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励志的句子作文(编辑 神秘剑客)小编为您整合了多篇关于“北京大学观后感”的文章,希望您赞同本文的态度。我们的情感和思维通常随着观看的电影而动,每次观看完一部作品之后,心中都会感触颇多。通过观后感我们更能够理解人性世界和生命的真谛,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表达技巧。

北京大学观后感 篇1

以三载妙龄,如花般的时光,仅用以换取一个高金的标签,尽管它折射出的光芒,足够吸引眼球,但是我仍会毫不犹豫地对这次交换说:不!

我们的时光是如此的耀眼,我们的笑容是如此天真、无邪,我们的眼神折射出的光芒比一束束阳光,更加火热、更加朝气蓬勃,任那在为心狠的硬汉,也无法做到将这花季的岁月一点点地切割,当做用以交换之筹码。

但是难道作为祖国乃至世界的希望之花的我们,随着渐渐萌发出的嫩芽,透露出的心愿,难道仅仅是等待着要被设法贴上高值的价签,以便用来出售吗?

花儿有它的萌发,自然不可避免地有它凋谢的瞬间。但最迷人的花却绝不是在于其存在时间的多少,而是在于它以百分百的拼搏,用来争取花苞的绽放。它相信着,只要能挣开束缚露出花瓣那就将会是最精彩的时刻。

细细回忆一下你我,是否被沉重的枷锁,锁住了双腿;是否每一刻都在扬起脚步;是否永不自弃地呐喊;是否饱含着挣脱束缚的希望呢?

从现在扬帆启程,亲手将自己每一秒的时间都化成清水,去浇灌刚刚萌芽的花儿,那么必将会露出最美的花瓣。价签将难以用来衡量它的价值,因为它是最美的,有着独一无二的颜色!

知识依靠点滴的学习;小事塑造德行;次次锻炼养出的能力;失败是那最好的肥料,为我们栽种出萌发的源

北京大学观后感 篇2

“造中国人自己的计算机!”

“北大是中国的北大。”

“做芯片时,几个月时间,我没有半夜12点前回过家,2点以前睡过觉。”

人们说程旭老师的成功在于他的学识以及爱国热情。但更重要的因素,应该说是他的斗志,昂扬的精气神。程旭老师是个精力极为充沛的人。据他自己讲,他刚上大学(哈工大)时,身高170,体重99斤,每天锻炼,肺活居然达到了6000+。整个演讲过程,他没有备稿,却一气呵成,激情澎湃;助教不得已帮他又拿来了一个麦克,放在长条讲桌的另一端,是因为他从未坐下,而是在讲台上踱来踱去,像一头笼中关久了的雄狮。他仿佛在为中国的现状感到烦躁不安,随时准备着冲破各种束缚,用自己的行动震撼世界。

程旭老师领衔的实验室主要方向是MPCR芯片的研制。MPCR是一款SoC系统,即单芯片系统,将cpu,gpu,南桥北桥等几乎所有的'芯片集中到一块芯片上的系统。这在国际上并不多见。这套系统用一个字概括:小。体积小,成本小,美中不足速度小。主板大小仅与上网本相当,这也使得这套系统不费多少功夫就能被制成笔记本。参观实验室时据实验室研究员(博士)介绍,这套系统笔记本机型目前成本在1000元左右,量产后有望再下降。

实验室一进门的地方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我的中国芯”。程旭老师说,这块牌子是他亲自挂上去的。挂的时候,所有人都哭了。大家找到了这么长时间以来奋斗的理由:我,为祖国而工作。

程旭老师如是说:当你把自己的工作同国家的现状、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时,你会有无尽的动力。“现在,外国人不用X光、CT,都用核磁共振,因为X光和CT的辐射量太大,对病人、医生都不好。而核磁共振的技术是国外的,一套机器进口要几千万,要大城市的大一点的医院才能用得起;小一点的医院和农村,只能照X光。而如果我们研发出来自己的核磁共振仪芯片,我们就能把一套系统价格降到几百万,几十万,农村也能用得起!现在农村有多少地方没有学校?有多少地方没有严格培训的大夫?有了我们这套系统(SoC的低成本外加视频硬件解码器),远程传输视频,质量非常高,我们可以建设多少远程学校,让多少农村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有多少农村原本做不了的手术,将来可以通过视频直播,请大医院的大夫远程指导,在农村就可以进行?…………”

中国崛起的背后,中国“风景这边独好”的背后,正是无数个程旭老师!

