《法律科普实践报告》范文

一、报告简介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法律知识的科普实践,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背景介绍

法律作为社会管理的基础和规范,对于人们的生活、工作、交往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普通公众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普遍较低,往往对自身权益的维护不够有力,易受到侵害。因此,通过开展法律科普实践活动,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知,是非常必要的。

三、活动内容

1. 法律讲座

通过邀请法学专家、律师等相关人员,开展法律讲座,深入浅出地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运作机制,以及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问题、案例等。法律讲座既可以面向广大公众,也可以面向特定群体,如学生、企业职工等。

2. 互动解答

组织法学专家和律师等参与者进行互动解答环节,让公众提出自己关心的法律问题,并由专业人士进行现场解答和疏导。通过这种形式,不仅能够提高公众的法律知识,还能够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法律的适用。

3. 实地调研

在法律科普实践过程中,组织小组可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公众在法律意识和知识方面的薄弱环节,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根据实地调研结果,进一步完善科普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四、活动效果与影响

通过开展法律科普实践活动,取得以下效果和影响:

1. 提高公众的法律知识水平

通过系统的法律科普讲座,让公众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运作机制,从而提高其法律意识和知识水平。

2. 增强全民的法治意识

通过法律科普实践活动,使公众更加了解法律对自身利益的保护作用,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治意识。

3.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加强法律科普,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有助于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 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参与法律科普实践活动,可以让公众更加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自身权益的保护,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五、总结与展望

法律科普实践是提高公众法律素养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推动法治社会建设。今后,我们将继续组织开展更多的法律科普实践活动,不断完善活动形式和方式,以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知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法律的实践报告 篇2

法律科普实践报告

一、选题背景

知识产权是当今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促进创新和发展,保护创意和创新的成果。知识产权涉及诸多领域,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等,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了解知识产权是什么、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侵权行为的界定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选题目的

针对知识产权这一领域,本报告旨在进行法律科普,通过科普活动向社会公众传递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三、实践方案

1.开展科普讲座

在高校、企业、社区等场所进行知识产权相关科普讲座,通过诸如案例分析、解答疑惑等形式向公众普及知识产权保护、侵权行为的界定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2.组织知识竞赛

通过组织知识竞赛方式,吸引广大公众参与到知识产权科普活动中来,提高公众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和重视程度,同时,也能通过竞赛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公众自身的自治意识。

3.开展媒体宣传

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对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政策和案例进行宣传,进一步提高公众对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的意识。通过大众媒体的宣传,使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得到广泛关注。

四、实践结果

本次法律科普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有效地向公众普及了知识产权相关的基本知识、侵权行为的界定等方面的知识。在科普讲座、知识竞赛和媒体宣传中,有数百人次参与,其中,不少参加者在参与活动的同时,获得了针对自身行业和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建议,帮助公众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和行动力。

五、反思与改进

本次实践活动中,我们最初的科普思路是基于对知识产权的了解和认知之上,但我们也意识到,实践活动应该立足于公众的实际需求,考虑公众的关注点和实际疑惑,更好地发挥科普的效应。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将注重提前调研,了解公众对知识产权的认知情况和疑惑,以此更好地定位讲座内容和形式,使知识产权科普更加接地气、更有针对性。

法律的实践报告 篇3

社会实践活动报

告敬老院之行

学院:国际商学院

班级:市场营销专业10470班

指导教师:费卫

组长:组员:

组长****:**

邮箱 敬老院之行

一、小组活动前期准备

一实践总述

(1)实践主题

增强道德修养关爱弱势群体”

(2)实践目的

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走向社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关心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

1.通过社会实践,增加我们的个人阅历,使我们能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自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2.社会实践可以说是自我的一次挑战,是自我能力的一次提升,是我们真正步入社会,真正服务社会前的一次演练,提高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能力。

三。通过社会实践的平台,让更多的人关注和关爱身边的弱势群体。

(3)实践可行性分析

1您可以联系附近的敬老院,方便安排活动场地;

2交通便利,与我校爱心俱乐部共事安全;

三。活动所需经费不多,受经费限制。

二实践内容

(1)实践时间

2010.12.04 7:30-10:30

(2)实践地点

南京市江宁区百家湖敬老院

(3)小组成员

(4)实践内容

1抚慰疗养院的老人,与他们交谈,带来精神上的慰藉;

2为老人表演小节目,给老人带来欢乐。

二、小组活动流程

12月4日上午7:30,小组成员和爱情协会的成员聚集在我们学校的大门口。所有的成员都到了之后,他们乘公共汽车去了百家湖敬老院。在工作人员的热情领导下,他们开始了第一天的活动。

看到我们来,老人们很高兴。老人家们都很健谈,有些老人还高兴地唱起革命歌和我们一起互动,然后我们和老人家一起照相留影,有些老人们还摆出姿势让我们照相,笑得合不拢嘴。最后,在我们集中的合唱中,我们结束了这次活动。

临别时,有一些老人不愿意送我们走。虽然有一丝淡淡的伤感,但我们和老人们约定,来年还要过来,为他们平静的生活增添一丝精彩,奉上我们的一片孝心!

至此,所有活动都圆满完成,我们的组员们在这个我们留下汗水和笑声的地方合影留念。虽然只有几个小时,但真的学到了很多。我真诚地希望这里的老人们能过上充实、祥和的生活。

(图为集体实践活动合影)

三、小组个人总结

敬老院活动感想

第一次回家的老人家没有想象中的沮丧和悲伤,阳光明媚的人们的心是温暖的。可爱的老人们也很放松,我们欢笑,充满沧桑却没有想象中的悲伤。慈祥的爷爷奶奶热情的拉着我们的手,对我们诉说着他们开心的事情,从他们的言语中,我没有听到他们对儿女的抱怨,他们只是一味的说着儿女的好,回忆着往昔的欢乐时光,看到他们微笑的脸庞,我从心底里感到欣慰。

我们给他们唱歌有的还跳起舞来,爽朗的笑声也是一波波回响在充满阳光的室内。10:30时,爷爷奶奶便要准备去吃午饭了,我们与他们依依不舍的道别,没有悲伤,大家始终都笑着。

这次活动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让我想起了我的中年爷爷奶奶,突然觉得他们很想念。虽然养老院的老人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悲伤,但我知道那些都是隐藏在他们微笑背后的。不管将来怎样,我都不会将我父母送入那华丽的牢笼之中。

通过这次的活动,启发了我们在公益活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所有这些让我们体会到老一辈的孤独和幸福。在这个时代,我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缺乏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价。

而这次的集体公益活动,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这次活动的光荣感。

敬老院活动感想

大学第一次社会实践是去百家湖疗养院。我在这次活动中感受到了很多。

在印象中,敬老院是一群孤独的老人的聚集地,是一个缺少欢乐关爱的地方,然而这一次去敬老院便彻底的改变了我狭义的认识。

阳光温暖着每一个角落,照耀着每一张充满沧桑却又充满善良和微笑的脸,如此美丽和幸福。在与老人们的交谈中,我没有感到一丝对孩子的怨恨,而是从言语中了解了他们对孩子的理解。老人们精力充沛,精神饱满。他们还自己洗衣服,打水,打扫房间。我为这个懒惰的人感到羞耻。

在这次体验中,我不仅学会了许多为人子女所需的孝道,更明白了人老心不老同样获得快乐潇洒的道理。也希望因种种原因而无法亲自照顾父母的人们能多抽时间陪陪他们,让父母拥有一个安详快乐的晚年,不要让父母对儿女一生的牵挂缠绕着他们。在夕阳无限好的黄昏,看着父母慈爱的双眸,道一声“爸妈,辛苦了”!

同时,这次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让我们明白学会独立的重要性。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更多的爱。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锻炼我们各方面的能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丰富我们的大学生活。

敬老院活动感想

作为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我总是缺少一些东西。我总是呆在安静的象牙塔里,做一些天真的事情。今天,我有幸跟随大家来到百家湖敬老院,心中起伏不断,有点顾虑会不会又是千篇一律的活动,形式一下。然而,几个小时后,这种无知的担忧影响了云端,这的确实一段爱情之旅,也是心灵的洗礼。

在潜意识里,养老院对许多老人来说是一个华丽的笼子。里面的老人们或许生活得很舒适,吃饱住暖,但内心一定很孤寂,郁郁寡欢。然而,这一次,这个活动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自以为是的认知。

敬老院里有专门表演才艺的娱乐厅,老人们可以随时欣赏和表扬才艺,闲暇时还可以结伴逛街遛弯儿。我们总以为养老院的老人是被子女遗弃的穷人,其实他们和我们一样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我以为对老人们来说,送他们来敬老院的儿女们是他们的死穴,提不得,碰不得。

然而,这“死穴”却恰恰是老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儿女的成长,成家,立业,老人们述说了很多,唯独没有对子女送他们来敬老院的埋怨,取而代之的是对儿女的诸多理解,谁说应老远的老人们生活不开心,他们也可以很阳光很可爱!

这次组织活动让我明白,敬老不仅可以造福社会,而且可以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为了公共利益,我们也应该自愿参加这样的活动,因为这是我们大学生劳动态度的一个特点。

敬老院活动感想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进一步加强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于是我们以实际行动为老人家送温暖、献爱心,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疗养院。进了门,老人们都很热情的欢迎我们的到来,我们也被此时的场景所感染。我们和老人们聊天,帮老人打水,听老人讲自己的过去,也与老人分享自己的校园生活,还为老人们表演了小节目呢!

