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励志的句子作文今天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篇关于“陶行知观后感”的精彩文章。大家往往低估了观影能为人们带来的作用,为了娱乐而观看的同时也会受益匪浅。文字是与他人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观后感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效果。作品名中哪些情节让你感到震撼呢?感谢大家帮助分享这份资料让大家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陶行知观后感(篇1)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育才学校公约草案》规定指导员(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民办教育更应如此。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当一些学生辍学,是否反思自己将爱洒向他的心间去了呢?有一个乡村女教师为走访学生翻山越岭,不幸摔伤,但第二天又冒雪走访了,她硬是以满腔的爱找回20多个辍学生。我们能否用自己的爱将孩子牢牢留住,不让他们流失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陶行知观后感(篇2)

(一)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在“答朱端琰之问”一章中详细解答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及做法。我明白老师应该教学生探索知识的**,寻求知识的最终结果。要学生学得“自得”,学得“自动”。

并且,学得的知识与现实应是一致的。

在“教学合一”的理论中,陶行知先生还强调:先生不仅要拿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地学习知识,使学生经常发现新的理论。

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教学应该是——“教学相长”吗?

陶行知的“教学合一”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在他杜威教师那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的突破,这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它提出了教育的两大要素:一是思想;二是情操

陶行知提出了大学教育的两个要素。第一要素是关于思想方面:他认为要改变那种用古人的方法去解决现在问题的办法,即使问题相同,但由于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就不能用原来的方法来解决现在的问题;同时指出,我们不能迷信外国,不能模仿外国,甚至不能幻想外国。

这种科学的研究态度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可贵的。

第二个因素是情感:他认为教师和学生应该形成一种密切的关系。教师来教书不是来抱个饭碗的,学生也不是交点学费来买个教师的。

其实当今社会上,为了文凭而读书的学生大有人在;而仅为了生存而教书的人同样也不少。陶行知先生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有一种美轮美奂、层次高、生动活泼的关系来做自己的学习。

这二大要素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教育应当培养学生那种求真的态度和创新的科学精神,师生之间应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良好合作的关系。这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如何结合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将陶行知这种教育思想有效地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去,培养更多的具有求真创新科学态度的、能适合当今社会发展形势的学生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它指引着我前进、理解和探索

陶行知观后感(篇3)

时间:2016年3月28日19:33:43栏目:阅读后,他们是孩子

因为是学教育的,零零碎碎的接触过一些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也总是能从不同的教授口中听到陶先生的名字和理念,考录的时候为了取巧也曾背诵了一些陶先生的事迹和名言,却总也没能完整地拜读过一本书,这次总算有机会静下心来读完了一本朱永新先生推荐的《陶行知教育箴言》。陶先生有学多朴实却发人深省的箴言,但让我感触最深的却是一个反复出现却特别简单纯粹的词语——"孩子".陶先生一直把学生们称之为孩子。

是啊,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忘了他们还在只是一群孩子,一群对**世界的规矩并没有那么熟悉,对遥远的未来充满未知与渴望的孩子,一群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来改正、完善自己的孩子,一群每个人都不一样的孩子。

当上老师的人,尤其是当上班主任的人,总是容易忘了自己面对的是一群小孩子,总喜欢给他们制定出许许多多的规矩,提出许许多多超出孩子能力的要求,如果他们做不到,自己就会上火,埋怨他们为什么不能老老实实的听话,埋怨为什么自己的话怎么说了一遍一遍的话总也没什么用处。其实恰恰是因为我们都忘了,这是因为他们还是活泼可爱的小孩子,是在精力旺盛好动的年纪里做了符合他们本性的事情。陶先生说"我们办教育的人,总要把小孩子当作活的,莫要当作死的。

地球似乎是一动不动的东西。 实际上,他每天都在旋转。小孩子也像这样。表面上看起来,也好像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进益,其实他的能力知识,没有一天不在进行中求活。

我们就要顺着他这种天然的特性。"其实他们每天都在不断的成长,只不过不一定是按照我们制定的循规蹈矩的方式成长,我们需要的相信他们,引导他们。正如陶先生所说:“孩子们有很大得能力:

他能做很多你做不到的事,但也能做很多你认为他做不到的事。等到您重新生为一个小孩子,您会发现别的小孩子是和从前所想的小孩子不同了。“现在,我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他们,所以队里偶尔的调皮和偶尔的笑脸成了一件好事。

每天都告诉自己班级里的每个孩子都有无限成长的可能,我不期待他们都能成长为别人眼中的社会精英,我期待他们每个人都能成长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能保留住一份天真的带点孩子气的人。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我或许不能成为陶先生那样为教育事业付出终身的人,但是我尝试着践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箴言。拿出一颗爱孩子的心来对待他们,相信真心总能换出真心,也许我的孩子们现在的纪律不是最好的,也并不"怕"我这个脾气好的老师,但都是最可爱的孩子,我相信用自己的爱总能换来孩子们的爱,让他们爱上老师,爱上学习,变成一个不断成长的幸福的"小孩子".

