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励志的句子范文大全(编辑 蓝色幻想)以下内容是励志的句子小编精心准备的“摩擦力教案”。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教学效果的好坏可以通过学生的反应情况来衡量。我相信这篇文章会让您更深入地了解某个领域!

摩擦力教案 篇1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七章第六节内容,制定了“透析生活中的摩擦”的教学设计方案。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对学生而言非常熟悉,但往往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意义,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在教学设计中,以“激发— — 冲突— — 顺应(或同化)— —建构” 为基本模式。在上课之前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 播放大约2分钟的与摩擦力有关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上课时再辅以生动形象的影视剪辑画面引入课堂,诱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首先设计学生用手在桌面上拖动和用手握住玻璃杯两个小试验,让学生体会感受摩擦力.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使学生逐渐深入地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 充分运用多媒体播放影视及生活、生产中的画面,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其中的摩擦现象。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感受科学,从而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物理课堂,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1、 学习任务分析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七章第六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动摩擦力的概念,生活中摩擦力存在的重要性,以及影响活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该内容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观察现象,引发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培养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为高中学习摩擦力打下基础。

(1) 教学重点

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2) 教学难点

难点为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

2、 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是初二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跃,不容易长时间集中,喜欢自己动手实验,比较好动活泼。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能力,已经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思想,如控制变量法。但是对事物的本质的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各种影响因素,灵活运用f=u、N.知道如何区分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知道静摩擦力为

O2.过程和方法。经过摩擦力的探究学习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多种影响因素中“变量控制”的实验技能。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的互动与合作,培养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出学生精益求精的处理问题的科学态度。4、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剪辑画面,画面中出现“人骑鱼”和“人在鸡蛋清中滑倒”的情景,汽车打滑,情景课件滚动代替滑动、加润滑油、磁浮列车、气垫船;4人一组,每组有玻璃杯,水,润滑剂,弹簧测立计,木板,毛巾,木块,钩码;小自行车。5、 板书设计《生活中的摩擦力—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摩擦力与什么有关?(同学回答的有:)与重力有关;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快慢有关;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实验次数实验条件弹簧秤示数压力情况接触面情况1木块木板2木块毛巾3木块加钩码木板比较1、2,当压力相同的时候,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比较1、3,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时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6、 教学设计【新课教学】课前播放有关“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的影视。播放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剪辑画面,画面中出现“人骑鱼”和“人在鸡蛋清中滑倒”的情景。师:同学们,看到画面中的主人公“骑鱼”时是多么的浪漫,为何在鸡蛋清中却狼狈地摔倒?想知道为什么吗?生:想!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教师用多媒体呈现课题:《生活中的摩擦力—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摩擦力。请大家先把手放在桌面上拖一下, 然后把手用力压在桌面再一次拖过。(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动手体验)师: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多媒体呈现上面这段话.同时向学生介绍:滚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自评·学生通过观看实例后。直观地知道什么是滚动摩擦力,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减少了对有关概念的机械记忆。师: 同学们能否举一些生活中你们所知道的或看到的有关摩擦力的例子?生1:人跑步时有摩擦力。生2:滑旱冰时有滚动摩擦力。生3:擦桌子时有摩擦力。师:同学们谈得非常不错,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到处都是。我们今天主要探究滑动摩擦,同学们知道怎么测量它的大小吗?生:用弹簧测力计。师:对,不过拉动时得匀速拉动。至于原因吗?我们下节课再探讨。(教师边讲边演示)师:现在请同学们大胆猜想,然后分四人一组进行一个体验实验,然后交流:“你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1)让学生用一只手握住一圆柱形空玻璃杯的外壁,让玻璃杯静止在空中.此时学生能轻易地把玻璃杯握住.(2)当在玻璃杯的外壁涂上一层润滑油后,学生再握住玻璃杯时就感觉到杯子要往下滑落,若想握住玻璃杯就必须用稍微大一些的力.(3)不断地向杯子中注入水.随着杯中水的不断增多,学生就会感觉到杯子下落的趋势越来越厉害,此时要想能握住杯子,必须不断加大握杯子的力.(4)当水加到一定量以后,不论该学生怎样努力却再也握不住杯子了,杯子不断地向下滑落.完成上述实验后,可以进行如下的分析:(1)手握杯子且让杯子静止在空中,则手必须用力握住杯子,即手和杯子接触并且挤压了.也就是说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之一是接触并且挤压.(2)杯子和水受到的总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杯子相对手的运动趋势是向下滑落.若要杯子保持静止,则由二力平衡知识可知,静摩擦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即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同时也说明了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之一是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3)随着杯子中的水不断地增多,杯子和水受到的总的重力变大,杯子下落的趋势越来越厉害,然而,杯子并没有下落,说明手给杯子施加的静摩擦力越来越大,即静摩擦力的大小会随着物体所受的其他力的变化而变化.(4)没有涂润滑油之前能轻易地握住杯子,涂润滑油以后要握住杯子就必须用大一些的力,说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静摩擦力的产生有影响,即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之一是接触面粗糙.(5)第四步实验现象说明静摩擦力的大小有一个极大值— — 最大静摩擦力.当水和杯子的总重力大于手和杯子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时,则杯子开始下滑.这个现象还说明了,在该实验中,能让杯子处于静止状态的力并不是手握杯子的力(手施加给杯子的弹力),而是手施加给杯子的静摩擦力.在这个实验中,学生虽然不能通过眼睛直接观察到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但是却能通过自己的触觉强烈地感觉到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以及相对运动趋势的激烈程度,从而能正确地判断出静摩擦力的大小以及方向变化,对学生加深理解静摩擦力有很大的帮助。充分交流后,请学生汇报交流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想内容板书:与重力有关;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快慢有关;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师:为了获得答案我们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其过程是: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制定计划;D.收集证据;E、分析与论证。前两步我们已经做了,现在从第三步开始做。师: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较多。我们今天主要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当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时, 同学们知道需要用到什么研究方法吗?生:控制变量法。师:对。如何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我们提出的猜想呢?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学生开始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参与讨论。讨论结束后,抽两组学生交流实验方案,学生方案中不完善的'地方,由各组学生相互补充。归纳得出的实验方案及实验记录表格用多媒体投影在屏幕上。。收集证据实验次数实验条件弹簧秤示数压力情况接触面情况1木块木板2木块毛巾3木块加钩码木板教师要求学生每两人一组进行实验与证据收集,教师巡视各组的实验情况。 ’师:同学们的实验完成了吗? 完成了的请举手。现在请同学把实验探究的结果进行全班交流,哪一组先来?生1:比较1、2,当压力相同的时候,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生2:比较1、3,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时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其他的几个猜想,可由同学们课后自己验证。· 教师自评·各实验小组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实验探究结果,请学生讲解探究结论中有哪些内容与猜想相符,有哪些不符。由于学生总结不受限制,可能会提出与结论不一致的问题, 在学生互相质疑的过程中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与反思。师:摩擦对人类来说,是有利还是有害的呢?学生七嘴八舌,各说不一。教师没做说明.而是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 汽车打滑。师:同学们,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生:(齐答)增大摩擦力。师:谁能回答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方法?生1:增大压力可以增大摩擦力。生2:还可以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师: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非常不错,同学们能再举些生活中增大摩擦力的例子吗?多媒体播放相应的画面,学生自主举手发言。生1:人走路时要增大摩擦力。生2:我的球鞋底上有明显的花纹。生3:汽车轮胎的花纹生4:在冰雪路上行驶的汽车要系防滑链。师:同学刚才的回答非常精彩,看来同学们已悟到了生活中的物理。同学们知道生活中的摩擦力不总是有用的, 比如转动的机器会因为摩擦而加剧磨损,那如何减小有害的摩擦力呢?生:(齐答)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师: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流畅,不过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不止这些,请看屏幕。多媒体播放情景课件:1.滚动代替滑动;2.加润滑油;3.磁浮列车;4.气垫船。引导学生感悟画面中出现的有关摩擦力的现象。当画面中出现:“气垫船在草坪上行驶,从人身上碾过,将人身上的衣物弄得个精光”时,全班哄堂大笑。师: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画面,有些什么感悟呢?生:在生活中有很多减小摩擦力的实例生: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很多? ?结论: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师:同学们知道加润滑油、磁浮列车、气垫船有什么共同之处吗?生:使接触面彼此分隔开师:对.同学们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两物体相互接触.因此减小摩擦力的最好的办法是使接触面彼此分隔开,加润滑油、磁浮、气垫等。师: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教师从讲台下拿出一个小朋友骑的自行车放到讲桌上) 同学们看一看自行车中哪些地方要利用摩擦? 哪些地方要减小摩擦?学生边观察。边讨论。生:(走到讲台,边指边说)轮胎、脚蹬、把套这些部件都增大了摩擦.因为它们上面都刻有花纹。生2:(指车闸)它也增大了摩擦,因为它使用橡胶制成.同时要用力捏闸。生3:(指前轴、中轴、后轴说)这些部分都减小了摩擦.因为它们都安装了滚珠轴承,同时还加了润滑油。师:这几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让我们一起为他们鼓掌。师:同学们还有发现吗?生:我觉得车轮是减小摩擦的,因为它是圆的,以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的探究过程,想一想有什么收获呢?生1: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生2:我还知道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生3: 物理非常有趣, 电影画面里也有物理现象.这节课让我明白了许多物理道理。多媒体打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师:同学们刚才总结很好!【小结】在学生阐述随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接触面的大小无关,而跟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形成性练习】1.自行车在设计、制造、使用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摩擦力的知识2.下雪天,路很滑,易发生交通事故,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想办法帮助解决,并说明这样做的理由.7、 资源及媒体的应用,恰当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在发展中寻求快乐,在快乐中寻求发展。在开课前和整个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在课堂情景的渲染、营造方面达到了淋漓尽致的效果。既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益,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将暂时兴趣转化为了持久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几乎每个学生都在实践、在思考、在交流.因为这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摩擦现象。8、 教学设计后记1、 本内容的设计应用多媒体创设动态的、声形并茂的情境,渲染课堂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来自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给学生带来新感受,使他们的思维迅速地活跃起来,自然地进入到学习的兴奋状态。并完整的呈现了实验探究,其过程是: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制定计划;D.收集证据;E、分析与论证。本堂课的重点就是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由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方案,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 — 控制变量。虽然学生的方案可能不够完善、甚至很粗糙,但通过学生相互补充,教师点拨,能使学生学会科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2.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将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冲突产生得越强烈,顺应的过程越彻底,知识的建构才有可能越牢固。在教学设计上,本课着力表现的正是针对“摩擦力”这一概念而“激发一冲突一顺应一建构”的过程。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冈素 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通过巧妙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摩擦力的理解,通过让学生“把手放在桌面上拖一拖”来使学生直接感受摩擦,加深对摩擦的感性认识。3.在教学中.将学习内容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呈现. 这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呈现方式— — 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这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摩擦力教案 篇2