让这些独居的老人们再次露出幸福的笑容。在笑声中,我们离开了疗养院。让老人安享晚年,是每个孩子的责任,也是社会责任。

我衷心希望老人们长寿,晚年幸福。

通过这次跟老人家的聊天,是我们明白的很多,明白到他们过去的经历,明白他们的辛劳,明白他们对他们儿女的记盼,更明白他们对我们的希望。

老人,是需要我们关心的一个弱势群体,我们应该不懈努力的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以报答他们曾经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也将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继续更好的传承下来。

敬老院活动感想

这应该是一个正常的星期天早上。按照惯例,每个人都要睡到十点,然后收拾行李去吃晚饭。但是今天却是不平凡的一天,我们居然在七点前就都起床了,这确实是一大“壮举”,尽管大家都是睡眼惺忪的,但想到一会儿要去敬老院做义工,大家还是很兴奋的,一路上都是欢声笑语。

去之前,我曾想象过敬老院的样子,几间古老的房子,有一个种满参天大树和花草的幽静的院子,阳光照在门前的石阶上,爷爷奶奶坐在门前的椅子上晒着冬日的太阳……但今天当我到达那时才发现那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不用一样。一幢三层现代建筑,镶着洁净的透明玻璃,绿色的屋顶,空旷的庭院,老人们靠墙而坐,唯一与我想象的场景相似的大概就是老人们确实在晒太阳,经过领队的分组后,我们走进了今天我们工作的房子,我和我们小组的另外三个人来到了一个奶奶的房间。奶奶看到我们很开心,她一直很开心地笑,让我们坐下来。

奶奶和我们交谈中对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世上只有妈妈好,在妈妈的怀中像块宝”,尽管我们不怎么听得懂奶奶的方言,但是这句话我们听得真切,也是触动我最深的一句话。平时我们说起这句话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听着奶奶说起她刚爬时就失去母亲,由自己尚且年幼的姐姐抚养大,稍大点时唯一的哥哥由于参加八路军牺牲的时候,我的心不能不为她的遭遇动容。当奶奶不知第几次又说到这句话时,我清楚地看见了她红了眼睛,眼泪在她由于岁月而深陷的眼眶里打转。

其实奶奶总是谈起这句话,我能明白她其实很想她的孩子,她不停地重复这句话为的不过就是想让她的孩子明白这句话的意义。我想如果可以让她选择的话,她宁愿天天帮孩子做家务来换取呆在孩子身边的机会,而不是呆在有人服侍的敬老院里,就算敬老院再好再舒适,毕竟少了些许亲人的味道。

这让我想起了我姐姐在活动前说过的话:不要问老人和他们的孩子。不管老人们是因为何原因来到敬老院,孩子都会是他们的一块心病,他们被孩子送到这里,无论他们找多少原因来安慰自己,他们都很清楚自己已成为了累赘,现在被抛弃了。

那位奶奶除了让我们要对妈妈好外,还格外叮咛我们要好好学习。奶奶说的话总是让我想起妈妈。在我上大学之前,我每天都能见到她,听她和我说话,和她吵架。而现在自己一个人,只能通过**联系,好几个星期才能讲半个小时的话,想念也像水草一般在心间蔓延。

独自在外的三个多月,让我终于明白了家的重要,明白了爸妈对我的关爱,也因为我明白了这些,我真的很不理解那些把自己父母送到敬老院的人,无论父母有什么过错,他们也不该因为父母年纪大了,成为了他们生活的拖累而把他们丢弃在敬老院,他们连为人的基本准则都失去了。

当他们年幼的时候,是父母含辛茹苦地供他们吃穿住,每天为他们的生活学习奔波劳累,而当时间之轮碾过,他们因为害怕被拖累而选择了逃避责任,将父母送进那看似温暖,实际总透着寒气的地方。从小到大,我从没有看到身边的人有过相同的举动,在我的观念里,孩子对父母尽赡养义务是天经地义的,为父母养老送终并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而是一件很平凡的事。真希望那些人能够早点明白老人们对家的依赖,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再去后悔。

想起学姐告诫我们的话:不要对老人做任何承诺,不要和他们说下次你还会来看他们,因为如果你做不到,他们会很伤心地。这些老人们比那些儿孙绕膝的老人们要脆弱很多,他们的心已经连一点点失望都已无法承受,所以他们都选择让自己过得开心点,避免那些令他们伤心地话题。

虽然和老人们在一起不过是短短的几个小时,但我学到的不只是短短的两句话能说清楚地,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去关心老人,去多和他们谈天,更希望老人们的孩子能明白老人更愿意呆在他们身边,希望子女们能把老人们接回家去住。

敬老院活动感想

法律的实践报告 篇4

《法律科普实践报告》

一、报告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法律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得到认可。然而,由于许多人对法律了解不足,往往因此无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无法做到遵守法律。为此,本次报告旨在通过法律科普实践,增强公众对法律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进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二、报告的内容

1. 法律科普宣传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律、认识法律和尊重法律,我们在本次实践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包括送普法宣传册、开展健康科普讲座、举行法律讲解会等。这些宣传活动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法律问题,而且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充分传达法律知识,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 法律问题的引导与解答

在法律科普宣传活动中,我们积极引导群众提出自己的法律问题及疑惑,并通过相关法律知识进行解答和指导。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法律问题和认知盲点,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而我们的宣传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更加现实地理解和应用法律。

3. 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普及

从宣传活动到法律问题解答,我们一直着眼于培养公民的法律认知力。通过宣传、解答问题和示范操作,我们向公众展示了法律的程序规范和权利义务,强调了法律对个体和社会的监督力和保护力,向大众传递了普及法律的重要性,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

三、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在法律科普宣传活动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让普通人真正利用起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其次,由于法律知识复杂,普及法律需要付出很大的时间和成本,这需要我们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宣传计划和方案。最后,还需要考虑如何扩大法律科普宣传的影响力和效果,确保传播的信息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

四、实践的总结和展望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理解到:法律科普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也需要不断提升法律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因此,今后在推进法律科普宣传工作中,需要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和吸纳众多人的力量,同时也应积极倡导并吸收法律专业人才的支持与帮助。只有这样,法律科普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帮助人们更好地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养,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法律的实践报告 篇5

【摘要】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我们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特此为您编辑了大学生实践报告格式,敬请关注!!

年级______ 班级:_________ 姓名: _____ 学号:____

实践时间: 年--月--日 至 2009 年--月--日 共 --天

一、实践目的:介绍实践的目的,意义, 实践单位或部门的概况及发展情况, 实践要求等内容。这部分内容通常以前言或引言形式,不单列标题及序号,

二、实践内容:先介绍实践安排概况,包括时间,内容,地点等,然后按照安排顺序逐项介绍具体实践流程与实践工作内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以记叙或白描手法为基调,在完整介绍实践内容基础上,对己认为有重要意义或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重点介绍,其它一般内容则简述。

三、实践结果:围绕实践目的要求,重点介绍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的分析,思考,提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等。分析讨论及对策建议要有依据,有参考献,并在正后附录。分析讨论的内容及推理过程是实践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所提的对策建议,是反映或评价实习报告水平的重要依据。

四、实践总结或体会:用己的语言对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着重介绍己的收获体会,内容较多时可列小标题,逐一汇报。总结或体会的最后部分,应针对实践中发现的身不足之,简要地提今后学习,锻炼的努力方向。

以上就是由为您提供的大学生实践报告格式,希望给您带来帮助!

法律的实践报告 篇6

法律科普实践报告

主题:我国民法典更新与个人权益保护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我国民法典在2020年全面实施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更新和完善。个人权益保护是民法典的核心理念之一,对于广大民众而言,了解民法典的相关内容以及个人权益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民法典的相关条文及司法解释的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民法典的主要内容及对个人权益的保护,以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权益保护意识。

一、引言:民法典的背景和意义

民法典的制定与实施意味着我国法律体系的一大发展,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民法典的主要内容

1. 自然人权利能力与民事权利

民法典明确了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并规定了相应的民事权利与行为的效力。

2. 家庭关系与婚姻制度

民法典界定了家庭的概念,规定了婚姻、养育子女、财产制度等相关权益。

3. 继承权利与继承制度

对自然人的遗产继承制度进行了规定与完善,平衡了继承人之间的利益。

4. 侵权责任与个人权益保护

民法典明确了侵权责任的承担原则、救济方式以及损害赔偿等内容,强化了对个人权益的保护。

三、民法典对个人权益保护的意义

1. 加强了个人权益的保护力度

通过明确规定个人权益的边界,使个人在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得到及时的维权和救济。

2. 完善了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民法典对个人信息保护进行了明确规定,保障了个人信息的安全与合法使用。

3. 提升了个人财产权益的保护程度

民法典通过建立健全的财产权益保护制度,对个人财产实施了更加全面的保护。

四、民法典对个人权益保护的启示与建议

1. 加强对民法典的宣传与普及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民法典的宣传,提高公众对民法典的认知度。

2. 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与权益保护意识

个人应加强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积极主动维权,提高法律素养。

3. 提供法律咨询与法律援助

政府应增加法律援助的力度,为民众提供更多的法律咨询与法律援助服务。

五、总结:借助民法典增强个人权益保护

我国民法典的实施为个人权益保护提供了更加完善和规范的法律保障。通过更深入地了解民法典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2023法律实践报告


下面的"法律实践报告"或许是你所需要的信息。行动是知识的起点,而知识是行动的成果,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工作中,通常都需要撰写报告。良好的报告写作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请收藏此页,以便日后方便查阅!