写在最后,笔者还有一些杞人之忧:目前的中国纯国产计算机系统,仅仅达到了国外二三十年前的水平。一旦有特殊需要,要将全国的计算机100%国产化,我们将面对的是与国外的一个巨大的代差!而当笔者参观实验室时向研究员问起这件事时,研究员居然给出了“这套系统主要面对图书馆等低端市场,而非家用或科研领域,没有向高端进军的必要”这样的回答。对此笔者深表遗憾

一次北京之行,一次糊里糊涂的迷路,让我和姐姐来到了一座著名的学校――北京大学,于是我和姐姐就踏上这里,开始了一段难忘的旅程。

今天,我和姐姐乘着地铁,正准备去王府景看看,不料却错过了站点,当我发现时已经过了两个站了。我连忙摇醒正在看书的姐姐,慌慌张张地说:“姐,姐,我们误站了,完了,又迷路了!”可是姐姐却十分镇定地说:“先随便找站,下去再说,你放心有我在,不会迷路的。”啊,真不愧是我姐。

地铁到站了,我一步子先下了车,左瞧瞧右看看发现了一个路牌,于是我三步并作两步地跑上去仔细的看了一个,牌上写中观村。“中观村?这是哪呀?”我连忙招招手姐姐就过来了。”这是中观村,太好了!”姐姐十分兴奋。”好什么呀,都迷路了还好?”我说“你不知道,这中观村又名大学城,今天我们就去北大玩一玩吧!”“好呀,好呀,”“嗨别走那么快等一等我!”

过不了多久我和姐姐就来到了北大门口。这北京大学历史悠久,听说在清朝就有了,那时的北京大学还只是一个小祠堂,经过代代终于变成了今天的北大。走进一看就见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北京大学”这四个字镶在一块木块上高高的挂在上方,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古香,书香。门两边还有只威武的石狮子,支撑校门的是几支大木柱,木柱是红色的,木柱的漆经过随岁月月已经掉了好几块。我和姐姐在门口拍照留了纪念就继续前进。可是刚跨出一步学校的门卫就拦住了,问道:“你们是干什么的?”姐姐连忙答道:“我们只是想进去看一看。”“那请出示身份证。”“糟了,我们的身份证放在宾馆里了。”“没身份证可不能进”姐姐这下可急了,这该怎么办呢?突然,姐姐似乎想到了什么,一个人又像跟门卫说话又像喃喃自语地说:“我们是从温州来的,好不容易来到这儿,只是想参观一下,可惜啊!”门卫听了这些话似乎有些动摇。我趁此机会自己又拟了一段台词:“祖国的栋梁想进祖国栋梁的培训地都不行啊?”门卫听了莞尔一笑问道:“你们两人?”我回答:“是的。”“那好吧,我就让你们进去吧。”太好了,我和姐姐迫不及待地他上了这片土地。

走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岔路口我们向左前进看到的是一座拱形的小桥,过了小巧,就是一个小池塘,这个小池塘在北大是极其普通的,池中有满的荷花,荷叶,只不过现在还只是初夏荷花都没盛开只有花骨朵儿,可这已经够美了,已经够然我陶醉与其中了。初夏是植物疯长的季节,树木葱茏。池边的柳枝早已弯下来,垂在水面上,齐刷刷地把绿荫抛向水中。“思思,你说池边的柳树像不像围在这儿的一道绿帘子?”我觉得他们更像轻盈的舞者,因为每当微风吹过柳枝都会在风中舞蹈多么美丽,多么迷人呀!游览完一个小池我就累的不行了,这次只好草草结束,回到旅馆。

这次我是以观光客的名义站在北大,将来我一定要以北大学生的名义骄傲的站在这!

北京大学观后感 篇3

“家”是前行的力量,更是爱的港湾

清楚的记得出发前仅3小时的集结准备,可见武汉局势之严峻、形势之紧迫。众位校领导机场送行,回首北京大学自创建以来在国家重要历史关口和艰难时刻,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那一刻,更深感我们肩负着北大人的光荣使命与担当。援鄂以来,无论是与学校领导们的连线,还是集体宣誓上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一首首温暖的歌曲和一张张同学们亲手制作的明信片,点点滴滴汇成爱的汪洋给予了我们无限力量。

作为一个地道的武汉人,2月1日,当我随北医三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时,从未想过以这种身份回家,不禁感慨万千;空荡荡的城市,路上没有行人、没有车辆,闪亮的中法新城院区霓虹灯大字映着疾驰而过的急救车,甚至让人觉得战栗。抵达酒店,与已经驻守在这里的第一批队员会合,他们热情的问候和温暖的笑容令我心里顿时踏实了许多。当我们回到房间,拆开随身配备的行李的那一刻,暖流再次涌上心头,不仅有着最高规格的防护用品,还有各种常用药品;甚至连牙刷、筷子、指甲刀、洗衣粉这种生活用品,应有尽有。这一切让我们深感,我们的医院、学校,始终是我们值得依靠的大本营。