尊敬的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将《摩擦力》安排在这个位置研究,既可以和《重力》、《弹力》相对比,加深学生对力的认识,又为下一步“二力平衡”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材的内容及特点

1、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

(1)摩擦力的概念;

(2)探究活动: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3)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本节教材的内容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探究性,虽然摩擦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并不熟悉,这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二是实用性,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改变学科本位、注重科学探究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将本节课重点定为组织好学生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活动,尤其要引导学生灵活使用“控制变量法”制订试验的方案,设计试验的步骤。

预计难点会出现在探究活动的“猜想与假设”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如果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猜想,可能会出现许多答案,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的大小,压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运动的方式,运动的速度等,由于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本身就是有争议的,所以要解释清楚它与以上因素的关系并不容易,有些关系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还无法接受,但是不让学生猜想,直接探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度的关系,又不符合科学探究的规律。因此形成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及物理研究方法;已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但不掌握二力平衡的有关知识。另外考虑到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并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有关这方面的生活体验。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法方面计划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教学方法有:指导探究法、引导谈话法、帮助分析法。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热情,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法方面主要指导学生使用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观察阅读法等。

四、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首先,创设情境,利用夹玻璃球比赛活动引入:在这一活动中,我特意将常用的乒乓球改为更光滑的玻璃球并将其浸泡在肥皂水中,筷子使用的是光滑的塑料筷子。几次活动中,从来没有学生能夹出一个玻璃球,这样就更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展示课题以后我们很快就进入【活动1】