法律实践报告 篇1

法律科普实践报告

摘要:

本报告旨在科普法律知识,提升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首先介绍了法律的基本概念,包括法律的来源和分类。然后重点解析了公民的基本法律权利和义务,以及常见的法律纠纷和解决方式。最后讨论了当前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一些法律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引言

法律是社会的“规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法律科普的实践,提升公众的法律素养,使人们能正确了解和运用法律,避免或解决法律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二、法律基本概念

法律是指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强制性规范,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意识形态,通常通过立法程序对公民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法律的来源可以分为法定和习惯法两种。法律的分类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商法等,每种法律领域有其特定的规范对象和规范内容。

三、公民的基本法律权利和义务

公民的基本法律权利包括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知识产权等。在享受这些权利的同时,公民也需要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如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等。对于违法行为,法律也给予了相应的制裁,以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

四、常见的法律纠纷和解决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法律纠纷,如合同纠纷、离婚纠纷、房产纠纷等。对于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诉讼和非诉讼解决方式来解决。诉讼方式主要通过法院审理来解决,而非诉讼方式则包括调解、仲裁、和解等多种方式。

五、当前社会关注的法律问题及建议

当前,社会存在着一些引起公众关注的法律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网络犯罪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法律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对于法律问题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同时,还需要加强法律的监督和执法力度,加强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公民也应积极参与到法律事务中,自觉遵守法律,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六、结论

通过本报告的实践,可以发现法律科普对于提升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有重要作用。只有不断加强法律科普工作,提高公众对于法律问题的认知和防范意识,才能建立一个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的社会。法律科普实践需要政府、教育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媒体等多方合作,形成合力,把法律知识普及到每个公民中,让人民认识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更加公平、公正、有序地发展。

法律实践报告 篇2

法律科普实践报告

一、引言

法律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以及实现公平正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法律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大部分人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仅限于表面,对于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实践应用还有待加强。因此,本报告旨在通过法律科普实践活动的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法律素养,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法律科普实践活动的目的与意义

法律科普实践活动的目的是通过直观、生动和互动式的形式,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强化法律重要性和法治观念,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减少法律纠纷的发生,提升社会的法治水平。

该活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公众的法律素养。通过法律科普实践活动,公众可以了解到法律的基本原理、相关概念以及法律适用等内容,从而提高公众对法律的理解和遵守意识。

2. 减少法律纠纷的发生。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公众对法律的了解程度提高,能够主动遵守法律,并能够更好地预防和解决法律问题,从而降低法律纠纷的发生率。

3. 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法律是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公众对法律的了解程度越高,社会的法治水平就越高,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的基础就越牢固。

三、法律科普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1. 法律知识讲座。通过专业法律人士对公众进行法律知识的讲解,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 法律案例分析。通过讲解真实的法律案例,分析其中的法律问题和解决方法,引导公众从实际案例中学习和理解法律。

3. 互动游戏。设计一些互动游戏,让公众在游戏中学习法律知识,增加参与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4. 制作宣传材料。制作一些宣传材料,如海报、小册子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传播法律知识,方便公众随时查阅学习。

五、法律科普实践活动的评估与总结

法律科普实践活动结束后,应对活动进行评估与总结。评估活动的效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参与人数与反馈情况。统计活动的参与人数,收集他们对活动的反馈和建议,评估活动的影响力和满意度。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测验或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估公众对法律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以衡量活动的教育效果。

3. 活动的可持续性。评估活动对公众法律意识的提升效果,以及活动的长期影响力,判断活动的可持续性。

通过评估与总结,可以对法律科普实践活动进行改进和优化,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更好地推动社会法治进程。

六、结论

法律科普实践活动是提高公众法律素养、增强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以讲座、案例分析、互动游戏和宣传材料等形式开展法律科普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降低法律问题的发生率,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同时,通过对活动的评估与总结,可以不断改进和优化活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和长期影响力。

法律实践报告 篇3

法律科普实践报告

【摘要】

法律科普实践活动作为普法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旨在增进社会公众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和认知。本报告通过对近期开展的法律科普实践活动的调研和总结,分析了活动的主题选择、参与人群和效果等方面的情况,并为今后的法律科普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些建议。

【正文】

一、引言

法律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而公众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法治程度和公平正义的实现。为了增强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各级政府和法律机构广泛开展了一系列的法律科普实践活动。本报告旨在总结法律科普实践活动的特点和效果,并提出建议,以促进今后的法律科普实践活动的发展。

二、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研通过访谈法律科普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观察活动的场景和反馈,以及分析相关报告和数据等多种方法进行。总共参与了5个法律科普实践活动,涵盖了不同主题和人群。

三、主题选择

在法律科普实践活动的主题选择方面,应根据社会热点和公众需求来确定。例如,一次活动的主题是《婚姻法中的财产保护》,针对的是近年来频发的夫妻财产纠纷问题,受到了广大夫妻和律师的热烈关注。通过该主题的讲解和案例分析,参与者对夫妻财产的保护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参与人群

法律科普实践活动是为了普及法律知识,因此,参与人群的覆盖面要尽可能广。在本次调研中,活动的参与人群包括普通市民、学生、律师等,他们在不同的法律科普实践活动中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例如,在一次面向学生的活动中,主题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讲座,引起了学生和教师的极大关注,并在学校内部引发了有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深入讨论。

五、效果分析

法律科普实践活动的效果是评估活动好坏的关键指标。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 增进知识储备:参与者通过法律科普实践活动,了解了一些自己之前不熟悉或者误解的法律知识,有助于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护自身权益。

2. 缓解纠纷矛盾:某些法律科普实践活动以某个具体纠纷案例为切入点,通过法律专家的解读和分析,提供了参与者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这对于化解矛盾、减少纠纷具有积极意义。

3. 提高法治满意度:通过法律科普实践活动,公众对于法治的认同和满意度明显提高,增强了法律监督和法治意识。同时,也对政府和司法机关的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六、建议与展望

根据实践活动的调研结果和效果分析,可以提出以下建议:

1. 创新形式:法律科普实践活动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在线微课、短视频等,提高宣传覆盖面和参与感。

2. 多元主题:活动的主题应更加多样化,既要关注热点问题,也要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尽量覆盖不同群体的关注点。

3. 持续跟进:不仅仅关注活动的宣传和开展,还要对参与者进行后续跟进,了解活动对于参与者的实际影响和改变,以及后续需求。

【结论】

通过对法律科普实践活动的调研和效果分析,得出了活动选题、参与人群和效果分析方面的重要结论。在今后的法律科普实践活动中,应继续保持创新、多元和持续跟进的原则,不断提升法律科普活动的效果和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促进社会的法治化进程。

法律实践报告 篇4

法律系模拟法庭实践活动报告为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法律实用型人才,根据法学专业的实践实施方案的要求,20xx-11-09日在李文杰老师的指导下,法律系100多名同学进行了一次“模拟法庭”的实践活动。多名专业老师莅临了本次活动。整个活动井然有序、高潮迭起,实现了预期的目的。

我们选择是一个典型的故意伤害案,案情涉及到正当防卫问题。在诉讼程序上又是一个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这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多发性的案件,也是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有一定理论深度或有争议的案件。

下午3时许,同学们就开始布置场地,话筒试音、安排出场顺序,准备工作井井有条。在老师宣布活动开始后,正式开始。我们走进了模拟法庭的现场,首先书记员沉稳的走向书记员台,宣布公诉人、辩护人入庭,询问确认到庭情况,然后宣布法庭纪律,接着是审判组长,审判员出庭并宣布庭审开始,进行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法庭评议与宣判等法定程序。此案事实较为清楚,被告也积极地交待了自己的罪行,所以整个审理过程就较为简单和轻松,不过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把它当作是一个简单的案件来看待,大家都很认真,积极地在尽力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时间飞快的流逝,最后,法庭宣布由合议庭合议产生的判决,模拟法庭的庭审就此划上了句号。在正式开庭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进入角色,各项活动都严格按照实际工作的要求开展,使得模拟庭审过程十分逼真。造成一种严肃、正规的法庭气氛,使学生进入“实战”状态。开庭审判的各个阶段的全部工作,都放手由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只旁听,不参与,不干涉,即使开庭时遇到了问题或遇到了准备阶段没有注意到的情况,也由学生自己处理,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中断开庭程序。

每位同学的现场表现都有自己的特点,都凝聚着自己的智慧与心血。看到自己努力成果得到肯定,无比欣慰,从中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这也明确了以后应当努力的方向。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是对法律专业学习探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

法律实践报告 篇5

《法律科普实践报告》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和法治意识的提高,法律科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报告旨在对法律科普的相关主题进行研究和讨论,以深化对公众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提高其法律素养。本报告以法律科普实践为切入点,从为什么要进行法律科普、法律科普的对象与方式、法律科普的困境与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与分析。希望通过本报告的撰写与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律科普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法律科普的实践中来。

第一部分 为什么要进行法律科普

法律科普是指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公众对法律问题的认知度和解决能力。与现代法治社会的发展要求相一致,法律科普活动已成为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部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为什么要进行法律科普。