三院的队伍,从24人慢慢扩大到137人。这样一个临时组成的大家庭,不仅仅要在重症病房里抢救患者,还要在驻地酒店联络运输,卸货入库,组织分发,医疗队已经在不觉间凝聚成了最亲密无间、最有战斗力的集体,有活一起干,有难一起担。在家里,有对我们悉心教诲和关怀备至的大家长,也有相互支持与彼此温暖的兄弟姐妹。

北京大学观后感 篇4

很多时候,岭院的成就来自一个转折点。对北京大学来说,蔡元培先生是本世纪的转折点。

今天,北京大学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最高学府。在亚洲,甚至在世界上,北京大学都有很高的声誉。但曾几何时,北大是一所受到教育界批评、被视为烫手山芋的学校。虽然它是中国第一所大学,也是洋务运动留下的唯一成就。

但里面的学生、老师,多是权贵,学生带着听差上课,老师多是**兼任,品评老师以官阶为标准,封建气息、官僚气息充斥着校园。学生读书以做官、致富为目的,毫无学术气息。然而,即便是这样一所大学,蔡元培先生也毅然接手。

他在北大的岁月,也是北大走向辉煌的转折点。

蔡元培上任第五天,就当时北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点要求:坚持宗旨、磨砺美德、尊师重友。第一点,他告诫学生“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学法不应是为了做官,进入商科也不该以致富为目的。

第二点,他要求学生在做人上不赌博、不喝酒、不纳妾,此时正值新文化运动,否定传统儒家文化,但无论接受什么文化,砥砺德行、做人为善是根本标准。第三点,蔡元培唯才是用,裁掉一批无能的老师之后,提拔陈独秀、胡适等年轻教师,虽然这些教师没有官阶,但为师就应该得到尊重。学生也应该平等,互相交流,。

他还建议他做两件事。一是简化讲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二是购书,让学生自主学习。

一个国家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繁荣。高校若是能有良好的教学宗旨、优良的学风,往往能带动整个社会营造人心向学的风气。因此,优秀的教育家是伟大的。

对于蔡元培先生,英国哲学家曾说:“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大学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分,而能领导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郑勇在《追忆蔡元培》中说:“在蔡元培之前之后,北大校长走马灯式地轮转了多少才士俊杰,但提起北大校长,让人首先想起的仍然是蔡元培,只有蔡元培。”在蔡元培的北大里,汇集着多少大师,走出了多少才俊,其中不少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看这篇演说稿,已经是2014年,距离这篇演说的发表已经97年了。时间匆匆,97年,许多人穷尽一生都无法走完的光阴。但蔡元培的思想是超越时间的,一年又一年,现在,它在我眼前依然鲜活。

更让人惊讶的是,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三点,以及最后他在北大的做的两点改进,在今天,仍是中国大学所要做的。

我曾混迹于985贴吧,中大在985吧里被称为“蟹大”、“广横走”,典故就是中大在广州就业好。同样,对北京高校的评价也不是学术水平,而是就业水平。就业数据是每个考生报名参加大学考时时必须看的参考标准。

大学与职业学校有何区别?当今中国,接连出现的专业性“大学”:理工、财经、外语……而如今清华都被戏称为高级技工学校,难怪钱学森先生在临终前有那样一问:

为什么当代中国培养不出大师?一个个“职业培训学院”顶着“大学”的帽子加工着国家最优秀的一批人,岂不悲哀?有点类似蔡元培先生,前任中大校长许宁生先生提出“人心向学”。

正如1917年蔡元培先生所说的那样,“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问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

”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与古人比来气,我们读书的目的太过市侩,没有士大夫那种胸怀天下的气概。

许宁生校长的“人心向学”四字,寄托了他对中大学子端正读书目的的期望。读书,应心无旁骛,为了学习而学习,发自内心地去学习。学习、做学术是出于热爱,而非谋利的手段。

砥砺德行,做人是做学问的基础。当今国家提出“精神文化建设”和“德才兼备”教育。大学培养未来社会的精英,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可能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导者。