【活动1】让我们来体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这是一组对比活动,通过1、2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摩擦力的性质是阻碍,通过1和2与3的对比学生体会到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已经发生或要发生相对运动。这样不仅让学生其实体会到摩擦力是一种阻碍作用,而且为学生以后的分析是否存在静摩擦和分析摩擦力的方向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两次对比实验的体会,经过讨论,学生会很容易得出摩擦力的定义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物理学中常用字母f表示。

到这里,学生对摩擦力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接下来通过活动2我们有可以带着学生回到生活中来。

【活动2】比一比,看谁观察更细致!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让学生回顾生活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摩擦,无处不在!掌握摩擦的知识非常有用!师生共同分析这些现象。由于摩擦力的分类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课本内容有有所涉及,不可回避。所以,在分析学生例举的摩擦力事例时,我适时提醒学生两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状态,最后以投影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摩擦力的种类,使学生在进入下一个环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时没有很突兀的感觉。

接下来,进入重头戏,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有猜想可说,也为了避免陷入假探究戳伤学生的探究热情,我设计了【活动3】

【活动3】搓搓手,你有什么新发现?

1、用轻重不同的力进行搓手,体会摩擦力的大小,发现了什么?

2、在手上涂些肥皂液再搓,你又发现了什么?

通过亲自动手,使学生接下来的猜想时有充足的依据!并且,加深了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的印象!

至此,万事俱备,只剩下两只拦路虎(将这一活动称为“两只老虎”就是想激情学生的打虎热情。)

【活动4】两只老虎!

测定滑动摩擦力需要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这是几天后就会完全明白的内容,本身也不难理解,所以这里就按照课本安排让学生自主阅读“信息快递”。另外,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正确完成探究活动,设计时,提醒了部分同学:本实验要运用控制变量法,当然,点到即止。

水到渠成,学生很自然的就开始进行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活动5】

【活动5】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开始探究,教师巡视学生探究活动。通过讨论、探究、交流三个阶段归纳实验结论: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等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有了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作为理论基础,学生完全能够读懂、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所以,接下来我设计了【活动6】

【活动6】阅读归纳: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完成验证性活动8.6。由学生交流后归纳结论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 增大接触面间的压力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减少压力

2、接触面变得光滑些

3、用滚动代替滑动

4、加润滑油

交流提升,让物理回归生活!

三、交流提升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改变摩擦力的四种典型方法的事例要求学生讨论交流,并更进一步地把“自行车的哪些部位存在摩擦?”以开放题型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而把本节课的学生活动推到了高潮:每位学生都有话说,每位学生都能说清楚,增加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识!

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后,我布置了两条作业:

1.阅读课本第55页“读一读”和“生活.物理.社会”

2.以“假如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希望通过作业1帮助学生完善摩擦力知识体系,通过作业2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摩擦力

1、定义: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要做相对运动时,在接 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2、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等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b.增大接触面间的压力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a.减少压力

b.接触面变得光滑些

c.用滚动代替滑动

d.加润滑油

通过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强化重点知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前辈指教!谢谢!

摩擦力教案 篇3

科学概念: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又与物体的轻重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过程方法:

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准备:

学生:装有笔等的文具袋、测力计、毛巾。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物体重量关系实验记录表。

教师:自制玩具小人;大米、玻璃杯、一支筷子;

自制演示实验材料两组: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组合装置一套;上下用木块,两侧各用海绵连接围成的矩形框子、条形木板、大理石块等组合装置一套。

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学生有的教师也有一份)

教学过程:

(一)感知摩擦力

1、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这个小人在这根绳子上可以随便移动,而且特别听老师的话,老师叫它停它就会停在哪里,想知道这里面的秘密吗?老师再给大家做一个小实验:筷子提米。为什么筷子能把大米提起来呢?

同学们都有这样一个生活经验:鞋子穿久了,鞋底的花纹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呢?如果穿着花纹磨平的旧鞋子走在结冰的地面上容易怎样?怎样做才能不滑倒呢?

2、体验:把手放在桌面上,轻轻往前推;第二次用力压着桌面往前推,比较两次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费力呢?

3、演示并讲解:把手放在桌面上,加大压力往前推,我会觉得手好像受到了一种阻力,阻碍手向前运动,这就是桌面对手的摩擦力。

把矩形框子放在条形木板上,用测力计轻轻向右边拉,矩形框就变形为平行四边形,上面的木块倾向右边,而下面的木块还在原来的位置并没有滑动。这就说明有一种阻力在阻碍下面的木块向右滑动,这就是木板对它向左的摩擦力。向右拉动让它在木板上匀速滑动起来,这个矩形框就受到木板对它向左的摩擦力,它是阻碍矩形框向右运动的。摩擦力的方向与矩形框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摩擦现象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拿起一个物体,它没有掉下来,就是受到了我手对它向上的摩擦力。(搓搓双手)运动与摩擦总是相随相伴、密不可分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运动与摩擦力》。(板书课题)

4、课件出示摩擦力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种阻力就叫做摩擦力。

实物演示:让这两块木块这样相对滑动,在两块木块间就有摩擦力产生,这个摩擦力是阻碍两块木块发生相对滑动的。上面的短木块向右滑动,就会受到下面的长木块对它向左的摩擦力;下面的长木块向左滑动,就会受到上面的短木块对它向右的摩擦力。

(板书接触面摩擦产生)

(二)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1、演示并讲解: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间接测量的

(尽量让文具袋不快不慢按一样的速度前进)

播放测量摩擦力大小的录像:用测力计拉着文具袋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文具袋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文具袋水平方向受到的拉力和桌面对文具袋的摩擦力也是一对平衡力。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拉力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

(板书大小)

2、演示:在同一斜面上放上同一块木块(一面光滑,另一面粗糙),第一次实验木块下滑而第二次实验却没有下滑。为什么呢?

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在矩形框下面的木块上加上一个重物后匀速直线拉动它,比较和没加重物拉动时的变形有什么不同?

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3、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怎样用它们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这里有两个因素影响摩擦力的大小,我们可以采用对比实验分别来研究。怎样设计实验证明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系呢?