1.1 法律科普是法治社会的必然需求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法治意识的提高,要求公众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只有当每一个人都了解法律、遵守法律,社会才能有秩序、有公平、有正义。因此,法律科普被视为法治社会的必然需求。

1.2 法律科普是公民权益保障的重要手段

公民的权益往往依赖于法律的保护,而公民只有了解自己的权益和法律规范,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通过法律科普,可以帮助公众了解自身权益,增强法律保护意识,提高维权能力。

1.3 法律科普是减少法律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

法律科普可以帮助公众正确理解法律规定,减少因为对法律了解不足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通过促进社会公众的法律素养提高,可以缓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部分 法律科普的对象与方式

法律科普的对象包括公众大众、特定群体和特定行业。而法律科普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通过传统的宣讲、讲座等形式进行,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进行。本部分将对法律科普的对象和方式进行阐述。

2.1 法律科普的对象

- 公众大众:法律科普的对象主要是广大市民,包括学生、职工、农民等各个社会群体。通过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遵守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 特定群体:特定群体包括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他们在法律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通过法律科普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权益和相关法律。

- 特定行业:特定行业包括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的从业人员。他们需要了解自己所从事行业的法律法规,避免违法行为。

2.2 法律科普的方式

- 传统方式:包括法律讲座、法律咨询、法律课堂等形式。通过专家学者的讲解,向公众传授法律知识,解答他们的疑问。

- 新媒体方式:包括互联网、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形式。通过利用新媒体平台的普及性和广泛性,将法律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提高法律科普的效果。

第三部分 法律科普的困境与建议

虽然法律科普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困境和问题。本部分将探讨现有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3.1 困境

- 法律科普活动受众面狭窄。由于法律科普的传播渠道和方式有限,仅有一部分公众能够接受到法律科普的信息,存在受众面狭窄的问题。

- 法律科普内容晦涩难懂。部分法律科普工作者的表述方式较为晦涩难懂,阻碍了公众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 法律科普资源不足。由于法律科普工作经费有限,导致法律科普资源的配置不够充分,无法满足广大公众的需求。

3.2 建议

- 拓宽法律科普的传播途径。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社区宣传等,拓宽法律科普的传播途径,让更多的人接触到法律科普信息。

- 简化法律科普内容。法律科普内容应尽可能简化,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公众易于理解和应用。

- 加大法律科普资源投入。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法律科普的经费投入,提高法律科普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结语:通过本报告的研究和讨论,我们可以看到,法律科普对公众法律素养的提升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应更加重视法律科普工作,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和手段,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对法律问题的认知度和解决能力,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

法律实践报告 篇6

在行政服务中心司法局的实践报告

对于法律尺度的把握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011年11月20我进入了区行政服务中心管理的司法局单位,开始了我第一次走上工作岗位的体验。

在实习期间内,由于我的专业知识还很不完善,主要工作是帮忙接待前来咨询和办理案件的群众。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而这里是工作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不断努力学习和工作来提高自已的能力,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让我学习到也感受到了很多之前所没有想像到的东西,让自己对法律工作的性质和环境,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相信这些见识对于将来无论是否会成为一名法律工作者的我来说,都是受益匪浅的。

一、实习过程中的认识与所得

(一)市民法律意识显著提高

实习的第一天,司法局的当事人来来往往,忙了一整天。每天从早上进司法局到下午下班,一直都不断会有当事人到办公室来,他们咨询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所涉及到的法律知识,或询问自己案件的办案进程,提供案件线索证据等。在实习期间,有关工伤、意外事故、交通事故的赔偿,因家庭暴力而诉讼离婚等等案件一直有发生。其中,在这些案件的原告当中不乏有年过半百的老年人、在世人眼中法律意识还不够完善的农民。每天接待这些案件的当事人,虽然自己不能给他们提供很多的法律知识的帮助,但是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能够深切的感受到他们已经能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管是从办理的案件的数量,还是从群众的思想变化来说,我市市民的法律意识都正在不断提高。

当然,在我国社会各方面还不发达的今天,我市乃至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还需进一步的提高。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德治",号召全国人民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仅仅靠社会舆论的谴责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而只有通过法律手段,通过比社会舆论手段更为强制的手段,迫使公民遵守规则、履行义务,并能够强化这种履行义务遵守规则的法律意识,方可实现。

我们知道,一个法治的社会,必然需要知法、懂法、维法、护法的现代公民。遵守法律从根本上说,是符合绝大多数公民的愿望和利益的。广大公民是法治建设的主体。即便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法治发展,政府也是代表公众利益行使职权,建设法治国家依然是广大老百姓的事情,自然要依靠老百姓,有赖于公众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提高。因此,相信我市市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对于我市乃至全国的法制建设都将产生深刻的长远的良好影响。

(二)有关工伤、交通事故索赔的案件多

在实习期间所接触的案件中,类似于工伤索赔,交通事故赔偿的案件占多数。“天有不测风云”,务工者在劳动的过程中,难免有人身伤害事故发生,即所谓的“工伤”。工伤得不到赔偿,与老板发生纠纷等事也时有发生。特别是农民工在私人承接的工地上工作,在无任何保护和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极易发生各种伤害因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在这期间,我所知

道的类似案件就有:一中年妇女杨某在其务工的工地上因安全防护措施不当而造成左手四手指被截断,被鉴定为九级伤残,要求工地负责人赔偿医疗费及各种损失费等等。

这类案件发生之多,应引起我们的深思。在这些案件中,原告往往是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发生如此之大的人身伤害对于自己的家庭环境而言,显然是不能够承受的。但是,越是如此,在发生伤害事故后,这些工程的负责人很多的却都是一味的推卸责任,使这些受害人不得不进行法律诉讼,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看到这些受尽岁月洗礼的农民,为自己本应得到的赔偿、保护而奔走的时候,会觉得我们社会对于他们的社会保障还是很不完善的,他们的合法利益应该受到全社会的更大重视。他们是活跃在城镇和乡村中最积极、最能干、最可敬的新生力量,他们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在塑造自己,已经与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与农村繁荣和文明进步密不可分。真心实意地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在全社会上下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协调好他们与各阶层的关系,进一步保护他们的权益不受侵害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法律知识,考虑到农民工劳动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已成为中国社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立法部门在完善《劳动法》、《工会法》、《工伤保险条例》等等法律法规贯彻的同时,应对农民工适当做出特别规定;还可以制定适用于农民工的单项条例、地方性法规和行业性、区域性劳动标准。由于城乡结构和农民工自身文化、知识、法律素质的局限性,他们在城市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权益屡屡受到侵害,因此,尽快制定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

每当看到类似案件的当事人到来时,心里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在我国法制日益完善的今天,对于他们的合法利益的保护显然国家还需做很多的努力。

(三)、遇事要注重问题本身的解决

在实习的过程中,不管对于自己将来的继续学习,还是进入社会,从司法局律师们身上看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自己是很受益的。大多数的案件当事人,在前几次进到办公室时都习惯于把自己的案件从头到尾一味的讲述,特别是会反驳对方提出的各种说法。每当这个时候,接待律师都会的耐心告诉他们:现在事情已经出来了,对方肯定会找各种借口来为自己开脱反驳,最重要的不是这些,而是我们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当时听着他们讲这样的话,确实很实际。我们要的不是事实的再现,而是怎样很好的解决案件,最大限度的寻求自身的利益。

当然,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不仅仅学到了这些。对于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和不同身份的人交流,如何提高自己说话处事的技巧,自己将来的专业学习还需怎样来提高等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受益。在这里要感谢司法局律师们对我的帮助,相信通过实习,更加坚定了自己学习法律的信心,增强了对法律的兴趣,对以后的学习中也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实习过程中的看法与思考

(一)、加快我市律师办公的现代化步伐

短暂的实习期间很快就结束了,在实习期间除了让自己对各种法律常识有了更深的认识外,自己对于我市法律工作者的工作环境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我市是一个还需不断发展的中小城市,但是,我觉得就我所实习的律师所而言,他们的办公环境还应进一步改善。现在生活和工作的快节奏,要求我们提高工作效率,以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对比我实习的律师的工作,我觉得他们应该实现案卷、资料的电子化,以方便以后的查阅。计算机不应流于一种摆设,而应切实服务于自己的工作。在和律师提到这点的时候,他们也谈到自己这方面知识的缺乏,以后要不断学习。相信在不久后的几年里,不仅我市律师业的办公会实现现代化,其他行业的发展也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当然,要实现律师办公更加现代化的要求,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上至国家各机关组领导,下至全体律师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以科技提高工作质量、以科技提高审判效率、以科技增强综合实力的环境。因此也真正为办理好自己的案件服务。