作为领导者和决策者,良好的决策动机是必要的。

尊师在如今基本上是做到了,除了*****时,尊师重道,一直都是为大多数人认同的。然而尊敬朋友,不得不让我感慨蔡元培先生高屋建瓴的智慧。在大学里,每个人都是同一代人。似乎人人平等。

但我们知道,作为一种社会动物,金钱和家庭背景都把学校的同龄人分成不同的年级。蔡元培先生说我们应该和朋友们和睦相处。作为一名校长,我仔细考虑同学们的日常生活。

如果这样做,中国就不会发生黄洋事件。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的友好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学生走向社会,与人相处是必然的。蔡元培先生举了自己的例子:

“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最后他问道:“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

”对于读书,蔡元培先生也非常有远见地提出学生要自主学习。为此,他增加了新书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今天的教育也非常重视自主学习。

人们不可能一辈子呆在学校里,依靠老师来学习。自主学习师学习型社会中每个人必备的技能。只有学会独立学习,学生才能超越教师,人才能不断进步。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因为斤斤计较的都是琐琐碎碎的个人得失,没有时间、精力沉下心来做研究,没有站在国家、社会、人类上来考虑问题的情怀。可惜的是,人都是现实的,“仓廪足”才能“知礼节”,愿意饿着肚子搞学术的终归是少数人。

所以,不改变社会的导向,空谈“人心向学”始终难以奏效。对于那些献身于学习的人,社会给予更多的鼓励,国家给予更多的支持。让人“敢”做学问,“敢”放下就业这重忧虑。

中国要培养出大师,学生、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努力缺一不可。蔡元培先生提出了学生应该做的三点和学校应该做的两点,这些还没有实现。作为一个学生,我能做的,正如才元培先生所说,就是放下杂念,为学习而学习。

注重品行,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尊敬师长,真心对待每一个人。虽然这些道理都是我听着长大的道理,但条条做到着实不易,我还需要做出很多努力。

北京大学观后感 篇5

“青年”于个人,是朝阳初升、万物皆可探寻的风茂年华;于国家,是“敢教日月换新天”,奋勇驱前的机杼;于时代,是致力于开拓创新,力撼国家的中流砥柱。青年之担当,是正义,是为世界不平之愤慨。

,新冠肺炎来势汹汹。在疫情面前,我们坚定信心,以“举国之力抗击疫情”;在病毒面前,我们不惧死亡,数万名医生自愿奔赴前线;在时间面前,我们争分夺秒,七天时间建成雷火二神山医院;在疫情面前,在中国面前,是“90后”、“00后”这一代青年,这一代新生力量!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从唐山地震到汶川地震、从非典型肺炎到新型冠状肺炎,中华民族一路风雨兼程、砥砺奋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历过不少挫折和困难,这些挫折和困难磨练了中华民族愈战愈勇的民族精神。新型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华民族再次勇担大国重任,积极迎接挑战,迅速、有力和果断地采取措施,坚决与疫魔做斗争。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来都是在攻坚克难中取得的,相信这一次我们也必将转危为安,化疫情防控的危机为民族发展的契机,在战“疫”中再次奋起。

我们将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以个人之修养,家庭之和睦,社会之安定,国家之富强为目标,不断前进!在这次疫情中,我们要高尚,要不沉默,要不苟且,要在逆境中为英雄呐喊!

春天已到,待疫消逝,武汉樱花会再次绽放,要我们共赏,美好生活会如期而至,你我再次靥开笑颜!

读了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身为一名中国青年所肩负的重大的责任和使命。

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通过收听收看每天的新闻报道学习到了医护人员在一线抗“疫”时的不惧艰辛,看到了公安民警在各道口的坚定值守,外卖小哥为城市运转的点点付出,以及每一个普通的人为打赢这场“战役”做出的种.种努力。

同为中国90后青年,虽然不能亲上前线,我想我们能做的也有许许多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社区进行志愿,为一方的防疫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或者在家中认真学习,不断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量,为将来国家需要我们用专业知识贡献力量时做好准备。而其实,我们每个人要做的都很简单,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能做的一切!身为一名大学生,在疫情面前,减少出门,勤洗手做好个人卫生就是目前最重要的事。

疫情无情,人间又爱!在这场疫情中有无数的平凡人让我们泪目,有人为吃不惯米饭的援鄂医疗队送去10万个大馒头、有人为酒店医护人员送去最新鲜的蔬菜、有人为医护人员送去爱心午餐、有人捐出自己费劲周折买来的口罩、有人专门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无数平凡人用自己的力量汇聚成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国难当头,举全国之力共克时艰是每个中华儿女在国难面前表现出的责任和担当。

春天已经来到,冰雪渐渐融化。我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带领下,我们一定很快便能取得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面胜利!

