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范文大全#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古诗(分享八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理念由教为中心模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古诗 篇1

一、课程标题:

《夜莺的歌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呻吟、宛转”等词语,巩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训练要点。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读懂课文,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体会文章所表现出的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以及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了解课文1-3自然段和最后2个自然段的相互照应。

难点:懂得“夜莺的歌声”真正含义,领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生字卡片等

四、学生准备:

1.收看有关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

2.搜集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有关材料。

3.了解目前世界上有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硝烟,那里的人们生活情况是怎样的。

五.教学方法:

启发法,讲授法等

六、教学过程:

(一)倾听录音,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夜莺吗?你们听过它们的歌声吗?(板书:夜莺。)

2.播放夜莺歌唱的录音。

3.过渡语:夜莺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

4.板书课题──夜莺的歌声。(补充)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检测预学情况,这个故事发生在苏联的卫国战争时期,关于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

2.自由读课文,出示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想课文围绕“夜莺的歌声”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3)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与以往课文不同的地方吗?全完共有几部分?四个部分分别讲什么?能不能分别用几个词语概括下作为小标题?

3.交流归纳。

(1)战争期间,“小夜莺”巧妙地和敌人周旋,利用夜莺的歌声传送情报,帮助游击队消灭敌人。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2)这篇课文每个部分以空行隔开。

全文共有四部分。

第一部分:唱歌巧周旋。

第二部分:歌声传情报。

第三部分:森林灭敌人。

第四部分:唱歌站岗哨。

(三)合作探究、交流感悟

1.这个故事很精彩,请大家分小组学习,组内同学一起合作分角色读课文,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画下来。

2.各组就课文的四部分,分别进行自学,画精彩句子。

3.交流精彩句子,读句子,各小组简单说说自己的理解。

重点句子:

(1)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2)有时候学夜莺 ,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3)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这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有什么两样。

(四)课堂反馈:

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回答,并且请学生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疑问。

(五)课堂小结:

教师请学生总结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

(六)作业设计,强化积累

1.摘录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推荐阅读:《红红的雨花石》。

七、板书附录:

夜莺的歌声(宛转)

巧周旋

传情报机智

灭敌人勇敢

站岗哨热爱祖国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古诗 篇2

一、教学设计背景

在传统教学设计中,教师通常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设计理念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二、教学设计理念

教师主导:教师负责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知识传授: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传授知识,教师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系统教学: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所学内容。

三、教学设计实践

制定教学计划: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

组织课堂教学:教师采用讲授、提问、讨论等多种方式组织课堂教学,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理解所学知识。

布置与检查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检查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后续教学的改进。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古诗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游园不值》。

3.读懂《游园不值》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12古诗三首

二、通读全课,学习生字

1.观看诵读动画。

2.自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节奏,注意生字读音。

3.读生字组词,说说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三、自学《游园不值》

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四、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教师用动画辅助。)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可以答疑;老师适时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

游园不值: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不值: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

通顺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园的主人)太爱惜苍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坏。

第一句意思明确了,学生自然明白因为园子主人“怜苍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因一果。

(3)关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理解。

a.表面意思:园子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头来。(看图印证)

b.这两句诗反映了春天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强大及不可阻挡。

(4)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充满惊喜、快慰。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五、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其它两首诗。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懂这两首诗的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游园不值》。

二、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读通全诗。

2.朗读、感悟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名到台上当小老师,指着字幕片上的诗句,逐词逐句讲解需要点拨的地方:

(1)题目。

(2)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适,适宜。

(4)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则是作者大胆的想像,用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之深。

(5)前两句中的词语之间对仗工整,如“水光”对“山色”,让学生找出其他相对应的词语,体会作者构思、用词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风姿。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3.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四、自主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读通诗句,诗准字音。

2.自读、感悟,读懂诗句,体会情感。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五、汇报学习收获

1.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诗意,其他人随时质疑,“小老师”若解答不出,教师相机点拨。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

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洲西湖边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

(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无穷碧”,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

(5)“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特别可爱。

引导: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诗中作者用奇丽的想象把西湖拟人化了,表现了西湖之美;这一首诗作者集中描绘了湖面莲叶、荷花,红绿相映,荷日生辉,把西湖之美具体化了。)

2.看图,(用投影)直观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3.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六、总结

1.指名朗读三首诗。

2.说说每首诗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

3.谈谈自己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

2.阅读相关内容的古诗并背诵一首。

3.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配画。

附: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古诗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

(一)题解(出示课件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

(出示课件8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出示课件9)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出示课件10)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11)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12)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出示课件13)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出示课件14)

明确:是。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出示课件15)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四、拓展延伸

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预习。

板书内容

山居秋暝

诗中有画

寂静,清新,幽雅

山村生活美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古诗 篇5

教学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以教为中心,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系统的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原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教学重点:

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中通分的概念和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分数加减法练习题、教具(如分数模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或情境引入分数的加减法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知讲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包括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特别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通分的过程。