4、出示: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实验记录表。小组轻声讨论实验方法,并把相同条件、不同条件分别填在表中。

学生演示并汇报实验方法,提出注意事项,学生分小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在不同的滑板上拖动相同重物时,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板书光滑粗糙)

5、刚才我们只拉着一个空文具袋,这个摩擦力已经记录下来了,现在再装上文具,看看摩擦力有什么变化?

出示: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实验记录表。(学习方法同上)

(板书轻重)

6、播放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的动画。

我们已经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了。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用手指轻轻一推透明胶圈,移动距离很小,换种运动方式变滑动为滚动,移动距离增大。

(三)拓展应用

1、利用摩擦力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出示自行车刹车装置、拔河、滑雪、拉琴等12幅图片,你能从这些事例中说出人们是在减小摩擦,还是利用摩擦吗?

生活中还有哪些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例子呢?

作业:观察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并记录下来,写一篇观察报告。

2、总结:摩擦力,让人欢喜让人忧!我们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摩擦力对物体的运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时对我们非常有帮助,有时又会给我们造成困难和危险。我们可以针对摩擦力的特性采取有效的办法消除它所带来的危害。

揭示听话玩具小人谜底。

教学反思:

依据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和具体要求,在了解了学生实际和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扩展和延伸,对活动所需材料进行了大胆的改进,使教学内容更接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教师的一项教具创作总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和关注,他们会去模仿,还可能去创作、发展。使用这些材料既经济实惠又能开启学生的创造智慧,让他们觉得科学探究就在我们身边,会促进他们更留心身边的生活材料,引发观察和思考,从中学会发现。用生活材料做科学探究活动,其价值远远超出从活动中获得的知识,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的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这节课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投入到备课活动中。包括课件的制作、教学的设计、精心准备的有结构性的材料等。本课力求突出以学生为本,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环境,并提供充分的指导和精心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关注探究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全面有效地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从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出发,利用和摩擦力有关的两个不同的小实验导入给枯燥的内容创设新颖有趣的情境,能很快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产生疑问。我用了两种方法制作了两个听话的小人。第一种是把一根铁丝的两端各拧一个孔,中间再拧一个孔,使得这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再用一根粗棉线穿上,把它放在长度合适的瓶底和瓶盖都打有小孔的塑料瓶里。第二种只是把穿上粗棉线的吸管放进瓶底和瓶盖都打有小孔的塑料瓶里,再塞进一纸团,让吸管始终保持弯曲状态,把多余的吸管剪去。这样就做好了听话的瓶子。原理是:瓶子里面不是直孔,是弯曲孔,绳子一松摩擦力减小,绳子上的瓶子从弯孔过去;一拉紧摩擦力增大,瓶子就过不去了。

本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我在演示实验材料的制作上花了太多的心思。通过两组演示材料的组合实验,我把抽象的摩擦力的概念转变为更直观形象的不仅可以用手感觉而且可以用眼看得到的摩擦力,为学生的实验提供了最直接的经验。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起到了启迪学生思维,使课堂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和维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达到了提高学生自主设计对比实验的成功率。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精神,让他们在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中始终保持饱满的探究热情。演示实验材料具体做法是:(1)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装置组合一套。用宽6.5厘米,厚1厘米,底长48厘米条形木板与高21厘米的条形木块用铰链连接固定与一块长47厘米的条形木板组成斜面;另一块短木块(一面粗糙另一面光滑)长23厘米。(2)上下用木块(一块粗糙另一块光滑),两侧各用海绵连接围成的矩形框子、条形木板、大理石块等组合一套。矩形框长26厘米,宽5厘米,高13厘米。把它放在长47厘米的条形木板上(一面粗糙另一面光滑)。

布鲁纳曾经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适时引入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简短生动的模拟现象明显、清晰的实验过程,帮助学生观察,从而弥补学生实验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有机结合。做到用最有效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效益。郁波老师说新的学习科学正在改变传统的对学科的看法。联系真实问题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尝试解决这些真实问题的活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学生在设计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利用相同的材料设计出不同的实验装置,表现出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利用课件再现生活中大量的事例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提供广阔的平台,让他们进一步认识摩擦力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同时让他们体会到我们的研究发现只有服务于生活才能真正体现研究成果的价值。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成功和喜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正确把握教材的设计理念,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预案,构建结构性材料,最大限度地开发多媒体功能,引领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相信学生一定会深切体会到学习科学的无穷乐趣,也会越来越喜欢我们的科学课!那么在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活动也将会开展得更健康、更有效。

相关照片:

20xx年11月25日上午作者执教本节课照片。

拉紧粗棉线,摩擦力增大,三孔铁丝不下滑

静止时保持原有形状

均在粗糙面上轻拉但没滑动时的变形

均在粗糙面上滑动时的变形程度较大

均在光滑面上滑动时的变形程度较小

加重物,均在粗糙面上滑动时的变形程度更大

同一斜面放上一块较光滑的木块,下滑

同一斜面放上一块较粗糙的木块,没有下滑

学生在探究

摩擦力教案 篇4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教学计划摩擦力

摩擦力是经典力学的一个名词,是指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有弹力,当它们要发生或有趋势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物体在液体和气体中运动时也受到摩擦力。以下是查字典物理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教学计划,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查字典物理网一直陪伴您。

1、木板和木块的设计。

要使木块在木板的光滑面、粗糙面的摩擦力大小对比明显,又不改变木材的特质,我们把旧橡木板的两面刨光后,在其中一面涂上一层乳胶,再粘上一层粗锯末。由于实验室砝码规格为50克,为了使木块再增加砝码后摩擦力明显增大,同时在加垫铅笔实验时,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读出摩擦力的大小,我们采用了重量为150克,长14厘米,宽7厘米,高为5厘米的木块。

经过以上处理,木块在木板的光滑面、粗糙面的摩擦力对比明显。木块在增加砝码后,摩擦力明显增大。木块下面垫铅笔时,由于木块长达14厘米,不会立即从铅笔上掉下来,使学生更容易读出摩擦力的大小。

2、小毛巾的设计。

学生在讨论如何增大木块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时,想出了不少办法,有的说用小刀把木板刻上横道,有的说把木板表面刮毛等等,这些办法都是想使木板表面更粗糙。我们想到小毛巾柔软粗糙,虽然教材中无此材料,但由于实验效果好,我们就设计了这一材料,让学生把小毛巾蒙在木板上,测试木块在蒙上毛巾的木板上的摩擦力。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教学计划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摩擦力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过程和方法:

⑴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⑵能够做研究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⑶能够设计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实验

⑷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力的研究结果

2、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

⑵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

⑶知道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探究精神

⑵对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⑶认识到摩擦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也存在着负面影响,形成利用摩擦力为人们服务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一张、多媒体电脑一套、液晶投影设备一套、PVC管材13套、锉刀13把、砂纸13张

三、教学过程:

1、录像引入,激趣导思

⑴观看两遍录像。

⑵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⑶发现摩擦现象。

⑷引导学生发现摩擦现象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经过这一部分的引导,学生联系上了一些自己曾经切身体验的生活细节,虽然还不是所要探究的内容,但是经过这个步骤学生已经渐渐进入探究情景,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明确意识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学生的第一次观察通常是不够充分的,因此继续引入第二次观察,并且提示他们所要注意的内容,让他们更加明确地带着问题去观察。)

(从这一段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小学生的观察过程中,形象思维成分较多,从观察到联系实际,处处体现形象思维,尤其是对摩擦所产生声音的描述更是维妙维俏,学生能说出这些声音,其一是因为有平时生活的切身感受,其二说明他们对将要探究的问题充满兴趣的,这正是我们继续进行教学的着力点。第二次观察完成后,我们已经可以对学生明确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了。)

2、引导学生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摩擦力”

[板书:“摩擦力”]

3、引导学生了解产生摩擦力的条件

⑴师:我们刚才讨论了很多摩擦力的现象,我们能不能从中总结出,摩擦力的产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

⑶引导学生讨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①需要两个物体。

②两个物体要紧密接触。

③两个物体要有相对运动趋势。

(这一段教学说明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要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是困难的,他们在这一个阶段必须克服两个困难:一是思维跨越的困难,二是语言表达的困难。所以,这个阶段的教学急不得,一定要把握好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慢慢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克服思维的困惑,手把手地教会他们将一个自然现象或是科学过程表述出来。而表述这一过程的载体就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这个需要他们进行探究的环节。我们可以发现,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基本达到了要求,这是当前科学教学的一个难点。难在什么地方呢?一是得真正把握好知识和技能与过程和方法之间的联系,二是得真正把握好教学规律,不能急功近利。)

4、实践探究,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条件有关系

⑴将pvc管比作“成龙”。

(渗透模拟实验的探究方法,从录像向实验材料迁移。)

⑵想办法让管子从滑道上滑下来是不会滑得太快。

⑶引导学生讨论。

⑷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实践。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条件有关系。

⑸渗透对比实验的科学探究方法:

①对比实验所采用的材料是不是相同的?为什么要采用相同的材料?

②两个滑道的坡度是不是相同的?为什么要采用相同的坡度?

③为什么管子要同时放下来。怎么放才可以做到“同时放”?

④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⑤什么条件是不相同的(只有管子的粗糙程度不相同,其他条件都一样),这种实验我们称为对比实验,对比实验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⑥一次改变多个条件行不行?

⑦引导学生反思,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才可以——加深对比实验的认识。

(以上为教学的主要部分:一是借研究摩擦现象渗透对比实验的实验方法。以前我们教实验方法多是直接告诉学生实验的名称,在学生实践的过程总是手把手地教,生怕学生遗漏了什么“重要环节”,学生实践的过程还要反复“告诉”学生这是“对比实验”。

我想,认识“对比实验”不是一、两节课可以完成的,应该把这个认识过程当成一个“系列的教学”,然后在每一节实践课的每一个实践过程加以认真引导,科学的教学过程不能“心求通而未知其意”,应是“心求通而欲达其意”。从以上教学过程可以发现,通过对教学环节的“细节量化”,学生能深刻了解“对比试验”的实践意义、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样教比直接“告诉”学生效果好多了。对于我们的教学对象而言,他们只不过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比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在他们的学习阶段至少还得接触十年,那么我们更该给他们设计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让他们充分地理解这种实验方法。

有的教师说,学生已经懂得将pvc管磨粗可以增大摩擦力,那教师还有什么可以教的?我认为其实不然,一是我们本来就不可能“教”会学生科学;二是学生懂得把管材磨粗不一定代表理解了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三是对于这个教学环节,其重点在于如何运用教材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不在于知识本身。小学科学教育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叫做:“行虽微而旨趣远,出虽浅而寓意深。”我们正是要通过一些通俗浅显、方便易得的东西,促使孩子去探究、去钻研。从中渗透现代的、先进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寓有深意,这样才能对未来的科学人才的成长施加良好的深远影响。)

5联系生活事例,运用所学改进生活用品。

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类似的现象呢?

⑵展示生活中的图片。

⑶找一找这些图片的共同特征。

⑷为什么这些物体的表面要做成凹凸不平的形状?

⑸引导学生多寻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

⑹玩陀螺。

⑺讲一讲玩陀螺的体会:陀螺的哪个部分要增大摩擦,哪个部分要减少摩擦?

⑻利用所学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改造。

摩擦力教案 篇6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而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減少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4)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5)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6)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积极性高,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但也是比较容易冲动,缺乏耐心。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通过激励性的话语鼓励他们,让他们通过各自和团体的力量共同完成任务。本节课的意义在于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小组实验,研究分析生活实例,既能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三节内容,共1课时。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习了力、重力的又一个重要的力,并为以后学习有关力的知识打下基础本节课通过情景体验,来认识摩檫力,探究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本节课重视科学探究中的猜想和数据分析,有利于养成规范的探究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通过手沿桌面滑动等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根据二力平衡,会使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物体运动时所受的滑动摩擦力;能运用转换法、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总结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通过解析生活中人走路、汽车刹车等实例,会说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评价任务:

1、通过“拔河比赛”、“手沿桌面滑动”、“推动牙刷”等方式,评价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定义,检测目标一的达成度。

2、根据二力平衡测量摩擦力,运用物理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并得出结论,评价学生设计实验、操作、语言表达能力,检测目标二的达成度。

3、通过举例,阅读课本,会说出增大和减少摩擦力的方法,评价学生自学、归纳总结的能力,检测目标三的达成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明确目标

情境导入

(3分钟)

活动一:

1、出示教学目标,明确要求。

2、穿钉子鞋的瘦小女生和穿滑轮鞋的强壮男生进行拔河比赛。

(完成目标一)