(二)、律师应真正做到以维护法律的尊严为己任

另一方面,让自己引起思考的是:在我国建设法制社会的今天,法律工作者要成为为民伸张正义,弘扬法治精神的使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国家关于律师对犯罪嫌疑人提取审问的制度还不完善,律师在办案的过程中还依赖于公安机关及检查机关的协助,因而当案件涉及到他们的利益的时候,极少数律师就感到很为难了。在这期间,我也悉心观察了我实习司法局律师的工作,总的来说觉得他们在原则立场上对事的看法观点还是很值得学习的。但是,记得在关于一个何姓青年起诉自己曾工作的市检查院的案件中,在何某咨询律师时,律师说他不想因为这个案子而和检查院的人特别是领导有过多的接触,他还想继续从事他的律师工作。当时听到律师对当事人讲这些话的时候,让自己产生了很大的震撼。难道就连律师这个为民伸张正义的职业,也不能有最后一点的坚守吗?律师不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就算完事的,他们看似在来往于天堂和地狱之间,但最重要的是维护法律的尊严。我个人认为在这点上,广大律师从业者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切实维护好法律的尊严,而不是象某些拜金主义者一样,处处朝钱看齐。我相信大多数律师在思想上都还是保持着绝对的先进性的,我也希望广大的律师都能真正做到维护法律的尊严,保证法律的公正有效实行。相信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我国才能更快实现国家治理的民主化,法制化。

三、实习对自身的影响

俗话说得好:经一事长一智。通过这短短的实习,耳濡目染律师办案的环境,让自己懂得和学到了更多的东西。首先,我从之前的一名在校学生转变成为一名实习的工作人员,这是在角色上发生了转变。在现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所扮演的角色不是一层不变

的,而是在不断变化中。我们需要在这种不断转换自己角色的过程中,努力适应这种环境的改变,并扮演好不同的角色,从而学到更多的不同的东西。其次,深感国家实现我国法制化社会目标的艰难。虽然最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普法宣传的力度,人民的法律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作为国家一些最根本的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各单位由于相互的制约和利益的牵扯,致使一些法律法规不能落到实处,

法律实践报告 篇7

法律科普实践报告

摘要: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中国法律体系的科普实践,增加公众对法律的了解与认识,提升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报告内容包括法律科普实践的背景与意义、科普方式及内容的选择、实践活动的组织与执行,以及科普实践的效果与反思等。

一、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法治社会的建设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然而,由于法律专业性强、晦涩难懂的特点,普通公众对法律的了解和认识相对较少。因此,开展法律科普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向公众普及基本法律知识,可以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律敏感度,为公众维权提供更好的保障。

二、科普方式与内容

1. 科普方式

(1)开设法律知识讲座:通过邀请法律专家、律师等专业人士为公众讲解法律知识,解答疑问,使公众能够全面地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适用方式。

(2)组织法律咨询活动:通过设立法律咨询台或者举办法律咨询活动,向公众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解答,帮助公众解决法律问题,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3)发放法律宣传材料:制作法律科普手册、宣传海报等宣传材料,向公众发放,使公众能够随时随地了解法律知识。

2. 科普内容

(1)基本法律知识:包括宪法、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著作的介绍和解读,使公众能够了解基本法律规定和法律权益。

(2)常见法律问题解析:对公众经常遇到的婚姻、劳动、合同等方面的法律问题进行解析和讲解,帮助公众了解法律规则和应对方法。

(3)法律案例分享:以真实案例为例,讲解案件的诉讼过程和相关法律知识,帮助公众了解法律实践和判决结果。

三、实践活动的组织与执行

1. 确定活动目标:明确科普实践的目标是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知识水平,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和交流,提供法律帮助和服务。

2. 制定活动计划:制定科普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确定讲座演讲嘉宾或法律咨询人员,并设计科普宣传材料。

3. 组织活动执行:积极联系演讲嘉宾和法律咨询人员,进行活动的组织与宣传,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4. 活动后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反馈评价等方式,对科普活动的效果和反响进行评估,及时总结和改进。

四、科普实践的效果与反思

经过一系列的科普实践活动,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明显提高。广大公众对法律问题的解决能力和维权意识有所增强,很多常见的法律争议得到有效解决。然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科普活动的覆盖范围有限、法律宣传材料的可读性不高等。因此,今后应加强科普实践的力度和广度,改进科普方式和内容,提高公众对法律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总结:

通过法律科普实践,公众对法律的了解和认识得到提升,法律意识和法治意识得到增强,为建设法治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了进一步完善法律科普工作,今后需要加强科普实践的力度和广度,提高科普内容和方式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务和帮助。

法律的实践报告十篇


按照平时学习工作的要求,范文的用途越来越广,范文能够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法律的实践报告十篇,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法律的实践报告 篇1

【篇一:刑法科普实践报告】

一、实践目的

本次实践旨在向普通公众科普刑法基本知识,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知度,增强公民法治意识,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

二、实践内容

1. 罪与刑的区分

罪是指违反社会道德、损害社会利益而受到刑事追究的行为;刑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将罪犯进行处罚的一种方式。罪是刑的前提和基础。

2. 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法无规定不罚、犯罪过错责任原则、量刑适当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等。这些原则保障了刑法的公正和合法性。

3. 刑法中的罪名分类

刑法中的罪名分为侵权类罪名和危害国家安全类罪名。侵权类罪名主要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而危害国家安全类罪名则包括叛国、间谍、恐怖活动等。了解罪名分类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犯罪的性质和后果。

4. 刑法中的刑罚种类

刑法中的刑罚种类包括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各个刑罚的适用条件和具体情况有所不同。

5. 刑法中的刑责减轻和刑罚执行方式

刑法中规定了刑责减轻的情况,如立功表现良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等。刑罚执行方式包括服刑、假释、缓刑等。

6. 刑法中的共同犯罪和故意与过失

共同犯罪是指两个以上人共同实施的罪行,而故意和过失则是区分犯罪心态的概念。了解共同犯罪和犯罪心态的区别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

7. 未成年人犯罪与刑罚

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有特殊的规定,刑法考虑到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对其刑罚进行了相应的限制和特殊规定。

三、实践成果

通过科普刑法的基本知识,我相信公众对刑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公众的法律意识提高了,能够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遵守法律,切实参与到法治社会建设中来。

四、感想与建议

参与此次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科普法律的重要性,希望能够继续组织类似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刑法,推动法治社会的进步。同时,还需将刑法科普活动与具体案例相结合,让公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刑法的实际应用和意义。最后,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加大对刑法科普的宣传力度,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法律教育和指导。

法律的实践报告 篇2

法律科普实践报告

摘要: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中国法律体系的科普实践,增加公众对法律的了解与认识,提升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报告内容包括法律科普实践的背景与意义、科普方式及内容的选择、实践活动的组织与执行,以及科普实践的效果与反思等。

一、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法治社会的建设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然而,由于法律专业性强、晦涩难懂的特点,普通公众对法律的了解和认识相对较少。因此,开展法律科普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向公众普及基本法律知识,可以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律敏感度,为公众维权提供更好的保障。

二、科普方式与内容

1. 科普方式

(1)开设法律知识讲座:通过邀请法律专家、律师等专业人士为公众讲解法律知识,解答疑问,使公众能够全面地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适用方式。

(2)组织法律咨询活动:通过设立法律咨询台或者举办法律咨询活动,向公众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解答,帮助公众解决法律问题,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3)发放法律宣传材料:制作法律科普手册、宣传海报等宣传材料,向公众发放,使公众能够随时随地了解法律知识。

2. 科普内容

(1)基本法律知识:包括宪法、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著作的介绍和解读,使公众能够了解基本法律规定和法律权益。

(2)常见法律问题解析:对公众经常遇到的婚姻、劳动、合同等方面的法律问题进行解析和讲解,帮助公众了解法律规则和应对方法。

(3)法律案例分享:以真实案例为例,讲解案件的诉讼过程和相关法律知识,帮助公众了解法律实践和判决结果。

三、实践活动的组织与执行

1. 确定活动目标:明确科普实践的目标是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知识水平,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和交流,提供法律帮助和服务。

2. 制定活动计划:制定科普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确定讲座演讲嘉宾或法律咨询人员,并设计科普宣传材料。

3. 组织活动执行:积极联系演讲嘉宾和法律咨询人员,进行活动的组织与宣传,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4. 活动后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反馈评价等方式,对科普活动的效果和反响进行评估,及时总结和改进。

四、科普实践的效果与反思

经过一系列的科普实践活动,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明显提高。广大公众对法律问题的解决能力和维权意识有所增强,很多常见的法律争议得到有效解决。然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科普活动的覆盖范围有限、法律宣传材料的可读性不高等。因此,今后应加强科普实践的力度和广度,改进科普方式和内容,提高公众对法律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总结:

通过法律科普实践,公众对法律的了解和认识得到提升,法律意识和法治意识得到增强,为建设法治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了进一步完善法律科普工作,今后需要加强科普实践的力度和广度,提高科普内容和方式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务和帮助。

法律的实践报告 篇3

法律科普实践报告

摘要: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法律科普活动的实践,提高公众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以促进全面建设法治社会。通过组织法律科普讲座、法律知识问答及案例分析等形式,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法律科普知识。通过对活动的评估和总结,得出了一些启示和建议,希望对未来的法律科普实践活动有所帮助。

1. 研究背景

法律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公众对法律的了解和认识仍存在较大差距。缺乏法律知识可能导致公众对法律问题的误解,进而影响法律的正确应用。因此,开展法律科普活动对于提高公众法律素养和推进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 目标与方法

本次法律科普实践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并通过法律科普讲座、法律知识问答以及案例分析等形式,传递、普及和弘扬法律科普知识。

3. 实践过程

(1)组织法律科普讲座:通过邀请法律专业人士,对公众进行针对性的法律科普讲座,解答大家关心的法律问题,并提供实用的法律知识。

(2)法律知识问答:利用社交媒体等平台,组织法律知识问答活动,引发公众对法律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并有助于增加人们对法律知识的兴趣。