相信,疫情终会结束,经历过战“疫”的中华儿女一定会更加勇敢坚强!

北京大学观后感 篇6

发挥党团力量,守护全面健康

面对这样一个临时组建的队伍,他们来自不同的科室、不同的专业,整体较为年轻,管理起来绝不是易事。三院医疗队第一时间成立临时党总支、临时团支部,充分发挥党团的先锋作用,模范引领,鼓舞士气。11次支委会和支部书记会,4次党总支活动,22场党团活动。队里的60、70后用他们的丰富经验和过硬的专业知识运筹帷幄,80、90后则凭他们的本领坚毅果敢,敢想敢为。

对内先后成立的感控监督组、综合协调组、宣传组各司其职,全方位守护队伍健康。在全方面狠抓感控的前提下,我们保证了0感染,同时长期作战始终关注队员情况,通过开展系列文化娱乐活动,保证身心健康。抗疫后期,每日分别在上午、下午各安排一次广播体操,这样的习惯一直坚持到回京隔离结束,从线下体操到云体操,固定的闹钟已成为习惯。队员们听闻明天的线上长跑,纷纷踊跃报名,宛如一场仪式,致敬青春,为我们的抗疫增添绚烂的一笔。

此外,我们举办了多场别开生面的生日会,充满温情和感动;在其他医疗队陆续撤离,我们却还坚守的时候,组织队员细细感受樱花盛开的武汉,登上黄鹤楼,俯瞰这座我们守卫的美丽江城;我们组织前往八七会议旧址致敬前辈,汲取力量,继续前行,坚守到底;隔离期间我们举办了摄影比赛,共同打造集体记忆……这些活动的组织,让队员感受到关爱,感受到被需要,形成强大的职业认同,保持了队伍的长期战斗力。

我们共同度过近个小时的难忘时光,书写着我们北大人献身医学事业,守护生命健康,报效伟大祖国的初心和使命!我们用行动证明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我们也将一如既往不懈努力,拼搏奋战,练就过硬本领,不负北大人的使命担当,不负五四精神的传承和力量,更不负祖国与民族的期望。

北京大学观后感 篇7

这次去北京,有幸参观了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的正门造的像皇宫的门一样,北大正门的对面就是清华大学,进入北大,我们先走过一座桥,听北大毕业的那个姐姐说,这个桥叫状元桥,走过那个桥的小孩都能当状元。

北大最著名的景点,就是一塌糊涂了。一塌糊涂就是一塔湖图。即:博阳塔、未名湖、图书馆了。

这三个景点是游人玩的最多的,其中的图书馆是全亚洲最大的,听北大姐姐说,到了考试那几天,也是抢不到位置的。每年的传统节日跟新生报到的日子,博阳塔晚上就会灯火通明,北大所有的建筑物高度都不会超过它。

未名湖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原来分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的,现在合并了,在火烧圆明园时都烧到过北大,所以圆明园里的很多文物都搬到北大了,其中有两对华表是在北大的,搬运到天安门时弄错了,导致两边都不是一对儿。

在北大四年要修满140个学分才能毕业,参观后,我觉得北京大学真是不错,我一定要努力上学,争取考上。

北京大学观后感 篇8

己亥岁末,病毒肆虐,武汉危急,全国告急!全国各地积极投入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保卫战。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我院认真贯彻上级决策部署,紧张有序开展各项防控工作。400多人主动请战支援武汉。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山东省卫生健康委统一部署安排,医院已先后选派四批医疗队奔赴湖北抗“疫”第一线。他们分别是第一批医疗队队员:呼吸内科医师王永彬,重症医学科医师张鲁,感染/肝病科护士许丽,呼吸内科护士李玉珍;第二批医疗队队员:急诊重症专业医师郝学喜,重症医学科护士李冬梅,重症医学科护士宋淳;第三批医疗队队员:重症医学科医师温坤,急诊重症医学专业医师于杰滨,重症护理专业护士陈长静、郑磊、王鹏,胸外护理专业护士刘艳,老年护理专业护士王晓静。第四批队员是由31名医生和100名护士组建的国家医疗队,由门诊部主任魏峰涛任领队,重症医学科主任马承恩任队长,护理部副主任董红任联络员,队伍中有副高级以上人员17名,科室主任、副主任8名,护士长、副护士长8名。四批队员中共有党员(含预备党员)40名。