1、明确目标。

2、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生活体验

感受摩擦力

(8分钟)

活动二:

1、学生通过手沿桌面滑动感受摩擦力。

2、教师演示在桌面上推动牙刷,引导学生发现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完成目标一)

1、学生亲身感受,认识摩擦力。

2、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理解摩擦力的定义。

(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25分钟)

活动三:

1、学生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各小组选取研究课题。

2、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摩擦力?小组根据课题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并分享。

3、各小组进行实验,分享自己的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对各小组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

5、引导学生思考传统的实验装置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完成目标二)

1、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大胆猜想。

2、引导学生如何测量摩擦力。

3、学生根据研究课题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5、引导学生改进实验装置。

(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9分钟)

活动四:

1、引导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存在摩擦力的现象。

2、学生阅读课本P25—P26页,分组讨论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完成目标三)

1、通过举例,知道摩擦力既有益也有害。

2、通过阅读课本和讨论,得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评价目标三)

附:板书设计

第3节摩擦力

1、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2、大小(摩擦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受到的压力的大小)

3、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增加压力(2)使接触面更粗糙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减小压力(2)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3)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4)使接触面分离

摩擦力教案 篇7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情景创设 摩擦力实验演示 气体等温变化实验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26-01

新课程改革为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特别提出要使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作为教学一线的高中教师,如何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融入课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实现物理教学的目标,是每一位物理教师每节课都要面对的问题。

1.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悠久的教育传统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从《学记》启发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不加强迫;指导学生自行钻研、不加抑止;启发学生自主探求,得出结论,不必由教师代替。在新时期教育形势下,物理教学如何适应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使科学的教学方法既有传承,又有发扬,这需要思考,更需要实践。

2.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一)探究式教学中情景设置,提出问题的案例:

案例一:.新高一刚讲完《摩擦力》,我校李老师在讲授这节课时用小实验引入了教学。

『小实验:①手用力压桌面,并同时向前推,感受来自桌面的摩擦阻力。②手中的矿泉水瓶子为什么可以静止不动?

提出问题: 分析出右图中静止的瓶子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吗?你是怎么分析的?

这一设计看起来并不特别,但是我认为非常好。首先是简单易行,随处可见,学生的生活体验很丰富。另外有助于学生感受摩擦力方向特征,结合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关系。

案例二:另一位老师的设计是利用视频:

这一设计也是来自于生活实际,相比而言学生对摩擦力的切身感受不够强烈,与后续教学的连贯性也不够紧密。

可见,引入环节通过生动而且为学生所熟知的现象来创设物理情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些生活现象与所反映的某种物理本质属性相关性越大,学生就越容易抽象出其共性,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案例三:《气体等温变化》这一节课的实例比较少,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如图两个线圈绕在铁芯上,右边线圈接一节干电池,闭合电键后,用两手触摸左边线圈A、B两端。同学们,你们猜想一下,会得到什么感觉。谁可以让学生手拉手排成一队来试一下?然后再让学生体会电键断开瞬间的感受。一节干电池能让学生产生了触电之感。

这个案例中意料之外的“惊奇”感觉,使学生有一个积极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呈现矛盾事件,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为接下来的新知探究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二)实验探究的设计案例

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分析和影响其大小因素的讨论是教学的难点,李老师自制了仪器,改革了课本实验。她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通过实例要求学生思考: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特征。

a.手在桌面上推时,感受到摩擦力方向向哪?

b.根据观察毛刷在水平面上滑动的情况,分析毛刷受到的摩擦力方向?

c.当器材中的传送带转起来以后,小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

案例分析:当看到前两个问题时,学生可能会得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的结论,所以要补充第三个问题,强化学生对相对运动的理解,并为后面的探究实验做准备。

这个试验中使用了自制的器材,主要是木块没有运动,但仍然受滑动摩擦力,从而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了滑动摩擦力的相对性特征。

接下来,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科学。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有关。

(2)设计实验方案

提出问题:

问题1: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应该如何探究某个因素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问题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怎样得出?为什么?

问题3:利用现有实验器材怎样探究各个因素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问题4:探究正压力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时,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学生分组讨论以上四个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明确实验操作的具体方法。

摩擦力教案 篇8

(学生回答)

1.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3.摩擦力的大小

(1)摩擦力大小的测量

教师: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首先应该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学生实验(课本图9≈#0;12)

(学生操作)

(3)学生实验

教师:在木块上放一个铅笔盒,这时,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增大,再测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

(4)学生实验

(学生操作)

(5)教师总结

4.摩擦力的方向

三、增大有益摩擦

(学生回答)

(学生举例,教师讲评)

教师:摩擦力并不是都有好处,在有些场合是有害的,必须设法减小它.

机器的各个部件之间的摩擦不仅浪费动力,而且造成机件的摩损,影响机器的寿命.

大家想想,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回答)

(学生操作)

2.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有关,跟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1.复习课文.

2.章后习题7、8.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课题:摩擦

(一)教学目标

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五、教学反馈及矫正:

(举黑板反馈,教师口头予以矫正)

摩擦力教案 篇9

第4.3节 摩擦力

【教学设计思想】

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引出生活难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去解决问题,使

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极大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材出处: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是高中力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正确认识摩擦力对整个力学知识框架的搭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本节课也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目前还没有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相关知识,只是在初中阶段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摩擦力的性质。所以在讲述新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让他们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学习新课程,避免跨越式教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滑动摩擦力,和它们的产生条件及其作用效果,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3.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让学生参与和亲身体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参与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3.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难点: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实验探究、体会参与、练习巩固

四、教具准备

木板、弹簧秤、物块、毛巾、泡沫板

五、教学过程

摩擦力教案 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糊;清晰;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编号:1003-6148(2007)6(S)-0011-3

人教版新课程《物理》共同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第 3 节“摩擦力”。

学生在初中定性地学习过摩擦,包括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等内容,并掌握了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还通过实验的方法定性地研究了滑动摩擦力与表面状况有关。高中物理《课标》在这里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断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摩擦力又是高中力学三类常见的力之一,是受力分析的基础。本节课学习的成败对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能定理的应用以及摩擦力做功与产生热能的关系等问题都将带来影响,所以本节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现取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

1 让学生的思维经历模糊阶段

1.1 教学活动

教师:将一方木块放在水平木板上,如图1让学生分析其受力(顺便复习有关力的知识)。

学生:根据力的示意图作出重力和支持力。

教师:将木板一端逐渐抬起,学生想象的方木块会滑下的情景并没有出现。(给学生以意外,迫使学生思考)。

教师:提问--是什么原因使方木块没有滑下,学生冷静思考后都能答出是受到摩擦力的原故。教师进一步提问,方木块受到摩擦力的方向?