(3)案例分析分享:以真实案例为基础,通过分享和讨论案例,引导公众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和应变能力。

4. 实践效果评估

通过对实践活动进行评估和总结,得出以下几点实践效果:

(1)提高了公众对法律知识的认知水平,增强了法律意识;

(2)增加了公众对法律科普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3)为公众提供了实用的法律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加强了公众对法律权益的保护意识。

5. 启示和建议

(1)根据公众需求,选择合适的法律科普活动形式;

(2)加强对法律专业人士的培训和宣传,提高他们的法律科普能力;

(3)利用多种媒体平台,扩大法律科普的影响力;

(4)加强与学校、社区等机构的合作,组织更多的法律科普活动。

结论:本次法律科普实践活动通过组织讲座、问答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成功地提高了公众对法律知识的了解。通过评估和总结,我们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建议,希望对未来的法律科普实践活动有所帮助,推动法律知识普及,促进全面建设法治社会。

法律的实践报告 篇4

《法律科普实践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已成为维护社会公正和和谐的重要手段。然而,大多数普通人对法律的认识及应用存在较大问题,这使得许多人在遇到法律问题时不知所措,甚至不敢与法律系统打交道。因此,本次报告选择法律科普作为主题,旨在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法律素质和法治观念。

二、调研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公众对于法律知识的认识及应用现状,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

1、访谈法律从业者和常年接触法律的人士

2、调查民众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及应用

3、参与法律课程,提高法律知识

三、调研结果

1、不少普通民众对法律知识认识不足,对法律的理解和应用上存在误解。大多数误解的关键在于对法律的认识未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例如,不少人将“公民权利”的界定仅局限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一些事情,而忽视了更为宽广的权利范畴。

2、公众对各类法律条款的理解也略有问题,比如说“刑法”中的规定,实际上有一些并不能被解释为它们听起来的意思。

3、法律从业人士、法律教育机构在法律科普方面缺乏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即便是职业包含了法律从业的人员,也难免存在缺乏法律知识和实践中的经验的情况。

四、建议措施

1、深入开展法律科普工作。政府、在校教育机构、各类法网社团等相关群体敦促积极开展法律科普工作。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如开展法律知识单元,搭建微盘视频等多样化在线教育平台,为广大市民服务,从而推进全社会法律知识的普及。

2、留意社会提出的反映性的案件,挖掘到法律知识所存在问题的节点。针对公众在具体事例中出现的问题,迅速明晰事情经过,解疑释难,帮助大家树立清晰的法律思维模式,提高法律意识和理论水平。

3、每一位法律从业者都应该加强专业知识培训,符合在实际业务中的法律解决能力。在线教育和专业培训机构可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系统的法律知识培训工作,全力帮助法律从业者提高法律技能和水平。

五、结论

法律在现代社会的地位日益重要,而法律知识及信仰也早已不再是专业人员所独有的素养。作为普通大众,我们也必须学习与理解关于法律的相关知识,从而为自身和家庭之中的每一个成员,提供坚实可靠的法律保护。在此,我们希望各级政府部门和法律机构能够深入开展各类法律科普活动,提高公众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为推进和实现更高水平的法治社会大力助推。

法律的实践报告 篇5

法律科普实践报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由于法律知识晦涩难懂,很多人都感到很难接触到、了解到法律。因此,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律、掌握法律,我参加了一次法律科普实践活动,并撰写了此报告。

一、活动内容与主题

这次法律科普实践活动是由某法律机构组织的,主要包括法律知识讲座、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环节,旨在向公众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法律、避免侵犯法律。

整个活动的主题是“普及法律知识,促进法治建设”,涉及了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针对常见的法律问题,讲解了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如何预防法律纠纷等方面的内容。

二、活动效果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我对法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了解了如何合法维权、如何防范赔偿风险等重要内容,对自身的法律素养有了明显的提升。

同时,此次活动还让我领略到了法律教育的重要性,感受到了普及法律知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很多人对于法律仍然有诸多疑惑和误解,如果不及时进行法律科普,将会给社会带来诸多的不利影响。因此,我们有义务和责任为公众普及法律知识,让更多的人明白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以便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三、总结与建议

此次实践活动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意识到了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和普及法律知识的必要性。在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法律问题,积极参与法律科普和法律援助工作,为推动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针对此次活动的一些不足和缺陷,我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1. 合理设置活动时间和地点,让更多的人能够参加,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2. 加强对活动内容的组织与规划,让讲座、分析、模拟等环节有机衔接,让参与者更好地领会法律知识。

3. 提高活动的互动性,让参与者有机会提出问题、表达意见,让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法律科普实践活动,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律、掌握法律知识,促进法治建设,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法学专业法律实践报告


在任务接近尾声时,撰写报告有助于更清楚地整理工作项目。报告的使用频率正在逐渐上升,因此写一份高质量的报告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您需要相关信息,可以参考以下资料中的“法学专业法律实践报告”,相信在阅读网站内容后,您一定会受益匪浅。

法学专业法律实践报告(篇1)

罗马法学家塞尔苏斯曾说过:“法乃善与正义之科学。”( jus est ars boni at aepui) 然而对于善与正义的把握却离不开经验的积累。甚至有人毫不夸张地说: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为此,根据学习计划安排,我专门到一家单位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此次实践的具体内容为:

对于一个研读法律的学生来说,只是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功底还是远远不足以解决实践中出现的许许多多法律问题。法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它更是一种技巧,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与积累经验。因而,对于我们这些整天呆在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暑假的实践活动就显得犹为重要了。

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我于今年的暑假在揭阳市榕城区检察院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之旅。

一个月的实践生活,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虽无承担过什么重要的工作,但却也坚守本职,勤于学习,在平平淡淡的忙碌之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与做人的道理。

谨小慎微——阅卷篇

还记得刚去检察院公诉科实践那会儿,科长曾经送了四个字给我,即“耐心、谨慎”,并希望我能够在这一个月内跟随检察官们熟悉业务并学有所获。我把这四个字牢牢地记在心中,也从中获益良多。

我们知道,按照我国的法律,刑事诉讼可以划分为侦查、起诉、第一审、第二审和执行等阶段,此外还有死刑复核与审判监督等特殊程序。可以说,刑事诉讼从开始到结束,是一个不断向前运动,逐步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些阶段中,审查起诉阶段可谓是一个承前启后,对于刑事案件正确处理起着极为重要作用的阶段。

在审查起诉阶段,侦查机关会将在侦查阶段中调查、搜集得到的各种证据材料和其他证明文件、文书制作成案卷移送到检察院。而这些案卷又会由公诉科的其中一位检察官进行专人审查,然后再进行集体讨论,最后由检察长决定是否起诉。在审查起诉这一短短的一个月期限中,主办检察官要承担阅卷、提审、制作起诉书、公诉书等许多的工作,所以非常地忙碌。而所有的工作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与谨慎,不能出一点差错,特别是阅卷这一道工作,更是如此。

阅卷是整个审查起诉阶段的基础,它是主办检察官全面深入地了解案情,弄清案件性质的前提。每一个案卷的全面审阅都要花费主办检察官大量的精力与时间。

正因为这工作的繁杂,所以更需要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这个阶段我主要的工作就是填写每一个送到公诉科案件的案卡,总结每个案件的案情,而这些要根据侦查机关制作的起诉意见书以及犯罪构成四要件来填写。我的另一个工作就是在检察官阅卷之后确定移送法院的主要证据的清单后,按照清单的要求复印案卷。这两件工作,对于我们这些实践生来说,都不算很难,但却很容易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这个时候更需要耐心与谨慎。为了不加重检察官们繁重的工作以及为了使工作不致出错,我每一次做这些工作的时候,都会很小心谨慎地去完成,并在工作的过程中向检察官学习对案件的定性与对主要证据的把握,从而加深对我国刑法以及刑诉法的学习与理解。

审讯的艺术——提审篇

我们常说,要和犯罪分子斗智斗勇。当检察官面对形形色色的犯罪嫌疑人时,一场对峙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拉开了序幕。正所谓人心莫测,在检察官们看来,每一场对峙就是一次心灵的较量。而善于把握人心,在心理碰撞中占据主导优势,善于设定有效的审讯提纲则是审讯的关键所在。这是一种审讯的艺术,没有定式却有规律可遁。

与侦查阶段的审讯不同,审查起诉阶段的讯问重点在于通过讯问直接听取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从而进一步核实他在侦查期间所作的口供的可靠性,分析其口供与证据有无矛盾,查清案情,了解掌握犯罪嫌疑人的思想动态和认罪态度等等。而犯罪嫌疑人的讯问笔录将为检察官正确认定案件性质、起草起诉书与出庭支持公诉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

但是一般说来,犯罪嫌疑人总会存在着一种侥幸的心理,认为只要自己什么都不说或者把什么责任都推给别人,自己就不会被判刑,所以犯罪嫌疑人口供不稳定或者翻供的情况其实很常见。

我记得我就曾遇到过一个姓陈的涉嫌职务侵占罪的犯罪嫌疑人。其主要案情是这样的:陈某是某五金塑料厂的仓库管理员,他利用自己持有仓库钥匙之机,伙同黄某、沈某二人经事先密谋,于某日凌晨一点多窜到该五金塑料厂盗走该厂仓库库存的30包塑料粒,价值人民币1万多元。后又伪造被盗现场,试图掩人耳目。经过公安机关的侦查,查明被盗现场系有人伪造,而且在黄某与沈某二人的家中发现被盗走的30包塑料粒。在侦查阶段,公安机关将持有仓库钥匙的陈某作为犯罪嫌疑人,并对其进行了讯问,但陈某一直否认自己有参与其中,并时翻时供。在送到检察院的时候,曾被退回补充侦查一次。

在我们刚讯问他的时候,陈某一直持着一种不合作的态度,把什么责任都推得一干二净,推说自己与黄某与沈某不相识。这时方检察官(本案的主办检察官)并没有为犯罪嫌疑人不合作的态度而感到不耐烦,反而不动声色地问道:“当天晚上案发的时候,你在何处,做些什么?”