援鄂抗疫队员们在性命攸关的危急时刻,主动请战,不顾个人安危、逆行湖北,勇敢地走上没有硝烟的战场,充分展现了“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彰显了二院人尚义担当的责任和使命,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全院干部职工学习的榜样,是“二院精神”最生动的诠释!为凝聚力量、坚定信心,传承和弘扬二院精神,医院决定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向援鄂抗疫医疗队员学习的活动。

学习援鄂队员,就要学习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不计报酬的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他们既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人夫为人妻,他们又是冲锋在前的战士。面对疫情,他们有的不忍心告诉家人实情,有的新婚不久就要道别,有的来不及给逝去的亲人上坟就匆匆赶回……春节本是团圆之时,他们却收拾行囊,踏上征程,面对亲人的泪水和拥抱,他们坚定的说“如果可以重来,我的选择亦是如此”。向援鄂队员学习,就要像他们那样,以大局为重,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将国家利益摆在首位,国有战,召必回!

学习援鄂队员,就要学习他们敬佑生命、守护健康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内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我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关键时刻,党员就应该冲在前面” “我们90后成长起来了,这是我们的使命。”援鄂队员中,有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有党龄十几年的老党员,有援子州队员,也有90后的年轻医护人员。他们身上,体现着医者的初心、党员的责任、使命的传承。向援鄂队员学习,就要像他们那样,坚守“救死扶伤”的医者初心,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员使命,传承“尚义担当”的医者仁心和社会大爱。

学习援鄂队员,就要学习他们迎难而上、舍生忘死的无畏勇气和坚定信心。“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铿锵誓言,一线写下的入党申请,疫情蔓延,在很多人避而不及时,一批批最美“逆行者”却奔赴湖北。“这次去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归期未定”,队员们深知疫情严重,前方危险,但他们无怨无悔,义无反顾地冲在战“疫”最前线。向援鄂队员学习,就要像他们那样,危急时刻,迎难而上,不怕风险,不怕牺牲,无私无畏,构筑起守护人民健康的牢固防线。

学习援鄂队员,就要学习他们敢打必胜、一往无前的坚韧毅力和战斗精神。援鄂队员到达病区后,来不及适应,便开始了高强度的工作。他们几乎整日整夜奔波,夜以继日地救治感染病患。为了节省时间,也为了最大限度节约防护服,他们可以坚持10小时水米不进。为了抵御寒冷,他们依偎在一起,为了对抗病毒,他们团结在一起,“我们现在多拼一分,对疫情的控制就多一分保障。”他们身上,展示了医护人员的坚强与伟大。向援鄂队员学习,就要像他们那样,坚持必胜的决心,敢打硬仗、善打硬仗。

全院上下要充分认识学习宣传援鄂队员事迹精神的重要意义,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各党(总)支部要创新学习形式,通过网络、微信等线上平台,确保将援鄂医疗队员精神传达到职工心中;党员干部要敢于站出来,冲锋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在学习实践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全体职工要以大局为重,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将援鄂队员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以高昂的斗志、切实的行动投入到本职工作中,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观后感 (四)

回顾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全民抗疫,不断取得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抗疫成绩。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守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本就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次抗疫对于我们自身也是一次难忘的磨砺和经历,大家深切地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和担当,更需要竭尽所能,用自己的所学去服务广大需要帮助的病患。

还记得,大年初二医疗队初到武汉时,因为封城,整个城市街道空无一人,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而当时面对这种未知的传染病,队员们其实也有一定程度的担心和焦虑。我们主要负责的是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新冠重症病房,当时隔离病房还在彻夜改建,施工完成后我们就需要立即进驻。时间紧迫,所以一到武汉,医疗队就马不停蹄地和当地医院对接、进行防护培训、并着手开始制定患者接诊的流程以及诊疗方案。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我们也担心防护是否到位、是否能迅速适应并开展工作。但真正开始工作后,大家就全身心的投入进去了,而且毫不计较个人得失,都希望自己能承担更多的临床工作。其实医疗队的同事们在医院里可能以前都互不相识,但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下,围绕着如何更好地救治病人、做好防护,大家都迅速地融入到了这个新的集体中,为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

从人民医院第一批医疗队与其他医疗队一起接管第一个隔离病区,到第三批100余名同事组成的医疗队开始独立接管病区,我们经历了三个隔离病区近两百名患者的诊治工作。就像大家在新闻里看到的那样,每次刚开放病区收治病人,其实都会面临巨大的挑战,病人入院一般都是在夜间,大概每批10-20名患者。队员们需要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带上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等等,对体力、生理和意志都是巨大的考验,虽然我自己也参与过援藏工作,但防护服下的缺氧和西藏地区的缺氧完全是不同的感受,在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下,大家也都坚持下来了。