学生回答:一般都能根据方木块下滑的趋势,指出摩擦力的方向与之相反。教师再根据方木块虽受摩擦力但仍能保持静止这一现象,说明生活中除了存在滑动摩擦、滚动摩擦还存在静摩擦。

教师:紧接着,将木板一端进一步逐渐抬起,当抬到一定高度时,方木块开始滑下,(这一情景虽不出学生意外,但教师可用提问将学生的活动由观察引向思考)。

教师提问:静止的方木块为什么开始下滑?方木块下滑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同静止时相比有无变化?方木块下滑时受到的压力同静止在斜面上时相比有无变化?这一层层提问目的是使学生清楚重力同压力不是一回事,虽然有时候重力越大,压力也越大。使学生意识到摩擦力同压力有关同重力无关。

学生:方木块从静止到运动这一过程,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实际上是一个模糊阶段,摩擦力究竟与什么有关?合作、讨论和思考,也许没有正确的结果,但教师不要急于得出结论。

1.2 思考

由于学生初中时初步接触过摩擦力的问题,对摩擦力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教师用了一个巧妙的实验,没有任何铺垫,直接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自己去试一试。在对摩擦力的认识上,思维遇到了障碍,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因此,教学中,我们必须要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一个模糊的阶段,不能把道路铺得平平的,否则学生没有探究知识过程的体验,思维又没有挑战性,对学习会感到索然无味。

2 让学生的思维经历清晰阶段

2.1 教学活动

师生共同研究摩擦力的变化。

问题:如图2,设方木块与平板间摩擦因数为μ,当放着方木块的平板被慢慢地绕着左端抬起,α角由0°增大到90°的过程中,滑块受到的摩擦力将

A.不断增大

B.不断减少

C.先增大后减少

D.先增大到一定数值后保持不变

教师引导:要计算摩擦力,应首先弄清属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若是滑动摩擦,可用f =μFN计算,式中μ为滑动摩擦因数,FN是接触面间的正压力。若是静摩擦,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物理规律(如F合=0或F合=ma)列方程求解。

学生: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有了一个思路,首先是要分析出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合作、讨论。知道认真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情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学生甲回答:A答案是认为物体一直静止,简单地把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当作是静摩擦力。

学生乙回答:B答案是简单地把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当作是滑动摩擦力来处理。

学生丙回答:D答案认为物体运动过程的正压力不变,实际上正压力是随着α的增大而不断减小的。

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事实上,滑块所受摩擦力的性质随着α角增大会发生变化。开始时滑块与平板将保持相对静止,滑块受到的是静摩擦力;当α角增大到某一数值α0时,滑块将开始沿平板下滑,此时滑块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当α角由0°增大到α0过程中,滑块所受的静摩擦力f的大小与重力的下滑力平衡,此时f = mgsinα,f随着α增大而增大;当α角由α0增大到90°过程中,滑块所受滑动摩擦力f =μFN = μmgcosα,f随着α增大而减小。

经过这一过程共同研究和讨论,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清晰阶段。学生虽然有多种不同的答案,但这是由模糊走向清晰的必然。

2.2 思考

摩擦力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这节课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利用我们身边随手可见的例子和简单的学生实验来进行的,一定要注意避免把知识点强加给学生,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会。滑动摩擦力这个概念的难点在于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而不是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计算等等。静摩擦力则更是一个难点集中的知识点,包括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静摩擦力大小的判断等等,这些问题不可能在我们这一节课就能完全解释清楚,让学生全部了解,应该让学生先熟悉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静摩擦力不止一次地将会出现在以后的学习中。

可见,当在学生的思维遇到困惑时,此时不需要教师的讲解,学生也许能够顿悟出其中的一些规律。然而,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清晰而有条理,作为教师不是机械地灌输,而是简短的点拔,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明朗化、条理化,使思维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感性走向理性,由理性走向深入。

3 让学生的思维经历生成阶段

3.1 教学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自行车匀速前进和自然滑行时,前后轮所受摩擦力的方向?

这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出现若干种答案,但学生自己生成的内容,最后要统一到正确的思维状态下。

①匀速前进时(教师提醒可用假设法)

由于人通过链条给后轮一个力,使后轮顺时针转动。设轮与地面接触处光滑,则轮应加速顺时针转动,说明轮有相对地面向后转动的趋势。由于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故后轮所受静摩擦力f1的方向向前,如图3甲所示。前轮转动是由于前轮受到力的作用,若设前轮与地面接触处光滑,则前轮就不会转动,故前轮相对地面有向前的运动趋势,其所受摩擦力f2向后,如图3甲所示。

②自行车自然滑行时

人不再给后轮施加力的作用,由于惯性人和车应向前滑行,此时前、后轮的转动都是由于受到地面给它们施加了摩擦力作用,即前、后轮都有相对地面向前运动的趋势,前、后轮受的摩擦力都应向后,如图乙所示。

3.2 思考

摩擦力教案 篇11

案例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师:既然大家已经认识了摩擦力,那么请帮老师解决几个问题吧。

(课件展示:提出问题)

问题1:一瓶新买的罐头,可是瓶盖儿怎么也打不开,你有什么方法把它拧开?

问题2:妈妈买了几条泥鳅,可是捉的时候发现很滑,怎么做才能把泥鳅抓起来?

问题3:体育课上有爬杆的运动,怎样做才不容易滑下来?

问题4:做航模时需要把木块的一条棱锉掉,操作要领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互相交流)

师:这些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实质是什么?

生:增大压力、使物体表面更粗糙。

师:那么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生: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课件展示:猜想假设,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压力大小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师:这只是你们的猜想,能不能用实验来验证?