答:我在家里睡觉。

问:失窃之后你第二天回到厂里为什么在没有人告诉你之前你就知道失窃的是塑料粒?

答:我估计的,因为仓库存放的大多为塑料粒。

问:根据我国的法律,即使没有被告人的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也是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的。所以希望你慎重考虑一下你说的话。

答:清楚。

问:那该厂值班保安在当晚案发时见到你与黄、沈二人匆匆离开该厂又是怎么回事?

答:……(陈某沉默)

问:现在侦查机关通过勘查证实仓库的窗户铁杆系有人从仓库里面用工具弄断的,而仓库的门却没有被撬的痕迹,能够这样做的只能是拥有钥匙的人,否则是很难的。你又怎么看待的呢?

……

一连串的发问,问得犯罪嫌疑人哑口无言,在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之后,陈某终于不得不低头认罪,承认了自己伙同黄某、沈某作案的事实。

一场没有硝烟的斗争就这样以代表国家公诉机关胜利而告终,而作为代书记员的我也终于舒了一口长长的气。

宝剑锋自磨励出——法庭辩论篇

威尔曼这些话虽然是对律师来说,但其实对于同在法庭上辩论的公诉人(即检察官)与辩护律师都是同样适用的。

是的,在法庭辩论中,公诉人与辩护律师往往会就案件中存在的事实和法律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面对辩护律师的步步紧逼,面对法庭上的风云突变,公诉人如何练就处变不惊,沉着应战的硬功夫?

正所谓万丈高楼从地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跟随检察官办案出庭的这段时间里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经验积累与全面熟悉案情充分准备的重要性。

对于每一个接手的案子,检察官都要对其进行全面地审查、把握好案件的事实关、证据关、定性关,弄清每个案件的起因,犯罪嫌疑人的动机、目的、手段,犯罪行为的危害、后果。

当做完这些工作之后,检察官还要精心地制作起诉书和公诉词。起诉书是公诉人出庭活动的基础和根据,而公诉词则是公诉人在法庭辩论阶段的先行发言,是对起诉书的补充,起到深入揭露和控诉犯罪的作用。

公诉人在出庭支持公诉,提出证据,控诉犯罪,进行法庭辩论无不紧紧地围绕着起诉书和公诉词有条不紊地展开。

再次,在出庭之前,公诉人还应根据提审时犯罪嫌疑人的思想动态和认罪态度作好庭前预测,将引用的法律条款准备齐全,做到有理有据,准确无误。

做完以上的准备工作以后基本上就可比较自信地出庭了。但是庭审情况风云突变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的,如被告人突然翻供,证人改变证言,辩护人提出了预想以外的问题和证据等等预料不到的情况。这个时候,公诉人的长期经验积累以及对案情的熟悉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我记得当时一位经验丰富的主诉检察官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胆是练出来的,只有作好充分准备,全面深入地把握案情,才能逐渐克服怯庭心理。这就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深思。

阅卷时的耐心与谨慎,审讯时的巧妙与逻辑,庭审时的充分准备与冷静机智,这已不单单是法律知识的简单运用,更是心理与智力的双重考验。

一个月的实践,使我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一个月的实践使我认识了自己的不足;一个月的实践更使我坚定了自己前进的步伐……

法学专业法律实践报告(篇2)

大学的最后一个暑假,我去区检察院实习,时间是从xxx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实习期间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期间能够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早退,认真完成领导和检察人员交办的工作,得到院领导及全体检察干警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

此次实习,主要岗位是审查起诉科,因此主要实习科目是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也涉及一些其他私法科目。在实习中,我参加了几起案件的开庭审理,认真学习了正当而标准的司法程序,真正从课本中走到了现实中,从抽象的理论回到了多彩的实际生活,细致的了解了公诉起诉的全过程及法庭庭审的各环节,认真观摩一些律师的整个举证、辩论过程,并掌握了一些法律的适用及适用范围。跟随干警提审,核实犯罪事实,探询犯罪的心理、动机。真正了解和熟悉了我国的公诉程序及法庭的作用和职能,同时还配合公诉人员做好案件的调查笔录和庭审笔录,做好案卷的装订归档工作。

实习期间,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领导和检察干警求教,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党和国家的政策,学习法律、法规等知识,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一些课本内容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法律技能,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这也许是我一个人的感觉。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我们的法学教育和实践的确是有一段距离的。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是法学的发展是在实践中来完成的。所以,我们的法学教育应当与实践结合起来,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具体说就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以课堂为主题,通过实践将理论深化。暑期实践与平时实践的关系,以暑期实践为主要时间段。社会实践广度与深度的关系,力求实践内容与实践规模同步调进展。

在实习过程中,也发现法律的普及非常重要。我国政府为推进法治建设而进行的多年的普法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大成就。人们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普法的深度与广度上还有一些不足。比如有些时候,人们对有些法律条文是知道的,但却不知道如何适用它,以至于触犯法律。有时候人们对两个以上不同法律对同一问题的规定不明白,不知道该适用哪一部法律,有一个案件就是这样的,被告人原是某村会计,后来在改选中落选,这样一些会计帐簿、会计凭证需要移交,但是他一直认为《会计法》是规定的要等帐目清算后再移交,所以就坚持不交出,结果被以隐匿会计帐簿、会计凭证罪逮捕。这一个案例就说明我们的普法活动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要深入实际,真真正正的让人们了解法律、法规的含义。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确立人们对法律的信仰,确立法律神圣地位,只有这样法治建设才有希望。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青少年犯罪。在实习中所接触的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案件的被告是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甚至有两个犯有抢劫罪的被告人是八七年的。不考虑被告人家庭和自身因素,从社会大环境来说,我觉得社会也有一些责任的。从八十年代初改革开始到八十年代末,这是一个重大变革的时期。这一段时间对精神文明建设有些放松,也就是说,有些犯罪人在童年时期就有可能已经沾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所以说,教育从娃娃抓起,不能只是一个口号,要真正落到实处。

“这近一个月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遵守组织纪律和单位规章制度,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大多来自领导和干警们的教导,这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习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

法学专业法律实践报告(篇3)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们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

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不同的时间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们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在实践中得到许多的感悟!

在这次实践中,让我们很有感触的一点就人际交往方面,大家都知道社会上人际交往非常复杂,但是具体多么复杂,我们想也很难说清楚,只有经历了才能了解.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大家为了工作走到一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要跟他(她)们处理好关系得需要许多技巧,就看你怎么把握了.我们想说的一点就是,在交际中,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一些东西,那我们就学着适应它.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适应它的方法。让我们在各自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们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些社会实践中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法学专业法律实践报告(篇4)

调查目的:关注酒后驾驶对自身家庭以及社会的危害,对酒后驾驶提出防范措施。

调查时间:20xx年3月18日—20xx年4月18日。

调查地点:律师事务所、交警队等。调查对象:法律工作者、干警等。

调查方式:本调查报告采取网上收集资料、电话、面谈等方法进行调查。

为了完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专科教学计划;加强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尤其是对我国司法实践的了解;培养和训练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以及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我于20xx年3月18日至4月18日在峨眉山市某律师事务所和某交警队进行了关于酒后驾驶的社会调查,现就调查情况做如下报告:

一、酒后驾驶的基本情况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酒后驾车的原因,在交警部门的帮助下,我在网上从个人角度和社会监管角度分别做了调查,得出的结论显示酒后驾车的主要原因从驾驶人个人角度来看,依次是朋友的怂恿,占44.65%;侥幸心理,占24.73%;以为自己酒量大和技术高,占30.62%。从社会监管角度看,依次是:现有法律法规处罚力度不大、占29.87%;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占27.00%。从客观因素来看,依次是担心车辆停放在外不安全、占24.65%;担心次日早上需要用车、占19.53%。此次调查共有194名网友提交了调查意见,其中,绝大多数为男性,共134人,占94.69%;中青年网友居多,31到40岁的占44.51%;学历层次丰富,大专以上学历占到70.79%,高中及以下的占29.21%。

根据来自网上的调查显示,有93.45%的被调查者同意酒后驾驶属于违法行为,但被问及是否有过酒后驾驶行为时,仅有24.68%的被调查者从未有过酒后驾驶行为。在被问及酒后驾驶人员存在何种心理时,有38.64%的被调查者认为酒后驾驶人员过高的相信自己的驾驶技术,46.75%的被调查者认为酒后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另外,有的14.61%被调查者认为酒后驾驶人员存在侥幸心理。