陶行知观后感(篇4)

关于陶行知先生,以前,我只知道他是我国上世纪著名的教育家,他的独特的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到今天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是,我对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理论没有具体的认识,更谈不上把他的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了。今年暑假,在领导的推荐下,我认真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新课改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很大一部分不是都来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吗?难怪本书“序二”中这样写到:

“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是的,当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行知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因为他80多年前提出和研究的问题是我们今天提倡的最新思想。

陶行知先生中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他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 这不正是新课程非常强调的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吗?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大胆改革课堂教学,真正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不只满足于学生“学会”,而且要下更大的功夫指导培养学生“会学”。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因为现在的学习方式是未来的生活方式。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

”现代教学改革所提倡的“以学定教”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的教学价值取向进行转变。其实,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促进学生的进步。这不符合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吗?

师的,作为教师,只有我们教给学生他们所需要的和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能主动学习、参与和吸收。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活跃起来,成为真正的“生命课堂”。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命与教育的关系来看,决定教育的是生命。

从有效性的教度看: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命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本真存在,那么生命就是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命教育强调教育要以生命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命为中心的教育就是死亡教育。新课程改革也强调,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外,还要根据本课程的特征,放飞学生,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让教育与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让素质在师生、家长的互动中形成。

当我读到陶行知的话时,我总是感叹,他怎么能这么有先见之明?他怎么能总结出这么多妙语呢?“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做中学,活动中“做”的灵魂,强调了“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手的操作和思维的操作和改变是积极参与和学习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让作为教师的我们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在实验中验证自己的想法,深信:“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为孩子们展开一片充满想象,充满生机的天地!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以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改革。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观后感(篇5)

爱与奇迹

在美国跟着杜威学习多年,回国后放弃**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将毕生精力致力于祖国教育事业的陶行知先生,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爱满天下”。他以睿智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倡导并实践着爱的教育,这让我既佩服又脸红。先生有一句名言:

“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的话正是他为人类、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宣言。看完先生教育名篇,感想颇多,先生对爱的教育的执着是为人师者的楷模。

体会1:尊重学生的人格

先生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人,我们都应该称他为小朋友。我想成为学生的朋友,我也希望学生成为我的朋友。

”他在告诉我们:师生之间应该确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他正是这样做的:

他把“小孩子”当作“小小研究生”,推崇为“小先生”,强调要尊重儿童的人格,理解儿童的心理,相信儿童的能力。

尊重学生,要学会包容和接纳学生。宽容是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的一种特殊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能激发学生个体的思想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现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师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需要的不是批评和否定,而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先生告诉我们:当教师的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批评,多尊重,学生的爱的种子就会在老师的悉心呵护下生根发芽。

体会2:欣赏学生的闪光点

先生说:“我的教鞭下有瓦特,我的冷眼里有牛顿,我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他在告诉:

我们不能把这个学生看作坏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身为教师的我们也要努力挖掘他,把他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至少有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智能、听觉**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智能弱项。因此,我们的教育不是要找到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要找到适合学生的教育;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哪个学生更聪明,而是学生的哪些方面更聪明。只有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发光点”,然后赏识学生的“发光点”,才能使之成发“发光面”。

孩子则需要赏识。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内心世界都潜伏着积极向上的要求,自我完善的愿望。

用赏识的理念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付出爱心,激励他们把内在的潜能发挥出来,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自主**,学会学习,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请把我们的学生,不管是优秀的,还是暂时不太优秀的,都当作天使一样呵护吧!把他们培植在爱的土壤上,呼吸着民主、平等的空气,再以尊重和赏识作灌溉,那么,美丽的花朵一定会在校园里尽情绽放!

经历三:把学生和教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先生一生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先生热爱每一个学生,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教师是我们选择的职业。不管你是三十岁,四十岁还是五十岁,他们都会一路陪伴我们。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但对于在教育中和学生一起成长、享受着教育幸福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读一篇学生老师写给老师的文章:

老师,每个孩子都是掉到地上的天使,他来到人间是因为他的翅膀折断了,在他还没有忘记天空前,他一直想寻找一个为他缝补翅膀的人。老师,是你帮我补了翅膀。

作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爱”的事业。让我们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坚定自己心中“以爱育人”的信念,在教育旅程中抒写最为壮丽的诗篇,奏响一曲激昂的人生凯歌!