生:能。

(课件展示:实验验证)

教师提供玻璃板、木板、毛巾、木块、砝码、弹簧测在使用物理理念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良好的概念引入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对内容有一定的概念;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在教学前提出有关课程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对解答出问题的同学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理念的认识,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提出通过物理理念进行初中物理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对整个物理体系有大致的了解。要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学,毕竟物理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要让学生了解到物理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通过物理理念进行学习的习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力计等器材让学生分组讨论怎么做实验。(四名学生为一小组)

学生开始讨论实验方案,讨论结束后抽两个小组讲自己的实验方案。学生方案中有不完善的地方,由各组学生互相补充归纳得出实验方案。教师给与点拨指导。

师:(点拨)你怎么做才能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生:水平匀速拉动木块。

师:原理是什么?

生:二力平衡。拉力和摩擦力大小相等。

师:我们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因素有关,在探究时应采取什么方法处理?

(学生讨论说出“控制变量法”。即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观察摩擦力大小或控制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观察摩擦力大小)

阶段反思:本堂课的重点就是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由学生自己探索出的方案可能很粗糙、不完善,但通过学生相互补充,教师点拨,能使学生学会科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在教室内巡视,给予指导)

实验结束,教师找一组同学演示实验的过程:

(1)在玻璃表面,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玻璃板上匀速滑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在毛巾表面,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毛巾上匀速滑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在木板表面,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匀速滑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4)在木块上加一个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匀速滑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请你们展示实验数据,说出结论。

生:展示实验数据。

表1 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实验次数压力情况接触面情况弹簧测力计示数(1)木块玻璃(2)木块毛巾(3)木块木板(4)木块+砝码木板(课件展示:得出结论)

甲小组:根据(1)(2)两次实验得出结论:在压力一定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乙小组:根据(3)(4)两次实验得出结论: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课件展示:综合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在处理这一教学难点时,笔者精心设计了四个和增大摩擦力有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解决,产生自己的方法,形成自己的猜想,顺理成章地找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教学中重点突出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采取“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交流评估”的思维程序,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学会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教师在科学探究中起组织和引导作用,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体验摩擦力的存在,认识摩擦力的作用。由于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较多,所以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学会确定研究范围,采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探究方法。这种,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从以往的被动接受知识型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从而获取知识。

摩擦力教案 篇12

?教学设计思想】

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引出生活难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极大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材出处: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是高中力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正确认识摩擦力对整个力学知识框架的搭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本节课也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目前还没有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相关知识,只是在初中阶段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摩擦力的性质。所以在讲述新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让他们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学习新课程,避免跨越式教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静摩擦、滑动摩擦力,和它们的产生条件及其作用效果,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让学生参与和亲身体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参与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难点: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实验探究、体会参与、练习巩固

四、教具准备

木板、弹簧秤、物块、毛巾、泡沫板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展示图片引出问题导入课题 展示两组图片,引出摩擦力课题。

图片一:带花纹的轮胎和鞋子。

问题:轮胎表面和鞋子底部的花纹有什么作用?

图片二:身体表面光滑的鱼。

问题:鱼类身体表面分泌的粘液对自身有什么作用?

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陶冶情操。

能初步明确课堂所要研究的任务。 利用生活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观念。 设置情景

认识不同

类型的摩

擦力 情景一:小明同学需将一个很重的箱子从a处搬到b处,经尝试,小明很难直接搬动它。(要求:小明独自完成任务,使用力气最少。)

问题一:小明该如何去做?

情景二:在上述背景之下,小明尝试推动箱子,发现箱子不容易推动。

问题二:小明怎样改进方案,能让箱子更容易推动?

情景三:发现浇油不环保,也很浪费。

问题三:能否有更轻松的办法?

老师对上述三个场景对应提出的三个解决方案进行小结,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做出肯定,并同时介绍学生,解决方案中涉及的三种摩擦力分别是: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请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三个问题:

回答问题一:推箱子。

回答问题二:给地面浇油。

回答问题三:给箱子底部放木棒。

学生跟随老师的分析,深刻思考,总结规律。

学生进行观察,从中发现:物体受到摩擦力的条件,与初中的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出两种不同类型的摩擦力。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发散思维,不再只受物理条条框框的公式限制,尽可能的发散思维,考虑解决方案,自己引出三种常见的摩擦力。

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

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学生对实例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摩擦力,为下面的探究打基础。

探究滑动摩擦力

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另一物体滑动时,会受到另一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产生的条件:

直接接触

接触面粗糙

两物体间有弹力

有相对运动

扩充: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会有所不同,进行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跟物体间的压力(正压力)有关

跟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根据以上几条猜测,设计实验去进行验证探索。(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探究)

压力fn

摩擦力ff

作出fn——ff图象,寻找其中规律。对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估和交流。

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其比例系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决定,称之为动摩擦因数(μ)即: f=μfn

“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没有单位。

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相反”是指相对接触的物体,而不能相对别的物体。

所谓“相对运动”,指的是两个物体分别以对方为参照物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而不是相对地面或其他物体的运动。

观察a在b上滑动时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理解相对运动含义。 学生小组讨论后提出问题。并确定探究的方向。

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得出滑动摩擦力的特点。

学生通过自己的比较探究过程,并分享其他同学的成果,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学生对成果进行分析论证,得出它们的特点。

就此结论进行实验探究。

鼓励学生在学习完静摩擦力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进行更深层探究。

师生一起对问题进行初步的评价和筛选,确定合理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就此进行猜想和假设,设计出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进行实验时进行个别指导,使得后进生能完成实验进展。

分析论证后形成结论: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②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

学生就实验结论进行分析、深层拓展,达到最优。 培养学生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胆量。

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研究的计划和实验方案。完成对知识的初步探究和理解过程。

鼓励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并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培养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让学生能从中了解到解决问题的规范和过程的重要性,养成良好习惯。

反馈练习

例题:在东北的冬季伐木工作中,伐下的木料常装在雪撬上,马拉着雪撬在冰道上滑行,将木料运出。一个有钢制滑板的雪撬,连同木料的总重量为×104n。在水平的冰道上,马要在水平方向用多大的力,才能够拉着雪撬匀速前进?(已知钢与冰之间的μ) 学生运用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f=μf来解答问题。

通过例题,使学生深刻理解和熟练运动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djz525.com/a/6148273.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最新狼牙山五壮士教案
下一篇 : 电气运行人员工作总结范文十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