这里我们来区分两个概念:酒后驾车与醉酒驾车,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属于饮酒后驾车;醉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其实,酒量的好坏和血液酒精浓度没有必然关系,有的人虽然自己觉得很清醒,根本没醉,但血液酒精浓度却已经达到0.8mg/ml以上了。一般来讲,如果喝得极少,血液酒精浓度不到0.2mg/ml,但啤酒喝三瓶左右,红酒喝半瓶左右,或者白酒喝3两左右,人的血液酒精浓度就可能已经超过0.8mg/ml了。

二、酒后驾驶的危害

清华大学汽车碰撞实验室曾进行了“远离酒后驾驶”的活动,在实验室证明了酒后驾驶的危险性。未饮酒前,他们的刹车反应时间分别为0.75秒、0.56秒和0.56秒。在饮一听350毫升啤酒30分钟后,酒精开始在体内发挥作用,同样的机器测试结果显示,三人的反应时间分别提高到1.22秒、1.38秒和1.05秒。实验证明交通事故的危险度随着驾驶员血液中酒精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酒精对驾驶的影响包括:

1.视觉能力变差。一般人在平常状态下的视觉角度为180度,酒后的视觉角度将会缩减,喝越多,就越无法看清旁边的景物;此外,亦可能抓不准目标,看不清楚车道线,对光的适应也变差了。

2.运动反射神经迟钝:驾驶人以为脚提起来要踩煞车,其实已慢了一两秒。车速如果是60公里,一秒钟车子就已经跑了16.67公尺,若是时速100公里,一秒行驶距离则为27.78公尺,这种相差其后果是相当危险的。根据研究指出:呼气酒精浓度达0.25mg/L以上或血液中酒精浓度达0.05%(50mg/dL)以上,将产生复杂技巧的障碍、驾驶能力变坏,肇事率比未饮酒时高二倍。而在呼气酒精浓度达0.55mg/L以上或血液中酒精浓度达0.11%即110mg/dL以上时,其平衡感与判断力障碍度升高,肇事率比未饮酒时高十倍;其实身体中酒精浓度在这样的标准以上,大多数人会感觉很不舒服,头晕、心跳急促、呕吐等。

3.触觉能力降低。由于酒会对人的中枢神经起麻醉抑制作用,酒后人的手、脚触觉反应较平时降低,踩制动踏板时软弱无力,方向盘掌握不稳,车辆容易失控,驾驶人脚提起来要踩刹车,其实已慢了一两秒。而一辆车时速60公里,一秒钟跑出16.67米;若时速100公里,一秒则为27.78米,这种相差其后果是相当危险的。

4.判断能力降低:饮酒后,人对光、声刺激的反应时间延长,操作错误增加,从而无法正确判断距离和速度。实验证明,饮酒者每100毫升血液中含酒精50毫克时,反应能力即有所下降。达到100毫克时,下降约35%,达到150毫克时,下降50%,并使人动作失调,手脚失控。血液中酒精含量越高的驾驶人,越不能正确思考和判断车宽与路宽的关系,行为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三、酒后驾驶的防治对策

我国对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和刑事案件是有明确的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学专业法律实践报告(篇5)

为加强我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他们早日成为合格的法律工作者,我系领导在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结束前,召开会议动员我系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家走入社会、走向基层,深入了解社会动态。暑假期间,同学们积极响应系部领导的号召,纷纷走向基层单位开始实习。多数同学选择了与我校性质相符的公安局、基层派出所实习,部分同学选择了检察院、法院等行政单位或是进入企业单位、律师事务所实习。

在公安局、派出所实习的同学表示,此次实践活动使他们了解到,随着社会信息化、动态化、市场化、法治化进程的不断加大,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呈现出一些新的规律和特点,公安执法规范化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无论是负责命案要案的刑警、特警,还是管理辖区治安、户籍的普通民警,都必须秉着执法为民的理念、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以保护人民利益作为基本出发点,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同时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必须要加强自身法律意识,才能在工作中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我们作为一名警校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安工作人员,就要加强公安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公安技能训练,作为一名法律系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秉持法律的理念为人民服务。

在法院实习的同学学习参与了案件卷宗整理工作,法律文书、判决书、裁定书的打印整理工作,跟随前辈们下基层解决民事纠纷,开庭时到审判庭旁听。学生们表示,通过实习,在自己的专业(法学)领域获得了宝贵的实际工作经验。实习期间,深入了解了庭审案件从立案到结案的全过程,进一步学习了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深刻感受到了将自己所学的法律理论知识与法律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性。

在检察院实习的同学,协助参与了老同志的案件审查工作,并向前辈请教工作经验,翻看学习往年的案例。在检察院的前辈们的指导下,将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与实践结合,获得了极大的收获。

在律师事务所实习的同学,协助整理了律师文件,深入了解了事务所的法律援助、法律咨询工作,了解到一些有关工伤事故及法律合同等有关方面的知识。深刻体会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法律系的学生,更有必要努力学好法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法律去维护自身及他人的权利。

另有部分同学在暑假期间选择进入企业单位进行勤工俭学,在工作期间意识到了生活的不易,更加懂得父母的艰辛。勤工俭学的同学们表示,今后定会努力学习,珍惜生活,回报父母及学校。

总结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我系同学参与热情高涨,在实践过程中积极配合单位里前辈们的工作,认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受益匪浅。但由于是初涉社会事务,经验不足,难免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状况。今后的学习实践中,我系会针对此情况作出专业指导,让我系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总体而言,我系学生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比较成功,我系学生工作态度积极认真,受到了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漯河市公安局空冢郭派出所特意发来表扬信对我系10级法学二中队的董建楠同学的工作进行表扬!驻马店市公安局东高派出所来函对我系10级法学专业陈敏同学的工作表示肯定和嘉奖!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定以更饱满、更扎实的工作作风,在系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继续积极开展工作。努力学好法律知识,结合社会实践,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工作者。

法学专业法律实践报告(篇6)

大学的最后一个假期,我去区检察院,时间是从二00二年七月十六日至八月九日。期间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相结合,在期间能够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早退,认真完成领导和检察人员交办的工作,得到院领导及全体检察干警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

此次,主要岗位是审查起诉科,因此主要科目是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也涉及一些其他私法科目。在中,我参加了几起案件的开庭审理,认真学习了正当而标准的司法程序,真正从课本中走到了现实中,从抽象的理论回到了多彩的实际生活,细致的了解了公诉起诉的全过程及法庭庭审的各环节,认真观摩一些律师的整个举证、辩论过程,并掌握了一些法律的适用及适用范围。跟随干警提审,核实犯罪事实,探询犯罪的心理、动机。真正了解和熟悉了我国的公诉程序及法庭的作用和职能,同时还配合公诉人员做好案件的调查笔录和庭审笔录,做好案卷的装订归档工作。

期间,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领导和检察干警求教,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党和国家的政策,学习法律、法规等知识,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一些课本内容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法律技能,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暂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这也许是我一个人的感觉。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我们的法学教育和的确是有一段距离的。法学是一门性很强的学科,法学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是法学的发展是在中来完成的。所以,我们的法学教育应当与结合起来,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具体说就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课堂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以课堂为主题,通过将理论深化;暑期与平时的关系,以暑期为主要时间段;社会广度与深度的关系,力求内容与规模同步调进展。

在过程中,也发现法律的普及非常重要。我国政府为推进法治建设而进行的多年的普法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大成就。人们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普法的深度与广度上还有一些不足。比如有些时候,人们对有些法律条文是知道的,但却不知道如何适用它,以至于触犯法律;有时候人们对两个以上不同法律对同一问题的规定不明白,不知道该适用哪一部法律,有一个案件就是这样的,被告人原是某村会计,后来在改选中落选,这样一些会计帐簿、会计凭证需要移交,但是他一直认为《会计法》是规定的要等帐目清算后再移交,所以就坚持不交出,结果被以隐匿会计帐簿、会计凭证罪逮捕。这一个案例就说明我们的普法活动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要深入实际,真真正正的让人们了解法律、法规的含义。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确立人们对法律的信仰,确立法律神圣地位,只有这样法治建设才有希望。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青少年犯罪。在中所接触的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案件的被告是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甚至有两个犯有抢劫罪的被告人是八七年的。不考虑被告人家庭和自身因素,从社会大环境来说,我觉得社会也有一些责任的。从八十年代初改革开始到八十年代末,这是一个重大变革的时期。这一段时间对精神文明建设有些放松,也就是说,有些犯罪人在童年时期就有可能已经沾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所以说,教育从娃娃抓起,不能只是一个口号,要真正落到实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近一个月短暂而又充实的,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遵守组织纪律和单位规章制度,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大多来自领导和干警们的教导,这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

学习法律的最终目的是要面向群众,服务大众,为健全社会法治,为我们的依法治国服务的。高等法学教育在推进法治建设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其培养的具备一定基本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技能人才,将在社会上起到重要作用。现代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规则的社会,我们的国家要与世界接轨,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因此,对人才的培养,应当面向实际,面向社会,面向国际。法学教育本身的实践性很强,所以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是比较可行的,大学的法学院应当与公、检、法、律师事务所等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定期安排学生见习,让学生更好的消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对法学的兴趣,避免毕业后的眼高手低现象,向社会输送全面、合格、优秀的高素质法学人才。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djz525.com/a/6145981.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开业对联文案(15条)
下一篇 : 最新优秀处长述职报告(优选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