面对这种突发未知的传染病,科学和专业知识是我们应对疫情最有利的武器。虽然最初对这种疾病很陌生,但随着接诊的病人越来越多、医疗队积累的经验也越来越多,我们同时也在见缝插针地抓紧一切时间去学习文献、学习各地治疗经验,经过反复讨论,共同起草病历模板、商讨量化交班表格等,也是尽可能精细化接诊流程和治疗方案,通过对每一个病人都进行细致的个体化评估,进而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让每一个病人都能得到最妥善的救治。

很多病人入院时病情就很危重,往往就要大量吸氧甚至上呼吸机,这对队员们的快速反应能力、统筹施治水平,都是极大的考验和锻炼。我们至今仍对两位患者的救治过程印象深刻。其中一位是老年患者,刚入院就病情非常凶险,血氧极差、心率快、血压低,处于休克状态,已经意识不清,我们快速判断病情已危及生命,随即迅速把患者转移到病床,给予心电监护,这时的每一分每一秒其实都是在与生命赛跑。在医护的配合下,我们迅速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开放静脉通道给予药物治疗,满负荷抢救了一个多小时,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趋于平稳。另一位是年轻患者,他入院时氧合也很差,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脱离氧气,我们就每日根据症状、血氧饱和度和肺部病变的情况进行精细调整,一个多月后他终于能够撤下吸氧管。然后他告诉我们说,终于可以和在另一家医院接受治疗的妻子见面了,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备受鼓舞也特别为他高兴。两个多月的工作时间里,我们见证了很多危重病人治疗后陆续好转,从卧床不起,到能下地活动、能唱歌聊天,最后康复出院恢复正常生活,所以过程再辛苦大家也觉得值得,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医务人员的使命所在。

其实,除了临床上的诊疗,医疗队员们每天也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希望能程度地去除他们的恐惧、缓解孤独和无助情绪。在化验指标有所好转时,我们更会跟病人解释指标意义,帮助他们进一步增强康复信心。在大家的努力下,医患之间的情谊也越来越深厚,经常在查房时病人会对我们说,北京大学的医疗队来了,他们很放心,也看到了希望。除了谈论患者的病情,他们叮嘱得更多的却是你们在武汉辛苦了,你们一定要防护好自己。每当面对这些可爱可敬的武汉英雄人民,我们都深受感动,另一方面也感觉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必须要竭尽全力去帮助每一名患者,给他们带去战胜疾病的希望和信心。

虽然以前在临床上也会面临很多生离死别,但通过此次武汉抗疫,我们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正如总书记在回信中所嘱托的,我们广大医务人员要到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做人民信赖的好医生,在病魔面前筑起坚实的生命防线,这既是任务、更是使命。作为北大医学人,我们也将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铮铮誓言,用心关爱病人、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和技能,在党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去守护我们的家园,去践行这一身白衣带给我们的无畏与奉献。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观后感  (五)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数以万计的医务工作者奔赴湖北,工地建设者不舍昼夜,行政执法部门严格防范,基层工作者摸排检查,14亿人按要求自我防护……中国党和政府本着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发声指导、及时掌握疫情、及时采取行动,向世人展现出了疫情防控的“中国力量”。

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的逆势精神展现“中国力量”。新冠病毒,侵袭武汉!紧急时刻,中国仅仅用了十天十夜的时间,就完成了武汉火神山医院这样一项伟大的工程,将工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令人肃然起敬。有人说,中国是“基建狂魔”,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您们做不到。疫情防控是一场不能懈怠的“阵地战”、全面出击的“攻坚战”、严防死守的“保卫战”,只有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抗争,以“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的紧迫感在分秒必争、奋战到底的冲刺中不畏险阻、逆势出击,才能挺起民族的脊梁,展现“中国力量”。

以“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的团结精神展现“中国力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没有一个“局外人”,更没有一个“旁观者”,每当我们国家遇到困难,万众一心、团结奋进就成为熠熠生辉的精神力量,激励我们攻坚克难。回首唐山大地震、98洪水、03非典、汶川地震,中国人都没有退缩,没有低头,没有吓倒,而是用团结就是力量的豪气,用坚韧创造历史的骨气,用百折不挠不服输的勇气,度过了一道道难关。今天,只要全国人民能够将困难变成无声的号角,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凝聚成战胜一切困难的“中国力量”。