让我们成为这样的老师,学会享受教育的快乐,享受事业的快乐,与学生一起成长。

陶行知观后感(篇6)

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的智慧,像闪烁的星辰,渐渐地映照在一起。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一道耀眼的光芒,照亮我的心灵,指引我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

陶行知认为孩子应该快乐,但现在的中国孩子很痛苦。固然有许多人才是从痛苦中长大起来,但是**的责任是应该把社会改造得好一点,使未成熟的儿童少吃点苦,多享点福。我们要负起责任,打破儿童地狱,建设儿童乐园。

还不够,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们打破地狱,让他们自己创造一个天堂。

是的,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家长、社会就呼吁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各种辅导班、特长班和各种早教措施都对孩子们进行了严格的约束,没有任何自由和空间。在小学里,无论孩子们有多容易接受,他们都必须同步前进。

即使把教学分为不同的层次,最终的目标还是要在一个学期内全面开花结果。这是违反教育法的,但家长和社会不允许孩子暂时落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老师制定了三十六个计划,七十二个变化和十八种武术上线。

学生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地步。这不是危言耸听!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现实!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是研究生活方式的人。学以厚生则可;学以伤生是断断乎不可的。但我们的孩子,每天都要面对这么多沉重的学业负担!

以及父母和老师的令人心碎的期望。学习是乐园还是地狱不得而知。孩子的学习现状和我国的教育大气候不可逆转,那么我们作为教育者到底怎样让儿童少吃点苦,多享点福?

那就是把刻苦学习变成快乐学习!变让我学成我想学!最后,将其落实到陶行知先生的学生自治中。

陶行知老先生主张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从学校这方面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我们培植儿童的时候,若拘束太过,则儿童形容枯槁。

对!我们就是要给孩子松绑。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让他们自主学习和生活,这是我们教育的主要目的。

面对这么一群活生生的、制造状况层出不穷的孩子们,老师怎样艺术的扮演自己的角色,来引导他们快乐自治?

由此我想起一种民间艺术。四川有一绝活叫做变脸,一扭头,”唰“变出一张脸,再一扭头,又”唰“变出另一张。一分钟之内,”唰唰唰“会变出十几张不同的脸,或喜或悲,或凶或善;或男或女,或老或少。

神气极了!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就可以大胆的使用变脸这一绝活。

陶行知说过,社会有三种人:

一、是自动要读书的;

二、是经劝导后才愿读书的;

三、非强迫不愿读的。我们就经验上观察,十人中怕有三人或四人非强迫不行;此外还有二人或三人,有了强迫的办法就可赶快去读。所以强迫是必要的。他认为教育是万能的,这是教育领域的自欺欺人理论。

的确,学生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只要他没踏上社会,就永远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会犯各种各样让你始料不及头痛犯难的错误。他不喜欢读书,不喜欢写作业,愿意做小动作,愿意和同学打架等等。如果老师每每想把他们当班上的敌人,这十几年的漫长窗口会是怎样的苦难!

我记得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雕刻家为一个地狱大厅雕刻鬼怪。一年后,雕刻家的脸变得**可憎。雕塑家很苦恼,便找高人指点。高人给他指出了一条路,让他再寺庙里再雕刻一年的菩萨像。

一年下来他果然面容和善,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由此,我想到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你如果认为学生是一群魔鬼,那么你整天生活在地狱里;你如果认为学生是一群天使,那么你整天生活在天堂里。这可以反映出一个事实,即教师的教学态度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精神成长。

要敲碎儿童的地狱,建立儿童的乐园,变老师说教为学生快乐自治,老师一定要学会变脸这一戏法。

孩子不可避免的犯错误,一味的批评挖苦实践证明收效甚微。其实转变一下思维定势,总是给他一张横眉冷对,打击讽刺的面容的,不妨换一张鼓励信任的笑脸。记得一名低年级的学生哭哭啼啼的找我,说是一位高年级大哥哥每天见他就是一顿毒揍,让我给他评理。

我听说了原因,因为他一开学就骂他胖,所以大哥每天见到他就把他打出去。我听了气不过,就拉着他怒气冲冲地找他。我在想走100米的距离,我们能批评他并告诉他不要再打他来解决问题吗?

他远远地看见那孩子歪着头,系着脖子,歪着眼睛,等着我们。他装出一副不轻易放弃的样子。此刻。我心里电石火花一闪,马上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把脸放松下来,对我的学生真诚地说:

”对大哥哥说声对不起,不该以前骂过他。“那孩子听了小弟弟的道歉一愣,有点不知所措,脸红彤彤的,讪讪地说:”没关系。

“并保证以后不再打他了。换了一张脸,化干戈为玉帛。变老师喋喋不休地说教为学生自己心灵的感化,这就是学生自治。

此招甚妙,何乐而不为?