示范操作:教师板书演示几道分数加减法的例题,边讲边做,让学生观察并理解运算步骤。

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总结归纳:师生共同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强调注意事项。

布置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古诗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并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法学法

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尊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你们想亲眼看一看吗?(学生看课文录象,配有解说)

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2、检查自学效果:

(1)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正音。

(2)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3、描红

4、临帖(在练习本上写)

5、展示评价

第 二 课 时

一、回顾导入

1、通过上一节的学习,莫高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每一个去过莫高窟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齐读。

3、莫高窟为什么被称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呢?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莫高窟》。

二、精读细品,领略风采。

(一)、品味“彩塑”

1、先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欣赏精妙绝伦的彩塑。让我们走进课文的第2自然段,感受彩塑的惟妙惟肖。

2、你在莫高窟看到了哪些彩塑?(菩萨、天王、力士、卧佛)

(1)菩萨的神态是怎样的?(指名读。评价,相机指导美读。师引读)这些彩塑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威风凛凛”,有的——“强壮勇猛”,样子各不相同,这就叫——“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2)为了突出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特点,作者先写彩塑的全貌后又重点写了卧佛,谁来读课文中卧佛的描写?(评价,指导朗读。)

3、莫高窟只有这几尊彩塑吗?指名说。

4、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如果你就是游客,站在这些彩塑面前,你会怎样啧啧称赞?你们觉得在人们仅仅是称赞这些彩塑吗?(引导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

5、感受着我们前人高超的彩塑艺术,我想在坐的每个人都会升腾出自豪感,让我们带着感情读读这一段话。配乐朗读第2自然段。

(二)、回味“壁画”

过渡:莫高窟除了有两千多尊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1、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体会到壁画的“宏伟瑰丽”呢?请大家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板书:壁画)

2、交流、指导朗读。

(1)同学们,敦煌的壁画记录了一千多年中国社会的变迁。如果把这些壁画连起来办一个1米宽的画展,这个画展就有60多里那么长。面积之大,实属罕见。你能将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读出来吗?请你读。

同学们,看到这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你想到了什么?请你读。

同学们,看着这么精美的壁画,你感受到了什么?大家一起意味深长地读。

(2)丰富多彩的壁画内容中飞天是最有引人注目的,你了解飞天吗?让我们一起去瞧瞧这神奇瑰丽的飞天吧。

欣赏完了飞天壁画,你觉得这些飞天怎么样?

让我们走进文字再次领略他的风采。出示描写飞天的文字,引导学生朗读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古诗 篇7

(一)教学目标

1.阅读"学习提示",概括学习方法。

2.完成全部书面作业。

3.有感情朗读全文。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铁人怎样的思想品质?铁人的这种品质特点,我们是怎样体会出来的?(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特点,这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2.根据学习方法,学习"提示"。

(1)自读"学习提示",划出重要的句子。

(2)怎样阅读写人的文章?

找出--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

体会--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

想想--反映人物怎样的'特点

3.小结:

通过人物外在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人物的品质特点。

4.练习:

(1)根据铁人"默默地卷烟抽"这一动作,联系上下文内容,想像他当时会想些什么?

(2)根据"他一把举起了小娃,看着,看着,紧紧地搂在胸前。"这一动作描写,想像,此时此刻,铁人会想些什么?

(3)看到这里,身旁的那位阿姨又会想些什么?

5.有感情朗读全文。

6.完成全部书面作业。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古诗 篇8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出示课件27)

师: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学过哪些这类的诗句?(生自由答)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词,就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板书:长相思

二、读准《长相思》(出示课件28)

1.自由读,读准字音。

畔(pàn) 更(gēng) 聒(guō)

2.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3.朗读时注意节奏:(出示课件29)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根据节奏,小组成员互读,要读得有韵味。

三、把握词意(出示课件30)

1.根据注释默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把握不准的,可以向同学请教。

2.请学生说说词的意思。要求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释。

3.评价。(出示课件31)

四、深入理解。

1.根据问题再读课文。

A作者身在何方?

B作者在“相思”谁?是从哪句中体现出来的?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出示课件32)

2.指导朗读:“山一程,水一程”, “风一更,雪一更”。

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了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出示课件33)

3.思考: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

板书:心眷故园

4.想象词的`意境:(出示课件34)

师引导:同学们认真听同学朗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景物以及人物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小结:是啊,此时只能聆听寒风呼啸的声音,看到大雪纷飞的情景,一种难以入眠的心境装着一颗思乡的心。

五、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出示课件35)

(出示课件)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出示课件36)

六、再读《长相思》

七、拓展《长相思》(出示课件37)

1.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板书:心系祖国

八、交流

交流纳兰性德的《菩萨蛮》。(出示课件39)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板书内容: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眷故园

心系祖国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www.djz525.com/a/6196423.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暑假作文100字可抄
下一篇 : 入党申请书每页多少字数(摘录7篇)