以“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精神展现“中国力量”。疫情无情、人间有爱,不计其数的医务工作者、共产党员不顾个人安危,舍弃对家人的关心照顾,默默坚守在抗“疫”一线。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定宇隐瞒渐冻症病情,顾不上被感染的妻子,坚守在抗疫最前沿;陕西镇巴县医生张明文写下“听从指挥,不计报酬,无论生死,时刻等待!”的请战书……疫情的最前沿,正是有了无数无私奉献的人,他们用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最自觉的责任担当、最坚决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把好防守疫情的第一道闸口,他们将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中国力量”体现的淋漓尽致。

战“疫”当前,我们没有退路,唯有坚定希望。在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只要我们团结奋战、同舟共济,点燃内心最强大的“中国力量”,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观后感

北京大学观后感 篇9

“起来啦!太阳都晒屁屁了。吃了饭咱们去清华玩……快点啊!"

随着一声叫声,一天又开始了。

睁开朦胧的睡眼,一看钟都十点了,我们赶紧吃完饭,我们就出发喽!

一路坐地铁直到圆明园,看着外面的广告栏,好像在举行一个荷花展,可我们对这不感兴趣,并迎着北大的护河,直奔清华。

老远就看见在清华门口有一堆游人,把门堵得个水泄不通——这也不为怪。我们顺着一群人正准备进去,可四五个保安的手,阻挡了我们的去路,把我们给拦了出去。

“对不起!请明天再来!哎!后面的人,别站在道上,站两旁了,不明白的,通告在那,自己看去……” 保安就这样把我们支开了。可明明看见有一群游客没持证件也进去了,这时还有一些游客都玩完了,出来了,凭什么不让我们进去啊!气得我一肚子火。我想上前去企图溜进去,可又被保安给拦了回来。没办法,看着有些游客也正准备返回,我们也只好走喽!

我们商量着去北大玩,可我们都知道上北大要预约,只好抱抱侥幸心理。看着这一路上有碌碌不绝的游人正想着清华大门方向走去,可想而知当他们知道不能进去,盛兴而来,失望而去的心情。由于太阳太大了,再说这离北大正门还有点远,我们坐着出租车直奔北大。

一下车,就看见有一些游客止步而返,此时我们的侥幸心理也受到了打击。我们任然想趁着保安在检查别人的证件时溜进去。

这时我们按计划实施,装在一副漫无表情的样子迎着大门向内走进,可心里暗暗的祈祷着“我们不存在,我们不存在,千万不要发现啊!”这时已走进了大门。突然,“哎!站住,你们的证呢?”一个保安叫着。“完了,被发现了吗?”我们失望的转过身,使我们惊讶的是,不是再说我们,保安正对着一对情侣说着。唉!发现不是在说我们,我们连忙向内跑去。

走在去往民主楼得路上,我们都非常诧异我们尽然混进来了,我们都不可思议的问彼此“我们怎么进来的啊?”嘿嘿。管它怎么进来的呢?反正我们现在进来了。想着想着,心里乐滋滋的。

我们向着未名湖方向走去,想去那湖上的石船上歇会。穿过教育部我们来到了目的地,上了石船,可有一名外国学生正在石船上看着书,我们怕打扰到人家,只好默默离开了。向着我们下一个目的地水塔前进。我们绕过未名湖就到了水塔,先没看见这塔的注解,我们怎么都没想到这么高的塔,尽然原先是一个取水的地方,又由于是什么来着,又叫“博雅塔”。我先就在书上知道了,北大的图书馆的内部藏书数量与世界上的各大名校都有得一比,而且图书馆的规模也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并且内部的装潢也很有特点。这一连串的优点早让我对它有了浓厚兴趣。经过一路波折终于到了。走过长长的阶梯终于走进这梦寐以求的地方,一进大厅,就看见由爷爷提名的“百年书城”的四个大字的匾,再就是后面一所雕像,由于离得有点远看不清楚是谁。哎!遗憾的是,无法深入领略它的风采,因为只有持本校的借阅卡才能进去。我们只有失望而返喽!再走一会的路程并到了大讲堂,在大讲堂广场边公布这一年度毕业生的情况。一眼望去都是硕士博士,那些大哥哥大姐姐都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的成绩,赢得好的未来,我想通过我的努力也一样定能取得好的成绩,赢得好的未来。

我们边走边领略这百年学府的风采和沉蕴,一会儿,太阳都没了原先的那样耀眼,那样的炽热,快逼近山的那边。我们也该回家喽!……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djz525.com/a/6157252.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防溺水安全知识口诀10句(摘录6篇)
下一篇 : 检讨书500字万能检讨学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