自赏识纪90年代周宏把聋哑女儿培养成大学生以来,全国各地纷纷效仿他的赏识教育。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它有着自己的存在价值。我们不妨在教育教学中给那些后进生换几张脸,根据不同情况给一些笑脸,许多鼓励的话。

别盯着人家耳朵后的灰阴着脸不放,捕捉一点学生难得的闪光点,脸放着光地大肆地表扬,让那些整天灰土灰脸的后进生也尝到上学学习的快乐,逐渐学会自律,向自主快乐学习靠拢。同样,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我们需要不时地改变一张意想不到的脸,给孩子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我们这些老师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孩子尝试着自己去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把每一天的的学习变得快乐、轻松!

老师学变脸,正如陶行知老先生说道”亲学生如亲子弟!“

陶行知观后感(篇7)

闲暇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他的很多教育思想、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有很大启发。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记得有这样一则漫画。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是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极大的讽刺--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例如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得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龄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的根本要求。

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快。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做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个新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

陶行知观后感(篇8)

学科专业知识可以结合社会实际,引导学生树立关注国家社会大局的意识,从而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而不是自吹自擂。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对于“因材施教”这个观点,陶行知先生也有所提及。对于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如果给他们同样的教育方式,结果就会出现非创造性的学生,他们都是大量的普通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从每个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给其不同的学习要求,更能发现学生各自的特点和长处,发展有自身特色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还指出,教师的责任不是在于教学,而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解决新的问题,学会思维方式,学会发现创新。

在当今的发达时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对今天的教育学仍然具有重达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他们可以更好地借鉴经典得教学经验,成为具有创新教育精神的新一代教师。

陶行知观后感(篇9)

这是我最早听过的陶行知先生的话,也是先生用一生实践的格言。话剧最后一幕是《上海滩的晚霞》,叙述了先生最后的感人时光。无论是北洋政府、日本侵略者,还是当时的国民政府都三番四次邀请他从政任职,但先生从未在高官厚禄面前折腰,甚至面对暗杀和通缉,陶行知先生用“三写遗书”的勇敢,证明了他早已将生死富贵置之度外,任何艰难、任何摧残都没能改变先生的乐观和坚强,以及那颗甘为教育兴盛、国家兴旺奉献一切的赤子之心。

整场话剧的最后,陶行知吟读给夫人的诀别信,一句三叹,而那段凝重又充满激情的画外音,则寄托着人民不尽的缅怀之情——正如话剧的名称一般,陶行知先生虽然故去了,但他的教育理念和崇高品格必将由一代代教育人薪火相传,永不磨灭。

教育是永恒的事业。作为人民教师,这是光荣的。但光荣的同时我也深知身上的责任。陶行知先生的爱是全世界的。从他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他都能感受到他对教育、学生和国家的深深热爱。

他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从一路走来的学生中,我更加懂得了爱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我将以此为信条,认真学习如何做一名更好的教师,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陶行知观后感(篇10)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价值始终是社会的核心价值、终极价值,生命的尊严才是至高无上的,在神圣的生命面前,没有任何世俗之物称得上高贵。任何世俗之物都应匍匐在生命灵光之中。他所理解的现代化首先是要提升人的权利和尊严、服务于人的自由和幸福。

因此,要以博爱的爱国主义精神,爱人民,爱师生。“爱满天下、情满人间”,情至真,爱至深,是我们做人的典范。

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牢记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导,更要以自己的言行感召学生,培养学生的一颗爱心!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始终把了解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做到人格上尊重他们,生活上关怀他们,学习上关注他们,身体上关心他们,使全体学生生活在充满爱的浓浓氛围之中,从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增进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雄心。

高山中学:王美琳

2014年1月8日

陶行知观后感(篇11)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我有一群纯洁可爱的聋哑儿童。虽然听不到优美的声音,但他们用明亮的眼睛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认真体会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他们的成长常常给我带来很多快乐,但当他们犯下恶作剧的错误时,我有时会把责任推到脸上,用严厉的话来教育和批评。当我的脸上充满怒气时,孩子们眼睛里的星光也随之黯淡。

陶先生让我明白,真正有效的教育,不是靠一味的说教“说”出来的,有时,无声胜有声。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他们是非。所有这些都应该充满对工作的热爱。

我开始把从陶行知先生那里学到的东西运用到新班级的管理上,每天都有新的收获。课堂气氛热烈团结,孩子们的周报充满了对老师和同龄人的爱。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对教育最真挚的诠释,对教育最执着的追求,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最殷切的希望。站在三足鼎立的讲台上,教师职业承担着教学生实事求实、学做人的重要责任。

我深感自己使命之重要,身份之光荣。我将以陶先生为例,践行他的教育理念,毕生致力于特殊教育工作。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djz525.com/a/6157313.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哑巴歇后语通用
下一篇 : 2024儿童生日精辟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